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息化改造范文

時間:2023-08-17 18:13: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信息化改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企業信息化改造

篇1

一、信息化是形成民營企業競爭優勢的巨大推動力

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也是指在經濟與社會活動中,通過普遍地采用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裝備,更有效的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使信息化經濟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含量逐步上升到主導地位的過程。企業信息化就是企業不斷應用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應用信息資源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形成民營企業競爭優勢的巨大推動力。

(一)信息化可以從產生遞增效應上促進民營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

按照傳統的增長理論,經濟增長取決于可利用物質、資本與勞動力等要素。隨著科學技術影響的日益增大,傳統的增長理論已無法解釋很多經濟活動現象。比如對于勞動力價格較低的窮國,同樣的投資應比富國雇傭更多的勞動力,進而更快地促進經濟增長,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其中致命的缺陷在于:傳統的增長理論將技術進步假定為由某種外生力量所決定,并按某種外生的速度發展,技術進步不在資本物品中。與傳統經濟增長理論相反,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是內生的,并且原有意義上的勞動力概念也應為人力資本。為此,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應為:人力資源、可供利用的物質資源、管理效能和技術水平。其中,人力資源(以受教育程度衡量)和技術水平(以專利數衡量)實質上就是科學技術。人力資源是掌握科學技術的人力資源,技術水平是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科技成果。科技進步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的貢獻,20世紀初為5%~20%,70年代超過50%,目前已近80%,而投資增加的作用僅有20%多。內生經濟增長理論還將技術進步具體化為專業化的知識,強調專業知識和人力資本積累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可使經濟產生遞增效應寫作論文。

1986年,經濟學家羅默在其內生增長模型中,進一步將知識視為除資本、勞動之外的第三個生產要素。在現代經濟中,知識作為生產函數的投入要素產生知識效應,相對于其他要素而言,知識要素的投入更為重要,投資收益更為明顯,全球軟件市場從1990年至今一直保持快速增長趨勢。特別是2000年以來,軟件產值已逐步超過硬件的產值。這表明知識積累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日益增強。

信息是知識的來源,知識是由信息提煉而來的。信息化則加速了“信息”向“知識”的升華,在推動信息經濟壯大的同時,促進了知識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并加速實現信息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從生產力要素構成上看,信息化使得知識與技術的投入已經成為生產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內生遞增效應作用”更為突出。可以認為,知識與技術也成為決定民營企業勞動力素質、生產要素組合、物質與能源開發利用程度的決定性因素,從而加速民營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

(二)信息化可以從加強控制優化結構上促進民營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

管理,實際上是一種控制,即是在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基礎上的一種控制行為。民營企業引入信息系統之后,以信息傳遞和監督下層為主要任務的中層管理機構功能將逐漸減少,相應地,企業高層管理的控制能力將會大大加強,信息主管的出現成為必然。因為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上下級之間的溝通與聯系更為方便,實現組織扁平化,減少了中間管理層次,減少了決策的執行和反饋環節,減少信息在各個環節上的停留時間。與之相反,對于中層管理者來說,在分權制下,決策較分散,中層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會利用信息系統的高效性來盡量擴大其管理機構的獨立性,盡量依據自己能夠得到的信息做出決策,增加其可控制的范圍。總之,高層控制能力的增強,中層擴大管理的獨立性,都取決于對信息的擁有。信息化對于民營企業員工來說,通過企業內部的信息網絡使決策者同企業各級員工進行廣泛的交流,也可以使員工直接同企業高層決策者進行溝通,使員工參與感、責任感增強,從而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促進民營企業競爭優勢形成。同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組織收集、處理、利用信息的方式,從而導致民營企業組織形式的巨大變革,推動了業務流程再造乃至組織結構的重構。原有的塔型結構為精良、敏捷、具有創新精神的扁平化“動態網絡”結構所取代。在這種結構中,一方面計算機系統將取代中層監督和控制部門的大量職能,加強決策層與執行層的直接溝通,使中層管理的作用大為降低,從而減少了管理層次,削減了機構規模。另一方面,各種“工作小組”將成為企業的基本活動單位,管理方式從控制型轉為參與型,實現了充分授權。這種組織形式通過水平、對等的信息傳遞來協調企業內各部門、各小組之間的活動,實現了動態管理,不僅使信息溝通暢通、及時、降低對各層的監督協調成本,使市場和周圍的信息同決策中心間的反饋更加迅速,提高了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而且極大地調動了組織成員的潛能和積極性,促進了相互之間知識和經驗的交流,形成學習型企業,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競爭環境,形成競爭優勢。

(三)信息化可以從有效降低成本上促進民營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

信息化改造有利于降低民營企業的綜合成本,因為它可以直接影響民營企業價值鏈任何一環的成本,改變和改善成本結構。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技術不僅可以改變民營企業降低新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成本,還能大幅度降低對現有產品進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由于柔性制造技術對庫存管理具有替代效應,使民營企業能夠減少庫存量、降低管理成本;信息技術的應用尤其是迅速發展的電子商務可以大大降低民營企業的交易成本,從而形成成本優勢。信息化促使民營企業成本下降,其實質是通過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擴大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范圍,使民營企業能以較低的信息成本實現共享管理成本,并隨著管理規模的擴大形成規模管理效應,從而改變民營企業的競爭方式,給民營企業提供新的競爭空間,使眾多民營企業能通過“虛擬企業”這種戰略聯盟方式贏得競爭優勢。一般地,虛擬企業是一種由多家獨立企業通過信息技術聯系起來的臨時性網絡,網絡中各成員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發揮各自的核心優勢,共享技術、分攤費用,迅速將共同開發與制造的產品推向市場。一旦市場機遇不存在,該虛擬企業就解體。虛擬企業通過企業間的最佳動態組合,不僅能迅速抓住市場,提供差別化的產品和服務,快速響應復雜多變的市場,而且通過集成各成員企業的核心能力,發揮綜合效應,充分利用成員企業現有的資金、技術、設備、人力及信息資源,節約產品開發費用,降低生產成本,促進企業快速發展。在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同時,促進了企業注重專精,培養核心能力。此外,虛擬企業改變了過去企業間你死我活的輸贏競爭關系,代之以競爭合作式的雙贏關系。合作建立在優勢互補基礎之上,極大地拓展了企業資源優化配置的范圍,并通過聯盟雙方的互相學習,實現單一企業想實現而又難以實現的目標,從而擴大了經營范圍,降低了風險。競爭則提高了企業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總之,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虛擬企業這種“戰略聯盟”組織形式成為可能,實現了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對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組織變化,促進了資源的最佳配置,從而形成了民營企業的競爭優勢。

(四)信息化可以從加快產品和技術創新上促進民營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

創新是企業進步的靈魂,也是民營企業競爭優勢形成的關鍵。信息化可以加快民營企業產品和技術創新的步伐。由于Internet的發展,使全球信息獲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區、跨國界流動。信息的流動創造了無限商機,尤其是隨著電子商務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廣泛應用,縮短了民營企業與消費者的距離,極大地提高了民營企業獲取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能力和機會。這些新的思路和技術,給消費者和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消費與開拓市場的機會,使企業與供應商及客戶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聯系,從而提高了民營企業把握市場和消費者了解市場的能力,使民營企業能迅速將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及時反映到決策層,促進企業針對消費者需求進行研究與開發活動,及時改變和調整經營戰略,不斷向市場提供差別化的產品和服務,形成不易為競爭對手模仿的獨特競爭優勢。同時,現代信息技術與制造的結合所形成的各種企業信息技術,如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計算機輔助工藝編制(CAPP)、柔性制造系統(FMS)、敏捷制造(AM)、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等,實現了企業開發、設計、制造、營銷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民營企業生產經營趨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虛擬化,極大地增強了企業生產的柔性、敏捷性和適應性,使之更為精良、靈活、高效。此外,集成制造技術在產品設計開發中的擴散和滲透,將穩定產品質量,大規模替代復雜工藝,使企業工業化大生產升級為工業化精細生產。其結果不僅使民營企業“個性化、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和服務成為可能,而且使過去不能靈活轉變的規模生產方式。如汽車、彩電等面臨退出歷史舞臺的生產形式重新煥發了青春。具有規模經濟的制造業生產線現在可以根據顧客對產品的不同要求,提供更快捷、更簡單和更便宜的多樣化產品。信息技術的這一功能,與其說是迎合了愈演愈烈的顧客獨特需求趨勢,不如說它創造了這種大規模生產的獨特需求市場。反過來又促進了民營企業更高層次上的產品和技術創新,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二、民營企業信息化改造的現狀及障礙

