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經濟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01:42: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服務經濟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服務經濟學

教育服務經濟學闡釋論文

[摘要]教育服務是一種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商品,學校是生產教育服務的“企業”,教育服務的生產、提供和消費構成教育服務產業。教育服務的提供、生產和消費,可以增加人力資本存量,促進學校經濟增值,促進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促進教育服務貿易。將教育服務置于經濟學視野,對于教育經濟學學科發展、學校發展、教育服務產業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教育服務;教育服務產品;教育服務組織;教育服務產業;教育服務的經濟價值

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教育開始逐步走向市場并與國際接軌,“教育服務”一詞越來越成為理論界的重要概念,不少學者從市場經濟角度去詮釋教育服務,但更多的學者并非從教育本體角度理解教育服務。主要有兩種理解:一是“為教育的服務”,即外系統、外領域、外地域為某類教育、某地教育發展提供的要素支撐(物質、信息、能量等)的服務,如“為基礎(高等)教育服務”、“為農村教育服務”等;二是“教育所帶動的服務”,即教育部門自身提供和生產所引發的經濟活動,如后勤服務、儀器設備服務、考試服務、圖書及課件服務、文具服務、其他相關服務(教育廣告服務、教育展覽服務和教育金融服務、交通、旅游等)。習慣上,人們理解的教育服務是以后勤保障為軸心來實施教育服務,這是“教育產業化”和“教育拉動內需”的立論基礎和本質。許多人正是打著為教育服務的幌子,從事為個人或小集團盈利的經營活動,如教育房地產、各類教育改革培訓、各類教輔資料等。這在某種程度上,扭曲了“教育服務”的本質,也引發了人們對教育服務產業性的懷疑。我們認為,從經濟學角度看,教育服務是一種產品,教育服務是可以經營的,經營教育服務的組織具有自利性,教育服務的生產、提供、分配、消費活動,形成了教育產業鏈。這樣思考可以深刻理解現代教育的經濟本質,促進教育服務的發展和自主創新。

一、教育服務的經濟性質

教育服務作為一種服務類型,其產品、生產組織、產業都具有經濟特性,這種特性不僅反映了現代教育的本質,而且成為教育服務的其他屬性的基礎。

1教育服務產品的商品性

查看全文

納稅服務經濟學分析論文

摘要:由于長期的觀念影響,我國的納稅服務體系一直處于一種監管型,并未向服務型轉變。文章通過目前我國納稅服務體系現狀的描述,從公共財政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和稅收遵從理論三個角度分析了納稅服務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提供納稅服務和建立一種和諧的稅收體系。

關鍵詞:納稅服務新公共管理稅收遵從

一、問題的提出

所謂納稅服務是指稅務機關在稅收征收過程中向所有納稅人提供的旨在方便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和享受納稅權力的服務總稱。納稅服務觀即樹立全心全意為納稅人服務的理念。全心全意為納稅人服務是人本社會的必然要求。如果將整個稅收體系比作金字塔,那么納稅服務工作就是整個金字塔的基礎,它涉及稅收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們要改變過去“以我為主”的服務方式,強調以為納稅人服務為中心,以滿足納稅人各類辦稅需求為出發點,通過運用信息化等先進手段,為納稅人提供全方位、系統的、綜合的、整體的服務。把納稅人滿意度作為評價各項工作實績和效率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指標。納稅服務是稅務機關根據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納稅人依法履行納稅義務和行使權利的過程中,為納稅人提供的規范、全面、便捷、經濟的各項服務措施的總稱。自1996年稅收征管改革以來,以辦稅服務為基礎的納稅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各級稅務機關在提高納稅服務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從規范納稅服務廳,到相繼公開納稅服務廳窗口服務職責,并形成了相應的服務制度體系都促進了納稅服務質量的提高。但從宏觀上看,當前納稅服務工作仍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不能完全滿足納稅人的需要。主要表現在納稅服務法律體系不完善、稅務干部服務理念亟待提高、稅務機關的組織機構及其職責模式缺少深化納稅服務改革、稅務系統內部還未能建立協調高效的運行機制、缺少統一規范的納稅服務考察機制等等,這些問題都使納稅人的權力難以落實。因此研究納稅服務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對我國的納稅服務體系深化,使之從監管型向服務型轉變具有現實意義。

