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務規則制度范文

時間:2024-02-26 17:52: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財務規則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企業財務規則制度

篇1

一、指導意見的出臺背景和意義。

加快形成大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協調發展的合理布局是《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關于加快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若干意見的通知》([2009]56號)(以下簡稱國辦56號文件)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實質,也是當前注冊會計師行業著力推動的重要問題。國辦56號文件明確提出,要重點扶持10家左右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加快發展,積極促進200家左右中型會計師事務所健康發展,科學引導小型會計師事務所規范發展,努力形成大型、中型、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執業領域各有側重、市場定位各有特色、服務對象各有傾斜、地域分布較為合理,不同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有序競爭、接續發展的良好格局。隨著國辦56號文件的貫徹實施和各項配套政策的落實到位,企事業單位特別是各類企業從提高本單位會計信息質量和社會公信力角度出發,迫切希望行業主管部門進一步明確不同規模事務所的服務對象和客戶群體,以指導本單位選擇事務所的相關行為。

指導意見適應企業的積極訴求,針對當前會計審計服務市場存在的無序競爭、惡意壓價、“小馬拉大車”等影響市場經濟秩序和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行為,以《會計法》和《注冊會計師法》為依據,從引導企業科學規范選擇事務所角度出發,對大中小事務所與客戶群體的協調對接提出了原則性、導向性意見。指導意見的實施,有助于各類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和實際需要科學選擇相應規模和資格的事務所提供優質服務,有助于各類事務所根據發展水平和比較優勢合理選擇相應的客戶群體,大型事務所服務大型、高端客戶;中型事務所服務中型、一般客戶;小型事務所服務小型、基層客戶的局面將日趨明朗化,有助于促進行業規模布局更加合理,保持行業發展良性態勢。

二、指導意見的出臺過程。

作為全國會計和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主管部門,財政部高度重視事務所合理布局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和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的積極作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確保指導意見各項規定的針對性和操作性。

(一)充分調研論證。財政部會計司成立專門的調研組,赴部分地區、企業和事務所進行了實地調查和座談研討,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起草制定指導意見。

(二)內部征求意見。指導意見草擬完成后,財政部會計司書面征求了部內條法司、教科文司、社保司、企業司、金融司、監督檢查局、中注協等相關單位的意見。根據意見反饋情況,會計司對指導意見的施行范圍和相關制度安排進行了調整完善。

(三)公開征求意見。在前期內部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為充分發揚科學民主決策精神,財政部就指導意見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公開征求意見為期一個月,共收到來自國務院有關部委、各省級財政部門,以及若干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回復意見百余條。我們根據各方面意見反饋情況,再次組織相關單位座談研討,對指導意見作了修改完善,并按程序報部領導簽發。

三、指導意見對企業選擇會計師事務所有哪些原則要求?

指導意見的核心是要求大中型企業選擇大中型事務所提供服務,小型企業原則上選擇小型事務所提供服務。具體而言,指導意見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企業選擇事務所提出原則要求:

第一,大中型企業應當選擇與自身規模、行業地位和社會影響相適應的大中型事務所提供服務。對于具備h股審計業務資格和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大中型事務所,由于這類事務所在執業質量、人才團隊、業務規模、國際化水平等居于同行領先地位,大中型企業在選擇事務所時可以優先考慮此類事務所。此外,對于采用合伙制或特殊普通合伙制的大中型事務所,由于其內部治理水平、一體化管理水平以及承擔的執業責任較之有限責任制事務所往往更高,企業也可以優先選擇該類事務所提供服務。

第二,境外上市企業,金融、能源、通信、軍工企業以及其他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骨干國有企業應當優先選擇有利于保障國家經濟信息安全的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相關服務。這是我國企業做大做強“走出去”、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國際資本市場認可度的必然選擇,也是國辦56號文件提出的明確要求。所謂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是指在人才、品牌、規模、技術標準、執業質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居于行業領先地位,能夠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國際化綜合服務,由財政部、證監會推薦從事h股企業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

第三,小型企業原則上選擇小型事務所提供相關服務。對于小型企業出于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升品牌形象或滿足業務需求等原因,有意愿或能力選擇大型或中型事務所提供服務的,指導意見予以肯定。指導意見所稱中型事務所,是指行業排名前200位的會計師事務所(不含大型會計師事務所);雖未進入行業排名前200位,但在本省(自治區、直轄市)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排名進入前10名以內的會計師事務所,可比照中型會計師事務所執行。

四、指導意見對企業采取招標形式選擇事務所有何要求?

招標是企業選擇事務所的一種方式。財政部高度重視事務所招標制度建設,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對企業招標選擇事務所行為進行規范。指導意見在現行規定的基礎上再次強調,企業采用招標方式委托事務所提供服務的,必須嚴格遵照《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招標規范》(財會[2006]2號)執行;金融企業應當同時遵照《金融企業選聘會計師事務所招標管理辦法(試行)》(財金[2010]169號)的規定。事務所在依據上述文件要求參與投標活動時,還必須滿足財政部門、物價部門有關事務所服務收費的管理規定。概言之,事務所招標制度的核心是堅持公開透明、規范有序、質量為先的原則,堅決杜絕招標單位將服務收費報價作為確定事務所中標的關鍵因素甚至唯一依據。

篇2

【關鍵字】會計準則體系確認及計量準則財務信息披露準則

一、建立我國財務信息披露準則的必要性

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頒布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個具體準則的新會計準則體系,標志著我國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從總體來看,這次的企業會計準則起點高,內容完整,覆蓋面廣;建立起了較為科學完善的會計要素確認、計量和報告標準,填補了我國會計規范領域的諸多空白,并在會計計量、企業合并、金融工具會計等方面實現了質的飛躍和突破。目前我國已公布的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基本準則從其表述的實際內容中看,已較為完整地體現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主要內容;而公布的38項具體會計準則,基本都是屬于確認和計量方面的準則;新準則體系中缺少對財務信息披露方面的具體規范。筆者認為,完整的會計準則規范體系應該由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確認和計量準則、財務信息披露準則三部分構成,財務信息披露準則是會計準則規范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建立我國財務信息披露準則的必要性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財務信息披露是企業會計規范體系的必備內容

財務會計是由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四個基本程序所組成的。從會計核算的角度來說,對于經濟事項的記錄主要應該解決的是針對符合會計要素的事項如何進行“確認”和“計量”的問題,所以具體會計準則也正是圍繞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來制定的,這些準則就其特征而言可稱之為“確認及計量準則”;對于符合會計要素的企業經濟活動及事項進行“確認和計量”后會形成相關的帳簿記錄,這些帳簿記錄是對企業日常發生的經濟事項和經營活動的貨幣化記錄,為了直觀地表達和反映企業的這些經濟事項及經營活動所形成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就要通過財務報告來反映。所以,產生財務報告是財務會計的最終目的,也是它的重點。財務報告(financialreporting)主要是指財務信息在財務報表表內的確認(recognition)和表外的披露(disclosure)或表述(presentation)。以公開發行證券的上市公司為例,通常情況下,公司對外公布的年度報告主要包括:財務報表、報表附注、其他財務報告、其他報告等。其中,財務報表屬于財務信息中的表內“確認”,報表附注和其他財務報告屬于財務信息中的表外“披露”,而其他報告主要是指公司對外公開的有助于投資者決策的“非財務信息”。應該說,確認和計量會計準則主要是為了滿足財務報表的需求,而信息披露準則主要是為了滿足報表附注和其他財務報告的需求。從企業財務信息形成的過程來看,確認和計量準則與財務信息披露準則緊密結合,不可分割。財務信息披露準則應作為會計準則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并具有與會計確認及計量準則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財務信息披露是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據以決策的重要依據

隨著市場經濟的急速發展和資本市場的不斷繁榮,企業財務信息成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據以評價企業目前及未來價值的最直接工具,他們期望能夠獲取更多的企業對外公開披露的有價值的財務信息。作為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部門,在擬定公司投資計劃或安排經營工作時,都將會計核算及信息披露中的財務數據作為其進行可行性論證或經營預測的測算基礎,進而作為其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同時,為了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引導企業對外披露財務信息的客觀真實性,滿足政府對資本市場信息披露監管的需求,就迫切需要對于企業對外披露的財務信息進行詳細的規范,制定出專門的“財務信息披露準則”。財務信息披露準則作為防止市場失靈的一種制度安排,對于滿足投資人獲得投資所必要的信息,對于維護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三)規范財務信息披露規則制度有助于提高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會計信息必須真實、準確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真實與公允被視為現代會計的“生命”。如果會計信息失去了真實性,則會嚴重的危害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甚至給整個社會帶來誠信危機。現階段,我國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制約效應已日益明顯,有效地解決會計信息失真,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從目前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狀況分析,主要存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沒有遵循會計準則制度及政策而造成會計核算結果的嚴重失實;二是在對外進行信息披露時,人為肆意夸大企業經營業績成果和對財務狀況的嚴重不實敘述造成會計信息使用者被誤導。前者主要是對于現行會計準則制度的惡意使用,而后者則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國建立財務信息披露準則規范制度滯后所致。因此,通過對財政部、證監會、證券交易所等部門的有關財務信息披露方面的規則制度進行必要的整合、補充和細化,正式頒布企業財務信息披露準則并在企業中強制執行,則有助于提高我國企業對外披露的財務信息資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二、建立我國財務信息披露準則的途徑

