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03:13: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古代漢語是高等院校中文類專業的主干課和基礎課,承擔著培養學生的古代漢語素養和古代典籍解讀能力等教學任務。這門課程沙及到哲學、歷史學、文學、語言學的內容,甚至包括天文、律歷、姓氏名號、職官等文化常識,可謂內涵豐富、外延廣闊。而以上這些內容,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在當前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改革更應該側重于觀照傳統文化的解讀方式,將傳統文化的傳承視作其重要任務之一。
和我國高校的其他課程一樣,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古代漢語的教學改革也刻不容緩。新時期的古代漢語課程改革,我們認為在發揮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時,更應該提倡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傳承、人文素質教育、審美情操培養等多方面的功能,對此,筆者已撰文討論。本文就古代漢語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相關問題試做討論。
一、從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談起
我們到的教學材料表明,古代漢語這門課,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時期,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各有不同。據王力先生說,“有的當作歷代文選來教,有的是當作文言語法來教,有的把它講成文字、音韻、訓話,有的把它講成漢語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學者們重新考慮這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以提高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從.此,古漢語的教學改革開始,并大有一發而不可收之,勢。自從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編寫并出版適用于全國高校文科專業的第一套古漢語教材以來,古代漢語課有了較為確定的內容,即采用文選、常用詞、古漢語通論三結合的原則,并以這三個方面作為古漢語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從此,古代漢語課程也有了比較明確的教學目的,即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培養這一能力就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古代的哲學、歷史學、文學、文獻學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以上這些哲學、歷史學、文學、文獻學知識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應該觀照傳統文化的傳承,并將其作為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本身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
我國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其內涵包括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系、輝煌的文學藝術、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諸方面。古代漢語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它的內容就是以上傳統的優秀文化內容的復合體。現行古代漢語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作為參照,學者們或采用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合”的編排原則,如郭錫良等主編的《古代漢語》、朱振家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或主要突出文選和通論兩部分,如易國杰主編的《古代漢語戶。但他們的教材都彰顯了我國燦爛多彩的傳統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為例(以下簡稱王本),僅就文選部分和通論所承載的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加以討論。
王本《古代漢語》在文選部分選取了《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等經典的史學作品,還有《詩經》、《離騷》、唐宋古文、唐宋詩詞等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諸子百家的哲學作品(尤其是正統的儒家作品),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觀念,在古代漢語教材的課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個人修養的,如《論語·學而》,講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說明古人非常重視個人修養,作為古漢語的教學內容,必然使學生通過學習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與學關系的,如《禮記·教學相長》:“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這一觀點到現在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個人對社會責任的,《論語 ·微子》:“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這是孔子面對隱者的譏諷嘆息時所說的話,意思是個人對社會是有一定責任的,人不能逃避現實。另外教材所選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優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集中體現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憂,后于人樂的傳統道德觀念。以上這些都是古人優秀的品質,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可使學生受到熏陶,起到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作用。
通論是現行古漢語教材都非常重視的不可或缺的內容。王本《古代漢語》“通論”涉及到文字學、訓沽學、音韻學的諸多內容,還涉及到文體、修辭等語言學知識,古代的姓氏名號、車馬宮室、職官、樂律、天文歷法等豐富的文化知識。以文字學知識來說,包括“漢字的構造,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等內容,給我們揭示了漢字和漢文化的密切關系。漢字的書體有甲骨文、金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對學生來說,從漢字人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是最直接的途徑。我國歷史上對漢字較系統的研究,開始于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可以說漢字本身及許慎依據漢字形體結構闡釋字義的過程,都積淀著豐富的古代傳統文化信息。《說文解字》通過說解漢字展示給我們的傳統文化內容,陸宗達先生將其歸納為四個主要方面,即古代社會生產、古代的科學、古代醫療學、社會制度等,包括范圍很廣闊。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已經不單是簡單地將其作為古漢語知識學習,而是觀照到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識空間擴大了很多。
還有一些關于古代的姓氏名號、服飾、車馬、宮室、天文等方面的內容,給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空間就更大了。比如,我們通過學習“古代的姓氏名號”,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稱字”,所以,稱別人的“字”以示尊重。我們知道了古人還可以有“號”,如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還有謐號,而溢號往往根據此人生前品行業績而定,如陶淵明溢號“靖節先生”,顯然是依據其高潔之行得來的。學了天文律歷,我們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將音樂中的十二律對應歲時的十二月,再讀陶淵明的《自祭文》“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就知道“律中無射”實際指的是9月份,是用樂律名稱表達時序,因為“無射”剛好和“季秋”時節相對。學生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就是對傳統文化接納、傳承的過程。
三、當前的文化大背景決定了古代漢語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曾一度出現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勢頭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論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于不顧。就拿節日習俗來講,人們迷戀于“圣誕節”、“情人節”,不管是否符合國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樂意“拿來”,使傳統文化備受冷落。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高,我們高興地看到我國傳統文化有了回歸的趨勢。如,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四大發明、中國畫、武術、中國戲曲、皮影戲、古代音樂等等。開場戲《擊擊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古老而熱情的迎接貴賓的喜慶儀式,表達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蘊。2009年,我國頒布了國家傳統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要傳統節日和春節一同作為法定假日,這將有利于弘揚我國的優秀民族文化。因為中國每個傳統節日背后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們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還有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漢語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留學,“孔子學院”在許多國家的建立等,都為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為高校的教育者,我們有責任加人到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列中,更應該走在弘揚祖國傳統文化隊伍的最前列。從這個方面講,高校古代漢語教師應義不容辭地將古狀漢語課堂作為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主陣地,這是責任也是義務。
四、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功能的措施
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教師是嚴峻的挑戰,不僅要求古漢語教師要有專業獻文化素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我們所說的“專業的文化素養”主要指古漢語教師不僅要具有深厚的專業功底,還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面,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歷史、天文、教育、哲學、風俗習慣等文化知識都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進行古代漢語教學。“好的教學方法”貝組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各種方法或者技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起學生對古代漢語的興趣,導他們去探究優秀的傳統文化,使之加人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創新的隊伍中來。具體來說,通過古代漢語教學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傳統.的古漢語教學中,教師將這門課僅僅視作學習其他‘課程打通語法、掃除文字障礙的工具。新時期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引導。如講到《論語》時,教師應結合現實,引導學生感受古人為人處事的準則、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學生多記誦名詩名文,從而加大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力度。還可以適時地結合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觀念。
其次,選取好的教學內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崇高道德標準就存在于我們的古漢語教學內容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選擇。
篇2
