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資產經營的效率范文

時間:2023-06-28 17:4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資產經營的效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企業資產經營的效率

篇1

張先治東北財經大學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中心主任

會計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企業追求價值最大化的今天,研究企業價值創造的途徑是關鍵。實際上在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都與價值創造相關:生產經營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創造價值;商品經營通過市場營銷創造價值;資產經營通過資產配置與使用創造價值;資本經營通過資本運營創造價值。我國企業經營方式從總體上經歷了由產品經營向商品經營的轉變,再由商品經營向資產經營和資本經營的轉變。然而,在企業經營方式轉變過程中并沒有真正將企業的資本經營、資產經營、商品經營和產品經營協調一致或融為一體,從而嚴重影響企業價值創造。企業經營方式之間的不協調主要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偏重商品經營,在產品成本、價格上做文章;另一種是偏重資本經營,在企業資本擴張,并購重組企業上做文章。這兩種傾向從某種程度上都忽視了企業資產經營在價值創造中的地位與作用。

資產的價值決定著企業的價值,商品經營的價值創造只有體現資產價值增長才是真正的價值創造,試想,如果一個企業一方面產品成本降低、價格增長,另一方面資產閑置、浪費嚴重,其結果必然影響企業價值創造。同樣,資本經營只有通過資產經營的價值創造才能真正實現資本的增值。因此,提升企業資產經營理念,重視資產經營是當前企業經營和價值創造的關鍵。企業通過資產經營進行價值創造主要可運用資產存量經營、資產增量經營和資產配置經營幾種方式。

資產存量經營是企業資產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資產存量是指企業現存的全部資產資源,包括各項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資產存量經營就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企業現有資產,提高資產使用效率與效益,使現有資產創造更大企業價值。在企業存量資產中,有使用中的資產,也有未使用或閑置資產;在使用資產中,有使用效率高的資產,也有使用效率低的資產;在資產使用效率一定情況下,由于資產投向不同,有資本增值率高的資產,也有資本增值率低的資產。因此,進行資產存量經營,從廣義上說包括:第一,盤活資產存量,使閑置資產充分發揮作用;第二,提高資產使用效率,使效率低的資產提高利用率;第三,重組或重新配置存量資產,使低增值率資產向高增值率轉移。

篇2

一、資本經營的概念

目前在關資本經營的討論中存在多種觀點,不論在提法上還是在界定相關內容上都有所差異。有的稱謂“資本運營”,強調“存量資產”的流動與重組;有的稱謂“資產經營”強調“存量資產和增量資產”的優化配置;有的稱謂“資本營運”,強調“可支配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謀劃與配置。我們主張采用“資本經營”這一術語。首先從資本經營與資產經營的關系看,根據資產負債表的平衡關系,“資產=資本”,如果從產權關系的角度看,這一平衡式還可描繪成“企業法人財產=債務資本+股權資本”。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兩權分離的情況下,資產與資本也是分離的,即資產以物權的形式由企業的經營者掌握,而資本則以股權或債權的形式由出資人或債權人擁有。從狹義的角度講,資產經營的對象是企業法人財產,強調的是資產物權的交換或轉讓,即通過改變資產的實物組合形態或存在方式,通過吸收、集聚資產的方式實現資產經營規模的擴張和增值;資本經營的對象是資本,強調的是股權、債權的交換或轉讓,即通過資本的流動、重組、轉讓(兼并與收購)等方式實現資本的擴張和增值。從廣義的角度講,資產是資本的載體,資產是實物形態,資本是價值形態。資產與資本是從兩個不同方面說明同一事物。事實上,在資產經營中就可能包含股權的形成或轉讓,而在資本經營中也可能會涉及到資產的重組、置換或轉讓等。從這一意義上說,這兩者沒有本質區別。但兩者的側重點是不相同的,資產經營強調的是資產經營的物質流,資本經營強調的是資本經營的價值流,不但包括實物資產的價值變化,而且包括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的優化配置。由于資產實物形態的流動和重組必須借助于價值形式進行,即資產只有資本化、證券化才能進行交易。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資本經營”比“資產經營”的概念更寬泛些。至于“資本經營”、“資本運營”、“資本營運”,我們認為這些提法并無內涵上的區別,只是人們習慣上不同而已。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資本經營是以實現資本保值增值為目的,以價值形態經營為特征,通過生產要素的流動與重組和資本結構的優化配置,對企業全部資產或資本進行綜合運營的一種經營活動。

二、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

資本經營是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階段時所要采取的一種戰略措施,它以生產經營為基礎和起點,經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最終又回到生產經營,為生產經營服務。但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在經營對象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經營對象不同。生產經營的對象是各種產品或勞務,經營的核心問題是根據市場需求狀況及變化趨勢決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以及如何生產。資本經營的對象是價值化、證券化了的物化資本,或者說是資本化了的企業資源,其核心問題是如何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來提高資產的運行效率,確保資本保值增值。前者經營的是實物形態,后者經營的是價值形態。

(二)市場條件不同。生產經營面臨的市場主要是商品市場,經營者關心的主要是原料和產品的市場價格、產品的銷售渠道和市場份額。資本經營面臨的不僅是商品市場,更主要的是資本市場,經營者更關心各種證券的價格、金融市場的動態、資金的流向等。

(三)發展戰略不同。生產經營是一種內部管理型戰略或稱產品擴張型戰略,即在現有的資本結構下,通過調整內部資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調整組織結構、提高管理能力等維持并發展企業競爭優勢。資本經營是一種外部交易型戰略或稱資本擴張型戰略,即通過吸納外部資源,包括兼并、收購、聯合等活動迅速擴張企業可控制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這種方式下,企業不僅可視為某一生產部門,也可以看作是價值增值的載體,通過企業的“買賣”實現資本擴張和價值增值。

(四)資本循環不同。生產經營中的資本循環一般依次經過供、產、銷三個階段,順序地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形態。資本經營中的資本循環,從廣義的角度說,不但包括了生產經營的三個階段,而且還包括資本的籌措和投放,其資本形態包括虛擬資本(產權憑證)、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等;從狹義的角度說,資本經營可越過產品這一中介,以資本的直接運作方式(購并、融資、資產重組)實現資本保值增值,其資本形態表現為虛擬資本和貨幣資本兩種形態。

(五)收益來源不同。生產經營的收益主要來自向市場提品和勞務所取得的利潤,并以此實現原有資本的保值增值。資本經營的收益主要來自于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后生產效率的提高所帶來的經營收益的增量,或生產效率提高后資本價值的增加,在某種情況下也直接表現為購售活動的資本利得收益。

三、資本經營的基本方式

資本經營的方式在不同的論著中有不同的表述,從資本價值總額變動觀察,資本經營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做加法,即實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發展規模經濟,取得規模效益;二是做減法,即淘汰一批長線產品和虧損企業,以及低水平、重復建設企業,為經濟發展減虧解困;三是做乘法,即走聯合、并購、控股、參股之路,在啟動存量資產,縮短建設周期,促進存量資產優化組合的同時,實現規模經濟,取得規模效益。

從具體運作實踐分析,企業資本經營的方式主要有五種:

(一)股權轉讓式。股權轉讓式是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中發生頻率最高的資本經營方式。它又可細分為協議轉讓與無償劃撥兩種方式。股權轉讓的對象一般是國家股和法人股,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絕大多數是由國有企業改制形成的,且國有股、法人股在企業中占絕對比重,通過國有股權的轉讓與集中,成為上市公司重組過程中最迅速、最經濟的一種方式。上市公司股權無償劃撥是指上市公司的所有者(一般是指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將上市公司產權(通常指國家股)無償劃撥給有關公司的重組行為。

(二)并購、聯合式。并購與聯合是企業資本經營中最為活躍的運作方式。并購方式一般有購買式,即并購方出資購買目標公司的資產以獲得其產權,并購后,被并購公司的法人主體地位隨之消失;承債式,即并購方以承擔目標公司債務為條件接受其資產并取得產權,這種形式在我國現實中應用最為廣泛;控股式,即一個企業通過購買目標公司一定比例的股票或股權達到控股以實現并購的目的;吸收股份式,即并購企業通過吸收目標公司的資產或股權入股,使目標公司原所有者或股東成為并購企業的新股東的一種并購手段;杠桿式,即指并購方以目標公司的資產為抵押,通過舉債融資對目

標公司進行并購的一種方式。據統計,1997年全球企業購并總額達12023億美元。世界范圍內并購浪潮最顯著的特點是強強聯合,繼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出資126億美元收購麥考移動通信公司后,波音公司購進擁有世界民用客機15%市場占有率的麥道公司,并引發了歐洲航空公司的聯合。在我國,繼1997年8月廣東TCL電子集團實現了與年銷售額10億元的河南新鄉美樂電子集團的聯合后:9月北京西單市場集團與北京友誼商業集團結束單體經營合二為一,組建了北京最大的商業企業集團,總投資15億元;11月由江蘇南京地區四家特大企業金陵石化公司、揚子石化公司、儀征化纖集團公司、南化集團公司及江蘇省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成中國東聯石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

(三)資產剝離式。資產剝離是指將非經營性閑置資產、無利可圖資產以及已經達到預定目的的資產從公司資產中分離出來。從表面上看是公司規模的收縮,但其實質是收縮后更大幅度更高效率的擴張。資產剝離使公司選擇適合自己經營的資產,剔除自己不善于管理的資產,可大大提高公司資產運作效率。資產剝離的方式一般包括減資、置換、出售等。國外一項研究表明,與同業兼并相比,無關聯行業兼并的成功率很低,這種兼并后的低效率往往使公司在兼并后重新剝離資產,出售分支機構和其他經營單位。如賽格集團在資本經營中,采取激活有效資產與流動無效資產并重的策略,在盤活有效資產的同時,采取種種方式,讓無效資產也流動起來。在1993年至1996年4年間,對那些產品不適應市場需要,資產回報率低,且不符合集團整體發展戰略的26家企業,果斷地進行清理和解散。對一些承擔無限責任、經濟效益低下的6家租賃企業宣布終止經營,對部分嚴重虧損的12家國內外銷售網點予以撤消。對一些參股比例小、經營無前途的企業和雖然處于盈利狀態,但從整體上看對集團發展幫助不大的企業進行股權轉讓,到1997年初,已轉讓股權10家,還有17家在洽談之中。對一些因經營管理不善,虧損嚴重,資不抵債的企業,根據《破產法》的規定,宣告破產。在4年間,賽格集團成功地調整了50多家企業,收回資金2億多元,使資本在運動中得到了增值。4年間,集團不僅消化了歷史上2億元的潛在虧損,而且實現稅后利潤11.85億元,其中1996年實現稅后利潤3.5億元,比1992年增長了3.5倍。

(四)租賃、托管經營式。租賃和托管這種方式能夠在不改變或暫時不改變原有產權歸屬的前提下,直接開展企業資產的流動和重組,從而有效地回避了企業破產、購并過程中某些問題和操作難點,是現有條件下大規模進行國有企業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如江蘇大地集團租賃了停產半年多的黑龍江安達植物油廠、租賃了虧損的徐州利康爾食品廠,既解決了自己的生產線短缺問題,又盤活了閑置的資產。又如,1996年,南京金箔集團公司托管經營南京起重電機廠;鞍山一工采用期權方式托管遼工集團的三家合資企業等。由于租賃與托管并沒有引起產權變更或資本易位,因此它們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資本經營。但與破產兼并相比,租賃和托管可以避免破產、兼并等某些敏感性問題,引起社會震動小,操作成本低,且能起到穩定社會、減輕政府負擔的社會效應。因此有人把租賃與托管經營稱為“承包的有效延伸,兼并的溫和過渡”。

(五)品牌經營式。品牌經營主要是利用名牌效應進行低成本擴張。名牌作為一項無形資產,具有強大的市場開拓力、文化內蓄力、信譽輻射力、資產擴張力和超常獲利力。如無錫小天鵝集團利用“小天鵝”商標與武漢荷花洗衣機廠聯姻,既實現了小天鵝的品牌價值,又盤活了荷花洗衣機廠閑置的生產線。雙方戰略合作3年之后,到1997年底,荷花洗衣機廠向小天鵝集團贈送3410萬元固定資產的51%的產權,從此正式成為小天鵝集團的重要成員之一。這是小天鵝集團由品牌經營邁入資本聯合的新舉措,也是國內企業重組方面的一個新動向。

在實務操作中,不同形式的資本經營方式可單獨運作,也可結合在一起共同使用。

四、資本經營的現實誤區

資本經營作為現代企業的有效管理手段,曾被一些具有超前意識的企業家成功地應用,并創造了企業超常發展的經營業績。但是,由于資本經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時間較短,加之資本經營所需要的制度環境和條件尚不完全,以至于在資本經營的理念和操作中存在著不少誤區,從而使一些實施資本經營的企業未達到預期目的。

誤區一,認為資本經營高于生產經營。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人士認為資本經營是一種高級的經營形式,企業要從生產經營轉向資本經營;而一些企業抓住資本經營題材,在行業內外、地區內外大舉擴張,忽視了自己的主營業務。這種觀念上的錯誤極有可能把資本經營引入歧途。

