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時間:2022-09-01 10:43:24

導語: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一、金融經濟實體經濟概述

(一)金融經濟

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的金融經濟發展迅速,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但是其中存在更多的風險,必須進行相應的管理和控制。

(二)實體經濟

將國家發展的重心放到實體經濟上來,推進我國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建立,要始終保持堅定的發展方向,創新思路并實施具體的行動,以提高國家發展實體經濟的勇氣與決心。

二、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

在我國目前的國民經濟中,實體經濟是以物物為主要形式的,它與實體經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在中國目前的市場經濟中,貨幣始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中國金融經濟的發展,總是離不開物質經濟基礎,而物質經濟則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基石。首先,除了內部體制環境以外,外部公司的宏觀經營環境對社會實體經濟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整個社會的企業融資情況,總體融資情況以及市場籌資流通的情況都包括在外部企業宏觀管理情況中。實業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同金融經濟間接或直接有關。所以,金融業企業的發展壯大對實業企業的內外部宏觀經營環境也形成著很大影響。其次,掌握充裕的資本是實業經營順利發展的先決條件。實際上,在金融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其發展的趨勢也不盡相同。

三、金融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一)影響金融市場,導致其價格產生波動現象

目前,中國的各種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也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股份制改造和內部機制的改革等等,這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壯大,也實現了盡可能地減少在農村商業銀行中發生的金融風險,并以此推動了銀行業的進步。但是,在中國銀行業的變革進程中必然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市場變化,給整個行業的發展也帶來一些的問題,例如,在過去的傳統商業銀行模式中,以扁平化模式占據主體位置,這就增加了對信貸審批的困難度與要求,規范了風險責任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給農村信貸機構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造成了沖擊。同時金融監管的外部控制的缺陷也限制了企業資本充足率的增加,也限制了企業的融資現象,在這個情況下,企業也缺乏相應的流動性,這從一定意義上關系到了實體經濟的進步。

(二)嚴格的融資標準

商業銀行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在宏觀政策的調整進度中,“一刀切”的行為發生頻次很高,但是如果這一行為與一個行業的政策法規出現了一定矛盾,這時政府在銀行業中就會采取以信貸維持經濟或者減少信用額度的策略,或者針對某些與特定產業政策法規出現矛盾的業務也采取了這樣的舉措,從而使客戶的信用規模大大減少。再者,由于當前的國民經濟正具有巨大的發展勢頭,所以沒有目的和計劃的企業融資很容易導致了資金不足的結果,而獲得商業銀行的融資資格的條件又很高,這就使得對公司的貸款遇到了極大的問題,很難滿足對公司的貸款需要,從而造成了企業融資嚴重短缺的狀況出現。

(三)實體經濟發展速度延緩

中國經濟社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信息技術的要求也日益的提高,而如今正是中國高速成長的時期,在全球經濟成長的今天,中國經濟技術也在不斷的提高中,利用網絡的新功能,大大加速了中國經濟成長的步伐,而在經濟社會的前進中,計算機應用技術也獲得了很大的進展,比如引進了資源共享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而利用資源共享經濟社會這一模式也強化了中國網絡金融的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交流。但是,最近幾年實體經濟盈利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良好經營態勢的延續,而在銀行中,也出現了貸款成本偏高的現象,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實體企業的經濟成長。

(四)在市場資本供求中,無序削弱現象嚴重頻繁

目前的金融市場中,國內的市場仍然缺乏很健全的管理體系和標準,依然缺乏相對健全的方案等。如今在中國的市場中又有了一些外資銀行的加入,但是這種金融的發展重心卻一般在地產行業中,而這又造成了某些弊病的存在。目前,市場的不規整性已經在相當嚴重程度上直接影響到了中國實體經濟的前進,而在市場上可供中小企業發展所用的資本卻也越來越少。

(五)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基礎

實體經濟一般是指某種物品的流動,比如食品,而金融經濟則是指無形資產的流動,比如貨幣和證券。不過,正因為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仍把貨幣視為主要支出方式,所以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發展也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而科學研究也證明,實體經濟才是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基石。實業經濟運行為金融創造了基本條件,而且因為金融本身就是虛的,所以失去了對實業經濟運行的基礎支撐就必然地會產生泡沫。為市場經濟的穩健發展,就有必須進一步認識實體經濟運行與金融服務經濟運行中間的相互關聯,并厘清二者的發展現狀,以深刻理解實體經濟運行在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意義。

四、金融市場和實體市場變動產生的影響

(一)金融與實體經濟市場失衡

目前,在中國,尤其是在銀行業,政府對實體經濟企業進行了很多兼并和收購活動,這也使得經濟企業越來越聚集。經濟聚集現象也使金融機構的很多高層管理者得到了更多的投資回報,為這些活動提供了許多便利,但是也直接造成了道德上的公共輿論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危機。部分人士主張,政府部門應該在公司管理不好甚至倒閉的情形下提供資金援助,或提供融資以挽回局面。但是,這些觀點基本上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這些無節制的做法使中國很多小公司受到了很大的危害,對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也極為不利。結果,由于金融市場經濟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它在整個市場中的比例也在日益擴大,出現了經濟體制失調的現象,而中國的經濟體制結構也在進一步變化。