二、目前我國納稅服務體系的現狀

(一)納稅服務理念落后

查看全文

淺析古典經濟學與產業分工的關系

一、新興古典經濟學對服務經濟研究的適用性分析

服務業是實現分工的重要保障,經濟要素的流通靠服務業實現,信息、情報、技術等服務業對于分工的協調具有決定性的意義.AllenYoung的《遞增報酬和經濟進步》發展了斯密關于“分工受到市場廣度的限制”的斯密定理,指出分工是一種“網絡效應”.在分工網絡中,經濟因為分工而產生整體的遞增報酬,服務流通網絡與市場的規模相互決定.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本范疇為服務經濟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分工、專業化、交易費用交易效率(與交易費用成反比),內生和外生等基本概念可以為經濟現象特別是服務經濟現象給出新的解釋.服務經濟是分工與專業化的產物,也是分工的過程體現.在經濟實現的過程中,大量的服務經濟是作為交易費用的形態出現的,服務經濟對交易效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內生和外生成本的概念可以用來很好分析服務經濟本身的效率.

二、服務經濟、分工與專業化

服務業的發展是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的結果.服務最深刻的根源在各類勞動的獨立化和社會化,也就是生產勞動社會分工的發展.社會專業化和協作化的程度越高,與此相應的服務業的發展越快.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水平提高,組織管理水平同時也大大提高,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促進了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的自我服務轉化為社會服務.服務業發展與分工演進是互為因果的關系.斯密定理指出,市場的范圍決定分工的程度.服務業的核心部門流通服務業如商業、金融、交通、信息、物流等,都是通過建立市場網絡來提供服務的,服務業將分割的市場在空間和時間上聯接起來,服務業的發展某種意義上直接決定了市場的范圍與深度,也決定了市場分工的水平.此外,服務業功能性部門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如咨詢、技術支持等行業,作為高效的中間投入為生產服務的同時,更加速了信息傳導,強化了各類資源的整合能力,大大減少了社會分工試錯過程的盲目性,間接推動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發展.

三、工業經濟與服務經濟的融合發展

一些研究者將服務經濟簡單地等同于“發達經濟階段”、“后工業化社會”、“豐裕社會”.事實上,“服務經濟”雖然在表面數字結構上有其突出的特征,但它同時也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代表著原有的工業經濟增長路徑的逐漸改變,并隨之不斷延伸拓展、以及從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社會生產生活特征.

查看全文

服務經濟到體驗經濟轉變以及經營形式轉化

經濟形態演進的過程隨著消費型態的改變,已從過去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轉變至“體驗經濟”。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當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之后,人類的消費重點將從產品和服務向體驗轉移,這是人類發展的一種自然境界。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ivinTomer)預言:來自消費者的壓力和希望經濟繼續上升的人的壓力將推動技術社會朝著未來體驗生產的方向發展;服務業最終會超過制造業,體驗生產又會超過服務業;某些行業的革命會擴展,使得它們的獨家產品不是粗制濫造的商品,甚至也不是一般性的服務,而是預先安排好了的“體驗”。體驗工業可能會成為超工業化的支柱之一,甚至成為服務之后經濟的基礎。依據約瑟夫•派恩(B.JosephPineII)與詹姆斯•吉爾摩(JamesH.Gilmore)在美國《哈佛商業評論》指出:體驗式經濟時代已來臨。從此“體驗經濟”的提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隨著科技、信息產業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的需求與欲望,消費者的消費型態也相應的受到了影響。經濟提供物由貨物、商品、服務轉變為體驗,經濟形態的演變也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至體驗經濟。這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每一次經濟提供物的改變,都會導致經濟形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而促使社會從一個經濟時代進化到另一個經濟時代。經濟提供物的改變和經濟時代的變遷,勢必會影響到營銷所關心的“相互滿足的交換關系”。而交換關系一旦改變,營銷的模式就必然要進行相應的調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革。