從理論上說,資本經營屬于投資銀行等中介機構的業務,與生產企業有關的主要是并購、融資、股權重組、資產重組等項業務。這些業務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暫時脫離生產經營而單獨運作并獲得一定的資本收益,但本質上資本經營最終必須服從或服務于生產經營。這是因為,第一,生產經營和資本經營都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目標的手段,只是經營方式不同,前者側重于產品擴張,屬于內部管理型,后者側重于資本擴張,屬于外部交易型,兩者相輔相成,密切配合,并無高低之分。第二,生產經營是資本經營的起點和歸屬,也是資本經營存在和效能發揮的基礎。從經濟學意義上說,能夠創造市場需求的物質產品的生產經營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資本增值的源泉。作為建立在生產經營基礎上的一種經營手段,資本經營必須具備一定的內在條件,諸如要有名牌產品、要有過硬的核心技術、要有相應的管理優勢、要有完善的銷售網絡等。也就是說,只是具備良好的生產經營基礎的企業才能有效地實施資本經營,很難設想一個生產經營境況較差的企業能夠成功地進行兼并或收購活動。

誤區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經營。有些人認為兼并、收購某些與自己主業無關的企業,實行多元化經營,會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實現穩定的經營利潤。但實際上,如果企業實行無關聯多元化經營戰略,不太熟悉所進入的行業,反而會加大風險。正如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所言,一個企業的多元化經營程度越高,協調活動和可能造成的決策延誤越多。無關聯多元化使企業所有者與高層經理進入全新的領域,對并購對象所在行業不甚了解,往往難以作出明智的決策。同時,這些并購還使企業分支機構迅速增多,鏈條拉長,使總部很難根據變化了的情況迅速作出反應和決策,單純追求投資領域多元化經營是資本經營的最大誤區,它使主性業不精,副業不旺。無關聯多元化擴張的結果不僅不能給企業帶來跳躍性發展和機遇,反而使本充滿活力的企業走向衰退或破產。有的企業本無良好的基礎和業績支撐,由于收購項目與企業原先所具有的核心產品、技術缺乏內在的聯系,又未能在新產品中培育出新的核心產品,最終把自己原有的競爭優勢也喪失了。

誤區三,過分強調低成本擴張。在目前的資本經營中,有一些比較流行的方式,諸如無償劃撥式、自愿聯合式、無形資產控股式、企業托管式、承債并購式、租賃式、產權置換式、聯合參股式、股票發行上市式、定金收購式等。所有這些方式,

相對于全額并購方式來說,直接動用的現金較少,甚至“一分不動”就可以實現并購目的。這種看似低成本的擴張方式很為一些企業界人士所看好。事實上,許多并購案例,看起來直接投入很少,其實背上了巨額債務和無底的開支負擔。這些成本或費用主要包括:

第一,并購前期費用,主要包括:(1)交易成本,即并購過程中所發生的搜尋、策劃、談判、文本擬定、資產評估、法律鑒定、公證等中介費用;發行股票時支付的申請費、承銷費等。(2)改組改制成本,在并購或資產置換或托管方式下,并購方還要派遣人員進駐,要安置原有領導班子和富余人員,要剝離非經營性資產,要淘汰無效設備,要進行人員培訓,要建立新的董事會和經理班子,這些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3)更名成本,并購成功后,還要發生重新注冊費、工商管理費、土地轉讓費、公告費等。

第二,并購后費用。為使并購企業立即運行起來,還需要支付:(1)啟動資金或開辦費;(2)為新企業打開市場,必須支付的市場調研費、廣告費、網點設置費等;(3)管理費,既包括與新企業有關的生產、技術、人員的費用,也包括因公司總部管理鏈條拉長而加大的管理費用;(4)財務費用,既包括承債式并購或租賃式經營所需支付的原有的債務本息或租金,還包括為新企業發生債券、取得銀行借款所需支付的債務本息。

第三,機會成本。一項并購活動所發生的機會成本不僅包括并購活動中的實際費用,還包括因這些費用支出所放棄其他投資而減少的收益,即“機會成本=并購實際費用+投資于其他項目的收益”。

1997年6月,湖北康賽集團有限公司為填補真絲類產品生產空白,實現低成本擴張,決定兼并浙江亞馬絲調集團有限公司。雙方簽訂初步兼并協議后,康賽就借給亞馬200萬元資金,讓其先行啟動生產。隨后花費了近百萬元聘請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對亞馬公司進行資產評估和審計。隨著審計和評估前期工作的開展,亞馬內部的諸多問題逐漸暴露,使康賽面對無數的“黑匣子”而無法解決,兼并終于陷入僵局。康賽兼并亞馬計劃擱淺,其原因之一就是康賽在沒有弄清亞馬公司真實情況下就匆忙與之簽訂兼并協議,結果不但沒有吃到“餡餅”,反面瀕臨“陷阱”。

誤區四,把資本經營等同于股票上市和企業改制的妙方。資本經營作為企業的一種外部交易戰略,不僅在微觀上具有擴大企業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規模效應的作用,而且在宏觀上具有調整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盤活存量資產的效能。正是資本經營這一特殊作用,引起了我國經濟界、企業界的廣泛重視與關注,以至于以此相關的話題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和熱點。但在資本經營的實務操作中,許多企業把它等同于股票上市或股票炒作。于是一些經營狀況不佳、本身不夠上市條件的企業,卻通過母體裂變,將企業中效益好的部分組成股份公司,企圖上市“圈錢”。另外一些小型企業為達到上市目的,通過各種方法尋求與其他企業進行資產重組,一旦取得上市資格,企業內部又各自為政,經營分散,既談不上主業,也未形成規模,使企業成為一個個“獨聯體”。甚至一些經營虧損的企業,為實現扭虧,不是在主營業務上努力,而是把工作重點放在盤活土地存量資產,通過土地評估和置換取得級差收益,僅在賬面上作文章。

資本經營與股票上市有一定的聯系,如股票交易可為企業兼并、收購和重組提供一些便利。但股票交易并不是資本經營的唯一的形式,事實上大多數企業是非上市公司,股票不上市,則很難通過股票市場進行資本經營活動。資本經營也不等于股票交易,很多企業有意無意將其當成一回事,放棄主業于不顧,從事股票、證券的炒買炒賣,不但有悖于資本經營的初衷與本質,而且可能使企業陷入更糟的境地。

事實上,資本經營作為企業外部擴張的有效機制,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是:企業的主營業務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企業的凈資產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資本經營中的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或產權流動實質上就是資本關系的重新界定,企業的并購、分拆都依賴于一定資本規模這一基礎,沒有一定規模的主營業務,沒有一定規模的凈資產,企業的融資和投資策略都會受到限制。因此,資本經營不是也不應該是任一企業隨時都可進行的,不是也不可能是所有企業都能引用的靈丹妙藥。

誤區五,把資本經營異化為政府行政推動行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經營主體必須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而不是政府。但由于目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及企業產權改革不到位,政府作為國有資產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對企業資本經營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介入是必要的,它對于解決國有企業資產配置中的“凝固性”和“偏置性”,促使資源流向資產運營效率高的行業或企業,優化產業結構具有重要作用。但現在的問題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是從效率效益原則出發,而是從政績出發,把資本經營搞成“群眾運動”。1998年初,少數地方在國有小企業改制中,出現了一股出售小企業成風的傾向,某些地區甚至召開動員大會,定進度,壓指標,實行“一賣了之”的政策。有的地區借助政府力量,組建了一批并未形成規模效益和集團優勢的“企業集團”,甚至把一些效益很差陷入困境的企業依靠行政力量硬性搭配效益好的企業,大搞“拉郎配”,結果壞的企業沒變好,好的企業被拖垮。政府對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實施優惠政策(如減免債務等,轉移不良資產),不僅不利于市場主體的培育,而且也使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失靈。

從經濟學的意義上說,在企業資本經營過程中,任何資產的轉讓、交換、分離、合并都意味著企業產權和產權關系的改變。從法律的角度分析,企業產權主要包括出資者所有權和企業法人財產權,出資者一旦把資產變為資本金注入企業,就以價值形態存在于企業,從而與出資者的其他財產相分離,變成了企業法人財產;出資者不能再直接支配這一價值形態的財產,并且除依法轉讓外,不得從企業中抽回;出資者依法享有財產收益權和產權轉讓收益權,依法約束和監督企業的經營活動;出資者不能隨意直接干預企業法人財產權,只能運用其所有權的讓渡去影響企業的行為和資產的重組。企業法人財產權一般由董事會代為行使,并得以自主企業的經營活動。因此,企業資本經營的主體應是具有法人財產權的企業,政府的責任只是為企業實施資本經營提供外部條件,制定經濟規則和保持社會秩序穩定。對于國有企業來說,資本經營必須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為目標,必須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有效監督下進行,但有效監督決不是包辦代替。在一般情況下,企業出資者應該多元化,不能只有一個國家股東,且國家股東不宜占絕對控股地位,否則企業永遠不能改變政府的附屬地位,也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資本經營自。

誤區六,把資本經營作為逃債廢債的渠道與途徑。在當前的現實中,許多企業熱衷于資本經營的內在動機是為了逃避債務。自1995年以來,按照中央對國有企業改革的總體部署,我國進行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優化資本結構、組建企業集團和國家控股公司試點及“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強”等工作,對企業實施資本經營,包括資產重組、業務重組、債權債務重組等。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借重組之機,采取各種形式逃避銀行債務,如搞假破產、合資嫁接、母體裂變、國有民營、化整為零、金蟬脫殼等方式逃避和架

空對銀行的債務。同時,政府的一些政策,又助長了這種逃債廢債行為,如實施“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和相應沖銷呆賬壞賬準備金政策,的確助長了“假破產、真廢債”行為。如現行政策允許銀行將呆賬壞賬準備金支付那些經營困難的企業,給予它們免息減息的好處,這無疑為企業的逃債廢債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契機。

西方人說,馬克思把“資本”留在了西方,把“論”留在了東方。而今,東方不僅在談論“資本”,而且在實實在在地經營“資本”。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權制度的變革和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以資本導向為中心的資本經營為企業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方式,而在資本經營的背后,又隱含著資本權力和利益的較量和重新分配。風險與機遇并存,只有真正把握資本經營的內涵和運作方式,才能有效實施資本經營,獲得企業資本價值最大化。

參考資料:

1.葛兆強:《資本經營的現實誤區及其矯正對策》,《經濟研究參考》1998年第16期。

2.邵勛:《試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與國有資本運營》,(經濟研究參考)1998年第16期。

3.徐元旦:《試論資本運營中的若干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工業企業管理》1998年第8期。

4.劉紅燦、江時強:《康賽兼并亞馬未果另有隱情》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工業企業管理》1998年第8期。

5.蘭發欽:《論企業資本經營的若干問題》,《審計與經濟研究》1997年第3期。

篇3

一、如何認識資本經營

對資本經營的認識,既要搞清楚概念的內涵,又要搞清楚概念的外延。

首先,弄清什么是資本經營。從本質上講,資本經營就是通過資本交易或使用獲得利潤,求得資本的增值或獲得更大的收益。

其次,弄清資本經營的內容。概括地講有三個方面:一是資本的直接運作,它是指在生產力要素資本化的基礎上,在產權層次上間接配置生產力各要素;二是以資本運作為先導的資產重組和集中;三是將資本經營原則和方法運用于生產經營。

第三,弄清企業資本經營的特征。①資本經營的對象不是產品、設備、專利等物化資本,而是證券化了的物化資本,如股票;或是可以按證券化資本操作的物化資本,如股權及可轉化為股權、股票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航天企業尤其要重視將無形資產當作資本來經營,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本的經營。人力資本中又以人才的創新意識最為珍貴。②資本經營的核心是如何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產運行效率,以確保資本不斷增值。③資本經營的主要活動是投資,通常通過產權交易進行,也經常進行直接投資。④資本經營的收益主要來自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后生產率提高所帶來的經營收益增量,或是生產率提高后其資本價值的增量。資本經營收益是產業利潤的一部分,表現為較高投資回報與較低投資回報之間的差額。這在高技術企業特別是航天企業中尤為突出,投資高技術產業比投資傳統產業的回報往往要高幾十倍甚至更高,如太空船、航天飛機等。⑤資本經營的過程涉及企業內的所有方面,又涉及產品市場和金融市場。

通過分析看出企業資本經營是一件具有深刻的內涵,又涉及多方面的經營工作,是企業的一項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經營工作。因此,我們應全面的認識,這是搞好航天企業資本經營的前提。

轉貼于

二、航天企業的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之間的關系

航天企業的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間的關系,既有一般企業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1.資本經營和生產經營是分層進行的。生產經營是指航天技術產品的生產經營,它主要關注產品市場、產品生命周期,注重技術創新,體現產品的個性;資本經營主要關注風險投資、企業整體價值、企業主導產業的發展、企業核心能力的培育,注重制度創新,體現企業的共性。資本經營是在生產經營基礎之上的一種高層次的經營。

2.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互相聯系并共同存在于企業之中。企業是一個運用資本進行生產經營的市場主體,是資本生產、獲取收益的載體,它對生產經營進行的組織和管理,本質上是對資本的組織和管理。任何企業的生產經營都是資本經營的實現形式。航天企業也毫不例外。

3.生產經營要按資本經營原則組織和管理,航天企業尤其要樹立資本經營觀念。所謂資本經營觀念是按資本經營原則進行生產經營,將資本經營原則揉進企業經營機制之中。航天產品所依存的高技術是一種變動速率極快的技術,作為企業一定要以資本為目的,以技術、產品為手段,不能為某一產品的生產而生產,為某一產品的經營而經營。

