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政治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00:11: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學政治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政治文明的理論研究論文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市政治學理論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政治學研究的繁榮不但體現在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而且更體現在研究成果的日益豐富以及研究主題的逐漸深入等多個方面。本文僅就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全年的政治學研究在一些重要主題上取得的成果作以簡單回顧。
一、政治學原理研究
政治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創新了政治學基本理論。尤其是在政治學的研究方法上,政治與經濟的互動研究推動了我市政治學理論的創新。貧富差距與政府控制的研究、政治與利益集團的研究,尤其是新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更是突出地體現了從經濟入手進行政治學理論研究的特色。
在專著方面,朱光磊出版了《當代中國政府過程》[①]一書,詳細地介紹了中國國家政治權力結構與黨政關系;決策和決策的施行;政府過程與國家經濟、社會生活;中央——地方政府過程等內容。程同順出版了《當代比較政治學理論》[②]一書,介紹了政治發展、政治文化、政治參與、結構功能主義、依附論和世界體系論、第三世界本土化發展理論以及民主體系的類型學比較等內容。在教材方面,朱光磊再版了《政治學概要》[③]一書,高建參與主編了《政治學理論》[④]一書。兩書均對政治學理論的體系進行了更全面的深入理解和創新,適應了新上時期的政治學理論教學的需要。現就重要專題綜述如下。
1.貧富差距與中國政治發展研究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的貧富分化逐漸加劇,這不但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政治學理論必須正視的一個現實問題。就貧富差距問題,朱光磊糾正了一些錯誤認識,分析了貧富差距的產生的原因。朱光磊認為,貧富分化的形成與自然、歷史因素、政府政策、體制等多種因素有關,就我國的總體情況來看,城鄉二元結構成為貧富差距的一個核心問題,而解決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則會是一復雜的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⑤]除此而外,作者還提出了“政策組合”等重要概念。
課程教學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
摘要:中國政治思想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政治經驗、政治智慧、政治思維的結晶,是中國歷史的靈魂,是一座優秀傳統文化的富礦,儲存了大量的傳統文化的因子,蘊含著豐富的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彌足珍貴的思想資源。任課教師通過案例教學、利用多媒體、優化教學內容,創造各種條件,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等方式,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使大學生體味到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中國政治思想史課;傳統文化教育;高等學校
1《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的特殊性
1.1《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蘊含豐富的大學生養成教育資源
《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是我國高等院校政治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它是以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思想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門學科,主要講授中國歷史上各個不同階級、階層、社會集團、學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政治理論和觀點,揭示這些理論和觀點的內容、本質、作用和特點,闡明它們形成、發展、演變和相互斗爭、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的過程與規律,剖析各種政治思想對現實社會發展的作用、意義及其在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的地位。《中國政治思想史》既反映了中國政治思想家對現實政治的關懷、對政治問題的認識和解決方案,也有對政治價值的不懈追求和對政治現象的終極認識,更有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對政治理想的精心設計,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政治經驗、政治智慧、政治思維的結晶,是中國歷史的靈魂。大學生養成教育本質是塑造人格的教育,是高校政治專業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中國政治思想史是一座優秀傳統文化的富礦,儲存了大量的傳統文化的因子,含有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資源,挖掘其中豐富的價值觀理論,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頗有裨益:第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家都有著強烈的民族國家意識。孔子聲稱“茍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孟子曾言“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都體現了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的襟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寄托著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和胸襟膽魄;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堪稱是歷代儒者所汲汲追求的理想目標和關切國計民生的擔當情懷的寫照;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名句,是古代志士仁人“經世濟民”的社會責任感的集中表現。這些都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責任、國家責任教育的良好素材。