服務經濟到體驗經濟的演進

自20世紀中期以來,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自工業革命以來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制造業在西方國家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日漸減少,作用日漸削弱,而各類新興、門類繁多的服務部門蓬勃發展。服務部門創造的價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大于50%,是對服務經濟的一個公認判斷標準。依據這一標準,西方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在服務經濟中,服務代替商品變成了社會上的主要經濟提供物。

進入21世紀后,體驗經濟開始慢慢顯露出來。首先從宏觀上看,體驗經濟是因為社會高度富裕、文明、發達而產生的。物質文明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先進企業對人們消費觀念的引領和示范,都促進了服務經濟到體驗經濟的演進。其次,從微觀上看,體驗經濟的興起是由于企業對產品及服務在質量、功能上已作的相當出色,以至于顧客對特色和利益已經淡化,而追求更高層次的“特色和利益”,即“體驗”。服務逐漸向商品化方向發展,商品化逐漸抹殺產品和服務給人們帶來的個性化、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當服務變得更加自動化與商品化后,體驗就從服務中分離出來,逐漸成為企業向市場提供的、供顧客消費的提供物。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人的非理性內存外化的必然結果。

查看全文

經濟學教育創新問題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實施,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經濟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對經濟學教育的改革創新談一些看法。

一、深化經濟學教育改革面臨的新形勢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學在學科建設、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諸方面取得了以下進步:第一,建設了一批水平較高、內容豐富的重點學科,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學科體系。理論學科不斷改革創新,應用學科有了長足發展,新興交叉學科不斷涌現。第二,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取得重大成果。堅持“三個面向”,加強全面素質教育,已經提出并付諸實踐;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育教學方法有了重大改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第三,經濟理論不斷創新,科學研究成果豐碩,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也必須看到經濟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最主要的是:與時代和實踐的發展需求相比,經濟學教育發展、科學研究還顯滯后,教育理念需要進一步轉變,學校結構、學科專業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需要深化,人才培養和科研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經濟學的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功能需要進一步發揮。時代在前進,實踐在發展。深化經濟學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諸方面的改革和創新面臨新的形勢。一是時代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將對經濟學教育產生重要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同時,產生了許多新問題。進入新世紀后,先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世界金融危機,然后是嚴重的歐美債務危機,受這些危機影響而急劇變動的世界經濟,必將對經濟學教育提出新的強烈需求。世界范圍內經濟學教育向何處去,我國經濟學教育由此要借鑒和吸取哪些教訓,我們如何應對西方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的挑戰,使我國經濟保持持續較快發展,是擺在經濟學教育面前的重大課題。二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迅猛發展,對經濟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2010年我國GDP達到58791億美元,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但2009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8%,在世界銀行統計的213個國家和地區中居第125位。我國人均谷物產量相當于美國的26.5%,俄羅斯的54.0%。石油、天然氣人均儲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10,主要金屬人均儲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2008年,我國每個就業者創造的GDP為5855美元,僅相當于美國的5.9%,日本的7.7%,俄羅斯的24.8%…。這說明,經濟總量的躍升并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中國家的定位,沒有改變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面對這樣的現實,從經濟學角度說,我國應該采取怎樣的經濟轉型和改革戰略,這是亟需研究的重大課題。而中國特色經濟學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要植根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肥沃土壤,服務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求,為解決這些問題,推動經濟社會的前進,必須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三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將對經濟學的發展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戰。歷史表明,人類已經發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有自然科學家已經預言,“當今世界科技正處在革命性變革的前夜……即將到來的新科技革命,既是對我們的巨大挑戰,又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機遇。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看,依靠科技創新調整我國產業結構、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手段;從長遠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現代化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大變革、大事件,能否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培育新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綠色、智能、普惠、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和方向。”自然科學家提出的這一重大問題應該成為經濟學密切關注的課題,如果我國的經濟學界能夠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進行前瞻性、戰略性研究,并以此豐富和發展我國的經濟學理論,我國的經濟學和經濟學教育教學必將走向新的輝煌。

