思政大課范文

時間:2023-04-09 18:59: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政大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同上一堂戰疫思政大課觀后感1

今天下午的《疫情防控思政大課》令我受益匪淺。我為中國及中國人民在疫情中的擔當感到驕傲自豪!2003年非典爆發時,全世界都守護著祖國的花骨朵們,時隔17年再一次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當年的孩子們學著前輩們的樣子穿上了白衣,沖在了疫情的最前線,替人們負重前行,他們在責任與擔當中盛放。這世間并沒有神,救你的只有善良的人,他們在危難之時仍選擇義無反顧逆行,素不相識卻愿意為你賭上自己性命。英雄都是勇于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中華文明之所以能五千年薪火相,就是因為一代又一代的人擔起了時代賦予的使命與責任。正是因為他們街道上才能一如既往車水馬龍,燈紅酒綠。

首先,我們清晰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是完全可以轉換為治理效能的,因為它有著明顯的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因此我們理應對自己的制度保持自信。其次,疫情的高效解決,離不開中國青年的責任與擔當,青年是中華文明五千年薪火相傳的接力者,美好生活需要共同付出。最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絕對不會輕輕松松,我們必須總結歷史經驗,認識到自身的優點與不足,完善體制,才能實現發展。現如今,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的控制已經卓有成效,我們相信,冬將盡,春可期。

經過一堂思政課的學習,我明白了許多。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的含義,我愿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愿揮灑青春與汗水,鋪開祖國的繁榮富強之路。霧靄消逝,霽云終臨,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同上一堂戰疫思政大課觀后感2

疫情是一場大考,檢驗著干部政治品質和能力作風的成色。越是危難時刻,越是重任在肩,越需要各級干部發揚過硬作風,保持戰斗狀態,辦實事、解難題、穩人心,帶領廣大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就在這個春節,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尤為忙碌。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寧靜,擾亂了節日的祥和,面對災難,中國人民沒有害怕、更沒有退縮,一場“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全面打響。疫情防控,當前正值緊要關口,無數基層戰“疫”工作者們,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無比忠誠。

勇于擔當只為守護城市安寧。面對疫情的肆虐,全國各地街道(鄉鎮)及社區的黨員干部、志愿者們紛紛放棄假日與親人朋友的團聚,積極響應號召,克服各種困難,勇當守護人民生命安全的“逆行者”。他們不顧個人安危,不分白晝地奔波于居民院落、大街小巷、商家店鋪、轄區單位,“一人不漏、一戶不漏”地走訪排查、宣傳科普、動員防疫、隔離保障、清潔消殺、監測體溫......他們步履匆匆,不曾停歇,成為朋友圈步數排名靠前者,敲門磨破手指是常態。在基層黨員干部的帶動影響下,社區的黨員群眾也紛紛響應,各種志愿者隊伍日益壯大,感人事跡層出不窮,基層人就這樣用他們的勇敢擔當守護著城市和鄉村的安寧。

篇2

關鍵詞:思政課;專題教學;整合效應

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都已實施專題教學改革,專題教學現在之所以大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它能有效實現三大整合。

一、思政課專題教學可有效整合教師資源,實現教師資源優勢互補

思政課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思政課教師雖各有不同的專業背景、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但一門課程通常由一位教師通盤講到底,再加上教師受研究范圍限制,致使這種傳統的教學形式不利于教師充分發揮其特長。若教師疲于備課的話,更難把時間集中用于提高教學水平上。專題教學對教師資源的整合就是發揮教師的長處,讓他們講授各自擅長的領域,集中精力準備部分專題的教學內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現于教學內容中,體現自己的創造性,提高教學質量,使教學具有鮮明的個性和風格。同時,在對教師資源的整合中,不同教師通過有效分工合作,不僅能實現優勢互補,而且可以節約教師的時間和精力,實現科研和教學的良性互動。這對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大有益處。

二、思政課專題教學可有效整合教學內容

思政課專題教學可有效整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以專題為單位的知識系統。思政課所涉內容十分廣泛,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歷史、法律、道德、外交、國防、黨建等方面,知識點眾多。但經過中學的學習,大學生一般對思政課的很多知識點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對全部知識點進行全盤講授不僅課時不允許,還可能跟中學的課程內容有重復。如果對講授的內容只是泛泛而談,對學生也缺乏吸引力。為了避免重復,同時滿足學生對知識深度探索的需求,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專題教學的內容整合是在基于教材基礎上打破原有教材體系,形成專題。確定專題及專題順序需要做到“三合一”:第一,需要認真研究教材,消化教材,掌握精髓,提煉出重點和難點,各個專題的設計要體現獨立性和邏輯性。其次,要了解學生,考慮學生的興趣點和知識基礎、思想實際等來設計專題,關注和解決學生思想和理論困惑,從而提高教學針對性和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三,專題設計要貼近社會,貼近生活,選擇社會熱點和焦點,指導學生客觀認識社會實際和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增強專題教學的現實性。專題教學強調授課知識的相關度、整合度和擴展度,教師通過專題進行知識的系統梳理,為學生在短期內搭建知識框架、整合學科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三、思政課專題教學可有效整合多種教學手段,實現生動活潑的教學

東北大學在思政課專題教學改革中曾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征求學生對專題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很多學生期待教師采取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所以,提高專題教學的質量必須要整合多種教學手段,專題式教學決不能簡單等同于專題講授。除了專題講授外,還有多種教學手段,比如多媒體教學、問題導入式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情境教學、討論式教學、原著導讀教學、實踐教學等。無論選擇哪些教學手段,都要注意以下原則:首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則。不同的專題可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同一專題也可采取幾種教學手段。要考慮專題內容的需要、學生的專業背景和理論基礎等具體情況,探索出具體實用的教學方法,不可絕對化、教條化。其次,以服務學生為宗旨。教學手段是用以輔助教學,服務學生,什么樣的教學手段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教學手段,教師就應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手段。最后,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專題教學中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大學生已經有自己的認識能力和獨立的思考能力,有參與教學的愿望,喜歡發表自己的觀點,所以要構建師生的互動機制。無論選擇哪種教學手段,都要注意給學生更多參與、表現的機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研究和創新能力。

總之,專題教學能有效整合教師資源、教學內容、各種教學手段,既符合思政課的課程要求,又能夠發揮不同教師的特長,也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因此得到教師和學生雙重認同,這在情理之中。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課逃課;杜爾克姆社會學分析

一、逃課現象普遍——課堂考察論文:《我的形勢與政策課堂反思》

筆者作為一位外聘教師在一所職業技術院校任課三個學期,在任課期間,經常把本科院校和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以及課堂作比較,發現不管是普通本科或是職業技術院校學生逃課現象都很普遍,而且同是一個老師講課,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逃課率遠遠高于本科。為了了解學生,提高課堂上座率,本學期(職業技術院校的形勢與政策課時是8周16學時)的論文為《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現狀》。對某一行政班(商務管理,大三 ,人數:120人)進行了總結發現:120名同學都有過逃課經歷,上課最少的是一次,最多的是7次;學生逃課最多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逃課的原因:75%的學生認為是教師人格魅力、80%的學生認為是課程性質、10%的學生認為個人因素、10%的學生認為是群體因素。下面我們將采用杜爾克姆的社會學分析法來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逃課現象的原因,試圖找到大學生逃課的本質原因。

