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7 10:55: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承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承文化論文

滿族音樂傳承文化保護論文

一、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是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前提

眾所周知,在滿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上,滿族自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首先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將滿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中去,同時納入社會與經濟發展計劃和城鄉規劃中。只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將滿族音樂的保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滿族音樂的發展才能真正步入正軌。目前,各地政府也正在逐步嘗試這樣的做法。北鎮原是滿族自治縣,滿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67%。北鎮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就在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舉措,首先他們將北鎮二中更名,重新建立具有地域人口特色的滿族中學,并與沈陽師范大學合作,在滿族中學建立了“滿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請沈陽師范大學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制定教學計劃,以第二課堂的形式有計劃地開展滿族音樂舞蹈和滿語文等科目教學。在“滿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開班典禮和滿族中學新校址奠基儀式上,學生們充分地展示了滿族音樂文化的神圣魅力,引起了國家民委、遼寧省及錦州市民委的極大關注,國家民委相關領導親自參加了各類儀式,并在國家民委期刊上以整版篇幅對此作了報道。北鎮市充分利用慶典、紀念、祈福等活動平臺,積極地承擔著傳承滿族音樂舞蹈文化的責任,加強了社會對滿族音樂舞蹈文化的了解,使滿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得以傳承,在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滿族發源地———遼寧新賓縣,滿族人口占全縣人口比例為79.8%。自治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地方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自一宮三陵申遺以來,境內已普查登記299處(項)歷史文化遺產,建立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大類、13個項目,其中新賓滿族剪紙、滿族故事、滿族的秧歌被列入國家級項目,新賓滿族剪紙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過滿族的秧歌普及了滿族音樂。

此外,他們還在永陵成立了具有92%的學生為滿族子弟的滿族小學,在挖掘、保護和傳承滿族音樂文化方面,縣文化局組織有關專家學者舉辦培訓班,縣政協以及民族宗教局、文化局、教育局等部門積極向上級爭取教學經費,他們還編寫了滿族歌曲等教材。通過教學,學生們可以演唱三四首滿漢雙語歌曲,1200多名學生在這里充分感受了滿族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文化遺產保護就是一個依靠政府力量從而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土家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7%。在20世紀50年代,長陽縣政府就派出專業人員進行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搶救、搜集與整理工作,提出了“長陽文化三件寶———山歌、南曲、撒葉兒嗬”的文化概念,從而提高了群眾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保護。此外,長陽縣歷屆政府都把土家族文化的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使縣域文化事業的發展得到了落實。長陽縣在挖掘、保護和利用土家族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模式,這一模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做法提示我們,在滿族音樂保護中,首先要明確保護滿族音樂的重要性,為保護與傳承滿族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加快法制建設,使滿族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更加制度化與規范化。自治縣要積極制定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相適應的地方法規和部門規章,促進滿族音樂文化的發展。

長陽縣在2000年以后主要通過政策和立法手段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這就使得長陽的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走進了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同時,長陽還組織了“土家文化周”等活動,設立了“優秀文化傳人獎”“重大貢獻獎”等獎項。另外,歷屆政府都注重文化遺產保護的連續性。為了對縣內的民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長陽縣制定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該條例是全國第一部縣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長陽縣這一做法提示我們,要保護與傳承滿族音樂文化,就要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只有通過立法,才能為滿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才能推進滿族音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再次,加強對滿族音樂傳承人的保護與支持。政府要制定必要的優惠政策,增強音樂傳承人保護滿族音樂文化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使其竭力為滿族音樂文化遺產保護貢獻力量。要想保護與傳承滿族音樂,必須尊重滿族音樂文化傳承人。因為文化傳承人對于滿族音樂文化的內涵更為理解,只有通過他們才可以使滿族音樂得以真正傳承。要充分發揮滿族音樂文化傳承人的主體作用,對優秀民間文化傳承人進行鼓勵。這可以通過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給予其經濟補貼來實現。此外,還要鼓勵他們帶徒傳藝等。如果滿族音樂文化傳人受到重視,他們就樂于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從而有利于培養文化傳人群體,使滿族音樂文化得以代代傳遞。政府主導是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根本保證。沒有政府的主導,滿族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就不可能實現。所以,對于滿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讓其成為滿族音樂保護與傳承強有力的后盾。

