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進行知識管理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3: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如何進行知識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預控 組織結構 監控
一、前言
隨著石油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石油企業產品勘探、開采與儲運等對場地設備安全等要求的特殊性與綜合性,如何保證石油企業工程質量問題已經成為保證石油企業是否能健康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如果不能對施工質量進行有效控制,很大程度上會增加企業運營成本,造成資源浪費和重大的安全隱患,給社會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二、完善工程項目質量控制方法
1、事前控制
1)做好“事故樹”分析
“事故樹”分析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尋找工程施工過程中質量事故的全部事故模式,發生概率最大的事故就是工程質量的薄弱環節。找出了這種事故模式就可以指導我們采取相應措施去加強薄弱環節,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減少質量事故的發生率。
2)工程書面材料的控制
抓好項目可行性研究、地質等各類勘察報告、施工圖紙的分析及會審。
3)做好施工組織設計審批工作的預控
高質量的項目需要一份高質量的施工組織設計,它必須結合工程特點進行編制,只有做好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消化吸收,如:設計技術交底,圖紙和地質勘察報告等,并對相應的分項工程控制的重點、難點和容易發生的質量問題給予明確,才能編好施工組織設計,項目負責人才能做好質量預控工作。
2、人員培訓
受石油行業地理環境的影響,基礎建設工程的安全重要性和多專業融合性體現得淋漓盡致,這要求從事基建的管理人員專業和行業標準知識必須強化拓展,包括:土建、工藝、電氣、暖通等。只有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才能在施工過程監督上發現問題,指正問題。
3、執行管理程序
嚴格執行石油行業相關的《建設工程管理程序》、《工程竣工驗收手冊》及國家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等,對工程項目進行監督,對于企業資質不符、手續不全等一系列不符合程序要求的施工單位一律不允許進場施工。
4、建立組織結構
工程項目從前期需要多個部門的監督審批:安全部門負責開工的前期手續,包括各類特殊作業票及“三同時”辦理;規劃計劃部門負責預可研、可研、地勘報告、施工圖設計與預算的工作;基建管理部負責現場開工、施工進度和過程質量管理;生產運行部負責工程項目竣工后的試運行;物資部門負責項目材料的采購審批;檔案部門負責工程項目資料的收集與歸檔;財務部負責按照形象進度劃撥工程款。每一種組織結構都有其適用的企業規模和發展時期,目前,在工程項目上應用最廣泛的是矩陣組織結構。
由于這種結構是根據項目組織的,任務清楚,目的明確,各方面,專業人員都是有備而來??呻S項目的開工和竣工進行組織或解散;在新的項目部里,能溝通、融合,它還加強了不同部門之間的配合和信息交流,能把自己的工作同整體工作聯系在一起,為攻克難關,解決問題而獻計獻策,由于從各方面抽調來的人員有信任感、榮譽感,使他們增加了責任感,促進了項目的實現。
5、過程監控
重視事中控制,這是因為事中是建筑產品形成的主要階段,也是工程質量控制的關鍵階段,監督員應現場全過程跟蹤施工,強調每一個施工環節的具體監控。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監控分為:
1、堅持按設計方案施工
1)要督促施工單位做好施工技術交底工作。
2)監督施工單位按照施工圖進行施工。
3)督促施工單位做好自檢、互檢、專檢制度的落實。
2、工程中抓“第一”、“重點”、“臨界”項目
工程開工第一個工序,監督員要到現場去檢查,高度重視其在整個工程的重要性,嚴格把關。對于工程重點部位,要認真細致檢查,嚴格按施工規范和設計要求驗收。對臨界項目,則要求施工隊進行“三檢制”,實行對工序交接檢查,避免不同工序、工種交接時,將質量問題和隱患帶入下一道工序中。
3、現場巡視,測量檢查,數據說話
監督員通過旁站監督、現場巡視和平行檢查等方式,針對關鍵部位、關鍵工序進行實地數據測量,來檢查判斷工程質量,以所測數據來評定質量等級。以書面通知施工單位并附上所測數據,使施工單位對于質量問題不能遮掩,避免今后出現類似問題。具體方法如下:
1)旁站監督
旁站監督是指監督人員在工程施工階段,對關鍵部位、關鍵工序的施工質量實施全過程現場跟班的監督活動。旁站監督是技術性要求很強的工作,因此要求旁站監督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建設工程現場實踐經驗,對所監督的施工過程所采用的方法和過程有透徹的了解,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心中有數,能做到預控管理。
2) 現場巡視
現場巡視是指監督人員對正在施工的部位或工序進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監督活動,它不限于某一部位或過程?,F場巡視是監理行為中為獲取綜合信息和全面掌握工程現場動態的有效途徑,是對施工現場的工作面進行全面的檢查,可以有效掌握影響質量各因素的狀態,可及時發現質量低劣的先兆,及早解決工程質量問題并采取預防措施。
3)平行檢查
平行檢驗強調的是項目監理機構利用一定的檢查或檢測手段,按照一定的比例,對某些工程部位、材料等獨立進行檢查或檢測,進行質量判斷。如運用高精度的測量儀器對建筑物方位的復核測定,使用先進的無損探傷設備對焊接質量的復核檢驗,此外還有對某些結構部位標高、尺寸、偏差、位置等復核檢驗等。
6、事后驗收與資料的收集
當分部分項工程完工后,總結各環節檢驗批質量驗收記錄,按相應的施工質量驗收標準進行工程質量驗收。事后驗收對施工中存在的質量缺陷或重大質量隱患,通過項目負責人及時下發工程暫停令,要求施工單位停工整改,并配合有關單位及時提出解決的方案,將問題處理。從而達到既保證工程質量又不影響工程進度,避免了不必要的經濟和進度損失。在工程竣工之后要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對工程進行整體驗收,驗收合格才能交付使用單位,同時要求施工資料必須齊全、必須為“施工過程中的資料”,保證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做到將來一旦出現情況,有據可依。
參考文獻
[1]錢榮斌.淺談建筑工程質量監督及有效控制,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年
篇2
論文摘要:介紹了知識管理的產生和定義,闡述了現代化醫院必須重視知識管理的理由,提出了現代化醫院如何進行知識管理看法。
1知識管理的產生和定義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F.Drucker)在2O世紀6O年代提出的。他指出,我們正在進人知識社會,在這個社會巾最基本的經濟資源不再是資本、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而應該是知識,在這個社會中知識工作者將發揮主要作用。知識管理則是指通過對知識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以提高閉隊創新能力進而提高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動。根據這個定義,知識管理的終極目的與其他管理的終極目的一樣,是為了提高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但知識管理的直接目的是要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這也是知識管理在新的經濟時期之所以必然出現并且廣泛興起的直接驅動力。
2相關的知識管理理論研究
瑞典管理學大師卡爾·斯威比(Karl—Erik Sveiby)把知識定義成一種行動的能力,強調知識是動態的,甚至明確提出“知識不能被管理”“不利用信息技術也可以實施成功的知識管理”。認為知識管理應側重發揮人的能動性,關注對人類個體的技能或行為的評估、改變或是改進過程。美國管理學家托馬斯·達文波特(ThomasH.Davenport)則注重信息管理系統、人丁智能、重組和群件等的設計和構建,認為知識是一種企業資源,是一種物質對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統巾被標志和處理,即可以被管理和控制。認為知識不僅僅存在于文件或數據庫中,也根植于組織機構的日常工作、程序、慣例及規范中,可以通過計算機和網絡進行編碼、存儲和傳播。“數據一信息一知識”的遞進概念,使得知識管理與信息管理緊密相關,信息技術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達文波特還重視用知識管理求得經濟的效益,即如何更好地取得優勢利益。他在1998年曾指,“知識管理真正的顯著方面分為兩個重要類別:知識的創造和知識的利用”,認為知識的傳遞和轉化能夠為企業創造卓越的價值。其他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20世紀8O年代初期,5O%的聯盟企業在合作過程巾是為了獲取對方知識,因此把這類為了轉移和學習知識的聯盟稱之為“知識聯盟”。
3現代化醫院必須重視知識管理
3.1知識管理是醫學科學發展的需要
現代醫學模式已轉變成為社會一心理一生物醫學模式,醫學科學也呈現出高度分化、高度融合、發展迅速、信息量大的特點。醫務人員除了掌握本專業學科的知識之外還需學習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人文科學,這引發了醫務人員對醫學知識、社會學知識更多的需求。醫務人員和醫學研究人員要把握自己專業領域范圍內的同內外最近研究動態和進展,也需要不斷獲取更多的知識。循證醫學強調的是任何醫療決策應建立在最佳科學研究證據的基礎上,因此,大量的臨床經驗和數據還有待于收集、分析、傳播和利用。只有建立有效的知識管理體系,才能促使醫務人員適時獲得相關的知識,進而發揮知識的最佳價值,促進臨床診治水平的提高和整個醫學科學的發展。
3.2知識管理是醫院發展的需要
醫院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是一個知識高度密集的單位,不僅涵蓋了醫學、藥學、管理學等許多復雜的知識,而且與人義、倫理、法律、信息等學科有著廣泛的交叉,其知識的學習、交流、應剛以及研討是相當頻繁的。在多年的運行過程巾,醫院也積累和沉淀了相當多的知識和信息,有的已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但大多數都遠沒有上升到系統管理的高度。醫院要提高知名度,提高自身的醫療水平,增強行業競爭力??诎l引更多患者就診,也需要加強知識管理,提升知識結構,對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應用,總結這些寶貴經驗,突醫院的々業特色。
4現代化醫院如何進行知識管理
醫院知識管理的主要任務是要對醫院的知識資源進行全面和充分的開發以及有效的利用,從而達到醫院醫療、科研和管理的創新,這也是知識管理區別于其他管理的一個主要方面。我們應該把知識看作醫院的一個相對獨立的資源體系而加以全面和綜合的管理。
4.1知識的收集
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知識的收集不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這為醫院進行知識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術保障和支持。醫院在進行知識的收集時應有創新精神,摒棄一些保守的觀念和傳統.加大對知識的投入,有計劃地、科學地進行知識的采集。同時還要認識到,醫院知識收集是一個長期積累、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醫院的圖書館除建設和完善傳統館藏紙質文獻外,還要進行電子文獻、多媒體文獻和全文數據庫的建設,拓寬文獻獲取途徑,開展原文傳遞服務,保證醫務工作者對醫學文獻知識的需求。信息部門要建立電子病案、數字化醫學影像與通信系統(PACS)和檢驗檢查信息庫,實現醫療知識結構化和電子病案結構化。最重要和關鍵的是如何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充分發揮隱性知識對知識創新的巨大作用。這里,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概念是在1991年由日本的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的。他認為,顯性知識指的是表達知識的記錄型信息;隱性知識則是指存貯于人的腦海中的一種潛意識的知識,不易用文字表達,也不易交流和共享,但它對知識創新更為有效,如,個人的經驗、訣竅、工作技巧等。引入人性化管理理念將對這個過程的順利進行起到關鍵的作用。
4.2建立知識管理團隊
成立醫院知識管理團隊是實現醫院知識管理的重要保證。知識管理以創新為目的,而通常情況下,創新又是沒有先例可循的,醫院要想成功地實施知識管理就有必要設立有權威的知識主管,可由業務副院長或德高望重的專家兼任,以統攬全院的知識管理活動。同時,要突破科室或部門的限制,存醫院內部構建一些以創新和共享為價值觀基礎的新技術、新項目隊,鼓勵醫院員工參加各類專業性學術體,積極提供參與各類學術活動的物質保障,進而以科研課題或合作項日為載體,形成相對穩定的非正式的協作關系,互通有無,相互學習,從而在更廣闊的范麗內實現知識的交流與共享,激勵醫務人員積極開展有利于患者的醫療新技術、新項目。例如,英國的醫學知識服務機構創建了首席知識管理官(Chief Knowledge Officer)制度和圖書館員網絡,專門負責知識管理。
4.3建立知識管理平臺
醫院可以通過建立醫院知識管理平臺來實現醫院知識的高效管理和應。在醫院信息網絡基礎上,依托網絡技術、數據倉庫、數據挖掘、統計分析等先進的信息技術,采用lntranet架構及瀏覽器界面,實現醫院知識管理的高度集成和靈活運用。其內容應包括臨床醫學知識、臨床護理知識、輔助學科知識、藥學知識、醫學文獻提供、病例討論分析、醫院科研管理、醫學專家人才庫、醫院公文系統、醫學藥學護理學考試練習等模塊平臺還應該為領導的決策提供依據,實現領導自由定制所需要顯示的模塊以及工作分類,使工作能夠自動按照輕重緩急分類顯示在領導辦公桌面,讓領導一目了然;通過平臺的在線共享內容功能(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SS)使工作網站的信息實時更新在領導工作臺上,還能夠將業務系統的數據抓取到領導工作臺上展現,領導能夠及時看到所關心的數據信息,節省時問成本并提高效率。