[關鍵詞] 傳統文化;動畫藝術風格;傳承與創新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厚重的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資源和財富。我國的動畫藝術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把中國繪畫、民族工藝、傳統戲曲、民間音樂等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充分的運用到動畫創作中去,并不斷地融合與創新,創作出了《山水情》《哪吒鬧海》《大鬧天宮》等大量經典的動畫作品。這些動畫作品不但風格各異,包含了水墨、剪紙、皮影、木偶等多種動畫形式,而且還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風格,特別是水墨動畫更是我國所獨創的。因此,中國動畫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一、動畫藝術風格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我國動畫藝術風格深受本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是我國動畫藝術家們將民族傳統文化與動畫藝術不斷融合與創新的成果。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研究過程,充分的反映了我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豐富多樣,民族風格鮮明。
早在1957年,我國著名動畫導演特偉就提出了動畫必須走民族風格的道路,中國動畫藝術家們積極地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汲取營養,并不斷探索與創新,從而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動畫作品。如《牧笛》《山水情》《鷸蚌相爭》等借鑒了我國傳統中國水墨畫藝術,從而創造出來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水墨動畫。《大鬧天宮》《驕傲的將軍》《哪吒鬧海》等借鑒了我國傳統的戲曲、年畫等民族民間藝術元素。《小鯉魚跳龍門》《孔雀公主》《九色鹿》《一幅錦》等借鑒了我國傳統的裝飾畫等藝術元素。《豬八戒吃西瓜》《鹿鈴》《人參娃娃》《金色海螺》等借鑒了我國傳統的皮影、剪紙等民族藝術元素。《神筆》《阿凡提的故事》《曹沖稱象》等借鑒了我國傳統木偶等民族藝術元素。這些動畫片都極具鮮明的民族風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世界的認同。
隨著美、日動畫片的大量涌進,對我國動畫藝術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很多的動畫片紛紛模仿美、日動畫片的藝術風格,忽略了對本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使得既沒有學到美日動畫片的精髓,也沒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結果導致了近年來我國幾乎沒有創作出經典的動畫片,阻礙了動畫藝術的發展。因此,當前我們在動畫創作中一方面既要不斷地從本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另一方面我們在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的同時也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創新,在動畫創作中把傳統的藝術形式與現代的表現手法很好地結合起來,在動畫片中不斷加入新元素,創造新風格,使形式風格變得更具有觀賞性,符合時代的審美需要,從而創作出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及精神需要的優秀動畫片來,推動我國動畫藝術的大力發展。
二、動畫題材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動畫題材的選擇是影響一部動畫片成敗的重要因素,我國幾千年來的悠久歷史為我們的動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戲曲名段等都是非常好的動畫題材,這使得我國的動畫藝術家在進行動畫劇本創作時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從而創作出了很多經典的動畫片。
中國的動畫藝術在題材的選擇上,一直注重向中國文化豐富的古典小說、民間傳說、民謠、神話、民俗等進行取材,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如《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就取材于我國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哪吒鬧海》取材于古典小說《封神演義》。《天書奇譚》取材于明代小說《平妖傳》。《小倩》和《嶗山道士》取材于《聊齋志異》。而《寶蓮燈》《九色鹿》《葫蘆兄弟》《女媧補天》等則是以民間故事為基礎改編而成的。《驕傲的將軍》《三個和尚》《鷸蚌相爭》等取材于寓言成語典故。這些動畫作品的取材都源自于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充分體現了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在動畫劇本創作中的重要性,它們中的一些作品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不但贏得了我國觀眾的喜愛,也獲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好評。
當前中國動畫的發展落后于美、日等國家,創作出的優秀動畫片也非常少,究其原因,動畫劇本創作質量不高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動畫藝術的發展,我們在進行動畫劇本的創作時,對古典小說、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寓言成語典故等優秀傳統文化題材沒有很好的利用起來。因此,我們在進行動畫題材的選擇和劇本的創作時,必須對傳統文化題材進行深入的再挖掘與整合,并注重與當前的流行小說、社會熱點、流行思潮和色彩、時裝、網絡內容等流行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創新,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動畫劇本,推動我國動畫藝術的快速發展。
三、動畫形象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動畫形象無疑是一部優秀動畫片的關鍵和靈魂所在,只有創作出好的動畫形象,才能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節充分地表現出來。許多優秀的動畫片就是因為它塑造出了許多鮮活而極富個性的動畫角色形象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我所熟知的《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哪吒鬧海》中的小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鴨》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鴨等杰出的動畫角色形象,雖然很多年過去了,我們卻仍然記憶猶新。
我國的動畫藝術家們在進行動畫形象的創作時,非常注重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將動畫形象的創作與我國優秀的傳統藝術造型語言如戲劇、壁畫、年畫、剪紙、木偶、皮影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了許多具有鮮明中國民族風格的經典動畫形象。如《驕傲的將軍》中將軍的形象就是借鑒了京戲臉譜的元素,賦予了角色鮮明的個性。《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等動畫角色的形象造型,都取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包含了敦煌壁畫、中國戲劇、廟宇藝術及民間年畫等多種民族傳統藝術元素,從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哪吒鬧海》中的動畫角色造型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融合了中國門神畫、壁畫及中國戲劇等民族傳統造型元素,運用簡練的線條、傳統中常用的紅、綠、青、白、黑等色彩,把哪吒、龍王、李靖等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生動地展現了出來。木偶動畫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機智詼諧的阿凡提的造型則吸取了新疆的地域性元素。這些動畫作品的角色形象都是從我國民族民間傳統藝術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在對傳統文化藝術進行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因而具有極強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對我國乃至世界動畫藝術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動漫行業的大力扶持,我國的動畫市場日漸繁榮,動畫公司也越來越多,動畫片產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真正讓人印象深刻、家喻戶曉的動畫角色形象卻越來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來我國的動畫作品都開始模仿日本和美國,卻逐漸丟失了我們自己的形象塑造風格,創作的主動性不突出,造型語言單調而重復,嚴重影響了我國動畫藝術的發展。因此當前我們在動畫形象創作中必須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并結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不斷創新,才能創造出優秀的動畫形象,大力促進我國動畫藝術的發展。
四、動畫音樂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動畫作為一種視聽的藝術,必須將畫面與音樂完美結合,才能真正將影片的主題思想深入表達出來,刻畫出經典的動畫角色形象,烘托感情等。我國大多數經典動畫作品的成功都離不開對音樂的合理運用與深入研究,特別是對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的充分運用,以此來增強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風格。如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音樂以中國民族樂器古琴和琵琶為主,畫面主要借鑒了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的國畫風格,優美畫面與美妙音樂的完美結合是該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牧笛》則是把笛聲與和諧的自然之音相結合,并大量運用中國南方音樂曲調,再結合中國水墨風格的畫面,使影片達到了獨特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藝術境界,美國評論家將其稱為“在中國聽到的最妙的電影音樂”,并于1979參加丹麥舉行的第三屆歐登賽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獲得金獎,影片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是與對我國傳統音樂的運用密不可分的。《哪吒鬧海》也大量運用了中國傳統音樂,如兩千多年前的古樂器編鐘、京劇中的打擊樂器等,再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角色形象及場景設計,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完美地融入到動畫片中,獲得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還獲得了多個國家大獎。《阿凡提的故事》充分發掘了新疆地方音樂的特色,音樂的運用使動畫片呈現出獨特的風情。總之,我國動畫能創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是與在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和運用了民族民間音樂、戲曲的精華分不開的。
我們在當前的動畫音樂創作中,一方面,我們既要重視對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創新,將我國豐富的音樂資源很好的運用到動畫片中去;另一方面,在動畫音樂的創作中也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注意將傳統音樂與當前流行音樂的有機結合。
五、結 語
綜上所述,中國動畫的成功,是與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密不可分的,正是在堅持民族化的基礎上,我國動畫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當前我國動畫的發展與美日等國家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中國動畫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因此,一方面,我們既要對本國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堅定不移地從本國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繼續挖掘和弘揚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以其為基礎并吸取當代文化藝術新理念,構建起獨特的動畫藝術風格;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在堅持傳統化、民族化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其他國家的文化審美趣味,不斷進行動畫藝術語言的探索與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動畫藝術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創造出更多經典的動畫作品,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動畫強國。
[參考文獻]
[1] 李本建 .論中國實驗動畫中的民族創新精神[D].北京:中國美術學院,2008.
