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學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4-04-08 16:20: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政教學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網絡時代;職業學校;思政教育管理;問題及建議
在職業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網絡既有利也有弊。利表現在網絡可以迅速傳遞信息和實現資源共享。弊表現在網絡傳播的有害信息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另外,大部分學生喜歡在網上發表言論,和老師的面對面談話幾乎很少,因此學校要平衡好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吸引力之間的關系。
一、網絡時代下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問題
1.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職業學校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由于職業學校的教學目標影響,很多老師對學生的技能培訓和操作能力非常重視,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則較為忽視。另外,由于職業學校的老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上缺乏經驗,面對學生的思想問題時,很難及時、有效地對癥下藥。
2.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缺乏監督
監督機制和評估機制可以幫助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提高工作激情,可以幫助學生及時解決思想問題。大部分職業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監督機制和評估機制,導致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創新。由于解決措施陳舊,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信任度大大降低,使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時難以有效開展管理工作。
二、網絡時代下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問題的解決措施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管理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管理。網絡是實現資源共享的主要手段,很多職業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員并沒有認識到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管理,使老師快速適應網絡教育和網絡管理的工作模式。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雖然校園網絡在職業學校中普遍建立,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站較少。學校可以在校園網中設置思想政治教育的版塊。首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宣傳黨和政府的重要思想和重要方針,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導向;其次,建立電子布告系統、聊天室、新聞服務器等,通過熱點問題展開熱點討論,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和及時解決學生的生活問題、思想問題、心理問題;然后,根據學生希望進行思想交流的內容設置網上論壇等,并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參加討論和給予意見指導,積極引導學生在思想碰撞中樹立明辨是非的價值觀。
(3) 提高網站的吸引力。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和心理特點,不斷充實網站的信息內容,并且使信息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信息內容更具可信性、可讀性、服務性。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員的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要順應時展,本著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正確的政治方向,傳播健康信息和正確言論,積極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并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不僅要精通網絡技術的專業知識,還要熟悉思想政治的工作業務。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不僅要具備優良的職業道德,對學校提倡的道德規范身體力行,做學生的楷模和榜樣;還要不斷激發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熱情和效能,使自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管理中。
3.建立科學的網絡管理制度
(1)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是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管理的重要保障,不僅可以幫助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心理變化,還能促使老師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方法,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效果。要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需要學校先建立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并使全校師生樹立健康網絡和安全網絡的意識。因此老師要加強網絡不良信息的監管,并重視網絡不良道德觀念對學生的影響,保證網絡環境的安全健康,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
(2)加強網絡的規范管理。建立和健全網絡管理的組織,并制定相應的管理準則,通過對校園網和局域網的嚴格管理,有效監管學生的網絡行為,如果發現黃賭毒等不良信息時,要及時清理;如果發現學生有思想問題時,要及時展開針對性教育。
(3)培養網絡道德的意識。通過網絡法制和網絡倫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學生網絡道德的自律行為,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意識,規范合理的網絡行為,并積極抵制網絡不良信息和不良觀念。
(4)加強網絡安全的立法。職業學校要根據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管理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辦法》,以及《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網絡制度,通過網絡安全的立法,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管理提供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
4.探索符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規律
(1)趨利避害。對網絡問題進行處理的基本原則是趨利避害。首先,要看到網絡的利,深刻認識網絡的發展力量,并積極應用網絡技術;其次,要看到網絡的弊,采取積極措施解決網絡問題。在網絡的利弊關系中,要保持清醒認識,通過興利除弊,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積極作用和有效降低網絡的危害性。
(2)引導和監督并重。引導和監督是進行網絡管理的重要手段,通過引導和監督的并重,主流信息和扶持正面信息,從而有效引導網絡輿論,做到對網絡信息堵疏結合。另外,學校要培養思考能力較強的骨干力量和政治立場堅定的黨員學生,帶動其他學生思想政治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3)網上教育和現實教育同步。網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在展開網上教育的同時,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形式,并以現實環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網絡教育的基礎。首先,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和網絡行為的自律能力,主要受現實的教育和經驗影響;其次,網絡對學生的不良影響,要通過現實思想教育解決;然后,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難點和熱點在網上難以透徹講解,需要對學生展開行針對性的現實教育,而網上體現的學生問題,也需要老師在實際工作中采取措施有效解決。
參考文獻:
[1]孫圣雅.網絡時代職業學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問題與對策探析[D].煙臺:魯東大學,2013.
[2]陳江茹.網絡時代職業學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問題與對策[J].網友世界,2014(14):163.
[3]陳國成.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4]房曉琛.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3.
[5]陸培中.網絡文化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對策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3.
篇2
那么,我們該如何優化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課堂呢?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利用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整合和篩選,通過精心的努力、反復的思考和斟酌創新設計出合適的、理想的教學模式,以此來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
一、教師及時地轉變教學觀念,以便適應社會的發展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進行傳授式教學,把知識原本不動地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要做一名出色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有效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地對知識進行鉆研和探索,從而獲得新的知識。這樣就要求教師要及時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通過對教材的認真鉆研,將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挖掘出教材中重要的教學內容和關鍵教學點,然后采取積極引導的方式指引學生積極自主地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鉆研精神。如果教師還是不能夠打破陳規,仍舊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雖然也能夠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并監督和督促學生將其掌握牢固,但是卻不能夠讓學生鍛煉自己的自主發現和鉆研探索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學生雖然有知識,但是對于新鮮的事物卻不能夠快速地接受和理解,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就不能夠被社會發展所接受。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未來社會發展的大方向考慮,我們必須及時地轉變我們的教學觀念,不再單純地讓學生學習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己對知識的獲取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如《豐富多彩的情緒》的學習,以前教師會直接告訴學生四種基本類型的情緒,傳授給學生情緒的影響和作用,告誡學生一定要主動調控好自己的情緒。而轉變教學觀念后,教師就不再這樣直接將知識告訴學生了,而是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知道和了解的情緒種類,并且思考個人的情緒狀況對于自己的行為有什么影響和作用。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和經驗,肯定會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然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分組鉆研教材,解決剛才教師讓思考的問題,并將之前學生的答案進行整理和補充,使其知識更加全面和具體。這樣就能夠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探討和交流學習新知識,并將知識理解得更加全面和透徹,而且在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也體現得淋漓盡致,不但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也使自己的教學觀念得到了轉變。
二、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輕松愉悅有趣的教學環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夠讓學生有足夠的知識學習及探索的欲望和動力。在興趣的促使下,學生更能主動地獲取知識,擴大自己的視野,對于學習的目的也更加明確。而且學生在興趣的陪伴下還能夠逐步加強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不斷鞏固和探索知識,使思想政治的教學課堂不斷得到優化。由此可見良好教學環境創設的重要性。學生只有在這種愉悅的學習氛圍和環境中才能夠激發出學習的激情,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效率也會出乎意料得高。創設教學情境的手段和方式非常豐富多樣,接下來我們就來簡單地看一下幾種情境營造的方式。
1.教師可以用自己的文學知識,以風趣幽默的語言來營造一種輕松歡快的學習氛圍,這樣有趣的話題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強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使之產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欲望。這種創設情境的方式非常簡單,關鍵是教師表述的內容一定要引起學生關注。
