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文言文改進策略
時間:2022-08-30 09:04:19
導語:新課標文言文改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新課標將傳統文化的學習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文言文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在語文教學中愈發重要。而當下文言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初中生文言文學習主動性差、教師教學模式化、教學評價單一化等問題依舊存在。因此,文言文教學應進行教學策略改革,調動學生積極性,更新教師教學觀念,落實多主體評價。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文言文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不僅可以豐富初中生的語言世界,加強對祖國語言的認識和了解,而且在品味語言的同時可以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韻味,對初中生的價值觀形成有著積極的影響。文言文作為中國文化傳承的載體,對文言文的學習也可以增強初中生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文言文有著獨特的意義和巨大的潛在能量。但如今文言文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語文教師不知如何教,學生不知如何學,教和學都面對著眾多難題,重點變成難點,無法發揮本身的教學意義,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的改進迫在眉睫。
一.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
目前部編版教材相較于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選文數量有一定程度的減少,但文言文占比卻呈上升的趨勢。文言文占比從36%增加到了40%,甚至在八年級上冊文言文占據了選文數量的50%,這不難看出統編教材對文言文有著較高的關注度。[1]新課標也專門對初中文言文學習做出了明確要求,強調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文言文教學研究也迎來了“小高潮”,引起了語文教學界的重視。
(一)豐富語言世界,提高語言鑒賞和運用能力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2]文言文相較于現代白話文最顯著之處就是語言的精簡凝練,僅僅用幾個字就可以囊括意蘊深厚的意象和作者復雜的情感,語言十分值得去“咬文嚼字”,常常是字止而意無盡,鑒賞文言文的語言是一種精神上的穿越和享受。文言文的語言常講究文字對仗且音律工整,讀來朗朗上口,長期的學習熏陶,對學習者語感的培養和文章韻律的理解運用有著極大的提升作用,而且對其他文體語言的鑒賞和運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除此之外,文言文作為一種文體,其語言的詞匯和語法有著其獨特之處,比如古今異義詞、主謂倒裝句、固定結構等,學習文言文,可以增加學習者的語言知識儲備,對各種類型的文言文可以進行簡單的鑒賞,甚至可以進行淺層的文言文創作,逐漸獲得文言語言能力。
(二)了解祖國歷史,促進交叉性學科教學發展
縱觀中華學術發展史,“文史不分家”的傳統仍在繼續,文學和歷史和語言文字相伴而生,互相作用,文言文就是三者結合的重要產物。文章寫作飽含了作者當時的想法與情感,而這種想法又多來自于當時作者所處的境際,稱作寫作背景或時代背景,也就是當時的歷史,或懷才不遇或帶兵出征或思鄉念親等,這種影響在文言文中得以體現。學習者在學習文言文時,通過對寫作背景的挖掘,不僅能夠更為深刻理解作者心境和文章內涵,而且對當時的時代歷史也有一定的了解,長此以往,會加深對中國古代歷史的了解,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上也會較為得心應手。文言文的學習離不開歷史學科的幫扶,而文言文的記錄則是對當時歷史考據的重要憑證,學習者在學習文言文的同時進行歷史的學習,學科知識的連接在一定程度可以歷史學科學習與語文學科的交叉性教學的發展。
(三)領略文化內涵,提高文化品位
文言文如酒,日久彌香。在語言背后,蘊藏著的是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和前人的智慧結晶。如今初中語文課本中文言文篇目,是眾多專家精心挑選經典中的經典之作,是有豐厚的文化內涵且值得學習者去學習,可以內化為自身的精神品質的文章。品讀文言文,學習者可以接收到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千年之勸;可以欣賞到王勃眼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秋日絕景;可以領悟到劉禹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高潔傲岸的節操……這些文言文都是作者嘔心瀝血之作,凝聚著最真實的情感。對這些優秀文言文進行品讀,從自然風光到學習進步再到人生態度,都給學習者不一樣的啟示。且文言文體裁類型多種多樣,有銘、賦、說、駢文、雜記等,文言題材的誕生以及興盛都可以顯示當時的文化風向,也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通過對各類型文言文的鑒賞和品讀,學習者的文化品位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現狀
(一)學生對文言文學習主動性差
