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十一五發展規劃

時間:2022-08-23 11:01:00

導語:教育十一五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十一五發展規劃

為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根據省委《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和《**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省教育強省建設與“十一五”教育發展規劃綱要》。

一、序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大力實施科教興省戰略,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各級各類教育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年率先在全國各省區中基本普及學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邁入大眾化教育階段,毛入學率達34%;職業和成人教育發展迅速,教育國際交流和合作取得新進展。各類教育的辦學水平和質量日益提高,實力不斷增強,目前全省有教育強縣(市、區)69個,人口覆蓋率達80%,創建教育強省已有了堅實的基礎。

但我省教育發展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發展仍不平衡,教師隊伍建設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教育的服務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

教育是文明傳承、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普遍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切實加強人力資源開發,是我省率先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努力使我省教育總體上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二、指導思想和建設目標

1.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教育強省建設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地位,著眼于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創新人才,著眼于提高教育的知識貢獻、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著眼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健康發展,爭取經過較長時期努力,建成體制富有活力、水平適度超前、結構基本合理、總量相對充足、內涵和諧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的現代教育體系。

按照“科學發展、均衡和諧、以人為本、走在前列”的總體要求,我省教育發展應當切實把握好以下原則: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統籌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統籌各級各類教育、不同地區教育、不同學校的協調發展。正確處理改革與發展、普及與提高、速度與質量的關系,促進教育要素配置均衡、教育發展水平均衡、教育供給總量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均衡。全面發展各級各類教育,全面關注各類受教育人群,努力實現教育公平。

——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改革,以改革促發展,創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手段,努力搶占教育“制高點”,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積極探索教育發展新路子,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體制。

——堅持素質教育。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轉變教育觀念,改革考試制度,改進教育內容,創新培養模式,突出培養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激勵教師切實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

——堅持勤儉辦學。根據各地的實際,一方面要增加教育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強經費管理,提高投資效益。各級各類學校要艱苦奮斗,厲行節約,勤儉辦學。教育投資要向提高教育質量傾斜,促進教育的內涵發展。

——堅持依法治教。按照“法治**”的要求,將教育事業的管理與發展納入法治軌道。大力推進教育立法工作,完善教育法制,規范各類教育行為,努力創造和諧教育環境。

2.建設教育強省的總體目標:到2010年,全省鞏固普及15年教育成果,不斷提高15年教育質量;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毛入學率達到45%;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教育的質量、效益顯著提高,教育對經濟社會的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教育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位于全國前列,達到或接近屆時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教育強縣的人口覆蓋率達85%。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現代教育體系和教育發展支撐體系,城鄉教育基本實現均衡發展,教育質量和國際化程度明顯提高,使**提前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提前基本建成教育強省。

三、主要領域和任務重點

3.基礎教育抓均衡。把農村義務教育擺在“重中之重”位置,優化學校布局,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高標準、高質量普及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全面提高高中段教育與學前三年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快掃除青壯年文盲。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教育經費投入,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優質教育資源人口覆蓋率居全國省區前列。

主要措施:

——提高學前教育普及質量。全面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學前教育納入教育事業發展總體規劃統籌發展。城市以社區為依托,農村加大鄉(鎮)政府的扶持力度,重點完善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并努力把優質學前教育向農村、山區、海島延伸。鼓勵社會力量按標準舉辦各種形式的學前教育機構。加強管理,推廣先進的學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重點推進農村義務教育。自**年秋季開學始,全省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實施好“農村中小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工程”,使全省經濟困難學生受資助比例達到10%。實施好“農村中小學愛心營養餐工程”,政府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每周免費提供營養餐,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特別關注留守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積極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省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給予一定的轉移支付,各地財政要確保教育經費足額到位。

——做好流動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工作。強化流入地政府責任,積極為流動兒童少年提供公平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完善以公辦學校為主體的流動兒童少年入學政策,不斷提高流動兒童少年的入學率。將民工子弟學校納入正常的教育管理和督導范圍,進一步規范學校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妥善安置城市流浪兒童少年的學習和生活,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教育救助制度。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以內涵發展為主,注重創新教育,切實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優質高中要發揮示范輻射作用,通過結對幫扶、輸出管理、聯合辦學等形式幫助薄弱學校提高質量。加強農村普通高中建設。

