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發展面臨問題

時間:2022-03-11 03:50:00

導語:教育技術發展面臨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技術發展面臨問題

現代教育技術學是近年來世界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發展最快的新興學科之一,而且已成為跨世紀教育改革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生長點。中國教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從電化教育到教育技術再到現代教育技術幾個階段,學界一度出現了百家爭鳴、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但是非常遺憾,我們對教育技術的研究還停留在引進介紹的層次上,熱衷于翻譯原著、“拷貝”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過多地在名詞概念、定義理解等問題上糾纏不休,缺乏本土化研究,即沒有思考過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技術學。中國的教育技術究竟是什么?它在教育中如何發揮作用?地位如何?反思、研究并解決這些問題,應當成為教育技術學界同仁義不容辭的職責。

當前國內學界對于教育技術的研究,存在著諸多問題,總的表現為:有結論,沒理論;有想法,沒方法;有草案,沒個案。因而,當前國內教育技術在發展過程中也就面臨著幾大亟待解決的問題,現一一羅列出來,拋磚引玉,并求教于方家。

一、中心理論問題

理論是對現實的抽象,它能夠指導實踐,并具有組織和總結知識、預測和啟發等重要功能。因此,研究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有助于我們確定教育技術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指導教育技術實踐工作等。

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與許多學科的理論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因此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一般說來,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視聽教育理論和教育傳播學理論。這是教育技術最直接、最淺層次的理論基礎,這一理論基礎導致了媒體中心論的誕生,致使我們在電化教育階段的研究一直在圍繞媒體打轉,禁錮了我國教育技術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但是,隨著對教育技術研究的深入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媒體技術理論如信息技術、傳播技術、多媒體技術等新興的科學技術的理論也構成了教育技術的技術理論基礎。

學習理論和心理學。眾所周知,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為指導的,教育技術學在學科劃分上隸屬于教育學。教育技術學以教育學的基本理論為指導,以教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建立了學科自身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教育技術學科的雛形。隨著學習理論的發展,它對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的指導作用也越來越顯著,現在我們也非常重視學習理論的研究,從教學過程的設計、新型教學模式的提出到教學軟件的開發等,都傾向于運用學習理論做指導。認知主義、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是影響教育技術的三種學習理論,對我們的教育技術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提出,對我國當今的教育改革更是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此外,認知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共同為現代教育學提供了新鮮血液,促使了教育技術學體系的生長。

系統科學理論。“老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和“新三論”(突變論、協同論、耗散結構論)為許多學科包括教育技術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系統科學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對教育技術學學科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成為教育技術學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哲學基礎。教育技術學最深層次的基礎理論應該是技術哲學和教育哲學(桑新民)。“因為這決定了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技術觀和教育觀,并由此決定了他們的教育技術觀……有了正確的教育技術觀指導,才能從千變萬化的教育技術景觀和五花八門的教育技術理論中,深刻、科學地把握教育技術學的本質及其演變發展的趨勢和規律!”

可見,隨著教育技術研究的深入開展,其理論基礎已經從最初的媒體中心論發展為多因素論。目前,我們急需將多因素理論進行整合,提出一個教育技術的中心理論來。以體現教育技術學科的純潔性、獨立性和成熟性。

二、本質與作用

本質與作用問題,應當是教育技術研究的又一熱點問題。

教育技術究竟是什么,其作用如何?有人認為,教育技術的本質就是應用教學媒體獲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有人把教育技術的本質歸結為一種能力,認為“理論知識技術”就是教育技術的本質特征。絕大多數的學者持第一種觀點,這一表述雖有“技術決定論”之嫌,但是切中要害,因為教育技術無論發展到何種程度,無論研究的范疇多么廣泛,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最優化這一目標。AECT的94定義也佐證了這一論點:“為了促進學習……”。不過得承認,這種表述還是過分強調了物質性(技術性)因素,是對教育技術狹義上即教學范疇內的本質的認識,視野不夠廣闊。第二種觀點把教育技術歸結為一種理論加技術的能力,似乎不妥。因為任何一個行業都要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技術),需要理論指導實踐,而且“能力”的含義就是“做事的本領”,所以,“把教育技術內化為能力”這種說法可以接受,但是認為教育技術的本質是能力,確實太空泛,無助于解決問題。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我們對于其本質的把握也應與時俱進,總之,正確認識教育技術的本質,要弱化其“物質化”因素,強化“人性化”成分。

關于教育技術的作用和地位問題,基本沒有什么爭鳴,大家的認識頗為一致,即現代教育技術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制高點,它的發展對傳統教育理念、教與學模式、學習方式等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乃至引起了人類學習的革命。所以,“有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于教育技術的這一巨大作用到底該如何發揮,研究得不夠,尤其是個案研究。缺乏實踐,導致了理論的蒼白無力。今后我們的研究重點應當從論證其可行性轉移到實際操作上來,利用現有理論,從細微處著手,腳踏實地地做一點實際工作。

