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產品質量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01:26: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產品質量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對策
1.寶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現狀
1.1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現狀
寶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于2008年7月正式成立,主要職責是承擔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及監測管理,負責全市檢驗監測體系建設、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落實、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申報等項工作。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4名,配備一輛檢測車和3臺速測儀器,可以承擔農產品農藥殘留速測和業務培訓工作。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抽查蔬菜 11526個,蔬果3328 個農業論文,食用菌60個,其中送農業部農產品質量測試中心(楊凌)檢測樣品 105個,總體合格率 99.8 %;配合部、省安排的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 8次,抽檢樣品 139個,合格率97.8 %。近年來,我市未出現因食用初級農產品而引發的中毒事件,維護了公眾健康,切實保障了農產品消費安全論文格式模板。
同年8月份,《寶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實施意見》正式啟動實施,先后在市恒豐園蔬菜批發市場、寶商家美佳超市、華潤萬家超市等建立了10個蔬菜檢測室,專人負責,配備了檢測人員,制訂完善了各項制度,開展日常檢測工作。每天抽取各自經營的水果和蔬菜樣品進行農殘檢測,并向農業部門通報檢測信息農業論文,有效防止不合格農產品在市場流通,有力保障城鄉居民的消費安全。其次在市區批發市場使用政府公益崗位聘用檢測人員,分別安排在金臺、渭濱和陳倉區的農產品批零市場和生產基地,既解決了人員工資待遇問題,又保障入市檢測順利實施。
1.2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現狀
市屬九縣三區中,我市已有陳倉區、鳳翔、太白、岐山和扶風等縣先后建立農產品質檢站,其余各縣均在農口部門設立了農產品檢測站。其中,陳倉區和鳳翔縣已完成項目建設,等待驗收,眉縣、隴縣、鳳縣、金臺區和渭濱區也在努力爭取建設項目。目前有農藥殘留速測儀器的縣區,也只能進行蔬菜、水果農藥殘留速測。
2.存在問題
2.1監管體系不健全
大多數縣區農業局沒有單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有些縣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的牌子掛在農技中心,執法大隊,無固定編制,無專職檢測人員農業論文,檢測設備不齊全,監管工作不能獨立進行。鄉鎮監管責任還沒有落實,難以完成依法監管職責,監管體系不健全,缺位問題非常突出。
2.2使用農業投入品
個別農戶在生產過程中,為了盲目追求產量和收入,忽視農產品質量,大量使用超標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生長劑等其他農業投入品,導致蔬菜、水果的農藥殘留量嚴重超標,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存在隱患論文格式模板。
2.3檢測能力差
市監測中心目前也只有一些簡單的農藥殘留速測儀器,只能進行部分速測檢驗工作。大部分縣區還沒有爭取到監測項目建設,有些縣區檢測儀器只能閑置,沒有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市、縣經費不足問題更為突出,根本無法開展日常監測工作,難以有效監管。
3.對策及建議
3.1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
各級政府要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資金投入力度農業論文,財政部門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把加大檢驗體系建設,開展例行檢測和監督檢測等工作經費足額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市場準入制度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3.2加快監管體系建設
逐步建立以市級監測中心為龍頭,以縣(區)監測站為依托,以鄉鎮檢測所為基礎,以農產品產銷企業(批發市場、大型超市、農產品產地、專業協會及鄉鎮重點農產品集散地)內設檢測室為補充的“三級四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形成“政府負總責,三級有機構,監管到村組,檢測全覆蓋”的監管模式。從上到下形成一個監管網絡,職責明確、關系協調、運轉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3.3 實行市場準入制度
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要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和市執法大隊加大對各大超市、農貿市場的監督檢查力度,要求其建立農產品檢測室,每天進行抽樣檢測農業論文,建立檔案管理論文格式模板。不合格的農產品堅決不能入市銷售,對檢測發現重大質量問題的農產品要及時上報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處理。
3.4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基礎,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措施。加快農業標準化,圍繞“統一、簡化、協調、選優”原則,擴大示范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和產業效益,實現農產品從土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運用。通過建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區,進一步促進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工作。
3.5加大宣傳力度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的安全意識。通過新聞媒體、發放宣傳資料、現場檢測、舉辦培訓班、優質農產品生產示范等形式,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信息和法律法規經常性的宣傳,提高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引導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指導消費者安全消費。
參考文獻:
[1]錢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探析[J].河北農業科技,2007(2).
[2]雷鄭莉,張玲,祁玉峰.河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現狀及構建[J].河南農業科學,2007(2):114-116.
[3]李燕妮,王曉妮,李乃會.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存在問題集發展建議[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11):6-7.
篇2
關鍵字: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戶;農業企業
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層出不窮,從農田到餐桌農產品供應鏈各節點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許多問題。其中,大多來自于食品供應鏈的前端--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環節(鐘真,孔祥智,2012)。由于農產品安全生產是保證食品安全的基礎(錢原鉻,趙春江,2011),沒有供應鏈前端的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也無從談起。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從生產者源頭進行控制,一旦生產環節出現了農藥殘留超標等安全問題,就會一直延續到餐桌,進而影響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周峰,徐翔,2007)。基于此,本文通過對2000-2013年國內相關文獻的研究,試圖從農產品生產者(農戶和農業企業)角度,歸納和梳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產生因素,以期探尋未來相關研究的方向和重點。
文獻搜集結果
為了全面了解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筆者以相似概念“食品安全”替代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搜索(錢永忠,王芳進,2005),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入口,檢索了“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發現以“食品安全”為“主題”,從1915年到2013年間的文獻共有84580篇。根據這幾個數據庫的“主題”搜索結果,對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文獻數量進行了統計,結果如圖1.1所示:
圖1.1 CNKI數據庫中以“食品安全”為“主題”的文獻統計
資料來源:中國知網