(一)梳理整合我國現有財務信息披露相關規則制度

我國對于企業財務信息披露方面的規定和制度,散見于財政部、中國證監會、證券交易所等部門和機構的相關規則制度中,還沒有上升到“財務信息披露準則”的層面,由于政出多門,缺乏整體規劃與協調,所以這些零散制度規定缺乏完整性和一致性。建立我國企業財務信息披露準則較為便捷的一條路徑就是從梳理和整合現有相關規則制度入手。

我國現行的零散的企業信息披露方面的相關規則和制度,主要是由財政部和中國證監會分別制定的。中國證監會主要制定的是適合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的信息披露規則,比如:《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試行)》(1993年6月)、《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1號—21號》(自2001年3月至今已)、《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號—20號》(自2000年11月至今已)等;財政部主要制定的是適合所有企業的信息披露方面的規則,比如:《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小規模企業會計制度》、《民間及非營利性組織會計制度》等,其中都對編制報表附注及其他財務報告的內容進行了規范性的要求。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現有的這些對于信息披露的規則制度,是由財政部和中國證監會分別根據自身管理的需要制定的,相互之間并無明確的權限劃分,對信息披露規定的一致性缺乏相互協調,從而造成了部分企業在執行過程中的混亂和無所適從。所以應該對于上述規則和制度進行適當的整合,按照不同的企業類型和行業特征,對于其財務信息披露的內容、格式、編報規則等,以準則的形式進行具體的規范,并具備相當的強制性。

(二)分部門和職能制定財務信息披露準則

建立信息披露準則的目的,主要是為財務信息使用者提供除了財務報表以外的,有助于投資者或管理者決策的財務信息。由于信息披露準則所涉及的具體內容較確認與計量準則更為寬泛,除了滿足投資者的需求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滿足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及對國有資產監管的需求,因此,由國家的有關部門來直接制定和公布相關的信息披露準則是非常必要的。筆者的建議是:一是將企業劃分為一般性企業和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兩種類型,將信息披露劃分為財務信息披露和非財務信息披露,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僅包含對財務信息披露的規范,而不包含非財務信息披露的規范;二是對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的信息披露準則主要由中國證監會制定,而一般性企業的信息披露準則主要由財政部制定;三是財政部和中國證監會應對現行的已頒布的有關信息披露方面的規定和辦法,進行必要的整合,以系列的“一般性公司的信息披露準則第X號”和“公開發行證券公司的信息披露準則第X號”形式,進行統一的規范。這樣有助于建立出責任劃分清晰,內容完整規范的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準則體系。

三、結論

整合和細化我國現有企業信息披露方面的規則制度,盡快建立我國財務信息披露準則,將是對我國現行會計準則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這樣就可形成一套包括基本會計準則(行使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職能)、確認及計量會計準則、財務信息披露準則(包括非公開發行證券公司財務會計信息披露準則和公開發行證券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準則)等三部分構成的,適合我國國情并符合國際慣例的較為完整的會計準則規范體系。筆者設想的我國會計準則規范體系的制定部門應該是:由財政部負責制定會計基本準則和確認及計量會計準則;由財政部負責制定非公開發行證券公司(包括企業及組織)財務信息披露準則;由中國證監會負責制定并公開發行證券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準則。公開發行證券公司非財務信息披露準則由中國證監會負責制定并,但這些非財務信息的披露準則不包括在我國會計準則規范體系之中。

參考文獻:

1、葛家澍、杜興強,2003,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與會計準則問題研究,第一版,北京: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

2、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財務會計報告準則2004(中譯本),2005,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篇3

關鍵詞:財務制度 制定主體 《企業財務通則》 存廢

1993年以來,我國開始實行以《企業財務通則》和分行業財務制度為基本原則和基礎、以企業內部財務管理辦法為補充的企業財務制度體系,這一體系對規范企業的財務行為,加強企業的財務管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應該回歸企業,不應該存在由政府制定的適用于各類企業的財務制度,如果有的話,應該是企業自身制定的內部財務制度,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頒布的“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制度”。而主張“保留、修訂”的一派觀點雖不提“廢除”二字,但他們所打造的“新瓶”中我們也難以看到多少“舊酒”的影子,對《企業財務通則》幾乎是推倒重來,且在諸如“財務制度被稅法取代”、“由政府出資人制定財務制度”等方面,與主張“廢除”的一派觀點大體一致。這樣看來,存廢兩派觀點都認為原有《企業財務通則》業已過時,分歧在于是廢除,還是修訂。從企業財務制度制定主體的角度看,在政府出資人職責轉歸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資委”)行使后,財政部不再具有企業財務制度的制定權限,《企業財務通則》應該廢除;但作為社會管理者,財政部可以制定一個財務制度指導性規章,為建立和完善企業財務制度提供總體框架和依據。

科學界定企業財務制度的制定主體

要界定財務制度的制定主體,必須從企業財務制度的內涵上來尋找答案,否則答案會千差萬別。制度就是游戲規則,是一種行為規則,它是與特定環境相適應,是約束特定利益主體行為的一種規范。

企業財務制度就是與一定的社會經濟體制相適應,在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前提下,由企業財務主體制定的,旨在約束企業財務活動、處理各種財務關系的原則與規范。企業財務制度的本質是財務管理者意志的體現,是企業財權安排的具體化和規范化。

財務制度的制定者是財務主體

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一組契約的聯結(nexus of contracts),而契約只是一個資本所有者(人力與非人力資本)之間為讓渡各自產權,而彼此做出的保證兌現的承諾,既然是一個承諾,那就無所謂歸誰所有的問題。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企業是沒有所有權的。但在經濟學意義上,企業所有權概念是存在的,它是指契約的內容,即產權主體之間在契約中達成的分配控制權,分享剩余收益的條文。那么,在企業所有權安排中誰應該擁有控制權呢?相應地誰應該擁有財務控制權(財權)呢?在企業所有權安排中,非人力資本所有者為實現剩余索取的最大化,總是擁有最終控制權。雖然在存在委托――關系的現代企業中,人(經營者)會因其擁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更多的信息,而擁有一定的控制權,但這一控制權會受到委托人(非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最終控制,且這一最終控制并不隨企業生產經營業績的好壞而改變(Hart and Moore,1990)。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在傳統企業,兩權合一,企業控制權由非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顯然,他擁有財務控制權,從而成為財務主體;在現代企業,兩權分離,企業控制權由非人力資本所有者和人力資本所有者(經營者)共同擁有,且無論企業經營好壞,非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最終控制總是存在的。顯然,非人力資本所有者和人力資本所有者(經營者)共同擁有企業的財務控制權,二者都成為財務主體,從而現代企業的財務主體呈現出二元性特征。既然企業的財務主體是所有者和經營者,那么財務制度的制定者就是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而不僅僅是所有者(出資人)。

財務制度的制定具有微觀性

這里的微觀性,強調從企業和個人的層面,而不是從政府宏觀調控和指導的層面來討論問題。有兩層意思:我們是在企業這一微觀經濟主體的層面上來研究其財務制度的制定權限問題,如前所述,這一權限在傳統企業由所有者獨立擁有,而在現代企業由所有者和經營者共同行使;我們強調財務制度是其制定者意志的集中體現,是所有者和經營者在充分考慮到企業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共同做出的關于企業財務權力責任利益安排的一項制度性規定,它指導和規范企業財務運作的全過程。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探討財政部制定《企業財務通則》是否具有微觀性。由于財政部具有雙重身份,這一問題變得比較復雜。一方面,作為政府出資人,財政部履行出資人職能制定《企業財務通則》,具有微觀性。但財政部作為所有者與普通自然人和法人不同,它不可能對國有企業進行直接的控制,要通過多層關系來履行自己的職責,再加上長期以來,財政部對國有企業沒有完整的人事權和財務決策權,因此,其作為所有者的意志難以在微觀層面體現出來。另一方面,作為社會管理者,財政部制定《企業財務通則》,具有宏觀性。它是站在宏觀調控和管理的立場,對不同類型企業的財務活動加以規范,使之盡快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財務管理制度。但《企業財務通則》本身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張為國(1995)認為,《企業財務通則》制定過程過于匆忙,與其他法規、準則嚴重重復、不相協調,未能擺脫計劃經濟的束縛,未能全面理解財務管理的功能;再如蓋地和欒甫貴(2004)認為,原有《企業財務通則》以“財務決定稅收,財務決定會計”的理論認識為指導,在新形式下已經失去其理論基礎、法律依據和實踐依據,需要對其制定主體、性質、內容等方面進行重大調整。正因為如此,企業無法將其作為建立內部財務制度的依據。這樣,從宏微觀兩個層面來看,《企業財務通則》都難以落到實處,出現名存實亡的局面也就在所難免了。