航天企業既要進行傳統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抓好生產、成本、定價、市場、營銷等工作,還必須進行資本經營管理,抓有關營運評價、籌資及投資決策、總體發展戰略等。且資本經營工作中有一組至關重要的操作及考核指標,其核心是資本利稅率(稅后利潤與所有者權益的比率)和資本回報率(實分股息與股本的比率),前者反映資本增值情況,后者反映向股東還利情況,二者是影響企業資本市場價值的重要因素。這兩個指標因素如低于事先確定的水平,或低于市場同行平均水平,企業的營運情況被認為不可接受。其結果有兩種可能:一是所有者會撤消或轉移投資;二是所有者會考慮調整經營班子。顯然這組指標高低與企業所有者的行為以及由此決定的經營者的收入和命運結合起來的時候,企業的經營活動會自然而然地以資本效益為轉移。就是說,在企業內部形成通過優化配置現有的全部資產提高資本運行效率,最大限度實現資本增值并向股東還利的機制,即資本經營機制。對航天企業來說,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互相融合、互為條件、互相促進。

三、航天企業的資本經營是持續經營

航天企業有幾個特征:投資強度要求高、競爭激烈、技術難度大、技術更新周期短、市場需求變化難測。作為處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高技術企業,特別是航天企業更應該慎重對待經營風險,重視資本安全。要認識到資本經營是持續經營,不因某一產品或技術的終結而停止。

企業所有者必須充分重視資本的融合性,不能人為地制造出資本的排他性,允許由財產主體的多元化形成利益的多元化。要求在航天企業中使各種投資主體的資本相互滲透變成一個有著共同利益目標的整體。好處是:使資本的經營風險分散;使資本在企業經營性盈虧中的無限責任成為有限責任;可以促使出資者與經營者的分離,避免出資者去干預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事物。

篇4

【關鍵詞】水利;經營性國有資產

一、“資產經營”和“資本經營”的內涵及其相互聯系

資產經營的基本內涵是合理配置與使用企業固有資產,通過本單位資產進行生產、營銷等活動,以取得盡可能多的收益。而資本經營的內涵是指企業以資本為紐帶,以單個資本增值保值為目標,通過優化整體資本(包括單個資本以及相關資本)的配置而形成的規模效應和資源互補效應,達到提高資本經營效益的目的。

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第一,經營內容不同,資產經營主要強調單個資產的配置、重組及有效使用;資本經營主要強調特定領域內整體資本流動、收購、重組、參股和控股等活動,以單個資本為紐帶,把資產經營僅僅看作是資本經營的環節或組成部分。第二,經營出發點不同,資產經營從單個企業出發,強調單個資源的充分利用,因為產權單一,不需要考慮資源的產權問題;資本經營則需要在產權清晰基礎上從單個資本的效益出發,考慮相關的整體資本,包括單個資本參股控股的其他資本的運營效益。兩者的聯系主要表現在:第一,資本與資產的關系決定了二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資本經營要以資產經營為依托,資本經營不能離開資產經營而孤立存在;第二,資產經營是商品經營和產品經營的進步,而資本經營是資產經營的進步,因此,資本經營目標必然綜合反映了資產經營、商品經營和產品經營的目標。

二、我省水利經營性資產的現狀和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省水利經營性資產總體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實力,但由于長時期受計劃經濟制約和政府行政規制,水利經營性資產主體在資產經營方式和理念下,基本上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展速度緩慢,經營效益不高,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市場競爭力薄弱。進一步提高水利經營性資產的經營效益,仍然存在很多阻礙發展的瓶頸:

1.單個資產規模小,技術薄弱、管理落后

由于經營對象和經營內容的地域固定性和經營手段有限性,導致了這些單個資產相對比較分散且規模較??;一些已經市場化的經營性資產,如:水利建筑、水利物資、水利科研等,也都是資產規模不大,市場競爭力不強的。由于市場化程度較低以及水利行業本身局限的原因,導致這些技術能力單一,設備落后,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少,毫無創新活力。例如:灘涂在開發過程中,缺乏土壤改良技術,直接導致土地資產閑置;工程項目期間,如果缺乏有效的項目管理和充分的技術支持,就會導致資產的損失。目前,一些資產經營單位仍然沿用政府的行政體制,導致管理體制僵化,人浮于事;還有一些單位,盲目擴大生產規模,與管理嚴重脫節,導致管理上的混亂。

2.資本金不足、資產配置不合理,缺乏發展后勁

由于沒有國家的資本金注入,導致出現資產負債率升高、利息負擔沉重、技術改造乏力、自主開發能力弱、產品更新周期延長、發展后勁不足等現象。在資產配置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資產分配標準,沒有與水利事業單位為社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相適應的配置定額,調配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權力部門在分配時隨意性大,使用單位局部利益至上,申請取得時多多益善,以致存在資產重復配置和長期閑置現象、降低了使用效益。

3.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力,造成流失

對水利經營性資產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建立有效的使用和處置制度,或雖有制度但沒有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可操作性不強,形同虛設;管理人員分工不明確、責任不落實;長期不做清查,或清查走過場,賬實不符;疏于管理,導致一些國有資產被非國有組織或個人占用、使用,甚至毀壞、丟失、被盜現象也時有發生;不經批準、不按規定進行資產評估,擅自低價出售、出租國有資產;借改制、入股之機侵吞國有資產;采用收益不入賬、設置賬外賬等手法揮霍國有資產。

4.對外投資不慎重,監督不到位造成損失

一些市場化較強的水利經營性資產主體為彌補上級經費不足,開發和利用資源,或者急于出“政績”,利用自身擁有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無形資產向其他單位進行投資。但是由于對投資項目論證不充分,決策程序不規范,存在盲目投資、感情投資、關系投資等現象,許多對外投資項目不成功;部分單位全資或控股經營的投資項目,由于經營管理人員缺乏管理經驗,市場定位不準,導致經營項目虧損,造成資產損失。

三、轉變經營方式的必要性

但隨著政府體制改革的實施,政府的職能發生了轉變,水利經營性資產正逐步脫離政府行政部門,成為市場經濟中產權清晰的法人主體。雖然目前仍處于改革的轉軌時期,多種形式的資產主體仍然并存,但隨著政府長期行政庇護的消失,原有的一些行業政策壁壘優勢正逐步喪失,而一直存在卻被忽視的諸如資金、技術、管理等問題將更加突出,再加上經營性資產主體本身市場化的先天性不足,這就迫切需要我們轉變以往的經營方式,適應市場生存的規則,逐步樹立資本經營的理念:

1.通過轉變經營方式,以資產為紐帶,逐步整合省內現有的小規模、低效率的水利經營性資產,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打造一些適應市場要求,資產集中,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的水利企業,實現水利經營性資產的行業規模效應。

2.通過轉變經營方式,不僅可以整合水利經營性資產,同時也可以逐步吸引行業外部資金和其他社會資本,從事水利經營,為我省水利建設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隨著新鮮血液的注入,可以激活大量的存量資產,使原有閑置、低效的資產發揮更大的經營效益。

3.通過轉變經營方式,通過相互的參股控股,可以加強與一些相關企業的技術合作。同科研單位合作,可以共同研究解決一些水利經營性資產的開發技術難題;同生產單位合作,可以研發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或新服務。引進資本不僅解決了原有資產經營的資金短缺問題,同時也帶來了技術和產品,拓寬了經營的范圍,使資產的經營管理更加符合市場的要求。

4.通過轉變經營方式,能夠引進先進的現代管理方法和培養資本經營的管理人才。由于水利經營性資產管理者大多是水利部門的行政職位上轉變而來的,在以往的經營體制下,單位職工也只會注重生產和施工,因此,造成這些單位工程技術人才濟濟,而熟悉市場、具有資本經營理念的管理型人才卻寥寥無幾。通過引進外部的管理,使經營和投資行為更加規范化、合理化,避免了決策的隨意性。

5.通過轉變經營方式,有利于實現經營性資產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有效分離,代表國家出資的資產管理者可以集中精力注重于經營性資產績效管理,規范水利經營性資產的對外投資行為,同時也配合政府職能,完成水利行業的建設和發展。

四、轉變水利經營性資產經營方式的建議和思路

1.明晰產權,實現經營主體的多元化

產權清晰,所有權和經營性分離,這是實現資本經營的必要條件。水利經營性資產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以轉換經營機制為目標,以股份經濟為突破口,因企制宜,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在運用資本經營方式整合水利經營性資產,并構造運營網絡的過程中,實現經營主體產權多元化是轉變經營方式能否成功的關鍵。在對具體企業進行改制、重組、購并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吸引水利行業以外的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外資等多種資本來參與。水利企業必須要有膽略和勇氣,積極拓寬引資渠道,發揮其行業優勢,把最好的經營項目、最優良的資產推向社會,率先爭取更多的資金來改造、重組水利經營性資產,從根本上調整水利經營性資產的布局和結構。

2.強化資本配置功能,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資本經營模式

要強化資產配置功能,加強對非經營性資產轉為經營性資產的管理,積極鼓勵各單位在不影響完成行政事業任務的前提下,利用自身優勢將非經營性資產通過出租、出借、合資、合作、投資等方式改變其資產用途,使其轉為經營性資產,既可充分發揮資產效益,也可增加水利經營性資本的總量。必須建立積極、有效的資產經營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國內資本市場擴容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水利企業直接融資,擴大股票上市的籌資能力.高度重視和利用企業債券的籌資功能,充分利用國家當前“債轉股”政策的支持,將過去水利部門利用銀行貸款建設項目到期不能償還的債務,適時轉為銀行對水利項目或水利企業的股權,以減輕水利企業的債務負擔,提高水利經營性資產運營質量。

3.加快資產重組,調整現有資產存量和結構優化

資產重組作為資本經營手段之一,就是通過企業間及企業內部資產的合理流動和重新組合,通過聯合、合并、兼并、收購、拍賣、股份制改造、承包、租賃等形式,實現存量資產的優化組合,提高資產的技術水平和規模效益。我省水利經營性資產在轉變經營方式的過程中,必須通過資產重組這一重要手段,調整現有資產存量,優化資產結構,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例如:可以選擇若干水利行業的大中型國有企業,通過兼并,聯合一批效益好、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型地方水利經營性資產主體,采取剝離不良資產的方式,通過參股、控股的方式進行資產重組。此外,還要支持發展多種經營,提高水利經營性資產的增值能力。

4.建立水利經營性資產運營的績效評價機制

篇5

關鍵詞:資本經營 內涵

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不斷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層面的問題也層出不窮。許多企業背負大量歷史債務,資不抵債,舉步維艱,瀕臨破產邊緣;某些企業不能及時轉換經營機制,形成大量不良資產,嚴重損壞了企業的獲利能力;某些項目重復建設,盲目上馬,開工不足,導致資源閑置、浪費、利用效率低下;很多行業缺少與國際資本抗衡的大型企業集團,無法參與國際競爭,拓展國際市場,束縛了企業的發展。這些不良經濟現象已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如何克服這種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弊病,給經濟難題開出一劑良方,中國的企業界和經濟學者都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從80年代的放權讓利、承包制、利改稅到90年代厲以寧倡導的股份制,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來來,隨著《公司法》實施的不斷深入,資本的觀念已經在人們的經營意識中深深扎根。以資產并購、重組,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實現資本保值增值為目的的資本經營已成為一種新的經營方式,日益被人們關注和應用。它是對經營方式的有益探索。筆者試用所學,剖析一下資本經營的合理內涵,以便正確認識這種經營活動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作用。

一、資本經營的概念及其產生條件

資本經營是以實現資本保值增值為目的,以價值形態經營為特征,通過生產要素的流動與重組和資本結構的優化配置,對企業全部資產或資本進行綜合運營的一種經營活動。它是以資本導向為中心的一種企業運作機制。

資本的本質屬性是追求最大價值增值。這一點,與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發展思路是一致的。因此,引入資本經營模式是可行的。社會主義企業的資產也是資本,社會主義企業也可以按照“資本”的要求來運行。特別是我國經濟總體由“短缺經濟”過渡到“過剩經濟”后,我國企業也從市場競爭階段逐步進入戰略競爭時代。一系列因素的形成及不斷成熟,推動了資本經營概念在中國的興起與流行:

我國市場經濟中包括借貸、股票、債在內的資本市場迅猛發展,為企業做大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條件。現代企業競爭是資本實力的較量,形勢逼迫企業必須做大、做強,才能在市場中立足。資本市場發展伴生的融資效應、財富效應、經營環境效應,都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企業經營思維方式向資本經營轉變。

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企業組織結構日趨復雜,已經突破了單一的事業和職能制,成為多元的事業部制或母子公司體制。此時,企業的最高管理層就面臨著比具體某個產品的供研產銷問題要重要的多的經營問題,即企業在總體上的布局、效應和資源配置問題。這就是企業經營境界上的資本經營階段,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結果。

跨國公司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它們的經營活動遠遠超出了傳統的產品供研產銷的局限,每每以資本取得壓倒性競爭優勢。跨國公司的戰略思維和經營行為對中國企業界的傳統生產經營思維形成了強烈刺激。