4.4重視對知識管理的應用
篇3
關鍵詞:知識管理;終身學習能力;知識管理工具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進入知識時代,知識正在不斷地增長,人類正面臨著巨大的考驗: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全部知識就會折舊80%。在知識時代中,為了適應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人們學習觀念和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終身學習已經成為必須。人們不僅要不斷地獲取知識,而且還要學會如果管理這些知識。個人只有學會對自己所獲得的知識進行有效地管理,才能更好地學習。
二、知識管理
(一)知識管理的起源。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爆炸時代,知識的劇烈增長使我們目不暇接,知識的折舊程度也在不斷地提高,現在所學的知識將在一年之后大部分被淘汰。我們必須要每天學習、不斷學習才能趕上這個時代的變化??墒牵鎸嫶蟮男畔?,我們卻不知如何取舍。所以,知識信息量雖然龐大,可是如果我們在吸收它的同時不進行有效的管理就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知識管理的定義是由彼得?德魯克最早提出來的。德魯克在1988年發表于《哈佛商業評論》上的《新型組織的出現》一文是關于知識管理最早出版的著作。知識管理最早來源于企業界,一直以來在企業中的運用比較多,知識管理為企業的生存發展提供了保障。通過知識管理,企業可以對自身零散的經驗進行歸類總結,并形成一整套的知識體系。這樣的知識體系給企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為企業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對于企業來說,知識管理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支柱。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生產和發展中運用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的好壞決定了企業的成敗。
隨著社會地不斷發展,個人也越來越重視知識管理。個人的知識管理主要用于支持終身學習,對于個人來說,知識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者必須學會學習以及學習如何管理自身的知識才能有效地支持終身學習。
(二)知識管理的定義。
知識管理的定義有很多,還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從上個世紀開始一直到現在已經有許多人為知識管理下了定義。
馬斯(Masle):知識管理是一個系統地發現、選擇、組織、過濾和表述信息的過程,目的是改變雇員對待特定問題的理解。
維娜?艾莉:知識管理幫助人們對擁有的知識進行反思。幫助和發展支持人們進行知識交流的技術和企業內部結構,并幫助人們獲得知識來源,促進他們之間進行知識的交流。
這些定義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知識管理的概念,也表明了人們對知識管理的重視程度。總體來說,知識管理就是運用知識管理工具對知識進行獲取、共享以及反思的過程。
三、個人終身學習能力的理解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我們必須要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這樣的社會,因此,終身學習成為了學習者唯一的選擇。根據OECD國家教育部長會議的定義,終身學習是指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終身不斷地學習。通過終身學習,人們可以掌握適應這個時代的知識,并且運用這些知識來為自身創造幸福?!敖K身學習是人類開啟知識社會大門、適應并且駕馭知識經濟的一把鑰匙”。
在終身學習時代中,個人的終身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個人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才不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在知識時代中,文言已經不單單指不會讀寫算的人,懂得讀寫算的人也會不小心成為“功能性文盲”。所謂“功能性文盲”就是指受過一定傳統教育,會基本的讀、寫、算,卻不能識別現代信息符號及圖表,無法利用現代化生活設施的人。知識在不斷地改革創新,現在所學的知識在數年以后就會被淘汰,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功能性文盲”,所以我們更要學會終身學習。
四、知識管理對塑造個人終身學習能力的啟迪(知識管理工具)
知識管理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搜集、整理、整合、存儲、傳遞知識資源的過程。知識管理促進了知識的交流與共享,并且實現了知識的轉移與編碼。知識管理工具是實現知識的生成、編碼和轉移的手段和方法。
圖1知識管理的組成
知識管理工具包括知識獲取工具、知識生成工具、知識編碼工具和知識轉移工具。
1.知識獲取工具。新知識的產生必然要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學習者要創新就要學會如何獲取前人已有的知識。知識的獲取工具如我們所熟知并且經常使用的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主要有google、baidu等。利用這些搜索引擎可以從網上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獲得大量的知識資源。
2.知識生成工具,學習者從網絡以及其他各種途徑獲取信息資源并且進行歸納與整理。從而生成了知識。知識生成工具主要有BBS、Wiki等社會性軟件。BBS是一種電子信息服務系統,它向用戶提供了一塊公共電子板。學習者可以在這塊電子板上交流學習心得和發表自己的見解。wiki是一種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它可以幫助學習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學習者可以通過Wiki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3.知識編碼工具,知識的編碼過程就是一個知識的組合過程。知識編碼工具主要有知識地圖和概念地圖等。知識地圖是一種知識導航系統,并顯示不同知識存儲之間的重要的動態聯系。概念地圖是一種圖表,它可以用來解釋各種知識觀點是如何聯系的,并給學習者呈現一種直觀的表達方式。概念地圖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不僅可以用于教師課堂的需要,而且還為學生課后學習提供了有效的幫助。
4.知識轉移工具,知識的轉移是一種知識共享的過程。學習者通過網絡這樣一個平臺進行知識上的交流與討論,并實現了知識資源的傳遞與共享。知識轉移工具主要有聊天室和在線學習(E-Learning)等。聊天室是一種網上交流空間,它為用戶提供了很好的知識交流平臺,學習者可以在聊天室里相互溝通,分享自身的知識資源。在線學習是指學習者通過互聯網在網絡虛擬教室里接受網絡課程的學習過程。在線學習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對一的學習與交流,并且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學習動機。在線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者可以在家中接受網絡課程的培訓。這些知識管理工具為學習者的知識管理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學習者通過這些知識管理工具為個人的終身學習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終身學習是社會發展對人提出的必然要求。個人的發展需要終身學習,個人的成長也需要終身學習,個人只有學會了終身學習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急劇變化的社會。知識管理對塑造個人終身學習能力有著很大的幫助,學習者只有學會了如何進行知識管理才能有效地促進終身學習。
參考文獻:
[1]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革新:教學設計視域,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8
[2]劉麗斌,從知識管理思想的起源探討知識管理的概念,[J]圖書管雜志(Library JournaI),2008,(6):2-7
[4]維娜.艾莉著,劉民惠等譯,知識的進化[M],珠海出版社,1998
[5]2001年中國教育綠皮書一中國教育政策年度分析報告,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1:166
篇4
[關鍵詞] 知識管理效果評價標桿管理法質量屋法平衡記分卡
一、引言
當前企業已經將知識管理作為提高企業創新力和持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從而在不斷加大對知識管理項目的投入。如何更加恰當、全面、有效地評價知識管理投資項目的效果成為企業的一項重要課題。基于知識管理項目所具有的特點,使得對知識管理投資項目的評價成為的企業的一大難點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一系列各具特點的新型評價方法。因為各種方法的應用各有利弊,本文著重對有關知識管理投資項目評價方法進行評價和比較,旨在為企業進行知識管理項目投資提供參考,為正確指導企業知識管理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以達到進一步提高知識管理水平和增強企業競爭力的目的。
二、知識管理項目投資評價的傳統方法
現階段, 企業對于其知識管理投資報酬率的測算,普遍使用的是投資回報率和托賓q 這兩種傳統方法。
1.投資回報率法。投資回報率作為企業業績評價體系最基本的指標之一, 同樣也可以用于企業知識管理的評價。投資回報率指邊際貢獻與投資額之比, 知識管理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即為實施知識管理后的增量收益與相應的知識管理投資額的比率。使用投資回報率來衡量知識管理的實施效果, 簡便易行, 易于理解,而且數據來源于會計資料比較客觀。但是, 投資回報率的結果會受到企業采用的會計記賬方式的影響。
2.托賓q法。該方法由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賓最先提出。q等于公司市值與該公司實物資產的重置成本之間的比率, 即q=公司資產的市值/公司資產的重置成本。公式中的分子為公司普通股、優先股以及債務市值的總和, 這個市值總和同公司重置成本構成的比率即托賓q值。q>1說明公司的經營狀況良好,資產價值超過其重置成本; q
以上兩種方法作為衡量知識管理效果的傳統方法, 具有計算簡便的優點,可以反應公司知識管理的瞬間狀況。但是, 這兩種方法與公司日常的經營相脫節,對公司各方面戰略的制定不具備指導意義, 不能解釋公司如何進一步創造價值及如何獲取持續的競爭。
三、標桿管理法
標桿管理本質是一項持續的調查和學習經驗的過程, 以保證最佳實踐能被揭示、引進和貫徹。標桿管理也可以很好地用于企業知識管理的效果評價中, 可以測試知識管理活動是否被企業成功實施并取得預期的效果。在知識管理評價過程中, 此處的標桿管理就是將優秀公司的知識管理作為標桿, 以此為學習和比較的參照, 將本公司知識管理各方面包括績效與標桿進行比較,找出差距,加以改進,進而提高本公司的知識管理水平。
一般來說,標桿管理可按照如下流程進行:確定標桿管理的對象與內容。首先要明確對哪些知識流程或知識管理方面進行標桿管理,同時還要弄清楚為什么對這些流程實行標桿管理;形成標桿管理團隊,確定工作計劃。進行標桿管理,需要一支專業的隊伍,在組建標桿管理團隊時,管理人員要明確將哪些人包括進團隊當中,以及為什么將其包括進來;識別標桿管理的伙伴。這一階段要明確選定哪一企業作為標桿以及獲得標桿信息的來源, 通常企業會選擇將公認的榜樣企業樹為標桿;收集和分析標桿信息。即按照上一步驟確定的合作伙伴與信息來源,廣泛收集標桿信息并進行分析,找出本企業存在的不足,認真分析標桿取得優秀業績的原因和具體做法;反饋。即根據上一步得出的結論,對組織的知識流程或知識管理實施加以改進。
四、質量屋法
質量功能展開法(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由日本學者Yoji Akao于1966年首次提出,并于1972年作為一種產品設計方法, 在日本三菱重工神戶造船廠得到首次應用。
QFD的核心組成部分為“質量屋”(House of Quality,HOQ),質量屋因其矩陣和圖表的形狀很像房屋而得名。
質量屋作為整個QFD過程的核心,最初是應用于產品開發與設計階段。但是作為一個功能強大的大型矩陣,可以為質量屋賦予不同的指標, 將其運用于不同的領域。通過修改其構成和指標,質量屋可以用于知識管理效果的有效評價。此時,質量屋的左墻代表各種結果指標,不同的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與側重點的不同指定不同的指標,它們可以是知識創造、知識固化、知識共享、員工/客戶滿意度、質量、成本、員工流動率等等;質量屋的天花板列出了適當的績效指標;質量屋的右墻對應著左邊選定的各個指標的權重;屋頂表明了各項績效指標間的相互關系,而中間的關系矩陣描述了結果與績效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地板所表示的目標值表明為了具有競爭能力, 企業需要達到的最低績效標準(如圖1)。
圖1
通過觀察質量屋矩陣主體的相互關系,就可以準確地發現最有可能影響整個公司經營的知識管理區域。
五、平衡記分卡法
平衡計分卡作為一種優秀的戰略管理業績評價工具, 其基本架構由四個維度組成, 即財務狀況、客戶狀況、內部業務流程狀況和學習與成長狀況。這四個維度分別代表了對內、對外、過去和未來四個角度。因此, 平衡記分卡實現了財務與非財務的平衡, 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平衡,外部與內部的平衡, 結果與過程的平衡。
傳統的平衡記分卡是將企業的戰略目標分解轉化為以上四個方面, 具體的相互平衡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并對這些指標的實現狀況進行考核, 從而為戰略目標的實現建立具有可靠執行基礎的績效管理體系。這種計量的多樣性中包含著目的性的統一,因為所有的計量都直接指向組織的戰略。