財務制度的制定者隨經濟體制的不同而變化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經營者沒有財務制度的制定權。計劃經濟的制度基礎是國有制與指令性計劃。在國有制下,政府具有雙重身份和雙重職能。一方面,作為產權主體,政府要履行所有者的職能;另一方面,作為政權主體,政府則要履行社會管理職能。其結果必然是“政資合一”和“政企合一”。由此決定了傳統國有企業只不過是政府行政系列的附屬物,也決定了企業經營者只是充當“監工”的角色,不可能擁有企業控制權。對此,林毅夫(1997)有精辟的論述:由于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政府)和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激勵不相容和責任不對等,沒有一個簡單且低成本地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充分信息指標,為了防止經營者侵犯所有者的權益,截取生產剩余,以保證指令性計劃的執行,維護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就不能給經營者以控制權,于是,就形成了企業的產、供、銷、人、財、物完全被統死的微觀經營機制。顯然,在這種情況下,經營者不可能擁有企業財務制度的制定權。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經歷了簡政放權、兩步“利改稅”、“利稅分流”、承包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不同形式的改革,伴隨著這些改革,經營者擁有了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授予的一部分控制權(包括財務控制權)。由于財務制度的制定權是企業財務控制權的一部分,此時,擁有了信息優勢和一部分控制權的經營者也擁有了財務制度的制定權,經營者的意志可以通過企業內部財務制度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是擴大企業經營自、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的必然結果。但問題在于,政府出資人未能在放權以后對經營者產生有效的約束,其意志未能在企業內部財務制度中體現出來,致使經營者的意志事實上成為企業財務活動的指南,經營者的理財活動成為不受約束的理財活動。具體表現在:企業擴權以后,不注重技術改造和長期發展的短期行為相當普遍,缺少謹慎態度的投資擴張行為泛濫,通過種種方式侵蝕國有資產的行為令人震驚。這也告訴我們,要在制度上規范國有企業的財務行為,必須充分考慮到政府出資人的利益,使其意志切實落實到企業層面上,從而使經營者的理財活動受到應有的約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企業財務通則》何去何從

1997年以后,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開始推行,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國有中小型企業逐步在市場中退出,混合所有制企業和民營企業迅速發展。2003年國資委成立,對國有企業的人、事和資產進行統一管理。在這一改革背景下,我們探討《企業財務通則》的存廢問題。

微觀層面

企業財務制度的制定權屬于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當財政部不再履行政府出資人職責,相應的權力轉歸國資委行使后,財政部也就不再具有企業財務制度的制定權,在這個意義上講,《企業財務通則》應該廢除。那么,能否由國資委主持制定或修訂《企業財務通則》呢?許多財務學者對此持肯定的觀點,但筆者對此持有異議。國資委作為政府出資人,理所當然擁有國有企業財務制度的制定權,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其權利行使的范圍僅能覆蓋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在企業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不足1%,由國資委制定普遍適用于各類企業的《企業財務通則》顯然是不適當的,更何況成立國資委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國有企業所有者不在的問題,因此,國資委目前應該考慮制定適用于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辦法,并將其意志在不同類型國有企業的內部財務制度上體現出來,從而將其作為政府出資人擁有的財務制度制定權落到實處,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理財活動進行實質性的約束。

宏觀層面

按照前面的論述,財政部顯然不能再以政府出資人的身份制定適用于各類企業的財務制度,那么可否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修訂《企業財務通則》呢?對此,柴啟炎、李天霞(2004)以《立法法》、《公司法》和《外資企業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為依據,提出財政部作為主管企業財務的職能部門,有權制定統一的企業財務管理規章,并提出用“老瓶裝新酒”的方法修訂《企業財務通則》。筆者認為,修訂不如推倒重來。《企業財務通則》是財政部履行政府出資人和社會管理者雙重職能時制定的,深深打著計劃經濟的烙印,其具體內容不是小修小補就能完善的,不如另起爐灶,用“新瓶”裝“新酒”,廢除原有《企業財務通則》,制定一個類似于《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和《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的指導性規章,可以命名為《企業財務制度指引》或《企業財務制度標準》,對企業的財務活動進行指導,改變現行《企業財務通則》名存實亡,理論紛爭不斷,企業無所適從的尷尬局面,為建立和完善企業財務制度提供標準和規范。《企業財務制度指引》或《企業財務制度標準》的具體內容可以以理論界關于財務本質、財務主體、財務目標、財務職能等理論研究成果為依據,以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預算、財務控制、財務分析等財務管理環節為主線,將財務分權分層管理的思想貫徹其中,從而為建立和完善企業財務制度提供總體框架和依據。

參考文獻:

1.張為國.企業財務通則的問題與出路.上海會計,1995(5)

2.羅飛,蔣茵.企業財務管理的若干問題――兼論撤銷企業財務通則的必要.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6(3)

3.伍中信.有關財務通則的存廢問題.財政研究,1996(6)

4.柴啟炎,李天霞.企業財務制度改革的探索.財務與會計,2004(4)

篇4

一、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建立的意義

(一)幫助企業在進行內部決策時可以有準確的數據作為基礎

財務部門所提供的數據信息,能夠準確地反映出企業目前經濟狀況,企業相關管理人員能夠根據財務部門提出的信息進行下一步經營策略研究。與此同時,企業相關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分析財務報告,分析出企業人員工作狀態以及為企業帶來哪些利益,可以根據企業員工的特長進行調整,財務信息是人事部調節工作崗位的重要輔助信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企業內部各種信息能夠匯合到一起,但是大數據所提供的信息并不具備精準性,而是所有信息混雜到一起的,所以企業在面對這些海量信息時,財務風險預警系統能夠發現其中存在的風險。保證提供給企業的數據較為精準,為企業內部進行決策時所使用的數據提供了保障。

(二)提高企業應對大數據時代所面臨財務風險的能力

大數據時代本身就是各種信息爆炸產生大量信息數據的時代,企業能夠從海量數據中獲得利益,同時也要承擔前所未有的風險,這種機遇與挑戰是企業必須要承受的。市場經濟因此得到了更快的發展,企業從市場變化中得到信息的準確性以及其獲取的速度,并根據相關數據及時做出決策的有效性,成為企業成敗的關鍵。企業所獲得的信息是否有效,以及決策是否正確,都會給企業財務帶來風險,面對這種財務風險,企業應當如何應對以及什么時候應對都是關鍵。因此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十分必要,其可以幫助企業在面臨風險之初,就判斷出數據的風險性,提高企業面對大數據時代帶來財務風險的應對能力。推動企業快速發展,在市場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有利于幫助企業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

通過對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建立以及完善,可以幫助企業解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各種風險。靈活的應對企業內部以及外部可能會遇到的風險或者是各類潛在風險。有利于提高企業在財務方面的管理能力,保證為企業經濟發展提供的都是正確有效的財務信息。為企業監督資金流動情況,并對其風險提供預警機制,一旦資金發生問題,那么企業可以在第一時間內發現或者是預防發生財務風險,幫助企業在遇到財務風險時可以在最短時間內,以風險最小的解決方案解決問題,將企業可能會遇到的風險以及損失降到最小程度,從而實現經濟的效益的最大化。大數據時代使得企業面臨風險的可能性日益增大,所以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非常的重要。

二、大數據時代的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中仍然存在的弊端

(一)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程序仍然需要改進

成熟的企業各方面條件都應該處于鼎盛時期,需要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作為保護其不受風險損害。使企業面對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危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去解決掉。但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市場經濟發展的速度在不斷提高,各種各樣不可預測到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已經成為企業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面對這種情況,大部分企業仍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依然使用傳統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沒有將新的風險劃分到財務管理系統當中,導致即使有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在面對風險時,也做不到預警反應。除此之外,大部分企業內部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完全就是擺設,各個機構需要的相關人員配置不到位,沒有專業的財務風險預警人員進行監控,這樣的系統在運行過程中,能夠起到的作用依然是微乎其微的。大數據時代已然到來,如果企業仍然覺得這個時代與自己的關系不大,那么最后只會被市場淘汰。對于市場而言,一個企業的消失并不會阻礙它的腳步。所以企業應當重視大數據時代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

(二)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執行能力不足

大數據時代下大部分企業已經建立起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并且已經開始注重其管理制度的監督,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飛快發展,大部分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仍然還停留在制度方面,以制度為基礎所制定出來的各種運行政策在企業實際運行過程中沒有有效的實施,在此情形下,即使公司已經建立了財務風險管理體系,有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但是因為執行力度的原因,最后的效果也是差強人意,把企業就放在危機四伏的市場環境當中,對于企業來說,也是非常危險的,非常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三)對于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實施的監督力度薄弱