二、經濟學教育改革創新的主要任務和著力要做的工作

面對急劇變動的世界和豐富多彩的實踐,經濟學改革創新任重而道遠。如果我們既不盲目自滿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實事求是地估計我國經濟學現狀,雖然還存在很多不足,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經濟學理論和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教育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并開始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這個架構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其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道路在經濟學領域的體現。科學的有影響的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學教育是由實踐做后盾的。我國現在的經濟實力尚不夠強,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學教育也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但從發展的趨勢看,只要我們抓住經濟建設不放松,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經過若干年的努力,經濟發達程度居于世界最前列,是完全可能的。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我國實踐的總結和創新,進一步吸取人類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把我國經濟學和經濟學教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經濟學和經濟學教育是完全可能的。我們應該為建設世界先進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和經濟學教育體系而努力奮斗,為出更多更高質量的科學研究成果,培養更多更高素質和能力的人才而奮斗。為此,需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更高素質的優秀拔尖人才和專門人才。經濟學教育教學要密切關注并努力適應時代和實踐發展對人才的需要,確定與時代和實踐發展需求相符合并能引領社會前進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健全符合國情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要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新模式,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以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學校與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模式,探索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人文素質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堅持因材施教,倡導自主學習,促進個性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培養更多的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

查看全文

網絡服務經濟服務產品定價方法研究

【摘要】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并結合網絡服務經濟環境下服務產品的特點將網絡服務產品分為知識產權、內容和資源版權以及數據資產三大類別,并根據不同類別資產的特征先系統分析了其定價的影響因素和評估指標體系;再分別梳理了三類產品傳統和新興的定價模型和方法;最后基于網絡服務產品的影響因素和評估指標體系提出了兩種探究網絡服務環境下服務產品定價的基本模型。

【關鍵詞】網絡服務經濟;服務產品;評估體系;定價方法

一、研究背景

在網絡服務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由于服務產品本身具有無形性、需求不穩定性和感知差異性等特點,所以無法像實體產品遵循成本、競爭及需求等因素進行定價。[1]加之,在當前網絡平臺服務經濟發展模式中,服務平臺商主導綁架消費者,犧牲制造商利益并一味追求低價銷售,致使網絡服務產品定價機制混亂,從而造成了經濟不能有效循環和良性發展,制造業也錯失了產業升級的最佳機遇期。因此,識別影響網絡服務產品價格的各類顯性和隱性的關鍵要素,揭示不同影響因素對資源價格的作用規律,分析網絡服務經濟不同類型異質資源的定價模式,成為現代網絡服務經濟有序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按照傳統定價理論,企業定價方法主要有成本導向、競爭導向、需求導向定價法,撇脂定價、滲透定價和組合定價等,例如楊萬停和靖繼鵬(2003)基于生產成本定價策略從供給方的角度將信息商品分為批量化和非批量化,并針對不同類別的信息商品進行價格模型研究;[2]廉同輝和袁勤儉(2013)基于互聯網的差異化定價和組合定價策略分析了數字出版物的影響因素和定價規則。[3]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版權意識的增強,以版權資源為核心的廣播影視、數字出版、文化遺產和網絡服務等數字化文化創意產品受到了國家戰略規劃層面的重視,大眾對網絡服務經濟環境下服務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對網絡服務環境下服務產品的定價機制研究便成為時下關注的熱點,但當前關于服務產品的研究較為分散,大多圍繞信息產品、云服務、數據資產以及文化遺產等方面展開,并未對網絡服務經濟環境下的服務產品定價進行界定和系統化分析。[4]其次,張樹武等(2017)將服務產品分為知識產權、內容和資源版權以及數據資產三類,進而構建了服務產品價值評估體系。基于此,在采用以上分類標準的基礎上,首先探究網絡服務經濟環境下的服務產品定價評估的指標因素;其次對現有網絡服務產品的定價模型和方法進行梳理;最后提出網絡服務經濟環境下服務產品定價的基本模型和方法,具體分析路徑見圖1。

