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方向范文
時間:2023-06-29 17:28: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經營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有人認為,農業企業化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因此農業企業化經營也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還有人認為,農業企業化理論與實踐是在農業產業化之后,因此農業企業化經營也產生在農業產業化之后。其實,農業企業誕生之日就是實行農業企業化經營之時。的推行,使農戶具備了生產經營自、決策權和產品的處置權,農村土地所有權的模糊性和承包權的長期性,使農戶的土地承包權具有準所有權的性質,使農業企業化經營具備條件、成為可能;鄉鎮企業的產生和發展揭示了農業企業化經營的客觀必然性,發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廣泛適應性,是農業企業化經營的具體實踐;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是農業企業經營,是農業企業化的繼續,是農業企業化的“三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員工化)結果之一;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越來越具有經營的屬性,它是農業企業化經營的重要形式,而不是手段。農業企業化伴隨著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行、鄉鎮企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經營而全面推開、推進。
2、農業企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聯系和區別
2.1農業產業化經營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產業化的主體是誰?表面來看,似乎不是一個問題,但現在農業產業化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是誰?不是農戶,不是農業企業,而是基層政府!農業產業化把應該重點扶持的廣大農戶放在了相對較次的地位,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一方面使基層政府有可能干預企業正常的市場經營活動,造成政府行為的越位,為極少數的農業企業和政府官員提供了的土壤;另一方面,造成政府對企業的發展規劃、咨詢、條件支持等服務的不到位,造成對農戶服務的不到位,造成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規模化農業經營沒有質的提高。農業產業化實踐中存在經營主體錯位、政府行為越位和服務缺位等現象。
2.2農業企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聯系
首先,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是農業企業,是農業企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企業+農戶、合作組織+農戶、專業市場+農戶、主導產業+農戶等。由于2007年7月1日開始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含農村供銷社)與傳統意義上的農業企業一樣,具有法人資格地位,多數專業市場實行的是企業運作模式,按法定程序登記的農業協會、農業中介組織是具有(事業)法人資格地位的團體……因此“企業+農戶”為產業化的基本組織形式,農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環節和關鍵步驟。農業產業化通過合同契約、參股分工、全面經濟核算等制度,使多元參與主體在各個環節互惠互利,實現企業化管理。企業化管理是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次,在發展行業農業企業化方面,二者有相同的內涵。農業企業化在對某一個產品進行企業化經營時,其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內涵是基本一致的,二者都是通過建立一定的利益聯結機制,采取或參照企業經營的形式,把農產品種植與銷售、加工等相互脫離的環節聯系起來,從而達到提高各經營主體經濟效益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之目的。當某個行業內的產品都基本上進行企業化經營時,就是行業農業企業化,行業農業企業化經營即為農業產業化的高級階段。行業農業企業化的特點就是農業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大部分或絕大部分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的原料,種植業成為加工業的第一車間。
其三,農業企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根據社會分工和市場交換的不同特征,可將農業產業化的進程由低到高分成商品化、市場化、企業化三個階段。在農業企業化的低級階段,社會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轉變,在農業企業化的高級階段,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逐漸形成壟斷性的農業企業集團。農業企業化的充分發展,將直接導致農業產業化。即商品化、市場化階段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而到了農業產業化的高級階段,其典型特征則是農業企業化。
其四,目前各項農業產業化政策其實就是發展農業企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上升為我國的國家戰略后,從國家到各個地方政府、甚至是涉農的各個部門和機構,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從政策和措施層面證明了農業產業化的核心就是農業企業化經營。
2.3農業企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區別
其一,農業企業化概念更明確,更有利于實施。關于農業產業化,一種觀點認為,農業作為一個產業,提“農業產業化”不僅同義反復,而且不科學。即便是農業產業化,也有兩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農業產業化與國外的農工商一體化概念是等同的,他們主張采用“農業產業一體化”的提法。第二種基本上還停留在對農業產業化實踐經驗的總結上,不少地方是作為整體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一種新思路,存在一種試圖把農業和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中的各種新經驗都囊括在“農業產業化”這一個概念中的傾向。農業企業化是指使各個農業經營主體按照或逐步按照企業特點與要求進行生產和經營的過程。農業企業化概念更明確,更利于實施。
其二,農業企業化的組織化、規范化程度更高。“公司+基地+農戶”是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組織形式,它能否叫產業化,要看其本質,要看參與產業化經營的各方是否真正結成了利益共同體,目前多數是簡單的商品買賣關系。由于農業企業采用現代企業制度來進行組織管理、生產管理、技術管理、質量管理、勞動工資管理、物資管理、經營管理、財務管理,按企業化經營進行經濟核算和成本核算,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具有較高的組織化程度。
其三,關注和強調的重點不同。農業產業化強調產業的聯系,引導工商業進入農業,增加“三農”投入,經營主體是企業或政府。農業企業化則強調的是企業化經營這種形式,更加關注農戶,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員工化是農業企業化發展的“三化”結果之一。
其四,組織方式不同。農業產業化強調的是產業的聯系,強調的是二、三產業對農業的帶動,政府干預意識較濃,因此其主要是通過外生性農業企業帶動農業的發展,這就可能造成企業對農業的控制,甚至搞圈地、掠資源,在企業與農業的發展目標不相一致時,企業就可能犧牲農業的利益(這種例子很多)。而農業企業化經營主體之間的合作,很多時候是原有的、自生的,即使企業是游離在農業之外,但多數時候,龍頭企業的掌門人是或曾經是農民,即熱心于推進農業企業化的龍頭企業多數是內生性企業為主,例如整鄉整村推進模式中的農業企業幾乎全部是內生性農業企業,屬于整體利益聯結。
其五,目標(結果)有可能相反。農業產業化是想用二、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業的發展,企業為了獲取利潤甚至是超額利潤,它就必須實現對農業的控制和對資源的占有,讓二、三產業占有農業的資源或利益,是二、三產業向農業內部的拓展,是由外向內引導農業的發展,主要解決農業問題。農業產業化可能向農業返還二、三產業的利潤,也可能爭奪農業內部的利潤。但除非有非市場安排,否則利潤返還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農業企業化在提高農業自身的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自身的組織化程度的同時,引導農業由內向外發展,提高農業向二、三產業拓展的能力,較好地實踐“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向二、三產業要利潤,整體解決“三農”問題。
其六,農業產業化從屬于農業企業化。農業企業化會分為兩部分:產品農業企業化和區域農業企業化。產品農業企業化即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產品農業企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即為行業農業企業化,行業農業企業化為農業產業化的高級階段。區域農業企業化即為在某一個區域整體推進農業企業化,目前有條件整體推進農業企業化的區域是鄉鎮和村屯。雖然農業產業化也可以在鄉村甚至更大范圍內進行整體推進,但它主要是在產業內或產業之間進行推進,而農業企業化在鄉村的整體推進,除了在產業進行推進外,還帶動了整鄉整村的城鎮化、城市化,使農民身份實現由村民向股東、股東向工人的轉變(農民員工化)。從經濟學分類來看,我們也曾經認可胡鞍鋼教授的觀點,認為如果農村經濟屬于宏觀經濟,則農業產業化屬于中觀經濟,農業企業化屬于微觀經濟。但隨著整鄉整村農業企業化的推進,農業企業化已超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范圍。如果說農業產業化除了在產品和產業的農業企業化經營之外還有其它內涵、也還是屬于中觀經濟的話,農業企業化與農業產業化一樣,也屬于中觀經濟。而且就農業產業化和農業企業化而言,農業產業化從屬于農業企業化,而不是相反。農業企業化是我國繼、農業產業化之后,農村經營體制的第三步改革,是農業產業化的替代戰略。
3、農業企業化經營路徑
農業企業化經營路徑分為四部分:一是農戶企業化經營。這主要是指廣大農戶通過自身努力,或者通過準農業企業、農業企業帶動等形式,成為企業化經營農戶,并由企業化經營農戶發展壯大為農業大戶、聯合農戶,再由農業大戶、聯合農戶發展成為具有法人地位的農業企業的過程。二是準農業企業和農業企業的企業化經營。這主要是指在做大做強準農業企業和農業企業的同時,促進準農業企業向農業企業轉變,農業企業向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上市公司轉變。三是產品農業企業化經營。產品農業企業化主要是指某一或某些產品通過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等形式,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合作組織、中介組織等帶動進行一體化經營,也即初級階段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產品農業企業化進一步拓展產業鏈,當某個產業或行業內的產品基本上在進行企業化經營時,就叫產業或行業農業企業化,即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高級階段。四是區域農業企業化經營。區域農業企業化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內進行的農業企業化經營。就我國而言,按行政區域劃分有村屯、鄉鎮、市縣、省和全國農業企業化之分,其它還有如某某場、某某園區農業企業化等。如果只是區域內的某些產品或產業進行企業化經營,則它與產品和產業農業企業化經營無異;區域農業企業化區別于產品產業農業企業化主要是在于其在某一區域內整體進行農業企業化,涉及農業各產業,土地等各種農業資源,農民身份轉變和農村城鎮化城市化等各個方面。
因此,農業企業化的路徑為:大力發展企業化經營農戶,促進企業化經營農戶向準農業企業、準農業企業向農業企業轉變;發展產品農業企業化,促進產品農業企業化向產業或行業農業企業化轉變;發展區域農業企業化,促進區域內某些產品或產業的企業化經營向區域整體企業化經營轉變;促進行業農業企業化、區域農業企業化向全國農業企業化轉變。
4、農業企業化經營政策建議
4.1提高認識,全力推進農業企業化
農業產業化沒有也不可能完全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必須進一步創新我國農村經營機制、完善農村經濟體制:農業企業化已到該總結和提升的時候了。政府部門長期以來對農業企業化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對農業企業化的必要性認識不夠,低估了推行農業企業化的可能性。目前在已實施農業企業化的地方,個別地方存在與農業產業化雷同現象和回歸農業產業化的傾向。為此,建議政府加強農業企業化的調查研究,組織有關部門進行較為深入的理論研究,在積極性較高的地方設立全國農業企業化綜合改革試驗區,爭取在更大范圍、更高層面上推進農業企業化。
4.2堅持家庭承包責任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是我國農村的基本制度。這個制度是根據我國的國情建立的,它予農民以長期而有保證的土地使用權,使農民具有充分的生產自,從而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推進農業企業化也必須堅持以為基礎,同時必須堅持以“自愿互利、三權明晰、責任明確、收益顯化、注重效率、產業導向”為方針,按照“穩定承包權、搞活經營權、保護收益權”的原則,依法鼓勵農戶通過出讓、入股、轉包、租賃、土地信托、置換、股份收購等形式盤活土地使用權,促進農業企業化經營。
4.3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農民是困難群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就是提高生產力。因此,農民的組織化不是要不要提高的問題,而是如何提高、盡可能快地提高的問題。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路徑有:一是發展農業企業化,二是發展農業產業化;三是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四是村民自治;五是發揮現有村各種組織的作用;六是發展規模經營;七是促進土地流轉;八是轉移農民,減少農民,農民市民化……總之,路徑是很多的,但最關鍵的一條是我們是否允許農民提高其組織化程度,在市場經濟和法制經濟逐步完善的今天,我們要深刻反省這個問題。
4.4建立農業和農業企業化的長效投入機制
一是構建政府宏觀農業投入機制,提高對農業的支持效率。基于農業弱質性、公益性和基礎性的特點,需要政府不斷規范其農業投入行為,自覺承擔起宏觀農業投入主體的責任和義務。二是建立和完善信貸農業投入機制,拓寬農業融資渠道。三是重構微觀農業投入機制,激勵農戶的農業投入行為。四是擴大農業利用外資的渠道和規模。
篇2
結構裂變帶來戰略性重構
結構裂變帶來的是新的組合與新的發展可能,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結構內部的單一改變,而將這樣的改變放置在了與外部結構相互關聯的轉變之中,這將是一種根本性的變形。縱觀企業創新的多個側面,真正的將創新演繹為內外突變,從而帶來結構性的改變,這是企業創新足以影響開放式經濟整體性格局的重要方面。這樣的裂變是戰略性的重組,是結構的整體性調整。在相關的分析中,結構裂變與戰略性重構需要從至少兩個方面去加以理解。這種調整一方面是企業創新本身的調整,另一方面是企業調整后的相關創新所帶來的開放式經濟的整體的結構性調整,從而切實實現企業創新對于開放式經濟科學發展的促進。“結構”一直是經濟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中的重要概念,作為模型論中的專有術語,“結構”表達著一種特有的組織方式。企業創新需要突破原有的技術創新、人才創新等表層的單一創新模式與結構,不再孤立的采取某特定方面的創新,而是開放式創新與封閉式創新并舉,直面全球經濟一體化日益加劇的現狀。在這樣的帶有根本性的結構裂變中,企業創新需要為開放式經濟帶來的結構的深沉裂變,而這樣的結構性調整是以企業創新促進開放式經濟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而對于戰略性的重構,這也是企業創新所需要思考的,這樣的戰略性意義上的重構,不只是針對企業,同時也是開放性經濟所應該做出的調整。企業創新只有站在戰略性調整的高度,才能夠最終影響并促進開放性經濟走向科學發展之路。