三、定位問題

對于教育技術的定位,關系到教育技術研究范疇的確定和培養目標的厘定,是教育技術研究的重要內容。

當前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教育技術的定位,認為教育技術應定位在技術(梅家駒)。在我國教育技術發展的初級階段——“電化教育時代”,它重點關注現代化傳播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發展至今,雖然教育技術已遠遠超出了媒體應用的范疇,根據94定義,還包括設計、開發、管理和評價等,但可以看出,教育技術注重的還是技術和實際應用(開發、管理和評價)。一些理論,如教學系統設計和訊息設計理論、媒體特征理論、問題分析和測量理論、反饋理論等,最終是為技術開發和實際應用服務的。

第二,對教育技術學的定位。馮秀琪教授認為,教育技術學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在教育科學、媒體技術與系統科學方法等學科的發展與彼此滲透綜合的基礎上誕生的。伊利在《教育技術學領域:定義的表述》中指出,應用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強調個別化與個性化的學習、運用系統方法這三個概念被綜合成一個促進學習的總體的智能方法時,就形成了教育技術學領域的特點,從而也確定了這個領域的理論根據。AECT的定義也明確指出了教育技術學的核心思想是系統方法。所以,可以將教育技術學列為“教育科學(教育哲學、教育學、教育技術學)領域中技術學層次的方法論性質的學科”。

第三,對教育技術培養目標的定位。從教育技術引進我國,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一直把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定位于培養能使用、維護各種教學媒體的專門人才,這樣的定位顯然已不能適應新世紀、新社會以及新教育對教育技術的要求了,我們的培養目標應從培養技術操作型人才轉向課程設計型人才及教學問題診斷專家的開發和培養。培養學生在教學設計理論指導下教學軟件設計、開發與教學應用的能力,使其在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活動中都能有用武之地。

以上這些定位都是從某一方面來認識的,并且有的還混淆了教育技術和教育技術學這兩個概念的區別。筆者認為,對于教育技術的科學定位,應該是從整體上把握,把上述三個方面結合起來,教育技術的定位應包括教育技術定位、教育技術學定位以及培養目標定位,即內涵定位、學科性質定位、發展定位。教育技術不再是一門實踐應用的純技術學科,而是問題研究型的綜合性學科。

四、新教育觀問題

教育觀問題看似與本文論題無關,但是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新型教育理念的樹立,教育技術功不可沒。教育技術的發展為新型教育觀的實現創造了便利條件,新教育觀的確立又為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發展動力,指明了發展方向,為教育技術作用的發揮提供了一方舞臺。因此,教育技術研究必須關注新教育觀問題。

新型教育觀強調以大教育觀的視野審視當代教育,大教育觀要求我們的思想實現以下幾個轉變:

人力教育-人的教育傳統教育觀認為教育就是傳授知識,向受教育者授以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技巧,教育是謀生的重要手段。而現代教育觀關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對人的終極關懷,關照人的主體性發展,致力于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一體化高質量創新型人才。

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是面向少數人的教育,追求片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尊重個性和人格,追求一般發展與特殊發展的統一。

一次性教育-終身教育傳統教育觀認為教育是一次性和階段性的,人只要在某一時期接受一定時間的教育,就足以維持一生的發展,終身教育理念的提出,革新了人們的教育觀。終身教育體系既是教育發展的終極目標,也是教育不斷變動的過程。“學習是我們每一個人乃至整個社會開啟繁榮富裕之門的鑰匙”,“學習只是在學校的概念已經不完全了”。

教育技術的發展為人的教育、素質教育及終身教育等大教育理念的實踐提供了忠實保障。而我們也必須以大教育觀為指導,樹立現代教育技術觀念(項國雄2001):

教師觀—“教”轉變為“導”

學生觀—“灌輸對象”、“知識容器”轉變為“學習主體”

媒體觀—“知識載體”轉變為“認知工具”

課程觀—“學科中心,知識中心,書本中心”轉變為“以人為本”、“課程綜合化、特色化、個性化、多功能化”

教學觀—“教為中心、知識中心”轉變為“學為中心、問題中心”

五、關于設計

教育技術領域的設計包括教學系統設計、訊息設計、教學策略和學習者特征等幾方面。這里重點談談教學系統設計中的學習資源的開發和設計。

我們所講的學習資源是指“幫助學生學習的各種媒體資源(即軟資源)”。學習資源代表一定的知識信息,體現了教師教學的設計思想,體現了一定的教學方法、模式和教學理念,具有較廣泛的適應性。學習資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橋梁,代表教師來完成教學任務。學習資源一般可分為課件庫、教學案例庫、素材庫、試題庫及網站學術、教研專題信息等(項國雄2001)。

當前,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建設工作如火如荼,各類包裝豪華的課件、各種學習性網站等紛紛登臺亮相。但是這些學習資源往往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設計不科學,所以究竟能否發揮作用,發揮多大作用,實在令人懷疑和擔憂。

