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訓機構諾如病毒感染暴發探討
時間:2022-09-01 10:40:37
導語:教育培訓機構諾如病毒感染暴發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分析一起發生在教育培訓機構內、以胃腸道癥狀為主的暴發疫情,提出預防控制措施,評估處置效果。方法按照病例定義進行病例搜索和個案調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采集部分學生、教師、廚師的肛拭子樣本及食物、環境樣本進行病原學檢測。結果該教育培訓機構共發現病例19例,均為學生,罹患率為63.33%(19/30),流行曲線呈現點源暴露模式,同一場所內不同機構發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1.11,P<0.010),19名不同性別學生發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46,P=0.702),22份標本中6份為諾如病毒GⅡ型核酸檢測陽性。結論這是一起由諾如病毒導致的以腹瀉、嘔吐癥狀為主的培訓機構暴發疫情。
[關鍵詞]諾如病毒;暴發疫情;急性胃腸炎;接觸傳播
近年來,由諾如病毒引起的腹瀉疫情多有報道,特別是在托幼機構、學校等人群聚集場所發生的胃腸炎暴發[1-3]。2020年8月,宿遷市區某教育培訓機構有10余名學生出現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為及時控制疫情,開展了流行病學調查、病原學檢索,現將調查結果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定義
疑似病例:某教育培訓機構內8月12日14點以來出現腹瀉(≥3次/24h)、嘔吐伴有惡心、發熱(≥37.5℃)癥狀者。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的糞便、嘔吐物或肛拭子標本經實驗室檢測為諾如病毒核酸陽性者[4]。
1.2病例搜索
根據病例定義對該機構工作人員、學生及某舞蹈培訓中心(共用場所)學生進行病例搜索,同時通過食源性疾病監測系統病例進行主動搜索;訪談相關醫生,查閱醫院門診及住院記錄;對搜索到的病例使用個案調查表進行調查,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臨床表現、就診情況、飲食暴露情況以及其他信息。
1.3樣本采集和實驗室檢測
8月12日下午共采集各類樣品22份,其中食物樣本4份、環境樣本9份、廚師肛拭子1份、住院病例肛拭子4份、教師肛拭子4份。腸道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的檢測,均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GB4789-2016)[5-8]進行。諾如病毒的檢測按照核酸檢測試劑盒(江蘇碩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說明書進行RT-PCR方法檢測,儀器設備使用熒光定量PCR儀ABI7500。使用試劑均在有效期內。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2013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和圖表繪制;使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使用卡方檢驗,進行Yate's校正,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情況
該教育培訓機構主要從事早教及幼兒托管,同時為托管幼兒提供早午餐和下午點心。機構內現有日常托管學生25名,年齡均為3~4歲,另有教師4名和廚師1名。該教育培訓機構大部分教室通風較差,無空氣消毒措施。截至8月14日下午18時,事件共波及19名學生,罹患率為63.33%(19/33),無教職工發病。該教育培訓機構與某舞蹈培訓中心共用同一層教學樓,從同一大門進出,共用大廳,不共用教室。某舞蹈培訓中心現有學生110名,年齡均在5~8歲,采取隔天上課的模式,不提供用餐,每天分4個時段授課,每時段約20名學生,未有學生出現不適癥狀。
2.2首發病例
王某,男,4歲,于8月12日下午14點30分在教室內發生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教師將嘔吐物進行簡單清理,未進行消毒處理。發病前3天無任何不適癥狀,無腹瀉病例接觸史,無可疑食物食用史。
2.3臨床癥狀
病例癥狀主要表現為嘔吐18例(97.74%)、腹瀉9例(47.36%)、發熱9例(47.36%)、腹痛6例(31.58%),所有病例癥狀均為輕型表現。見表1。
2.4流行病學特征
