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12:57: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承紅色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傳承紅色文化論文

篇1

【關鍵詞】保定地域文化;核心;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1-0271-01

一、保定地域文化發展現狀

2006年,保定市頒布了《保定市建設文化大市規劃綱要》《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建設特色地域文化的戰略。在經歷近十年的建設發展中,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具體而言,保定的地域文化建設立足如下幾個方面:豐富城鄉文化生活;推進創作發展,豐富藝術文化;重塑古城形象;紅色資源開發;發展文化產業;完善公共服務,創造特色文化發展的配套環境。

根據《保定文化資源概覽》的相關內容,結合保定市文化資源的利用情況來看,相當一部分文化資源沒有有效利用,已經利用的文化資源尚未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在:古都建設資源過度開發;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模式單一;曲藝與工藝文化特色傳承困難;特色地方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失衡;校園文化資源開發的專業性有待加強;廣場文化資源經濟開發與文化傳承失衡。

二、保定地域文化的核心及其作用

保定市是我國文化古城之一,擁有戲劇之鄉、民間音樂之鄉、民間特色藝術之鄉等美稱。同時,保定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保定市兼具燕趙文明,更富明清及抗戰文化。同時,保定市古建雖以明清為主,但豐富的曲藝文化則覆蓋更多的歷史,因此,以上特色文化資源作為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應該做到全面協調、一體性綜合開發。從文化的傳承來看,保定地域文化豐富廣博,是燕趙文化的源流、載體,是紅色文化的搖籃、支撐。對于保定市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地域文化是窗口,是名片,是動力,也是目標。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挖掘、研究、弘揚、開發利用地域文化已經成為保定增強地域競爭力的有力措施。

三、保定地域文化傳承的路徑及對策

(一)構建特色文化符號。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設中必須立足保定的地方文化資源情況,甄選具備保定地域特色、能夠被受眾所接受的特色文化定位,設計鮮明的特色文化符號,提升保定特色文化與城市形象的鮮明性。

(二)整合地域優勢文化資源,深入保護性開發。保定文化旅游的發展必須采取經濟、社會、歷史、文化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模式,必須注重合理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提升文化資源開發高度,進行品牌開發的模式,配合現代化博物館和會展等方式對短暫性、季節性文化旅游資源產品進行大力宣傳,并逐漸形成文化旅游資源的產業化模式,將社會經濟和文化效益聯系起來,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實現京津冀文化產業聯動。促進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發展,是合理配置文化資源并提升文化產業經濟創造力的必然選擇。京文化體現了皇城文化、政治文化、工業文化、科技文化;津文化體現了沿海文化;保定則是直隸傳統文化,且更為豐富、多元、厚重。保定文化與京津文化同根同脈,將具備延展性的文化資源作為支點和粘合劑,彌補保定文化產業的弱勢地位,促進京津冀文化協調發展。培養保定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和名優品牌,進而依托文化產業化發展戰略,來全面整合文化資源,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強文化空間規劃與建設。

(四)全面構建地域文化建設的配套環境。保定市地域文化建設離不開完善的配套環境,尤其是政府必須增加對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資源開發的政策引導、扶持與保護,為其發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等,才能夠更好的促進保定區域文化建設發展。

(五)提升文化建設中的社會參與。在本專題保定市居民問卷調查中,數據顯示提升城市文化的宣傳途徑有: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占40.05%;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管理占31.30%;學校加強基礎教育占15.92%;加大資金投入占11.14%。因此,要充分的發揮社會媒體的作用,加強區域文化建設宣傳。圍繞地域文化定位及文化內涵,制作特色文化宣傳片,通過各種傳播媒體進行宣傳,著重強調保定的歷史人文、城市形象、投資環境、發展空間等,提升保定特色文化在全國甚至在世界的知名度。保定是省內高校最多的城市,要加強高校文化活動參與度,發揮大學生群體力量,促進大學生活動與社區文化活動聯動,提升特色城市文化活動頻率,實現活動內容、形式多樣化。

參考文獻:

[1]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

[2]徐李全.地域文化與地域經濟發展[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2).

[3]張鳳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徑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8(4).

篇2

【關鍵詞】先秦時期 禮玉六器 方色理論

禮玉,是古代先民在祭祀、朝覲、社交、軍旅等相關禮儀活動中使用的玉器。先秦時期[1]是我國古代傳統方色理論的形成時期,先民將方色思想與政治、經濟聯系起來形成獨有的中國方色文化。

一、前言

方色理論運用于傳統的祭祀制度,尤其是廣泛應用于禮玉之上,不僅對于研究禮玉六器的功用具有重要作用,還能揭示六器的深層次含義。一些學者也在對禮玉六器與中國傳統方色思想的研究中,不同程度地涉及這一問題。例如,馮時《自然之色與哲學之色―中國傳統方色理論起源研究》一文中指出,方色理論之于禮玉六器等各種禮器,是其思想在內容和形式上統一的體現[2];任愛君《試論古代草原宇宙觀之五方色文化傳承》一文中將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相比,指出中原地區“五方色觀念”的起源與形成,與古代農耕社會的歷法制度以及宇宙觀念的具體發展存在聯系[3];宋亦瀟《禮玉“六器”的陰陽性別及與四神的關聯》一文中認為“六器”有陰陽之分,指出其與四神陰陽說之間的關聯性,并對它們與陰陽五行說的關系進行探討[4];肖世孟也注意到禮玉六器與方色理論[5],但沒有做進一步介紹。

回顧前人研究成果,我們發現上述學者的研究很少將禮玉六器與方色理論結合起來。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再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期厘清方色與六器的對應關系。

二、禮玉六器與方色理論配伍的闡釋

中國傳統的方色理論基本內涵表現為五色配伍五方,由于中國魍車氖笨展叵當硐治時間決定空間,因此方位被賦予顏色,也就意味著時間被賦予了顏色。下面,筆者將禮玉六器與方色理論及其衍生的相關問題來闡釋“六器”之含義。

1.以蒼璧禮天

玉璧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由研磨谷物的石環狀石器演變而成,多為扁平狀圓形,中央有穿孔。商周時期玉璧均為圓形,較前期較小。以蒼璧禮天的原因據西周史墻盤銘言“青幽高祖,在微靈處”可知一二,“青幽”指天色[6],又因璧多作圓形,所以古人認為天是圓的、青色的。隨著時間的發展,玉璧被當作是天地、王權的象征,蒼璧禮天則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2.以黃琮禮地

距今5000年前玉琮就已出現,為內圓外方、中有直孔的柱狀玉器,少量內外俱圓者。商周時期玉琮數量逐漸減少,形體偏小且多素面,一般作為禮器使用,是權力的重要象征。琮作為祭地之器,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樸素觀念?!吨芏Y?考工記》曰:“畫繢之事:雜五色……土以黃,其象方?!庇钟小栋谆⑼x?號篇》曰:“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笨梢姡S色是五行中央土之正色,土居中宮,能調節金、木、水、火之不足,以黃琮禮地便表達了人們對權力和地位的渴望。

3.以青圭禮東方

玉圭由新石器時代石鏟、石斧等發展而來,多為長條形,上尖下方。玉圭三代時多為天子、諸侯等有身份之人參加典禮時拿在手中的信物,真正的玉圭出現于商代,有平首和尖首之分。周代玉圭長條形為主,多素面?!抖Y記?月令》載:“孟春之月……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碧熳佑H執耒耜的現象一直持續到漢代,《后漢書?明帝記》記載“親執壁,恭祀天地”,這體現了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張乾元先生《〈畫繢〉考辨》一文中認為東方為木性,太陽始升于此,萬物隨之茂衍,在時為春,其色為青,又“云從龍”。按古代天干東方屬甲乙木,以青圭禮東方表達了先民祈求東方行雨以保佑農業豐收的期望。

4.以赤璋禮南方

新石器時代晚期時已有玉璋,商早期流行,商中晚期逐漸減少。“半圭為璋”,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玉璋形式有多種,其中用以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為赤璋[7]。南方為火性,在時為夏,其色為赤[8]。紅色代表南方。按古代天干南方屬丙丁火,又《詩經》云“濟濟辟王,左右奉璋”,故以赤璋禮東方表示的是先民希望天下太平、穩定的美好期許。

5.以白琥禮西方

白琥表面刻有虎紋,有的鉆孔或無孔。鉆孔的稱為虎形玉佩,可佩戴;無孔的稱為玉虎,可作。又按其功用可分為白虎和虎符,其中用以祭祀西方之神白虎的玉器為白琥。西方為金性,太陽退降于此,在時為秋,其色為白。按古代天干西方屬庚辛金,以白琥禮西方表達了先民對避邪、禳災的期望及農業豐收的向往。

6.以玄璜禮北方

玉璜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中,為弧形扁平狀,兩端有穿孔,可系繩佩戴。商周時期成為人們流行的佩戴物,尤以春秋戰國時期興盛。所謂半璧為璜,如果說璧象征天的話,璜則為一半的天,喻意權力、等級的削減[9]。北方為水性,在時為冬,其色為黑。按古代天干北方屬壬癸水,嚴冬之時,以玄璜禮北方表達了先民祈求神靈庇佑的愿望。

三、結語

上文筆者通過對禮玉六器與方色配伍的闡釋,大體上理清了“六器”與方色理論結合所形成的更為豐富的內涵。但本文所研究的問題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禮玉六器的功用及代表意義的論述上,希望以后的研究者能給出更為準確的理解?!?/p>

注釋:

[1]本文所指的先秦時期取其狹義,主要指夏商周三代.

[2]馮時.自然之色與哲學之色―中國傳統方色理論起源研究[J].考古學報,2016,(4):65.

