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防治慢性病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24 18:0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藥防治慢性病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醫體質辯證;慢性病;社區衛生服務
2008年全國第4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慢性疾病患病率已經達到20.0%,2012年我國確診的慢性病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6億,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5%。過去10年,我國經醫生診斷的慢性病比例總數增加了14.3%[1]。作者采用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對外公布的中醫九型體質[2]分類與判定把中醫傳統體質辯證與慢性病的發生發展進行了科學性分析,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1 1一般資料 在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間,通過應用中醫九型體質量表,在本社區對慢性疾病患病人群進行登記。經過排查在本社區患病率最高的5種慢性病分別是: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和慢支炎。5種慢性病的患病人群共1480例。對1480例慢性病患進行中醫體質辯證調查,并登記在冊。
2 方法
2 1 中醫體質辯證調查
采用中醫體質量表實施。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收集患者外在的體質體征表現,根據中醫體質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是由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構建成由9個亞型和40個條目組成的自我評價量表。
2 2 納入標準
(1)本社區已登記的慢性病患者。 (2)通過進行B超、生化、影像等檢查,明確患有慢性疾病者。(3)持有正規醫院開具的上述5種慢性病的診斷報告。
2 3診斷標準
5種慢性病的診斷標準依據西醫診斷的診斷標準確定。
2 4排除標準
(1)精神疾患、行為障礙者;(2)病情嚴重者,不能配合調查。(3)未獲得知情同意者。
2 5 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
根據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對外公布的中醫九型體質(文獻[1]):按照中醫體質類型概念框架確立編制量表進行計分[3],按照中醫體質量表[4-6]進行評分 。
2 6 體質分布
1480例居民中平和質268例,氣虛質438例,陽虛質334例,陰虛質469例,痰濕質314例,濕熱質297例,血瘀質402例,氣郁質272例,特秉質247例。絕大多數人有1種以上慢性病,其中高血壓病867例;冠心病512例;糖尿病408例;腦卒中170例;慢支炎434例。
3 結果
中醫體質分布及百分比4 討論
體質是人體生命過程中, 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8]。中醫體質辯證擯棄了傳統醫療體系當中大眾化、粗曠式的醫療模式。而是在中醫體質辯證上更具針對性的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通過對人體體質的準確把握,從而達到對生命健康的全面管控和疾病早期的醫療干預。達到減輕病痛,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在九種中醫體質當中,平和質屬于體質辯證中的健康類型,不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其他8種體質對人體健康是有影響的。氣虛質、陽虛質和痰濕質、氣郁質以及血瘀質對人的總體健康均產生了負面影響,人的健康與人體的氣血陰陽的功能活動有關,陰陽平和,陰平陽秘身體才會健康。氣虛質和痰濕質往往是一起發生發展的,氣虛則氣化不利引起體內水濕內積,加劇惡性循環。說明生理功能與人體的氣的旺盛程度以及有無痰濕邪氣的阻塞覆蓋有一定關系,而從另一側面,也反映出氣虛和痰濕之間有較密切的關系,氣虛可能導致或加重痰濕的形成,痰濕也可能導致或加重氣虛的形成。氣郁質還對精神健康產生能產生負面影響,容易出現心理和神志類疾病,要盡早干預。通過中醫體質辯證,把握了慢性病人在疾病發展發生過程中基本身體狀態,從而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 11.
[2]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1- 7.
[3] 1350例社區慢性病人群的體型與中醫體質分布特點. 辛海,吳劍坤,金玫,徐春軍等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3年6月第28卷第6期 CJTCMP,June 2013,Vol28,No.6
[4]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醫體質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12-14
[5] 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醫體質量表性能的初步評價[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15-17
[6]朱燕波,王琦,折笠秀洌等.中醫體|{似堡伍_k^程.日本公眾衛生雜志, 2005,52:383
篇2
中醫養生館針對亞健康人群以及各種慢性病人,用刮痧、拔罐、針灸、按摩、食療等簡、便、驗、廉的傳統中醫藥適宜技術,達到預防,保健,康復的效果。不打針,不吃藥,安全無任何毒副作用。
項目優勢
1. 政策支持。國務院自2008年開始在全國啟動“治未病”工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2010年提出推進中醫藥服務“三進工程”(進社區、進家庭、進鄉村);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0年推出中醫藥行業特有工種——中醫刮痧師和養生保健師;國務院(2010)58號文件《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要求: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鼓勵有一技之長人員舉辦中醫醫療機構;逐步建立和完善執業醫生和職業技能人員相結合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提供體系。
2. 真實可靠的技能培訓。目前,社會上有很多的養生館、足療店、按摩店等,雖然也打著中醫養生的牌子,但真正通過正規中醫專業培訓的專業人員寥寥無幾。而本項目方——中醫院是國家三甲醫院,培訓內容嚴格按照《養生保健師》教學大綱內容培訓,有專業的培訓場地和設備,技術和信譽絕對優于普通的培訓機構。培訓后的學員,醫院實行終身遠程技術指導,包括醫療技術,客戶服務,產品營銷等免費服務,確保學員能100%開店成功。
3. 投資少,收益快,零風險。國家正規醫院培訓,無技術轉讓費,無加盟費。開店初期,有1-2名員工參加《養生保健師》考證班學習,拿到證書即可開業,設備投資就是幾張理療床,刮痧板,拔罐器,再購置一臺全自動醫用針灸治療儀,設備投資加員工培訓總投入6萬元。開業當月就可盈利,年收入至少十萬以上。
市場分析
中醫養生已成為市場熱點。據權威資料顯示,我國頸椎病的發病率達10%,糖尿病人7000多萬,血脂異常人達2億,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達2.8%,各種慢性病呈逐年上升趨勢,慢性病單靠藥物是不能根治的,由于藥物的毒副作用,往往一個病治成了多個病。中醫藥適宜技術以其簡單,方便,靈驗,廉價的優勢,能防治幾十種常見病和慢性病,必將迅速走紅市場。專家預測,到2015年,我國養生市場份額將近10000億元,進入養生行業,永遠不會淘汰,沒有投資風險。
同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文,用5-7年的時間,將抗生素的使用量從現在的87%降低到5%,今后大部分醫生將轉攻中醫預防保健。這讓中醫養生產業在未來十年內都是醫療領域中的熱門領域。
投資分析
開養生館投資可大可小,以最小投資為例,開一家50平米的中醫理療養生館,共計投資約6萬元,其中房租1.5萬元/年;裝修1.5萬;購買理療床、針灸治療儀、刮痧、拔罐、艾灸用具等0.8萬元;2名員工技能培訓費約1.2萬元;進貨1萬元。
效益分析
養生館的服務對象時亞健康人群,需要按療程長期調理,銷售模式以會員卡為主,單次消費68元;會員月卡800元;季卡2000元;年卡6000元。若在1年內累計有100個會員,年主收入60萬元。其中消耗材料費用、員工工資、水電房租占收入的65%,年純利約20萬元左右。