二、學校是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主要平臺

要弘揚和推廣滿族音樂,需要發揮學校的文化傳承的職能,把滿族音樂納入滿族聚居地區學校的課程之中,使其教材內容融進滿族音樂文化內容,從而有目地、有計劃地弘揚與傳承音樂文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與學習,激發青少年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將把學校打造成滿族文化旅游區。對于滿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也要充分發揮有關學術機構、大專院校的作用,共同保護滿族音樂文化遺產。遼寧省北鎮市北鎮滿族高中、新賓滿族小學和沈陽滿族中學都做出了積極的嘗試,在弘揚和推廣滿族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北鎮市是滿族聚居地區,滿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3%以上。北鎮市滿族高級中學是全國唯一的一所以滿族冠名的全日制一般高中。它是滿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其前身是北鎮市第二高級中學。2007年9月29日,經北鎮市人民政府批準,北鎮市第二高級中學正式易名為北鎮市滿族高級中學。隨著滿族高中的建立,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滿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和體育活動。本校教師編寫了校本教材《北鎮滿族簡史》,學校將這一課程納入了教學計劃;體育課增加了珍珠球比賽等具有滿族特色的體育活動;文藝演出增添了滿族服飾舞蹈、薩滿舞、民族剪紙和民族樂器演奏等內容,從而使滿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發展。沈陽師范大學也開設了《說唱音樂》課程,沈陽師范大學國家民委民族文化工作基地在北鎮建立了“滿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通過第二課堂的形式開展滿族音樂排演課程,以此傳承與發展滿族音樂。筆者認為,通過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傳承滿族音樂是切實可行的。在此,提出幾點建議:一是成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展示社團”。積極吸收滿族音樂愛好者為團員,利用學生節假日的集聚慶祝活動,向大家展示滿族音樂的古樸、純美。二是以基地志愿者參與項目調研的方式深入挖掘研究,使祖先的文化得以傳承。學校可以組織志愿者小隊,進駐滿族聚居區與旅游區,與滿族人民同吃同住,深入了解滿族居民生活習俗,對滿族音樂形成的文化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深入學習滿族音樂。三是利用校園文化宣傳陣地,有目的地融進民族文化元素。四是依托北方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傳承和活態再現滿族音樂,例如我們的學術合作機構:新賓縣、沈陽故宮、福陵昭陵、東陵區李相鎮隕石山滿族民俗村、北鎮滿族高中、鳳凰城滿族人口聚居地。通過以上措施,相信在滿族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可以取得明顯的成績。

查看全文

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傳承

論文提要:對于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才能在經濟全球化導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筆者認為只有歷史辯證地正視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保護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重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近百年來,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冰火兩重天。上世紀兩次大的文化運動——、,使中國傳統文化遭到滅頂之災,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國人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難以為繼,使新一代的中國人出現了信仰危機、價值危機、道德危機,導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冷靜的反思;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復,研究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當下思想文化界一道眾所矚目的風景線。由政府到學界,由國內到國外,國學熱不斷升溫。如,在《百家講壇》閻崇年講清帝、劉心武講紅樓、易中天講三國、王立群講史記、于丹講論語;《光明日報》專門開設了國學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開設了“國學頻道”,新浪網高調推出乾元國學博客圈,政府舉辦了“俄羅斯‘中國年’”、“德國‘中國年’”,在各個國家開設孔子學堂,等等。這一冷一熱帶給我們很多思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筆者簡要地探討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并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征,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對于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我們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于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馮友蘭曾說:“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我們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們的最終命運又必然統攝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識之士也在不斷思索,1935年《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應進行本位文化建設。指出對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機,“我們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們要求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同時,“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征,必須從事于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議以儒家文化為主,融會西方“民主、科學”,以達“返本開新”后的世界價值和濟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腳點:側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見解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貢獻。“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為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尊重”,“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近代中國的三次文化宣言,通過以文化的名義直抒當下訴求,折射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策略指向演進的歷史軌跡以及未來文化建設策略在價值取向和技術選擇上的理性趨勢。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查看全文

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論文

【摘要】自從人類產生以來,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人們選取音樂作為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而伴隨民族的發展,各個民族又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音樂文化,如何傳承民族音樂文化以及推動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議題擺在了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面前。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然后提出了高校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完善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順利推進以及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音樂教育;創新