[3]任愛君.試論古代草原宇宙觀之五方色文化傳承[J].論草原文化,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54.

[4]宋亦瀟.禮玉“六器”的陰陽性別及與四神的關聯[J].民族藝術,2014,(3):76-77.

[5]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O].博士學位論文,武漢大學文學院,2011:54.

[6](美)汪濤.顏色與祭祀―中國古代文化中顏色涵義探幽[J]郅曉娜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7]集雅軒主.祭祀山川之禮玉:玉璋[J].陜西檔案,2015,(2):6.

[8]張乾元.《畫繢》考辨[J].美術觀察,2003,(10):22.

[9]青林.淺述六器與中國玉禮文化[J].東南文化,2012,(5):11-13.

參考文獻:

(1)(西周)周公旦著,徐正英,常佩雨譯.周禮(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4:66.

(2)(清)陳立撰.白虎通疏證,吳則虞點校[M].北京:中華書局,2007:69.

(3)(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注.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7:97.

(4)(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65.

(5)楊伯達.論中國古代玉器藝術[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2):156.

(6)王仁湘.散說“弄璋”與“弄瓦”[N].光明日報,2016-07-08(5).

(7)王巍.中國考古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532.

篇3

[關鍵詞]地方文化資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doi:10.3969/j.issn.1673-9477.2015.04.026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477(2015)04-086-03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在全國各地留下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充分挖掘這些資源,將其引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對于提升教學效果,增強課程的吸引力、說服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創建地方文化資源與思政課教學相結合的特色教學模式,則必須把握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基本問題,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實踐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整體性思考。

一、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的調整

教學目標是任何一門課程教學首先要關注的重要內容,它決定著教學的方向。高校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對于這些課程的教學目標,、教育部等部門的相關文件有著明確的規定。將地方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在教學目標設定上應在遵守國家規定的基礎上,結合地方文化的特點對目標進行微調。把握好教學目標的原則性與靈活性。堅持高校思政課的意識形態性,是教學目標必須堅持的原則。地方文化資源,在某種程度上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反映在教學目標上不能一味上綱上線,提升其意識形態性。在目標設定上,應從地方文化資源的具體內容出發,以促進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培養學生熱愛地方文化的情感為主。根據地方文化資源類別,確定個性化教學目標。地方文化資源既有精神層面的思想傳承,也有文化傳承的物質固化,對于不同類別的文化資源,要確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偏重于物質方面的文化資源,在教學中應側重于認知目標,深化學生對地方文化資源的認知與理解;偏重于精神方面的文化遺跡,要著重于培養情感,促進學生對地方文化的精神體驗。

二、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增補

現行高校思政課作為體現國家教育方針的一種載體,其意識形態性、政治性、主流性等特點表現突出。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與我國的主流文化息息相關,全部使用統一的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系列教材,為規范一致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方便。事實也證明,這也是鞏固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得力措施。但是,教學過程中某些教學內容因理論性、抽象性過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學效果。將豐富多樣的地方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可彌補課本教學內容的不足,對提升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關于這一點學術界有著共識。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對這些資源進行取舍。首先要遵循政治性原則。要考慮地方文化資源是否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只有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相一致的文化資源才能成為教學內容。比如一二九師革命精神就適合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其次,與教學主題相契合原則。在高校思政課中,包含著不同的教學主題。因此,地方文化資源的選取必須與教學主題相契合,否則,借助地方文化資源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也就成了空談。例如:在講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可將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穿插其中,闡釋愛國與友善的意義。

三、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手段的更新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的灌輸法為主,缺乏創新,難以吸引學生,而地方文化資源的介入將大大改變這一傳統模式,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手段的更新。邯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悠久的歷史,孕育出邯鄲獨特的十大文化脈系:博大精深的趙文化、華夏始祖的女媧文化、開啟農業文明的磁山文化、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文化、沉雄剛健的鄴都文化、雕刻精美的北齊石窟文化、豪放粗獷的磁州窯文化、感悟人生的夢文化、享譽中外的廣府太極拳文化以及雄壯激越的紅色革命文化。在思政課中,這些豐富的內容,可結合專題演講、課堂情景劇、微電影等多種手段來進行展示和再解讀,將枯燥的理論講授轉變為學生的自我探索性學習。專題演講。專題演講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性學習,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邯鄲的豐富文化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演講題材,教師可指導學生搜集整理材料開展課堂演講活動,從不同角度詮釋對邯鄲文化的理解和表達對第二故鄉的熱愛,深化對愛國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解。課堂情景劇。課堂情景劇是引導學生以課本知識為出發點,由學生自設情景、分配角色并在課堂上以短劇形式再現的靈活生動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邯鄲歷史名人事跡為依托,引導學生做穿越式情景劇表演,在課堂上既可再現趙武靈王的英姿颯爽,也可演繹廉頗、藺相如的刎頸之交,還可現場挑戰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之說,這種寓教于樂的互動方式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微電影制作。近年來,微電影以其短小、精煉、靈活的形式風靡于互聯網,把微電影引入思政課實踐教學也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教師可借助微電影這一新興藝術方式把邯鄲地方文化與思政課緊密聯系,通過微電影的藝術形式,用鏡頭記錄生活,凝聚微力量,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

四、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

高校思政課教學就其目的性而言,既承擔著傳播知識的重擔,也擔負著培養道德情感和傳承價值觀的責任。在傳統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對知識傳授、價值觀的傳承比較重視,對情感培養則相對忽視,這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傾向于課堂教學有很大關系。近年來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如火如荼,部分高校推行了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模式,即將有關教學內容不再通過課堂教學來傳授,而直接帶領學生去實地體驗。這種改革方向,有效提升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而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則給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契機。首先,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可以突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體驗性特點。知識和價值觀接受過程,必然涉及到情感。不帶有情感的、冷冰冰的知識傳授和毫無生命活力、毫無熱情的價值觀說教,不會取得好的效果。人不僅是理性的精靈,還是感性的動物。傳統的課堂教學,體驗只能停留在老師的講解中,現實的情感體驗無法真實的獲得,學生對知識或內涵于其中價值觀的體驗,也只能是想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運用,為體驗提供了一種現實途徑。而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又進一步拓寬了這一渠道。例如邯鄲成語典故眾多,聯系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繼承傳統文化部分,可以將學生引領到與成語故事有關的文化遺址,進行講解,在現場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其次,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可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幫助。現行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更多強調參與社會實踐,即理論與現實的聯系與對照。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尤其是物質文化遺址場所的介入,為實踐教學提供了鮮活的教材。例如教師可充分發揮邯鄲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組織學生參觀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參觀和一二九師司令部,現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使其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學習,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最后,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可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新方式。鼓勵、引導學生以思政課中所學觀點,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的精神實質。例如教師可推薦學生以“邯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舌尖上的邯鄲”、“楊氏太極文化的發展”等學生感興趣且具有探究價值的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書籍報刊、實地參觀、調查走訪、聽學術講座等方式搜集資料并分析處理,形成觀點、撰寫論文。這種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實踐方式,有助于打破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題、以課堂為場所的傳統教學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從“遙遠”變得“親近”,從“空洞”變得“飽滿”??傊?,高校思政課教學應積極借力地方文化資源,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途徑,創新教學方式,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模式,為思政課教學注入勃勃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田傳信.大思政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及其價值[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3(3):106-110.

[2]葉靜漪.以黨的十精神為指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J].北京教育,2013(2):6-8.

[3]戈麗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析: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J]學園,2013(31):18-43.

[4]胡新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7):52-53.

篇4

關鍵詞: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傳承

中圖分類號:+F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1-0124-01

一、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特點鮮明。慶陽市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加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致使慶陽的民俗文化資源豐富,民俗文化產品種類繁多、特點鮮明。慶陽的民俗文化資源主要包括慶陽香包刺繡、慶陽剪紙、環縣道情皮影、隴東窯洞文化、紅色文化等五大類,民俗文化產品也是種類繁多,既包括慶陽香包,剪紙,皮影,刺繡,泥塑,根雕等為代表的物質形態的,也包括以慶陽皮影道情,隴劇,雜曲,民歌,荷花舞,嗩吶藝術,徒手秧歌,社火等為代表的非物質形態的,同時,圍繞婚喪嫁娶活動所形成的一系列民間文化風情也很具有獨特性。由于開發程度的差異,慶陽的民俗文化以慶陽香包藝術文化最為典型。

(二)產業規模效益突顯、文化產業化之路基本形成。根據慶陽市統計局資料顯示,截止2013年4月17日,慶陽文化產業名錄庫核查入庫工作已經全面完成,法人單位共計423家,其中全市有民俗文化產業公司110多家,正式注冊的56家,對外設立營銷窗口43個。2012年第10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展出民俗文化產品200余萬件,吸引參觀人員達10萬多人(次),累計銷售113萬件,銷售額達1123萬元。2012年慶陽市八縣區文化產業投資完成7.9827億元,從業人員70220人,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6.8254億。

二、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發展缺乏品牌意識,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主導行業的充分發展的基礎之上,而主導行業的發展則需要品牌產品的帶動。慶陽市雖然提倡以香包為主導產品,但是特色不明顯,生產廠商缺乏品牌意識,行業內生產廠商由于涉獵的產品種類繁多,行業內分工層次較低,因此主要產品的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不利于產品的品牌化,產業發展缺乏持續的動力。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趨同現象明顯 。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是在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產業化水平較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該產業發展受到重視的程度較晚,發展的市場化水平較低,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中沒有形成以核心產品為牽引的經營機制,追求全面且簡單地發展模式,生產廠商涉獵的產品種類多,但是該行業內不同廠商生產差異化程度很小,生產趨同現象明顯。