企業想要發展,那么管理機制與監督機制是缺一不可,需要兩者之間共同配合,財務風險管理能否有效運行,各類企業的經營政策能否全力開展,都離不開嚴格的監督機制作為后勤保障。而對于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來說,只有更加完善和嚴格的監督機制,才能夠保證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是處于一個公開透明的環境中的,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發揮真正作用,保證能夠及時發現財務運行中存在的任何問題。但是,大數據時代下,企業一般會忙于應對各種新形勢帶來的利益關系,忽視了對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管理以及監控,導致對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監督不夠,使得其無法發揮作用,使各種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處理。

三、大數據時代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完善的相關途徑

現在的社會就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科學技術發達,各種信息層出不窮,市場經濟隨著大數據的到來也變得更具有魅力。大數據開始協助企業開拓新的業務、創造出新的運行模式,企業能夠從中獲取到的利益非同一般,所以很多企業開始應用大數據。這種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而所有的企業仍然處在摸索的狀態當中,所以需要面臨的風險會越來越多。企業想要在這個市場中獲得利益,那么就應該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因為其能夠幫助企業甄別風險,提出預警,幫助企業解決風險。

(一)提高企業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在企業運行中的地位

市場經濟在大數據時代的推動下,其發展環境開始變得日益復雜起來,如果企業能夠完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就能夠幫助企業規避不少風險。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執行力度,只有徹底地執行了該制度,才能夠保證財務風險預警系統起到作用,將該系統真正貫穿到企業運營的各個方面當中。對于不按照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相關制度進行工作的人員進行嚴厲處罰,絕不姑息。對于該工作考核結果不合格的人員給予處罰,并舉行定期培訓,保證其能夠真正認識到該系統對企業的重要程度。以此來提高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執行能力,與此同時,對本企業所推行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相關管理方式,進行大面積的宣傳,保證每一個員工都能得到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重要,進而保證每個員工都能夠積極的參與進來,自覺按照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提出的要求,進行工作。最后,企業的管理人員也應該意識到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在企業發展過程當中能夠取得的作用,積極建立完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只有管理人員足夠重視,那么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才能夠從上到下的實施。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對于業來說,是守護企業經濟效益的第一步保護,所以應全民重視。徹底執行其相關制度,才能夠取得卓越效果。

(二)建立完善的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運行監督機制

只有管理機制并不能保證財務風險預警系統能夠徹底進行,需要相應的監督機制進行輔助。這是企業在良好發展過程當中最應該具備的兩點。以此來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首先應該建立完善的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以大數據時代為基礎,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情況,對現在流行的風險預警模式進行學習。同時也要學習引進國外現金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并不能一味的抄襲,應該結合企業自身發展情況,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提高財務風險預警能力,增強企業對財務風險的應對能力。其次、建立起完善的監督機制,形成企?I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相互配合的完整監督系統。其中內部監督主要就是將財務流通情況公開透明化,保證員工以及其他部門都能夠對財務部門進行監督。而外部監督也是要通過各種審計機構針對企業財務信息進行定期的審計、檢查以及監督。幫助企業發現其在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各類風險問題。外部監督還關系到企業在社會上的公眾形象,所以企業應該注重其監督。使企業無論從內部還是外部都能夠建立起完善的監督機制,降低各種財務風險。為企業提出決策提供真實有效的意見。

(三)建立完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規則制定

成熟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監控應該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預警規則,企業在進行經濟活動時,所涉及到的財務平臺應該提供可配置化、實時生效的預警機制,由專業的工作人員使用,其中應包括大額資金交易、事后預防規則等等,企業應該設立單獨的賬號進行大額交易,一旦發生交易環境發生變化應該立即停止。第二就是風險預警,根據其相關規則,對企業發生的所有信息進行精準的量化分析,并進行實時以及事后的預警信息,以便相關工作人員使用。以此來預測出風險的程度。第三預警處理,根據實時以及事后預警信息的數據,依照企業制定的財務風險預警方案進行處理,相關工作人員應將具體的風險信息通報給相關領導,由相關領導阻止該活動繼續運行產生風險,或者是提出解決方案,降低風險損害程度,完成預警信息的處理,有效防范風險產生。財務風險預警系統能夠從風險產生到解決,能夠從整個流程進行分析和把控。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解決問題。

篇5

[關鍵詞]鐵路企業;財務管理;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1)41-0118-02

1 鐵路企業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會計核算數據有失真現象

由于一部分鐵路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財務管理的制度也不夠健全,管理力量薄弱,內部管理機制欠缺,外部的監督又跟不上,導致了鐵路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出現違規違法現象,他們根據自己的意志隨意操縱成本和利潤、任意篡改成本的費用,進行非法投資、弄虛作假、偷稅漏稅,造成了企業的會計賬本失真現象,不能反映鐵路企業真實的經營情況。

1.2 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

鐵路企業正在建立和完善財務管理制度,也正在努力構建“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由于鐵路企業發展的時間短,在各項制度還不健全的時候,開展各項經濟活動,只是憑著經驗在做,有一定的隨意性,由于企業財務管理的不健全導致了鐵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略顯競爭力不足。

1.3 企業財務管理人才短缺

由于鐵路企業財務管理高素質人才短缺,導致鐵路企業管理薄弱,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很多鐵路企業的財會人員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現在很多企業開始電子核算和電子報賬,而部分鐵路企業的會計只會記賬、報表,不會使用高科技的手段,無法提高企業財務活動的水平,更做不到對企業的財務活動進行科學的規劃,導致了鐵路企業財務管理的職能得不到很好的發揮。

2 提高企業財務管理的對策

2.1 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計核算制度

鐵路的企業要根據《會計法》制定本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計核算制度,要設立會計管理部門和會計管理崗位,加強各項管理制度的執行力度,真正地把管理制度落到實處。同時,企業還要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設置企業的賬簿管理,編制會計憑證,定期報表,無論企業的經營如何,都必須用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計核算制度約束和規范企業的經營情況,使得鐵路的企業可以科學合理的經營。

2.2 建立科學的內部會計監督制度

鐵路企業要想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必須要加強企業內部的監督機制,內部會計的監督制度是指企業的資金在籌集、使用、分配等各個環節所必須遵守的規則,所以鐵路企業必須根據相關的規定制定企業內部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對企業的財會人員進行有效的監督,監督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會計事項的合法性和會計人員的清正廉潔性。

2.3 加強企業內部控制

①加強應收賬款的控制,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很多企業開始賒賬以求得擴大再生產,因此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成為鐵路企業財務管理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只有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才能保證鐵路企業快速穩定的發展。②加強鐵路企業實物資產的控制,企業的實物資產是保證企業快速穩定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加強企業實物資產的控制才能保證企業安全發展,我們可以采取建立健全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對企業的財產監督,控制,如:我們可以建立《倉庫管理制度》、《物品檢查制度》等相關的規章制度,對實物的購買、領用、銷售進行監督、檢查。在制度上保證企業財務的規范、堵住漏洞、維護安全。我們對企業財務的管理要把財產管理和財產記錄分開來管理,形成有力的內部牽制,不能把財產的管理、記錄、檢查核對都交給一個人去管理,這樣就容易出現問題,形不成互相牽制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模式,我們還要定期對企業的實物資產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我們還要追究其責任,確保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我們要隨時突擊檢查,督促管理人員和記錄人員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杜絕因疏忽大意導致企業實物資產流失。③加強會計監督的控制,會計是一個企業核心,如果企業的會計出現問題,企業財務的管理就會問題不斷,我們應該加強企業會計的監督力度,加強反腐倡廉的宣傳,隨時監督企業會計的貪污、腐化和鋪張浪費的行為,在對企業會計監督的過程中,對經濟活動中的資金運作、生產經營、收入分配等進行監督,堅決制止和嚴肅查處作假賬、違反財經紀律、營私舞弊、揮霍浪費等行為。④加強內部審計的控制,企業內部審計的作用是對企業的各個部門進行內部的監督,依法檢查企業會計的賬簿和相關的資料,監督企業財務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加強企業的財務管理和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企業的會計要接受企業各個部門的監督和檢查。

2.4 積極培養管理人才,努力提高企業財會人員的素質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提高鐵路企業會計的素質勢在必行,如果企業會計的素質差,會造成企業財務管理的一系列問題,要想提高企業會計的素質,第一,要加強企業會計的思想教育,職業理想的教育,作為一名企業的財會人員,必須要熱愛本職工作,安心本職工作,做好本職工作,充分發揮企業會計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企業的會計樂業、敬業,以自己的出色的工作贏得社會各界對會計職業的尊重。第二,端正企業會計的工作態度,有什么樣的工作態度就會有什么樣的工作,積極認真的工作態度是圓滿完成會計工作的前提條件,會計人員在從事業務活動是要敬業、樂業,要積極開動腦筋創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銳意開拓、勇于創新。第三,企業的會計還要遵紀守法,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上進心,要堅持原則、秉公辦事,正直無私,廉潔奉公,不,用自己的行動維護會計職業的光輝形象。第四,鐵路企業的會計應該實現擇優競爭上崗的政策,建立健全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改變以前的選人用人的制度,每年要對全系統的財會人員進行一次考試和考核,實行全解重聘、競爭上崗,擇優錄取,這樣就會給鐵路企業的財會人員以壓力感和緊迫感,促使鐵路企業的財務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第五,實行財務人員的稽查制度,財務稽查是鐵路企業財務內部的一種監督和約束的機制,通過對企業的收支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指導,增強企業財會人員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對檢查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糾正、解決,杜絕企業的財務人員出現錯誤,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清正廉潔性。第六,加強企業會計職業責任感的教育,職業責任是企業會計道德規范的核心,也是評價一個會計行為的主要標準,在從事會計工作的時候,每一個企業的會計人員都應該嚴格履行黨的方針、政策,財務制度和財會規范,認真履行企業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