——進一步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以實施“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工程”為重點,按照城鄉規劃,加大農村學校建設力度,使中小學達到國家和省規定的辦學標準,為均衡發展創造條件。

——推進教育強縣(市、區)建設。制定教育強縣(市、區)建設規劃,加強指導,推進教育強縣(市、區)建設。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強縣評估與督查機制,指導各地開展教育強鎮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經濟較發達地區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扶持條件相對薄弱地區開展教育創強,有梯度、有步驟地推進教育現代化。

4.高等教育抓質量。統籌協調全省高等教育發展速度、規模、層次、結構,推動高等學校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人才觀和質量觀,推進各類高等教育之間的銜接和溝通,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準確、結構優化、銜接通暢、發展協調的高等教育體系。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到2010年本、專科招生比達1:1,研究生在學人數與本科生比例達1:10。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辦好高教園區,促進與省外、國外名校聯合辦學,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

主要措施:

——統籌規劃高等院校區域設置。按照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布局調整的需要和省域城鎮體系規劃,設置和調整高校布局。全省規劃設置88所普通高校,其中教學科研型大學15所,一般教學型本科院校22所,高職院校51所;另設立獨立學院23所。高等學校原則上設在產業集群度高,人才、信息有集聚效應的大中城市,不鼓勵在縣(市)域內舉辦高等學校。培育杭州、寧波、溫州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其他設區市形成“一本一專”或“一本多專”的高校格局。縣級城市主要責任是舉辦中等及以下教育,對一些有足夠財力支撐能力的教育強縣(市),可整合廣播電視教育、自學考試、網絡教育、函授教育等遠程教育資源,舉辦1所為地方服務的社區學院(不列入全國高校序列,不納入公辦高職高專建制)。

——加強重點高等學校建設。引導各類高校樹立“強特色、創一流”的思想,整合優勢,爭創優秀,以特制勝。推進**大學省部共建“985工程”,支持**大學和中國美術學院向世界一流大學目標挺進。支持**工業大學等若干省屬高校按照國家“211工程”目標建設,躋身全國高校先進行列。實施高職學校品牌建設計劃,重點建設能引領全省乃至全國高職發展方向的高等職業學校。

——實施重點學科建設工程。通過重點學科建設,培養一批優勢學科、學科帶頭人和優秀教師,提升辦學水平。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集成,發展新興學科。積極推動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相互滲透。全面推進學術團隊建設,搶占學科“制高點”。“十一五”期間滾動建設20個“重中之重”學科、200個省級重點學科、11個人文社科基地。

——大力推進高校科技創新。充分發揮高校學科綜合、人才薈萃、教學科研緊密結合的優勢,切實提高高校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參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建成一批省級高校科技創新平臺,發揮優勢、集中力量、整合集成,重點在技術和應用性研究層面實現突破。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加強大學科技園區建設,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

——實施緊缺人才培養工程。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電子通信、新材料、生物醫藥、數控技術、電子商務、動漫、軟件技術、金融保險、現代物流、工業設計10大類緊缺急需人才培養基地。建立滾動建設機制,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需要。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加大農業類人才的培養力度。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努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加快培養高層次和高素質的高級專業人才。

——實施高教園區資源共享工程。充分利用和發揮高教園區集中辦學的優勢,整合資源,開展高校間教師互聘、學分互認、課程互選、設施互用,不斷提高教學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實施高教園區數字圖書館建設計劃。建設共享型專業實驗室和實訓基地,為科研人員提供高水平的研究平臺,為學生提供一流的實訓條件。

——實施“**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質量提高工程”。以教學評估為抓手,加強制度建設,規范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200個本科專業、200個高職高專專業、200個專業教學實驗室、500種重點和特色教材、500門精品課程,實施500項教學改革。

5.職業教育抓結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突出學生職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形成和完善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中、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相互溝通、支撐我省重點產業和區域發展的大職教體系。高等和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均占高等和高中段教育招生總規模的50%。實行就業準入制度,逐步擴大就業準入范圍;全面實行“雙證”教育,實現職業學校教育和崗位技能需求的對接;加強實踐實訓基地建設,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依靠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根據塊狀經濟、產業結構特點,扶持做大做強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職業學校和專業。

主要措施:

——實施職業院校助學獎學行動計劃。擴大資助中職學校家庭困難學生規模,使受助面達到全省在校生總數的10%左右;設立大中專院校農業種養技術類專業助學金,用于免除省內大中專院校農業種養技術類專業本省籍學生的學費。設立中職學校獎學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在校學生,重點對面向艱苦行業就業專業的優秀學生傾斜。

——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行動計劃。按照統籌規劃、資源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則,緊密結合地方產業和全省產業帶規劃,建設70個省級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切實改善中等職業學校實訓條件。

——實施縣級骨干職業學校建設行動計劃。落實縣級政府建設縣級骨干職業學校的責任,每個縣(市、區)都要建設好1-2所集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于一體、設施先進、師資優良、管理科學的縣級骨干職業學校,使其成為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培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臺。縣級骨干職業學校建設要以專業建設為重點,努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切實增強職業學校為縣域經濟服務的能力。

——實施校企合作行動計劃。建立與行業、企業的緊密聯系,發揮企業和行業在職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省、市、縣三級都要確定并建立一批校外實習示范基地。依托各地重點骨干職校和成人學校,加強校企合作的職工教育培訓基地建設。鼓勵企業參與辦學、辦專業以及共建實習實訓車間。

——實施提升勞動力素質行動計劃。開展農村預備勞動力培訓,每年對5萬名左右未升入高一級學校的農村預備勞動力進行為期6個月到1年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其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術資格證書。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對被征地、轉產漁民、下山移民等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民和專業農戶,每人至少享受一次免費培訓。開展企業職工就業能力培訓,對在崗職工、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和新增勞動力,實施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開展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培訓,造就一支素質高、善經營、懂管理、適應國際競爭需要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隊伍。

6.終身教育抓體系。著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滿足全社會成員終身學習的需求,建設學習型社會。以發展遠程教育和社區教育為切入點,形成廣覆蓋、多層次、開放式的社會教育網絡。大力發展學習型組織,開展創建學習型社區、學習型機關、學習型企業和學習型家庭等活動。建設一批社區學院和農村成人文化學校,到2010年,城鄉社區教育普及面分別達到90%和60%以上。

主要措施:

——加快社區教育網絡建設。鄉(鎮)以農村中小學和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分片設立的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成人教育機構為依托,城市以社區學院為基礎,高等學校資源對社會開放,形成中心城市——縣(市、區)——鄉(鎮)三級社區教育網絡。自學考試、廣播電視大學、網絡學院、函授教育等都向各級各類網點輻射。

——構建終身教育平臺。現有各級各類學校逐步面向社會開放,成為學習型社會中心機構。按照社會教育的特點,建立學校教育、學前教育、職業培訓、休閑教育、老年教育5大板塊的公共服務平臺,積極開發教育資源,努力滿足社會成員學習個性化、多樣化和非職業化的需要,形成人人學習、處處學習、終身學習的制度環境。

——促進自學考試與其他教育形式的銜接。充分發揮自學考試制度的功能與優勢,加快推進自學考試與各級各類教育形式的銜接溝通。逐步建立同級各類教育學分互認和“學分銀行”制度,構建知識提升“立交橋”,充分發揮各類教育的集成效應。

7.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抓重點。依法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和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推進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學內容、方法適應國際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趨勢。擴大中外合作辦學范圍,增加國際交流的規模和數量。

主要措施:

——推進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重點支持辦好寧波諾丁漢大學,積極發揮和利用寧波諾丁漢大學的輻射作用。鼓勵高校與國際著名大學合作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合作舉辦高水平教育機構。各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選擇國外類型相同、學科相近的高水平高校,進行合作培養人才、合作開展科技攻關、合作共建學科、實驗室和實訓基地。

——加強教師國際交流與培訓。采取政府與民間并舉、雙邊與多邊并行的辦法,積極開展教師國際教育交流。積極引進國外知名高校的知名專家,增加中小學校外籍教師的數量。鼓勵各級各類學校提高具有境外學歷背景的教師比例。高等學校要以重點學科建設為重點、中小學校要以開展英語教學為重點選派教師出國培訓、進修和研究。加強與港澳臺地區的教育交流。

——實施教育輸出工程。擴大教育勞務輸出,重點建設一批對外人才培養基地,挖掘潛力,努力擴大境外留學生招收規模。支持我省高校在境外建立孔子學院等教育機構,“十一五”期間到境外招生和辦學實現零突破。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選送學生赴國外參與短期學習,擴大學生輸出,提高省內學生出國留學比例。支持港澳臺高校到省內招生。加強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和測試,為開展國際勞務輸出服務。