(三)產業發展市場化水平不高,投融資體系建設有待完善。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尚處于繼承傳統文化的階段,整個產業的發展還沒有完全的適應市場化的模式,突出的表現是文化企業的運營模式沒有完全地市場化,沒有成為市場的主體,政府的補貼和干預行為尤為明顯,文化企業發展缺乏市場競爭,活力不足;利用市場手段對于文化企業的調控不夠,政府進入和干預的程度過大,導致文化資源配置適當和低效率;文化企業的投融資體系建設有待提高,主要是民營資本與國營資本待遇不對等,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積極性受挫,部分民俗文化資源存在國家壟斷。

三、慶陽民俗文化產業傳承與創新的模式選擇

(一)進一步加快民俗文化產業化的建設步伐。民俗文化產業化有利于文化交流與合作,增強文化的影響力,有利于文化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有利于增強文化的傳播,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因此民俗文化產業化是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產業化的發展必須以市場化的高度發展為前提,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一是要建立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提供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二是政府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市場競爭規則以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構筑完備的市場競爭體系;三是要進一步提高開放的程度,允許更大范圍的民營資本進入。

(二)建立健全民俗文化產業保護的法制環境和行業準則。構筑完備的法制環境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必備前提。完備的法制環境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護行業的健康發展,極大的保護民俗文化企業的合法權益和正當的經濟利益,從而調動企業生產和研發的積極性,特別是要有針對性的制定科學合理的行業規范準則和規章制度,有效的規范文化企業的行為,從而提高文化企業的運行效率。

(三)創新營銷模式,加快網絡化服務體系建設。目前慶陽民俗文化產品營銷更多是政府搭建平臺,主要以各種藝術節的形式來進行營銷,營銷的手段和形式單一,除此之外的營銷手段都比較簡單,利用現代化營銷模式較少。因此,應該充分的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營銷,搭建快捷全面的營銷平臺,一方面可以降低營銷的成本,提升營銷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擴大營銷的范圍,擴大其影響力。

(四)以項目帶動為出發點,提升文化產業層次。產業的發展需要原始積累,在產業原始積累階段,產業項目的帶動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式,通過各種項目的帶動,可以進一步改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產業發展的層次。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以項目帶動為出發點對于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園項目是《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確定的重點文化產業發展項目,計劃建成一處集公共文化服務、民俗文化產品研發交易、文化產業孵化培植及旅游于一體的民俗文化產業集聚區。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會進一步改善,產業發展的層次將會極大地提升。

參考文獻:

[1]石齊;產業經濟學(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孫永生.張彥喜;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甘肅農業, 2006(03)

[3]黃立群;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湖南大學,2011

[4]盧渝.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路與對策[J].新華文摘.[5]強雙龍;甘肅省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2009

[6]中國.慶陽網http:///

篇5

巴蜀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現于衛聚賢先生在1941年出版的《說文月刊》第3卷第4期上發表的論文《巴蜀文化》。在隨后半個多世紀的研究中,學者們對于巴蜀文化的概念提出了多種解讀,主要集中在巴蜀的地域范圍、巴蜀文化的內容和巴蜀文化的時間界定上。巴蜀最初是指長江上游兩個比較大的部落,也是兩個區域名,以后又相應成立了巴、蜀兩個國家,主要在今四川、鄂西、貴州等境內。今天狹義的巴,指川東的重慶地區;蜀,是指成都平原[2]。“巴蜀文化”具有廣義和狹義的概念。狹義的“巴蜀文化”一是指先秦巴蜀文化,二是指考古學意義上的巴蜀文化[3]。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廣義的巴蜀文化概念,指從古至今的四川文化[4]。巴蜀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其既有中原文化的特點,又有獨具一格的地方文化風格。

2川酒及其包裝對巴蜀文化的傳承作用

川酒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巴蜀文化的物質與精神瑰寶的積淀。源遠流長的川酒發展歷史中,以酒為物質載體,以酒文化為傳播形式,既豐富了巴蜀文化資源,也對巴蜀文化實現了傳承和發展。川酒在眾多白酒品牌中,獨樹一幟,名揚海內外。四川獨具特色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孕育和涵養了川酒獨樹一幟的釀造技術和其它酒文化形態[5]。而從古至今,酒都不是單純的一種飲品,它承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歷史悠久的川酒更是如此,它蘊含著巴蜀文化的獨有的地域特色,不論是其釀酒的技術、歷史,還是飲酒的文化、禮儀,亦或是盛酒的器皿、包裝,無一不是具有巴蜀文化烙印的寶貴財富。如果說,川酒是巴蜀文化的載體,那么川酒的包裝則是巴蜀文化最直接的視覺傳播形式。從視覺傳達設計的角度而言,包裝設計就是設計師將一定的信息轉化成視覺符號傳遞給消費者的傳達過程,因此,川酒的包裝設計就是將巴蜀文化符號視覺化后傳遞給消費者的過程。川酒的包裝是川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消費者最直接感受川酒地域文化特色的視覺基礎。融入了巴蜀文化視覺符號的川酒包裝,為消費者營造了巴蜀文化語境,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可以在建立川酒文化品牌特色的同時對巴蜀文化進行有效地傳承和發揚。

3巴蜀文化符號在川酒包裝中的使用原則

在川酒包裝設計中融入巴蜀文化符號,不僅要考慮與酒的品牌定位契合,還要注意這些符號的信息傳達是否到位,能否將巴蜀文化與川酒包裝融為一體,成為商品與消費者情感溝通的媒介,能否通過這些巴蜀文化符號傳遞給消費者完整、真實的巴蜀文化信息。因此在巴蜀文化符號的提取和運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3.1巴蜀文化符號內涵的可理解性

將巴蜀文化符號運用在川酒包裝上,要考慮到這些符號信息內涵的傳達效果,不僅要讓本地消費者見到符號后,能理解其傳遞的歷史、精神等內涵,還要考慮到其他更多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消費者對這些文化符號的理解度,因此,一是要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最能獲得廣泛認同的巴蜀文化符號,以此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同時吸引和引導一些不了解巴蜀文化的消費者認識和熟悉巴蜀文化;二是巴蜀文化符號的提煉和設計要使其符號特征鮮明,能形象的傳達巴蜀文化,易于消費者辨識和理解這些文化符號的內涵。

3.2巴蜀文化符號地域的可識別性

巴蜀文化符號要突出其地域性,才能使消費者在眾多同質化的酒類商品中,準確快速識別出商品的地域特征,加深對商品的地域屬性的理解和認識。所以在巴蜀文化符號的使用上,要用巴蜀文化特有的、與眾不同的那些符號來傳遞其地域性。例如,一些巴蜀的歷史古跡、人物傳說等,都是巴蜀文化資源的獨有的符號。

3.3巴蜀文化符號情感的可體驗性

現代包裝設計,不僅是物質化的設計,更是精神化的設計,要為消費者創造情感體驗。在川酒包裝中,通過使用巴蜀文化符號,可以為消費者營造一個巴蜀文化的語境,使消費者在消費和使用過程中,自然感受到巴蜀文化的魅力,融入到巴蜀文化的意蘊中,使消費者體會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帶來情感的共鳴。

3.4巴蜀文化符號視覺的可審美性

很多巴蜀文化符號本身就是具有地域風格的藝術符號,具有視覺審美的功能,富有藝術的價值。將其自然而協調的形式美感,質樸而純真的民族美感,融入到川酒的包裝設計中,都能使包裝更生動,更具藝術感染力。在設計中需要考慮到現代消費者的審美需求,所以對于巴蜀文化符號的利用,不是對已有造型、紋樣、色彩等元素的簡單“移植”,而是應該從視覺傳達設計的角度,對這些符號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創造出更具時代特色的藝術美感。

4巴蜀文化符號的提煉及在川酒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包裝設計,是一種符號傳達性的設計。要將巴蜀文化運用到川酒包裝設計中去,首先需要將巴蜀文化提煉成典型的視覺符號,然后將這些符號與包裝設計要素相結合,構成包裝的功能與形式,使消費者通過解讀這些符號能理解包裝中傳遞出的巴蜀文化內涵。

4.1巴蜀文化視覺符號的提煉

巴蜀文化資源豐富,既有有形的物質資源,也有無形的精神資源,例如各種歷史文化、建筑文化、民間文化、民族文化、藝術文化等等。而并非所有的巴蜀文化元素都能適用于川酒包裝設計上,所以從視覺傳達的角度而言,在視覺符號的選取上,應根據巴蜀文化的內容,與川酒的包裝特色相結合,一是選取巴蜀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符號,二是選取其中能與川酒包裝相契合的符號。如三星堆遺址文化、金沙文化、三國文化等等歷史文化類的巴蜀符號,豐富多元而又帶有神秘色彩,將這些充分展現了古蜀文明的歷史文化符號提煉,并應用到川酒包裝中,可以增加川酒的歷史文化厚度,激發消費者對巴蜀文化和川酒的探秘感。如在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中出土的很多青銅器、金器、玉器,特別是其中的一些酒器的造型、紋樣、材質都可以運用到川酒的包裝中,讓消費者感知古蜀文明的絢麗多姿、內涵宏大的歷史文化。再如建筑古跡類的巴蜀文化符號。巴蜀之地,山巒疊嶂,河流縱橫,道路險阻,因此自古就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之喟嘆。勤勞智慧的巴蜀先民,克服各種自然條件的困難,創造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巴蜀建筑景觀。如民居建筑、都江堰、峨眉山等一些人文建筑和自然景觀提煉成的造型、圖案符號,運用到川酒包裝上,也能很好地體現出巴蜀的文化特色,突顯川酒的地域特色。巴蜀文化中,民間文化形式多樣,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是巴蜀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極具歷史價值和精神價值的文化精髓。然而,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很多傳統的技藝和手工藝品等瀕臨失傳,因此亟需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保護和傳承。如將川劇的臉譜、四川皮影戲等一些巴蜀民間文化元素符號的造型和色彩運用到川酒包裝設計中,賦予川酒民族文化精神內涵的同時,也是對這些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4.2巴蜀文化符號在川酒包裝中的運用