二、網絡服務經濟環境下的服務

產品定價評估影響因素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現代服務經濟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一方面,網絡環境下的服務產品逐漸被“知識化”和“信息化”,有利于對服務產品的版權保護和無形資產品牌知名度的提升;[5]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環境的特性使得該情境下服務產品的范圍界定及定價評估成為當前尚待解決的難題。根據張樹武等(2017)對服務產品價值評估體系的研究,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技術、內容和資源以及數據資產是其服務產品的主要表現形式。基于此,筆者將網絡服務經濟環境下的服務產品界定為不具有實體而以各種勞務形式表現出來的無形產品,具體可分為以下三類:知識產權、內容和資源版權以及數據資產,并依據上述分類構建網絡服務環境下的服務產品定價評估影響因素體系。(一)知識產權的定價評估。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意識到知識和技術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其中,知識產權便是現代知識和技術的一個重要方面。知識產權(IntellectualProperty)是創造思想財產的總稱,包括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圖像和設計,它可分為兩類:版權(文學和藝術作品)和工業產權,其中包括受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和地理標志保護的發明。[6]隨著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我國知識產權申請數量大幅增加,全社會對知識產權創新、保護、運用及轉化等過程都保持較高的關注。因此,探究知識產權評估的影響因素體系對知識產權資源在全社會資源價值體系中的流動具有重要意義。在網絡服務經濟環境下與有形資產產品相比,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有其獨特的屬性和特點。在對知識產權進行定價評估時,既需要挖掘有形資產定價評估體系在知識產權定價中的適用邊界,從而提取出具有普適性的定價評估影響因素,又要結合知識產權自有的特點對原有模型和方法進行更新和完善。結合先前學者關于服務產品定價的研究,筆者認為影響知識產權定價評估的要素主要有法律因素、技術因素、市場因素和其他外在因素。其中,法律因素是指在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創新集成過程中,國家通常會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對知識產權的創造、使用、管理以及保護進行規范,具體涉及知識產權的授權方式、有效期、許可情況、可規避性以及多國申請情況等;技術因素是指知識產權本身與技術相關的屬性和特點,主要包括知識產權技術的先進性、成熟度、適用范圍、可替代性、行業趨勢及配套技術依存等方面;市場因素是指知識產權市場化過程中受市場影響的各種要素,主要有知識產權的市場應用狀態和競爭情況,知識產權在市場中的應用價值。除了上述三大因素外,知識產權的定價評估還受擁有者的聲譽情況和與當前政策的適應情況影響。(二)內容和資源版權的定價評估。內容和資源版權是指在網絡環境下由媒體組織生產、加工、控制并擁有明晰版權,同時以數字化形式呈現的、具有經濟價值的內容資源,包括音頻和視頻節目、圖片素材、文字稿件以及文化古跡等,它們通常作為文化傳播的表現形式而具有較高的社會和歷史價值。[7]從交易角度來看,這些服務產品的交易通常被看作是內容和資源版權的交易。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精神需求的不斷增加,國內的內容資源版權實現了空前繁榮。但市場面對如此龐大的內容資源體量難以形成規模化的交易和成果轉化,歸根到底是尚未形成科學有效的內容資源版權定價評估體系。結合宋培義和孫江華(2012)關于媒體數字內容資產和版權定價機制的研究以及網絡環境下的內容資源特性,筆者認為影響內容和資源版權定價的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內容或資源自身因素、消費者(使用者)因素和市場因素。具體來說內容和資源自身因素是指內容和資源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和屬性,包括內容和資源的數量、獨創性、完整性、可替代性以及使用壽命等;消費者(使用者)因素主要從用戶的角度考慮的,包括用戶群體規模的大小、用戶對內容或資源的關注度以及用戶對內容或資源的依賴程度;市場因素則側重于對內容和資源版權的市場價值評估和增值潛力的預測。(三)數據資產定價評估。隨著大數據技術產業的發展,數據成為當前國家和企業競爭的一項核心資源。在網絡經濟環境下,數據作為一種無形資產依托于大數據技術進行交易和使用,數據需求方從交易平臺上獲取所需資源并將之轉化為服務于經濟發展的生產力。[8]但在這個過程中,數據資產的定價仍大多依賴于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而尚未探索出一套流程化的評估體系。此外,從賣方角度看,數據資產定價并不完全適用于價格等于邊際成本的微觀經濟學原理,從買方角度來看,數據資產定價多依賴于自身的需求以及心理價格預期。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網絡經濟環境下的數據資產定價影響因素及定價機制仍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筆者結合熊勵以及張樹武等人的研究認為影響數據資產定價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數據資產成本和數據資產應用。其中,數據資產成本包括數據資產的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數據資產應用包括數據資產分類、使用次數、適用對象以及使用效果評價等四個維度。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與經濟互動發展研究