一、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異同

多年來,我國高校教育推崇儒家思想,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學習仁、義、禮、智、信,而音樂只能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被傳承。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創立,代表著我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的開啟。隨后,受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的影響,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沿用“前蘇聯奧德音樂體系”,并呈現出規范化和標準化的特點。與高校音樂教育相比,民族音樂經歷了更漫長的歷程,民族音樂起源于人們的日常勞動,然后在一代代人的心口相傳下,具有時代氣息的民族音樂形成。可以說,民族音樂既體現地域文化,又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以河北的笙管為例,其代表了比較完整的禮儀習俗,因此,音樂傳承是高校音樂教育以及民族音樂傳承的共通點。但是,具體而言,民族音樂傳承更講究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是文化底蘊以及民族文化生活的傳承,屬于經驗教育法。而學校音樂教育,通過構建一個整體的框架,形成抽象的音樂體系,對音樂進行分類,人們音樂創作靈感多來源于分散的知識點,這也是民族音樂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之間的本質性差異。

二、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關系

高校音樂教育是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完善與發展,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包括很多類型,但不論是中小學、音樂院校還是普通高等院校,都注重傳承中西方傳統優秀音樂文化。可以說,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材料來源,需要在日常的授課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只有這樣,高校教育才能充分彰顯自己的特色,也有利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的每一位學生都要把民族文化的發揚作為自己的責任,高校音樂教育也需要著重培養高素質的音樂人才,文化的傳承離不開高校教育這一重要的途徑。

查看全文

剖析部分地區傳統民居傳承文化論文

論文關鍵詞:傳統民居;閩南民居;傳承意義;現代環境藝術設計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民居是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煉創造的,在此過程中,結合不同地區的傳統文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出了無數優秀的民居建筑。如何傳承這些民居建筑中的優秀文化,在現代環境設計中更好地服務于當今社會,是設計師應注重研究的領域和課題。本文以閩南民居的研究為著眼點,闡述學習傳承傳統民居的意義。

0引言

在當今國際經濟、文化日趨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現代環境藝術中的建筑、景觀、室內設計亦越來越呈現出一種趨同化的趨勢。如何在規劃中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本土傳統民居優秀的特色,并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設計體現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觀顯得特別重要。做為一個環境藝術的學習和研究者,在本土傳統民居面對現代化的沖擊顯得日漸式微而感到遺憾的同時,深感有責任就此課題進行探討。

1閩南紅磚傳統民居的解讀

單德啟在他的《人與環境一一中國傳統民居聚落基本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傳統住宅”(traditionalrcsidcnce),“沒有建筑師的建筑”(archetecturewithoutarchtect),對“傳統鄉土民居”的含義進行l}釋。n]現僅以筆者當下生于斯長于斯的閩南民居為例,就其內部空間形態、外觀特征、色彩特征、裝飾符號、文化特點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從中探討其對于今天的環境藝術設計工作的重要性。[z]閩南紅磚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紅磚結合本地石材和工藝、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閩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詹”是閩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說的“房屋”。

查看全文

文化傳承景觀設計論文

景觀設計的介紹

關于景觀一詞的概念,因為它有著十分廣泛的歷史文化源頭,所以在不同的領域中有著不同的解釋。在十七世紀,它的含義僅局限于表達荷蘭風景畫的術語,而到了十八世紀中,學者威廉將園藝和景觀結合起來,他認為應當把人的住所設計的猶如風景畫一般賞心悅目。到了十九世紀,地質學家們則把景觀一詞作為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改變的村莊。總的來說,不同的學科對于景觀的認識存在著很多歧義,但能夠肯定的是,景觀是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的結合,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

景觀設計在吸收傳統文化時存在的問題

雖然現在許多地區逐漸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寶貴之處,開始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表現和傳承,但因為現代人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多流于表面,不能夠深入研究,出現了種種問題,主要由以下幾點:

1.過度關注表面,忽略本質在景觀設計中使用傳統文化符號,可以引起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共鳴,使其獲得感官上的豐富感受。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符號的圓滿和絢爛,而忽略了觀賞它的人的感受,就會流于形式,顧此失彼。現在有許多景觀建筑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卻做出或非中非洋、或各種地域文化胡亂疊加的“四不像”,無疑是丟失了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精髓。

2.對于奇觀景象的盲目追求隨著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快速發展,我國已邁入消費社會。在消費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和思想都隨著消費邏輯的引導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我們的生活平淡無奇,本能的會去追求有刺激性的、宏大的事物,所以“眼球經濟”開始在消費社會中盛行,為了吸引消費者,商家開始無所不用其極的創造出各種奇觀景象。在景觀設計領域同樣如此,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追求眼球效應,許多地區不顧是否與本地氣質相合,人民群眾是否接受,將大量傳統文化遺產進行破壞,去建造豪華壯大的奇觀性景觀。事實上,這是對傳統文化的踐踏和錯誤的表現。

查看全文

街區文化景現空間傳承論文

摘要:城市歷史街區文化景觀的發生、發展離不開街區中的空間。文章從文化景觀的空間構成、空間傳承的手法等角度,對城市歷史街區文化景現的空間傳承進行了內涵及形式的探討。

關鍵詞:文化景觀;歷史街區;空間傳承

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歷史的主要承載體,具備文物的特性,需要保持其原真性,因此希望它“不變”;但作為城市街區,它有必須完全融入城市,與城市共生長,否則街區就會死亡而使保護無從談起,這樣它又必須不斷地改變。究竟什么要“不變”、什么要“改變”呢?