從宏觀出發,在大的指導思想上做好了定位,結構裂變與戰略性重構的創新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將有利于整體的全面而科學的發展。這是切實有效的方法,也是以企業創新促進開放性經濟科學發展所應該有的表現,是科學發展之路的先導。在這樣的新的方式中,產業演化與管理創新得以推行。產業演化需要進行創作性的改變,這是整個開放性經濟發展進程中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企業創新中所具有的漸進式創新與突破式創新并舉的新的技術圖景與路徑、結構裂變與戰略性重構等為開放性經濟產業演變式的科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證,正是這一系列的創新式改革,促使了產業演變的實現。產業演變是一種影響重大的轉變方式,要想真正的進入到產業演變的步驟之中,需要充分借助企業創新之力,企業創新的有效途徑的探取為開放性經濟產業演變提供充足保障,而產業演變的成功與合理進行又將在極大程度上調節開放性經濟的整體格局,并最終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健康、有序的向前推進。除了有利于開放性經濟的產業演變的科學發展,同時開放式經濟科學發展中所需要的管理創新也得到了強有力推行。在之前的企業創新的可行性路徑的相關分析中,企業創新需要尋找新的方式,而一些新方式所帶來的正好是管理創新在開放式經濟中所獲取的重要地位,管理創新是對以往開放式經濟中過分追求技術性創新的一種修正,同時這也可以看作新時代下人文觀念對于后工業時代技術先行所帶來相應弊端的補充性修正。
漸進式創新與突破式創新并舉
在企業創新中,采取新的技術路徑,即漸進式創新與突破式創新并舉,將帶來嶄新的技術圖景的構建。漸進式創新,就是按照產品路線圖上規劃好的需求進行創新,因此我們也叫它路線圖式的創新或可預見的創新,例如Intel公司把迅馳升級到迅馳2,以及新一代Nehalem微架構,實際上都屬于漸進式創新,這類創新將產品性能不斷加強,為用戶體驗帶來漸進式的提升。真正能給企業發展和用戶體驗帶來革命性變化的技術創新,我們稱它為突破式創新,這種創新比較“稀有”,它雖有明確目標,但人們卻很難預測它能否獲得成功及何時成功。漸進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或者說在原有的知識構成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相應的革新,而突破式創新帶有突變與破壞的因子,是一種毀滅式的方法與手段。如何在這樣的兩種方式中進行相應的取舍,是當下需要面對的重大抉擇。在以往的企業創新要么是單一的選取漸進式的創新之路,要么就是對過去與現有的幾乎徹底式的拋棄,這樣的方式也使得開放式經濟帶有了相應的色彩,并在非此即彼的狀態之下徘徊。開放式經濟受到不科學與不穩定的發展方式的沖擊,對其科學的發展之路造成了極大影響。雖然突破式創新的意義非凡,但在開放型經濟下的企業創新戰略中,它與漸進式創新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認為,只有把這兩種創新結合起來,讓它們相輔相成,才能充分挖掘出它們的價值,以獲取企業發展的持續性競爭力。
繪制新的技術圖景與采取新的技術路線,是企業創新自我完善的途徑,同時也是企業促進開放式經濟科學發展的有效方式。漸進式創新與突破式創新并舉,為新圖景的繪制帶來了切實可行的希望。這樣的結合并舉,要求在借鑒原有模式的基礎上,不僅有限創新,而且可以在較為恰當時候選取破壞性的創造手段。回到企業創新而言,如果在充分參考企業的相關規模、所處地位、行業特征等基礎上,保證了信息來源和知識密度的有效性,那么企業創新是可以采取突破性的方式進行革新。這樣的企業創新是具有適度的科學性的,而通過這樣的企業創新所影響到的開放式經濟,也可以朝向更加科學的路徑得以發展。漸進式創新與突破式創新并舉是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命題,在創新意識研究與經濟學科的交叉研究之中,著名經濟學家漢德生曾就這一命題進行過深入的討論,當然他的討論更多的是將關注點放置在漸進式創新和突破式創新兩者分別對企業的整體性影響之上。而我們當下倡導漸進式創新和突破式創新并存,是對原有討論的突破,是對新的技術場景繪制的需要。漸進式與突破式創新將帶來企業的新發展,而這樣的新發展又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的開放式經濟的發展模式與格局。兩種方式的恰當的結合性使用,將會成為以企業創新促進開放性經濟的科學發展的又一有效手段。這樣的創新使得開放性經濟一體化結構得以構建與企業創新的雙贏。“一體化”是當下經濟所追求的共贏性格局,而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開放經濟中的“一體化”的實現提供了新的可能,在開放經濟科學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企業創新,便是需要借助媒體化時代的大背景,通過傳播媒介的多元與密集引發跨越企業組織邊界的新型創新,來幫助開放性經濟走向科學的發展道路。
當下的“一體化”是全球性的“一體化”,區域經濟需要在各地區、各行業的交互中獲取新的發展空間。企業創新正是在創新中選取了與傳媒化時代密切相關的創新方式,使得原本就以尋求融合為基點的開放式經濟更快的邁進了“一體化”的進程之中。當然,在推動開放式經濟一體化,并促使其健康、穩步的走向科學發展的同時,企業在自我創新中也獲取了相應的收獲,企業探尋出了一系列新的自我創新之路,同時以這樣的自我創新去改變著整個大的經濟格局。這樣的互動與演化是一種良性的互動,開放式經濟體系在這樣的演變之中確立了更加合理與健康的框架,企業作為開放式經濟體系中的一部分也轉變得更加完善。創新之路在企業發展與開放式經濟發展中科學演進,以企業創新促進開放性經濟的科學發展注定是一條雙贏之路。#p#分頁標題#e#
傳播媒介的多元與密集引發跨越企業組織邊界的新型創新
企業創新實際上也一種社會交往,是通過社會交往尋找和判斷最適合于特定企業、特定運作和特定市場的新觀念。為什么必須通過社會交往呢?因為我們所說的創新是熊比特意義上的“創新”(innovation),而不是科學家關在實驗室里從事的“發明創造”。而現代傳播媒介的引入,使得企業直接單向的促進向經由媒介影響的路徑發生轉變,媒介時代的到來帶來了全面革新的必須。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新近微博對企業營銷創新的巨大影響。微博的高覆蓋及高滲透是很多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而恰恰是這種天然的媒體屬性及低成本特點讓越來越多的地板企業也加入到了微博中,并開始嘗試運用這種新形式的媒體進行品牌宣傳。歷經幾年的飛速發展,如今的微博已然成為企業品牌營銷的另一大戰場。正如傳播之父麥克盧漢所言,世界終將成為一個緊密相連的地球村,這樣的緊密性正好切合了開放性經濟的特質,開放性經濟正是這樣的一種根生于資本市場對外開放與貨幣自由兌換全面加速的經濟形式,市場經濟一體化與經濟生活國際化使得開放式經濟中的各個經濟實體必然關聯,而這樣的關聯正是一個傳媒世界所帶來和必然面對的。在傳播媒介大量介入、世界日益媒體化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企業創新也以自我的新變化促進著開放式經濟的科學發展,同時這樣的新變化也是以企業創新促進開放式經濟發展的新的有效方式與具體表現所在。
具體而言,這樣的新方式的一個重要的形態在于傳播媒介的多元與密集引發跨越企業組織邊界的新型創新。在原有的企業創新的基礎中,不僅打破同行業之間,同時打破不同行業間的企業聯動,跨越企業組織邊界,將帶來整個開放性經濟的革新。企業組織的邊界一直是企業革新中所不愿意去觸碰的部分,因為在一般的經濟學觀念中,組織是區分開不同行業,使得整個經濟領域得以秩序化的基礎,企業的革新一般都避免去打破相關的行業邊界。但在媒介時代,媒介的密集和多元使得企業革新很多時候需要借助媒介這一載體,企業革新因此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相互緊密依存的狀態之中。因此,現在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刊物、報紙、簡訊。通過國內和國際相應的媒體發電子文檔,傳真以外,有的企業上門去送,這些形式無非是求得媒體對各方面的需求和報道和認可。無論是何種媒體,包括廣播、電視、報紙、網絡,都是為企業,為大眾服務。例如大眾公司就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企業創新,在2011年4月21日第十四屆上海車展上,大眾汽車品牌面向中國公眾啟動了一個探索未來汽車設計與制造的對話平臺———“大眾自造”項目“,大眾自造”是一個可以由消費者自己創意、設計、分享和討論心中夢想之車的交互平臺。在這場充滿創意和激情的造車之旅中,互聯網不僅擔當了主要的傳播渠道,更擔當了消費者與大眾汽車品牌雙向溝通的創新平臺。實際上,媒體不只是對大品牌、大企業才適用,其實小型企業也需要,這可以提高客戶的忠誠度、企業的推廣工作以及企業信譽,而且幾乎每行每業都可能用到。
篇3
一、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因素有哪些
一個企業的經濟效益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所以,在我們分析影響企業經濟效益因素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立足于多方面因素進行分析和考慮,這樣得出的結論才能更加全面,整體信息的準確度也能更高。下面,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進行分析:
第一,創新因素。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就永遠沒有未來,一個不懂得創新的企業將很難在商海當中生存下去。創新是企業最重要的一股生產力量,如果一個企業不能足夠重視自身的創新精神,不能為企業產品的研發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上的支持,那么在企業產品創新這一領域就很難看見任何的回報,在企業創新與收益回報之間永遠是一個循環的過程,缺一不可。
第二,管理因素。我國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主要依賴擴大企業經營規模來提升企業的經營利潤,像這種沒有經過仔細核算就盲目擴大企業規模的做法著實在企業的經營當中存在著許多風險。不但有可能不會為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而且還可能產生影響企業前進的阻力。這種傳統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市場需求。
第三,成本因素。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歷年來企業產品的再利用率都是十分低下的,產生這樣結果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企業管理者思想意識認識不足,對于當今社會的一些企業管理者來說,他們對于原料重復使用的概念還很模糊,企業的管理者尚且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企業的生產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其二,為了追求暫時的利益不惜放棄重復使用。一個產品想要做到可以重復使用,就要在工藝上以及設計上等各個方面進行重新的設計與加工,以確保產品的質量,然而這樣一來,勢必會加重企業的支出預算,很多企業不愿意額外增加這樣的投入,所以很多企業還是在走高消耗、低產能的老路。
第四,形象因素。對于當前我國的一些企業來說,他們只注重短期利益,而不注重企業形象。為了一些蠅頭小利,不惜放棄企業的形象和信譽,殊不知這種做法是拿企業的未來在換取利益,長此以往這種做法得不償失。不僅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沒有一絲好處,甚至還可能會賠上企業的前程。
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對策
既然提出了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以上四個因素,下面就是我們如何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方法:
第一,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創新是企業第一生產力,我們的創新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制度創新。例如:某國有鋼鐵企業響應國家號召積極開展創新,積極引進國外的鋼鐵生產技術,從規模化低質量的熱鋼鍛造工藝向數字化集成式的定向生產進行轉變,根據市場需要生產產品,有效地防止因為市場信息的掌握滯后,而導致盲目擴張造成產品滯銷的危險。另外該鋼鐵企業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用人制度體系,從低效能、“大鍋飯”的終身制向現代職業人經理制度以及聘任制結合的方式進行過渡,淘汰與分流不合格的員工,保證該企業的生產活力,徹底摒棄平均制,試行績效管理考核制度,引入現代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從人才的管理角度激發創新活力,保證人盡其用,爭取做好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兒,這樣資金、人力資源的重新科學分配,使得企業切實提高了經濟效益,不僅扭虧為盈、當年該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就提高了5%,并且一次性還清了5年期的銀行貸款。另外,制度創新也不容忽視,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企業想要經營得好就要為企業制定出一系列適合企業發展的企業制度,并且隨著企業的發展不斷改進制度,不斷創新,在企業日常活動過程當中靈活運用。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同時就是在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第二,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當前我國存在很大一部分企業他們不善經營,仍然采取粗放式的管理辦法,這樣的管理不僅效率低下,對于企業的經濟效益也不是十分有利。因此,我們要借鑒國外一些先進企業的管理制度。以美國的煤礦企業巨頭ConsolEnergy為例,其煤礦遍布美國20余個州,年生產量500萬噸左右,但生產人員不足300人,而同等規模產量的國內礦井,最少也要3000人以上,而且美國煤礦企業的經營利潤也遠高于國內同行,且由于美國煤礦企業工作人員數量少,絕對工資更好,待遇更好,生產積極性也越高,由此形成良性循環,而反觀國內則工作效率低下,煤炭生產質量難以保證同時,安全事故頻發。如上即使企業間的差距。我們既然知道了差距,我們就要迎頭趕上,首先我們要革新我們的生產設備,雖然暫時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是作為長久來看其帶來的回報也是十分豐厚的。其次,我們的管理人員在制定任何企業制度時要為企業的長遠利益出發作打算,不能僅僅在其位謀其政,更要在其位謀更長遠的政事。最后,企業的管理不僅在于管理者,更在于企業的文化,企業的文化就是一個企業的魂,我們要讓一個企業的文化根植于每一個員工的心中,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進而增加企業經濟效益。
第三,控制生產成本。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的企業發展雖然得到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和偉大的進步,這樣的經濟體系所帶來的低能耗、高產能的影響將是十分深遠的,為企業減少消耗,提高經濟效益帶來無窮大的能量。
第四,提升企業形象。眾所周知,企業的形象就是企業的一張名片,因此我們在做產品營銷的環節當中,在對企業產品進行營銷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保護好企業形象,一個企業只要在消費者的心目當中樹立起美好的形象,那么它的產品就能在消費者心目當中加分,就會為后期的產品營銷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間接的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篇4
【關鍵詞】 貨幣政策; 房地產; 經營績效; 面板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07-0069-04
一、前言