二、逃課原因分析——杜爾克姆的社會學分析法

首先,站在價值中立的立場上。價值中立就是從具有穩定的社會現象入手,根據現象共有的外部特征給該現象下明確的操作性的定義,從而使描述現象的語言具有科學性。一說到逃課,學校、家人、老師更多地去用這個詞來概括學生的不上課行為,可是學生往往一聽到逃課這個詞都很厭煩,他們甚至不愿意去用這個詞,而用“曠課”或“掛課”,為什么呢?我們要找到這類逃課學生群體的集體心理意識。這種集體意識我們用直接觀察的方法可能會遇到困難,統計數字可彌補直接觀察的不足。據一項權威調查顯示,高校專業課逃課率在20%左右,基礎課的逃課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學等公共課則高達50%。

時下大學校園里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大一是“實習生”,觀察積累,瞅準機會,偶爾逃之;大二是“熟練工”,分輕重緩急,酌情逃之;大三大四是“老油條”,逃課沒商量。

這些大學生在選擇逃課時的行為初看起來仿佛都是出于自愿,是與他人無關的純粹的個體事實,但任何群體中都存在強度不同,性質各異的輿論,而輿論是一種無形的社會事實,他完全可能對群體的逃課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其次,要找“逃課”現象的決定性因素我們應該到先行的社會事實中去尋找,而不是到諸多的個人的意識形態中去尋找。學生逃課最多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高達60%,為什么高校的思政課成了學生的必逃課。原因在哪里?

學生因素:對思想政治課沒興趣,覺得沒有專業課實用,從眾心理,討厭老師,點名被迫,隱性逃課(去了不聽課),怠惰貪玩,沒有時間(忙其他事)……這些都是學生逃課的因素,盡數枚舉,無需解釋。

老師因素:專才不夠,魅力不夠,態度不夠,互動不夠,消極心態等等。

為什么思想政治課逃課現象比其他課程嚴重?本質不在于老師,不在于學生,而在于教學內容。正是由于思政課的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決定了學生逃課的決定性因素。試想,建國前后,那時的大學、那時的人民、那時的課堂,學生爭著去上課,尤其是去學理論課如饑似渴,把新的理論、知識當做救命的稻草,把的話當作理論去學習、去宣揚,而我們現在,政治、理論只有政治家、理論工作者去關心,大多數的人只不過是把他作為人生的一個跳板而已。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就是社會的凝聚力在下降。據一項在校大學生入黨動機調查顯示,70%的學生認為入黨可以好找工作,甚至有30%的學生不愿寫入黨申請書,很少幾乎沒有人把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去追求。如此我們用杜爾克姆的方法論來分析當前大學生思政課逃課率上升的真正原因不是學生的原因、老師的原因,而是我們信仰的缺失,從而降低了社會的群體凝聚力。

三、一點思考——增強社會凝聚力

通過用杜爾克姆的社會學分析方法論我們得出:大學生思政課逃課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學生信仰的缺失,缺失的最根本原因是社會凝聚力的下降。當前,整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社會正在經歷著激變。媒體網絡的發達使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使得形成社會共識的難度加大。尤其是大學生時代,正是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任何一種不公平、不和諧的音符都有可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總書記也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提出“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 最后,引用人民日報評論員的一句話:在最大限度中增強社會凝聚力。

參考文獻:

篇4

一、大學城網絡空間與思政課程整合的內涵

課程整合是指對課程設置、各課程教育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評價等要素作系統的考察與操作,即用整體的、聯系的、辨證的觀點來認識、研究教育過程中各個教育因素間的關系。

世界大學城與思政課程整合不是把大學城空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手段,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把云計算技術、知識信息、獲取信息方法、教師資源和課程內容科學有效的組合,利用空間來營造思政課程信息化的學習環境或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形式。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將大學城空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全面、個性化發展的認知工具和為提高教師教學提供豐富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最優化,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二、大學城空間與高校思政課程整合的目標

1.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目前,高校思政課理論形式化嚴重,教學方法與手段單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將大學城空間與思政課程整合,要求教師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將空間作為促進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提高教師教學的創設工具。通過大學城空間這一平臺,對思政課各教學要素、教學環節及各種教學資源進行重組,并使之有機融合;在各環節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合變效應,使傳統的教學方式發生根本革新,從而大大提高思政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2.培養學生的信息化學習方法。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能夠利用信息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并自主發現知識信息。利用空間進行思政課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通過空間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切實提高他們運用空間進行學習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及基于網絡空間的倫理道德觀和法律意識、創新精神。

3.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是要讓大學生在中學階段“是什么”的基礎上,著重解決對“為什么”的認知、態度和情感問題。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大學城空間的各種技術支持,從主要講“是什么”向主要講“為什么”轉換。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培養其研究分析社會問題、正確判斷是非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大學城空間與高校思政課整合的領域

1.課程內容與空間的整合。

大學城空間與思政課程內容的整合首先表現于空間應用于教學,改進教學效果;同時課程內容要通過空間的適當調整和組織,表現整體和互動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政課程內容與大學城空間需要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形成一個卓有成效的有機整體。同時,又由于思想政治課集知識性、政策性、時效性于一體,應根據時間的先后順序,對內容進行適當取舍,從而達到課程內容與空間的良好整合。

2.教學環境與空間的整合。

大學城空間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使課堂教學、課外延伸等集合于一個龐大的網絡系統中,形成一種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應與大學城空間信息化教學環境動態結合,營造一種集課外延伸在內的網絡思政教育環境及信息化學習環境。

3.教學資源與空間的整合。

沒有豐富的優質教學資源,就難以讓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更不可能讓學生進行自主發現和探索。思政課教學資源與空間的整合,要求教育組織者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網絡上的已有資源,或是鏈接本課程校內外其他任課教師的空間,組建一個功能完善的信息化教學系統。

四、大學城空間與思政課程有效整合的方法

1.利用空間輔助思政課堂教學。

在這一層面主要是利用空間改進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一是展示型教學。思政課是一門理論性、科學性較強的課程,如果沒有輔助教的工具和手段,很容易把課程上成抽象的理論說教課。因此,在利用空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本人空間、校內外同行任課教師空間和所授學生空間等與教學藝術巧妙結合,把各個空間中相關的教學內容串聯起來,通過PPT演示文稿,或是音、視頻文件等將其有邏輯性的展現出來。大學城空間與思政課整合的展示型教學不但使教學內容聲像圖文并貌、生動形象,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期待,喚起他們探求真理的欲望,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去。同時也打破了單個任課教師掌在空間和時間上掌握信息的局限性,使內容更加豐富。二是任務型教學。空間和思政課程的整合不能僅停留于用空間提高思政教學,教師要有意識地以本學科領域內容和各種富有挑戰性的社會實際問題作為任務情境和教育載體,幫助學生在應用空間的過程中發展綜合信息素養和其它綜合能力。以大學城空間進行的思政課任務型教學,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空間中的課程交流群組或是其他欄目設置中的相關學習任務,指導學生通過大學城各種機構平臺或其它網站有效獲取信息,以小組或個人的形式完成指定任務,從而幫助學生搭建自己的思想框架、逐步建立自己的思想庫,積極思考和關心社會問題。三是延伸式教學。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理論傳播的方式和過程。最本質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因此,理論的傳播不能是單純的理論教育模式,它要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深化理論的傳播。延伸式教學更多的運用于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中。首先是教師在空間中建立類似于社會熱點追蹤的欄目,學生課后繼續關注與課堂理論教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參加在線交流討論,或是通過空間提交相關作業。其次是利用空間進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和監控。

