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02:42: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哲學與人生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周國平;哲學散文;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GO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2-0208-02
1 探究生命和人生的真諦
周國平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實,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還是幸福,人生應該是有內容的、充實的人生。”于是,他用文字記錄了自己一段段人生經歷。
周國平的散文中滿溢著對生命的敬畏感,他鼓勵人們要積極地面對人生,要飽含熱情地好好活著。他認為人生或許是徒勞的,命運是不可改變的,可以改變的只是我們對生命的態度。正因為這樣,回過頭我們再來看《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時,生命的悲歡離合,借助周國平的哲學散文,以妞妞這樣一個活生生的凄美嬌艷的生命得以深刻地表現了出來,這不僅僅是痛苦,實際上是對生命的一種永恒的渴望。
周國平不過是用文學的方式在談哲學,在周國平的哲學散文中,所表達的感悟仍是圍繞著那些古老的哲學問題,例如生命的真諦、人生的意義、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和超越等等。
人生的意義、生命的真諦與哲學的關系,這是周國平一生所追求的;而生與死,正是這兩種思想的終極命題,讓周國平更加深刻地看到了人生和生命過程中的哲學意義。把情感升華至哲學的高度,把哲學融入情感世界之中以文學散文的形式闡釋出來,如果用泡一壺茶來做比喻的話,哲學散文是那沸騰的水,其間所包含的思想就是那濃郁的茶香。這樣的表現方式,使得哲學思想增強了理趣,哲學也將變的深入淺出,人生的意義得到升華,生命也因此得到人們的重視和珍惜。
2 生活化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周國平寫的《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等書對改變讀者的精神結構曾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不過,使周國平的影響更為深遠的,是他以詩和哲理一樣的文筆,深入生活的哲理散文:充滿了對生活的悲歡離合的哲學思考,蕩滌著人們的心靈。
我們只要留意那個時代處的周國平對哲學的認識。我們就會發現周國平的哲學散文所具有的獨特藝術特色――生活化。
“哲學的寫作可以分為多種,其中一種寫作是學院式的,喜歡資料的收集和堆砌。這里不需要感性語言和形象思維,不需要與當下的結臺,而更在意哲學的歷史性,文章的抽象程度越高、術語的密度越大,這個人的思想就越堅實和豐富。還有一種寫作,這種寫作文風活潑,并融人了鮮活的生活場景,它常化艱深為乎易,如細雨滋潤萬物一樣,發生得悄然而廣泛”。
他的散文不屬于其中的任何一種,他的哲學散文是眾多寫作方式的融合與升華,形成了他獨特的寫作特色,他的哲學散文和純學院不同,更側重于把哲學生活化或者應用化,然而并不是刻意去生活化。他的哲學散文也包含了哲學學術,因為哲學是一個知識積累和整理的過程,哲學作為一門學科來說,也需要知識的搜集和整理,但是哲學如果僅僅是以學術的方式出現,這就是離開哲學的根本了,所以周國平的哲學散文就采取另一種表達方式,把哲學學術和現實生活相聯系,脫離了哲學家和散文家的界限,把對生活中的歡樂、痛苦、還有堅強和執著等等生活感悟通過哲學散文的形式表達出來。
周國平說:“研究哲學,其實有兩個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對哲學有種領悟的能力,沒有領悟的能力也可以做學術,但我可以肯定你不會有大成就;另外一個就是學者的功夫了。你首先要選擇你的問題,哲學的看法必須是以問題為主,問題是核心,你要找出哲學中什么問題是一個重要卻多年來沒能弄清楚的問題,而這個問題能讓你產生興趣,然后你要發揮你作為學者的功夫,把古今中外關于這個問題的論述都找出來,去收集整理資料,看看這個問題有哪幾種論述方式,然后你要進行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不難發現,周國平可以讓他的哲學散文深入生活,做到哲學的生活化,和他親身去收集哲學資料,認真的學習,刻苦的鉆研,系統的分析是分不開的。然而,這些只是基本條件罷了,最關鍵的是在這些基本前提的基礎上,周國平在平時日常生活中,對所遇到的人,所碰見的事,所觀察到的現象,所聽到的話中,都加入了哲學的思考,透過現象,認清事物、現象等等的本質,并加以理論化的總結,從而,得到生活的真諦,這些哲學認識都是和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的。
3 展現真性情
他的散文或平實或素雅或優美或哲理的文字中所透露出的個人的思維光輝的東西,或者個人魅力,讓人著迷。特別是他在散文中流露出的真性情。可以說,在人心靈最微妙的地方,大都是注重性情的。不管你是有名的文人,還是無名的老百姓。性情,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思想;性情,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性情,最能表現出一個人的形象。
“我沒有任何辦法留住人生中最珍貴的東西,我只能把它轉換成所謂的文本,用文本來證明我們曾經的擁有,同時也證明我們已經永遠的失去”。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的智性與情感生活,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真性情的表露。這本自傳包括兩條主線,一是智性生活,一是情感生活,二者大致體現了周國平的個性面貌,也表現了作者的性情。
文人大都是性情中人,周國平也不例外。做一個性情中人不難,但做一個誠實的性情中人卻很難。“我唯一可以自許的是,我的態度是認真的,我的確在認真地要求自己做到誠實,我至少敢說,在這個名人作秀成風的時代,我沒有作秀”。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周國平先生,作為一個清醒的學者,一個敢于面對自己的哲學家,他不回避,不隱藏,而是在不傷害別人的同時,坦然用哲學散文這一形式記述著全部的經歷。
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說:“我們的家庭關系,從表面看是穩定的,其實像大海一樣變幻莫測。因此,多少對看起來情投意合的夫婦,一時間離婚的傳說滿天飛,可是不久,當妻子講起丈夫或丈夫談起妻子時,又變得那樣柔情似水”。在周國平的文字中也有這方面的內容,但由于周國平是客觀地公正地看待這一切,所以我們讀到這些內容時,感受到最多的是溫情,是默默的溫情,充滿感激之情。
在周國平哲學散文中有這樣的觀點“人生有許多出于自然的享受,如愛情,友誼,欣賞大自然、藝術創造等等,其快樂遠非虛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們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條件。在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后,他就會和世俗的競爭拉開距離,借此為保存他的真性情贏得了適當的空間。而一個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會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種種快樂”。
性情,則是一個人的性格的外在表現。在周國平哲學散文中,看重的是生活的意義、內心的感受,這就叫“真性情”。不管是為人還是為文,這都是他最看重的。穿梭于周國平語言與文字上,在素面朝天的文字里面,我們能緬懷到
一些歡樂或疼痛,我們能得到一些啟示和收獲,我想這也只有周國平的真性情文字才能做到吧。
4 哲學思想的自我消費性
在周國平的哲學散文中有著類似的觀點:思想,是具有“自我消費”性質的東西。