房地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對我國經濟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當前房價一直居高不下,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自2003年開始,央行頻繁使用貨幣政策工具對房地產行業進行調控,不少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任木榮(2012)和王東(2012)就貨幣政策對我國房地產價格的影響機制進行了研究。任木榮(2012)認為貨幣政策傳導有效性不強,導致貨幣政策的調控效率較低,利率因無法區分投機需求和消費需求,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有限。王東(2012)指出調整房地產市場供給結構,加快經濟適用房建設是調控房價的關鍵。陳勝(2010)就貨幣政策對房價的影響進行了實證檢驗,指出貨幣政策對房價影響顯著,認為在調控房價時應該注重貨幣政策的運用。艾丹(2010)對貨幣政策在抑制高房價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發現,提高央行準備金率,控制商業銀行貸款和其他相關融資渠道是使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有效手段。也有部分學者面對貨幣政策調控將房地產企業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相關研究。陳震(2008)采用因子分析法,使用24家具有代表性的房地產企業2007年的統計數據對緊縮貨幣政策下房地產企業的生存能力進行了研究,指出規模較大的房地產企業生存能力較強,充分體現了房地產行業的規模效應。姚雪緋(2011)采用遞歸VAR方法,使用42家房地產企業2003―2009年的季度數據,研究了貨幣政策對房地產企業現金流的影響,指出廣義貨幣供應量(M2)和短期利率對房地產企業現金流都有影響。短期利率對經營活動現金流影響較大,M2對籌資活動現金流影響較大。陳歡(2013)利用2008―2011年房地產上市公司的數據,對貨幣政策與房地產企業融資決策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指出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對房地產上市公司資本結構中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影響是完全相反的。當前關于貨幣政策對房地產企業經營績效影響的研究還沒有明確結果,本文采用房地產上市公司面板數據來研究貨幣政策對房地產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
二、理論分析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以達到或維持特定政策目標的各項措施。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可以表述為在一定的貨幣政策目標指導下,通過使用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影響貨幣政策操作目標,并通過各種傳導渠道傳遞至最終目標實體經濟。
(一)貸款利率對房地產企業經營績效影響分析
貸款利率調整將會影響房地產企業融資成本,成本的改變又會影響企業的現金流量,繼而影響企業運營能力。利率調整會影響潛在購房者的購房意向,進而影響房地產企業的銷售,最終影響房地產企業盈利能力。另外,利率的調整將直接影響上市公司的財務費用。房地產企業為減少政策變動對企業的影響,可能會改變企業融資結構從而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
(二)存款準備金率對房地產企業經營績效影響分析
中央銀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導致商業銀行放貸資金減少。商業銀行為防范風險,對房地產企業的貸款條件和資金用途的要求和監控將更加嚴格,使得房地產企業獲取貸款的難度更大。同時,中央銀行對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將導致消費者對房地產不明朗的前景持觀望態度,間接降低房地產企業資金來源,資金短缺導致房地產上市公司無法獲取土地,土地儲備減少將影響房地產上市公司進一步開發,影響房地產企業的成長能力。
(三)貨幣供應量對房地產企業經營績效影響分析
貨幣供應量對房地產企業的影響可以從貨幣供給的流動性和銀行的信貸渠道兩方面解釋。央行通過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在流動性更加充裕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的放貸能力提高、放貸意愿增強,促使銀行發放更多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從而增加了對房地產的需求。房地產企業方面,貨幣供應量增加,房地產企業更容易獲得資金,促進企業發展。另外我國市場經濟不完善,投資渠道匱乏,貨幣供應量增加導致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市場,降低房地產企業經營成本,提高房地產企業收入,影響房地產企業經營績效。
三、實證檢驗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處理
研究貨幣政策對房地產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需要選取合適的貨幣政策指標和房地產企業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通過分析貨幣政策與房地產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指標之間的關系,得出貨幣政策對房地產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
1.貨幣政策指標數據選擇與處理
貨幣政策指標方面,選取貸款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和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指標。考慮到房地產開發周期一般在三年以內,選取1―3年期的貸款利率作為貸款利率評價指標。因研究對象為房地產上市公司,規模較大,資金需求較多,小型金融機構資金難以滿足房地產上市公司需求,選取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作為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評價指標。通過文獻研究發現,貨幣供應量研究方面基本都選取廣義貨幣供應量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本文選取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作為貨幣供應量評價指標。
從2003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指導下對貸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進行了多次調整,因本文研究對象為年度數據,為方便研究及數據統一性,取每年的平均貸款利率和平均存款準備金率作為貸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最終數據,如表1和表2所示。
中央銀行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調節貨幣供應量,通過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回籠資金使得流通中的貨幣減少;相反,通過回購債券等使資金進入流通增加貨幣供應量。2003―2013年,我國貨幣供應量情況如表3所示。
2.房地產企業樣本選擇與數據處理
利用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信息,通過房地產板塊分析,選取了149家房地產上市企業,通過分析其主營業務收入,選取房地產業務收入占總業務收入85%以上的企業并剔除財務數據不全的企業,最后共選取59家上市房地產企業作為研究對象。通過上市房地產企業的年報,提取了59家上市房地產企業2003―2013年11年的財務數據。
(二)房地產上市公司樣本選擇及經營績效評價指標構建
當今社會,無論何種社會形態,無論何種經濟制度,也無論何種企業性質,財務績效始終是企業關注的核心,因此采用財務指標評價企業經營績效對任何經濟環境下任何性質的企業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償債能力和成長能力方面使用財務指標構建房地產企業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4所示。
(三)模型構建
本文使用Eviews軟件,通過建立面板數據模型來檢驗貨幣政策對房地產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面板數據包含有橫截面、時期和變量三維信息,利用Panel Data(面板數據)模型可以構造和檢驗比以往單獨使用截面數據或時間序列數據更為真實的方程,可以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1.面板數據模型檢驗
面板數據模型的種類很多,一般可以分為變系數模型和變截距模型。考慮到房地產企業樣本全部來自滬深A股,樣本房地產上市公司面臨的社會背景和經濟制度并無太大差異,又因為通常很少采用變系數模型,因此這里采用變截距模型。變截距模型又有混合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因此,在模型設定前先進行相關檢驗確定模型形式。通常使用F檢驗決定選用混合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用Hausman檢驗決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
2.建立回歸模型
本文經過單位根檢驗,原序列平穩,可以建立回歸模型。經F檢驗和Hausman檢驗確定模型形式,建立變截距混合效應模型。考慮到貨幣貸款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和貨幣供應量等對房地產企業的影響可能存在滯后性,因此建立當期影響的回歸模型1和滯后一期影響的回歸模型2。
y(1,2,3…)= ?琢 + ?茁1x1 + ?茁2x2 +
?茁3x3+?酌 (1)
y(1,2,3…) = ?琢 + ?茁1x1(-1) +
?茁2x2(-1)+?茁3x3(-1)+?酌 (2)
其中y1、y2、y3…為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等績效評價指標,x1、x2、x3分別為貸款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和貨幣供應量,?琢為常數項,?茁為影響系數,?酌為誤差項。
經過分析整理,得到回歸結果如表5、表6所示。
(四)檢驗結果分析與說明
由貨幣政策(貸款利率、存款準備金率、貨幣供應量)與房地產上市公司評價指標(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償債能力、成長能力)的回歸模型,綜合考慮當期影響及滯后一期的影響可知:
貸款利率對房地產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影響顯著,影響系數為負,且當期影響比滯后一期影響顯著。說明利率提高會影響房地產企業的盈利能力,這種影響會隨著房地產企業的調整逐漸減弱。原因在于貸款利率提高導致房地產企業融資成本增加,對房地產企業當期盈利能力造成影響,之后房地產企業通過提高售價等措施,將增加的融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所以影響逐漸削弱。貨幣供應量對房地產上市公司總資產報酬率、每股收益影響顯著,影響系數為負,滯后一期影響不顯著。說明貨幣供應量增加對房地產企業的盈利能力一開始有負面影響,之后這種影響逐漸削弱。可能的原因是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導致房地產上游的建筑材料價格上升,而商品房的建造和銷售具有價格滯后,導致房地產企業盈利能力降低,之后房地產企業通過提高售價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種影響逐漸削弱。
貸款利率對房地產上市公司存貨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當期影響不顯著,滯后一期影響顯著,影響系數為負。說明利率對房地產企業運營能力的影響具有滯后性。貸款利率調整影響潛在購房者購房意向,最終影響房地產企業銷售,進而影響房地產企業存貨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存款準備金率對房地產上市公司存貨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影響顯著,影響系數為負且滯后一期影響仍然顯著。說明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對房地產企業的運營能力具有重大影響,且這種影響短期內不會消失。貨幣供應量對房地產上市公司運營能力影響不顯著。
貸款利率對房地產上市公司流動比率、現金比率影響顯著,存款準備金率對房地產上市公司長期負債比率和資產負債率影響顯著。說明貸款利率的變化會影響房地產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化會影響房地產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貸款利率變動,房地產企業將付出更多的財務費用,流動資產減少,導致房地產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受到影響。存款準備金率變化,房地產企業融資困難增加,房地產企業為保證發展需要,傾向于借入更多長期貸款或進行權益融資,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貨幣供應量對房地產上市公司現金比率影響顯著,影響系數為負。說明貨幣供應量的短期刺激,會導致房地產企業減少現金持有量。貨幣供應量增加,房地產企業獲得資金的途徑增加,未來不確定性減少,房地產企業將減少現金持有量。
貸款利率對房地產上市公司總資產增長率當前影響為負,滯后一期影響為正。利率的提高對房地產企業成長能力有負面影響,對未來房地產企業的成長有促進作用。可能原因是利率提高導致商品房價格上漲,人們的短期觀望導致房地產企業銷售變慢,但是房地產市場仍然處于賣方市場,當消費者發現這種價格的提升是一種長期趨勢時,會積極進入房地產市場,導致房地產企業的未來成長能力增強。存款準備金率對房地產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率和總資產增長率影響顯著,影響系數為負,說明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對房地產企業的成長具有負面影響。存款準備金率增加,房地產企業融資困難,資金欠缺影響房地產企業土地儲備和開發建設,影響房地產企業成長。貨幣供應量對房地產上市公司總資產周轉率影響顯著,影響系數為負,滯后一期影響不顯著。說明貨幣供應量對房地產企業短期成長能力有負面影響,影響逐漸削弱。貨幣供應量對房地產企業短期盈利能力有影響,影響房地產企業成長能力。
四、總結
貨幣政策對房地產企業經營績效具有明顯影響,特別是當前房地產市場下行趨勢預期增強的情況下,房地產企業通過轉嫁成本等方法消除對績效的負面影響將變得愈發困難。另外,十八屆三中全會后,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利率將逐漸交由市場決定,房地產企業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提高房地產企業經營績效對房地產企業未來發展有重要意義。
在貨幣政策影響下,房地產企業要想更好地發展,首先,要拓寬融資渠道。貨幣政策變動對房地產企業經營績效造成影響的一個路徑是影響融資成本,在轉嫁成本越來越困難和市場愈發不可預測的背景下,銀行的風險意識將顯著增強,房地產企業不可能再依賴銀行貸款,必須拓寬融資渠道,其中海外融資和信托融資是重要選項。其次,房屋開發要面向真實自住的需求。貨幣政策的調控重點在于控制投資投機性需求,鼓勵剛性需求,進行差異化調控的動機明顯,在當前降價預期嚴重、銷售艱難的環境下,房地產企業應當面向真實自住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房子,回避政策和市場風險。
【參考文獻】
[1] 任木榮,蘇國強.貨幣政策工具調控房地產價格的傳導機制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2(4):23-29.
[2] 王東.貨幣政策對我國房地產價格的影響機制及原因分析[J].時代金融,2012(35):9.
[3] 陳勝.貨幣政策因素對房價影響的實證分析[J].會計之友(上旬刊),2010(6):25-27.
[4] 艾丹.貨幣政策在抑制高房價中的作用[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3-4.
[5] 陳震,吳宗法.貨幣政策緊縮下的我國房地產企業生存力研究[J].經濟論壇,2008(20):65-67.