新課改后,傳統文化在教育中愈加受到重視,文言文也成為了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與之全然相反,初中生卻對文言文望而卻步。據學者調查顯示,近80%的初中生了解文言文學習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但只有不到5%的初中生愿意主動學習,在這5%中,一多半更愿意學習駢文,原因是駢文韻律性強,易于識記背誦。[3]不可否認,由于時間久遠以及語言的自我演變,文言文所用的文字語言與現代漢語存在較大差距,盡管教材中的文言文字體已經呈現為簡體字,但是古代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的使用規則仍與現代漢語的使用有著很大的差異。比如說古今異義詞、省略句、通假字等,且文言文大多篇幅較長,與小學的古詩詞相比,詞語也偏僻拗口,部分文體韻律感偏差,在基本的朗讀環節就花費大量精力。初讀甚至連文章表層含義都無法了解,嚴重的影響了初中生學習文言文的自信心,極大地降低了自我效能感。而且初中生正處于敏感的青春期,對自尊、自信需求強烈,對困難和錯誤不愿解決,選擇用逃避的方式處理,在文言文學習初期大多數初中生找不到自信。長此以往,他們遇到文言文就缺乏興趣、拒絕學習,就算在教師的要求下被動學習文言文,目的也大多是應付隨堂提問和考試要求,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在文言文教學課堂上無法集中注意力,不愿聽教師的講解,對于文章的內涵無法理解,更不必說一些文言文基本用詞和句式的掌握。在面對課外文言文賞析時束手無策,更加加劇了學生的抗拒心理,看到文言文課文就生理性頭疼,翻頁略過,對文言文的學習基本選擇放棄。
(二)教師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化
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文言文的教學是重點也是難點。初中生對文言文學習接受難度大、理解無法深入、課堂互動難等困難讓初中語文教師對文言文教學一籌莫展,而文言文教學方式的創新又費時費力,且效果也無法保證,大多數教師不愿做出改編,仍沿襲以成績為衡量標準的“老一套”文言文教學模式,逐漸走向機械教學。大多數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依舊采取常規的教學方式,也就是教師講解學生聽。教師先逐字逐句的對文章進行講解,然后引導學生對重點語句進行賞析,講清楚文章的語言特點,最后表明文章傳達的情感或哲理,一套流程下來教師就認為已經完成了教學目標;甚至有些教師選擇單方面傳遞知識,自己把課文翻譯一遍,學生記好筆記,然后讓學生去機械記憶和抄寫,教師負責檢查,以此來應對考試。長此以往,教師疲憊不堪,學生一知半解,文言文教學停滯不前。其實,做好預習這一準備工作后,學生是可以依靠文下提供的注解將文章讀通讀懂,教師存在的意義在于幫助學生形成語境意識,及時解疑答惑,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而不是一味地在字詞句上糾纏。在學生基本技能得到完善的同時,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也應該得到發展,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應該學會將疏通字句與文章內容的理解結合起來組織教學。但事實往往大相徑庭,文言文教學一直在“背誦、翻譯、默寫、情感”的框架中苦苦掙扎。
(三)文言文教學評價單一化
雖然“素質教育”一直在不斷推行,但是“應試教育”仍對語文教學產生極大的影響,畢竟“中考”的壓力是客觀存在的。而文言文作為中考必考知識點,也無法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這就直接導致了教師講解過程存在功利心理,成績逐漸成為了文言文教學的唯一評價標準。文言文教學中教學反饋單向化,教師的整個教學的改進對學生實際作用甚微,仍是從教師和成績角度進行教學,強調背誦和默寫,從出題角度進行講解。比如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重點語句翻譯等,對于文言文的藝術手法的賞析和作者情感的品位都模板化答案,讓學生在考試時套用以求獲得優秀的語文成績,而對于學生自我感受和評價選擇忽視,扼殺了學生的自由思考和獨特審美感受,“立德樹人”被拋之腦后。長此以往,文言文的學習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美育的發展,還遮蓋了文言文本身的文化底蘊,語言特質無法發揮,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提升,文言文教學失去關鍵性意義。
三.初中文言文教學改進策略
(一)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適當普及文言文基礎知識
通過前沿學者的觀察,我們可以得知初中生之所以不愿意主動去學習文言文,是因為文言文的時代久遠,與初中生正在使用的現代漢語差距較大,學生的距離感很強,這導致遇到一篇文言文時,學生沒有基礎,無從下手,也就是說學生預習階段產生的困難,影響到了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到后續的課堂學習。[4]只有引導學生課前預習,解決文言文初讀的困難,學生才會有想要去進一步學習的興趣。針對學生困難點提供合適的預習方案。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在班內做一些簡單的調查,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要以事實為基礎針對學生的學習困難點去制作合理的預習方案,在制定預習任務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解決這些困難。比如說在制作導學案時,把文言文中生僻字的注音放在開頭,讓學生們借助注釋、字典查閱解決,之后可以羅列一些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對學生進行提示,在做完這些預習基本準備工作之后再安排朗讀任務,初讀的讀音問題就可以得到適當的解決。系統介紹文言文基本句式,讓學生對文言文語法初步了解。文言文成文年代久遠,語言特征在時代發展中逐漸消失,基本文言文知識的普及尤為重要。句式、語法知識的講解,比如說一些判斷句的固定形式,常見的出現在賓語后置句的詞,省略句的常用方法等等,甚至可以專門開一門傳統文化題材下的文言文鑒賞課,給學生營造文言文情境,其中的一些古代文化禮儀、習俗都可以作為切入點,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會大大增加。只有知識的講解走在課文的前面,學生才能走在困難前面,教學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文言文教學才能順利進行。