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信息化盡管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絕大多數民營企業信息化還是停留在購買電腦設備,使用財務軟件,以及一些辦公軟件等層面。當然也有一些民營企業采用了客戶關系管理軟件,但這類軟件還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CRM系統,至多算是現有財務軟件的一種延伸,即銷售管理軟件。之所以財務軟件會受到民營企業重視,一方面是該軟件的使用,能夠立竿見影地讓企業管理者看到收益,另一方面也與稅務部門加強稅收征管有關,在政策壓力之下,加上民營企業多少也希望自己的企業管理規范化一些,于是便開始注意信息化改造。

與財務管理系統信息化程度相對成熟比較,大多數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在推進信息化進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一是缺乏信息戰略規劃模型。企業信息戰略是企業實現信息化的基本目標、方針、政策和程序,民營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模型是民營企業實現信息戰略的整體規劃方案。目前,一些民營企業信息化規劃方案,沒有結合本企業的核心競爭戰略,把信息化戰略提高到改進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位置和水平。沒有信息戰略和信息化戰略規劃,民營企業就不可能真正找到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方向和動力;二是缺乏個性需求。民營企業面廣量多,不同行業的運行方式表現差異,而信息系統往往是根據整個行業特點或企業規模來設計的,與民營企業的特點需求難以相符;三是缺乏復合型人才。推進民營企業信息化,首先需要有領導推動,但沒有系統理解與把握信息化知識、技能的管理層、技術層、執行層人才隊伍的密切配合,信息化仍然難以成功。目前民營企業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別是既懂業務、管理、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這種狀況對民營企業信息化建設非常不利;四是缺乏統一規范與標準。民營企業內部產品編碼、管理編號等技術標準、規范不統一,造成內部“信息孤島”無處不在、系統不能集成、資源不能共享的局面,嚴重制約了民營企業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同時,大多數行業缺乏統一的信息化技術標準、服務規范,也是造成我國民營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不高、綜合效益發揮不出來的重要原因。

避免和解決以上問題,必須認清民營企業信息化進程中存在的障礙,找到癥結所在。筆者認為,民營企業信息化的障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客觀。這里主要指受經濟條件、地理環境和政策環境影響的障礙因素。一是資金障礙。缺乏充足的可支配資金是實現民營企業信息化的首要障礙。信息活動的開展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應該說經費的多少直接決定著民營企業信息化活動開展的規模大小和先進程度。從總體上看,現在大多數民營企業對信息化建設投入普遍較少,不少企業甚至還不知道什么叫企業信息化,更沒有設置專項經費去建設,這就必然嚴重影響了民營企業信息化進程。從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看,靈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是一個企業進行全部經營活動最重要的職能系統,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儲、加工與傳遞,這種信息系統顯然具有信息收集來源廣、信息存儲種類多、信息處理迅捷和信息內容針對性強等特點。然而,由于資金、技術等條件限制,目前民營企業很少引進這種信息管理系統。即使個別企業建立了起來,也由于系統規劃和設計欠周密,其系統的可靠性較差,生命力脆弱,很難發揮作用。加上在后期的人員培訓、技術跟進、系統升級和維護的持續信息化投資支持不夠,影響了信息化進程;二是環境障礙。從總體上看,民營企業所處的地理環境較差,這同樣很容易轉化成為經濟實力和信息能力的巨大懸殊。在一些地區,由于經濟還不發達,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還不充分,通信和交通設施相對落后,信息網絡覆蓋面還較窄,特別是內地和邊遠地區交通不便和通信中的信號不暢的現象還客觀存在,民營企業獲取信息既不系統又不全面。這樣的信息環境是不利于信息化進程的;三是政策障礙。即各級政府為民營企業創辦的信息服務機構既少且素質差,民營企業獲取經濟、財政、稅收和改革等內容的信息渠道較窄。

(二)主觀。一是管理層對信息化建設的困惑。目前許多民營企業管理者沒有系統地了解信息化建設的知識,還不能從企業發展戰略高度認識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因而對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缺乏緊迫性和積極性,甚至沒有意識到為什么要信息化,信息化究竟能給企業帶來什么好處。同時,由于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帶給企業的“收益”無法以貨幣計量,民營企業對信息化投資建設的成功案例也不多,使得民營企業家對信息化建設方案將信將疑。當一個需要較大資金投入的信息化方案擺在民營企業家面前時,難免讓人產生一連串困惑,如高額的投資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企業的生產率、盈利能力,或者給客戶增加多大的附加值,以及如何鑒定這些價值回報。信息化為民營企業帶來的更多是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等無形的收益,很難簡單地用數字衡量信息化建設的投資收益。二是競爭意識較低。多數民營企業還沒有設立專門信息開發和服務機構,即使建立了信息機構的民營企業,也是讓有關部門兼管或設一名兼職信息員。個別民營企業雖有獨立的信息機構,但人員少且設備差,制度不健全,造成無所作為,這些障礙信息化的主觀性因素影響了民營企業信息化進程。

(三)心理。一是在獲取信息方面。由于長期形成的群體觀念和保守心態,造成了民營企業接受外界的信息有一種天然的心理阻撓。這主要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信息漫天飛,信息源本身的混沌度、信息量、信息密度以及信息新度等對人的刺激強度、信息信度等使民營企業經營者心理多少有一些不大適應。同時,信息的交互式、大容量和多媒體傳播,也給民營企業造成過多的眼花繚亂和心理疲勞。特別是各種過時信息和虛假信息使一些民營企業家、經營者在尋求信息的過程中承受了過多的信息欺騙或傷害,從而思維過度引申,產生了對一些信息極端不信任的錯誤思維,信息興趣銳減,在信息吸收時表現出較為強烈的消極態度,進而形成個體心理障礙。二是在使用信息系統方面。一些民營企業工作人員對系統甚至計算機怎么使用還很陌生,不知道計算機怎么操作,對這個系統產生恐懼心理,這主要體現在民營企業領導者身上,既怕自己不會操作,又怕別人操作了靈活,使用比自己熟練。實施信息化后,上級可以方便、及時、準確地掌握、了解下級的各種經營情況和指標,為提高對下級部門監督力度提供了有效手段,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有的就擔心個人利益、部門利益、局部利益受到“損失”,由利益沖突導致的心理障礙就產生了。實施信息化提高了信息傳遞速度,改變了手工操作。從習慣了的操作方式轉變到一個新的操作方式,心理上有一種本能的抵觸。一些民營企業在實施信息化后,必須根據信息化的規范要求企業流程,甚至要進行較大的部門重組、人更。流程再造的過程,必然會涉及不同人員的不同利益,一旦發現流程再造有可能觸動自己的“奶酪”,其心理障礙就產生了。

(四)供應。信息化方案供應商如何正確引導和幫助民營企業理順內部管理和生產流程,使民營企業真正認識到信息化能帶來的好處,是民營企業成功實現信息化的一個重要前提。不少信息化方案供應商一味把自己產品的優勢和功能擺在企業面前,單純地去推薦自己的產品,以實現產品銷售為目的,只看重自身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及同行業之間的競爭,而不是實實在在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使自己的產品能與民營企業的生產特點相適應,達到幫助民營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這也給民營企業信息化建設帶來了障礙。從技術方面看,技術不成熟也是一個障礙。這種不成熟體現在兩方面:一是IT行業新的技術、標準一直在不斷完善;二是軟件開發商在發展中后期新技術的開發和跟蹤跟不上實際技術的發展需要,出現相對落后現象。各軟件公司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開發機構,均存在其跟蹤新技術的薄弱環節。隨著市場的開拓,對新技術、新應用的跟蹤逐步落后。任何公司都可能存在薄弱的技術環節,存在需要提高的技術應用領域。信息化實施肯定有一個功能邊界和實現的程度,可有時候銷售人員為了能拿到項目,對客戶隨意承諾,這些承諾都可能有一些是目前技術本身比較難以解決或者需要必要的資金支持才能實現的。隨意的承諾最終導致在實施過程中開發商自身的被動。此外,也由于這些關鍵問題成為雙方矛盾的焦點,最終讓民營企業失去信心。信息化實施是一個過程,在實施過程中更多的體現的是貼身的服務。可以說軟件開發商,系統集成商所銷售的就是服務。可是實際情況卻由于開發商的地域、人力、技術等種種原因,個別供應商不能提供及時、周到的服務和系統維護及升級,使民營企業推進信息化持消極態度。對一個新的供應商軟件公司來說,開始時由于沒有具體的訂單,不會感覺人力的緊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司的發展,突然發現現有項目的實施、老項目的維護和新項目的開拓出現了人力不夠等問題,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服務質量降低、現有項目工期推遲,不可避免出現應付客戶的現象,影響了民營企業實施信息化的積極性。