第二,“先義后利”“以義制利”的義利觀。“義利之辨”是關于道德行為與物質利益的關系問題的爭辯,一直是古代政治思想家們爭論的核心問題之一。孔子要求“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以“義”作為行動的指南;在他看來,“不義而富且貴,于我為浮云”,反對過分擴張物質欲求。孟子繼承孔子的衣缽,特別推崇“義”,為了“義”,他甚至表示愿意放棄生命:“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荀子也主張先義后利,“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用帶有辯證色彩的義利觀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使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有益于避免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陷入拜金主義的泥淖中。第三,奮斗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卦•象傳》。意即天道永遠處于周而不息運轉生化過程中,君子因此也應效法天道的剛健品格,發憤拼搏,積極進取,使有限的生命永不懈怠休止。孔子強調“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為了推行“仁政”的理想,孔子十余載周游列國,就是這種精神的現實寫照。孟子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動地詮釋了“自強不息”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有助于大學生積極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始終保持一種不懼艱難、樂觀向上的崇高境界。第四,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交往之道。在處理人與人關系時,儒家創始者孔子提倡“仁”,就是以“寬、恭、信、敏、惠、智、勇”待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他特別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導世人將心比心,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句話已被選入1993年世界宗教大會發表的《走向全球倫理宣言》,成為全人類都應遵守的基本道德法則,并赫然懸掛在聯合國大廳。《孟子•滕文公上》中記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導人們要彼此關心、互相扶助。《孟子•梁惠王上》中記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律己嚴、待人寬的交往之道有助于大學生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為日后奠定良好的交際基礎。
1.2《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教學難度大
副縣長在歡送新兵入伍儀式的講話(縣)
同志們:
今天是我們**人民值得驕傲的日子。我縣160名適齡青年,經過了嚴格的體檢和政審,即將跨進軍營,成為光榮入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我們國家又將增加一支由**子弟組成的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生力軍。在此,我代表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人武部和全縣31萬人民,向光榮參軍的新兵同志們表示熱烈祝賀!向為祖國培養出優秀接班人和保衛者的各位父老鄉親表示衷心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借此機會,也向辛勤工作的所有從事征兵和接兵、送兵的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親切的慰問!
青年是祖國的希望,部隊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具有優良傳統的人民軍隊,是光榮的戰斗集體,是保家衛國的堅強柱石,是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她戰功卓著、英名遠揚;也是鍛煉和培養人才的大學校、大熔爐,是培養人、造就人的好地方,在那里不僅能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而且能培養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養成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堅毅品格,人生有過當兵的經歷將會受益終身。
新兵同志們,你們就要告別家鄉,踏上從軍之路,履行保家衛國的神圣職責,應該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請你們放心,縣委、縣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優撫優待工作力度,積極抓好各項優撫政策的落實,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擁軍優屬活動,在全社會營造“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的濃厚氛圍。努力關心幫助你們的家屬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為你們解除后顧之憂。希望你們到部隊后不要辜負家鄉人民對你們的厚望,把滿腔的熱情轉化為報國之志,要努力學習政治、軍事和現代科技知識,尊重領導、團結戰友、刻苦訓練、遵章守紀;要努力成一名政治思想好、軍事技術精、作風紀律嚴、完成任務好的優秀士兵;要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建功立業,為家鄉人民爭光。在這里,我們也請部隊領導從政治、軍事、紀律等方面對**籍的戰士嚴格要求,在學習、生活方面多關心幫助,使他們盡快適應部隊生活并茁壯成長,為**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新兵同志們,在你們即將踏上征程、奔赴部隊的時刻,希望你們牢記家鄉人民對你們的期望和重托,祈盼早日得到你們立功受獎的佳音。
最后,祝廣大新兵和接兵部隊的同志們一路平安!
淺議新媒體對大學生教育的啟示
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應用現狀