平衡記分卡也可以用于知識管理投資評估。此時,可以用財務、客戶資本、組織資本和人力資本這四個維度來取代傳統的四維度, 共同指向知識管理戰略。知識管理平衡記分卡是在以上四個方面制定目標并進行計量, 將組織的知識管理戰略用這些緊密相關的目標, 來表現并對企業完成知識管理目標的情況加以評價(如圖2)。
圖2
知識管理平衡記分卡作為一種有效的測算方法,既能及時提供公司的知識狀況瞬間圖,又能夠幫助指導知識管理戰略,跟蹤公司所選知識管理戰略的現狀;同時也實現了更多方面的結合和平衡。
六、結論和建議
篇5
【關鍵詞】網絡環境;新產品;知識管理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經濟以及信息技術等多方面的發展,企業所要面臨的市場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目前市場當中的許多企業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大部分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都越來越快,知識能夠得到擴散的范圍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廣;技術系統的操作難度以及復雜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對知識進行整合顯得越來越重要;企業中對技術發展進行方向預測難度也在加大;企業創新的風險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根據這些情況,我們不難看出在一個企業當中如果僅僅是憑借自身的力量想要對本企業的相關產品及其知識進行全部掌握幾乎是不可能的。傳統而又封閉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企業新產品的開發了,企業需要不斷進行創新,向網絡模式創新的方向進行轉變,同時,也應該與其他相關的組織展開合作,共同承擔創新的風險,對創新資源進行整合,并且對創新的效率進行提高。
一、新產品開發知識管理的相關概述
在市場環境當中,以往各個企業中競爭的基礎主要是以物資資源為主,而目前競爭的基礎已經是以知識資源為主了,因此,企業以知識為基礎對新產品進行開發這一發展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企業還把知識做為一種競爭優勢對其進行管理。有學者提出,在產品進行開發的過程當中,對知識進行有效地管理需要依賴一定的原則以及相關的實踐,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對相關的知識進行轉化以及共享,對知識戰略目標的清晰使用;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要能夠對相關機制及其建立進行學習,包括項目評估、各個階段的評審等等;還要能夠對信息進行補充、記錄以及評價;企業當中員工之間的交流也應該得到重視;對于知識進行管理的過程中,以往總是命令化的,但是命令化已經漸漸不能夠使用于企業發展了,必須將知識的管理往習慣化的方向進行轉變。一些學者對知識的管理流程進行劃分,并將其大致劃分為五個具體的階段,也就是知識的創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傳播、知識的存儲以及知識的轉化這五個方面,知識管理流程的這五個階段都對新產品開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網絡環境下新產品開發知識管理所面臨的挑戰
在一個企業當中,新產品開發處于何種水平對于企業的命運以及前途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我國企業當中,目前對于新產品開發中知識管理的體系并沒有十分完善,甚至還存在一些問題,而最主要面臨的問題還是知識和流程之間的問題。
在企業對產品進行開發時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流程,而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的產品開發流程與產品相關的知識并沒有什么實際的聯系。企業目前所擁有的相關軟件以及系統起到的作用僅僅是對文檔進行簡單的管理,對于新產品的開發流程與相關知識并不能在邏輯上進行很好的管理,也不能夠對新產品開發項目中相關文檔進行完整地形成,除此之外,在很多企業中相關知識系統仍然無法形成透明而有效的知識管理手段。這樣一來,企業在新產品開發中就會存在很多不必要的問題。比如,由于知識系統并不能有效對知識進行管理,于是大量數據信息就會產生,而這些信息并不全是有用的,這就導致信息查詢的時以及信息處理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大大增加了;由于沒有對相關知識信息進行妥善的管理,信息量有十分龐大,往往會導致一些有用的信息丟失。
三、網絡環境下新產品開發知識管理的未來研究方向
1.對知識流動的過程進行研究
在對新產品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網絡環境下新產品開發的相關過程及其所具備的特點進行結合,對新產品開發過程中知識活動的過程及其相關的特點進行研究,并以此為基礎,對新產品開發過程中知識管理所構成的重要因素進行探討;在企業當中,以知識創新為基礎――新產品開發的具體的流程為出發點,對知識流動的具體過程進行分析,最終對融入在產品開發具體流程中的相關的知識管理模型進行設計、開發以及融入。
2.對相關知識管理體系進行構建
網絡環境下要想對新產品進行成功開發,那么就必須對相關的知識管理體系進行構建,并且能夠對微觀層面也進行深入的研究,在知識的存儲、表示以及智能供應等各個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刻的探討;除此之外,知識管理體系的構建勢必需要以技術來作為支撐。因此。我們還需要對相關技術進行研究,從而為知識管理體系的構建創造良好的基礎。
3.對知識管理的步驟及方法進行分析
在網絡環境新產品開發知識管理中,具體進行實施的步驟或者是方法我們應該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并對知識管理中所具備的方法論進行探討,這樣對于企業知識管理無論是在研究或者是在實踐中都能夠提供一些借鑒、思考等。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對知識管理體系中的環境模型或者是評價方法進行構建,從而對新產品開發過程中知識管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四、結束語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網絡已經深入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當中,當今社會也是只是的社會,對知識進行管理是每個企業都應該重視的。在企業當中,新產品的開發往往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關鍵,結合網絡這個大的背景環境,在對新產品進行開發的過程當中充分對知識進行利用,建立相關的知識管理體系,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知識知識管理組織創新
知識管理是一門新型學科,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它的定義和內容。如對知識管理概念的描述:“知識管理是對知識進行管理和運用知識進行管理的學問”;“知識管理,簡單地說,就是對一個項目組織所擁有的和所能接觸到的知識資源,如何進行識別、獲取、評價,從而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的管理過程。”本文認為,要凸顯知識管理是以知識為中心的管理,知識管理是組織創新的基點,借此研究知識管理到底管理什么和怎么管理的問題。本文從知識的特點入手,闡述知識管理的內容和實務。
知識的特點
“知識”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價值體現在它已變為經濟要素中的首要資源。相對于物質資源、資本資源和人力資源,知識資源的特點如下:
(一)知識是一種無形資源
從資源性特點看,知識是一種無形資源,與有形資源有本質區別。首先,物質資源是可以用盡的,知識資源則可以生生不息,取之不盡,這是知識資源最本質的特征;其次,物質資源的擴張是有限的,知識資源卻可以無限擴張。隨著時間的推移,物質資源的有限性限制了人們對物質和財富的量的需求,但人們對它們的質的需求卻是無限的,而這種無限性的需求正體現在知識需求的無限性上,只有無限擴張的知識才能滿足人們對質的無限追求;第三,物質資源只能是物理上的換位,知識資源則可以充分共享。
(二)知識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要素
從知識在經濟中的作用原理看,知識已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要素。知識資源的以下特點使知識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要素:
一是共享性。知識資源可以共享,允許眾多使用者同時共用同一知識資源,而且共享者越多價值則越大。二是反復應用性。知識資源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再生應用的能力,可以反復使用。三是累積性。知識資源在其傳遞和使用過程中可以累積,知識在人類系統進化和個體發育過程中都是累增的,且具有不可逆轉的特性。四是滲透性。知識資源具有極大的滲透性,一種知識資源可以滲透到許多領域而產生影響,大量知識資源相互滲透使智能呈指數式迅速膨脹,造成“知識裂變”。五是時空相對性。知識資源的空間可以虛擬,無法用感官去度量知識資源在載體中的空間和形狀。另外,知識資源所占空間可以壓縮,所以,同樣的空間所儲存的資源是不同的。知識資源的時效性特征也是很顯著的。有些信息一旦,就會使另一些同類信息毫無價值,而有些信息遲早都不會影響其價值。知識資源時效的長短也是相對的、不確定的。知識資源經常被創新淘汰,在淘汰中積累,在積累的基礎上再創新,所以,知識資源就是創新資源。
(三)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從知識存在的狀態看,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可以通過正常的語言方式傳播的知識,是可表達的,有物質存在的,可確知的,已被文本化了的知識。所以,顯性知識是知識管理明示的對象,是知識轉化為企業競爭力的直接動力。隱性知識則是未被文本化或難以被文本化的知識,因而有難以言明和模仿、不易被復制的特點。它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難以表達的技能、技巧、經驗和訣竅等,即它不易用語言表達。另外,也包括個人的直覺、靈感、洞察力、價值觀、心智模式等,這些認識方面的隱性知識會深深影響到個體的行為方式。隱性知識屬更深層次的、由個體擁有并控制的知識,是組織進行知識創新和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和源泉。
知識管理的內容
知識管理簡單地說,就是對知識進行管理和運用知識進行管理的學問。它是以知識為核心的管理。在實施過程中,是根據知識的特點及知識經濟研究領域的認識階段來進行的。知識經濟認識領域分三步進行:一是知識價值論,核心是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和知識的價值;二是知識創新論,主要探討知識創新的機制和過程;三是知識轉化論,主要著眼于知識的轉化和知識如何參與分配和共享。其中,知識的價值已在人們中達成了共識,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的主要任務就是將知識轉化和共享并在轉化與共享中創新。
(一)促使組織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互相轉化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轉化是多方位的,一般包括:
顯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這個轉化的目的是推動內部的顯性知識交流,以減少信息流的摩擦,降低運行成本,是發揮知識外部性的直接方法。顯性知識間的轉化是知識管理明示的對象,是知識轉化為企業競爭力的直接動力。
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這步轉化的意義在于:由員工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后,再通過顯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的機制使其創新知識被企業共享,從而建立鼓勵員工的創新行為機制,以激發員工的潛能來達到這步轉化。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是知識轉化的核心,是知識生產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徑。
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隱性知識是創新的源泉,而隱性知識本身也需要不斷的積累、更新,如果隱性知識停滯不前,顯性知識也將被定格并很快就會落后。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與員工的學習能力和素質密切相關,所以企業應加強員工的素質培訓,建立學習機制來鼓勵員工的自發轉化行為。
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這一過程是知識管理中最高層次也是最難以實現的。因為隱性知識具有隱匿性、不易傳播的特點,如何進行隱性知識間的轉化,其根源在于其知識所有人的知識隱性維度、觀點、情緒及所處的環境氛圍。人類掌握隱性知識的動機、多少及使用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在隱性的維度下潛意識的交互作用中進行的,由此可知:首先,學習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干預的效果有限。其次,個人的所知比所表達的要豐富的多。組織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是如何將個人蘊藏的隱性知識向外展現,轉為他人隱性知識的來源,并發揮其乘數作用,去偽存真,創造具有價值的知識。所以,隱性知識間的轉化速率、范圍及深度,取決于一個個體的工作氛圍和激勵機制。
(二)促使知識共享