二、資本經營與傳統經營的區別

傳統的生產經營,貨幣資本從最初材料、設備、人工的準備,到生產過程的在產品,最終入庫形成商品資本,價值實現的過程經歷了供、產、銷三個階段。經營者主要考慮的問題是與生產直接相關的產、供、銷、人、財、物。包括銷售收入如何實現、產品成本如何降低、利潤率的高低、生產效率的高效、管理水平、市場結構、產品生命周期、技術創新,更多體現產品的個性;資本經營則更進一步,它在生產經營的三個階段基礎上,還考慮了資本的籌措和投放,其資本形態包括虛擬資本(產權憑證)、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主要關注風險投資、企業主導產業的戰略發展、企業核心技術能力、企業文化的培育,注重企業制度創新。最看重企業的整體價值給企業帶來的增值。

從經營者出來點來考慮,傳統經營是一種內部型戰略。打個形象的比喻,它是內涵式擴大再生產。它的側重點在于通過調整內部資源,挖掘內部潛力,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如控制企業各項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拓展新市場、調整組織結構、提高管理能力。資本經營是一種外部型戰略。是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它強調的是資本擴張,它把企業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評估論價。不僅包括企業的物質資本,也包括商譽、品牌、專利權、非專利技術、管理文化等無形資本,要求將企業所有可以利用和支配的資源、生產要素都看作是可以經營的資本,納入經營范疇。資本經營擴大了經營的范圍和思路,豐富了經營手段。在這種方式下,企業不僅可視為某一生產部門,也可以看作是價值增值的載體,通過企業的“買賣”實現資本擴張和價值增值。

從經營對象來看,傳統經營的對象是物,通過取得資產,投入人工智慧,加工成具有另外用途的物,再通過交換或轉讓,實現價值的增值,資本的積累;資本經營的對象是資本,把資本證券化,以股票、債券的形式標價,通過買賣股票、債券的形式實現股權、債權的交換或轉讓。強調的是通過對對方權利的控制實現資本的擴張和增值。兩者的側重點不相同,生產經營強調的是經營的物質流,資本經營強調的是經營的價值流,不但包括實物資產的價值變化,而且包括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的優化配置。

筆者認為,資本經營的內涵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概括:

首先,資本經營是對生產經營思維方式的延伸和拓展,它以生產經營為基礎和起點,經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實現資本保值增值。最終又回到生產經營,為生產經營服務。資本經營是對傳統經營思路的一種突破。使我們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商品或服務這個運行體系。它把企業整體或其中一部分資源也做為一種商品或權利來進行市場交易。在交易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資源優勢,優化資源結構,實現資本保值增值。作為企業經營者,不僅要掌握傳統的生產經營,也要具有資本經營的雄才大略。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因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無論是資本的保值、增值,或是企業的成長,都必須以一定的競爭優勢為前提條件。企業的競爭優勢首先是通過產品或服務表現出來,在更深層次上,則表現為一種均衡的戰略性資源結構。經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只有好的企業才能在資本市場上經得起考驗。如果企業既沒有效益,又沒有過硬的產品和技術,不僅搞資本經營沒有前提,甚至連生存也會成問題。沒有好的生產經營基礎,資本經營只能是空中樓閣。例如,國家針對管理混亂,經營不善,債臺高筑的企業,通過債權改股權的資本運作,不改變資產的存在狀態,只是調整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結構,既保證了國有資本的安全完整,又盤活了企業資產,降低企業成本。顯示了資本經營特有的作用和威力,解決了正常生產經營無法解決的難題。但是,這些企業不重新理順供、研、 產、銷鏈條,加強管理,在生產經營上下功夫,培養競爭優勢,那么,資本經營的效果就無從顯現。甚至演變成企業借資產重組之機,采取各種形式逃避銀行債務。正確的做法應是以產品、技術為中心形成競爭優勢,苦練內功,同時盯住社會上極為豐富的存量資產,依靠自己的優勢,通過實行外部并購、合資等資本經營方式,以較少的資本投入,控制和利用豐富的存量資產,實現企業的低成本擴張。這樣既盤活了社會上閑置的低效資產,又節省了投資,迅速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因此,資本經營要以生產經營為基礎,為發展生產經營服務。

其次,資本經營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全社會資源利用率的重要方法。企業是經濟社會各種資源的有機載體,有成立、成長、發展,也有破產、倒閉、消亡。近年來,我國逐步建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在競爭的條件下,不同的企業,規模不同,效率不同,競爭中必然有勝有負,贏利的企業生存并得到發展,虧損的企業衰落并消亡。這是市場的發展過程,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而從全社會來看,資源是一個整體,如果沒有一個持續地進行資本吞吐、資源配置和結構聚合與裂變的資本運動過程,那么這些大量瀕臨破產、倒閉企業產生的不良資產,就會產生資源閑置浪費。一方面,有些企業想擴張,卻苦于流動資金緊張,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卻是大量瀕臨破產、倒閉企業的資源閑置浪費,也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通過企業間的兼并、收購等產權交易方式向瀕臨倒閉的企業注入活力,恢復其創造價值和獲利的能力,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就成為一種十分合理的選擇。海信集團從1993年開始,通過資本運營的方式,先后兼并或控股了山東、貴陽、遼寧等地的6家企業,用3億元的資產盤活了30億元的社會閑置資產,使這些企業擺脫了困境,重現生機。而海信集團通過輸出品牌、技術、管理、企業文化,使有效資產迅速增加,凈資產由1993年的8913萬元擴張至2002年6月的36.6億元。

最后,資本經營是企業短期內迅速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的重要途徑。企業擴大規模的傳統作法是內部發展,即企業靠自我積累在企業內部進行技術改造或再投資。但是,這種做法所受的限制較多,首先,企業自我積累的規模受到限制,而技術改造和再投資所需的資金卻非常大;其次,因為場地和人員的局限,企業不可能無限制的通過內部積累擴大規模;第三,技術改造和再投資項目的建設周期都比較長,這就使得企業的生產規模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得到擴大。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G.J.施蒂格勒教授曾指出“沒有一個美國的大公司不是通過某種程度、某種方式的兼并而成長起來的,沒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內部擴張成長起來的。”(施蒂格勒著:《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第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我國經濟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就必須盡快地培養起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乃至巨型企業,運用資本經營手段進行并購、兼并、重組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美的集團是我國家電業的巨頭,多年的經營,使集團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在市場樹立了良好品牌嘎去形象,建立了廣泛穩定的市場營銷渠道,培養了一大批管理和技術人才,在業界奠定了領先地位。然而,隨著家電行業競爭形勢的日益嚴峻,逼迫美的集團不得不嘗試轉變思路,化解經營風險。集團先進行了橫向并購,通過收購榮事達和華凌、小天鵝,搭建了完整的家電框架;經過市場調研,再進行縱向并購,嘗試多元化經營,進軍其它行業、培養新的利潤增長點。美的先后收購了云南客車和湖南三湘客車,進軍汽車業;收購了安徽天潤集團,進軍化工行業;收購貴雅照明100%股份,進軍照明行業。通過資本經營,使美的集團很快發展成為多產品、跨行業、擁有不同領域核心競爭能力和資源優勢的大型國際性綜合制造企業。

我們應該認識到,并不是每個企業都適合應用資本經營的方法,也不是每個企業一搞資本經營,都能立竿見影。資本經營不是千金方。只有審時度勢,量力而行,找準企業在市場中的真正位置,對癥下藥,扎扎實實的做好基礎工作,才能找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資本經營 報業 未來 核心經營

中國報業進入市場,產業化發展已近30年,但管理模式、運行機制還處相對陳舊、格局形態分散的初級市場競爭狀態,其發展受到生產經營方式的制約。報業集團要持續發展,要做大做強,必須在資本經營、資本擴張的基礎上實現。資本經營方式是未來報業集團的核心經營方式和立足點。

一、資本經營是未來中國市場的主要經營方式

人類經濟形態經歷了三個時代: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和金融經濟時代。

農業經濟時代,主體是家庭,投入是勞動、土地和工具,目的是自給自足。

工業經濟時代,主體是企業,投入是資本,目的是增值。企業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核心角色。

金融經濟時代,貨幣資本脫離企業生產過程獨立運動,以企業為軸心的商品產銷過程構成實體經濟;以金融為市場的貨幣資本運動過程構成虛擬經濟。虛擬經濟規模超過了實體經濟規模,虛擬經濟的貨幣從根本上影響、改變著實體經濟的生存方式和運行規律。如目前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造成雷曼兄弟公司這樣的百年老店破產,導致美國這個經濟帝國發生經濟危機,引起全球的恐慌。這都是資本經營惹的禍。金融資本經濟在運行中由原來的“仆人”轉變為“君主”,這意味著人類由工業經濟時代跨入金融經濟時代。

中國雖然經歷了農業經濟時代,但經濟匱乏,國力不濟;雖然經歷了工業經濟時代,但不發達,歷程短,積累極其有限。中國建國60年,前30年是計劃經濟體制,后30年探索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由自我封閉到對外開放,在經歷了農村土地承包、工業企業改革后,逐漸融入到工業經濟發達、以金融經濟為主導的全球現代經濟體系,并逐步進入金融體制改革階段。

中國資本市場立市已經18年,金融體制改革包括金融機構健全性改革,金融機構對外開放以及利率、匯率改革和資本市場改革。隨著三箭齊發的金融體制改革及其新的金融體系建立,意味著中國經濟進入金融經濟階段,標志著中國市場體制的完善和成熟,也預示著資本經營階段上升到一個新的平臺。未來5年,中國國有資本體系將大洗牌,中央國企由159家減至30―50家,地方國企不超過1000家,國有資本大量投放市場流動。2008年6月15日,中國證監會表示,將全面開展證券業和資本市場的開放評估,繼續完善有關對外開放政策,積極穩妥地推進證券業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6月12日,《湖北省內資公司股權出質登記暫行辦法》,湖北省16萬戶內資公司3600億資本可做股權質押置換。這些放虎歸山、放龍出海的舉措必然會推動巨額靜態民間資本進入市場,特別是美國次貸金融危機引起的全球經濟恐慌,迫使受影響國投巨資救市(中國投4萬億),這就說明資本經營方式是現代經營方式的核心和主導,同時也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生成、繁榮推波助瀾。中國資本市場的大繁榮即將到來,資本經營將是未來中國市場的主要經營方式。

二、資本市場是未來中國報業經營的客觀過程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解除對傳媒的控制管制成為世界潮流。2002年全球媒體和娛樂業市場總規模達10889億美元。美英兩國的媒體、娛樂業占該國GDP的5%。對國內媒體來說,只要中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只要中國媒體走向市場,只要承認傳媒業是產業,只要媒體實行自收自支的財政體制,只要中國文化市場對外開放,選擇資本市場將成為必然。我們經常說轉型、轉折、創新、拐點、新階段等等,一個核心的轉變就是從生產經營模式轉向資本經營模式,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公司體制架構。資本經營、體制轉型是報業面臨的重大課題和現實抉擇,也是報業未來改革與發展要完成的兩個互為條件的歷史使命和客觀過程。

中國報業的發展具有特殊性,前30年報業定位于意識形態、上層建筑、輿論宣傳的純文化事業,經濟來源靠國家財政供給:后30年逐步走向市場,產業化發展,但起步比經濟體制改革晚。其間報業自覺主動地在其內部進行了市場化的嘗試性改革,真正有成效只是近10年的事。在中國資本經營的經濟時代尚未到來時。傳統報業對資本的依賴不強,也不需要資本市場。

隨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中國承諾對國際市場開放,中國資本市場逐漸形成。中國傳媒業現階段及未來的發展都將離不開資本市場。傳媒業迫切需要資本的推力來提升企業的發展和升級、催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行業資源的有效整合、加快產業規模的形成擴大、推進媒體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進而縮短傳媒業與現代市場經濟高級形態、高度發達的時空差距,讓傳媒業盡快融入市場,跟上時代經濟發展的步伐。但就資本市場而言,中國傳媒業的現狀是:資本存量太小,資本構成分散,資本市場化極低,資本經營經歷缺乏,融入資本市場刻不容緩。同時,傳媒業還面對多重外部壓力:中國文化市場對外開放,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外國資本迫不及待地要進入中國傳媒市場,國際傳媒強大的資本、規模實力,已形成大兵壓境之勢。融入資本市場已成為報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資本經營是報業集團的核心經營

資本經營是一切經濟領域最根本的活動,企業所有的產業投資、運營都是資本運動,都以資本經營為軸心。從根本上說,資本經營就是利用各種手段使資本規模擴大,通過經濟規模實現規模經濟。不管資本以什么形態表現,不管是什么樣的投資者,資本擴張是一切企業和出資者逐利的普遍愿望、追求和目標,甚至是一種本能。報業的未來發展,自然也是如此。

1,資本經營的核心理念。

資本經營是與生產經營相對應的企業經營,二者有著不同的核心理念。生產經營的核心是產品的產和銷,資本經營的核心是資本的增值。

企業市場定位不同。生產經營只面向商品市場,資本經營面向四個市場:商品市場、公司控制權市場、貨幣資本市場、經理人及人力資本市場。

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的績效評價標準不同。生產經營:利潤是企業的追求。是評價績效的核心標準,一般注重對企業一系列會計報表的分析評價。資本經營:利潤是過渡性指標,資本升值是終極目標,一般注重企業所持有的企業證券或其金融性資產在金