可以看到,在2007年之后文獻數量有一個較大幅的增長,數據上從2000年到2007年平均6262篇上漲到2008年的12417篇,這也與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引起的全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有關。2008年之后則較為平穩的增長,數量上并沒有大幅度的波動。
由于本文旨在探討供應鏈生產者(農戶、農業企業)的生產情況及其責任,在文獻檢索上以“2012-2013南大核心期刊目錄”(經濟學和管理學類)為參考標準,同時以“農戶”、“農業企業”分別為“主題”、“關鍵詞”進行搜索,結果多來自中國農村經濟、中國農村觀察、農業經濟問題、管理世界等國內核心期刊。
檢索后發現,進入21世紀以來關于農戶以及農業企業生產的研究數量比較多,如圖1.2所示:以“主題”為“農戶”的搜索為例,可以發現關于該類問題的文獻呈現出連年遞增的情況。2008年為2063篇,2009年為2257篇,2010年為2367篇,2011年為2063篇,2012年為2936篇,2013年為2865篇,但是2000年到2007年8年間平均文獻數量也僅僅為585篇,也可以看出關于食品安全的話題在這個階段仍然沒有引起普遍的聚焦;同樣,關注農業企業的研究,文獻數量從2008年到2012年呈現連年上漲的趨勢。與之相比,關鍵詞檢索的數量少于主題的檢索,但是在基數上也處于較高的水平。因此,縱觀當前國內對于農產品生產者的研究多集中在農戶與農業企業上,本文也從這兩者出發,探究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影響因素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于農戶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文獻主要集中在研究農戶自身的缺陷,包括粗放型生產,規模不經濟,以及缺乏統一有效管理等(尚超,2011)。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與農戶數量過多導致難以控制、質量標準體系存在缺陷有關,但是農戶的質量安全認知程度低、技術文化水平不高則往往是導致質量安全問題的直接原因。具體而言專業化生產程度不足,缺乏有效的規模以及缺乏補貼和培訓是導致農戶安全行為得不到保證的原因。
(一)農業專業化生產
我國當前的農戶生產主要集中于粗放型生產(譚天明,2011),規模不經濟,生產行為較為落后。因此,有必要通過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的創新,來提高農業的分工和專業化水平,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羅元青,王家能,2008)。由于傳統農村集體組織在動員、形成專業化生產方面有積極的作用(高春鳳,朱啟臻,2007),但在專業化生產條件下,傳統集體組織很難適應市場要求,這是專業化生產條件下的農民比非專業化條件下農民合作意愿強烈的原因所在。因此,為了提高農民的專業生產能力,鞏固農產品質量安全,在我國農業產業化實踐中,政府應該探索,創新多種組織形式,如合作經濟(中介組織)帶動型、專業市場帶動型、主導性產業帶動型等(羅元青,王家能,2008)。由于經濟學的分工理論只注意了分工和專業化在提高經濟效率方面的作用,但是卻忽略了專業化生產由于資產專用性的增強而帶來的交易費用的增加(羅必良,劉成香,2008)。因此,進行農業專業化生產也應該選擇縱向一體化的經營形式以減少專業化生產要求的高資產專用性帶來的交易費用,允許和鼓勵農戶建立合作經濟組織,從而使得分散農戶更能獲取有用的信息從而節約信息費用,減少信息的不對稱。
(二)農業生產規模
不同種植規模農戶是否存在效率差異,曾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生產規模的差異所造成的效率的差別也會對農戶的農產品安全生產行為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傳統經濟理論認為,以小農生產為基礎的小規模農業經濟是與現代市場經濟相對立的非效率經濟。一種有影響的觀點從強調農民收益和發展現代農業角度,主張應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擴大土地的經營規模,實行農地規模經營(任榮華,2007)。但是這種單純擴大規模的做法并不實際,其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農戶是否存在規模經濟問題,沒有關注農戶經營是否存在適度規模問題(劉鳳芹,2003)。對于適度規模的控制也不僅僅是縮減農戶的生產規模,陳潔和蘇永玲(2008)通過對“禁牧”這一縮減農業生產規模的行為進行研究后發現農戶的總收入經歷了由降到升的過程,而且禁牧舍飼對農戶種植、養殖產生了影響;同時,項目區內農戶的生產成本逐年增加,純收入有所下降(李新,2006)。成本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農戶采取機會主義行為,使用不合格的原料進行農產品的初生產,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也不利。
(三)其他因素
農業補貼會對農戶的安全生產行為產生影響。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改革農業補貼方式,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糧食直接補貼的同時,在糧食主產省區大力實施良種補貼項目。良種補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了政府農業補貼效率(王秀東,王永春,2007),對農戶的安全生產有著積極的影響;此外,道德風險也會對農戶的生產行為產生影響,有機食品生產農戶道德風險發生的比例高達9.03%(張利國,2008),有必要加強監督管理,進行農業生產技術指導來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同時,生產的模式,如農戶與企業的合同也會作用于農戶的生產行為。公司也可以通過與合作社簽訂訂單,利用合作社內部成員之間的互相監督和自我約束,來保證產品的質量和訂單的履行(郭紅東,蔣文華,2007)。
關于農業企業社會責任研究
除了農戶之外,生產環節中另一個重要的利益主體是農業企業。雖然當前國內農戶粗放型生產以及缺乏必要的知識和指導直接導致農產品安全問題(譚天明,2011),但是在“公司+農戶”鏈條中,農業企業充當的角色也不容忽視。以廣東省為例,2011年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2403家,帶動農戶達403萬戶,實現農業總產值1640.4億元,占全省實現農業總產值2042.2億元的80.3%。農業企業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對農戶起到重要的影響,如果企業沒能履行好帶動農戶的責任以及執行自身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行為,難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在此基礎上,農業企業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忽視社會責任也導致了自身以及連接農戶的農產品安全問題。農業企業的特殊之處在于生產的農產品直接關系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姜海洋,2011),并受多種因素影響(汪鳳桂,歐曉明,2013),但是眾多農業企業的表現確差強人意。具體來說,生產商沒有履行好自身的社會責任受到自身和外部的約束:
(一)自身因素
農業企業沒有履行好自身社會責任應該歸咎于自身的運營模式,即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責任意識薄弱、信息披露不足。首先,有學者認為農產品質量問題的發生與生產商自身營銷渠道模式相關(王曉鳳,張文勝,2012)。以乳制品為例,我國乳制品銷售渠道分為完全縱向一體化模式和契約一體化模式。由于乳品的兩種營銷模式都難以真正掌握和覆蓋廣大農村地區,這使得小企業和小生產作坊占據著農村市場。相對大型企業擁有較完善的監測系統,小生產作坊和小企業由于各種原因,容易出現質量問題。
其次,對農業企業而言,維持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責任兼具長期的有利性和短期的不利性。長期來看,承擔食品安全責任有助于企業形成良好的信譽,有助于建立消費者信任,而且通過加大對原材料的控制和質量控制技術的投入對提高企業收益有顯著影響(郭宇,龐文添等,2013)。而短期來看,這種責任往往會與企業的盈利發生直接沖突。出于利益最大化,企業在短期內可能不用履行自身提供質量安全產品的責任(趙翠萍,2012)。這也是導致農業企業可能沒有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自身因素。
最后,農業企業對于信息披露的不足也是不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這里的信息包括了產品安全信息和社會責任信息。古川和安玉發(2012)認為農產品生產商要獲得消費者信任并實現與低質量生產商完全分離,必須披露更多的質量安全信息,同時高質量生產商披露信息對其更加有利。而在社會責任信息方面,由于人們在選擇產品時需要了解農業企業是否具有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而農業企業自身很少或者沒有進行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朱晉偉,李冰欣,2012),這也造成了消費者誤買等現象的出現,從而導致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
(二)外部因素
除了農業企業自身存在的因素使其沒有履行好社會責任之外,外界也難以提供有效的監督和管制。具體體現在社會評判機制、市場引導機制、政府干預機制和公眾治理機制的不得當(賀立龍,朱方明,2012)。這也關乎生產要素或權利的歸屬界定不清,資源配置方式不合理,生產要素或權利得不到最優化的動態調整,以及激勵與懲戒失衡。
是否應該建立積極干預企業市場行為的外部機構規制,長期以來,對這一議題都存在著爭論。雖然傳統規制理論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各種措施、立法以及行政控制,較好地解決企業沒有履行社會責任的市場失靈問題,但是外部監督并不是每時每刻都是行之有效的。
