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調研報告

時間:2022-01-11 04:37:00

導語: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調研報告

一、養老金結算發放程序已不適應社會化管理新情況的變化。目前養老金結算發放程序采用的是每月由企業勞資部門填具結算表同社保機構業務科結算,再由退管服務機構審核人員發放表,按不同發放機構和發放日期組織養老金發放的模式。實行社會化管理后,退休人員將納入社區管理,原先由企業承擔的退休人員的管理職能轉由社區勞動保障機構承擔。由于社區所在地相對分散,路途遠近不一,因此,很難要求每個社區在規定時間內象企業那樣為退休人員辦理養老金結算審核業務。

二、居住地相互交叉和流動性大使退休人員的生存狀況難以及時掌握。以前,退休人員的生存查證采用的是以企業為主的方式進行的。雖然這種方式也會發生離退休人員死亡后繼續冒領養老金現象,但是,由于管理的人員相對較少,也不存在交叉和流動管理的問題,退休人員死亡后一般都會很快和社保機構取得聯系,及時為死亡人員辦理注銷和喪葬撫恤手續。納入社區管理后,由于有退休人員居住分散、流動性大和交叉管理等特點的存在,認證查驗工作非常不便,很可能會導致死亡人員注銷手續辦理不及時。這樣,在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發放卡通存通兌的情況下,會擴大養老金冒領漏洞,加重冒領現象。

三、退休人員待遇調整機制難以適應社區管理的要求。在企業管理退休人員的情況下,退休人員待遇調整工作都是由企業勞資部門負責的,勞動保障部門是以企業為單位調整和審核退休人員的社會保險待遇。實行社會化管理后,退休人員改由社區管理,檔案交退休人員居住地所屬的勞動保障部門集中統一管理,退休人員待遇調整的工作職能也應該轉移到社區勞動保障工作機構。但由于退休人員流動頻繁且交叉管理問題突出,社區勞動保障工作機構的管理人員配備、計算機網絡建設等工作條件又不到位,在規定的時間內社區勞動保障機構根本無法保證社會保險待遇調整這一繁重工作任務的完成。此外,由于退休人員個人檔案不在本人所在社區保管,調整待遇時需到各個縣區調檔、閱檔,時間和費用會造成很大浪費,也容易因交叉發生混亂。

針對以上問題和矛盾,我們認為應對舊有的養老保險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進行必要的調整,對不適應社會化管理的地方加以改進,使之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以利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的向前推進。

一、養老金支付結算程序。應改變以往按企業分類的辦法,以退休人員常住居住地作為分類標準,對企業退休人員重新分類,建立企業退休人員社會保險待遇發放信息庫。可分為本市居住退休(職)人員數據庫、本省異地居住退休人員數據庫、外省市居住退休人員數據庫、供養人員數據庫四個子庫。養老金實行按月結算按月發放,以退管服務機構作為結算單位,按月生成包括發放機構、發放人數和發放金額等為主要內容的養老金匯總發放信息,并據此填制《社會保險待遇支付通知單》,經有關領導簽字批準后,交財務部門生成支付憑證向郵局、銀行等社會化發放機構轉款,退管服務機構同時將當月實際發放人員花名冊及發放金額等發放信息報送社會化發放機構,由社會化發放機構在規定時間按時足額將養老金發放到退休人員手中。

二、新增人員及死亡人員的結算。對每月新增退休人員,在企業同有關科室完成行政審批和社會保險待遇確定環節后,由參保的退管服務機構將個人基本信息輸入社會保險待遇發放信息庫,并負責確定該退休人員養老金的發放機構和發放日期,辦理養老金發放卡。對死亡的退休人員,每月由社區或街道(鄉鎮)勞動保障機構通過社會化管理計算機網絡系統及時向該死亡人員參保的社保機構逐級上報,按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隸屬關系辦理死亡注銷手續及喪葬補助金、個人賬戶余額、遺屬津貼等費用的領取事宜,死亡人員同時從養老金發放信息庫移出。

三、領取養老金人員的資格查驗。對本市常住退休人員應按季度由社區進行生存查驗,并通過社會化管理網絡傳輸系統將查驗結果輸入到退休人員信息數據庫。未參加查驗的退休人員,應在當月停發待遇,待查清真實情況后,符合發放條件的再予補發;異地居住人員,應按省規定由退休人員居住地縣區級以上社保經辦機構予以協查,未辦理查驗手續的,也按相關停發或補發養老金規定辦理。

