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的會計要素范文

時間:2023-07-03 17:54: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經營的會計要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企業經營的會計要素

篇1

關鍵詞:會計六要素;沙盤;創新創業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基于會計六要素的企業經營模擬沙盤研究

收錄日期:2017年2月14日

一、沙盤的起源

沙盤源于軍事,是指采用各種模型來模擬戰場的地形及武器裝備的部署情況,結合戰略與戰術的變化來進行推演。這種方法在軍事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1978年,瑞典皇家工學院的KLAS MELLAN研發了ERP沙盤模擬演練的雛形,便迅速風靡全球。現在國際上許多知名的商學院和管理咨詢機構,跨國企業都在用ERP沙盤模擬演練,對職業經理人、MBA、經濟管理類學生進行培訓,以提高他們在實際經營環境中決策和運作的能力。20世紀80年代初期,沙盤模擬課程被引入中國。企業沙盤模擬是一種理解和領悟企業經營管理過程的方法。率先在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培訓中開始傳播應用,并快速發展。

二、沙盤的技術原理

將會計六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基本會計原理融入企業經營管理沙盤,以沙盤形式為載體,使學生通過參與沙盤載體模擬經營導師評析學習者感悟等一系列的環節。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企業運營過程中熟悉會計基礎知識,參悟科學的管理規律。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素質和創業能力。

企業經營沙盤是仿照企業經營與管理流程開發設計的模擬平臺。主要包括:1套沙盤盤面和若干工具籌碼。沙盤盤面按照一般企業的職能劃分為4個職能中心:采購物流部門、生產制造部門、營銷部門和財務部門。將企業運營所處的內外環境抽象為一系列的規則,每4個學習者組成一個模擬企業,接手一個已經運營了一年的企業。需要通過一系列數據(包括企業目前的財務狀況、產品、生產設施、盈利能力等)對企業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模擬企業接下來5年的經營。每一個自然年度的經營過程中,要將企業的每一個運營決策和財務知識聯系起來,一個會計期終了需要編制會計報表。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使學習者在企業運營過程中熟悉會計基礎知識,參悟科學的管理規律,培養團隊精神,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企業經營沙盤包括管理中各個關鍵環節的控制:戰略規劃、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企業生產、物流采購等,要求學習者綜合運用所學來進行市場分析、戰略制定、營銷策劃、生產運作、財務管理等一系列活動,這種體驗式訓練方法不僅能完善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認知結構,更能有效提高其作為創業者的分析決策和綜合管理能力。

三、沙盤的實際運用

在國家政策扶持和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時代背景下,企業財務經營沙盤模擬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一個企業經營者直面市場競爭的精彩和殘酷,提高學生對財務會計知識和創業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調研發現,大學生創業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創業團隊不太重視企業管理和資金運作情況。現金流斷裂是很多創業團隊倒在起點的原因,因此需要加強創業團隊的財務管理意識和基礎會計知識。以沙盤形式在企業運營中融入專業會計知識和財務管理知識的實戰演練,讓創業者預見創業過程中一系列問題,控制風險,彌補不足,減少創業失敗的影響因素。

本文對會計學科的基礎教育工作和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推進工作都有深遠意義。財務工作貫穿于企業經營的每一個環節。作為大學生創業者來說,要了解財務在企業運營中的重要角色,重視會計監督、事前預測、事中控制的會計功能,只有了解不同行業企業的經營模式、主營業務、環境,才能幫助企業更好地創造價值。既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有效緩解就業壓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萬眾創業熱潮不斷高漲,家推出了很多相應的政策去扶植和鼓勵大學生創業。但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在很多成熟的產業里面,創業需要經驗、技術和資金的基礎,這些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限制。

四、沙盤研究的意義

(一)研究成果的理論意義

1、將財務管理和會計知識貫穿于企業營運過程中。將會計六要素、財務報表項目、資金成本計算等基本的財務知識,配合沙盤的形式呈現。讓創業者理解企業的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再將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對應到相應的財務環節,體驗財務數據與企業業務的直接相關性,理解到財務數據是對企業運營情況的一種總結提煉,明白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每一次“物資流”和“資金流”都有一一對應關系。遵循一定的規則,為今后“透過財務看經營”做好觀念上的準備。

2、解決會計教學中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財務認知。沙盤作為一種模擬虛擬環境的體驗方式,讓創業者在虛擬經營的過程中提前感受到創業的艱難和資金風險。借助沙盤模擬,可以強化創業者的財務知識、訓練管理技能,儲備基本的財務管理知識、市場開拓技巧、營銷手法等。

3、探討創業團隊對于企業管理和資金運作的欠缺情況。由于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對企業運作、資金的管理、投資回報的計算、市場的開拓等沒有實戰經驗,缺乏充足的心理準備。急于求成、缺乏市場意識及商業管理經驗缺乏,尤其是對財務知識和資金運營管理的不重視,是影響大學生成功創業的重要因素。現金流斷裂是很多創業團隊倒在起點的原因,需要加強創業團隊的財務管理意識和基礎會計知識。

(二)研究成果的實際意義

1、體現出財務知識是創業者應具備的核心管理能力。創業的成功與否重點在于團隊,創業團隊的成功在于成員核心能力的全面程度。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資金的籌措和運營能力是核心。現金流斷裂是很多創業團隊未能成功的原因。財務管理能力和經營決策能力是創業者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

2、沙盤這一獨特直觀的物理載體的運用。模擬企業真實的內部經營環境與外部競爭環境,使創業者有機會提前在虛擬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真實經歷數年的企業經營管理過程,運籌帷幄,決戰商場,強化其管理知識、訓練管理技能、掌握基本的財務管理知識、資金運作能力,全面提高創業者的綜合素質。

3、融入會計六要素使得財務管理思維和專業知識更深入人心。在企業經營沙盤的模擬過程中,加入基本的會計六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和財務管理知識,讓創業者學會用財務管理者的思維去考慮企業運營的模式和操作。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獲得利潤,任何資金的取得都要付出相應成本,創業者必須在收入和成本之間做出正確決策。創業者在制定戰略、分析市場、組織生產、整體營銷和財務結算等一系列活動中體會企業經營運作的全過程,明白企業資源是有限的并提前做好資源的布局與分配工作,在各種決策的成功和失敗的體驗中,慢慢掌握管理技巧,從而深刻理解企業管理在創業過程中的重要性。

主要參考文獻:

[1]Moutaz dara.ERP election:The SMART Way[J].Elsevier Journal,2014.

[2]何曉嵐.ERP沙盤模擬初訓課程體系:商戰實踐平臺指導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茅力可.基于生產運作管理對企業經營沙盤模擬實驗教學研究中相對問題討論[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1.10.

篇2

 

關鍵詞:會計目標;受托責任觀;決策有用觀;會計計量屬性 

 

會計目標是關于會計系統所應達到境界的抽象范疇,它是溝通會計系統與會計環境的橋梁,是連接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紐帶。會計系統圍繞會計目標發揮作用,會計目標引導會計系統運行。因而,會計目標理論研究是會計理論研究與會計實務發展中的重要內容。本文主要從2006年財政部頒布的新準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會計目標的定義出發,分析了新準則下會計目標對會計要素計量屬性產生的影響。 

 

一、對有關會計目標觀點的簡要評析 

 

人們對會計目標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曾出現過多種關于會計目標的提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說服力的兩種觀點就是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觀認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資源所有者如實反映資源受托者的受托責任和履行情況,即對受托資源的管理和使用情況,財務報告應主要反映企業歷史的、客觀的信息,即主要強調信息的可靠性,在這種觀念下,資產計量傾向于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這種觀點的局限性表現在:受托責任學派強調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的整體完整性,認為只有完善的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才能確保會計實務的正確性,但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內容復雜,保證兩者的完善性這一提法比較抽象,一旦實務中出現問題,則難以確定問題的根源,造成眾說紛紜、難以統一的局面;在會計處理上,由于受托責任學派強調客觀性勝于相關性,因此要求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在會計信息方面,受托責任學派很少會顧及到資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這一思想,會計人員往往難以體會潛在投資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漸喪失完善會計信息的積極性,也難以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的目標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決策的會計信息,它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有用性。從會計確認方面來看,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認人員在會計上不僅應確認實際已發生的經濟事項,還要確認那些雖然尚未發生但對企業已有影響的經濟事項,以滿足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從會計計量方面來看,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報表應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動態變化,在會計計量上主張以歷史成本為主,并鼓勵在物價變動情況下多種計量屬性的并行;在會計報表方面,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報表應盡量全面提供對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由于會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樣性,因此,在會計報表上強調對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及現金流量表一視同仁,不存在對某種會計報表的特殊偏好。這種觀點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一是決策有用觀產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較發達的資本市場。二是財務報告反映的局限性。決策有用觀下的財務報告只是反映企業有關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以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而忽視責任和環保收益等非財務信息。三是決策概念外延過窄。決策僅僅是管理過程的一個環節,管理具體包括預測、決策、計劃、控制、檢查、考核和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沒有履行決策職能,僅僅履行監督管理職能,如政府部門利用信息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

二、新準則下的會計目標定位 

 