目前,學術界研究外部因素對于企業監督的主要關注點是外部監督機構與企業市場行為方面,諸如妨礙市場效率的壟斷、合謀、信息壁壘等行為的規制,而對于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規制并沒有太多的研究(李志強,鄭琴琴,2012)。但是,有少數學者認為外部監督并不能使得企業很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孫習明等(2012)在基于“中國到澳大利亞”供應鏈的研究上,發現國家的管制能夠比廠商自身提供更大的約束作用,但是從近幾年發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上看,國家的管制卻不盡人意。從企業集群作為研究對象看,更需要充分考慮組織和群體所在的外界環境,特別是企業與企業之間形成的交易網絡以及企業家與企業家之間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董進才,黃瑋,2012)。周英豪(2009)認為我國對農產品,諸如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側重于生產后的控制,很少注意到生產中預防控制的重要性,體現在畜產品標準體系方面就是關于產品質量、檢測方法的標準很多,而關于加工技術規程、衛生規范以及生產中認證的標準很不夠。外部約束的不足同時體現在懲戒、打擊力度不夠嚴上。陶菁和顧慶良(2009)提出企業作為自利的經濟人,其社會責任的形成并不是自發生成的。不能指望自發演進過程提供解決社會群體面臨的所有協調以及沖突問題的方案,實際上它也沒有提供什么方案。要確保企業社會責任演化的內在規則得到遵守,就需要外在的強制制度予以激發,政府作為供給外在制度的組織,具有其先天的優勢。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加大監管、增強外部約束,完善監測標準也是激勵生產商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舉措(文曉巍,劉妙玲,2012)。
研究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文獻研究為我們更加系統的理解如何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通過對已有文獻的綜述,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了當前農產品質量存在的原因,并得出了以下結論:
1.多數學者認為,農戶沒有履行自身責任體現在為了追求利益而沒有注重原材料的質量,但是對于我國來說,這與農業專業化生產水平低,規模不大,監管不足等原因有關;
2.對于企業來說,為了減少成本而生產質量不達標產品,最終可能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使不合格農產品充斥市場的情況出現,給消費者帶來危害。這存在著自身與外部原因:自身原因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責任意識薄弱、信息披露不足;外部因素主要是監管不力等問題。
(二)未來展望
盡管學術界已經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但是,仍有一些問題值得后來研究人員的關注和思考:
1.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解決過多地集中在企業社會責任和政府監管上,對消費者的安全認知,購買意愿和行為因素等研究較少,深度不足。而且對于消費者認知的研究多集中在超市,代表性有限。因此,未來的研究也應該多涉及代表性更大的農貿市場等。
2.從利益相關者出發,對于建立整個供應鏈的風險防范機制的研究卻比較少,呈現出“個別防范措施較多,整體預警研究較少”的問題,這也難以串聯供應鏈中的各個利益相關者,一旦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對于之后利益相關者的安全也帶來相應的挑戰。后續的研究中,如何重新認識這些主體的本質及其在農產品安全控制中所發揮的作用將是一個必要的工作。
篇3
協會深刻認識到,在這輪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潮中,行業結構調整實施越早,轉型升級就能越快。作為為下游行業提供加工裝備的縫制機械行業,實施結構調整的核心就是產品結構的調整和產品技術的升級,通過調整和升級去滿足下游行業的發展需求。而行業產品結構調整的方向就是發展智能、高效的機電一體化縫制設備,實現節能、省人工;產品技術的升級就是提升產品的技術和質量發展水平,推動產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為此,近年來,協會抓住發展機電一體化高效縫制機械這條產品結構調整主線不動搖,推動行業步入增量取代存量的發展新周期,實現了行業平穩復蘇和持續發展,取得了較為明顯的調整成效。
一、多管齊下引導行業產品結構向
機電一體化方向快速調整
1. 通過編制《行業“十二五”科技開發指南》,明確將光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研究列為“十二五”關鍵領域,將高效電腦平縫機、電子花樣機等設備列為優先研發項目,引導企業向光機電一體化產品方向傾斜。
2. 通過協會主辦的國際展會鼓勵企業展示機電一體化新品。協會將2011、2013CISMA展會主題分別定為“質量、效益、綠色”和“品質、效率、智能”,通過舉行優秀新產品評選,以新產品獲獎等級來適當減免企業參展攤位費用的舉措進行資金獎勵,支持鼓勵企業創新和展示高效、環保的縫制設備。如,在CISMA2013優秀新產品評選中,獲獎的52個產品100%為機電一體化新產品。據協會對參力CISMA2013的40家骨干整機企業展示的產品進行初步統計顯示,機電一體化產品的展示比重已經由2011年的60%快速提升至 2013年的90%。
3. 定期舉辦行業機電一體化技術交流和《機電一體化技術研究與創新優秀論文》征文與評選表彰活動。自2011起,協會依托電子電控專業委員會工作,每年舉辦機電一體化技術交流,組織行業科技人員開展技術交流;連續舉辦了兩屆機電論文征文與評選表彰活動,征集論文上百篇,其中40余篇優秀論文被推薦至各類核心及國家學術期刊上發表。較好的發揮了促進電控技術研究和交流提升的目的。
4. 在國家發改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產業政策層面,積極將“機電一體化高效節能縫制機械”列為優先和鼓勵發展目錄,發揮了重要的產業調控和政策導向作用。
通過以上工作引導和推動,行業近年來產品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機電一體化產品占比大幅提升。據協會2013年最新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機電一體化高效節能縫制機械總產量占工業縫制機械總量的比例已由2009年的10%提升到目前的49%;平、包、繃等大宗主導產品中機電一體化產品占比由2009年的15%提升到目前的55%。其中,電腦平縫機2013年總產量高達270萬臺,同比猛增80%,首次超過機械型普通平縫機產量。
二、以實施行業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為著力點
推動產品技術升級
為促進行業產品技術升級,創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與產品,提升行業整體技術發展水平,在中輕聯的組織領導下,協會2008年聯合骨干企業向國家科技部申報了《高效節能縫制設備》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該項目于2010年正式批準立項實施。三年來,參與典型高效節能縫制設備課題研究的主要企業均已完成了各自負責的高性能電腦平縫機、電子花樣機和電控上袖機的整機產品試制、定型及示范生產線的建設。參與伺服控制系統課題研究的主要企業均已各自建成具備標準軟硬件接口及靈活定制功能的多軸縫制設備電控系統開發平臺,完成了典型產品的測試、定型、優化,建成了年生產能力1萬臺以上高性能多軸縫制機械伺服控制系統生產示范線。
經攻關成果聯合測試,高效電腦平縫機可實現5000針/分鐘,電子花樣機可實現2800針/分鐘、電子上袖機可實現3500針/分鐘的最高縫紉速度,產品平均節電30%,效率提升20%以上,機器噪音、振動等各項主要技術性能指標完全達到了國外先進技術水平。同時,該課題還累計14篇,申請專利16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4項,開發完成面向電子套接機的運動學及動力學仿真分析軟件1套,縫制機械參數化設計軟件1套,完成制定行業標準8項,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1項,國家標準2項。
通過組織實施行業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各參與企業累計配套投入科研資金近1200萬元,購置了一批先進高精密的試驗儀器與設備,培養了一批既有實踐經驗又有豐富理論知識的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在提升各企業自身科研技術實力的同時,也通過新產品的市場配套和示范推廣,有力帶動了整個行業的技術發展水平。如,北京大豪公司在課題研發過程推出的HSC高壓閉環系統、綿陽58所的HDSC全伺服系統、鮑麥克斯公司的MT系列多軸伺服系統、中捷股份公司WR系列系統在國內外市場上配套電子套結機、花樣機、曲折縫、鎖眼機、自動縫制單元等機器累計逾4萬多臺,創造產值近10億元人民幣,有效填補了行業中高端縫制設備電控系統領域的空白。
目前該課題已經結題并進入全面驗收環節,協會下步重點組織做好科研成果的行業示范和推廣,加快行業高效節能縫制設備的全面升級和更新換代。
三、以實施產品質量提升工程為抓手打造
篇4
關鍵詞:許可證 現場 審查 證據
生產許可證制度是根據國務院440號令。2005年9月1日起正式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精神要求,總結了20多年來實施生產許可證制度的成功經驗,借簽了國外生產許可管理的有效做法,突出了確保產品質量安全,貫徹國家產業政策,促進經濟健康協調的立法宗旨。體現了科學公正,公開透明。程序合法,便民高效地工作原則。《條例》及(實施細則)等一系列的配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具體工作機構職責,細化完善了相關工作制度,突出強調化了獲證后監督檢查及法律責任。
核查人員指具備一定資質,從事審查申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企業的保證產品質量必備生產條件的人員。山東省生產許可證辦公室及山東省質量認證中心采取了科學客觀的層層選拔篩選的模式。經過嚴格的資格初選、培訓、考試、注冊、面試、入職專業培訓、實習、評價等環節,優勝劣汰選拔造就了一批素質高,品質好,專業能力強,吃苦耐勞的生產許可證審查(專家)隊伍。大大地降低了現場專業審核風險。審查員的作用是以客觀公正的對生產許可證申請企業現場采集信息,并做出評價。
