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文化教育問題研究

時間:2022-09-27 10:46:32

導語:中醫藥文化教育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藥文化教育問題研究

眾所周知,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之一,是我國上下五千年燦爛文明的瑰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學內在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化理念)和外在的行為規范(文化實踐)、器物形象(文化環境)的總和,可以說,中醫藥就是一門根植于中醫藥傳統文化中的實踐性科學。在西方醫藥進入我國之前,是中醫中藥使得華夏民族能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抵抗疾病,得以繁衍,生生不息。因此要想學好中醫藥,真正領悟中醫藥的精髓,必須首先了解產生中醫藥的文化沃土,了解其產生的背景和發展歷程。而作為培養中醫藥人才的主要力量,中醫藥院校重視對學生進行中醫藥文化的熏陶,科學地設置文化教育課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

1中醫藥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經中華文明演化而形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點和面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成果、觀念形式的整體集合和表現。這是一種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民族特色鮮明、內涵海納百川的文化[2]。中醫藥文化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吸取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學、天文、地理、道家、儒家、佛家及諸子百家學說的精粹,具有無限的魅力與價值,中國傳統文化即中醫藥文化的堅實根基[3]。中醫藥文化的研究范疇主要包括:中醫藥學形成與發展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中醫藥的語言文獻,中醫藥學的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價值理念、文化功能和人文精神以及歷代名醫名家的生平及學術思想等[4]。了解中醫藥文化,既是學習中醫藥理論的必須,也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果。不少教育大家都有類似的總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的藝術在于讓學生喜歡你講的東西”。讓學生了解知識產生的背景,多讀經典,不僅有利于理解知識本身,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繼而思考、總結、創新。如果一味采取“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方法,不能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知其所以然,即便考試得高分,知識也可能未成體系,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由此可見,中醫藥院校應重視加強中醫藥文化教育,激發學生學習中醫藥的興趣,樹立學習中醫藥的信心。

2中醫藥文化教育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辨證思維

中醫藥的基本理論即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辨證的思維一直貫穿于中醫藥發展的始末,也是中醫藥歷經千年得以生存、不斷被現代科學驗證的瑰寶。中醫藥文化起源于先進的中國古代哲學,擁有豐富的辨證理念。也正是因為“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辨證觀,使得中醫藥和以抽象思維為特征的西方醫藥相區別。西方醫藥著重從微觀層面上分析,針對的是疾病的致病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等,對待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檢測手段、治療手段往往一致。而中醫藥更偏重于整體的“和”,講究身體各部分陰陽平衡、和諧統一,通過辨證采取個體化的診療方案,目的是通過醫藥干預使患者恢復到病前整體“和”的狀態。而中醫藥宏觀的整體觀念和辨證思維更符合現代“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5]。而恰恰是這種宏觀和辨證的思維與注重抽象的現代科學思維的差異,使得我們大部分被現代科學思維培養大的學生難以接受和理解,包括現代大眾對中醫藥的猜疑和不信任也主要基于此。要想教好中醫、學好中醫,首先就要鍛煉自己的辨證思維,而學習和普及中醫藥文化是獲得辨證思維的唯一鑰匙。中醫學的許多概念如陰陽、五行、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以及“觀物取象”及“取類比象”等認識事物的方式,無不源自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有利于培養中醫藥人才以及增強大眾對中醫藥的信心。

3中醫藥文化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醫德仁心

縱觀中國古代先賢所倡導的優秀傳統道德,以德為先,以仁為首。尤其是從醫之人,必須懷有仁愛之心,方能得始終。唐代孫思邈所著《大醫精誠》中強調:“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對醫生明確提出了“德才兼備”的標準和要求,只有具備這個品德才能稱為“大醫”[2]。學習中醫藥文化,能在感受古代大家仁心仁術的同時,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強化醫德仁心的思想。

4小結

學習中醫藥文化對于學習中醫藥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中醫院校應加強中醫藥文化教育,科學、系統、全面地進行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在這中間,中醫高職高專院校也應立足于學校的特點,制定出適合自己的文化教育計劃。高職高專院校以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為辦學宗旨,以培養應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中醫高職高專教育主要是為基層醫療機構培養合格的、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醫療執業水平的醫師和技師。

