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基礎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7 13:21: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哲學基礎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哲學基礎論文

會計理論哲學基礎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就規范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展開述評。首先闡釋了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規范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概念,然后對當代哲學觀點做出評述。在此基礎上,對規范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進行分析。

關鍵詞:哲學基礎規范會計理論實證會計理論實證主義證偽主義

一、有關的幾個概念

1.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研究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實質是要研究會計方法論的基礎,即會計領域認識論的基礎。一般來說,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或哲學意義上的會計方法論,是從哲學角度對會計實踐和會計理論進行審視。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是會計學方法論的最高層次,也是最抽象的層次,對會計理論的發展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會計學的哲學方法論是從會計理論的價值觀、真理觀的角度所考察的方法,主要包括對會計的實踐活動或者說對會計理論研究對象的哲學思考、如何認識會計學的真理性和科學性、不同的哲學方法論決定會計學者對會計理論的功能價值取向和從事會計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和動機的認識不同。

2.規范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規范會計理論是一套關于會計“應該是什么”的系統知識體系,旨在通過一系列基本會計原則、會計準則的規范要求,從邏輯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優會計實務是什么,進而指導會計實務,實現會計實務的規范化。它一般包括采用歸納法形成的描述性理論和采用演繹法形成的指導性理論。

實證會計理論則是一套關于會計“是什么”的系統知識體系,旨在揭示出會計現象層面的規律,從而為解釋現行會計實務和預測未來會計實務提供理論依據。

查看全文

馬克思哲學本體基礎探研論文

[摘要]感性世界是馬克思對世界的指稱。馬克思對感性世界的理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感性的存在。一是感性活動。這兩個方面的統一構成了馬克思感性世界的內涵。馬克思的感性世界與哲學教科書中的物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馬克思的感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世界并不獨立于人存在,而是對象性的存在;感性世界的運動是感性活動,實踐是對感性活動的哲學概括。感性世界確立了馬克思哲學的本體基礎,同時也確立了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路向。

馬克思哲學是否有自己的本體論,學界中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卻是清楚明白的,馬克思同所有的哲學家一樣,也具有自己關于世界是什么的看法。這就是他感性世界的觀點。正是在對感性世界的認識中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同時也確立了自己哲學的本體基礎以及哲學上的實踐進路,從而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實現了哲學上的變革。因此,對馬克思感性世界的本體意義的分析,是理解馬克思哲學的本性及其哲學范式的關鍵所在。

一、馬克思是如何理解感性世界的

感性,按照一般的理解,是指由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覺、知覺、表象的認識形式,世界則通常指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外部的東西,感性與世界組合起來形成“感性世界”一詞,其最初意義是指被感覺到的世界,與本質世界相對。但在不同的哲學家那里,感性世界則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德謨克里特把感性世界看成是主觀的假象,伊壁鳩魯則認為是客觀現象,康德將其視為主觀性的現象界,費爾巴哈則認為是“感性的實體”、“現實的實體”。那么,馬克思又是如何理解感性世界的呢?馬克思對感性世界的理解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馬克思認為“感性世界”并非是獨立于人的自在世界,而是與人的存在密切相關的世界,是對象性的存在。“實物是為人的存在,是人的實物存在,同時也就是人為他人的定在,是他對他人的人的關系,是人對人的社會關系。”顯然,對馬克思說來,不存在脫離物的人,也不存在脫離人的物。當我們講到人時,就要考慮到人所面對的物質世界及其所處的環境,講到物時,就要考慮到作為它的對象的人。感性世界就是“人對人說來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說來作為人的存在”。因而,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也是對象性的存在。“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種非現實性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虛構出來的存在物,是抽象的東西。”而“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正是基于這種看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批評費爾巴哈說:“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可見,離開人的自然界或抽象的人,是不在馬克思的哲學視界中的。

(二)馬克思認為。感性世界是人與物的統一、思維與存在的統一。在馬克思看來,人是現實的人,是自然的對象性存在的對象,自然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和展現,“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因而,“思維和存在雖有區別,但同時彼此又處于統一中”。由于人與世界是統一的,在馬克思眼里,“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對人說來直接地就是人的感性(這是同一說法)”,“說一個東西是感性的即現實的,這是說,它是感覺的對象,是感性的對象,從而在自己之外有感性的對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對象”。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的迥異于傳統物質觀的感性世界視野中,感性和自然界具有同一的意義。感性的也就是現實的,從感性出發也就可以看成是從自然界出發。