養生館的另一部分收入來自保健品的銷售,主要經營藥食兩用產品。按照雇傭5-10名店外銷售人員,可按銷售提成發工資,進行店外銷售。若每人每月銷售5000元,年銷售額約60萬,預估純利12萬元。
篇3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困擾現代人的頸椎病、肩周炎、腰腿痛、風濕關節炎、失眠、頭痛、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單靠藥物治療無法根治。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平民百姓,都在尋求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亞健康的方法和途徑,中醫養生已成為市場熱點,社會正在呼喚有良好的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技能的職業人員出現,這就是中醫養生行業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醫養生館,就是針對亞健康人群,各種慢性病人,用刮痧、拔罐、針灸、按摩、食療等簡、便、驗、廉的傳統中醫藥適宜技術,達到預防,保健,康復的效果。不打針,不吃藥,安全無任何毒副作用,比開藥店更賺錢,比吃藥更有效,比打針更安全。
二、項目優勢
1、廣闊的市場空間。權威資料顯示,我國頸椎病的發病率達10%,糖悄病人7000多萬,血脂異常人達2億,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達2.8%,各種慢性病呈逐年上升趨勢,慢性病單靠藥物是不能根治的,由于藥物的毒副作用,往往一個病治成了多個病。中醫藥適宜技術以其簡單,方便,靈驗,廉價的優勢,能防治幾十種常見病和慢性病,必將迅速走紅市場。專家預測,到2015年,我國養生市場份額將近10000億元,進入養生行業,永遠不會淘汰,沒有投資風險。
2,強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國務院自2008年開始在全國啟動“治未病”工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2010年提出推進中醫藥服務“三進工程”(進社區,進家庭,進鄉村);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0年推出中醫藥行業特有工種――中醫刮痧師和養生指導師;國務院(2010)58號文件《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要求: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鼓勵有一之長人員舉辦中醫醫療機構;逐步建立和完善執業醫生和職業技能人員相結合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提供體系。這個服務提供體系中的職業技能人員,有可能是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人。普通人通過中醫藥行業培訓也能成為職業技能人員,這就為社會大眾進入中醫養生行業鋪平了道路。
3、真實可靠的技能培訓。目前,社會上有很多的養生館,足療店,美容院,按摩店,雖然也打著中醫養生的牌子,但真正通過正規中醫專業培訓的專業人員寥寥無幾,得不到正統中醫技術支持,只能在休閑娛樂行業開展業務。而我們的學員就不一樣,鄂州市中醫院是國家三甲醫院,培訓內容嚴格按照《養生保健師》教學大綱內容培訓,并邀請北京市中醫藥大學教授,中央電視臺養生嘉賓為執教專家組,有專業的培訓場地和設備,技術和信譽絕對優于普通的培訓機構。培訓后的學員,我們實行終身遠程技術
指導,能100%開店成功。
4、投資少,收益快,零風險。開店初期,有1-2名員工參加《養生保健師》考證班學習,拿到證書即可開業,設備投資就是幾張理療床,刮痧板,拔罐器,再購置一臺全自動醫用針灸治療儀,設備投資加員工培訓總投入2―3萬元。有了技術和設備,對亞健康和疼痛性疾病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開業當月就可盈利,年收入至少十萬以上,而且技術熟練效益會逐年上升,生意會越來越紅火。
由于店長通過中醫專業培訓,購置醫用設備,有養生行業全國通用證書,采用中醫外治療法,無毒副作用,沒有醫療風險,加之有中醫院終身技術指導作后盾,這是目前社會上所有的養生館無法比擬的優勢。
三、投資分析
開一家50平米的中醫理療養生館,房租1.5萬元/年,裝修1.5萬,購買理療床,針灸治療儀,刮痧,拔罐,艾灸用具等共2萬元,2名員工技能培訓費1萬元,共計投資6萬元。
四、效益分析
養生館的服務對象是亞健康人群,需要按療程長期調理,銷售模式以會員卡為主,單次消費68元,會員月卡800元,季卡2000元,年卡6000元;若在1年內累計有100個會員,年主收入60萬元,消耗材料,員工工資,水電房租占65%,年純利20萬元左右。
養生館的另一大收入來自保健品的營銷,經營藥食兩用產品,雇傭5―10名店外銷售人員,按銷售提成發工資,進行店外銷售,每人每月銷售5000元,年銷量60萬,純利12萬元。理療服務加產品銷售,年收入30萬元左右。
五、經營建議
選擇項目成功的至勝法寶必須有專業技能,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培訓才有保障。中醫藥適宜技術向社會全面開放,為創業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富機會。這是國家政策為我們普通老百姓提供了生財之道,在國家政策沒有出臺前,中醫藥適宜技術只是醫院的專利,是不會對社會大眾公開傳授的。
其次,項目要有可操作性,目前社會上紙上談兵的所謂創業項目成千上萬,那只是你想象中的收入,有些根本無法實施。實踐己經證明我們的開店計劃100%成功可靠,我們的培訓學員已走上工作崗位,有的自由創業當老板。
再次,要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制訂一個終身學習的計劃。學員開店創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技術和經營方面的問題,我們長期免費為您遠程跟蹤技術指導,與您一路相伴,直到成功!
中醫養生是當今社會的熱門行業,是一座挖不完的金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文,用5―7年的時間,將抗生素的使用量從現在的87%降低到5%,今后大部分醫生將轉攻中醫預防保健。醫療行業將重新洗牌,也就是社會財富重新再分配。下一輪的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將在養生行業中產生。不管你是大學生,創業青年,下崗失業人員,還是企業家,如果你有眼光,有悟性,先知先覺抓住機會,你的選擇將徹底改變你的人生。
六、培訓方案
師資特點:特邀北京中醫藥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國家資深專家為執教專家團;鄂州市中醫院養生行業資深專家,企業家,職業規劃和營銷專業講師執教。
教學內容: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望診、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臟腑學說、經絡學說);中醫技能操作(健康管理師、營養師、刮痧師、按摩師、足療師、針灸師、美容師、心理咨詢師八位一體技能培訓)。
認證方式:全國統一考試,經理論考試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后,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培訓中心頒發全國唯一含金量最高的《養生保健師》崗位能力證書,全國通用。
培訓方式:養生知識精華講解,技能實際操作。
收費標準:5800元/人(含教材費,報名費,培訓費,考試測評費,崗位證書費,住宿費等),學期一個月。
報名須知:填寫養生指導師考核申請表,身份證、學歷復印件,藍底兩寸照片2張,一寸4張。
培訓地點:湖北省鄂州市(憑《金點子生意》雜志社介紹信前往培訓學習)
推廣單位:《金點子生意》雜志社讀者服用中心
報名熱線:029-33170439 15091063182
13509365088謝老師
匯款方式:培訓費可通過指定銀行匯款(注:未按指定方式匯款責任自負)
篇4
【關鍵詞】 社區衛生服務 建設與管理
【Abstrac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but at present, the work is still at the beginning,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system, policy is still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In this paper, how to realize the "ailment to community, a serious illness to the hospital" goal as the subject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to analytical.