[2] 佟婷,編著.動畫藝術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 易欣欣,生喜,編著.影視動畫經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篇3
論文摘要:我們生活在一個真正的品牌化時代。品牌名稱是品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品牌的命名是一門高智慧、高價值的藝術。各個行業中都存在品牌中國化、傳統化和民族化的例子。歷史長河中的那些飽含文化的篇章能夠在新的時代展示出其新的價值,使得品牌名稱超越自身,上升到文化心理和市場新定位的層面。
眾所周知,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真正的品牌化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品牌競爭力強弱的對比。品牌名稱是品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品牌日益國際化的時代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品牌主和消費者的認同。怎樣讓自己的品牌名稱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記憶?如何在品牌名稱中很好地融入企業自身的個性和文化精神?這是擺在品牌建設者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品牌名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貌只在于名字,名叫拴鳳和婉婷的女子給人的印象差別懸殊。在市場營銷中最重要的決策是如何給產品起名字。《圣經》中說:“寧擇好名,不選巨財。”選一個好名字,品牌可能會名利雙收。強生公司的一本小冊子上寫道:“我們公司的名稱和商標是我們迄今為止最有價值的資產。”正如《定位》一書中所講到,“在顧客大腦中,名稱是把品牌掛在產品階梯上的一把鉤子。”
走向世界怎能沒有中國自己的特色?管理和技術可以學習模仿國外,但是中國自己的形象只能從自身挖掘。品牌名稱就是形象建立的基礎元素之一。品牌是和品牌名稱和標志聯系在一起的一套資產(或負債),它們可以增加(或減少)一個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中國人講究文化含量,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留下了無數飽含文化的篇章,它們能夠在新的時代展示出其新的價值。在進行品牌命名時充分考慮古代文學作品的民族文化性因素,不僅能夠讓消費者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有助于中國企業走向全世界,同時利用傳統文化中那些熟知的詞語,無疑是企業和品牌最恰當的廣告宣傳,使得品牌名稱超越自身,上升到文化心理和市場新定位的層面。以國內外的運動品牌為例,我們可以看出,除卻技術和產品設計方面的問題不談,除了李寧、安踏、3610等品牌之外的大部分國產運動服裝品牌存在的問題可以集中到品牌命名上,比如營銷策略單一,過分依靠廣告營銷,并且廣告主張浮夸,同時缺乏有效的品牌戰略規劃,在體育品牌贊助行為中缺乏與目標群體全面的溝通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品牌命名也是企業品牌戰略的一個縮影。
一、適應品牌的全國推廣和未來國際化的趨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隨著品牌資源配置的國際化、貿易國際化、資本國際化、生產國際化以及與此相對應的政策、體制和技術標準的國際化、還有整體推廣包裝和品牌訴求對象的國際化。漢字品牌名稱的國際化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字面翻譯,而我國過去大部分品牌名稱國際化時卻往往犯這一錯誤。漢字名稱的國際化方法應該遵循當代國際品牌的命名原理和方式,結合西方語言特點和國際品牌的特點,創造性的設計出既符合西方語言規則又符合國際品牌發展趨勢的新品牌來。
各個行業中都存在品牌中國化、傳統化和民族化的例子,尤其在餐飲、休閑為代表的服務行業和一些高消費產品的行業中。有的品牌名稱將傳統的文化與企業經營項目結合得很緊密。在水一方集團主要經營洗浴、桑拿、足療、保健等休閑娛樂項目。“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經》的文化內涵將企業品牌經營項目詮釋得淋漓盡致。湖北酒業的王牌稻花香將“釀成千傾稻花香”樸實的中國傳統古文化演繹為具有深廣的具有時代內涵的現代企業文化和品牌精神。消費者在享受品牌的同時,也品嘗到了延伸產品的文化意義,深層次地體會到“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中的韻味。馬蘭拉面來源于一首民謠:“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兒在說話,請你馬上就開花……”。“馬蘭拉面”這朵幸福之花的品牌精神就是勤勞和樸實。就像“馬蘭”花開同樣需要用勤勞的雙手去一點一滴地創造。另外還有很多,如錦江酒店、巴國布衣、陶然居、釣魚臺賓館、海天、白云山等國內著名的品牌就是我們身邊的生動的例子。
中國的品牌在國際化的進程中可以借傳統文化這艘大船出海,國外品牌在“思考全球化,行動本土化”中也大打傳統文化牌。由于中西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國外品牌在進入中國的時候的都要考慮到中國獨特的民族文化精神。紐約的著名化妝品品牌revlon考慮其中文譯名的時候下了相當大的工夫,最后的品牌名稱翻譯成露華濃,與李白詩句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面露華濃”的意境相當一致。用“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
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化妝品品質的高貴。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佛萊、寶馬、奔馳等等。諸如此類的案例不勝枚舉。
二、有助于良好的品牌識別和品牌聯想
好的品牌名稱有助于消費者建立或保持的一組獨特的品牌聯想。包括功能上、情感上及自我表現上的利益。聯想到品牌代表什么,它的核心價值是什么,以及品牌對顧客的承諾。名稱本身即是一個有價值的主張正如人的名字普遍帶有某種寓意一樣,品牌名稱也應包含與產品或企業相關的寓意,讓消費者能從中得到有關企業或產品的愉快聯想,進而產生對品牌的認知或偏好。整合廣告、價格、分銷、包裝、產品特性的努力傳播品牌形象。
比如日本著名的化妝品品牌資生堂,最初是設在日本東京最繁華的商業中心的一家西式藥房,取名源自《易經》中的“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涵義為孕育新生命,創造新價值。1981年進入中國以來,通過運用資生堂的豐富經驗和護膚品生產技術,在中國消費者中樹立了上佳的美譽度,在市場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反觀之中國國內的眾多的化妝品生產商,品牌自身無特色,缺乏個性,低俗化味道從其品牌名稱上表露無遺,另外媚洋和雷同的思想嚴重。“黛麗絲”“蒙娜麗莎”“紅棉”“粵穗”“艷麗”。
這僅僅是國內眾多行業中品牌名字雷同現象的冰山一角。我國語言詞匯浩瀚如大海,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其中更有無數的絕妙好詞,《詩經》300首,《全唐詩》4萬多首,更有《史記》洋洋灑灑的50余萬言,此類著作數不勝數,其間更有相當的富有趣味的坊間俚語,我們國內的企業應該結合自身的品牌文化,結合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汲取燦爛的中華文化中無盡的精神財富。大家熟知的毛紡品牌“恒源祥”有著自己的故事,1927年,創始人沈萊舟成立了一家人造絲毛商店,取“恒羅百貨,源發千祥”之意,于是有了店名“恒源祥”。經過長達幾十年的發展,恒源祥從最早的毛絨商店起家,演變至今涉及針織、服裝服飾、家紡等領域的全球最大絨線產銷公司。另一家國內大型的制衣集團——江蘇的紅豆集團。品牌取名來自于一首很流行甚廣的詩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在品牌的傳播過程中,王維的詩歌無疑就是紅豆集團最恰當的廣告宣傳。諸如此類,通過對品牌名稱和傳統文化理念的結合打造的品牌,往往在進入市場之初便占有先機。享譽中外的中國名酒劍南春,原名劍南燒春。“劍南”,地處四川劍門關以南;“燒”是指工藝,以糧食釀制,即蒸餾;“春”是唐人對酒的雅稱。劍南燒春又名“燒香春”或“生春”。唐代已流譽華夏,成為皇家專享的貢品。唐李肇《唐國史補》、宋李昕《太平廣記》、元代宋伯仁《酒小史》中都有關于劍南春的文字記載。醬菜品牌“六必居”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最初,這里是一家酒店,為保證酒味醇香甘美,這家作坊曾制訂了六條操作規則:黍稻必齊、曲孽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居由此得名。著名的全聚德烤鴨店始創于1844年,原先是一家鮮果店的招牌字號,叫“德聚全”,其意思是“以人德聚全,以德取財”。1862年老板楊全仁見招牌字號中“全”字與其名暗合,于是把牌號倒過來以“全聚德”為自己的招牌字號,取其“全仁聚德、財源茂盛”之意。
這種借鑒吸收傳統文化的現象不僅僅只存在于中華老字號中,在“走進來”和“走出去”的國際化浪潮中,國內許多企業已經顯示了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南山奶粉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西名酒杏花村品牌名稱最初來源于杜牧的名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近年來興起的網絡新貴百度,其公司理念則是與辛棄疾的代表作“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內涵不謀而合。“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兇猛造就了下載功能強大的迅雷公司的成功。
除了直接從那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取詞,我們還注意到,在全球所有的國際性品牌中,大部分是來源于新創詞匯,即造詞。采用能說明產品特點的詞或詞根,通過一些方法,如縮略、組合、詞匯、變異等,創造性地設計出新詞,用做品牌名稱。
實際上,品牌的命名是一門高智慧、高價值的藝術。在現代社會同質化和過度信息嚴重的今天,注意力是第一稀缺的資源。與之相應的市場競爭,實際上就是心理競爭。品牌命名要一定要新穎獨特對比強烈。因此,新穎性和獨特性無疑是品牌命名的第一原則。觀眾如何處理所接觸到品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觀者按一般的方法處理信息,他就會產生一般的感覺,而一般的東西是很難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注意的,也自然會被我們這個時代逐漸地被淘汰掉。也就是說,大多數觀眾不會隨便浪費自己的精力,他們都有選擇的去尋找自己最重要的東西,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的心理特點。品牌命名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有利于消費者的選擇,使它們在同類產品中具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效果。同時,貴族消費和時尚消費最大的驅動力也是品牌。古語常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做好品牌命名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融合,不僅僅關系著品牌的生存,更是發展的必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kotler,p.(1994).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 kapferer,j.n.(1997).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2nd)[m] london: kogan page.
[3] kunde,j.(2000).corporate religion: building a strong company through personality and corporate soul[m]. london: prentice hall.