4.1主要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中醫高職高專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也相應在辦學模式上進行多次創新改革,但因為傳統培養模式的影響,一些問題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仍顯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4.1.1中醫藥文化教育課程邊緣化現在在不少的中醫高職高專院校中,像“醫古文”“中醫各家學說”“中醫經典選讀”這些最為常見的中醫文化基礎課程只在極少的專業開設,且課時量很少,就連中醫入門的“中醫基礎理論”也不是每個專業都有開設,這作為中醫藥院校不得不說是個損失。究其原因,與傳統培養模式中專注技能培養、“通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有關,也與有限的教學課時有關。普通的高職高專教育學制一般是三年,因為醫學教育的實踐性不可忽視,所以最后一年為臨床實踐學習,這就意味著學生在校系統學習時間只有兩年。這和本科院校五年制學生在校學習四年時間有很大的區別。而且在高職高專院校中設有大部分與本科院校相同的專業,教授課程門數也與本科院校無明顯差別。這就要求學校要在兩年的時間內安排下本科院校四年的教學內容,學生也要在兩年內基本掌握這些以后關乎他們自身就業的技能。這就使得課程安排非常緊湊,而那些看起來與醫學技能相關性較小的文化教育課程、人文教育課程直接被壓縮,文化教育課程被邊緣化。殊不知,這樣直接導致學生的中醫專業文化素質以及自身人文素質達不到掌握專業知識的要求,學起來事倍功半,得不到精髓。4.1.2中醫藥教育西醫化作為中醫藥高職高專院校,培養方案卻顯示出越來越明顯的西醫化趨勢,中醫藥文化教育有被淹沒的危險。究其原因,一是受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層次要求、學生就業率的影響,二是模糊了兩者基礎理論的差異,忽視了中醫文化宏觀的理論概念,使得學生成為什么都知道一點、什么都知道得不多的“通用型人才”。越是根基不穩,技能越掌握得不透徹,知識結構非常單一,思維方式也流于片面,往往對口的專業崗位和受聘面非常狹窄,中醫的繼承出現危機。4.1.3中醫藥文化教育認識模糊由于受傳統培養模式的影響,不少學生甚至教師都對中醫藥文化教育認識模糊。有零星的文化教育課程或相關輔導,也不是系統的,缺乏統籌規劃,達不到培植文化氛圍、陶冶文化情操、樹立文化信心的目的[6]。再加上高職高專的學生本身在知識面、知識結構、自學能力和積極性上有所欠缺,依靠松散的文化教育模式根本達不到教學效果,使得學生對中醫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得不到體會,繼而出現更加漠視文化教育課程的惡性循環,形成了職業教育的偏頗。

4.2建議

作為中醫藥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提高中醫藥高職高專人才培養質量,是目前教育教學面臨的一項緊迫的、重要的任務。針對中醫藥文化教育的不足,中醫高職高專院校應該怎樣解決以上問題,筆者提出幾點不成熟的意見。1)針對學制短、辦學條件不同程度受限的情況,可以適當縮小專業方向涉及范圍。既然目標是以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主,那么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資源集中到優勢專業,同時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中醫文化教育,營造濃厚的中醫藥文化的校園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中醫藥的自信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兼備較深的文化底蘊和熟練的醫學技能的中醫藥人才,從而也提升了學生自身的綜合競爭實力。2)凸顯出中醫特色的辦學特點,平衡中醫藥課程和西醫課程的開設比例,提高中醫藥文化教育的地位。在加強中醫藥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勢必會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成為現代社會的醫生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和溝通技巧。古訓“醫乃仁術”和“醫者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7]。通過學習中醫藥浩瀚的文化瑰寶,讓學生們“愛中醫、學中醫、用中醫”。3)對學生要積極溝通,了解他們的知識背景和結構層次,做到因材施教,不可好高騖遠,也不能妄自菲薄。對教師更應加大中醫藥文化的繼續教育力度,提高其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有好的領路人,才會有兼具醫德仁術的追隨者,才能更進一步普及至大眾,推廣至世界。總而言之,中醫藥學是根植于中醫藥文化這片沃土的寶貴遺產,要想學好中醫藥、用好中醫藥,首先必須深入了解學習中醫藥文化。中醫藥院校包括中醫藥高職高專,都應加強對中醫藥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可舍本逐末,而丟掉了中醫藥教育的精髓。培養德才兼備、具有真正中醫思維的中醫藥人才是我們的永恒目標。

作者:周瑤 唐毅 龔宗躍 鄒艷 單位: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醫學部 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

參考文獻

[1]張大偉,常征輝,李建生.中醫學類專業臨床技能實訓課程體系建設及教學改革實踐[J].中醫雜志,2017,58(2):178-180.

[2]周文平.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中醫藥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其實現路徑[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5.

[3]熊輝,黃政德,李江山,等.卓越中醫人才培養的思考[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2(5):17-20.

[4]陳小平,孫相如,何清湖.中醫院校加強中醫文化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南中醫雜志,2014,30(6):3-6.

[5]賈成祥,郭德欣,張曉利,等.中醫文化學科內涵建設的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4):1-4.

[6]黃華,倪勤豐,曾俊.淺談高職高專中醫藥院校加強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8,16(9):681-682.

[7]駱繼軍,李勇華,許代福,等.高職高專中醫人才培養小議[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