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2: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國學教育;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改革創新
1引言
二十世紀初期,“國學文化”以及“國學教育”逐漸成為中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在當時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都相繼創辦了國學院,并開展系統化的國學教育。當時就有梁啟超、吳宓、梁漱溟、王國維等著名的國學大師。改革開放以后,國學傳統文化又被重新發現,國學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也被重新評估。在教育領域,國學文化都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近年來,教育改革越來約深入到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探索國學教育新模式也具有非?,F實的教育意義。
2國學教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之根
一種文化要想能夠長久發展,就必須有扎實的根基,如果文化沒有根基,那么就如同木之無本,水之無源。木之無本,則必成枯木,水之無源,則必成死水。朱熹也說過:“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蔽覀?a href="http://m.ushengzhilian.com/haowen/225850.html" target="_blank">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不是為了回到過去,回到古代的生活,而是為了在新的時代里創造更好的生活,創造更高的文明。中華文明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要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夯實中華文明的根基。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國學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國學文化資源也非常豐富。在國學教育中,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有利于國學教育模式的創新,有利于提升國學教育的感染力。國學教育對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長遠的意義,對于塑造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涵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國學教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依托
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國學文化是以中華文化體系的土壤為依托,以中國歷代文明體系為基礎的優秀文化資源。國學文化資源與我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當前,我們正在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是遙相呼應的。例如,“愛國、民主、文明、和諧”其實與中國傳統的文化內涵相得益彰,《大學》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孔子有“君子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理念,這些都是與當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內在的文化聯系的。
4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完美人格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文化也塑造一方人的品格。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塑造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品格。在進行國學傳統教育時,我們要鑒別傳統文化的優劣。在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例如,“三從四德”、“愚忠”、“愚孝”的觀念,這些糟粕都要被阻絕在國學教育內。對于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則要大力弘揚,積極探索其文化價值。例如,“仁義禮智信”“愛國精神”等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則要結合社會主義文化教育的要求,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國學教育的體系中,增強國學教育的引導性,塑造人們的優良品格。此外,我們也要探索國學教育的新形式,開展豐富的國學教育,建立完善的國學教育模式。例如,在基礎教育階段,將優秀的國學經典讀本納入到必讀文本中,引導學生從小就接觸優秀的國學文化,從國學經典中學習優良的文化和精神。同時,還可以挖掘國學文化的廣泛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國學文化學習活動,如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國學故事會等。在各個階段的教育體系中都要重視國學教育意義,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5結語
綜上所述,國學教育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豐富傳統文化的內容,完善傳統文化體系具有現實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學教育有機融合,改革國學教育的基本形式,關注傳統文化的傳承性和發展性。弘揚國學教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認識到國學教育的具體內涵,以國學文化為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正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念和精神理念。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國學教育的重要資源,也是中華文明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國學教育要掌握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興趣,運用多元開放的教育形式,開展多種國學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文化探索,培養文化涵養,在文化傳承中進行文化創新。
參考文獻:
[1]楊維杰,李昳華.把邊疆民族地區大學生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研究———以普洱市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6,(08):117-118.
[2]袁建瓊.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方式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5.
篇2
【關鍵詞】傳統文化語文教學感悟力
我國作為一個傳統的文化大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語文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當中,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更好的了解本民族傳統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品德,還可以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有效途徑,突出了高中語文教學集工具性和思想性為一體特性,為培育更加全面優質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礎。
一、優秀傳統文化對在高中語文教學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生活在越來越多的文化形態中,對于傳統優秀文化的了解機會越來越少,不僅對傳統文化的價值缺乏認識,傳統文化修養不高,在知識方面表現為對所學的名句名篇了解甚少,在生活方面則表現為對一些傳統節日所蘊含的節日意義不清,尊老愛幼這樣的傳統美德被拋棄。因此,高中語文教學中不能缺少優秀傳統文化的身影,它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主要表現為:首先,優秀傳統文化更利于凈化學生的心靈,規范他們的言行舉止。優秀的傳統文化總是帶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國是禮儀之邦,傳統文化中蘊藏的待客禮儀、稱呼禮儀對學生現代生活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既可以對學生的行為舉止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又能讓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審視自身的不足之處,糾正那些不良文化對他們心靈的侵蝕,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其次,優秀傳統文化更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文化素普遍不高是不爭的事實,為更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在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來提高其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要積極吸收傳統文化作品的精華,幫助學生形成樂觀而平和的生活態度,促進學生的身心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
二、優秀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融合的途徑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文化知識,是提升高中語文教學品質的重要手段。高中語文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可以開拓學生認識文化、認識自身和認識世界的視野,從而形成更加健全與高尚的品質,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2.1加強對傳統經典作品的誦讀,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資源中不乏經典之作,很多優秀的古詩詞和文言文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性,包括尊重師長、熱愛國家、孝敬父母的優秀品質,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人生智慧。讓學生靜下心來去誦讀這些優秀的文化作品,讓他們在押韻的讀中體會作品中的情感與思想,可以獲取更多的人生哲理。其中,誦讀古代詩詞作品的形式靈活多樣,既可以采用教師示范與學生跟讀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學生自由通讀與全班齊讀的做法,根據所選作品的內容來靈活進行誦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傳統文化作品的魅力。比如,在朗讀古代詩詞時,首先應該教會學生基礎的朗讀節奏和詩詞韻腳,既要掌握詩詞閱讀的停頓大規律,按照一定的詩詞朗讀原則來有感情誦讀,又能在不同的朗讀韻律間感受詩詞特有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形成一定的心理共鳴。