2006年2月我國財政部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會計目標做出了明確規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這是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會計目標的概念,體現了其權威性。其所規定的會計目標是雙重的,兼顧了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這定義彌補了1992年制定的基本準則中有關規定的不足之處,與國際會計準則中對財務會計目標的定位一致,體現了我國財務會計既重視決策有用又重視受托責任的雙重目標。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有經濟(企業)在全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并且我國的上市公司中多數是國有企業,這就必然要求在進行財務會計目標的選擇時,要考慮到對企業管理層受托經營的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情況進行必要的監督,以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這一目標對我國來講必不可少;與國際趨同是此次會計準則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而國際上現在廣泛采用“決策有用觀”,所以我國新準則也同時采納此觀點。其優點在于:會計目標能滿足投資者、債權人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會計目標關注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會計目標關注現金流量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的預估。

三、新準則下的會計目標對會計要素計量屬性的影響 

 

會計計量是為了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財務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計量屬性反映的是會計要素金額的確定基礎。1992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會計要素計量屬性,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能夠真實可靠地反映企業經營過程中的信息,便于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實施有效的監督,采用這一計量屬性是由于當時的會計目標決定的,在企業利害關系人比較少,委托合約比較清楚,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容易評價的時期,歷史計量屬性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 

而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會計要素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會計要素的計量屬性從單一的歷史成本到包括公允價值在內的多元化的計量屬性,是因為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股權日益分散,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多樣性,包括股東、債權人、企業員工、顧客、供應商、行業協會、政府機構、公眾利益團體、研究者和準則制定者、審計師、管理層以及與企業經營相關的群體,正是復雜多樣的會計信息使用者,使得委托關系難以明確,或者明確的成本太高,但是委托的實質關系仍然存在。這時確立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不僅適應了新的環境,而且使得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取信息的成本比較低,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在新的環境下做出正確的經濟和生產經營決策,有利于整個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隨著我國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來越多的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產品在交易所掛牌上市,使得這類金融資產的交易已經形成了較為活躍的市場,具備了引入公允價值的條件,從而對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更加有用,也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 

篇3

關鍵詞:財務會計 企業會計 概念 結構

在國家公開出版的教材中,“財務會計學”和“企業會計學”的名詞表述被廣泛使用。如何界定他們之間的差異以及有何理論價值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財務會計的表述

財務一詞是指一個行業、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為履行職能而發生的資金運動;“財”有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占有的含義,“務”有料理、打理之意。因而財務是指經濟活動的打理過程。這種核算過程隨著資金的運動而推進,也就是說,財務會計是關于資金運動各環節的核算。不但要核算各環節的會計要素,還要核算環節之間的比例關系。可以歸結為資金的籌集,資金的使用,資金的耗費,資金的收入,資金的分配過程。然而,財務會計究竟如何界定,在學術界至今尚未達成共識。

在我國,具有代表性的財務會計定義為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教授所述:“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在企業或其他主體范圍內的,旨在向企業或主體外部提供以財務信息為主的一個經濟信息系統,這個系統把已發生或已完成的交易與事項中的財務(能用貨幣表現的)數據作為輸入,按照公認會計原則或企業會計準則的規范要求,運用若干普遍接受的會計慣例,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程序進行加工,把數據轉換為有助于決策和合乎其他目標的有用信息。”在這一表述中作為財務的實際承擔者除企業之外,用“或”字表明還有其他主體范圍,它可指行政事業單位,家庭或個人。由此,可以將財務會計名詞作層級拓展。

企業會計的表述

企業一詞是指以贏利為目的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企業會計是指對企業靜態的反映(資產負債表)和動態的反映(損益表,現金流量表)。馬克思在談到企業與會計關系時,認為經濟越發展,作為“觀念的控制”和“過程的總結”的會計越有必要。根據葛家澍教授的表述,也符合企業會計一詞的表述。廣東教育考試網在線課堂介紹企業會計學時,表述為:“是研究如何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綜合核算與監督的知識體系,它是根據《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結合工業,商業等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對企業會計核算與監督的特點,企業的資本,貨幣性資產,非貨幣性資產,流動負債,長期負債,成本與費用,銷售收入,成本,稅金和利潤的帳務處理,成本及盈利的計算,核算程序以及會計報表的結構,編制和分析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論述。”可見企業會計是關于會計要素的核算。

兩者概念的比較

根據對財務會計和企業會計的表述可知,兩者都是指向同一標的,即主體外部“提供以財務信息為主的一個經濟信息系統。”所以在關于企業會計核算內容的表述時,經常出現通用。從邏輯學分析,假設財務會計=企業會計,則財務=企業。顯然有邏輯矛盾。如果將財務會計的實體承擔者按照葛家澍教授的表述來認識,企業作為實體承擔者的一部分,那么財務會計包含了企業會計。財務會計作為一個廣義的概念除了包含企業會計以外還應包含諸如政治組織、軍事組織、家庭、個人等活動的會計核算及信息輸出。如高級財務會計中關于“個人的財務報告”。可見財務會計與企業會計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

從相互聯系分析,財務會計和企業會計都反映了企業會計要素的內容以及經營活動的動態過程。財務會計從企業的理財角度介紹會計核算過程,而企業會計從會計要素的角度核算資產的價值。

從相互區別分析:財務一詞偏重于資金流向并強調資金占用形態的有機聯系,從而使會計信息利用者關注經營各環節的效益。例如會計學原理中的資金籌集的核算,供應過程核算,生產過程核算,銷售過程及利潤和利潤分配的核算。而這些核算都是建立在企業要素資產為前提的。企業一詞偏重于企業的要素資產,企業的功能,企業的實在。企業會計強調的是會計要素極其要素資產的保值增值。如關于固定資產的折舊,發出存貨的計價。而這些要素資產的核算又離不開企業經營的動態過程。財務會計反映的應是框架。因為財務會計學也應該包括企業在內的所有組織和個人的資金運動。所以財務會計輸出的信息,既可強調實體的盈利性,也可強調實體的非盈利性。例如總預算會計十分強調財政收支的自求平衡。企業會計反映的是實質內容。因為企業一詞反映了主體盈利性的特征。企業會計應該反映企業的具體核算內容。財務會計隨著財務關系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企業會計隨著企業管理體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例如在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統收統支的財務管理體制,企業資金籌集和資金投放的職能,基本上都被國家財政包辦代替了,在核算中注重國家資金的核算(生產資金來源的核算、專項資金的核算)。市場經濟轉軌以后,企業逐步實現自籌資金,自理收支,自負盈虧。會計要素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企業會計注重所有者權益的核算。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應把當前公開出版的財務會計學名字改為企業會計學,理由是使課程內容表述更為準確,強調企業的核算。而財務會計是上世紀90年代取代工業會計的名詞,當時確有財務核算的內容所以稱為財務會計。自1994年會計制度改革后,資金平衡改為資產負債,特別是國撥流動資金,專項資金的改革,以及財務范疇歸入財務管理課程。財務會計名詞的提法顯然不妥。財務會計學的結構體系應以資金運動為主線,強調所有經濟實體核算的“共性”。筆者認為,財務會計就是會計原理。掌握各部門資金運動的特點,成為各部門會計的“基礎會計”。因此,當前財務會計應更名為會計學原理。既然反映所有單位核算的“共性“,在當前會計學原理中要增加行政事業單位資金運動核算特點的介紹。企業會計學的結構體系以會計要素為主線,應主要反映資產存量價值為目的。增加物價變動會計,彌補歷史成本計價方法的不足。使學生對會計要素的計價方法反復比較,以便隨著會計理論的發展總結符合企業實際的資產要素計量方法。同時,要根據會計要素將資產做出明確具體的劃分,這就是科目核算。通過科目核算,理順資產,負債和權益的相互關系。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高等教育 基礎會計 教學模式

當今我國會計教育正在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向啟發式的教學進行轉變,但還是不能夠擺脫傳統教育的模式。在啟發式的教學中,新課程是以實現以學生為本為宗旨,在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習時能夠做到自主學習和自愿學習,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基礎會計》正是一門學習實踐性和應用性非常強的課程,開設這門課,不僅是為以后學習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生能夠打下牢靠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也讓學生有能夠培養和掌握會計的基礎知識。

1、當前《基礎會計》教學現狀

1.1、對學生入門教育重視不足

當前在高校的基礎會計課程中,往往會忽略學生的入門教育,一般開設課程也只是會開設大一的第一或第二學期。基礎會計的第一章內容就是基本理論部分,而教師在講課的時候,都是直接給同學們講第一章節,沒有講有關這方面的入門知識,也不解釋社會實踐,也不帶領學生通過別的途徑來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以至于學生在剛學習時,就因為講課的不清晰,使學生對這門課程不能引發興趣。這門課程與社會實踐是緊密相連的,但學生對社會實踐確是一無所知,所以對于學生來講也是難以入門的,他們不知道企業是怎么經營的、企業的經營流程是怎樣的、會計在企業中會是做什么的等等。如果想要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能學好知識,就應該重視學生的入門教育。

1.2、教學上注重理論,實踐教學缺乏

基礎會計是比較偏向于實踐性的一門課程,但往往好多高校更多的是偏重在理論知識上,輕視實踐的教育。基礎會計課一般是設置為72個課時,但有些高校的實踐課確不足20課時,甚至還有的是不會開設會計實驗課程,使理論和實踐互不關聯,使學生不能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起來,也不能讓學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有關的知識點。但學生會因為要去應付考試,就會死記硬背概念、會計等式、賬戶的借貸方向,即使自己對這方面的知識一無所知,這也不利于學生在市場經濟上知識結構的學習。