2.搭建資源平臺,為思政課教學提供服務。

主要是通過大學城空間創建思政教學資源系?y平臺,為教學提供技術支持和功能服務,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的等方式進行學習。一是空間教學資源平臺。課程教學資源應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進行知識點的分析,建立“預習”、“知識講解”、“拓展思考”、“測試”等相對完整的和系統的功能模塊,使教學內容呈現序列化并在知識范圍上進行一定延伸,學生通過該資源平臺就可以大致掌握課程內容。二是學習資源平臺。思政課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哲學、法律、國際關系等方面,幾十課時的教學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內容,因此,應通過空間搭建從學生角度出發的“學習資源”,設置空間導學模塊,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條件。

篇5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改革 思路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23-0116-02

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整體思路是:不斷堅持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與課程育人理念相結合,堅持靈魂塑造與方法多樣性相結合,堅持學生動手和動腦相結合,堅持傳統嫁接與現實需要相結合,堅持課程思政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堅持可持續發展與思政課的時效性相結合,注重全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實施。

一、 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一)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交叉重復

具體表現為:1.與中學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重復。經過對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原理概論》與中學政治課程的比對可以發現,大學時期的思想政治理論觀點,如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等都與中學政治教學內容中的理論重復,的哲學原理內容更是大面積雷同。教學內容的重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枯燥無味且早已熟知的理論觀點,很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2.公共學科間的教學內容交叉重復。如民主政治問題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內容,在《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有過詳細論述,但是在《基本原理概論》中也有類似的原理性內容。雖然這有利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但是完全沒有必要重復教學。

(二) 大學思想政治學科建設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的大學思想政治學科建設還不夠完善,這集中表現在:1.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和大學生對我國新課程的設置內涵和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夠。部分教師和學生對課改的要求和作用并不完全理解,他們只是在任務性地完成教學和學習。教師主導課程,一味灌輸理論知識;學生盲目學習,習慣性被動,師生交流和日常聯系不足,學生實踐性學習少,沒有自主體驗等。這些都嚴重削弱了課改的貫徹力度和執行強度,脫離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缺少一級學科地位,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改革的加強與改進,更加不利于學科內涵的豐富與發展。

(三)教學內容與專業教育失去鏈接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從中小學階段開始,學生就一直在接受思想政治的專業教育。進入大學后,學生的思想政治思維已經基本定型,很難再接受新的思想,這導致他們更加容易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地位。新時期,高校的招生政策改革和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讓很多學生選擇放棄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就使得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與專業教育失去了鏈接。

(四)教學方法單一,缺乏針對性

目前,大學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方法依然比較單一,其具體表現為:1.重理論,輕實際。其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正確地運用到社會中、生活中,正確地認識與分析社會熱點和社會疑難點。而現實中大學生對社會熱點的理解與分析,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來自思想政治理論。這種理論與現實的脫節和實證說服力的薄弱,勢必將學生誤導,導致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不重視。2.教師主導,學生被動。目前,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依然盛行,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并不明確。教師缺乏對學生的引導與創新性探索。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強制性的教學與學習、沒有引導與啟發,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下,怎么能夠獨立思考與求索?

(五)大學思想政治理論缺乏實踐性

目前,在課改氛圍下,盡管許多高校已經在逐步改善自身的教學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性教學仍嚴重不足。當代的大學生是有理想、有激情、思維活躍、自我意識明確、參與性強的一代,面對社會中的各種現實問題,如果沒有強大的理論支持,他們很容易出現理解片面和過激的行為。社會本身就比較復雜,大學生來自不同家庭、不同階層,他們對社會經濟文化的認識本來就不同。因此,要完全強化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與理解,需要不斷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性,在思想與行動上統一他們的認識,幫助他們理解社會。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方案

(一)思想政治學科建設與教學內容設計

在進行大學思想政治學科建設時,要充分貫徹課改方針,加大課改的實行力度,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課改意識,嚴格監督教師教學情況,加大師生交流。此外,要針對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特點和原則,確定重點學科地位,摒棄統一式教學,對一筆帶過的知識進行鞏固性學習。對于教學內容重復問題,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可以將重復內容進行提問式教學講解,還可以隨機進行重復理論知識的抽取式學習,進行跳躍式講解等,在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起步上讓學生擺脫厭煩心理,不重復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方法的設計

思想政治教學方法比較多樣,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中,我們完全可以將它們靈活運用。

1.對話式教學

對話式教學以學生提問,教師答疑為主,同時將教師的諄諄誘導穿插其中。在這里,教師就是學生的朋友,跟學生是平等的,教師的平易近人更容易獲得學生的尊重與理解。在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下,在心與心的交流中完成教學內容與學習,會得到更多的感受與收獲。這種教學方式不但能活躍課堂氛圍,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學是最完美的教學,也是教師應該積極追求的教學模式。

2.演講式教學

演講式教學也是學生參與課堂,師生互動的一種表現。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和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社會熱點等,凝練一個或兩個題目,通過演講的方式進行教學。此法有兩種含義,一是由學生自愿報名進行演講,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二是由教師進行演講式教學,通過演講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傳達給學生。

3.辯論式教學

辯論式教學的教學效果比較明顯,它完全擺脫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枯燥性,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學生抒發自己的觀點。在此,教師根據課程要求和社會實踐進展,選擇若干有爭議的觀點,在教師和學生的綜合選擇后定下一個可辯論的題目,將學生分為正方、反方和旁觀者點評三方。在正反兩方辯論后,先由學生旁觀者點評,最后由教師評講。通過辯論,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與矯正。

4.案例式教學

該法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選案例,課堂上讓學生思考案例、討論案例,由教師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學生掌握的理論觀點。

5.角色互換式教學

在角色互換時,教師可以選取課程中的幾個教學內容來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制備教案,自己登臺講授,教師走下講臺成為學生,并在學生教學基礎上組織學生對該內容的教學進行研討,以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當然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學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這種教學方法效果很好,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加其自信心,更能引起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愛好與重視。

(三)教學手段的設計

1.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在多媒體教學普及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教學作用。多媒體教學形式比較豐富,教學信息量巨大,教學直觀性強,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板書教學,不同的課堂感受有利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2.開發網絡教學資源,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環境

高校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創作一個思想政治學習的平臺,建立較完善的網絡課件。如在自己的校園網站上傳相關的理論課程課件和課題,鼓勵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學習、自主答題與測評,這都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利用網絡資源來彌足自身學習中的不足。

[ 參 考 文 獻 ]

篇6

究其原因,在于老師沒有充分認識和掌握語文學科育德的特征。也許有教師會問,語文學科育德的特征到底有哪些呢?這個問題,專家學者們都很難形成一致的觀點,筆者從教學實踐中得出了四大主要特征的結論,雖然不很全面,用詞也不是很準確,但在這里提出來希望與各位一線教師共勉。

一、不失“語文性”