2.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主要是它形象生動的展現形式極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喚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知識學習和探索的動力。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一些活潑生動的情境,給學生營造一種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3.巧妙應用實際問題。思想政治教學與實際的聯系非常緊密,而教材設計的教學內容有時就會有一些滯后性,這時我們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時事問題,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給學生營造一種濃烈的學習氣息,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產生共鳴,然后再引導學生進一步地鉆研和探索教材中的知識。這樣就能夠更加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教學情境的創設方法非常多,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和現有的教學條件進行合理的選擇,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種理想的環境和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使學生在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能力。
三、教師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確保課堂的高質量完成
思想政治課堂的優化也需要提高教師上課的精神面貌。在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良好的教學狀態站在講臺上,精神十足、語言鏗鏘有力地講述知識,這樣就能夠給學生正能量的傳遞,讓學生也信心滿滿地投入到政治課程的學習之中。這會大大提高教學的積極性和教學質量。相反,如果教師在上課時面無表情,語言死板,精神狀態十分不佳,就會給學生營造一種生硬、無力的感覺,讓學生失去學習知識的興趣,甚至會把學生的情緒也帶動得十分低落,使得課堂中的師生關系緊張,而且讓人反感,讓學生對學習政治知識產生逆反心理,抵觸和對抗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厭學現象。這就與我們優化教學課堂背道而馳了。因此,我們必須注重課堂教學的精神面貌,用自己的最佳狀態進行教學,并以此來感染學生,使學生有學習的足夠動力。我們還要用自己的愛心和真心與學生進行交流,以真情換真情,得到學生信任和理解,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教學課堂,營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
篇3
我在一所重點高中擔任政治課程教學,該校的學生的素質應該是很不錯的了,但有一個問題卻始終困擾著我,即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打個比方吧!上課走神、打瞌睡,自習的時間如果老師不安排,就不知道有什么事情可以做。有時候,老師之間開玩笑,要想教會他們可能只有采用“啟智”教育模式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兩句話,使我感到自己之前對學生的諷刺是多么的無知。“一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老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德國教育學家斯多惠說:“如果使學生習慣于簡單的接受和被動的學習,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我們很久以來,都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沒有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那什么是學習的主動性,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呢?做為一個高中政治教師,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本人認為學習的主動性包含著:學習的興趣,學習思維的積極性,學習的自覺性。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基本的應做到以下三點:
一、教師語言應忌深倡淺
什么是教師語言?教師語言實際上是一種行業語言,屬于專業語言。它是教師傳遞信息的媒介,是教學的主要工具,是一種專業化的創造藝術。教師語言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參與的熱情,影響教學效果。
易中天,人們就會聯想到他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中“講三國”,人稱“新時代的說書人”,深受人們的喜愛。通過他的講解本來枯燥的東西,頓時生動起來;深奧的東西,頓時通俗起來。他說:“我是一個學術蘿卜。蘿卜有三個特點:第一是草根,第二是健康,第三是怎樣吃都行。我追求的正式這樣一個目標:老少皆宜、雅俗共賞、學術品位、大眾口味”。如果我們的政治課堂也具備了蘿卜的特點,政治教師運用好教學語言藝術,變深奧為淺顯,學生的學習熱情何愁不來,有了熱情,自主性不求自來。相反,如果再用更深的理論解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本來理論性已經很強的知識,那么整堂政治課就會變的生澀,令人難以聽懂,想聽都聽不進入了。學習的興趣頓無。
例如,有個老師講規律的概念,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種概念,聯系是屬概念,所以規律是聯系。殊不知,種與屬是大學《邏輯學》中才會接觸的概念,用深奧的知識解釋相對比較簡單的知識,學生能聽懂嗎,當然也就沒有了參與的熱情。相反,某老師利用學生劃分句子成分的知識,很容易就把概念講清楚了。首先請學生對“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抓句子主干“規律是聯系”。然后提問“那些聯系是規律呢?”“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通俗的語言,已會的知識,學生很容易就把這個概念搞清楚了。這樣立足學生的實際講解知識,學生覺的自己能夠理解,參與意識必然增強,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學習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
二、教學過程應忌灌倡探
忌灌即忌“滿堂灌”、“添鴨式”的教學模式,倡探即倡導探究性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和學習的熱情。
我國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圣陶先生曾多次尖銳地批評滿堂灌的做法,“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愛把受教育的人看成瓶子,瓶子里短少些什么,就給裝進去什么。……東西裝在瓶子里,東西是東西,瓶子是瓶子,不起什么混合作用或化合作用,兩種作用都不起,還有什么旁的作用呢?”
學習的主體是自己,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這種幫助應是啟發、激勵,鼓舞,“教師之教,不在全盤授予,而是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利彌深,乃為善教者也”。
舉例來說吧,在一節習題課中,某老師講題的時,不是簡單的解釋答案,而且鼓勵學生大膽的改題和編題。
以一選擇題為例:唐代畫家戴嵩曹作《斗牛圖》,因其形象生動逼真,技法爐火純青,一直被視作珍品。一次此畫被一牧童瞧見,牧童大笑道:“兩牛相斗,從來都是尾巴緊貼屁股下面,哪有尾巴豎朝天。”《斗牛圖》終于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牧童知道兩牛相斗從來都是尾巴緊貼屁股下面,說明了()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B.實踐是認識的來源;C.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此題的答案B,但是卻有很多同學選了C選項。此老師在講解了為什么選擇B選項后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你們為什么選C,思路那里出了問題呢?那么在什么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C呢?你能舉出其他體現C選項的材料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起來。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熱情。這樣的課堂,學生當然歡迎啦。
三、教學環節應忌繁倡簡
教學《股票、債券和保險》一課時,教師設計了如下八個環節:
環節一:老師以某公司的名義發行債券,動員學生購買
環節二:小品展示:《股票的風波》
環節三:展示事例并提出五個問題,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思考并與大家分享
環節四:學生閱讀課本,尋找知識點并回答五個問題。
環節五:視頻展示:暴風雨給企業和個人帶來的損失
環節六:討論“假入你是當地一個中型民營企業家的所有者,材料對你有什么樣的啟示。”
環節七:隨堂練習
環節八:組織學生制定投資理財計劃。“假如你現在是一個投資者,你手中有20萬,你準備如何投資。”
篇4
關鍵詞:政治教學;公民意識教育;實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要在政治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高中政治教學對公民意識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政治課程具有鮮明的人文性,其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公民意識教育,同時政治的情感熏陶的潛移默化正是最好的公民意識教育方式。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一直堅持在各個教學環節,把傳授知識和進行公民意識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水到渠成地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堅持高中公民意識教育縱向銜接,不斷提高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實踐性學習的實施者,教師是整個公民意識教育過程中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者需要從多方面發掘有助于開闊學生眼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課程資源并運用到公民意識教育教學中,做一個善于發現、善于研究、勇于實施實踐性學習的公民意識教育教師。
眾所周知,高中的政治教材是人文科學最為精致的內容之一。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貫徹文道統一的原則,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公民意識教育因素,有效實施公民意識教育。如,我國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訓誡,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等優良傳統。教師就可以把高中政治課程中必修3文化生活的知識,結合學校每年的“感恩節”“母親節”“教師節”等節日,開展感恩系列活動,從中感受親情的溫暖,讓學生在活動中識恩、知恩,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而引導學生在個人和社會許可的范圍內進行回報。教師在整個活動創設中要設法創造機會和條件,使更多的學生盡可能多地感受恩情和超越自我,提高學生的道德情商。
黨的十報告指出,人的健康發展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的公民意識修養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需要長期的教導與培養。在學校,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認真做好本職工作,是我們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所以,教師教育要更加注重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教育的過程,著力組織和引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實踐,用心體驗。筆者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把課堂教學工作作為公民意識教育教育的主渠道,明確公民意識教育教學目標,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貫穿在教學教育之中,如,給學生講授《弟子規》時,把“注重行為舉止,養成良好習慣,研讀經典故事,學習做人的道理”作為公民意識教學的主題,通過常規教育、文化教育、愛心教育等主題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知行統一,情感內化,在人際交往中行為得體、禮貌待人,從而不斷增強公民意識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筆者認為,政治課程教學是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的是將課內課外的知識體系相結合,通過公民意識實踐活動促進意識素養的健康發展。教師要充分發掘教材的公民意識教育點,充分駕馭教材,發揮學科優勢,注重公民意識教育滲透的生動性和主動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政治教學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愛國家、愛黨、愛人民、愛學校的公民意識教育,培養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如,挖掘高中政治必修3的文化理念,對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引起學生自主參與,活躍校園文化,加強當前高中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實踐性具有積極的意義。
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是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公民意識教育活動中,筆者認為在注重教育活動形式和過程的同時,力求突出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例如,在上饒開展“愛我信江河,保護水資源”為主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在考察過程中,當學生看到河邊草叢中遍布垃圾、水源受污染的現象時,激發了道德情感,這就是公民意識教育生活化,即通過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加強對學生的啟迪與引導,從而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因此,教師在進行公民意識教育時要注重公民意識教育的生活化,要結合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不斷開拓學生的視野,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活動中伺機滲透公民意識教育,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同時品德得以升華。
因此,我們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公民意識教育時,應該把課堂的教學資源延伸到課外,激活學生的公民素養,凸顯了政治的本質與力量。只有寓公民意識教育于政治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才能真正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才能讓政治教材中蘊含的公民意識教育因素灑落在學生的心田里,真正做到春風化雨!