篇4
關鍵詞: 競技體育 中國傳統文化 繼承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與完善,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為體育運動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撐力。在競技體育運動事業快速推進的同時,中國競技體育運動道德領域出現了諸多不和諧的因素,如斗毆、吸毒、服用興奮劑、黑哨等事件時有出現。如何推動中國競技體育運動事業快速、健康、和諧發展,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焦點。本文認為鍛造中國競技體育運動的風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競技體育運動精神,需要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和批判性繼承入手,以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塑造中國競技體育運動之魂。
1.競技體育運動對中國傳統體育道德的吸收和借鑒
隨著競技體育運動逐漸國際化、市場化,物質文明對其影響日漸明顯,而競技體育運動蘊含的風骨卻被相對忽視。雖然中國競技體育運動競技水平提高了,競技運動員的競技實力增強了,但中華競技體育運動獨特的民族精神和魅力卻未能同步提升,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對傳統體育道德的學習。
1.1“射”――競技體育運動與儒家禮樂文化的結合。
西周的“射禮”是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文化源頭。[1]“射”作為中國競技體育運動的最早形式,與“禮”、“樂”、“御”、“書”、“數”并列,共同組成了中國傳統教育體制“六藝”。“射”既有著體育運動的競爭性,也是西周禮樂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射禮有序賓之賢,詢眾擇善之義,是可以明善惡也”,從這一角度而言,我國競技體育運動從誕生之初時便與中國傳統儒家禮樂文化緊密結合,它既要展示出卓越精準的技藝,更要宣揚道德教化。從“射禮”的舉辦者、舉辦目的、舉辦形式及效果來看,“射禮”具有極強的權威性、普遍性、規范性和政治功用性。“射”既是一項體育娛樂活動,更是具有鮮明政治性和教化性的社會文化活動。可以說,“射禮”是我國古代社會集政治、教育、文化、體育等諸方面因素于一體的競技體育運動形式。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競技體育運動既是體育運動,同時也應該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和道德教化服務,這也正是目前我國競技體育運動發展所應當注意的問題。“競技體育是隨著人類文化的進步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的、禮儀化的戰爭”。在競技體育向國際化、科學化、高水平化的方向迅猛發展的同時,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中國競技體育運動與中國民族文化的結合。
1.2“淡泊寧靜”――競技體育運動精神對道家思想的繼承。
競技體育運動以其競技特點為大眾所喜愛,然而競技道路是永無止境的,競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運動能力與水平的不斷進步,勝者只是一時之勝者,對勝利的追求和努力才是永恒的。老子很早便指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因此,保持“恬淡為上,勝而不美”的競技心態,對待比賽結果“寵辱不驚”便是競技體育運動參與者需要學會的課題。以一顆淡泊寧靜之心投入到熱烈的競技氛圍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2]如果每一位競技運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運動員都能保持此種心態,則諸如黑哨、興奮劑、斗毆等現象便能從根本上杜絕,競技體育運動的風氣便可為之一變。
1.3“峻法”、“嚴刑”――競技體育運動對法家思想的繼承。
韓非子曾說:“峻法,所以禁過外私也;嚴刑,所以逐令懲下也。威不貳錯,制不共門。威、制共,則眾邪彰矣;法不信,則君行危矣;刑不斷,則邪不勝矣。”峻法嚴刑是保證國家社會安定的必要武器,同樣,峻法嚴刑也是維護競技體育運動秩序的必要手段。從法制規范的角度明確競技體育運動行為的獎懲準則,對促使競技體育運動各類人員“以規矩為度”有著重要作用。可以說,在完善的競技體育法制規范下,完全可以達到“法之所加,智者弗敢辭,勇者弗敢爭”的效果。
因此,中國競技體育運動的健康發展需要汲取中國傳統思想的精髓之處,尤其要學習儒、道、法家思想之長足,在注重提高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的同時,促使競技體育為社會和諧、思想發展及群眾教育服務,使人們在淡泊寧靜的平和心態下,不斷致力于競技體育運動規范的完善,推進競技體育運動健康發展、科學發展。
2.競技體育運動精神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悖離之處
中國傳統體育道德作為中國傳統道德的一部分,是封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體育實踐活動的客觀反映。因此,它既受到封建社會社會關系,尤其是經濟關系的制約,也受到中國儒、道、法家思想觀念的影響,同時還被深深打上了封建統治階級體育道德觀的烙印。全面認識中國傳統體育道德是我們批判性繼承的前提。
2.1私有制社會經濟關系決定了傳統體育道德的性質具有狹隘性。
“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道德最深層的本質是以經濟關系為基礎的利益關系,因此,傳統競技體育運動在本質上是為私有制社會服務的。這體現在傳統競技體育為統治階級穩固統治,為其遴選才士,助其娛樂等方面,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而現代競技體育運動的目的在于鍛造奮勇拼搏的競技精神,形成良好社會氛圍,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不同的社會經濟關系決定了二者在本質上存有明顯區別。
2.2競技體育運動精神與中國封建傳統價值觀取向存在本質區別。
“封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和競技體育所提倡的價值觀念背道而馳的,是壓抑競技體育發展的,這是封建社會的專制統治和人才觀念所決定的”。[3]中國封建社會對競技體育的抑制并非偶然,其主要原因是:(1)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生產力發展緩慢,社會生活內容較為單調,諸如“射”、“御”之類的競技行為被提高到禮教的高度,其形式代表的意義等同甚至超過了競技結果和能力,對形式的過分重視限制了競技能力的提高。(2)中國傳統思想主張禮讓、和諧、輕利和內斂,注重約束自身的欲望,“克己服禮”,這種思想意識使得人們在潛意識中抵制競爭,這使競技體育沒有適合發展的空間。(3)競技體育需要平等公正原則作為思想基礎,而中國的封建社會實行人治,缺乏民主意識,這使競技體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根基。(4)從競技體育運動的前身――“游戲”的角度來看,封建社會國民較為輕視游戲,深恐“喪志”,游戲時不夠投入,這也使競技體育活動的發展深受限制。
了解了上述這些因素,我們便可對中國古代傳統競技體育喪失競技活力,直至趨于湮沒的原因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從而致力于使當代中國民眾正確對待中國傳統競技體育道德與文化。
3.正確處理競技體育運動發展與傳統競技體育道德的關系
中國競技體育運動與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有著不可分割性,同時它又具有自身發展的獨特性,因此中國現代競技體育運動道德既要反映出我國的民族特點、時代特點,還必須符合競技體育道德發展的客觀規律。
3.1“淡泊無欲”、“重義輕利”的品格是保證競技體育公平競爭性的前提。
公平競爭是競技體育的靈魂,愈是競爭激烈的項目愈是需要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等競技體育工作人員具有平和、坦率、謙遜、超然于物外的心態與素養,以抵制橫流物欲的誘惑。倘若沒有“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精神,很難自始至終保持公平公正的信念。這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中汲取養分,尋求精神力量。
3.2禮讓、仁德是競技體育和諧發展的精神保證。
競技體育需要競爭,更需要和諧。體育運動對人的社會化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一作用在競技體育上得到了極好的體現。在競技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社交能力與身體素質、運動能力一同得到了鍛煉。處理好競爭好勝心與平和心關系、個人與他人關系,需要我們發揚禮讓為先、仁德揚道的優良傳統。此時,禮讓與仁德是調劑這一心態的良藥。只有每一位競技體育工作人員,以及欣賞競技體育的觀眾具有禮讓和仁德之心,競技體育的競技魅力才能更加凸顯,競技體育才能走上一條健康、和諧的發展道路。競技體育的社會教育價值需要被人們所重視,這尤其對于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3.3以傳統文化的知識智慧為養料,提高競技體育的水平。
競技體育并不是一項單純的體能展示,它更是智力的較量,競技者只有擁有高超的智慧才能獲得勝利。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包含最大量的智慧,它們可以也應該成為競技體育的智慧養料,田忌賽馬的故事便向我們充分展示了智慧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21世紀的競技體育事業正在高速發展,與此同時,競技體育道德建設亟待加強。為使我國的競技體育具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我們需要從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料,通過加強競技體育運動的德、智、美等方面的建設,使我國的競技體育具有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美、民族美與時代美。
參考文獻:
[1]史曉亮.射禮――中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文化源頭.體育文化導刊,2005年第3期.