2.5 規范會計核算程序

鐵路的企業應該根據《會計法》的規定制定企業詳細的《會計核算制度》,其內容應該涵蓋會計核算的各個方面,如:會計證書的種類、格式及編制,傳遞、審核、整理、匯總的過程,記賬的程序和記賬的規則,會計檢查的程序和方法等,規范會計核算程序,提高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

篇6

【關鍵詞】大型建筑企業;財務共享模式;問題;措施

1引言

解析大型建筑企業財務共享模式,探索其在大型建筑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有效應用,需針對大型建筑企業的財務管理現狀、模式進行深入的挖掘與探究,從而明確其在財務管理進程中暴露的主要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研究財務共享模式實施在大型建筑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有效性,以及解決相應問題的可能性,并在推進財務共享模式時,根據實際結果與反饋來不斷優化該模式應用方式,使其發揮出最大的效果,切實推進企業財務管理可持續發展。

2大型建筑企業存在的主要財務管理問題

大型建筑企業存在施工地域廣、施工過程流動性強、建筑產品單件性、施工周期長等特點。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特點顯著:第一,不同項目、不同單位財務管理水平和管控力度參差不齊。第二,集團總部對項目的財務管控乏力,對項目財務狀況、財務風險信息掌握滯后,不能為管理層實時提供項目決策或管控所需的財務信息。第三,會計信息披露及生產經營分析時,容易出現財務數據多頭填報、重復提供、數據口徑不一的問題。第四,大部分財務人員主要精力集中在處理費用報銷、會計核算、資金支付、編制財務報表、整理會計檔案等基礎工作。第五,財務人員流動性對經濟業務連續性、會計檔案完整性產生一定影響。這些問題導致大型建筑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效率和會計信息質量較低,財務數據價值的挖掘和應用不充分,財務發揮服務經營、價值創造和支撐戰略決策的職能作用較差,與新時代創新變革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不匹配。

3大型建筑企業財務共享模式的應用價值

財務共享模式是解決目前大型建筑企業財務職能轉型最有效的措施,是大型建筑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提高財務效率和質量的同時,實現財務數字化轉型,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現從以下多個方面討論其應用價值。

3.1有助于會計信息的規范和共享

財務共享服務通過信息技術將財務標準和制度、流程進行固化,利用統一的要求,對分散在各地的經濟業務、會計核算、資金支付等基礎工作進行集中處理,解決各地項目財務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解決財務數據信息不統一的問題,提高財務數據的質量,而且數據匯總、分析不再費時費力,更容易做到跨地域、跨組織的數據整合與業務監控,利于財務數據共享互通,提升財務工作的效率。

3.2有助于提高企業管控水平

搭建財務共享中心平臺,必須要實現業務系統與財務系統集成,真正實現業財融合,大大降低信息數據傳導錯誤的問題,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同時,通過財務共享平臺,將企業剛性管控要求植入標準化管理要求,實行項目全過程有效監管,增強對財務法規和企業財務制度的執行力,助力公司合規經營。

3.3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

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引入,能夠成為財務服務的“后援中心”,在規模擴大、分支機構增加的情況下,不必考慮投入新的財務基礎業務人力資源。同時,將精力投放在業務前端,深化業財融合,并將財務管理重心向管理決策支持、預算預測、稅務籌劃、財務分析、風險監控、價值創造方向轉移,從而促進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戰略會計轉型。

3.4有助于財務管理轉型和企業數字化轉型

財務共享服務下,財務數據的大集中、有效管控和深入挖掘,將進一步提升財務數據的戰略價值,促進財務管理從“價值記錄”型向“價值創造”型轉變。財務共享服務信息系統建設中,會涉及與業務經營系統、大數據分析平臺的系統化規劃設計與對接,會不斷引入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技術、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

4大型建筑企業財務共享模式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4.1重要性認識不足

部分企業未貫徹落實財務共享理念,企業高層未將財務共享納入企業發展規劃,企業財務部門推動困難。另外,由于財務共享是將各分支機構標準化、重復性、操作性的財務工作納入共享,導致財務共享在發展初期被定義為會計工廠,財務企業崗位價值評估時,財務共享大部分工作崗位容易被評估為低價值工作崗位,人員薪酬低于其他管理崗位,無法吸引優秀人才參與到共享中心業務工作中。

4.2企業標準化程度低

企業高度的標準化管理,是財務共享平臺推進的基礎。大型建筑企業分支機構較多,分支機構管理要求不一,存在同一項業務使用單據不同、標準不統一、處理規則不一致、計價方式不一致、各個業務系統標準不一致等問題,阻礙財務共享建設的推進。

4.3財務共享建設復雜

財務共享中心建設過程復雜,要考慮的內容至少包括11個方面,分別是共享服務模式(即共享的定位和目標)、服務組織范圍(哪些單位納入共享服務)、共享業務范圍(哪些業務納入共享服務)、共享中心機構設置(即是否要設專門組織)、共享中心崗位和人員配置(如何分工和配置人員)、共享中心選址(在哪辦公)、共享業務的標準化設計(統一處理標準)、共享配套制度的建立(制定共享工作的管理規定)、系統配套功能建設(即共享平臺應具備的信息化功能)、數據的梳理準備(統一的基礎數據庫)、共享運營考核(共享中心如何運營和考核),以上各個問題均需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統籌規劃,經企業最高管理層決策確定。

4.4共享平臺存在的問題

首先,近些年財務共享火熱發展,助推了財務共享平臺開發快速發展,但仍存在較多問題,如平臺業務不全面、平臺操作煩瑣、自動化效果不佳、不同的平臺公司無法良好對接、與稅務系統或金融機構對接不全面、部分業務處理效率低于線下處理效率等,導致企業在推進財務共享服務時困難較大。其次,財務平臺建設完成后后續更新困難,部分共享平臺由于底層設計,平臺開發公司推出更先進的新產品時無法實現自動更新,只能重新搭建平臺才能實現平臺更換,更換資金成本、經營成本高。最后,建筑企業財務共享平臺的推進,依托于企業項目管理系統建設情況,企業內部未建立統一的項目管理系統,財務共享無法實現業務與財務數據的對接,只能搭建殘缺的財務共享平臺。

5大型建筑企業財務共享模式實施措施

5.1提升重要性認識

在財務共享建設的潮流中,各個企業對財務共享均有一定的認識,為進一步提升重要性認識,企業財務部門還需把握以下兩點:一是企業財務部門應通過評估、業務部門討論、匯報、決策等各種方式,提升管理層認知,明確企業財務信息化戰略規劃,推動財務共享建設;二是由集團總部統籌推進財務共享建設,制定財務共享建設目標節點,對各成員單位開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納入各成員考核指標。

5.2標準化建設

在財務共享中心建設開始前,應完成以下3個方面的標準化建設工作。第一,推進財務基礎工作標準化建設,財務共享中心是將分散在各分支機構的共性財務基礎業務抽出來(如會計核算、費用報銷、資金支付、報表編制等),通過制定標準化的處理流程、處理標準、處理要求,借助統一的信息化平臺,由專門的職能機構即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人員按專業化分工高效、自動、規范地處理各項經濟業務,故應先對企業會計科目、會計科目輔助、會計核算、會計憑證附件、費用報銷標準、資金支付標準、報表編報口徑等進行標準化管理。第二,推進財務管控標準化建設,實施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需要統一財務政策、統一業務流程、統一管控規則、統一組織體系,統一規范費用業務、稅務操作和財務處理操作規則,并固化到信息系統中,通過系統保障充分發揮財務管控作用。第三,推進業務管理標準化建設,為打通各個業務系統奠定良好的基礎,需組織實施前端業務標準化,然后依托財務共享系統建設,內置業務標準化成果,主要體現為需建立業務口徑統一的基礎數據、建立統一的業務標準化管理臺賬。