調查表明,新媒體活力四射,深受大學生群體的歡迎和喜愛,新媒體對大學生形成強烈的立體輻射。1.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63%的信息來自新媒體。通過對585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63%的信息來自新媒體,24%的信息來自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形式,7%的信息來自教師的課堂講授,還有6%的信息來自向身邊的人學習。2.60%的大學生認為新媒體的影響最大。調查表明,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受到新媒體的影響深遠。60%的大學生認為日常生活受QQ、MSN、手機、博客、數字移動電視等新媒體的影響最大,20%的大學生認為日常生活受電視的影響大,16%的大學生認為廣播報紙對日常生活影響大,選擇其他的大學生只占4%。3.大學生最常接觸的媒體61%是新媒體。調查表明,在大學生最常接觸的媒體形式的問卷調查中,選擇QQ、MSN、手機、博客、網絡日志、校內網、數字移動電視等新媒體的占61%,選擇電視的占16%,選擇廣播、報紙的占22%,選擇其他的占1%。表明大學生最常接觸的媒體是新媒體。4.大學生每周用于上網的時間超過三小時的人數達80%。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大學生每周用于上網的時間超過七小時的人數達46%,上網時間超過三小時以上的人數總計達80%。
新媒體對大學生政治思想的影響
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方式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新媒體蘊含的巨大能量對大學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的政治觀點影響正面影響大于負面影響。關于新媒體影響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程度的調查表明,48%的大學生認為“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對黨的擁護程度增強或提高”,15%的大學生認為“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對黨的擁護程度減弱或降低”;關于新媒體影響大學生對國家的自豪感的調查表明,74%的大學生認為“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對國家的自豪感增強或提高”,8%的大學生認為“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對國家的自豪感減弱或降低”;關于新媒體影響大學生對政府的信任感的調查表明,42%的大學生認為“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對政府的信任感增強或提高”,25%的大學生認為“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對政府的信任感減弱或降低”。1.新媒體對大學生政治思想產生的積極影響。新媒體有利于大學生自身政治觀的構建。新媒體信息的極大豐富使大學生能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社會,了解國情,了解政治,有利于大學生自身政治觀的構建。目前大學生了解社會,關注政治所依靠的主要信息渠道是新媒體,而新媒體上信息的極大豐富性可以使大學生了解更多的有關社會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大學生從新媒體中可以看到奧運開幕式的盛況,神九飛天的壯觀情景,抗震救災的英雄畫面,從而產生激動的愛國情緒和民族自豪感、擁護共產黨和政府,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新媒體上的信息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民主自由觀念。在新媒體中自由而平等的交流,有利于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加強,從而更加關注作為社會個體所擁有的公民權利和所承擔的公民責任。新媒體所提供的這樣一種自由而平等的環境使大學生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在新媒體中,大學生更能找到自我,體現自我,張揚個性,使得自我意識不斷加強。自我意識的加強就是大學生在現實社會中越來越關注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公民所擁有的公民權利和所承擔的公民義務。新媒體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參政議政的平臺,有利于大學生討論政治,參與政治。在每年的兩會前夕,網站和手機報還推出了“我向總理提建議”的論壇,大學生可以在網上和手機上直接向總理提出自己的建議,激發了大學生參與政治的熱情,盡管這些建議不一定會被采納,但是這樣一種形式使得大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心聲。大學生對國家的熱愛和責任感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政策的評價和討論,大到國家大政方針,小到某一個部門的做法,大學生都會有自己的意見表達。通過新媒體平臺,大學生可以參與到國家政策和治理的討論和交流中,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熱情。2.新媒體對大學生政治思想產生的消極影響。新媒體有可能導致大學生確立錯誤的政治觀。在新媒體中,西方排華勢力旨在“西化”“分化”而進行的文化傾銷、文化覆蓋和侵略對大學生的政治觀產生較大的沖擊。在新媒體傳播信息的過程中,西方的價值觀、政治理念也夾雜在信息傳播中得到輸出。西方某些大國,極力向世界特別是仍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價值觀念、文化思想。大學生長期接觸新媒體,很容易受到西方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的沖擊和影響。新媒體的日益普及,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滲透,將淡化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使大學生的政治觀產生傾斜,甚至走向另一極端。新媒體有可能動搖部分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媒體上信息的多樣性和多元性一方面可以讓大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這個社會,而另一方面也會讓大學生產生困惑,當大學生遇到新媒體上一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一致的思想觀念時,有時候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或多或少的動搖。有些人在新媒體上大肆宣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拜金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比較大,而這些價值觀與我們倡導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核心價值觀是相違背的。新媒體信息的繁雜與多元會不利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和傳承。