【Key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引 言
如何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建設與管理,真正實現“小病到社區,大病去醫院”的目標,是當前醫療部門面臨的重要課題。目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在體制上、政策上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1.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資金不足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投入有限,支出額度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社區疾病預防控制的重點來確定。二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都是從街道衛生所改建而來,資金緊張、底子薄。改建社區衛生中心需要一定的用房、相應人員、設備,需要有營運資金,而街道衛生所以往的效益都很差,積累很少,難以應付這種新型改制局面。
1.2 轉診困難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醫院之間的“雙向轉診”難落實,即社區衛生機構應及時將危重患者轉到上級醫院,上級醫院將康復的和慢性病的患者及時轉入社區衛生機構。而從實際情況看,從下級醫院往上級醫院轉很順利,而從上級醫院往下級醫院轉時卻很難落實。原因有來自患者自身的,也有省略整理來自醫院方面的。
1.3 體制不合理 醫保的體制不合理,衛生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醫保保住院不保門診,保治不保防,難使預防工作前移,“預防為主”變成“治療為主”。
1.4 人力資源缺乏 醫師隊伍建設艱難,目前全國全科醫生數占醫生總數僅為3.5%,一方面要求社區醫生必須是全科醫生,全科醫生與普通的臨床醫生有很大不同,他們必須具備處理各種基本情況的能力,這就涉及人員的培訓,衛生部規定,全科醫生規范培訓需脫產4年,轉型培訓需脫產5個月或半脫產2年。一方面社區醫院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經費少,收入低、評職稱難等原因,醫學畢業生都不愿意進入社區醫院,導致人手緊缺。
1.5 硬件配備不足 社區衛生服務站設備落后或者是配發設備但卻苦于受人員素質或維護經費所限而束之高閣,難以滿足群眾的診療需求,結果是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不信任。上述問題最終指向了民眾最關心也是最關鍵的社區醫療質量問題之上,社區醫院醫療技術水平不高讓很多市民“望而卻步”,致使大多數民眾恐怕寧愿多花錢也不愿去社區醫院。
2.社區衛生服務建設發展的策略
要真正實現“小病放心在社區、大病順利進醫院、康復愿意回社區”和“預防、保健落實在基層”,目前來看,就必須依托大醫院。由大醫院整合或承辦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利用大醫院的信息技術優勢、設備優勢和人員優勢。創新“以人為本”,“服務優先”和以醫院、社區信息流程為導向的醫療服務模式,為老百姓提供方便、有效、安全、經濟的醫療服務。
2.1 現代網絡技術應用于社區信息化建設利用綜合醫院已建立的醫院信息系統進行資源整合,通過網絡系統連接技術,建立覆蓋大醫院和社區醫療的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在社區醫療中心實現遠程醫療、電子病歷、轉診等數字醫療功能,達到大醫院與社區醫療中心之間醫學資源共享,雙向交流。同時帶動健康檔案建立、慢性病的管理、傳染病的預報等。例如:社區醫療中心不具備某些化驗項目、B超、放射、CT等這些檢查的設備、醫生和技術,也不需要再在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投資購置這些設備。這就需要建立網絡聯接檢查遠程申請,建立醫療檢查遠程預約、檢查結果報告、圖像瀏覽等功能,做到醫院與社區之間患者檢查結果數據共享:另一方面實現在社區醫療中心做相關檢查,通過網絡傳輸到由醫院專科醫生出報告,社區醫生工作站瀏覽報告。
2.2 合理規劃 拓寬社區醫療服務思路,開展多元化、多層次特色社區醫療服務以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合理格局為目標,利用資源優勢,將現代醫療技術和優秀醫務人員投入到社區醫療服務中,使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大醫院的優質服務。
2.2.1 社區醫療開展“家庭病床” 依托大型綜合醫院資源,社區醫療除了有貼近社區居民,方便常見病就診的優勢之外,對于居民的慢性病,社區醫療也不乏優勢。現實中,心腦血管等慢性病正在成為影響人們生命和健康的頭號殺手,而綜合醫院卻不可能對居民提供慢性病的長期跟蹤觀察與治療,這也是很多猝死病例發生的關鍵原因所在。而社區醫療由于貼近居民,完全可以實現對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長期跟蹤治療。并及時對患者發出預警。某種程度上,完全可以實現對于殺手型慢性病的最有效治療,一方面降低醫療費用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居民健康行為形成率。
2.2.2 準確定位,明確重點服務對象 如今人口流動頻繁,家庭日趨小型化,空省略整理巢家庭、留守家庭、單親家庭越來越多,老年人也越來越孤獨。對他們而言,自己到醫院排隊看病取藥,簡直就是一場大戰役。大多數老年人也就是一些常規性、季節性的老年病、慢性病,只需及時診療、拿藥、打針、輸液調理等,多數情況下是用不著大費周折上醫院的。另一側重點為兒童。兒童期健康是成人期健康的基礎,社區醫療服務側重于預防保健,包括健康教育、計劃免疫、兒童生長發育體檢、心理衛生及常規性疾病防治。
2.2.3 借助強大的醫療資源優勢 一是醫院可以通過返聘優秀老專家到社區醫療中心坐診、巡診,對疑難疾病會診,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服務質量,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家的醫療服務,既節省了看病費用,又縮短了看病時間。二是提供培訓提高社區醫生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幫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和完善管理規章制度及技術操作規范,免費接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和管理人員進修,安排社區醫生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活動,幫助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
2.3 開展特色醫療服務,打造社區衛生新亮點
2.3.1 建立健康檔案 首先確定為社區中的重點人群比如60歲以上老人和新生兒建立健康檔案,然后逐步為社區內每個人都建立健康檔案。通過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可以對居民進行個性化健康管理,并對每個人進行個性化健康教育和指導。對于老人側重于健康評估和醫療診斷,記錄以往病史,包括藥物過敏史等,例如對于突發疾病,醫院可以調取健康檔案中的個人資料,確定治療方案,正確及時實施救治。對于兒童,從胎兒期就對孕婦進行調查,從嬰兒期開始建立檔案,定期隨訪,個人的健康記錄是終身追蹤的,便于對兒童早期不易發現的疾病例如齲齒、斜視、發育不良、小兒貧血及早的發現、干預、治療。
2.3.2 特色中醫藥服務 當前養生保健深入人心,由于中醫在養生保健、防治常見病、慢性病、疑難雜癥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深受社區居民歡迎,重點推廣流行病中藥預防、針灸、推拿、拔罐、刮痧、敷貼、保健按摩等中醫藥適宜技術,為居民提供簡、便、驗、廉的中醫藥服務。
結 語
我院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積極參預社區醫療服務建設,在管理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方面積累丫不少有益的經驗。為滿足城市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今后社區醫療發展仍是需要繼續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
篇5
關鍵詞:醫院體檢中心;健康管理;一體化服務模式;主要內容
【中圖分類號】R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482-02
1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逐漸提高,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 的健康問題也日益突出。新時期背景下,健康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擁有健康的體魄,人們才能更好的工作與學習。為適應人們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醫院體檢中心逐漸建立了健康管理一體化的服務模式。健康管理一體化服務是一種新型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它適應于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幫助人們克服許多醫學上的難題,解決人們在疾病預防中的一些困擾,是人們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本文結合我院體檢中心實施健康管理一體化服務模式的實際情況,探討醫院體檢中心健康管理一體化服務模式及其相關內容,現報道如下。