2.2以背誦為基礎,加深對傳統文化作品的理解能力
背誦是學習語文的一種能力,尤其適合古代文言文或詩詞的學習,要想達到學生出口成章的目的,就需要對名家詩篇進行一定的背誦積累,通過背誦訓練不僅是加強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更多的是增強了他們的文學功底,對應的傳統文化素養也能進一步提高。因此,要適當運用背誦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由于學生的學習差異性較大,對于古代詩歌或文言文的背誦,應該限定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教會學生通過聯想或理解方式來提高背誦效果,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背誦優秀文化作品的潛質,引導他們參與到文化經典學習當中。
2.3開展語文特色活動課,將傳承傳統文化落到實處
語文活動課的開展能更好的展現傳統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演講、征文或辯論賽的形式,增強傳統文化教學趣味性和實踐性,讓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近距離的體會“德、仁、孝”等傳統文化元素,堅定他們對傳統文化與文明的熱愛。比如,以《荊軻刺秦王》教學為例進行分析,這一敘事散文比較適合采用課本劇的方式開展教學,學生在積極準備教學道具、背誦臺詞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古代英雄人物的氣概,對愛國主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篇3
作者簡介:朱尉,男,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新聞業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艾伊,女,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編導專業,主要從事新聞編導研究;秦文攀,男,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編導專業,主要從事新聞編導研究。
摘 要:在新形勢下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實為重要,黨的十報告中也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提出了文化關乎人的幸福,文化是一種力量的論斷。尤其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這一問題已成為現階段關注的焦點,文化是強國的必要力量,亦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既面臨挑戰,同時也有很多機遇。因此筆者 將從傳統文化在傳播過程的新路徑和新變化等方面探尋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與未來的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新形式;新變化;繼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0-0166-03
黨的十上對于文化建設層面提出了新要求,這反映了中央對文化建設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前人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深厚土壤,又立足于當今時展特征。其中蘊含著許多優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強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因此,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育人功能符合當今時展特征,進而要充分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有益元素,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中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依托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兩者需要在互動的過程中使得中華傳統文化得以更好的繼承傳播,在繼承中得以更多的發展與創新。
一、傳統文化發展現狀
(一)文化源遠流長,缺乏文化繼承人
我國傳統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在發展中歷經了諸多階段,傳統文化得以延續至今。傳統文化對于國家整體文化建設及綜合國力建設都具有重要作用,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一大關鍵在于更好的保護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文化下鄉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不到合理的傳承,人們的意識淡薄,對于傳統文化繼承方面缺失概念,無法從心深入到對傳統文化的切實繼承中去。其實,要想優秀的文化得以流傳下來,需要的是每個中華兒女從自身做起,樹立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攜手共進,從源頭上將文化傳承下去。實踐過程中,我們在寶雞眉縣橫渠書院做新聞人物專訪中,其中的講解員邵春燕女士在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播中做到了切實、切身、切心。多年來,由書院環衛工人蛻變到講解員,這其中對于文化的傳播歷經了多層階段,層層傳播,一代又一代,從而在她的引領下讓更多來當地的人對張載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文化傳播繼承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處眾多,時至今日,社會的日益發展令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失去了意識與理念,經濟建設日新月異卻忽略了積淀的文化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因此倡導更多青年人從文化傳播的點滴做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二)文化博大精深,缺乏文化保護人
我國傳統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點,這得益于數千年來的發展和演變,然而在這種過程中傳統文化卻面臨著一點一點的流失、破壞、甚至是消逝。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們的不良行為,這一點意味著并不是所謂的燒算是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其實不去關注、保護同樣是對文化發展的不管不顧。現階段我們缺少對于文化的保護人,或許還不夠。我們需要宣傳并動員更多的有心人發起對傳統文化保護的行動。
實踐過程中在寶雞眉縣張載祠里面有很多賦有文化內涵的事物,無論是歷史的碑文還是張載的生平思想等。古人張載強調“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他有志于“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古人的思想精華在今天仍舊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對于青年的求學,對于國家太平的建設,對于今天十強調的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中都有諸多借鑒意義。弘揚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立足當今,從小范圍做起,發展更多的群體投身到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工作中來。
二、傳統文化傳播的新路徑
(一)文化講授制度的開展是文化繼承創新的重要途徑
傳統文化的保護并不能從單一的學習和效仿上入手,而是要創新文化傳播的途徑和形式,文化的建設需要人,需要發揮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正是在這種雙向循環的聯系中建立了文化講授制度。利用口頭傳播與這一基本的方式逐步演變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聯絡網。在網狀體系下形成對傳統文化的傳播的新機制。這一新的形式貫徹了文化先繼承后創新的理念,在傳播中發展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創新文化形式。尤其注意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堅持用辯證的態度創新文化,在文化突圍路徑中尋找新的實踐點。
得益于實踐過程中的發現,現階段在文化遺產景區中安排了更多的講解員,而這些人恰恰是在文化繼承創新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們,他們用切身的文化積累為更多的人講解當地文化形成演變的現狀,這種“講授制度”的創新性在于用口述的傳統形式讓傳統文化得以更廣闊的人為與地域性的傳播。作為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應大力發展和培養更多的有識之士投身到傳統文化的創新與保護中來。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創新,而前提是精髓的傳統文化需要永久的傳承和保護下去。
(二)科技力量的融入成為傳統文化創新的新紀元
科教興國表明科學與教育并重,兩者不分家。而“教”也包含著文化。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播面臨很多問題,其中包括人員缺失、社會環境變化、經濟與文教發展間不平衡等等。將科學的創新力量融入對傳統文化的傳播上,有助于傳統文化的持久保存,并且這種傳播過程本身帶有科技性,趣味性,更利于傳播與創新。將新近的科學元素加入對傳統文化的介紹和推廣中,讓原本晦澀的傳統文化充溢著生動性,從而拓展傳統文化傳播的性質和渠道。
發揮科技的帶動作用,運用科學技術例如三維立體效果等對傳統文化的遺跡進行全方位的效果展示等,或開發數字展館等還原傳統文化的真實面貌。探尋文化多元發展模式,規避更多商業化發展模式,還原傳統文化其真實內涵,因此這就需要社會各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為保護和創新傳統文化貢獻多方面的力量。
(三)堅持和樹立正確的方針政策是文化傳播的助推劑
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雙向過程,不能任其文化的自由發展,“文化”雖然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其發展卻是實在的,所以在傳播過程中,要堅持黨的方針政策,堅持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推進繼承和創新。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氛圍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新的契機。在正確方針的指引下,傳統文化尋根沿著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前行。當前,傳統文化的發展容易被一些不良因素引向不良的發展之中,因此,規范傳統文化正確的方向和內容是創新的前提。