在周國平的哲學散文里,哲學思想首先是他的愛好,也是他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學者周國平本人就是一本書,那么他的心靈自傳《歲月與性情》就是周國平。幾乎所有的思想家、哲學家,開始都不是為了一定要弄出一個經天緯地的理論而進行研究的,而是為了讓自己更明白些生活或人生,是緣于對思想和理論本身的興趣和魅力,而全身心投入到某個領域的。可以說,人類歷史上很多有價值的思想,是思想家在不經意間發現的。尼采的《看哪這人》,盧梭的《懺悔錄》,再到周國平的《歲月與性情》,與其說是寫給世人看的,倒不如說是寫給自己的。文學藝術領域里有這樣一句話:思想也是是自己的,然后才可能是大眾的。
哲學家和思想家,并不一定都有系統的理論和著作,甚至“不一定要拿出作品來,哲學家本人的生活和生命,就是哲學本身”。
尼采就是一個典型,他被許多人列為20世紀哲學巨匠之首,可尼采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哲學家,他幾乎沒有一本專門的哲學著作,其大量作品是一些警句、格言、隨筆、雜感等,可以說既無體系又無范疇,一個幾乎沒有任何理論形態作品的人,卻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就是這樣一個哲學家,在20世紀,可以說,幾乎沒有哪一個主要哲學流派,跟尼采的名字沒有關系;也可以說,在20世紀,幾乎沒有哪一個重要人文科學領域,沒有尼采思想的影響。
孔子,一位影響著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思想家。我們也找不到他的系統的哲學著作和理論文章,幾乎家喻戶曉的《論語》,還是其弟子們整理的一些他的“只言片語”和對話,可是卻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力量和影響,沒有一部哲學書能與孔子的這些“只言片語”相比,沒有一位哲學家或思想家對人們的思想,對一個國家甚至對世界的影響,能超過孔子的。
在思想的自我消費、享受上,周國平和希臘的尼采,古代的孔子是一致的,周國平的生活歲月形成了他獨特的性情,這種性情本身就是哲學,比那些所謂的貌似高深的哲學要深刻的多。他是站在上帝面前,講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的,他那種“倒著活”的思想很讓人震撼。
對于周國平哲學散文來說,哲學思想永存,精神不死,思維比存在更長命!
篇2
【關鍵詞】職業學校德育課考核方法改革
職業學校雖然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但課程考什么,怎么考,依然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因此,考試不僅是手段,還是一個把學生引向何處的方向性問題。如何做到以考促學,以考促能呢?筆者結合自身對《哲學與人生》課程考核的探索和嘗試,談談德育課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形式:由一種變為多種
傳統的考核以試卷測試為主,學生學習一門課程一年半載,“成果”就集中在用時1~2個小時的考試上。對于這種形式的考核,學生應對有策――劃重點、背重點,但學習過程漠然無趣,學習結果既無助于知識的消化吸收,也無助于能力的提升。針對這類考核的弊端,專家提出要采用形式多樣的考核方式。究竟哪些考核方式適合《哲學與人生》課程呢?
(一)試卷測試仍需要
試卷試題類考核方式主要有閉卷和開卷兩種。職業學校德育課要不要閉卷測試呢?筆者認為,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基本知識和原理,這些基本知識和原理是培養學生情感和能力的載體,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必須了解和掌握。《哲學與人生》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明確了兩個層次的“認知目標”,分別是“了解”和“理解”。“了解”指知道有關的知識和原理,“理解”指對有關知識和原理能較全面、較深入地把握。有專家認為,既然職校生入學分數不高,記憶力、理解力一般,沒必要再用閉卷考試為難學生。但如果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原理都不知道,不理解,又能拿什么來解決問題呢?所以,雖然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教學依然要堅持突出“雙基”,而“雙基”就是閉卷測試的主要內容。當然,考慮到職校生的實際,閉卷測試的廣度和深度都要嚴格遵照課程標準,題目不宜大,題量不宜多,應堅持學完一個單元,就復習、測試一次。
開卷考試是職業學校德育課常用的考核形式,其慣常的做法是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抄書”獨立完成一份試卷。這樣的考法,既解決不了學生平時學習態度和興趣的問題,也實現不了掌握知識、鍛煉能力、培養情感的教學目標。如果說閉卷考試重在讓學生記住一些最基本的知識,開卷考試則要檢查學生獨立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所以試題宜以選擇、判斷、分析型的為主,運用的知識之間可有一定的跨度。
(二)靈活運用多種形式
除試卷試題類考核外,寫小論文或調查報告、策劃專題小報、演講、辯論、知識競賽、表演以及面談等都可以成為德育課的考核形式。除對以知識檢測為主的考核閉卷筆試外,還可以采用知識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在緊張、熱烈、充滿挑戰的氛圍中完成測試;對思想覺悟、情感體驗要求較高又難以量化的“人生觀”部分,則可以采用教師與學生面談的方式進行考核;若要全面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綜合采用多種考核形式。如期末考試時,筆者所在的教研組教師在對任教班級學生進行一次筆試的基礎上,準備了四套情景演繹方案,分別是詩歌賞析“品”哲學、小品演繹“話”哲學、歌曲串聯“釋”哲學、唇槍舌劍“辯”哲學。學生抽簽決定題目,抽到相同題目的學生編成一組,自選組長。考核的具體要求是分組進行才藝表演,并運用所學哲學原理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淺談學習感想,最后形成課題報告。這樣的考核不是一個人一兩個小時就能完成的,而需一個團隊精心策劃,準備一個階段后才能完成。這種考核時間雖然長,過程雖然復雜,但卻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鍛煉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改變學生對哲學學習和考試的態度。
考核內容:由知識立意轉向能力立意
改變“知識本位”,確立“能力中心”,是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同樣,德育課考核方法的改革必須圍繞考查能力及促進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這個根本來展開。
(一)結合生活實際,考查學生運用課本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充滿了哲理,生活是開放的哲學教學資源。不管是何種形式的考核,教師都要有意識地把生活世界引入書本世界,使五彩紛呈的生活成為考查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背景材料。教師既可以選取案例讓學生分析,也可以列舉是非讓學生判斷,還可以結合事例讓學生選擇。如可以用人們見面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吃了嗎”、“下海了嗎”,到20世紀90年代的“跳槽了嗎”,再到近幾年的“買啥股票了,賺了嗎”等問候語的變遷來檢測學生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的知曉、理解和運用情況。類似的由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和實際的具體事例構成的情境題不僅考查了知識,而且考查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了德育課考核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變。
二)結合專業實際,促進學生專業基礎能力的提高
