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學計劃范文

時間:2024-04-08 16:20: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政教學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思政教學計劃

篇1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踐化課堂 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化教學因其較強的實踐性、靈動性為眾多高校思政教師提倡與踐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則明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切實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

1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現狀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是指在課堂中教師指導學生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理解的實踐活動,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的的教學形式。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靈動性強,形式豐富,包括課堂討論、辯論、演講、案例分析、模擬教學、撰寫論文和心得體會等等,這些參與性極強的課堂實踐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為提高,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也有利于授課教師緊密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跟蹤指導,切實解決學生的困惑和難題,增強這門課程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當前,實踐化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面臨著某些困境和難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就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做簡要分析。

2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大學生主體意識欠缺

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是實踐活動的本質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調動學生主體意識,是課堂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大學生主體意識欠缺存在以下幾方面客觀原因:

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堂教學有待規范。在大部分高校中,實踐課堂具有較大的自主性,直接影響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感興趣及有責任壓力者會較投入,反之則使自己成為旁觀者。二是社會上不良思潮的影響。受不良社會思潮影響,部分學生認為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被洗腦”,對課程表現一種抗拒的態度,導致部分學生缺乏參與實踐的積極性,難以發揮其主動性和創新思維性。三是大學生對自身的主體意識價值認識不到位。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大學生剛及成年,他們在思維上趨向獨立自主,對自身的現實中主體意識有一定的認識,有了突出自我、投入社會的愿望。另一方面,大學生在某種程度上還需要依賴他人,特別是在大學前的教育長期處于被動和服從狀態,認為學校教師是主體,自己是客體,是接受教育的對象。因此,難以找到主人翁的感覺,在課堂上也就難以表現出自主意識、自覺意識和創新意識。

2.2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運行機制尚待健全和規范

機制的規范和保障是任何一項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以其生動活潑的方式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可是在落實中卻遇到諸多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健全的運行機制作為保障。

首先在于考核評價體系的缺失,導致實踐化課堂教學活動缺乏有效指導。教學評價是教育評價的一種,是教學活動進行價值評判的過程和不可缺少的環節。沒有教學評價的教學活動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化課堂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被眾多高校所認同,也組織開展了一些舉措,但也僅限于此,并沒有制定相關的實施規范和保障機制,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教學的開展達不到教學的實際要求,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如人意。

其次在于實踐化課堂教學管理有待規范。一是對學生的管理方面。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采用的大班教學方式使授課教師在課堂實踐中難以對每個學生做到具體的指導和管理,少部分學生本來積極性就不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況下,往往采取置身事外的消極態度。二在教學組織管理方面。當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尚缺統一的教學管理模式,對于如何進行這項工作的問題,各教師各行其是,沒有形成嚴密的計劃方案,課堂實踐教學的形式及內容沒有得到合理安排,不僅達不到理想的預期效果,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充分調動,課堂實踐教學的功能性被大打折扣。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沒有得到學校各級職能部門的密切配合,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高校沒有能夠提供足夠的設備設施、場地、音響、電腦設備這些輔助工具,音像資料、圖書資料、信息資料等等更新補充工作也不夠及時。課堂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有待完善。

2.3 思想政治理論實踐化課堂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度”難以把握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方面強調注重課堂教學實踐性,另一方面則不能沖淡理論內容的教學。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也是簡單的;拒絕理論指導的實踐是愚蠢的。然而現實情況是在教學中常常出現了顧此失彼的局面,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在教學中較好達到兩者兼顧,是眾多授課教師糾結的問題。

思想政治理論實踐化課堂理論與實踐脫節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組織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課程內容組織的缺陷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難以順利開展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內容的過于抽象或過于形式使學生難以理解,教師要花費多過的精力去講解,減少了學生課堂實踐鍛煉的機會,達不到原有的目標;有些內容過于繁瑣且針對性不強,不夠簡明的理論內容給大學生的學習造成了相當的難度,出現了學生既不愿意學習理論更不愿意投入課堂實踐的狀況。

二是在于教師自身現場實踐指導技術有待提高。學生是實踐化課堂的主體,離開了教師的組織、引導和啟發,主體將不容易把握在課程中的思路及方向。在實踐化課堂教學過程中,各種情況和問題會隨時出現,容易偏離課堂教學中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如何化解問題,做到及時的、有效的引導,是相當一部分授課教師尚需加強的素質。

3 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化課堂教學實效的對策

3.1 著實抓緊增強大學生主體意識的作力度

篇2

一、創設教學情境,加強情感教學,增進課堂民主

成功教學實踐表明,一節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無不包含著豐富的情感。政治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學,其知識只有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展現、情緒的感染,去觸及學生的靈魂,激勵他們的心靈,促使他們用行動去捍衛真理時,才談得上轉變為學生的信念。而只有當知識轉變為學生的信念時,才談得上道德教育。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此外,思想政治課的網絡教學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內在的驅動力,使他們更加專心投入學習,“趣學”、“樂學”來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因此,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情感性和民主性是提高政治課教學效果的關鍵一環,重視情感在政治教學中的作用是實現知識―能力―覺悟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的最佳途徑。