查看全文

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實事求是對立統一體制改革兩點論重點論

[論文摘要]鄧小平理論是建立在鄧小平長期參與黨的重要決策,長期參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并且把馬列主義、思想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有機結合的產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唯物的辯證法,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也是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鄧小平以自己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和實踐,為每一個共產黨人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因為它的哲學思維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勞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新派別”①。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鄧小平理論是建立在鄧小平長期參與黨的重要決策,長期參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并且把馬列主義、思想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有機結合的產物。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臺階式發展理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理論”等等,一方面自始至終繼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結合自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體會創造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

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為基礎,重新確立經濟工作中“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鄧小平一貫強調實事求是是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違反這一根本點,實際上就是違反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實際上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反映。

1977年4月,鄧小平尚未恢復工作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此后,他在出來工作后的多次講話中一再提醒全黨同志要解放思想,恢復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78年,當理論界開展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時,鄧小平及其他中央領導積極倡導和推動了這一場解放思想的大討論,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高度評價了這一大討論的重大意義。經過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到恢復和確立,并且將這一重要思想貫徹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當時中國的事實是什么呢?這就是國民經濟仍處在崩潰的“邊緣”,與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比五十年代時還要大,還要明顯,周邊四小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騰飛迅速崛起對中國造成很大的潛在的威脅,人民群眾在“”中受到的傷害急需得到療治和補償,等等。面對這樣的“事實”,“是”在那里?如何去“求”?鄧小平的答案是“摸索”,在摸索中“求是”。他坦率地承認,“蘇聯搞社會主義,從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經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會主義,它也吹不起牛皮。我們確實還缺乏經驗。也許現在我們才認真地摸索一條比較好的道路”。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提出了改革一切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任務。怎么改?鄧小平認為,“在全國的統一方案拿出來以前,可以先從局部做起,從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做起。逐步推開。中央各部門要允許和鼓勵它們進行這種實驗。實驗中間會出現各種矛盾。這樣,我們才能進步得比較快”。③根據這一精神,中央決定選擇一定的地區作為試點。1980年,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劃出一定的區域作為經濟特區。特區實驗極大地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發展,也為內地改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1992年,鄧小平又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④在“事實”中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唯物主義理論基礎。

查看全文

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分析論文

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為基礎,重新確立經濟工作中“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鄧小平一貫強調實事求是是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違反這一根本點,實際上就是違反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實際上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反映。

1977年4月,鄧小平尚未恢復工作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此后,他在出來工作后的多次講話中一再提醒全黨同志要解放思想,恢復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78年,當理論界開展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時,鄧小平及其他中央領導積極倡導和推動了這一場解放思想的大討論,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高度評價了這一大討論的重大意義。經過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到恢復和確立,并且將這一重要思想貫徹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當時中國的事實是什么呢?這就是國民經濟仍處在崩潰的“邊緣”,與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比五十年代時還要大,還要明顯,周邊四小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騰飛迅速崛起對中國造成很大的潛在的威脅,人民群眾在“”中受到的傷害急需得到療治和補償,等等。面對這樣的“事實”,“是”在那里?如何去“求”?鄧小平的答案是“摸索”,在摸索中“求是”。他坦率地承認,“蘇聯搞社會主義,從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經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會主義,它也吹不起牛皮。我們確實還缺乏經驗。也許現在我們才認真地摸索一條比較好的道路”。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提出了改革一切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任務。怎么改?鄧小平認為,“在全國的統一方案拿出來以前,可以先從局部做起,從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做起。逐步推開。中央各部門要允許和鼓勵它們進行這種實驗。實驗中間會出現各種矛盾。這樣,我們才能進步得比較快”。③根據這一精神,中央決定選擇一定的地區作為試點。1980年,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劃出一定的區域作為經濟特區。特區實驗極大地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發展,也為內地改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1992年,鄧小平又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④在“事實”中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唯物主義理論基礎。