2 醫院體檢中心健康管理一體化服務模式及其相關內容
醫院體檢中心健康管理一體化服務是新時期新型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它適應于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幫助人們克服許多醫學上的難題,解決人們在疾病預防中的一些困擾,是人們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醫院體檢中心健康管理一體化服務模式包括一系列的內容,主要有健康知識教育服務、健康檔案管理服務、數字化體檢服務、個人健康管理服務、個人疾病管理服務以及人群健康管理服務等等。
2.1 健康知識教育服務:認識疾病是個人防治疾病的重要舉措,只有在充分認識疾病的基礎上,個人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覺地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或者不良的行為,醫院體檢中心健康知識教育服務為個人疾病的認識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體檢中心健康知識教育服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對個人體檢前、體檢中以及體檢后創設相關的健康知識咨詢的服務平臺,同時以傳單、短信以及互聯網等方式大力宣傳相關的健康知識,使人們能夠充分的理解疾病,并自覺地采取行動去預防疾病[1]。
(2)在體檢前,醫院體檢中心可以開設相關的健康知識的講座,使人們加深對疾病的理解。
(3)在體檢后,醫院體檢中心應該對單位人群的健康狀況進行相關的評估防治講座,并解答相關的健康知識問題。
2.2 健康檔案管理服務:醫院體檢中心在體檢工作中,應設置相關的電子健康檔案管理,使體檢中心重要的健康檔案得以永久的保存,為日后的體檢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據。實施電子健康檔案管理服務,需要醫學專家與健康管理人員的協調配合。首先,醫學專家應該采取相關的系統軟件,對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個人的健康狀況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觀察,并設置相關的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若個人的健康狀況出現不良的傾向,則可以及時地向系統軟件發出預警,以便及時地進行對癥治療[2]。其次,健康管理人員應對個人動態電子檔案進行科學的管理,對一些類似的疾病進行分類設置,使醫學專家可以隨時的解答患者相關的疑點、難點。醫學專家在解答患者的疑點、難點時,可以選擇電話與網絡等形式,這樣患者足不出戶就可以輕松地獲取相關的醫學指導,降低患者誤診、誤服藥以及誤治的概率,促進患者身體的康復[3]。
2.3數字化體檢服務:健康體檢可以及時發現患者身體里隱藏的疾病,以便及時地治療疾病,使患者身體處于一個健康的狀態。同時健康體檢還是患者獲取重要健康信息的主要方法與途徑,是醫院體檢中心實施健康管理的基礎。數字化體檢服務的開展具有以下幾個作用:①可以降低患者體檢的出錯率。②可以提高醫院體檢中心的工作效率。③有助于患者體檢報告的完善。④數字化體檢服務可以自動地完成各項工作的統計處理,如成體檢、疾病、財務以及項目等等。
2.4 個人健康管理服務:個人健康管理服務主要指個人未患病預防模式,包括健康干預服務與健康評估。健康干預服務在個人健康管理服務中處于關鍵的地位,它是醫院體檢中心健康管理最主要的目標,健康干預服務主要有危險因素的控制方法與慢性病的預防方法, 其中包括整體控制原則、危險因素控制、整體控制計劃、個性化飲食運動處方以及相關因素分析等等[4]。健康風險評估是醫院體檢中心健康干預的主要依據,主要研究慢性病發病率、死亡率與致病危險因素之間數量依存關系及其規律性,醫院體檢中心通常使用發病風險評估模型。
2.5 個人疾病管理服務:個人疾病管理服務主要指個人已患慢性病控制模式, 主要有疾病就醫管理、整體防治指導以及狀態預后評估等服務。疾病就醫管理服務可以提醒患者進行定期的檢查,并且進行定期的疾病治療。整體防治服務主要指對患者慢性病實施有效控制的指導方案, 主要包括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疾病飲食運動治療以及預后分析等等[5]。預后評估服務主要研究患者出現重大慢性疾病或者出現代謝性疾病的風險評估體系。
2.6 人群健康管理服務:人群健康管理服務主要以個體健康管理為基礎,又稱為企業健康管理,即對企業人群健康狀況實施相關的統計處理,設置企業相關的健康體檢計劃、健康教育計劃、健康服務計劃以及健康干預計劃,從整體上降低單位或者企業人群慢性病的發病率,提高單位或者企業人群的健康水平。企業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職員的身體素質, 使企業職員的工作精力處于充沛的狀態, 減少企業職員因生病缺勤等造成的企業損失,提高企業職員的工作效率,減少企業的醫療費用,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 結語
新時期,在生活質量逐漸提高的背景下,人們對身體健康越來越關注,身體健康是一切社會活動的重要保障。為適應人們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醫院體檢中心逐漸建立了健康管理一體化的服務模式。健康管理一體化服務是一種新型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它適應于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人們認識疾病與預防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渠道。醫院體檢中心健康管理一體化服務模式的內容不僅僅有以上幾點,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在醫療實踐中不斷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淑康,李士雪,羅司軍.慢性病健康管理必要性的實證性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0(10)
[2] 馬戈,王德斌,洪倩,劉鵬程,周楚,俞發明.中年人群健康管理模式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10(01)
[3] 李光英.綜合醫院健康體檢中心開展社區健康管理初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17)
篇6
[關鍵詞]中醫醫院;發展分析;建議
[中圖分類號]R19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2)51藥品比例過高
醫院收入分藥品收入、醫療收入、財政補助收入和其他收入四部分。因為中醫醫院以中藥作為主要治療手段,藥品收入占業務收入的50%以上,所以藥品收入是中醫醫院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而醫院的西藥和中成藥按要求加價15%,草藥加價25%,綜合加成率基本上為18%左右,靠藥品獲利的空間是很有限的。并且隨著近幾年的藥品降價、順價,醫院的收入也大幅下降,醫院每年損失的藥品利潤上百萬元。
2中醫醫療收費項目的局限性
在現行的遼寧省醫療服務價格中包括中醫外治、中醫骨傷、針刺、灸法、推拿療法、中醫肛腸、中醫特殊療法、中醫綜合類等總計8大類97項,這些項目大多數為國家中醫管理局批準的中醫藥特色項目、優勢病種治療項目、常見病適宜技術和中醫藥繼續教育推廣項目。反觀西醫診療項目達上千項。
在這近100項的中醫特色的診療項目中,根據同行業的調查和成本測算,近2/3項目處于虧損狀態,有一定結余的只有部分中醫肛腸類項目和少數的骨傷治療項目。自2003年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以來,西醫的治療項目,尤其手術、口腔收費得到了上升空間,而中醫收費經多次申請,微調一次。而且中醫診療項目的療程長,操作及治療所占用的時間也長,治療項目基本都是打包計費,其治療成本如針灸的耗材——棉簽、針灸針,理療——電費都在漲價,中醫收費的利潤空間大大被壓縮。
由于中醫屬于傳統醫學,探究新的中醫治療項目也不如西醫開展得快,即使開展中醫新項目,首先要經過屬地中醫藥管理部門組織的專家論證,通過后再上報到省市一級衛生部門的物價管理部門申請核準,然后再上報到省市一級發改委的醫藥物價管理部門論證審批后,才可以在醫療機構中合法開展和收費。要想進入公費醫療和社保收費目錄,又需要在社保部門進行申請和批準,一個新項目能收費要等上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診療項目少又沒有結余,花費時間開展新項目又不能收費,中醫醫療服務價格本身就沒有優勢,這使得醫生的技術含量得不到體現,也影響了其工作的積極性。僅靠中醫藥的服務,根本養不活醫護人員。為了醫院的生存,醫院會利用西醫結余優勢來彌補虧損,這是導致眾多中醫院棄中投西的原因,這些都將制約中醫診療項目的發展。另外,市場中醫項目的不規范也對醫院有著不小的沖擊。
3支出增加的因素
(1)人員經費支出增加。目前醫院的聘用人員人數一年比一年增加,原因很簡單,醫院編制基本上都是20世紀90年代定的編,現在醫院的業務量加大,而人員卻不可能再增加,只能采用聘用制,這部分人員財政不給撥人員經費,只能醫院自己承擔費用。并且遼寧省從2008年開始規范津補貼,同時按照勞動法和社會保障局的規定,聘用制人員要同工同酬,各種保險要按比例繳納,這使得醫院的人員支出較以前大幅增加。
(2)運營成本支出增加。近幾年來醫院的運營成本也不斷地增加,比如水電、物業費、取暖費等,以前的可消毒反復利用的低值物品采用一次性低值易耗品,比如帽子、敷料等,前面提到的中醫治療項目基本都是打包計費,不允許額外收費,所以一次性耗材價格的提升也加大了醫院的成本,壓縮醫院利潤空間。
4其他客觀因素