德育課是職業學校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以往,教師對學生的考核只考慮年級、層次的不同,而很少考慮專業類別。事實上,不同專業學生的能力傾向不同,不同專業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也有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不僅要求教師因材施教,還要求“因材施考”。如同一次開放性的期末考核,針對房地產管理系學生必須具備一定觀察、檢測、分析和形成報告的能力,教師布置給該專業學生的任務是:調查某一社會現象,運用哲學原理分析并撰寫小論文;信息系學生已經具備一定圖文設計和編輯能力,教師要求該專業學生就某一哲學原理制作一份圖文并茂、排版新穎的電子哲學小報;旅游系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教師要求該系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蘊含哲學原理的“小品演繹”、“詩歌賞析”、“歌曲串聯”、“辯論賽”等。實踐證明,這類凸顯專業特色的考試融通了專業課和德育課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運用哲學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般能力,而且強化并提高了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
評價主體:由單一走向多元
《哲學與人生》教學大綱指出“評價的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實踐單位的相關人員。評價學生的學,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考核、學生的自評互評、家庭和社會的評價。”可見,評價主體不僅限于德育課教師,學生、文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都可以參與到德育課評價中來。評價主體多元化是考核形式多樣化和考核內容能力化的必然要求。
(一)學生評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理應成為考核評價的主體。如筆者所在的教研組在每次非試卷類測試前,都要圍繞測試的主題,根據學生專長,成立由5~7名學生組成的考核小組,如才藝表演考核小組、小論文評審小組、小報評審小組等,教師給出指導性意見,小組成員商量打分,分數以一定的權重計入總分。學生作為考核主體,對他人的作品、表演進行評價的過程,本身也是向他人學習的過程。因此,學生參與考核,能增強主體意識,激發學習熱情,促進相互提高。
(二)教師評價
篇3
【論文摘要】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深奧的哲學,我們應該仔細地探索哲學與美的關系,以便為人類“詩意地棲居在這個世界上”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哲學是理論形態的人存在的自我認識,哲學是人類最高形式的智力探索,哲學是對世界和人生的明澈而寧靜的認識,哲學思維具有極致性,是最深沉的思維。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技術無所不能的時代,人們在物質層面上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滿足,但并沒有相應的精神上同樣程度的自由感和滿足感。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更應該仔細地探索哲學與美的關系,以便為人類“詩意地棲居在這個世界上”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深奧的哲學,只有哲學和美學兼容的思維才能破譯它。
一、哲學是理論形態的人的自我認識
人類在自我對象化的過程中,主要形成了三種把握世界的理論思維方式,即包含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在內的科學思維方式,包含倫理思維在內的宗教思維方式以及哲學思維方式。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哲學作為世界觀的理論體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邏輯形式進行理論加工而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包括概念的處理、原理的論證、方法論的講解等。
哲學從主客體的關系中把握對象,哲學不是片斷地研究主體與客體的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哲學要解決的矛盾是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因而它的基本問題是意識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個根本特點,決定著哲學能從主客觀的關系中思考和把握對象。
人類正是通過這種把自身與現實世界區別開來的方式,在一定距離之外來批判地面對現實世界。哲學這種把自己與現實世界區別開來的方式,使自己與現實世界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正是這種距離,使人們在看現實世界的時候,覺得它充滿了誘惑,你永遠有所得,也永遠無所得,引導你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入夢,不斷地前行,不斷地開拓道路,不斷地在探索中升華自己。距離產生美,人與世界的距離帶給人們對世界感受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距離為人們的自由探索提供了再創造的空間,思索常駐,生命永駐。在這種距離中,我們學會了創造,領悟到尋找精神家園的惆悵和歡愉。
哲學給予人生的是一個整體的世界并對這個整體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作出恰切的分析,凡此種種,使我們看到了宇宙人生中的渾然天成、融洽無間。雜合中的統一,展示了宇宙在對立統一中的和諧,無論是深沉敏銳的概念分析還是痛快淋漓的哲理闡述,以及蘊藏無限機趣的邏輯推理,都給人以暢達、撫慰的美感。它告訴人們:你們可以安身立命,斡運大化,進而生生不息了。
二、哲學是人類最高形式的智力探索
哲學是人類最高形式的智力探索,是由一個個“?”號組成的,什么時候哲學沒有問題,哲學也就終止了生命。問題永存,哲學永存。“為什么”是哲學生存的方式,也是人類智能發展的惟一方式。
哲學不是一種完成態的靜觀知識,它是一個不斷躍進和提升智能的動態過程,是一種“愛智能”的運動。愛智能,是所有哲學的共同家園。“哲學的真諦是尋求真理,而不是真理,”哲學永遠在路上。
探索中,激情為沉重的思緒所代替,跌倒了,爬起來,人性的沖動在痛苦的重壓下變得更為迫切,對問題情境的破解使人生披上了悲壯而又愴然的色彩。這種悲壯美是貫穿人生始終的永恒過程。對事物的哲學探索之所以美好,還因為這是一個發現的過程。
發現是指經過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別人沒有看到的事物或規律。“任何一個發現,即使是天才的發現,如果把發現之前的各種推理、假設都記錄下來,那么,廢料和各種各樣的愚蠢荒謬的推斷數量之多會使我們大吃一驚。”而發現的魅力也正在這里。當我們用嚴謹的思維、刻苦的冥想對這些“廢料”、“推斷”進行篩選,當我們在這里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熱情,“皓首窮經”、“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們為自己的發現而驚喜。
三、哲學是對世界和人生的明澈而寧靜的認識
關于哲學,哲學家們說法各異,但無論如何,哲學總是與人類對于自身的根本困境、對于生存意義的深刻思考密切相關。哲學的內容實質上是人的生存,它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當哲學思維把人類自身的認識作為對象,對自身的認識進行再認識的時候,這個過程就是哲學反思,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從更純化的形態上對主客體的關系的再思考,將自己獲得的關于對象的認識升華到抽象的理論形態,進而形成思維中的純觀念體系。哲學思維以認識本身為對象所形成的理論中,包括了認識論。這說明,哲學不僅要思考外在的東西,也要思考內在的東西,還要思考內在東西與外在東西的關系。超級秘書網
四、哲學思維具有極致性,是最深沉的思維
篇4
您好!