新媒體影響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新媒體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促進大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政治思想,同時也要盡量減少新媒體中對大學生政治思想的不利方面的影響。1.組建一支適應新媒體時展的大學政工隊伍。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為教育主體的老師或者政工干部是起著主導作用的。因此,組建一支適應新媒體發展的專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在新媒體時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這樣幾個素質:具有扎實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及維護這一理論的責任感;與時俱進,轉變教育觀念,具有創新精神;具有扎實的新媒體技術知識,能熟練地運用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2.依法關停傳播內容反動、低俗的新媒體。全面整治新媒體低俗之風,清理新媒體上的違規事件、違規網站,規范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凈化新媒體環境,將手機網站、視頻網站會員專區,聊天室、即時通訊群組、視頻下載服務等納入清理整治重點;對新媒體上散布反動、賭博、邪教等有害信息進行監控和排查,對攻擊破壞新媒體和計算機病毒等違法犯罪活動進行打擊;對網吧等上網服務營業場所、音視頻網站、新媒體視聽節目、手機視聽節目、新媒體文學、新媒體游戲以及其他新媒體出版物、手機出版物等進行檢查,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對違法行為依法查處。3.積極搭建優秀的新媒體教育平臺。建立優秀的新媒體教育平臺,開發超文本結構的大學生思想教育電子教材。充分利用新媒體現代電子技術,融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使大學生視覺、聽覺均產生立體感覺,從而提高宣傳思想教育的效果。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技術的潛力,使大學生思想教育做到圖文并茂、聲像俱全。這些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多彩的德育欄目有利于大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增強了有效性。在新媒體上一些鮮活的事例、最新的觀點、時政的介紹等等,引導大學生關注政治,關注民生。4.優化整合新媒體和傳統校園媒體。目前各高校的傳統校園媒體和新媒體結合得不夠緊密,如廣播、閉路電視、學報等教育內容,形式上相對獨立。把傳統的校園媒體通過數字化處理后移植到新媒體,可實現傳統校園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機結合和互補,從而拓寬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來源,增強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力、吸引力、感染力。同時,應積極建設以思想、文化、娛樂、體育、學術科技等為基本內容的校園文化,充實新媒體,形成良好的整體氛圍,以此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品位,增強其自身的抵御能力。5.通過新媒體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新媒體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校內網、博客、QQ群、校園BBS、校內論壇、手機報等了解大學生目前的思想動態,看他們對某些國家大事、社會熱點的留言和帖子可以看出他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態度,進而分析他們的政治傾向和政治觀點。在了解了學生的思想動態之后,就應該對學生們的思想進行分析和總結,然后“對癥下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防微杜漸,避免小問題釀成大風波或大的社會政治事件。6.通過新媒體平臺互動為大學生答疑解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應該通過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進行檢驗和鞏固。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育之后和教育對象進行互動交流,一方面可以檢驗一下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與學生的新媒體交流,進行更加深入的教育,可以進一步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同時,與學生的平等交流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可以促進大學生平等觀念的加強,也能取得學生們的信任,為更好地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基礎。7.加強對大學生新媒體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教育。運用新媒體的道德和法律的教育顯得十分的重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既可以讓大學生在使用新媒體的時候按照道德和法律的規則來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對新媒體信息的鑒別力和抵抗力。也可以在大學生心中建立起規則意識、法律意識,這對于大學生將來在社會上的成長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通過開設“新媒體倫理與道德”“新媒體行為規章”“新媒體素質培養與人格塑造”等課程,利用各種形式宣傳運用新媒體道德規范,培養大學生運用新媒體的責任意識、政治意識、法律意識、自律意識和安全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優良的新媒體道德。增強大學生抵御新媒體中有害信息的侵擾。
正能量對思想道德培育的作用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高職學生思想道德培育現存問題:教育活動無法吸引學生注意、教育內容不滿足現實需求、學生易受網絡犯罪侵害。據此,探究立德樹人視角下“正能量”思想道德培育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指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發展方向,豐富思想道德教育內容。通過“正能量”在弘揚高職學生思想道德培育中的科學運用,以適當的手段和專門知識傳播“正能量”,達到改善目前的教育狀況的目的。
【關鍵詞】思想道德;正能量;隊伍建設
“正能量”指的是健康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樂觀情緒,不斷向上的生活行為。中國社會的正能量是指所有積極、健康、強大和有希望的人和事物,這已成為一個有象征意義的符號,表達了人們的美好愿望。正能量可以引導人們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可以影響周圍的人和環境。積極能量是一種心理影響,一個人的積極行為會影響其積極態度,而積極態度又會給他帶來積極的反應,使人的思想更加向上,使行為更加有活力,因此正能量可以是連續的良性循環。在高職學生思想道德培育中弘揚正能量,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的心態,在學習和生活中也充滿活力。