知識共享是指知識所有者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識,是知識從個體擁有向群體擁有的轉變過程。由于知識從本質上來說是可以相互交流與學習的,而且使用的越多就越能創造出新的知識,因此,知識產品就與具有排他性、有限性的物質產品有著天然的區別,但由于先進知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給擁有者帶來豐厚的收益,所以擁有者會極力維持知識的壟斷性。所以,知識是不能自動實現共享的,必須通過鑒別知識范圍和類型,創造一定的途徑才能達到。
1.從知識共享范圍看,有企業內部知識共享和企業外部知識共享。組織的知識管理應先從內部知識共享開始,然后通過企業內部網絡與外部網絡的接口,再向外延伸。對于組織內部知識應在堅持平等性原則和開發性原則的基礎上,暢通知識共享的渠道。如改善與重構組織結構,建立對知識共享的激勵機制,配備必要的計算機網絡硬件設施和必要的規章制度等軟件措施和必要的規章制度等措施來實現。相對組織內部知識共享來說,組織外部知識游離于企業的可控范圍之外,不為組織所左右,但它對組織的經營與運行有很大的影響。組織外部知識共享可根據其外部知識與組織的密切相關程度和外部環境的復雜程度,依次采取經營策略的變化去影響,或是預測知識走勢去主動適應等方式去實現。
2.從知識共享類型分,有顯性知識共享和隱性知識共享。顯性知識共享是伴隨著知識傳播方式的變化而發展的。近年來,磁介質和光電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不僅使人類知識的存儲和傳播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時也提供了渠道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極大地加速了顯性知識的可獲取性和共享性。
隱性知識的共享一般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個體因素。知識獨占能產生壟斷利潤,所以知識擁有者為追求個體價值的實現會阻礙隱性知識的共享。二是組織因素。組織環境與氛圍影響隱性知識的共享。如在傳統的層次機構設置下,員工的思維和工作能力受制度和崗位的約束,員工之間缺乏超制度以外的直接接觸和互動交流,難以推動隱性知識的共享。三是社會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識共享的途徑與程度是有區別的。如東方人的謹慎、含蓄、內向的性格使得東方人在與人的初步交流時會產生一些障礙,但東方人卻善于使用非正式的方式傳遞信息,這也許是隱性知識共享的一種“隱性”力量。
3.從共享方向來看,知識共享分順向共享、逆向共享和橫向共享。知識的價值以兩種形態存在,一種是無形形態,即知識的認識價值;另一種是它的物質形態,是知識的認識價值通過實踐實現的,即知識的實踐價值。認識價值主要反映知識生成的主觀意識性,它既可能是客觀世界的直接反映,也可能是人們發揮能動性對已有的經驗知識進行加工和再行思考的結果,所以它是一種隱性的潛在價值,當人們在它的影響和指導下自覺不自覺地利用它來改造外面的主觀和客觀世界時,它將變為物質的或精神的實踐價值,實現了知識的價值目的。:
這種實現有三條途徑:一是順向實現。即由認識價值到實踐價值的共享。先有少數人或企業的新的認識發展為新技術、新工藝,生產出低成本、高價值的產品供大多數人共享。二是逆向共享。在現有技術和產品基礎上,解剖其“生成”方式、“還原”其結構原理,重新認識它的價值,以便再取得新的突破。三是橫向共享。首先是認識價值的形態的共享。一般說,知識的認識價值在人們之間的相互共享是互動的。因為人性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本能,當他遇到新的知識時,經常并不是一成不變地、死板僵化地全盤接受。事實上,當人們收到新的知識信號時,經常受其啟發,會有意識地加以改造和發展成新的認識價值;再則,由于人們思維的差異性,對同一種原理性的認識價值,可以得出不同的結果。所以知識的認識價值在人們之間的橫向共享,往往表現出由小到大的趨勢;另外是實踐價值之間的共享。由于知識的實踐價值能夠使其物質和精神在實踐中體現它的產出效能,這使得知識實踐價值的橫向共享效果更加便捷和有效。
(三)促進組織知識創新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成了組織成功的基礎,具有新的特征和要求:
更加開闊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的差異直接導致創新方式及效果的差異。傳統的“內部獨立研制創新”模式受制于研制力量,致使創新效率低下。經濟全球化趨勢及知識共享范圍的擴大,創新必須建立在“開放性”思維的基礎上,即知識創新與其價值轉化必須通過社會性協作過程中互相溝通交流并加以“研制”來實施。
創新方式互動化。隨著知識共享平臺的進一步建立,知識產品的加速發展及社會對知識產品需求的日益增大,個體和組織只靠獨自的創新能力來完成大型的、關鍵的創新項目日見力不從心。所以,創新已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有關社會知識創新、技術知識發明和應用系統的創造相互作用的產物,已具有了一種整體的、協同的、互動的系統特征。
知識流動因子多元化。過去的創新一般集中于投入和產出分析中,大多表現為靜態性和線向性的特點,而新時代創新系統的運作效應依賴于知識流的流動性和聯系性。所以,新時代創新系統是由諸如企業、學校、研究機構等這些創新因子為了一系列共同的經濟和社會目標,建設成相互聯系的機構網絡,在這些因子之間進行著一系列復雜的相互作用過程的活動。
創新機制的轉移?,F在的創新機制大多是重點控制和影響企業內部“知識存量”的內容和處所的累積機制,應主要控制和影響內部知識源和外部知識源之間平衡的界面機制。
現階段知識管理的實務
(一)更新企業經營理念
建立共生的觀念。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或個體開發新知識的相對能力越來越小,局限于企業或個體的知識創新的潛力及研發績效將受到極大的限制,不同的社會與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為了共同的利益目標進行知識共享、合作開發,才能達到合作方雙贏、社會共贏的目的。
建立文化吸收理念。據統計,在廣東深圳的不到經營期限中途解散的三資企業中,大約有34%的企業是因為文化沖突解散的,這就充分說明了不同經濟主體合作中文化融合的重要性。知識的轉化與創新是在不同的行為主體之間的互動作用下完成,而這種互動完成必須在其行為主體間的文化融合的狀態下才能完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任何組織都需要認真對待文化性質與結構的問題,對內應建立組織的文化,對外應容納與借鑒外部文化。通過組織內外部成員間的文化認同推動知識的發展與更新。
建立壟斷與共享結合的理念。知識的組織壟斷有利于本組織競爭優勢的形成,知識共享有利于行業或社會知識水平的提高,進而使本組織受益,所以,組織并不需要限制所有知識的對外傳播,相反,應以共享為主、壟斷和保密為次。首先要做到在不損害本組織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與他人共享知識;其次,也應認識到,組織在向社會提供優勢成果的同時,應不斷地向社會吸收知識,進一步增加自身的創新能力。
(二)加強組織間的知識合作
組織間進行知識合作可以產生三種效應:
知識的聚合效應。通過組織間的知識合作,使組織原有的知識系統進行聯合與補充,匯合成為組織之間的知識網絡。這將使得各自知識優勢得到疊加與延伸、強化與鞏固。在未對組織進行專門性優勢知識追加投資的情況下,通過這種知識聚合來實現優勢知識的發展與完善,既可加速知識成果的轉化,又可避免專門知識過度投資的傾向。
知識的重組效應。在知識合作過程中,知識超越了組織的邊界,在組織之間不停地傳遞、交流,為知識突破原有使用的限制或者路徑依賴性創造了條件,形成了知識要素之間的重組。
知識的激活效應。知識合作可以通過互動增加知識激活的機會,形成原有組織所不具備的新知識。來自不同組織的知識合作,可以彼此相互交流與分享、彼此溝通與對話,在這種開放的動態的知識互動中,新知識得以產生。
(三)建立企業間的知識動態聯盟
進入工業經濟后期,“競合”的理念已得到廣泛認可。但是,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時代,這種“競合”的關系就進一步發展成另一種更為高級的形式,那就是在組織之間建立動態聯盟。動態聯盟的基點在于:一是實行的是動態聯合,而不是剛性聯合,使組織間的“競”與“合”變得更為兼容,既可保持競爭的活力,又可避免兩敗俱傷的過度競爭;二是動態聯盟構筑在集中各方面優勢的基礎上,因此能做出快速響應市場機遇的決策;三是實現的動態聯盟可以解決如何利用社會現有存量知識,實現知識資源的最優配置。
(四)打造知識生成和價值轉化的組織
建立學習型組織。知識生成最基本的途徑就是學習。這是因為:一是知識有積累性的特性,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也只有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上,才能有效地組合、配置并創造知識;二是知識有一個老化的問題。隨著各個領域的知識爆炸,知識的有效期會不斷縮短,因此,組織必須不斷更新、補充、增添和創造更多的知識,才能保持競爭的優勢。
建立知識生產和轉化的機制。包括物質手段基礎與有效的制度機制。完善物質基礎能為組織學習提供一個完好的基礎設施網絡,包括配置因特網設施,建立較完善的知識信息、技術資料等資料庫。利用組織內部以及外部大量可編碼的知識,人們能夠隨時查閱、學習、分析相關資料,在此過程中整合和創造新的知識。
有效的知識管理制度機制指建立有利于組織成員彼此進行合作的創造性方式和激勵組織成員參與知識共享的制度機制。內容包括:一是要建立組織學習的制度,二是要設立知識主管,三是建立激勵機制。
建立完善的精神環境基礎。精神環境基礎是指創造一個借助組織力量來形成一個創造型組織視野的組織文化氛圍。這種組織文化應有利于組織知識創新的作用有:首先,它能展示一個愿景。這個愿景的功能就如雷蒙德•邁而斯所說的那樣:“展示偉大愿景的企業文化,就是力圖準確地定義組織將要探尋的知識流,然后向它們看齊”。同時,這個愿景應是一個共同愿景,力圖把組織的價值觀和個人的價值觀及發展方向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共同愿景。其次,它能鼓勵創新。即這種組織文化能鼓勵員工以創新的方式來思考問題,以不同的觀點來處理問題或機會,以便創造出更多的新的機會,得到新的理解或學習。
(五)實施以人為主體的人文管理模式
在知識經濟時代,必須實施以人為主體的人文管理模式。因為知識的載體是人,知識管理實際上就是對知識人的管理。人們掌握多少知識,為了獲取某些知識需要付出多大的投入,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有多少能夠轉化等等,都是由掌握知識的人的動機和組織所能提供的動力決定的。人文管理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人性化的管理,其基本特征體現為:一是作為個體的人,自尊、自立、自信、自愛、自強;二是作為群體的人,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成熟人、創造人。人文管理的內涵體現了新時代人類的主體性需求,實施人文管理將奠定知識管理的基礎,拓寬知識共享的范圍,為人們的互動學習提供條件,同時,也指明了知識管理的目標趨勢。
參考文獻:
1.呂國良.知識管理與圖書館管理[J].浙江工程學院學報,2001,18(3)
篇7
關鍵詞:知識管理;知識作業;工效學;作業效率;人工智能
一、問題的提出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腦力勞動者大量涌現,知識管理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知識管理的廣義定義)已成為企業實踐和管理學理論研究關注的焦點。不少企業特別是以知識工作者為主的企業,如:惠普、麥肯錫、清華同方等,已經通過建立知識庫、內部信息網絡建設等知識管理手段極大地提高了企業運行的效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相關研究和實踐大多僅關注對于知識這種資源的管理(知識管理的狹義定義)。即便是在這樣一種狹義上的研究也主要“側重于對知識管理的定義、目標和內容、策略與原則以及能支持知識管理的信息技術進行討論,而對知識管理的具體方法與手段既沒有展開,也沒有進行系統研究?!?/p>
應當指出,信息化建設對知識資源的管理是知識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還不是問題的全部。事實上,在實踐中已經有不少企業由于片面強調構建企業內部知識共享平臺,建立管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手段,而忽略企業管理中一些更為基本的問題從而導致其信息化建設失敗,不但沒有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反而成為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負擔。在這方面,為數不少的失敗的ERP案例就是典型的例子。
管理的基礎問題和核心問題向來是并將永遠是工作效率的問題。盡管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組織系統的輸入和輸出內容可能完全不同,但人們管理的目的和本質總是追求最少的輸入和盡可能多的輸出(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在組織效率中,最為基礎的問題是各項作業的效率。100年前,正是基于對體力勞動作業效率的追求和研究,使得管理從經驗管理走向科學管理,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因此要提高企業效率、實現管理的目標就必須關注企業生產的作業過程以及這些作業過程中的工作效率問題。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作業取代體力勞動作業成為最普遍的勞動方式。因而在知識管理中,最基礎和核心的問題應當是腦力勞動的工作效率(知識作業工效)問題。為此,應深入知識作業過程進行工作效率研究,否則,如果忽視知識管理中的基礎性問題而片面強調外部的技術工具和手段,企業將難以從知識管理中真正獲益。而深入作業過程進行研究正是工效學的基本研究方式,知識作業的工效問題既是知識管理的基礎問題也是工效學研究應當關注的問題。工效學應開拓其在知識管理的基礎性領域——知識作業工效的研究,迎接知識經濟時代提出的挑戰。但目前的工效學的關注焦點仍在于對操作性體力勞動的效率以及人與機器、環境的適應性研究。即便是涉及知識管理,也大多只從環境對知識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影響等如何提高腦力勞動者的工作舒適度這樣一些角度進行探討。這一領域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時代環境極不協調。知識管理的需要以及工效學本身的發展要求盡快將工效學的關注焦點轉移到以腦力勞動為基礎的知識作業過程研究中來。
