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音樂傳承文化保護論文
時間:2022-08-08 10:23:34
導語:滿族音樂傳承文化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眾所周知,在滿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上,滿族自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首先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將滿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中去,同時納入社會與經濟發展計劃和城鄉規劃中。只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將滿族音樂的保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滿族音樂的發展才能真正步入正軌。目前,各地政府也正在逐步嘗試這樣的做法。北鎮原是滿族自治縣,滿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67%。北鎮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就在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舉措,首先他們將北鎮二中更名,重新建立具有地域人口特色的滿族中學,并與沈陽師范大學合作,在滿族中學建立了“滿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請沈陽師范大學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制定教學計劃,以第二課堂的形式有計劃地開展滿族音樂舞蹈和滿語文等科目教學。在“滿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開班典禮和滿族中學新校址奠基儀式上,學生們充分地展示了滿族音樂文化的神圣魅力,引起了國家民委、遼寧省及錦州市民委的極大關注,國家民委相關領導親自參加了各類儀式,并在國家民委期刊上以整版篇幅對此作了報道。北鎮市充分利用慶典、紀念、祈福等活動平臺,積極地承擔著傳承滿族音樂舞蹈文化的責任,加強了社會對滿族音樂舞蹈文化的了解,使滿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得以傳承,在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滿族發源地———遼寧新賓縣,滿族人口占全縣人口比例為79.8%。自治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地方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自一宮三陵申遺以來,境內已普查登記299處(項)歷史文化遺產,建立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大類、13個項目,其中新賓滿族剪紙、滿族故事、滿族的秧歌被列入國家級項目,新賓滿族剪紙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過滿族的秧歌普及了滿族音樂。
此外,他們還在永陵成立了具有92%的學生為滿族子弟的滿族小學,在挖掘、保護和傳承滿族音樂文化方面,縣文化局組織有關專家學者舉辦培訓班,縣政協以及民族宗教局、文化局、教育局等部門積極向上級爭取教學經費,他們還編寫了滿族歌曲等教材。通過教學,學生們可以演唱三四首滿漢雙語歌曲,1200多名學生在這里充分感受了滿族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文化遺產保護就是一個依靠政府力量從而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土家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7%。在20世紀50年代,長陽縣政府就派出專業人員進行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搶救、搜集與整理工作,提出了“長陽文化三件寶———山歌、南曲、撒葉兒嗬”的文化概念,從而提高了群眾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保護。此外,長陽縣歷屆政府都把土家族文化的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使縣域文化事業的發展得到了落實。長陽縣在挖掘、保護和利用土家族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模式,這一模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做法提示我們,在滿族音樂保護中,首先要明確保護滿族音樂的重要性,為保護與傳承滿族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加快法制建設,使滿族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更加制度化與規范化。自治縣要積極制定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相適應的地方法規和部門規章,促進滿族音樂文化的發展。