(二)阻礙實體經濟發展

在中國當前高速改革的經濟社會結構中,實業經濟發展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尤其是,由于許多國內行業正在遭遇政策變化,同時隨著信息網絡的發達,再加上新科技的進步,使得不少人都存在著被迫下崗的經營風險,這也使得實業經濟發展受到了重創。同時由于新的經濟常態的出現也促使了實業經濟社會進行改革與發展。目前,許多行業如房地產等都在使用虛擬經濟,造成了巨額的資本成本。而這種宏觀的經濟潮流也使工商業經濟社會日益缺少發展和壯大自身的能力,在無形之中也對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五、金融經濟和實業經濟互動發展的策略

(一)財務準則合理調整

在金融市場經濟發展中,政府必須采用宏觀調控措施,以維護市場的平衡發展。在政府追求金融財務政策的過程中,一旦因為業務的特殊性或政府提出的投資標準不適當,將會形成十分巨大的社會影響。所以,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金融服務規范,因為過于嚴厲或寬泛的金融服務規范都不利于穩定金融經濟結構和發展壯大實體經營。還有,有些企業存在的融資問題并不完全是由于財務政策的改變。所以,在建立金融機構財務管理規范的過程中,有需要綜合考量以下各個方面,實業經營中的企業就必須重視財務管理政策的改革,同時也要進行完善的內部決策管理,積極預警可能的融資危機,以及尋找合理的資金投資渠道。

(二)建設社會信用體系

在中小企業的長期發展,往往面臨著中小企業應收賬款的逾期現象,而一旦這種現象沒有有效得到處理,則不但對企業發展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同時對一個國家的經濟也將形成重大的危害。所以,中小企業在發展金融業務的過程中,就有必要進行客觀評價該公司的商業信譽情況,并按照客觀評價結論發展各種電子商務業務,為中小企業今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于網絡金融服務是一個虛擬經濟,因此中小企業對外部因素的影響也相當敏感,信貸額度的細微變動往往直接關聯著一個網絡金融服務體系的混亂,從而不利于中小企業改善實際經營,也是網絡財務的實效性。所以,我們需要積極建設社會信息系統,充分利用社會誠信體系來建設互聯網財務體系,并著重于對互聯網金融負責人的監督管理,以減少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可能性,從而使得中國的金融服務產業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

(三)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彌補傳統金融的不足

要讓金融經濟和實業經濟之間進行更加順暢的交流,就需要進一步優化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環境,從而使得相關政府部門可以在實施工作的過程中,調動相應的管理能力。有關行政機構應當充分關注與改革金融業發展環境,如實管理與引導,全面動員社會各階層,積極優化金融服務環境,真誠構建良好金融服務生態環境。目前,由于不少金融機構仍在實際業務流程中承擔部分業務責任,在將來的經濟發展中需要逐步去除它。在中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地方金融機構數量還有不少,其投資資金和股份的比例也很大。政府適當擴大機構的資本規模,保證在實施監督管理與調控工作過程中擁有的資本比例滿足維持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四)做好網絡金融體系的建設

同國外發達國家比較,中國的企業信息化開展時期相對較短。因為中國很多企業并沒有相對的時間采用電子計算機來管理財務活動,這就使得很難適應當前企業各類財務管理活動的現實需要,從而出現網絡風險的概率也相當大。所以,企業在開展各類網絡金融服務活動以前,就有必要針對當前現代信息技術的具體發展,積極建設網絡金融服務機制,有效預防各類網絡風險,以推動當前各類網絡金融服務的有效開展。

(五)政府做好監管和指導

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出現,虛擬行業的經濟總體增速提升,而虛擬行業的資本流向也不斷上升,給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增加了障礙。所以,地方政府就需要做好監督與引導,以有效突破制度與體系的束縛,進一步擴大實體經濟發展的資本流動,以持續提升政府收入水平。同時,還必須進行頂層設計,通過技術舉措減少政府直接投資額度,從而為減少證券發行等中小公司的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支持。另外,必須通過構建對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機構支持的科學評估系統與保證金體系,根據資本投入比例與收益的方向,對有關金融機構進行科學評估,對支撐實體經濟運行發展的金融機構做出科學評估。估值可以為嚴重偏離了現實經濟發展方向的政府機構尋求補償和問責制度,讓他們可以更好地控制其行為和產生更有利的社會影響,也可以推動實體經濟更好成長。

(六)改善金融機構的運作和治理

近年來,中央和各級政府部門對實體經濟,尤其是銀行予以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扶持政策措施不斷快速而密集地落實。所以,想要提升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品質與效能,除進一步提升金融的意識形態之外,還必須提升內部管理規范與運營實力。這就意味著激勵機制與威懾機制的有效協調,內部審批工作過程的進一步完善,風險機制的優化和誠信建設的水平不斷提高。在跨幾個地方開展調研時,調查表明一些地方性金融機構比大中型商業銀行更加靈活,這并不僅僅是因為這些金融機構靈活性,同時還在于它不需要多余而煩瑣的內部審核步驟,這也表明金融機構擁有很大空間可以進一步優化其內部機制。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中國的金融經濟成長得很快,但挑戰還是很大,所以需要妥善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合理制定金融政策,強化對金融風險的防控與監督管理,實現二者良性互動,推進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健康和發展。現階段,高速健康發展的市場已經給人們表現出了當前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局面,但同時也反映出了其給中國實體經濟運行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而實業經濟與金融市場關系的互動與融通,是推動當前國民經濟平穩發展進步的一個大前提,在當前金融市場中要充分體現了雙方的優點,共同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進步。

作者:陳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