二、知識作業工效學研究的可行性和基本技術思路
1.知識作業工效學研究的可行性。
對知識作業效率的工效學研究就是要深入知識作業的過程,從作業效率的角度研究人如何能夠更有效地對知識信息和相關物質資料進行接收,加工與輸出,特別不能忽視的是中間的加工過程。由于腦力勞動的復雜性、內隱性、差異性以及難以定量等問題的影響,目前國內外對腦力勞動的研究還只停留在心理學方面的基礎性研究以及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應用。在管理學理論和管理實踐應用中,人們大多將知識作業過程當作一個“黑箱”,通過關注“黑箱”兩端的輸入和輸出,并憑借外部技術手段來提高其輸出,忽略或者說是有意回避了中間的過程(由于腦力勞動過程的復雜性以及相關基礎性理論研究的不成熟)。
知識作業過程的研究雖然復雜,但從目前的“人工智能”和“腦力勞動機械化”的研究現狀來看,深入人腦思維過程對知識作業進行研究仍然可行。所謂“腦力勞動機械化”是由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文俊院士提出的:“用機器代替體力勞動作為人手的延伸可以稱之為體力勞動的機械化,用某種設備代替腦力勞動作為人腦的延伸可以稱為腦力勞動的機械化”。它實際上是人工智能的一個方面。從目前看來,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不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人工智能就其本質講是對人們已知的、有規律性的思維和行為的模仿,知識作業中人的思維和行為正有此規律性,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講人工智能事實上已經對知識作業過程進行了模仿,而這一模仿必然建立在對腦力勞動作業過程進行研究并最終標準化、程序化的基礎上。由此,我們可以預見,知識作業的過程雖然復雜,但打開知識作業過程這一黑箱,深入黑箱進行研究,把黑箱變成“灰箱(greybox)”以至“白箱(whitebox)并非不可能之事。
2.知識作業工效學研究的技術思路。
如何進行知識作業的工效學研究?追尋管理學和工效學的發展史,人們可以發現:100多年前,泰勒(Taylor)的“時間-動作研究”(timeandmotionstudies)建立了以時間和動作研究設立的工作標準,推動了管理各項工作科學化進程,開工效學研究之先河并使傳統的經驗管理步入科學的殿堂。1912年著名的美國效率專家吉爾布雷思(Gilbreth)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上首次發表《細微動作研究》,從眾多的操作性作業活動中分離、抽取出18種一般操作活動動作要素(簡稱動素)。1930年美國康奈爾大學莫金遜以一種新的概念——“工作簡化”,把科學管理的技術思路由工廠作業擴大到行政事務管理、商業、醫院等各個領域。這些開創性基礎研究工作,奠定了一條對作業進行“細分簡化標準化”的研究思路,為提高作業效率和管理效率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思路,他們的成果至今還是管理學、工效學方面教科書的經典理論。
100年來,沿著經典科學管理奠定的“細分簡化標準化”研究思路,圍繞著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等核心問題,研究者們深入作業過程和管理過程進行大量研究,大大提高了生產和管理效率。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人類勞動和工作方式已發生根本性轉變,以體力為主的操作性作業的“時間——動作”分析和動作要素分析等經典理論與方法已不能滿足以腦力勞動為支撐的知識作業研究的需要。然而,盡管經典科學管理與現代管理研究的對象有著本質的差異,經典科學管理深入作業過程和管理過程“細分簡化標準化”的研究思路,仍是研究知識作業(腦力勞動)工效可以借鑒的基本學術思路。這對于知識作業工效問題的研究具有理論方法和實現技術上的繼承性和延伸性,是在新的領域內的深入,也是對一般工程操作研究在知識作業研究方面的提升與拓展。人工智能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說明了對某些腦力勞動進行標準化研究的可行性。如同對操作性作業的分析與研究一樣,通過對知識作業過程的研究,也可以類似于“時間——動作”研究和動作要素分析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思路為指導,分解知識作業,抽取與定義知識作業的工作要素,探討知識作業的一般環節、程序、過程,合理地組織知識作業的工作要素并再設計標準化作業方式,以科學地提高知識作業的工作效率和基于個體工作效率的管理效率。
三、知識作業的工效學研究對知識管理的基礎性意義
工效學注重通過作業過程研究來提高系統效率,其基于作業過程的研究成果曾極大地豐富了管理學的內容,許多成果成為管理實踐中的基礎性要求??梢灶A見,在知識經濟時代,注重知識作業的效率研究將同樣有助于這一時代的管理實踐,并如同對體力勞動的作業研究是傳統管理(相對于知識管理)的基礎一樣,知識作業的效率研究必將奠定知識管理的基礎。
知識作業的工效學研究對于知識管理具有基礎性意義。其一:它可以提供較全面的知識工作職業分類標準,目前國內外還沒有這樣的一個分類標準(現有的分類標準涉及知識型職業較少,大多為技能型職業??蓞⒁姟吨腥A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要建立這樣一個分類標準,就必須深入各種知識作業過程,考察、細分和比較各職業之間的相對作業難度,從而建立他們之間可比較的等級劃分標準,給知識工作者一個社會化的價值評估標準。這將有利于更科學地定義腦力勞動和評價腦力勞動的價值,為企業聘用人才,激勵人才提供標準,對于社會對人才的培育以及人才自身的成長將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其二:如同泰勒對體力勞動的“時間——動作”研究為體力勞動提供標準動作從而提高了傳統生產方式下的社會勞動生產率一樣,對知識作業的工效學研究可以為一些重復性腦力勞動設定標準化“操作程序”(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就是這些腦力勞動機械化的前提),從而極大地提高這些腦力勞動的工作效率??刂评碚摰牡旎嗣绹鴶祵W家N.Wieaer曾說過:“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人手由于機器競爭而貶值,現在的工業革命便在于人腦的貶值,至少人腦所起的較簡單的較具有常規性質的判斷作用將要貶值”??梢灶A見,在腦力勞動作為主要勞動方式的知識經濟時代,通過知識作業的工效學研究,使一部分重復性腦力勞動程序化(貶值)將為整個社會勞動效率的提升起到基礎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左美云.國內外企業知識管理綜述.科學決策,2000,(3):32-37.
篇8
Abstract: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ecome main driver of economic growth in knowledge economy,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knowledge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knowledge is bound to become the basis for effe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paper tries to conduct superficial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n the form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knowled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peop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group so as to provide fundamental complementary theory for the practic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關鍵詞:知識管理;知識;個體;關系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individual;relationship
中圖分類號:B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4-0313-02
0引言
21世紀人類告別了工業經濟時代,步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已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于是如何進行知識的管理成為了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但筆者以為:只有充分認識到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態以及內涵,才能更準確地把握這個戰略資源,也只有在深入了解了人與知識的關系的基礎上才能提出有效的知識管理策略。
1什么是知識
知識的研究大致經過了三種走向的知識論范式:從古希臘到德國古典哲學時期的古典范式;經過以孔德實證主義延至20世紀中葉的邏輯主義思潮為代表的現代范式;到具有“反本質主義、反文本的意義確定性、反科學主義,反一元主義”等典型特征的后現代范式。
古希臘哲學家們提出,知識概念中有三個必不可少的要素:真、意見或信念,以及理性的解釋??茖W主義知識論的代表羅素則認為,“知識是描述經驗事實的……各自獨立的經驗事實按照形式邏輯的結構建構起來的”。后現代知識論主張:一切知識都被信碼化或數字化、符號化及商品化。各種范式下對知識的表述都不同,但有關于知識的兩個來源要素卻有著驚人的一致意見:一是客觀外物,一是人類。正如金岳霖先生的觀點,“所與”是客觀的呈現,是知識的來源,但其本身還不是知識。要從感性的所與上升到理性的知識,必須對它進行加工,稱為“所與底收容與應付”,所謂收容指人把所與轉化為知識的內容;所謂應付指根據得到的知識采取的行動。
目前學者們多通過與數據、信息的對比來間接定義知識。戴文波特和普賽克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們認為:數據是對事件審慎、客觀的記錄,其本身不提供任何判斷和解釋,也不能做為行動的依據。而信息具有含義,當數據被附加某種含義時就成為了信息,有傳送者和接收者,其目的在于調整接收者對事情的看法,并影響其判斷與行為。知識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其中包括結構化的經驗、價值、文字化的信息和專家獨特的見解。
無論是數據向信息轉化,還是信息被結構化成知識,這其中人類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管理終究還是落足于對人的管理,知識與人的關系的研究也尤為重要。
2知識與個體的關系
陳頎和鄧萬春從知識分子功能的角度將知識與人的關系分成兩種,一種是人與知識的結合,另一種是人與知識的脫離。還有眾多學者從知識的人化與人的知識化的角度來研究。這些觀點無外說明了知識具有獨立性,是客觀存在的。而美國的知識管理專家維娜?艾莉提出了“知識原型”的概念,認為通過人的認知能力對數據進行分析,使其產生關聯性形成信息;而將很多信息材料的內在聯系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的系統結論才稱之為知識。也就是說信息只有在被分析并與其它信息進行比較時才變成知識。這些觀點似乎具有不相容性,但根據知識產生和流動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它們所表達的是在不同的階段知識與人的關系。
在知識被創造階段,客觀世界的數據經人的官能以“事實”反映到人腦,經人的意識經驗的作用,“事理”兼具形成了知識,這一階段中以事實為來源,意識為工具,相互作用產生知識,人與知識是產生與被產生的關系。而知識產生后,能言傳的一類以文字,數據,信息的方式存儲在獨立于人空間里,而不能言傳的一類則以意識和經驗的形式存儲在作為載體的個體里。于是在知識存儲階段知識與人的關系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知識與人的結合,一種是知識與人的分離。而知識流動階段,與人結合的知識和與人分離的知識皆有可能被個體進行編碼,然后以各種各樣的信息形式在個體與個體之間進行分享和轉移。這種分享和轉移又可能促進新的知識的產生,以此螺旋形的循環,不斷發展。
3知識與群體的關系
由于知識的不斷被創新,知識的種類和范圍也處于持續的增長狀態。在眾多種類的知識中如何辨識、攝取和存儲個體需要的知識,是現代企業實現知識分享和知識轉移的基礎所在。根據金岳霖先生“正覺”的概念,有“正常的官能者”是“正覺”規定中包涵的基本條件之一。而“正常”是相對個體所屬的類而言的。金先生說:“所謂正常就是具有類型。正常的官能者就是具有所屬類底的類型的官能者”。當一個官能個體具有所屬的類即意味著該個體從屬于一個群體,同時遵守所屬群體的相關規定,習俗或法則,是該類正常的官能者;反之則其不是該類正常的官能者。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龐大復雜的信息流中,人們能夠輕易地篩選出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過濾掉對自己毫無用處的部份。
同時,個體不可避免會產生主觀的官覺經驗,由此也會造成的認知狹隘性。感覺的主體由個體提升到類的層面可以使這種負面影響降低。因為認知的主體由向類的提升的過程也是個體的“正覺”升格為“類觀”的過程,這為個體官能者校對自己的感覺,辨別正覺與錯覺、或野覺提供了客觀的標準。這也說明了群體的“類觀”是知識完善并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總之,現代企業的知識管理需注重的環節眾多,但知識與人的關系永遠都是有效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之一。只有在充分認識知識的本質內涵,以及與作為載體的人的關系,我們才能自如地運用這一寶貴的戰略資源,為企業知識和技術的創新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策略,讓企業在激烈的知識經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陳頎,鄧萬春.知識分子的身份變遷與后果――現代性以來的“人與知識”理論導刊,2009,7.