我是廣東xx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愿意將二十余年所積累的學識和鍛煉的能力貢獻給貴單位,并盡自己最大的所能為貴公司的進步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誠摯希望貴單位給我一個機會!
我深知,“機遇只垂青于有準備的頭腦”。在校期間,我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各方面知識,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朝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課件下載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發展。我的英語達到六級,計算機通過國家二級、省二級(優秀),并連年獲得獎學金。在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我還廣泛涉獵了哲學、法律、文學、經濟學等領域,修完了專業以外其它經濟領域的多門課程,并輔修了經貿英語,自學了第二外語----德語。
“在工作中學會工作,在學習中學會學習”。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更注重自己能力的培養。樂觀、執著、拼搏是我的航標,在險灘處扯起希望的風帆,在激流中凸現勇敢的性格,是我人生的信條。由我創意并組織的多次大型活動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同學的贊許,使我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的挑戰之中,向著更高的目標沖擊。
為了更全面的鍛煉自己的能力,我利用假期先后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了社會實踐,我的實習論文被評為“優秀實習論文”,這些經驗為我走入社會,參與商業經營運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從中學到了如何與人為善、袒露真誠。
在即將走上社會崗位的時候,我毛遂自薦,企盼著以滿腔的真誠和熱情加入貴公司,領略您公司文化之魅力,一傾文思韜略,才賦稟質為您效力。下頁附個人履歷表,期盼與您的面談!
此致
篇5
關鍵詞:美學;人學;美的規律;人生事實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7-0021-02
多年前,人們曾提出文學是人學,這一命題曾作為常識被人們普遍接受。可探本溯源,卻發現這一說法似乎有些問題,“文學是人學”初看起來,確實道出了文學反映以人為主體的人的生活這一事實,但文學還不能作為“學”。文學從本質意義上說,是語言藝術,它以語言文字去塑造文學的形象,把人內在的審美意識通過具體鮮明的形象表現出來。它給人呈現的是直接的藝術世界,而不是所謂的“學”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法。因此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的文學,不能直接就說它是人學,而可以說文學是以藝術的方式反映了以人為主體的人學思想。今天,我們又重提美學是人學,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內涵。
事實上,從廣義上說,人學包括一切以人為研究對象的人文學科,比如哲學、歷史學、倫理學等等,但在這些學科中,只有美學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的人學。因為只有美學才對人作全方位、整體化、活性的研究和把握。過去人們經常提“文學是人學”,而很少有人提“美學是人學”,并且美學的研究越來越脫離人的實際生活和人生真實,走向玄學化、思辨化。大多數美學學習者通過學習,并沒有帶來真正的對人生的整體把握,只在一些膚淺、虛假的概念上玩游戲,談不上美學指標上的人生設計和人生追求。為了美學的建設,為了人類自身的發展,應當用“美學是人學”來統一我們的認識。一方面,美學只有在同人及其生活的密切聯系中才能走出玄學的誤區,建構起自己科學的學科體系,真正揭示美學理論的千古之謎;另一方面,人類也只有樹立起科學的美學觀,健康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才能保證自己前進的步伐更為堅實、更為矯健。
在我國,人們對于“美”的字源考證,提出了“羊大為美”、“羊人為美”(意思是“舞人為美”)等不同見解。不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是從美同人類生活的聯系來揭示美的意義的。
“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說文解字》中的這一解釋,把美同人們喜愛的食物聯系在一起,今天看來當然不能說是對美的特質的正確揭示;但它說明了在古人的眼光里,美有明確的功利價值,不能脫離人生而言美。至于近人依據甲骨文推斷出的“羊人為美”,把“羊”(羊角、羊皮、羊頭以至整只羊)視為進行巫術圖騰活動時先民頭上的飾物,所以說“牧羊民族、牧羊人所扮演的圖騰羊,跳的圖騰舞,就是最美的事物了。可見美最初的含義是‘羊人為美’,它不但是個會意字,而且還是個象形字”①。這種解釋強調了巫術禮儀、圖騰崇拜在人類文化和審美發展史上的意義,值得我們重視。然而,先民們在巫術、圖騰活動中,所以選擇了羊而不是其他來作為美的標志,其根據仍在于這是一個“牧羊民族”,羊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因而,撇開“羊大為美”、“羊人為美”的具體分歧不談,兩種見解其實都肯定了美同社會人生的聯系,標示了“美”這個概念的運用,意味著人對自身地位和價值的一種意識與追求。
同樣,盡管康德以降的西方美學,把美的超功利性視為一條永恒不變的真理,然而如果回溯到古希臘,那么先哲們依然是從人及其生活來闡釋各種美學問題的。從赫拉克利特所說的“最美麗的猴子與人類比起來也是丑陋的”②,到蘇格拉底所主張的“凡人所用的東西,對它們所適用的事物來說,都是既美又好的”③,從德謨克利特關于“身體的美,若不與聰明才智相結合,是某種動物性的東西”④的論述,到柏拉圖指出的最美的境界是“心靈的優美與身體的優美諧和一致,融成一個整體”⑤……所有這些論述,都是從人及其生活出發來對美進行闡釋的。古希臘的這些先哲們所探討的美學問題,都是極其通俗的,不像后世美學那樣縹緲,不食人間煙火。
當然,我們這樣說并不是要否定康德在美學研究上的巨大貢獻。康德美學的龐大體系,不僅蘊涵了豐富的內容,而且在論述與肯定人的主觀因素、精神因素在審美活動中的意義和價值方面,提出了許多極為深刻的見解,就是經過200多年時間的流逝,現在看來也沒有完全過時。然而,康德以及黑格爾的美學,嚴格說來是屬于18世紀的。康德的《判斷力批判》發表于1790年;黑格爾的《美學演講錄》(即中譯本《美學》)雖出版于1835―1838年間,但它是在黑格爾去世后由黑格爾的學生整理而成的,其美學見解同康德基本屬于同一時代、同一水平。康德、黑格爾的美學,代表了古典美學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而其致命傷,則同他們的哲學體系一樣,在于同人們社會實踐的游離、脫節,以至頭足倒置。