良好的文化發展戰略作為傳統文化傳播新形式的重要一環,應立足于當地的文化實際當中,不可盲目順應其他地區的文化發展方式,要規范文化的發展范疇,順應文化的正確發展方向。積極鼓勵傳統文化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帶動更多人投身到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建設中來。
在文化傳承的實踐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一是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引導,從源頭上杜絕對傳統文化引導有不良企圖的人群,建立健全相關文化保護政策和策略。二是要靈活的并多元的傳播傳統文化,在傳播過程中運用傳播學的相關知識,正確引導人際傳播傳統文化等。三是要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加入對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的行列之中來。用文化法規的作用從根本上推進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建設。
(四)文化綜合傳播是文化創新的未來發展源泉
文化發展不分國界,中華傳統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地位?,F如今,世界也建起多所孔子學院,中外文化交流與傳播越來越密切。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文化是其中一支必不可少的因素,重視文化的國界性傳播有助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走向世界。文化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傳承的力量,在創新過程中文化傳播與發展有挑戰也有機遇,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久不衰,博大精深,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但與他國文化相比之下,文化自身也有其發展的不足,所以需要在與世界文化聯系交流中,棄其糟粕,形成更好的文化創新源頭。
創新是各國現階段都非常重視的項目,多國也在積極進行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遺項目。以寶雞省為例,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將在寶雞法門寺舉辦第27屆世界佛教徒聯誼大會,這項世界性的佛教徒盛會為法門寺帶來了新的傳播途徑和良好的機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的一部分,利用傳統文化與人際傳播的良好結合,開拓了文化發展新的方向,組織多種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活動,通過組織傳播的形式拓展了傳統文化的發展源泉。在發展寶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方面上,寶雞將發展旅游服務業作為申遺的基礎前提,積極開發第三產業,通過大眾傳媒等進行傳播與宣傳,例如借助大眾媒體進行宣傳報道,通過紀錄片的方式對外界進行宣傳,從而將傳統文化的發展引進世界。在新近社會中,同時通過自媒體傳播這一途徑,加快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方向,大眾通過手機軟件等進行自媒體的互動,開拓了傳統文化發展的新路徑,彰顯了文化傳承與創新間密不可分的程度。
因此,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形式多樣,但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使之得以不斷發展創新,文化創新過程需要有良好的制度支撐,良好的文化傳播氛圍,更需要人與人之間切實地投身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之中來,從而增強文化的競爭力,提高我國文化的綜合國力,在傳播過程中探尋更多的新發現。
三、傳統文化發展的新變化
(一)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趨于集聚性
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演變,形成了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范疇。地域性這一特點類似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說法。發展過程中具有相同特色的文化有一定歸依感,從而形成了文化特色相交融的新變化。也正是這種新變化,使得傳統文化在發掘方面有了更多可探尋的依據。例如寶雞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寶雞眉縣的旅游發展逐步呈現出聚集性的特點,景點與景點之間距離拉近,在集聚的過程中逐漸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讓更多人來宣傳與帶動。
(二)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趨于開放性
傳統文化在幾千年里之所以保護的妥當,其中有一個不可否認的原因是它的封閉性,不為人知,不被開發利用。當今,傳統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為人所知,為人所用,有利有弊,雖然開放性的利用中也會使傳統文化遭到一定的破壞,但這種逐步的開放性卻讓文化得到更廣闊的傳播與弘揚,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這兩者的發展都需要文化作為一個開放的范疇從而通過更多的人或是宣傳等進行文化的取精華棄糟粕。
(三)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趨于全球化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傳統文化的發展中需要立足自身,同時也需要立足世界民族之林中,全球化發展中給傳統文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傳統文化發展中應借鑒其他民族有益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本民族傳統文化傳播中帶來新的機會,與他民族優秀文化進行好的融合。從未讓更多優秀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例如寶雞的旅游服務業發展過程中有更多的外國友人參與其中,這無形中就帶動了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腳步。
四、結 語
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存在不足,要從各個方面把關對于傳統文化的建設。在現實性這一特定的歷史環境下不斷建設和發現傳統文化新的源泉,把握立足點。堅持正確的基本方向不變,繼承傳統文化有益方面是文化創新的基礎,建立健全文化制度是保障,多元的發展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是目標。傳統文化應遵循科學的發展規律進行創新,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國家給予了相關政策支持,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局勢之下,更加需要理性客觀的分析傳統文化面臨的現狀與危機,唯有客觀準確的分析傳統文化發展的現實環境和未來方向,才能更好的把握文化發展的新方向。
傳統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有了新的形式和新發展,在此基礎上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探尋與傳承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創新傳統文化的發展形式,是每位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鐵肩道義。
參考文獻:
[1]劉守華.文化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譚家健.中國文化史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篇4
關鍵詞:民辦高校;傳統文化;思想政治理論課
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當前我國文化事業發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積淀,博大精深,蘊含十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在大學生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新形勢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任務,也是深化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1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作用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經過千百年的歷史錘煉和長期積淀逐步形成的,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蘊含深厚的內涵和深邃的哲理,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是當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 一) 從教學效果看,有利于增強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據一項調查顯示,民辦高校學生的大學生活“最遺憾”的事是學習,大學課程中“最枯燥”的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因此,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成為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政理論課中,使枯燥的純理論講述變成生動活潑的文化熏陶和思想滲透,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增強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 二) 從教學目的看,有利于民辦高校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于民辦高校收費較高,多數學生的家境都比較好,加上各種思潮的影響和撞擊,民辦高校學生很容易受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影響,出現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現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應發揮自身作用,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塑造健康的身心和人格。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傳統文化重視人格修養,強調學思并重、知行合一的道德規范,強調人本精神,追求先義后利的崇高精神等。因此,在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 三) 從教學的任務看,有利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擔負著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任務,在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思想、成仁取義的獻身精神、博愛大眾的利民濟世精神、見利思義的重義精神、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尊老愛幼的公德精神、誠實守信的誠信精神、勤儉節約的勤儉精神、謙敬禮讓的明禮精神、樂群貴和的和合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厚精神等,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達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