二、改革開放與四項基本原則的統一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原理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十多年里,鄧小平一直是改革開放的倡導者、總設計師。他多次強調,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而為了發展生產力,必須對我國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有二十多年來中國的巨大變化。因此,即使出現了“六四”風波之后,鄧小平仍清醒地指出,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不但要堅持,而且要做得更好、更穩定、甚至更快,“我們的一些基本提法,從發展戰略到方針政策,包括改革開放,都是對的。要說不夠,就是改革開放得還不夠”。⑤但是,鄧小平又始終堅持改革開放與四項基本原則的辯證統一,反對那種離開四項基本原則談改革開放,談“四化”建設的錯誤觀點。他說,“我們干四個現代化,人們都說好,但有些人腦子里的四化同我們的腦子里的四化不同。他們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我們的發展道路。他又說,改革開放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政策的兩個基本點,這兩個基本點是相互依存的。”⑥

三、根本制度與具體制度、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辯證法

查看全文

不作為侵權行為的法哲學基礎研究論文

摘要:支持不作為侵權行為的法哲學理論包括自由主義理論、共同體理論和馬克思自由人聯合體理論。侵權行為法中規定合理范圍內的作為義務,是對自由的必要限制,會導致社會整體幸福的增加。只有這樣,人才會擁有真正的自由。

關鍵詞:不作為/侵權行為/法哲學基礎

一、自由主義理論

認為不作為承擔侵權責任是對個人自由侵害的觀點,是對自由觀念的片面理解。在不同的階段,對自由的觀念不同。即使是將自由作為“最為顯著的價值”的自由主義的法哲學來看,也支持作為義務,亦即支持追究不作為的責任,其理論的支持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強調對個人自由的保護,并不意味著否定積極作為義務

人們通常認為以洛克為鼻祖的古典自由主義法學理論不贊成與他人有關的積極權利和義務。事實上,對英美法系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的古典自由理論,支持人們應該負有積極的作為義務的觀點,以致在討論救助問題時,不可避免地要研究該理論。自由的自然權利理論不僅為阻卻暴力義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為救助義務轉化為更普遍、不限于刑事侵害的、在侵權法和刑法上都更有強制執行力的義務打下了理論基礎。自然的功能在于引導人們趨向善,其最重要的功能當屬保護人們的生命不受剝奪。自然的基本法則是使人類得以存續的積極命令。按照洛克提到的“自然法的強制力”理論,在自然狀態下每個人都有權力通過制止和懲罰違法行為來執行自然法。除了人人都享有的懲罰權利之外,特定的受害者還有權對其所遭受的損害要求賠償。這就是刑法和侵權法的自然起源。人雖然具有處理他的人身或財產的無限自由,但是他并沒有毀滅自身的自由。保存生命是人的天然權利。當他保存自身不成問題時,他就應該盡其所能保存其余的人類。[1]從洛克的觀點來看,不僅可以從保存自身的權利,推演出不得侵害他人生命的義務,而且可以推斷他同意在對自己不構成危險時,采取積極的行為保護他人生命。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從西方哲學的背景來探討如何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認識。首先分析了西方近現代哲學的發展趨勢如何成為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的理論背景,接著分析了馬克思怎樣在這種背景下實現哲學上的革命變更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往后的發展,最后提出怎樣從與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中更深刻地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意義。

【摘要題】馬克思主義哲學

【關鍵詞】背景/根本觀念/發展/比較研究

【正文】

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深化對它們的認識,是當前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不僅對專業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如此,對從事其他哲學學科、特別是西方哲學研究者也如此。沒有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實意義的準確理解,我們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很難有順利的發展,更難充分發揮這些研究的現實作用。為了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理論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促進它的豐富和發展,需要從各方面做出努力。重新認識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怎樣在西方哲學發展的理論背景下發生,這種變革的主要意義或者說馬克思哲學的根本意義是什么,怎樣看待馬克思哲學的發展過程,怎樣從與同時代的西方哲學思潮的比較研究中更好地理解馬克思哲學的意義,這些都是應當探討的問題。下面就此談些個人想法。

一、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的理論背景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分析論文

【摘要題】馬克思主義哲學

【關鍵詞】背景/根本觀念/發展/比較研究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675(2004)01-152-06

