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18:31: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醫入門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藏象學說教學論文
【關鍵詞】藏象學說;教學
《中醫基礎理論》是學習中醫的入門課,藏象學說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學內容。但是由于中醫學的基本理論產生于二千多年前,內容古樸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與現今不盡相同,這些都令初學者難以掌握。如何提高學生對本章內容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中醫藏象學說的理解,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就此,筆者結合個人教學體會,談幾點粗淺看法。
1講清西醫、中醫臟腑器官的區別
中西醫學是在不同指導思想、思維方式影響下形成的不同醫療體系,由于看問題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果。因此,中西醫學中所涉及到的臟腑或器官雖有共同的稱謂,但本質上兩者差別很大。所以,在給學生授課時,必須要將這一點強調清楚。以便同學在后面的學習中能夠更好理解相關知識。我們可以舉例講解這個問題:西醫中肝的本名應為Liver或hepar,西醫學傳入我國,借用了我們約定俗成的“肝”這一中文稱謂來表述西醫中的Liver這一器官。所以西醫中的肝是一個消化腺,是人體的化工廠;而中醫學中的肝則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調節血的蓄溢的一個臟??梢娭嗅t的肝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雖然其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有很大差別。其余臟腑中西醫概念的異同與之相仿。通過這樣的講解,可以使學生全面了解此問題的本質與核心。
2以氣為紐帶,系統介紹各臟腑的生理功能
中醫學中所講的氣,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臟腑的很多功能活動都要依賴氣的運動變化而實現。所以在講授臟腑的功能時,可以初步講授氣的功能特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演各臟腑的功能,同時闡發臟腑生理病理與氣的聯系。例如在講授肺的生理功能時,先講肺氣的運動特點:宣發、肅降,正是基于肺氣的這些運動,才產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應: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輔助物質的輸布代謝;脾氣的運動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運化水谷、統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氣以降為和,所以胃氣也助六腑傳化糟粕。在藏象學說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這些內容,所以在講授時應以氣的運動變化為主線,先講清臟腑與氣的這些聯系,然后再講解由氣的運動變化所產生的生理效應—臟腑的功能,進而延伸到各臟腑的病理變化。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使課程的內容更具有邏輯性,同時,也可以兼顧講授內容的前后聯系性。氣的概念比較抽象,我們在這里講了氣與臟腑功能的關系,就可以增強學生對氣的感性認識,在以后講到氣的概念時,學生就會覺得確有其物,而且這樣做也能夠使同學們充分認識到氣的重要性。
高等中醫藥院校繼續教育論文
一、存在問題
(二)政策配套不足
長期以來,高校里有人認為繼續教育是高校教學工作的“副業”,有剩余的資源和精力就開展一些,沒有條件就不必開展。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高校即使是開展成人繼續教育,也僅限于零打碎敲,不系統、不規范,更不用說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繼續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高等中醫藥院校的繼續教育長期存在資源配置不合理、經費投入缺乏、沒有經濟手段和激勵機制等問題,以致開展繼續教育工作缺乏足夠的自主性和靈活性,無法盤活市場,辦學效益極低。
(三)繼續教育學院定位不明確
目前,許多高等中醫藥院校的繼續教育學院,不僅是管理學校繼續教育的職能部門,還是承擔一定辦學任務的辦學實體,職能的雙重性造成學校對繼續教育學院定位的模糊不清。繼續教育學院在具體實施辦學任務時,被視作辦學實體,但沒有相應的教學資源調配權及經費使用調控權,難以很好地履行管理職能;而在福利分配時又被視作管理部門,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難以充分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此外,絕大部分高校的繼續教育管理機制仍然沿用傳統的封閉式管理模式,繼續教育仍處于計劃經濟時代買方市場,已很難適應社會人力資源開發市場的快速變化。
(四)辦學模式單一
微型講座臨床醫學論文
摘要:臨床醫學知識紛繁復雜、枯燥乏味,采用微型講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提早接觸與臨床常見疾病有關知識,同時也激發學生學習基礎醫學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利用醫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微型講座是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思考和探究臨床知識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微型講座;臨床醫學專業;臨床知識