四、社會保險待遇的調整。實行社會化管理前,退休人員待遇的調整是由企業負責的。實行社會化管理后,退休人員同企業脫鉤,其待遇的調整工作理應由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負責。為了適應管理主體和職能的變化,應從新調整退休人員社會保險待遇調整工作機制,簡化工作程序。一是要下放行政審批權限,使管理重心下移。根據屬地管理原則,無論是哪級參保的退休人員都要移交到居住地的社區管理,檔案交由所屬的縣區勞動保障部門管理。為了節省時間、簡化手續、便于查檔,各縣區的勞動保障部門應根據退休人員的檔案管理權限負責本轄區退休人員的待遇調整;二是簡化審批手續。以前調整待遇都是由企業負責填報《退休人員調整待遇審批表》、《調整待遇人員花名冊》及其它一些表冊,不僅繁瑣,而且工作量很大。實行社會化管理后,應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管理的優勢,在計算機系統內利用程序完成調整待遇的過程,減少人工化的行政審批手續;三是簡化待遇調整的條件。為了適應計算機管理的要求,應盡量簡化待遇調整的條件,使待遇調整的條件確定化、一致化,以便操作。退休人員待遇調整工作結束后,社區退休人員基本信息庫隨之更新,并由各縣區勞動保障部門將調整后的個人待遇信息通過網絡傳送至退休人員參保的社保經辦機構,并按照調整后的標準組織養老金發放。

五、人員流動的管理。為解決交叉管理和退休人員流動頻繁的問題,應建立退休人員流動管理制度。退休人員在本市范圍內發生住址變更時,應經過街道(鄉鎮)或社區批準,辦理相關的流動轉移手續。退休人員應在辦理完遷出手續后20日內,應持有關手續到遷入地街道(鄉鎮)或社區進行登記;遷往省內其它市或外省市、外國居住的退休人員,應經過縣區級以上退管服務機構的批準。對未履行轉移手續的人員,應按暫停養老金處理。這樣既可以準確掌握每月養老金實際應發人數,也可以堵塞冒領漏洞。

六、進一步規范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網點。隨著社會化管理工作的推進,應以方便領取養老金為原則,考慮采取增加發放機構和發放網點的措施,解決由于發放機構單一,缺乏競爭性而造成的發放質量無法保證的問題。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后,原來按單位設置發放機構、發放時間的做法已不能適應業務要求,應重新科學合理設置發放機構和發放時間,依照按退休人員居住地發放養老金的原則,確定每一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發放機構,以保證退休人員及時無誤地領取養老金。

七、移交過渡期內計算機管理系統銜接問題的處理。由企業管理向社會化管理移交的過渡期內,退休人員無法做到統一在一個時點內移交到社區,而勞動保障部門的退休人員計算機管理系統確應涵蓋全部退休人員。因此,過渡期內計算機運行模式可采取新舊管理系統并存的方法。對辦理了移交手續并已經納入社區管理的人員可直接進入新系統,由企業管理的人員仍應在原系統內運行,待其完成向社區移交后,該企業退休人員信息再由舊系統管理向新系統轉換,直至所有企業退休人員全部納入社區管理為止,舊系統停止運行。

為實現上述職能的轉變,建立起和社會化管理相適應的養老保險管理體系,保證企業退休人員向社區的平穩移交和過渡,使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順利推進,還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建立社會化管理服務計算機網絡管理系統。投入必要資金建立社會化管理服務計算機網絡管理系統,啟用社會化管理服務軟件,形成以市為中心五城區、兩個管理區、十三縣為終端的成熟管理網絡,實現信息網絡傳輸,信息資源共享。

二、做好街道和社區勞動保障事務站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按照社會化管理的業務及勞動保障工作要求,擬訂培訓計劃,組織對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的分批培訓,建立一支業務精、操作技能強的社區工作隊伍。

三、繼續抓好社區的基礎建設。進一步規范社區管理,下大力氣抓好社區的建章立制和日常管理工作,探索社區管理新模式。使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在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運行發展。

以上所述是在推行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進程中有關問題的探討及解決思路。但是,企業退休人員社區管理的終極模式應該是按照國家和省要求實現退休人員的屬地管理。照此模式,應重新調整養老金統籌調劑模式,建立全市統一的退休人員信息庫,在縣區及各社區分別建立子信息庫,實現全市聯網。市按照各縣區管理的退休人員實際人數核撥養老金,縣區負責養老金的發放和退休人員的日常管理。這樣,可以既可以簡化管理程序,減少許多由于養老金發放單位不統一、退休人員流動頻繁等造成的管理上的諸多問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