在19世紀,對美學發展作出劃時代杰出貢獻的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和馬克思。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批評黑格爾美學思想的過程中,于1855年發表了他的學位論文《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提出了他的“美是生活”的著名論斷。盡管這個論斷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其自己的闡述也有許多值得商討的地方,但在美學發展史上,“美是生活”這一論斷的意義,絕不能低估。事實上,車爾尼雪夫斯基在這篇論著中對于美學的貢獻,不在于像黑格爾那樣建構體系,也不在于他的理論邏輯或個別結論是否科學,而在于他鮮明地提出的“美是生活”這個命題本身,它意味著美學問題的真正解決,必須同人們的社會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撰寫這篇論文時,車爾尼雪夫斯基毫不含糊地聲明,他批評的靶子就是黑格爾的美學,是黑格爾學派主張的“美就是絕對理念在個別事物上的感性顯現”;就此而言,車爾尼雪夫斯基確實相當出色地實現了自己的目的,他的“美是生活”的主張,在總的精神上超越了康德、黑格爾,使美學在他生活的那個世紀,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對于19世紀美學的貢獻,馬克思自然更為突出。青年馬克思先后受到黑格爾、費爾巴哈的影響,但是他在同工人大眾的斗爭實踐的結合中,超越了這兩位古典哲學大師。盡管他的思想理論建樹集中在經濟學、政治學、哲學諸領域,而沒有專門的美學著作,但他的美學思想的巨大成就,即使20世紀的西方學者,也難以否定。他同車爾尼雪夫斯基一樣,把美學從抽象的哲學思辨的高空,拉回到現實的人類社會生活中來;他比車爾尼雪夫斯基高明之處,在于他憑借的是嶄新的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正是由于占據了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這個新的世界觀的制高點,所以馬克思對美及其規律的界定,雖然文字不多,但卻切中肯綮,異常深刻。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馬克思為了論證動物的生產同人的生產的區別,進而揭示人的本質,他寫道: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⑥在美學界大家都熟悉的這一論述中,馬克思絕不是隨意寫下“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些詞語的。他把人的生產與動物的生產的最終區別,歸結為是不是遵循“美的規律”,其含義的深邃,值得我們深入領悟。
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但人又根本區別于其他動物。人同動物的共同之處,在于人具有與動物類似的自然屬性,不論人類進化到何等高的程度,這種自然屬性(可以說就是動物性、獸性),也不會完全消失。然而,要是人只有這種自然屬性,那么他就還停留在動物的水平上,說不上是一個真正的人。真正意義上的人,必須實現對動物的超越;而這種超越是人類的生產實踐作用于人自身的結果。在生產實踐中,一方面經驗的積累使人們不斷地發現、掌握各種客觀事物的特性和規律――即馬克思所說的“種的尺度”,因而使自身的行動,獲得越來越多的自由(即能夠“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另一方面,又對人類發展的前景與需要,即馬克思所說的“內在的尺度”,有更為具體、更為科學的認識,使自己的行為更富自覺性(即“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就物種關系而言,馬克思說“人的類特點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⑦
當然,單單就物種關系來理解人同動物之間的區別還是很不夠的,人要超越動物,還必須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種能夠有計劃地生產和分配的自覺的社會生產組織”,實現社會關系方面的“提升”。所以,馬克思進一步強調:“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關于人的本質、人性的論述,說明了人的自然屬性不過是形成人的本質、人性的基礎,而并不能成為人之所以為人的依據;人所以區別于動物,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社會生產實踐能力,即人類自由自覺的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屬人的社會關系。所以,真正的人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是自然人“人化”的結果,正如馬克思說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說來才是存在的。”因而,人的本質、人性,只能是在自然屬性的基礎上,由人的社會實踐所制約、所規定的人的社會屬性。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人類的歷史就是自然人不斷向社會人、向真正意義上的人進化的歷史,是人的生理感官不斷獲得屬人的變化、從而使人得以獲得包括美感在內的真正的“人的享受的感覺”⑧的歷史;同時也就是人類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歷史,是人生得以美化的歷史。所以,馬克思的這些論述,清楚地說明了人性、人的本質和美、美的規律之間的內在必然的關系;說明了在人文學科中,恰恰是美學,才把人作為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的主體來加以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美學是人學”,因而人生需要美學,美學也需要人生。
人類的歷史是一個不斷地向自由王國邁進的歷史,也是審美意識日益覺醒、審美追求日益自覺的歷史。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人類必須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自己,高揚主體意識、自我意識,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自身的創造才能得到全面的實現。這就要求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把美學放在更為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并努力使美學走出思辨哲學的迷宮,回到現實人生中來,密切關注社會生活發展和文學藝術發展提出的種種實際問題,幫助人們更加自覺地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美學作為人學,應在社會人生中確立自己的地位與價值,實現自身的建設與發展。
注釋:
①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34.