現場核查:核查人員是對申請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現場以客觀公正抽樣的方法獲取客觀證據。是生產許可證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審查組依照核查辦法和實施細則的要求,運用抽樣的方法尋找客觀證據,對申請企業的基本條件進行核查并做出評價的一系列具體活動。(1)首次會議結束后審查人員由企業負責人帶領,按照申請產品的生產工藝過程對企業的主要生產場地,設施的做一次比較完整的觀察,通過現場觀察,審查組對企業概況,場地設施和現場管理,生產過程,工藝水平等比較全面的基本了解,有利于審查組對核查的重點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檢查評價,做出客觀的結論。重點查看企業名稱。住所。生產地址。申請單元。設備名稱精度,檢測儀器,原(輔)材料,是否與申請書記載一致。(二)審查組與企業和實地核查組織單位的溝通(三)核查的企業生產線應該是企業正在生產運行的生產線。(四)審查員在對生產現場進行核查時,應有企業陪同人員在場,有利于核查出不合格問題時,便于企業確認。(五)在對企業的生產現場以及管理文件,技術文件,標準,工藝文件等進行核查時,如發現不合格,應做準確的記錄,以保持記錄可追溯性(六)審查員在分工范圍內發現的情況或問題涉及其他審查員分工范圍的,應及時與相關審查員溝通予以核實。(七)審查員應指導和督促企業填好產品型號規格確認表儀器設備確認表。(八)對不合格項及輕微不合格的確定,應反復核實并與組長溝通。以保證其客觀性和準確性。2.審查組內部會(一)審查組要召開內部會對各自介紹負責的核查情況,主要是存在問題(二)填寫核查記錄(三)互相討論,確定企業現場核查中的不合格項,有爭議的問題取的一致意見。并與審查組長溝通,做出決定。(四)企業存在問題不構成不合格項的對企業提出整改要求,提出整改意見(五)對不合格項形成書面材料的整改要求。(3)《工業生產許可證企業實地核查辦法》將核查項目分為七部分(一)質量管理職責企業應有負責質量的領導并設立相應的質量管理人員及機構,管理職責應規定有關部門,人員的職責和相互關系,在企業制定的質量管理制度中應有相應的考核辦法并嚴格實施。(二)生產資源提供1.企業必須具備滿足生產和檢驗所需要的工作場所和設備,必須具備實施細則5.2中規定的必備生產設備和工藝裝備,其性能和精度應滿足生產合格產品的要求,2.企業的生產設備和工藝設備應維護保養完好。3.企業必須具備具有實施細則5.2中規定的檢驗,試驗和計量儀器,性能和精度滿足生產合格產品的要求,并在檢測合格有效期內使用(三)人力資源要求1.企業領導應具有一定的質量管理知識,并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知識。2.企業技術人員應掌握專業技術知識,及一定的質量管理知識。3.檢驗人員應熟悉產品檢驗規定,具有與工作相適應的質量管理知識及檢驗技能。4.工人應能看懂相關文件。(圖紙。配方和工藝文件),并能熟練地操作設備。5.企業應對與質量相關人員進行必要的培訓和考核。(四)技術文件管理企業應具備和貫徹實施細則5.1中規定的產品標準和相關標準。如有需要。1.<企業制定的標準應不低于相應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要求,并經當地標準化部門備案。技術文件應具有正確性,且簽署。更改手續。技術文件應具有完整性,文件必須齊全完備配套。技術文件應和實際生產相一致,各車間。部門使用的文件完全一致。2.企業應制定技術文件管理制定,文件的應經過正式批準,使用部門可隨時獲得文件的有效版本,文件的修改應符合規定要求。3.企業應有部門或專(兼)職人員負責技術文件管理。4.企業的技術文件包括〈1〉標準文件〈2〉設計文件〈3〉〈工藝文件〈4〉檢驗文件〈5〉包裝。存儲,運輸等文件。〈6〉其他文件。采購過程一般包括〈1〉采購文件控制〈2〉對供方的評價控制〈3〉采購合同的控制〈4〉采購產品的驗證控制。(五)工藝管理1.企業應制定工藝管理制度及考核辦法,并嚴格進行管理和考核。原(輔)材料,半成品。成品,工裝器具等應按規定放置,并應防止出現損傷或變質。2.企業職工應嚴格執行工藝管理制度,按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等工藝文件進行生產操作。3.企業應明確設置關鍵質量控制點,對生產中的重要工序或產品關鍵特性進行質量控制。4.企業應制定關鍵質量控制點的操作控制程序并依據程序實施質量控制。名詞解釋:(程序為進行某項活動或過程所規定的途徑。)(特性可區分的特征)(特征產品、過程或與要求有關的固有特性。)對產品質量不易或不能經濟的進行驗證的特殊過程應進行設備認可工藝參數驗證和人員鑒定,并按規定的方法和要求進行操作和實施過程參數監控。5.企業應規定產品標識方法并進行標識。6.企業應制定不合格品德控制程序,有效防止不合格產品出廠。(六)產品質量檢驗1.企業應有獨立行使權利的質量檢驗機構或專(兼)職檢驗人員,并制定質量檢驗管理制定及檢驗和計量管理制定。2.企業有完整、準確、真實的檢驗原始記錄和檢驗報告。根據質量特性,取得科學的數據,出具科學可靠檢驗報告。3.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按規定開展產品質量檢驗,做好檢驗記錄,并對產品的檢驗狀態進行標識。4.企業應按相關標準的要求,對產品進行出廠檢驗和試驗,出具產品檢驗合格證,并按規定進行包裝和標識。如產品標準要求型式試驗或定期檢驗而需要進行委托時,應委托有合法地位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七)安全防護及行業特殊要求1.企業應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安全生產制定并實施。2.企業的生產設施、設備的危險部位應有防護裝置,車間、庫房等地應配備消防器材,易燃、易爆等危險品應進行隔離。3.企業應對員工進行安全生產和勞動防護培訓,并為員工提供必要的勞動防護。4、企業應在建廠初期或申請生產許可證前,進行環境評價。
審查員在對生產許可證申請企業現場審查時,應按《實施細則》和作業指導書要求,根據分工逐一進行,做到勤、望、聞、問、記。審查現場和詢問時,應耐心大方得體,語言簡練,有必要和條件時可對重點合格項及重點不合格項進行拍攝,并遵守保密原則。新申請的生產許可證企業從建廠始查驗證據。換證企業應對其生產許可證獲證時起抽查證據。但至少抽查一年的證據,證明申請換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持續穩定生產質量合格產品的能力,為行政機關審批發證提供客觀、公正、準確的技術評價材料地保持獲證時狀況。
篇5
我在從事白酒行業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的時間,現任集團公司總工程師,主要負責系列酒的勾兌、質量管理、新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工藝管理、技術創新以及標準化管理等工作。我時刻注重加強業務理論知識的學習,增強自身素質,不斷提高技術水平。20__年以來先后考取山東省白酒評委,國家白酒評委,全國高級評酒師。主持的包裝設計獲得4項國家知識產權局外觀設計專利。己酸菌種的優變試驗與研究等三項獲山東省輕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28度貢品瑯琊臺酒及蘋果醋飲料的研究與開發獲青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__-20__年,連續三年被評為膠南市科技先進工作者,連續五年被授予山東省質量管理先進個人。
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從事社會工作,現擔任青島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常委,省白酒專家組成員(付組長),膠南市科協自然科學優秀論文(工程系列)評審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現將任職以來的業務工作總結如下:
一、刻苦鉆研勾兌技術,不斷提高品評勾兌水平。
勾兌是白酒生產中的關鍵工序,它對于成品酒的感官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從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入手,認真積累生產中的實踐經驗,不斷提高產品勾兌水平,在勾兌工作上力求精益求精,盡善盡美。
1、為不斷提高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全國白酒技術研討會及評酒學習班,系統學習了理論知識,廣泛與專家及同行交流經驗,切磋技藝,使自己的品評勾兌技術有了進一步提高。發表了等多篇論文。在日常工作中,我堅持深入車間、班組及酒庫進行實踐,具備了較高的品評勾兌技術。
2、強化勾兌技術,不斷改進勾兌工藝。幾年來,為確保成品酒的質量,提高瑯琊臺酒的優級品率,將自己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及研究成果應用于生產中,優選瑯琊臺最佳配方,使研制開發的系列瑯琊臺酒先后被評為市優、省優、部優產品,連續多年被青島市人民政府授予“青島名牌”稱號,被評為山東名牌、山東省十大品牌之一,并被推薦為中國名牌評審,05年獲全國優秀產品獎。
3、成功的將色譜分析和計算機輔助勾兌相結合,從設計產品的骨架成分入手,通過大量的試驗數據,精心確定酒中各種微量成份的比例關系,使產品勾兌方案更精密,更準確,產品質量更穩定。自20__年以來,連續五年被山東省一輕廳評為優秀產品,省質量監督檢驗所推薦產品。
二、加強質量管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而產品的質量檢測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我立足于自己的崗位職能,從提高質檢隊伍的業務素質入手,不斷完善檢測手段,提高技術水平,進一步健全質量檢測體系。
1、加強質檢隊伍建設,提高質檢隊伍的業務素質。一是注重人才的選擇;二是加強質檢隊伍的業務培訓,每年至少舉辦2次質檢人員培訓班,使質檢隊伍的業務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
2、完善質檢手段,改進檢測方法,不斷加強檢測工作的硬件建設。整合公司分散的技術力量,將質檢處、白酒、果酒、生化研究所集中到技術中心辦公樓,使資源、設備、知識互補共享,購置了原子吸收等檢測試驗設備,改善了研發實驗條件,增強了公司的檢測能力及技術水平。
3、進一步健全公司的質量管理體系。深入貫徹ISO9001,ISO14000質量環境標準,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主持建立了以公司、車間(科室)、班組“三位一體”的質量檢測與監控體系,使公司的質量檢測工作日趨完美。
三、加強工藝管理,提高基礎酒質量。
自任職以來,我不斷制訂和完善了各項工藝及操作規程,為組織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科學制訂生產工藝。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提高,先進設備及生產方法的應用,使原有生產工藝已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針對這一情況,我先后主持制訂了《低度白酒生產工藝》等工藝技術文件,為及時組織指導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