(1)床位周轉時間長,平均住院日高。中醫治療本身具有長期、持續等特點,醫院床位周轉時間長,平均住院日也高于其他綜合性醫院。北京朝陽醫院曾做過研究,醫院住院日超過10天,醫院基本就賠本了,事實上中醫醫院的平均住院日基本都在15天左右。這也是醫院結余出現紅字的一個原因。
(2)投入嚴重不足,設備落后。近幾年財政在中醫醫院設備購置、科研經費的投入遠遠低于綜合性醫院。中醫醫院設備固定,更新率不高,以大連市中醫醫院為例,成新率僅為5成,這也影響著醫院診斷治療水平。同綜合醫院設備更新淘汰的速度相比,差距顯得更為懸殊。
(3)中醫隊伍人才奇缺,學術創新緩慢。人才問題是中醫醫院發展的關鍵問題。這也是制約中醫醫院發展最核心、最致命的瓶頸。中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以經驗為主的科學,尤其是對于一些醫術高明的老中醫而言,他們是用一生知識、經驗的積累給患者看病,但是,多數中醫院的醫生實踐工作做了不少,但卻拿不出學術成果來證明自身的價值。學術水平不高導致中醫專科特色優勢弱化。
(4)經營管理理念落后是根本原因。中醫院的發展要靠中醫藥,要注重臨床,要在治療慢性病、疑難病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然而,很多中醫院存在經營保守、優勢發揮不夠、診斷方法西醫化等突出問題,導致醫療市場占有份額偏低、綜合效益差。中醫醫院的建設與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牽涉的方面有很多,存在的問題也錯綜復雜,但經營管理理念落后是中醫醫院尤其是導致基層中醫院發展處于困境的根本原因。
(5)因醫療市場的放開,社區醫療網點的建立,小病在社區,大病到技術力量強的綜合性醫院,分流了一部分病人。并且有些地方的中醫醫院醫保統籌指標定得比較低,以大連市中醫醫院為例,醫保統籌指標就是三甲醫院中最低的一檔。
5中醫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中醫醫院承擔著中醫藥文化的繼承、展示和傳播。同時中醫治療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也密不可分。近日,國務院印發《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規劃在基本原則中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并在七項重點工作中,“積極發展中醫藥事業”單列一節。
(1)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體系。在2007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吳儀副總理提出了開展中醫“治未病”工作,這完善了中醫特色預防保健體系。“治未病”是疾病防治前移的重要舉措。防患于未然,使人們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緩疾病的發生,不僅可以減輕醫療衛生負擔,而且可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預防保健、延年益壽的需求,并進一步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這項工作需要將到中醫院就診人員建立健康檔案,通過中醫的“辨證識質”進行分類統計,進而達到個體化健康教育指導。其性質等同于社區建立的居民健康檔案,只不過是從中醫的角度來歸類、指導。目前我院已建立了這方面的數據庫,同時研發了“辨證識質”軟件,進行“治未病”的數據收集、統計、分析、指導。除了“治未病”,從中醫角度出發開展的健康咨詢、講座、健康指導(包括膳食的調整)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2)老年慢性病。中醫醫院在院患者多數為老年慢性病患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等,病程較長,花費較高。他們在西藥治療穩定后,需要長期中醫調養,進行功能恢復。中醫治療老年慢性病較西醫有明顯的優勢,表現為: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辨證施治,辨證施護,扶正與祛邪兼顧,標本兼治,時刻顧護陰液與衛氣,使病情穩定得到鞏固。
6建議
為了鞏固中醫的發展方向,變治病為防病。考慮到中醫的特殊性,建議醫改方案對中醫醫院應給予適當傾斜,目前北京市已將中醫列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同時對中醫藥服務實行考核補償。
(1)在目前特定的價格體系下,中醫醫院的成本無法通過中醫醫療服務項目收入、中醫掛號、中醫診察收入、中藥經營以及財政補助來補償,同時,市民選擇中醫藥,看中的是其簡便低廉的價格,一旦提高價格,中醫藥對市民的吸引力將大減。
中醫院要在生存與發展上有所突破,需靠政府加大投入予以支持,對開展低廉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院進行考核補償,保留發揚有特色的中醫傳統服務項目,讓醫院大力發展和開展中醫藥服務。
(2)藥品零差率的實行,將會使依靠藥品收入的中醫醫院面臨嚴峻挑戰,建議將中醫列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保證中醫的人員經費,調動中醫積極性,使其在中西醫競爭不利的條件下,能專心開展中醫活動,鞏固中醫的發展方向。
(3)轉變經營理念,運用先進科學的管理方法來運營醫院。比如中醫醫院應建立大門診、小住院的建院模式;因為中醫院的發展關鍵主要在門診的就診人數上,這是醫院發展的基石。中醫醫院的服務對象應重在基礎疾病和慢性疾病,用簡、便、廉、效的方法解除病人的疾苦。所以中醫醫院的建設應確立“大門診、小住院”的戰略方針,將人力和物力放在門診的建設之中,以門診工作帶動醫院的整體發展。
中醫院處境艱難既有外部原因,也有自身因素,借助新醫改是否能實現中醫醫院的快速發展,具有長遠和現實意義。在醫療服務競爭大環境中,必須分析形勢,作好市場定位,打造特色品牌,改變醫院內部結構,積極發展高技術含量項目,才能變被動為主動,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姚勤中醫醫院發展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及建議[J].湖南中醫雜志,2008,24(1):3-4
[2]馮澤永中醫院必須與綜合性醫院錯位經營[J].醫學與哲學,2005,26(12):39-41
篇7
2010年1月26日。為落實“科技北京”行動計劃,推動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北京市政府在醫療衛生科技領域啟動了“首都十大危險疾病科技攻關與管理實施方案”。并具體分三階段組織實施。其中第一階段為2010—2012年、第二階段為2013-2015年、第三階段為2016-2020年。至今。一期工作目標已順利完成。3年來。通過聚焦市民健康的重大問題,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衛生局等相關委辦局形成聯動。密切合作、協同推進,以項目引導的方式集聚首都醫療衛生領域的優勢資源,搭建科技支撐體系。已形成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全過程的科技攻關與管理新格局。探索出一條醫療衛生科技創新之路,有效地促進科技成果向臨床轉化,讓科技更多地服務于民生健康。
加強頂層設計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關與管理工作”實施方案的編制歷經一年多時間。針對重大疾病的篩選以及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環節的科技支撐工作進行了廣泛調研,在征求百余名醫療衛生領域知名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討論,以“四高”為標準(即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負擔、科技在疾病控制中所能發揮的作用程度高)篩選出嚴重影響市民健康的“十大疾病”作為醫療衛生科技工作重點。據悉。這十大疾病(即肝炎、艾滋病、結核、禽流感等新發突發傳染病等四類重大傳染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宮頸癌和乳腺癌、抑郁癥、慢性腎病、脊椎和骨關節病等六類重大慢性病)患病率約占疾病構成的75%以上。死亡率約占死因構成的70%以上。
隨后,為充分調動首都優勢醫療機構科技力量。北京在全市范圍內遴選首都十大疾病領銜專家。建立十大疾病科技支撐體系。目前。已形成12位領銜專家和80余名核心專家組成的十大疾病專家團隊。以“3、5、2”模式構建了由88家各級醫療機構組成的研究示范網絡(每個疾病領域按3家三級醫院、5家二級醫院和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比例構成研究示范網絡)。實現了人才、信息、病例資源、成果等全要素整合。覆蓋“科技創新、技術評價、示范推廣”的全鏈條。為科技攻關工作持續開展奠定了基礎。
方案的實施使得北京在全國率先搭建了大規模疾病研究公共基礎平臺。其中“十大疾病臨床數據庫和樣本庫”是全國率先啟動的、遵循國際標準的臨床資源平臺,由京1213家醫科院所參與建設,目前約保存臨床信息2.8萬例、樣本23萬例,可為疾病診療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新藥研發與評價提供大量、高質量的原始性創新資源、基礎資源和技術支撐;“六類重大慢性病流行病學綜合調查研究”是全國首次大規模同步開展的集六類慢性病為一體的流行病學數據調查工作。可科學、全面地反映北京市六大慢性病發病、死亡以及危險因素等相關狀況。為首都慢性病防治規劃、政策和干預策略的實施及慢性病預防控制效果的評估提供科學依據。
探索突破國際前沿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關與管理工作”實施以來,十大疾病的前沿創新研究始終瞄準國際前沿,取得了重要突破。先后篩選出以生物標志物為基礎的個體化治療、生物芯片、結構生物學、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等代表國際醫學前沿領域的十大研究方向并組織相關研究工作。