②④北大哲學系外國哲學室.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5.
③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7.
篇6
論文摘要:分析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之間的關系,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意義。在英語課堂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學生道德情操修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長期以來,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往往注重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或是應試技巧的培養,而忽略了對學生的“百科知識”、“社會文化”、“哲理”和“智慧”的滲透。這導致了部分學生雖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但人文素質卻令人堪憂。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學校育人的終極目標,而且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也難以達到社會的需求。大學英語作為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理應擔當其重任。因此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在“教書”的同時,也應做好“育人”的工作。
一、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意義
1.更新教育觀念的需要。“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外語教學水平已經不是一般的教學問題,而是影響我國對外開放方針的更好實施和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李嵐清語)革新教育觀念,教育改革首當其沖。但長期以來,社會上已經形成重分數輕技能、重智育輕德育、重科技輕人文、重理論輕實踐的風氣。大學所培養的人才應是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和能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即德才兼備的人才。在學校教育中,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結合起來,才能確立科學和人文相統一的哲學觀。
2.人文素質形成規律的需要。素質的形成是一個文化積累和沉淀的過程,更是一個復雜、緩慢的內化過程。內化的形成是認識、感受、體驗的過程,是再創造的過程,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不是單靠德育課和政治理論課所能完成的,也不是某一階段或某一層面的任務,需要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的始終。大學英語是一門基礎課,課時多、周期長(一般為2年),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接受、內化和形成。
二、如何在英語課堂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篇7
大學畢業后,筆者一直在從事高師院校無機化學課程的教學。無機化學是小學自然、中學化學及日常生活化學所涉及化學知識最多的一門課程,也是大學各化學專業第一門專業必修(或專業基礎)課,也稱化學奠基課。因此針對剛進校的新生,在教學中如何“以生為本”,通過高質量教學來闡釋高等教育的教育觀和育人理念應該是教師時常思考的問題。
一、深化無機化學教學中的育人理念
1 學習精神與奮斗目標的定位
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的職責,應落實到每個教學環節中。作為大學一年級課程的無機化學,其教學對象是從高中進入大學的新生,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無機化學及相關科學知識,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形成良好的情感與做人品質以及明確人生的奮斗目標就尤為重要了。近十多年來,在每屆新生進校后,都要結合專業介紹,給他們進行專題講座,如《走進化學世界,從無機化學開始》《成材從無機化學開始》《認識神奇的大學的生活》《大學生與人才素質》等。
2 注重化學發展史的教育作用
化學發展史上拉瓦錫、門捷列夫、諾貝爾、玻爾、居里夫人等許多科學大師名垂千古,他們的功績如一座座燈塔矗立于化學學科的海洋中,指引一代代求知青年追尋真理之島。他們為人類留下的不僅僅是某個原理的發現或某個新物質的合成,還包括他們不畏任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嚴謹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聰明機智的研究藝術和深邃辨證的思想方法,以及光明磊落、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為后代展現了一幅幅科學不斷完善并促進社會進步的精神畫卷,成為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明社會發展的象征。因此,通過化學發展史教育,使學生受到科學家們治學態度、科學思想和人生觀的熏陶,指導同學們正確的規劃自己的人生之路。
3 強調化學與人類社會發展及自然的聯系
化學與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遠古的人們,由于火的使用,才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歲月。從陶器的出現到銅鐵的冶金、紙的發明、火藥的使用,乃至石油和核能的開發、新材料的合成,衣食住行到重大的社會課題,諸如糧食、能源、環境、醫藥、計算機、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直到生命的過程包括出生、生長、生殖、衰老、死亡和記憶、思維、情感等都與化學密切相關。但不可否認的是,化學的發展也給人類社會帶來諸如環境惡化、核戰爭等許多副作用。因此,在無機化學專業課教學中,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了解人類進步歷程,激發他們對人類歷史文明的熱愛,對人的生命的珍惜,對和諧大自然的鑒賞,以及人道主義和社會責任感。為了配合教學,還組織學生進行周邊環境狀況和市民環境意識調查,通過網絡收集有關資料,大大增強了學生的生存和環保意識以及熱愛大自然、熱愛地球、熱愛生活、熱愛人自身的和諧人格。
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1 透析無機化學的學習思路
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法、創新意識和科學素質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而且將使學生終生受益,尤其是當這些師范專業學生畢業后走上中小學講臺時,這就是新教育理念帶來的教育效益的延續性。因此,教室既要研究教法改革也要探討學生的學法,使學生能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主動構建自己知識與能力結構的自主性,培養學生有效學習的能力和方法,是“學為主體”的具體體現。
例如在無機化學理論以及實驗課程的教材中,種類繁多的化合物千變萬化,反應現象和反應式十分復雜,化學原理模型也多種多樣,表面上看毫無頭緒,一直是剛進大學的學生學習很為頭痛的事情。因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化學反應和實驗現象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以科學的思維分析方法引導學生透過化學反應的實驗現象去揭示聯系、尋找原因、總結規律,領悟無機化學乃至整個化學、自然科學的本質,這就是高質量教學內涵的深化。
(1)學會邏輯推導方法。通過“物質的性質是由物質的多層次結構所決定(電子組態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物質的物理及化學性質物質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制備方式及其應用)”這一理念的教學與分析,讓學生學會用類似于數學邏輯推導的方法,明晰過程的脈絡,理解物質存在形式和物質性質的多樣性與物質結構的獨特性之間的哲學關系。學生會驚嘆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秩序奧秘,下定決心投身于對化學學科的終身追求。