2、不斷改進生產工藝。糧酒生產窖池夏季掉排是酒類生產廠家公認的技術難題,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我帶領技術人員,深入研究,大膽嘗試,提出了特曲酒夏季壓排的工藝改革措施,杜絕了夏季掉排現象。不但窖泥老化程度大大降低,而且窖池換泥頻率由1次/年降為1次/3年,每年為公司節約資金40余萬元。為提高基礎酒的質量,我深入糧食酒車間班組,進行了詳細的觀察,總結制定了量質摘酒操作標準,并指導班組分級摘酒,然后再經公司評酒員品評后分級貯存,基礎酒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四、加快新產品研制開發步伐,豐富瑯琊臺系列酒品種。
1、針對不同市場的需求、開發研制新產品。我帶領研究所人員,積極研制開發不同風味的瑯琊臺系列白酒及果酒,既豐富了瑯琊臺酒系列,又滿足了不同地區消費者的需求。20__年研制開發28度瑯琊臺酒獲得青島市科技進步獎。20__年研制的26度瑯琊臺酒獲青島市科技星火獎,20__年瑯琊臺白酒又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白酒質量優秀產品”稱號,為企業開拓擴大市場,增加經濟效益起到了較大推動作用。
3、根據公司多元化發展的需要開發了蘋果酒、蘋果醋等幾十個產品。研制開發的蘋果醋飲料20__年獲青島市及山東省科技進步獎,同年獲青島市優秀新產品獎。開發的衣康酸二甲酯在獲山東省輕工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同時,被國家科技部、質檢總局、環保總局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衣康酸酐、緩蝕阻垢劑被青島市科技局評為高新技術產品。
五、抓好技術創新,不斷推動企業技術進步。
多年從事技術工作,使我深刻認識到,搞好技術的改革創新,特別是走高科技路線,對于提高
勞動生產率及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均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自任職以來,一直把技術創新放在重要位置來抓,主動承擔科技攻關責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根據公司多元化發展的需要,在高科技生物化工產品衣康酸的生產基礎上,與高等院校合作開發了衣康酸二丁酯和衣康酸二辛酯,已有成熟的生產工藝。在緩蝕阻垢劑的開發研究上,一是對其進行復配,提高阻垢率1-3個百分點,每噸可降低成本500-1000元,二是開發緩蝕阻垢劑的配套產品清洗預膜劑,該生產技術已經基本成熟,每年可為企業增加利潤20多萬元,為企業在生物高新技術領域又多一競爭力。
2、開展白酒凈化介質的再生實驗。糧酒凈化介質不僅使用壽命較短,且有較強的吸附性,使糧酒的部分香味成份被吸附掉。我通過凈化介質的再生試驗,研究開發了凈化與過濾相結合的技術,不僅處理量由180噸增加到300多噸,噸酒處理成本由17元/噸降至8.4元/噸,其壽命延長提高了80以上,并且將老化介質所吸附的香味成份提取應用到低檔白酒中,使低檔白酒香味增強,勾兌成本從148元/噸降至96.8元/噸,年為企業節約40多萬元。既提高了產品質量,又降低了成本。
3、針對老窖泥易老化的現象,推廣應用了己酸菌液養護窖池的辦法,在菌種的選擇、配方的調整、培養等過程進行了多次的試驗改進,有效防止了窖泥的退化。
4、推廣使用酯化液生產大曲酒。充分利用尾水、黃水的優異成分酯化生成濃香型的主體香氣成分,來提高產品質量,在生產酯化液時改進配方,提高酯化溫度,延長酯化時間,并調整了酯化液的使用量,有效的提高了產品質量。
5、積極研究新工藝、新技術。在對日本燒酒生產工藝及菌種不了解的情況下,僅靠日本樣品酒的口感品嘗,對其生產、蒸餾方式及菌種的培養優選等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現生產工藝基本確定,準備批量生產。
六、建立健全標準化管理體系,提高了公司的標準化水平。
從提高產品的標準化水平入手,制定了《果酒、果醋》、《超低度瑯琊臺白酒》、《衣康酸系列產品》等十幾個企業標準,并建立了產品標準三級審查制度。
同時根據質量、環境管理體系的要求,制定內審計劃,組織評審,及時修改相關文件,建立健全了標準化管理體系,促進了質量、環境體系的有效運行,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20__年瑯琊臺集團公司被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列為國家標準化良好行為示范企業試點單位。目前正帶領公司積極創建國家4A級標準化良好行為示范企業。
七、積極投身學術研究
從探討研究的角度出發,積極撰寫技術論文,以供同行參考,共同提高,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為目的。近兩年來共有四篇論文在國家及省級刊物上發表。
篇6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對工程機械的需求也是突飛猛進, 市場上的需求已發展到目前高質量全方位的競爭, 迫使廠商不斷的提高產品質量, 改變經營方式,各個工程機械制造企業所采用的營銷方式不盡相同。工程機械制造企業立足于市場,除了要重視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等因素外,還要重視營銷。
一、不同營銷模式特點
工程機械企業主要采用以下幾種營銷模式:直銷、一般銷售、授權銷售、區域獨家( 專營)銷售、融資銷售和租賃銷售。
1.直銷。直銷方式就是企業自身建立營銷機構、設置辦事處,在所屬區域內開展營銷工作,與終端客戶面對面交流溝通,由企業與終端客戶直接簽訂最終的合同。由于工程機械產品的專業性、復雜性及工程機械技術的快速發展,營銷和售后服務人員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在國內,對于經營規模較小且產品專業性較強的一些工程機械產品適合采用直銷方式營銷。
2.授權銷售。授權銷售被定義為“ 執行聯系生產者和用戶,以完成營銷任務的活動的組織機構網絡”。工程機械產品的終端客戶較為分散,產品價值較高,銷售過程需要特別的服務,銷售周期較長。一般來講,授權商無權獨立制定銷售政策,如價格、折扣等。
3.區域獨家(專營)銷售。區域獨家(專營)(以下簡稱區域總)銷售是企業在一個界定的營銷區域內僅僅授權一個商,這種制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區域總以其特有的經營方式,在制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出強有力的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篇7
關鍵詞:質量管理體系; 經濟效益; 質量成本
1 質量經濟效益分析的內涵
質量經濟效益分析關注的是質量與經濟效益的內在聯系和數量關系,加強企業質量管理的經濟效益分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通過研究質量經濟效益確定出企業的最佳質量水平。通過對質量經濟效益的分析,使提高產品質量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達到最完美結合,可以確定出質量形成各個環節最經濟的或最適合的質量水平,并用以指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從而可以保證提高產品質量與提高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這種最佳結合既可保證產品質量符合質量標準,又可使企業和社會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
(2)將質量經濟效益分析作為評價質量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質量管理是否有效,必須以企業經濟效益是否提高作為最終評價標準。企業在開展質量管理活動時,如果企業和全社會經濟效益都提高了,那么質量活動就是有效的,反之就是無效的。由于質量經濟效益將專門研究質量和經濟效益的相互關系,因而開展質量管理是否能帶來經濟效益,是否有效,便很容易理解。
(3)通過研究質量經濟效益促進產品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僅僅依賴于研究和推行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片面注重技術方法和技術手段,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將技術和經濟兩大方面加以綜合研究,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產品質量。
(4)通過研究質量經濟效益來迅速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研究質量經濟效益正是要從理論上和數量上研究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關系,通過這種研究,可以使相關人員掌握質量與經濟,質量與經濟效益的內在聯系,明確了提高和改善質量是迅速提高全社會經濟效益的一條有效途徑和必由之路。
2 質量經濟效益分析的方法
(1)質量成本分析。1956年質量管理專家費根堡姆在其著作《全面質量管理》中,首先應用質量成本概念來分析質量的經濟性問題。對質量成本項目的設置進行了劃分,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質量成本理論體系。但是,傳統的質量成本理論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企業質量標準反映用戶需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用戶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的指標之間是相互矛盾的。一段時間內反映多數用戶需要的質量標準在另一段時間內可能只反映少數用戶的需要。另外,沒有考慮到質量成本各部分發生時間的差異,而且預防成本的界定是很困難的。因此,質量成本理論需要在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進行改造和拓展。