剛剛進入醫科大學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都懷揣著美好的夢想,希望能成為一名妙手回春的醫生。但是大一與醫學有關的只有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和中醫學概論,其他都是一些公共基礎課程。因此學生常常會有疑問:“學習這些知識有用嗎?我們是西醫臨床,為什么還要學習高深莫測的中醫?”由于學習的知識與學生夢想相差甚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會大大降低。因此,面對厚厚的醫學專業書籍以及許多需要記憶的知識點時,學生往往會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受挫感。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主要培養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學生只有明確將來的發展方向,也就是了解自己未來的職業具體是做什么的,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占據主動。比如美國公共衛生學院的學生入校一周就開始接觸患者,包括角色體會、床邊訪談等,對于臨床專業學生的入門教育非常有必要[1]。但是國內大多數醫學院校學生剛入校就去臨床接觸患者是不可能的。如何在大一學生中有效滲透臨床醫學知識,讓學生在入門醫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可以接觸到臨床。我們學校是由輔導教師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學生的工作,班主任主要從學習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和幫助。因此,為了讓學生提早接觸臨床知識,我們班從大一開始就組織學生針對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病、多發病開設學生微型講座,使學生對臨床疾病有了一定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學習醫學基礎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培養。
1微型講座的模式
大學舉辦各類學術講座對學生拓展專業知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多種能力的培養。學術講座一般是專家將知識在較短時間內通過演講傳授給學生[2]。學術講座一般專業性很強,對沒有基礎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在“聽天書”,達不到講座預期的目的。我們組織的這種微型講座是由學生獨立完成的講座,學生是主角,即由學生獨立查閱文獻資料,然后自講、自評、自我探究、自我總結和分析的小型班級講座。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確定講座的主題,引導學生查閱資料、討論和交流,并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答疑。與學術講座有所不同,微型講座強調的是小、實用和有效?!靶 敝傅氖轻槍σ粋€臨床小問題或一個知識點開展的班級活動;“實用”和“有效”強調的是講座主題要圍繞與臨床或正在學習的醫學基礎知識展開,其目的在于消除學生對臨床醫學知識的疑慮和神秘感,減小學習醫學的難度,了解醫學基礎知識是臨床的靈魂,并充分體現了臨床緊密結合的教育理念。
2微型講座開設的步驟與方法
BOPPPS模式在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學基礎課程采用BOPPPS模式進行教學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2021級針推、骨傷專業兩個教學班為研究對象,其中,骨傷班為對照組,針推班為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實驗組采用BOPPPS教學模式,對比兩組研究對象問卷調查結果、單元測驗成績及期末試卷成績、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總成績,評估兩種教學模式應用于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教學質量。結果: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有效主動參與學習、達到學習效果指標與單元測驗成績、期末試卷成績、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總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中醫學基礎課程采用BOPPPS模式進行教學,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增強學習效果,提高學生中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成績。
[關鍵詞]BOPPPS模式;傳統教學模式;中醫學基礎課程;應用效果
BOPPPS模式作為新型教學模式,始終秉持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和教學反饋。BOPPPS模式通過分解課堂教學過程,采取微型教學的方式對教師的培訓過程進行演練,讓教師在短時間、高強度的演練過程中,可以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審視和改進,從而提升教學質量,達成教學目標[1]。BOPPPS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前測后測的環節設計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和課堂學習的效果,參與式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最后教師通過作業布置、測試結果總結,查找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活動。中醫學基礎課程主要包含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兩部分內容,其知識信息量大。此外,中醫理論博大精深,其中運用大量專業術語,引用古代文獻原文,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學生學習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大量知識的灌輸,使學生被動地接收,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興趣降低、不會思考、懶于思考、動手能力不強等問題,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中醫辯證思維能力。