[摘要]本文全面、細致地闡述了高等教育與經濟互動發展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基礎,為高等教育與經濟互動發展研究奠定了基礎,為相關研究工作的進一步展開做好了準備工作。

[關鍵詞]高等教育;區域經濟;互動發展;探析

高等教育與經濟互動發展是高等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適用性所面臨的緊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都將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設定為服務經濟發展,并紛紛發起了高等教育與經濟互動的項目研究。這是高等教育不斷發展的必然歷史階段,這種互動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礎。

一、研究的理論基礎探析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指出:經濟發展實質是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生產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勞動者平均熟練程度、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勞動組織和生產管理等的好壞和自然條件等因素,這些因素的提升都依賴于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的提高。同時,現代經濟學觀點認為,自然資源和資本的投入受限于自然條件和資本限制,可帶來的增長比重將達到一定極限,而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者教育水平的提高等智力因素的作用持續增長,由于高等教育水平提升而帶來的人力資源優勢和科學技術進步將成為經濟不竭的增長點。高等教育哲學以認識論和政治論為基礎。認識論下的高等教育哲學把以“閑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識作為目的。而政治論下的高等教育哲學認為,探討深奧知識不僅出于“閑逸的好奇”,而且還因為它對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與高等教育主動和自主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一方面通過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推動經濟的發展;另外一方面,通過直接進行科學研究推動科技發展,加速科學技術盡快地在生產中運用,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經濟效益。

二、研究的現實基礎探析

查看全文

剖析我國傳媒經濟的本質研究論文

關鍵詞:傳媒經濟;本質;意義經濟

[摘要]:繼注意力經濟、影響力經濟等學說之后,筆者提出傳媒經濟的本質是意義經濟,“意義”是詮釋傳媒生產與消費的核心概念。意義經濟包括意義消費、意義影響和意義服務三大部分,它具有文化性、產業性、技術性等多重屬性。當今意義服務作為意義經濟的運行基點備受關注,同時在新技術新媒介的推動下,意義經濟還會被賦予更多的意義。

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體峰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世界各地170多家媒體機構參加了會議。這是自2006年5月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在北京舉行以來,世界傳媒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國。近年來,中國傳媒產業年增長率均在兩位數,2008年中國傳媒產業規模突破了4000億元,預計2010年超過5000億元。[①]隨著我國傳媒產業的迅速發展,傳媒經濟研究也納入了新聞傳播學術研究的版圖,傳媒經濟學作為一門新的分支學科正在建立起來。然而,到底什么是傳媒經濟?傳媒經濟學的本質是什么?至今仍然眾說紛紜,并沒有形成共識。值得肯定的是這些討論有助于加深我們對傳媒經濟的主體認識,推進傳媒經濟的基礎理論研究。筆者在此也就傳媒經濟的本質提出新的看法,并在此基礎上建構傳媒經濟學的理論主體。