1.3、教學模式創新不足

現在的教學方式,還是采用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的單方面的講課,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會過多的強調基礎會計的學習要記憶、計算,缺乏師生的交流和互動,沒有一個好的教學體系,也不能體現授課的靈活性,不能夠引導學生去主動的學習。

1.4、會計信息化教學缺乏

當前我國的基礎會計教學基本上還是處在手工信息系統階段,實際的會計教學和現代管理信息系統是分開的。有時可能還會提到“會計信息系統論”的觀點,但有的高校因為財力的原因在教學中應用到信息技術教學會很少,學生的實踐教學還是主要以手工做賬為主,是做不到信息化教學的。

2、加強《基礎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的措施

由于現在市場經濟在不斷的發展,在各方面的要求都在提高,對大學生的知識面的要求也在提高,要求知識面廣的,以至于越來越多的高校把基礎會計作為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基礎課,不過也有的高校是把基礎會計當作公開課或公選課來上的,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在不斷的提高教學目的,也在不斷的實現去提高學生的知識面,所以,在新的環境下,我們必須跟隨時代的腳步,去改革更適合我們新一代學生的學習模式。

2.1、加強學生會計入門教育,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般基礎會計這門課程是在大一的時候,所以大一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就要做好入門教育。在大一新生剛入校的時候我們要對他們所選擇的專業對他們進行介紹,其中包括專業的培養目標、專業的課程設置、各課程之間的相互關聯、課程開設的先后次序、課程開設的學期、課程學分和課時數,以及上學的時間和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快的適應大學生活。要讓大學生知道不僅可以在課堂上獲取老師所教的知識外,要有效的利用課余時間在網絡、信息化工作等多種途徑獲取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要注意理論和實際的結合。最后,也要讓學生去知道會計到底是什么,在企業工作的時候,經營的流程又是什么樣的,去了解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和基本會計課程教學的目標和內容是什么。有的高校可能條件不是很好,那就可以選擇給學生播放紀錄片,以紀錄片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企業經營的概況。也可以帶學生實地去參觀拜訪一些知名企業,最主要是一些工業企業,因為其是非常復雜也是最為完整的。能夠讓學生真實的去體驗這種企業工作。可以讓學生很快的進入這門課程的學習當中。學生的學習時間可以定為3周或5周的金工和電工實習,幫助學生去體驗生產經營流程,增加學生對企業經營和社會實踐了解的興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2、加強教學內容改革

在當今社會上,市場經濟在不斷的發展,財務會計的人才需求是非常大的,而高校所培養的會計人員已經不能滿足于市場的需求。是因為一些企業和社會各單位他們是需要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又能強,具有創新精神的會計專門人才。我們是以學生為本作為教學理念,就應該關注學生的需要和他們以后的發展。所以就必須將基礎會計教學的內容將以改革,《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是理論和實踐是并重的,不要只追求理論,而沒有實踐的東西在教學中,也不要只有實踐而沒有理論。要做的壓縮理論的學時,對理論的東西進行內容精簡,提高實踐技能,然后,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更新和調整,可以在教學上進行補充,將新的教改教研成果和學科最新發展成果放于教學內容中。我們也可以將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及考證內容等納入課堂教學。

2.3、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基礎會計在教學過程中是按照書中的內容和學生在學習知識時的適應程度來選擇教學的方法,會選擇一些案例教學法、實務引導法、情景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可以拿案例教學作為例子,因為基礎會計的知識點都比較抽象,且非常難懂,學生理解起來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這時我們可以運用案例教學,讓知識點與案例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結合案例,使自己更容易理解這些知識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基礎會計的內容里,會出現六大會計要素概念,大多數的學生不能理解這部分的內容,那么什么事六大要素呢、會計等式又是什么呢、為什么會計要素會存在數量關系,企業經營業務的發生為什么不會改變會計等式的恒等性等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在學習六大要素時難以理解的重點和難點。所以說,教學過程中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是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只靠教師在課程中單方面的教課是不夠的。我們可以換一種方法,教師可以在講這六大要素概念之前就和學生一起進行商品零售商經營活動的情節模擬,可能教學效果就會大大的不一樣。我們可以讓以為學生扮演產品的零銷售,把課堂看作為一個銷售市場,在開展這個活動之前我們要先籌集資金,將這些資金分為老師和學生自有的財產,教師要告訴學生什么是資產、什么是負債,什么是所有者權益,且它們之間存在的某種聯系。要列出學生的資產表格,難后市場就開始運作,叫零售商去購進所需的產品,并分析資產負債表的各要素的變化,讓學生知道在業務不斷的變化過程中會計的等式是否同樣也會發生變化。最后,分析在產品的不同的銷售價格和成本相對比一下,企業的利潤是否在變化,讓學生知道收入、費用、利潤是什么,這3個會計要素所產生的關系又是什么?利潤的盈利和虧損會對你本身擁有的財產又有什么樣的影響。所以說這樣的情景模擬教學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學生不僅能有效地把握好知識點,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不斷的提高。

2.4、注重校企合作,加強基礎會計教學人才培養

當前高校教師大都是畢業后就進入高校就職,開始工作,所以缺乏實踐教學經驗,他們對企業的實際的經營概況不是很了解,這是在基礎會計教學當中是不利的。所以,高校可以和一些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將一些沒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派去企業里面進行掛職鍛煉,通過從中獲取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經驗來滿足由教學經驗的不足而在教學方面的欠缺。在進行信息化教學的時候,有的教師可能也會缺乏這方面的知識,高校也應該對任課教師進行會計信息化培訓,來提高教師信息化意識和知識,讓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這方面的知識。

2.5、加強教學實驗改革

基礎會計教學是比較偏重實踐的一門學科,而教學實驗又是在教學中不能缺少的部分,所以教學實驗也要做出一定的改革來完善會計模擬實驗的建設,從而提高實踐教學的真實性。實驗教學也是需要資金的投入,購買實際工作應用的賬務處理工具,讓學生不再是有以前傳統的簡易的憑證和賬頁,讓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職業定位。我們還可以設置一個模擬的銀行,進行一些模擬業務,讓學生在存款業務和取款及辦理票據業務的辦理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來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從而提高就業率。總之,基礎教學的改革不是一下子就能改革好的,問題時時刻刻都存在著,它需要不斷的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并糾正問題。我們始終要把握一個原則:除了讓學生接受會計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要只注重傳統的教學方式,要結合一些實際案例,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培養出最好的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篇5

論文摘要:2006年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首次明確了兼顧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雙重會計目標,適應了我國現階段社會環境,文章主要分析了新基本準則下會計目標對會計要素計量屬性的影響。

會計目標是關于會計系統所應達到境界的抽象范疇,它是溝通會計系統與會計環境的橋梁,是連接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紐帶。會計系統圍繞會計目標發揮作用,會計目標引導會計系統運行。因而,會計目標理論研究是會計理論研究與會計實務發展中的重要內容。本文主要從2006年財政部頒布的新準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會計目標的定義出發,分析了新準則下會計目標對會計要素計量屬性產生的影響。

一、對有關會計目標觀點的簡要評析

人們對會計目標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曾出現過多種關于會計目標的提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說服力的兩種觀點就是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觀認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資源所有者如實反映資源受托者的受托責任和履行情況,即對受托資源的管理和使用情況,財務報告應主要反映企業歷史的、客觀的信息,即主要強調信息的可靠性,在這種觀念下,資產計量傾向于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這種觀點的局限性表現在:受托責任學派強調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的整體完整性,認為只有完善的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才能確保會計實務的正確性,但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內容復雜,保證兩者的完善性這一提法比較抽象,一旦實務中出現問題,則難以確定問題的根源,造成眾說紛紜、難以統一的局面;在會計處理上,由于受托責任學派強調客觀性勝于相關性,因此要求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在會計信息方面,受托責任學派很少會顧及到資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這一思想,會計人員往往難以體會潛在投資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漸喪失完善會計信息的積極性,也難以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的目標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決策的會計信息,它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有用性。從會計確認方面來看,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認人員在會計上不僅應確認實際已發生的經濟事項,還要確認那些雖然尚未發生但對企業已有影響的經濟事項,以滿足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從會計計量方面來看,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報表應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動態變化,在會計計量上主張以歷史成本為主,并鼓勵在物價變動情況下多種計量屬性的并行;在會計報表方面,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報表應盡量全面提供對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由于會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樣性,因此,在會計報表上強調對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及現金流量表一視同仁,不存在對某種會計報表的特殊偏好。這種觀點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一是決策有用觀產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較發達的資本市場。二是財務報告反映的局限性。決策有用觀下的財務報告只是反映企業有關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以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而忽視責任和環保收益等非財務信息。三是決策概念外延過窄。決策僅僅是管理過程的一個環節,管理具體包括預測、決策、計劃、控制、檢查、考核和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沒有履行決策職能,僅僅履行監督管理職能,如政府部門利用信息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