篇5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地位與作用
我國的現代化就是進行自我完善和發展,也就是說要不斷地與時俱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形成一種有著積極向上的精神的東西。我國的現代化也是如此,我國的傳統文化能夠促進現代化的不斷進步,我國的傳統文化正在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全世界人的眼球,因此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要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為我國現代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
(一)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根基
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根基,這主要是由我國現代化的本質決定的,現代化的本質就是要在科技革命的引領下,進行社會的轉型與變遷,我國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農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會變遷受到了農業社會的阻礙,但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對我國農業社會的現狀進行了真實的反應,能夠對我國農業社會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規律有著清楚地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能夠擺脫農業社會的阻力,為我國現代化的發展鋪設道路,提供更多的發展思路。我國現在化進程是不能夠脫離社會現實而進行的,必須要充分的結合我國社會的文化背景,對于我國農業社會有著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現代化建設,但是也不能夠偏x實際,這樣就極容易出現文化虛無主義,使我國的現代文化成為半截子文化。
(二)人文主義理念是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原則
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以人為本,堅持人本主義的基本理念,這是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守的原則,也就是說要建設“以人為本”的現代化,尤其是在我國,傳統文化是有著濃厚的歷史的,在商周時代的時候,人類所認知的一切能力的局限性都是在認識自然的基礎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對于自然界的萬物就會本著敬畏的態度來進行,隨著人們認識的程度不斷的加深,天命的統治就會逐漸的減弱,人們理念就被人們提出,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是以人們理念為主,而且為了人們的生存與發展,就必須要不斷的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國傳統文化對于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主要是由我國生態、文化、政治和經濟等全方面的進行的,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是不能夠缺少傳統文化的支持的,任何一個方面都離不開傳統文化,因此必須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到現代化建設中,是各個民族、地區與國家必須要遵守的原則。
(三)厚德載物的影響
現代化進行是一個機器龐大的系統,這一系統有著范圍廣、規模大的特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會受到內部原則和相關文化理念的影響,而且也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外來的一些因素的沖擊,尤其是在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著一個清醒的頭腦,避免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要辯證的進行對待,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向前人進行學習,通過厚德載物來進行現代化建設,也要辯證來看待,通過博大的胸懷融百家之長,為我國現代化進程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
厚德載物在現代化進程中是極為重要的,也有著積極的影響,從現代化變革的角度來看,現代化的變革就是從一個比較封閉的狀態走向社會變遷的過程,這主要體現的是我國物質的不斷更新,在很大程度上進行了觀念意識的變化,通過相應的實踐能夠證明開放著的中國強大了、發展了,富有了,安定與幸福才能真正到來。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必須清醒地看到這一點,這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必須背負的歷史屈辱。封閉的意識終究看不到世界前進的步伐,聆聽不到時代快速發展的號角,更換不來社會的真正進步。現代化進程必須要有開放意識的指引,秉著“厚德載物”與“兼收并蓄”的精神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中國現代化進程作為世界現代化發展的一部分,必須主動匯入到現代化的潮流中去,如果與現代化進程的軌道脫軌了,那么結果無疑是“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②因此,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必須以開放的意識去借鑒他國的現代化進程的寶貴經驗,以“兼容”和“消融”的方式,逐層地理解、選擇和揚棄著自身傳統的因素和外來的經驗教訓,這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關鍵所在。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化進程的精神動力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現代化進程的緊要關頭,面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固然要發揮今天人們的聰明才智,但也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智慧,尋找動力。傳統文化可以為我們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克服艱難險阻提供很多有益的啟示,它就如同一把鑰匙為人們開啟智慧之門。所謂中國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基本精神,亦即為中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和精髓,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在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基本精神,即天人合一精神、人文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和而不同的辯證精神等,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受過歷史巨變和社會變遷的考驗而積淀下來的精華,這些精神資源仍然是我們現代化進程的精神動力。
(二)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包容意識
現代化建設不是某一個國家、某一個地區的發展目標,它己然成為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世界在無形的變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縮短。因此,現代化建設需要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來調節各方關系。其一,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能夠引導人們彼此之間相親相愛,營造一種“人人親其親”的和諧關系其二,在民族關系和國際關系上,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對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現代化進程更是需要這種大度的包容意識,各個國家與民族共謀發展,互惠互利其三,在文化問題上,現代化進程中要實現文化的現代化,就必須以包容的態度對待域內外各種思想文化,達到“文化百家”的境界。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必將為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包容意識,現代化建設更是離不開這種包容意識的引導。在現代化建設中包容了各方利益,就等于為現代化建設拓寬道路,創造出更非凡的成就。
三、結論
成功的現代化不但善于克服傳統因素對革新的阻力,而且善于從傳統因素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力,同樣,中國傳統文化的后續發展也離不開現代化的支持,二者是相通相融,共同發展。在推進現代化進程的道路上,將二者有機結合,必將會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
參考文獻:
[1]彭付芝,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
篇6
【論文摘 要】古代漢語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營養,古代漢語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機會。作為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好這個優勢,想方設法,為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提升學生人生境界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
古代漢語作為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歷史學、中文秘書學、教育學、哲學等許多文科專業都需開設的一門重要的社會科學課程,它在承擔起培養學生古書閱讀能力的同時,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們的教學自然應當充分發揮其學科優勢,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肩負起育人的職責。
一、古代漢語教學的傳統文化傳承作用
(1)促進華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漢語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具有非同尋常的社會作用,一方面在現代社會,從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漸減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離我們又比較遙遠,古代文獻資料又是用文言寫成的,這種語言對現代人來說已日漸陌生,這更增加了文化傳承的難度。古代漢語是學習、傳承傳統文化遺產的基礎所在,要使文明延續,沒有捷徑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漢語文言這把開門的“鑰匙”,才能讓我們領略無限風光,在閱讀、思考、傳承和創新中繼承文明,使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2)構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園。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文化是針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遺產,是迄今為至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史上偉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此傳承文化時,對那些締造過我們民族精神,價值趨向的核心思想必須繼承下來,它是我們精神的家園。
(3)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學生作為一名合格社會公民,主要應解決做“人”的問題。古代漢語教學,要在著眼字、詞、句教學的同時,更注重領會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人文情懷,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體味中華文化的精神魂魄。時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滲透到許多領域,傳統文化正在經受著不同程度的沖擊。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文明的成果,我們寄希望于有識之士的倡導,寄希望于普通民眾的熱愛,更寄希望于對古代漢語教學的更上層樓,因為它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其他專業無可比擬的優勢。
(4)發揮傳承文化的載體作用。古代漢語課要發揮文化載體的作用,擔負起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職責,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己任,因為這關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掌握古代優秀文化遺產,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養,堅定民族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傾注了無數先哲心血的這筆財富是由文言文這種語言形式寫成的,要了解這些文化,必須具備閱讀經典作品的能力。
(5)發揮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的鑒別作用。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深邃厚重。漫長的歲月里,祖先為我們留下了璀璨奪目的文化典籍,這些遺產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天文、地理、醫藥、衛生、服飾、禮儀、典章制度等諸多領域,它們都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而這一切都是以古漢語文言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因此,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為今天服務,就必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這就必須熟悉古漢語的語詞、語言、語法構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功能的措施
通過古代漢語教學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傳統的古漢語教學中,教師將這門課僅僅視作學習其他課程打通語法、掃除文字障礙的工具。新時期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引導。要求學生多記誦名詩名文,從而加大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力度。還可以適時地結合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觀念。其次,選取好的教學內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崇高道德標準就存在于我們的古漢語教學內容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選擇。再次,改革教學方法。古代漢語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應及時地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精心組織古漢語教學,注重弘揚民族精神。比如,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文化解讀的教學模式、生動活潑的圖片等再現古文字、歷史、詩詞畫面,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準確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積極意義,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參 考 文 獻
篇7
關鍵詞:藝術教育;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方式
一、藝術教育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一)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中華民族發展和興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說,中華文化是世界惟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化傳統,它表現為哲學、倫理、文學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東西是哲學,因為哲學講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和思維方式的問題,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和它的思維方式在文化當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1]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和高速發展時期,如何在當今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園,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聚實現“中國夢”強大精神力量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動力在于教育,因此,發揮藝術教育在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潤物無聲的教育熏陶、引導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藝術教育,不僅可以立足中華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汲取營養精華,大力宣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還能不斷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認同,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達到匯聚精神力量、引領社會風尚、激發全民族創造活力的目的,不斷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二)構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體系
黨的十報告中提到要加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其內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學樹人、科研育人的活動中,在教學、科研體系中始終堅持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和血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和課堂中,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培育相結合。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進而構建完善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使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樣,不僅可以向大學生通過專門開設優秀傳統文化類的通識課程,成為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平臺,而且還有利于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保護、研究、傳播及專業人才的培養搭建有效平臺,共同構成現代大學傳承知識、播撒文明的教育體系。