教學中,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的,我巧妙地運用情境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老師特意、精心安排的,滿含興味、環節緊扣的程序中,自然地進入一個全新的認知、求知網絡,從而在學生不自覺中便激起參與的欲望。教師運用電教手段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更好地發揮了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作用,進一步增加了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和時間。而形象、直觀的電教媒體為學生創造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加上教師激勵性的評價更能引起師生感情上的共鳴。如在教初一政治《珍愛生命》這一課時,一開始使用投影儀映出的遺像;同時,教師用哀痛低沉的語調對學生說:“1976年1月8日凌晨,我們敬愛的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傳來,億萬人民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學生凝視遺像,聽著老師舒緩沉痛的話語,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播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和配樂朗誦錄音;那黑色的挽聯,那白色的花環,那陰沉寒冷的天氣,那緩緩而行的車隊,那滿面淚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悲痛之情。通過對生命的感受,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愛生命,理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形象直觀的電教手段,教師動情的教學,使孩子們個個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講到《情趣與志趣》時,先播放電影《烈火中永生》中的“小蘿卜頭”在那樣惡劣的環境里,放飛了一只蝴蝶,以他那童真的心靈,憧憬著美好的未來的一段錄像來說明人們的愛好、興趣愈廣泛,人們的生活就愈加豐富多彩,人們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也就會愈加深刻,人們就會對生活愈加產生濃厚的情趣,人們也就愈加熱愛生活。即使是生活中最黑暗的時刻,也一樣能找到心靈的安慰。然后在播放一段黃山的自然風光,讓同學們陶醉在黃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之中,陶冶一下他們的情趣。然后再讓他們看幾幅豐子愷漫畫,作者對于世事人心的敏感細察,對兒童的熱愛,對自然的傾心和對于人生的執著,經由筆端源源地發泄出來,幾乎不加雕飾,自然天成,豐子愷漫畫的魅力就在這里。事實上,真正的藝術品,是具有教化意義的,又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它們在讓人怦然心動的同時體味到了生命的樂趣,這就是高雅情趣的無限魅力。通過這些圖片、錄像資料讓學生們體會到生活中有許多新鮮的、美好的事物,在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才充滿了情趣,情趣又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

二、運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創造性

教育知名人士盧志文指出:“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是尊重個性的世紀,個性孕育了創新,創新展示了個性。”政治教學當然也需要改革和創新。美國著名教育學者認為,“網絡化教育是各國21世紀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見,運用網絡化教學手段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體系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從課程角度講,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網絡資源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網絡化的教學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封存的記憶,開啟學生幽閉的心智,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

篇3

1、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認識一切事物的基礎,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多媒體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它的聲、形、色,創建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增強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使學生擺脫了以往單一的教學情境,步入了一個誘人的、多維的情境中,大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教學《依法保護環境》一課,我用大屏幕播放了環境污染的影片,從濫砍濫伐森林、煙囪冒出的滾滾濃煙,到動物瀕臨滅絕等生動詳實的畫面中,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凝聚到一起,對下面要上的課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學好下文奠定了基礎,從而提高了他們學習政治課的熱情。

2、多媒體輔助教學超越了時空的局限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的事例久遠,這就給教師帶來了不便。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就可以打破這種時間、空間的局限,使學生感到親近,利于學生學習。如《依法保護環境》一課,我引進了音像資料,讓同學們看到了遠古時代的恐龍等野生動物和它們生存的環境;看到了亞馬遜河地區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被破壞并逐漸消失的真實場面;北美和歐洲大面積的樹林以及數以千計的河流正處在死亡的邊緣;如醋一般的酸雨降臨在廣大的地區,使樹木燒毀、土地硬結。同學們看到了造成這種破壞的根源,來自現代化的工廠以及人們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致使燃燒的廢氣排放到空氣中形成酸雨。這種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遠比教師空洞、枯燥、乏味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3、多媒體輔助教學降低了教學坡度

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是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學生由于知識范圍、思維結構等多方面的束縛,往往會在認知過程中產生斷層,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則可以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為學生理解知識構建臺階。如教學《我國的社會主義正處在初級階段》一課,要講清中國處于這一階段的原因有三點。我利用多媒體,用圖表把每一點原因層層剖析。比如講生產力水平比較低這點,例舉了主要表現在農業方面、工業方面和地區發展方面;講民族文化素質還不高這點,例舉了中、外萬人中,在校大學生人數對比圖,以及我國有文化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同學們較容易地理解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的原因。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就能突破這一難點。經過層層誘導,使學生從表象看到問題的實質,可以使課文中抽象枯燥的內容,變成形象生動的畫面,疑難問題迎刃而解。

4、多媒體輔助教學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篇4

引言

隨著基礎課程改革逐步推進,教育教學生活化的理念不斷被人們所提起,美國知名現代教育學家說過“教育即生活”曾經在上世紀的美國引起巨大轟動,并因此引發了一次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浪潮,其最后也得以很好的實施且取得顯著的成功。教育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時又服務及引領生活的發展,一切的教育都是從對實際的生活內容的歸納與總結得來的,但教育也有獨立于生活的一面,教育可以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來引領新的生活模式,因此說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教學的生活化也是必然趨勢,作為中學基礎課程之一的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也一樣,為了增加思想政治課的興趣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生活化即是一種有效的手段。下文將對中學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的價值進行詳細分析,并探討實施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中學思想政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價值體現