將巴蜀文化提煉成符號后,需結合川酒的品牌訴求,再從包裝設計的主要元素入手,即將包裝的形態、紋樣、材質、色彩元素中融入巴蜀文化符號進行川酒的包裝設計。4.2.1巴蜀文化造型符號的運用酒包裝的造型包括外包裝和內包裝,是包裝設計實現形式與功能統一的基礎。在川酒包裝設計中,通過借鑒巴蜀文化中豐富的造型符號,為川酒包裝提供了更多樣的造型空間,同時也賦予了包裝造型更多的文化信息。例如圖1所示,五糧液的釀神系列上品的酒瓶造型采用了三星堆青銅人像的造型元素,通過對青銅人面像的眉、眼、鼻、耳的夸張變異特點的描摹,用擬人化的設計手法將酒瓶設計出了青銅人像的莊重、威嚴的神態,好似千年的巴蜀釀酒故事也被生動呈現了出來。4.2.2巴蜀文化圖案紋樣符號的運用巴蜀的圖案紋樣符號廣泛而豐富,有神秘的青銅器紋樣,有極具生活氣息的建筑紋樣,有傳統的皮影、年畫圖案等等,這些圖案紋樣的裝飾性強,地域色彩濃厚,極具情感寓意和審美價值。在川酒包裝中,這些圖案紋樣符號既可以作為裝飾主體,也能作為點綴,在起到視覺裝飾效果的同時,也能超越文字、語言的障礙,充分傳遞出巴蜀文化的內涵。例如圖2所示的瀘州老窖之瀘州醇系列酒,其外盒和酒瓶包裝采用鏤空的窗格紋樣符號,表現川西居民的特點,同時在酒盒上展示了釀酒和賣酒的場景畫面,記敘了瀘州老窖起源傳說中創始人王氏師傅開“前店后坊”小作坊的故事,通過這些紋樣和畫面將悠久的川酒文化娓娓道來,形象而生動。4.2.3巴蜀文化材質符號的運用材質是包裝設計的物質載體,借助恰當的材質表現,能更好地烘托造型、色彩和圖案紋樣元素。川酒的包裝設計,同樣需要通過材質符號元素來體現巴蜀文化的意境,如傳統的青銅、土陶材質表現三星堆、金沙文化,民間的竹編、藤編材質肌理表現巴蜀手工藝文化等等。例如圖3中的陶盉是一種溫酒器,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相當繁榮,已有大量的剩余糧食用于釀酒。水井坊的陶瓷酒器裝的設計就模仿了三星堆出土的陶盉的造型和材質,表現了巴蜀悠久的飲酒、釀酒歷史。4.2.4巴蜀文化色彩符號的運用包裝的色彩符號是最具有視覺刺激和最富有情緒感染力的符號。中國白酒最多見的就是紅色和金色,主要表現出喜慶、吉祥、尊貴等寓意。在川酒的包裝中,可以嘗試運用更為豐富和具有文化代表性的色彩,同時結合造型、圖案和材質符號,更準確的表現和傳遞巴蜀文化信息。例如圖4,水井坊的菁翠酒因為利用了竹炭淬取的釀酒工藝,為表現其蜀南竹海的選材和竹文化背景,包裝外殼和酒瓶底內凹處采用了翠竹的綠色,在表現酒品柔和、凈爽的特質的同時,也利用色彩和竹葉的紋樣,表現了特有的巴蜀竹文化。

5小結

篇6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推動各項事業向前發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常熟市作為江蘇省“兩個率先”的排頭兵,更是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最快、人民群眾得益最多、協調發展成效最好的時期。

但是,面對物質財富飛速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我們的精神財富發展顯得極不相適應,出現了兩個文明建設失衡的現象,社會生活中出現一些令人憂慮的不良傾向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各種矛盾正在日益顯露出來。與此同時,低俗之風乘機泛濫,一些落后的、腐朽的精神垃圾時有滋長,污染社會風氣、腐蝕人們心靈,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根本原因在于人們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在認識上存在某些片面性。正因為如此,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中,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十分重要和迫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興國之魂”,還反映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反對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現實斗爭中。在當今世界,資本主義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是兩種最突出的價值體系,兩者核心價值觀的區分,也構成兩種社會制度區分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必須要有自己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要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和價值標準。多年來,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們的文化滲透和價值觀滲透始終沒有停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高度警惕的大問題。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自覺抵制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占領社會主義思想陣地的企圖,有效防止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對我們青年一代的腐蝕。

“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用精辟深刻的闡述,高度評價了先進文化對于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巨大作用。時代在變,文化的引領和凝聚作用卻始終不變。它體現于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各項事業向前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顯著標志,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興國之魂”。

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設具有豐富的內容。思想道德特別是世界觀,處于核心地位和指導地位。執政黨的世界觀的建設,也就是它的指導思想的建設,是精神道德最重要的內容,決定著社會文化建設的根本性質、發展方向和基本面貌,也決定著執政黨自身的興衰成敗。以人體來作比喻: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則是靈魂。由此可見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但如何建設,特別是在具體做法上,并未形成明確共識。當前人們對文化的多樣化與認同感差異很大,在文化建設上還存在相當大的誤區。

例如:

①重經濟,輕文化。一些把文化看成手段,有剩余力量才搞文化。一些人嘴上常說“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其實,經濟是基礎,經濟搭臺,文化唱戲才對,文化是主角。

②重有形,輕無形。少數干部喜歡重實績,象文化廣場、音樂噴泉等,美其名“打造文化名城”。但真正的實,應該是市民素質才對。,文化名城靠的不是打造,而是修煉,因為文化建設是內功。

③重人為,輕規律。人心浮噪,急功近利,沒人愿意為事業獻身,追求的是功利性的“等價交換”。單位要求員工每年發多少多少論文。但質量高的有多少?

④重科技,輕人文??萍伎梢赞D化為生產力,能賺錢,這些當然有必要。但關鍵不能僅僅只重??萍?、人文的功能不一樣,可以說,人文作用更大??萍贾v“怎么”“什么”,人文講“為什么”。科技發達了,人文跟不上,要壞事,環境污染就是最好說明??萍及l明了原子彈,但用得不好,會反過來威脅人類自己。

⑤重過程,輕結果。也叫重階段,輕連續?!爸活櫻矍?,不計后果”。帶來草率行事,還說什么“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追求新奇,追求刺激,新奇過后,空虛,一片茫然。甚至有一些不科學的決策半途而廢,造成極大浪費。

⑥重模仿,輕創意。城市建筑、規劃一個面孔,就象克隆的,形象工程到處有,但千人一面,沒有特色。

⑦重西方,輕傳統。西方文化的滲入。外來節日越來越多,不要僅看做商業炒作,應看成是對西方文化的認同。國內的文化思想令人擔憂。

諸如此類,還可以舉出很多。這極大阻礙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劃清了大是大非的界限,褒獎了真善美,貶斥了假丑惡,對我國當前的社會狀況特別是廣大干部群眾、青少年的思想實際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它明確了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

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推動我市城鄉文化發展的根本途徑。

文化建設是綜合工程,提高市民素質是長期任務,而它們都離不開我市城鄉的文化發展。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還指出,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應該說,象常熟地區的城鄉差距并不很大,但依然有發展空間。城區有豐厚的物質條件,農村有廣闊的人文基礎,完全可以進一步以城市帶動農村,以農村推動城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常熟,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近幾年來常熟的文化建設形成了特色,唱響了品牌,積累了經驗。如今,我們要在推進全市文化建設的同時,應結合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傳承歷史文明,進一步推進全市城鄉文化事業的發展。

文化建設是一場持久的全社會的公民社會運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樹立和每一個社會成員息息相關。針對常熟市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應著力抓好以下措施:一是切實加強城鄉思想道德建設。要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市民、教育市民。要在廣大市民中努力建設共同理想、建設精神力量、建設道德風尚,大力開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艱苦創業教育,引導市民勇于進取、富于創造、勤勞致富。要扎實推進全市公民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重點,切實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尚,不斷增強市民的法制意識和權利義務觀念。

二是實施城鄉文化統籌工程,以鎮文化活動中心,以村、社區、企業、文化活動室為基礎,形成完備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豐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常熟市民間文化十分豐富,喜聞樂見的白茆山歌、徐市燈謎、王莊戲曲,受到了群眾的歡迎,這些活動應進一步支持展開。同時還應整合優勢資源,如紅色沙家浜文化品牌、虞山尚湖生態休閑的山水文化、古城歷史文化、會展中心體育中心的現代文化體驗,讓人們在娛樂中受到教育,精神得到升華。

篇7

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理念指導下,石陽小學明確提出“重文化、厚積德、樹品牌、創一流”的辦學目標,扎實有效的管理給學校帶來了“校風盛、教風正、學風濃”的良好校園風貌,整個校園處處充滿文化氣息,處處洋溢勃勃生機,處處彰顯教育的魅力。

一個民族因為有文化,而變得更強大,一個人因為有文化,而顯得更尊貴,一所學校因為有文化,而更彰顯魅力。石陽小學以建設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為突破口,因地制宜,整體規劃,巧妙設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園環境文化。