(三)發揮藝術教育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藝術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對于藝術的教育和創作都是基于對文化的理解與剖析。當代高校教育中,藝術教育對于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促進大學生進行文化創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著積極的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獨領,其原因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我國五千年來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其主要包括琴、棋、書、畫、藝等眾多文化瑰寶。因此,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藝術教育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作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融入到藝術教育中,通過藝術132教育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以藝術的強大吸引能力為出發點,充分利用藝術在民族文化中的深遠影響,以藝術教育價值挖掘傳統文化的深遠價值,進而建設、發展、傳承傳統文化。
二、藝術教育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式
(一)樹立教育目標,堅持正確方向
1.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靈魂和根基,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標志,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后盾,具有豐富而深遠的教育意義。[3]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的宣傳教育緊密相關。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美好夢想的渴望、中華民族光榮夢想的特質、中華民族逐夢的堅韌頑強,這些都與“中國夢”文化內涵有機契合,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宣傳,展示中國夢的內涵與意境,努立為祖國的未來建設者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責任心,激發當代大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而書寫精彩人生的無限潛能和奮斗動力。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宣傳教育緊密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根據五千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的中國國情的正確選擇,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教育和宣傳,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認同與文化歸屬感,不斷增強大學生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進一步促進他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深刻理解。此外,優秀傳統文化對建設和諧社會、培養創新人才都具有廣泛的教育意義。2.建立一整套傳統文化教育體系遵循藝術教育的規律和教育特點,讓優秀傳統文化在藝術教育的各個環節中滲透,科學合理地規劃教學環節中傳統文化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點,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體系,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在教育課程建設方面,充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挖掘文化內涵,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在教學環節中,注重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的精神。[4]同時,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作用,拓寬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覆蓋面,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緊密結合。此外,在藝術教育課程與教材體系建設中,應拓展藝術教育范圍,將眾多具有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納入到藝術教育課程和教材體系過程中,如傳統民居、傳統服飾、傳統民間工藝、地方戲劇等,不斷豐富和完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3.堅持藝術教育中技藝與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藝術教育普遍面臨的一個困境,即是注重技藝教育,輕視人文內核。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應該是讓受教育者能夠感受文化底蘊,增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所以在藝術教育中傳承優秀文化,首先需要堅持一個正確的方向,那就是注重傳統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藝與人文并重。技藝在于科學文化知識、操作技藝的培養,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這兩者是促進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兩翼”。將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教育相融合,積極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成立藝術與人文相關的大教研室,專門從事藝術與人文的研究。與此同時,也可成立相關“藝術與人文大講堂”,聘請相關研究者或藝術名人來開展藝術教育活動。還可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精品社團”建設等文化藝術活動。同時,加強一、二、三課堂的聯動互促,樹立理論與實踐、藝術與技術、課外與課內、普及與提高的教學理念,提升高校學生的人文藝術教育。通過藝術教育,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向復合型人才轉變。
(二)完善教育機制,優化教育保障
1.重視傳統文化教材編寫與審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體制就必須要有完善的教材作為內容支撐。近年來,教育部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體現國家對傳統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視,有關大學和出版部門先后編寫出版了《中國傳統文化通論》《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等書籍,部分已經使用到了大學的傳統文化教育課堂,[5]作為優秀文化傳播者就可以通過這些書籍積累豐富經驗。但總體來講,高等院校的傳統文化教材還很不規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師編寫的校本教材,缺乏專家指導,加上資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從而影響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材編寫、審查和指導工作,成立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門組織和評審機構,應該對中華優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進行審查和監督,使相關教材在使用過程中,發揚其優秀文化的精華,去其已經過時和不符合時展的部分。同時,還應結合本地域特點,編寫規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教材,從源頭上解決和完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材問題,逐步將傳統文化教學引向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2.規范藝術教育師資隊伍藝術教育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師作為教育的執行者,同時也是重要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藝術教育的質量如何,直接取決于傳播隊伍的實力。一支強大優秀的教育師資隊伍,能夠有效地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培訓機制,搭建平臺,定期開展培訓研討,促進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的發展。[7]另一方面,建立優秀傳統文化名人庫,包括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研究者等,邀請他們到高校進行現場講解。同時,在高等院校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在教師資格考試內容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培養和造就一批高學歷、高水平、學者專家型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名師,把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把相關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務體系之中,學校的管理人員以及服務人員,用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對廣大學生產生影響、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實際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對學生的良好影響與引導。3.建立傳統文化教育評價制度評價機制在教育教學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評定機制作為教育教學中一種重要的監督手段,一種較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機制必定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起著保障作用。[8]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良好的教育評定中加大藝術教育的成分,從制度建設推動文化進步,這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傳統文化教育評價機制,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尤其重要。評價機制體系中要包括眾多因素,要包括評價機制的執行者,也就是藝術教育的傳播者,包括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學習者,還要建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領導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工作。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監測評價高校老師教學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并作為大學生德育建設、綜合素質考評,以及各項大學生評獎評優的重要評價標準,以此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課程實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導范圍,定期開展評估和督導工作,以激發教師提升教學水平,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建立四維教育陣地,擴大傳統文化影響
1.緊抓傳統課堂教學陣地在藝術理論教育的過程中,從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入手,緊抓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不放松。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注重其文化歷史、文化根源、發展路徑,將之與傳統文化的傳承相結合,有效地展示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深入透徹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義和作為展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充分調動課堂教學氣氛,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同時,要重視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重視課堂教學與應用性人才培養的關系。不斷探索在藝術教育中,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新途徑新方式,確保課堂教學在學生成長成才中發揮重要作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藝術修為。2.營造傳統校園文化氛圍中國傳統道德修養歷來重視外在環境對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潛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園文化建設同樣是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校園文化建設則是更為隱形的教育。建構和完善優秀傳統文化的環境熏染體系,并將藝術教育融入于校園文化建設中來,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營造深厚的傳統文化傳播氛圍。如成立國學、文史等傳統領域的學習研究社團,成立書法、國畫、傳統樂器、戲劇戲曲、詩詞歌賦等方面的興趣協會,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實踐活動。在校園相關場所樹立先賢雕像,鐫刻傳統格言,營造帶有濃郁的、具有優秀傳統文化色彩的校園風光,將有形與隱形的教育方式有機結合,從課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滲透傳統文化,使兩者達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動的方式展現出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大大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9]3.搭建藝術創作實踐平臺藝術教育中重要的環節就是進行藝術創作,而藝術創作為主觀性極強的藝術活動,其中體現出創作者的思路、意圖和所想要表達的主旨。在傳承傳統文化的教育背景下,應積極搭建藝術創作的平臺,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與思考,進行藝術的再加工和再創造。可利用全國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設經驗,利用展覽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現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眾多的平臺上來展示和挖掘優秀藝術作品。此外,藝術教育還可以與文化藝術產品公司合作,打造實踐平臺,充分挖掘與開發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元素,使之時尚化、現代化,不僅可以產生良好效益,還可以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創新發揚。在現在眾多數字媒體傳播的高效高質進程中,眾多的網絡藝術作品越來越吸引人們的眼球,其中也不乏傳統藝術作品創新,這使得傳統優秀文化的精髓與現在文化藝術市場得到很好的結合,通過這些文化消費品來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培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習慣和社會風氣。4.拓展社會實踐藝術渠道社會實踐是更為生動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融入環境、深刻感受、提升領悟,將社會實踐與藝術教育相結合,能讓學生領悟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對于拓展視野、激發學生創造力具有重要意義。建構和完善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體系,要引導高校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樂聞、樂學,更應該創造條件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做到樂用、樂行。如吸納大學生自愿參與到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等傳統文化場所的管理和維護工作中去,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研討,對重大歷史文化名人及重大歷史事件開展紀念活動,組織大學生在社區中送溫暖、獻愛心,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發揚敬老慈幼、幫扶互助等中華傳統美德等等,這些舉措,都有利于大學生在參與、體驗、實際踐行中更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從中吸取優秀文化的營養,以優秀傳統文化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演變成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者,成長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創造者,轉變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和挖掘的推進者。拓展藝術傳播渠道,讓藝術教育融入于大學校園,在大學生身上真正達到內化于性情,外發為事功。在眾多重要場合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發展的高度重視,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10]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11]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高校作為培訓國家棟梁之才的中堅力量,加強高校藝術教育,大力弘揚和傳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加大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式研究,將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凝聚起“中國夢”的強大內生力量,從而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推動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作者:李燮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國家圖書館.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5.
[2]蘭心.傳統文化緣何進校園:傳統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讀《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強化影視作品的責任擔當[J].電視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路徑[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融入課程教材[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剛.對傳統文化教材內容體系的思考[J].語文建設,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陽.思維之花智慧之果——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現實意義[C]/“/學習貫徹十精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高領導文化發展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2年年會論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國傳統文化及現代教育制度對個性化教學的影響[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9]崔利民,王靈芝.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和諧校園文化——談高職教育中的文化素質教育[N].學周刊c版,2013(15):22-23.DOI:10.3969/j.issn.1673-9132.2013.05.019.