1.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傳統的中學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教學內容缺乏與現代社會生活的有效聯系,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積極性也受到極大阻礙,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目標太過于理想,不切合實際,知識過于本位化,使得教學內容嚴重與社會生活脫節;二是教學內容不夠形象直觀生動,更強調理論性,空乏無味,所教知識不能有效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導致學生產生知識無用性的錯誤認知;三是教學模式單一,課堂缺乏足夠的師生互動與討論,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積極性難以激發出來,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以上問題使得中學思想政治課難以實現學生知識技能的發展要求,同時也不利于社會進步的需要,而中學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則能很好解決上述傳統教學模式產生的弊端,生活化的教學既重視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又強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既實現了課程的社會發展目標又使學生個性得到了有效發展,同時通過引入生活中的時事熱點,加強課程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得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都得到很大提高。此外對于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創設,使得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更加高效的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

2.可以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中學階段是一個學生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在身心發展方面都趨于成熟,開始擁有自己的獨立思維能力,自我意識也不斷的增強,用心理學上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解釋就是這一時期的學生處在渴望被人尊重的階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充分體現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把教師的引導性作用發揮好,建立一種良好的民主性師生關系,這對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求知有積極推動作用,同時中學生作為即將走向高中和大學的群體,他們在學習的同時也增加了對社會的關注,他們強烈的自我意識驅使他們把自己當做社會的一員,并努力去踐行自己的社會義務和權利,加強自己與社會的聯系等。中學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則很好的迎合了中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特點,生活化教學使得教學活動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得復雜抽象的生活直觀、生動及具體化,同時其更強調創設師生間平等和諧、相互尊重的教學環境,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獨立思想和人格,給予學生充分發揮其個性的空間,很好的滿足了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3.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我國基礎課程改革要求教學要走進和融入生活,要與社會生活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使得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活,在生活感覺得到學習,而中學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則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目標定位上改變以往課程內容“難、繁、偏”及過分強調課本知識的學習的現狀,更加關注學生興趣的培養和經驗的獲得,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獨立學習的能力;二是生活化教學模式更突出貼近學習,聯系生活,即課程要尊重學生的關切及需要,并服務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教學情境的選擇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使學生感到知識與生活是相通的,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實施中學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的措施

1.通過導入生活來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有個理論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或經驗基礎上的新知識的教學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要實現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首先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聯系起來,才能將單調范圍的思想政治理論變得鮮活具體,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實現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有生活即是課堂,課堂即生活的感覺;二是模擬生活中的片段,教師可以深入到學生生活中去,理解和把握其生活,并在教學中將學生生活改編成教學片段,使新知識的傳授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經驗;三是開展生活實踐,教師可以開設課外實踐活動,將學生帶出課堂,讓他們從社會實踐中體會和領悟知識,然后遷移到課堂教學中來。

2.提出的問題要貼近生活

任何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的提出開始的,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提問技巧的把握一定要到位,所提問題要貼近生活,與所創設的生活情境密切聯系,同時還可以鼓勵和指導學生自己設置問題,教師提問時要注意所提問題必須具有引導性,并圍繞解決問題這一中心目標,層層推進,鼓勵學生設疑可以讓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

3.體驗生活,合作探討

新課程改革出提出了教育教學中要加入更多探討、合作的教學學習方式,而探究活動往往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入到探究活動中去,實現生活與學習的有機統一,在中學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施中,師生間及生生間的將自身的生活檢驗結合到合作交流學習中來,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交流探討,學生可以分享各自的經驗,并將別人的有益經驗進行內化,再反饋到現實社會生活中去,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理解生活[3]。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實現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新聞點評、專題研究以及開展豐富多樣且與生活聯系緊密的辯論賽等。

篇5

關鍵詞:城鎮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技藝

黨的十報告指出:幾年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城鄉發展協調性增強。并指出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

城鎮化是指: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及城市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當前,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任務。

農村學生大量向城鎮流動,一方面大大推動了城鎮教育發

展,加快了城鎮教育結構的轉變和升級,為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均衡化、推進城市化創造了條件。高中教育城鎮化帶來的諸多問題,亟待我們城鎮高中教師去著力探索切實的方案和措施加以解決,以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通過多年的探索,筆者認為可以進行以下方面的努力。

一、課堂教學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

21世紀,人類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的確,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以網絡技術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給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

戰;蓮塘一中是所省示范學校,給每個教師都配備了手提電腦,每個辦公室都接通了網線,每個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1.教師在這種模式下,可以利用多媒體文字和圖片導入,讓學生在欣賞優美的作品中進入新課。當然文字材料的導入不一定都要有文字欣賞性,可以是一個故事,或一則消息、新聞等。在教學中,用各種漫畫和圖片更能直觀、形象、生動地把握事情的實質,進而讓學生掌握課本中的知識。

2.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在教學中播放,優秀的CAI課件集文字、聲音、動畫于一體,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根據教學需要,大容量地展示教學內容,形象化地表現知識形成過程,多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從而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目的,讓他們更好地參與課堂。

3.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多媒體教具,進行多媒體教學軟件創作。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增加了信息量,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但是,計算機媒體技術不是萬能的,它只是教學手段之一,綜合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使新技術手段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讓整個教學過程渾然一體,相得益彰,才是每個政治教師應當的選擇。

二、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有機結合

課堂教學既是師生的教學活動過程,也是師生充滿靈感、充

滿激情和智慧的交流過程,是“不可重復的生命歷程”。實施教學生活化策略,使思想政治課教學走進生活,讓師生之間的教與學充滿對生活智慧的好奇,充滿濃郁的鄉土和生活氣息,實現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和社會生活實踐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1.堅持讓學生建立政治學科生活案例本,鼓勵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自主結合課本知識去尋找蘊含政治學科道理的生活案