中醫學基礎作為中醫藥類相關專業的基礎課,該課程面對的教學對象為針推、骨傷、中醫養生、中醫康復、康復治療技術、中藥等多個專業的學生。在設置教學課程時,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然后,在此基礎上,明確各個專業的教學內容及目標。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都是被動學習,但中醫學基礎課程具有較強的辯證性,需要學生用理性的思維去主動參與學習[2]。本次研究以2021級骨傷和針推專業兩個教學班的學生為觀察對象,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分析BOPPPS模式在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研究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研究資料以我校2021級針推、骨傷專業兩個教學班的104名學生作為觀察對象,將骨傷專業的55名學生作為對照組,針推專業的49名學生作為實驗組。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28例,年齡18~20歲,平均(19.13±0.46)歲,實驗組:男15例,女34例,年齡18~20歲,平均(19.36±0.42)歲。兩組學生均來源于高考統招生,其入學成績、學習基礎條件等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二)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實驗組采用BOPPPS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具體的教學環節設計包括以下幾點:(1)B(bridge-in):將臨床案例、中醫名家故事與中醫傳統文化知識導入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中,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O:(ob-jective):教師在授課前可告知學生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學習。(3)P(pre-assessment):前測可以利用云課堂、課堂派等學習App進行測試,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學習狀態,以及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便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4)P(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作為BOPPPS教學模式中的核心環節,學生可以參與到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案例和啟發式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知識講解,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營造學生的參與式學習氛圍,實現師生交互式學習;也可采取情境教學、小組討論等方式,對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重點內容進行講解。在中醫診斷部分教學中,學生可以扮作患者,模擬臨床操作,提高實踐動手能力。(5)P(pre-assessment):若無充足的課堂時間,可在課后進行后測,通過作業考核、投票問卷等形式,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與本次教學效果的評價。(6)S(summay):梳理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強調重點難點,鞏固學習目標。(三)觀察指標對參與本次研究的2021級針推班和骨傷班學生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問卷統一發放,有效回收率為100%,對比其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學習參與度、達到學習效果評分、單元測驗成績、期末試卷成績、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總成績。其中,終結性評價成績為學生的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在總成績中占比80%,形成性評價為學生出勤、作業與測試成績,在總成績中占比20%。(四)統計學分析用統計學SPSS22.0軟件分析各項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中醫藥文化教育問題研究
眾所周知,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之一,是我國上下五千年燦爛文明的瑰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學內在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化理念)和外在的行為規范(文化實踐)、器物形象(文化環境)的總和,可以說,中醫藥就是一門根植于中醫藥傳統文化中的實踐性科學。在西方醫藥進入我國之前,是中醫中藥使得華夏民族能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抵抗疾病,得以繁衍,生生不息。因此要想學好中醫藥,真正領悟中醫藥的精髓,必須首先了解產生中醫藥的文化沃土,了解其產生的背景和發展歷程。而作為培養中醫藥人才的主要力量,中醫藥院校重視對學生進行中醫藥文化的熏陶,科學地設置文化教育課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