語文學科育德不失“語文性”就是指語文學科在育德時不要忘記自己的名字叫語文,要不失“語文味兒”。語文學科育德的“語文性”主要在于:

首先,應該體現語文作為最重要交際工具和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特點(情趣、意味等),這是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基礎是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

其次,語文學科的“語文性”既不是單一的人文性,又不是單一的工具性,而應是兩者的統一。“語文性”在具體操作時,要求語文教師應當牢牢把握語文自身的學科特點,采取詠誦、研讀、體味、揣摩等緊扣語文學科基本特點的方式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不能在教學過程中放大或縮小其中任何一個屬性,否則就喪失了“語文性”,沒有了“語文味兒”。

最后,“語文性”當然應有“語文味”,也就是應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讓學生覺得學習語文是美的,是有滋味的,既不是語言文字的死記硬背,也不是簡單、枯燥的德育說教。

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既要讓學生掌握語文雙基,掌握自學語文的方法,又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自然生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達到課程育德的目的。

二、“以生為本”性

語文學科育德的“以生為本”性是指語文學科在育德時要尊重學生個體及所處的環境,主張從學生成長、發展與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現狀、問題和需要出發,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要因人、因時、因文、因情、因境制宜,積極創造德育滲透的條件,做到讓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語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學科育德同樣要打破傳統的教師“包辦”、講授、“灌輸”,學生“收聽”、筆記的模式和方法,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下實施“育德”。學生生成的問題,學生生成的“思想情感”比教師講一萬遍,強調一萬遍都重要。

三、“大語文”性

語文學科育德的“大語文”性是指我們在利用語文課程育德時一定要打破以語文課堂為中心,以語文教科書為中心,以語文教師為中心的“三中心”舊教育觀念,同樣要“聯系社會生活,著眼整體教育,堅持完整結構,重視訓練效率”,提倡“大語文”教育觀。

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育德教育,要確認語文育德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和契合,要遵循不同階段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語文育德不僅僅在課堂上,在學校里,還應走向課外,走向家庭和社會,逐步擴展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從封閉的教科書、封閉的課堂、封閉的校園擴展到所有對學生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和空間,千方百計、隨時隨處地為學生設置一個良好的語文育德環境。課外活動是課堂學習的延續和補充,是語文教學、語文育德的重要環節。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舞臺是更加廣闊的,語文學科教育、語文課程育德要樹立大語文觀,搭建大舞臺,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活動課,如參觀訪問、社區調查、旅游觀光、讀書競賽、演講比賽、板報比賽、詩歌朗誦比賽及作文競賽等,為學生提供一個個積極德育實踐的機會,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潛移默化”性

語文學科育德的“潛移默化”性是指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時,要有意識地滲透德育。這種德育滲透不是簡單的空洞說教,要快樂習得,情感體驗習得,要做到“潤物細無聲”,要無聲勝有聲,要潛移默化,真正讓語文育德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富有實效。

在當前的新課改下,語文課上的育德更要從潛移默化中入手。語文育德如果沒有了學生自主、合作、研究性的育德,而僅僅局限于思想品德意義的給予和簡單機械性獲得,那么語文課就不再是語文課。因為很多聽說讀寫行為都可以在文本中獲得意義。語文課要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在學習過程與方法的運用中,滲透在知識的掌握中,體現在師生的交流合作中,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在獲得知識與過程享受的同時,心靈受到滌蕩,境界獲得升華,從而順利有效地達到德育的目的。

當然,語文學科育德的特征還有很多,這里只是提出了四大主要的特征而已。語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學科,語文學科進行德育的條件是得天獨厚的,是德育的最佳載體,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教學更便于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因此作為一線語文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和掌握語文學科育德的特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在開展語文學科教學的同時,應抓好語文學科育德;在語文學科育德的同時,要把語文課上成“語文味”。這就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努力地、不斷地去嘗試,去探索,去改革,去創新,相信語文學科育德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篇7

關鍵詞交互式答辯熱點焦點

高校肩負著為社會主義中國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則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主要渠道,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干課程。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開展情況事關國家大局。然而,時下的中國正處在經濟飛速發展、思想多元化的復雜時代,除了需要應對國內的復雜局面外,還需要迎接多變的國際局勢,這無疑給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了新課題。出于國際國內時政的瞬息萬變,將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巧妙合理地導入高校思政課堂是非常有必要的,也體現了該門課程的時代性,凸顯了其現實意義。在這個問題上,筆者引領我院的思政課教學團隊不斷努力地嘗試,將交互式答辯教學引入思政課課堂,與熱點焦點問題緊密結合,不僅在形式上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大大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賦予學生以主動權,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交互式答辯教學模式在熱點焦點教學中的應用

1.1何謂交互式答辯教學模式

所謂交互式答辯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由教師或者學生結合課程教學內容擬定主題,由學生(教師)根據主題準備相關內容在課堂進行展示,再由學生(教師)針對展示內容進行提問甚至展開一定程度的辯論,其中提問和作答的主客體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所以,給其命名為“交互式答辯教學模式”。交互式答辯教學模式是集討論、辯論等互動形式為一體的教學方式,是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多維發展的課堂教學的理性概括,強調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審視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形式、教學目標及教學全過程。

1.2交互式答辯教學模式在熱點焦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包羅萬象,如法律、經濟、哲學、歷史等,其主要的社會功能就是讓大學生通過一系列學習學會正確看待與分析社會現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關注熱點焦點問題不可或缺。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歷史時期,同時也是矛盾突顯期,各種社會問題讓人應接不暇,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勢在必行。因此,筆者一直致力于探索一種更好的互動方式用于課堂,將“辯”引入課堂可謂“明智之舉”。由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毛概”)課程與當前我國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密切相關,所以,本著讓學生更加貼近社會關注社會的原則,本次主要利用課程作業將其應用于毛概課程的實踐教學,其具體應用如下:步驟一:確定選題范圍。教師根據毛概課程內容確定選題范圍,主要集中于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將課程內容與社會現象緊密結合,如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環保問題、、民族宗教問題、大國關系等,教師選定之后向學生公布選題范圍。步驟二:自由組組,自行擬定題目。學生按照自愿原則組成小組,在教師指導下根據選題范圍自行擬定本組題目。在本次嘗試中,教師還在班級選拔學生組成以教師為首的小組(以下簡稱“教師小組”)。教師小組主要是想更加充分地展示活動的交互性,更好地展開學生問教師答的環節。本次活動中,教師小組不僅和學生組一樣需要展示作品內容和接受提問,而且更主要是可以向學生示范整個作業的完整程序和規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作業規則。步驟三:師生共同審題。學生提交選題之后,由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審核,審核內容主要涉及題目是否契合課程內容范圍、有無重復選題、選題的現實意義等。步驟四:交互選題。題目審定之后,將由每個小組在其他組擬定的題目中自行隨機抽取一個題目。交互選題是本次作業的一個大膽嘗試,如操作不當,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交互選題充分體現了教學方式的交互性。每個小組做其他小組擬定的題目,有助于后面交叉提問環節的開展。步驟五:準備作品。學生小組和教師小組準備作品,作品在圍繞主題的情況下,可以以各種合適的形式展示,如演講、表演、拍視頻等。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不僅有助于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課堂。步驟六:展示與答辯。展示與答辯環節需要選拔出一位主持人主持整個過程,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主持人的素質高低對活動展開情況有著極為明顯的影響。各小組在課堂展示小組作品,展示完畢后,接受來自其他小組的兩個提問。第一個問題由出題組提出,第二個問題由除出題組和展示組以外的任意一組提出,在問答環節可以進行適當地辯論,如果辯論得過于激烈,則需要主持人發揮自身智慧掌控局面,必要時教師應親自進行合理干預與疏導。步驟七:師生共同評分。評分環節分成兩部分進行,其中70%是由展示環節決定,由教師對展示環節打分,剩下的30%由兩個問題組成,由學生組成的學生評委對答辯環節進行投票,由得票多的組獲取該問題的分數。最后,總結。教師應該對每組展示情況和答辯情況進行總結與歸納,以幫助學生不斷地提升自我。