融市場上的價格變動、資本規模和流動能力。

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的經營內容和運行體系不同。生產經營的內容是圍繞研、產、供、銷進行,建立相應的運行體系,市場特點是單元、獨體。資本經營的內容是圍繞四個市場進行,運行體系的特點是多元、開放。

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的企業管理重心不同。生產經營:生產能力、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價格決定企業的效率和生存,管理重心是研、產、供、銷活動。資本經營:持續吸納、動員、驅動資本的增值和資源的配置,管理重心是企業資本的生成及增值。

資本經營以增值最大化為目標,意味著對資本本質規定性的皈依,對市場規律的遵守與尊重。而不是將企業的目標定位在產值最大化、資產規模最大化、利稅最大化、會計報表利潤最大化、行政級別最大化、社會影響力最大化、就業最大化等方面。資本經營意味著對上述各種企業目標的否定和澄清。

資本經營的核心是提升企業價值最大化。資本一旦進入企業就形成法人財產,股東并不享有所有權和處置權?,F代企業由于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股東不介入企業經營。資本與企業的關系是:股東讓渡資本。獲取證券,證券價值取決于企業價值,資本增值通過企業價值來體現。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是企業價值,企業價值的核心理念是公司的資本經營,而不是利潤最大化。因為要追求高利潤,就要多承擔風險,這將導致資本結構中大量的債務。所以利潤最大化不是目的,而股東擁有企業的價值最大化才是企業家追求的目的。

2 資本經營的企業特點。

企業組織是資本增值的樞紐,資本經營的真正基礎在于一個有能力和有效率的企業組織。組織能力和效率是實現資本增值的關鍵,而企業能力和效率來源于企業家的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因此,企業家和企業管理是資本經營的靈魂。

資本經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的命運。資本供給既構成對企業生產經營的重大約束,又是決定企業競爭力強弱和競爭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融資和資本擴張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大規模雇傭資本的資本經營是企業經營的主要手段,對企業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資本經營意味著企業經營的重點在金融資本市場。雖然企業也關注投入產出,關注生產經營的研、產、銷,但它更關注公司證券在資本市場上的價格和博弈。為什么金融危機對一些產業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就是因為資本市場的價格機制已經被引入了企業價值的生成過程。體制創新、企業經營重點的轉移,迫使企業更加關注資本經營,并要求企業建立相應的高度市場化的公眾公司企業體制。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企業上市的原因。

3 資本經營的內容和途徑。

首先要進入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由股票市場、中長期債券市場、中長期借貸市場構成。進入資本市場,可間接投資金融證券或以公司名義參股上市,可也以公司名義直接上市,還可以公司名義參與資本市場經營。

企業如何使資本增值最大化。資本進入企業組織,企業組織以經營形成企業價值,企業價值量大于投入資本量,形成資本增值。其運行模式是:一個軸心,即資本增值;兩個輪子,即資本規模和資本效率。使資本增值的途徑有三種:增加資本投入量;提高資本增值率:既增加投資量,又提高增值率。

資本的規模和效率決定企業增值的大小,決定企業興衰。如果只融資圈錢,不提高使用效率,圈錢規模越大,資本損失總量也越大。反之,如果忽視資本規模和運作,只滿足日常管理,錯失良機,企業就容易被淘汰。資本經營是對生產經營的超越、揚棄,不是排斥、否定,也不是另搞一套。金融經濟時代帶來企業生存方式和資本運行機制的轉變,促使企業資本增值方式的轉變。

4 資本經營的形式。

資本經營的外在表現:一是通過貨幣資本實現,表現為以貨幣計量的資本規模;二是通過生產資本實現,表現為生產能力:三是通過商品資本實現,表現為市場份額。這三種形態的循環過程,實際上就是資本運動的過程。

資本的擴張必須在資本運行質量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的資本擴張經營一般分為內部擴張和外部擴張。內部擴張是通過提高資本的運行質量實現資本規模的擴張,企業通過一切手段獲取超額利潤,而不是平均利潤。進而將利潤轉化為資本,再通過擴大生產和經營規模,獲取更多的利潤。如通過產品經營、資本積累、資本運行質量提高、企業經營多元化、加速資本循環等形式實現。企業內部擴張是外部擴張的基礎和前提。外部擴張通過整合資源,以股份制、上市、兼并、收購、銀企合作等形式來實現。

從資本市場、產業發展、跨越擴張、優勝劣汰、資源配置的角度看,上市融資是迄今為止最科學的一種融資方式,以融資這個平臺,利用資本市場,通過兼并、收購、重組,做大產業,做優行業,快速發展,實現文化產業的兩個效益最大化。而且,傳媒上市融資比吸引外部資金投資更具優越性,可以減少投資者干涉內容生產、傳媒管控不力的擔憂。

但上市是把雙刃劍,上市意味著自身優勢資源、優良資產、優勢行業壟斷利潤被稀釋化、大眾化。比如中國建設銀行上市,美國商業銀行拿到了20%的股權,建行在國內有16000家分行,美國商業銀行不用開這么多分行,就能得到建行增值效益的20%。由此可以看出國際金融大鱷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策略。而中國工行、建行提出要在美國紐約設立分行的要求已經談了10年,直到去年6月17日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開幕,美聯儲仍未同意中國兩大銀行在美經營。為什么?

這個事例對于參股者無疑是資本經營的得意之作。如果美國商業銀行不通過人股上市,要想在中國資本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并有所作為,它需要在中國建立上萬個網點,需要付出足夠長的時間和足夠大的成本,而這些對它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通過上市參股一下子就完成了。更重要的是,它獲得了圈錢的市場,獲得了生錢的資源。對于一個有壟斷性資源、壟斷性利潤的企業和產品,如果上市,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這個賬怎么算、從什么角度算。一定要慎重決策。報業目前被視為壟斷性行業,這個例子值得認真分析。而且,上市后公司會受到更加嚴格、更加苛刻的監管。因此,報業上市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制定好經營戰略規劃。

企業做強做大、發展擴張的方式還有:

交易。如貝塔斯曼集團、新聞集團采用的是典型的產權交易擴張的經營方式,不選擇上市。

聯營。聯合其他企業共同經營。

投資。直接投資上市公司或基金、理財項目等。

剝離。不良資產是相對而言的,也許在甲處是不良資產,在乙處就是優良資產:放在一起是不良資產,剝離后可能變成優良資產。

控股。通過股權比例有效控制資源、項目。

破產。讓既不帶來效益、又是沉重

成本包袱、甚至危及企業生存的不良資產破產。

分離。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

資本經營的前提條件是:外部資本市場完善成熟,內部企業有需求,企業主業有競爭力。資本產權明晰,法律上完成資本評估、清產核資,企業資本能夠有效流動。目前報業的資本經營盡管有很大的差距,但資本經營一定是報業未來的核心經營方式和立足點。

四、資本經營應注意的問題

資本經營的魔力就在于使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改變,使產業有效整合,標志是資本經營由經濟附屬成為經濟核心,由經濟的晴雨表成為經濟的發動機。資本的流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資本逐利的特性使得難以捉摸的資本不會按照人們的初衷運動。高明的魔術師可以使資本變幻無窮,不高明者則可能被資本魔力所吞噬。

資本不等于資產,資本包括所有價值量,資產只是資本的一部分。資產不用于投資就不是資本。如報業集團的房產、地產、設備規模很大,不進行資本營運,只能是實力的存量標志,還要背上消化成本的包袱。因此,非經營性資產所占比重并不是越大越好。

資本經營也不等于資產經營,資產經營是資本經營的一部分。

資本經營不等于貨幣經營,更不等于上市。貨幣經營是資本經營的形態,上市是資本經營的形式。

資本經營不是空手套白狼,而是實實在在的經濟行為。

資本經營的效益與風險并存,其風險主要表現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收益分配風險、現金流風險、財務風險、運營風險等。

資金結構不合理,負債比例過高會產生財務風險。如雷曼兄弟公司資本為6390億美元,但負債高達6130億美元,一年就有600億美元的利息包袱。由于資金結構不合理,導致公司業務負擔沉重,償付能力嚴重不足。最終導致破產。

投資決策失誤會導致投資風險。這類風險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項目分析論證不科學、不準確,達不到預期回報,導致投資無法收回。

管理者決策能力低可能導致經營失控。美國次貸危機何以形成,無現錢者、無收入來源者、無固定職業者都可以簽合同買房。這既是決策失誤,又有經營失控的因素。

現金枯竭會使經營難以運轉。如賒賬銷售。欠款成呆賬,呆賬變死賬?;蛸Y產被債務人長期占有、資金分散、現金流斷鏈等都會產生風險。

五、國內傳媒企業上市現狀

自上海文廣集團“東方明珠”于1994年2月上市至今,全國共有15家國有文化企業上市,其中境內A股上市13家,香港H股上市2家。報紙媒體已上市的有8家?,F主管部門擬推薦、正在籌備上市的有8家,有上市意向的有9家。

在上市的傳媒企業中,注入的資產基本上是兩部分,一是媒體的廣告、發行、印刷經營業務,二是專業性媒體的主要經營權和收益權。

上市形式主要是買殼或借殼,上市募集資金投向主要用于發行、印刷設備和傳播設備。北青傳媒2004年12月上市募集的近10億港元。大部分至今還未動用。傳媒上市公司多以傳媒概念股入市,但新拓展的業務基本無傳媒概念,上市融資的錢也沒有理想的投資渠道。

總體看,傳媒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不高,分紅很少。根據海通證券大智慧“教育傳媒”板塊資料顯示:2007年該板塊17只個股平均總股本為60385.26萬股,平均流通43514.37萬股;平均每股收益為0.09元,凈資產為2.46元,公積金為1.04元,現金流為0.14元;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3.72%,平均每股未分配利潤為0.226元。

傳媒上市公司無論是募集的資金還是注入的資產,規模都比較??;上市資產都不是國內的主流報業或報業集團的主要業務。只是規模不大的媒體單位或集團內部的小部分業務,而代表中國報業主流的黨報媒體整體上市還無一例。

傳媒上市具有突破意義和歷史標志性意義。資本經營是市場經營的高級形式,是典型的市場行為和經營行為。上市公司一定是企業,上市資本的外在形態主要是商品行為。這就意味著中國傳媒由純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的文化功能屬性轉換為產業、經濟、市場、商品的屬性,這具有根本性的突破。

傳媒上市后,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困難。從經營層面講,多數傳媒股業績不佳。對其主業發展帶動力不明顯。如何保持盈利能力是傳媒上市企業最大的難題。2008年,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每年給股東的紅利回報由20%提高到30%,過去是“有紅就分,無紅不分”。今后可能不會這樣放任,上市公司將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

募集資金投向哪里?如果投不出去或者投資效果不好,公司將背上資金呆滯的包袱。投資能否很快見效益?沒有效益。報業集團作為大股東就要用未上市部分經營的盈利作為填充。如將優良資產上市,上市公司效益不佳,用什么去彌補?如將不良資產打包上市,沒有盈利,集團對上市公司的補充就是肯定的。

上市公司募集的資金一般要求投向其主業。對于報業上市資金,那就是投資媒體。媒體的投資收益期至少也要3至5年。從現狀看,無論是傳統媒體或新媒體,投資信心都不是很足,小投資無濟無事,大投資效益預期又難料。如果報社每年都能持續有30%以上的利益回報,在目前報社融資渠道并不困難的環境下。為何要冒著風險將“肥水流向外人田”呢?