1文化景觀的空間構成

1.1城市格局

格局的特色往往反映一個城市的規劃思想。我國不少城市格局構圖方正,主次軸線分明,但也有很多因地勢變通、靈活的實例,形成別具一格的景觀特色。歷史街區是一個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整體布局方式與它所在城市的布局形式相對應,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街區的街區布局形式是這個城市傳統城市格局的縮影。

查看全文

傳承文化發展下的民族文化論文

1民族文化傳承發展面臨的挑戰

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人們對民族文化在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性的認識也在不斷加強。進入21世紀以來,民族文化進入少數民族地區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宏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視野,無論是“民族文化大省”戰略,還是文化產業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不被當做出于“民族政策”或“政治穩定”不得不關注的對象,也不再被視為可有可無的點綴。[1]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在機遇的背后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面臨一系列的挑戰。

1.1現代化進程加快給民族文化傳承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

現代化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和趨勢,拒絕現代化意味著民族的貧困。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現代化進程。這一現代化進程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等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但同時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摒棄傳統文化,追求快速而直接的經濟效益是大部分人的選擇,即使有人在滾滾而來的現代化進程面前依然堅持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但是能堅持到最后的人寥寥無幾。這樣的結果便是民族語言瀕危、某些民族口頭流傳的文學藝術瀕臨失傳、很多精湛的民間傳統手工藝日漸消失、曾經用來培養人類美德的日常生活風俗和禮儀逐漸被廢止。馮驥才先生就在《緊急呼救》里說“: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需要撥打110緊急呼救”[2]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亡將無法復制。

1.2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給民族文化傳承提出新的挑戰

市場經濟不僅推動了經濟的大發展、大繁榮,也帶來了我國文化的繁榮,民族文化也隨之變化和發展。但是,市場經濟也有阻礙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一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在于擁有金錢的多少。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很多少數民族青年離開本鄉本土投入到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有人迷失了,有人忘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時,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也以此為契機,推出以民族文化、民俗旅游為主要特色的旅游項目,在有的省份、有的地區更是將民族文化作為自己的名片和特色。但是為了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滿足游客好奇的心理,民族文化旅游往往忽視了民族文化的精髓,甚至有些項目與民族文化內涵背道而馳,從而導致民族文化失去了許多原滋原味的元素。

查看全文

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及發展論文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及發展中的問題

在全球一體化的浪潮中,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面臨的沖擊和挑戰,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具體如下所述。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根植于特有的社會和經濟的基礎之上的。隨著社會的變遷,程式化進程的加快,諸如民俗節日、宗教祭祀等一些傳統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機制正在逐漸被破壞,乃至消失。另外,因為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很多傳統體育項目隨著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變化而逐漸削弱,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處于頻臨滅絕或者退化變異的狀況。這些情況都導致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根基遭到侵蝕,甚至破壞,而且,一旦這種達到一定程度,將會是無法挽回的局面。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大多是在人們的勞動與生產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本身就缺乏一定的理論建構和框架,要保證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夠順利健康的傳承和發展下去,一定的科學理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從現階段的研究現狀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基礎理論并不成熟,也沒有明確的發展道路,學科體系的構建不健全,這也使得學術界在理論上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很多基本概念無法做出準確的界定,這也就導致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和發展上會遇上許多阻礙。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各種外來體育文化進入我國,尤其是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開展,西方競技體育文化越來越多地進入到我們的視線,甚至成為了主角,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越來越邊緣化。隨著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思想的穩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失去了原有的傳統文化思想,在某些方面盲目模仿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競爭性和功利性,而忽略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所倡導的中庸、健身、養性等價值觀,成為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附庸。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及發展策略