例,有利于促進學生去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

2.用好時政五分鐘,活化思想政治課。據調查,有86.4%的學生喜歡看新聞,關心國家大事。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興奮點,讓時政演講活動成為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每節課的教學中留出五到十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時政演講活動。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引導選題,從“準資源”到“真資源”。教師引導學生對選題進行價值觀的審查,要求學生緊密結合世界形勢、國家發展、社會變化、生活感悟、政治素質等方面加以選題,可以對專題時政進行評述,也可以采取一周新聞播報的形式,還可以是對某一熱點知識的跟蹤。

(2)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挖掘隱性的情感資源。生生互動,即讓聽眾與演講者進行互動,可以向演講者提問,也可以對演講內容進行補充或談體會;師生互動,一般是老師對學生的演講進行簡短的點評。

(3)由聽覺效果上升為視聽綜合效果,開發資源的金字塔效益。為了更好地挖掘時政資源的效益,鼓勵學生利用多媒體方式進行。

(4)“時政素養調查”的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對時政資源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據調查,有78%的學生喜歡思想政治課堂上老師采用討論探究式或辯論式的教學方法,經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形成了研究成果,并在同學中進行交流,激發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興趣和熱情,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對時政素養重要性、

現狀、對策等的全面認識,從而對時政演講活動的資源意義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時政學習的積極性。

三、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

在新課程中,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執行者,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生成有價值的動態性課程資源。

1.要求學生每天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關心時政、情系

天下。

2.撰寫時政評論,砥礪志氣、指點江山。每位學生從當天看的內容中任意選一條新聞或政策,運用所學的知識發表評論,每篇字數不少于200字。

3.讓學生編寫試卷,理論聯系實際,每月要求學生以自寫的時政評論和課本為素材,自創5道選擇題,1道主觀題,并設計好答案。

4.教師把學生編寫的試題進行整理、修改和篩選,組成一套完整的試卷,讓全體學生進行測試,每月一次。

5.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就社會熱點問題、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以及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連的問題進行社會調查,形成調查報告。

總之,教師要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篇6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轉化機制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這種教學之間的轉化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從理想變為現實。通過“教”向“學”的順利過渡,讓思想政治課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真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從而最終體現思想政治課的生命價值。其次,這種教學之間的轉化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要想實現教學之間的順利轉化,使自己所講授的內容被學生自覺認可和接受,就必須實現自身教育觀念的系統轉變。政治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創造力和實踐智慧,在師生多元互動中實現教學能力的提高和教學習慣的養成。最后,這種教學之間的轉化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真正立足于學生的教學活動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讓學生在自我選擇的過程中成為學習和生活的主人。

當然這種教與學之間的轉化都必須依托于學生參與的政治教學實踐活動,所以政治課堂則成為這種教學轉化的直接載體。由于教育活動的形態多樣和教育對象的千差萬別,這種教與學之間的轉化不僅不會自然發生,而且顯得復雜異常。政治教師只有在分析各種教育要素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機智和才能,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才能真正讓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具體而言,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明晰思想政治教學的目標定位

明確而又清晰的目標定位為思想政治課中“教”與“學”的轉化提供了具體路徑和方向指引。政治教師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目標過低或過高都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教學目標的確定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又要考慮學生的發展實際;既要考慮學生一般的發展要求,又要考慮學生成長的個性需求;既有階段性目標,又有終極性目標;既有知識、能力目標,又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目標的設定既不能泛泛而談、空洞無物,又不能事無巨細、求全責備。通過目標的設定把社會對個體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我成長需求。

二、優化思想政治教學的活動環節

教學目標確立以后,要想實現有效的教學互動,還必須付諸于具體的教學活動。這就需要政治教師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真正使教學活動的展開有助于主體的全面發展。各個教學環節之間應該既層次分明又環環相扣,充分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和邏輯能力,盡量使課堂展現的內容在學生腦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教學活動中必須注重學生思維的投入以及知識、能力的遷移。政治教師應該使整個課堂既有一定的可控性,又充滿靈動和活力;課程結構既預先設計又保持一定的彈性機動。當然在必要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對某個教學環節或過程加以重復,從而實現教學活動的最大價值。

三、增強思想政治學習的主體參與

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轉化還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在政治教師壓力下的被動學習行為難以讓學生在學習中處于激活、興奮狀態,所以政治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引入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讓學生積極參與設計教學步驟和程序。通過讓學生參與課堂建構,使學生的學習態度由被動應答向自覺適應轉變,最終達到主動創造的理想境界。雖然學生一起參與介入教學過程設計的機遇比較少,但只要學生經歷過必然會對其自我意識和自主精神的提升帶來非常重要的影響。

篇7

一、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的特質:

(一)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以生成“完整的人”為目的的教學

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努力生成“完整的人”。要求對話雙方將對方看作是與自己平等的“你”,而不是可以控制、利用、占有的對象化的“它”,真正做到了以人的方式看待人,而不是以物的方式看待人。在思想政治課中他們以“人”的身份進行著情感的溝通和知識的交流,其目的是“完整的人”的生成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知識成為“話題”、手段,知識的掌握只是教學的一種副產品。

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努生成“完整的人”的目的并不僅僅指向全體的學生,同時也指向教師。