二、新準則下的會計目標定位

2006年2月我國財政部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會計目標做出了明確規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這是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會計目標的概念,體現了其權威性。其所規定的會計目標是雙重的,兼顧了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這定義彌補了1992年制定的基本準則中有關規定的不足之處,與國際會計準則中對財務會計目標的定位一致,體現了我國財務會計既重視決策有用又重視受托責任的雙重目標。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有經濟(企業)在全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并且我國的上市公司中多數是國有企業,這就必然要求在進行財務會計目標的選擇時,要考慮到對企業管理層受托經營的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情況進行必要的監督,以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這一目標對我國來講必不可少;與國際趨同是此次會計準則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而國際上現在廣泛采用“決策有用觀”,所以我國新準則也同時采納此觀點。其優點在于:會計目標能滿足投資者、債權人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會計目標關注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會計目標關注現金流量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的預估。

三、新準則下的會計目標對會計要素計量屬性的影響

會計計量是為了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財務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計量屬性反映的是會計要素金額的確定基礎。1992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會計要素計量屬性,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能夠真實可靠地反映企業經營過程中的信息,便于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實施有效的監督,采用這一計量屬性是由于當時的會計目標決定的,在企業利害關系人比較少,委托合約比較清楚,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容易評價的時期,歷史計量屬性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

而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會計要素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會計要素的計量屬性從單一的歷史成本到包括公允價值在內的多元化的計量屬性,是因為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股權日益分散,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多樣性,包括股東、債權人、企業員工、顧客、供應商、行業協會、政府機構、公眾利益團體、研究者和準則制定者、審計師、管理層以及與企業經營相關的群體,正是復雜多樣的會計信息使用者,使得委托關系難以明確,或者明確的成本太高,但是委托的實質關系仍然存在。這時確立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不僅適應了新的環境,而且使得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取信息的成本比較低,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在新的環境下做出正確的經濟和生產經營決策,有利于整個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隨著我國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來越多的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產品在交易所掛牌上市,使得這類金融資產的交易已經形成了較為活躍的市場,具備了引入公允價值的條件,從而對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更加有用,也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

但是考慮到我國現階段資本市場發展的不成熟,基本準則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在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的情況下,允許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計量屬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篇6

關鍵詞:我國保險;保險會計制度;改革;會計準則

Inwantstheabstract:Ourcountryinsuredtheaccountingsystemtopassthroughinthepast''''stwoseveralyearsfromtheseriestotheminute,fromtheminutetotheseriesprocess,hasexperienced"People''''sInsuranceCompanyAccountingsystem","InsuranceBusinessaccountingSystem","InsurancecompanyAccountingsystem"and"FinanceBusinessaccountingSystem"4times.Eachtime''''saccountingsystemhasitsuniqueindividualityandconsummatesdaybyday.Now,insurestheaccountingsystemreformtheinevitabletrendistheestablishmentinsurestheaccountingstandards.

keyword:Ourcountryinsurance;Insurestheaccountingsystem;Reform;Accountingstandards

前言

2001年11月27日,財政部頒布了《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于200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上市企業施行。2003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順利地拉開了在海外股份上市的序幕,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正式開始實行。本文通過不同時期的不同會計制度的比較與分析,以求對我國的保險會計制度研究有所啟示,進而為建立保險會計準則提供參考。

一、《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會計制度》時期(1982~1993)

1978年以前,我國的金融體系基本上是中國人民銀行一統天下的格局,1982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立出來,相繼在1984年2月頒布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會計制度》,由于當時我國的經濟體制還是計劃體制,而且保險公司發展還處于“拓荒”階段,許多保險企業獨有的特性尚未發揮出來,財會制度上缺乏相應細化的規定。因此,1989年12月中國人民保險總公司對此制度進行了修訂,重新頒布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會計制度》,并于1990年1月1日起施行。修訂后的會計制度,其實用性和規范性均增強了。從總的來看,這個時期的會計制度有以下幾個特點:

1財務管理實行計劃管理原則。由于計劃經濟的影響,保險公司在財務會計制度上實行統一計劃、分戶經營、以收抵支、按盈提獎的財務管理體制。突出財務計劃的作用,利用定額進行財務計劃的編制,用以評價企業財務活動;公司收人大部分上交國家財政,成本開支范圍由國家規定,盈利全部上交國家,虧損由國家彌補;資金管理實行專款專用制度,將資金劃分為固定資金、流動資金和專項資金。資金主要由國家有計劃地劃撥,僅以專用基金形式給予企業一點財務權力。

2會計制度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為了保證會計制度的統一性,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會計制度由總公司統一制定,各級保險公司都必須嚴格遵照執行,各級公司不得自行變更或修訂制度,但可將執行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映給總公司,由總公司負責修訂。

3在核算體制上按照不同性質的保險業務,分別確定會計核算體制,如按國內財產險、涉外財產險、出口信用險和人壽保險業務分別單獨核算。其中國內財產險業務、人壽保險業務一般由各級公司獨立建帳、獨立核算、分級管理、自計盈虧或自負盈虧;涉外財產險與出口信用險一般由總、分公司以下單獨建帳、分級管理,總公司統一核算盈虧,分公司自計盈虧。

4會計恒等式采用“資金平衡理論”,即“資金占用總額=資金來源總額”。保險企業的資金,從占用的角度看可分為固定資金、流動資金。固定資金是指占用在企業固定資產上的資金,它包括辦公用房、職工宿舍、機具設備、交通工具等,流動資金是指占用在流動資產上的資金,它包括貨幣資金、結算資金(如應收及暫付款、預付賠款等)、各項支出(如賠款支出、手續費支出、業務費等)。保險企業的資金來源,按不同渠道分為自有及內部形成的資金(比如國家撥給的資本金、固定基金、內部形成且有專門用途的準備金、專用基金)、借入資金、結算資金(如應付及暫收款、應付手續費等)、業務經營收入(如保費收入、利息收入、迫償款收入及投資收入等)。

5會計科目分為資產類、負債類、資產負債共同類和損益類。另外,鑒于當時的核算體制是按四大險種分別核算,因此,設置國內、涉外、信用、壽險四套會計科目,分別核算不同險種的業務。由于四類業務的財務活動有很多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因此四套科目中大部分科目是四類業務通用的,少部分是專用的。

6記帳方法允許從資金收付記帳法、借貸記帳法中任選一種。

7在貨幣計價上國內業務(包括財產險與壽險業務)以人民幣為記帳符號;涉外財產險、信用險業務則采用外幣分帳制,直接以原幣入帳,年終時將外幣業務損益按決算日牌價折算為人民幣核算。

二、《保險企業會計制度》時期(1993~1998)

隨著黨的“十四大”召開,以上這種計劃體制下會計制度已不能適應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新要求。因此,1993年,財政部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要求,對我國所有的會計制度進行了全面而徹底的改革,財務會計改革進行了模式性的轉換。1993年2月24日,財政部結合保險行業經營特點及管理要求,在《企業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頒布了《保險企業會計制度》,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這次改革是一項重大的舉措,其重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首次確立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會計要素體系,并對會計要素的記錄和報告作出了基本規定,規范了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則,實行了權責發生制的核算原則,提高了企業財務核算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2在核算體制上將非人身險業務與人身險業務分別進行會計核算,即分別建帳、分別核算損益。非人身險業務可分為財產保險、貨物運輸保險、農村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人身險業務分為人壽保險、養老保險、健康保險等。

企業經營的再保險業務,可區別為分入業務與分出業務進行核算,也可將分出業務并入直接業務核算。信用險業務可實行三年結算損益的核算辦法。

3建立了資本金核算體系。制度拋棄了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資金來源總額=資金占用總額”的平衡公式,采用了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會計恒等式,明確了產權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套資本金核算體系。

4建立了資本金制度,實行資本保全原則。企業籌集的資本金,在企業經營期內,投資者除依法轉讓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抽走;按照資本保全原則,企業固定資產盤盈、盤虧、轉讓、報廢、毀損發生的凈損益以及計提折舊不再增減資本金,而是直接計人當期損益。這與以前企業收入中大部分上交國家財政、資金隨意增減相比有利于企業的自我積累和發展壯大。另外,改革了資金管理辦法,取消了專款專用制度。實行企業資金統一管理和統籌運用,以促進企業提高資金運用效益。

5會計科目分為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和損益類,并分別對保險企業會計科目及使用說明作出了明確規定,規范了各類科目的設計,并從保險企業“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角度出發,細化了資產流動程度、風險程度和財務損益的科目。

6擴大了保險企業使用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的自。制度規定“在不影響會計核算要求和會計報表指標匯總、以及對外提供統一的會計報表格式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減、合并某些會計科目”。“企業向外報送的會計報表的具體格式和編制說明,由本制度規定,企業內部管理需要的會計報表由企業自行決定”。

7采用了國際通用的借貸記帳法和國際通行的會計報表體系。制度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規定保險企業對外報表為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和利潤分配表,并對這些報表的作用、報表項目的內容和填列方法作了具體說明,使財務信息成為國際通用商業語言。

8規范了保險企業基本業務的會計核算標準和損益的計算。制度對資金的籌集與積累、非人身險業務、人身險業務、再保險業務、拆借、貸款和投資業務、固定資產、貨幣資金及結算款項、費用、營業外收支、利潤及利潤分配等業務的會計核算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9體現了一定程度的會計穩健原則。制度規定保險企業應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計提壞帳準備、貸款呆賬準備、投資風險準備,允許企業采用加速折舊法。

10對有外匯業務的企業規定即可采用外匯分帳制,也可采用外匯統帳制。采用外匯分帳制的企業,應設置“外幣兌換”科目。各種貨幣之間的兌換及帳務間的聯系均通過“外幣兌換”科目。