2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現狀
在推進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進程中,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理論課教學相融合,是一項重要課題,各高校正在積極探索有效途徑,但仍存在諸多問題。
( 一) 從教師自身看,多數教師采取傳統的理論灌輸法。在不少民辦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較年輕,甚至很多??聘咝F溉屋o導員兼任教學工作,缺乏教學經驗,缺乏對傳統文化和理論課本身的系統學習,疏于教學方法研究與創新,在教學中仍采取傳統的填鴨式的理論灌輸方法,使課堂缺乏活力和生機。
(二) 從學生的認知情況看,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不足。多數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幾乎都是從學校的課堂上接觸傳統文化,但在升學的巨大壓力下,學校更多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忽視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同時,由于受到西方和韓日文化的沖擊,許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更熱衷于追捧新鮮時尚的外來文化,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狀況,但卻缺乏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的責任感,造成傳統文化意識淡薄。
( 三) 從學校的輿論氛圍看,民辦高校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氛圍不夠濃厚。民辦高校辦學起步發展較晚,至今未能形成較成熟的校園文化精神,加上許多民辦高校注重規模和效益,忽視內涵建設,忽視傳統文化氛圍的渲染,導致民辦高校的校園文化品位較之略顯劣勢,間接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程度的偏差,從而使學生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加以思考地認同和接受外來文化,甚至出現否認和歪曲傳統文化的現象。
3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價值應用
針對優秀傳統文化在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傳授方法陳舊、價值認知不足、文化氛圍不強的問題,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合,是民辦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特提出以下建議。
( 一) 從課堂活動的實施者―――教師的角度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在傳統文化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民辦高校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教師的自身素養、行為舉止、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應重視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打造一支素質上過硬、理論功底深、知識面廣、責任心強的專業教師隊伍。另一方面,理論課教師應發揮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利用課前的導入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并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涉及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運用生動鮮活的事例、通俗易懂的語言及現代教育手段,采取課堂討論、專題講座、觀看錄像等形式,加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以傳統人文精神去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在學習政治理論的過程中拓寬文化素養,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
篇5
高職學生不但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術能力,同時也必須要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作為承擔學生人格構建的重要學科,高職語文應當充分發揮其在人文性方面的特征,高度重視思想道德方面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勢在必行,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其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曾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以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實施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著極大的便利性和可行性?,F行的高職大?W語文教材有很多種,但其實大多數教材萬變不離其宗,中國古代的經典作品往往是高職大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收入高職語文教材的這些作品并未局限于單純的文學著作,而是將思想學術類、醫藥類、科技軍事類內容的作品亦納入其中。
以我在職院所用的大學語文教材為例,即納入了中國傳統典籍分類中的經部、史部、子部、集部的著作。如《論語》《尚書》《左傳》《戰國策》《漢書》《資治通鑒》,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等各個時段的名家名作,還有古典小說如《三國演義》《紅樓夢》《聊齋志異》等。這些作品都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極好載體,體現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蘊。以這些作品為媒介,通過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學生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對于學生而言,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長和職業的順利發展。
三、 高職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一) 積極轉變教學理念
傳統的高職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片面追求考試成績,再加上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通常自行忽略教材中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解環節,抑或是采用課后作業的模式讓學生去進行自學。正是因為教師對傳統文化教育的不重視,導致學生往往難以產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針對高職學生的教育,不僅需要涵蓋基本知識技能方面的學習,同時還應當包含文化底蘊的積累、思想品德的培養。這就需要廣大教師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意識到傳統文化教育在高職語文中的重要作用,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展示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使得傳統文化能夠滲透到語文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反復向學生強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使得學生能夠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能夠意識到傳承、發揚傳統文化是自己的重要使命。只有教師與學生理念的共同轉變,才能夠重新認識傳統文化,重視傳統文化,真正將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提升到足夠的高度,才能夠真正實現高職語文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整合。
(二) 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理解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
由于各種電視劇及影視作品的影響,高職語文教育在傳統文化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改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誤解,教導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并理解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教師應當相應地拓寬學生的求知渠道,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讓他們盡可能地回避那些錯誤的、惡俗的文化,遠離那些嚴重誤導學生的亂七八糟的小說和影視作品。還要教導學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對待那些糟粕的傳統文化必須摒棄,像是部分落后地區的“重男輕女”思想,就絕對應該被扼殺在萌芽之中,通過高職語文教育的方式,要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反對錯誤的傳統文化,選擇正確的學習方式開展科學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特別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設計正確的榜樣教育,像是在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使用林則徐“”的故事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樹立起這樣的愛國主義情操。
(三) 深挖教材內容,突出傳統文化