一、高職學生思想道德培育現存問題
(一)教育活動無法吸引學生注意
思想道德意識形態教育者在發展教育系統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高等教育機構的思想道德意識形態教育者主要是完成課堂政治思想的教育工作。專業的思想政治教師主要負責思想道德意識形態教育。歷史上的政治思想先驅者和領袖們,由于其自身的智力素質,也影響到聯合型知識和思想道德的完整性。公立學校的教師繼續照舊教學,無法有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因此在促進學生的政治思想和改善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方面效率較低,高職學生對集體榮譽和傳統道德缺乏興趣的現象正在增加。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正在下降,心理問題已成為學生發展和學校教育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
湖南大學行政管理專業教育淵源探索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近代行政學教育的起點;近代行政學教育的發展;老湖南大學行政管理學教育的臺柱;老湖南大學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與現代的比較;新湖南大學應當再造行政管理學輝煌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乃是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湖南高等學堂是湖南大學前身之一、所地方高等學校能有這樣的成績,在全國可居先進地位、學校校長和教師陣容之強大,是辦學成功的關鍵、湖南大學行政、法學及經濟管理學教育作出了貢獻、湖南大學政治系的課程,以初期1932年為例,必修課有政治學、英國政治、歐洲大陸政治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論文摘要]根據《湖南大學校史》運用現代行政管理學的觀點,參照當代該學科的知識體系,加以勾稽整理,論證近代湖南大學(及其前身)在行政管理學教育方面啟動最早,領導有方,師資優秀,課程新穎,成績突出,曾長期居于全國高校同類專業先進行列。對于以理工科占很大比重的原各部委所屬院校,如何利用近二十年來積累起來的多學科資源發展行政管理學,本文也發表了意見。
[論文關鍵詞]湖南大學行政管理簡史
眾所周知,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乃是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從隋朝算起,積累了一千多年的經驗,臻于完備,以致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是英國)文官制所參考。中國中世紀以來的傳統教育當然也圍繞科舉制展開,從中央到地方形成官學體系,即國子監和府州縣學。宋元以來的書院,到清代也日益官學化。19世紀湖南行政人才輩出,他們基本上都在岳麓、城南等書院接受過科舉考試前的培訓(含自修和相互切磋)。這是湖南大學行政管理學教育的淵源。
一、近代行政學教育的起點——時務學堂的“公法”和“掌故”專門學
湖南大學歷史上的近代行政管理學教育的發端,應歸功戊戌維新時期陳寶箴巡撫在湖南期間的兩項重大舉措,即由熊希齡籌辦時務學堂和由黃遵憲草擬《改定湖南課吏館章程》。前者是湖南第一所新式學堂(1897年10月~1899年3月),梁啟超設計的《湖南時務學堂功課詳細章程》,規定學生先學“普通學”(含今文經學、諸子學、中外史學、公理學及粗淺數理化學)半年,再分科學習“專門學”,包括“公法學”(憲法、民律、刑律等,及與國際接軌的交涉、公法、條約章程等),“掌故學”和“格算學”三個專業。這里的“公法學”和“掌故學”屬社會科學,其實就是培養司法、行政管理和法制、政策研究的人才,與現代法學、政治學以及公共管理(三個一級學科)和行政管理(二級學科)相對應。
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綜述
一、國外相關研究現狀
學術界普遍認為,西方現代公共管理理論的奠基人是美國學者伍德羅·威爾遜。他于1887年發表《行政學之研究》一文,被認為現代公共行政理論的開山之作,標志西方現代公共管理理論的誕生。實際上,在西方現代公共管理學正式誕生之前,就早已存在著公共管理思想,既有近代資產階級公共管理思想,也有現代無產階級公共管理思想即馬克思主義公共管理思想。在當代西方學術界,多數學者正在研究“新公共管理學”,也有個別學者正在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西方學術界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必要性雖然多數西方學者不承認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中包含公共管理思想,但也有個別學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豐富的公共管理思想,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管理思想很有必要。美國學者羅伯特·丹哈特指出,盡管馬克思并不是直接的、專門的、系統的研究公共管理的學者,但馬克思的理論為我們研究公共管理提供了許多真知灼見,從而應當作為當代公共管理研究的的“一種思想傳統”羅伯特·丹哈特認為,馬克思的公共管理思想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適性,可以克服以美國行政學為代表的“特殊主義”的缺陷。現代公共管理“所有的理論都會強調某些事物而忽略其他事物,”只是反映了“一個特定文化的傾向”。美國的公共行政學只是一種“特殊主義”的知識體系,的確具有一些“根本性的缺陷”。因此,深入研究馬克思的公共管理思想,可以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公共理論研究提供一種新的視野。2.關于馬克思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論來源西方學術界有人對馬克思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論來源做了初步探討。一般認為,馬克思公共管理思想可以從古希臘政治哲學中找到源頭,黑格爾的政治哲學是馬克思管理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十九世紀英法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理論為馬克思公共管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資料和重要借鑒。英國學者戴維·赫爾德指出:“雅典的民主發展已經成為現代政治思想,包括馬克思的公共管理思想的主要淵源。古希臘的政治理想即自由、平等、法治、正義等對現代一切政治思維都有深遠的影響。”英國學者伯爾基認為,“馬克思主義確實發源于自由主義,它采納并改變了自由主義的價值和總體看法,而且,如果沒有自由主義這一廣闊背景,馬克思主義將是不可思議也不會存在。”在伯爾基看來,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將公共管理劃分為原始的公共管理、國家的公共管理、公民的公共管理三個歷史階段。