(二)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平等、民主的教學

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教學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它的性質自然也制約著教師和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對話式教學需要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師生才可能向對方敞開精神、彼此接納,無拘無束地互動交流。這樣的師生關系,自身就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同時,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是自立又相互依存的平等的合作關系。

(三)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是關注生活世界的教學

這是從教學內容角度對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界定。意義源于對生活世界的理解,生活世界成為學生建構教育意義的場所。所以,關注生活世界是奠定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基礎。

(四)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互動、合作的教學

這是從教學方式角度對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界定。這種互動不是表面的你一言我一語,而是真正的智慧交鋒,思想碰撞。這種合作也不是貌合神離或純粹依賴而是既自立自主又相互依存。所以,對話式思想政治課需要有理性的人,培養人的理性也是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當然目標。

(五)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是生成的、創造的教學

這是從教學過程的角度對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界定。對話作為一種認識方式所具有的開放性使對話式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成為生成的過程而不是預設的過程,對話式思想政治課也有計劃,但教學計劃、教學方案只是為課堂上的創造性的教學提供支撐,不是課堂上教學活動的“緊箍咒”,課堂體現對話時代精神的對話教學,不只是教學的又一新策略,而是充滿了把學生從被動世界中解放出來的情懷。它要把學生培養成能動的、創造的、富有對話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現代人。

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建構必須在師生關系、課程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做出實質性的改善。

二、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構建“我―你”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向來被認為是支撐教育大廈的基石,任何教學都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中展開、完成的,師生關系能夠決定師生基本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因此,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就成為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付諸實踐的突破口,也是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得以實現的保證。

以對話精神觀照思想政治課教學,師生關系就被理解為一種“我―你”主體間的對話關系,其基本特征是平等性和互惠性。在這個關系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作為真實的完整的人在交談、相遇,各自的情感與理性、直覺與感覺、思想與行動、經驗和知識等都時時展現在對方面前,都參與到“我”與“你”的對話中。通過對話獲得溝通和共享。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把學生作為整體的精神來接納他,從而感染他、育化他,使他獲得精神的完整性。

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在教育目的的確定、教育內容的安排、教育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方法的選擇等方面,教師要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熟悉和掌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個性差異,對他們的年齡特點、思維方式、興趣愛好和行為習慣等各方面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不同的見解,在此基礎上,同他們建立一種對話伙伴關系。

當然,“我―你”關系并沒有取消教師在教學中的獨特地位和主導作用,因為沒有教師的參與、引導、提升,對話將不真正存在,教育的功能也無法發揮。

(二)樹立文本式的課程觀念

課程是教學理念走向教學實踐的中介。“文本”式課程觀認為課程內容應具有多樣性、疑問性和啟發性,并且需要達成能促進探索的課堂氣氛,這樣能誘發、鼓勵師生去闡釋并與文本進行真正的對話。

(三)設計聯系生活的教學內容

在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育內容成為對話的話題,能引起對話,話題必須源自生活。這里所說的生活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微觀層面上學生的日常生活,主要指日常直接接觸到的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二是宏觀層面的社會歷史實踐,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二者密不可分。

從現實情況看,《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等課程因為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較容易做到以學生所關心的社會現實問題和個體成長發展方面的需要相關的內容作為教學的話題。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有利于教學為學生的生活服務,但僅僅聯系學生有限的日常生活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往往會陷入學生當下的、偶然的、瑣碎的生活,從而喪失教育引導學生走向新的生活的意蘊。因此,在強調教學設計聯系生活的內容,并不是要求思想政治課放棄理論,忽視其思想性和學術性,以媚俗的方式迎合學生,而是提醒思想政治課應該如何“講理”。事實上,學生也并不是不重視理論,只是空洞的說教容易弄壞學生的理論胃口,喪失求知的欲望。

(四)選擇理性化的教學方法

理性的教學方法暗含一種假設――把教育對象視為有理性的人。理性化,從其過程發展看,一般都經歷下列前后相承的思維過程:懸置、理解、質疑、批判與重構。教學方法本身所具有的示范作用并不亞于教育教學的內容對學生的影響,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不能再使用簡單的灌輸、宣傳等方法,而應廣泛采用分析、論證、討論、辯論、啟發、雙向交流、平等對話、互教互學、自我教育等方式方法。用理性的方法培養有理性的人。

(五)形成“對話―發展性”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作為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價值判斷,對教學具有導向、激勵、調控、反饋等功能。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求形成“對話―發展性”教學評價。它是以全體學生的整體的、充分的、有差異的發展為最終目的,以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價值理解與交換、價值對話及其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構為主線的互動過程。

具體來看,“對話―發展性”教學評價有以下特點:第一,評價功能的發展性。“對話―發展性”教學評價將教學評價看作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通過教學事實認識、體驗和教學價值的判斷活動,進行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共同創造的學習過程、對話過程和雙向建構過程。第二,評價內容的整體性。對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致力于“完整的人”的生成,教學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在知識、能力等認知方面的發展,還要評價情感、人格等非認知領域的發展。第三,評價主體的平等性。“對話―發展性”教學評價的評價主體即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是平等的。第四,評價過程的動態開放性。由于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是不斷生成、不斷變化的,因此教學評價的內容、目標和方法等也會隨著情境的不同而變化,從而表現出動態流變的特點。