面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策略。為了使得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夠傳承和發展下去,就必須完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障措施,使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一個確切的傳承和發展制度。一方面,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建立起一套法律法規保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及發展有一定的法律保護措施;另一方面,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應該擴大傳承與發展的途徑,建立全民健身計劃,讓民族傳統體育活躍于城市社區、農村街道、學校工廠,只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了廣闊的生存空間,才能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下去。要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擴大影響力,得到迅速的傳承及發展,科學完善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我們要借鑒國外的一些成功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要結合我國社會和文化的特點,對我國傳統體育進行理論建構與研究,不斷發展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當今世界正在不斷走向融合,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民族都不能獨立存在或者發展,任何文化也都在交流中成長發展,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不例外。因而,加強與世界體育文化的交流,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及發展的重要途徑和策略。我們應該在理性看待的基礎上,繼承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并與現代世界體育文化優秀成果進行借鑒和融合,建立起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符合現代社會的新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更好地促進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及發展,這才是我們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世界體育文化交流的主要目的。總之,我們要正確看待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性和發展性,在順應世界體育文化潮流的大趨勢下,保證我國所特有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同時汲取世界體育文化的長處,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世界體育文化上的發展。

本文作者:萬仁山工作單位:云南中醫學院

查看全文

中國文化與教育的文化傳承透析論文

摘要: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是個落含豐富的巨大寶藏,它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觀念指導意義,具有濃厚的民族精神,它有利于哺育兒童茁壯成長.兒童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因而對兒童進行中國文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中國文化小學教育文化傳承方略

世界上曾經出現過不少古老的文化,但大多中斷了,像中國文化這樣綿延數千年而不衰的是罕見的。一個國家的文化,對自己的人民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中國文化用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哺育每一個中華兒女,使其凝聚為一體,同心同德為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而不懈的奮斗。中國文化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對不同文化的整合,它是在多元一體的格局下發展起來的,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它從多元文化中吸取精華,納為己用,整合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于人類的偉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中國文化還體現著濃厚的民族精神,從實質上看,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華民族特定價值系統、思維方式、社會心理,以及審美情趣等方面內在特質的基本風貌。

我們今天學習中國文學,是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質,對其進行如實的批判和科學的抉擇,更新民族思維方式、價值休系和心理素質,用新的思想文化體系來充實我們的精神境界,用新的思維方式與方法,使中國文化更好地與世界文化相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傳統文化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所以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進行中國文化知識的傳授,讓孩子進行學習,這既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又便于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能夠世代相傳,并不斷提高全民族文化素養的根本大計。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孔子這樣至今還受人景仰的教育家,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在近代有蔡元培、徐特立、陶行知等先行者,通過自己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推動了我國古老文化的革新。今天我們應該繼承這個進步的傳統,通過教育工作,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受到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同時從當代世界先進文化的精華中吸取營養,全面學習包括科學在內的文化知識。

查看全文

校園文化論文:傳承團風精神打造校園文化平臺

本文作者:鄭永奎張洪昭

在“團風”活動中,我們以提高學生的理論基礎、道德修養、政治意識為目的,定期開展“青馬工程”培訓班,以報告、講座、論壇等多種形式,積極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持抓好大學生骨干、共青團干部、青年知識分子等重點群體,為學生樹立榜樣。同時,我們還積極發揮共青團實踐育人的優勢,組織引導各類優秀青年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不斷加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認識。我們還注意突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的連續性,既針對各類優秀青年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階段性培訓,又堅持貫穿始終,從選拔、培養、使用、舉薦等各個環節對他們進行培養。

以“團風”為鮮明特色,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精心打造集“團風”精神傳承和學習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一體的智育平臺