[2]鮑曼.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后現代性與知識分子[D].洪濤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楊文彩,易樹平等.匹配認知與知識工作者效率的關系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
篇9
關鍵詞:跨國公司,知識管理
20世紀末全球化的趨勢已不可阻擋,新世紀跨國公司都把如何更好地全球化作為自己的經營戰略。在全球化過程中,知識管理顯得越來越為重要,以前跨國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往往只是按其本國需求而設計,然后到世界市場去銷售,到現在跨國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卻是全球知識管理的結果。比如,一個IT企業提供的最新計算機產品其設計是在美國硅谷進行的,芯片是在韓國生產的,軟件是在印度設計的,整機組裝是在中國大陸進行的,營銷活動則是在香港進行的。對于跨國公司而言,在世界各地建立一套生產、分銷和銷售的有效網絡并不能構筑其競爭優勢。只有通過識別、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設計出符合全球市場的產品和服務,這才是跨國公司競爭優勢之所在。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向世界學習來創新。
一、傳統跨國經營理論中的知識管理模式
壟斷優勢理論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西方較早的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理論。壟斷優勢理論由美國學者海默(StephenH.Hymer)于1960年提出,其中心觀點為壟斷優勢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根本原因。企業的壟斷優勢分為兩類:一是包括生產技術、管理技能、營銷能力等所有無形資產在內的知識資產優勢;二是企業憑借規模巨大而產生的規模經濟優勢。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弗農(RaymondVernon)于1966年提出,他主要從產品和技術壟斷的角度分析了產生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認為產品生命周期的發展規律決定了企業必須為占領國外市場而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產品生命周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創新階段、成熟階段和標準化階段。在產品
創新階段,應首先在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小進行,因為在開發新產品、采用新技術以及國內市場容量上這些國家都具有優勢地位,在產品成熟階段,隨著國外仿制品的出現,創新企業就應到海外設立子公司。西歐經濟、技術水平和消費需求與美國比較相似,而生產成本低于美國,所以美國的企業首先投資于西歐。在產品的標準化階段,創新企業的壟斷優勢逐漸消失,生產的相對優勢已轉移到生產成本較低和勞動密集型經濟模式的國家和地區,一般為發展中國家。
從上述兩理論,我們可以看出知識管理模式為單向的知識輸出,即跨國公司帶著其在母國市場上獲得的技術訣竅、管理技能以及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在東道國市場上進行制造、銷售來充分利用這些經驗。這樣一方面跨國公司可以獲得全球規模經濟,另一方面由于母國市場和東道國市場間技術訣竅和管理知識間存在的差異跨國公司可以進行套利活動??鐕驹谶M行跨國經營時既可以為其他的跨國公司顧客提供服務,又可以利用其能運用全球資源的能力對當地的競爭者施加壓力。其知識管理模式可以用圖1概括如下:
圖1傳統跨國經營理論中的知識管理模式
由于以往跨國經營理論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英國經濟學家鄧寧(JohnH.Dunning)在綜合了各位學者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其核心是強調跨國公司從事國際生產要同時受到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影響,對外直接投資是這三項優勢整合的結果:所有權優勢是指一國企業擁有或能夠獲得的國外企業所沒有或無法獲得的資產及其所有權,包括對無形資產的獨占和企業經濟規模兩方面所產生的優勢,或泛指任何能夠不斷帶來未來收益的東西。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有能力將所有權優勢在企業內部配置、轉讓和有效利用。區位優勢是東道國具有的,指跨國公司在選擇對外直接投資的地點和國別時,必須充分考慮東道國的生產要素優勢。這種優勢不僅包括東道國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東道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市場規模、基礎設施、外貿和稅收政策等,跨國公司總是把資金投向那些具有區位優勢的國家和地區。
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淪對于前面提到的壟斷優勢理論
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有一定的改進,即除了強調跨國公司擁有的壟斷知識優勢的轉移,也強調利用東道國市場的知識和資源??鐕緦⑸a制造及其他低價值的活動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獲得成本優勢,而將高附加值的活動,如研究與開發、生產設計、營銷、戰略、融資等活動留在國內。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仍然只是一種稍加改良的單向知識輸出模式,即在知識輸出的過程中要和當地的知識和資源結合起來,適應當地化的需要。
這種單向階梯性的以輸出為主的知識管理模式在跨國公司中屢見不鮮。全球運動服飾的巨人耐克公司就是這樣的例子。它的總部位于美國俄勒岡的彼凡爾頓(Beaverdon),是研究與開發、產品設計、品牌管理、質量控制系統、財務和其它相關職能的神經中樞。它在一些低成本區位的國家如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泰國以契約的方式建立了穩定的生產網絡,并在這些亞洲國家建立了質量控制和采購網絡。同時它還在全球重要的市場建立了營銷中心。其他跨國公司如西門子、寶潔、通用汽車等也是如此發展壯大的。
隨著世界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也在不斷改進這種模式,并將這種模式發展到了極致??鐕驹谌蚋偁幹袑W會了根據當地市場的差異調整產品、服務和管理系統,同時他們依然尋求保持全球一體化戰略和運作的優勢?!皬娜蛑?,從當地著手”這句口號正是最好的說明。然而無論這種模式有何改進,隱藏其中的一個邏輯是:全球化意味著用母國產生的產品、服務和優勢去征服世界,然而這在知識經濟時代已顯得過時,“向世界學習”成為全球競爭的主旋律。
二、知識經濟時代跨國公司知識管理新模式
1996年,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首次正式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這一新概念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廣泛的歡迎和認同。究其原因,是因為人們都認識到知識對經濟發展和人類進步所起的巨大作用。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
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工業經濟社會里的戰略資源是資本,而在知識經濟則是知識和信息。知識經濟改變了全球競爭的環境,并對傳統跨國經營模式提出了挑戰,一種新的全球知識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一)知識經濟對傳統跨國經營模式的挑戰
1.知識經濟大大改變了全球競爭的環境(1)競爭優勢的來源是建立在知識的識別、整合和創新基礎上,而不是其它。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在現代經濟中,知識正成為真正的資本與首要的財富”。這個說法毫不夸張。在工業經濟時代,企業的競爭優勢在于規模經濟和以此為基礎的成本降低。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發展必須通過知識的積聚和創新來實現。代表美國新經濟的微軟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超過了通用汽車、福特等老牌跨國公司在股票市場上的市值。因此,知識是長遠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唯一源泉。知道如何利用其知識優勢的個人和組織將增大其產品在整個產出中的份額。(2)企業全球化經營所需要的知識來源不再偏于一隅,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過去,跨國公司開展跨國經營時多半是將國內市場的生產、銷售管理經驗帶到東道國的經營活動中去,并適當根據當地的情況加以修正。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使得世界真正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市場,若還是依賴跨國公司總部的做法已不能滿足企業全球化經營的需要。其中最明顯的跡象是企業間的技術聯盟和合作的日益增多以及許多跨國公司將研發機構設置在靠近顧客的市場。(3)通信技術的發展和運輸成本的大大降低便利了商品、資本和信息的自由流動。美國管理學家錢德勒在《看得見的手》一書中談到鐵路和電報的出現是促成工業革命發生的重要因素,同樣現代運輸業和通訊業的發展也是促成世界經濟由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的革命要素。空中運輸、電信和計算機的成本自1950年以來已大幅度下降,以計算機和電信業為例,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像電視會議和電子郵件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使得對范圍廣泛的經營活動的協調不僅更加可行,而且更加可靠和效率更高。運輸成本由于集裝箱的發明
也大大降低了。這一切都使得商品、資本和信息在世界范圍的自由流動更為方便、快捷和廉價,從而為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知識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知識經濟對傳統跨國經營中的知識管理模式的挑戰(1)全球的生產和銷售網絡并不能構成全球經營的競爭優勢。一個有效的全球生產、分銷和銷售的網絡是建立全球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全球化經營不能確保其有全球競爭優勢。90年代初,百事可樂公司制定了一個將其國際軟飲料收入增加兩倍多的雄心勃勃的目標――從1990年的15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億美元。為實現這一目標,百事可樂公司發起了勇敢的沖鋒。到90年代中期,該公司的經營遍及全球廣大地區。不過這種全球擴張并沒有轉變為增長和贏利。實際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樂公司已經從諸如南非這樣的一些主要市場上撤出,擺在面前的是國際飲料經營近10億美元的虧損。此外,大部分產業中的主要競爭者都已知曉如何進行全球化經營,更有許多進行數字革命的公司已經在使用互聯網迅速地為全世界提供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2)單一國內市場的需求不再是許多產業的主導力量。過去,跨國公司都是根據本國市場的需求來開發產品和服務,并將此產品和服務銷售到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市場由于其消費能力高、國內市場容量大往往成為新產品和服務的誕生地。但這決不意味著美國市場的需求就可以完全代表世界市場的需求。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許多引導市場的需求出現在一些跨國公司經營網絡的邊緣市場。比如對移動電話的新需求更多地出現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如果跨國公司不能比競爭對手更好地識別這些分散的和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并且利用其全球知識管理的力量,則將會在競爭中敗北。(3)跨國公司僅利用從母國市場上建立起來的壟斷知識和訣竅已不能在全球競爭中取勝?;谀竾袌錾辖⒌膲艛嘀R和技術訣竅不再能保證跨國公司在全球競爭中勝出,因為可以令跨國公司超越競爭對手的技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具有專長的專家手中。今天的獲勝者必須能夠懂得識別和獲取分散在世界范圍內的新技術、能力和技術訣竅,并將它們整合,從而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產品和服務。(4)有價值的知識通常是復雜的和棘手的,因此為知識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由于有價值的知識通常是細微的、復雜的和棘手的,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深深地隱藏在遠距離和不熟悉的環境當中,無疑為知識的識別、整理和積聚
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比如了解總部設在世界另一端的顧客企業的內部運轉,或者弄清楚先進計算機模擬技術和機器人在藥品開發中的應用就是這樣的例子。先進的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或許能為復雜知識的傳遞和互動提供便利,然而這并不能保證對復雜知識的理解。企業需要新的組織結構和運作過程來獲取、解碼、編碼和整合利用這些復雜知識,并將其有效地傳遞給能有效應用這些知識的人。
(二)新的知識管理模式
由于傳統跨國經營模式中的知識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種新的知識管理模式。這種新的知識管理模式主要是從全球化的角度進行知識管理,而不是從母國出發。該管理模式分為三個階段,如圖2所示:
圖2知識經濟時代跨國經營的知識管理模式
雖然大部分的跨國公司還沉醉于過去的成功,已有不少企業正在運用新的知識管理模式取得了驚人的經營績效。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就是一例。該公司是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微電子公司和法國的湯姆遜半導體合并而成的。在半導體業務上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大大落后于同在歐洲的其他牛導體公司,比如德國的西門子、荷蘭的飛利浦公司,而日許多專家認為歐洲的半導體業務是沒有前途的,因為歐洲的企業已在芯片競爭中喪失了優勢,當時領先的競爭者是美國、日本及環太平洋的一些國家。對于歐洲的半導體生產商還不利的條件是其主要顧客市場并不在歐洲,而且半導體核心技術的發源地和制造專家遍布在美國的加利福利亞、日本的東京以及中國臺北。然而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證明了懷疑者的擔心是多余的,到2000年其銷售額達到78億美元,凈利潤超過14億美元,公司股票市值也超過了500億美元。之所以取得如此不俗的經營業績,可以說與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的知識管理模式密切相關。