“語文”這一學科是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本身就承載著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高職語文教材中融入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各種形式和題材,所選的作品不僅凸顯了豐富的古代文化,更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情感和生活,高職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語文學科的專業性和特殊性,課前應深挖教材內容,根據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掌握核心知識,感受核心知識的深厚內涵,以充分認識語文學科的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語文課堂增加相應的傳統文化知識,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通過傳統文化熏陶培養良好的審美觀和高尚的思想情操,進而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
(四) 在高職語文綜合活動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語文教學活動應更加注重高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通過豐富的高職語文實踐活動來鞏固學生的語文知識、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文知識學習熱情。每學期在全校開展“左手經典、右手專業”主題雜志創辦及評比活動,通過實踐活動的舉辦來實現高職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推動學生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作用。
同時,學院可以每學年開展“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比賽活動?!爸腥A經典詩文誦讀”比賽,使學生領略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弘揚了中華傳統美德,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他們高遠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懷。不少古詩抒發了親情、友情和鄉情,誦讀這些古詩,培養了學生愛祖國、愛家鄉、愛長輩、愛親朋的健康情感。
篇6
布依族是貴州省南盤江流域、北盤江流域的世居民族,是祖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其布依族優秀文化因子是中華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辈家雷迦嗣褚宰约旱穆斆鞑胖?,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如農耕稻作文化、紡織文化、服飾文化、民居建筑文化、歌舞戲曲文化、民族民間醫藥文化、銅鼓文化、民風民族節慶文化、畢摩文化等等。其中,布依族歌舞戲曲文化豐富多彩且獨具特色,比較著名的就有布依古歌。
布依族古歌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加以界定。廣義的布依族古歌是指距今一百年以上的布依族韻文體歌謠;狹義的布依族古歌是指原始社會時期布依族韻文體歌謠。古歌歷千年、越百世,在布依族人民中廣為傳誦,經久不衰,這充分顯示出古歌旺盛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生存價值。布依族古歌內容浩如煙海、形式豐富多彩,它是布依族地區民間口頭流傳的文化藝術結晶,也是祖國傳統文化寶庫中閃耀奪目的一顆奇珍異寶。古歌蘊涵的優秀傳統文化因子,以獨特的形式給當代人的精神世界最根深的滋養,給現代人的靈魂最圣潔的撫慰。古歌優秀的傳統文化因子包含宗教、歷史、民俗、社會、文學、倫理、哲學、審美乃至科學技術等布依族傳統文化元素,是布依族人民“百科全書”式的珍貴文獻。古歌源于布依族古代社會的神話、傳說,它既是詩,又是歌,歌詞韻律優美、節奏明快、相互押韻,歌聲悅耳動聽、情深意切,天籟般的古歌之聲往往能將周圍環境氣氛的描繪與人的內心情感宣泄融為一體,起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過去,由于布依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所以古歌只能依靠口耳相傳。隨著漢文化的不斷滲入,布依族民間藝人借助部分漢字,以漢字六書造字法為依據,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出方塊布依字,并用這樣一種抽象的符號記錄布依族古歌,但古歌演唱時均用布依語言吟誦。一首古歌傳承至今,不知要經過多少代歌手的取舍、提煉和加工,實屬不易。作為布依族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布依族古歌是布依族綿延持續的文化根脈,古歌傳承了布依族歷史,寄托著布依族人民生生不息的優秀文化基因。包括布依族民間文化在內的中華民族文化,正是我們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良好的文化生態,培育當代中華民族精神最原始的文化底蘊與文化根脈之所在。
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布依族人口287萬人,其中貴州省布依族人口251.06萬,占全國布依族人口的87.47%。貴州布依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的貞豐縣、冊亨縣、望謨縣、荔波縣是布依族主要聚居的四個縣,布依族人口除上述四個縣以外,還分布于貴陽市、安順市、六盤水市和畢節市。此外,云南省的羅平縣、富源縣、馬關縣、河口縣和四川省的寧南縣、會東縣、木里縣、普格縣也有少數布依族居住,這些地區的布依族人口總數只占全國布依族人口數的12.53%。布依族是一個與漢族、苗族、侗族、水族、瑤族、仡佬族、壯族、毛南族等民族為鄰,既聚居又與其他民族交錯雜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布依族先民們長期處于“刻木記事”的狀況。為此,布依族先民們為表述自己對天地形成、萬物起源想象的理解,為贊美神的偉力、為祭奠已故親人、為記述與自然斗爭的壯舉、為頌揚本民族英雄、為向后人傳授勞動經驗、為教育后代等等,他們往往通過古歌、神話、傳說、故事的形式,通過唱述、講述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志。古歌傳唱成為布依族傳情達意的重要方式之一。
千百年來,古歌為布依族地區和群眾提供了持續的文化認同,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古歌與布依族地區社會發展相互動,被不斷地再創造,展現出新活力。古歌崇尚勤勞勇敢、團結戰斗、自立自強、聰明能干、純樸善良、尊老愛幼等優秀文化因子,千百年來激勵著布依族人民。古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其中部分內容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我們要充分挖掘其“勸善”功能,發揮其教化育民的現時代作用,從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它,旨在“古為今用”。古歌是布依族民間口頭文學的一朵奇葩。古歌以韻文體的形式出現,語言生動,比喻貼切,陳述簡明,描寫逼真,抒發感情真實誠摯。古歌中大段的重疊、復沓形式,凸顯出古歌的生動性和節奏美,其獨特的情韻給人一種聲情搖曳的感受。唱或聽布依族古歌天籟般的聲音對人體各大生理系統及心理有調節作用,有利于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古歌崇尚勤勞勇敢、團結奮斗、自立自強、聰明能干、純樸善良、尊老愛幼的優秀傳統文化因子,成為布依族地區布依族人民的傳統美德。古歌是傳統民俗文化載體,古歌把布依族民間節日、婚姻、家庭、喪葬、服飾、飲食、居住等習俗傳承下來。古歌蘊涵著的布依族兒女浪漫主義情懷,是欠發達地區人民趕超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應有的精神狀態。古歌蘊涵的優秀文化因子是布依族人民價值觀念、個性心理、行為規范的“遺傳微?!?。
然而,隨著全球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在整個中國和世界范圍內,各國傳統文化、各民族文化均受到程度不同的沖擊、損毀甚至滅失,影響著世界多元文化大家庭中的文化生態平衡,影響和束縛人類的思維和創造力的發揮,進而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和人的全面發展?!啊逼陂g,由于受極“左”思想影響,人們錯把民族傳統文化當作“四舊”即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進行破除,錯把傳統民族文化等同于愚昧、落后、迷信等等,使得文化古籍被焚毀,布依族歌舞戲曲傳承人被斗爭,布依族歌舞戲曲傳承后繼乏人。改革開放后,隨著交通、通信條件的改善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地區之間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快,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和普及,隨著布依族地區青壯年人口出外打工潮的興起。布依族青年紛紛告別田園生活,奔向城市,他們對網絡、卡拉OK、現代流行歌曲的興趣遠遠超過對布依族傳統歌曲的興趣,他們的戀愛方式,不再通過在浪哨中對歌的方式結識異性而效仿城里人更加多元化。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同時,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受到嚴重沖擊,特別是布依族古歌的生存面臨嚴峻挑戰,出現逐漸衰退的趨勢。隨著時光的流逝,會吟唱古歌的老人相繼去世,即便還健在的為數不多的歌手也已經年事已高,難以勝任帶傳承人的工作。布依族古歌傳承的民俗基礎正在被消解,傳承的空間正在被壓縮,傳承的生活方式正在變遷,傳承人正在逐漸消失等等。在洶涌澎湃的現代化大潮中,重視搶救民族文化中的優秀遺產,保護、傳承和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當務之急。
以黨的十報告精神為指導,建設貴州布依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是要對布依族古歌有一個準確的定位。省內各級地方政府不能因發展當地旅游業,而將古歌這一原生態的布依族文化完全、純粹舞臺化,這不利于文化生態的良性成長。因為沒有原生態這一基礎,次生態就會失去生命之源,這不利于布依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二是要處理好古歌傳承與地方化產業發展的關系。文化與產業有關系,也有區別,文化的商品化是文化產業的內在要求,而文化產業必須以文化為本。古歌本身是古歌文化產業的基礎和根本,否則文化產業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貴州布依族地區,旅游開發應當立足現實、著眼未來,要從長遠利益著想,要發揮古歌吸引游客的永久吸引能力。三是要保護布依族古歌的自然生存環境。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是布依族的母親河,在這些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孕育出天籟般的布依族歌聲。這些地區喀斯特峰林、山巒、石林、湖泊、島嶼、峽谷、暗河、泉潭、洞穴、森林均具有獨特性,布依族先民就是在這些優美的自然環境面前,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內容豐富的神話,并在神話的基礎之上創作出布依族古歌。所以說獨特、優美的自然環境孕育出布依族這個酷愛歌的民族,這說明古歌的產生與自然環境有著內在的聯系,要保護好古歌生存的自然生態基礎。四是要營生良好的文化生態。古歌的生存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一定文化生態中的存在,古歌的文化生態應當包括布依族民間各類歌謠、傳統音樂類、美術類、體育競技,生產技藝,民俗和文化空間等這樣一種文化生態層或者說文化生態圈。所以,要保護好、傳承好布依族古歌,就必須保護好布依族民間的各類音樂、藝術、體育、民俗,營造良好的古歌生存空間,構建包括家族、學校、社區等這樣一些古歌生存的大舞臺,保護好古歌生存的核心區,如貴州省的望謨、冊亨、貞豐、荔波等縣的古歌生存環境。五是要保護好活態物質文化。古歌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方式有關,在集體勞動中產生了原始的古歌,可以說古歌是布依族先民集體勞動過程中創作出來的布依族民間口頭文學。如布依族古歌與紡織勞動,紡織涉及種棉花、蠟染等勞動,而這些勞動都要涉及許多環節,要求人們在勞動中協作,所以古歌中就有許多內容就是以種棉、蠟染等勞動活動為素材,種棉、蠟染勞作成為古歌產生的基礎。又如,布依族先民在民居建筑中產生了許多古歌,如《造房子》《賀房歌》《上梁歌》等等無一不是民居建筑活動在古歌中的體現。古歌的生存不能離開它的活態的物質文化,要保護好、傳承好古歌,必須保護好布依族地區的紡織、蠟染、民居建筑包括飲食、稻作、服飾、漁獵等活態的物質文化。