目前,對思想政治課學習成效的評價一般還是以測驗、考試為手段。這種評價有其合理性,但由于現行的測試性評價標準過于單一刻板,難以全面、準確地衡量復雜的思想道德素質,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往往不是通過考試就能完全反映出來的,所以評價時要注意盡可能地收集學生多方面的資料。構建起對學生在第一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第二課堂(黨團、社團)、第三課堂(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知、情、意、信、行”相互滲透融合的綜合評價體系。

篇8

【關鍵詞】生活化思維;初中政治;教學模式

引言

初中生的年齡階段比較特殊,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不良影響,所以除了學習的任務以外,教師還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品德和綜合素質。所以如何利用社會生活的具體事件作為參考和依據,并將其引入政治教學當中,是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的。這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

1、生活化思維的應用前提

社會現象在現階段的生活中非常常見,無論是有益的現象還是不良因素,都會對初中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一些不良信息和不良信息,很有可能讓缺乏社會經驗的學生受到腐蝕。為了保障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全面發展,就需要從生活入手,并將生活的具體實例作為教學內容,探究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政治教學模式。

另外,現階段的初中政治教學工作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首先是教學模式過于傳統,更多是依靠板書、口頭講解的方式來進行,內容平淡枯燥,很多學生會因此失去學習的興趣。另外,政治學科本身與國家發展建設和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初中學生本身缺乏社會經驗,對于這些事件并沒有深入了解,也沒有思維概念,如果此時教師也不能采取正確的教學模式進行引導,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會下降。因而,生活是最好的教師,以生活化思維為基礎,并展開政治教學工作,是未來教學的必然發展方向[1]。

2、生活化思維的具體表現

2.1 通過生活體現時效性

時效性是生活化思維初中政治教學的首要特點。由于社會現象都是在一瞬間發生的,因此這些現象也會對學生的政治學習產生影響。如果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那么他們的學習興趣也能得到穩定提升。所以教師也應該通過教材內容,結合現階段的社會現象,然后對事件發生的原因、條件等進行分析,通過即時信息的掌握來感受生活化教學的時效性。例如在講解到“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這一部分時,就可以通過一些社會公眾人物的一些事件,通過細節分析,來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僅讓他們理解到了教學內容,還能提升他們的個人修養,了解到他們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并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完善自身,從而培養健全人格。

2.2 通過生活體現趣味性

政治學科雖然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內容,但是并不代表所有內容都是文字這種枯燥的內容。相反,政治教學是一項具有樂趣和啟發性的學科,從而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認識。即便是有一些相對抽象的內容,教師也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加深學生的印象。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列舉一些比較有趣味性質的內容,并通過多媒體設備的輔助來完成教學[2]。例如在學習到文化這一部分的知識時,就可以先反映一些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名勝古跡、風俗習慣等,讓學生了解到文化的差異性。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古典建筑、歐洲的哥特建筑等;亦或是中國的粽子、歐美的牛排等,這些都是文化的差異。此時教師再將教學內容引入課本當中,讓學生了解到文化之間的差異,并讓學生了解到正確對待不同文化的方式,在擴充學生知識面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讓枯燥的內容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這也是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優勢所在,是調節課堂氣氛的有效手段。

2.3 通過生活體現政治性

雖然政治學科可以適當進行延伸,但是政治學科的最終目的還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讓學生能夠具備敏銳的眼光來對社會現象進行有效分辨,并了解到哪些是關乎國家、民生的重大事件,從生活中感受到學科的政治性[3]。例如在學習到“我國政府的職能”這一部分時,就可以通過政府在面對一些民生問題時的做法來進行分析。比如針對于物價哄抬的現象,政府部門采取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管理,就體現了政府組織經濟建設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對于一些違法犯罪事件的嚴肅管理,體現的是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等。諸如此類的事件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中的引導內容,通過對這些事件的分析來讓學生進行正確的思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例如讓學生進行舉例,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從而提升W習效率和教學有效性,這也是生活化思維的具體表現[4]。

3、結語

通過研究,不難看出初中政治學科對于學生的重要意義。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繼續推進,政治學科也必然會迎來更完善的改革,實現教學模式上的優化。而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本身具有顯著的優勢,所以作為政治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并在日常教學中加以運用,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為培育更多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甘維青. 對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政治教學模式的探討[J]. 中國校外教育,2015,07(12):39.

[2]吳躍宏. 試論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政治教學模式[J]. 吉林教育,2015,24(02):12.

篇9

信息化教育技術是指在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基于信息技術的教育技術。包括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課件、視頻、ppt、圖片等形式以及以網絡為代表的網絡課堂、空中教學等。新時期的中學思想政治教學關注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自我形成與塑造。這需要我們在傳統政治教學的基礎上,有效的整合信息化教育技術。因此,探究信息化教育技術在中學政治教學中的應用、作用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中學政治教學中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應用

中學思想政治課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的變化而不斷改變。當今時代,信息化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進入中學課堂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特別是在中學政治課堂上,信息化教育技術更有著積極的意義。

首先,信息化教育技術在中學政治課堂上的應用

(一)、運用信息化教育技術這種新的載體,能夠在教學模式上實現由傳統的受導式教學模式向建構式教學模式轉變。教學模式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選擇的適應教學和學生接受水平的課堂互動形式。新時期下,學生的個性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我國教育發展的趨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模式上為學生創造出自主學習,自主研究的教學環境。運用信息化教育技術為新的教學載體,配合傳統教學思路,在教學模式上實現由教師中心型向教師學生互動型轉變。