篇5
關鍵詞:顧客價值;第三方物流經營戰略
隨著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增多,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物流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關注顧客的需要,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因此,有必要將顧客價值理論引入到物流領域并加以應用。
一、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特征
第三方物流指生產經營企業為集中精力搞好主業,把原來屬于自己處理的物流活動,以合同方式委托給專業物流服務企業,同時通過信息系統與物流企業保持密切聯系,以達到對物流全程管理的一種物流運作與管理方式。物流企業的顧客并不是商品的最終消費者,而是生產企業或商業企業。這要求物流企業與顧客之間默契合作,實現雙贏。第三方物流企業具有如下顯著特征:
(一)戰略共贏性
生產企業或商業企業把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雙方形成合作伙伴關系。生產企業或商業企業可以節省在物流方面需要花費的精力和人力,更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可見,現代物流的突出特性在于其系統性,第三方物流企業同顧客是一個互動的系統。要讓這個系統穩定、持久地發展,物流企業與顧客就必須用戰略的眼光來分析問題,形成戰略聯盟的關系,實現雙贏的目的。
(二)專業化
第三方物流企業擁有專業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先進的物流設施和設備,具備高度系統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體系,能夠對物流資源進行快速整合。正是由于物流企業的上述專業性特點,顧客才把部分或者全部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這也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
(三)柔性化
現代物流活動的內容及其運動過程,早已不同于傳統的物流形式,正在發生著信息化、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質的飛躍,柔性化是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又一個特性。由于顧客的性質和期望不同,物流企業與顧客之間建立的關系也就不同,物流企業要能夠為顧客提供柔性化的服務。
二、顧客價值的涵義與構成
(一)顧客價值的涵義
在《競爭優勢》一書中,邁克爾·波特(1985)給出了價值的定義:“價值是顧客對企業提供給它們的產品或服務所愿意支付的價格,價值由總收入來度量。”其實,價值就是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帶給顧客的凈效用。研究者們通常認為,在企業為顧客設計、創造、提供價值時應該從顧客導向出發,把顧客對價值的感知作為決定因素。顧客價值是由顧客而不是供應企業決定的。菲利普·科特勒(1997)給出了顧客讓渡價值(customer delivered value,CDV)的定義:總顧客價值與總顧客成本之差,其中總顧客價值包括形象價值、人員價值、服務價值、產品價值。總顧客成本包括精力成本、體力成本、時間成本、貨幣成本。Besanko(1999)提出消費者剩余(ConsumerSurplus)的概念。他認為:消費者剩余是可覺察收益減去購買價格的余額。也就是說,在價格既定的情況下,消費者剩余的大小取決于可覺察收益的大小。可覺察收益(Perceived Benefit)是顧客對商品或服務的主觀評價,它反映顧客對商品價值的理解,是顧客對商品使用預期收益的判斷[3]。國內研究者王永貴、韓順平、邢金剛等(2005)認為:顧客價值的核心是感知利得(與使用特定產品相關的實體特性、服務特性和特定使用條件下可能的技術支持等)與感知利失的權衡;顧客價值是顧客對產品屬性、屬性效能以及使用結果的感知偏好和評價。因此,顧客價值實質就是在考慮到期望水平時,基于顧客感知利得與利失的差異而對產品/服務效用的總體評價。雖然研究者對于顧客價值的看法不盡相同,但顧客價值的核心是感知利得(Perceived Benefits)與感知利失(Perceived Sacrifices)之間的權衡(trade一off)還是得到了眾多學者的認同。
(二)顧客價值的構成
Weingand(1996)在對圖書館實證研究中將顧客價值劃分為四個層次:基本的價值、期望的價值、需求的價值和未預期的價值。Sweeney&Soutar(2001)在總結他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提出了四種價值維度,一是情感價值,指顧客從商品消費的感覺和情感狀態中所得到的效用;二是社會價值,指產品提高社會自我概念給顧客帶來的效用;三是質量價值,指顧客從產品感知質量和期望績效比較中所得到的效用;四是價格價值,指短期和長期感知成本的降低給顧客帶來的效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結合物流企業的具體情形,將顧客期望價值和客戶感知價值分為四層,從最基本的功能層面的產品或服務基本效能價值到附加價值(增值服務價值),再發展到顧客的情感價值(信任、榮譽感等),最后到最高層次的顧客自我實現價值(顧客取得的社會認同、企業價值最大化等)。價值的升級也是顧客需求和顧客滿意度的層次升級過程。低層價值的實現是高層價值的基礎,高層價值的實現是對低層價值的提升和超越,從而形成一個動態的價值創造過程。隨著顧客價值的升級,顧客的滿意度也在升級,由最初的功能滿意到最終的自我實現滿意。
三、以顧客價值為導向的經營戰略的意義
顧客是組織存在的理由,只有當組織滿足了顧客的需求與偏好,組織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尤其是當市場的主導權轉移到顧客,顧客已經成為左右組織興衰存亡的決定因素。所以,近些年來以顧客價值為基礎的戰略日益引起人們的興趣,優異的顧客價值(Superior Customer Value)是能夠在顧客頭腦中造就與眾不同的驅動力,也是造就忠誠顧客、終身顧客的驅動力(Khalifa,2004)。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顧客價值(Customer Value,CV)已成為西方營銷學者和企業經理人共同關注的焦點領域,被視為競爭優勢的新來源(Woodruff,1997),是獲得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Higgins,1998;Kordupleski&Laitamaki,1997),是一切市場活動的根本基礎(Hol·brook,1994)。物流作為第三產業,其產品是為顧客提供物流服務。具體來講,就是完成顧客委托的每一單運輸作業、每一次裝卸作業、每一批貨物的儲存,為顧客長期提供的運箱、倉儲、配送服務,協助顧客進行物流網絡設計或評估,為顧客提供的管理咨詢等。第三方物流企業同樣也應以顧客價值為導向,將增加顧客的價值作為經營的目標。物流企業面臨著龐大的市場需求,尤其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越來越認識到把業務外包給物流企業的好處,紛紛在尋找自己的戰略伙伴。他們要求的并不是一次的交易關系,而是一種長期合作、戰略聯盟的關系。這也是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的機會,應盡快加強對顧客價值的分析和研究,建立同顧客的戰略聯盟,抓住機遇,創造更多的利潤,進一步發展壯大。
四、國內物流企業對顧客價值分析的認識與應用
篇6
關鍵詞:工業;碳排放經濟績效;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05;F42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4)11-0030-05
Research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of China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ZHA Jianping1, FAN Lili2, GAO Min3
(1. School of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
3. School of Business Planni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0 )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carbon emissions with sequential DEA and shadow price of carbon in the totalfactor analytical framework, evaluates the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30 regions during 2003 to 2010,and analyzes its affect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 emissions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at a low level, where exists the condition of “eastern region> midland> western region”. As for the affecting factors, enterprise scale, stateowned property structure, technical leve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foreign capital play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Key words: industry;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carbon emissions; affecting factors
1引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尚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碳排放量急劇攀升,我國政府所面對的減排壓力也越來越大。2009年,中國政府正式對外提出了控制碳排放的具體行動目標,即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現有工業領域碳減排主要存在兩種思路:一是碳排放絕對量縮減,二是碳排放績效提升,前一種思路會對工業經濟形成硬性約束,不利于國民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亦與人類的生存權、發展權相背離,而后一種思路的關鍵在于在碳減排與工業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合理、科學地評估與分析中國工業領域碳排放績效水平及其可能的影響因素可以為中國工業領域碳減排工作提供參考,因而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迄今為止,已有部分國內外學者利用不同方法或指標對碳排放績效測度進行了研究,這些測度方法與指標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單要素碳排放績效指數,譬如碳化指數、碳排放強度、碳生產率等;二是全要素碳排放績效指數,譬如全要素碳排放綜合績效與全要素碳排放相對績效等。Kaya、Mielnik、Ang、何建坤、查建平等學者利用碳排放強度、碳化指數以及碳生產率等單要素指標對碳排放績效進行了測度與分析[1~5]。然而上述單要素碳排放績效測度指標對應比值關系的多樣性容易導致碳排放績效測度結果無法統一,因而只有將能源消費、經濟發展、碳排放等相關指標納入碳排放績效評價中,評價結果才更為合理 [6]。對此,Fre、Zhou、王群偉、查建平等
部分學者參照全要素框架下環境績效的測度方法,通過構造包含非合意性產出的環境DEA分析法對碳排放績效進行了評價與分析[7~10]。
現有全要素碳排放績效研究在模型構建上存在兩方面局限:一是運用當期DEA方法使得碳排放績效測度中容易出現大范圍、嚴重技術衰退現象,這與社會現實并不契合;二是僅在全要素分析框架下對經濟增長和碳減排雙向成效或者碳減排單一成效進行度量,并未從統一的經濟價值視角出發,對受評省份低碳經濟發展成效做出測度與分析,不符合低碳發展的內涵。有鑒于此,本文擬在全要素分析框架下運用序列DEA方法,結合碳排放影子價格信息,構建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模型,規避了相關研究在非合意性產出投入處理方法上的局限,從綜合經濟價值視角出發,對2003~2010年中國省級工業碳排放績效進行測度與分析。
2研究方法設計
傳統全要素碳排放績效模型主要包括環境技術、方向性距離函數及全要素碳排放績效模型三部分,以此為基礎構建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模型。
2.1環境技術
Fre等將合意性產出、非合意性產出和要素投入之間的技術結構關系稱之為“環境技術(T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7]。每個省份使用N類投入得到合意性產出y,非合意性產出c,T(t=1,…,T)時期第i(i=1,…,M)省投入和產出值為(xti,yti,cti)。參照Fre等的環境技術公理[7],環境技術如下:
Tt(xt)={(yt,ct):Mi=1ztiyti≥yi′,Mi=1zticti=ci′,Mi=1ztixti≤xi′,zti≥0,i=1,…,M}(1)
式(1)是一個滿足零結合性、聯合弱可處置性、合意性產出的強可處置性、投入要素的自由可處置性等四大特性的產出集[8]。
2.2方向性環境距離函數與傳統全要素碳排放績效指標
在環境技術Tt(xt)構建的環境產出的可能前沿基礎上,具體方向性環境距離函數構造如下:
Dt(xti′,yti′,cti′,gti′y,-gti′c)=max{yti′+βgti′y,cti′-βgti′c∈Tt(xt)} (2)
式(2)中,Dt表示受評省份在第t期所對應的技術前沿,距離函數值β是給定投入xti′和技術結構條件下,產出yti′增長、碳排放cti′減少在一定方向(gti′y,-gti′c)上所能實現的最大可行程度。對應全要素碳排放績效指數定義如下:
CCPti′=1/[1+Dt(xti′,yti′,cti′;yti′,-cti′)]=1/(1+β)(3)
依據方向向量設定的不同,可以將現有全要素碳排放績效劃分為兩類,即全要素碳排放綜合績效(gti′y,-gti′c)=(yti′,-cti′)與全要素碳排放相對績效(gti′y,-gti′c)=(0,cti′),全要素碳排放綜合績效兩個方向的量綱并不統一,對應方向向量必定在提升經濟總產值與抑制碳排放之間有所偏倚,致使最終測算結果容易受到投射路徑主觀性的影響。全要素碳排放相對績效旨在既定投入要素與產出條件下對碳減排單一維度成效做出測度,忽略了受評省份追求經濟發展的權利,亦不符合低碳經濟的內涵。
2.3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模型