走進石陽小學校門,可以看到一扇由中外名人畫像組成的墻,被稱為“勵志墻”,它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想,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望;教室走廊上,張貼的“弟子規”“古詩詞”像一本無聲的“國學教材”,是教材的延伸,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上下樓梯,隨處可見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由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卡通圖案組成的溫馨提示語,像一本行為規范手冊,無聲地滋養孩子的心靈,規范著孩子們的行為。學校精心設計的“廬陵文化廳”,內涵豐富,列舉了廬陵名人、廬陵書院、廬陵名勝、廬陵將軍、廬陵特產以及井岡山紅色文化等知識。孩子們在課間暢游其間,得到心靈的啟迪。

“潤物細無聲”,學校的每一面墻都能說話,每一個角落都能育人,內涵豐富、獨具魅力的校園文化成為石陽小學的一道亮麗風景。

為了讓校園文化深入師生的思想,融入師生的行為。石陽小學編印了《石陽小學校園文化讀本》,每天早讀前10分鐘,由教師組織學生誦讀,然后由思品課教師利用思品課給孩子們進行解讀,每學期還要求學生寫校園文化心得。這樣的品讀,讓校園文化在學生中得到了很好的內化。

石陽小學積極開展校園文化解讀活動,將校園文化融入學生的行為。學校組織全校學生進行“誦讀校園文化、弘揚民主精神”和“品讀經典、誦讀人生”等活動。全校師生積極參與活動,熱情高漲。師生們在誦讀中積淀知識,在誦讀中感知世界,在誦讀中明白人生哲理。如今,常規化的誦讀已成為師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了。

課堂教學的魅力源于教師,課堂教學的快樂更來自學生。學生的成功,離不開教師的成功,教師的成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谶@種認識,石陽小學積極倡導“和美課堂”的課堂文化建設。“和美”就是和諧美好之意,和諧是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和諧,以及課堂氛圍的和諧,美好主要是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美好,也就是教師引領學生經歷美好的過程,取得美好的效果。

學校以構建和美高效課堂入手,努力探究其有效途徑和方法,讓和美課堂教學活動成為體現師生的生命活動過程,讓學生真正“享受課堂、享受學習、享受成功”。讓課堂成為孩子的最向往的地方,這是“和美課堂”永恒的美麗追求。

打造專業團隊――和美課堂的關鍵。教師是和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關鍵,要擁有精良的師資,就必須培養具有高尚的師德,健全的人格、和善的態度、合作的意識、精湛的技能及創新精神的教師團隊,石陽小學堅持通過專題研討,專家講學、異地取經、崗位練兵、同上一堂課、青藍工程等多種形式與渠道錘煉教師的教藝,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形式多樣的磨煉活動,盤活了師資,提高了教師的“底氣和靈氣”,造就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勤于奉獻、勇于開拓的教師團隊。學?,F有省、市、區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24人,其中省級骨干教師5人,市級學科帶頭人4人。

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我們要求教師首先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徹底摒棄“師道尊嚴”的傳統意識,尊重學生,給學生安全感,讓孩子們在和諧、寬松、民主的狀態下學習,孩子才會心情舒暢,才能敢想、敢說、敢問、敢做、敢于創新、敢于創造?;顫婇_放的語文課,自主探究的數學課,寓教于樂的英語課,充滿人文情懷的閱讀課……孩子們陶醉其中,幸福并快樂著!

多元合作,自主探究。新課程下的和美課堂教學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諧而智慧的課堂應是充滿問題探索的?!皩W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卑l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過程,當學生思維遇到障礙時,給他們以幫助,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解答走出課堂,讓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自主探究有機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構建開放的和美課堂。學校提倡將和美課堂向校園、家庭、社區輻射,變封閉性課堂為開放性活動課堂。如帶領孩子們前往農村與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學做農家飯和種花種樹,每月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勞動實踐基地白鷺洲公園,開展撿拾果皮紙屑、垃圾清掃活動,學校組織學生開展趣味盎然的體驗考察活動,進工廠,下農村,爬青山,鉆樹林,踩沙漠,參觀紀念館,考察文化樓,游覽北京城,駐足科技館,讓學生嘗試把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產生不竭的學習動力。

科學精神使教育有魂,人文底蘊使教育生根。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自己的文化土壤,而且民族的文化積淀越厚,越能造就自己日后成長所需要的文化底蘊。石陽小學倡導師生多讀書、讀好書,努力營造書香校園,讓“唯有學習的精彩才有人生的精彩,唯有學習的成功才有事業的成功,讀書的人最美”的理念深入人心。

做書香教師,促專業成長。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學校始終把讀書作為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打造書香教師、奠定書香校園的基石不斷夯實。為此,石陽小學成立了“小橘燈”讀書會。學校要求教師制定讀書長遠規劃,使讀書內容層次形成體系,讓教師讀好書,多讀中外名著和教育理論專著,且做到讀書與新課程改革相匹配,開展了“最是書香能致遠”“學名師做名師”“名著陪我成長”等活動,促使教師從讀論文到讀專著,從做摘記到做筆記,從寫學習筆記到寫教學反思,使讀書真正收到實效。

誦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近兩年,石陽小學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古詩詞吟誦活動。以“誦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為主題,以《石陽小學校園文化讀本》為基礎,讓學生直面經典,從傳統文化精髓中吸取營養,學校每周開放一節“古詩誦讀”指導課,自編了校本教材《校園文化讀本》《經典誦讀步步高》,全體師生還自編、自導、自演大型文藝匯演――“讀經典 慶六一”活動,師生們或誦讀,或吟唱,或表演經典,多種形式的解讀,活躍了校園,更滋養了師生的心靈。

親子共讀,延伸閱讀空間。充分發揮社會、家長的作用,使其成為學校讀書活動的支持者、宣傳者和參與者、建設者,通過家?;顒樱蠹议L每天半小時時間定為“讀書時間”,和孩子共同閱讀,共同提高。如今,“開門見書山,推門聞書香”的家庭讀書氛圍已悄然形成。

與書同行,與書為友。讀書是提高個人修養和學識的重要途徑,是形成精神財富的有力保障,學校堅持不懈地開展“與書同行,與書為友”的讀書活動,不斷拓展學生課外閱讀領域,為了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學校自編校本教材《經典誦讀步步高》供學生閱讀。

篇8

[關鍵詞]大眾文化;蘭白都市文化圈;文化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10-0042-02

建設文化圈是甘肅作為文化大省在發展文化上早已確定的戰略選擇,一個以蘭州為中心、以蘭州及周邊地區眾多文化設施和人文景點為重點的中心文化圈已經初步形成。作為這一戰略選擇,無疑走在經濟圈戰略選擇的前面,在一定意義上為經濟圈建設打下了文化基礎。

如何在建設經濟圈的同時,進一步促進文化圈的建設,讓文化圈的建設成為經濟圈的助推器,需要我們認真、深入地思考與探討。

一、大眾文化對于促進蘭白都市圈文化發展的意義

(一)有利于實現圈內文化價值

大眾文化在文化價值及其價值實現上給我們提供了有益啟示,這個啟示在于只有滿足了大眾需求,文化的價值才能得以充分彰顯。大眾文化的這個啟示,為精英文化的大眾化、主流文化的大眾化提供了一個可供選擇的路徑,自然也為圈內一些具有獨特價值的文化資源實現其價值提供了可選擇路徑。

(二)有利于催生圈內新型文化產業的誕生

文化產業依托大眾消費群體,迎合和滿足大眾消費群體而得以快速發展,大眾文化消費熱的興起又進一步促使新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成和文化產業本身的發展。大眾文化和文化產業就在這一相互作用下逐漸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重視大眾文化,引導大眾消費,必然會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有利于推進圈內公民社會的進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當代大眾文化的主體是大眾,它具有一種依托大眾、趨向民主的品格和指向開放的、雙向交往的多元化意識形式。這一切悄然地改變著中國當代的意識形態,在建立公共文化空間和文化場域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因此,當我們進一步以更加自覺的意識為大眾文化發展創造良好生態環境時,實際上就在推進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民社會的進程,促進著人的全面發展。

(四)有利于促進圈內人們文化意識的提升和文化主題的生成

在大眾文化發展的背景下,一個地方的文化主題才有可能逐漸變得清晰,得到彰顯,大眾文化素養才能得到普遍提升,文化意識與自覺才能得到普遍加強,從而進一步體現出較為突出的競爭力。因此,注重發展大眾文化是進行文化建設的基本出發點。

(五)有利于促進圈內經濟的文化化與文化的經濟化,促進甘肅走出文化邊緣化

經濟的文化化與文化的經濟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征。只有大眾文化的發展才能為經濟的文化化與文化的經濟化提供可能性與現實性,才有可能改變甘肅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才有可能改變外界對于甘肅的認識與意識,才有可能使甘肅走出文化的邊緣化狀態。

二、蘭白都市經濟圈大眾文化發展已經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一)作為支撐大眾文化消費的文化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

甘肅省投資5000多萬元建設《四庫全書》藏書樓,投入近1.1億元巨資擴建甘肅省博物館,投入數千萬元改建甘肅省圖書館和省檔案館。蘭州市也投入1800多萬元資金,將金城大劇院改建為全省條件最好的劇院;將文化項目和城市建設結合起來,累計投入數億元資金建起了文化內涵豐富的百里黃河風情線、水車大觀園、金城關文化區、蘭州碑林、龍園、生命之源雕塑廣場等一批人文景點。與此同時,蘭州周邊地區也涌現出一批新的人文景點,如和政古生物化石館、永靖恐龍足印化石群、榆中青城古居、景泰黃河石林及影視城、康樂蓮花兒基地等。這一切為蘭白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硬件基礎。