2.4.1時間分布首發病例發病時間為8月12日14:00時,末例病例的發病時間是8月13日14:00,發病高峰在8月12日14:00時—8月13日2:00,流行曲線提示為點源暴露模式,根據諾如病毒潛伏期12~48h,推斷本次事件的可能暴露時間為8月11日2:00—14:00,由此推斷可疑餐次為8月11日午餐,平均潛伏期為30h。見圖1。2.4.2人群分布19名病例均為該教育培訓機構學生。該機構共有25名學生,其中男生15例,發病11例,發病率為73.3%;女生10例,發病8例,發病率為80.0%,年齡為3~4歲,不同性別學生發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Yate's校正,χ2=0.146,P=0.702)。2.4.3班級分布該機構中19名病例均集中在同一個班級,呈現明顯的聚集性,共用同一場所的某舞蹈培訓中心110名學生無病例發生,同一場所內兩家機構發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Yate's校正,χ2=91.11,P<0.01)。
2.5危險因素調查
2.5.1可疑食物該培訓機構內設有食堂,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午餐。8月11日午餐菜譜為豆角燒肉、家常豆腐、鍋貼(豆角肉餡)、黃瓜蛋湯、米飯。8月11日25名學生均在該培訓機構食用午餐,對8月11日學生食用的午餐食物情況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顯示鍋貼導致此次暴發的可能性較大(OR=36.00,95%CI:2.585~501.268),見表2。2.5.2飲水情況調查機構生活用水為市政統一供應的自來水,自來水燒開后供老師、學生飲用,學生自帶水杯。該機構周邊社區居民,未見腹瀉、嘔吐病例。
2.6衛生學調查
該培訓機構內設有廚房一間,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午餐(用餐時間為11:30)。廚房位于教室隔壁,衛生環境一般,無專用的備餐間、食品倉庫,加工流程在一個房間內完成;冰箱內原料與剩菜混放,未做到生熟分開。該培訓機構食堂無食品經營許可證,廚師無從業人員健康證,自述最近幾日無不適癥狀,但是在廚師的肛拭子中檢出諾如病毒Ⅱ型。經詢問,廚師在食物加工過程中無佩戴口罩、手套等防護措施的習慣,鍋貼加工完成之后,用手直接接觸裝盤;午飯時,廚師將飯菜放至固定位置,由教師負責分餐并與學生共同就餐,食譜一致。餐具由機構統一提供、統一清洗,清洗后消毒柜消毒。現場查看消毒柜,消毒跡象不明顯。經查看菜譜,近期食用的均為燒煮的熱菜,無海產品、水產、涼拌菜。
2.7病原學檢測
對采集的22份食品、環境、生物樣本進行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諾如病毒檢測,在1名廚師(未發病)、2名教師(未發病)和3名住院學生肛拭子中檢出諾如病毒Ⅱ型,其他樣本均未檢出病原。
3討論
本次疫情發生病例以學生為主,教師和廚師均未發病,說明學齡前兒童對諾如病毒較易感,與相關研究一致[9]。諾如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和快速傳播能力,傳播途徑多樣,可通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也可通過直接接觸和氣溶膠空氣傳播[10-12]。本次調查排除水源感染。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此次疫情病例發病時間集中,高峰時間短,符合點源暴露模式,分析本次疫情暴發的原因為:廚師在食物加工過程中未佩戴口罩和手套等防護措施,致使食品被污染,從而導致疾病在就餐的學生或老師中引起傳播;另外,首例病例發生后,衛生處理措施不當,僅僅簡單地清理嘔吐物,未按要求對環境進行消毒處理,開窗通風,對患病的學生未及時隔離,使其在和其他學生的日常接觸中造成疫情的傳播,已有多次類似事件的報道[13-14]。本次疫情發生后,該教育培訓機構和某舞蹈培訓中心立即停課,觀察機構內其他學生身體狀況,并按照諾如病毒處置規范對機構內進行消毒。本次疫情肇事教育培訓機構不具備設置食堂條件,對食品衛生工作和突發傳染病事件無相關應急預案和措施,事件發生后處理不規范,提示學校、托管機構應加強食品加工人員常見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建立日常環境清潔消毒制度。建議市場監管部門加強對托幼培訓機構、中小學校食堂監管。對于食堂等人員聚集場所要進一步規范人員操作流程,做好工作防護,避免不規范操作,預防食品和環境污染而引發的疾病傳播[14]。
作者:蔡丹丹 宋學敏 朱偉光 單位:江蘇省宿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上一篇:民辦高校財務風險成因與控制措施
- 下一篇: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