這種劃分的觀點,源于自由主義的人本主義的歷史觀的揚棄。美國學者約翰·麥克里蘭認為,馬克思的公共管理思想直接來源于黑格爾的政治哲學。他認為,“黑格爾的政治哲學一方面給予馬克思以直接啟示;另一方面,又成為馬克思批判的對象。”約翰·麥克里蘭還明確指出:“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為馬克思公共管理思想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料。”3.關于馬克思公共管理思想的基本內容西方學術界有人認為,公共管理是共產主義的同義語,馬克思主義內含公共管理思想。德國學者李博(WolfgaugLippert)經過考證,發現漢語中“共產主義”一詞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漢學家造出來的,內含“公共財富”,因此,可以把“共產主義”直譯為“公共主義”。西方現代公共管理學的創始人伍德羅·威爾遜認為:“行政學的博士都產于歐洲。”在這些博士中,施泰因第一次提出了“行政學”的概念,可稱為現代行政學的奠基人。而與施泰因同時代的博士馬克思,闡述了共產主義的公共管理思想。施泰因的公共管理思想側重于“管理”。而馬克思的公共管理思想則側重于“公共”。美國學者德懷特認為,“美國現代行政管理理論與英國費邊主義有許多相似之處,而費邊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有一定的淵源。”澳大利亞學者歐文·E·休斯指出:“馬克思的公共管理思想是對近代資產階級公共管理思想的批判和揚棄,其基本內涵是: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務性、人本性、歷史性。馬克思公共管理思想為建立'現代福利'制度提供了有益啟示。”
二、國內相關研究現狀
我國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西方現代公共管理學。同時,恢復建立了中國行政管理學,出版了一些中國社會主義行政管理學的著作和教材,代表作有:戴大祝主編的《社會主義行政管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李福玉等主編的《中國行政管理學講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田禾撰寫的《中國社會主義行政管理學導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李世英主編的《社會主義行政管理學通論》(中國展望出版社,1987年)、徐學武主編的《社會主義行政管理學教程》(湖北科技出版社,1987年)等。這些教材與著作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批判地借鑒西方現代管理理論中有價值的成分,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學。理所當然,其中,包含著一些馬克思主義公共管理思想。我國高校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設立行政管理學科,并在20世紀90年代形成了公共管理學的學科體系。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公共管理學正式定為一級學科,而以往的行政管理學則成為公共管理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此后,學術界開始重點研究西方公共管理學,而一度中斷了對馬克思主義行政管理思想的研究。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論來源。國內學者一般認為,馬克思主義公共管理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批判地繼承西方傳統的公共管理思想的精華而產生的。武漢大學李和中教授認為,“馬克思恩格斯以公共權力的特質為主線,總體性地描述了公共管理的歷史嬗變,闡釋了一種全新的公共管理觀。從理論來源的角度分析,它淵源于古希臘的政治思想、自由主義價值觀念、黑格爾的政治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是多種政治思想的揚棄和整合。全面分析其理論來源,有利于理清馬克思主義公共管理觀的理論脈絡,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公共管理思想。”2、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文本依據。在學術界,不少學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體系中,不存在明確的公共管理思想,即使有,也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因此,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從西方公共管理理論的文本中尋找理論依據,很少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尋找理論依據,“甚至有人干脆就否認馬克思恩格斯有政府公共性思想,這是非常偏頗或錯誤的。”針對這種錯誤傾向,有學者以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為依據,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具有豐富的公共管理思想。曾峻在《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研究———可能性、必要性與基本取向》一文中,比較詳細的論述了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文本為依據。他指出:“馬克思恩格斯使用過‘公共管理’概念。該詞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中至少出現過三次。”“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和分析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制度、政府職能、行政改革、廉潔政府、廉價政府等概念和相關現象,對市民社會、官僚和官僚制度、中央集權和聯邦制也有大量論述。”3、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基本內容。唐鐵漢比較系統的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公共管理思想的基本內容,他把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概括為四個方面:政府管理的內涵及其本質;政府職能的觀點;市民社會的理論;政府管理方式和方法的觀點。王振海把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基本內容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國家的二重屬性;二是政府的公共管理本質;三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四是政府的公共管理方式;五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責任。王同新在《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研究述評》一文中,把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作了總結性論述。