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服務老區鄉村振興路徑
時間:2022-06-21 15:04:12
導語:高職教育服務老區鄉村振興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育是改變和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力量及有效途徑。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應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探索高職教育服務老區鄉村振興的問題及路徑,與政府、社會、鄉村協力合作培育新型鄉村工匠,提升農民職業素養,鼓勵畢業生回鄉助力老區鄉村振興。通過培養人才、產教融合、技術研發等形式貫穿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生態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關鍵詞:鄉村振興;老區;高職教育;服務;人才
加快革命老區發展,助力老區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一環[1]。我國革命老區分布廣泛,大多位于多省交界地區,地理位置舉足輕重,是城市群、經濟區的重要支撐和生態屏障。有些鄉村地區位置偏遠,發展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當前,雖然老區鄉村振興發展取得了新成果,但受各種因素影響,制約鄉村振興發展的短板問題仍然存在,加快發展的壓力大,與其他地區相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
1高職教育服務老區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1.1高職教育激發老區鄉村活力
隨著鄉村產業建設和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不斷推進,人才缺口也不斷擴大。高職教育為老區鄉村培養新型農民和農村振興發展所需人才,是積累人力資本的有效途徑。學校可以以校企融合的方式辦好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經濟,助推產業升級,在服務產業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文化、黨建引領等方面發揮高職教育的優勢作用,為老區鄉村培養一批有文化、懂農業、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愛鄉村的人才隊伍。不僅培養和提供大批技術人才及勞動大軍,還在精準幫扶、科技帶動、資源融合、產教融合、創新創業、組織建設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動能示范和持續服務支撐,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1.2高職教育促進實現老區鄉村現代化
當前,城鄉發展不協調阻礙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要實現老區鄉村現代化關鍵在于科技進步,這就迫切需要學校培養科技人才,提升農民科技素養,加強科技創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把新興技術應用于老區鄉村的教育、生產、服務、管理等環節,創新生產經營模式,推動城鄉均衡融合發展。同時,進一步完善老區鄉村治理、鄉風建設、產業發展和鄉村經營等發展環節[2],形成老區鄉村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1.3高職教育促進老區鄉村產業升級
發展老區鄉村產業是實現農業高質發展的需要。從近5年高職畢業生就業的行業來看,農、林、牧、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需求增長明顯,畢業生在該領域的就業比例從2016屆的1.5%上升到了2020屆的2.3%[3]。高職教育為老區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動農業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發展,為多種新業態提供技術保障。同時,經濟多元化和農業產業鏈全面發展,將吸引更多人才和其他要素回流,不斷為鄉村發展提速增值。產業升級的同時,改善公共服務和保護生態環境,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1.4高職教育有助于實現老區鄉村文化傳承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區鄉村文化振興是提升村民精神生活質量,改善鄉風文明程度,增強凝聚力,提高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高職教育可以深入挖掘老區革命傳統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4],并融入到課堂教學情景中,增強學生對老區鄉村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將老區革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緊密結合,傳承創新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綠色文化,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普及先進文化,實現鄉村文明新氣象。
2高職教育服務老區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
2.1人才培養與老區鄉村振興需求不匹配
學校對服務老區鄉村振興人才的培養滯后于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鄉村在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既懂農業又懂新技術的復合型創新型實用型人才。隨著農業農村改革深入推進,產業持續轉型升級,新型職業農民的數量和質量與鄉村發展需要相差甚遠。隨著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的發展,學校有些培養規劃和培養內容已經跟不上發展需求,有的專業設置、課程教學和鄉村產業結構不能很好地對接。涉農專業建設滯后,生源不足,社會認同度低。
2.2政策執行浮于表面
高職教育在服務老區鄉村振興時,缺乏清晰的指引和有效的驅動,對其扮演的角色認識不清,缺少明確的理解和定位,無法準確實施有效的角色行為。有些學校認為只有農業院校和涉農專業才與鄉村振興有關,處在觀望狀態,或處于表面、被動參與層面。學校沒有把鄉村振興戰略深入融入教學科研,沒有把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聚焦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需求[5]。
2.3激勵機制還不夠完善
教師的職能發揮對鄉村振興的服務成效非常重要。在激勵教師投身老區鄉村振興服務的機制體制還不健全的情況下,教師服務的主動性不強,參與度不深。教師同時承擔多項任務,任務繁重,盲目進行服務工作,會導致服務缺乏規劃性、系統性、科學性,服務形式單一。2.4培訓和服務成效不明顯學校、政府、企業和鄉村之間還沒有形成合力。由于缺乏配套激勵機制,社會資源融入不足,學校服務鄉村的積極性不高,對口幫扶方式比較單一,針對性不強。服務老區鄉村振興的平臺較少,溝通交流時間較短,溝通流于表面形式。當前針對職業農民的技術技能培訓投入不足,目標不明確,缺乏標準,脫離實際,同時農民參加培訓的動力不足。因此服務成效不太明顯,有些服務項目并沒有產生經濟回報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高職教育服務老區鄉村振興的路徑
3.1以教育推動老區人才振興