(二)、運用信息化教育技術對中學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教師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教育技術,從網絡上獲得更加豐富更加詳實的知識背景材料,并通過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包括 PPT、視頻、音頻乃至于網頁等形式加以編排,將更加具體多樣的知識通過感性直觀呈現在課堂上,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借助信息化教育技術,教師可以靈活選擇視頻課,案例分析課等多種課堂形式。

其次,信息化教育技術在中學政治課堂之外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在政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通訊軟件、網頁、電子郵件等形式實現對學生課外學習的引導與拓寬,而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渠道及時地將學習情況和學習要求反饋到老師,實現一個雙向的信息流動過程。

(二)、信息化教育技術是對于課堂內容的鞏固與拓展。這是由政治教學的學科特點所決定的,其涵蓋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人文學科的教學,單純依靠課堂的內容是不足以達到有效的教學目的的。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教育技術對網絡資源進行優化和整合,有效地對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進行引導和控制,既不失教學內容的寬廣度,又不失去對學生受教程度的把握。

(三)、信息化教育技術不僅僅強調師生互動,也強調生生互動,即同學之間的學習上的交流與合作。中學政治教師可以依靠信息化教育技術,通過通訊軟件、博客、論壇等手段開展多種興趣小組活動,幫助學生和學生之間開展有效的學習上的互動,有助于班級精神的構建和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二、對信息化教育技術在中學政治教學中的利弊分析

信息化教育技術應用在政治課的教學中,會使得政治課變得更加形象生動,對學生也具有了更加大的吸引力,使教學開始走向立體化、動態化。

(一)信息化教育技術在中學政治課中的優點

1、擴大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化教育技術相較于傳統教育手段有信息存儲量大、呈現直觀性強、處理速度快等優點,這就決定了信息化教育技術可以使比較枯燥的知識在有趣的動態畫面中揭示出來。學生能夠更加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師的上課效率。教師在課堂中也能夠運用信息化教育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綱要式的歸納、歸類,使課堂知識更加系統化。既豐富了教師教學手段,也調動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提高了政治課的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

2、突破教學難點,突出教學重點

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主體加工信息時主要受信息特點和主體經驗及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因而,學生的理解記憶效果同教學內容的性質有關,教學信息新穎有趣,就容易形成獨立而清晰的記憶痕跡,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尤其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抽象理論的掌握。通過信息化教育課件來創設情境,創造氣氛,再現有關場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思維。針對以往傳統課堂無法呈現的教學內容,現在也可以通過信息化教育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化深為淺、化難為易、化遠為近,更加形象化、簡單化,這有利于幫助教師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3、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和積極性

信息化教育技術運用多種現代化手段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顯示與重放,并配之以模擬仿真與動畫故事,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電子課件,創造出悅耳、悅目、悅心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無疑會誘發學生感情上的參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4、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信息化教育技術將圖、文、聲、像相結合介入課堂教學,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以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緩解師資暫缺,保障學生受教育權利

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由于師資配備的短缺,專職政治老師緊缺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如何利用有限師資解決政治老師短缺的問題就擺在學校的面前,信息化教育技術的出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矛盾。通過網絡課堂,在不增加師資人數的情況下,偏遠地區也能夠接受名師的教學,保障偏遠地區學生的受教育權利,同時也保證政治課教學順利進行。

(二)信息化教育技術在中學政治課中的缺陷

1、教師板書質量的下降

現在不少老師利用信息化教育教學時已經脫開了粉筆和黑板,但是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征的黑板在教學課堂中的作用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因為黑板的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可以方便地增刪,特別是對過程性的教學內容的教學的呈現,以及教師在使用信息化教育教學有時會有突然而至的靈感,這個靈感就無法輸入已經準備好的課件中去。

2、課件導致教學程序的單向性

課件一經制作完成,課堂上的教學程序也就基本固定下來,這樣就會形成是教師在單方面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沒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同時,因為教師無法預知學生的課堂情緒和積極性,教師就無法很好的把握教學質量,導致教學過程簡單缺少雙向互動。

3、影響政治教師人格魅力的作用

中學政治教學中存在著“知、信、行”的轉化過程,要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規范的行為,單單通過傳授知識和操作訓練是無法完成的。學生在政治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往往受到政治教師的品質、言行、教學風格等人格因素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模仿老師的風格,并融入到自己已有的內部道德環境中來。但是長期使用信息化教育技術上政治課,就會在無形中使政治教師人格魅力的影響喪失。

結論,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新的教學發展形勢要求政治課教師必須學會合理地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信息化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當然,信息化教育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應用于政治課的教學也不是萬能的,在使用信息化教育技術的過程中也還有許多新的課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繼續探索和解決。(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南僑中學)

參考文獻:

[1] 和匯等編著:《信息化教育技術》,科學出版社,2008 年

篇10

【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全面改革的一個基本方面,教學方法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當前形勢下,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的重大責任和使命,必須深化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方法改革是制約和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主要因素和關鍵環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應從積極發揮教師的教育教學主導作用,努力提升教師的能力和素質;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的現代化;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推動學生考試考核評價方式的創新等五個方面切實抓緊抓好。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根據特定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一切方式、步驟、程序、和手段的總和。傳統的教學方法大多遵守以“教”為中心的模式,以課堂、教材、教師為中心,以傳授課本知識為唯一目的;忽視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片面地強調知識的培養,重結果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過分重視現成知識的傳授,考試以知識的簡單記憶為主。實際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教學形式、教學手段單一,實效性不強;教師滿堂灌,學生不愿聽,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抬頭率不高,教學效果不好。