三、推進民營企業信息化改造的若干對策

現代民營企業,無時無刻都離不開信息,并從不間斷地在跟信息打交道。民營企業日常活動的每個環節,幾乎都和信息密切相關。與原材料有關的信息,如原材料的價格、產地、市場的供求狀況等;與生產有關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使用量、生產流程等;與銷售及服務有關的信息,如產品的銷售價格,銷售渠道,產品定價,目標人群,及市場的需求狀況等。因此信息在民營企業整個經營活動中無時不起著一種紐帶的作用,連接著民營企業的各個部門,也像是民營企業內流動著的“血液”,民營企業一旦缺少了這種血液,就隨時有癱瘓的危機。要把這些“血液”運用好,讓它能系統地、有效地為本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服務,就必須推動民營企業信息化改造,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民營企業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等領域,不斷提高信息資源開發效率,獲取信息經濟效益。通過信息化改造,讓民營企業大量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改進和強化企業物資流、資金流、人員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對民營企業固有的經營思想和管理模式產生強烈沖擊,促進信息技術與民營企業管理的發展與融合,使民營企業競爭戰略管理不斷創新,競爭優勢不斷增強。

(一)強化企業主體意識,有效推進民營企業信息化改造

民營企業與其它企業一樣,都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主體。民營企業總體上信息化主體意識不強,民營企業必須正確認識到要創造企業效益,就要重視和強化信息化主體競爭意識,努力提高企業所有人員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養。民營企業一旦決定實施信息化,就要按照信息化改造要求穩步推進。一是要正確認識信息化改造。信息化改造的目的是為了節省人力提高效益而過渡到另一種新的工作方式上去,計算機系統是促進標準化管理、提高企業效益的強有力的工具。如果民營企業的領導不打算實行標準化管理,還沒有迫切要求以效益為中心來管理企業,信息化改造是難以成功的。新的工作方式需要民營企業領導層、技術人員等多方面共同創造,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和系統的反復論證逐步明確、細化才能成功,因此信息化改革中的計算機系統開發是和民營企業工作方式的改變同步進行的,不能期望技術人員在計算機房忙碌一年半載就能突然得到一種新的工作方式,必須在民營企業領導的重視下,把系統開發分解成多個子系統來開發,以便于開發和試運行。在諸多子系統中,應注意首先選取那些使用效果明顯又易于開發的子系統,其運行效果會增強民營企業對信息化改造的信心。同時,民營企業的信息化改造需要整體上的組織與控制。系統化改造工作量一般很大,民營企業應有一個通盤的考慮,把握和控制改造過程,使之有條不紊,做到合理安排,按計算機特點組織改造,整體控制。信息化開發和運行有許多先決的條件和問題,這是民營企業信息化改造的基礎性工作,應該注意對系統分析員的選拔和培養。要注意規范信息、規范計算機的軟硬件平臺和規范管理模式。二是要做好信息化改造的準備工作。要建立民營企業信息化決策管理機構。民營企業信息化改造是一個長期連續不斷改進的過程,因此應建立一個由管理專家、規劃專家、系統分析員、統籌專家、計算機專家等成員組成的決策管理機構。在項目決策時,由該機構會同有關部門進行詳細的調研,論證,分析需求,明確目標,細心聽取多方意見,從而增加決策透明度,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要落實信息化改造資金。在進行信息化改造時,民營企業必須對其進行包括技術、經濟、財務等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詳細的投資預算,設立企業信息化改造資金,實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資,使資金落實到位,這樣才能保證民營企業信息化改造順利實施。三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信息技術隊伍。人才是關鍵,民營企業信息化改造需要一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知識結構合理、技術過硬的“復合型”信息技術人才隊伍,這就要求民營企業通過加強人才培訓、技術交流與合作等方式來造就一大批精通專業知識,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專門人才,來推動民營企業內部信息化改造。四是要采用新技術和新服務。這包括:①利用ASP。應用服務公共供應商ASP的興起為民營企業信息化改造,提升自身的管理和運營等素質提供了契機,民營企業如租用ASP提供的優質服務,既不需要投資基礎設施,也不需要開發與維護應用軟件,這樣,同利用中介的專業化優勢解決信息的非對稱問題一樣,民營企業綜合價值鏈的外包,就可以大幅度削減民營企業在IT方面的工資支出及升級維護費用,而把精力集中在核心業務上。②發展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融合了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先進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實現民營企業采購、制造、銷售、核算、服務等各個環節的整合,用統一的標準和科學的統籌來促進民營企業內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降低民營企業的運作成本,準確地分析和制定民營企業的發展方向。

(二)強化供應商服務質量,有效推進民營企業信息化改造

信息化方案供應商對民營企業信息化的影響主要在:是否能夠提高使用者掌握運用解決方案的能力,能否提供標準化的服務,提供的信息化改造方案是否適應于民營企業的發展戰略,是否提供長期的合作以加強雙方的反饋溝通等。在雙方的合作過程中,供應商應該對民營企業信息化改造起到指導與輔助的作用。一個好的供應商可以優化民營企業的工作流程,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信息化的內涵與實施信息化戰略。隨著民營企業自身的發展及對信息化的逐步認識,供應商應當在民營企業走向信息化道路的過程中發揮出引領作用。一要為民營企業著想,注重產品的實用性,簡單好用,簡化操作。系統簡單好用體現在,能一個回車或單擊一次鼠標就能完成的操作,就要精簡不必要的操作。信息的查詢可以借助鼠標就能夠完成,就應該脫離鍵盤;簡化操作的標準應該是,能夠在一個界面上完成的操作,就不要借助多個界面,一個鼠標能夠搞定的,哪怕是多一個單擊、回車操作都不要。簡化操作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由程序員自己實際運行自己的系統,讓程序員自己感受哪些不方便,采取什么方法能夠方便操作。同時,力求免培訓,做到界面功能明確、在線幫助完整具體、系統應用和配置設計為向導式和傻瓜式,不僅有利于使用,也可以大大縮短培訓時間甚至不需要培訓。二要提高質量,確保成功。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是確保系統穩定可靠的必要手段。在質量控制方面,必須建立獨立的質量控制小組,對系統進行質量測試。只有將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早在研發過程中被發現和解決,才能在民營企業減少不必要的周折,提高成功率。同時還不能忽略文檔完整性、一致性、正確性檢查。開發成功體現為:系統在民營企業真正運行起來;系統解決了民營企業中的關鍵問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堵住了管理漏洞;民營企業通過信息化改造見到了明顯的效益,物有所值。這就要求系統供應商不但要完成開發、安裝、培訓任務,更要跟蹤使用情況,只有系統用起來才能發現存在的問題,才能進一步完善。對沒有用起來的系統、分析用不起來的原因,采取針對性措施才能真正將為民營企業信息化改造服務落實到位。

篇2

【關鍵詞】企業信息化 人才 培養模式

總的來看,企業信息化人才應是具有一定的經濟分析能力、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能力,掌握電子信息技術和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信息系統規劃、管理能力,信息資源獲取和利用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遠而且非做不可的重要任務,所以晚做不如早做。在企業信息化的過程中,人才的缺失是各個企業所面臨的非常尖銳的問題。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是就業難題不時困擾著從事高校就業管理的老師。這兩方面的問題看似矛盾,卻深刻體現著人才培養中的不和諧。因此,我們不但要認真研究這兩方面的問題,繼續培養高素質高質量的技術人才,還要拓展思路,研究就業的廣度和深度,逐漸解決這兩方面的矛盾,為企業信息化創造一個良好的人才環境,同時保證人才的物盡其用。