針對傳統全要素碳排放績效模型局限,本文構建了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模型,具體模型構建如下:
假定存在m個省,每個省(DMUi)以N類投入要素x=(x1,…,xN)∈R+N生產得到合意性產出y與碳排放c,T(t=1,……,T)時期第i(i=1,…,M)省的投入和產出值為(xti,yti,cti),wti′,c為第i′受評省碳排放影子價格,則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模型如下:
ρti′(t)=max(yt*i′-ωti′,cct*i′)
s.t.tp=1Mi=1zpiypi≥yt*i′
tp=1Mi=1zpicpi=ct*i′
tp=1Mi=1zpixpi≤xti′
zpi≥0,i=1,…,M(4)
式(4)中,ρti′(t)表示受評省DMUi′投入要素既定下,以基期與第t期之間所有樣本所構筑的技術前沿為參照能夠實現的最大凈產出。yt*i′與ct*i′分別表示凈產出最大化時的合意性與非合意性產出。給定要素投入、碳排放、合意性產出及碳排放影子價格,可以計算得到DMUi′所能實現的最大凈產出,具體指數構建如下:
CEPi′=ηi′(t)ρti′(t)(5)
式(5)中,ρti′(t)為第DMUi′第t期最優凈產出,ηi′(t)為DMUi′第t期實際凈產出,二者比值CEPi′為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其數值越大,則經濟績效越大,反之則越小。借鑒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構造思路,構建Malmquist碳排放經濟績效動態指數(MCEPIi′(t,t+1))如下:
MCEPIi′(t,t+1)=ηi′(t+1)δti′(t+1)?ηi′(t+1)δt+1i′(t+1)ηi′(t)δti′(t)?ηi′(t)δt+1i′(t)1/2
(6)
式(6)中,ηi′(t)/δti′(t)、ηi′(t+1)/δt+1i′(t+1)分別表示DMUi′在t(t+1)期相對于基期到t(t+1)期參照技術前沿的靜態績效水平,ηi′(t+1)/δti′(t+1)、ηi′(t)/δt+1i′(t)分別為DMUi′在t+1(t)期相對于基期到t(t+1)期參照技術前沿的靜態績效水平。若MCEPIi′(t,t+1)>1則經濟績效上升,若MCEPIi′(t,t+1)=1則不變,若
MCEPIi′(t,t+1)
3碳排放影子價格估算
碳排放是工業生產中為了得到好產品而不可避免的附屬物,因而對應大氣碳容量消耗亦是社會物質福利提升不可或缺的要素,因而各省碳排放存在一個使社會凈效益最大化的最優水平。若碳排放的社會成本與效益分別為SC(C)與SB(C),則社會凈效益為:
NB=SB(C)-SC(C) (7)
依據式(7),社會凈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條件為碳排放的社會邊際成本等于社會邊際效益,即:
MSCC=MSBC (8)
滿足式(8)的排放量C*為最優排放量,MSCC=MSBC符合生產要素市場的均衡等式PC=VMPC。若存在碳排放隱形市場,則社會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效益曲線交匯點的均衡價格即為碳排放影子價格ω*,這一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碳排放的經濟價值,即:
ω*=MSCC=MSBC (9)
為了計算2003~2010年中國各省工業碳排放的影子價格,該部分引入擴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如下:
Yi,t=ALαi,tKβi,tEδi,teμi+ξi,t (10)
式(10)中,Yi,t為第i省第t年工業總產值,Li,t為勞動力,Ki,t為資本存量,Ei,t為能源消耗量,A為技術水平,α、β及δ分別表示要素產出彈性,μi為個體效應,ξi,t為隨機誤差項。通過碳排放與能源消費之間的線性關系將碳排放納入生產函數,即Ei,t=θi,tCi,t,其中θi,t為第i省第t年能源碳排放平均系數倒數,生產函數轉變為:
Yi,t=Aθδi,tLαi,tKβi,tCδi,teμi+ξi,t (11)
依據式(9),碳排放影子價格計算公式為:
ω*=DYdC=δAθδi,tLαi,tKβi,tCδ-1i,teμi+ξi,t (12)
本部分以2003~2010年30個省的工業勞動力、資本存量、總產值、碳排放量等面板數據為基礎,對式(11)進行面板數據估計。以各省份年末工業從業人數平均值計算勞動力數據;以利用永續盤存法(PIM)估算工業資本存量
;以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對各省份工業總產值進行價格平減,剔除價格波動的影響,進而得到2002年不變價格的產值數據;以各類型能源消費量、水泥生產量與對應排放系數的乘積和來估算碳排放量,參照參考文獻[10]
。具體數據源于中國經濟統計數據庫及《中國能源統計年鑒》。
為了克服模型(11)的非線性問題,擬對其進行對數化處理如下:
ln Yi,t=ln(Aθδi,t)+αln(Li,t)+βln(Ki,t)+δln(Ci,t)+μi+ξi,t
(13)
為了減少共線性,通常運用人均形式來表示各變量,即將式(11)兩邊同時除以L,取對數后經整理,設(α+β+δ)=χ,式(13)轉變為以下形式:
lnYi,t-lnLi,t=ln(Aθδi,t)+(χ-1)lnLi,t+β(lnKi,t-lnLi,t)+δ(lnCi,t-lnLi,t)+μi+ξi,t(14)
基于上述指標面板數據,本文運用靜態面板數據估計方法對模型(14)進行估計。Hausman檢驗結果表明選用隨機效應模型。為了克服可能出現的殘差異方差與自相關問題,本文選擇利用可行廣義最小二乘法(FGLS)對隨機效應模型進行穩健型估計,結合碳排放影子價格計算公式(12),計算得到2003~2010年中國省級工業碳排放影子價格(見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全國與東部、中部及西部三大地區的工業碳排放影子價格呈現上升趨勢,說明碳排放經濟價值逐步增大,對應碳減排成本亦不斷攀升。
4數據說明及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測算結果
4.1數據來源與說明
基于上文構建的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模型,本文選擇以2003~2010年30個省市工業為決策單元,以工業勞動力、工業資本存量及工業能源消費量為投入要素指標,分別以工業生產總值與碳排放量為合意性與非合意性產出指標。各省份碳排放影子價格數據源于上文計算結果,其他指標數據處理與上文一致,相關統計性描述見表1。
4.2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靜態水平及動態變化
基于上述面板數據,利用Matlab分析軟件計算得到2003~2010年中國省級工業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靜態值及動態變化指數,測算結果見圖2、圖3。
如圖2所示,上海、北京、天津及廣東等省市工業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靜態分值水平較高,東部地區工業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靜態值約0477,中部地區約為0149,西部地區約為0133,而全國整體上的績效均值約為0264,因而整體上處于較低水平,這可能與我國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布局及粗放、低效的資源配置方式有關。
如圖3所示,全國層面上,2003~2010年各年工業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保持增長趨勢,東部、中部及西部地區工業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亦保持增長,各年份增長幅度呈現出東部、中部、西部由大到小的分布態勢。
5工業碳排放經濟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
上文測度了我國工業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因而有必要對影響其變動及差異的因素進行分析及解釋。參照現有關于環境績效、能源效率及生產率影響因素的研究文獻 [10~12],本文擬考察企業規模、產權結構、能源結構、技術水平、對外開放及輕重產業結構等因素對工業碳排放經濟績效的影響,對應指標定義及數據說明見表2,具體面板數據模型構建如下:
lnCMCEPIi,t=α0+β1lnSSi,t+β2lnPSi,t+β3lnESi,t+β4lnTSi,t +β5lnFDIi,t+β6lnERi,t+β7lnHSi,t+ηi+uit (15)
式(15)中,CMCEPIi,t為工業碳排放經濟績效,SS、PS、ES、TS、FDI、ER、HS分別代表企業規模、產權結構、能源結構、技術水平、對外開放及輕重產業結構等解釋變量,β1、β2、β3、β4、β5、β6及β7則是待估參數,α0為截距項,ηi為個體效應,uit為隨機擾動項。本文依據F檢驗與Breusch-Pagan的LM檢驗在混合OLS與面板數據模型之間做出選擇,而隨機效應模型與固定效應模型的選擇依據Hausman檢驗值而定,并利用Driscoll-Kraay標準誤估計法和FGLS分別對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穩健型估計,結果見表3。
表2碳排放經濟績效影響因素變量定義及說明
變量名變量定義單位數據來源
工業企業規模剔除價格波動的工業總產值/企業數目百萬元/個
產權結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產值/工業總產值%能源結構煤炭在工業能源中占比%輕重產業結構重型工業企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 %技術水平專利授予數件外資工業企業占比外資工業企業產值/工業總產值%單位產值二氧化
硫排放環比比率單位工業產值二氧化硫排放量環比比率%
《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
6研究結論
(1)我國工業碳排放影子價格呈現上升趨勢,東部工業碳排放影子價格最高,其次為中部、西部,說明東部工業碳減排成本最高,減排空間及減排難度相對較大,而中部、西部地區較小。
(2)我國整體工業碳排放經濟績效處于較低水平,同時也呈現出東部、中部、西部由高到低的態勢。從動態變化趨勢看,全國與東部、中部及西部工業全要素碳排放經濟績效保持增長趨勢,而就增長幅度而言,東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較小。
(3)影響因素方面,規模性因素對碳排放經濟績效產生正面影響,工業企業規模擴增能夠提高企業集約化生產能力,進而有利于碳排放經濟績效的提高; 2003~2010年產權結構對碳排放經濟績效的影響不顯著,而2005~2010年該變量卻呈現顯著正面影響,其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國有產權制度層面上的弊病經過市場化改革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與其他性質的企業相比,國有企業往往在行業準入、資本、資源及關系網絡等方面存在“畸形”優勢,使其在產出價值方面具有較強競爭力;二是國有企業往往是 “節能減排”政策執行重心,在能耗與排放標準上已取得了較大進步[11];煤炭比重上升會對碳排放經濟績效產生抑制作用,因而有必要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降低煤炭結構比重;2005~2010年模型估計結果顯示,輕重產業結構對工業碳排放經濟績效產生顯著正面影響。相較于輕工業產業而言,重工業能耗及碳排放量較大,但對應產出亦有較大優勢,若以合意性與非合意性產出統一價值視角審視,則重工業比重上升反而有益于碳排放經濟績效提升;技術水平對工業碳排放經濟績效呈現正面影響,說明在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加大自主研發及技術引入強度,著重推進節能環保技術進步;2003~2010年FDI對碳排放經濟績效呈現負面影響,這可能是由“污染避難所”效應所致。隨著外資引入“門檻”的抬升,FDI的污染轉移效應得到有效扼制,技術溢出效應進一步凸顯,負面效應亦逐步減弱,表現為2005~2010年模型估計系數不顯著;作為環境規制變量的單位產值二氧化硫排放環比比率對碳排放經濟績效起到顯著負面影響,說明環境規制對其產生正向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Kaya Y.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ontrol on GNP Growth[R]. Paris: IPCC, 1990.
[2]Mielnik O, Goldemberg J. The Evolution of the “Carbonization Index”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Energy Policy, 1999, 27:307308.
[3]Ang B W, Liu N.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of Aggregate Energy and Carbon Intensities [J].Energy Policy, 2006,34(15): 2398-2404.
[4]何建坤,蘇明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碳生產率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9,(10):42-47.
[5]查建平,鄭浩生,唐方方.中國區域工業碳排放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軟科學,2012,26(4):1-6.
[6]Ramanathan R. Combining Indicato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s, 2002,17:214227.
[7]Fre R, Grosskopf S, Carl A, Pasurka.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J].Energy, 2008,32 :1055-1066.
[8]Zhou P,Ang B W,Han J Y. 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 [J].Energy Economics,2010,32:194-201.
[9]王群偉,周鵬,周德群.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的動態變化、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J].中國工業經濟,2010,1:45-54.
[10]查建平,唐方方,鄭浩生.什么因素多大程度上影響到工業碳排放績效?來自中國(2003~2010)省級工業面板數據的證據[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1:79-95.