2交互式答辯教學模式的效果評估

綜合本次課堂活動中交互式答辯教學模式的整體應用情況來看,學生所選擇的主題大多是他們自身特別關心的社會問題,讓學生感覺有話可說,因此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參與度很高,互動效果比預期的更好。總體來說,好的效果大概可以總結為以下四方面:第一,學生參與度較高。交互式答辯教學模式將辯論的形式移花接木于教學,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講為主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了不少的新鮮感,因此,對于學生而言,這一模式極具吸引力。學生平時對于學校舉行的各種辯論賽熱情較高,還有一部分學生本身就是辯論隊成員,他們普遍對于這種融入了“辯”元素的教學模式表示接納和認同,甚至有同學在課后還表現得意猶未盡。總體來看,不論專業,不論本專科,學生的參與度較之傳統模式更高。第二,教師也參與其中。本次嘗試為了能更好體現“交互式”這一特征,教師大膽組隊與學生小組一起參與課堂作品展示。教師的直接參與不僅形象詮釋了“交互式”的含義,使活動更具有觀賞性,而且還可以直接形象地向學生展示活動規則,有助于學生掌握規則。第三,本次教學嘗試給予學生極大的自,學生真正地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學生可以自由組隊,自由選題,自由選擇恰當的形式展示主題,再由學生擔任主持人和辯論環節的評委,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成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第四,此次交互式答辯教學模式的應用也讓教師獲益匪淺。教師可以透過學生的選題、展示的內容及學生在答辯環節的整體表現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喜好,尤其是可以有效地掌握“90后”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而可以更好地了解當今的時代潮流。當然,也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做到與時俱進。誠然,作為一次大膽的教學嘗試,有成果也會有亟待加強的方面。大致表現在如下四方面:其一,學生選題能力有待提高。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學生要展示一份好的作業,首先要有個好的選題,學生在教師規定范圍內自行選題有利亦有弊,有利便是學生自主選題可以讓教師直觀地了解當今大學生思想動態,弊端就是學生水平不一,容易出現質量不太高的選題。在實踐中,筆者主要通過教師與學生一起審題來盡量提高選題質量,從而引導學生提升選題能力。其二,學生提問能力參差不齊。我院學生存在本專科、專業的差別,學生提問能力自然也存在差別。在實踐教學中,容易出現諸如提問詞不達意的、提問缺乏深度的、提問不具有針對性的、刁難性提問的,甚至還有提不出問題的情況,這些都不利于教學的進展,同樣也會影響課堂效果。同時,課堂效果可能因班級不同而出現差異,有的班辯論得熱火朝天,有個別班上的組卻可以出現冷場的現象。針對提問能力的差異,教師應該在提問環節中適時提出比較精彩的問題激發學生的靈感,同時還應該在總結部分中進一步引導學生提升提問能力。其三,學生主持人素質高低更大程度上影響了答辯過程的精彩程度。通過教學實踐,筆者深深感受到高素質主持人“可遇而不可求”,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教師本人。學生主持人擔當的是串場與控制節奏、局面的重任,尤其是在提問組和答辯組陷入了激烈辯論的情況下,主持人的睿智尤顯重要,主持人要掌握節奏,準確判斷,選擇時機結束辯論,甚至有時還要化解僵局。一個好的主持人往往能夠帶動全場氣氛,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相反,則可能使得整個局面顯得比較混亂。因此,在主持人的遴選上,教師應該多調查多了解,選出更加優秀的主持人,以確保課堂效果。其四,后期容易出現“審美疲勞”。通過多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來看,在答辯教學活動的中后期容易出現“審美疲勞”,即學生不像最初那么亢奮和激動,參與程度和熱情有所下降。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講解能力大多在教師之下,如果遇到一些小組講解得比較差,就極其容易進入“審美疲勞”期。對此,筆者進行了諸多探索,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是答辯教學與傳統教師授課間隔進行,以調劑學生出現的疲勞情緒。

3結語

總的來說,辯論有助于學生鍛煉其膽量,開闊其思維,提升其口頭表達能力、查找資料的能力、搜索的能力、統籌分析的能力等,加強其團隊協作能力。將辯論引入課堂,有利于活躍課堂,培養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篇8

一、科技手段對于打造廉政交通的重要作用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斷取得突破,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目前,我省交通正處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全面推進新跨越的關鍵時期,科技手段在交通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科技手段在有力推動交通業務工作的同時,也促進了交通系統的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一)科技手段是保障工程建設的重要手段

“十五”時期包括整個“十一五”時期,浙江交通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將處于大發展階段,工程建設的規模大、投資多、周期長,而且中間環節復雜,在目前建設市場誠信體系尚未建立、制度還不是非常完善的情況下,只要一個環節發生問題,就容易發生腐敗消極行為,進而影響工程的建設進度和工程質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手段,建立跨崗位、跨部門的工程建設信息管理平臺,實行工程建設管理的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加大了對權力運行的敏感環節和關鍵環節的重點監督,有助于鏟除腐敗滋生的環境和土壤。

(二)科學技術是規范執法行為的有力武器

在交通工作中,路政、運政、稽征等業務中普遍存在自由裁量權和現場即決權,這些權力落實到基層執法單位和崗位,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督制約措施,再加上執法人員自身素質問題,就會造成局部腐敗問題易發多發現象。強化執法監督成為防治執法腐敗的關鍵。運用科技和網絡手段,將監督觸角延伸到基層執法崗位和業務環節,可以統一執法標準,規范業務操作,增強執法透明度,有利于提高監督效能,減少人為因素對執法的干擾,降低廉政風險。

(三)科技反腐是完善監督的有效途徑

交通工程建設量迅速增長,執法隊伍日益擴大,反腐敗任務繁重,要求我們著眼健全長效監督機制,切實解決被動監督、多頭監督、責任不清、機制不靈、合力不夠等問題。發揮信息技術在制約權力、強化監督、提高效能等方面的巨大優勢,形成靈敏的監督機制和強大的監督合力,是完善監督的重要途徑。

(四)科技反腐是新時期對紀檢監察工作的必然要求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反腐敗工作,是黨風廉政建設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具有浙江交通特色懲防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科技創新、管理創新、黨風廉政建設創新的結合點。搞好科技防腐,既是新時代新形勢對紀檢監察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紀檢監察隊伍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提高自身素質的具體體現。

二、運用科技手段預防腐敗的主要做法

近年來,我廳按照“科技促建”的構想,結合交通實際,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監督管理和交通行政執法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深化網上審批和政務公開,工作效能和廉政建設得到了共同提高,成為具有浙江交通特色懲防體系的重要內容。