(二)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主體性
教學觀念影響教學方法。現在大多數教師缺乏對當下文言文教學現狀的了解和研究,一些經驗豐富老教師甚至在文言文教學前不備課,一種教學模式用幾十年。所謂的“一線”教師不僅僅指的是深入教學實踐的教師,更是教學觀念、方法跟隨最新教學理念的研究型教師。目前文言文教學存在教學模式化的困境,就是研究型教師缺乏的重要表現,所以語文教師需要更新教學觀念,走到文言文教學研究的“前沿陣地”,跟上學生學的需要的步伐,充分發揮學生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主體性。遵循課標要求,合理利用課程資源。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對語文課程標準有充分的掌握,對文言文教學意義要有正確的認識,并且落實到文言文教學中。《義務教育語文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指出:“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理念,注重吸收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盵5]語文教師應有打破固有教學模式的勇氣,要學會發揮時代優勢,比如說可以利用網絡上的文言文視頻進行講解,可以利用網絡歌曲幫助學生背誦記憶等。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還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關注教材與地方資源的聯系,比如學到《論語十二則》時,曲阜地區的教師就可以帶領初中生去孔子的故居參觀,身臨其境地品味“萬圣師表”的學術魅力,學到《岳陽樓記》時可以聯系到“建黨一百周年”,引導學生去贊嘆這些從古到今愿為國家奉獻一生的勇士們……相信學生,讓學生掌握課堂的主動權。文言文難教,是因為語文教師低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缺乏對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包容。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有學習文言文的潛力和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把課堂交給學生,可以是小組合作討論,也可以是個人解讀,讓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地表達對文言文的想法和心得,要對學生的思考予以肯定,并適時地進行點撥和引導,而不是牽著學生往既定的答案走。只有讓學生拿到課堂的主動權,文言文教學才會水到渠成。
(三)“以學生為本”,落實多主體評價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和學生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初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評價陷入了單一化的困境,過度強調考試成績,將教師作為教學評價唯一主體,忽略了學生評價也是不可缺的,單單依靠教師個人的意見,無法真正地找全教學的不足之處,也就無法促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文言文教學評價應該“以學生為本”,多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落實教師和學生雙主體評價。教師在文言文課堂教學結束之后,要關注到學生的接受情況和重難點的突破,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和課堂效果的評價,去改善教師的教學組織、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進行中增加教學互動環節,讓學生表達對于文言文重難點的看法,愿意隨時表現自己的理解困難,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向主動學習轉變;而在課堂后,教師可以采取問卷、訪談等方法讓學生對文言文教學做出評價,學生是評價利益的直接相關者,對于教學效果的評價是最合適的。文言文教學,教師教明白是一部分,學生學明白才是終極目的,而師生的共同評價是達到終極目的的必經之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是重中之重。教師要注重多從學生的角度看待文言文教學,考慮到初中生初學者的陌生感和距離感,不要太過急切地追求教學效果,文言文教學應該慢下來,引導著學生們共同去品味先輩們的事跡、才華和想法,走進古代,領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愿意學,教師慢慢教,文言文會一點一點在學生的生活乃至生命綻放光彩,這才是文言文教學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悅悅,任強.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文言課文選編特點分析[J].泰山學院學報,2021,43(04):115-122.
[2]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1.
[3]邱志新.語文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9.
[4]楊永瑞.部編版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優化策略[J].教育觀察,2020(31):126-127.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9.
作者:李炳愛
- 上一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工程測繪的應用
- 下一篇:公立醫院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