三、《保險公司會計制度》時期(1998~2001)

1993年制定的《保險企業會計制度》執行了6年,它對于促進保險企業的發展,促進企業間有序競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國內保險市場不斷發展和壯大,保險行業發生了許多新變化,特別是1995年10月,我國頒布實施了《保險法》,國家加大了對保險行業的監管力度,并于1998年成立了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此后,保險監管部門出臺了《保險管理暫行規定》等配套的政策法規,保險公司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保險公司的保險業務由多業經營轉向分業經營;另外,保險公司保險資金運用發生了重大轉變,改變了過去放開經營的做法。這些新變化和新情況客觀上要求會計制度與之相適應,作出新的規范。因此,1998年12月8日,財政部對原制度進行了修改,頒布了《保險公司會計制度》,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有:

1改變了會計制度名稱。制度考慮到當時保險企業都已是公司制企業,因此將《保險企業會計制度》改名為《保險公司會計制度》,這樣更加符合我國保險公司實際情況。

2完善了保險業務損益結算辦法。制度規定除長期工程險、再保險業務按業務年度結算損益外,其他各類保險應按會計年度結算損益。與原制度比較,本制度作了如下調整:(1)原制度只明確了信用險按業務年度結算損益,本制度明確了長期工程險等長期性財產保險業務以及再保險業務按業務年度結算損益;(2)前者規定業務年度為三年,后者沒有規定業務年度的具體年限,其具體年限由保險公司根據保險業務性質確定。

3重新確定了保險業務的分類,并實行按險種分類核算。制度根據保險分業經營的原則,對保險業務的分類進行了調整,將保險業務分為財產保險公司的業務、人壽保險公司的業務和再保險公司的業務三大類。財產保險公司的業務分為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等;人壽保險公司的業務分為普通人壽保險、年金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和健康保險等;再保險公司的業務分為分入保險業務和分出保險業務。在具體業務分類上,修改了原制度在具體業務劃分上存在的交叉情況,明確規定財產保險公司不得再經營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業務,將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業務劃入人壽保險公司的業務。另外,公司可根據具體情況和有關部門的要求,對保險業務進一步分類核算。

4增加了確認保費收入的原則。關于保費收入的確認,我國原制度規定,非人身保險業務、人身保險業務和分保業務規定保費的收入入帳時點,確認原則不統一,也不盡合理。本制度對保險業務規定了統一的保費收入確認原則,明確規定應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第一,保險合同成立并承擔相應保險責任;第二,與保險合同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公司;第三,與保險合同相關的收入能夠可靠地計量。

5調整了貸款和股權投資業務的會計處理。按照《保險法》及其他有關保險監管法規規定,保險公司不得從事除保戶質押貸款以外的其他貸款業務,不得買賣股票和進行股權投資。根據上述規定,新會計制度相應取消了除保戶質押貸款以外的其他各類貸款業務的會計處理,取消了股票投資及其他股權投資業務的會計處理。

6增加了存出資本保證金和提取保險保障基金的會計處理。按《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成立后,應按其注冊資本總額的20%提取保證金,存入保險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的銀行,除保險公司清算時用于清償債務外,不得動用。根據該規定,本制度相應增加了存出資本保證金的會計處理;另外,《保險法》規定,為了保障被保險人的利益,支持保險公司穩健經營,保險公司應當對財產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和短期健康保險按當年自留保費的1%提取保險保障基金。根據該規定,本制度相應增加了提存保險保障基金的會計處理。

7增加了抵債物資的會計處理,修改了長期待攤費用的會計處理。制度將原“遞延資產”科目改為“長期待攤費用”科目。這是因為“遞延資產”實際上是不能全部計人當期損益而在以后會計年度分期攤銷的待攤費用。它并不能為公司帶來經濟利益,不符合資產的定義,不能作為一項資產。

8規范了會計報表體系。本制度將原“損益表”名稱改為“利潤表”,將原按保險業務設置的損益表改為按保險公司設置利潤表,并對各報表的指標項目作了相應調整;用現金流量表取代財務狀況變動表,確立了現金流量表在保險財務報表中至尊的地位。

四、《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時期(2001至今)

2001年,繼新《會計法》和《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頒布實施之后,財政部又了《企業會計制度》,保險公司又面臨一次重大變革。因此,2001年11月27日,財政部頒布了《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該制度以《企業會計制度》為基礎,借鑒國際會計慣例,充分考慮了股份制改革的必然趨勢特別是上市企業的基本要求,集銀行、證券、保險等會計制度于一體,分別對6個會計要素以及有關金融業務和財務會計報告作出全面系統的規定。這次改革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又一重大舉措,其主要內容有:

1實現了會計要素的重新界定以及相關的確認和計量。會計要素是企業對外提供財務信息的基本框架,雖然1993年會計制度改革對會計要素作出了基本規定,但是,仍然只規定會計記錄和報告,并沒有完全解決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問題,這種會計制度本質上是規范簿記的內容。這次新制度對6個會計要素進行了嚴格界定,并對其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全過程作出規定,和原制度相比較,更加全面、嚴謹、規范,使其反映的會計信息更加符合事實。

2在某些會計原則和會計處理方法上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隨著我國加入WTO,外資保險公司紛紛進入中國保險市場,它要求國內保險公司的會計標準要與國際慣例相協調,采用國際保險業的通行做法。這次新制度所規定的會計政策和會計確認、計量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中所規定的基本相同。比如,各項準備金的提取采取了國際通用的辦法;短期投資期末計價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在固定資產折舊政策上,允許企業按照資產的使用情況計提折舊。

3首次將國際上普遍遵循的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納入新制度。實質重于形式是指經濟實質重于具體表現形式,它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例如,對于保費收入的確認,強調的是“保險合同成立并承擔相應的保險責任”這一經濟實質,并不以“保險合同成立”這一法律形式作為唯一標準。遵循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體現了對經濟實質的尊重,能夠保證會計核算信息與客觀經濟事實相符。

4謹慎性原則體現更充分。保險公司是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它本身屬于一種負債經營,其業務對象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從而也就決定了保險行業在處理會計信息的方法上必須更加穩健保守。這次新制度無論是會計要素的確認,還是會計方法的處理以及會計信息的披露,可以說將謹慎性原則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新制度將虛擬資產排除在資產負債表之外,明確規定開辦費不得列入資產,待處理財產損溢在期末結帳前處理完畢;注重資產質量,要求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它包括壞帳準備、貸款損失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抵債資產減值準備等八項準備;此外,對利息收入明確規定了嚴格的確認條件,對于逾期貸款,縮短了應收利息轉表外核算的天數,由一年縮短為90天。

5增加了對外提供的會計報表,完善了會計信息披露。新制度在原來提供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利潤分配表的基礎上增加了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充分考慮了上市公司投資者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此外。對會計報表附注進行了詳細、嚴密的規范,提高了財務會計報告的信息含量和可理解性。

6明確了新業務和疑難問題的處理方法。隨著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分離,所得稅會計的重要性日漸突出,過去保險公司會計制度很少涉及,在所得稅的會計處理上,也只局限于應付稅款法。而這次新制度在所得稅的會計處理上分別確定可采用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并詳細地列示了其計算方法。此外,新制度對于實務工作中新出現、以及在以往會計制度尚未規范的一些疑難業務比如或有事項、會計調整、關聯方關系以及交易、證券投資基金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7明確了會計政策的審批權限。新制度規定,在遵循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前提下,保險公司采用的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財產損失處理的批準權限為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或經理會議或類似機構。不再經過政府有關部門規定和批準,改變了過去會計政策和稅收政策批準權限混淆不清的現象,賦予了保險公司更大的自。

綜上所述,我國的保險會計制度隨著保險業的發展,保險市場的開放以及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在不斷完善,但是同時也要看到,任何一種建立完備制度的企業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基礎的不嚴密性,其體系就不可能完備,加之外部環境的變化,會計制度本身當然也是不可能完全沒有漏洞。雖然,新制度的頒布和舊制度相比,更加注重了保險企業的風險問題,謹慎性原則得到了較多的運用。但是,新制度只就保險公司財務會計事項做了原則性規定,財會制度相關內容不全并過于寬泛,而且,新制度集銀行、證券、保險等會計制度于一體,沒有體現保險行業的特色。此外,2002年,為了履行我國入市承諾,加強保險監管,新《保險法》又重新頒布,保險公司業務范圍、保險資金運用形式、保險公司組織形式、保險條款費率監管等方面又發生新的變化,比如,在財壽險分業經營上新《保險法》規定,財產保險公司和人壽保險公司可以同時經營意外傷害保險和短期健康保險,因而保險會計制度又面臨新的調整。筆者認為,保險公司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需要單獨有一個統一的、科學合理的會計準則,制定保險會計準則是符合保險會計規范的發展趨勢,它不是保險企業會計制度細枝末節的修改,而是在系統地把握保險會計個性、保險會計規范發展與變革趨勢以及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因此,當務之急,財政部應在現有的新制度基礎上盡快出臺保險行業會計準則。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保險企業會計制度[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3.