5.3財務共享中心建設規劃

財務共享中心建設內容及應考慮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確定財務共享中心定位,根據企業經營管理要求,確定為管控財務共享、服務財務共享、管控服務并重財務共享,相對于傳統服務型的財務共享模式,近些年越來越強調管控與服務并重的財務共享,特別是國有大型建筑企業,為實現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要求,需要通過財務共享平臺實現對下屬成員單位的風險管控。第二,確定財務共享目標,通常,財務共享中心為標準化中心,立足于規范高效管理,借助財務共享平臺,實現費用報銷的標準化和合規化、會計核算的標準化和自動化、資金支付的集中化和自動化、財務報表編制的標準化和自動化、稅務計算和申報的自動化、會計檔案管理的標準化和自動化,實現銀行賬戶管理集中統一管理、資金支付審核標準化和自動化、費用預算編制和分析的自動化、預算控制的前置化和自動化,提升會計工作效率和信息質量,強化過程控制,提升公司管控水平;在實現標準化中心后,逐步轉型為財務共享中心為數據分析中心,立足于數據驅動管理,借助大數據分析平臺,通過建立多維分析模型和數據挖掘模型,實現服務業務經營、精細協同管理、輔助決策支持和全面風險評估,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第三,確定財務共享服務組織范圍,根據財務共享建設初期開展的標準化建設工作情況,對可進行標準化管理的單位納入財務共享財務服務組織范圍。第四,確定共享業務范圍,根據涉財業務能否標準化處理,將納入共享服務的單位所涉及的費用報銷、財務核算、對外財務報表、資金支付、稅務日常工作、會計檔案等業務統一標準,進行共享作業服務。會計檔案還需考慮建筑企業各項目屬地化管理要求確定是屬地化管理、財務共享中心統一管理。隨著共享業務的確定,財務共享中心承擔共享業務職能,企業總部財務管理、企業成員單位財務管理職能也會發生變化,一般情況下企業總部承擔戰略財務職能、企業成員根據層級承擔戰略財務與業務財務職能。第五,確定財務共享中心機構設置,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需要確定設置虛擬共享中心或設置實體共享中心,是在企業總機構財務部門下設財務共享中心或成立財務共享法人實體,布局上實行統一建共享、分地分區域建共享,還是分業務板塊建共享,最終確定企業財務共享中心組織機構布局。第六,確定財務共享中心崗位和人員配置,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設立之后,隨著戰略財務、業務財務、共享財務職能的劃分,企業總部財務管理部、各成員單位財務管理部、共享中心人員將會有重大的調整,應制定整體的人員遷移和崗位調整政策,共享業務職能轉移至共享中心后,承擔此類業務的財務人員轉移至共享中心工作一段時間,人員薪酬不低于同級組織機構的其他管理人員,推進財務共享建設進度。第七,確定財務共享中心選址,綜合考慮人才吸引、辦公成本、與企業總部溝通便利性、交通便捷、信息安全保障等內外部環境,確定財務共享中心地址。第八,確定財務共享配套制度的建立,實施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需要建立財務共享管理制度,包括工作職責及崗位工作職責、報賬和審批流程、財務核算、稽核流程、檔案管理規范、績效考核細則、財務共享中心日常運行管理制度、信息系統的操作指導手冊、規范等,用以保障財務共享中心穩定運行。第九,對財務共享中心運營管理,設立財務共享中心、完成財務共享平臺建設后,選擇部分業務全面的單位試運行,待運行平穩后,逐步推廣其他單位上線。財務共享中心正式運營后,需要對其運營進行管理,包括財務共享中心流程體系與管理制度建設、財務共享中心業務發展、組織共享中心流程與作業標準手冊編制與修訂、共享中心運營質量監控與績效考核與風險監控、共享中心運營成本控制、共享中心人員培養等。財務共享中心運營成本,主要有企業總部直接承擔、采用一定分攤方式計入各服務組織成本費用、通過簽訂服務協議約定計費規則收取費用3種收取方式。

5.4財務共享平臺搭建

由企業總部通過招標方式選擇財務共享平臺建設公司統籌各成員單位建設財務共享中心,選擇市場上最為成熟的建筑企業財務共享平臺,進行深入的調研,確定該共享平臺無法適應本企業管理要求的部分,由系統建設單位提供解決方案,通過進一步的平臺開發實現企業管理要求。同時,聘請專業咨詢機構確定財務共享搭建模式,根據全部單位可標準化部分,在企業總部統籌建設,在共享軟件更新時能實現最小化變動的整體遷移。最后要推動企業項目管理系統的建設,企業統一使用一套項目管理系統,各類業務數據通過項目管理系統集成推送至財務共享信息平臺,實現業務、財務、稅務、資金一體化,完成建筑企業財務管理轉型。6結語大型建筑企業財務共享模式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型建筑企業要在未來行業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除了發展其硬實力之外,還應以本身的財務管理模式為基礎合理融入財務共享模式,以此來支持企業的關鍵決策,實現企業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鵬.財務共享服務模式在大型建筑施工企業集團的應用研究[J].財會學習,2019(4):57-58.

【2】鄧云.基于業財一體化的財務共享模式在大型建筑企業直屬項目的應用[J].交通財會,2020(05):63-67.

【3】林玉娟.建筑施工企業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下成本控制研究[J].遼寧經濟,2019(03):42-43.

【4】劉穎智.基于財務共享模式的建筑企業風險控制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5】萬章浩.財務共享模式下基于大數據智能化的協作施工核算優化[D].重慶:重慶理工大學,2019.

【6】張波.基于建筑施工企業財務共享模式下成本核算與管理研究[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20(04):141-142.

篇7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信用經濟,企業信用在我國信用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財務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交易一方以將來償還的方式獲得另一方的財物或服務的能力,是獲得財物或服務的一方所做出的給付承諾。本文所指的財務信用是指一個企業獲得他人信貸、賒銷或給予他人信貸、賒銷的能力。

目前我國企業信用狀況令人堪憂,尤其是企業財務信用缺失問題嚴重危害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和規范。企業財務信用缺失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

一、企業財務信用缺失原因的分析

我國企業財務信用缺失的行為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其原因一方面是維系市場經濟中信用的制度和道德體系尚未建成,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又未能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社會監督和約束乏力;另一方面是計劃經濟下指令性計劃的約束已大大削弱,而信用激勵及懲罰機制還沒建立,企業財務信用缺失成本遠遠小于收益,易產生道德風險。同時,產權改革不到位造成我國微觀主體只追求短期效益,而無法形成不間斷的重復博弈,給建立良好的信用關系帶來很大障礙。

(一)財務信用制度缺陷

我國財務信用制度缺陷主要表現在沒有建立財務信用制度體系。目前的法律制度中,與信用有關的法規主要有《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票據法》、《刑法》等,但是還沒有一部完整的、系統的規范信用活動的專門法律,也缺乏相應的財務信用法規、制度,導致對社會經濟生活中的財務信用行為缺乏“硬約束”,致使有的企業鉆法律的空子,對企業應承擔的債務能拖則拖,能逃則逃,能廢則廢。

(二)企業產權制度尚未理順

產權是信用的基礎。產權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給人們提供一個實現長期利益的穩定預期和重復博弈的規則。產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企業缺乏安全感,自然缺乏對守信的利益回報預期,它們將不再注重長遠利益,轉而追求眼前利益和短期經濟效益。同時,也將放棄對維護企業信用所必需的成本,轉而注重由失信行為帶來的短期直接的經濟利益。因此,對私有產權的保護程度直接影響到企業對未來的預期,從而直接影響企業對信用成本和信用收益的比較,導致失信行為或守信行為的發生。

(三)投資不當導致財務失信

有的企業為了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盲目地、不加分析地在固定資產投資上規模過大,項目不能按期運營,投入資金在一定時期內不能回流,或由于項目決策失誤根本就無法回流,使彌補投資缺口而形成的財務信用具有很長的周期,而且存在很大的風險。因此必然使財務信用膨脹,并形成對企業生產經營較長時期的影響。

(四)經營不善導致還貸難

企業由于生產經營需要,常常會因流動資金不足而向銀行貸款,如果經營管理不善使流動資金受損或流失,就會加劇流動資金的緊張和企業間的相互拖欠,從而造成再貸款、再拖欠。這樣不僅使企業資產負債結構進一步惡化,而且加劇了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用危機。

(五)市場機制不健全,信息不充分

市場中的自我履約機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自我履約機制主要包括兩種機制:第一種是重復博弈,即當交易的雙方目前進行的交易只是未來交易的一個組成部分時,雙方可能采取相互合作的態度。第二種是聲譽機制,即講財務信用的企業取得好的聲譽,會降低以后的交易成本;不講財務信用的企業,其聲譽會在市場上貶值,會增加以后的交易成本。但這種機制發揮作用完全靠信息的記錄及快速傳遞,以使市場現有參與者和未來參與者知曉和查證某企業的失信行為。正是由于我國信息渠道不完善和不健全,使失信企業可以改頭換面繼續行騙。

二、企業財務信用缺失的治理機制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權利與義務是相對稱的。財產體現的主要是經濟權利, 而信用體現的則主要是經濟義務。信用缺失的實質,是失信的一方只想擁有權利而不愿履行義務,這就必然直接或間接地挑戰財產關系和財產規則。整治這類財務信用失信的對策,就是明確企業產權關系,建立財務信用的制衡機制,保護財產權利,履行經濟義務。要提高企業信用,就要多管齊下,從加強制度建設,改善市場環境、人文環境和法律環境,規范政府行為以及保護企業產權等角度來提高企業信用。