參考文獻:
篇5
【論文摘要】:《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須以繼承和創新態度去學習、理解論語、借鑒論語寶貴資源。《論語》蘊含豐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思想。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鑒意義在于: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為政以德”的政治觀;培養良好道德品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其在治國中的重要。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須處理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關系,這也是借鑒《論語》意義所在。隨著經濟發展,利己主義傾向抬頭,社會主流價值觀傾向于經濟中心論,物質意識被強化,經濟發展與經濟收入成為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全部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繼承和發揚我國悠久歷史文化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寶貴遺產。重視和借鑒《論語》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一、“仁學”思想重在在于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仁”是《論語》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 “仁”是做人的根本,只有確立“仁”這個做人的最高準則,才能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交往的秩序:與人為善、與人為愛。
(一) 什么是“仁”?
《論語》開篇就闡明“仁”的根本立足點。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①孝悌是“仁”的根本立足點,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血緣紐帶,指向個人品質、家庭倫理和治國平天下的有機統一,這個意義上仁的“孝”“ 悌”是整個儒家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理論基石。
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這是對自己行為的約束,也確立了個人行為準則: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子貢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為仁之方也矣。”③這是對他人行為的要求,也是實行仁的方法:推己及人,這里“以人為本”超越了個體自身,波及到整個社會關系之中。“仁”要求個體在行動時要從自身與別人兩方面約束自己,也就是實行“忠恕”之道。這是《論語》思想的基本原則,樹立了個人行為的基本準則。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④就個人性格來說,必須剛強、堅毅、執著;在行動上,必須語言謹慎、質樸、正直。從反面來看,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在這里“說”和“實際行動”脫離,內心缺乏正直、誠信。只有具備這些心理品質,才有可能孝悌、實行忠恕之道,也才能實現真正的“仁”。
(二) 在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論語》“仁”思想,貫穿“人本理念”:人與人之間非工具而是目的,是人的內在價值體現。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上是以仁的態度來對待所有人。這一思想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鑒意義。
“忠恕之道”啟示就是人與人之間首先要克制自己,做人做事以誠信為本;對別人要團結友愛、寬容大度,個人要具備與人為善、團結他人、寬容他人的品格,并且將兩者有機結合。這對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學生的為人處事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都有借鑒意義。
《論語》對個體價值取向將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狀況作為出發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須能了解大學生當前生存狀態:包括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心理層面。更主要的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認識自己存在的價值和肩負的使命,在思考自己的同時將思考他人、集體、社會有機的結合起來。具體教育中,須重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積極溝通、交流,努力把引導人、教育人、改造人與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有機結合起來。
二、“為政以德”的政治觀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鑒意義
《論語》通過對“仁”的深刻挖掘,在政治思想上就是“為政以德”, 即以“仁”為核心的“德政”主張。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⑤就是說,國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國家,他就會像北極星那樣,泰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使眾多的星辰環繞著他。國君只有具備“仁”基礎上的道德,實施德政,才能夠成為眾星共之的核心。
那么,有德之君如何實現被“眾星共之”呢?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提拔舉用正直的人,(把他們)安置到邪曲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從了;反之,老百姓就不服了。在這里,孔子仍強調個人須具備優秀的品質、正直的品格。但這是不夠的。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⑥將德政擴展到和個人優秀品質、孝順父母、慈愛百姓結合起來,這樣,德政就擴展到社會中的每個人,德政是每個人的政治。
大學生是即將走向社會的不同類型的人才,教育體制的原因使其缺少深刻的文化內涵,往往以工具化的眼光處事,缺少長遠性的戰略眼光,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在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須重視以下問題:
必須重視“孝悌”思想,這是為人的基礎。《論語》“孝悌”思想是超越時代、超越時空的。當前利益多元化導致人們價值取向多元化。在追求利益同時,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每個人思考。大學生在與人相處、參加社會實踐中,難免出現價值取向沖突。當前大學生誠信問題給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戰,而《論語》“仁愛”“忠恕”思想提供了方法論上啟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積極挖掘《論語》有益思想,重視和理解“孝悌”思想的指導意義。
大學生須培養“正直”、“誠信”、“責任感”、“理想信念”意識。當前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各種亞文化侵入,瓦解了部分大學生的做人原則。價值取向也出現不良現象,這都是在具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三、《論語》中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培養及不懈追求給我們的啟示
《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⑦“學”指什么呢?如僅理解為學知識是不妥的,也不是孔子思想所在。聯系《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一詞古代兩種含義:一是"博學";二是相對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達到最完善的境界。所以,孔子這里所謂“學”,是指“明明德”的“大學”。人的道德品質不是先天就有,是后天習得的,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形成,學習知識不是目的,在于對光明正大的品德弘揚和追求,努力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從而“止于至善”。
由“學”到“仁”,道德品質由抽象轉為具體:家庭倫理、個人道德行為及個人道德追求。在《論語》中,主張對個人道德品質追求須有一個學習體知過程。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⑧可見最重要是樹立對“仁”的態度,回歸到對自己的要求、規約。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致力于如何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將其視為不懈追求的過程。孔子贊賞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⑨的精神。歸結起來,在個人道德修養上追求自強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正是當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發揮積極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自強不息”的精神,嚴格要求自己,在困境中錘煉道德品質,發展自己。
總之,《論語》蘊含深刻的為人、修身、治國思想。充分挖掘其有益思想,對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借鑒價值。思想政治教育中,繼承《論語》精髓,在創新基礎上將其應用于人的道德品質、文化素質以及完善人格培養,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意蘊的基礎上健康前進。
注釋
①⑦ 《論語·學而》.