篇7
一、我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的評判
(一)產能利用率評價
產能利用率是表示生產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標,是反映產能利用情況、判斷是否存在產能過剩最為直接的指標。伯納德?鮑莫爾(2005)根據美國的經濟運行實踐指出,當工業部門的產能利用率在81%以下徘徊時,該行業產能已經出現過剩,反之,則不存在產能過剩現象。2000~2009年我國鋼鐵產業煉鋼產能利用率統計(如表1所示)表明,絕大多數年度的產能利用率都在81%以上,僅在2004、2006、2008三個年度略低于“鮑氏指標”。因此,如果以伯納德?鮑莫爾的觀點來評價我國鋼鐵產業的產能狀況,產能過剩并未達到突出、嚴重的地步。顯然,這一理論推論與我國鋼鐵產業運行的實踐不完全吻合。
(二)需求吸納程度評價
根據供求均衡原理,只有為市場需求吸納的產品才會構成有效供給,否則只能是過剩產品,相應的產能利用也是無效的,從這一意義上說,產品過剩是產能過剩的市場表現。有關統計(如表2所示)顯示,2004年以前,鋼材產量小于其表觀消費量,鋼鐵產品市場總體上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產能并不存在過剩現象。自2004年以來,鋼材產量增長迅速,供過于求(鋼材的產量大于表觀消費量)的市場格局開始顯現,而且,產品過剩規模也呈現出逐年擴大之勢。2009年,整個鋼材市場的產品過剩規模高達43649萬噸。鋼材市場供求關系的嚴重失衡,表明我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問題已變得較為突出。
綜上分析,產能利用率是既定技術條件下資源配置與效率發揮狀況的反映,而需求吸納程度是產品市場供求結構的反映,后者是前者的結果表示。盡管中國鋼鐵產業現有產能利用率雖已達到“鮑氏指標”,但是來自于官方的認定和理論界的研究表明,中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問題已經顯現。故而,本文采用需求吸納指標對中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現象作出評價。
二、 開放型經濟下我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的主要成因
凱恩斯主義關于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均衡條件(C+S+T+M=C+I+G+X)雖然產生于一國經濟的總體分析框架之下,但其內含的供求均衡原理也可以應用至一個特定產業部門的分析。根據國民收入均衡條件之一命題和經濟實踐的運行軌跡,借鑒有關產能過剩生成原因的既有研究成果,不難看出,投資和進出口貿易是影響鋼鐵產業供求的主要因素。
(一)長期的過度投資是導致產能過剩的直接原因
長期以來,鋼鐵產業一直是國內投資增長較快的一個領域。統計顯示,1992~2001年間,鋼鐵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始終保持在7%左右。自2002年之后,鋼鐵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呈現出急劇增加的態勢,2002~2009年,鋼鐵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4%,超過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均增長率(22%)兩個百分點。在過度投資的驅動下,鋼鐵產業的產能在迅速膨脹之后必將陷入過剩狀態。
從市場的反映來看,伴隨投資的快速擴張,供過于求的現象也逐漸突出。2005年,我國鋼材的產量比2002年翻了一番,而當年的表觀消費量為31500萬噸,過剩產品達8192萬噸。2009我國的鋼材產量更是高達69626萬噸,表觀消費量僅為25977萬噸,鋼鐵市場上的過剩產品高達43649萬噸,鋼鐵產品市場上供求的嚴重失衡充分表明,鋼鐵產業歷經了連年的投資累積后,產能過剩現象已經顯現。
(二)出口增長的貢獻乏力使產能過剩更為凸顯
在開放型經濟中,進口是本國市場需求的扣減,而出口則形成了對本國市場需求的增加,因此,進出口貿易對一國產品供求關系及其產能狀態也具有較強的解釋力。近年來,我國出口產品屢屢遭遇貿易摩擦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轉,鋼鐵產品出口也是貿易摩擦的重災區。其中,2007年是我國鋼鐵產品遭受國外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一年,涉案次數達到15起,同比增長87.5%,涉案金額約20億美元。貿易摩擦對我國鋼鐵產品出口增長的空間已形成了明顯的抑制,甚至出現了倒退。2008年,我國鋼材出口環比減少了34160萬噸,而2009年的出口環比減少額則高達346300萬噸。可見,盡管我國鋼鐵產品貿易已于2006年實現了凈進口國到凈出口國的轉變,而且進口規模也呈逐年下降之勢,但頻發的貿易摩擦使我國鋼鐵產品供求關系的外部市場調節效應得不到充分地發揮,鋼鐵產業產能過剩也無法借助外部市場加以緩解(如表3所示)。
三、開放型經濟下我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的危害
在鋼鐵投資快速增長和需求大幅萎縮的雙重影響下,整個鋼鐵市場出現嚴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導致了我國鋼鐵產業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據估算,目前我國過剩的鋼鐵產能已高達1.9億噸。這樣龐大的產能過剩,給鋼鐵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危害和沖擊。
(一)造成能源供應緊張
所有產能的形成都需要大量能源、資源的投入,而當這些產能不能形成有效供給時,所有的投入也就成了長期收不回來的“沉沒成本”。鋼鐵產能過剩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大量的能源浪費,加大了能源供應壓力和資源的供應緊張。數據表明,從2006年到2008年,我國鋼鐵工業所消耗能源總量從42812.32億噸標煤增加到51862.92億噸標煤,增長了21.1%,年均增長6.6%,比同期整個能源消費量增長速度快11個百分點。受此影響,鋼鐵工業能源消費量占我國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從16.5%提高到了18.2%,提高了1.7個百分點。
(二)加劇生態環境惡化
鋼鐵工業產能過剩,加大了我國環境負荷。數據表明,從2005年到2009年,鋼鐵工業及其上游產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從80.1萬噸增加到175.63萬噸,增長了119.26%;煙塵排放量從48.3萬噸增加到53.68萬噸,增長了5.68%;粉塵排放量從86.4萬噸增加到87.9萬噸,增長了7.3%。2009年,我國39個工業行業中,鋼鐵工業及其上游產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居第1位,粉塵、煙塵的排放量均居第2位,固體廢物排放量居第3位。可見,鋼鐵工業產能過剩不僅破壞我國的生態環境,而且成為我國實現“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阻礙因素。
(三)貿易摩擦加劇
擴大出口是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途徑。數據顯示,2001到2006年中國鋼材出口量年均增幅達到46.25%。2007年我國鋼材出口持續呈現強勁勢頭:出口鋼材6264.60萬噸,同比增長45.6%。僅2007年上半年我國鋼材出口韓國614.85萬噸,同比增長51.29%;出口歐盟25國590.88萬噸,同比增長131.85%;出口美國234.29萬噸,同比增長1.17%;對此,為了保護本國的鋼鐵產業,美國、歐盟、韓國等國紛紛采取貿易保護措施,頻頻發起針對中國鋼鐵產品的反傾銷措施調查。2001年我國鋼鐵行業遭受反傾銷53起,2007年,我國鋼鐵行業遭遇到的反傾銷高達67起,同比增長26%。可見,為緩解我國鋼鐵產業過剩產能,不斷增加的出口導致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加劇。
(四)擠壓企業利潤
一般來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大于需求有利于促進市場競爭和技術進步,但是嚴重的供過于求會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破壞。鋼鐵產業產能過剩問題日漸突出,產成品庫存增加較多,產品價格大幅回落,有的甚至跌破成本;企業效益大幅下滑,虧損企業增加。
截至2009年底,全國鋼材社會庫存量達1000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0%還多。中鋼協2010年的數據顯示,7月份國內大中型鋼廠共實現利潤總額28.6億元,環比減少33.9億元,環比降幅達到54.24%,同比大幅下降73.05%。產能過剩造成中國鋼鐵業處在低利潤的困局中。
(五)過度依賴海外鐵礦石
鐵礦石是鋼鐵生產的重要原料,隨著我國鋼鐵產業產能的不斷擴張,對鐵礦石的需求也愈加旺盛,產量、進口量不斷增加。據資料統計,2007年我國粗鋼產量比2003年增長了1.2倍,鐵礦石的消費量增長了1.6倍。 2009年我國的粗鋼產量達到56800萬噸,居世界第一。在我國鐵礦資源稟賦自身特點和產量規模無法滿足鋼鐵行業對鐵礦石的強大需求的情況下,只有通過進口鐵礦石來填補鐵礦石的供給缺口。數據顯示: 2009年進口鐵礦石6.28億噸,約是2003年的10倍,同年我國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已接近70%。2003 ~2009年,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年均增長約20%可見,隨著我國鋼鐵產業產能的不斷擴張,其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也越來越高,過度依賴相對集中的海外鐵礦石市場,降低了我國在鐵礦石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對整個鋼鐵行業的發展甚至是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六)阻礙鋼鐵產業結構升級
現階段我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主要表現為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低端產品如螺紋鋼、型線鋼、窄帶鋼等供過于求。數據顯示,熱軋寬帶鋼產能和熱軋棒材產能,2009年比2005年分別擴大了2.39倍、 2.03倍。而高檔板帶材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產能不足,需大量依賴進口。另外,我國各地鋼鐵投資項目和鋼鐵企業數量不斷增加,而其中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這些鋼鐵企業起點低、規模小、技術差,普遍存在能耗大、產品質量次和對生態環境破壞大的弊端。在缺乏有效的優勝劣汰機制和有效資本市場作用的情況下,它們或者不能自動清除性退出,或者不能通過收購兼并和各種資產重組的方式進行產業整合,阻礙我國鋼鐵產業結構升級。這些民營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反而降低了鋼鐵產業集中度。根據2007年世界各主要鋼鐵生產國產能排名前三位的鋼鐵生產企業的數據計算出的產業集中度,中國鋼鐵業的產業集中度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偏低。巴西、韓國、印度、日本、德國、美國各國的產業集中度都在50%以上,中國鋼鐵產業的集中度只有15.2%。可見,伴隨鋼鐵產能擴張過程出現的產品結構不合理和中小型鋼鐵企業的大量出現阻礙了鋼鐵產業結構升級。
四、 緩解我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的若干思考
第一,深化體制改革,抑制過度投資。一方面,通過理順政府間財政收支劃分及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制度,使財權和事權相對應,降低地方政府不當干預企業投資行為的動機;另一方面,改變以轄區內GDP增長為主要考核晉升標準的體制,把反映經濟質量和效益狀況、反映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程度、反映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情況的指標納入指標體系,遏制地方政府的熱衷于投資驅動發展的慣性。另外,在投資過程中,要有嚴格的項目審批程序以及市場準入管制和技術標準準入約束,從根本上抑制投資“風暴”的輪番角逐。
第二,統籌國內外市場,擴大市場需求。鼓勵鋼鐵企業立足于國內外兩個市場的兼顧和兩種資源的互補,加快推進生產經營的重新布局和戰略調整。以大型鋼鐵企業為龍頭,通過強化研發激勵與考評,重點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的力度,加快產品結構的升級優化進程,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市場適應度,進一步激發國內外市場需求。尤其是要加強海外市場環境的跟蹤調研和貿易摩擦協調,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份額,消化過剩產能。
第三,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推進過剩產能輸出。國際產業轉移不僅是實施全球范圍資源整合的媒介,也是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有效路徑之一。為此,應抓住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欠發達國家工業化的契機,進一步完善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和保障平臺,通過政府對外援建工業園以及企業海外合資、新建等方式,鼓勵和推進鋼鐵龍頭企業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從而實現過剩產能的外部轉移。
第四,強制淘汰與兼并重組相結合,緩解產能過剩。一方面,在嚴格控制新增產能,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同時,加大運用經濟政策和經濟杠桿來推動落后產能的淘汰進程,必要時還可采用行政規制和法律手段,對高耗能落后項目實施關停并轉,促使其盡快退出市場。另一方面,政府在項目審批、土地供應、貸款授信、資本市場融資以及安排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等方面,加強對企業兼并重組的支持,改善資源配置和產品結構,緩解結構性產能過剩。
參考文獻:
[1]江飛濤.中國鋼鐵工業產能過剩問題研究[D].中南大學.2008
[2]董曉.我國鋼鐵產品貿易摩擦效應、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
篇8
關鍵詞:產業結構變遷;煙(粉)塵和SO2排放;空間效應;動態空間杜賓面板模型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A
產業結構調整是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協調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采用納入時間滯后以及考慮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空間相關性的動態空間杜賓面板模型,構造大氣污染權重矩陣,試圖從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維度來衡量產業結構變遷,以及兩種大氣污染物與經濟增長、大氣污染治理投資的關系。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一)變量選取
針對環渤海經濟圈的大氣污染以及能源消費特點,本文選取煙(粉)塵和SO2兩種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為被解釋變量,其排放量為人均排放量(噸/人);選取的解釋變量包括產業結構高級化(TS)和合理化(TL)、經濟增長(gdp)、大氣污染治理投資(inv),具體如下:
1.產業結構高級化(TS)和合理化(TL)。借鑒干春暉等構建的衡量方法,TS通過第三產業產值和第二產業產值的比值來計算,以反映產業結構變遷是否朝著低污染的 “服務化”方向發展。TL是要素投入結構和產出結構耦合程度的一種衡量,若TL=0,表明經濟處于均衡狀態;若其值不為0,表明產業結構偏離了均衡狀態,產業結構不合理,其具體形式為:
TL=∑3i=1(yiy)ln(yili/yl)(1)
其中y表示產值,l表示就業,yi為第i產業產值(i=1,2,3),li為第i產業就業人數。
2.經濟增長(gdp)。本文利用人均gdp來代表經濟增長,在模型中納入人均gdp的一次項、二次項,研究煙(粉)塵和SO2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用人均gdp(元/人)來衡量;為消除價格波動的影響,以2000年為基期計算人均gdp的實際數。
3.大氣污染治理投資(inv)。本文利用人均大氣污染治理投資分析其是否對煙(粉)塵和SO2減排取得了良好效果,取值為以2000年為基期的實際人均大氣污染治理投資(元/人)。
此外,為消除變量可能存在的異方差,還將所有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
(二)數據來源
樣本數據的選取區間是2000-2012年,煙(粉)塵和SO2排放數據由生活排放和工業排放兩部分構成。其中,2000-2010年,煙(粉)塵數據是煙塵排放總量與粉塵排放總量加總而來。2004-2012年煙(粉)塵、SO2數據來源于2005-2013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鑒》,2000-2003年數據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各省份gdp、三次產業產值、三次產業就業、總人口數量來自2001-2013年各省份統計年鑒,大氣污染治理投資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二、研究方法
(一)空間自相關性分析