(一)企業財務信用守信的激勵機制

對財務信用守信企業要加以激勵,其措施主要有:1.開展財務信用評估,對財務信用好的企業加以記錄,并通過一定程度的媒體宣傳,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增大其市場交易中的無形資產,使企業得到更多的商業機會,從而形成聲譽激勵。2.應對財務信用好的企業降低借款利率,提高現金折扣率等,從而形成價格激勵。3.應對財務信用好的企業擴大授信額度,增強企業融資能力,促進企業不斷發展,并可與該企業建立較為穩定的、長期的信用關系,這也是企業取得效益的良好機會。4.政府要獎勵財務信用好的企業,促進財務守信企業不斷發展。

(二)企業財務信用失信的約束機制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以信用交易為主的信用經濟,企業信用管理和社會征信系統建設都是保持信用經濟穩定運行所必要的重要構架。要從根本上改變信用落后的狀況,建立失信約束懲罰機制迫在眉睫。健全財務信用監管制度和財務失信懲戒制度,是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失信行為特別是一些惡意財務失信行為,一個主要原因是財務信用監管制度和財務失信懲戒制度不健全、監督管理不到位、財務失信違規成本小。要切實扭轉這一狀況,就必須盡快建立財務信用監管制度和財務失信懲戒制度。

根據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依法設置的懲罰機制能夠杜絕大多數財務欺詐、商業欺詐和不良動機的投機行為,讓遵紀守法、履行財務信用的企業得到保護和發展,而將不守信用的企業從市場中摒棄,并根據其情節嚴重程度,在一定的時段內,阻止它們再度進入市場。美國失信懲戒機制主要圍繞三方面發揮作用:一是把交易雙方失信者或經濟生活中發生的失信行為擴大為失信方與全社會的矛盾;二是對失信者進行經濟處罰和勞動處罰;三是司法配合。筆者結合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對財務信用懲罰機制提出以下具體措施:1.建立快速反映財務信用失信的信息系統或舉報機制;2.分類建立財務信用失信的黑名單,如借款不償還黑名單、往來票據拒付黑名單等;3.建立合理的財務信用失信懲罰尺度,對不同程度的失信行為施以相應的處罰;4.建立被懲罰人申訴機制;5.對誣告、誹謗者訴諸法律。

(三)企業財務信用評級機制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國際上的專業信用評級機構推出企業信用評級。即:由專業評級機構采用規范化的程序和科學的方法,對評級對象的資金實力及可信任程度進行調查、審核和測定,經過與評估事項有關的參數值進行橫向比較和綜合評價,以簡單、直觀的符號表示其評價結果的活動。

財務信用評級方法在國際上主要有標準普爾、穆迪及惠譽。標準普爾的信用評級分為短期債務評級和長期債務評級。短期債務評級分為A-1、A-2、A-3、B、C、D等六級,其中A-1為最高級別,C為令人懷疑的償還能力,D為本息被拖欠。長期債務評級主要有投資級和投機級兩大類,投資級有AAA、AA、A和BBB,投機級有BB、B、CCC、CC和C。另外還有其他級別,穆迪的信用評級分為短期債務評級和長期債務評級。短期債務評級分為1級、2級和3級。長期債務評級分為AAA、AA、A、BAA、BA、B、CAA、CA、C;惠譽的信用評級分為國際長期、短期信用評級。國際長期信用評級分為投資級和投機級,與標準普爾基本相同。國際短期信用評級分為F1、F2、F3、B、C和D,其中F1信用資質最高,D為違約,被拖欠。

在實際工作中,企業應根據經營目標和財務信用管理要求,結合自身特點,正確選擇財務信用評級方法,建立健全企業財務信用的管理制度。要想改變我國目前信用環境差的局面,加強資信評估和建立資信信息傳播機制不失為一良策。資信機構能夠客觀、公正、獨立地為企業和個人傳導信息,整個信用體系的建立就有了一定的信息保障(張維迎,2001)。發展社會化的信用服務行業,要求在我國實現征信數據的開放和征信數據的商業化。

(四)產權制度規范機制

“產權是信譽的基礎” (張維迎,2001),對于深入研究財務信用具有重要意義。信用關系是產權關系的延伸,明晰的產權是財務信用制度的基礎。明晰了產權,就有了追求長遠利益的動力,只有講信用、積信譽,才能保證長遠利益的實現。目前,我國不少企業財務信用意識不強,原因之一就在于企業產權不清晰。企業員工特別是管理人員缺少守信經營的足夠動力。進一步推進產權制度改革,明晰經濟主體的產權,尤其是國有企業之間、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之間的產權關系,將為建立健全財務信用制度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

(五)信用體系完善機制

篇8

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根據財經法規制度,按照財務管理的原則,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它貫穿在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當中。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完善,使得許多企業對財務工作做了調整,收益也有所提升。以財務工作為中心,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國內外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和市場沖擊,適者生存的法則提醒許多企業加強財務管理,因為只有妥善收支資金,才能應對變化多端的市場風險。

二、完善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

(一)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企業管理也是圍繞著財務管理的。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關鍵還是要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建立財務管理制度是建立新型財務制度體系的要求,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是提高企業管理的內在要求,是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有利保證。建立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必須將指導、協調、監督放在首位考慮才能確保財務管理的監督,快速了解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負責人提供有利的決策依據。因此,建立健全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是加速企業融入市場,建立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的客觀要求,也是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措施。

(二)財務管理制度的具體內容

具體內容包括企業內部監督、集資和投資管理制度。

企業內部監督管理制度是企業財務運行機制的有機體,作用是有效的自我監督,是保證企業正常運轉缺一不可的前提;

財務工作人員在從事集資過程中,應履行對應的規范標準。對于內部的資金管理,合理確定和規劃集資的數量和時間,通過資金的流動、周轉來確保企業的資金處于可循環的狀態。以最經濟的方式,規劃有限資金;

投資管理制度分為:對內投資和對外投資。對內投資指根據企業經營發展需要而進行的基礎建設方面的投資;對外投資指企業運用資金或實物向其他產業進行的投資;

改變企業內部的經營機制和經營方式,補全分配制度,才能加強企業的財務管理,使它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將職員的切身利益和企業的利益密切相連,才得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建立標準化管理模式

運用標準化管理模式,提升企業的財務工作,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企業財務工作領導者應轉變重視生產、經營,輕視管理、法規的觀念

改變僅憑個人經驗進行決策的傳統管理風格,給予財務工作人員參與決策和發表意見的權力,確保財務工作人員在參與決策中的關鍵地位。只有集思廣益財務工作人員的建議,才能使經濟決策科學化。

(二)提高企業的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面對市場經濟,任何企業都有可能承受經濟損失,而對于當代的經濟狀況,這種可能性會更大。對財務的正確預測是企業對未來投資及融資的手段。所以,要求企業的財務人員具備較準確的風險意識,要善于抓住環境變化中的未知因素,采取各種手段來防患于未然,將風險和損失降到最低限度。正確的財務預測不僅可以使企業清楚最近資金支出情況,提前做好融資工作,而且還可以根據融資情況吩咐生產和投資,進而起到防止財務風險的作用。

(三)全面實性預算管理

在企業內部實行全面的預算管理,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優化資源分配,而且利于企業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采取上下結合的方法來編制預算。在執行中,各個部門可以通過確立嚴格的工作規則和實行有效的鼓勵措施來確保預算目標的實現。假如在執行中需要調整預算,則需要經過預算管理委員會的大半數通過才能批準。同時還應制定相應的標準來對預算的完成進度進行考核,并以此作為獎懲的依據。

(四)加強監督和考核

規范企業經營行為,鞏固企業內部的管理機制,促加強企業全面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實施“完善制度、規范流程、認真執行、嚴格監督”的管理政策。企業財務監督方面的考核包括費用的報銷,收款、對賬的及時行與準確性,營私舞弊等監督,以及對現金、庫存、固定資產的考核。通過監督考核,有效促進各部門完善規章制度,規范決策程序和監控重要環節的制度等工作。

篇9

[論文摘要] 本文闡述了我國企業財務信用缺失的現狀,分析了企業財務信用缺失的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對策。  

 

財務信用是市場經濟中對交易者合法權益的尊重和保護,也是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規避交易風險的基本防線。當前,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著財務信用缺失的現象,導致企業面臨嚴重的信用危機,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的健康運行和社會的穩定發展。鑒此,本文僅對我國企業財務信用缺失的現狀、成因及對策略做探討。 

一、我國企業財務信用缺失的現狀 

1.企業財務報表信息失真。我國企業在信息披露方面很不規范,違法違規問題十分嚴重。例如,粉飾或隱瞞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巧用”會計準則,隨意改變或調整會計核算方法、確認標準及計量方法等。 

2.企業間的合同欺詐及違約現象嚴重。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訂立合同有40億份左右,真正履約的卻只有20億份,50%的合同帶有欺詐性,且合同交易只占整個經濟交易量的30%,合同的履約率明顯有待提高。 

3.逃債、逃稅、騙稅、惡意透支現象嚴重。困擾著經濟發展的除了企業之間、企業與銀行之間及企業與百姓之間的資金拖欠和三角債之外,還有企業的逃債、逃稅、騙稅和惡意透支。大批逃債、惡意透支的企業使銀行吃足了苦頭。 