牢牢抓住“團風”精神這一特有資源,根據青年學生成長發展的實際需求,圍繞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大學生科技文化節、大學生社會實踐、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為載體,提高青年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是堅持把學“團風”活動與大學生學術活動有機地結合,推出青年科技文化節和校園文化列車等活動平臺,搭建大學生專業學習與素質提高相統一的活動載體。學校開展“青年科技文化節”、“校園文化列車”活動,就是以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專業技能,活躍課余生活為原則,以專業性、學習性、娛樂性、傳承性為特點,結合各學科特點,加強專業學習,傳承“團風”精神,提高大學綜合素質。在數理文化節、網絡文化節、社團文化節和外語節等不同特色的活動中,全校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每個學生的特長都能夠得到發揮。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豐富了課余文化生活,而且還能使文化藝術的氣息滲透到每個學生的心中,形成全校參與的新局面,成為青年學生學習知識、鍛煉才智、提高素質的有效平臺。二是將“團風”精神教育融入學生的社會實踐以及志愿者服務活動中,推進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活動的深入開展,提升大學生適應社會和實踐動手能力。多年來,我們充分運用“團風”故鄉的資源優勢,確立了暑期“三下鄉”、寒假社會調查、“團風”志愿服務等寒暑假和平時節假日結合的實踐活動體系。在這一實踐活動體系中,我們要求每位學生在上大學期間至少要“看一次團風事跡錄像,參與一次志愿服務,體驗一次‘三下鄉’,寫一次調查報告”,并將其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寫入素質拓展證書。“團風”精神具有“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豐富內涵,具有特定的物質載體和價值取向,是我們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有形抓手和有效途徑。在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將選拔“團風”志愿者和宣傳“團風”事跡作為活動的必然要求,樹立正確的導向,營造輿論氛圍,增進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進而達到鍛煉能力和凈化心靈的有機統一。三是以“團風”精神所刻畫的核心內涵“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為源動力,開展以“挑戰杯”競賽為龍頭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激發大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挑戰杯”競賽等系列科技創新活動,對于推進創新人才培養、促進高校產學研結合有著重要作用。學校注重通過這樣的活動,傳承大學生在學“團風”活動中所激發的“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信念與意識。我們先后制定了學生參加“挑戰杯”競賽的若干規定,為學生參與科技學術研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全校學生積極參加“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金點子”創意設計大賽,提高了創新意識,增進了創業感受,提升了“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心理品質和綜合能力。

以“團風”為主要元素,開展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精心打造藝術引領、內涵豐富、廣泛參與、形成格局的美育平臺

一是依托音樂學院師生組織開展星期音樂會,堅持發揮高雅藝術的引領和熏陶作用,提升大學生音樂素養和音樂鑒賞能力。星期音樂會以“團風”主題歌曲創作、高雅藝術熏陶為主要內容,圍繞三個方面開展:一方面緊緊抓住重大節日、紀念日等時機,開展愛國主義專場“星期音樂會”,使全校師生在高雅藝術的氛圍中,瞻仰歷史,聆聽歷史,增強藝術教育的感染力,激發學生對黨、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情。一方面把握時代脈搏,站在時尚前沿,將不同風格的表演形式在“星期音樂會”中展現出來,貼近普通學生,活躍校園文化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另一方面堅持先進文化為導向,以中外藝術領域的經典作品為內容,開展以大型交響樂為主題的“星期音樂會”。這種形式有別于社會流行文化和時尚娛樂文化,在不斷提升活動藝術品質的同時,引導青年學生接受高雅藝術的熏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念,促進青年學生健康成長。二是依托各級團、學組織開展大學生藝術展演大賽,以加強美育為目標,以弘揚“團風”精神為主旨,深入挖掘大學生的創作潛能,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精品意識和文化品位。圍繞建國、建黨、建團、“一二九”運動、“五四”運動等重要紀念日為契機,以“團風”為主要創作元素,以歌曲表演、舞蹈表演、詩歌朗誦、話劇小品、書畫作品為創作形式,推進藝術展演活動的開展。從大學生藝術展演大賽開展以來,我們分別組織了“傳承團風,成才報國”、“頌團風,愛中華”等主題展演活動,推出了《團風之歌》、《綠野》、《生命誓言》等一批在國家、省市頗有影響的文藝品牌,在彰顯愛國情懷和弘揚“團風”精神的同時,進一步加速了健康有序、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的建設步伐,構筑了良好的育人環境。三是依托各級社團組織開展大學生才藝展示大賽,以文化普及為目標,以自娛自樂的展現形式,搭建大學生個性張揚、風采展示的有效平臺。為弘揚“團風”精神,打造“團風”文化,利用大學生才藝展示這一影響大、普及面廣的載體,積極探索“團風傳承與文化普及”這一新課題。大學生才藝展示大賽以個人才藝為表演形式,以“團風”精神內涵為表演內容,以弘揚團風、張揚個性為主旨,突出了藝術的普及性、大眾性和娛樂性。大學生以歌曲、舞蹈、武術、魔術、書畫等豐富多樣的表演形式,傳遞“團風”精神,張揚青春風采,成為大學校園加強美育的重要力量。育人是大學的根本旨歸,大學要把營造文化育人的環境作為重要任務,從校情出發推進文化創新,提煉有個性特色的文化元素,適時地進行培養和滲透。只有掌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動權,在創新中探索規律,才能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才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我們將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指導下,繼續傳承“團風”精神,凸顯育人特色,讓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更富有個性特征,更有吸引力和實效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