空間自相關是指區域鄰近省份的樣本觀測值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判斷煙(粉)塵或SO2排放空間自相關性存在與否,一般可通過刻畫全局空間自相關性的指標――全局莫蘭指數(global Moran’s I)進行檢驗,其表達式為:
Moran’s I=∑i∑j(Yi-Y)(Yj-Y)S2∑i∑jwij,
S2=1n∑i(Yi-Y)2,Y=1n∑iYi(2)
其中Yi和Yj為觀測值,wij為空間權重矩陣中的元素。Moran’s I的取值范圍為[-1,1],Moran’s I>0,說明存在正的相關性,越大相關性越強;Moran’s I
雖然全局莫蘭指數可以檢驗大氣污染空間相關性的總體特征和趨勢,但仍存在一定缺陷。如果一些省份間的大氣污染存在正相關,而另一些省份間的大氣污染存在負相關,則正負效應會抵消,只有各省份的莫蘭指數一致時,全局空間相關性檢驗的結論才有效。因此,需進一步通過莫蘭散點圖(Moran’s scatter plot)來檢驗是否存在局域的空間集聚。莫蘭散點圖可劃分為4個象限,其中1、3象限為正的空間相關性,2、4象限為負的空間相關性。具體來說,第1象限表示高-高集聚(HH),即大氣污染排放水平高的省份被同是大氣污染排放水平高的省份包圍;第2象限表示高-低集聚(LH),即大氣污染排放水平低的省份被高的省份包圍;第3象限表示低-低集聚(LL),即大氣污染排放水平低的省份被同是大氣污染排放水平低的省份包圍;第4象限表示低-高集聚(HL),即大氣污染排放水平高的省份被低的省份包圍。
(二)模型設定
借鑒EKC的分析方法,本文參考Elhorst(2012)關于動態空間杜賓面板模型(SDM)的設定,建立以下模型:
lnYt=τlnYt-1+ρWlnYt+lnXtβ+WlnXtθ+μ+ξtιN+ut
lnXt=(lngdpt,(lngdpt)2,lnTLt,lnTSt,lninvt)
u=(u1,u2,…,uN)T(3)
lnYt是N×1被解釋變量, 即煙(粉)塵或SO2排放量,包含每個空間單元(i=1,2,…,N)在時間t(t=1,2,…,T)的觀測值; lnXt是N×K的外生解釋變量;W為反映空間相關性結構的空間權重矩陣;τ刻畫了上期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大小對本期排放量的影響;ρ為空間自回歸系數,表示鄰近區域大氣污染對本區域的空間影響;β為外生解釋變量的系數;θ為空間滯后解釋變量的系數,表示本區域解釋變量對鄰近區域大氣污染的影響;μi(i=1,2,…,N)為空間固定效應,控制了所有空間固定且不隨時間變化的量;ξt為時間固定效應,控制了所有時間固定且不隨空間變化的量;ιN為N×1向量;ut隨機擾動項,且ut ~ iid(0, σ2)。
(三) 空間權重矩陣
為探討不同空間權重矩陣對空間相關性結構的影響,本文選取和構造了地理、經濟、大氣污染等三種不同空間權重矩陣。
1.地理空間權重矩陣。地理權重矩陣采用一階Rook鄰近矩陣,即兩地區i和j相鄰,則Wij=1,不相鄰則為0,主對角元素Wii=0。其形式為Wg=(Wij)N×N,其中N為區域內省份個數。
2.經濟和污染空間權重矩陣。本文利用經濟或污染空間權重矩陣來反映由區域單元經濟發展或污染程度不同,而導致的區域之間空間關系的差異性,并借鑒王立平等構建的表達式:
Wx=Wg*diag(X1X,X2X,…,XNX)
其中 Xi=1T∑Tt=1Xit,X=1N×T∑Ni=1∑Tt=1Xit(4)
T為考察時間期數, 當Xi=gdpi時代表經濟權重矩陣We; 當Xi=Ei時為大氣污染權重矩陣Wp, Ei為各省份煙(粉)塵或SO2排放量。此外,需要對空間權重矩陣Wg、We、Wp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其行和為1。
三、實證分析
(一)空間自相關檢驗
本文采用三種不同的空間權重矩陣,對兩種大氣污染指標進行全局空間自相關性檢驗,其結果如圖1和圖2所示。由圖1和圖2可知兩種大氣污染物都表現出較為顯著的空間相關性,其空間相關性先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然后趨于穩定,這與環渤海經濟圈各省份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深相吻合。此外,對于三種不同的空間權重矩陣,其空間相關性變化趨勢基本保持一致,但由Rook鄰近矩陣所得出的空間相關性值大于經濟和大氣污染空間權重矩陣,這反映了不同空間權重矩陣所產生的空間效應不同。
通過莫蘭散點圖來進一步分析大氣污染的局域空間特征,具體結果如圖3和圖4所示①。通過圖3和圖4可以發現冀、晉、內蒙古、遼、魯大氣污染水平高的省份,被同是大氣污染水平高的省份所包圍,即HH集聚;而大氣污染水平低的京、津兩市被高的省份所包圍,即LH集聚。因此,大部分省份表現出一致的空間自相關特征,即大氣污染排放水平高的省份存在明顯集聚現象,這也支持了全局莫蘭指數的檢驗結果。
(二)模型估計
首先,基于三種不同矩陣進行模型估計,其擬合優度和對數似然值如表1所示。基于不同權重矩陣的模型估計取得較好效果,但基于大氣污染權重矩陣的擬合優度和對數似然值略大于另兩種情況。此外,原假設為空間固定效應顯著的LR檢驗結果(69.65,自由度為7,p=000),表明時間、空間雙固定效應優于空間固定效應,原假設為時間固定效應顯著的LR檢驗結果(10059,自由度為12,p=000),表明雙固定效應優于時間固定效應。因此,本文選擇基于大氣污染權重矩陣的時間和空間雙固定效應動態SDM模型進行分析,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三)結果分析
1.模型的時間滯后項與空間自相關項系數通過了1%的顯著水平檢驗,說明兩種大氣污染物都存在顯著的時間滯后效應和空間溢出效應。時間滯后項的系數為正且小于1,即上一期的排放量對本期排放量具有正向影響,這與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技術進步等調整的緩慢性,以及環境政策效果的滯后性等眾多宏觀經濟因素密不可分。對于空間溢出效應,鄰近省份煙(粉)塵和SO2排放每增加1%分別導致本省份增加05657%和04953%,說明本省份大氣污染不僅取決于自身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等內因,還受其鄰近省份大氣污染的影響。之所以表現出這種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一方面與風向、大氣污染易于擴散等自然因素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與區域各省份之間的產業轉移、經濟往來等經濟因素緊密相關。這也說明如果沒有協調一致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各省份的大氣污染治理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模型1中的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系數通過了10%的顯著水平檢驗,表明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對煙(粉)塵排放具有顯著影響;其彈性系數分別為-00076和00261,這說明產業結構高級化能夠降低煙(粉)塵的排放,而產業結構合理化可以促進煙(粉)塵減排。模型2中的產業結構高級化彈性系數為-01070,且通過了1%的顯著水平檢驗, 說明產業結構高級化可以促進SO2減排,而產業結構合理化系數并不顯著。
總體而言,產業結構高級化可以促進煙(粉)塵和SO2排放,但其彈性系數較小,尤其是對于煙(粉)塵而言,其彈性系數接近0,故其減排效果仍較小;產業結構合理化對SO2排放影響并不顯著,對于煙(粉)塵減排效果也較小,這與環渤海經濟圈產業結構變化特征相符。2000-2012年間,北京市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標由153增加至337,而其他省份不僅處于較低水平(06-1之間)且十余年間未有明顯提高,甚至出現某些年份下降的現象,這反映了環渤海經濟圈各省份(北京市除外)產業高級化進程緩慢,即高污染、高能耗的第二產業仍處于主導地位,而第三產業發展步伐明顯落后,產業結構高級化并未有效促進兩種大氣污染物減排。此外,2012年晉、內蒙古兩地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標在03以上,冀、遼、魯三省份在02左右,只有京、津兩市較為接近0,說明京、津兩市產業結構較為合理,其他地區產業結構仍不合理,即尚未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因而產業結構合理化并未有效促進大氣污染減排。
3.模型1和模型2中的經濟增長及其二次項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即煙(粉)塵和SO2排放受到經濟增長的顯著影響,但二者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卻存在一定差異,煙(粉)塵排放與經濟增長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隨著經濟的增長,煙(粉)塵的排放逐漸增加,當跨過拐點后,其排放逐漸降低,從而實現了煙(粉)塵減排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SO2排放與經濟增長存在U型曲線關系,隨著經濟的增長,SO2排放經歷短暫下降,然后呈上升狀態,這與環渤海經濟圈長期以來依賴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有著密切聯系。由經濟增長導致的能源消費需求越來越大, 若不改變現有的能源消費結構,將會導致SO2排放隨著經濟增長而不斷增加。另外,由于研究年限較短,SO2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仍是倒U型曲線的一部分,實現SO2減排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的拐點還較遠。
4.大氣污染治理投資能促進煙粉塵減排,但其彈性系數較小,其減排效果也較小,這與各省份大氣污染治理投入較少,或治污效率較低有關。對于SO2排放,其系數并未通過統計檢驗,這可能與SO2污染較為嚴重的山東、遼寧等地大氣污染治理投資,在整體區域處于較低水平有關。
5.對于煙(粉)塵而言,經濟增長、產業結構高級化、大氣污染治理投資等影響因素,對其鄰近省份的排放水平具有顯著影響,而產業結構合理化對其鄰近省份沒有產生顯著影響。具體而言,本省經濟增長會導致鄰近省份煙(粉)塵排放的增加,而大氣污染治理投資的增加有利于降低其鄰近省份的排放水平。對于SO2,只有產業結構高級化表現出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即本省產業結構高級化會導致其鄰近省份SO2排放增加,而其他因素并未通過統計上的顯著檢驗。因此,對于兩種大氣污染物而言,產業結構高級化存在顯著的溢出效應,即本省經濟向低污染的“服務化”方向發展時,會導致鄰近省份的大氣污染排放水平增加,這與環渤海經濟圈各省份的產業結構升級更多的是區域內省份之間的產業轉移有關。例如北京市將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轉移到河北省,以實現自身產業結構升級,這種產業轉移在帶動河北省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四、結論
本文采用動態空間杜賓面板模型,分析了產業結構變遷對環渤海經濟圈煙(粉)塵和SO2排放空間效應的影響,并得到以下結論:
1.煙(粉)塵、SO2兩種大氣污染物存在顯著的時間滯后效應和空間相關性。從全局空間相關性看,大氣污染的空間相關經歷了先上升后趨穩定的過程。從局域空間相關性看,冀、晉、內蒙古、遼、魯五省份表現出高集聚。
2.產業結構高級化能夠促進煙(粉)塵和SO2減排,但其減排效果仍處于較低水平;而產業結構合理化只會促進煙粉塵減排,其減排效果也較小。
3.煙(粉)塵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符合EKC假說,即隨著經濟的發展,其排放情況會得到改善;而SO2排放與經濟增長的EKC假說并不成立,或者尚未出現,呈U型關系,即隨著經濟的增長,SO2排放會持續增加。
4.大氣污染治理投資能夠促進煙(粉)塵減排,而對SO2減排效果不顯著。
5.本省份經濟增長、產業結構高級化對其鄰近省份的煙(粉)塵排放存在顯著正向溢出效應,鄰近省份大氣污染治理投資的增加會降低本省份煙(粉)塵排放;對于SO2,只有產業結構高級化存在正向空間溢出效應。
針對上述結論,本文認為產業結構高級化發展緩慢、產業結構不合理是環渤海經濟圈面臨的較為嚴峻的問題,這也是產業結構變遷未能有效促進煙(粉)塵和SO2減排的主要原因。由于大氣污染及其影響因素存在空間效應,單個省份的治理措施很難取得良好效果。如何實現區域內大氣污染的聯防聯控,如何避免大氣污染治理的“搭便車”現象,如何解決以“污染轉移”為代價的產業結構調整等一系列問題是解決區域大氣污染問題的關鍵。目前,各省份大氣污染治理投資仍處于較低水平,增加大氣污染治理投資,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是解決大氣污染的有效途徑。總之,實現大氣污染減排需要各省份的共同努力。
注釋:
①基于三種不同矩陣2000-2012年兩種大氣污染物的莫蘭散點圖結果基本相似,限于篇幅,本文只分析了2012年基于大氣污染權重矩陣的莫蘭散點圖。
參考文獻:
[1]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5).
[2]馬麗梅,張曉.中國霧霾的空間效應及經濟、能源結構的影響[J].中國工業經濟,2014(4).
[3]彭水軍,包群.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的中國檢驗[J].財經問題研究,2006(8).
[4]孫洋.空間計量模型中空間矩陣的誤用及其影響[J].統計研究,2009(6).
[5]譚丹,黃賢金,胡初枝. 我國工業行業的產業升級與碳排放關系分析[J].四川環境,2008(2).
[6]王立平,管杰,張紀東.中國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基于空間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J].地理科學,2010(6).
[7]吳玉鳴.中國區域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彈性測算――基于空間計量經濟模型的實證[J].中國農村經濟,2010(6).
[8]吳玉鳴,田斌.省域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擴展及其決定因素――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實證[J].地理研究,2012(4).
[9]閆海波,陳敬良,孟媛.中國省級地下經濟與環境污染――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實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
[10]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8.
[11]Anselin L, Getis A,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2,26:19-33.
[12]Ansuategi A, Perrings C, Transboundary externalities in the environmental transition hypothesis[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0,17:353-373.
[13]Auci S, Becchetti L. The instability of the adjusted and unadjusted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60:282-298.
[14]Auffhammer M, Carson R T, Forecasting the path of China’s CO2 emissions using province-level inform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8,55:229-247.
[15]Cole M, Air Pollution and ‘Dirty’ Industries How and Why Does the Composition of Manufacturing Output Change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0,17:109-123.
[16]Elhorst J, Dynamic spatial panels: models, methods, and inferences[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2012,14(1):5-28.
[17]Friedl B, Getzner M, Determinants of CO2 emission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5:133-148.
[18]Grossman and Krueger,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BER Working Paper, No.3914, 1991.
[19]Liu C M, Du M S, et al,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to Low-Carbon Development[J].Energy Procedia,2011,5:834-838.
[20]Maddison D.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A spatial econometric approach[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6,51:218-230.
[21]Markusen J R,Morey E R, Olewiler N, Competition i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when plant locations are endogenou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5,56(1):55-77.
[22]Vukina T, Beghin J C, Solakoglu E G, Transition to Markets and the Environment Effects of the Change in the Composition of Manufacturing Output[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4:582-598.