篇7
一、在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的過程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的學生需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青年學生是祖國發展的未來,他們是國家的希望,需要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生是人類社會未來的主體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力量。在當今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社會競爭十分激烈。人們想要得到理想的結果就需要通過競爭,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素質。提高自身的素質關系到現實因素和歷史因素。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精神,這是我國人民素質體現的重要歷史因素。中華民族正在不斷發展,傳統文化教育起到了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作用。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僅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能夠進行文化的創新。結合當今高職院校的文化教育現狀,素質教育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教育,在進行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建設中,需要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元素,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
學習和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等的重要途徑。在藝術、文學中通常包含了一些深刻的問題,考驗著人們對社會生活和其他對象的一種理性思考。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的本質和現代社會的偉大發展聯系更加緊密,一些低俗文化將會被淘汰。作為高職院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1.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現代科學理論知識和技能教學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從而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讓他們的精神和人格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人才。只有這樣,學生在離開學校的時候,才能夠有所收獲,并且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改變過去只重視技術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教育模式,注重教育的全面發展。只有這樣,高職院校才會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在進行傳統文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放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積極使用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也可以采用情感教學、愉快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吸收知識。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使學生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學方法應多樣化,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和歷史材料進行教學,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加現實社會的內容,盡量使得歷史事實變得更加生動。高職院校也需要改革考試方式,使之和歷史文化教育的目的有機聯系在一起,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時代特征。與此同時,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和人文教育、技能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進一步發掘技能教育中的人為因素。
3.營造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圍
篇8
關鍵詞: 國學基礎類課程 高師院校 教育價值
國學是傳統文化之根本,是中華文明延續幾千年的精華之所在。自清末西學東漸以來,國學地位不斷飽受挑戰和打擊,以至于有一蹶不振之象。然自上個世紀末以來,一股對于國學重視和研究的潮流卻悄悄興起,彰顯了傳統文化的強勢回歸。在這種國學熱的影響下,各地有關國學的各類教學機構和研究院所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需要注意的是,傳統文化的弘揚絕不是以社會上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熱情便能完成的。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不僅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還需要通過教育的手段來完成。正如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所說:“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①只有在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滲透,才能讓國民不忘傳統,才能讓民族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因為高等師范類院校有著為國家教育培養后備人才的重要作用,所以在高師院校中開設國學基礎類課程,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
一、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偉大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所在,它不僅是維系民族團結的向心力,更是民族屹立于世界數千年而依然不倒的精神源泉。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說:“不管愿不愿承認,也不管是不是喜歡,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之中,并以自己的言談行為顯示著這個傳統的或優或劣的特色。而國學作為固有文化傳統深層的部分,已經滲進民眾的心靈,直接或間接地參與現代生活。”②
傳統文化的精華包含在國學當中,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更需要通過國學的教育和傳承來實現。高師院校在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體系中有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大學是一國青年教育之根本,是國民素質養成的搖籃,高校既是培養人才、研究學問的主要場所,更是傳承文化、影響社會風氣的重要陣地,在高校推進國學基礎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和教學實驗,能夠最直接地影響整個社會,讓傳統文化的觀念深入人心。高師學生是當今高校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將國學教育推行至高校在校學生可以讓傳統文化能以更快的方式傳播,也能以更深遠的方式進行傳承。國學課程的開設,并不僅僅是某部國學經典的學習,而是要通過國學課程的開設和傳授引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從而讓傳統文化理念通過大學校園傳播到整個社會。
另外,高師學生將來是中小學教育乃至大學教育的主要師資力量,只有在他們的身上實現傳統文化的熏陶和積累,將傳統文化傳至整個社會的目標才能順利實現。我國高校師范生的就業去向主要是面向將來的中小學教師,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目的便是為將來培養合格的中小學或大學教師。從這個方面來說,高師學生的身上背負著為國家教育下一代乃至下數代的神圣使命,如果連他們都沒有很好地接觸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甚至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將來整個國家教育的前途堪憂。所以,只有從教師后備力量的培訓基地——高師院校開始,增設國學基礎類課程,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品德、審美情趣首先通過高師學生來傳承,再通過他們繼續傳承到中小學學生中去,這樣才能從教育的根源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二、有利于高師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
對于高師院校中文專業的學生而言,獲取國學中古代文學及文化類相關的知識是他們提高專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及從教能力,國學基礎類課程的開設顯得尤為必要。
1.國學是中文專業學生學習和提高的基礎。中文專業的學生如果沒有深入接觸過經典的原典作品,只靠從教材上獲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如今在研究生以上層次的教育和教學中,原典的精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不僅中文專業,其他文科類專業的導師也都非常重視研究生對于原典的深入理解和剖析。但在本科階段,目前高校中文學科課程設置中課程越設越多,導致專業越分越窄;各類概論、通論設置過多,導致學生只會用教材上面的觀點應付考試,而很少讀甚至不讀經典作品,以致空疏學風日盛,踏實作風漸衰。
正是由于高師院校中大部分中文專業的學生對傳統國學原典接觸過少,導致基本專業知識不夠牢固,知識面既不深厚,更不寬廣。筆者通過對數所師范院校文學院的問卷調查,發現許多學生甚至連四大名著都沒有通讀過,更遑論對其他經典原著的閱讀。而且即便有部分學生對于四大名著有所了解,對于其中的基本梗概和重要細節也沒有印象,透露出當今中文專業學生對于原典的精讀、細讀遠遠不夠的現實狀況。