1中醫藥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經中華文明演化而形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點和面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成果、觀念形式的整體集合和表現。這是一種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民族特色鮮明、內涵海納百川的文化[2]。中醫藥文化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吸取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學、天文、地理、道家、儒家、佛家及諸子百家學說的精粹,具有無限的魅力與價值,中國傳統文化即中醫藥文化的堅實根基[3]。中醫藥文化的研究范疇主要包括:中醫藥學形成與發展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中醫藥的語言文獻,中醫藥學的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價值理念、文化功能和人文精神以及歷代名醫名家的生平及學術思想等[4]。了解中醫藥文化,既是學習中醫藥理論的必須,也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果。不少教育大家都有類似的總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的藝術在于讓學生喜歡你講的東西”。讓學生了解知識產生的背景,多讀經典,不僅有利于理解知識本身,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繼而思考、總結、創新。如果一味采取“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方法,不能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知其所以然,即便考試得高分,知識也可能未成體系,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由此可見,中醫藥院校應重視加強中醫藥文化教育,激發學生學習中醫藥的興趣,樹立學習中醫藥的信心。
2中醫藥文化教育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辨證思維
中醫藥的基本理論即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辨證的思維一直貫穿于中醫藥發展的始末,也是中醫藥歷經千年得以生存、不斷被現代科學驗證的瑰寶。中醫藥文化起源于先進的中國古代哲學,擁有豐富的辨證理念。也正是因為“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辨證觀,使得中醫藥和以抽象思維為特征的西方醫藥相區別。西方醫藥著重從微觀層面上分析,針對的是疾病的致病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等,對待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檢測手段、治療手段往往一致。而中醫藥更偏重于整體的“和”,講究身體各部分陰陽平衡、和諧統一,通過辨證采取個體化的診療方案,目的是通過醫藥干預使患者恢復到病前整體“和”的狀態。而中醫藥宏觀的整體觀念和辨證思維更符合現代“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5]。而恰恰是這種宏觀和辨證的思維與注重抽象的現代科學思維的差異,使得我們大部分被現代科學思維培養大的學生難以接受和理解,包括現代大眾對中醫藥的猜疑和不信任也主要基于此。要想教好中醫、學好中醫,首先就要鍛煉自己的辨證思維,而學習和普及中醫藥文化是獲得辨證思維的唯一鑰匙。中醫學的許多概念如陰陽、五行、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以及“觀物取象”及“取類比象”等認識事物的方式,無不源自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有利于培養中醫藥人才以及增強大眾對中醫藥的信心。
3中醫藥文化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醫德仁心
翻轉課堂在中醫基礎教育的應用
摘要:現代教育在知識日新越異的年代中不斷進化,“以教學為中心”正在向“以學習為中心”轉變。隨著國家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力度在不斷加大,作為中醫藥發展與傳承的重要環節,中醫教育更應該順應時展,采取新的教學手段,克服中醫理論教育中存在著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手段單一,考試手段陳舊等問題。筆者結合新型翻轉課堂教學法,在中醫學基礎理論中開展翻轉教學,以學生成績及學生滿意度為評價指標,探索翻轉課堂在中醫基礎教育中的價值。
關鍵詞:中醫基礎;翻轉課堂;教學改革;主觀能動性
1背景
現代教育在知識日新越異的年代中不斷進化,以“以教學為中心”正在向“以學習為中心”轉變[1]。翻轉課堂就是基于這種變化的產物,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課前完成教學視頻的學習,針對性的練習,然后師生在課堂上一起完成交流討論、協作探究和答疑解惑等活動的一種顛倒式教學模式[2,3]。中醫基礎教育做為我國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西醫教育而言,既有相似性,也有其不同之點。相似性在于兩種醫學教育模式均是以課堂教育為主結合臨床實踐的教育,不同點在于中醫基礎課程理論相對靈活與發散,更加需要學生在教育中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這恰恰切合目前翻轉課堂的應用要求。中醫教育更多是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不完全接軌初高中所學現代科學技術知識。這導致很多剛進入大學的中醫專業的同學感到有些不適應,上課時對陰陽五行理論往往有天然的割裂感,知識點的學習與吸收有一定困難。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感受的更多是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快節奏的生活,很容易稀釋課堂上積累起來的一點傳統文化底蘊。體在現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是學習往往在每一章節前15-20分鐘能集中精力聽關于中醫理論的引入環節,但隨著理論的深入,學生的精力集中趨勢會大打折扣。在期末考試中,我們往往仍以試卷出題形勢考查學生,對紙面以外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團隊攜作等缺乏相應的引導與評價。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多媒體技術的日益成熟,翻轉課堂模式已經逐步走入課堂并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4]。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近三年來在《中醫學基礎理論》課程中試點開設翻轉課堂,提升了教學效果?,F就翻轉教學在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運動展開摸索。