一、意義經濟的概念提出

自2006年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召開以來,我國關于傳媒經濟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筆者以2007——2009年為限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鍵入關鍵詞“傳媒產業”和“媒介產業”搜索到論文650篇,鍵入關鍵詞“傳媒經濟”和“媒介經濟”搜索到論文僅有132篇。由此可見,有關傳媒產業的研究遠多于傳媒經濟的研究,即使在傳媒經濟研究的論文中也大多是關于產業實務和微觀經濟的討論。從研究層次來看,經驗性的描述較多,學理性的分析較少;從研究的取向來看,引進移植的居多,本土原創的極少。綜觀傳媒經濟研究的視閾,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借用各種原有的經濟學理論來討論傳媒經濟問題,如產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系統經濟學等;一類提出一種全新的經濟學理論來解釋傳媒經濟,如注意力經濟、影響力經濟、受眾經濟、輿論經濟、權力經濟等。筆者認為涉及到傳媒經濟本質的討論,后者的研究更為重要和急迫。目前關于傳媒經濟本質的研究影響較大的理論主要有兩種:注意力經濟和影響力經濟。

“注意力經濟”的概念是美國學者邁克爾·高爾德哈伯(MichaelH.Goldhaber)在1997年發表的題為《注意力購買者》的文章中提出的。他認為在信息社會中信息不是稀缺的,稀缺的是注意力,正是由于它的稀缺性注意力才可以轉化為財富。有人更形象地把注意力經濟稱之為眼球經濟。但這一理論也受到媒介批評學者批判,斥之為媒體不負社會責任的“唯注意力論”。美國學者菲利普M.南波利于2003年出版了《受眾經濟學——傳媒機構與受眾市場》,可以看作注意力經濟的實用版。無論是注意力經濟還是受眾經濟學都是基于西方經濟學框架和國外傳媒產業現實土壤上提出的傳媒經濟理論。

查看全文

商業服務和銀行服務論文

一、個別到一般:從價值創造的物質承擔者到對象承擔者

政治經濟學理論界為什么可以從普遍地否認服務勞動的價值創造到了普遍地(指承認主體之眾,而非客體之全)承認服務勞動的價值創造性,一是由于近50年來服務經濟在全世界的蓬勃發展,認識服務經濟價值創造性的客觀環境比之基本否定服務勞動價值創造性的政治經濟學經典作家所處的時代有了根本改變,二是服務勞動形式及其成果的“非凝結性”作為人們認識服務勞動價值創造性的主觀思想障礙在很大程度上被克服。馬克思早在論述商品的價值對象性時就精辟地指出:“同商品體的可感覺的粗糙的對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體的價值對象中連一個自然物質原子都沒有。”①現在人們更是認識到,所謂勞動凝結在價值體的“凝結”兩字只是一個借喻詞。②傳統政治經濟學理論確實在文字上強調了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但物質承擔者的核心內容是價值的承擔者。在當時,還沒有供人們不把這個承擔者與“物質”形態相聯系的社會條件,今天,我們是完全可以用“對象承擔者”來把物質承擔者一般化的。對象承擔者的含義是:勞動對象化為一種使用價值,由使用價值載體承擔了勞動的價值。這個對象承擔者可以是物質狀態的,它是一種使用價值;也可以是運動狀態的,它同樣是一種使用價值。物質狀態只是“對象承擔者”的個別形式,它與運動狀態是同一層次不同形式的“個別”而已。基于此,一般地肯定服務勞動的價值創造性就逐漸普遍起來了。但是,到了具體層面上,明明是已明確了商品體的價值對象中本來就一個自然物質原子都沒有的經典政治經濟學理論,卻對純粹商業服務和銀行服務的價值創造性做了否定。對此解釋的理由之一就是流通不創造價值,另一個是利息乃對產業剩余價值的分割。兩個具體的否定理由至今仍使人們對于服務勞動價值創造性的一般肯定處于非常不徹底的狀態。看來,對于使用價值,從它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到對象承擔者的認識轉化還不能一般化,我們需要更具體地分析商業服務與銀行服務的使用價值究竟能否承擔服務勞動投入的價值性。