反觀我國近現代優秀的學者、文學家,他們無不具有良好的國學功底,如魯迅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十批判書》,朱自清著有《經典常談》,聞一多著有《古典新義》等優秀的傳統文化研究著作,其他如巴金、老舍、冰心、茅盾等人,也都具有深厚的傳統國學功底。國學經典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精練含蓄的語言表達,細致傳神的描段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數千年的文化積累和精神沉淀造就了國學經典作品的渾然天成,使其既覃思深致,又簡約易懂。加強國學基礎類課程的開設,讓中文專業的學生從整體上對傳統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和把握,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作為將來的中小學生語文教師,如果缺乏國學根底,缺乏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層理解,不僅無法提高自身的學術素養,而且無法滿足日常教學。在當今的中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國學基礎的教育和啟蒙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曾經明確提出:“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從小學教材中的識字啟蒙詩《一去二三里》,到高中教材中《左傳》、《論語》的選篇,人教版、高教版等主流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國學經典作品在中小學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隨年級的增長而逐漸遞增,包括古典詩詞、古典散文、雜劇戲曲、明清小說在內的國學經典作品幾乎占到部分年級課時的百分之五十。如果教師對于這些國學經典沒有透徹的認識和了解,深厚自身的國學底蘊,就無法適應當前的教育需求。因此,面對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相關課程比例增大的實際問題,在高師院校中文專業中增設國學基礎類課程,是提高高師院校中文專業學生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有利于高師學生的師德養成
師德是教師教育的靈魂,良好的師德是一個優秀教師的必備條件。這就意味著,要想將高師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教師,單純教會他們高深的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學校必須加強對他們的師德培養,讓他們在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就具備良好的師德。對于高師院校學生而言,在大學過程中形成高尚的師德,是他們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師德教育可以讓高師學生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明確教師的職業職責,加深對于教育和教師職業的理解。
當前的高校師德教育主要通過開設專門的師德課程如《教師職業道德》、《師德修養》等對學生進行師德方面的教育,然而這種僅僅希望通過一兩門課程的道德學習便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的想法不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相當不負責任和危險的。因為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是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實現的,單一途徑的教育很有可能變成純粹的道德說教和道德灌輸,這樣不但難以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還很有可能引起學生的漠視乃至反感。所以,高師院校一定要通過多個渠道,運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師德方面的教育。
國學基礎類課程的開設,除了讓學生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使其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通過國學課程的學習了解前人的智慧外,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當前師德教育的壓力。因為中國古代教育實際上是一種人文主義的教育,它是“以做人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與智慧,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③比如,《論語·述而》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孔子的教育中,作為知識的“文”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對于德行的教育則占了三個方面。《論語·述而》中也將德行列為孔門四科之首。
另外,在國學基礎類課程的學習當中,不僅可以學到孔子、荀子、朱熹等古圣先哲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理念,而且可以學到很多中國古代教育家的優秀品德,從而對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樹立產生積極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如《論語》中孔子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及“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強調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及教育中“身教”的重要意義。又如通過《禮記·學記》的學習,從中領會教學相長的思想:“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绷硗?,古代師生之間交往的佳話如孔子對學生的接濟、對生病學生的探望,以及朱熹帶病教學等典故也都可以在專門的師德課程之外引入,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師德教育。
注釋:
①張之洞.勸學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42.
②袁行霈.國學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篇9
【關鍵詞】多耶;傳承與保護;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164-01
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在為當代文化發展創造條件的同時,也使傳統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出現了困境,如何保護好傳統文化是一項非常緊迫和重要的任務?!岸嘁报D―它一直是侗族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并隱藏著侗族文化的基因。由此可見,保護好多耶舞文化就等同于對侗族文化的保護。筆者力圖為侗族多耶舞的傳承與保護提出可行性的方法和措施,促使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不斷推進。
一、侗族多耶舞傳承與保護的途徑
(一)政府主導、政策保障,加大經費力度。政府在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工作中居于領導地位,是組織者和管理者,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和支持,必須認真貫徹執行傳統文化保護的工作方針、原則和各項戰略部署,使本地區保護工作得以扎實、有序地向前推進。相關部門要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機制,頒布相關政策法規,并結合社會和公眾的監督。在發展多耶舞傳承的同時結合當地發展文化旅游、民俗節慶活動等開展生產性保護,政府要加大經濟的投入,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
(二)建立侗族傳統舞蹈生態文化藝術館。在各民族,現代生活提高了當地人的經濟收入和收入水平,拓展了他們對外界的視野,與傳統生活漸行漸遠,侗族傳統歌舞文化面臨著被遺忘的危險。因此,當地相關部門應建立藝術文化館,培養文化藝術人才,拓展藝術道路。
(三)培養多耶舞文化繼承人并保護傳承人,調動積極性。在傳統文化中,是否得以傳承,傳承人是核心。保護好傳承人是保護好傳統文化的重要保證。各級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門拿出一定數量的經費來補貼這些傳統文化傳承人,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和吸引傳承人,并通過組織開展藝術活動,進一步提升民間藝術家的榮譽稱號、社地位及認同感。
(四)在學校里開展侗族多耶舞文化課程。在傳承形式中,教育傳承是最有力度的。應將侗族多耶舞文化引入當地學校音樂教育的正式課程中,通過對課堂的教育,讓更多侗民從小就接觸本民族多耶舞的文化。學校教育作為傳承多耶舞文化的藝術轉化中介,讓更多優秀作品和專業的傳承人重新回歸到民間,將侗族文化不斷延伸。
二、侗族多耶舞傳承與保護的意義
“多耶”是中國侗族的傳統民間歌舞形式之一,盛行于侗族地區從祭祀到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多耶舞是侗族人最喜歡的歌舞,透過它的歌舞形式我們可以看到深厚的侗族文化積淀。因此,保護好多耶舞文化傳承,具有以下幾點意義:
(一)加強了對多耶舞文化的重視,弘揚了侗族文化。通過對多耶舞文化的研究,了解到多耶舞對侗族文化的重要性,通過各種措施,挽救了多耶舞傳統文化的流失,保護了侗族文化。在多耶舞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凝聚了侗民們重新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與喜愛,增強了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激勵了當地人對本民族文化遺產的認識和重視,弘揚了侗族文化。
(二)推動當代多耶舞文化發展的同時,有力地保留了多耶舞傳統文化。在傳承與保護的話題中,怎樣在有力發展傳統文化的同時,更有效地保護好傳統文化,是每一位學者都關心的問題。現代文化的進入,既創造了條件,也使傳統文化出現了困境。在現代化進程中保護好本土文化,倡導文化多樣性,增強了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促進文化資源和文化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互動,并通過各種渠道,推動原生態文化的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原生態文化的價值。
(三)加大了對多耶舞民俗活動的文化價值宣傳。近年來,各個民族都設立有代表當地民族風情的旅游點,侗族也不例外,多耶舞在民俗節慶和商業活動中是最常見的,通過對原生態舞蹈文化的展現,多耶舞吸引了各地、各國的旅游者,宣傳了侗族文化價值,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結語
傳統文化的保護,是一個民族生存的根本。盡管侗族多耶舞文化備受關注,但到目前為止,多耶舞的傳承還是有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更加去重視。
參考文獻:
[1]黃小明.侗族歌舞“多耶”的文化變遷[D].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
[2]徐建波.侗鄉“多耶”的起源、傳承、及現展[D].體育文化導刊,2005.