企業信息化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及其特點

企業信息化的過程中的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這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第一,企業信息化系統中的技術、管理、生產制造以及基礎設施等內容的規劃實施,管理和應用維護;第二,還要根據技術的發展,市場的變化以及企業自身的發展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整改重組等。

企業信息化人才培養及其特點。企業信息化是一個全新的、知識不斷更新的、快速發展的領域,是現代管理學、經濟學和工學(以信息技術為主)融合形成的綜合性、復合型專業領域。企業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必須得到管理學、經濟學和工學的合力支撐。這就使企業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即企業信息化人才培養的第一個特征:實踐性。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教學與實踐,更多地要求培養學生實際運用信息技術的相關操作技能,同時還要有經濟意識和管理能力。強調通過應用實踐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服務于信息化在企業的實際應用。

第二個特征是交叉融合與協同性。在當代,學科之間的傳統界限越來越模糊,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融合、綜合越來越成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和研究活動的創新領域,研究活動正從以學科為導向轉向以問題為導向。企業信息化正是由管理學、經濟學、工學等相關專業知識交叉融合的專業領域,涉及計算機、信息管理、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物流、法律等專業的知識。企業信息化的出現和發展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真正實現了多學科專業在系統目標上達成統一,共同圍繞系統建設而運行的,各專業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密切配合、協同發展,確保系統的良性運轉的融合。

第三個特征是動態性。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企業信息化理論與應用也經歷著不斷變革、淘汰、更新和創新,而企業信息化又會對企業進行本質性改造,會對市場環境進行結構性改造。企業信息化的發展,可以全面持久地影響和改造傳統經濟和網絡經濟與知識經濟的形成。上述變化和改造,必然引發企業信息化的理論體系、知識結構、人才培養目標等都處于動態的發展、變化和不斷探索中。

第四個特征是開放性。企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是一個既寬又廣的領域,它將具有相關性的學科專業和不同研究方向,融合、吸納、移植和綜合進來,在同一領域進行多方向、多角度、多方法和手段的探討。目前無論是從實踐上還是理論研究上,企業信息化都處于探索的階段,這些決定了企業信息化一方面在知識體系和理論構成上要不斷吸納新的內容;另一方面企業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定位往往受外界影響,是不斷變化的。

準確把握影響企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成效的因素

筆者根據上述企業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特點,深入分析和了解企業及信息技術在企業應用的發展動態,并設計相應課程以使學生適應企業需求。

遵循學科自身的發展規律。在課程體系的設計時,要做到課程能全面、準確地體現學科本質內涵和結構,同時又能隨著學科的發展變化而動態更新。

把握時代特點,選準突破口。企業信息化中中間層次的人才是最難培養的,對于我國的教育體系來說,本科院校的學生是企業人才戰略中留得住、用得上的主要力量,是企業信息化中人才戰略的難點和重點。

合理利用教學主體的優勢資源。在這里,既包括學校的基礎資源因素,又包括學生價值取向因素;既要考慮本校的優勢與目標市場定位,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設計,還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個性等因素,實施綜合教育以及多元化教育。

關注信息技術的發展。依據信息技術引發的企業信息化建設活動內容及規律的變革,重新規劃課程體系結構,并注重最新信息技術的原理及應用內容的充實。

面向企業需求,調整培養目標定位

在專業設置及培養目標上要面向企業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實際,不能拘泥于原有專業設置的限制,在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方面,對專業和學科進行整合。對本科教育進行較為徹底的改革,以企業信息化的人才戰略為基點,確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其他各相關的專業,也要根據實際需要放寬專業要求,加重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學,并且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其能夠高瞻遠矚,成為企業信息化過程中的中堅力量。積極探索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按企業需求不斷調整生態位,以信息集成的實現方法、不同應用系統之間的信息集成為主線建立橫向有機聯系。對于企業信息化的中間層次人才,可以根據其知識結構的不同特性,進行面向企業信息化方向進行有側重的培養和教育,使這種專業更有利于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這里應強調的是培養目標的針對性,而不是注重學生的廣泛適應性。

課程體系創新,打破知識孤島壁壘

培養合格的中間層次企業信息化人才,重點是重建專業建課程體系,并以分化專業的培養方向、采用寬口徑的專業設置為基礎,并增加專業的柔性和靈活性,避免專業的剛性,以創新的精神對課程體系進行全面的改革,最終實現學科集成。

構建雙線索課程體系結構。第一條把業務流程作為主線索,全面推進企業信息化;第二條線索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面向技術支持。兩條線索有機結合,服務于企業信息化應用。

整合學科資源,構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將不同學科的課程按目標相關程度組合在一起,形成教學模塊。教學模塊之內的課程間具有較強的耦合性,強化各課程間的相互關聯,是當時還可以模糊各課程之間的界限,圍繞著企業的應用進行課程的融合。

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實際應用。在課程模塊設計以及課程體系結構設計時,一定不能死搬硬套,只求理論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而是應該強調理論內容與實踐過程相結合,理論教學點到為止,那些新的技術、新的理論,如果在企業信息化中確需必要,就及時納入相關課程體系。要以企業信息化需求為導向,以企業信息化的建設任務為模型,以企業信息化應用為標準,確立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模式、柔化課程體系建設、制定相關教學內容。

篇3

[關鍵詞] 企業; 信息化; 綜述

信息化已成為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人類社會正逐漸由工業化社會邁向信息化社會。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企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發展高科技產業、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就必須推進企業信息化。本文回顧了有關企業信息化研究的文獻,對企業信息化發展規律、企業信息化評價及企業信息化風險等內容進行綜述,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探討,以期為該領域的研究與發展提供借鑒。

一、國外學者對企業信息化研究綜述

對企業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但至今國內外研究仍處于不斷探索中。國外學者對企業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業信息化發展規律研究、企業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業信息化評價研究等幾個方面。

(一) 企業信息化發展規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諾蘭(nolan)水平理論。1973年,nolan水平理論立足于美國企業的調查數據,將企業it應用劃分為4個水平:引入、傳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組織it吸收過程的擴展it水平理論[2]。

(二) 企業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個指標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測度it成熟度的9個指標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將it在計劃、控制、組織和協調方面的職能,作為公司運用信息技術成熟情況的衡量指標,建立了含有20個問題的指標體系[5]。

(三) 企業信息化評價的研究

國外學者對企業信息化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信息化績效評價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統收益來源于5個方面,分別是戰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與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鑒別出信息系統績效的重要影響維[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較了運用it成功的公司和運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國內學者對企業信息化研究綜述

相對于國外蓬勃發展的企業信息化研究,我國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企業信息化的理論研究。

(一) 企業信息化發展規律研究

國內學者借鑒諾蘭階段模型中的階段概念和衡量指標,如馬芝蓓認為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為現代組織管理信息模式的選擇提供更充分的理論依據[9]。郭訊華博士對中國企業網絡時代總體信息化進程進行階段分析。

(二) 企業信息化的評價研究

國內學者對企業信息化的評價研究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業信息化評價指標構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業信息化評價方法的研究。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在2002年出臺《企業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方案》,該套評價指標體系為評估我國企業的信息化發展和應用水平提供了一個依據和標準。倪明 等從理論上建立了一個基于部門間資源分配的企業信息化投資決策模型。司林勝 等對企業信息技術應用績效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三) 企業信息化風險的研究

企業信息化建設風險的研究,國內學者主要集中在企業信息化的風險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設的風險防范兩個方面。關于企業信息化的風險因素,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巫江將企業信息化的風險概括為:戰略決策失誤帶來的風險、來自軟件開發商的風險和來自企業員工的風險3個方面。王黎虹將企業信息化的風險概括為:企業文化風險、信息人才資源規劃風險、學習借鑒能力的風險、企業組織結構風險、制度風險、人員培訓風險、企業領導的認知風險、基礎管理風險等方面。彭建華對erp的實施過程進行分析,總結了erp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風險。陳亮、王燕提出,企業信息化實施過程中風險防范措施為:認真做好情報搜集工作及選擇軟件開發商、積極加強政府工作職能、健全信息化項目評估體系。