② 《論語·顏洲》.
③⑨ 《論語·雍也》.
④ 《論語·子路》.
⑤⑥ 《論語·為政》.
篇6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 學科借鑒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39
On the subject Refer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tistic Language
XU Liy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Culture and Arts Workers, Shenyang, Liaoning 110180)
Abstract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 to learn the language and absorb the outstanding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other disciplines. This article draws on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theory of knowledge, rhetoric, broadcasting science and many other subjects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 discipline artistic stud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artistic language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rol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tistic language; subject reference
馬克思說:“我們的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世界”,因此,任何學科都不可能是孤立地存在,它一定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同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發展完善,也一定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法來對其他學科的優秀研究成果作以借鑒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的研究更是如此。具有藝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語言這一載體,根據受教育者的特征和教育場合的特點,在語句合乎邏輯、語法規范、修辭妥帖的基礎上,能夠以完美的手段和技巧、獨特的方式和內容使理論的表述具有審美性、感染力、獨創性和表現力,從而使受教育者與之產生情感共鳴和良性互動,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語言真正實現上述的藝術效果,我們就應該借鑒傳播學中的受眾理論、語用學中的語境理論、修辭學中的修辭格以及播音學中的語言表達技巧。
1 傳播學中的受眾理論
傳播學是以人的社會交往過程為基本研究對象。在整個傳播過程中,受眾是信息傳播的“目的地”,同時受眾又是傳播效果的“顯示器”。受眾,就是信息接受者或傳播對象。在傳播過程中,受眾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眾多人。受眾作為傳播過程兩級中的一級,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受眾既是信息的消費者,又是傳播符號的“譯碼者”,更是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受眾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信息,有時受眾也將直接參與到傳播活動過程中。
關于受眾,學者們將其歸納為:個人差異論、社會類型論、社會關系論、滿足需求論、社會參與論五種。個人差異論認為受眾成員心理或認識結構上的個人差異,是影響他們對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對媒介所討論的問題和事物所采取的行為的關鍵因素。①這種觀點認為:傳播者在進行傳播前應該考慮受眾個體的性格、愛好、興趣、態度、信仰、價值觀等因素,選擇與之相適應的信息進行傳播。社會類型論認為,受眾會根據性別、年齡、民族、職業、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性,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受眾群體。社會關系論認為,受傳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受眾在接受信息時會受到生活圈中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和約束。滿足需求論,也叫“使用與滿足論”,認為:受眾是能動的媒介使用者,受眾不再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地選擇自己所喜歡和所需要的媒介內容和信息。社會參與論認為,大眾傳播媒介應是公眾的講壇,而不是少數人的傳聲筒。公民及其團體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傳播者。信息的傳播還要考慮受眾的接受需要、接受動機、心理傾向等因素,以保證傳播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語言這樣的傳播方式來完成同受教育者的溝通與交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與宣傳。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猶如傳播活動的兩級,好比傳者與受眾的關系,因此,借鑒傳播學中的受眾理論研究,對于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受特點,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傳播不無裨益。
2 語用學中的語境理論
語用學是語言學的一個新興領域,迄今不過幾十年的發展歷史。關于語用學的定義,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但歸根結底,語用學是一門研究如何理解語言、如何使用語言、如何使語言合適、得體的學問。它從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度,把人們使用語言的行為看作受各種社會規約制約的行為,研究特定語境中的特定話語,著重說明語境可能影響話語解釋的各個方面,從而建立語用規則。②
語境和言語行為,是語用學中兩個重要的概念。語境,簡而言之,就是言語理解和表達的環境。語境這個概念,是由馬林諾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來的,他將語境分為兩類:一是“情景語境”(context of culture),指言語行為發生時的具體情況。二是“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指說話者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文化。費斯將馬林諾夫斯基的“情境語境”這個術語規定了以下范疇:參與者的有關特征;有關的事物,非語言性、非人格性事件以及言語行為的效果。語境的功能體現在對意義的表達和理解所產生的影響。語境的功能也并非獨立發揮作用,它是參與、協助話語的表達和理解過程。從說話人角度看,語境的作用表現為:根據交際目的,確定說話的大體內容;根據交際場合,確定說話方式;根據交際條件,確定交際渠道。從聽話人的角度看,語境的功能包括確定指稱對象,消除歧義,充實語義。③
思想政治教育語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交流和溝通的橋梁,如何使橋梁更好地發揮作用,我們應該借鑒語用學中的語境理論,充分考慮到“情境語境”和“文化語境”兩種不同語境形式,根據說話人和聽話人的主客觀因素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表達手段和表達內容,盡可能使聽話人確定指稱、消除交流中的歧義、充實語言表達的語義。
3 修辭學中的修辭格
修辭學大概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中西方對修辭學的研究路徑不同,特點各異。在西方,由于古希臘人建立起來的民主制度,為各種形式的演講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公民聚會、禮儀場合以及法庭辯論等,都需要進行口頭陳述和爭辯,言辭應用的效果直接決定著事物的成敗。④因此,人們開始了對話語論辯術的關注和研究。在西方對修辭學有系統性研究的當數亞里士多德,其專著《修辭學》和《詩學》都是代表性的學術作品,對后來修辭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辭格,是修辭學的主要內容,又稱“修辭格”,或“修辭手法”,是語言重要的表現手段。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傳統的修辭學,都以辭格的研究為終級情懷。自古以來,學者們對辭格的定義各不相同。但通俗來講,辭格就是人們為了提高語言表達的生動性,提高語言表達的效果而對語言的一種特殊的運用。現代漢語中已被人們認知并定義的修辭方法共有63大類,78小類,我們常見的修辭格有:比喻、比擬、對比、夸張、借代、設問、反語、排比、對偶、頂真、拈連、雙關、移覺、通感等等。辭格是使語言藝術化的重要手段,它不僅要使語言表達通順、準確,而且要使語言形象生動、音韻和諧、節奏強烈、愛憎分明、內容深刻、富有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⑤提高語言的形象性、感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運用修辭方法。好的修辭手法將賦予語言信息和美感雙重價值;好的修辭手法能夠恰到好處地跨過邏輯的局限,讓思維在語言的天空自由翱翔;好的修辭手法可以突破舊的語言表達方式,創造出新的語言組合形式。
學習并掌握修辭學中的修辭手法,并將其靈活恰當地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表達的過程中,這將會使思想政治教育語言更加新穎、靈活、富有個性,充滿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必然會調動起受眾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 播音學中的語言表達技巧
播音學是以播音創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播音創作發生發展的規律。播音學,是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它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有自身的矛盾運動規律和自己的質的規定性,不能被某一學科所代替。播音最重要的載體是語言,廣播電視播音中主持人優美動聽的語言,讓人們喜歡聽、愿意聽,甚至產生情感的共鳴,這與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技巧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語言在表達過程中,學習和借鑒播音學中的語言表達技巧,更能夠有效地解決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所要求的吐字清晰,聲音洪亮;富有節奏,聲情并茂;體姿相助,通俗易懂的問題。
有聲語言和副語言是播音創作的手段,也是播音創作活動的重要環節。有聲語言是由發聲和表達兩大要素構成。發聲要素包括:氣息控制、口腔控制和吐字歸音。氣息是發音的動力,聲音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變化都與氣息關系密切。用胸腹聯合呼吸的氣息方式,給說話者較穩健的語言狀態提供保障,避免發生情感激昂時“讀破音”的現象。有利于豐富情感表達時的不同需要,同時對說話者的嗓音起到保護的作用。口腔既是有聲語言的構字器官,又是語言用聲最重要的共鳴器官,很好地控制口腔狀態,可以為說話發音提供一個良好的語音制造場和良好的共鳴環境。吐字歸音,關系到字音的清晰、響亮、完整,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語言風格。平時有些人“口齒不清”、“吐字含混”、“吃字”等現象,都是因為吐字歸音存在問題。有聲語言的表達要素包括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外部技巧有:停連、重音、語氣、節奏。外部技巧的運用可以使語言表達得清晰準確,生動具體,情感豐富語流富于生命活力,富于動態美感。內部技巧有:情景再現、內在語及對象感。情境再現,是創作主體的二度創作過程,能夠激發表達者的內心真實感受,調動表達者的豐富情感,是對內容從理解到表達的橋梁。
除了有聲語言之外,在語言表達過程中,人們的表情、眼神、體態、服飾等副語言,也都傳遞著信息,表達著情感。“副語言”或“無聲語言”,在傳播學中也被稱作“非語言符號”。它是指語言以外,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感受到的姿態、笑貌、顏色、氣味以及其他所有傳播符號的總稱。副語言大多是以其輔助、伴隨功能與有聲語言表達一起來傳遞信息的,對有聲語言表達具有補充、強調、調節的作用。比如用微笑表示親切感,用緊鎖的眉頭表示憤怒,用大幅度的手勢表達詼諧幽默等。副語言的運用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形象性、可感性,能夠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增強傳播的效果。運用好副語言,對有聲語言的表達能夠起到強化、豐富、修正和補充的作用;運用得不好,則會弱化或干擾信息的傳遞。
借鑒受眾理論、語境理論、修辭方法和語言表達技巧,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和需求,把握教育的語境和特點,運用豐富多彩的修辭方法,掌握有聲語言和副語言的表達技巧,這將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語言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語言的藝術性。
注釋
① 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4.