(一)建立信息管理平臺,堵塞工程建設監管漏洞

一是開發建設市場誠信信息系統。將交通行業的建設項目、從業單位、從業人員、市場信息納入統一的管理平臺。通過該系統能夠查詢到建設市場各方主體在執行法定建設程序、招投標交易、合同簽訂履行、業主工程款支付、農民工工資支付、質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誠信信息。自該系統運行以來,已經有42家企業因在招投標過程中存在違規行為受到了通報。二是開發項目管理信息系統。為加強對在建高速公路的監管,實時掌握各合同標段、駐地單位及監理單位的項目建設情況,省廳在“諸永”等高速公路實施了項目管理系統,實現了對工程建設設計變更、資金撥付、工程監理等關鍵環節的全過程、全方位監督。如在資金撥付過程中,資金的審核、審批、支付等環節都實現由計算機控制,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專人的電子簽名,資金的流動情況可以實現計算機網絡實時查詢,此舉有效防止了工程款結算由“一個人說了算”。

(二)推進管理智能化、網絡化,強化行政執法監督

一是開發了“超限運輸聯網跟蹤查詢系統”和“道路運輸稽查管理系統”。通過“超限運輸聯網跟蹤查詢系統”,建立超限案件的情報庫,開通了公路、運管以及其他相關管理部門間聯動執法的信息通道。各管理單位通過治超系統在網上可以隨時得到處罰金額的信息,及時產生管轄區域內的各類案件查處、處罰金額、賠補償金額等治超業務統計報表,增強了執法透明度,并且將監督觸角延伸到了執法第一線,有效地防止了治超過程中出現違法亂紀現象,推動了交通行風的好轉。同時該系統具有聯網查詢和統計分析的功能,通過聯網查詢,可以獲取相關車輛的歷史犯案信息。科技手段的運用,增強了治超的透明度,規范了治超流程,提高了治超效率。20__年,全省公路平均超限率下降到10%以下,因超限超載引發的事故隱患明顯減少,去年全省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3.45%,死亡人

數同比下降8.85%,下降幅度為歷年之最。通過實施“道路運輸稽查管理系統”,將行政處罰的依據、內容、金額通過軟件固化,約束了執法人員的自由裁量權,規范了執法人員的執法行為。該系統實施以來,行政處罰案件逐年下降,從02年的18萬件下降到了05年的11.5萬件。二是開發了全省公路規費稽征管理系統和水路規費稽征系統。實現了規費征收的網上監控,保證了征費政策的統一性,減少了規費征收過程中的人情操作。通過建立統一的數據庫,減少了征費上的漏征現象,網絡化的稽征管理系統還打破了傳統的車、船屬地征繳規費的模式,減少了人力,方便了車主和船戶,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港航部門自實施水路規費稽征系統以來,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生一起執法人員違規稽征的行為。

(三)推行政務公開,提高信息透明度

開通浙江交通網,及時向社會公開信息。一是從20__年開始,對全省鄉村康莊工程計劃和縣省道砂石路面改造工程計劃以及交通廳補助各市鄉村康莊工程和全省砂改油工程的資金全部實現網上公示。從網上可以看到:05年康莊工程計劃建設13952.7公里,總投資額為364060.4萬元;砂改油計劃建設5990公里,省補資金147409.5萬元。最近,全省普通干線公路路面專項整治計劃也實現了網上公示。二是研究開發“財務集中管理信息平臺”,及時公布交通建設項目投資計劃、預算、建設資金,做到資金調度的公開透明。三是實行廳機關、廳屬各單位非政府集中采購大宗物品購置網上公示制度,規范非政府采購行為,遏制商業賄賂的發生。四是推行交通系統行政許可網上審批系統,實現審批項目的網上受理、網上審批、網上公布,計劃20__年將實現80%許可項目網上審批,20__年實現100行政許可項目網上審批的目標;五是將交通系統的法律法規、最新文件、招標公告、中標公示、資金公示、規費標準、行政許可決定等向社會公開。

(四)暢通訴求渠道,接受社會監督

為接受社會的監督,省交通廳推出了廳長信箱、浙江交通手機短信投訴舉報系統和網上投訴舉報系統,交通廳運管局開通了96520投訴舉報系統,在網上搭建起了政府與群眾溝通互動的橋梁。如通過運管局96520投訴舉報系統,群眾可以對道路運輸方面的問題進行投訴舉報,交通主管部門可以進行信息記錄、整理、分發、督辦和統計,促進道路運輸市場的管理。據統計,20__年一年,全省共受理96520投訴電話6.3萬次,查處違章行為1.4萬件。

三、科技防腐的主要成效及存在問題科技防腐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這些年來,我們對運用科技手段推進反腐倡廉工作進行了初步嘗試,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運用科技手段防范腐敗的意識明顯增強。隨著科技手段在防范腐敗方面的作用不斷顯現,各單位各部門對科技防腐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不斷加大,開始結合行業和地方實際,將科技手段運用于反腐倡廉工作之中。其次,運用科技手段防范腐敗的范圍不斷擴大。目前來看,公路、港航、運管系統都結合實際,建立了電子化的防范“網絡”,防范腐敗的網絡系統覆蓋了工程建設、行政審批、行政處罰等交通業務工作,有的行業和業務系統還將防腐網絡延伸到了市、縣甚至基層站所,實現了省、市、縣三級聯動。第三,運用科技手段防范腐敗的水平進一步提高。從已有的實踐情況來看,早期信息系統的開發和使用僅僅考慮到交通業務工作,防范腐敗只是一個輔助功能。隨著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一些單位已開始從防范腐敗的實際需要出發,通過對廉政風險和監督薄弱環節的分析,圍繞權力運行的關鍵崗位和重點部位,有針對性地開發防范腐敗的監控體系,來降低腐敗發生的風險。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我省交通系統雖然在運用科技手段防范腐敗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總體上看,科技防腐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一些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一是認識上還存在偏差。有的沒有從促進懲防體系構建,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科技含量的高度,充分認識科技防腐的重要性,認為科技手段的運用僅僅是變手工操作為計算機操作。有的擔心科技手段的運用觸動現有的權力結構和既得利益,不愿意去得罪人。還有得認為科技防腐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而產生的效益并不明顯,存在著等待觀望的心態。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嚴重制約了科技防腐工作的深化,影響了科技防腐水平的提高。

二是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一是橫向的不平衡,即各個部門、各個地區間的不平衡。有的部門、有的地區領導重視,投入較多、信息化機構健全,信息化水平就高,防范腐敗的能力就強。有的部門和地區起步較晚,投入較少,科技防腐的能力就弱。二是縱向的不平衡,即省、市、縣三級發展的不平衡。省級交通部門起步早,起點高,市級部門次之,縣級交通部門由于資金缺乏、忙于業務工作等原因,發展速度較慢,難以形成三級統一的有效防腐網絡。

三是發展水平較低。一方面由于缺乏統一的領導,目前科技防腐手段的運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各部門各地方單兵作戰的局面,缺乏系統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再加上各條業務系統的獨立性,相互之間缺少聯結,使得反腐倡廉信息資源還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狀態,難以實現共享。另一方面由于認識和技術上的原因,科技防腐的水平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例如政務公開還只是停留在部門職責、辦事程序等一些靜態的政務信息公開,距離權力運作動態公開、實現“陽光行政”還有著很大距離。