——深化英語教學改革。以英語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提高學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進一步擴大中小學英語課程開設率,努力提高英語教學水平。借鑒或引進國外先進管理模式和教學方法,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擴大雙語教學課程的規模和數量。鼓勵高校選用進口原版教材,促進高等教育教學內容與國際的接軌。

8.教育信息化抓普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現代化,推動教育思想觀念、管理體制、教育內容、教學形式、學習方法的變革,不斷提高我省教育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努力把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向農村、邊遠地區、薄弱學校輻射。發展網絡教育,積極利用網絡拓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途徑。建立和完善網絡學習與其他學習形式相互溝通的體制。

主要措施: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促進全省教育系統網絡的互聯互通,確保網內標準的統一性和軟件的兼容性,促進全省教育資源網絡的升級和擴展。積極參與新一代互聯網和網格的建設,完善全省教育信息化網絡基礎平臺。加強各地區城域網絡的建設和管理,建立健全服務體系及運行機制。按照“統一規劃、分級負責、分步實施”的原則,實施“**省教育信息化建設標準”,消除技術性、體制性障礙。實施電子政務工程,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建設,提高校園網運行效率。

——實施教育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立以**教育網為中心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加大涵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師范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的資源開發力度。積極利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據庫,促進各類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共享。鼓勵教育軟件開發企業與大學和有條件的中小學進行合作,逐步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競爭能力的教育軟件產業研發基地和企業。設立省級教育資源中心,完善省級優質教育資源庫,提高優秀課程課件等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加強對各地城域網站和各校園網站教育資源的科學管理與統籌利用,推進區域內教育資源的有效共享。

——加強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加強信息技術和管理人才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擴大人才培養規模,為我省信息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加強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提高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的能力。

四、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9.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深入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努力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大中小學縱向銜接、學校社會家庭橫向溝通的學校德育體系。充分發揮學校思想道德課程在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德育實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形成體現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以“八榮八恥”教育為核心,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班主任和輔導員隊伍建設,形成高素質的德育工作者隊伍。

10.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建立和完善學校、社會、家庭相結合的法制教育網絡,不斷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效果。發揮學校作為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堅持品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并重,將法制教育納入課程體系,確保教學計劃、教材、課時和師資“四落實”。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努力培養青少年的法制觀念和權利義務意識。組織好“五五普法”、“六五普法”,注重教育實效,切實提高廣大學生的法制素質。加強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教育,構筑和完善青少年違法犯罪預防體系。

11.深化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改革學生評價制度,建立品德、智力、知識、能力一體化的學生評價體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特長,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小學實行綜合課程,中學注重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相結合,規范教材編審、出版、選用工作,嚴格控制考試科目、課外作業量和教輔資料,建立健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監督檢查機制。積極創造條件實施小班化教育。充分發揮教育評估督導作用,建立全面、公正、權威的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和監控機制。

12.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導向,夯實科學文化知識基礎,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更新教育觀念,倡導啟發式教學和探究型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追求新知、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尊重學生個性培養,因材施教。推進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校外教育,進一步擴大青少年宮、青少年學生校外素質教育基地的規模,建設一批國內一流的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為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創造條件。以大學生科技競賽為載體,重點建設一批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工程,積極鼓勵和支持研究生參與科技創新,造就一批具有原創力、責任感和社會急需的高層次人才。

13.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一步加強智育、體育、美育、勞動與技術教育,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與主動發展。積極實施中小學課外文體活動工程,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文體活動時間;積極整合社會相關教育資源,加強教體合作,廣泛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促進全省學校體育、藝術教育水平的提高;加強學生衛生健康教育和校園生態環境建設,強化學生健康意識,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珍愛生命教育和責任教育,培養健全人格,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生活能力,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加強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積極為深化素質教育提供理論保障。加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溝通與結合,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

五、教育制度與管理創新

14.推進教育管理體制創新。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中央、省、市三級辦學,中央、省兩級管理,以省為主”,職業教育“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基礎教育“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探索建立非義務教育學校的公共治理結構,進一步理順政府、學校和社會三者間的關系。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事分開,政府要從傳統的直接行政管理為主轉為間接宏觀管理為主,通過立法、撥款、政策引導、信息咨詢、監督評估、提供服務等手段調控管理學校。學校自主辦學,形成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機制。培育中介組織和機構,建立認證、評估、審計、仲裁、聽證制度,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