篇4

目前,內蒙古各類企業數量已經超過50多萬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025戶,中小企業占全區企業中樞的99%以上。我區企業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企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全區244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90%以上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信息技術。特別是冶金、機械、電力、乳業和化工等行業,應用信息技術的成效十分顯著。伊利集團、蒙牛集團、鄂爾多斯集團、包鋼集團、伊化集團等不僅在生產過程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在企業管理、產品銷售方面也不斷完善信息技術應用系統,現已建成企業資源計劃(ERP)和覆蓋全國的產品分銷系統,市場營銷全部實現了網絡化。其中,鄂爾多斯集團與子公司、分公司之間的生產和管理過程全部實現了網絡化管理。包鋼集團、伊利集團、鄂爾多斯集團等一批企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生產工藝、生產設備等進行改造,企業總體效益明顯增加。企業通過應用信息網絡技術,提高了企業競爭能力,實現了企業快速健康發展。

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方面,根據內蒙古傳統產業的結構特點,近年來,內蒙古重點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我區傳統產業,以“企業上網工程”為切入點,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步伐,在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包鋼在冶煉、軋鋼、電力調度等方面,引入新聯公司開發的一系列工控軟件,僅熱電廠8號鍋爐煤改高爐外排廢氣計算機控制系統一項工程改造,就使包鋼一年節約近1500萬元;包鋼醫療保險系統升級改造工程使包鋼一年堵塞近4800萬元的漏洞。包鋁電解槽自動控制系統的應用,使電解電流效率平均提高1%,增產1000噸,增效600萬元。北方重汽成功實施的ERP管理系統,覆蓋了公司人、財、物與產、供、銷的各個方面,實現了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全面整合,走出一條由信息管理創造經濟效益的新型化工業發展道路。

在物流領域信息化及電子商務建設方面,我區以“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模式積極開展試點工作,分別對通遼市物流園區、內蒙古巴運汽車運輸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安快物流集團公司三家有代表性的信息化物流企業進行了重點扶持和推動。通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管理運營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效益。建成了以“地市級營運貨車信息管理系統”和集倉儲、理貨、包裝、運輸、信息處理于一體的三座大型物流園區,基本實現了網絡化管理。

在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方面。我區在推動中小企業電子商務上采取政府推動,運營商搭臺,企業唱戲,IT服務業提供技術支持的方法。由運營商搭建平臺,提供網絡技術支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突出企業作為信息化的主體地位,鼓勵社會第三方力量發揮其技術、人才、網絡等優勢參與到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中來。

我區中小企業信息化還處于初級階段,能夠實現CAD、OA、MIS系統的中小企業少之又少,作為企業信息化最核心的REP系統,實現的企業不足1%,我區目前還有近一半企業沒有配備計算機。即使是一些信息化建設較好的中小企業也多是停留在文字處理、財務管理階段,多數企業沒有建立自己的局域網,更談不上信息共享。

二、企業信息化與電子商務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觀念淡漠,缺乏專業知識,積極性不高

據調查,目前我區大部分企業家對信息化的認識程度普遍不高,知識經驗明顯不足。有關數據表明,我區有大約有40%的中小企業還沒有意識到信息化對企業生產經營的作用,80%以上的企業缺乏信息化專業人員。

(二) 企業信息化應用層次不高

目前我區企業信息化應用大致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單機應用,指企業為提高工作效率,在生產經營中運用計算機進行文字處理、制作表格和上網獲取信息;第二個層次是局域網應用,即企業通過內部局域網絡建設,實現協同辦公、信息共享和對外交流;第三層次是企業個性化應用和電子商務,即企業通過實放ERP,建立基于網絡的企業物流管理、網絡營銷、技術交流、CRM、電子商務等。而目前我區在擁有計算機的中小企業中約有80%仍停留在第一層次上。

(三)信息化缺乏“量身定制”的產品

從目前我國IT界為企業提供的各類信息化產品看,多數產品不能很好地與企業信息化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特別是中小企業,由于所涉及的行業眾多,量大面廣,個性化需求千差萬別,造成大多數廠商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市場上難以找到完全適用中小企業的產品。

(四)開展電子商務的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是電子商務的安全問題仍然是影響目前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因素;二是電子商務的管理還不夠規范;三是現行的支付方式不能適應電子商務的需要。

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成因是:

1.企業本身缺乏內在動力

目前很多企業家認為,企業的生產能力、銷售能力才是最關鍵的,因為這些與企業的生存有直接的關系,而信息化只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此外,多數企業資金缺乏,拿不出太多的錢搞信息化建設,普遍認為信息化是政府推動的事,因此政府不出錢,企業也不會主動。甚至有些企業申報信息化示企業、信息化項目的目的,就是從政府那里獲得經費,政府給多少,信息化項目就投入多少。信息化的動力不是來自于企業自身的沖動,而是來自于政府的推動,這樣,企業信息化就難以邁開實質性的步伐。

2.缺乏信息化專門人才隊伍、專家隊伍

一是多數企業沒有CIO首席信息官,是否進行信息化建設,往往是老總說了算,企業缺乏CIO的整體規劃,或者說整體規劃總是滯后于單元應用,走一步看一步,信息化的實施更多是依靠老總的個人魅力,而不是制度;二是沒有專門的技術隊伍,缺乏專門的IT人才。特別是中小企業很難吸引到專業的IT人才,再加上IT人員本身流動頻繁,要保持高素質的IT人才成本高昂。

3.企業人員素質不高

企業信息化從CAD時代進入到ERP時代,信息化應用從部門級應用提升到企業級應用,信息化軟件從CAD、財務管理、OA發展到了ERP、CRM、SCM,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專家十分缺乏,企業要想尋找到既懂專業生產又熟悉技術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專家是比較困難的。

4.信息化建設涉及企業流程重組(BPR),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來講往往是要傷筋動骨

目前我區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業務流程不清晰,而企業信息化第一步就是要改變現有的企業管理流程,重新設計適應信息化要求的全新的企業流程。這樣勢必影響到中小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使企業經歷過一次痛苦的重生。因此信息化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次脫胎換骨的自我革命。

5.社會對企業信息化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我區企業信息化仍處在示范實施階段,政府直接投入十分有限;多數大中企業尚處于觀望狀態。缺乏實質性的進展。同時,在試點示范企業中,多數是大中型企業,而小型企業卻很少或基本沒有。這一方面是由于小企業實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對小企業的信息化重視不夠,支持不夠,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小企業認為信息化是大企業的事情,積極性不高。

三、對策與建議

(一)增強信息意識、堅持領導參與

企業信息意識是企業對各種社會信息現象的能動反映。它影響著企業對信息采集和處理的需求(這種信息需求具有主觀能動性和目的動機性)以及需求的準確表達和具體的處理方式;在現實社會中,存在大量的信息都具有滿足人們信息要求的價值,但是,這種滿足的實現不是自動的,而是取決于信息接受者的信息意識水平。企業信息意識水平的差異會導致信息開發利用效果的差異。因此,企業信息意識水平不僅是企業信息化的前提,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工程的實施會涉及到企業組織結構、管理方式和業務流程的變化,使企業業務活動透明化。因此,信息化建設就有可能沖擊現行管理中的一些不符合管理規律但又沿襲已久的傳統觀念和思想、作風和習慣、程序和方法,甚至責權關系和體制結構。當相關人員的職責和崗位發生調整時,有可能需要一個適應階段;當某項業務(尤其是跨部門的業務)需要指定數據提供、維護等方面的職責和義務的時候,不同部門的業務人員可能會從自己部門的本位出發,或者從自己的業務處理習慣角度出發考慮問題,使信息化的工作停滯在對某個環節重復式的協商、討論上,延長實施過程。這些時候就需要企業的高層領導高度重視,積極支持并參與信息化工作。

(二)做好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工作

“凡事預則立”,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信息化工作也是如此,只不過它更復雜。企業信息化工作的中心是用技術手段實現管理,那么它就不僅僅是技術范疇內的事情,更多還是管理范疇的事情,實施的過程中涉及的職能部門多,業務范圍廣,而且企業信息化將要貫穿企業的整個生命周期,企業的發展階段的不同和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的發生變化,企業的發展目標將是不同的,企業信息化必須圍繞企業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目標,制定相應的信息化工作的戰略計劃。