當許多競爭對手將注意力集中在為專用設備設計和生產專門的電子元件,這些電子元件將被集成在一塊電路板上用來執行一個特殊的命令,比如硬盤驅動控制(HDD),這往往需要多達十塊芯片和100多個電子元件才能解決問題。但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卻能從全球知識管理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綜合了美國加利福利亞的圣何塞、日本東京、芬蘭的赫爾辛基對主要顧客的調查結果,由位于法國的格勒諾布爾、意大利
米蘭、印度諾達(Noida)、新加坡、美國德克薩斯州等地技術專家組成的開發團隊共同攻克了這個難題,提出了創新的解決方案,即僅用三塊芯片組取代了過去復雜的電路板才能進行硬盤驅動控制的問題,這樣幫助顧客節省了空間和成本,產品一經推出就立刻受到好評。1996年第一次銷售HDD芯片就創造了5000萬美元的市場記錄,并從美國公司那里奪取了27%的市場份額,大大超過了從前的競爭對手。對于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來說,不僅把它的業務從起初的幾百萬美元銷售額擴展到現在的幾百億美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對全球知識的管理建立了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
(三)新的知識管理模式的優勢
1.新的知識管理模式是真正的全球化戰略全球化戰略不只是指在世界市場上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而且同時還要建設并維護跨國界的基礎設施,并使一個企業的所有職能,包括研究與開發、采購、生產、后勤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以及金融財務國際化。所有這一切最終都是為了向全世界的顧客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使用新的知識管理模式可以幫助企業在所有的市場上參與競爭,因為它們不斷地在全世界尋找任何可能的市場并從全球的角度來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即使是它們尚未涉足的領域也顯示出潛在的優勢和威脅。
20世紀90年代諾基亞公司通過開展全球知識管理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全球著名的移動電話公司,超過了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要知道美國是移動電話技術的發明國,而摩托羅拉公司也是最早大規模生產移動電話的公司之一。諾基亞公司80年代只是芬蘭一家進行多元化經營的企業,1992年才決定專注于移動通信領域。對于諾基亞而言,移動電話和蜂窩網絡業務并非產生于芬蘭然后向國外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外生產和銷售,這就意味著要在全球同步發展。諾基亞必須要向美國學習先進的技術和全球營銷技巧,向日本學習掌握顧客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數據應用,同樣它也要向東南亞國家學習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芬蘭的管理層被派遣到世界的關鍵區域,構成了整個公司知識共享的網絡。正是通過對全球知識網絡的有效管理,所以,諾基亞總是能從全球的角度考慮市場的需求,從GSM的發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聯網裝進每一個人的口袋里”到“移動電子商務”,諾基亞的概念和行為總是領先
于競爭對手一步。摩托羅拉公司因為將其創新思路局限于美國,喪失了向數字移動電話和GSM標準轉向的先機,從而被諾基亞拋在了后面。
2.新的知識管理模式有助于跨國公司重構核心競爭力(1)全球知識管理是企業創造差異化戰略和獨特優勢的新途徑?,F在太多企業的戰略是雷同的,真正在產品績效、服務價值和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來自于不同地理環境發展出的技術和能力的結合,其中有些可能還是來自于別的產業。通過全球知識管理,可以幫助企業脫離原有地理界限和企業視野的局限性,最早發現顧客的新需求,找到技術創新的來源,從而生產出全球一流的產品和服務。此外,能夠識別和整合來自多個地方的知識和技能是非常困難和成本高昂的,只有少數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公司才做得到。盡管其投入要比在一地開展經營要大得多,其回報當然也是驚人的。我們前面談到的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和諾基亞公司就是很好的證明。(2)全球知識管理可以幫助企業開啟全球顧客的潛在需求。許多新的顧客需求或者對已有產品的新用途可能都出現在母國市場以外的地方。企業除了在滿足這些特殊地方需求時獲取利潤,更為可觀的是將這些特殊的需求引用到全球的顧客市場中,從而創造更大的市場和利潤空間。(3)全球知識管理也意味著具備迅速開展全球新業務的能力。一個企業能接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識和技能,了解母國其他市場的變化,這就說明企業具備了迅速開展國際化經營的能力。通過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識和技能,企業能很快從全球的研究、開發和經營中獲取收益。
三、中國企業的全球知識管理
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又向全球化邁進了一步。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既打開了通向世界之門,又迎來了全球的競爭對手。然而只有融人世界經濟的洪流,才有可能取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為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相互依賴。知識經濟同樣也是我們不可回避的現實,在世界銀行2001年10月31號的最新報告《中國與知識經濟:把握21世紀》正是對這一問題的探索。針對中國的現實條件,世界銀行對中國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提出了包括利用全球知識的六項建議。這充分說明由于全球化的發展,知識可以在全球
自由地流動,我們必須把握這個契機,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
1.轉變思維方式,將全球知識為我所用對于中國大部分企業來說,通常的思維邏輯是希望以中國的市場獲取別人的技術轉讓,而主動利用全球知識似乎是不可能的。這主要是我們的企業大都沒有走出國門,對世界市場完全缺乏了解和認識。事實上運輸和通信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已使了解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多企業具備了“走出去”的實力和能力,只是視野的局限和思維方式的智障阻礙企業跨出這重要的一步。因此,轉變思路,拓寬視野,真正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來對待企業的知識和經營,就可以將全球知識為我所用,轉變成企業的知識和能力,從而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篇10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我們對隱喻的認識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半[喻”不再被僅僅看作是一種語言或修辭現象,而且是一種基本的認知機制。因此,隱喻研究的焦點不再停留在語言層面,而轉向了認知,關注人們“用一個認知域(mentaldomain)對另一個認知域進行概念化”的過程[3]?!半[喻”一詞的意義也由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意味著“概念系統中的跨域映射”這種映射關系常常會成第11期黃華新邱輝:知識管理與隱喻認知為我們思維和行為的基本假設,對我們產生深刻的影響。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指出:“西方哲學關于知識的獨特方法,對組織理論學者的知識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笛卡爾學派將主觀與客觀、認知者與被知物截然分離,由此形成了一種組織即‘信息處理’機制的觀念。按照這一觀念,組織只是對來自外部環境的信息進行處理,以便適應新的環境”[4]。這意味著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已經清晰地認識到,西方知識管理的理論和實踐源于西方哲學中的知識觀,主客體分離的笛卡爾傳統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知識管理理論假設:組織是信息處理的機器。與西方哲學的傳統不同,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認為,“在日本人的思維中,人們幾乎看不到笛卡爾式唯理主義的東西??墒?,在那里確實存在結合了佛教、儒學和西方主流哲學思想的‘日本’式認知方式。這是一種具有‘主客一體、身心如一及自他統一’等特征的知識傳統”[4]?;谶@種傳統,“組織”被看作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它由內而外地創造新的知識和信息,以便重新明確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組織對所處的環境進行了重新塑造”[4]。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知識傳統形成了不同的組織隱喻。而組織隱喻上的這種差異,往往會使我們過多地關注各種知識管理理論體系的不同側重點。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意識到,“我們的理論是建立在兩種觀念相互補充的思想基礎之上。我們主張,任何適當的知識創造理論都必須包含兩種觀念中的各種要素”[4]。這暗示著西方的知識管理理論和日本學者提出的東方知識管理理論是有共通和互補之處的。知識管理的理論建構始于對“知識”的概念化。正如安德森(所說,對于知識管理來說,我們如何給“知識”下一個定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如何對“知識”進行概念化的[5]。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回到不同知識管理理論的基本假設的源頭,重新考察不同的知識管理理論是如何思考和探討“知識是什么”這一基本問題的,進而深入理解不同理論的共性和互補性。
1.1知識的概念隱喻分析
認知語言學家萊考夫和約翰遜在他們1980年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WeLiveby)一書中基于大量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我們的概念系統大多是以隱喻的方式建構的[6]。但是,概念系統看不見、摸不著,如何進行分析呢?認知語言學家于是就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路徑,即通過對語言表達的全面觀察來窺探概念系統的秘密。因為人類交際活動所依賴的概念系統,與影響思考和行動的概念系統是相同的,所以語言就可以成為研究概念系統的重要依據[6]。正是沿著這樣一條思路,隱喻的認知研究首先從文本分析入手。例如,關于“時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有這樣一些表達:“你在浪費我時間、“我在她身上投入了很多時間、“你需要安排好你的時間、“生病耗費了我大把的時間等等[6]。在這些表達的背后,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概念隱喻:“時間是金錢6]。這意味著,在這些例子中我們將“時間”概念化為“金錢”,并在兩者之間建立認知上的映射關系。正是由于這個概念隱喻的存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才會出現上述一系列的隱喻表達。在知識管理的理論文獻中,隱喻性的表達隨處可見,如“知識庫存”、“獲取知識”、“保存知識”、“分配知識”、“傳遞知識”、“知識演變”、“知識流動”等等。這些與“知識”搭配的詞,在某種程度上恰恰反映了不同的知識管理理論是如何對“知識”進行概念化的。
1.2同中有異的東西方知識管理理論
在知識管理領域,較早對“知識”進行概念隱喻分析的是喬納森•赫伊(JonathanHey)。他在研究中發現,“知識”常被隱喻性地概念化為“固體”和“液體”[7]。但真正從隱喻認知角度對知識管理的經典理論文獻展開系統研究的是安德森[5][8-10]。安德森[8]運用概念隱喻的分析方法深入比較了達文波特和普魯薩克(美國知識管理專家)的《工作中的知識》(2000年,第1章)與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日本知識管理專家)的《創造知識的企業》(1995年,第3章)中涉及的概念隱喻。在有關“知識”的定義性表述中,95%以上是隱喻性的,而且涉及到22種不同的隱喻,例如,"Knowledgeaswater"(知識如同水),"Knowledgeasseed"(知識如同種子),"Knowledgeassoil"(知識如同土壤),"Knowledgeasaship"(知識如同船),"Knowledgeasaperson"(知識如同人),"Knowledgeasacontainer"(知識如同容器)等等。•1699•科學學研究第32卷這22種隱喻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六大類,分別為“Knowledgeassomethingphysical(知識如同客觀事物)”、“Knowledgeasawave(知識如同一種波)”、“Knowledgeasalivingorganism(知識如同有機體)”、“Knowledgeasthoughtsandfeelings(知識如同思維與感受)”、“Knowledgeasaprocess(知識如同過程)”以及“Knowledgeasastructure(知識如同結構)”[8](見圖1)。圖1美日知識管理理論文獻中知識概念隱喻的分布對比①①該圖根據安德森(2006)中的數據重新制作。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兩者之間既存在相同之處,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達文波特和普魯薩克使用最多的概念隱喻,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知識如同客觀事物”(59%)、“知識如同有機體”(25%)及“知識如同結構”(6%);而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隱喻有:“知識如同思維與感受”(31%)、“知識如同客觀事物”(29%)及“知識如同過程”(23%)。兩者都高度認同“知識如同客觀事物”這一概念隱喻。在西方知識管理文獻中,“知識如同客觀事物”實際上包括了三個重要的子概念隱喻,分別是:"Knowledgeasaresource"(知識如同資源),"Knowledgeasassets"(知識如同資產),"Knowledgeasproperty"(知識如同財產)[5]。第一個概念隱喻把“知識”納入到“物流話語”中,讓人們更關注信息交流技術、流程優化和質量管理,因此知識的儲存、分享和分布也就成了知識管理的重點。第二個概念隱喻把“知識”納入到“會計話語”中,認為知識是可以控制的,知識是可以帶來收益的,生產知識的成本是可以測量的等屬性均被凸顯了出來。第三個概念隱喻把“知識”納入到“法律話語”中,強調了知識的所有權、知識的價值及知識的排他性等特征。這三個概念隱喻的共同之處,都是將知識看作一種東西或物質,即物質化的過程(thingification)。通過這種物質化的過程,“知識”就成了一種外在于人的、可以進行操控的對象[9]。