篇8
本屆論壇以“兩岸同根、閩臺一家”為主題,溯姓氏之源流,傳華夏之文明,架宗親交流之橋梁,謀兩岸百姓之福祉,通過“姓氏與中華傳統文化專題講座”、海峽百姓“百幅”書畫展、兩岸各同姓氏宗親對接等活動,增進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匯聚兩岸同胞共同力量,同促兩岸和平發展,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
自2007年以來,海峽百姓論壇已先后在福建福州、臺中、福建泉州、臺灣高雄、福建漳州成功舉辦。通過這個平臺,兩岸已有近百個姓氏團體進行雙向互訪,聯誼交流,共舉辦閩臺族譜展40多場,姓氏學術研討會40多場。論壇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福建省海外聯誼會、臺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等單位聯合主辦,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臺灣百姓文化交流協會具體承辦。
開幕式“鬧”得喜氣洋洋
追本溯源、尋根問祖是中華民族的習俗與傳統。
6月22日,第6屆海峽百姓論壇在高雄舉行開幕式。兩岸不分黨派、不分顏色、不分層次的1500多位嘉賓代表,齊聚高雄圓山飯店,參加論壇的啟幕儀式。舞獅隊將會場“鬧”得喜氣洋洋,多幅體現中華民族“祖訓宗規”、“族訓家風”的書畫作品懸掛會場內,與會嘉賓充滿濃濃親情的發言博得熱烈掌聲,最后全場合唱一曲《我們都是一家人》,把整個活動推向。
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福建省海外聯誼會會長雷春美在開幕式上致辭時說,海峽百姓論壇凸顯了“兩岸同根,閩臺一家”的主題。閩臺姓氏的傳承,真實反映了兩岸同胞本是同根生、兩岸一家親的客觀事實。兩岸同胞是兩岸關系發展的源頭活水,應把對宗親血脈的認同,轉化為攜手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行動,穩步推進兩岸交流合作。
全國副會長楊毅周在開幕式上致辭時說,中華姓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延綿不絕五千年的重要因素,記錄著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承載著中華民族發展的基因,為中華文明興旺發達的重要基礎;記錄著兩岸同胞的血脈傳承,儲存著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凝聚著兩岸同胞共同的族親認同。他說,2008年以來,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主辦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海峽百姓論壇已經成功舉辦5屆。民對民、姓對姓、宗對宗的聯誼活動,展現了“兩岸同根,閩臺一家”的強大親和力,彰顯了中華姓氏文化的強大向心力,加強了兩岸同胞的宗親意識,激發了兩岸同胞的尋根熱情。海峽百姓論壇,成為兩岸鄉親尋根的重要平臺。
海峽百姓論壇讓兩岸親上加親
臺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吳榮元表示,海峽百姓論壇輪流在兩岸舉辦,讓兩岸民眾“越走越親、親上加親”,這在當前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階段特別重要。今年5月13日,集合多家臺灣民間團體的力量,“臺灣百姓文化交流協會”正式成立,今后將為更多臺灣基層民眾參與海峽百姓論壇構建了平臺。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榮譽會長莊亦賢認為,海峽百姓論壇創辦至今,參與人數一屆比一屆多,以兩岸宗親熱絡交流的事實,生動詮釋了“兩岸一家親”的理念。論壇以兩岸基層民眾為主體,以姓氏血緣為紐帶,成為廣受兩岸民間歡迎的交流平臺。論壇先后促成480多萬臺灣同胞前往大陸尋根謁祖,其中不少人成功找到自己的祖籍地。
臺灣兩岸關系發展促進會是本次論壇的臺灣主辦方之一,該會理事長鄭昭明告訴記者,此次島內有60多個姓氏的宗親代表參與盛會,總人數已突破1000人。他將中華民族比喻成一棵大樹,“臺灣同胞根在大陸,到臺灣發枝散葉,兩岸同胞在文化、血緣上密不可分”。鄭昭明認為,此次海峽百姓論壇的各項活動是真正深入民間,深入基層,尤其是21日在高雄師范大學舉辦的“姓氏與中華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吸引了南臺灣300多位高校學生參加,說明中華傳統文化已在年輕一代身上扎根。
成為兩岸鄉親尋根的重要平臺
姓氏的聯結就是尋根活動,尋找血緣的源流,生命的底蘊,認同的歸宿,以達到兩岸一家親的生命共同體的認同。為此,楊毅周提出希望說,尋根,還要向中原地區縱向延伸。我們的姓氏,多數源之于河南、山西、陜西、山東等地。在促使閩臺、粵臺姓氏對接的同時,我們還可以繼續延伸,去尋找我們姓氏的最初起源,抵達最早的姓氏出生地,共同敬仰我們那些姓氏的先祖;尋根,要向青少年深耕。姓氏的聯結,就是生命的傳承。要加大力度教育兩岸青少年的姓氏文化知識,加大力度培育兩岸青少年的姓氏文化認同,使中華姓氏文化的精神能夠不斷地得到傳承和發揚;尋根,要向社會大眾傳播。可組織同宗同親的姓氏,通過旅游、交流、訪問的方式,努力開展尋根問祖朔源活動,讓我們的尋根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廣泛性和可持續性。
臺灣兩岸關系發展促進會連續6屆承辦海峽百姓論壇,其理事長鄭昭明表示,數百年來,臺灣同胞返回大陸尋根謁祖之風連綿不斷。論壇深入民間、深入百姓,促進兩岸宗親、文化交流,期待論壇越辦越好,讓兩岸民眾緊密相連。
篇9
近年來一些人士對我國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群眾文化進行了全面的探究。而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不但可以從根本促進群眾文化的進程,同時還對社會的全面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群眾文化
群眾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要素,群眾文化建設的進程是加速社會文化傳播及發展的主要路徑,同時對群眾的精神文化也能夠有較大的促進。特別是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在傳承環節其自身具有顯著的民族歷史文化特性,合理的與當代群眾文化建設相結合,能夠推動我國文化特色全面進程,可以更好的促進經濟發展。
一、群眾文化建設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基本功能
目前群眾文化建設的全面進程已獲得廣大群眾的認可,群眾文化本身就是對以往文化藝術的傳承,不管在文化藝術的構架以及類型上,都能夠利用群眾活動去全面開展,進而去完成創新。從國內現階段一些以常規形式傳承的傳統文化活動我們可以觀察到,就算經過一定時間,一些文化活動在特性依然沒有改變以往的風貌,比如國內一些地方所開展的賽龍舟就是典型的文化承遞。同時還有一些民族傳統佳節在歷史過程中已變成被大眾所接納的一種傳統,這種傳統不但可以體現我國的歷史文化,同時還向全世界彰顯了華夏文明豐盈的文化底蘊。就用戶縣農民畫為例子,其發展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戶縣農民畫結合了傳統美術的一些藝術形式,讓農民畫煥然一新,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同時被一些學者所贊揚。因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藝術中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全面的展現給世人,不僅要進行傳承及保護,同時還要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要將它融入到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個環節之中。從群眾文化特性視角來看,其有較為顯著的唯一性、區域性以及民族性,這種特性在持續的發展中表現的非常明顯。物質文化可以為群眾活動的構建奠定路基,而制度文化被視為兩者間的介質,可以把群眾的相關規范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行有機的結合。在歷史文化的持續發展的浪潮,群眾文化構建活動只有和常規的傳統民族文化適應,才能夠得以長久的生存及發展,在傳承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時代背景,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確保與當下的社會背景相適應。
二、民族文化的傳承是群眾文化建設的必經之路
若想剖析傳統民族文化藝術,先要分析文化的基本理念,我們將文化視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可以把社會經濟構架及政治構建全面的體現出來,所以一個民族的發展要全面合理的運用文化功能。而有著顯著時代特色的民族文化具備十分鮮明的民族色彩,其時代特點以及民族特點顯而易見。一些民族文化在歷史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可能其生命周期十分短暫,同時也有一些民族文化會出現形式上的變更。不過這種民族文化出現過,那么其必然存在一定的意義,且對社會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特別是可以傳承至今的歷史文化,這些至今仍被沿用的歷史文化已經從根本影響了華夏文化藝術的進程。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數之不盡,且華夏文明文化具有較深的文化底蘊,這些與廣大人民群眾對民族文化的支持密不可分。換一種說法,即精神財富的構建與廣大群眾是不可分割的。不過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在世界文化背景的全面入侵下,僅保護傳承傳統民族文化藝術已顯得力不從心,因此要側重于對我國各民族間的多樣文化予以結合并持續完善,使其順應時代的腳步。而想要促進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發展我們就要借助于群眾文化活動,對現階段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上所提出的搶救為先,保護為主這一口號來看,對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和保護是重中之重。只有進行有效的傳承及保護,才能夠在群眾文化構建中結合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進而全面深化我國的文化建設。
三、群眾文化發展要依附于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及創新
群眾文化的構建具有顯著的歷史性,上文提及群眾文化在以物質文化為核心的基礎上,其內質也有一定的獨立性,就算是傳統經濟被瓦解,依然不會遏制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所以群眾文化發展環節我們要重視民族歷史,以防文化與歷史之間出現斷層的情況。在實際繼承文化遺產過程中,不但涵蓋民族文化藝術,同時還包含民族文化藝術表現機制。換一個角度分析群眾文化發展內容,不難發現其中包含了對勞動者的歌頌以及對真愛的贊譽,在未來的傳承活動我們要對此類內容進行全面的深化。針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一些民族文化藝術結合了古代詩詞以及戲曲等,這些均為群眾藝術的產物,就算是傳承到今天也沒有在相關記載中發生顯著的變化。而且一些群眾文化形式也保持著以往原汁原味的風貌。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民族文化遺產中也摻雜著一些負面的內容,比如迷信等,要對此類傳統民族文化予以正確的傳承。推動群眾文化需要在繼承民族文化藝術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的革新。可以進行創新形式的民族傳統文化活動,讓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變得多元化。所以,在創新的潮流中要將繼承作為核心內容,在此基礎上予以創新,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夠全面促進群眾文化長久的發展。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構建一定要依附于傳統民族文化藝術,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無論在繼承或是創新上都要和現階段的社會背景相結合。在繼承的過程中要規避其中的糟粕,將經典再升華,同時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去完善傳統民族文化藝術,在其表現形式上予以全面且持續的革新,長此以往能夠從根本充實群眾文化活動,進而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作者:顧秋玲 單位:南京市江寧區社保局
參考文獻:
[1]姚培娟.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的思考——以凱里舟溪鎮為例[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07):66-68.