(二)引領大眾文化發展的精英團隊初步形成,精品成果不斷涌現

作為甘肅省文化中心的蘭州,擁有全省最重要的文化藝術機構、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匯聚了全省最重要的文化藝術人才,產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藝術產品:享譽海內外的《讀者》雜志和舞劇《絲路花雨》,目前已成為甘肅的兩張“名片”。另外,就舞臺藝術而言,至2009年,新創排的舞劇《絲路花雨》、舞劇《大夢敦煌》、隴劇《官鵝情歌》、京劇《絲路花雨》、話劇《老柿子樹》、秦劇《大河情》、雜技劇《敦煌神女》等一大批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俱佳的優秀劇目,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可以說甘肅文化精英們通過文化詮釋著甘肅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作為大眾文化重要資源的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得到空前重視與保護

甘肅雖然經濟相對落后,但文化意識濃厚,不僅體現在對教育的重視上,也體現在對各種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上,使甘肅作為一個文化資源大省顯得名副其實。甘肅的文化資源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有燦爛的歷史文化,二是豐富的紅色文化,三是多樣的民族民間文化,四是具有一定實力的現代文化。如敦煌和天水麥積山的石窟文化,還有彩陶文化、長城文化、絲綢之路文化,都是古代文化在甘肅省的遺存。對這些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的重視,無疑為大眾文化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四)作為大眾文化最重要技術基礎的大眾傳媒也已普及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甘肅的大眾傳媒也得到飛速發展,廣播電視的普及自不待言,作為信息傳遞與交流主要手段的網絡也逐漸從城市向鄉村延伸、普及,手機作為新的大眾文化媒體尤其發展迅速。另外,報刊雜志為了爭得更多的消費大眾,也在增加娛樂版面,從而保持其在大眾傳媒中應有的地位。

(五)作為大眾文化的市場主體逐漸得到培育,并初步形成

甘肅的文化市場經歷了從小到大、從點到面、從單一到多樣的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奮斗歷程。經過不斷繁榮發展,目前包括演藝、娛樂、網絡、藝術品等文化產品市場和資本、產權、人才、信息、技術等文化生產要素在內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三、在蘭白都市經濟圈的背景下,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大眾文化生態環境,促進圈內文化的大發展

(一)以《讀者》品牌為依托,打造文化主題

《讀者》作為甘肅“名片”之一,屬于大眾文化品牌,是打造大眾文化的成功范例,其在堅守文化應有的價值與實現文化應有的價值方面實現了有機統一,為克服大眾文化標準化、模式化等消極方面樹立了典范。當前,我們要利用好這一品牌,進一步打造圈內的文化主題。

(二)以整合資源為基礎,大力打造文化圈引擎

蘭州和白銀兩地在歷史、文化資源上有著極大的關聯性,具有共同開發、整合優勢的先天條件。在蘭白文化圈建設上,需要更新觀念,建立統一的文化產業項目庫,通過共同融資、開發來整合資源,實現文化圈的大發展、大繁榮。同時,要以發展旅游業作為圈內文化建設的引擎,有效激活文化產業及其相關產業。在發展旅游上,要注意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線路,提升圈內的旅游文化內涵。要以原有的精品舞劇為基礎,注重繼續打造大型原生態場景劇或舞臺劇精品,使之成為文化圈的靈魂和象征。

(三)以提升媒體工作者的文化素養為基礎,引導大眾文化向正確方向發展

大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大眾傳媒文化,大眾傳媒影響或主導著大眾文化消費。因此,發揮好大眾傳媒的作用,是進行大眾文化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必須關注的問題。發揮好大眾傳媒作用,關鍵又在于人,在于大眾傳媒工作者的文化素養。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文化素養,才能有效理清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積極發揮大眾傳媒的傳播信息、教育、引導功能,使大眾文化更加符合大眾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從而建構健康、文明、向上的媒介環境,營造良好的輿論文化氛圍。

篇9

歷史到了新的拐點,推進文化產業化人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已經到來。如何繼往開米,再創輝煌,將黃梅戲的特色與電視技術的優勢進一步融合,使黃梅戲電視刪成為安徽文化新的品種和新的業態,從而支撐起梅開三度的大旗,一切的一切,就在于我們要認清優勢,抓住特色,理清思路,整合資源,集全力打造精品劇目。具體說來,首先,要從重溫往日的輝煌中增強丌拓未來的信心;其次,要在總結歷史經驗上荻取創新發展的動力和啟示;最后,要在科學的理性思考指導下勇于實踐和探索。

一、金芝改編文學作品的藝術成就和思考

金芝塒黃梅戲藝術拓展性的貢獻、也是他藝術人生的最輝煌的亮點,就是他順應藝術發展潮流的需要,將一人批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學作品改編為黃梅戲音樂電視劇。使歷史文學名著與當代傳媒、一批文學大師的思想精華、廣大觀眾的審美、傳統的戲刷藝術與現代電視技術做到了完美的聯接與整合。于是一種嶄新的戲曲形式即戲曲電視劇應運而生了。

(一)金芝對文學作品的創造性的改編

金芝嘔心瀝血、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創作改編了許許多多的文學名著和黃梅戲電視劇,在時代轉型和現代化時期,為黃梅戲的拓展新生面和創新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先后改編了巴金的三部曲《家》、《春》、《秋》;改編了張恨水的長篇社會言情小說《啼笑因緣》;改編了“五四”時期的作家柔石的小說《二月》:改編了安慶當代人物傳記作家石楠的《畫魂》;改編了當代優秀紅色題材小說《紅巖》;可能還有其他一些文學作品。在將這么多文學作品改編為黃梅戲電視劇之時,金芝先生進行了大量的二度創作,其辛勞是可想而知的。

黃梅戲電視連續劇《祝?!肥墙鹬ハ壬鶕斞赶壬≌f改編的。2005年伊始分別在安徽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播放。金芝說:“關于《祝?!返母木?,我曾于2004年撰寫一文,陳述文學本的構思和期盼.要把魯迅的名作《祝?!犯木帪樗募S梅戲音樂電視連續劇,是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的策劃,聞之已感驚訝,受之更覺艱難。那是2002年11月的事。當時深感有三難:一難:為時正當對《阿Q正傳故事》等魯迅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大興討伐之時,本來改編魯迅作品就很難,此時如何把握?如何增刪?如何發展?更添難度,更有壓力。二難:

《祝?!吩缬性┓抑餮莸脑絼「谋尽断榱稚罚擅谙?,要想跨過這兩道高坎,那就好比《二月》之比電影《早春二月》,

《潘張玉良》之比電影《畫魂》更有難度。即使只求避同求異,也非易事。三難:當然,我們有主要的優勢,那就是黃梅戲的抒唱。乍一看,黃梅戲那帶著淡愁淺悲的唱腔與祥林嫂的悲情苦淚是非常貼合的,其實,仔細想來,魯迅筆墨是高度精煉的,人物是非常典型的。祥林嫂是悲連著苦、苦連著悲,很少透出一點亮點,這就與黃梅戲洋溢著青春、亮麗、溫馨的風格又相去甚遠,乃至格格不入,還是一難?!?/p>

(二)金芝改編文學作品的經驗和體會

金芝先牛樂此不疲,自覺自愿地長期為之。為什么?這要從金芝先生對此舉的深刻的思想認識和精神準備說起,主要的體現在三個方而:

一是金芝對把優秀作品改編為戲曲電視劇的意義有其深刻的認識。金老很重視現代傳媒的作用,很重視黃梅戲能與現代科技、大眾化媒電視、電影、VCD、磁帶的結合。他認為,黃梅戲在上個世紀50年代能迅速地崛起,上個世紀80年代后存多數劇種走向衰落,黃梅戲仍挺立于戲曲舞臺中央,其生產和傳播手段得到了多種現代科技和大眾傳媒的扶持、資助有很大關系。對此,金芝先生有自己的獨特表述:“借助了黃梅戲的聲譽,又擴火了黃梅戲的聲譽;借助了黃梅戲的觀眾,又擴大了黃梅戲的觀眾;借助了黃梅戲的藝術,又傳播了黃梅戲的藝術?!边@是金芝先牛把優秀的文學作品改編為黃梅戲電視劇的重要的工作理念和思想基礎。

二是金芝先牛對改編的原則、方法有清醒的認識和把握。把名著改編為戲劇,重點和難點都是如何做到人物關系、精神風貌等一切戲劇要素不脫離原著,但又不能等同于原著。在這里,原著相當于實際?;?,改編相當于原創。改編必須既“源于”原著又“高于”原著。對此,金芝先生也有自己的經驗之談。他把原著改編為戲劇的過程概括為三句話,就是對原著要尊重,對原著要理解,對原著要感悟。金芝先生認為,改編也是創作,是一次有規范、有約束的再創作,只有做到了心態上尊重原著、思想上理解原著、理性認識上感悟原著,才能寫出好的戲劇作品,拍出的戲曲電視劇才會有人看、有人贊。具體的改編方法,他說,他每次改編都要過三道關:首先是劇中的人物關。其次是情景關。要徹底搞清何時、何處、何事、何故、何景物等。第三是觀眾關。要熟悉觀眾的心思,知道他們存哪里要哭、要笑、要贊揚、要唾罵。這就是創作、改編既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道理。三道關都過了,才會寫人物、寫唱詞,才能做到情景交融,人、情、詞合一。