這種物質化的過程實際上與英美分析哲學以及西方管理文化中的科學傳統是密不可分的。當然,西方的哲學和管理傳統也會對東方的管理文化產生重要的影響。數據所反映的相同概念隱喻“知識如同客觀事物”,也很自然地顯示出了東西文化交流在某些方面所形成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兩種基于不同認識論傳統的知識管理理論對于知識的理解仍有共識,另一方面也將為不同知識管理理論在未來發展中的互補與整合提供了基礎。同樣,我們也可以在上圖中看出東西方管理理論在知識概念隱喻上所表現出來的差異。這種差異也進一步驗證了野中郁次郎與竹內弘高對東西方知識管理理論不同之處的判斷。從泰勒到西蒙,在西方的管理傳統里存在著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理念,那就是組織是“信息處理”的機器,換言之,知識在他們眼里就是形式的、正式的和成體系的東西[4]。因此,歐美的知識管理理論更多的是關注顯性知識的研究。相反,在日本的知識管理理論文獻中,“知識如同思維與感受”和“知識如同客觀事物”兩個概念隱喻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兩者不相上下。這就是說,在日本知識管理專家那里,知識不僅被隱喻化為客觀事物,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還被隱喻化為主觀性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日本的知識管理理論不僅注重對顯性知識的考察,而且更加注重對隱性知識的研究。萊考夫和約翰遜曾指出,隱喻的系統性使我們能夠用一個概念來理解另一個概念的某些方面,同時它也必然隱藏了那個概念的其他方面;它允許我們聚焦于某個概念的某一個部分內容,同時也會使我們忽略這個概念中與該隱喻不一致的內容[6]。這就是說,當我們使用不同的隱喻來理解“知識”時,我們所關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從而導致我們可能采取的行動也是有區別的。再加上,很多時候我們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使用這些隱喻。因此,知識管理的理論家和實踐者需要知道那些潛藏在各種知識管理文本背后的概念隱喻,進而比較不同的概念隱喻到底凸顯了什么,又隱藏了什么。以概念隱喻"KNOWLEDGEASARESOURCE"(知識如同資源)為例,“資源”所具有的很多屬性可以被用來更好地理解“知識”。然而,這個概念隱喻卻無法涵蓋知識所具有的非競爭性、非疊加性、默會性等屬性;如果我們要凸顯知識的這些特征,我們就需要使用其他的概念隱喻[5]。從另一方面看,如果我們要形成對“知識”這樣一個復雜對象的全面認識,我們需要借助的就不僅僅只是某個單獨的知識概念隱喻,而是一個概念隱喻簇。在這個概念隱喻簇中,某些概念隱喻屬于支配地位,而另外一些則屬于輔助地位。他們共同發揮作用,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更為全面的認知。
2、隱喻認知:從暗默知識到形式知識的轉換
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認為,將暗默知識表述為形式概念的表出化過程是知識創造的精髓[4]。表出化往往是由比喻和類比所驅動的,利用充滿魅力的比喻和類比,對培育創造性過程的直接投入非常有效[4]。這就是說隱喻認知在整個知識創造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在《創造知識的企業》一書中,用了很大的筆墨描述隱喻,但仍然有兩個重要的問題沒有得到清晰的說明,即“為什么隱喻可以實現概念的創新”以及“為什么隱喻可以實現暗默知識到形式知識的轉換”。下文將結合隱喻認知的最新理論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探討。
2.1隱喻認知與知識創造隱喻的本質
是通過一個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外一個事物[6]。從認知角度上看,隱喻認知就是在兩個概念域之間建立映射關系。基于這一理解,我們原來有關類比、模型、比喻等方面的研究都可以納入到這個統一的框架之中。不少科學家已經達成共識,認為隱喻是創造性思維的工具,它不僅是科學活動的產物,而且有助于新的科學理論的創生[11]。野中郁次郎在《組織知識創造的動態理論》一文中,直接引入了萊考夫和約翰遜有關概念隱喻的觀點,用了很大的篇幅來闡述隱喻認知與知識創造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隱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創造概念網絡的方法,它有助于我們運用已經存在的知識創造出面向未來的知識[12]。在日本企業的知識管理中,借助隱喻認知進行知識創新的案例比比皆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了本田、佳能、松下等公司是如何借助比喻和類比進行產品研發的[4](見表1)。正如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所感嘆的那樣,“對西方管理者來說,我們所使用的事例和比喻語言或許有些奇怪,甚至有點匪夷所思。例如我們已經看到的例子:‘汽車進化論’這個口號怎么會是一個新款轎車有針對性的設計概念呢?或者‘人最大化,機器最小化’怎么能夠成為有意義的理想呢?雖然在西方管理者看來,這些含義晦澀的口號聽起來愚蠢至極,但實際上對于日本企業創造新知識卻是十分有效的”[4]。隱喻認知不僅可以被用來解決產品創新中遇到的問題,同樣可以解決組織管理創新中遇到的問題。例如,中國的盛大網絡游戲公司從網絡游戲玩家的激勵模式中得到靈感,將其用在改造公司內部人力資源的管理模式中,以解決公司員工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問題。他們構建了一套類似于游戲積分管理的經驗值管理系統,采用實時記錄的方式,讓所有員工猶如游戲中的打怪、做副本一樣,完成自己的工作②。在游戲中,玩家靠經驗值決定自己的游戲角色是否可以升級,在盛大的游戲式管理系統中,系統記錄下來的經驗值決定了員工能否加薪、升職。從隱喻認知的角度看,盛大集團整個人力資源制度創新的背后就由一個強有力的概念隱喻“工作就是游戲”所啟動和支撐。
表1產品研發中用于概念創造的比喻和類比產品(公司)比喻/類比對概念創造的影響“本田城市”(本田)“汽車進化論”(比喻)暗示乘客空間最大化乃是汽車終極發展的方向,創造了“人最大化,機器最小化”的概念球形(類比)暗示在最低表面積下達到最大乘客空間,創造出“高而短型轎車(高個小子)”概念微型復印機(佳能)鋁制啤酒罐(類比)暗示制造便宜鋁制啤酒罐與感光滾筒之間的類似性,創造了“低成本制造過程”的概念家用烤面包機(松下)飯店面包(比喻)大阪國際飯店面包師(類比)暗示比較可口的面包,創造出“麻花面團”的概念隱喻認知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它通過將兩個在語義上相距很遠的概念放在一起而形成一種對事物和問題的新的洞見。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隱喻認知為什么能夠幫助我們形成新的概念。其主要的原因是一個有價值的隱喻性表達,經過深思熟慮后,常常會建構起一個如萊考夫所說的概念映射結構。這個映射結構包含兩個不同的概念域,即始源域S和目標域T。該映射結構是類比推理的基礎,其過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13].”分別代表的是始源域集合S和目標域集合T上的任意論元列表;R表示n元屬性,它可以表示一種屬性,也可以表示一種關系;a是遷移算子,用于產生新的結論。整個公式的意思是說,認知主體基于兩個概念域在,Rk-1等屬性上的相似性,可以推導出目標域也具有始源域所具有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目標域T在推理之前是不具有屬性Rk,…,Rn的,但通過基于結構映射的類比遷移,獲得了這些新的屬性。概念的創新正是通過這個過程完成的。由于長期受到邏輯實證主義的影響,科學語言嚴格局限于字面意義和邏輯的、精確的以及可以證實的特征層面,傳統上認為科學話語必須是一種完全透明的零度修辭的話語,并期望將科學理性重新建立在不可置疑的感覺材料的基礎上[11]。因此,隱喻被嚴格地排除在了科學之外。受到這種科學傳統的影響,隱喻認知的價值在傳統管理學中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但是,隨著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知識管理的興起,我們相信,隱喻認知在知識創新中的重要價值將被重新發掘。
2.2隱喻認知與知識傳播
作為知識管理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安達信公司曾經提出一個導入知識管理實際執行的公式:KM=(P+K)s[14]。其中,KM指知識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P指人員(Peo-ple),K指知識(Knowledge),“+”指IT科技,S指分享(Share)。梁林海和孫俊華[15]對該公式做了進一步解釋,認為P包括了扮演著知識的生產者、共享者、傳播者等不同角色的人員;K是知識管理的對象,在組織的發展與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組織必須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共享和創新;“+”主要指知識管理中所應用的各類信息技術,它們是知識管理的工具和催化劑,通過對技術的合理應用以及技術與人的有效結合,促進組織中知識的傳播、共享與創新,從而提高組織的績效;至于S,他們認為共享的組織文化是有效知識管理的前提與保證。安達信的這個公式實際上是一個知識傳播的系統模型,反映出了知識傳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即主體、內容、渠道和語境。英國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Polanyi)將知識分為暗默知識與形式知識[16],這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且被知識管理理論與研究領域所廣泛接受的分類方法。暗默知識是指與特定情境相關的個人知識,它難以進行形式化,也難以進行交流;相反,形式知識,就是那些可以用形式化或系統性的符號做出表征的且能進行傳遞的知識[4]。對于一個傳播系統而言,如果知識是形式化的(explicit),那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強傳播渠道的建設。然而,如果知識是暗默性的(tacit),那么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前提條件是:要讓難以表達的暗默知識轉變為可以表達的形式知識。野中郁次郎指出,將暗默知識轉變為形式知識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隱喻[12]。但是,他并沒有解釋,隱喻是如何使暗默知識到形式知識的轉換成為可能的。借助符號學的分析范式,我們可以對這一問題做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見圖2)。17]一個符號由符形、對象和概念域(符釋)三個部分構成。符形是某種對某人來說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種能力代表另一事物的東西;符釋是符號形體在接受者的頭腦中所形成的東西;對象就是符形所代表的那個事物。當某一認知主體在與對象1的互動中,獲得了暗默知識,但沒有現成的符形與之對應。這就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以直接表達的。但是,我們可以在相似性的基礎上找到一個同樣具有屬性的概念域(即概念域2),然后確定與概念域2相對應的符形2,最后就可以生成隱喻性的表達“符形1是符形2”。這個相似聯想的過程可能會激活多個具有某一特定屬性的概念域。這時就需要考慮語用交際中的最佳個體關聯原則和信息的協調性原則,以提高隱喻的可接受性[19]。
隱喻認知在科學傳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在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傳播中,還是在科學共同體面向社會公眾的傳播中,隱喻認知都是普遍存在的,它通常以形式多變的隱喻性語言表現出來。隱喻認知的重要價值在于以一種兼具經濟性和啟發性的方式改變了科學傳播受眾的認知結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知識張力”和“知識鴻溝”[20]。顯然,這些發現也同樣適用于企業組織中的知識管理。暗默知識包含技術與認知兩個層面。前者主要涉及秘訣、手藝以及技能等內容;后者集中關注“心智模式”,指的是人類在內心通過構造和運用類比來創造世界的運作模式[4]。心智模式是指個體認知系統所建構的用來解釋外部世界的內在表征[21]。這種內在表征,如認知圖式、范式、視角、信念和觀點,是個體過去所體驗的現實世界在自己頭腦中沉淀下來的假設與印象,它對個體如何認識世界以及如何界定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認知層面的暗默知識傳播就會涉及到組織的文化傳播。我們發現,很多組織的文化理念通常會直接以隱喻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例如:“資本是船,品牌是帆,企業是人,文化是魂”(海爾集團);“山高人為峰”(紅塔集團);“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新東方);“我們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公司);“管理是樹,品牌是掛在樹上的果子,細節是大樹的枝葉,放棄細節就等于打完大樹的枝葉,大樹再也結不出美麗的果實品牌”(JVC),等等。隱喻性的組織文化理念的表達不僅有意識地體現在高度凝練的企業宣傳語中,而且還不時地體現在企業家的日常話語中。例如,“我們的B2C、C2C的市場很大,要搶占制高點”;“我認為互聯網是跟美國同一起跑線的,相差就是兩三年的時間”;“我們有很多的錯誤,我們走了很多彎路”;“阿里巴巴是一個大家庭,我們希望在工作中,在平時我們是朋友”;“我們要堅持走下去,如果有一天我們成功了,我們的這套東西,就會被很多企業學習,這個DNA傳到別的機體里面,我們的靈魂才能延續下去,這可能要我們看得更遙遠一點”。這些隱喻性的話語來源于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的內部演講,涉及“做企業如同打仗”、“做企業如同體育比賽”、“做企業如同旅行”、“企業是家庭”、“企業是有機體”等概念隱喻。通過使用這些隱喻性的話語,企業家可以把自己心智模式中一些很重要的東西有效地傳遞給自己的員工。
3、結語
- 上一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情境教學
- 下一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體系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業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