其中,清華大學施一公團隊在世界上首個解析了NAT家族蛋白UraA的晶體結構和枯草芽孢桿菌內蛋白酶體調節亞基MecA-CIpC復合物的晶體結構,在國際著名雜志《Nature》上2篇,其研究成果將為新型抗癌藥及老年癡呆預防藥物的開發提供重要靶點線索;北京大學饒毅團隊分析了ToM和共情兩種行為由基因控制的程度,提示基因與社會關系相互作用影響人類共情的神經機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程書鈞院士領導其團隊正在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基于肺癌自身抗體標志譜的、用于肺癌診斷和預后的檢測技術方法。對提高肺癌診療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北京師范大學賀勇教授研究發現了阿爾茨海默病前期(輕度認知障礙)在全腦網絡水平上功能整合的下降,其在《Biological Psychiatry》,為理解該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和早期輔助診斷的影像標志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提升了我國認知神經生物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曉軍團隊發現并初步驗證了4個新型血液腫瘤標志物在血液病診治中的臨床價值。將急性白血病微小殘留病監測的通用性提高到90%以上。
同時,以創新能力建設為核心。落實“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以項目為依托,培養一批在國際醫學領域有重要影響力的醫學科學家,成為優秀學科帶頭人。共培養9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7位科技新星。以及一批高層次創新團隊。
推動科技惠民
2011年7月,制定并北京人健康標準——“北京人健康指引”34條,編輯出版《北京人健康指引》指導手冊;2012年初,由10位院士審定、推薦,1000余位專家參與編寫的《健康大百科叢書》與廣大市民見面;針對北京市居民慢性病威脅。開展口腔疾病防治、腫瘤防治、心血管疾病防治和腦血管疾病防治的陽光長城計劃等,2011年北京市18~79歲常住人口健康知識知曉率提高到73.7%。
一期工作開展以來。加強了成果產出和推廣。促進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以學術水平高、惠民效果好為標準。從已形成的科技成果里評選出“十大創新型科技成果、十大惠民型科技成果”。
肝炎領域。制定了我國慢性乙肝患者纖維化的診斷界值。被納入《中國乙肝防治指南2010更新版》,為今后臨床診斷乙肝纖維化提供了充實的科學依據。對乙肝藥物抗病毒治療方案進行衛生經濟學評價。為推動乙肝抗病毒治療藥物進入醫保目錄提供了數據支撐。制定核苷類似物抗病毒治療方案。使病死率從“十五”期間的51.7%下降至27%。
艾滋病領域,建立了中國首個大規模的MSM(男男同性戀)高危人群動態隨訪隊列及世界最大最全面的HIV急性期感染者隊列,研發了用于HIV感染的核酸集合檢測方法。使檢測成本從每份1000元降低至20元。采用國產抗病毒藥物,優化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價廉、效優、毒副作用低的艾滋病首選治療方案。寫入2011年新版《艾滋病診療指南》并在全國范圍推廣。節省相關醫療費用上億元。
結核病領域。建立抗結核藥物的血藥濃度檢測方法和監測平臺,參與國際多中心項目,開展氯法齊明及吩嗪類藥物等治療耐藥結核病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新發突發傳染病領域。世界上第一次采用嚴格的循證醫學研究方法(RCT)評價奧司他韋和中醫藥對甲型H1N1流感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其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雜志《內科學年鑒》,獲得國際認同。成為“傳統醫藥走向世界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心血管疾病領域,搭建北京急性心梗信息監測平臺,獲得了北京人群急性心梗的發病率、死亡率等基礎數據。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重癥冠心病外科治療策略》共識方案。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心血管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在國際上率先報道“單導管”法和“2C3L”術式并系統建立了我國房顫導管消融的技術和方法。
腦血管疾病領域,制定“缺血性腦卒中診斷和診療質量控制規范”,并成為衛生部推薦性行業標準。
糖尿病領域,在全市36家醫院進行了糖尿病高危人群篩查,建立了北京市糖尿病高危人群隊列,開發了生活方式管理軟件,從而對糖尿病前期人群進行規范及個體化的管理。
慢性腎病領域。建立IgA腎病患者信息網絡平臺。以此為基礎建立全國血液透析登記系統,為國家醫療政策和保障計劃的制定提供依據。為血液透析治療的質量控制與監督提供平臺。
精神疾病領域,制定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社區康復技術并向全市16個區縣進行推廣,成為我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年度績效考核指標。
脊柱和關節病領域,制定的“脊柱外科導航技術臨床規范”、“椎間盤突出癥診療規范”已成為衛生部行業標準。導航技術的應用使脊柱外科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技術的手術精確性由41%~87%提高至97.16%。針對嚴重復雜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研發關鍵治療技術。使其畸形矯正率由國際上48%提高到70%以上,手術水平居于國際前列。
創新機制體制
以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為依托,加強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科技決策機制,強化科技計劃的頂層設計。強調醫學研究不同階段由不同科技計劃支持。實現了“基礎研究一前沿技術研究一臨床研究一成果推廣”全鏈條覆蓋。總體形成以“十大疾病”為重點,各研究鏈條有效配置、系統推進的工作格局。建立科技計劃項目儲備庫制度,實行“及時組織、及時議定、及時入庫、適時啟動”,形成常態化的項目組織機制。
篇8
關鍵詞:完善 分級診療 借鑒 改革
如何將優質服務延伸至基層,實現近距離的健康服務,是一個復雜的衛生經濟學課題,是建立在四大醫藥衛生體系有效運轉的基礎上。一邊是大醫院患者人滿為患,一邊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患者門可羅雀,如何引導 “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也是醫改的一個方向。分級診療服務模式是在根本改變就醫者“80%集中在大醫院,僅有20%在基層醫院”的無序就醫問題及社區醫院資源閑置的不均衡狀態,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基礎。
一、改革措施
(一)多舉措創新管理機制
全國各地進行醫聯體、集團化模式試點,以管理、資產和技術為紐帶,在市區以三甲綜合醫院為核心,二級以上醫院、專科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部整建制并入。如上海統籌規劃聯合體內各醫療機構的功能布局;在聯合體內部實行人員柔性流動;加快推進預約診療、臨床路徑管理等服務;通過推動家庭醫生簽約、社區首診服務。鎮江利用醫療集團資源優化配置與整合的平臺,重點推進了學科建設、信息化建設、人力資源等一體化管理;探索學科一體化管理,成立臨檢、影像、病理三個臨床診斷中心。
(二)探索聯動服務模式
全國各地積極進行聯動服務模式的探索,創新建設基層服務平臺,實現資源整合,推動衛生服務由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變 。(表1)
(三)加強政策引導
1、向社區引導優質資源
包括:三級醫院專家查房會診、設立社區首席健康顧問等人才支持;建立遠程醫療信息平臺,整合建立診斷、影像技術中心等技術、設備支持。
2、醫保積極引導管理
明確二、三級醫院需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診的重點病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下轉病人建立家庭病床或住院康復治療,參保患者的醫療費用進行單獨核算。
3、物價杠桿調節
實施醫藥價格綜合改革,適當拉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二、三級醫院部分診療項目收費標準,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引導患者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
二、取得的成效
(一)分工協作機制初步形成
通過規范雙向轉診機制,實施上下聯動和分工協作,讓患者在附近的社區得到更加便捷、規范的診療。發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診治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能力,讓康復期患者回到社區進行后續治療,讓二、三級醫院節省出更多衛生資源、工作精力用于疑難重癥患者的搶救治療、醫療隊伍的教學培訓和學科建設,從而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的效率和效益,緩解“看病難、住院難”。