他說;“根據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政府職能的兩重性及其相互關系理論和政府職能的動態性特征,筆者認為無論政府的職能內容、職能重心、職能方式和職能關系如何變化,但以公共性為本質追求的社會公共職能始終是政府職能的基礎,尤其是在當前應上升為政府的主要職能。”4、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當代價值。國內學術界大多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管理的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是當前建設民生型政府、高效型政府、廉潔型政府、服務型政府的理論依據,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管理職能的根本指針。王同新指出,“我國構建服務型政府必須堅持以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及其中國化成果為指導。”曾峻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是唯一科學的公共管理思想,是批判西方公共管理理論的尖銳思想武器,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管理思想體系的靈魂。因此,必須“用馬克思主義重塑公共管理學之魂”。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術界已有一些學者開始重視對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著,涉及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論來源、文本依據、基本內容、當代價值等諸多方面。但總體來說,研究還不夠深入、不夠系統,還沒有形成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解讀體系。基于此,很有必要對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以期構成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解讀體系,把握其精神實質,為當代中國公共管理的理論和實踐提供科學的學理支撐。
作者:胡哲周曉陽單位:南華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地質勘探行業思想政治工作分析
摘要:地質勘探行業的思想政治建設工作,隨著社會經濟與信息網絡的發展,不斷出現新的機遇和挑戰。分析認為,整個社會出現一定的思想浮躁也導致了極少部分地質勘探工作者政治信仰缺失,需要行業內外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積極引導;應該將“經濟發展”與“思想發展”共舉,并在高速發展的網絡信息世界開辟新的輿論宣傳陣地,加快地質勘探行業的政治思想工作在新的技術領域和新的媒體環境中的宣傳。地質勘探企業必須在行業發展的同時,堅定、踏實、毫不動搖地跟隨黨和國家的指導,健康有序地進行思想政治建設。
關鍵詞:勘探行業;思想政治;宣傳引導;理想信念
過去的幾年里,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1-4]。取得這些歷史性成就,最重要、最關鍵的就在于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就在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結構體系。這個價值結構體系的邏輯起點是黨的初心使命與人民幸福、民族復興,核心內容是人民美好生活,價值實現的社會政治條件是美好社會和強盛國家建設,價值實現的基礎是平衡和充分發展,價值發展的領域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價值實現的路徑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價值實現的具體行動是“四個偉大”社會實踐。這是一個從價值抽象到價值具體,從價值理念到價值行動,邏輯層次清晰,內容豐富充實,價值實現路徑科學的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結構體系,具有顯著的實踐性、時代性、原創性、科學性、民主性和先進性,值得深入研究和大力踐行。地質勘探隊員有著十分特殊的工作環境,需要長年累月工作在艱苦環境中。比如有的基層工作者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半載駐扎在人煙稀少的荒漠山區,有的一線勘探工作者需要克服身體困難,堅守在高海拔的高原地帶。這種長時間工作在惡劣環境第一線的情況,對一般人來說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對地質勘探隊員來說卻是日日夜夜的實戰工作現場。所以地勘行業的職工就更需要思想政治方面的積極引導,需要在單位的黨組織關懷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5-9]。
1面臨的問題
地質勘探行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直面整個社會的浮躁情緒,要直面整個社會的思想信仰危機環境,這是大環境的思想改革需要思考的問題。工作在第一線的地質勘探隊員,因為長期生活在艱苦的環境當中,他們的思想更需要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的指導。這一點集中表現在經濟繼續發展之下,一線地質勘探隊員的勞動是否能將自己的艱苦而又復雜的工作,當成自己的理想事業,以更高的思維角度和形而上的理念提升自己作為地質勘探工作者的思想高度。在這一點上,思想政治引導者就顯得非常重要。在當代中國,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真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真正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有系統的思想信念[10]。只有思想引導者自己有戰必勝、攻必果的思想信念,那么他們一定能以飽滿的激情和熱切的情緒帶動這些被指導的一線地質勘探職工,使他們逐步建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
2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針對性
財政局“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計劃
為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不斷加強我局領導班子和干部職工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教育、宣傳輿論引導、廉政文化建設、德治和法制宣傳教育、制度建設等,進一步提升領導班子和干部職工政治思想素養,結合財政工作實際,制定2018年學習教育計劃如下。