長陽縣在2000年以后主要通過政策和立法手段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這就使得長陽的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走進了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同時,長陽還組織了“土家文化周”等活動,設立了“優秀文化傳人獎”“重大貢獻獎”等獎項。另外,歷屆政府都注重文化遺產保護的連續性。為了對縣內的民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長陽縣制定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該條例是全國第一部縣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長陽縣這一做法提示我們,要保護與傳承滿族音樂文化,就要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只有通過立法,才能為滿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才能推進滿族音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再次,加強對滿族音樂傳承人的保護與支持。政府要制定必要的優惠政策,增強音樂傳承人保護滿族音樂文化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使其竭力為滿族音樂文化遺產保護貢獻力量。要想保護與傳承滿族音樂,必須尊重滿族音樂文化傳承人。因為文化傳承人對于滿族音樂文化的內涵更為理解,只有通過他們才可以使滿族音樂得以真正傳承。要充分發揮滿族音樂文化傳承人的主體作用,對優秀民間文化傳承人進行鼓勵。這可以通過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給予其經濟補貼來實現。此外,還要鼓勵他們帶徒傳藝等。如果滿族音樂文化傳人受到重視,他們就樂于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從而有利于培養文化傳人群體,使滿族音樂文化得以代代傳遞。政府主導是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根本保證。沒有政府的主導,滿族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就不可能實現。所以,對于滿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讓其成為滿族音樂保護與傳承強有力的后盾。
二、學校是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主要平臺
要弘揚和推廣滿族音樂,需要發揮學校的文化傳承的職能,把滿族音樂納入滿族聚居地區學校的課程之中,使其教材內容融進滿族音樂文化內容,從而有目地、有計劃地弘揚與傳承音樂文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與學習,激發青少年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將把學校打造成滿族文化旅游區。對于滿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也要充分發揮有關學術機構、大專院校的作用,共同保護滿族音樂文化遺產。遼寧省北鎮市北鎮滿族高中、新賓滿族小學和沈陽滿族中學都做出了積極的嘗試,在弘揚和推廣滿族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北鎮市是滿族聚居地區,滿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3%以上。北鎮市滿族高級中學是全國唯一的一所以滿族冠名的全日制一般高中。它是滿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其前身是北鎮市第二高級中學。2007年9月29日,經北鎮市人民政府批準,北鎮市第二高級中學正式易名為北鎮市滿族高級中學。隨著滿族高中的建立,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滿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和體育活動。本校教師編寫了校本教材《北鎮滿族簡史》,學校將這一課程納入了教學計劃;體育課增加了珍珠球比賽等具有滿族特色的體育活動;文藝演出增添了滿族服飾舞蹈、薩滿舞、民族剪紙和民族樂器演奏等內容,從而使滿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發展。沈陽師范大學也開設了《說唱音樂》課程,沈陽師范大學國家民委民族文化工作基地在北鎮建立了“滿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通過第二課堂的形式開展滿族音樂排演課程,以此傳承與發展滿族音樂。筆者認為,通過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傳承滿族音樂是切實可行的。在此,提出幾點建議:一是成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展示社團”。積極吸收滿族音樂愛好者為團員,利用學生節假日的集聚慶祝活動,向大家展示滿族音樂的古樸、純美。二是以基地志愿者參與項目調研的方式深入挖掘研究,使祖先的文化得以傳承。學校可以組織志愿者小隊,進駐滿族聚居區與旅游區,與滿族人民同吃同住,深入了解滿族居民生活習俗,對滿族音樂形成的文化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深入學習滿族音樂。三是利用校園文化宣傳陣地,有目的地融進民族文化元素。四是依托北方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傳承和活態再現滿族音樂,例如我們的學術合作機構:新賓縣、沈陽故宮、福陵昭陵、東陵區李相鎮隕石山滿族民俗村、北鎮滿族高中、鳳凰城滿族人口聚居地。通過以上措施,相信在滿族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可以取得明顯的成績。