[2]財政部。保險公司會計制度[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篇7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基礎理論影響對策

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運用國際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進行生產和交易,企業的經濟活動由此產生巨大的變化,這將對傳統會計基礎理論產生強烈的沖擊。本文論述了互聯網對會計基礎理論的影響,并就其對策進行了探討。

1、對會計主體假設。會計主體是指會計為之服務的對象,在傳統會計描述的會計主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單位實體。而在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中,存在著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網絡公司、網上公司、網際公司,以及以信息資源為主導服務的信息中介服務公司。在會計上是否認定這些公司為一個會計主體?這將給會計主體假設產生影響。

這些形式新穎的公司是虛擬化了的,為完成一個目標,會在短時間內結合,形成一個新的公司主體,待項目目標完成后又立即解散。這與傳統的實體公司在組織形式和業務經營上存在明顯的差別,但在網絡上它又確實是一個公司,并且在經營著業務,會計行為上必定要對它經營著的業務進行質和量的反映。因此,應將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變為相對會計主體假設,來確定會計為之服務的對象。

2、對持續經營假設。上述的網絡公司、網上公司、網際公司為了一個特定的目標,會在短時間內結合,形成一個新的公司主體,但項目目標完成后又可能會立即解散。這些公司沖破了傳統企業連續經營的框架,進行著不定期的經營活動,在可預見的將來可以即時解散,其各項會計要素也即時終結,等到為另一個特定目標而臨時成立公司時,這個公司或許已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公司了。因此,傳統的持續經營假設理論已不再作用于此類公司的會計行為。

根據這類公司的組織和業務特點,應改變持續經營假設理論為即時經營假設。在即時經營假設下,資產將不能按其使用的時間長短和用途來劃分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長期資產,負債將不按其償還時間的長短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其資產的購進價值應在購進的時候立即攤入成本。

3、對會計分期假設。傳統的會計分期假設是在持續經營假設下而對企業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活動分割為一定的期間,據以結算帳目,編制會計報表,是人為的劃分。但就虛擬化了的網上公司這類企業,可預見的將來可能是很短暫的期間,進行著不定期的經營活動,這類公司時分時合,時間長短不一。由于不能進行持續經營,因此會計分期假設在此類企業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

在電子商務條件下,由于網絡技術的高度發達,內部網絡集成化管理的推行,新建立的網絡財務系統,將企業發生的網上交易等經濟業務,可以即時生成會計信息,企業在任何時點均可提交滿足不同需要的實時財務報告。傳統的會計分期假設理論的目的主要是定期報送某一會計期間的財務報告,但處于信息時代的今天,已不能滿足各方的需要。應建立一個完善的多元化的會計信息系統,會計期間可以劃分更小,甚至越來越小,可以隨時地反映會計主體的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隨時地編制和報送會計報表,實時地滿足報表使用各方對企業財務信息的不同層次的、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對會計分期假設應加以改進,變定期為適時,劃小會計期間,隨時地反映會計信息,動態地掌握會計資料,更好地為經濟決策服務。

4、對貨幣計量假設。傳統會計的貨幣計量假設僅是指在企業眾多計量單位中確定用貨幣為單位進行統一計量。貨幣作為會計信息的統一計量單位,有利于不同企業、不同行業用同一口徑衡量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在現代網絡財務中,通過貨幣反映的價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于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資者進行決策的主要依據,諸如創新能力、客戶滿意度、市場占有率、虛擬企業創建速度等表現企業競爭力方面的指標,更能代表一個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力,它們不能在報表上用貨幣來表示。同時,隨著知識創新和技術進步,產生了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的商務模型,對無形資產(特別是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的計量、對高級專門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價值的計量、對高科技企業潛在的高額風險回報的計量、對通貨膨脹的計量等方面,成為當前的一個突出問題,此外,電子貨幣、數字貨幣的出現,也對貨幣計量假設產生深刻的影響。

因此,會計上單一貨幣計量的體系正在經受在計算機處理環境變化而帶來的挑戰。會計上除采用貨幣計量外,對有些特別會計事項可考慮采用利于財務決策的某些量化指標,使財務決策的衡量指標多元化。另外,正在日益發展的在互聯網進行交易的電子商務,其結算的支付手段是網上電子支付,即不需要現金、支票、匯票等紙質票據,而是直接將購貨款從企業帳號或個人信用卡上支付給對方。這將預示著現金、支票、匯票等支付手段將逐步退出資金流通領域,也預示著企業間的結算將會進入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時代。

5、對會計目標。傳統的會計目標是對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提供反映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信息,其反映的形式是以會計報表形式來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結果的,反映的內容是傳統會計六要素在經營過程中的變化和結果。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作為一種全新的資本,作一種關鍵性的生產要素進入經濟發展過程,企業的生存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越來越依賴于知識和創新,因此,知識資產、人力資產將在企業資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因此,在企業對外報送會計報表時,應將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源作為主要資產項目加以重點列示。反映的側重點應由關心“創造未來有利現金流動的能力”,轉向關心“知識資本擁有量及其增進的能力”。為改變原來定期報送一元化報表的形式,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集電子交易、核算處理、信息隨機查詢于一體的網絡財務系統,實時地滿足不同層次的報表使用者對企業會計信息的多元要求,深化會計目標的要求。

6、對會計要素。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的基本分類,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傳統會計的六大要素符合現行會計核算的要求,適合工業經濟時代會計核算的需要。但是在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增加了許多新的業務內容,會計核算的對象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以各項無形資產為代表的知識資產和人力資產在企業資產中的比例不斷上升,財務資產比例呈不斷下降的趨勢。企業的資本中心正由貨幣資本向智力資本轉化,企業會計正向構建智力資本為中心的新會計體系,因此,必須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進行重新分類,會計要素也將隨之改變。

在以計算機網絡和知識為基礎的新會計體系中,企業的資產要素應由財務資產、知識資產和人力資產三部分組成。財務資產主要由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構成,知識資產由知識產權和專有知識組成,人力資產指人力資源資本化,將人力資源轉化為會計資產予以確認。根據現代產權理論,確立產權要素,將業益和所有者權益產權化,知識和人力資源產權化,共同分享企業的勞動剩余。由此,將企業的會計要素可以重新分為資產、產權、剩余、收入、成本費用、利潤六個要素,以充分提示以現代計算機技術和智力資本為中心的知識會計體系的核算內容。

篇8

(一)財務會計的基本內涵

財務會計的服務對象是企業管理人員之外的企業所有者、企業的債務人和社會公眾等財務信息的使用者。因此,財務會計是一種對外會計,負擔著將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以財務信息的形式向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進行透漏的重要任務。

(二)財務會計的基本特征

財務會計由于需要對企業管理層以外的所有者和債務人進行會計信息的公布,因此產生了由于服務的對象不同而產生的自身特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內容,并直接形成了財務會計不同于其他會計形式的特征。這些特征包括,會計工作者以對外報告為目標、財務會計依舊使用舊有的會計工作方法整理和報告會計信息、財務會計強調公允價值和財務會計工作的落腳點是財務報表等方面。

1、在財務工作中,會計工作者始終以對企業外部進行會計信息公布作為基本目標,財務會計必須對會計信息進行如實反映,會計工作應當緊密立足于企業生產經營的現狀,不能帶有傾向性色彩,以保證對公眾負責。財務會計具有強烈的社會性,財務會計信息使用應當以滿足企業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為目標,企業具有的規章制度和管理人員的主觀愿望不應當成為財務工作的限制因素。

2、財務會計依舊使用舊有的會計工作方法整理和報告會計信息。財務會計尊重會計工作的傳統,使用會計準則中的基本項目和規則進行會計信息的計量、反映和監督控制職能。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會計工作由于其負擔的工作內容日益繁多,部分會計工作形式已經逐步使用不同于以往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工作規范的會計工作方法,進行會計信息的處理。會計已經具有對企業經營管理進行遠期規劃和決策支持的重要功能。在這些功能中派生出來的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等,已經根據自身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形勢的變動逐步采用新的會計工作范式,以達到向財務信息的使用者進行財務角度的生產管理、改進建議和遠期規劃的目的。會計工作的基本范式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財務會計在這一變動過程中,依舊采用原有的會計工作制度、核算方式等進行財務工作,因此形成了自身的鮮明特色。

3、會計信息強調公允價值計量是財務會計采用普遍得到認同的會計工作方式的直接結果。由于企業本身的生產經營涉及到的資金的流動、交易事項的進行和商品價格制定等問題,涉及到眾多的變動因素,因此會計工作已經不能僅僅使用歷史成本原則的會計信息處理方法,需要對企業內各種事項的經濟價值的變化進行動態跟蹤和計量,從而實現會計工作本身的公共化、公認化。

二、財務會計當中的不確定性問題

(一)財務會計當中不確定性的表現

財務會計中的不確定性是某一會計信息具有的無法計算和衡量其影響的不確定部分。由于不確定部分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因此財務會計當中應當注重對公司生產經營的規范化會計監督和計量工作,防止財務會計信息不夠精確的問題的發生。財務會計在進行會計信息披露的同時,也應當注重將財務信息本身可能具有的不確定性,向財務信息的使用者進行展現。財務會計的不確定性直接表現為會計要素的確定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在實際的財務會計業務操作中,主要的不確定因素產生于會計要素當中資產類要素和負債類要素的確定上。在資產類要素的計量中,財務會計所表現出的不確定性主要表現為會計計量原則的把握和使用上。會計計量工作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在設計時間因素的會計處理過程中,主要采用歷史成本原則和公允價值計量原則。由于現代企業中普遍開始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作為計量方式,會計計量本身將存在對現實情況的錯誤判斷和估計的可能,從而產生不起確定性。另外在現代經濟社會和財務管理學原理中,企業進行一項資產類項目的設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取得更多的未來的現金流量,現金流量的大小將直接影響企業的資產數量和價值的判斷。在不同的市場狀況之下,企業的財務會計人員需要結合財務會計和財務成本管理的相關技術,進行對企業資產價值的預估性測算,在估算過程中也可能產生誤差,從而造成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作為企業資產和負債類別科目經濟價值計算和計量過程中的重要現實問題,需要企業的會計工作人員予以考慮,并深刻把握其產生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二)財務會計的不確定性的產生原因