四是調查研究滯后。這幾年,雖然我們在科技防腐方面總結了一些經驗,但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特別是在科技防腐工作如何更好地融入懲防體系、如何緊密地與業務工作相結合等等,這些與下一步深化這項工作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尚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影響了對實踐的指導。

四、進一步推進科技防腐工作的對策建議

運用科技手段防范腐敗,促進懲防體系的構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經過前一階段的工作,我們在科技防腐方面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也具備許多有利條件,進一步推進科技防腐的時機逐漸成熟。

(一)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只有認識提高了,行動才會更加自覺。在推進科技防腐工作的進程中,必須牢固樹立“兩個結合”的觀念。

一是科技防腐必須與交通業務工作有機結合。科技手段推進反腐敗工作必須著眼于黨風廉政建設與交通業務建設相互融合,協調發展,緊貼業務工作來開展。特別是要處理好制約與效能的關系,堅持制約與效能相統一,努力實現行業管理、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與防治腐敗相結合,促進發展“雙贏”甚至“多贏”。既要對那些權力和資金集中的部門和崗位,進行重點監督和防范,防止權力失控、決策失誤、行為示范,將腐敗行為有效制止于萌芽狀態,又要注重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

二是科技反腐必須與教育、制度、監督相結合。反腐敗工作中,沒有一種法規、政策、舉措能夠“畢其功于一役”,達到藥到病除的功效。科技防腐手段也不是萬能藥,也需要與教育、制度、監督有機結合,協同配合。當前,反腐敗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只有把教育、制度和監督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發揮科技防腐的最大能量,共同筑起一道道堅固的防線,為我省交通實現兩個率先作出新貢獻。

(二)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

一是建立健全組織保障機制。成立科技防腐領導小組,加大對科技防腐工作的領導力度,圍繞促進懲防體系構建這一目標,對全省交通系統的科技防腐工作進行統一決策和部署,制定統一的規范,使科技防腐保持正確的方向和明確的目標。要加強分類指導,對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單位,要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行動遲緩的單位要加強督促指導,推動其加快步伐,確保科技防腐工作的整體推進。

二是加強對科技防腐工作的規劃。要圍繞懲防體系構建和20__年至20__年工作要點的實施,制定科技防腐的相關規劃,增強科技防腐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和有效性。要將科技防腐技術開發和硬件建設的規劃納入到電子政務建設的規劃之中,有針對性地開發和推廣一些防范腐敗的應用系統,使其與各地各部門的信息化建設進程有機結合。要根據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要組織力量對科技手段防范腐敗的功能進行系統開發,進一步拓展運用的領域和深度,并將開發成果付諸應用。

三是加強對科技防腐工作的調研。運用科技手段防范腐敗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研究新問題,解決新矛盾,探索新方法,深化對其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要加強調查研究,注重總結實踐中好做法、好經驗,及時了解實際困難和問題,深入研究解決措施,更好地推動實踐工作。要加大理論研究力度,不斷深化對科技防腐工作的認識,進一步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動性。要通過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加強與兄弟單位的交流合作,拓寬思路,擴展視野,推動科技防腐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進一步突出工作重點

一是進一步加強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權力監控。在消極腐敗易發多發的重點領域和群眾比較關注的熱點行業,要加大科技手段特別是信息技術在防范腐敗方面的推廣運用力度。目前,我們已經著手開始實施網上審批系統、行政處罰網上監管系統、行政許可實時監督系統和網上招投標系統的建設,下一步的目標就是要加快建設進度,通過對權力運用全方位、全程化的在線監控和對關鍵部位、環節的重點監控,形成符合交通系統實際、較為規范有效的科技防腐系統。

二是進一步提高政務公開的水平。政務公開是一項行政成本低而效果好的有效防腐措施。要按照“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要求,能公開的盡量公開,能向社會公開的就向社會公開。特別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一定要社會公開。在全面公開的基礎上,要把推進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作為深化政務公開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推動機關部門對其依法行使的權力,從依據到決策執行、結果實行全過程動態公開,實現陽光行政,以便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三是進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質量。加快網上審批系統建設,逐步推行行政審批網上受理和辦理,推進跨部門、多環節的網上并聯審批系統,為企業和群眾提供網絡“一站式”的便捷服務,防止因互相推諉、效率低下而帶來的消極腐敗現象。加強機關內網建設,促進內部各辦事環節的互聯互通、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逐步實現機關內部的扁平化管理,優化工作流程,提高辦事效率,促進相互監督和制約。

(四)充分發揮紀檢監察機構的協調作用

篇9

【關鍵詞】藝術專業 大學生 思政課 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是廣西民族大學2013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人本主義教學觀對大學生思政課教學的啟示》(項目編號:2012XJGZ01)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84-01

一、當前藝術專業大學生思政課教學現狀

藝術專業大學生的專業特殊,對學生的文化課要求要低于普通類大學生,又因為其專業特點,學生沒有充分時間學習文化課,因此藝術專業大學生在入學之初的文化基礎就較差,理論基礎薄弱,部分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缺乏興趣。這一現狀直接增加了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的難度,影響了教學效果。學生往往只有在考試前,才臨時抱佛腳,應付了事。

思想政治課是作為大學生公共基礎的必修課,理論性強,比如《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內容較為抽象,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包括政治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知識,有理論深度。許多藝術類大學生閱讀困難,理解乏力,也降低了他們學習這門課的興趣。

二、新的教學理念――人本主義教學觀

針對以上情況,為了更好地教好藝術學生的思想政治課,需要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如人本主義教學觀。

人本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所涌現的一種新思潮。其基本觀點是人類的自由和權利不可侵犯,即自由意志論。人本主義心理學則起源于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由存在主義心理學與美國傳統的人道主義匯合而成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為,凡是有機體都有一種內在傾向,即有助于增強和維持有機體的形式發展自身潛能。這些潛能包括一般心理潛能和生物潛能。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庸俗化,主張心理學應采取現象學的方法研究心理現象,并著重對自我實現者或健康人進行研究[1]。

人本主義認為在課堂上學生也需要價值、興趣和情感。雖然,在人們心中的教師是長者,但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自身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及言行,不能傷害學生情感,應建立有利于學生學習主體的和諧的師生關系。還有,應增強體驗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實際上是以學生的經驗、經歷為中心,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于自身的主動性和自發性。這其實與學生對所學內容所產生的需要和興趣有關,而這樣的學習產生的就是有意義學習,對學生自身發展會起有效的促進作用。

三、人本主義教學觀對思政課教學的啟示

人本主義教學觀關注學習行為中人的因素,充分肯定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而藝術學生思想比較開放,思維活躍,表現欲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本著讓學生展現個性、主動參與原則,培養學生的學習意愿和興趣,讓學生通過課程,自學自教,不斷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人本主義認為,教師只是學習的協作者、促進者,學生才是學習主體,所以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充足的學習資源,更應以尊重、真誠、平等的心態指導學生學習。在學生初入高校、文化基礎薄弱時,教師應與學生建立深厚的師生關系。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地調整,使學生能夠與自身水平相銜接。注重應用寓教于樂等教學方法,逐步加深理論深度,避免由于知識難而引起學生的排斥心理,開啟引導式教學模式,協助學生夯實理論基礎。