2方法
《中醫學基礎理論》是中醫學的入門課程,其中涉及中醫學哲學基礎以及對疾病病因病機的認識。以往的填壓式教育往往以老師單純講授為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能得以有效發揮。翻轉課堂教學法的開展,在《中醫學基礎理論》中,同學們具有一定基礎后,我們用6個學時時間進行全翻轉課堂教學。以川北醫學院中西醫臨床醫學系2017、2018、2019級學生為例,筆者將每個年級《中醫基礎理論》臟腑部分知識進行翻轉教學,具體手段如下。首先,為了便于大家課前討論交流,以寢室為單位將同學們分成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在開展翻轉課堂前兩周收到翻轉任務,并推薦一名發言同學,就預選設定的中醫基礎中五臟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準備20分鐘的PPT,結合課時,我們按排10名左右同學上臺,在翻轉課堂上面向授課教師及全班同學進行講解。其次,由于每一屆同學學習的積極程度及性格有所差異,為了調動有所同學的主觀能動性。筆者事先并不指定上臺的學習小組。同時為了保護同學們展現自我的極積性,我們在翻轉課堂開始前先詢問同學們上臺演講的意愿,如果同學們積極性較高,要求上臺同學超過翻轉名額,則采取隨機抽簽方式決定名額;如果同學們較為內向,主動上臺名額少于預設值,為確保每個小組均參與課前準備,筆者在翻轉課堂開始時按名單隨機抽取6-8個小組代表上臺。最后,每名上臺的同學均會被臺下的同學進行投票評價,依據獲得票數的多少,予以前三名相應的物資獎勵。
中醫學教師教學能力研究
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和靈魂。群眾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推動者以及社會歷史發展最終的成果享有者,因此,我們的一切事業都應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尊重實踐,實事求是,既依靠人民又引領人民前進。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貫徹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之中,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系列輝煌成就[1]。中醫學是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實踐積累而形成的醫學體系。中醫學的千年傳承,離不開系統的理論體系、豐富的治療方法、嚴謹的組方原則,更離不開“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中醫學認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種以人為貴,重視人的生命價值的認識是中醫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也是新時期中醫傳承的重要內容。中醫學幾千年的薪火相傳,也始終不離人民之本。對中醫學教師而言,在當代中醫教育模式下認真學習群眾觀的理論和方法,具有提高理論水平和提升教學能力的積極意義。
1以人為本轉變教學觀念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教學活動的主體同樣是人,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教學活動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因此“以人為本”應該包括“以教師為本”和“以學生為本”兩方面的內容,二者并不矛盾,而統一于恩格斯“歷史的發展是人民群眾合力的結果”這一觀點。1.1教學應堅持以教師為本。以教師為本之“本”,當作“執掌、統轄”之意解。蘇聯教育家凱洛夫認為:“教師本身是決定教學的培養效果之最重要的、有決定作用的因素……教學的內容、方法、組織之實施,除了經過教師,別無他法。”[2]以教師為本,是教師功能作用的一種客觀描述,是教學規律的正確反映[3]。教師要明確自身的主導地位,既不做高高在上的“教皇”,也不做不負責任的“導游”。烏申斯基說過:“教育者的人格對年輕的心靈是一種巨大的力量,無論是教科書,還是道德篇言,或是獎懲制度,都代替不了這種力量?!敝嗅t學教師應注重“德才雙修,以德為先”,一如晉代隱士楊泉所指:“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對于黨員教師而言,這種責任感也是“黨要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引導群眾前進”群眾觀的具體體現。1.2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之“本”,當作“根基、主體”之意解。教學過程中,學生本身是以主體人的身份存在的,其根本意義在于在教學中要把學生的有效學習與健康發展作為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3]。以學生為本,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觀念在教學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更強調因材施教、因業擇術、以術傳道。正如《學記》所說:“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痹诮虒W實踐中,中醫學教師應借鑒其他學科專業的先進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PBL、BOPPPS、MOOC和翻轉課堂等,借他山之石傳中醫之道。
2尊重實踐改進教學方法