15.推進招生就業制度創新。進一步完善公辦小學畢業生免試就近入學制度。積極推進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高中階段招生制度改革,實施公辦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分配與初中學校辦學水平適當掛鉤的辦法。結合實施高考自主命題和高中課程改革,加快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統一性與選擇性相結合、知識考核與能力考核相結合的高校招生制度,逐步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拓展學生成才空間。

加強畢業生就業創業教育,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積極鼓勵和支持畢業生到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單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工作,對畢業生自主創業給予政策優惠。加強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動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網絡建設,為畢業生及時提供信息、咨詢和政策服務,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

16.推進學校人事分配制度創新。根據教育事業發展需要和《**省貫徹國家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實施意見》要求,落實中小學教職工編制,配足配強師資力量。根據“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則,以職務聘任和崗位管理為重點,以推進建立教師社會保障制度為突破口,全面推行教師職務聘任制。理順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與聘任的關系,強化崗位聘任。改革分配制度,將教師收入分配與崗位、業績掛鉤。建立教師合理流動和定期交流制度,完善必要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逐步提高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的素質,逐步縮小城鄉教師收入差距。

17.推進民辦教育管理制度創新。鼓勵社會資本以獨資、租賃、合資、合作、項目融資等方式參與教育項目建設,重點引導民間資金投向高中階段及以上非義務教育學校、薄弱學校、新建學校、幼兒園以及后勤項目。以學校法人制度和教育產權制度建設為重點,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制定符合**實際的地方性法規,加強對民辦教育的支持、保護,同時要嚴格管理、規范辦學。逐步建立教育管理產權流轉制度,優化資產結構,推動優質民辦教育發展。

18.推進產學研合作機制創新。探索建立多種產學研結合模式,構建技術轉化平臺,進一步提高教育對經濟社會的貢獻率。職業教育以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實訓項目為重點,以提高學生技術能力為目標,建立依托企業、合作投資、收費補償、跟蹤技術、良性互動、校企雙贏的運行機制,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積極性。高等教育瞄準國家、省重大戰略需求,突出發揮科技信息和人才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基礎研究、社會公益研究、高新前沿技術成果研發和孵化、產業化項目為重點,與企業以委托制、合作制、股份制等方式,大力開展科技創新,力爭實現重點突破,攻克一批重大核心技術和尖端技術,并加快成果轉化。通過合作和創新,轉變辦學理念,改進人才培養模式,集聚創新團隊,加快提升高等學校學科建設和科研水平。

六、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

19.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把師德教育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突出位置,引導教師教書育人、敬業愛生、遵紀守法、為人師表。對高校教師重點開展教學規范和學術道德教育,對中小學、幼兒園和職業學校教師重點加強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教育。制定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建立和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評價、考核、獎懲機制,不斷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和業務水平。

20.完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改革教師教育模式,以教師教育學科、專業建設為重點,依托高校建設若干省級教師教育基地,鼓勵非師范類綜合性大學以各種形式積極參與教師教育,形成開放、多元的教師培養培訓新體系。到2010年,形成學前教育和小學教師以專科為主并且本科占一定比例、普通中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以本科為主并且碩士占一定比例、高等學校新入職專任教師具備碩士或以上學位的新三級制專任教師學歷和學位結構體系。完善省、市、縣三級教師教育網絡,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重點推進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現代化建設。爭取到2010年建成5所國家級、30所省級示范性縣級教師培訓機構,100%的縣級教師培訓機構達到省合格標準。

21.嚴格實行教師資格制度。完善教師資格標準,全面實施教師就業準入制度,開展面向非師范專業、面向社會、特別是企業優秀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取得教師資格的認定工作,推進教師準入制度法制化、規范化。結合教師培訓和知識補充、更新,教師資格證書實行定期驗核制。

22.加快培養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大力實施“人才強教、人才強校”戰略,培養和造就一批學術名師、教學名師和學科帶頭人。深入實施高校“錢江高級人才引進計劃”、“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繼續推進“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加強骨干教師隊伍和學科梯隊建設,培養造就一批高級工以上的“雙師型”教師。