② 戚雨村.現代語言學的特點和發展趨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47.
③ 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19-120.
④ 崔應賢.修辭學講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1.
⑤ 曹艷偉.政治語篇中的辭格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3.
參考文獻
篇7
新課程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實踐中全面貫徹改革精神。“面向學生”包含四層含義:一是強調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二是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三是強調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四是課程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發展特點。為了認真貫徹落實新課標精神,在教學實踐中,我建議可以嘗試采用以下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之積極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來。
一、從現實生活尋求學生心靈的震動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設置問題時,我選取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背景材料。有時利用鄉土案例,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鄉土案例由于發生在本鄉本土,有的為學生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在時空上貼近學生,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相聯。因此,教師要適時地利用鄉土案例,引起學生更多的關注,并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求知欲,引起學習興趣,使學生感悟到生活處處有活例,從而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說:“要讓大多數學生在每一門學科中都有少量的高峰體驗,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都尋求對自己的價值的積極認可。”只有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獲快樂,才能把學習中的被動變為主動。教師可通過構建生活化的課堂來達到此目的,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快樂地學習、生活。
二、在和諧課堂中激發師生思維碰撞的火花
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不僅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東西,一派教師主體性的體現,課堂氣氛嚴肅、刻板沉寂。學生的課堂行為也就相應地被規范為:正襟危坐,目不斜視,不得隨便亂動,不許私下討論,而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主體性是發揮不出來的。所以,一定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活動氣氛,讓學生在課堂中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創造一種寬松的課內環境和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在上思想政治課時,充分運用體態語言來傳達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對知識點的強調,同時也運用肢體語言和情態語言來表達教師對知識、對學生、對課堂的情感。在語氣上,通過輕重、緩急、抑揚、快慢等變化進行教學,在語態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談方式進行情感教學,體現對學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建立起平等、和諧、融洽的關系。在其樂融融的學習環境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被激發出來,主動性自然被發揮出來,也就不再有思想政治課毫無生趣的結果了。
中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階段,對什么問題總喜歡刨根問底,不再滿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為什么,因而老師在教學時需要巧妙“布惑”,設置障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思考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故意布惑巧設學習障礙,干擾學生,使學生處于真假難辨,“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下,從而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思維的火花,引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在快樂和諧的氛圍中完成創新過程。
三、把現代化教學手段作為最直觀可行的工具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應用于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并與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融為一體,將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課堂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德國哲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說:“真正感覺的觀察比之單純的描述更為可取。”可見,在現代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出教學的開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論講解得較為生動透徹,除使用必要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外,教師還要注重教學情景的創設。通過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或者是照片、圖片、掛圖等生動形象且直觀的教學手段,或者通過師生的講述,把學生帶入某種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學生有如身臨其景其境,通過這種情感渲染和傳達,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對知識的詮釋和理解,免去生澀與呆板,激發他們的興趣,引起他們的豐富想象,在落實教學目標的同時讓學生踴躍發言,激烈討論,積極參與到教與學中來。
新課程要求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現的內容不一定都講,另一方面教材上較為概要或沒有的內容有時教師要展開或補充,或針對某些內容開展專題研究或小課題研究。而多媒體教學手段為這個教學要求提供了最為便利的條件和平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通過教學課件的制作與應用,對教材的內容給予適當的簡略或補充,或展示有關最新最熱門的討論觀點及意見,這樣既講授了課程內容,又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既講授了必修內容,又扣住了時代脈搏,體現了思想政治課的時代性和實用性。
四、與班會課有機結合,使知識真正落到實處
新課標既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的傳授培養,更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形成。根據新課標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該把課堂當成學生成長的樂園,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和平臺。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機地結合班會課,使知識教育結合實際生活,落到實處,發揮出實效。這樣既能使學生感到政治教育的實用性,又能帶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使學生既掌握知識,又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在實際生活中更能體現知識的價值,以及運用知識的樂趣。
篇8
關鍵詞:學生差異;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3-0062-03
筆者在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中,逐步意識到不同專業,主要是文科專業和理工科專業兩大類學生在學習上存在差異。盡管有研究注意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個體差異的學習效應,但是并沒有文獻專門針對這種差異性及其教學方法進行實證研究。意識到這個問題后,筆者在深圳大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簡稱“毛概”)的教學基礎上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試圖探討不同學科和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中體現的差異性,最終體現“因材施教”的意義。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地調查的基本情況
調查主要是以深圳大學“毛概”教學為代表,以連續五年的“毛概”教學實踐作為基礎。在調查中,主要是把學生分成“文科類”和“理工科類”兩大類別。而最近五年的“毛概”教學安排,為調查文科學生與理工科學生的學習差異性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環境。主要的實地調查包括幾個方面。
(一)問卷調查
對深圳大學2011級學生“毛概”課程效果各因素相關性的調查。這次調查對結束“毛概”學習的100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個別交談及相關統計分析。調查的1000名(有效問卷918份)中,文、理科學生各占一半。調查的主要結論項是對《毛概》課程效果的評價,選取的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類。(1)學科分類(理工科、文科);(2)教學相關因素,如教材內容、教學方式、學生對社會科學的興趣、學生的基礎知識準備等;(3)學生社會關注度方面,如對社會新聞的關注度、是否有打工經歷、是否經常上網發言等;(4)有關社會參與情況,包括是否參加學生會、是否參與社團、是否參與社會考察活動、是否參與黨員培訓;(5)社會流狀況,如是否經常與老師交流、是否經常和家人、同學討論社會問題等。除此之外,還對學生的一些活動方式進行了調查,比如看新聞的途徑、希望教材和教學方式做怎樣的改進等。