鄧小平群眾觀強調“尊重實踐、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要向群眾學習,了解群眾的實際情況和問題,以便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在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的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同一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必然會出現差異。作為教師,我們要尊重這種差異,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既“問需”又“問計”,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找到組織教學的最佳方案。事實上,教學方法的改革源于學生強烈的需求,有調查表明[4],專家和學生對課堂教學最不滿意的是教學方法和手段。近年來,教學方法改革一直作為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受到政府、高校和教師的高度重視。目前的教學中可選擇的方法很多,比如問題式教學、案例式教學、PBL教學、三明治式教學等等,關鍵的問題是優化選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學方法是否適用,只能依靠教學實踐來檢驗,并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從歷史的角度看,沒有一種教學方法可以解決所有的教學問題,因此推陳出新是教學方法發展的必然和常態,對傳統教學方法只要加以完善,合乎教育發展潮流,也可以做到舊法新用。就當前西方教學方法的發展特點來看,單一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太可能達成日益豐富的教學目標,有效的教學方法往往是幾種方法的有效綜合,形成方法的群體[5]。中醫藥知識薪傳不息,得益于不斷傳承和發展的中醫教育。由于其理論和實踐性都很強,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兼顧思維訓練和技術掌握兩方面內容。正如《禮記•學記》所云:“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睂τ谥嗅t教育而言,必要的教學方法與技能實踐是優質課堂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們應在尊重醫學實踐規律的基礎上改進教學方法,以期更好的教學實效[6]。
3實事求是提高教學質量
中醫學研究生中醫經典學習探討
摘要:“讀經典,做臨床”是名老中醫的必由之路,也是當今中醫類研究生培養的短板。隨著目前醫療環境改變,社會對中醫類高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各級院校應重視中醫類研究生階段中醫經典的學習和培養。文章系統總結中醫院研究生培養階段學習經典存在的問題,如學生對中醫經典學習的缺乏興趣、動手機會少,實踐形式較單一、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中醫人文教育缺失等,結合作者單位經驗并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和建議,加強研究生中醫內涵建設、夯實中醫基本功底,提高中醫診療水平,以期中醫學子臨證中學用經典、會用經典、活用經典。
關鍵詞:中醫經典;研究生;人才培養
“不讀《靈》《素》,則不明經絡,無以知致病之由;不讀《傷寒》《金匱》無以知立方之法,而無從施治。”[1]中醫幾千年中涌現出不勝枚舉的著名的醫家和著作,但僅有對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建立起過重要奠基作用,或對辨證論治體系的確立有巨大貢獻的著作才能堪稱經典[2-3]。中醫經典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需要后世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挖掘經典背后的現實意義,對于現代醫學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4]。除此之外,中醫經典是中醫臨床的基礎,是中醫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熟讀經典才能夠對中醫的四部經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認識,建立中醫的思維方法和思路,同時學好中醫經典是成為“良醫”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文章將對中醫學研究生培養階段學習中醫經典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思考和建議。
1目前學習中醫經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對中醫經典學習興趣缺乏或重要性認識不足
文獻研究發現,絕大部分中醫類研究生都認為應該學好中醫經典[5];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然而實際調查中得出中醫類研究生對中醫經典學習只有少許興趣,多數原因歸結于畢業就業壓力大;中醫經典晦澀難懂,閱讀名家醫案醫籍不能完全深諳其道;中醫操作中,望聞問切四診水平,脈診能力弱,每次問診都需要借助現代醫學檢查,學習的自信心在平日臨床診療過程中嚴重受挫;部分研究生反苦于沒有古籍,導致涉獵范圍受限,心情煩躁,久之學習中醫經典的興趣銳減[6]。
民國時期嶺南醫學文獻論文
【摘要】本文在查閱大量民國時期嶺南醫學文獻的基礎上,總結出這一時期的嶺南醫學文獻具有承前啟后、注重實踐、形式多樣、臨床分類清晰及引進自然科學成果等特點,從一個側面展示出嶺南醫學是祖國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中醫文獻嶺南醫學特點民國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素問·異法方宜論》就認識到“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所聚也”。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習慣、人群體質的差異,導致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臨床證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區的醫家風格和醫療特色。嶺南醫學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建成于1924年,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建校的基礎,該校所收藏的民國時期嶺南中醫文獻比較齊全,這部分藏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國時期嶺南中醫的學術思想和發展水平,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筆者近年來在整理這部分藏書的同時,總結了這一時期嶺南醫學文獻的特點。