(三)保障必要的資金投入

追求最大的利潤是企業始終如一的目標,目標的實現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投入),企業信息化也不例外。企業信息化的投入是持續性的,而非一次性投入;同時也是多方位的,對信息化各要素的進行投入,包括軟硬件平臺、日常管理等。

企業信息化的這種投入會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深化而變化,例如:信息管理的成本隨著信息化范圍的擴大而增加;軟硬件平臺的投入會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而相對減少;信息開發成本也會隨著應用系統的復雜性和深層次性而增加。據國外資料分析,一般企業信息化的成本構成大致為資源成本(軟硬件構架、數據庫軟件等)占總成本的20%、日常管理成本占42%、用戶運行維護成本占26%、評估咨詢成本占12%。

(四)軟件實施與管理制度優化并重

在信息化發展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由于受“技術領先”觀念的影響,過分強調技術因素,忽視非技術因素,認為只要技術領先,就“無所不能”,管理模式、制度上不必發生任何更改,結果導致相當數量的企業信息系統和信息技術應用的失敗或效益低下。由于在企業信息化實施過程中,不斷會有各種業務由手工處理轉移到信息化平臺上來,形成了越來越多的新業務,這時就要求企業管理者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或者變更業務機構,使新業務得到規范化,條理化,以期避免由于職責不清造成的扯皮現象。企業應該充分認識到,某特定時期實施的軟件只能實現一定業務范圍內的功能,并非“萬能”,只有相關業務的管理理念和相關制度與軟件功能完好配合了,信息化協助管理的目的才能達到。

(五)選擇適合本企業的實用信息化軟件

即使企業擁有了IT部門,具備一定的開發能力,但是綜合起來看,開發能力同軟件公司相比還存在差距,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的軟硬件產品還要從IT市場上購買。軟硬件環境的搭建、實施、維護需要企業做出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企業在軟件選型時要成立專門的項目小組,充分分析自己的需求,明確判別自己的生產過程是哪種類型,然后再同可以提供相應產品的供應商接觸,通過供應商的演示、企業個性要求答疑、針對本企業的解決方案等各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選擇適合自身情況的信息處理系統,而且也要考慮企業自身的發展趨勢,用具備前瞻性的思想考慮和指導信息化工作。

(六)做好信息化培訓工作

篇5

關鍵詞:企業信息化 國民經濟 社會信息化

一.引言

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細胞,其信息化是實現整個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基礎,又是國家信息化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先鋒,其信息化進程是影響整個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的最重要因素[1]。我國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戰略以來,經濟建設正飛速發展。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其信息化應用水平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關鍵。企業信息化實質上是將企業的生產過程、物料移動、事務處理、現金流動、客戶交互等業務過程數字化,通過各種信息系統網絡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資源,提供給各層次的人們洞悉、觀察各類動態業務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產要素組合優化的決策,使企業資源合理配置,以使企業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求得最大的經濟效益[2]。

二.我國企業信息化的發展現狀和主要問題

1.我國企業信息化的發展現狀

在思想意識方面,隨著體制改革,市場化壓力的逐漸增大,企業已經深切地體會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在實行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信息技術一方面減少了企業的勞動力和管理成本,為企業開展競爭創造了環境和條件,另一方面也加強了企業的技術和資本成本,使信息技術成為企業競爭的新的壁壘。但是,在實際操作方面,效益好,競爭激烈,具有國際市場開拓能力的外向型大中型企業,信息化的需求較為強烈;效益不好,競爭領域相對狹窄以及大多數的小型企業,信息化需求相對不太強烈。總之,企業競爭環境越復雜,競爭壓力越大,對企業信息化的要求越高;而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又決定了企業在信息化發展方面的投入保證程度以及其實施效果。

目前,我國對企業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信息系統的開發、應用較少。企業信息化的基礎是企業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模式,對于這種面向整個企業應用的信息系統,沒有先進的管理理念作指導是行不通的。由于我國行業、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比較突出,我國企業信息化發展有一個明顯特點: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業、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而存在較大差異。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和經濟發展水平及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地區,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對較高;技術含量低的行業和經濟發展水平及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對較低。

2.我國企業信息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企業人員的信息觀念、信息意識落后

有些企業的高層領導在企業信息化初期,對信息技術抱較高期望,希望通過企業信息化獲得較高效益,但看到投資費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見明顯提高便喪失信心。不能用長遠眼光來看待問題,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可持續發展。還有一部分管理人員雖然有豐富的經驗,但往往只看重自己的主觀認識,不愿主動吸收新的管理方法和先進的管理手段。

(2)信息機構不健全、復合型人才缺乏

據中國企業家系統調查顯示,截至2008年10月我國大型企業建立信息機構的比例為25%,各類企業總體平均比例為28%,信息機構不健全在我國企業中還很普遍。信息技術人才的匱乏成為企業信息化發展的瓶頸,既懂生產管理又能熟練計算機操作的高素質信息人才較少,加上企業的人才管理培訓和激勵政策不到位,企業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別是復合型人才流失嚴重,這種狀況對企業信息化發展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

(3)信息化行業標準不統一,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尚未形成

企業信息化發展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規政策支持體系,以保證信息資源的利用和電子交易的雙方能按照共同的規則進行經濟、政治等社會活動。由于我國這方面的統一標準不完善,法律、法規政策的不健全,使全社會在信息化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和糾紛等難以取證和認證。企業內部產品編碼、管理編碼等技術標準、規范不統一,造成企業內部"信息孤島"無處不在、系統不能集成、資源不能共享的局面,嚴重制約企業信息化發展和應用[3]。

(4)企業信息化管理重組落后,信息資源基礎薄弱

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實質是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而進行的更高層次上的管理重組,我國大多數企業投入較多資金進行信息化發展,但是更多的是注重設備上的投資和技術上的更新,而忽視了與此相應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轉變。有的企業信息資源基礎不統一、不一致,信息采集渠道較單一,缺少靈活性,使得信息來源不夠全面,傳輸渠道不夠暢通,更難以對采集的信息加工處理,使得資源潛力無法充分發揮[4]。

三.我國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提高信息化意識,加大資金投入,重視人才培養

政府與企業都應提高對企業信息化的認識與重視程度,企業人員良好的信息觀念、敏感的信息意識是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先決條件。另外,足夠的資金投入是企業信息化發展的物質條件,企業應積極拓寬融資渠道,保證企業信息化發展足夠的資金來源。同時,政府與企業要做好企業信息化人才培訓工作,對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實務操作培訓以及企業管理的培訓,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信息化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保證企業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

2.加快政府引導和法律、法規政策支持

政府首先要制定有利于企業融資的金融政策,一方面應鼓勵企業自籌資金,另一方面也應為其信息化提供信貸的優惠政策。同時適當削減計算機軟硬件關稅,以減少企業購置費用,降低企業信息化成本;其次,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促進人才向中小型企業流動。再次,加快立法進程,早日與國際標準接軌。最后,加快企業技術創新體系以及信息服務機構的建設,為信息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制度保障。

3.促進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建立,制定科學的企業信息化戰略

信息資源共享是企業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企業應利用高性能、大容量存儲設備和安全可靠的、功能強大的,便于網絡查詢的應用系統,將政務類、經濟類、教育類等可集中的數據集中管理,建立信息共享中心數據庫,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奠定基礎。企業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科學合理的制定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只有這樣信息化才有可能推進企業的發展,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結束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如果沒有信息化,企業的改造、重構、現代化的進程就會怠慢,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就會成為大問題。實現企業信息化發展是提高中國企業市場適應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選擇,是引領和改造傳統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強大推動力,也是打開企業財富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參考文獻:

[1] 高惠潮.企業信息化建設出現的問題和對策[J].集成電路通訊,2011(04):47-50.