三是金芝先生認為要準確地把握小說、戲劇、電視三者間的同與小同的關系。把優秀文學作品改編為戲曲電視劇,實際上就是把三種不同的東西往一起捏,難度是很大的,關鍵是要準確地把握各自的特點,努力整合成一個有機體。小說是語言的藝術。小說對人物的刻畫和對事物的捕寫是不受限制的,可以任意地發揮。戲劇不同,它必須受到時空和表演的限制。戲曲是演唱的藝術,具有綜合性、虛擬寫意性、以及程式化的特點。但是,電視劇不是這樣。電視劇是畫面藝術。它的敘事和抒情是直觀、具體的畫面直接地去表達。真實、直觀、具體是其藝術的靈魂。金芝先牛的改編,使三者達到了有機的結合。

(三)金芝關于搭“三座橋”的設想

金芝一生創作改編用之不竭的動力和不懈的追求,也是他作為一個文化人、塒一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與傳承、如何做一點奉獻的深層次思考與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實踐。金芝先生在《搭三座橋――由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勾起的聯想與思考》這一長篇論文中說:我們將優秀文學名著改編為黃梅戲音樂電視劇,究竟要做什么?究竟為什么?蓄積心中的一句話,就是要搭二座橋。哪三座橋?“第一座橋:名著與時代感應之橋。名著所以成為名著,就是它那個時代出現的一座豐碑。故而,名著的改編,就是為名著和當前的時代搭一座橋。這是一個根本的出發點。第二座橋:戲曲與電視的藝術融合之橋。這是我們在一連多部的黃梅戲音樂電視劇的創作中,一直艱難建造的一座橋。最人的難點還是戲曲之虛與電視藝術的之實如何更好地糅合、融合為。體。應該說,我們有過探索、有過收獲,但并未完善。第三座橋:戲曲電視劇與觀眾的審美溝通之橋。戲曲電視劇的誕生,是基于戲曲要生存與發展的渴求,電視要拓展與豐富的需求,觀眾既想守著電 視、又想看到戲曲的要求。在這三人需求中,觀眾的需求是決定性的。他們守著電視,不想上劇場,但卻還想看戲曲,初始只想看看轉播舞臺的劇目,漸漸地覺得只從電視上看舞臺,并不能達到劇場里看演出那種直接交流的,還應該把電視藝術的優長也發揮出來,于是便有了融二者之優為一個藝術整體的‘戲曲電視劇’。金芝先生作為一個文化人和戲劇工作者,從這里,他道出了他改編文學作品為戲曲電視劇的精神境界、藝術追求和最終目的,同時,在這里,也強烈地體現出金芝改編創作生涯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社會文化學的理想?!?/p>

二、胡連翠導演黃梅戲電視劇的成就和思考

胡連翠將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結合,將傳統戲曲藝術的繼承與創新開拓并舉,使已經走出安徽、走到全國,并走向海外的安徽文化事業土特產――黃梅戲,在緊密貼近時代中走向未來,在更加大眾化豹過程中走向現代,在保持民俗傳統的同時,走向更加輝煌。

(一)胡連翠導演黃梅戲電視劇的藝術成就

1987年,胡連翠開始運籌黃梅戲電視劇的拍攝,從此拉開了這一宏圖美夢的序幕,從而也使她進入到其藝術歷程的更加輝煌的第三個階段。1988年,她導演黃梅戲音樂電視劇《西廂記》,該片獲第六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創新獎”利全國第三屆戲曲電視劇“金三角”獎。1989年,胡連翠導演了黃梅戲音樂電視刷《朱熹與麗娘》,該劇獲全國第九屆電視劇“飛天獎”戲曲二等獎和第七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獎1990年,她導演了黃梅戲音樂電視劇《遙指杏花村》。該劇獲得了全國第十屆電視劇“飛天獎”戲曲二等獎,以及全國第贏屆電視劇多本劇二等獎和全國第二屆“烏金獎”特等獎。1992年,胡連翠導演了黃梅戲音樂電視劇《桃花扇》,該劇獲全國第十二屆電視劇“飛天獎”戲曲二等獎,以及第十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獎和全國第七屆戲曲電視劇三等獎。1993年,她導演了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半把剪刀》,該劇獲全國第八屆戲曲電視劇二等獎和第十一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獎。1994年,胡連舉導演了黃梅戲電視劇《玉堂春》,該劇獲由中國藝委會、中央臺舉辦的首屆戲曲展播優秀戲曲片獎,以及第十二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獎。1995年以后,她及她培育起來的黃梅戲音樂電視劇編導及攝制團隊,先后制作了《啼笑因緣》、《家》、《春》、《秋》、《孟麗君》、《二月》、《潘張玉良》、《祝福》等多部影響廣大的戲曲片。這是一條創業、丌拓、探索、追求之路。胡連翠成功了。在全國第七屆戲曲電視劇的評獎巾,胡連翠獲全國戲曲電視劇優秀導演獎。

(二)胡連翠導演黃梅戲電視劇的若干思考

現代電視與傳統戲曲的結合,是社會進步和時展的產物。傳統戲曲充分利用現代科技,促使自身的牛產過程和表現形式的現代化時尚化,這是傳統戲曲藝術的創新和進步。胡連翠在導演制作黃梅戲電視劇的戰線上捷足先登,一馬當先。存風格特色上雖說不上已成流派,但不同點還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在對戲曲電視劇的思想認識上,明連翠在《戲曲電視劇走向的探時》一文中說:“作為一個戲曲電視劇的導演,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藝無定規,技無定形,怎樣去攝制都有自己的道理,無須用框框限制自己,也不必求全責備。應該在實踐中反復探索,促使戲曲電視劇迅速發展,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要求,展現它的光明前途。”(《胡連翠導演藝術》毛小雨編,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P91)。二是在劇目生產的選材上,胡連翠所選的是重大歷史事件題材或者是古典名劇題材。三是在電視劇表現的形式上,胡連翠所展現的是優美的電視畫面加黃梅調,就是電視話劇加唱,而有的導演展現出的是源于舞臺,“逼真”和“具體”于舞臺。就是說用足電視長項,允分展示傳統戲曲的魅力。四是對傳統戲曲元素的運用j二,即要不要和如何保留傳統戲曲的表現手段和特長,如音樂唱腔、語言、鑼鼓、人物造型、表演程式等,胡連翠的做法是以電視藝術的需要為主,不太顧及傳統戲曲的虛擬性、寫意性和程式化的特點和要求。而有的導演做法則是力求保留戲曲文化的精髓和表現劇情的傳統特色。五是對電視畫而與戲曲嘴段的關系的認識和處置上,胡連翠的處理是唱段為畫面服務,唱段必須服從畫而,要長則長,要短則短,要則要,小要則略。而有的團隊則認為,電視畫面必須為唱段特別是核心唱段服務,畫面必須服從戲曲人物的演唱。六是存啟用劇組演員上的不同點,胡連翠軀于她對戲曲電視劇文化傳播性影響的廣泛性和現實性考慮,剛的演員人多是話劇演員,然后邀請一些黃梅戲演員米配唱,可以稱之為演與唱兩套制。而有的導演用的基本上是戲曲演員。將以上六個方面與他人的不同高度地概括起來,總之,胡連翠的做法靠近電視近一些,有的人貼近舞臺近一些。

(三)胡連翠導演取得成功的若干因素

胡連翠導演為什么能取得這樣高的藝術成就?在筆者看到的一些評論文章中,有的論者提出胡連翠之所以成為獲獎大戶,是因為胡連翠得益于“天時、地利、人和”。雖然論者對其沒仃展開分析,但我細細想來,此話不無道理。

所謂“天時”,是指胡連翠把握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兩個時代人潮:一是電視技術和藝術迅猛發展的人湖,二是傳統的戲曲舞臺藝術在恢復中迎來大發展,同時又迅速衰落萎縮的大潮。卜一屆三中傘會后,巾央提出要加速四個現代化的建設,家用電器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電視機很快成為普及性的商品,迅速進入到尋常百姓家。電視機由黑白到彩色的更新換代也很快。存此情勢下,只有將浩如煙海的民族的火眾的傳統的文藝形式充實到電視文藝中去,才是一種正確的選擇。于是乎電視臺文藝節目播送傳統戲曲就成了必然趨勢。與此同時,戲曲得到了從未有過的普及、繁榮和發展。各地各劇團翻箱倒柜、搜腸刮肚地尋找可以演出的劇本。但好景不長,各行各業實行責任制后,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畹亩嘣淖兓S著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隨著整個社會聯系方式和交往形式的變化,繁花似錦、姹紫嫣紅的戲曲舞臺很快萎縮、滑坡。底蘊深厚的傳統戲曲一定要存留下米。于是,這兩股大潮合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產生了電視戲曲這一新的文化藝術形式。

所謂“地利”,簡單地說,是指胡連翠充分利用了安徽“兩黃”的得天獨厚的兩火資源。安徽既是黃梅戲藝術的發源地,又是戲劇藝術之鄉,安徽還擁有數以千萬計的黃梅戲迷,因此,安徽具有的得天獨厚的推進黃梅戲文化創新發展的土壤、空氣和陽光條件。安徽是人杰地靈之境,自古江淮多豪杰、吳頭楚尾多悲歌,因此,安徽擁有太多太多的人間真情和悲歡離合需要借助戲曲影視形式進行訴說和抒發。安徽是山川秀美之地,皖江兩岸河川縱橫景秀,皖南皖西山巒疊翠,因此,安徽的山水為影視文化藝術外景地拍攝可提供眾多的目不暇接的瑰麗的天然景致。這一切都在胡連翠的思想理念與視野之中。

所謂“人和”,是指胡連翠充分發揮了人才優勢和閉 隊精神。在胡連翠的黃梅戲音樂電視劇的團隊里,除攝制組外,演員隊伍是流動的。為了創作質量的需要,胡連翠不拘一格地選擇人才和使用人才。