1)對接鄉村人才需求,構建精準化人才培養體系。閩西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各個院系培養軟件技術、建筑技術、環境設計、電子商務、財務、市場營銷、旅游管理、醫護等方面的人才;通過繼續教育學院開展社會培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共同助力鄉村振興。比如財經商貿學院加快培養電商物流人才,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促進電商物流生態圈的建設,發展電商物流產業集群。文化與旅游學院可以發揮園林景觀、旅游管理、藝術設計等專業優勢,輸送旅游服務、環境設計等人才。以紅色旅游為基點,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加強對紅色旅游、紅色文化的宣傳和服務,推動創建特色小鎮和生態鄉村。教育與藝術學院和醫學護理學院加強對鄉村幼師和鄉村醫護人員的有效補充,提高公共服務水平[6]。2)創新教學方式,打造特色專業(群)。首先,學校結合當地產業特色開設符合當地鄉村振興發展方向的課程或實訓項目,開發鄉村特色教材,打造資源共享平臺,構建農業生產教育資源的特色平臺。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全面加強機電一體化(智能環保裝備制造)和電子商務(現代商貿)兩個專業群建設,以專業群為核心打造教學團隊及專業品牌,形成對接產業的特色專業體系。財經商貿學院可以設立鄉村電商特色課程,助力閩西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和品牌建設;開設鄉村會計選修課,服務鄉村經濟。其次,模擬真實工作環境,在專業教學中進一步疏通渠道、搭建平臺,解決人才培養與農業生產脫節等問題,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習、實踐機會,這樣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更快進入工作狀態。最后,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訓[7],提升本土農民、返鄉創業人員、退役軍人的技能水平。由于鄉村人才培訓的需求量大,可以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服務模式,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媒介等技術形式,針對不同的群體,開展模塊教學,使職業教育服務走向數字化、信息化與專業化。3)不斷提升高職教育服務老區鄉村的質量。首先,增強專業教師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組建由政府部門人員、相關行業企業的專家、學校不同專業教師組成的師資庫,打造一支鄉村培育師資隊伍。同時可以通過專業技能比賽、專業技能培訓、企業頂崗實習、專業項目研究等途徑增強專業教師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技能。其次,學校要不斷加強內涵建設,提質培優,增強科研培訓的實效性。加強項目的實踐性、科技性和創新性,才能有效助推鄉村振興。學校應通過調查、座談、研討等多種形式深入調查,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和搭建平臺。整合多渠道的農民科技培訓和培養資源,建立以政府為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和產業帶動的培訓機制,提高農民技術培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8]。
3.2以技術推動老區鄉村產業振興
1)產教融合助力科技創新。首先,學校可以設立老區鄉村振興研究中心,打造老區鄉村振興技術培訓基地,協同地方企業、政府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政府、高校、農科院、企業、鄉村”聯合育人合作平臺,共同參與相關課程的建設與設置工作,并定期邀請相關專家到學校開展講座或交流活動,以實現學校與鄉村產業、企業之間的有效對接。閩西職業技術學院與重慶博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閩西鄉村振興博恩研究院”,培訓更多的優秀經銷商、代理商、農業種植大戶等,實現品牌強農。其次,學校要積極與農業企業或機構合作,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目前閩西職業技術學院與福建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數字經濟產業學院培養復合型數字應用人才,搭建數字經濟領域的實訓實習和創業創新基地,引入平臺生態企業實習項目,服務鄉村數字經濟發展。再次,學校可以建立鄉村創新創業工作室,建設學生創新創業鄉村基地園區,把創業、創新、創造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用創新創業成果服務鄉村[9]。學校和有關企業協會共建“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支撐和服務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最后,利用專業師資、實驗室、科研項目等,加強農副產品加工、種植、旅游、電商等方面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出有實用價值、產出效益的新技術,打破老區鄉村產業發展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低的制約。2)激活幫扶意識,推廣新技術。搭建“鄉村對口幫扶項目”平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活動,在下鄉幫扶過程中了解農業產業文化,并從中獲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必要性[10]。各學院培育科技服務隊伍,選派科技特派員,舉辦“農業科技下鄉”活動,教師帶領學生為鄉村提供各種專業技術技能服務。城鄉建筑學院的學生可以在老師指導下,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儀器設備對鄉村的建筑進行認真測量,通過CAD繪制平面圖、立面圖,為后期軟件建模、實體建模做好準備。財經商貿學院組織老師到鄉下向農戶介紹電商知識、新媒體技術運營知識,指導農民使用電子設備、微信等制作農產品宣傳短視頻,發展“直播+短視頻”農產品營銷模式。醫學護理學院的師生到鄉村宣傳健康知識并進行義診活動,送醫送藥下鄉。生態環境學院的師生下鄉進行環境檢測和食品加工等技術宣傳,加強鄉村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實現綠色轉型。
3.3以文化傳播推動老區鄉村文化振興
首先,教師在課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強農興農”等思政元素。同時,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和就業觀念的塑造要齊頭并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抓住鄉村振興新契機,把服務鄉村振興列入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糾正目前社會對鄉村就業的認知偏差,鼓勵學生參與“三支一扶”、返鄉創業等。其次,學校加大宣傳力度,促進文化振興。通過開展“紅色工匠”主題教育活動,打造“匠心文化”品牌,把“紅色文化”帶進鄉村,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教育與藝術學院開展“文藝下鄉”活動。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下鄉講黨史、話黨情,豐富鄉村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生態環境學院下鄉宣傳生態文明建設,倡導“綠色消費”“綠色農業”“綠色生活”等。最后,開展“鄉村文化進校園”活動,將涉農企業的優秀成果或民間文化藝術引進學校展示,激發學生對農業領域的興趣。學校或企業可以聯合起來舉辦鄉村技能比賽和活動,如“園藝競賽”“茶藝競賽”“鄉村旅游文化節”等。閩西職業技術學院舉辦“紅古田杯”直播電商創新創業大賽,把紅色文化和特色農產品進行推廣,把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農業發展優勢,促進老區鄉村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致富。
作者:謝暉穎 單位:閩西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商貿學院
- 上一篇:高校足球訓練教學創新策略
- 下一篇:分流制排水系統處理工藝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