我們以“教學效果”為因變量,其他各項選項作為自變量,進行了Logistic二元回歸分析。
回歸結果的分析顯示,“毛概”課程的教學效果,有幾個顯著相關的因素,除了“教材”、“教學方式”之外,還有文科和理工科的“學生類別”這個因素。這多少印證了經驗中有關文科和理工科學生的差異性。這種顯著性可能意味著:第一,文科學生和理工科學生對于“毛概”課程學習的需求有所差別;第二,文科學生和理工科學生對于“毛概”學習的講授方面有不同需求;第三,文科學生和理科學生在課程的學習方面有不同特征。
(二)其他調查
除了這種大范圍的調查,還進行了一系列追蹤調查和抽樣調查,比如在最近對600多名文科和理工科兩個大類學生的學習、閱讀和交流情況細節的調查;對學生金錢觀念、文憑認知等方面的抽樣調查。
(三)對調查結果的文本分析
在問卷調查之外,還有對文科學生和理工科學生的文本分析。在連續五年教學中,都有即時作業的安排,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各種議題的作業。這個安排旨在考察學生目前思維和理論水平,即學生運用概念、理論建構文章的能力。同時,還有一些即時的演講和辯論,也是針對學生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的觀察形式。
考察學生學習差異性,對這些因素與教學效果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目的是得出更普遍性的結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組織模式及教學模式提供選擇。
二、基于學生專業差異性的實證結果分析
(一)相關基礎知識儲備的差別
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是教育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只有切合現實生活及受教育者的認知基礎,教育過程才能產生“共振”,從而收到良好的成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實踐維度,一個是理論維度。就“毛概”課程而言,講述的不僅是思想發展史,更是一部實踐史。要理解書中的內容,并產生興趣,必須有基本的相關知識儲備,文科和理工科學生在這種儲備上的差別是很大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不同專業和學生在課程上的學習需求。
1.中學文理分科造成的知識短板。大學生現有思想政治課的基礎是中學階段的學習,由于中學文理分科造成的課程類別上的差別,理工科學生在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儲備相對不足。
2.“思想政治課教條”。從文科學生的角度來說,中學階段政治、歷史學科是必修課程,“毛概”教材所涵蓋的歷史事件,學生幾乎通過中學的歷史和政治課有了基本了解。但是,糟糕的是,高考壓力下的“填鴨式”教學使文科類學生對于有關知識記憶深刻,但是并不感興趣。再加上教材的文件性、綱領性、條文性、結論性特征,使文科學生對相關課程產生了“思想政治課教條”,即枯燥、教化、無趣,因而缺乏學習積極性。
也正因為如此,在我們的調查中,無論在“教材內容”方面還是在“教學方式”上,選擇“不滿意”的都占到60%以上。教材和教學方式沒有針對學生的知識體系進行適應性建設,大概是主要原因。
(二)學習需求的差別
基于文科和理工科學生不同的知識結構,文科和理工科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需求方面也存在差異。
在調查中,有理科同學認為,思想政治理論是理工科學生僅有的了解社會、了解國情的課程,而這也體現了理工科學生對課程的要求和期望。對很多理科學生來說,“毛概”課程作為一門融合歷史、社會發展的人文類課程具有吸引力。
而對于文科學生來說,不僅很多內容在高中階段學習過,而且社會科學理論和學習貫穿專業學習,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這方面并不具有稀缺性,因而希望能在課堂上進行現實案例的分析和深度講述。
(三)閱讀情況的調查
在對“是否經常看社會科學類書籍”的調查中,有41%表示“經常看”,有59%表示“不看或不經常看”。而對不同專業學生閱讀的進一步調查顯示,在閱讀取向方面,96%的“文科”類學生和97%的理工科類學生是按照興趣來閱讀。調查顯示,文科和理科學生在社會科學類書籍的閱讀上顯示了較大差別。文科學生閱讀社科類的種類和數量都居多。
(四)社會性的交流方面的差別
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群體性特征,往往通過家庭啟蒙、社會示范、社會輿論等途徑發揮教化功能,通過生活常態化的、不知不覺的方式,影響著個體的行為與價值觀念。基于此,我們調查了學生在家庭、學校的交流情況以及學生的主要交流方式。
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即使與父母很少交流的同學,也趨向于贊同父母的意見,這個稍顯意外的結果反映了學生對于經驗的一種普遍的尊重和認同。這個調查中另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是,學生之間幾乎很少交流社會時政方面的話題。究其原因,有同學認為,社會離自己遠,沒有興趣;也有同學說同學間意見差異很大、爭論沒有結果等。
實際上,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興趣缺乏,正是反映為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缺乏。
手機、上網這種信息交流方式對學生的認識是否產生影響?對此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在最近的一個跟蹤調查中,“文科”和“理工科”學生在“手機、上網是否影響你對社會的認識”這個問題上,均99%以上回答“有影響”或“影響很大”。而也有大部分同學清楚認識到了網絡的兩面性。
(五)思維習慣的區別
在了解學生思維習慣的調查方面,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觀察學生的課堂作業和課堂發言。學生當堂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一個運用自身已有知識和話語建構社會認識的過程。目前看來,文科學生和理工科學生在作業中表現了明顯差異:理科學生更多是事實描述和個人經驗描述,論述較為簡單而且缺乏聯系;而文科學生經常使用相關社會科學理論進行解釋和分析。
三、“因材施教”意義的教學模式改進
基于調查結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要更進一步提高,應使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學習目的對接,同時使社會發展經驗和學生的個人體驗相結合,這是達到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而這種對接,必須體現在尊重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
(一)教材的改進:深度與廣度
在教學中,因應不同學科學生的學習特征和學習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以滿足學生需求。
對于理工科學生相關基礎知識較少的現實,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該有更多的承載內容。比如發展過程、社會發展各項指標的內容、社會經濟運行和組織等方面,從歷史事件和演進歷程,建立分析的條件和鏈條,以體現理論的科學性,同時通過現代中國的蓬勃發展彰顯其價值理性。
文科學生的特點是價值觀更加多元化,因而容易產生混亂。因此,在針對文科生的講述中,必須明確社會主要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然后,結合現實案例,從理論角度解讀,讓學生進行對比和分析。
(二)教材的文本解讀:互補與適應
知識結構的不同使學生運用的話語及暗含的話語體系不同,這是一個教學呼應的前提條件。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進入學生的話語體系,引起學生第一時間的興趣和響應。能進入其話語體系,才能使問題真正成為“問題”。所以,必須根據文科學生和理科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接受習慣對教材文本進行不同解讀,讓課程內容和不同學科的話語體系接軌,通過學科話語體系和思維方式,滲透主流意識形態,達到課程的教育目的。
基于這些要求,教學組織方式上要進行改革。按照文科類和理工科類分類組織課堂教材,同時安排更具針對性、專業適應性的教師,按照學生需要組織教學內容。
同時,學生的教材體系必須提供更多支持。比如推出權威的介紹中國歷史事件的輔助教材和比較其他各國社會發展道路的教學輔助內容,經典著作選讀等。這些輔助教學內容使教材更豐富,也更具有選擇性。
(三)教學方式的組織
1.教學過程,必須是一個平等的交流過程。從現實和數據出發,提出問題,建立思考問題的方法,明確目標,得出結論,然后再進行修正,這應該是更為科學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路徑。除此之外,課堂的深化也是必須的。比如,世界各國的社會發展實踐、中國文化的資源,也應該是學習的內容之一。
2.學生的社會參與和敘事、記錄。鼓勵學生的社會參與實踐,并且通過對自己參與行為的總結,進行對社會的認識。這種參與性敘事可以是自身家庭的交流,也可以是自己參與活動的總結。
3.課程的考試方式創新。以一系列課堂作業和小組討論作為主要的考試形式;或者通過課堂作業、開卷考試和社會調查實踐報告綜合起來考察;或者在網絡上通過與老師的交流內容進行考核。這些方式應更能真正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網絡及隱形資源的運用。
要使學生更好了解課程,必須使課堂深化。如何使網絡成為提供大量投入資源的空間和交流空間。如何把各種相關資料置入其中,利于學生學習和討論,以及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是要探討的地方。
本文只是主要針對文科和理工科的學科分類進行考察,因此,對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教學分析來說,尚有不足之處。盡管如此,本著教育“因材施教”的觀念,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性進行的教學組織和教學模式的調整和改進,應能更好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賦予的價值。
參考文獻:
篇9
[論文摘要] “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認為,道德的學習、道德發展在本質上是主體在現實的社會實踐中通過主動的建構來實現的,可以從其所主張的學習形式、教育原則、師生關系幾方面借鑒該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改進,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道德學習理論不同于以往的道德教育理論 ,它重視對道德學習問題的研究,“道德學習”是與“道德教授”相對而言的,主要是從學生的角度講,探討學生在道德上的發展變化,也就是他是如何學習道德的④。“實踐一建構”學習理論的觀點是:道德學習的內容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道德學習的動力來源于實踐 ,個體道德的學習、道德發展在本質上是主體在現實的社會實踐中通過主動的建構來實現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實踐~建構”道德學習理論進行借鑒,可以解決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一、“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的主要特征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一種道德學習理論,“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理論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有兩點,即道德學習是實踐的,是具有社會性和情境性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中,有兩點是比較突出的:一是缺乏實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二是對現實問題的關注不夠。