篇9
2020年4月,我省印發《持續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2020年工作要點》及任務清單的通知,旨在持續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進一步增創“市場有效、政府有為、企業有利、百姓受益”體制機制新優勢,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根據該文件規定,畝均稅收=稅收實際貢獻/用地面積,稅收實際貢獻是指企業稅費“實際入庫數”合計,即“凈入庫數”合計。“實際入庫數”中包含13 項稅(費)種: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船稅、資源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其中:增值稅實際入庫數=增值稅直接凈入庫稅收+生產型出口企業發生的“免抵”稅額(含應調未調部分)。基層在實際操作中發現,由于稅收口徑存在幾方面問題,或將影響企業評價結果,需關注。
一是企業“凈入庫數”稅金與企業所屬期實際繳納的稅金不一致。企業待征稅款入庫銷號后,稅款狀態由待征變為入庫狀態,由于存在時間差,企業所屬期實際繳納的稅金未能在當年度全部入庫。以浙江XX有限公司為例,根據稅務部門數據顯示,2019年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凈入庫數”合計為2342萬元,2019年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所屬期實際繳納合計為3190萬元,而分類評價中稅收口徑為“凈入庫數”,由于未入庫部分稅金未能得到體現,拉低了企業畝均稅收24.6個百分點。
二是新辦企業進項稅額抵扣多,增值稅產生難度大。由于企業購進機器設備、不動產等固定資產所產生的進項稅額都能夠全額抵扣,新辦企業前幾年建設廠房及設備購買所產生的進項稅額也大部分用于抵扣,故企業當年或者近幾年很難產生增值稅,甚至凈入庫稅金會出現負數的情況,對畝均稅收指標有較大影響。以浙江XX有限責任公司為例,企業成立于2017年11月,2019年度新增房屋建筑及購買機器設備所產生的進項稅額160.4萬元全部用于抵扣,當年實際繳納的增值稅僅為0.9萬元。根據稅務部門數據顯示,企業2019年增值稅凈入庫數為-58.3萬元(增量留底退稅59.2萬元),導致2019年13項稅種凈入庫數合計為-39.7萬元。
三是稅種口徑存在差異,影響企業最終評價。根據《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2019年第39號)規定,自2019年4月1日起,試行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退稅制度,“連續六個月增量留抵稅額均大于零,且第六個月增量留抵稅額不低于50萬元的企業均可以申請留抵退稅。”以浙江XX地板有限公司為例,根據稅務部門數據顯示,企業2019年13項稅種凈入庫數合計40.8萬元,但根據海關提供的數據顯示,該企業2019年海關入庫稅收53.6萬元。由于我省文件中規定的13項稅種口徑未包含海關入庫稅收,故在評價中海關入庫稅收不能計算在內,導致企業畝均稅收不足3萬,綜合評價結果為D類。
篇10
企業經營理念是一種思想觀念,是企業所特有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等的總和。它貫穿于企業的全部活動,指導企業的方向,影響企業全體成員的精神面貌,決定企業的素質和競爭能力。先進的企業經營理念被企業中的大部分人或全部人掌握了,每個人都能在其崗位上為共同目標發揮作用,可以形成合力從而對整個企業起到推動作用。
企業經營理念所包含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是作為群體心理定勢及氛圍存在于企業員工之中的,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員工會自覺地按企業的共同價值觀念及行為準則去從事工作、學習和生活。企業經營理念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支配、決定企業中每個成員的行動方向,引導和推動整個組織朝著既定目標前進。企業經營理念也是一種道德的力量,促使其成員自覺地按某一共同準則調節和規范自身的行為,并轉化為成員內在的品質,從而改變和提高成員的素質。企業經營理念還是一種心理的力量,這種力量能使企業員工在各種環境中能有效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心理狀態,使企業成員在激烈的競爭及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也能有旺盛的斗志、樂觀的情緒、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因而形成企業的心理優勢。
企業經營理念通過共同的價值觀和基本信念,使來自不同層級、不同地區的職員統一起來,從而把企業成員團結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為企業目標的實現而努力奮斗。不僅如此,先進的經營理念還能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組織氛圍,能促進成員之間和諧的交流溝通,人和人之間有關心、有感情,從而使得企業全體成員對企業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與企業同甘苦、共命運,增強了群體的凝聚力。在這種環境中工作,人們的心情是愉快的,斗志是昂揚的,工作是有前途的,感覺是美好的。
先進的經營理念可以使企業擺脫經營思路上的被動和無力感,促使其成員更加積極主動地做好工作。同時規定了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因而可以使員工勇于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做出個人犧牲。
企業經營理念設計
企業為了實現預定的目標,需要制定一系列策略來引導和激勵員工。企業經營理念設計就是企業在具體的歷史環境及條件下將人們的事業心和成功欲轉化成具體的奮斗目標、信條和行為準則,形成企業員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為企業的共同奮斗目標而努力,因此優秀的企業經營理念實質就是一種企業內部動力機制。這一動力機制,使廣大員工為企業崇高的目標而努力,使員工勇于為實現企業目標作出個人犧牲。如果設計了先進的企業經營理念,通過群體意識培育,使員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這些企業理念,就可起到導向作用,可使企業員工與企業真正結成有機整體,就能形成向既定方向共同努力的巨大力量。
企業經營理念設計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應確定企業的宗旨及愿景目標。組織的存在,都是為了某種宗旨及愿景目標的追求,學校有其辦學的宗旨,企業有其經營的目標。企業是經濟實體,必須獲取利潤,但不能單純把贏利作為企業的愿景目標或宗旨。許多企業經營實踐證明,單純把贏利作為最高追求,往往適得其反。國內外比較優秀的企業大都以為社會、顧客、員工服務等作為本企業的最高目標或宗旨。
其次,設計企業核心能力及企業競爭優勢。企業核心能力和企業競爭優勢的設計包括企業競爭戰略、經營思路和經營方向的設計及增強員工活力、加強企業的整體協調性等等內容。它應解決怎樣才能取得并維持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的問題。企業的核心能力表現為不同企業在獲取戰略性資源過程中的“異質性”,這種“異質性”表現為企業在資源識別、資源轉化、資源獲取和提品過程中的獨特的能力。企業擁有了這種獨特的能力就可在同行業中擁有較強的競爭力。設計企業的競爭優勢,就是要尋找并保持企業在特定業務中能向顧客提供超過對手的價值。
企業核心能力和企業競爭優勢的設計首先應考慮企業競爭戰略、經營思路和經營方向的設計。企業所處行業結構極大地影響著可供企業選擇的競爭戰略,因此,研究行業結構是戰略制定的起點,確定企業定位是戰略制定的前提,戰略正確,經營思路和經營方向正確,企業就會取得理想的績效。企業競爭戰略設計由五個步驟組成:行業研究與對手研究、企業定位、戰略設計與制定、市場績效反饋、戰略修改與完善。波導公司設計了“搶先一步,快速行動”的企業競爭戰略,在與國外強大對手的激烈競爭中獲得發展,坐上了“國產手機第一”的寶座。
在增強員工活力的設計中,需重點考慮員工活力來源并制定激勵的政策。一般來說員工的活力源于對事業的追求,因此應設計使員工建立起事業心,使他們有目標,愿意為達到目標和完成目標做出貢獻;在此基礎上設計激勵機制,對于完成目標的員工給予獎勵,對于未能完成目標的員工給以懲罰。應鼓勵員工的冒險精神,并由企業為其承擔失敗責任。尤其是各行業的領頭企業,正在走前人未走過的路,遇到的問題無任何現成答案,應隨時準備接受失敗,應培養“失敗者也是英雄”的觀念。
確立企業優勢中的一個關鍵內容是增強企業整體協調性的設計,企業若缺乏整體協調性,就無法形成整體優勢。企業整體協調性的設計則應能夠發現企業內部存在的或隱或明的不協調之處,經過系統協調后應能增加市場績效。如果企業內部有內耗,各部門得不到良好配合,自然會降低市場績效。例如企業的某一先進技術如果生產部門不愿采用,或采用后銷售部門不努力進行產品推銷,那么這一先進技術的市場價值就無法體現;再如企業的部門人員組合如果缺乏整體協調性,就不會形成好的團隊等等。因此企業整體協調性設計首先應發現不協調之處,對于這些不協調現象拿出解決方案,從組織系統整體性角度加以整體整合協調。
第三,設計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企業行為規范及規章制度。所謂價值觀就是人們評價事物重要性和優先次序的一套標準。企業經營理念中的核心價值觀是指企業中人們共同的價值觀。建立于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之上的企業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規定了企業成員在工作中所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其設計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工作制度設計。包括企業領導工作制度、技術工作制度及管理制度。其中有計劃管理制度、生產管理制度、設備管理制度、物資供應管理制度、產品銷售管理制度、經濟核算及財務管理制度、生活福利管理制度、勞資人事管理制度、獎懲制度等,這些制度構成了企業員工工作中應遵守的主要制度。
崗位責任制度設計。這是指企業內部各層級機構、各類人員工作的權限及責任制度的設計,其目的是使每個員工、每個部門都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使整個企業能夠分工協作,井然有序地、高效率地工作。主要包括領導干部責任制、各職能機構及職能人員責任制,以及員工崗位責任制等。
其他制度設計。這主要是指企業的非程序化制度,如員工民主評議干部制度、干部竟聘上崗制度、員工與干部對話制度等,還包括企業特有的典禮如儀式、特色活動等。
企業經營理念結構設計及程序化步驟
企業經營理念的設計應考慮到經營理念不同結構層次,在設計時可將企業經營理念的結構設計分為三個層次:外現層、中心層和核心層。外現層是企業經營理念的表層部分,它往往能折射出企業的經營思想、經營管理哲學、工作作風等,主要包括企業標志、標識和產品的外觀設計等內容。如廠名、廠貌、廠服、商標、標語等,充當著企業理念的載體;而產品的外形、式樣、品質、包裝、維修服務、售后服務等,是企業理念的具體反映。企業設計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產品時,就能吸引顧客。
企業經營理念的中心層是制度層,它規定了企業的行為準則,主要是指對企業員工和企業行為產生規范性、約束性影響的規章制度。包括了企業成員在工作中所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這些行為準則是以生產標準、質量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等形式表現的企業規章制度。
企業理念的核心層是企業的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職業道德及精神風貌,它是指導企業理念的表層和中心層方向的指南,是企業理念的核心和靈魂。企業理念的核心層設計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企業經營哲學設計。它是企業領導者為實現企業目標在整個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的基本信念,是企業領導者對企業生產經營方針、發展戰略和策略的哲學思考,只有以正確的企業經營哲學為基礎,企業內的資金、人員、設備等才能真正發揮效力。有了正確的企業經營哲學,處理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發生的一切問題才會有一個基本依據。企業經營哲學的形成首先是由企業所處的社會經濟制度及周圍環境等客觀因素所決定的,同時也受企業領導者人文修養、科學知識、實踐經驗、思想方法、工作作風及性格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企業經營哲學是在長期企業活動中自覺形成的,并為全體員工所認可和接受,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企業精神設計。它是企業有意識地在員工群體中提倡、培養的優秀價值觀和良好精神風貌,是對企業現有的觀念意識、傳統習慣、行為方式中的積極因素進行總結、提煉及倡導的結果,如北京WEDO軟件公司的企業精神是:WEDO好比一只雄獅,敢于向一切困難挑戰!
企業價值觀、道德觀與信譽觀念設計。企業價值觀是指企業中人們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價值觀為組織全體員工提供了共同的思想意識、信仰和日常行為準則,這是企業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因此,優秀的企業十分注意企業價值觀的設計。企業道德是指企業內部調整人與人、單位與單位、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企業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準則和規范。道德與制度都是行為準則和規范,但制度是強制性的行為準則和規范,而道德是非強制性的行為準則和規范。
企業經營理念的外現層、中心層及核心層這三者是密切相關的。外現層是企業理念的外在表現,是中心層和核心層的物質載體。中心層則制約和規范著外現層及核心層的建設,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企業理念建設也就無從談起。核心層是形成外現層及中心層的思想基礎,也是企業理念的核心和靈魂。
企業經營理念設計的程序化步驟可分為五個步驟:
首先尋找若干企業核心管理人員及核心員工,組成核心小組。小組成員應該對企業的業務熟悉,對企業暗含的價值觀有深刻的理解和認同,應在同事中有信譽、有能力,有廣泛代表性。
進行企業情況調研,弄清影響企業發展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為企業準確定位提供信息。
核心員工小組開會,請每個人發言,對企業經營理念進行反思,列出他們認為重要和合適的經營理念,把大家的意見集中,將重要的企業理念如企業經營哲學、企業愿景目標、企業戰略、企業精神等排序進行選擇。
提出企業經營哲學、企業愿景目標、企業戰略、企業精神等企業經營理念設計的初步內容,并經企業員工廣泛討論。由若干文字功底較好的秀才組成寫作班子,創作通俗的、準確的企業經營理念表述。應充分利用群體智慧并可考慮借用外腦。
在全企業范圍內充分討論,由大家發表意見,意見歸納后經領導層審議定稿作為正式的企業經營理念。企業經營理念確定后還應接受實踐的考驗,并不斷修改完善。
企業經營理念的設計過程應作為企業統一思想的過程,通過提出梳理企業經營理念的任務,在企業內部開展大討論,逐步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獲得形成合力的效果,使經營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員工共同信仰和追隨的理念。
企業經營理念應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經過獨立思考完成,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別家企業的經驗。應通過信息反饋,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反復修改、不斷完善。先進的經營理念應能使員工與企業真正結為一個有機整體,應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應能激勵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應能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應能推動社會理念的提高與發展,我國企業應重視建設先進經營理念,并形成先進經營理念思想庫。而落后的經營理念則會造成企業觀念和體制的僵化,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帶來人心渙散的后果,削弱企業凝聚力與競爭力,甚至導致錯誤的企業行為。因此,我們應積極推廣先進的企業經營理念,擯棄落后的企業經營理念,使我國眾多企業實現先進企業經營理念的導向。
參考資料:
1.芮明杰,“21世紀的選擇:新經濟、新企業與新管理”,《學術月刊》,2004,2
2.中國企業家協會課題組,“21世紀的中國企業管理難題與建議”,《新華文摘》,2004,10
3.張楠,“簡述企業家戰略思考的七個核心概念”,管理科學,2003,4
- 上一篇:勞動教育成果匯報
- 下一篇:資金對于企業的重要性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業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