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深化對它們的認識,是當前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不僅對專業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如此,對從事其他哲學學科、特別是西方哲學研究者也如此。沒有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實意義的準確理解,我們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很難有順利的發展,更難充分發揮這些研究的現實作用。為了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理論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促進它的豐富和發展,需要從各方面做出努力。重新認識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怎樣在西方哲學發展的理論背景下發生,這種變革的主要意義或者說馬克思哲學的根本意義是什么,怎樣看待馬克思哲學的發展過程,怎樣從與同時代的西方哲學思潮的比較研究中更好地理解馬克思哲學的意義,這些都是應當探討的問題。下面就此談些個人想法。

一、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的理論背景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從西方哲學的背景來探討如何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認識。首先分析了西方近現代哲學的發展趨勢如何成為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的理論背景,接著分析了馬克思怎樣在這種背景下實現哲學上的革命變更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往后的發展,最后提出怎樣從與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中更深刻地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意義。

【摘要題】馬克思主義哲學

【關鍵詞】背景/根本觀念/發展/比較研究

【正文】

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深化對它們的認識,是當前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不僅對專業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如此,對從事其他哲學學科、特別是西方哲學研究者也如此。沒有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實意義的準確理解,我們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很難有順利的發展,更難充分發揮這些研究的現實作用。為了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理論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促進它的豐富和發展,需要從各方面做出努力。重新認識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怎樣在西方哲學發展的理論背景下發生,這種變革的主要意義或者說馬克思哲學的根本意義是什么,怎樣看待馬克思哲學的發展過程,怎樣從與同時代的西方哲學思潮的比較研究中更好地理解馬克思哲學的意義,這些都是應當探討的問題。下面就此談些個人想法。

一、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的理論背景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研究

摘要:為了提升大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文章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在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中的價值,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的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策略。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于2018年5月在“清華名師教學講壇”上鄭重宣布,將在2018級新生中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程。清華大學教務處處長、該課程共同負責人彭剛說:“‘寫作與溝通’課程定位為非文學寫作,偏向于邏輯性寫作或說理寫作,通過高挑戰度的小班訓練,顯著提升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提高溝通交流能力、培養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1]寫作訓練首要的就是進行思維訓練,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在的屬性和功能看,它是實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實踐思維方式和實踐邏輯,就是它所提供給人們進一步研究大大小小問題所使用的方法,是哲學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意義的方法[2]85。基于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對大學生論文寫作思維的訓練、寫作水平提升都有著極大的益處。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在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中的價值

以人類實踐活動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范式具有合理性,培養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范式,體現對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自覺”[3]。第一,確立實踐性、科學性、規范性的寫作理念。所謂寫作理念是指寫作論文過程中遵循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思想。論文寫作不同于散文或記敘文的最大區別在于寫作理念不同。事實上,很多大學生仍然用中學寫散文、記敘文的思維方式來寫大學課程論文、畢業論文,忽略了論文的科學性和規范性。論文寫作以論為主,以說理為目的。論文選題合理、結構完整、邏輯關系嚴密、語句順暢、觀點明確等均是寫作理念科學性、規范性的題中之意。論文寫作還應遵循實踐性的理念,以人們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對客觀對象世界進行解釋和改造,即論文寫作要以問題為導向,揭示問題的本質,找到事物發展的規律,為人們的實踐活動(教育教學、實驗、生產等)提供理論指導或實踐指引。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為確立科學的、規范的寫作理念提供了一種實踐中的思維方式,實現大學生論文寫作既合乎科學規范又合乎實踐性。第二,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寫作方法。論文寫作方法指為達成寫作論文目的而采用的途徑和行為方式。它并非物化的手段,而是作為論文寫作實踐活動主體的大學生在認識所要研究的問題和解答客觀現實問題所遵循的一種方式或程序的總和。通常,在論文寫作中運用到如文獻搜集、整理;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去粗取精和去偽存真等。但由于缺乏實踐性思維的指導,往往會在論文寫作中出現觀點堆砌、詞不達意、表達冗繁、為寫論文而寫論文,脫離實際情況等問題。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的出發點和歸宿都在于實踐,強調的方法論在于理論聯系實際。以大學生的實踐為思維切入點,以綜合的、普遍聯系的、變化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論文寫作,用實踐的思維方式來分析、研究實際問題、剖析文獻資料,摒棄教條式、堆砌式、形而上學式的寫作方法。第三,明確實事求是的寫作路徑。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的根本指向,體現了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的有機統一,體現了實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為大學生論文寫作提出了實踐活動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返回實踐檢驗”多次往復的論文寫作路徑,既體現論文的理論性水平又體現論文的實踐性指向。第四,激活寫作主觀能動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強調的是人實踐本質的規定性、人活動的主觀能動性,體現的是人的自主行為。由于彰顯了人作為實踐主體的自主性、自覺性和能動性,它能啟迪人作為實踐主體的自覺能動性,激勵和鼓舞人們對自己的實踐本質和自由的追求[2]84。大學生論文寫作既需要論文成果評優、評獎、精神獎勵、物質獎勵等外在激勵,更需要激發學生內在的學術追求,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研究方向、研究熱點,掌握必要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夯實學科基礎,提升學術研究涵養。