二、一般到具體Ⅰ:純粹商業服務的使用價值能否承擔價值

在經典與現行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關于商業利潤及對平均利潤分割理論的分析中,仍認為商業勞動不創造價值。如果這是源于對經典政治經濟學原理的簡單的慣性接受,那克服這種思想是容易的,理性地改過來就是了。如果是出于對商業服務勞動是否產生使用價值,或者這種使用價值是否具有可以承擔價值的物質形態的這樣的認識,我們就有必要做出商業服務有無使用價值和這種使用價值能否承擔價值的分析。為使分析簡單,本文只分析被肯定為不創造價值的純粹流通領域的純粹商業服務的價值創造問題。我們已經闡述了,任何勞動的價值創造與否必須通過其產品的使用價值能否承擔價值來討論。我們必須承認,一種服務產品應該對購買者,也只有對購買者帶來能體驗的、或實際的甚至是獨立的使用價值,才能承擔價值。那么純粹商業服務具有什么樣的使用價值呢?我們可以對分類意義上的不同服務產品做出比較性和歸納性分析。在各種服務分類方法中,多用部門外延和功能內涵作為標準,有一種常見的把服務分為生產者服務、消費者服務與分銷服務三類的方法,它對本文的討論有針對性和適用性。

1.生產者服務

此類服務為廠商所購買,用于生產性投入。典型的生產者服務如產品設計,其服務對象多為實物產品生產。這種服務生產可提升它所服務的對象產品的使用價值,其價值就被追加到其對象產品上,所以被稱為“追加服務”。生產者服務與對象物融合在一起,改變了對象物的狀況,但最終消費者購買的核心對象仍是實物商品,并非服務。這類服務的使用價值性質以及它的價值在實物商品上的追加,是目前大家都承認的。

查看全文

傳媒經濟深層次理解研究論文

關鍵詞:傳媒經濟;本質;意義經濟

[摘要]:繼注意力經濟、影響力經濟等學說之后,筆者提出傳媒經濟的本質是意義經濟,“意義”是詮釋傳媒生產與消費的核心概念。意義經濟包括意義消費、意義影響和意義服務三大部分,它具有文化性、產業性、技術性等多重屬性。當今意義服務作為意義經濟的運行基點備受關注,同時在新技術新媒介的推動下,意義經濟還會被賦予更多的意義。

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體峰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世界各地170多家媒體機構參加了會議。這是自2006年5月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在北京舉行以來,世界傳媒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國。

近年來,中國傳媒產業年增長率均在兩位數,2008年中國傳媒產業規模突破了4000億元,預計2010年超過5000億元。[①]隨著我國傳媒產業的迅速發展,傳媒經濟研究也納入了新聞傳播學術研究的版圖,傳媒經濟學作為一門新的分支學科正在建立起來。然而,到底什么是傳媒經濟?傳媒經濟學的本質是什么?至今仍然眾說紛紜,并沒有形成共識。值得肯定的是這些討論有助于加深我們對傳媒經濟的主體認識,推進傳媒經濟的基礎理論研究。筆者在此也就傳媒經濟的本質提出新的看法,并在此基礎上建構傳媒經濟學的理論主體。

一、意義經濟的概念提出

自2006年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召開以來,我國關于傳媒經濟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筆者以2007——2009年為限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鍵入關鍵詞“傳媒產業”和“媒介產業”搜索到論文650篇,鍵入關鍵詞“傳媒經濟”和“媒介經濟”搜索到論文僅有132篇。由此可見,有關傳媒產業的研究遠多于傳媒經濟的研究,即使在傳媒經濟研究的論文中也大多是關于產業實務和微觀經濟的討論。從研究層次來看,經驗性的描述較多,學理性的分析較少;從研究的取向來看,引進移植的居多,本土原創的極少。綜觀傳媒經濟研究的視閾,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借用各種原有的經濟學理論來討論傳媒經濟問題,如產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系統經濟學等;一類提出一種全新的經濟學理論來解釋傳媒經濟,如注意力經濟、影響力經濟、受眾經濟、輿論經濟、權力經濟等。筆者認為涉及到傳媒經濟本質的討論,后者的研究更為重要和急迫。目前關于傳媒經濟本質的研究影響較大的理論主要有兩種:注意力經濟和影響力經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