(2)質量損失理論。質量損失函數是田口玄一博士在開發針對產品設計過程質量經濟性的三段設計法時提出來的。其數學表達式為:L(y)=k(y-m)2;m為理想的目標值,y為實際值,當y偏離m越小時,質量損失越小。質量損失函數為質量的技術經濟分析提供了方便和易于操作的工具。該函數在本質上表達了質量波動和質量損失之間的邏輯關系,對質量特別是質量經濟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它僅僅表示了偏差會帶來的損失,而沒有把在質量上的投入考慮進去。另一方面,質量損失理論主要是站在用戶和社會的角度來討論問題,按照這種方式得出的結果有時是生產者所不能接受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理論的應用范圍。
(3)過程分析方法。過程分析方法是產品技術經濟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著重從質量的變化和其所發生成本的角度進行經濟分析,研究在不同的生產條件下,質量與成本,質量與效益之間的關系,以取得產品質量與其費用支出之間的正確組合,以確保投入能夠獲得期望的產出。過程分析方法的內容包括從產品設計,制造到產品的銷售和售后服務的全過程,對質量和質量管理進行全面系統的經濟分析。
(4)價值工程方法 。它是以產品的作業為對象進行功能分析,研究用最少的成本或費用來實現產品或作業的必要功能。從而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價值分析的基本公式為: V=F/C。F表示產品的功能,C表示產品制造的總成本或完成作業所需要的總費用,V表示產品的價值。當V>1時,表示功能較重要而成本支出偏低。價值分析法是挖掘降低成本潛力,對成本進行事前控制,促使企業降低產品成本,尋求最佳質量經濟效益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科學方法。
3 質量成本管理
質量成本概念的創始人費根堡姆曾統計過,一個從未對質量成本進行測量并加以控制過的公司,其質量成本的平均值是銷售成本的25%甚至更高,而其中,內外部失效成本又占總量成本的70%,鑒定成本占總質量成本的25%,預防成本至多不超過5%,這樣的質量管
理模式,必然造成經濟效益的低劣。質量成本反映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效果,是衡量質量管
理體系有效性的重要工具。?
ISO9000標準過程要素所發生的成本,可以分解為四類質量成本即: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失效成本,外部失效成本,因而通過對質量成本的分析和控制,就可以有效評定和控制質量管理體系。考核分析質量成本的目的在于尋找改進質量的途徑,達到降低總成本,爭取達到最適宜的質量成本,并評定質量體系的有效性。
4 結束語
質量經濟效益分析的原理就是提高顧客滿意度的同時,降低質量成本。其指導思想是有效的利用資源,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滿足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合格的產品決不僅限于產品按技術特征來設計,制造并達到要求,而應該在客戶需要時,以合理的價格和最短的時間,能夠提供給顧客真正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只有將質量管理和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有機的結合,質量管理在企業中才能更有效發揮其潛能,才能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張欣.基于質量鏈管理的質量經濟效益分析方法研究[J].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05.
[2]候龍文,鄧鳳祥等. 經營質量論[M]. 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02.
[3]陳勇.加強企業質量管理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 2005.09.
[4]?范中志,?張樹武,?孫義敏編.?基礎工業工程(IE).?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1993.2?
篇8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認證;現狀;對策;河南唐河
中圖分類號F3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2-0259-01
1唐河縣農產品質量認證現狀
唐河縣位于豫西南,屬典型的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蘊藏著農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全縣總耕地面積16.35萬hm2 [1],是國家首批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常年糧食復播面積24.00萬hm2,年產糧食150萬t,瓜果菜面積4.20萬hm2,產量140萬t,農產品資源十分豐富,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簡稱“三品一標”)是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認證的基本類型。實施“三品一標”戰略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必由之路,是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措施。
近年來,唐河縣農業局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支持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全縣“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全縣通過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總面積逾5.33萬hm2,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4個,另有6 個無公害農產品和1個綠色產品在申報中,無公害農產品復查認證3個,涉及糧食、瓜果菜、中藥材等10余個品種。
2農產品質量認證存在的問題
2.1地方政府重視不夠,資金投入不足,認證后監管不嚴格
農業部《關于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意見》提出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發展思路[2],明確了政府在農產品質量認證中的關鍵角色。但在實際工作中,地方政府仍缺乏對“三品一標”的產地認定和認證的鼓勵力度,導致財政投入力度明顯不足,農產品認證受到限制,且認證后續監管乏力,由于唐河縣普遍存在重認定輕監管的現象,使認證后的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基地、生產記錄、產品生產過程控制大部分處于放任自流狀態,尚未建立縣、鄉、村和基地系統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2.2“三品”的監測手段落后
當前,縣農業局雖成立農產品質量檢測站,購置了氣相色譜儀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高端儀器,但蔬菜、水果農藥殘毒快速檢測仍用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檢測,缺乏農業環境、農產品定量檢測,以致“三品”的專項檢查仍處于低水平。
2.3認證農產品的總量規模小
目前,消費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廣泛,而農產品種植特性和自身發展程度影響認證產品總量,導致總量小,抑制消費市場的擴大,反過來農產品認證的發展也受到了限制[3]。
3推進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的對策
3.1加強農產品質量認證的領導,制訂優惠政策,加大政策資金投入力度
要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制訂長期穩定的認證資金扶持政策,要將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納入政府考核目標,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認證主體,使無公害農產品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加大經費投入提高檢測能力建設,培養一批訓練有素的專業技術人員,為唐河縣無公害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4-5]。
3.2擴大認證產品的規模總量,培育認證農產品消費市場
在發揮唐河生態環境條件優勢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開發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協調“三品”結構。在農產品大型批發市場建立認證農產品專銷區,積極推動認證農產品進超市,支持認證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各類農產品銷售市場建立產銷合作機制,促進市場貿易和品牌增值。
3.3宣傳無公害農產品安全知識,提高全民質量安全意識
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擴大宣傳手段,如懸掛條幅、開辦講座、印發技術小冊子等,使無公害農產品知識深入人心,形成社會共識,推進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的進程。
3.4加強證后監管
積極探索建立貫穿全程的認證后跟蹤監管長效機制,認真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獲證單位要開展經常性的自查活動,充分發揮企業內檢員的作用。加大產品質量抽檢力度,重點檢查“三品一標”標志使用情況和假冒行為。二是實地督導獲證單位,重點檢查獲證單位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操作、檔案記錄、產品檢測、包裝標識、標志使用和質量追溯管理的相關制度落實情況。嚴格實行認證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同時,認真做好到期復查換證和續展等后續服務。
4參考文獻
[1] 李曉清.棉花紅葉莖枯病的發生與防治[C]//河南省植物病害研究進展——河南省植物病理學與現代農業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鄭州:河南省植物病理學會,2011:2.