二、再創輝煌與今天的思考

黃梅戲電視劇是新時期安徽文化藝術品走出安徽走向全國的最為耀眼的亮點。數以千計的安徽藝術家為此作出了極大的努力和貢獻。劇作家金芝和電視劇導演胡連翠是這些創造者中最為杰出的代表。溫故而知新。金芝先生的“搭三座橋”的思考沒有過時,搭三座橋的基本要求是希望傳統戲曲與現代電視能成功對接。胡連翠的成功經驗也沒有過時,所謂天時,就是我們必須要緊緊抓住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的時代機遇;所謂地利,就是我們必須要十分珍視和彰顯安徽黃梅戲這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謂人和,就是我們必須要繼續發揚集體拼搏的團隊精神。當前,整個社會的文化生態發生了深刻地變化,新的藝術品種和文化業態在不斷地涌現,在這種情勢下,我們必須振興黃梅戲電視劇這一一特色文化。為此。特作以下思考。

(一)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文化定位

振興黃梅戲電視劇的文化藝術,要以文化創新的思想為指導,以產業化發展為目標要求,堅持“兩為方向”和“”,在堅持傳播民族的、大眾的、先進的思想文化過程中,爭當主力軍,唱響主旋律,占領主陣地;以創作更多的立得起、傳得開、站得住的精品佳作,更好地彰顯黃梅戲電視劇的個性特色和藝術魅力。

為此,要努力做到“四個立足,四個面向”,牢牢把握住自身的文化定位。一是立足安徽,面向海內外。振興黃梅戲電視劇首先要強化地域個性特色,無論是選材和觀眾群的設計都要立足于皖風徽韻。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具有個性特色的,才是珍貴的。實踐證明,一件藝術作品,只有在本土真正熱起來,才能在更大的范圍引發轟動效應。二是立足新的文化業態的創建和發展,面向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文化生態,特別是日益增強的產業化,商品化,時尚化、多元化的社會人文環境。三是立足黃梅戲藝術的優勢和特色,面向整個社會的現代化氛圍和未來發展。黃梅戲劇種是在農業文明的時代萌發和生長起來的,其風格特點深刻地打下了民風民俗等那個時代的烙印,歷史前進了,時展到以科技進步為主要特色的現代,如何改革創新使其發展,但又不使黃梅戲這一藝術奇葩變味變種,這是…個難以把握的課題。能否在振興和推進黃梅戲電視劇的進程中加以破解?我們認為,這既是‘次機遇、挑戰,也是一個難點和重點。四是立足雅俗共賞,面向廣大城鄉的人民大眾。戲曲的根基在民間歌舞和說唱藝術,以及賴以生存的民間節氣和民俗活動,一句話,在于民眾的廣泛參與和喜怒哀樂。黃梅戲電視劇的文化品位,只有得到精準地確立,受眾而才有可能擴人。

“四個立足和四個面向”,反映了振興和推進黃梅戲電視劇發展的指導思想,體現了振興和推進黃梅戲電視劇的發展思路、發展條件和發展方向,同時,也表明了振興和推進黃梅戲電視劇的經營理念。只要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發揚積極進取,勇于開拓,大膽探索的精神,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中,把思想性、藝術性、娛樂性、商業性結合起來,就一定能振興和推進黃梅戲電視劇的創新發展。

(二)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

傳統戲曲和現代電視雖同屬文化范疇,確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它們各有各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表現肜式、手段和方式方法,各有各的發展規律。戲曲藝術具有綜合性、虛擬寫意性、程式化的特點。它通過演員的唱、念、做、打等程式化的表演,把虛擬假定下的一定時空場景中發生的故事情節敘述出來,著力于意境的創造和人物感情的抒發。從觀眾說來,觀看和欣賞戲曲要靠自己的生活體驗、感受和想象,往往是情緒得到發泄、慰藉,心靈受到感染。電視劇則不同。電視劇對故事的敘述強調的是真實、自然、具體、直觀。電視劇對故事情節發生發展過程和人物思想行為的交待,一切靠流動的鏡頭配以人物語言來表現,電視劇表現方法和手段主要是依托具體真實的時空場景和人物故事而變換電視畫面圖景來實現。觀眾觀看電視刷與看傳統戲曲的心理要求和感受也不相同。傳統戲曲與現代電視劇的共同點盡管都是“說故事”,但不列點是顯而易見的,表現的平臺不同,戲曲以固定的舞臺為中心,電視劇則以流動的外景地為主軸;表現的意念和品位不同,戲曲是以虛擬的時空場景為理念,電視劇則以具體、真實、直觀的時空場景為理念;表達和敘述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戲曲是講究演員的唱和程式化的表演,電視刷則要求演員進入角色的“說”和生活化的“做”;還有其他一些差異和區別。如何從異中求同,如何突破非此即彼的僵化模式,如何在二者中尋找到相互聯系的紐帶和結合點,如何在藝術的綜合和融匯中創建出新的藝術形式,這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把傳統戲曲與現代電視融合起來,特別的作為一利,新的藝術形式來創造,必須做到對各自都有取有舍且有輕有重,使其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一定的審美觀念指導下,著力創建獨特的藝術個性,獨特的美學追求和文化品位,最后形成獨特的文化業態。那么,這種獨特性究竟體現在什么地方?如何實現呢?筆者想著重指出三點:

一是在敘事和表達方式上,要著力強化和發揮黃梅戲音樂的優勢。戲曲藝術的音樂聲腔是戲曲藝術的主要特色,是戲曲劇種之間相互區別的根本標志。全吲各地人民群眾喜愛黃梅戲,主要是受到黃梅戲音樂聲腔的魅力吸引。黃梅戲的音樂聲腔清新優美、好唱好聽,我們要深刻地認清這一優勢、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想方設法地發揮好這一優勢,我們要利用好黃梅戲電視劇與其他的電視劇相互區別的這一特色,想方設法地強化好這一特也。不僅要把黃梅戲音樂聲腔作為整個電視劇的外包裝,也要作為全劇的核心和內膽,全劇重要的不可小視的有機組成部分。具體地講,一要將黃梅戲音樂作為故事情節的推進和表現的有機部分,貫穿全劇的全過程,還要將黃梅戲音樂滲透到故事情節的一切方面,使全劇自始至終、坐里外外都有黃梅戲音樂的氛圍和戲味。再說白一點,黃梅戲電視劇就是“戲曲人物故事”和“戲曲音樂美感”的“二元結構”的電視劇。二要用黃梅戲音樂喝腔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和塑造。這里特別強調,豐要人物要有火段人段的核心唱腔,不能都是“花腔”、“四句一回頭”。男女平詞是黃梅戲劇種的標志性唱腔。以平詞為核心的成套的大段唱腔強化了突出了,劇中主要人物的情緒情感才能傾瀉出來,戲味才能溢出,觀眾的心理才會滿足。任何削弱戲曲唱腔的做法,都是在淡化戲曲電視劇的韻味,都是一種有害行為。三要用黃梅戲音樂描繪全劇的環境背景,烘托全劇的氣氛,渲染情境,用黃梅戲的音樂特色將整個電視劇的格調提高到詩化的境界,使觀眾的聽覺、視覺、感覺都有傳統戲曲的感受。黃梅戲電視劇在敘述和表達的方式方法上的側重點必須靠近傳統黃梅戲,這是打造和創建戲曲電視劇藝術上的個性特色的首要條件之一。如果剝黃梅戲的音樂聲腔這一優勢重視不夠,運用得不到位,黃梅戲電 視劇那與眾不同的獨特的藝術品位將難以展現出來。其審美個性也將被淹沒。

二是在藝術品位上要集中打造意境?!耙饩场笔撬囆g品質量高低的根本標志。集中打造情景交融、見景生情、觸目興嘆的意境是傳統戲曲的特長。傳統戲曲中那些喜怒哀樂、悲歡離散,叫人痛不欲生撕心裂肺的傾訴場面,都是通過打造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景場面來實現的。現代優秀電視劇也有一些感人肺腑、撼人心魄的畫面鏡頭(如“韓劇”)。可以說,打造富有懸念和情感的意境是戲曲和電視劇的共同點。現在的問題是,要自覺的主動豹把打造意境作為黃梅戲電視劇創作和傳播的藝術重點和著力點,使“戲曲”真正做到電視化,電視劇真正做到戲曲化。從這個角度上說,創作“戲曲電視劇”與創作純戲曲和電視劇是各不相同構,黃梅戲電視劇《家》中“鳴鳳之死”,《七仙女與董永》中的“寒窯托子”,《討飯國舅》中“李娟欲嫁”等,都是黃梅戲電視劇中的一些意境經典佳作,都是該劇中的精美的亮點。

三是在選材上,黃梅戲電視劇的創作有其獨特的要求,主要是以人物故事為主,注重表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即使是歷史事件的題材,也是在事件的來龍去脈展開的過程中塑造人物形象,側重于對人物命運的刻畫、交待,著力對人物情感的抒發。傳統的戲曲對傳奇的人世間故事和傳奇的人物命運情有獨鐘,將來黃梅戲電視劇盡管題材將會擴展,但萬變小離其宗,不能丟火戲味,只有堅持人物命運和人的情感作為著力點,戲曲電視劇的獨特的藝術個性和特色才能凸顯出來?!叭恕焙汀扒椤笔菓蚯娨晞〉膬纱笾吸c,二者不可偏廢。如果戲曲電視劇不把調動人的內心情感即感染人作為吸引人的基礎和前提,那么它的藝術生命力也就會失去著眼點和落腳點。是否以人的命運和情感為工心,足戲曲電視劇與其他電視劇豹重要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