承前啟后,理論水平不斷提高
民國時期,中醫著述沿自清代以來的特點,重視對古典醫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論上有所提高。對于《內經》、《難經》、《傷寒論》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經過系統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說而予以補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陳伯壇的《讀過傷寒論》林清珊序云:“仲景書必跳出旁門可讀,……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書還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編曰《讀過傷寒論》,不讀則拾人牙慧,……是書乃傷寒論之文讕,先生即張仲景之書記,兩本書若作一本讀,則此解如蔓藤,覺有傷寒論為之前,是書宜今亦宜古?!保?]在近代教育體系確立之后,以一部經典、一家注疏作為教材的傳統方法已不能適應,必須適應發展需求,將中醫典籍的研究與新式教育體系相結合。對中醫理論不僅作系統的整理,而且聯系實際,去粗取精,進行發揮和提高。如盧朋著的《藥物學講義》務在“博取眾說,去其重復,擷其英華,發揮藥性之本能,提挈藥用之綱要,……又益以各種醫書,補其未備,旁及西說,作借鏡焉”[2],盡量采用各家之長,以啟迪思路。
拓展性教學在基礎護理學的應用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醫療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護理作為醫療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發展同樣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A護理學作為護理的入門學科,它對學生掌握相關護理知識有極大的幫助,而拓展性教學對基礎護理學的實踐課程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對拓展性教學在基礎護理學實踐課程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拓展性教學;基礎護理學;實踐課程;拓展性教學應用;實踐與應用
對于醫學生而言,臨床護理是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良好的臨床護理能力不僅可以幫助醫學生更好的掌握病人的情況,還可以在必要時給病人及時的幫助。隨著我國執業醫師法的實施,社會對醫學生的臨床護理能力要求不斷提升,而基礎護理學作為臨床護理的技術性學科,通過拓展性教學則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臨床護理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問題處理能力與思維能力,因此,對拓展性教學在基礎護理學實踐課程中的應用進行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拓展性教學在基礎護理學實踐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為了使得醫學生能夠在基礎護理學實踐課程中得到更多的收獲,在我國許多醫學院校的基礎護理學實踐課堂都引用了拓展性教學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多個院校拓展性教學的調查情況來看,拓展性教學在基礎護理實踐課程中的具體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首先,在基礎護理學實踐課程之前,老師會按照學生的特點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一個小組都由各自的老師帶領。其次,在課堂上,整節課被分為了三個部分,分別是臨床見習部分、集中授課部分以及臨床實踐部分。和傳統的授課形式相比,拓展性教學模式增加了臨床實踐這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會接觸真實的病人,并對病人進行護理操作。在傳統基礎護理學的實踐課程中,學生一般是通過“老師授課、課后假人練習”的方式進行實踐的,然而對于學生而言,面對假人的練習并不能完全感受到真實面對病人時的緊張,也無法完全做到對待真人時的認真,當然也無法了解一些護理時突發狀況的解決方法,這樣對于學生能力的提升是沒有較為顯著的效果的[1]。在拓展性教學的集中授課時,老師的授課模式從傳統的以患者為主體轉變為以人為主體,這樣看似小小的改變,其實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人在受到護理時的感受的,而只有讓學生懂得換位思考,才可能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護理素質能力,才可能讓學生在真實護理時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患者。當然,拓展性教學的臨床見習部分也和傳統的臨床有很大的不同。在拓展性教學的臨床見習中,學生可以在合作醫院醫生的帶領下去到真實的病房,和帶領的醫生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學習。在見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到護理過程的各個步驟,親眼看見護理工作的具體內容,并且可以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習到具體護理時的經驗,這些正是剛剛接觸基礎護理的學生最需要的知識。
二、拓展性教學對基礎護理學實踐課程的幾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