[2]張波.以人為本,努力實現群眾文化與農民群眾的緊密結合——淺議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探索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方式[J].網絡財富,2013(01):42-45.
篇10
關鍵詞:地域音樂文化;地方高校;邵陽
1 邵陽地域音樂文化概述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各個地域傳統音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的炎黃文明、長江流域的長江文明,還有荊楚文明、湖湘文梅山文化猶如河流本身猶如川流不息、更古長青。每個地域都有每個地域的文化色彩,正是這些博大的地域文化碰撞出豐富多樣的中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彰顯地域差異性的“主要名片”。
邵陽地處湖南南部,山水雋永、民風淳樸,地處古老的梅山文化圈中心,居住著苗族、瑤族、回族、侗族等39個少數民族。邵陽市地轄邵陽縣、邵東縣、新邵縣、隆回縣、洞口縣、遂寧縣、城步苗族自治區、武岡市、新寧縣,其中的隆回其與鄰近的新化、冷水江等地由于處古老梅山文化的發源地,蘊含著古樸而廣博的民族文化。梅山文化是亙古至今文明文化的鮮活體,是地域色彩濃厚的文化體。千百年來邵陽市的地域文化由于受到梅山梅花的暈染和淘養,固邵陽個縣市的地域文化也是一種古樸、原始、廣闊、開放多樣的地域文化。邵陽境內各個縣市的民族音樂文化更是異彩紛呈、例如有被列為國家非物質遺產保護的隆回嗚哇山歌,還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原生態布袋木偶戲、邵陽花鼓戲、古老的武岡絲弦、新寧八侗瑤族跳鼓壇、儺戲。隆回、新寧、洞口還有神秘的山寨文化,攔酒歌、板凳戲、慶堂鼓等民俗音樂文化。這些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既或古樸開放,或豪放幽婉,或火辣含蓄,或神秘浪漫,呈現獨特的地域特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珍寶,是邵陽人文風情的“身份名片”,是邵陽地方高校教育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
2 地域音樂文化與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應然關系
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的關系甚密,它們之間猶如出發的船舶與港灣,地方高校要發展進步需要從港口獲取必備的資源,然后把這些資源承載到目的地。地方高校的發展依賴地方的地域文化,從地域傳統文化資源中吸取精華,補充力量。當前,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工業化”也融入現代人的各個領域,成為我國高校的主要發展特征。各高校都在一致地追求辦學規模、辦學效率、辦學人數和專業設置的“模態式”發展。我國高校的文化性正在被工業性所取代。由于弱化了文化的傳承與淘養,高校與高校之間的文化差異性在逐漸衰微,我國高校正在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身份認同危機”。
我國高校正陷入一個“模態式”發展,沒有自己的特色。似乎都在成為類似的“人才加工工廠”,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文化的支撐。地域傳統文化一方面是地方高校實現特色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地域文化沉淀著該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是地域的“身份名片”,固是帶領高校走出“身份認同危機”金鑰匙。大學的本質在與“文化”,文化內涵是一所大學存在的形式,文化的差異性是區分大學之間差異性的本質特征。辦學人數、專業設置、辦學規模等這些外顯特征不足以區分一所大學與另一所大學之間的差異,地方高校要突破我國高校身份認同的危機,必須與當地的特色文化結合,以特色的文化內涵哺育和淘養自身的特色化發展之路。此外,地方高校對于所在的地域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推卸的傳承責任。服務地方區域文化建設,地方高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應該與地方的文化資源融合。地方高校應當不斷提高課程的適切性,以促進地方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也要深化認識到把地方文化資源融入教育教學中對于提高教學質量的意義。固地方高校需要加強地方課程的開發、實施。
音樂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人文教育,“人文性”是其專業教育最顯著的特征。然而隨著我國高校“工業化”的進程,高校音樂專業的教育教學也被席卷次浪潮中,失去了其學科應有的“文化性”特征。高校音樂專業的教育“技術性”強,而情感精神性弱、“知識性”重,而人文性輕。音樂藝術的教學本質上是“人文”熏陶、藝術感染,面對音樂教學越來越“技術化”的困境,高校的音樂專業教育教學應為地域音樂文化融入音樂專業教育開拓途徑。
音樂藝術是一門特殊的文化藝術,作為文化系統中最活躍的一部分,是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文化的傳承有著很強的專業要求和諸多限制,這也導致音樂藝術的傳承困難重重,許多珍貴的藝術都面臨瀕危。邵陽地區至今還保存著眾多古老的音樂藝術形式,隆回嗚哇山歌、邵陽布袋戲等,諸如此類的音樂藝術形式的傳承需要專門的音樂人士,目前這些原生態的音樂藝術主要還是依靠民間人士來傳承,面對如此豐富的地域音樂文化,單依賴民間人士的力量是不夠的,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師,具備專業的音樂知識和素養,他們的傳承地方傳統音樂的事業上可以大有作為。
3 邵陽地域音樂文化與地方高校音樂專業之實然關系
邵陽地區古樸多樣的音樂文化已然進入了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科研領域。近幾年來,隨著民族文化的復興,邵陽學院音樂系的教師紛紛把目光投射到豐富、廣闊的區域音樂文化。關于隆回嗚哇山歌、布袋戲、邵陽花鼓戲、新寧儺戲、新寧八侗瑤族跳鼓壇、古老的武岡絲弦等地方音樂藝術的科研論文數量可觀。例如,《花瑤嗚哇山歌傳承與保護措施初探》《花瑤嗚哇山歌音樂特征探析》《花瑤嗚哇山歌起源、發展、和藝術特色》《邵陽布袋戲藝術風格探究》《邵陽花鼓戲藝術特征》《武岡絲弦審美特征初探》等等關于邵陽地方音樂文化的科研論文在各學術期刊上頻頻發表。而且,在地方學院領導的帶領下,學院音樂系還成立了專門的湘中南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中心,鼓勵教師和學生為地方音樂文化傳承和建設貢獻智慧。
邵陽地方音樂文化進入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師的科研視界。然而,在教學實踐領域,如此珍貴的音樂文化資源仍處于面臨“弱視”的尷尬處境,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學的課程設置、教學實施仍然沿襲著從西方借鑒而來的課程體系。音樂專業所開設的課程有基本樂理、和聲、作曲分析、配器以及各類術科等。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尚未開設專門的“鄉土音樂文化”課程,像大部分高校音樂專業一樣開設門“民族民間音樂”,課時量少,許多學校都不是專業的民族民間音樂教師,課程設置形同虛設。誠然,邵陽地域獨特的音樂文化融入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學領域還有一段距離。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傳承非遺的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