上市報業公司的收入來源仍依靠廣告支撐,其他收入很少。單一的盈利模式使其生存風險很大。

上市公司還面臨著體制障礙多,市場不成熟等困擾,這是媒體上市是否成功的決定因素。報業上市公司融到資金卻找不到理想的投資點。如北青傳媒就很難將募集的資金投出去,你能投到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你能投到人民日報社?你能買斷外省黨報集團部分股權?你能去辦廣播電視?都不行。行政體制分割,傳媒資源壟斷。你投入到房地產或別的產業。那既不是你的強項,又不是你的主業。傳媒產業市場未形成,地域藩籬未打破,資產權屬在法律上未明確。報業上市就踟躕難行,其結局可想而知。而代表中國主流媒體的報業占有的文化資源不能產業化,市場沒有全面開放。即使有個別單位上市,也不會給整個報業發展帶來根本性的改變和突破。其上市的意義充其量是圖個“先”,嘗個“鮮”。

報業上市需審時度勢。企業上市募集資金是源于企業發展、產業規模擴大,產品市場做大,滿足企業擴張的動機。滿足需要大量投入資金的擴張有兩種類型:一是通過對產業、產品進行資源型和市場型開發實現擴張;二是通過資本的吸納、積聚、集中、壟斷而形成資源整合型擴張。報業集團上市的動機也在于此。這些對于目前的中國報業而言,可以說不需要但又很迫切。

說不需要,是因為在計劃體制下,報紙、電視、廣播、出版、文化、藝術各

種類白上而下的布局,可謂高密度覆蓋,市場趨于飽和狀態,文化資源和文化市場已被計劃行政配置和市場區域性分割。近幾年報業經濟增幅明顯趨緩,資源型開發、市場型開發很難見效,投了巨資未必能有高回報;由于行政、體制、資本、地域、資源的條塊分割,文化產業市場未形成,上市企業又無法通過整合文化產業資源來實現資本擴張。北青傳媒籌集的資本尚未動用,也可以說有此原因。對于目前的報業集團,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市難有大為。同時,報業的特殊領域和壟斷優勢,其自身發展所需的資本可通過借貸解決,渠道并不難。從此角度上講,上市對報業來說并不是很需要。

說很迫切,是因為中國正在加快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化進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向富裕社會過渡。隨著人均GDP的提升,人們的消費恩格爾系數中,文化消費所占的比重也在提高,文化產業將有極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全方位信息覆蓋,高科技的廣泛運用,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相對于現在發展落后、基礎薄弱的文化產業領域,加大投入、實施擴張、謀求發展,既是必需又是機遇,誰占先機,誰得天下。從這個角度看,報業上市又很迫切。上市是報業集團實現跨越式擴張和發展的良策奇招。而且?,F階段發展機遇表現出的兩個特點都比較明顯。既有資源型、市場型的擴張特點,又有資源整合、資本壟斷的擴張特點。

篇7

一、企業盈利能力的意義及特點

(一)企業盈利能力的意義

企業盈利能力是指企業利用各種途徑獲取利潤的能力,是對企業經營效果的客觀體現。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根本動力,盈利能力分析是企業經營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也是企業財務分析的重點。盈利能力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可以說,沒有盈利能力的企業是沒有生命力的。企業追逐利益最大化,不僅是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還是滿足投資人的利益需要。

(二)企業盈利能力的特點

1.增長性。企業在一定時間內的盈利能力可以用斜率圖表來顯示,斜率為正,則表示企業的盈利能力在不斷的上漲,則該企業具有較好的成長性,有較多的成長空間。而斜率為負,則表示該企業的盈利能力在不斷下滑,有較大的經營壓力。

2.常規性。我們在分析企業盈利能力如何的時候,要盡力排除不可抗力因素,做到客觀、公正看待問題。

3.平穩性。企業盈利能力盡量保持在一個較為平穩的區間,大起大落對企業的發展都無益處。

(三)企業盈利能力應注意的問題

在分析企業盈利能力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投資理財、股票買賣所賺的錢不能算入企業盈利能力,我們在計算企業盈利能力的時候要把這部分的盈利收入排除在外。二是會計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所有經營成果,是賬面利潤,是公司在損益表中披露的利潤。但是,很多企業都將未來利潤作為本企業的追求點,因此可能會犧牲一部分的當前利潤,比如現在很多手機通訊公司在產品還沒有上市之前,就會花大量資金進行推廣,在這種情況下,當前利潤就不能客觀的反映公司的盈利狀況。三是會計利潤要在同等的條件下進行比較,在計算企業營業能力時,必須要充分考慮企業風險的因素,因此在分析企業的盈利能力時應動態的比較分析。

二、盈利能力內容的分析

(一)資本經營盈利能力分析

資本經營能力是指企業所有者對經營所投入的注冊資本,從而獲得利潤的能力。凈資產收益率和所有者權益報酬率都是反映企業資本經營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

凈資產收益率是衡量企業資本利用率的指標。指標值越高,說明投資帶來的收益越高。該指標體現了自有資本獲得凈收益的能力。所有者權益報酬率是指一定時期企業的凈利潤與所有者權益的比率,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的獲利能力越強,反之,則表明企業的活力能力較低。

企業在進行資本經營盈利能力分析時,要注重將資本經營和資產經營相結合。資產經營是資本經營的前提,資本經營是資產經營的最高層次,兩者互相依托,構成了企業資本經營盈利能力分析的關鍵。

(二)資產經營盈利能力分析

資產經營能力是衡量企業資產使用效率高低的指標。反映資產經營盈利能力的指標有總資產報酬率和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等。

1.總資產報酬率是指稅前利潤與平均總資產之間的比率。該指標反映了企業運用資產取得報酬的能力。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運用資產的獲利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正常情況下,所有者權益和負債構成企業的總資產,企業可以通過增加所有者的資本投入或增加負債的方式提高企業的總資產。

總資產報酬率受多個指標的影響,最關鍵的是凈利潤和平均資產總額,因此,要想提高?資產報酬率,就必須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在降低企業成本的同時,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增加企業的凈利潤,同時提高資金的周轉率,提高資產利用率。

2.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是指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單位資產產生的凈現金流量。該項指標值越大,說明資產的利用效率越高,利用效果越好,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

三、提升企業盈利能力應采取的措施

(一)選擇合適的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方式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主體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始終以實現利潤最大化作為經營的目標。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選擇適當的方式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時代,企業有三種方式提高盈利能力: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產品創新或者成本控制來提高企業的凈利率;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規模擴張或者改善內部運營水平來改善企業的資產周轉情況。另外,企業可以通過增加負債的方式來提高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以提升企業的盈利水平。

(二)使用財務方法建立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理想模式

在企業的融資成本較高甚至高于企業的盈利時,企業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提升負債水平來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隨著收益提高,其經營風險也隨之提高。因而企業需要使用財務方法來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

(三)提高企業成本控制能力

隨著市場經濟競爭力的日益增強, 企業要想提升盈利能力,就必須在提高銷售收入的同時,提高成本控制能力,降低成本。首先,企業需要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成本制度影響企業生產供銷的各個環節,因而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制度在企業盈利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其次,要提升企業成本核算的準確性。只有準確的核算企業成本,才能對企業的成本進行可靠計量,合理的控制。因而提升企業成本核算的準確性對于提升企業成本控制力具有重要意義。

篇8

一、金融控股集團產生動因分析

(一)逐利性 20世紀末,由于金融市場同業競爭加劇,在分業監管背景下,單一業務模式下的利潤拓展空間已經難以突破“天花板”,另一方面,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相應客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越加多元化。根據英國學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的市場內部化理論,由于中間產品市場的不完全,通過外部市場來組織交易難以保證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若將具有相關性的金融業務進行整合,形成內部市場,則企業有可能利用統一經營管理,協調內部資源的配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形成范圍經濟效應,實現對價值鏈延伸增值,更好的滿足客戶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需求,從而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二)控制成本 根據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在《企業的性質》一文的論述,調配資源有兩種渠道:一是通過外部市場交易實現;二是通過企業內部的管理分工來解決。他認為,企業的出現就是為了實現內部的資源協調,節約外部交易費用。同理,金融控股集團的形成可以實現以內部市場取代外部市場,從而降低交易費用,在對外競爭中形成低成本優勢。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控股集團內部管理、知識和技術等資源實現集中,通過集團統籌管理下的快速交流和復制,實現專業能力的普遍提高,實現規模經濟效應,還將進一步降低長期成本。

(三)降低風險 通過資本金在集團內子公司的科學設置,不僅有利于利用不同公司間的獨立法人資格和有限責任有效隔離集團某一個體公司引起的經營危機和破產風險的系統內蔓延,從管理上來說,以股權為紐帶實施管控,也有利于強化專業分工和經營效率,提高產品競爭能力,從而降低管理風險、市場化風險,提高總體風險承受能力。于是,無論是出于天然的逐利性目的,還是形成超越競爭對手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或風險防控的需要,實現不同產品類型的金融資源在內部的匯集和整合,同時通過多元化經營的控股集團形式規避分業監管壁壘,就成了金融企業實現自我擴大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多元化經營 1957年,美國學者安索夫(H.I.Ansoff)首次提出多元化經營概念。之后,西方學者彭羅斯(E.T.Penrose)、魯梅爾特(R.P.Rumelt)陸續對多元化經營的定義進行深入和完善。筆者認為,多元化經營可以總結為,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為增強自我發展的競爭能力或分散風險,在現有經營基礎上下增加市場或行業差異性的產品或行業的戰略性抉擇。西方學者魯梅爾特(R.R.Rumelt)研究認為,可以采用專業比率、關聯比率、垂直統一比率等三個量的標準和“集約——擴散”這一質的標準,將多元化經營分為垂直型、專業型、本業中心型、相關型、非相關型五種類型。多元化經營的第一次盛行發生在20世紀60、70年代,當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分散風險,多屬于不相關型多元化。而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多元化則多是相關型,為了追求協同效應。學界普遍認為,相關型多元化經營在集團內部復制了外部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具備范圍經濟、規模經濟的效應,有利于發揮協同作用,將資源向效益較高的業務模塊配置,從而促進集團總體價值提升,而個體公司的單一專業化經營顯然不具備內部資源配置功能。托馬斯·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在《追求卓越》中概括為,“凡是向多種領域擴展同時又緊靠老本行的企業,績效總是最好;其次是向相關領域擴展的企業;最差的是那些經營許多非相關業務的公司?!蓖瑫r,由于多元化程度難以準確把握帶來的經營目標不專一、發展規模擴張過速等導致的經營失敗問題,企業多元化經營的發展,即使是相關型多元化,歷來都是飽受質疑和非議:不同行業聚集在一起,利潤率、周轉率和生命周期等彼此之間的特性差異較大,容易導致對現金流和資本資源的爭奪、資產效率的降低、各種業務波動性疊加產生更大波動效應造成風險傳導等。再者,從管理學角度上,多元化也可能造成經營層為牟取私利過度投資,或大股東利用多元化侵占資金、轉移資源等,由于國內市場不成熟、公司治理不完善,此類問題更為嚴重和突出。當今學界雖然提出了可以衡量企業多元化經營的若干評價指標,但對于多元化經營的績效評價卻并未找到成熟的計量辦法?,F有案例分析中,多采用對企業價值以及資源配置效率是否具有正面作用進行簡單判斷。國際知名企業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花旗集團(Citigroup)、康泰克斯房屋公司(Contex Corp)的發展歷程是是多元化經營的經典案例,學者吳曉波也曾在《大敗局》中列出了國內企業多元化經營失敗的具體案例。

二、AMC多元化經營歷程

(一)金融多元化的特征 與一般企業不同,20世紀8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導致的客戶需求多元化是金融企業經營多元化的重要動因。再者,為滿足以美國為代表的分業監管框架的合法性要求,金融企業的經營多元化多現為金融控股集團下不同法人分別經營、總體多元的形式,而一般企業并無此政策限制。此外,出于安全性、效率性等多方面的考慮,金融企業的多元化經營往往以產權為紐帶,特別是取得絕對控股權,不同于實體企業除了自我發展、兼并收購、發起設立還可以采取合作結盟、供應鏈控制等其他方式。

(二)AMC集團多元化 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為適應國際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應對愈加激烈的國內外金融市場競爭,同時與中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現有模式相適應,成立多元化經營的金融集團成為順應時勢的必然舉措。目前,中國平安、光大、中信等一批金融控股集團公司已初具雛形。1999年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完成國務院賦予的政策性不良資產處置的政治性使命后,AMC在2005年前后實施商業化轉型、開展多元化經營更像是謀求生存的無奈之舉,直至2007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AMC的轉型方向為“業務有特色、運作規范化的綜合性非銀行金融服務企業”,才真正為AMC的多元化經營提供了政策依據和內生動力。作為多元化發展最顯著的行業分布特征,正伴隨著圍繞不良資產處置為核心并不斷衍生其他綜合金融服務功能,AMC涉足的行業數量不斷增加,當前,四家AMC中所涉行業最少的也在8個以上,多元化經營架構已經顯現。就金融企業多元化經營的實現方式而言,不外乎是自我發展、托管重組、兼并收購、合作設立較多。AMC多元化發展亦不外于此:圍繞不良資產處置衍生的業務多元化顯然具有內生發展特征,與之相關的房產、金融評估、金交所等由于政策門檻較低,多為自我發展而來;金融牌照行政許可的證券行業則大多來源于證監會當初托管的證券公司進行托管重組;信托、保險則多是通過兼并收購實現;銀行則多是利用與地方政府合作對地方商業性銀行股改發起設立。

盡管學界對金融企業多元化經營的利弊同樣爭持不下,支持者認為有范圍經濟、規模效應、信息鏈共享、產品鏈增值、提升集團品牌形象等優勢,反對者認為會有系統風險傳導、杠桿使用過度以及多元化折價等問題。對于AMC來說,無論從自身持續生存問題的解決、利潤水平的顯著提高,或者金融業務創新話語權的顯著提高,以及外部對問題企業財務困境的有效重組或類似需求的滿足等方面來看,其多元化經營顯然是正向效應更為明顯。

三、基于資源基礎理論的AMC多元化經營戰略要點

金融資源概念最早由西方學者戈德·史密斯于1995年提出,但并未系統論證和闡述。我國學者白欽(1998)將金融資源分為基礎性核心金融資源、實體性中間金融資源、整體功能性金融資源三個層次。根據其論述,與一般資源不同的是,金融資源具有雙重屬性,不但是資源配置的對象,同時也是配置其他資源的工具和手段,因而不僅牽涉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也涉及如何控制金融資源配置不當引起的風險傳導問題。就AMC而言,筆者認為基礎性核心金融資源除了包括AMC擁有的資本或貨幣資外,更主要的體現在吸納外部金融資源并將其內部化的融資能力;實體性中間金融資源更多屬于組織、制度和工具范疇,具體包括來自于AMC自身的以金融資產(工具)產品及其流程體系為核心的產品系列、業務管理技術、風險控制能力以及與之匹配的制度體系、內部控制系統和組織結構;而整體功能性金融資源則是內部合理調配資源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協同發展能力。通過十余年對巨量不良金融資產處置業務的磨練和經驗積累,AMC在客戶等級評定及授信、資產價值分析以及風險控制等關鍵方面已初步形成系統化、標準化、信息化的核心競爭能力,當前所具備的品牌、客戶、網絡、渠道、技術乃至已建成的一體化、全流程的信息管理系統等均為金融資源的統籌協調提供了充足的可實現條件。綜上所述,AMC多元化經營戰略的實施應以自身所具備的金融資源為基礎:

(一)以自身資源為基礎的多元化 不良資產作為金融市場發展的附著物,伴隨其行業發展周期,盡管存在可能面臨不良資產資源的萎縮等挑戰,但并不可能徹底滅失。此外,伴隨AMC的轉型發展,實體企業的問題資產(實質上也是不良資產)也在逐步進入AMC的經營范圍,依托于不良資產管理和處置,通過拓寬其產業寬度和深度產生的經營效益,依然是AMC長期生存之本。從國際成功經看,進入高相關度的業務領域更容易產生范圍經濟效應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圍繞主業進行多元化,利于核心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復制,可以有效降低經營風險,形成多元化業務的有效融合和互補,平穩擴大競爭優勢。

(二)相關型多元化 從多元化若干案例不難總結出,不相關行業的多元化就意味著在陌生領域承受更高的經營風險,因此企業的多元化不能脫離主業,主業的充分發展、核心競爭力的維持必須作為實施多元化經營的基礎和前提,而相關型多元化經營強調的正是在熟悉和擅長的領域內擴張。作為金融企業,風險識別和控制技術就是核心生產力,相關型領域則不同,金融業務的相關,不僅意味著情況的熟悉和了解,也代表著相關的技術和資源可以快速復制進入,利于規避風險,保持優勢。對于AMC來說亦是如此。因此,AMC仍必須以具有穩固優勢的不良資產處置主業為基本支撐開展相關行多元化,以合理避免多元化風險造成的經營失敗,并進一步積累戰略優勢資源,如客戶、產品以及經驗技術等,鞏固和擴大由不良資產處置主業形成的核心競爭力,并逐步將戰略優勢復制和平移到其他相關領域。

(三)適度多元化 適度意味著對多元化發展速度和規模應當保持審慎。多元化發展通常也意味著需要有充足的現金等資源進行配套支持,盡管商業化轉型之后的AMC資本實力有所充實,但無論是與銀行系、保險系等其他金融多元化航空母艦,如中信、廣大、平安之類相比,仍有相當差距,因此,在沒有足夠資源進行對進入領域的長遠發展后續支持時,不應盲目進入。

當前,從AMC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的構建歷程來看,盡管存在一些差異,但四家AMC均是圍繞不良資產處置積累的業務、經驗、技術和客戶為核心向上、下游產業鏈條及其衍生業務延伸,通過技術增值手段化解金融風險繼而實現收入增長,其多元化縱向相關性較強。但伴隨商業化股改進程的加快,四家AMC在行業選擇上并未把與不良資產處置的高度相關性作為唯一抉擇標準,如租賃業、保險業,二者與AMC主業相關度并不高,反而與銀行業務具有更強的相關性,具有更強的協同作用。但同樣,銀行也是AMC多元化經營目標中的重要板塊,除AMC里的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控股湘江銀行外,其他三家公司均有并購計劃。從規劃藍圖來看,或AMC控股集團的多元化發展之路將與銀行控股集團在未來形成激烈競爭。面對銀行在資金成本、渠道以及客戶方面的顯著優勢,AMC的“揚長避短”才是上策,即圍繞相關型多元化充分凸顯自身的并購重組、債權定價和風險處置等方面的核心技術能力,堅持創新發展,建立專業專長,深度發掘并滿足客戶的個體化需求,以差異化和專業化策略支撐多元化發展。

四、AMC多元化風險防范對策

(一)AMC多元化風險類型 AMC的多元化經營是一把“雙刃劍”,盡管可以產生協同效應,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是出于金融資源本身具備的“被分配和分配”的雙重屬性,AMC的多元化經營也會因內部交易不當,額外導致系統傳導性風險、利益沖突和轉移風險、資本過度杠桿化風險、協同管理風險等多元化風險,使得管理經營更為復雜和難以監管:

(1)系統傳導性風險。首先,AMC多元化經營多是相關型的,這就意味著其內部的各種業務風險有可能疊加性多于對沖性,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就可能產生“雪球”效應。再者,風險很容易內部傳導(Contagion),具體是由于外部會將多元化經營集團視為整體,因此,即使是局部某一經營單位的財務困難、經營失敗甚至是負面新聞或事故,也會對整體的信譽、信用等產生負面影響,若內部沒有建立防火墻實施有效的風險阻隔,實質上的風險更是可能通過頻繁發生的內部交易進行傳遞或疊加,對整體的流動性、償付能力甚至業務開展造成損失。

(2)利益沖突與轉移風險。由于AMC的多元化經營多是通過全資或絕對控股實現,股權的單一化導致決策權的集中,加之中國金融機構的行政特許性特征,業務具有一定壟斷性特征,同時,多元化經營本身就具有業務復雜、難以監管的特征,客觀上產生了AMC有通過資產轉移、業務復雜化等手段規避監管,與小股東、債務人以及客戶的利益保護產生沖突的可能性。頻繁的內部交易對AMC各單位的經營業績存在重大影響,則可能為利益沖突和利益轉移產生動因。

(3)資本金過度杠桿化風險。一是資本金的重復計算,由于AMC投向子公司的資本金在母、子公司報表均同時反映,造成了重復計算(如果同一筆資本繼續用于集團內部交叉持股,則將繼續重復計算,目前監管機構對交叉持股并不許可)。雖然資本金可以重復計算,但顯然不可能同時用于抵御多家公司的風險。筆者認為,這種風險實質上是內部過度使用資金杠桿,導致資本金泡沫化,即造成以有限資本金撬動已遠遠超越自身實際風險承受能力的龐大資產規模,危害資本安全性。二是授信、擔保以及或有負債方面,AMC母體通常還承擔為集團內其他經營單位統一獲取授信、增信或導致或有負債的救承諾,以及集團內部在業務協同中也可能導致產品鏈上風險的聚集和積累,因信用杠桿率過度化導致支付危機。

(4)協同管理風險。當前,AMC多元化中,不僅業務復雜,需要在產品組合、經營目標、資源配置等方面需要協調一致以提高效益,而且由于多元化模式多樣造成的股權管控難度較大,特別是對于兼并重組而來的經營單位,需要高超的融合管理水平以提高協同效率,否則即使是業務高度相關,也會因無法提高協同效率而造成多元化經營失敗。另一方面,AMC過多的管理層次,可能會導致決策鏈失真、決策效率低下等問題。

(二)AMC多元化風險防范對策 針對多元化風險外部控制問題,巴塞爾委員會曾《多元化金融集團監管的最終文件》等指導性文件。伴隨AMC的多元化轉型發展,2011年中國銀監會也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并表監管指引(試行)》加強多元化風險的監管。筆者認為,多元化風險防范的關鍵,還是需要自身建立有效的多元化風險控制體系:

(1)公司治理制衡有效。目前,AMC所轄子公司多為全資子公司,實際上董事會獨立決策性十分有限,勿言對關聯交易的控制。從根本上說,股權多元化,實現對AMC母體的有效制衡,通過高效的產權結構形成對關聯交易的決策制衡,如通過在公司章程中設立關聯交易的回避表決制度、小股東對關聯交易的一票否決權、在董事會設立關聯交易委員會負責審查關聯交易、加強董事會和監事會對關聯交易的監督檢查等,加強對利益沖突的監督。

(2)規范關聯交易行為。內部交易,根本是AMC集團內部的資源再分配,作為AMC協同效應產生的來源,不能簡單否決或過分限制,但必須對可能產生利益輸送的關聯交易行為要進行規范。具體而言,必須制定公平、透明的關聯交易規則,以制度“防火墻”制約AMC母體的不當關聯交易,有效阻隔風險的傳遞和擴散。再者,面對復雜的多元化經營業務,還需要事前明確詳細的關聯交易條件、種類、額度進行限制,對審批程序、定價標準、信息披露等進行規范的辦法,削減AMC母體的操縱空間。

(3)完善信息管理。多元化經營客觀上要求AMC具有強有力的溝通協調功能,可見,實現這一目標的首要前提就是其內部信息管理透明、傳遞迅速有效,換而言之,是指相關人員可以依據職責范疇,及時取得所需信息,實現對多元化經營的整體性風險監測,并以此做出業務判斷和決策確保協同效率;內部信息管理有效的另一好處是杜絕經營層借助信息不對稱產生“內部人控制”,或者嚴防各級管理者利用職務便利屏蔽信息或變招信息以謀取私利,導致經營無效、管理低效等情況。此外,通過規范信息隔離制度設立“中國墻”,防止內部交易或信息濫用,對相關信息在各經營單位間進行有效隔離,或者根據權限進行限制性傳遞,也是非常必要的。

(4)系統化風險控制。除了內部控制層面上的關鍵流程控制、不相容職務分離、權責利匹配、審計稽核外,系統化風險控制還指從集團層面對所有業務要素的全面收集、持續監測、整體評估分析和預警,以及適應AMC業務實際的風險分類標準以便提取充足撥備,增強風險抵御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春子:《金融控股集團管理實務》,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年版。

[2]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3]袁玲:《大股東控制、多元化經營與公司價值》,經濟經緯2012年第6期。

[4]呂懷立、李婉麗:《控股股東自利行為選擇與上市公司股權制衡關系研究—基于股權結構的內外生雙重屬性》,《管理評論》2012年第3期。

篇9

[關鍵詞]多元化 專業化

企業未來的競爭是“戰略制勝”的時代,經營戰略的正確與否,將關系到現代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興衰存亡,而多元化經營與專業化經營是企業為了增強競爭實力,謀求競爭優勢,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的兩種全局性的長遠謀劃,是企業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多元化戰略又稱多角化戰略,是指企業同時經營兩種以上基本用途不同的產品或服務的一種發展戰略。多元化戰略是相對企業專業化戰略而言的,其內容包括:產品多元化、市場多元化,投資區域多元化和資本多元化。

多元化經營與專業化經營作為企業謀求自身競爭優勢的策略選擇,就其本身而言,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好壞之說,只有合適與否。要選擇合適的經營戰略,應該弄清楚多元化經營與專業化經營的各自所具有的利與弊,做到心中有數。

一、專業化經營與多元化經營各自的利與弊。

1.企業的專業化經營的利弊。

利:一是專業化經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專業化經營的企業一般規模較小,人數少,分工明確,分工協調方便,工作效率必然會提高;二是專業化經營會提高經濟效益。工作效率的提高,企業生產、辦公設備的利用效率就會上升,相應的產品的成本將會下降,企業的效益就會增加;三是專業化經營可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不能把規模經濟理解為實施多元化經營企業的“專利”,專業化經營也能夠形成規模經濟;四是專業化經營有利于企業在特定的產品上或特定的目標市場上贏得競爭優勢。專業化經營,企業可以把其全部資源集中起來,“集中全部兵力攻其一點”,競爭優勢就比較容易建立,的把握就會加大。

弊:一是企業將資金押在某一專業領域,風險相對較大。特別是當所在的行業處于衰退期,或者出現替代產品或服務時,其生存將成為很大的問題;二是容易錯失較好的投資機會。當一個企業過分專業化時,就會將自己限制在一個領域內,不注意市場新的機會的出現,就會錯失良好的投資機會。

2.企業的多元化經營的利弊。

多元化經營旨在充分發揮企業原有的資源優勢(資本、技術、管理技能、信息等)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或分散企業的經營風險以追求經營的穩定性。

利:一是可以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形成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開展多元化經營在各業務單位之間協同配合,共同利用諸如制造設施、分銷渠道、研究開發等資源,產生“協同效應”,形成范圍經濟,達到“2+2>4”的經營效果;二是可以避免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在某種程度上分散經營風險;三是可以盤活資本存量、促進企業快速成長。通過多元化經營,經營業績好的企業可以通過自己擁有的優質資產,品牌效應去盤活效益不佳或瀕臨倒閉破產的企業的不良資產。

弊:一是過度多元化經營,將會分散企業有限的經濟資源。由此可能損害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喪失競爭優勢,甚至遭遇被淘汰的惡運;二是過度多元化經營,可能將會使成本增加,財務風險加大。實施多元化經營的企業一般規模龐大,機構臃腫,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對稱,造成成本增加;三是多元化對管理的要求更高。多元化經營無疑增加了對管理人員的要求,企業大了,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容易形成連鎖反應。

二、企業多元化經營與專業化經營的選擇

企業多元化經營和專業化經營是企業最具挑戰性的決策之一,利益和風險同在,只有慎重地加以權衡,理性的分析選擇,才能在“你死我活”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成為商戰的勝利者。企業在選擇多元化與專業化模式時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選擇:

1.企業所處行業的特點,合理選擇企業的經營模式。企業所處行業的技術特征、行業的生命周期、行業的市場增長率及行業進入和退出的壁壘等因素,將會影響到企業選擇何種經營模式。

2.根據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合理選擇企業的經營模式。企業自身所具有的資源狀況,與其它企業相比所具有的優勢與劣勢,是企業選擇多元化經營還是專業化經營的關鍵因素。不要追求所謂的“大而全”,做到 “小而強”已屬不易了。如美國的微軟、英特爾、日本的本田都是專業化經營的強者。