二、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的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策略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思考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主又哲學課教學定位教師地位和作為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

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作為“兩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整個馬克思主義課程體系的理論墓勸,其地位至美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哲學教學的實效性這一主題,從認識和實踐兩個方面對哲學教學的定位問題、哲學教師的地位與作為的關系問題,哲學教學的內容、方法的改革問題進行了思考。

“兩課。教學如何走出困境,真正發揮“兩課”的作用,使它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背景下既有地位又有作為,無疑是每個從事“兩課,教學的教師乃至高校黨委領導必須高度重視且認真對待的間題。本文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教學改革進行一些思考。

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課程體系的理論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增強哲學教學的實效性對于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提高哲學教學的有效性從根本上說是個認識和實踐的問題。就認識而言。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哲學教學的定位問題。哲學學科的性質是教學定位的內在根據。從哲學的本性看,它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以人類思維的最高形式來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古希臘一些哲人就把哲學定義為“智慧之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中國的先哲說,作為“愛智,的哲學就是“究天下之際,通古今之變”。因此哲學不同于一般的知識陳述,而是要啟發人的思維。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哲學思維代表民族發展成熟的程度和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個沒有辯證思維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對于個人而言,哲學水平體現著人的素質,境界和思維能力,大凡有成就,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史學家,科學家,無不具有很高的哲學思維水平。愛因斯坦曾對人說:“與其說我是物理學家,側不如說我是哲學家’。既然哲學是一種智慧,能夠塑造人的整體思維素質。因此哲學教育應當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著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從哲學的功能看。主要表現為教育和應用。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功能最本質的特征。只有在正確的哲學理念指導下,人們才有可能從本質而不是現象上形成對自然、社會、人生等諸多復雜問題的正確認識,進而樹立起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理想,并內化為信念。當它最終凝聚成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時,哲學教育也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以科學的方法論指導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用功能的顯著特征。真正的哲學既不是教條式的理論說教,也不提供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而是一種教給人們如何面對現實世界去思索、批判和創新的方法。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并不要求信仰它的結論,而只要栓臉疑團。如果我們的哲學教學能在這樣的層面上展開與學生的對話、交流,讓他們經受哲學思維的訓練,無疑既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又能增長其悟性和創新意識。

在哲學教學定位的問題上還有一個必須解決的重要的認識問題就是哲學與政治的關系。二者作為不同的學科各有其特定的性質和功能。哲學在人的整體思維素質的訓練中,注重人的創新精神的培養,而創新正是拼證法的批判和革命精神的體現。新世紀社會需要的首先是一種具有很強創新能力的人才,只有擁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大t高素質人力資源的國家才有強大的競爭力,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有26次提到創新,教育部在《21世紀教育行動目標》中明確地把提高人的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作為教育行動目標。就此而言,哲學的教育功能起到了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哲學的目標指向不同,政治是出于維護階級利益、階級關系而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顯然二者分屬于不同的層次。因此簡單地把哲學與政治、哲學課與政怡課等同起來,必然會影響哲學教學的效果,甚至在某種特殊的社會背景下會嚴重破壞哲學的聲譽。當然消除把哲學課與政課簡單等同起來的認識和傲法,并不是要完全否認二者的有機聯系。事實上在哲學為政治理論思想形成和實施政治行為提供指導作用的同時,政治也會以自身的方式影響著哲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