財務會計自身由于嚴重依賴傳統的會計工作制度,因此,會計工作制度具有的問題將在很大程度上產生財務會計本身的局限性。財務工作制度具有對外報告的性質,因此在會計計量過程當中,需要考慮公眾對財務信息的要求和財務工作具有的核算方式,是否符合公共會計需要的方面。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需要考慮關于公共要求的計量方式和計量手段的使用,當公共需要產生與公司本身生產經營制度的差別時,將有可能產生對外財務信息報告工作的問題。財務會計工作人員因為其主觀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問題也是財務會計信息具有不確定性的可能原因。

1、傳統財務工作制度可能產生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

傳統的財務工作制度依照國家通行的財務信息處理方式進行會計工作。主要的通行財務工作準則要求企業的財務工作者根據包括會計主體、貨幣計量、會計分期和持續經營等假設進行財務工作。在假設中將產生不確定性,會計主體假設要求企業的財務工作人員的工作過程,應當服從和服務于一定的企業經營主體。財務會計本身具有公共會計的性質,因此完全服從和服務于企業本身的財務工作方式,將直接產生財務工作同財務工作目標之間的偏差,從而產生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貨幣計量設計增量現金流的處理方式問題需要進行相關事項的計量和使用過程的調整,部分不能完全通過短期的現金流量進行計量的經濟事項,將不能夠用公允價值原則或貨幣計量原則進行直接的測算,從而產生可能的計量結果與計量主體真實情況之間的差別,從而產生會計工作的不確定性。而持續經營假設中本身就蘊含著會計工作對其續經營狀況變化的回避,產生財務信息的不確定。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根據現行通用會計準則的要求應當進行復式記賬,使用借貸記賬法和復式記賬法進行經濟事項的登記和核算。最終通過會計本身的信息匯總和報表化處理,進行財務會計信息的公布和披露。會計報表本身的編制和具有一定的形式要求,由于會計工作本身的形式和操作規則上的限制,將產生財務會計對一定的經濟信息的簡略或隱含,會計信息的效果本身將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2、財務會計本身具有的公眾化特征將產生不確定性

財務工作是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經濟價值的變動的反映和監督。經濟價值的變動過程是財務會計工作的監督和反映的對象。在企業財務管理人員進行財務會計工作的過程中,將產生將企業內部的財務信息轉化為對公眾進行匯報而匯總的會計信息的工作要求,會計形式的調整將產生一定的會計信息內容變動。企業的管理經營人員需要財務信息的根本目的是進行企業生產經營決策的制定。財務會計將財務信息進行整合并向公眾進行匯報的過程中,需要將一部分管理過程需要的會計信息進行形式和內容上的調整,以適應不同會計信息使用之間對會計信息的不同需要。在會計信息的調整過程中,應當采取的相應措施,將使會計信息具有的同經濟事項之間的因果聯系產生一定程度的偏離,是部分財務信息產生概括與抽象的工作需要。財務信息具有的信息內容的邏輯結構和經濟信息的直觀含義,將可能在傳遞過程當中產生一定的偏差。會計信息的使用過程,可能由于這種偏差而產生對經濟信息的誤讀。

篇9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企業業績評價都是學者、咨詢機構和企業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國目前企業業績評價主要采用的是財政部、國家經貿委、中央企業工委、勞動保障部和國家計委于2002年2月頒布的《企業效績評價操作細則(修訂)》和《企業效績評議指標參考標準(修訂)》,該業績評價主要采用的是財務評價。重點是評價企業資本效益狀況、資產經營狀況、償債能力狀況和發展能力狀況四項內容,以全面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和經營者的業績,由基本指標、修正指標、評議指標三個層次共28項指標構成。由于財務評價主要采用的是財務指標,具有規范的標準,在不同的部門和企業之間具有可比性,易于作為資源配置的決策依據。所以,長期以來,一直被各國廣泛采用。然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企業進入以戰略為導向的管理階段,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目前知識和信息日趨重要的新經濟時期,企業已全面進入戰略經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表現為長期、綜合能力的競爭。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關鍵在于持續不斷的創新和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保持。這就要求企業的經營目標應放在長遠利益的最大化上,也就是說,企業的經營由原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轉變為追求長期利益最大化,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應從更高的戰略層次來把握市場規律。因此企業應在充分分析其內外部環境的基礎上,綜合內外部信息,充分發揮業績評價的決策支持作用。顯然,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財務會計信息面臨嚴峻的挑戰,財務指標評價體系所存在的缺陷也日益顯露出來。所以,改革傳統財務評價體系,建立與企業經營環境相適應,體現企業戰略經營管理要求的企業業績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二、當前我國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

傳統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存在嚴重不足,如:重短期業績評價,輕長期業績評價;重過去業績評價,輕未來業績評價;重財務指標,輕非財務指標。

(一)財務會計報表本身缺陷所導致的問題

1. 財務評價的過去性

現行財務報表中,某些會計要素定義的狹隘性,以及以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屬性,使得會計要素所反映的內容不完整,收入和費用計量不準確,導致財務評價的過去性。

例如資產的定義,1989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中,將資產解釋為:“由于過去事項而由企業控制的、預期會導致未來經濟利益流入企業的資源。”我國在2000年頒布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和《企業會計制度2001》中,將資產定義為,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現行資產的確認主要強調以交易為前提,交易活動立足于過去的經濟行為。以交易和事項觀定義的資產,使得人力資源、金融衍生工具、自創商譽等無形資產得不到確認,將信息使用者在決策中比較關注的信息排除在財務報表以外。

現行財務報表主要采用的是歷史成本的計量模式,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是以其初始實際成本(或者攤余成本)計量和反映的,導致財務報告難以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財務成果。同時,傳統的歷史成本法,使得一些資產成為表外事項,尤其是金融工具,企業一般無需付出初始凈投資或者初始凈投資很小,與金融工具有關的標的資產和負債在合約取得乃至履約過程中都將難以得到確認,這就使得許多從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業將這些交易作為資產負債表外業務處理,使得資產負債表所反映的資產負債信息不全面,從而導致財務評價的過去性。

2.收益的非全面性

由于現行財務報表采用傳統收益觀,導致收益的不全面,以至于無法準確預測企業未來的收益狀況。

傳統收益觀在計算凈收益時,遵循的是權責發生制、實現原則和配比原則。實現原則要求在確認收入和利得時,不僅權利或義務的變化已經發生,而且必須通過相應的交易可以轉換成現金或取得現金索要權。這樣,凈收益是通過以現時價格計量收入,而按配比原則以歷史成本計量成本費用。這就會引起財務報表內在邏輯的不統一,計算出來的收益也不夠真實可靠。同時,傳統收益表是以已確認和已實現的收益為基礎編制的,只反映已經實現的收益,排斥或忽視了其它未實現的價值增值,使得當期收益報告不夠全面,未能提供對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有用的全部信息。價值增值在產生之時不予報告,而必須推遲到實現之時再予以報告,這會導致收益確定存在潛在的時間誤差(timing errors),即價值增值發生在某一會計期間而收益呈報卻在另一個會計期間。嚴重損害了收益報告的及時性,降低了收益信息的品質,遠遠不能滿足當前使用者對業績信息的要求。

3.定性評價的欠缺性

現行財務報告中相關的質量性因素不足,導致定性評價的缺乏,從而使得許多反映企業戰略發展的因素被排除在外。

會計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作為財務信息報告手段的財務報表,理應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由于市場交易項目日益復雜,企業的融資與投資方式多樣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水平與過去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與過去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現行財務報表體系很難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下全面揭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貌。一方面行業轉換、技術進步、政府行為和需求的改變以及競爭對手的活動等對于公司的經營成敗都至關重要;另一方面企業組織制度、人力資源、企業文化、管理層價值觀與能力等相關質量性信息,在現行財務報表中都沒有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我們應結合企業歷史情況和現狀,以及企業生產經營的特點、市場的發展等方面,充分地考慮財務報告數量性資料以外的相關質量性因素,對企業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評價。

(二)財務評價指標不完整所導致的問題

1. 財務評價的短期性

由于財務評價指標缺少反映企業核心競爭力及未來和長期發展能力的指標,導致評價結果的短期性。

傳統財務評價指標與傳統財務管理相適應,沒有考慮戰略因素,只注重對過去業績的評價,忽視了對企業未來和長期發展能力的評價,缺乏前瞻性信息和預測性信息,導致評價結果的過去性和短期性,無法反映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