[2] 張凱.南陽市農產品質量認證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河南農業,2012(5):22-23.
[3] 彭浩.南陽市農產品質量認證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河南農業,2008(13):53.
[4] 夏遠強.我國農產品質量認證問題探討[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3):37-41.
篇9
論文關鍵詞:產品質量;公益;公益訴訟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產品數量和品種的日俱增多,消費者在購買產品中所出現的產品質量糾紛的可能性也增大。然而,現有的訴訟機制并不能高效的解決此類糾紛。因此,在產品質量領域內引進公益訴訟,對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產品質量糾紛公益性分析
(一)公益訴訟的特點
從實質上來說,公益訴訟是保障公共利益而形成的新型訴訟方式和手段,它的出現符合了現代社會對訴訟的需求。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追求的目的具有公益性。較私人利益而言,公益性是指保護社會整體公共利益,并不只是為了維護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少數群體的利益,也不是多個個人利益的簡單相加。公益訴訟產生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受益主體具有不特定性。
2、訴訟主體范圍具有廣泛性。公益訴訟的起訴主體不限于直接利害關系人。只要加害人做了侵害社會利益的行為,那么無論是否直接受到違法行為危害的組織或者個人都有權提起訴訟。但相較于私益訴訟中,起訴主體只能是與此危害行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個人或者組織。
3、訴訟作用預防性。傳統的私益訴訟具有一定的事后性,其是對特定糾紛進行的一種事后解決方法,是為了使法律上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得到有效的實現。而公益訴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預防性。公益訴訟的一大特征就是不以公共利益的實際損害為訴訟前提,一旦國家組織、社會團體或者個人發現有實際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情形發生或者有潛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時,均可以代表社會起訴侵犯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后期用來損害莫不的成本費用降低,有效的防止了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的再發生。
4、判決具有擴張性。對于一般訴訟來說,判決結果一般不具有對世效力,即其效力僅僅及于當事人,對訴訟以外的其他人并沒有約束力。但對于公益訴訟來說,判決的效力具有擴張性,對社會所有成員都有效力。例如,轟動一時的“三鹿奶粉事件”中,據保守估計管過潛在受害者超過三萬。有的受害者正在使用二未發生損害,或有的受害者還未開始使用。所以,若等到每一個受害者遭受帶損害后再訴至法院,不僅受害者受到了損害而且大量的受害人的單個訴訟也會給法院帶來負擔。因此,公益訴訟的判決具有擴張性的特點就能很好的解決此類問題,受害者可以直接適用該案件的判決結果。這樣一來,不僅減輕了法院的負擔也更好的維護了全社會的公共利益。
(二)產品質量糾紛公益性體現
1、產品質量糾紛數量多,涉及到的利益也是關乎社會中大多數人的
而且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消費品批量生產的幅度也不斷提高,催生出的消費者的范圍也不斷擴大。所以,糾紛發生的可能性也不增大。目前很多產品質量糾紛中的被侵害對象很少會是單個個體,很多時候被侵害的對象都是一大批的人群,因此很多產品質量糾紛到頭來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侵害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產品質量中設立公益訴訟,使沒有“直接利害關系人”提起訴訟,可以有效的保護被侵害的消費者的利益和潛在被侵害消費者以及社會公共利益。
2、產品質量糾紛的處理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提高經濟效益是人們從事一切經濟活動的基本原則,是人類社會賴以尋在和發展的客觀基礎。有些居心不良的企業所生產出的產品屬于低質量或者假產品在市場中流通,使產品的使用價值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這樣一來使廣大消費者對購買的產品失去信心,同時對企業的信任度開始降低,消費者和商家兩者之間融洽的關系被破壞,導致市場經濟的惡性循環,最終會造成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降低。因此,想要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就要有效解決產品質量糾紛,打擊廠商們不正當競爭行為,使廣大已受損害的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的權利得到有效保護。此外,由于具體的產品質量糾紛不僅會影響到企業的名譽,而且久拖不決的糾紛處理方式可能會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使企業遭受到重大的損失。因此,一次性解決產品質量糾紛的公益訴訟能使企業受到應有的懲罰,也能早日恢復生產,同時也可以使我國市場經濟能過正常運行。
二、產品質量公益訴訟在我國建立的價值
我國對產品質量方面的保護先后出臺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但這兩部法律主要是為了保護單個人的利益,而且在執行力較弱。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糾紛日益增多并且復雜化,很多廠商為了牟利生產出低質量、假冒的產品,這樣一來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危害可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經濟秩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在我國建立產品質量公益訴訟是十分具有價值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價值:
(一)降低訴訟成本
訴訟成本是指訴訟法律關系主體在訴訟過程中對象化的,以貨幣表現的為為達到一定訴訟目的應當或者可能發生的各種經濟資源的價值犧牲和代價。結合我國當前實際來看,消費者和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區域跨度之大,交易次數之頻繁,同一產品被不同地區的不同人群購買。如果每一個消費者都向法院提起訴訟,那么就可能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例如,近期出現的“圣元奶粉激素風波”,有資料顯示廣東四個寶寶因喝此奶粉而導致性早熟,江西一對龍鳳胎出現腹瀉的情況,廣東湛江一男嬰因喝此奶粉被查出雌激素超標。如果這些嬰幼兒的家長均向當地法院提起訴訟,那么就會出現法院訴訟資源的浪費、訴訟成本的提高的現象。因此,若某一國家組織、社會團體、個人代表整個社會來起訴圣元國際,那么就可以為受害者家屬減少訴訟糾紛的同時也保護了受害者的利益。
(二)喚醒消費者的民主意識
在現代民主社會中,公共事務管理職能不再專屬于政府所有,這一點已經在全世界各國達成了共識。吸引包括公民、社會團體在內的社會力量的參與到國家公共事務的管理和決策中,既迎合了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也關注了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在產品質量糾紛中設置公益訴訟,就等同于使個人通過一個正當合法的途徑參與到國家行政事務中去。因此,產品質量公益訴訟可以強化當事人的程序主體地位,以實現法治國家關于人民主權的主張,換而言之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治理國家。因此,在產品質量中增加公益訴訟更能夠喚起消費者的民主意識,使自己的權利得到很好的保護。
(三)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體現社會正義