(二)社區醫生與居民建立契約服務關系
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思路提出 “完善合理分級診療模式,建立社區醫生和居民契約服務關系”,各試點城市作為醫改先行者已在進行探索和嘗試,爭取早日讓社區衛生服務走進家庭、更加親民化。如上海市已在17個區(縣)的18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開展了家庭醫生制度建設,共有家庭醫生3212人,簽約常住居民588萬人,常住居民簽約率達到32%,簽約居民利用過家庭醫生診療服務的比例為56%,建立健康檔案率達到94%。上海的家庭醫生采取定期上門提供家庭保健、健康咨詢、康復治療等服務方式,已成為居民健康的守護人。2012年11月份,鎮江設置康復聯合病房,推進“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醫療服務模式建設,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同為下轉的康復期患者提供后續治療、護理服務,給社區居民帶來健康福音,提高了社區診療水平。
(三)群眾就醫負擔有效降低
通過醫保政策引導,群眾小病就近能獲得便捷、低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大病能順利的轉到上級醫院,從而降低了就醫成本。主要引導政策有:社區基本藥物目錄中的藥品實行零差率;降低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的個人自付比例;規定診斷和治療方案明確的慢性疾病參保病人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免收掛號費、診療費。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和住院均次費用比三級醫院低50%以上。
三、存在的問題
以上是2010年-2012年X市社區醫療機構收支情況分析表,從中可以看出:(表2)
財政補助收入占總支出比例從2010年的4.64%已上升至21.36%,但仍顯得經費補助不足,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入主要來源于業務收入。
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配備不到位,醫療設備配備不全,技術力量不足,服務形式仍以為門診慢性病人、老年人開藥、輸液為主,門診收入占比仍在80%以上,藥占比超60%,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很難提高,影響居民到社區就診的積極性。
目前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未充分發揮在慢性病管理中的關鍵作用。因慢性病用藥品種不全的問題,導致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頻繁建檔撤檔,沒有根據疾病初期、治療康復期病人的不同健康需求,健全慢性病健康檔案。
四、其他國家的借鑒意義
英國、澳大利亞的分級診療服務模式執行較完善,有以下值得借鑒之處:
(一)英國借鑒
1、各司其職的團隊化管理,共同發揮服務效能
全科醫師團隊包括:全科醫師、地區護士、執業護士、健康管理助手等。全科醫師為居民家庭提供初級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務。地區護士每天安排督促服藥,主要負責進行臨終關懷,開展慢性病隨訪以及健康教育等。執業護士的工作職責是糖尿病,哮喘護理以及兒童計劃免疫等。健康管理助手負責對居民進行健康檔案管理及健康教育等。
2、嚴謹的慢性病管理體系,實現健康檔案的有效建立
通過信息系統中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能讓全科醫師方便識別慢性病人,將其進行風險分級,并按照不同的風險級數進行疾病診斷。同時信息系統中會非常的人性化、智能化地提供給全科醫師診斷及治療方案,動態化管理居民健康檔案。
(一)澳大利亞借鑒
1、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形式多樣,滿足不同人群需求
澳大利亞的各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社區居民提供特色化的衛生服務,如專門為出院后尚需治療或康復病人提供服務的社區及老年保健中心;專門為兒童提供保健服務的兒童保健中心;專門為老年人提供醫療照顧的護理之家和老年公寓等。
2、社區護士成為服務主體,進一步拓展服務功能
護士在社區分成很多專業,如全科社區護士、老年保健護士、精神衛生護士等。社區護士通過對居民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能及早發現居民的健康問題,還能通過對居民宣教預防、保健知識。
(二)借鑒意義
建設全科醫師團隊,規范其工作職責,使其能分工協作,不斷提升開展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效能,使社區衛生服務真正走入家庭,系統化、全程化地服務居民。
由于我國疾病譜變化,屬于慢性病高發國家,以社區為良好服務平臺進行慢性病科學管理,重視醫療的同時,不輕視防治,引導居民在社區體檢,對轄區居民的電子健康檔案進行分析,以提高健康檔案的使用效率。
我國人口老齡化、引導“康復回社區”等原因,迫切需要特色服務機構,以滿足不同人群需求,針對性地開展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服務,才能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最大化地發揮護士服務效能,進行護士分層管理,不僅能配合全科醫師的診斷治療,而且將服務功能從治療護理向疾病預防、身心康復轉變。
五、改革方向
(一)增加經費投入,建立財政投入保障機制
政府財政應根據衛生事業發展中 “強化各級政府經費保障責任,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以及“調整衛生支出結構,重點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 的要求增加經費投入,對醫療設備配置、人員培訓和信息化建設項目安排專項預算資金,探索建立政府財政對社區衛生服務科學規范的投入保障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二)加強社區醫療團隊建設,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水平
將培養全科醫師、專業護士列入每年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展計劃。通過遠程醫療信息平臺和診斷、影像等技術中心的建設促進醫療優勢資源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輻射。
要求二、三級醫療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簽訂幫扶協議,一方面安排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到二、三級醫療機構進行長期進修或短期培訓;另一方面安排二、三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定期到社區進行坐診,定期舉辦講座,提供技術支持。
通過工資待遇、職稱聘任等方面的政策傾斜,鼓勵二、三級醫院優秀人才向社區流動,將優質管理理念融入社區衛生服務,以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
(三)完善配套改革制度,積極引導分級診療服務
1、積極推行分級醫療和社區首診制度
根據衛生部門制定的雙向轉診的臨床標準和管理辦法,建立健全雙向轉診流程和處理規范,并納入對醫療機構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上轉病人建立就診綠色通道;對下轉病人做好跟蹤服務,提供后續治療方案。
2、擴大醫療保險給付范圍
從政策上引導參保人員主動進行健康體檢,增強參保人員的預防保健意識;適當擴大社區醫院基本藥物目錄,滿足慢性病患者的治療需求,提升改革成效。
3、實行更多優惠政策保障
如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執行“惠民醫院”優惠政策,優惠減免的醫藥費用由救助基金或同級政府財政承擔。
(四)拓展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彰顯健康守門人的作用
因目前“重醫輕防”現象仍較突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必須要轉變服務觀念,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
應積極推行以全科醫生為主的服務團隊模式,發揮護士的作用,對于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點人群,以上門隨訪、家庭病床等服務形式為主,對醫療服務對象開展綜合性、持續性、可及性的健康管理服務。
根據多元化的服務需求,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配備中醫師、口腔醫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員,或通過專科醫院社區坐診形式,開展中醫藥、口腔護理等特色服務。
豐富社區醫療服務項目,拓展社區醫療服務內涵,服務內容從治療延伸到預防、養生保健、康復護理、計劃生育。積極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探索建立兒童保健中心、老年保健中心。
參考文獻:
[1]鎮江市構建分級醫療服務模式做法[EB/OL]. . 2013-04-07
[2]上海積極推進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盡快落戶[ EB/OL].