2.未來預測的非準確性

由于財務評價指標體系中反映企業現金流量的指標嚴重不足,某些指標計算公式不合理,導致企業未來的財務風險和報酬無法準確預測。

目前,盈利能力指標主要是以“會計利潤”為核心的一系列比率,如: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銷售利潤率和每股收益等。一方面由于會計利潤的計算過程存在著諸如折舊方法選擇、存貨計價方法、間接費用分配方法、成本計算法和會計估計等大量人為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有利潤的年份企業不一定有足夠的現金來償還債務,所以在當今“現金至尊”的時代,使用這些指標無法預見企業的財務風險。企業償債能力指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對各類債權人的償債能力,并未反映企業現金流轉的能力。在流動資產中,包含大量的應收賬款等債權資產以及變現能力較弱的存貨,如果這些資產的質量不高,難以如期變現,勢必造成所有賬面流動資產可以及時足額償付到期債務的假象。同時,由于歷史的原因,在財務評價指標體系中,某些指標計算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些比率口徑不一致,導致計算的結果不準確,不能準確預測企業的未來風險和償債等能力。

三、基于戰略的企業財務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思路

(一)增加反映企業未來和長期發展能力的評價指標

1.建立反映知識資本價值的評價指標

財務資本與知識資本的精誠合作,是企業獲取核心能力的關鍵。財務資本在本質上屬于消極資本,若缺乏人力資本的參與,財務資本要么只能夠靠自然緩慢增值,要么根本就不可能增值甚至會出現貶值;而人力資本則屬于一種積極的資本,若能動地參與到財務資本的運營中,并實現和財務資本的精誠合作,那么往往會促進財務資本呈幾何倍數增長。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與智力資源為基礎的經濟,知識與智力等無形資產對處于激烈競爭環境中的企業取得經營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缺乏對知識與智力資本方面的評價指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的確,把知識與智力資本納入到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已勢在必行。建立反映知識資本價值的財務評價指標,對知識資本價值進行評價已成為時展的客觀要求。

在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狀況的指標中,人力資源投入增長率、知識與智力資產貢獻價值增長率,有利于衡量企業未來的、長期的發展潛力。

2.建立反映無形資產價值的評價指標

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過渡,使價值鏈的重心由實物資產投資的規模效應“飄移”至無形資產,從而使無形資產對企業價值的驅動作用日益凸顯(企業的創新主要是通過加大研究開發成本的投入而實現的)。當今,涌現出一批注重技術創新、更能適應市場需要變化的公司。如麥當勞通過允許其他企業經營他的快餐而收取技術費,不勞而獲,只靠無形資產賺錢等。這說明無形資產和智力資產對當今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獲得經營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占比例日趨上升,甚至出現專靠無形資產進行經營的公司。因此,需要建立反映無形資產價值的評價指標。

3.建立反映環境保護的評價指標

企業只有注意環境保護,才能謀求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是在社會的大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企業不僅是一個產品或服務產出系統,而且還是一個環境產出系統。應該看到,企業在向市場提品、吸納勞動力就業的同時還向大自然排放“三廢”,污染環境,這就要求企業要正確處理生產經營活動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企業只有注意對環境的保護,才能贏得一個良好的理財環境,所以,增加廢物再利用和污染控制的增長率等指標是十分必要的。

(二)重新認識和改進現有財務評價指標

1.以未來經濟利益觀定義資產

未來的經濟利益將成為資產確認最基本的標準,交易活動立足于過去的經濟行為不再是資產確認的唯一標準。資產的定義是對資產本質的揭示與表述,因此,對資產的定義必須突出資產的實質:“具有創利能力”因而能“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用“具有創利能力”表述資產的本質特征更為合理。因此,可將資產解釋為:特定企業所實際控制的、具有創造能力的資源。這就使人力資源、金融衍生工具、自創商譽等無形資產得以確認。

2.采用恰當的計量屬性

對于那些沒有發生實際成本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而言,如果符合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就需要應用除歷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計量基礎(如公允價值等),才能將其納入資產負債表內核算。對于企業所面臨的大量不確定事項或者或有事項,企業必須在充分考慮未來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按照恰當的方法來確認和計量這些負債。

3.推進全面收益觀的財務報告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全面收益報告能夠提供更全面、更透明、有一定預測價值的會計信息而成為國際上財務業績報告改革的一個亮點。按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原第3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 No.3 )《企業財務報表要素》的定義,全面收益是“一個主體在某一期間與非業主方面進行交易或發生其他事項和情況所引起的權益(凈資產)變動。它包括這一期間內除業主投資和派給業主款以外的權益的一切變動。”因此,一個企業某一期間內除股東投資和對股東分派(又分為股東收回投資與利潤分配)之外的權益(凈資產)的一切變動都應包括在全面收益報告中。

(三)強化現金流量指標在指標體系中的地位

篇10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 企業內控制度

一、企業內部控制概述

內部控制是指企業為實現其經營目標,保證經營活動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單位內部采取一系列方法與措施以進行自我調整、規劃、約束、評價和控制。內部控制主要對企業信息質量、企業經營活動對法律法規的遵守情況以及企業經營的整體情況進行控制,是進行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效工具。企業內部控制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性、保護企業財產的安全完整、保證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進行。

二、內部控制制度對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性

1.企業內部控制能夠使企業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性得以保證

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要求企業的經營狀況必須在財務報表中完整體現,因襲,通過加強內部控制,企業內部部門之間相互監督并彼此制約、分工合作,最終,各部門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整體運轉的有效監督促進了會計信息實現透明性與完整性。

2.企業內部控制能夠使企業會計信息的正確性和真實性得以保證

加強企業內部控制,使得會計信息的披露能夠向利益相關者更為真實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發展狀況,有利于企業及時發現并改正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使企業財務報表中的會計信息真實性和正確性得以保證。

3.企業內部控制能夠使企業會計信息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得以保證

內部控制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保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遵循法律法規,而遵循法律法規也是企業進行會計信息披露的重要原則。內部控制使各部門之間相互監督,及時發現并改正企業財務行為的問題,確保企業的會計活動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確保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的現狀與問題

1.內部控制現狀

由于公司管理機制的不健全,導致內部控制乏力的現象出現。在許多企業的內部,都存在著“一股獨大”的現象,這使得企業的股東大會、監理會及董事會完全掌握在個人的手中。同時,我國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內部人集執行權、控制權和監督權于一身,股東大會、監事會、董事會的職責分工混亂。因此,控股股東或內部人就能對公司的財務進行操控,這就為欲謀私利者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如果不對其進行及時的處理,就將會給企業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企業內部控制理念的缺失,造成對內部控制的忽視。由于我國許多企業的管理人員素質還普遍較低,因此,對內部控制理念的認知還存在較大的欠缺,對其內涵也是模棱兩可,使得我國企業在內部控制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同時,我國的許多企業尚未有成文的內部控制制度,缺乏統一的內部控制標準,或者內部控制不健全,缺乏整體協調性,未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2.會計信息質量現狀

財政部于2002年組織開展了對部分企業2001年度會計信息質量的檢查工作。接受檢查的煙草等行業192戶企業以及相關的91戶會計師事務所被查出資產不實115億元,所有者權益不實24.2億元,利潤不實24.2億元,有22戶企業存在賬外設賬問題。被檢查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較嚴重,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會計信息質量較低,隨意改變會計要素的計量方法和確認標準,長期投資管理混亂,利潤被人為操縱,合并會計報表編制不夠規范等。這些說明目前我國企業在會計信息質量方面存在諸多缺陷,會計監督機制不夠完善,審計工作的監督力度不足,會計工作中的部門集權與等貪污瞞騙行為未能及時發現,隨意性與模糊性管理未能得到有效遏制,這些均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

四、從完善企業內控制度出發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1.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環境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公司的治理結構是保證內部控制制度有效執行的基礎,內部控制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具有監督作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應改善股東結構,并適度分散股權,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以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此外,應注重發揮獨立董事的作用,降低管理部門人員私自操縱或者制造虛假財務報告的風險,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提高企業人員素質,加強人力資源培訓,尤其注重加強企業管理高層人員的教育,使其充分認識到加強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同時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與業務培訓,提高業務能力和道德修養,使之不敢或自覺杜絕參與會計工作中的造假。

2.制定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內部控制制度

根據《內部會計規范》的相關規定,同時結合企業自身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情況,制定出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內部控制制度。首先,企業應進行嚴格的授權控制和職責劃分,實現職責分明;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工作目標、作業程序以及控制標準,并進行定期考核。做實會計基礎工作,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和信息系統。健全會計制度和財務制度,明確職責,責任落實到個人。

3.加強內部審計

內部審計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情況以及各項規定的落實和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與監督,及時發現并反饋存在的問題,提供建設性意見。對各部門的財務資料進行不定期核實和檢查,減少會計信息的失真,提高會計的信息質量。每個企業都應單獨設立內部審計機構,不能將審計機構與其他部門重疊,以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可靠。

4.相關人員對內部控制進行評估和報告

為了使內部控制制度發揮其最大的效用,相關人員應該對其進行定期的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制作成報告,披露給外部的相關人員獲知。企業對內部的控制評估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但能夠提高企業財務報告的可靠性,避免虛假財務信息的出現,降低財務風險,還能夠通過內部制度的自我評估,及時的發現企業生產經營中潛藏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將問題扼殺在搖籃之中。

五、小結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必須高度重視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加強會計工作各項經濟業務及相關崗位的控制,合理劃分職責權限,做到分工明確、相互制約與監督。作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內在要求和基本前提,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障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可靠性、透明性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吳中學.完善企業內部控制提高會計信息質量[J].商城現代化;2006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