道德的習得和其他知識的學習是不一樣的,它必須通過人的感性實踐,通過親身的參與,才能被人直接體驗、感受和建構。因為道德這種“知識”在本體意義 L有其獨特性和復雜性 ,認識、掌握、創造道德的根本途徑只能通過親自去實踐道德、體驗道德來實現。同時,道德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統一體,這些要素無法分割地統一在人的道德實踐中,單純的內部心理活動尤其是理智上的活動絕不能直面真實的道德。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無論在內容還是方法,都不同程度地缺乏訓練和實踐活動 ,單純的知識傳授現象 比較嚴重。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為習慣和勇于實踐的態度與能力。單純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手段,是無法達到理想效果的。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主體,受教育者應該參與各種校內外活動。但實際上,學生的實踐活動常常流于形式,這就必然導致我們將社會規范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愿望落空,更難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觀念外化為品德行為。
“實踐一建構”學習觀認為,道德學習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在面對現實生活和解決實際問題中來實現道德的發展,這就是道德學習的社會性和情境性。道德學習之所以有這個特征,一方而是因為道德彌散在社會生活中、彌散在人際交往的氛圍中、始終見諸于具體情境的,沒有抽象的、獨立于生活和實踐之外的道德。從書本上、從課堂里學到的“道德”并不是真實的道德,也沒有內化為學生心理、道德經驗的一部分。所以,較之其他方面的學習,道德學習對環境、社會情境的依賴性更強。另一方面是因為個體的道德學習要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積極的和消極的社會因素在個體道德經驗的建構過程中發揮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個體盡管可以選擇和超越,但無法從根本上擺脫它們的影響。因此,個體的道德學習始終是在真實的、一定的社會情境中進行的。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能從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 ,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對大學生熱衷和關注的一些頹事物、新現象不能給予相應研究和及時指導,難以解決學生思想、心理和道德認知上的困惑,再加上大學生正處于思想和心理欠成熟的時期,結果導致一些不良信息和行為方式乘虛而入,誤導甚至貽害了大量學生,從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現實面前變得脆弱和無力,不能全方位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價值。
二、“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從“如何學”逆向理解道德教育“如何教”的問題,必然催生了對道德教育課程、教育原則及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這些問題具有革新意義的理解。從解讀“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的角度來觀照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們會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1.“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的主要學習形式及其啟示。活動課程是“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的主要學習形式,在一般的理解中,它又被稱為“經驗課程”“學生中心課程”,其目的不是傳授與實際生活脫離、與生活經驗脫離的所謂系統知識,而是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當前認為主要的問題②。“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認為道德是人際間社會交往的需要和過程的產物,對個體而言,也只有通過個人的社會交往,通過自主構建,才能將外在于己的道德約束落實為自己的道德發展。所以,道德教育的影響只有被個體納入到“實踐一建構”的自主活動中,才會產生實際效用。在高校中,和活動課程相對應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實踐環節與各種實踐活動,但是,這些環節和活動并沒有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流于形式和被忽視掉。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而:一是主觀上沒有充分認識到實踐環節和活動對于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主要作用;二是客觀上的經費 、師資、時間等投入不夠。實踐環節和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對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 、增長才干、奉獻社會、培養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要把實踐環節和活動納入教育教學的總體規劃與教學大綱,并付諸實施。要組織學生參加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撰寫社會調查報告促進學生了解社會,增強誠信意識,樹立社會責任感;要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 、吸引力強的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2.“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的基本教育原則、形式及其啟示。道德教育的順利進行,不僅有一個正確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問題,還有一個依據什么原則實施教育的問題。從 “實踐一建構”這種新的道德學習理論出發進行道德教育,必須貫徹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主體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民主性原則和心理匹配原則。
主體性的教育把學生當做主體來看 、來尊重,以發揮、提高學生學習、參與的主動性為己任,以培養主體性素質為豐要 目標。人的主體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養教育的結果。因此,要使大學生獲得全面發展,首要的任務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發展他們的主體性。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主體覺醒階段,需要給予正確的價值引導;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和社會太多的呵護下成長,有些大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自律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與社會對他們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以至于少數大學生不敢直面社會。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在幫助大學生確立主體性上下工夫,使大學生真正成為既具有獨立人格,又能夠適應社會的人。
實踐性原則是指在實踐中進行道德教育,把實踐作為道德教育的手段、工具來使用。堅持實踐性原則,意味著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能自覺履行道德標準,突出道德教育的實踐性特征。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大學生不排斥,但是覺得政治理論與現實實際的距離太遠 ,也不知道如何用科學的理論來分析、解釋現實問題。因此,要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擬定周密的實踐教學調研課題 ,確定實踐調研基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課實踐教學與每年的大學生暑期社會調查等活動緊密結合 ,安排教師指導和帶領學生進行實踐調研 ,組織教師對學生的調研報告進行評閱、計算成績,逐步形成制度化思想政治教育課課外實踐教學模式。要以課外社會實踐為途徑,引導大學生深入實際,了解國情、民情、世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大學生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養成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
民主化是社會生活的必然趨勢,民主性原則體現在德育的方法上 ,就是指主要采取平等對話、說服疏導、實際鍛煉、自我評價等尊重學生主體性的方法。師生間、學生間的平等和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是民主化原則主要強調的兩點。我們要認識到大學生對世界已經有了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看法,他們希望得到尊重得到關心。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自尊、自信,發揮他們的自覺性、積極性、主體性。因此,我們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學習規律和性格特點,在教育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要和他們“互相信任”“平等對話”。我們要及時、不斷地了解他們的心態,關注他們心理的發展,尤其是他們的物質觀 、自由觀、愛情觀。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只有從大學生自身的思想特點出發,從他們的實際意圖出發,正確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融入他們的思想,與他們成為朋友。