http://.cn/roll/20131216/204917651002.shtml. 2013-12-16
[3]王嵐,杜亞平.中英全科醫療服務模式的比較與探討[J]. 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1,9(3):241-245
篇9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國發〔〕3號文件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公平效率、統籌兼顧的基本原則,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將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與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相結合,以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目標,以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重點,以提高基本醫療保障能力為基礎,以健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籌資機制為核心,以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動力,以加強醫學科技和人才隊伍建設為支撐,突出基本、基礎和基層的改革重點,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總體目標
到2011年末,初步構建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得到普及,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進展,醫藥科技創新和衛生人才隊伍水平明顯提升,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初步建立,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差距逐步縮小,人民群眾享有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保障水平明顯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普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根據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結合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突出公共衛生問題,免費提供規定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實施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兒童保健,婦女保健,老年人保健,食品安全,飲用水衛生監管等。
制定實施并適時充實調整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繼續實施結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和國家免疫規劃、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農村改水改廁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衛生經費水平。
(二)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成縣鄉兩級、鄉村一體、防治結合、分工合理的新型農村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在每個鄉鎮設立1所由政府舉辦的全民事業性質的衛生院,每個行政村建成1所村衛生室,推行鄉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
加強中心鄉鎮衛生院和標準化衛生室建設,確保鄉鎮衛生院具備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的綜合服務能力,村衛生室具備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疾病的診治能力。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完善社區在公共衛生服務、初級診療、慢性病管理和康復服務等功能。
(三)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全體城鄉居民。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有效實施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努力降低個人醫藥費用負擔比例。
(四)建立基本藥物制度。所有政府舉辦公立醫療機構使用藥品,全部執行市級統一網上采購。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并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其他公立醫院按規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基本藥物,允許患者憑處方到零售藥店購買基本藥物。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居民醫療保險報銷目錄。
(五)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加強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龍頭醫療機構建設,健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善醫療服務質量,改革公立醫院以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財政補助為主的補償機制,積極探索醫藥分開運行機制,逐步取消藥品加成,建立以服務收費和財政補助為主的補償機制。醫院由此減少的收入或形成的虧損通過增設一般診療費、調整部分技術服務收費標準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解決,一般診療費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
積極推動非公立醫院發展,形成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格局,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各類醫療機構的管理、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六)積極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在區域衛生規劃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醫療機構。加強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室建設,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中醫藥服務。積極促進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格局。推進中醫藥繼承與創新,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鼓勵西醫師學習中醫,培養一批中西醫結合型人才。開展面向基層醫生的中醫藥基本知識與適宜技術培訓。
(七)逐步建立全縣實用共享的信息系統。創建一體化的醫療衛生、疾病預防控制、醫療保障、藥品監督四大信息體系,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實現資源共享。
(八)改革醫療衛生機構財政補償機制。完善公共衛生投入機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本建設、設備購置等發展建設經費由政府根據公共衛生事業發展需要足額安排,所需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和業務經費由政府根據人員編制、補助標準、服務任務和服務績效考核情況全額預算安排。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取得的服務收入按照規定上繳財政專戶或納入預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
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政府舉辦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公益性事業單位,藥品收入不再作為基層醫療機構經費的補償渠道,運行成本通過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補償,基本建設、設備購置、人員經費及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業務經費由縣財政按照“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辦法給予足額補助,人員工資水平與當地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平均工資水平相銜接,提供醫療服務的價格按扣除政府補助后的成本確定。社會力量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由政府采取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補償;提供基本醫療服務,采取簽訂醫療保險定點服務協議等方式,通過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等渠道給予補償。縣政府按績效考核兌現的方式,對取得鄉村醫生從業資格且被聘任在村衛生室工作的鄉村醫生承擔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給予補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把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落實政府的公共醫療衛生責任,認真履行職責,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實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確保改革成果惠及全縣人民群眾。
篇1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屬中醫消渴病范疇,是一種復雜的全身性多系統疾病,具有“病程長、不傳染、可控制、無法根治”等特點,糖尿病發病率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增加,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總數為1.71億,預計到2030年將達3.66億。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老齡化,糖尿病患病率的勢頭有增無減。我國糖尿病患者有6000多萬,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給個人、家庭、衛生保健系統帶來了巨大負擔。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今后10年內,僅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中國就將損失預計的國民收入5580億美元,所以糖尿病的防治刻不容緩。
1 研究方法
1.1病例選擇:
按照2007年《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選擇米市巷社區300例糖尿病研究病例,病例來源主要是在中心住院、門診的病人。其中男性152人,女性148人,年齡在38-76歲,平均(56.57±7.91)歲。
1.2納入標準
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
1.2.1 T2DM癥狀(多尿、多飲及不能解釋的體重下降),并且隨機(餐后任何時間)血漿葡萄糖(VPG)≥11.1mmoI/L(200mg/d1);或
1.2.2空腹(禁熱量攝入至少8小時)血漿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1);或
1.2.3 口服葡萄糖(75g脫水葡萄糖)耐量試驗(0GTT)中2小時的血漿葡萄糖(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
1.3排除標準:
不符合以上納入標準者;
繼發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糖耐量受損、1型糖尿病;糖尿病急性并發癥期、糖尿病合并嚴重感染;神志不清、癡呆、患有精神疾病患者;不愿參加調查的。
剔除標準:臨床調查表填寫不完整者>10%。
1.4病例分組:
本研究采用分層區組、隨機、多中心臨床試驗設計。按單純隨機抽樣法,隨機抽取150例作為研究組,150例作為對照組,兩組均根據糖尿病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分層分為輕度患者56例,中度患者60例,重度患者34例。在治療方法上,研究組實行“治未病”管理模式干預措施;對照組一般干預措施治療處理。兩組患者均觀察一年。
1.5干預內容
進行強化教育管理,優化生活方式,控制血壓、體重,定期監測血糖、血脂、合理用藥,結合問卷調查及體檢結果給予飲食、運動、藥物治療的具體指導,在此基礎上,按照中醫體質類型,制定中醫藥干預方案,發放中西醫兩種方法的干預手冊,以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進行干預,期間每3個月隨訪1次,促成其各項措施的有效落實。
1.6統計分析
數據的統計學處理采用 SPSSl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 s表示,患病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
2 研究結果
2.1 2型糖尿病患者體質辨識情況分析
根據判別分析結果進行中醫9種基本體質類型的分布情況分析體質辨識結果,可見糖尿病人群以偏頗體質居多,偏頗體質中氣虛為最多占20.33%,其次是痰濕質占總人數的17.33%,陰虛質排在第三位,占總人數的15%。糖尿病患者大多有倦怠乏力,語聲低怯、易氣短、易疲乏、頭暈、心悸等癥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大多形體肥胖,因此痰濕質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占據第二位;糖尿病中醫的基本病機為陰虛燥熱,多口渴,手足心熱等陰虛癥狀,所以陰虛質在糖尿病體質分布中占據第三位。
2.2 2型糖尿病辯證分型結果
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濕熱困脾證有58例,陰虛熱盛證37例,氣陰兩虛證128例,血瘀脈絡證36例,陰陽兩虛、血瘀水證41例。見表1。
4 分析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