23.加強教師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中小學教師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的重點從學歷補償教育轉到教師專業成長上來。按照職業規范、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的要求,通過網絡互動、教科研一體、校本培訓等手段,建立每5年對普通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進行一次全員培訓制度。“十一五”期間,重點組織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和“中等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行動計劃”。高等學校教師以提高學歷和綜合素質為重點,加大培養和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教師中研究生學歷(學位)比例。

24.提高教師生活待遇和社會地位。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法律法規,保障教師合法權益,依法保障民辦學校教師與公辦學校教師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加快住房、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等改革,加快教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確保教師平均工資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努力提高欠發達地區教師待遇。把公辦學校教師工資列入財政預算,并保證按時足額發放。

七、教育投入與條件保障

25.依法保證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進一步調整支出結構,切實保證對教育的投入。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律法規要求,各級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學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建立政府依法確保教育投入增長的監督、檢查機制,各級政府每年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委會報告教育經費預算、決算情況,接受監督,并定期向社會公布。加強對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使用管理,全面實行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制度。控制投資規模,降低教育負債率。加強績效考核,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26.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強化政府投入責任,合理界定事權與財權,縣(市、區)、鄉(鎮)兩級政府建立與“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相適應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新體制。把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所需經費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大幅度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對中小學實行公用經費定額管理,確保學校的正常運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安排專項經費,保證農村重點教育工程經費需求。

27.完善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機制。調整完善城鄉教育費附加征收辦法。建立非義務教育辦學成本分擔機制,科學合理地確定政府、受教育者分擔培養成本的比例,完善非義務教育學校收費制度。采取積極措施加快實現辦學主體和投資主體多元化,有效增加教育資源供給總量。加強對企事業單位職工教育經費的管理,滿足企業職工培訓經費需要。完善各級教育基金會受贈功能,鼓勵企業、社會團體、港澳臺同胞和華人華僑捐資辦學。積極開拓金融、信貸、教育服務、科技開發等籌措教育經費的途徑。

28.繼續改善辦學條件。各級各類學校的校舍、實驗室、專用教室、實習實訓基地、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及其他設施要滿足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加大教育裝備投入力度,促進教育裝備的現代化。加強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實驗實訓場所建設,實驗實訓設備要達到科研和生產第一線的先進水平。鼓勵開放共享實驗室和大型儀器設備,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各級政府的城市和農村建設發展規劃要充分考慮學校布局及校外教育基地建設的需要。

八、加強對教育強省建設工作的領導

29.落實教育工作的領導責任。各級政府都要建立健全科教領導小組,加強宏觀指導和組織協調,及時研究解決教育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把教育強省、教育強縣(市、區)、教育強鎮(鄉)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建立健全各級政府教育改革和發展目標管理責任制,黨政一把手對當地教育改革和發展負總責。政府有關部門要緊密結合教育工作實際,加快職能轉變,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建立健全教育決策咨詢和監督機制,完善對縣(市、區)黨政班子教育工作實績考核制度。

30.加強學校黨建和安全穩定工作。切實加強各級各類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中小學校長負責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優化高等學校領導班子結構,選好配強黨政一把手。加強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批政治堅定、思想解放、開拓進取、干凈干事,有教育管理能力的年輕領導干部梯隊。加強學校黨風廉政建設。重視和加強學校安全穩定工作,不斷完善校園安全防范體系和應急機制,全面落實學校安全穩定工作責任制,確保師生生命安全和校園穩定。

31.促進依法治教。按照建設“法治**”的要求,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通過加強領導、完善法制、健全制度、明確職權、規范程序,努力打造“法治校園”、“平安校園”。加強地方教育立法工作,抓緊制定并配套完善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地方性教育法規和政府規章,優化教育法治環境。加強教育法制隊伍建設,加大教育執法監督力度。建立教育申訴、調解、行政復議和教育仲裁制度,全面提高依法治教水平。

32.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堅持團結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深入宣傳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廣泛宣傳教育發展成就,總結推廣先進典型,大力宣傳教育工作的新舉措和新實踐。重點加強教育方針政策的宣傳,引導政府進一步確立正確的政績觀,引導學校進一步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引導社會進一步形成合理的人才觀。充分發揮新聞輿論導向作用,動員全社會秉承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更加關心和支持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