(2)學會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用不同的方法、通過不同的思路去分析同一個問題,如用結構理論、化學平衡、酸堿理論、氧化還原的原理分別討論一個化學反應進行的原因以及反應的程度與結果。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會隨著視角的每一次轉換而加強,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而深刻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視角開闊,思維敏捷。這一方法尤其適用于無機化學下冊部分的教學,針對某些重點內容的教學與討論,會幫助學生學會由點到面,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3)理解普遍聯系變化的規律。無機化學原理部分中,許多概念、理論和公式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和一致性。如從熱力學的能量角度(宏觀)與化學鍵的結構角度(微觀)分別分析質子酸堿反應、配位離解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和共同點,最后得到任何化學變化都符合自然界能量最低原理的普遍變化規律的認識,使學生能理解和掌握無機化學原理及其應用的精髓。這就要求教師既能鉆研教材深入進去,又要跳出教材引導學生上升到方法論的高度理解問題,使學生在化學知識、科學素養和學習能力方面達到較高的深度和廣度。
2 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
對師范專業而言,最能體現其特色的就是教師職業素質與能力。一方面無機化學課程一直嘗試課程結業論文寫作的教學環節。同學們根據論文題目,有的反復鉆研教材,有的到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有的自己擬訂實驗方案,利用雙休日去實驗室反復實驗,有的去校外進行信息調查和獲取數據,最后按照正規格式撰寫出研究論文,舉行論文報告會,最后編輯出封面設計優美、內容豐富的課程結業論文集。在此過程中涌現出的優秀學生吸收到老師的課題組,直接參與教師的教研與科研。在這種創造性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也打下從事教科研工作的基礎。另一方面,在下學期教學中,無機化學側重于元素制備、性質、應用,學生有了上學期的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每周固定一個單位時
間,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參與作業的研究、批改、評價。每章作業批改完后,老師組織學生一起討論,再選出學生代表在課堂上進行作業的評價與講解。這種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教學模式,學生才有可能對教材作出有“意義的發現”,產生特有的學習動機。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強化他們“我是教師”的觀念,提高教師技能水平,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使他們在成功與失敗中完善自我,品嘗“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艱辛。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教師一起檢查作業、批改作業,講解作業。同學們不但理解了問題,提高了學習成績,而且組織能力得到增強,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這種教學方法也與新課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3 建立網絡學習平臺
《無機化學》課程建立了精品課程網絡系統,系統包括首頁、申報頁面、課程簡介、教學隊伍、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視頻教學、練習與測試、實踐教學、考試大綱、參考文獻、教學資源等欄目,內容豐富而充實。申報頁面里的精品課程申請報告是整個《無機化學》精品課程前期建設的濃縮;課程簡介介紹了無機化學課程30年發展的歷史過程;教學內容和視頻教學中給出了主要任課教師完整的課件教案(PP,r形式);練習與測試中,有思考題及解答,習題及解答;教學資源欄目中有課程建設規劃、教師的教學研究項目與教研論文、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方案與課程論文、學生對本課程的評價以及學習體會等,大量的文字與照片是多年教學過程的真實寫照。通過網絡平臺,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利用多種教學資源自學、自評的能力,而且豐富的材料也是最好的育人資源,使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情感與做人品質,這就是教書育人的外延,尤其對師范教育學生就更為重要了,這也是評價課程建設和教師教學的一個重要關節點,是精品課程建設所追求的一種意識、精神與境界。
三、無機化學教學育人的升華
1 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早在20世紀70年代的人本主義教育運動,就強調學術性課程應與社會實驗課程和情意課程和諧平衡。其實自然科學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許多學科的相互關聯與相互滲透,甚至是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交融。因此,教師如果在教學中利用發散性、遷移性思維方法強調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并利用這種聯系進行深層次的育人,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圍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原子結構模型演變內容的教學討論中,老師進一步問:總結這個演變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示?同學們的討論涉及創新科學實驗的重要性、理論對實驗探索的指導作用、學生要敢于突破老師的思維模式、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哲學思考、科學思想與審美的關系等許多方面,這種討論遠遠突破了教材中化學知識的局限,達到的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又如在化學平衡的應用的教學討論中,同學們討論的話題十分廣泛,從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文化意識、人口問題、經濟發展到飲食結構、情緒與健康、個人與集體、和諧社會構建、民族性與國際性等許多領域和敏感話題。各種因素構成一種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鏈。這樣同學們的思維空間很自然的從化學遷移到整個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學科中,而且學會如何發現不同事物的共性與個性,尋找相互之間聯系的橋梁與和諧,即不同知識的節點,并能夠對當前化學熱點問題和新的社會問題作出積極而友好的反應。無形之中,學生增強了對生命、社會、大自然的熱愛和責任感。