國內的眾多企業都經歷過從專業化到多元化的發展,但并不一定都成功。把握了企業自身的情況,抓住了行業發展的時機,多元化的擴張就更容易成功。如雙匯的多元化戰略的成功。雙匯的核心能力是在肉類產品的加工和經營渠道方面,現在是一家多元化發展的集團企業,是一條肉類產品加工的產業鏈。在這條產業鏈里面,雙匯的銷售網絡、運作與管理的協同效應表露無遺,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得到了進一步的整合,整個價值鏈也形成了一種協同效應。再如海爾在從依靠電冰箱廠起步的“專業化”到“多元化”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海爾走的是一條專業化起步、相關多元化發展、非相關多元化擴張的道路。相反如果企業內在及能力不足,盲目的追求多元化則必定失敗。在珠海時期的巨人集團,由于史玉柱投資領域太多,管理不善,巨人集團正是吃了盲目多元化的苦果,它盲目向與軟件毫無關聯的房地產業進軍,最終兵敗78層巨人大廈。巨人集團的隕落給企業多元化敲響了警鐘。

綜上企業多元化、專業化的經營模式本身并沒有對錯,在企業經驗的過程中,它們經常還是相互轉化的。企業要確定通過多元化經營還是專業化經營來提高核心競爭能力,這只是企業經營的手段,而不是企業經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翁旭晨. 多元化經營V.S.專業化經營與公司價值[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 (S1)

[2]姜汝祥 多元化戰略與專業化戰略有什么不同――從公司管轄體系對比TCL與GE、諾基亞之間的差距[J] . 管理科學 . 2003. .2

[3]傅賢治 多元化經營與企業擴張方式的選擇[J] . 中國工業經

篇10

關鍵詞:負債經營;財務杠桿;財務風險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

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實現經營目標的重要特征,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和客觀要求。由于負債經營為企業及時提供了發展所需資金,降低了資金成本,并利用財務杠桿作用使企業實現較高的收益。因此,很多企業都會利用負債來滿足對資金的需要,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然而,負債經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高了企業的獲利能力;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因此,企業必須從自身環境的綜合分析出發進行全局考慮,樹立正確的負債經營觀,把握好時機,確定和選擇企業的最佳負債規模和結構,充分運用財務杠桿效應,選擇適當的融資渠道,不斷促進企業持續健康地發展。

一、企業負債經營利弊分析

(一)企業負債經營的積極意義

1、迅速籌集資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企業必須不斷開拓創新,才能求得生存與發展。但是,企業單靠自身積累不僅在時間上不允許,而且在數量上也難以適應其發展的需要。所以,負債經營可以彌補企業自身積累不足的缺陷,爭取先發制人,搶占市場先機,以獲取更多收益。

2、增強經營者的責任感。負債經營有利于增強經營者使用資金的責任心和緊迫感,因為負債經營是一種具有驅動力和風險性的經營方式,改變了企業無償使用資金的格局,使經營者承擔起還本付息的壓力。這種壓力使企業管理者不得不注重資金的經濟效益,樹立資金的時間價值觀念,克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造成的資金閑置浪費現象,增強其在資金使用上的責任心和緊迫感,自覺加強管理,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

3、獲得財務杠桿效應。杠桿利益是指利用債務籌資所產生的固定費用給企業帶來的額外收益,在企業資本結構一定的條件下,企業從息稅前利潤中支付的債務利息是相對固定的,當息稅前利潤增加時,每一元息稅前利潤所負擔的債務利息會相應降低,扣除所得稅后分配給企業所得者的利潤就會增加,財務杠桿效應大小的指標就是財務杠桿系數(DFL),即普通股每股稅后利潤變動率相當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即DFL=EBIT/(EBIT-I),可以看出,在總資產利潤率大于負債利率的前提下,借入資本越多給投資者帶來的額外收益就越多。

4、降低資金成本。負債經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資金成本。因為對于投資者來講,債權性投資收益率相對固定,一般都能夠按期收回本息,投資風險較小。因此,投資者要求的報酬率一般較低,企業的資金成本相應也較低。同時,企業可以從負債經營的“減稅效應”中獲利,因為根據稅法規定,企業貸款利息可以計入企業經營成本,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從而減少所得稅支出,降低資金成本。

(二)企業負債經營的負面影響

1、借債不適度會使財務風險增加。財務風險是指在企業資本中由于負債資本比例的變化而給企業帶來更大收益或造成更大虧損的不確定性。財務風險的大小可以用財務杠桿系數來衡量。由于負債需按期還本付息,如果企業某期生產經營不順而發生虧損,無力支付到期本息,就可能被債權人強制申請破產,負債越多,這種可能性就越大。

2、資產負債率過高會使企業面臨資不抵債的風險。企業通過舉債來進行籌資,負有到期還本付息的法定責任。在資金結構中,若負債率過大,如果企業出現如企業運用負債進行投資的項目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率、或者企業整體的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惡化、或者企業短期借款資金運作不當等情況時,企業的高額負債就加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使企業的權益資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如果此時企業的生產經營環節稍有脫節,資本金無法及時收回,就會削弱企業的經營活力,影響企業的聲譽,更嚴重的還會使企業面臨資不抵債、無法持續經營的滅頂之災。

3、負債經營對企業投資和籌資影響巨大。從企業投資的角度看,包括投資的判斷和決策、投資運作和管理。投資判斷和決策風險是絕對風險,一旦出現決策上的失誤,企業會馬上陷入自己設置的債務陷阱之中。但在正常情況下,絕對風險是可以避免的,仍有的風險就是投資回收期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債務到期而資金不能及時收回,必須延期或舉新還舊,這樣會大大增加企業負擔,降低企業的經濟效益。從企業籌資的角度看,由于企業的負債經營,必然使企業的負債率增加,對債權人的債權保障程度降低,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后增加負債籌資的能力,使未來籌資成本增加,籌資難度加大。

4、過度負債有可能會引起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債權人利益不受損害的一個前提條件是企業的風險程度要處于預測所允許的范圍之內。而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股東往往喜歡投資于高風險的項目。因為如果項目成功,債權人只能獲得固定的利息和本金,剩余的高額收益均歸股東所有,于是就實現了財富由債權人向股東的轉移;如果高風險項目失敗,則損失由股東和債權人共同承擔,有的債權人的損失要遠遠大于股東的損失,這就是所謂的“賭輸債權人的錢”。鑒于此種利益關系,如若協調不好,勢必引起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沖突。

二、負債經營策略

(一)確定企業合理的負債規模

1、要確定最優的資本結構。正確把握負債的量與度,企業的息稅前利潤率大于負債成本率是企業負債經營的先決條件,如果息稅前利潤率小于負債成本率,就不能負債經營,只能用增加權益資金的方法籌集。要適度利用財務杠桿的作用,合理控制財務杠桿的副作用,充分獲取財務杠桿效益和避免財務風險是企業一種兩難的選擇,如果過分強調杠桿作用而舉債過多,則會增加財務風險,一旦企業經營不善或經濟環境惡化,息稅前利潤率就會下降到負債成本以下,就會加重企業的危機,出現財務杠桿的反作用。一般來講,不同渠道獲取的資金其成本有高有低,而負債的資金成本往往低于自有資金的資金成本,為此企業必須權衡財務風險和綜合資金成本的關系,合理安排資本結構。

2、必須考慮企業的償債能力。企業的償債能力用償債能力指標表示,常用的短期償債能力指標有:

(1)流動比率。即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該比率越高,表明企業周轉資金越充裕,支付能力越強。流動比率是測定企業償債能力的代表性指標,世界公認的標準為2∶1。

(2)速動比率。即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一般標準為1∶1。

(3)應收賬款周轉率。一般來講,應收賬款周轉率越高越好,周轉速度越快,說明資金流動性好、質量高,同時壞賬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小。

(4)存貨周轉率。存貨周轉率也是以高為好,表明周轉速度加快,可以提高全部流動資金的循環使用。

3、預計負債比率高低應考慮的情況

(1)銷售收入情況。銷售收入增長幅度較高的企業,其負債比例可以高些。

(2)經濟周期波動情況。一般而言,在經濟衰退、蕭條階段,由于整個宏觀經濟不景氣,多數企業應該盡可能壓縮負債甚至采用“零負債”策略;而在經濟復蘇、繁榮階段,企業可以適度增加負債,迅速發展。

(3)行業競爭情況。商品流通企業因主要是為了增加存貨而籌資,而存貨的周轉期較短、變現能力強,所以其負債水平可以相對高些;而對于那些需要大量科研費用、產品試制周期特別長的企業,如果過多地利用債務資金顯然是不適當的。

(4)產品市場壽命周期情況。如果某種產品處于其市場壽命周期中的成長期,且預計投資收益好,應適當提高負債比率,充分利用財務杠桿效益,以盡快形成規模經濟,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反之,如果該產品處于其市場壽命周期衰退期,銷售量急劇下降,此時無論產品的預計投資收益如何,都應減少負債,縮減生產經營規模,防止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發生。

(二)加強企業經營管理,提高資金利用率。企業通過各種方式融入資金后,下一步就是怎樣管理好資金。

1、在做投資決策時,應盡量選擇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項目,以保證資金的快速周轉。在資金的籌措上,也應以需求為依據,舉債過多或過早都會使資金閑置,增加利息負擔,造成資金浪費;舉債不足或延遲又會影響企業經營,使企業喪失良好的經營機會。企業管理還應在產品結構、質量、經營、工作效率等方面切實統籌規劃,實現企業管理最佳狀態,提高資金利用率。

2、企業的負債經營給企業帶來的利益是可觀的,但要獲得這可觀的利益,就要求企業在內部管理上具備高效率的管理機制、高素質的管理人才,以及靈敏度高的信息系統。從一般原理出發,適度的負債經營有利于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的實現,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經營風格。但負債經營的比例究竟要多高,這是最佳資本結構確定中的關鍵問題,也是一個沒有普遍適用模式的難題。所以,必須從自身環境出發,加強企業經營管理,健全監督機制,進行全盤考慮。充分發揮負債經營的優勢,合理規避負債經營所帶來得風險。

(三)完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

1、建立合理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預警和評價。企業理財的對象是資金,就短期而言,企業能否維持下去,并不完全取決于是否盈利,而取決于是否有足夠的現金用于各種支出,預警的前提是企業有利潤。對于經營狀況穩定的企業,其應收、應付賬款及存貨等一般能保持穩定,因此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一般大于凈利潤。企業現金流量預算的編制,是財務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準確的現金流量預算,可以為企業提供預警信息,使經營者能夠及早采取措施,為準確編制現金流量預算,企業應該將各具體目標加以匯總,并將預期未來收益、現金流量、財務狀況及投資計劃等以數量化形式加以表達,建立企業全面預算,預測未來現金收支的狀況,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為期,建立滾動式現金流量預算。對企業而言,在建立短期財務預警系統的同時,還要建立長期財務預警系統、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經濟效率指標等最具有代表性,獲利是企業經營最終目標,也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償債能力指標有流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等;獲利能力指標有總資產報酬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等;資產運營能力指標有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等。

在通常情況下,可以這樣來確定這些預警信息的指標:

(1)債務償還本息能力的分析:債務償還本息償付比率=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債務本金)/(1-所得稅率)。顯然,這個比率越高,表明企業的負債本息償還能力越高;負債經營的風險越低,反之則越高。在通常情況下,當這個比率大于1.50時,無需發出預警信息;當這個比率處于1.25~1.50時,需要發出輕度預警信息;當這個比率處于1.10~1.25時,需要發出中度預警信息;當這個比率處于1.00~1.10時,需要發出強度預警信息;若這個比率等于1,表示負債經營收益剛夠支付利息費用,負債經營無利可圖,預示企業負債經營已經出現風險;若這個比率小于1,表明負債經營收益已不足于支付債務利息,此時企業必須要用自有資金的收益來補償債務利息,實際上企業負債經營已處于虧本經營的地步。當后兩種情況出現時,企業應停止負債經營。

(2)預期收益抗風險能力的分析:可用負債經營的實際收益與原先預測的收益之比率來確定預警信息。當這個比率大于1.30時,無需發出預警信息;當這個比率處于1.10~1.30時,需要發出輕度預警信息;當這個比率處于0.90~1.10時,需要發出中度預警信息;當這個比率小于0.90時,需要發出強度預警信息。

2、建立有效的財務風險控制機制

(1)風險回避策略。企業的決策者應根據自身的經營特點和財力,正確對待收益和風險的得與失,或采取回避政策,或制定出正確的判斷標準,求得風險取舍的最佳選擇,運用多種財務策略,減少風險損失。

(2)風險轉移策略。以投保的方式將風險轉由保險公司承擔,將較大的經營活動委托專門機構完成,通過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以及契約的形式將風險轉移。

企業應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不同需求和企業自身的優勢,生產利潤率相互獨立的商品,實行多元化投資和經營,使得不同項目、不同商品的旺季和淡季、贏和虧,在時間上或數量上互相補充,以彌補某一方面的損失給企業帶來的風險。據此可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財務風險防范機制,對企業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妍雯.試論負債經營控制策略[J].企業技術開發,2006.9.

[2]陳煒.企業負債經營的財務思考[J].企業經濟,2005.6.

[3]宋瑞良.試論企業負債經營[J].經濟師,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