就以正在“走紅”的課件為例,有一些課件確實對教學起到了促進作用,增強了學習效果,但有相當一部分,純粹是文字圖片的堆積和知識技能的堆積,純粹是書本搬家。而且由于設計開發者缺少調查研究,重復建設現象也十分嚴重,導致資源浪費,網絡阻塞,課件成為“網絡垃圾”。針對這種狀況,有部分學者進行反思,有人受《易經》“以不變應萬變”思想的啟發,提出了“積件(包件)”的概念,對此,學界已有大量論述,故不再贅述。還有人逆向思維,提出了“點件”思想(魏奇2001),倡導“以四兩撥千斤”。所謂點件,就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重點或難點),以一定的理論作為指導,制作而成的微型課件,一般長度為三、五分鐘,避免了像有些課件那樣拖沓冗長地進行滿堂“電”灌,可以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開發過程,點件比課件具有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選題精準(重點、難點或某些知識點),能夠抓住學生的疑點和興趣點,設計要有創意,針對性要強。點件并非信息的展示,也并非每節課都要使用。點件是“晶核”,以其為核心,根據不同對象,可以自由組織成課件。一個課件若沒有富有創意的精彩的點件,是平庸的;一個積件若沒有包含珍珠般的點件,是極其大眾化的倉庫(魏奇2001)。

六、關于差異——效果及“溝”的問題

傳播學的發展歷史就是傳播效果研究發展的歷史。在研究大眾傳播的長期效果時,有學者提出了“知識溝”(蒂奇納)假說,也叫信息溝,后又更正為“傳播效果溝”,近來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數字化生存時代的到來,“數字鴻溝”這一說法普遍為人們接受。教育技術領域也應重視效果和差異研究,關注數字鴻溝問題,但就目前情形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比較欠缺。

評價一節課或者一個教師的教學效果,要有多方面的標準,不能單看有沒有使用多媒體,使用了什么教育技術。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以什么指標來檢測效果,是看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是看其認知結構、態度行為的變化和個性發展程度。其次,我們要弄明白站在什么立足點上審視效果,是用傳統教育價值觀還是用現代大教育觀(前文已有論述)。一門課程,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接收,或存在師生間的交流問題,就不能算是一門成功的課程;教學一定要留有空間,學生自己可通過與教師的交流,課后自學,查閱資料,這可能更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最后,檢測效果的最大法則就是經濟,即(一)用最少的時間傳遞最大的信息量;(二)用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此外,效果模式的選擇也應被納入我們研究的視野。

教育技術也是一柄雙刃劍,它在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學最優化的同時,也擴大了差異,特別是網絡技術,更是加劇了數字鴻溝,面對信息技術的強烈沖擊波,國家、地區、種族以及學習者個體間的鴻溝正持續拉大,“信息富有者”如魚得水,越來越富有;“信息貧困者”茫然不知所措,愈加貧困。教育技術學界的同仁對此應作冷靜思考,并勇于擔負起縮小數字鴻溝的神圣使命。

七、關于隊伍建設

教育大計,人才為本。隊伍建設是教育技術發展的重中之重,但是過去,我們習慣于把自己定位為培訓專家,熱衷對其他的學科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培訓,卻忽視了自身隊伍建設。現在應該是立足實際,找準定位,認真提高自身素質的時候了。

前文談到,教育技術人員不再僅僅是技術操作型人才,還要成為課程設計和教學問題診斷專家。因此,對于教育技術人員的在職培訓任務艱巨,要精心設計。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培訓模式之一“反思論”范式,主張教師的成長應該培植起“反思”的意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獲得持續不斷的專業成長。對于教育技術教師的培訓不妨借鑒這一范式,并針對教育技術的學科特點,創建有特色的培訓模式。

培訓內容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科學層次的學科領域知識,包括心理學、學習理論、技術科學、管理學、設計學等;

教育技術基本知識,包括教育技術學、教育傳播學及系統論、媒體理論與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及其教育應用、教學設計等;

哲學和文化學知識,包括教育哲學、技術哲學、媒介文化等等。

培訓要理論與實踐并重,提高受訓人員的綜合能力,使其在教育技術教學科研、教學設計、課程開發、評價等諸多方面都達到專家級水平。

當然教師隊伍建設還應包括師資(學歷、年齡、職稱等)結構、師德建設等諸多方面,是教育技術研究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領域。

八、關于低潮與高潮

低潮時期即生存期,高潮時期即成熟期。

教育技術學畢竟是一門新興學科,學科體系尚未完善,一些理論研究脫離了教育教學實際,過于超前,不能對當下的實踐工作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一些領域的研究還相當缺乏,甚至出現空白。不過,必須承認,學界還是作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績斐然,當前的教育技術領域也正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形勢喜人。教育技術工作者應認清形勢,群策群力,明確研究方向,理順研究領域,完善教育技術學科體系,促使其由生存狀態盡快成熟起來,迎接教育技術發展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