[2] 梁濱.企業信息化的基礎理論與評價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3] 張振平.企業信息化戰略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篇6

關鍵詞:企業信息標準化

隨著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迅速地滲透到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從全球范圍來看,辦公自動化、政務(商務)電子化、網絡化已是大勢所趨。企業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實現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突破口,是幫助企業迎接挑戰、提高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與基礎。作為企業息化的基礎企業信息標準化作為一個超前標準化工作新課題有待開發研究。

一、市場需求要求企業積極開展信息標準化工作

我國要走新型工業的道路,必須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必須大力推進信息化,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工業化進程;必須廣泛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努力振興裝備制造業。

信息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是指同獲取、存儲、處理、傳遞和利用信息有關的技術,至于信息技術標準化,則涉及信息系統的硬件、軟件、網絡、數據表示以及信息技術在各方面應用所進行的標準化。正是所涉及的這方方面面的標準,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作為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鮮明例證為20世紀60、70年代起形成的“機電一體化”的新格局,使傳統的機械設計和機械制造的方法與手段推進到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M(計算機輔助制造)、FMS(柔性制造系統)、MRP(制造記錄處理機)的運用,并從80年代開始出現了“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通過將一系列最先進的技術手段融為一體,使產品從設計到加工以及管理工作的全過程達到最佳化。這一切都同標準化的技術支撐分不開的。

二、企業信息化進程中標準化戰略實施內容在企業信息化進程中標準化戰略的實施主要包括以下5個層面的內容

(一)技術的信息化。這主要是指CAD、CAM和CAT等為代表的信息化,實踐上這是自動化的內容。在第一層標準化戰略實施內容是建立標準化指導體系,即指導企業信息化進程中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文件。

篇7

關鍵詞:企業  信息  標準化

     隨著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迅速地滲透到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從全球范圍來看,辦公自動化、政務(商務)電子化、網絡化已是大勢所趨。企業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實現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突破口,是幫助企業迎接挑戰、提高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與基礎。作為企業

息化的基礎企業信息標準化作為一個超前標準化工作新課題有待開發研究。

一、市場需求要求企業積極開展信息標準化工作

     我國要走新型工業的道路,必須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必須大力推進信息化,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工業化進程;必須廣泛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努力振興裝備制造業。

    信息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是指同獲取、存儲、處理、傳遞和利用信息有關的技術,至于信息技術標準化,則涉及信息系統的硬件、軟件、網絡、數據表示以及信息技術在各方面應用所進行的標準化。正是所涉及的這方方面面的標準,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作為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鮮明例證為20世紀60、70年代起形成的“機電一體化”的新格局,使傳統的機械設計和機械制造的方法與手段推進到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M(計算機輔助制造)、FMS(柔性制造系統)、MRP(制造記錄處理機)的運用,并從80年代開始出現了“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通過將一系列最先進的技術手段融為一體,使產品從設計到加工以及管理工作的全過程達到最佳化。這一切都同標準化的技術支撐分不開的。

    二、企業信息化進程中標準化戰略實施內容在企業信息化進程中標準化戰略的實施主要包括以下5個層面的內容。

     (一)技術的信息化。這主要是指CAD、CAM和CAT等為代表的信息化,實踐上這是自動化的內容。在第一層標準化戰略實施內容是建立標準化指導體系,即指導企業信息化進程中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文件。

    (二)數據處理的信息化。即使用計算機處理企業的大量生產、管理數據,更進一步集中數據、規劃管理,使各部門能夠共享,并以此進行分析、預測等工作。在第二層標準化戰略實施內容是建立信息交換標準體系,主要是建立統一的信息分類代碼標準體系,包括人力資源

客戶、供應商、產品等企業經營活動中所涉及的所有環節的編碼系統及標準化的名詞詞典,形成數據詞典,以支持數據交換。此外,為保證企業信息化系統的正常運作,信息交換標準體系還包括系統和網絡標準、數據庫和軟件標等。

篇8

一、我國企業信息化現狀分析

1.計算機技術在企業信息化中的發展和作用

“十一五”規劃期間企業信息化有了很大發展,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改造中取得很大成效。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制造,過程控制及輔助管理在各類企業中進一步普及,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改造中有顯著成效,大中型企業基本實現信息化。大部分中小企業推廣單項信息技術,部分中小型骨干企業分期實現初級信息化,建立若干個中級信息化示范企業,為今后推廣積累經驗。

計算機技術對提高企業信息化管理的作用表現為:一是更加精確;二是更加簡潔;三是更加人性化;四是提高企業工作的效率;五是可以進行設計,并且預計出結果;六是系統更加龐大,龐大的系統就說明分工越細。

2.計算機技術運用于企業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IT安全治理和風險管理欠缺。目前大多數單位的管理層對信息資產安全所面臨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僅局限于IT方面的安全。

(2)技術經濟論證不足。信息化建設項目具有投資大,風險大的特點。信息化建設項目的高風險和高失敗率,要求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決策之前,進行充分的技術經濟論證。

(3)資源利用不合理。信息資源的合理應用一直是企業信息化的薄弱環節。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核心任務,是企業信息化取得實效的關鍵。

(4)信息不透明和利益的沖突。企業的任務環境要涉及到的利益非常廣泛,在任何一個IT戰略決策中,都不可避免發生利益相關者,包括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

(5)多數企業缺乏自身的信息來源。企業獲得信息的渠道很單一,無非是一些公開性的文獻、一般性的技術交流資料或出差考察資料。專利信息及聯機檢索等現代化手段及設備較少,檢索出的資料不全。

二、企業選擇信息化管理的措施及建議

1.巧獲信息資源

信息資源的價值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企業要提高信息識別度,充分收集相關信息。為提高信息的識別度,企業在信息資源分類、關鍵詞確定、搜索途徑選擇方面需要下較大工夫,只要類型定位合理、關鍵詞準確、選擇路線科學,就可縮短檢索時間,提高收集效率。在信息收集時,企業必須根據收集類型和時間界限,選擇合理的搜索途徑、收集方案和整理匯總方法,才能最終獲得最需要的信息資源。

2.挖掘信息價值

充分挖掘信息價值,提高信息的開發度。信息管理就是對收集的信息資源進行必要的分析、分類、整理匯總,提煉其實用價值,并通過應用平臺將信息傳輸到有關部門,達到使用的目的。為了使信息資源得到合理開發與應用,企業應逐步建立信息資源數據庫,確保信息資源能及時分類入庫,既方便查詢,也可避免重復收集,還可以與相關單位實施網絡聯合,構建局域網絡,擴大信息資源擁有量,采取聯機檢索方式,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充分挖掘信息價值。

3.強化信息化意識

強化企業的信息化意識。目前企業信息化不溫不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企業對信息化認識模糊。企業一定要轉變觀念,認識到開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業信息化強調的不僅是計算機軟硬件,更強調人、管理、技術之間的有機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業領導層、決策層又是處于主導地位的。

4.使用有限資金原則

企業要合理使用有限資金。企業能夠投入信息化建設的資金肯定不會太多,因此要考慮怎樣“少花錢、多辦事”。企業信息化建設絕不能盲目追求新技術,要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采用“滾動式”的投資方法,認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選擇適宜的實施路線,科學、合理地安排實施計劃。企業一定要擺脫以硬件設備為主的投資方式,要把握硬件設施、軟件系統以及網絡產品同時并重的原則。

5.要符合實際情況

企業信息化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我國企業具有數量大、規模小、行業和地域分布廣、經營狀況參差不齊等特點,企業信息化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策略,尋找合適的突破口,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目前,財務軟件大多實現了從核算型向管理型發展,且財務體系比較固定。建立企業網站可以向社會展示企業形象,提高產品知名度,擴大產品銷路,而且有助于加強與客戶的相互溝通。

6.加強企業信息化體系建設

篇9

忽視信息化人才培養所造成的實際后果是花巨資建設好的企業信息化系統不能得到很好的維護和開發,不能得到充分的應用,甚至造成企業運行的混亂,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企業已關注到這樣一個現象,越來越多的錢投向了信息化改造,但信息化卻難以創造商業價值。人們原以為企業信息化的投資是有百利可圖的,但大多數卻走向了反面。即由于項目實施的失敗將企業拖入無底的信息化“黑洞”。

企業信息化建設呼喚信息化人才

企業信息化項目的成功率不高,總結信息化項目失敗原因的時候總會把愿因歸結于企業信息技術人才缺乏。實際上這種觀點還需要深入分析。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企業信息化項目為什么失敗。目前在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吸引企業目光的往往是需要什么樣的硬件,網絡環境如何搭建,系統應用是否能達到本企業的要求,系統的集成工作能否成功、滿足設計目標等等,而對信息化人才的培養關注不夠。技術和設備甚至應用系統都是可以用錢買來的,也就是說是可以“拷貝”的,但是企業信息化過程卻是單純靠錢買不來。