[3]袁善來.“多耶”與侗族文化[J].文藝評論,2015.
[4]師冠楠.從歌舞“多耶”看侗族民間文化及審美心理[J].大宗文藝,2013.
[5]格桑吾珠.淺談侗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研究,2015.
[6]莫光輝.少數民族傳統節慶開發與區域產業聯動機制建構――以廣西三江侗族多耶節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2.
篇10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保護;素質教育
一、傳統文化的概念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豐富博大的有機整體,既包含漢民族的文化、遠古文化,又包含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近代文化和現代文化,同時又是許許多多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文化的總和。就河南而言,位于大概念上的中原核心區域,河南地域文化也可以說是中原文化,是河南先民依賴這一區域特定的自然環境和地理環境,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以及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物質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具有獨特性和鮮明特征的一種文化形態。這種文化的形成是河南先民長期的社會實踐的結果,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
二、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一)加強現存歷史文化、文物遺跡遺存的保護
中國大地上保存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物古跡,體現中華民族的創造優秀文化的熱情、能力和成就,農耕文化的形成、文字的產生、天文學、醫學的發展、四大發明等無不處于世界文化之巔。但不難發現,在當今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很多人認識不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在思想意識上認為,文化不關乎國計民生,老的街區、老的建筑、占據大好土地的文化遺址是阻擋城鎮規劃、經濟開發的絆腳石,當與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發生沖突的時候,往往摒棄前者,看重后者,殊不知文化的進步,體現了政治經濟制度的文明,政治經濟制度的文明又折射出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文明程度。好的文化需要從傳統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而文物是歷史文化、傳統文化的見證和實物載體,是物化了的文化,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祖先留下的精神財富。
(二)用發展創新的眼光去看待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我們幾千年歷史的縮影,每一個事物都有自己的兩面性,傳統文化也不外乎于此。傳統文化必然要適應時代的變遷與發展,這就意味著必須要遺棄與補充,我們應該怎么取舍才能使得傳統文化更加能為社會發展服務,從而繁衍出更優質的文明,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在社會實踐基礎上不斷進行文化創新,堅持創新與繼承的統一,融合與發展的統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博采眾長,只有堅守了這幾點,理性的與傳統文化進行進行對話,才能得到能夠不斷適應社會需要的積極思想,成為新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動力。
(三)發揮傳統文化保護中政府的導向作用
政府在傳統文化保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傳統文化的守衛者,在傳統文化的保護中起著風向標的作用。黨的十以來,文化建設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同時“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化建設的主旋律,2014年9月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學術研討會上講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說明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性。如何發揮保護傳承傳統文化中政府的導向引領作用,可以從三個方面做起:1、充分發揮政府的決策作用,建立相應的文化弘揚機制和扶持政策,制定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復興戰略,扎實穩步推進戰略決策的落實。2、政府要積極引導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加大財政投入,培養能夠傳承傳統文化的人群和民間團體。3、引導全社會形成以傳統文化為榮的觀念,使傳統文化學習成為一種常態,自覺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識的侵蝕,與時俱進,堅持發展創新。
三、傳統文化保護對促進素質教育的作用
(一)傳統文化有助于提高的思想道德素質
中國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為先,道德教化訴諸個人內心修養,并重在踐行,中國傳統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養。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廣博而深邃,富有很強的哲理性,其道德學說規范并制約著中國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所謂“仁者愛人”等是傳統文化所期許的道德修養的最高精神境界??鬃右蟆俺际戮灾摇?,“君使臣以禮”,要求為人者要盡“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禮,盡管有著特定的時代和階級的內涵,但這種重視人倫關系,崇尚和諧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借鑒。正確發揚這些優秀的道德傳統會對人們思想、意識、行為模式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傳統文化有助于形成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為了與天地斗爭,中國人民從來就不肯輕易認輸,總是不屈不饒地抗爭。《易傳》總結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奮進,永不屈從于外來的壓迫。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還體現為一種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國人講名分、重氣節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說:"三軍只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孟子云:"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謂大丈夫"。這使得人們追求一種獨立完善的人格,這種美德流傳下來,成為人們為國家、為民族奮爭的精神力量,并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三)傳統文化有助于樹立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
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激勵著古代的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爭,支配著人們去創造美好的未來。這種憂患意識實際上就是一種愛國精神,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
四、結語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安定團結、和諧守信的社會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實現這一點,要不斷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善待傳統文化,很好地挖掘,加以保護,從中吸收積極向上、自強不息、求真務實、忠貞愛國、仁愛守信、和諧共處的文化精髓,才能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從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及各項事業的健康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鄧本章,孫廣舉.《中原文化大典》[J].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傳承非遺的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