在教學方法上,倡導鼓勵教學。鼓勵教學是教師正確應用鼓勵方式,應用有關鼓勵原則,有序合理地組織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持續激勵學生高效去獲得學科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能夠促進學生盡量發揮個性特長和潛能,以很大的熱情去主動求知,積極創新,憑借自己的能力去探索未知世界,實現自我價值。這正是時代的需求,素質教育的體現。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教育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寬領域、多學科進行教學研究,以其促使學生和諧全面發展。課堂鼓勵方法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此外,還有平時向學生多反映學生學習的積極方面等等,都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鼓勵作用。這些方法通常是交互使用的。但目前課堂上言語鼓勵用得較多,物品鼓勵也在一些公共課上比較常見,榮譽鼓勵和行為鼓勵相對較少使用。

鼓勵教學對藝術專業大學生也是非常必要的。他不僅滿足前面所說的鼓勵教學原則和方法,同時還具備一定的個性。因為大部分藝術學生思想都較活躍,也可以說是思想比較有個性。因此對于這類學生來說,作為思政課老師必須更加靈活的運用鼓勵教學。現代美術教育家伊頓說:“教育是一種勇敢者的探險――尤其是藝術教育,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的精神創造。”[2]此外,思政課教師要針對藝術各個專業的學生進行不同內容和方式地教學。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要適當增加新的教學內容,補充枯燥、抽象的教材內容。在正常教學任務之外,可以給學生增加相關的影視作品觀看等內容,通過對一些事實的個案再現和研究,使學生不僅要學習理論,而且要使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分析、解決問題。清楚思政課學習的重要性,更加明確自身所需,豐富學生個體。但要注意,教師一定要針對學生特點適當教學,以防止教學內容多而雜亂,學生抓不住重點,從而喪失學習興趣。

四、結語

面對現在藝術類大學生思政課教學的困難,在掌握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上 ,教師應通過對人本主義教學觀的理解和學習,將其應用到藝術專業大學生思政課的教學改革之中,以培養我們的藝術學生成為能夠獨立思考、獨立分析、自主學習、實現自我的適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郝科蕾:《人本主義教學觀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啟示與思考》《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第177頁。

[2]魏容:《論美術院校教學中的鼓勵教學方法》,《北方文學》,2011年6月刊,第96頁。

作者簡介:

篇10

關鍵詞:博客;大學教育;思想政治

網絡時代,博客用戶大幅增長。對于大學生用戶來說,博客暢通了多元化表達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渠道,能夠在心理健康疏導、拓寬眼界、培養興趣愛好等方面提供便利。快捷的溝通交流和海量的各類信息中也隱藏著一些隱患,這一新載體體現著革新教育方式、融合教育資源上的獨特優勢,高校應當采用多種方法消減負面影響,合理利用博客。

1博客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1.1拓展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從課堂拓展向社會

思想政治教育意在培養思想品德和政治素養,使青年學生樹立強烈的社會公德意識,成為有理想、有道德的社會公民。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來源于社會,實踐于社會,課堂上宣講理論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引領大學生從校園走向廣闊的社會,在社會中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并用所學理論和精神指導實際的人生。博客具有隨時隨地快捷瀏覽和交流的特點,能夠在一定成度上順應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博客可以拓展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在教育大環境中達到教育目的。

1.2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師生平等高效的互動

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這兩大主體之間及時交流溝通,能夠優化教育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課堂上受到課堂時間短、高校擴招班額過大等條件局限,師生之間的交流相對滯后。在網絡時代,大學思想政政治教育通過博客突破“面對面”交流的形式,不為時間、地點、場合所制約,能夠實現平等、高效、便捷的交流互動,維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博客中,學生能夠以虛擬身份相對自由的發表觀點、記錄心情、選擇博客版式。教育者能夠從這些細節深入把握大學生真實的思想變化、各自的性格特點,在進形思想政治教育時能夠據此因材施教。

1.3架設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發展階梯

博客能夠有效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廣度,使專業學科領域內最新的信息傳遞、資源獲得、學術成果討論更加及時,提升了專業發展的時效性。博客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現代渠道,即大眾傳播媒體,當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與新媒體產生碰撞與融合,引發了諸多新思想、新創意的“火花”,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提供了新的思考、研討方向。如何利用大眾傳播媒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突破,成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發展的新議題。

1.4提升大學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學習自主性

博客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共享,通過這個渠道突顯了民主精神,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的具體闡釋。不僅改良了以往只有教育者作為信息來源的單一渠道,使每個受教育者也能夠隨時分享自己獲悉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料和學習心得,而且受教育者個體間互相影響,教育影響更加多元化、廣覆蓋。這不僅能夠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延續,而且符合大學生的精神面貌特點,容易獲得大學生的興趣和好感,從而主動的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中。

2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極作用

2.1博客上信息雜亂,沖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博客作為綜合復雜的網絡系統,其網站上展示著各類信息。真實信息與虛假信息、官方觀點與民間聲音、有效信息與垃圾信息混雜,共同構成良莠不齊、復雜多變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青年大學生作為主要對象,正處于從在校生向社會人的轉變階段。部分大學生對是非的判斷力還沒有完全定型,自控能力有待提高。網絡媒體的開放性,對于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會產生一定影響,對于原本在課堂上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而言存在沖擊。

2.2傳媒大眾化,挑戰教育者權威性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在知識傳播、道德教化上處于權威。以博客為代表的傳媒大眾化,為公眾提供了更多的知識量,展現了不同立場的觀點,大學生作為受眾的一部分,具有接受新信息、新知識較快的特點,在傳媒大眾化的風潮中首當其沖。大學生可能掌握更多的各類信息,關注到教育者忽略的知識和內容。在接受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時,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被撼動,大學生容易對教師觀點的權威性產生質疑。

3揚長避短用博客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3.1宏觀上完善制度管理,加強政策引導

建立博客使用制度是妥善利用博客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大學要對思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博客開展教學工作,給出明確、細致的要求,應當組織教師參加關于博客知識的學習培訓和交流會。建立校內博客工作小組,有針對性的負責博客平臺的日常管理與運行,優化博客體系、充實博客內容、保證博客質量。建立教育對象的學習記錄電子檔案,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及使用博客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之間,也應當適時交流博客的使用經驗、教育心得體會、學術成果等,分期定時向學校提交教學報告,匯報在思想政教育領域使用博客的成果和不足之處。

3.2微觀上提高教師的教育素質,促進有效交流

除了統一的校園博客,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各自的博客中,應當以專業知識和校園動態作為吸引,精選正能量的資料與學生共享,輔以相關教育實例有效引導學生思想。教育者利用博客發表自己的論點、分享有教育意義的新聞和資料、記錄自己生活中的所想所思,以身作則,以自身形象作為教育影響的正面典型教育學生。由此,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在大學校園中營造和諧向上的人文氛圍。博客是雙向反饋的渠道,學生在此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議,促進教學方法的優化,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4結論

在網絡時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大眾媒體應給予充分重視,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和當代大學生特點,積極利用博客等新渠道開展教育工作,并充分認識其中的機遇和挑戰,充分發揮博客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丁玉霞.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的幾點認識[J].前沿,2013(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