三、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
媒體主要包括電影、電視、廣播、紙媒讀物、口口相傳等等。媒體傳播的效果是很明顯的。媒體對于滿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如高玉俠、王敏娜撰寫的《滿語滿文瀕臨失傳文化繼承需有更多力量》(《遼寧日報》2010年9月27日),被社會關注,國際國內各大網站沈陽師范大學曹萌教授《遼寧應建立中國滿學研究院,在滿族發祥地打造世界級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標》(遼寧電視臺《內部參考》第8期)一文等,都是通過媒體的方式來弘揚與推廣滿族文化。另外,也可以建立與滿族文化傳播相關的網站,充分利用日益發達的互聯網,還可以通過電視報紙打出廣告,介紹滿族音樂,廣泛吸引公眾的目光。新聞媒體更可以通過專題、專欄等方式,宣傳滿族音樂文化保護知識,及時報導傳承滿族音樂文化遺產的典型人物和行為,發揮輿論宣傳作用,在全社會形成保護滿族音樂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四、舉辦“滿族音樂文化節”等活動
舉辦“滿族音樂文化節”等活動是傳承和保護滿族音樂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例如,沈陽、撫順、遼陽三市曾聯合舉辦了“沈陽清文化節”。在活動中,人們可以欣賞到具有濃郁清文化特色的主題晚會《紫氣東來》,并參與到“巴圖魯”摔跤大賽、“莽式空齊”舞蹈大賽、珍珠球大賽、嗄拉哈大賽等具有滿族特色的文化體育活動,從而可以吸引廣大群眾參與。同時,文化節也安排了大型活動。如舉辦滿族“格格”大賽。它以沈陽滿族同胞為主,舉辦滿族“格格”評選活動,評選10名才貌俱佳的滿族“格格”參加清文化節開幕式表演。還開展了詩歌、書畫、攝影大賽。它以“一宮兩陵”“盛京八景”“四塔七寺”等清代歷史遺存和滿族民俗風情為主要內容,開展“百米詩卷頌沈陽、百名畫家畫沈陽、百名攝影家聚焦沈陽”詩歌、書畫、攝影大賽。舉辦了“滿韻清風”服飾設計大賽。它以旗袍、馬褂等滿族典型服飾為“藍本”,創新設計別具一格的“滿族服飾”,同時,還舉辦了滿族工藝品、民族服飾展銷,這些都讓群眾在觀賞購買時領略到了滿族獨特的民俗文化。此外,遼寧新賓民族自治縣舉辦了“滿族風情文化節”,它以“滿族人回家為主題”,吸引了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滿族努爾哈赤后裔到此尋根訪祖。在這里,人們可以欣賞到滿族婚禮等原汁原味的滿族民俗表演,大型歌舞“赫圖阿拉的春天”展現了厚重的清朝文化和濃郁的滿族風情。這種方式有助于群眾對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認識的提高。各種文化保護機構也要舉辦論壇、展示、講座等活動,加深公眾對滿族音樂的了解。尤其是滿族聚居區應該發揮核心作用,它首先可以保護和培養滿族音樂傳承人,向外推廣滿族音樂,打造滿族音樂的品牌。
五、充分發揮風景文化旅游區等的作用
在旅游區、文化廣場、紀念館,人們通過展示與表演滿族音樂文化,并結合其他文化項目,可以塑造出有影響力的地方民族文化品牌形象。例如,以“一宮三陵”和其它清代歷史遺存為主,圍繞“游、玩、吃、看、穿、學、帶”開展的“滿族同胞尋根游”活動也提高了群眾對于滿族音樂文化的認識。在旅游區,開展了“紫氣東來”觀光游等活動。利用東北地區豐富的清文化歷史資源,開辟滿韻采風、千里祭祖、古跡尋蹤和故里尋根等清文化旅游專線,讓游客充分感受清前盛世獨特的歷史魅力和“紫氣東來”厚重的文化神韻。在福陵,舉行了“甲申祭祖”儀式。它以旅游區為載體進行滿族音樂傳承與推廣活動。游客通過觀看、參與祭祀,不僅可以寄托對祖先的哀思,而且可以感受滿族祭祀儀式的神秘莊重。旅游區舉辦的有關滿族音樂的文藝演出,加深了人們對滿族音樂的認知度。另外,文化廣場及紀念館等也可以展示和表演滿族音樂,播放滿族典型歌曲,以激發人們特別是青年人對滿族音樂的興趣。
六、結語
滿族音樂文化保護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只有有關各級政府、中小學、高校、媒體及風景文化旅游區等各個主體團結一致,共同承擔起滿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責任,滿族音樂文化才會廣為人知,才能真正達到傳承與發展的目的,進而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
作者:高玉俠工作單位:沈陽師范大學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 上一篇: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論文
- 下一篇:非遺視野下的坭興陶文化保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