教學方法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和切入點。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理念、教育目標、人才培養的要求,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深化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改革教學方法,不是簡單地改變傳統課堂‘灌輸式’‘注入式’教學法,而是重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在交流中實現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一、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不斷提升教師的能力和素質,是教學方法改革的關鍵所在

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再好的教學方法也只有通過教師作用的發揮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抓教學方法改革,實質上就是抓教師”。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是教學方法改革的主體;教師要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1)教師觀念的更新和轉變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先導。現代教育理念強調教學是一種多邊活動,教師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應“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著力于‘基于學’而設計‘教’的教師教學方法改革和學生‘學法’的革命,并使教學方法的參與主體由單向性走向多向性”,注重挖掘以主體性發揮為特征的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熱情。

(2)教師過硬的政治理論修養是提高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和保障。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對學生的世界^、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價值導向,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師德與高尚人格,還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較高的理論素養。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既是業師,更是人師。思政課教師要站穩講臺,自身首先要自信,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的認同。

(3)教師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核心。教學是高校的生命,科研是高校的靈魂;對于高校而言,教學是根本,必須圍繞教學搞科研。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科研是教學的前提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是科研的延伸。科研不僅能促進教師學術能力的提高,也能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努力聯系本學科領域的最新動態進行教學,使學生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動態,激發他們解決學術問題和實際問題的興趣。

二、切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是教學方法改革的出發點和著力點

傳統的教學方法有以下明顯的不足:第一,缺乏“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只注重基本知識和理論的傳授,缺乏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品德的培養,給學生的印象是思政課假、大、空,不接地氣。第二,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法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你說你的,我的。第三,教學手段陳舊落后,教師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而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就要讀懂學生,要研究學情,搞清楚學生的所思、所需、所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應著力于喚醒和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教會學生學習,使其積極主動地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教學方法改革的重點是提升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熱情和能力。

思政課教學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05方案”指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活潑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活躍教學氣氛,增強教學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要直面問題,以破解問題為牽引。在教學中,可采用“從問題切入講理論的思路”,以問題引出理論,用理論分析問題;也可采用“從學生興趣出發組織教學的思路”,只有抓住了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才能抓住學生。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及自身教學特點而定。教師要結合實際,對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情景式、專題式、討論式、案例式、多媒體輔助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法靈活選擇使用,不斷提高思政課的感染力、吸引力,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也曾指出:“改革教學方法,最重要的是堅持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開好課程,最根本的就是要真正調動大學生內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檢驗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標準是大學生喜歡這門課程,認真地學習這門課程,覺得這門課程對他們有幫助。”

三、探索和努力實現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的現代化,是教學方法改革的大勢所趨和必然要求

教學手段是教學方法的構成要素之一。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了高校思政課課堂。當今,現代教育技術迅猛發展,為高校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提供了機遇和條件。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整體戰略,加快全國信息化進程;整合教育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推進網絡教學資源庫、數字圖書館和虛擬實驗室建設的工作;不喔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師應用的技術水平;提高學生利用技術手段進行信息檢索的能力,以及運用技術手段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是教育教學思想的體現。教學手段的變化,必然引起教學方法的改革。時下,慕課、微課程、Blackbaord、“易班”等現代教育技術不僅豐富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也創新了教學方法,極大地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為思政課教學注入了活力。深化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教師要自覺順應教育教學現代化的趨勢和要求,不斷提高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本領。

四、大力開展實踐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學方法的創新運用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思政課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是相對于課堂理論教學而言,為配合理論教學,實現思政課教育目標,讓學生自主參與的一種教學形式。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是對教學方法的創新。“05方案”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施形式,可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大類;校內實踐教學形式又可分為課內和課外兩種。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在教學形式或教學內容上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目的是落實培養、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訓練學生觀察、分析社會現象能力的活動。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達到知行統一、學以致用。

五、不斷創新對學生的考試考核評價方式,也是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內容

考核是思政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要以考核方式的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與考核方式的改革相輔相成。一方面,教學方法的創新必須以考核方式的改革為依托;另一方面,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須以教學方法的創新為前提,對其具有舉足輕重的導向作用。考核方式要以考核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的情況和考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考試考核評價方式的創新,要從以往的以閉卷考試為主的考核方法,改為全過程的多樣化多角度考核,最后評出綜合成績。將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結合起來,強調過程考核,取消以往期末一卷定成績的傳統考核做法。如一些學校將學生的考核成績按照平時成績占40%,期末考試成績占60%;平時成績由考勤、作業、課堂討論、調查報告、課堂紀律等組成,期末成績由辨析題、論述題、小論文等組成。考試考核評價方式的創新,要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問題的主動思考,提高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落腳點。

總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教學方法改革是高校思政課全面改革的切入點、突破口和關鍵所在,唯有深化教學方法改革,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優秀課程。深化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任重道遠,高校思政課教師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參考文獻:

[1]李衛紅.認真總結經驗,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2)

[2]郭鳳志.現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0)

[3].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01版

[4]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組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顧鈺民.理念與方法:貫徹實施“05方案”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7)

[6]袁貴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