二、我國企業財務信用缺失的成因 

1.企業的財務信用意識淡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開始建立企業以其自身的資產承擔風險的體制。這就要求企業以其自身的財務信用參與市場的競爭,在市場上運行。然而,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體制轉換過程中,由于對重建財務信用制度、樹立財務信用觀念缺乏應有的經驗,因而企業財務信用出現了混亂。 

2.產權不明晰,信息不對稱。企業的產權制度是影響企業信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產權是財務信用的基礎。在國有產權制度下,決策者的利益與他所做決策的企業的財務信用之間沒有長遠的關系,那么他肯定只追求或更注重追求眼前利益,不會很注重企業誠信。此外,信息不對稱是造成信用風險發生的必要條件。從目前看,在我國的信用問題當中,由于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信用風險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 

3.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懲戒機制。在立法方面,我國已頒布的《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票據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雖都有誠實守信的法律原則,但總體上與信用制度相關的立法嚴重欠缺。另一方面信用監控機制不完善,我國至今尚未建立起作為發達市場經濟中信用體系基礎的信用記錄、征信組織和監督制度。信用激勵和懲罰機制尚未形成,尚未達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為得不到相應的懲罰。 

4.企業內部缺乏有效的財務信用管理制度。企業財務信用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企業內部普遍缺乏規范的財務信用管理制度,很少有企業設立專門進行內部財務信用管理的部門、機構或人員。因此,因授信不當導致合約不能履行,以及授信企業對履約計劃缺乏管理而違約的現象頻繁發生,因對合作客戶的信用狀況缺乏了解也使許多企業受騙上當,導致經濟糾紛大量出現。 

三、企業財務信用缺失的治理對策 

為了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必須大力整治企業財務信用缺失現狀的力度,加強對企業財務信用的管理,并逐步建立有效的企業財務信用管理體制。從目前來看,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明確體制轉換期政府在財務信用管理體系建設中的職能,加快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政府應健全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機制,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完善《公司法》、《破產法》、《合同法》、《擔保法》等法律的有關條款,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出企業信用管理方面的具體的條例和實施細則,改變目前的建立社會信用體系過程中無法可依的狀況。還應通過法律程序明確政府或有關部門行使信用懲罰的權力,以及行使權力的界限,對失信行為的界定和懲罰應準確、適當,引入處罰時效機制,以利于營造懲惡揚善的社會氛圍。 

此外,我國還應通過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產權制度改革,真正地做到政企分開和產權關系明晰,確立企業法人財產權,建立所有者對企業和銀行經營的監督約束機制,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產權邊界,能夠獨立地承擔相應的責任。 

2.建立與企業自身相適應的信用文化,增強經營者的信用觀念和信用意識。企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精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信用是企業價值觀最為重要的部分。構筑企業誠信文化就是要在企業里樹立起“信用是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的意識,每個企業都要依靠自己對其他企業對社會交往規則的遵守來獲得社會的尊重和信任。 

3.加強企業內部客戶資信管理制度和應收賬款管理制度的建設。客戶資信管理系統是指以客戶的信息資源和資信調查為核心的一套規范化管理方法,其中,信息管理和資信調查是兩項核心工作。客戶的信息管理是信用風險控制的基礎,企業應當投放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且應當作為企業管理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加以貫徹落實。對客戶的資信調查也應當經常化、制度化的進行。此外,在企業確定信用額度后,也要對客戶實施嚴密的風險跟蹤。 

4.培養專業的財務信用管理人才,加強企業財務信用管理的內部自律和外部監督。把加速培養一支高質量的財務信用管理人才隊伍作為企業財務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要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培訓一批企業財務信用管理人才,建立財務信用人才的資格考核和認證制度,進一步完善對現有的企業財務信用管理人才的管理、考核、監督機制。 

參考文獻: 

[1]孫育紅:對我國企業信用缺失的幾點思考. 當代經濟研究,2002(5):50~53 

篇10

摘 要 隨著我國市場競爭環境的日益復雜,必將面臨多元化的經營風險,只有提高風險防范意識,有針對性地采取相關制度與方法,才能更好地保障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本文結合筆者實際工作經驗,對現代企業財務內控在防范經營風險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并提出完善企業財務內控的方法與對策。

關鍵詞 現代企業 財務內控 經營風險 作用 對策

在現代企業發展過程中,財務內控在實現經營目標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可有效保障資產的完整性,合理規避各種經營風險。尤其在市場化進程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企業面臨激烈的競爭,財務內控在防范經營風險方面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 現代企業財務內控對經營風險的防范作用

1.規避壞賬風險

在現代企業發展過程中運用財務內控手段,可較好地實現財務管理目標,及時將財務信息傳達到管理層,避免發生資產大量浪費、流失問題。落實財務管理的內部控制制度,由財務部門全面跟進各項往來賬款,加強對應收賬款的管理。通過采取催收賬款、分析賬齡等方法,全面規避發生呆賬、壞賬問題,減少由于資金長期難以回收而造成的經濟損失。

2.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對于企業開展財務內控活動來說,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當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不容忽視,否則將縱容企業的違法違規行為,造成企業的決策失誤,可能致使企業面臨更多的風險和損失。因此,通過強化企業財務內控,可以提高企業會計行為的有效性、規范性,確保會計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落實到位,避免企業管理過程的不合理、不合法行為,進而提高會計信息資料的真實性,為企業管理提供充足的信息,增強決策有效性。

3.避免發生資金流失

企業通過實行財務內控手段,可及時發現并防范財務管理中存在的缺陷、矛盾等,對企業財務活動的全過程進行監督與控制,避免發生私設小金庫、等行為,提高企業資產的安全性、完整性。奠定在完善的財務內控制度前提下,對企業內部財務資產的分析、采購、管理、領用等各個環節進行控制,避免發生浪費或者資產損失行為,也可減少暗箱操作,合理規避資產流失風險。同時,企業通過執行財務內部控制,還可實現資金的優化配置,更好地發揮資金使用價值。

4.控制并分析投資信息

以當前大多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為了更好地增強營業利潤水平,實現企業發展目標,往往開展大量的投資活動,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推動企業發展、提升企業的社會知名度,但是如果屬于盲目投資行為或者欠缺考慮,則可能造成企業陷入巨大的風險中。因此,通過實行財務內控制度,全面管理無規則、無目標的投資行為,對企業各項投資活動的開展起到制約作用,增強投資的謹慎性、有效性。

二、 完善現代企業財務內控的方法與對策

1.夯實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基礎

企業若想落實財務內部控制的制度與要求,必須構建完善的組織機構,發揮基礎性的保障作用。結合現代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實行“扁平式”組織方法,提高機構的精簡性、有效性,進一步落實不同部門、不同崗位的職責,調動企業內部的競爭積極性,發揮激勵機制的作用。

另外,作為現代企業必須樹立全新發展觀念,采用先進的財務管理方法與手段,發揮財務內控工具的積極作用,夯實財務管理工作的基礎,落實內控信息的披露制度,增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完整性,增強會計信息透明度,促使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實現良性互動,更好地為企業投資者提供內部信息。最后,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運用,也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確保企業管理者隨時了解內部控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提升企業財務管理的績效水平;通過綜合化的評價,也可判斷財務內控中存在的不足,通過制定相應的考核手段、獎懲措施等,提高企業內部各級人員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感。

2.加大企業內部審計力度

客觀認識企業財務內控和經營風險管理中的關系,結合當前國際規范的具體要求,制定完善的內部控制原則與系統框架。通過完善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的組織機構,將責任層層落實到位,客觀、全面地判斷企業面臨的內外部風險。通過完善企業內部審計制度,可有效增強企業化解財務風險的能力水平,加強監管部門對內部控制管理的重視程度,改進內部審計及外部審計工作中的不規范行為。另外,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應該逐漸將經營管理的內部控制轉成審計與監督相結合,提高審計工作的獨立性、有效性,及時督促管理部門糾正存在的缺陷。

3.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

在發揮財務內部控制作用并規避經營風險過程中,財務人員占據非常重要的主體地位,只有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和職業道德素質,才能確保財務內控各項指標的落實到位。由于我國企業實行財務內控的時間較短,因此財務人員的工作經驗不足,這就需要開展定期、有效的培訓活動,在原有專業能力基礎上,不斷滲透新觀念、新方法、新手段,更好地為企業發展提供服務。

由上可見,在現代企業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經營風險。企業應加強對風險防范工作的重視程度,切實發揮財務內控的作用,制定適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的管理方法與規章制度,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杜潤豐.企業財務內控體系的建立與應用探究.新財經(理論版).2011(11).

[2]韓曼江.淺析企業財務內控在防范企業經營風險中的意義.時代金融(下旬).2012(5).

[3]陳文.關于加強企業財務內控工作的思考.中國科技博覽.2011(34).

[4]曾春煒.提升企業財務內控力度的措施與方法.新財經(理論版).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