“公益”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社會全體成員的整體的利益,既區別去某一個社會成員的單個利益,也不同于社會成員利益的簡單相加。當今中國,民主的實現、平等的實現和法治國家的實現都呼喚著公益訴訟的建立。從產品質量糾紛角度來說,公益訴訟能夠保護社會中已買到產品或者即將要買產品或者正在使用產品的消費者的利益,其所要保護的范圍較為廣泛。因此,若有一個特定主體能夠提起訴訟來維護社會整體公共利益,就保證可市場秩序不會出現紊亂。產品質量公益訴訟制度的訴訟理念和司松形式無不體現著對公共利益的救濟,對消費者基本人權的尊重,同時也為社會正義提供了強有里的機制保障。
三、我國產品質量公益訴訟的制度構建
產品質量公益訴訟在我國屬于一個較為新鮮的概念,尚未在立法中體現。但隨著我國產品質量糾紛的多元化,社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的情況日益突出,建立產品質量公益訴訟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擴大原告資格
在我國,傳統觀念認為,為了防止公民濫訴,只有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才有提起訴訟的資格。這種做法在產品質量糾紛中并不適用。因為可能受到侵害的人群較為廣泛的影響,可能出現訴訟無門的現象。為了維護廣大消費者和社會公共利益,擴大原告資格是十分必要的。從我國國情出發,產品質量公益訴訟的原告應主要包括以下三種:1、公民個人。隨著我國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民參與處理國家政治的愿望就越來越迫切,公民個人為了公共使用產品的利益庭審而出的也就不足為奇了。只要公民在提起訴訟中能夠提出確切的證據證明所提起的訴訟具有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就可成為設個的當事人;2、社會團體。社會團體是為了維護公共事務而成立的非盈利性社會組織,通過借助社會力量來彌補國家力量的不足。這類社會團體在我國如消費者協會,其通過消費者的授權來提起產品質量訴訟。由于消協對我國法律較為熟悉,在處理產品質量糾紛時不僅能夠很好的保護特定受害人的利益,也能防止同類事件的再次發生;3、檢察機關。在我國,檢察機關為了社會公共利益可以作為原告,但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在民事訴訟中。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產品質量糾紛所導致的社會利益的損害并不亞于刑事案件的損害程度。檢察機關涉入產品質量糾紛,能夠促使糾紛有效的解決,減低對社會利益的損害。
(二)設置產品質量公益訴訟的前置程序
擴大原告資格,雖然能夠幫助廣大民眾參與國家的政治事務,但不能排除個別公民對訴訟的濫用,從而不僅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而且也會給法院帶來不必要的負擔。根據外國的經驗來看,主管產品質量的是國家專門設立的機構,在此機構中有專業的操作人員也有嚴格的產品質量標準。當有產品質量糾紛時,率先交給此機構處理,此機構做出的解決方案若仍不能讓公眾所滿意的話再向法院提起訴訟。外國的這種方式是能夠被我國吸收并借鑒的。這樣的篩選方式,不僅能夠節省司法成本也能節約公民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損害,而且能夠使訴訟到法院的產品質量糾紛訴訟價值有所提高。
(三)改變舉證責任的方式
傳統的糾紛解決的舉證方式是“誰主張,誰舉證”,這種方式用在雙方舉證能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還算合理。但對于產品質量糾紛,消費者與生產者和銷售者處于不平等的狀態,消費者由于對產品的認知不夠全面,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再運用原告舉證的模式似乎并不能很好的維護消費者的利益。例如,2011年發生的云南白藥牙膏導致消費者口腔潰瘍的事件中,南京一消費者訴至法院要求云南白藥集團及其代言人濮存昕賠償并道歉,但云南白藥集團亮出牙膏是“國家保密配方不宜公開”的聲明。若在此時再要求受害者提出證據是云南白藥牙膏造成的損害就難上加難。普通公眾在面對產品質量糾紛時收集證據的能力較弱,實行舉證責任導致,有利于產品質量糾紛的公平、公正的解決。從國外立法來看,美國的環境公益訴訟較為發達,美國法律《密歇根州環境保護法》第三條就提出了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
(四)改變訴訟費用收取方式
訴訟費用的支付一直都是原告提起訴訟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傳統訴訟方式中一直都是“誰敗訴,誰支付訴訟費用”的模式。這就造成了很多消費者不愿去冒支付訴訟費用的風險,這樣一來使產品生產者便肆無忌憚生產低質量、假冒的產品。而且在產品質量訴訟中,原告可能是與本案毫無利害關系的人,其提起訴訟只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在讓原告冒付訴訟費用的費用,似乎不太公平。參照外國立法來看,我國在處理產品質量公益訴訟可采取以下方式:1、為此類糾紛的原告律師一定的補助。這樣的方式能夠為原告減少律師費用的負擔,從律師的角度來講,合理的律師費用也使其工作質量有了保障;2、摒棄傳統的“誰敗訴,誰支付訴訟費用”的方式,全國范圍內設立“產品質量公益訴訟基金”,資金來源可以是國家、社會組織或者個人的贊助。這種方式使原告在提起產品質量公益訴訟時無任何金錢方面的憂慮,任何需要與原告支付的費用均由“產品質量訴訟基金”提供。
篇10
論文摘要:國際信用無疑是一國企業實踐全球經營的柔性資本,具有 經濟 性。我國眾多出口企業在追逐世界 市場 份額過程中卻因信用不足而受到一定的阻制,需要通過政府動員、 法律 規制、企業自律和 社會 中間層監管等途徑,促使我國企業增強可持續全球經營能力。
一、 引言
國際商業信用不僅是一種信譽和榮譽,也是一種國際范圍內不受限制的社會資源,是企業全球化發展的一種柔性資本,具有經濟性。高認可得商業信用從內可以促使企業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獲取經濟規模、樹立積極形象,從外可以提高客戶合作意愿,強化客戶忠誠度。
隨著企業出口產品、服務、項目的增多,作為柔性競爭力的國際商業信用卻表現出與出口前景不相匹配的相對缺失。恰當分企業信用不足的原因、危害,尋求化阻途徑,是企業全球經營戰略的必審問題之一。
二、 我國企業國際信用缺失原因及其危害簡析
據 統計 ,我國因企業信用缺失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 855億元,占全國gdp的10%~20%。企業的國際信用不足甚至缺失已經危害了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企業和社會的巨大損失,觀其因,集中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國際信用水平度總體水平偏低。在入世后的一段時期內,我國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熱情會解放出來,短期內的無序競爭將更加惡化。在出口主體增多、出口機動性增強而信息和操作可控性降低、市場規范和法律制度不完整的情況下,一些出口企業不守商業信用,毀約、違約、欺詐性簽約、假冒偽劣等問題時有發生,致使外商對我國企業、特別是對制造企業的信任度不高,最終使國內、國外的商界處于高度戒備和嚴重不信任狀態。
2. 產品質量的國際信用度不高。
首先,產品質量 管理 松散。主要表現為出口企業在獲取國際質量認證的環節中還存在不少弄虛作假的行為。雖然意識到iso國際質量認證在市場上的高認可性,但部分企業仍是通過非正規手段取得質量認證,既嚴重影響了各類認證的公平性及權威性,同時掩蓋和縱容了眾多國內廠商的產品和服務質量問題。
其次,對知識產權的侵犯依然嚴重。我國某些企業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對內偷稅漏稅,對外制假造假,
三、 提高我國企業國際信用的途徑
途徑之一:政府引導 社會 信用整體塑造。要很好的治理信用風險問題,必須依靠政府的力量,但更強調政府在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作用應該是“推動、規范、監督和服務”。政府要充分利用其 管理 職能,引導企業有序參與國際競爭,在內外搭橋的過程中,努力為企業開拓國際 市場 提供信息政策咨詢和幫助,聯合組織和企業組織研究有關國際信用的問題。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業償債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