我們往往看到一些企業花了錢,廠商出了力,而結果信息技術和系統與企業實際運營不適應,技術系統和業務應用“兩張皮”,貼不到一起,企業收不到信息化應用的實際效果。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把失敗歸因于技術和信息化應用系統軟件廠商的系統有問題,但是客觀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大多數情況并不是這樣。因為同一個廠商的或者系統為什么在有些企業就能獲得成功,有些則會失敗?這也說明企業信息化項目的失敗并不是技術問題,至少不完全是。就像早期的系統一樣,有的企業應用的很好,提高了設計質量和效率,有的則沒有什么效果。技術是一樣的,甚至軟件都是同一個版本,關鍵是如何用,如何與自身的業務流程和模式很好地結合。也就是說成敗的關鍵是需要有人能夠正確實施和應用問題。因此,企業信息化應用項目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善于“化”且愿意“化”的信息化人才。版權所有

轉變觀念才能“化好人”

目前,我國企業中仍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持有傳統觀念和傳統的經營思想,他們對計算機不感興趣,對網絡也不信任。在他們看來,以前沒有計算機也沒有網絡的時代企業照樣能開展業務,我們不難看出我國一些企業利用計算機及網絡的熱情和程度。這種陳舊的觀念必然會阻礙企業信息化的建設。另外,企業信息化建設初期,信息技術人才和專家主導企業信息化過程。人們往往看到的是穿墻打洞、架線布網,是交換機、服務器,看到的是信息技術人員忙碌的身影。這樣產生出一個錯誤的觀點,把信息化人才和信息技術專家人才劃上等號。實際上從應用需求調研、應用分析到系統選型、實施規劃都離不開業務人員的協同工作。只有既熟悉企業管理運營和業務流程,又熟悉信息技術和應用的人才是名副其實的信息化人才。

在傳統行業里,領導是信息化的關鍵。然而很多領導還沒有認識到信息系統的主導作用要靠他來直接參與、直接領導。要運用實例,使企業領導認識到企業信息化是推動企業現代化的關鍵手段,讓他感覺到肩上的歷史重任。在運籌、策劃、組織、實施的全過程中,要強調最高領導自始至終的參與。違反了這個原則,就注定會失敗。企業領導者應充分認識到企業信息化建設是對管理模式、組織結構、思維方式進行的一場“自上而下”的創新和變革。經驗表明領導者的重視、支持和參與不夠是制約企業信息化的首要因素。由于領導者擁有實現企業目標的人、財、物等方面的控制權,能夠決定投資、組織結構調整、人員配備、確定企業信息化的建設水平等,因此,只有領導者成為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積極倡導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才有可能實施和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可以說,有信息化觀念的企業領導是企業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成功的關鍵和決定性因素。

篇10

關鍵詞制造企業信息化;存在問題;對策

AbstractManufacturing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while the information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refore, researching informa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very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e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formaiz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以及微電子等先進技術的蓬勃發展,人類社會正實現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我國加入WTO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潮流之后,我國企業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信息化已逐步成為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而這其中,最值得重視的當屬制造業。信息技術給制造業帶來的是革命性的變化,它貫穿于一個制造企業的設計、生產、管理、銷售等各項活動。制造企業信息化的內容,從設計和生產的角度,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改造落后的傳統技術,實現設計和生產過程的電子化、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從管理決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術來促進管理決策水平的提高,實現管理決策的科學化、網絡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從市場銷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術有效整合企業內外信息和知識資源,實現市場銷售的電子化、網絡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提高我國的國民經濟實力,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

1我國制造企業信息化發展歷程

我國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制造企業信息化歷程開始起步,企業計算機從單項應用向綜合應用發展;80年代初,制造企業信息化過程開始發展。自十五大以來,中央對信息化及制造企業信息化給予了高度重視,“制造型企業信息化關鍵技術攻關及應用工程”被列為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專項項目。十六大進一步指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跟隨信息化的浪潮發展至今,我國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已有一定的規模,現今制造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據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約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85%,占全國GDP的36%左右。

2我國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制造企業信息建設投資不足,信息化人才匱乏

近年來,我國制造企業加大了對信息化建設的投資力度。據調查,2008年我國制造業信息化投資總額達到了437億元,2009年我國的制造業信息化建設投資總額已達到514億元,較2008年我國制造企業對信息化建設投資力度提高17.6%。與此同時,我國制造型企業對信息化人才引進有所提高,2009年企業對信息人才的引進較2008年提高23.7%。但從國家重點制造企業來看,70.5%的企業對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大多數企業的融資渠道較少,外部資金來源不足,難以為制造企業信息化的后期發展提供后續資金,導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業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約企業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因素。調查表明,80.6%的制造企業缺少信息化人員,即使是國家重點制造企業,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業信息意識薄弱,認知程度不高

隨著信息化的深入,我國制造企業對信息化的意識和認知程度逐漸提高。調查顯示,我國制造企業每100人計算機擁有量由2008年的28.8臺提高到2009年的32.3臺,增長12.2%;此外設立CIO的制造企業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長8.0%。但是,制造企業對信息意識的薄弱依然是制約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瓶頸因素。調查顯示,制造企業自發的信息化建設需求不超過29%,50.1%的制造企業對信息科學技術知識表現為短缺。較多數制造企業缺乏信息化建設的系統觀,未認識到信息化對于企業自身發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業對信息化持觀望態度,懷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實施性,擔心會破壞原有的系統體系,導致企業無法繼續運營;少數制造企業把信息化理解為簡單計算機操作,沒有意識到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復雜的長遠工程。

2.3制造企業信息技術應用不夠廣泛深入,管理體系不健全

我國制造企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體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從內部局域網的使用來看,建立內部局域網的制造企業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長7.2%;從ERP管理軟件的使用來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長了10.5%。但是,制造企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夠廣泛深入。大多數企業還停留在網上查詢(73.2%)、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計算機操作上。對信息技術應用的深(下轉第36頁)

(上接第34頁)

度還相當有限,如CAD,相當一部分企業停留在圖上,三維CAD、仿真設計等應用很少。部分制造企業對信息技術的重視遠高于管理。就整個制造業來說,ERP管理軟件普及率僅為10.4%。一個企業的管理系統涉及財務管理、庫存管理、人事管理、企業資源管理等信息系統,但是大多數制造企業只能擁有1~2個層面的管理系統,或者不能將其中的每個分項管理系統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島。

3發展對策

3.1加大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培養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制造企業自身應該利用各種渠道融資,包括市場籌資、銀行間接融資、引進外資等,同時要合理利用資源,減少資源浪費,節約成本;政府要加大財政對信息化建設項目的投入,還應在稅收、信貸等方面對制造企業給予大力的扶持。為了提高企業信息化效率,制造企業還應重視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制造企業可設立專門的信息化部門,用于引進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質信息化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加大培訓企業員工[3],根據不同層次員工對信息化的需要,制訂不同的培訓方式及內容,分開進行有效的培訓,提高培訓效率。

3.2加強宣傳,提升企業信息化重視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礎加以規劃,確定信息化的發展方向、目標、重點、技術規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廣其經驗。多數制造企業對信息化的認識不夠準確全面,政府有義務幫助這些企業重新認識信息化。企業作為信息化建設的主體,更應提升企業信息化重視程度。制造企業信息化是一場全方位的變革,如果沒有全員信息意識的提高、思想觀念的徹底解放,實施信息化只能是虎頭蛇尾,難免夭折。作為制造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更應該提升制造企業信息化意識以及信息技術對改造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作用的認識。

3.3廣泛深入應用信息技術,完善管理體系

制造企業要廣泛深入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從全局來看,制造業要增加內部局域網的使用率;就單個制造企業而言,應擴大局域網的覆蓋范圍。此外,對于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等技術,不應只停留在圖上,三維CAD、仿真設計等應靈活使用。同時,制造企業要完善管理體系[4]。應廣泛使用先進的管理軟件如ERP等,以實現現代化企業經營管理;搭建先進的管理平臺,如“6S”——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 TSU)、素養(SHITSUKE)、安全(SECURITY),滿足企業長遠發展壯大的需求。

4參考文獻

[1] 陸清華.制造型企業信息化建設及對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2] 付睿臣,畢克新.我國制造業企業信息化的現狀及建設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09(9):37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