一、總體要求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和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省州縣重大會議及文件精神,不斷加強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努力提高干部職工運用科學理論、科學發展的能力。始終把思想教育作為第一位的任務,堅持用黨章黨規規范黨組織和黨員行為,教育引導干部職工學思踐悟、知行合一,不斷增強“四種意識”,做到“四個合格”,確保黨員、干部忠誠干凈擔當。
二、具體安排
(一)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教育。
1、學政治理論。深入學習黨的精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川講話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論著;學習黨的基本路線、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群眾路線以及各項方針政策;學習黨章、黨規以及黨的歷史,牢記黨的宗旨,增強黨員意識,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深入學習履職必備的各種新知識和新技能,圍繞州委“六大戰略”及縣“135”工作思路,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學習掌握做好領導工作、履行崗位職責所必備的各種知識和技能。
公共管理學位研究生素質教育初探
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公共管理人才要求,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對人才的培養已經從專一性向全面的素質教育模式轉變。需要培養具有公共管理先進理念和公共服務精神,掌握現代公共管理研究的技能與方法,熟悉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能夠在相關行業和部門從事公共事務管理、公共政策分析與設計、規劃與管理等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素質教育的制度保障
系統、完善的規章制度是MPA研究生素質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的重要保障。結合專業學位教育的特點和MPA教育工作實際,制定、完善一系列加強學風建設和綜合素質培養的文件和規定,在考勤、獎勵、講座、社會實踐活動、學術資助、學位論文、導師工作職責、教師工作規范等方面對學生和教師進行明確而具體的規范、必要而嚴格的要求、靈活而多樣的獎勵。創設多元化獎勵體系。《長安大學公共管理(MPA)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評選辦法》從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學習成績、實踐成果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充分發揮獎勵與資助的激勵作用。一方面學院設立“MPA學業獎學金”、“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稱號,反映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表現;另一方面學生自己設立個性化榮譽稱號,反映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學生根據在校的特殊表現,向學院申請特定的榮譽稱號,如熱心公益獎、感動長大MPA獎、先進社會實踐工作者、文體活動先進工作者、社會公益活動先進分子,特殊貢獻獎、優秀組織者獎等。該榮譽評定采用個人申報、班委推薦、學院認定、畢業典禮授予的方式進行。這些規章制度的出臺,初步建立了我校綜合素質建設制度體系,為人才質量提升奠定了堅實制度基礎,充分發揮了制度在素質教育中的規范作用。
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素質教育的路徑
MPA教育屬于專業學位教育,更側重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擔負著為公共部門輸送高層次管理人才的重任,客觀上要求培養出的人才不僅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具有較強的管理能力、操作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基于此,長安大學MPA素質教育緊密圍繞“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公共管理人才”目標、以“職業、行業、地方公共管理需求”為導向,以MPA研究生公共管理能力與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為教育重點,將人才培養目標與學風與素質教育目標有機融入在MPA研究生教育培養的全過程,充分發揮目標的激勵與引領作用。1、基于課堂教學的基本能力培育MPA在師資隊伍上,要求MPA任課教師具備豐富的公共管理實踐經驗,對有經驗的教師優先聘用。在教學內容上,增設實踐教學模塊與職業道德模塊,并通過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踐基地、學生的工作崗位以及“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相互結合來實現。在教學方式上,倡導MPA任課教師以符合專業學位研究生特點的案例教學、研討式教學、情景模擬教學、實踐教學等方式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進而解決公共管理中的現實問題。2、基于項目互助的職業能力提升。MPA在教學研究與科學研究上,實行“教師帶學生做科研”和“學生引教師進單位”的模式達到合作共贏的目標。以“職業、行業、社會需求”為著眼點,以融入教學、實踐為途徑,從思想品質、敬業精神、管理能力、團隊意識、身心素質等五個方面全面提升學生素質與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方面,鼓勵MPA專職教師開展應用型課題或理論型與應用型相結合課題研究,吸納MPA學生參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MPA學生的資源,發揮學校作為研究機構的優勢,在學生的溝通下承擔其所在單位的委托課題。這樣既可以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研究,又可以通過與實踐部門的聯系增強課題研究成果的適用性。MPA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搜集材料的能力、整理材料的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會得到鍛煉和提高。3、導師負責制的基礎作用是關鍵。MPA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對研究生為學、為人都產生著重要影響。為充分發揮導師在研究生思想道德、科學倫理、實踐能力、學風培養中的關鍵作用,我校通過導師遴選、培訓、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強化導師在學風與素質教育中的責任制,使其成為專業知識的傳遞者、科研能力的培養者、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者、生涯規劃的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