心理學的研究與道德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道德教育者可以從心理學的研究中汲取大量養料,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僅有賴于一種適當的和成熟的思想道德觀念,而且還有賴于人們對思想發展過程的理解,對學生發展水平和人格構造的理解。心理學及其所揭示的個體道德發展的規律對道德教育來說,意義是重大的,心理匹配原則要求道德教育者在工作中要正確理解和對待心理學的結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心理匹配原則落實到實處,要做到: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心理學的規律其次,關注有關大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和研究;再次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
3.“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的師生關系及其啟示。因為教育活動是在師生之間展開的,師生關系在教育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實踐一建構”理論認為,師生關系應是一種對話合作的關系,通過一定媒介的師生對話,產生精神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接,可以增加學生的道德知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加強學生的道德意志,促進學生的道德行為,從而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與對話合作相對應的師生關系應該包含這樣幾個內容:平等、尊重、寬容、信任、愛。在高校中,師生之間以進行涉及內想法和真實感受的對話機會并不多。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相關課程教學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而這兩種方式往往是一個教師對多個學生,即大班授課或對學生的日常規范與服務,這樣就使得學生和教師沒有機會進行一對一的對話。而在一些集體討論之類的環節中,由于場合、時間、自身等因素的限制,而使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辦法去表達自己。專業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談話往往也僅限于專業知識的討論。今天 ,大學生中心理不健康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甚至 自殺、殺人等極端事件也能經常聽到,如果師生之間進行過對話,學生的不良情緒得到了釋放 ,不正確的觀念得到了矯正 ,獲得了幫助,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再有,進行對話 ,對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以及良好心態的培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的活動課形式,還是它提倡的教學原則和師生關系,都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借鑒“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注釋]
篇10
關鍵詞: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設
大學是高等教育機構,也是文化發展的中心。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承擔著傳承優秀文化、創新思想文化,推動文化傳播交流的重任,因此,其文化建設意義深遠。
大學文化建設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學校實際,緊緊圍繞學校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目標,以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為重點,打造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優化校園文化環境,不斷滿足廣大師生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其基本原則用十六字表示“傳承創新、立德樹人、統籌協調、提升品質。”
一、大學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本是互交融、相互滲透。文化的力量,不僅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人們的思想政治影響越來越大。大學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既承擔著育人的重要職責,也承擔著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任務。
一是大學文化具有強大的育人作用。先進文化要發揮社會作用,就要把文明內化到人們的靈魂里,積淀到人們的思想中。辦大學就要建設大學文化,讓學生學習、感悟、理解,從而凈化靈魂,陶冶情操,完善自己。大學文化是引導人、鼓舞人、激勵人的一種內在動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奮進的一面旗幟,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行為規范會產生深刻影響。
二是大學文化是提升學生素質的必經途徑。大學文化建設促使大學生由“校園人”向“社會人”轉化,使學生認識社會,見習社會,適應社會,打破了青年學生的天真與幻想,大大縮短了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大學文化建設有利于開發智力,提高文化素養,完善知識結構。大學文化作為教學和常規教育以外的文化形態,是教學和常規教育的重要補充。
二、大學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過程中存在問題
1.西方不良思潮對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造成沖擊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通過網絡、手機等多媒體傳播,文化,已經變成可以無國界的進行彼此間的交流溝通。不同的外來西方文化與我國文化相互碰撞,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不斷涌入我國。在受到外來文化的積極影響的同時,西方不良思想也在影響著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基于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尚未成熟,認知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外來不良文化的侵襲,將誘導大學生價值觀的偏差,產生消極態度情緒,甚至是產生負面的極端心理。如何抵御外來不良文化的侵襲,幫助引導高校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應該是受到持續關注和研究的。
2.只有物質文化的建設遠不能體現大學是文化精神家園的實質
大學精神文化,包含物質文化的建設和精神文化的建設。對于一個大學而言,如果說基礎設施、師資隊伍、圖書儀器、經費撥款等代表了硬實力的話,那么,大學文化就代表了一個大學的軟實力。硬實力是軟實力的有形載體,而軟實力是硬實力的無形延伸和升華。大學文化彰顯了一所大學不同于其他大學的本質特征和內在精神。而目前各高校在基礎設施、師資隊伍等方面已做出大量投入,而在精神層面卻缺乏有效手段,未能體現出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和靈魂。
3.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不接納使中國道德精髓淪為所謂的“迷信思想”
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資源和財富,是大學生思想信念的重要范本和精神方向引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學習,能有效的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起到加強其民族責任感和加深其愛國之情的作用。 然而大學生存在對“傳統事物”拋棄的現象,錯誤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存在認識的偏差,往往會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大學文化建設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大學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在于著力構建文化建設新格局,全面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推動和促進學校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講好大學故事。關注學校的人、物、事,研究學校發展脈絡、辦學理念、大學文化特色、核心價值觀和知名人物、重大事件等。組織校友采訪團,專題采集知名校友口述資料,征集實物文獻,及時整理出版。成立校史校情講解團,通過精心策劃校史館參觀項目和校園講解項目,講述校園歷史、校園景觀、學校發展、校園風貌和勵志故事等。采用編撰學校文化系列叢書,拍攝校史紀錄片、校園紀實片,演繹原創舞臺劇,拍攝微電影、微視頻等多種形式,聲情并茂地講述發生在學校的大小故事。
二是弘揚大學精神。通過梳理學校發展歷史脈絡,凝練學校精神,完善校史校情宣講機制,傳頌校徽、校訓、校歌內涵,傳承學校文化精神。重視和加強校風建設,培育良好教風、學風,形成對教職工具有凝聚作用、對學生具有陶冶作用、對社會具有示范作用的優良校風。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持文化育人,將獨特的、得到師生廣泛認同的學校精神內化于心、外踐于行,成為全校師生基本行為規范和共有精神家園,推動學校和諧、健康發展。
三是傳遞文化力量。探索并踐行現代大學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凝聚學校文化精髓,鼓勵和倡導多元文化融合,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外大學優秀文化成果,將創新精神貫穿于文化建設全過程,推動學校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開展優秀文化教育普及活動。開展形式豐富的各類中外師生文化交流項目,建立面向國際一流大學的優秀文化交流共享機制。
四是打造文化精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健康、格調高雅,具有學校特色的文化活動,堅持創新性、原創性和品牌化原則,為廣大師生全方位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視野和空間,構建大W文化品牌體系,打造文化建設的新平臺、新亮點,擁有系列文化精品活動,形成獨具特色的品牌。全面推進重點項目的實施,廣泛宣傳,多角度立體傳播,增強學校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美譽度,提升學校知名度和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