2 塑造學生和諧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無機化學教學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在科學、哲學、美的和諧思想指導下指導學生學習。哲學是自然科學的最高境界,美的思想無處不在,無機化學學科也不例外。優秀的教師在富有魅力的化學教學中不僅能夠體現顯著的科學性和思想性。而且還要讓學生領悟化學中的哲理性、藝術性以及對稱性、統一性和奇異性的美。例如,元素單質和化合物中有物質形態和成鍵方式的特殊性和多樣性;物質由等離子態變為氣態、液態、同態的定型過程體現變化的漸進性;化學鍵理論、氧化還原理論、酸堿理論、配位理論等無機化學基本原理中,充分體現了矛盾的對立統一和能量守恒與轉化規律,以及許多概念、理論和公式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和一致性;“點石成金”的否定之否定過程;大量無機物的形態、結構表現出簡明、和諧、對稱、均勻、節奏、新奇等美感。富勒烯、納米管、分子開關等,看似深奧,其實它們都是由碳元素通過完美和諧精密地組裝而形成的具有對稱美感的特殊物質,是美與創新的完美結合。無機化學實驗中也有實驗儀器的精美,各種化合物的色彩美,在晶體的生成與結構實驗中,顯微鏡中展現了無機物的另一個美好世界。無機化學辨證思維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意識也是與創新精神緊密相聯的,歷史上許多化合物的合成,定律的發現,理論的提出,化學家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都充滿著對美的追求。2l世紀,綠色化學與綠色化學教育日趨受到教育界的重視,這既是人類關注自身安全的結果,又是世人追求真、善、美意識提高的反映。通過這種多視角的教學,學生會逐步領悟自然科學中所隱含的深刻哲學思想和豐富的美學內涵,認識事物的內在美的規律,運用這種規律性的東西塑造學生和諧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逐步認識到社會的進步(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在這種將無機化學教學與哲學與審美相結合的指導思想下,學生對無機化學(或者說對自然科學)的理解與認識就會升華到一個新的層次。
3 培育良好的育人氛圍
21世紀的高等教育更注重情感教育和團隊精神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意識到,我們所追求的高質量教學的目的是將化學的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變成師生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愉悅的人生體驗。因此,教師應不斷追求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和諧結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首先教師應該表現出對知識和真理的執著、對自己的事業的敬業,這是一種美德、一種涵養、一種修煉、一種境界;同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關心、愛護學生,用真摯的情感去激勵愉悅學生,平時應盡可能抽時間參與學生的春游、文藝晚會、體育比賽等活動,指導學生的課外學習,回答學生的各種學習和生活疑問,使師生間有正常的情感交流,達到關系融恰。這樣學生對教師的敬重與愛戴會遷移為對化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學習會變得更加自覺,會在高效率中完成學習任務,在提高智能水平的同時,在情感上得到美的熏陶;當教師在教學中由職業的需要上升到職業情感時,當學生的認知需要上升為情感需要時,教學就會超脫“有用”的功利觀念,轉向“移情”和“無我”的超功利意境,從而進入教學育人的和諧美境界。為了更好地營造育人微環境,結合精品課程建設(無機化學是省級精品課程),無機化學課程還建立了宣傳櫥窗,開辦了學習園地,建立了課程建設展室等等。同時也舉辦優秀教師、優秀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之間對話與經驗交流會,形成一種和諧的“成長生物鏈”“和諧學習氛”。
四、教書育人對教師的要求
教學是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作用,高質量的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作用。雖說現階段教學理念強調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但要通過高質量的教學完成教書育人的目標關鍵在教師。古人把教師的職責歸納為“傳道、授業、解惑”,作為2l世紀的教師的職責,則賦予了新的內涵,提出的標準要求更高,應該是知識、素養、能力、情感、境界的高度和諧。這種集合給學生展現的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它對學生的成長所產生的終身激勵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篇8
眼下的“兩極分化”中,還有一種特殊的分化,即“德”與“智”的分化。教育界的事不用說了,教育育已近于成了智育的同義詞,德育已向沙漠腹地推進。而文學領域呢,有太多的文學作品(包括育少年寫的),專以逞“智”(包括演示各式“奇情”或舞弄各式“異語”)為本領,“才子風”刮得翻天蓋地高文學的德育含量。
文學上還有一種兩極分化,叫作“人生”與“民生”的分化。某些作家(不乏“名家”)是專一寫“人生”的,專門沿著“人性的原義、本義、真義、深義、要義”這口井苦挖不止,而實際上所挖的就上一個“我”字,但對宏觀的、橫斷面式的“民生”,即俗稱的“萬民生存狀態”,則不大關注,也不愿費很大力氣去東奔西跑地且看且聽。“民聲多在鵑聲里,只因高處不得聞”,這樣的文學,對建立和諧社會有什么實際功德?因此,真有一點品位的作家,不妨用“人生”和“民生”的雙重視角觀察一現狀,做到提高“人生質量”與提高“民生質量”并重。
至于“食文化”和“性文化”好像沒有兩極分化之意。貴人、闊人、名人往往是美食家與美色家一身二職皆兼。有些作家則為上述人湊趣,專門為飽食者、肉食者的性消費提供性設施、性技術、味。其實,食欲、由奢而濫,也是一種兩極分化,即人的自然屬性與人的精神屬性的兩極分化。為此,優質的作家雖然不拒絕寫“”但又必然關注“性道德”。
最后,我還要談到另一種兩極分化,即語言上的奢語、綺語、玄語與俗語、濁語、穢語的兩極分化。我看在這一點上。不妨中庸一點,學會使用清純、樸素而又具有良性生動效應的語言。
篇9
關鍵詞: 新課改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和諧發展
人文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應有之義,“學校的目的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僅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愛因斯坦)新一輪課程改革順應社會發展與人的自身發展的需要,呼喚人文教育的回歸,高舉“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旗幟,變傳統的知識、能力“二維目標”的考察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考察,并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筆者認為,應該抓住新課改的契機,大力倡導人文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深入挖掘新課程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找準人文精神教育的切入點。
在教學中要把知識納入廣闊的人文背景中,做到具體知識和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將人類文明成果內化為做人的基本品格和人生態度的重要形式,人文學科在學校人文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以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為例,其最大的亮點是開設了弘揚中華文化、彰顯民族精神、突出人文教育的新課程:《文化生活》。該課程教材緊緊圍繞文化與和諧人生、和諧社會的關系,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偉大民族精神的弘揚與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建設與培育等人文知識,既豐富了教材體系,更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而新編《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生活與哲學》等教材也滲透了大量的人文信息,大大豐富了教材的人文內涵。我校政治教研組充分挖掘政治新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攝,開展了《高中思想政治課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實踐研究》的研究課題(2009年獲省“十一五”課題研究立項),對實驗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教育,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與此同時,在政治等人文學科的倡議下,該校的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學科也突出對科學的文化解讀、加強對科學的社會價值與人生意義的理解。發揮這些課程中人文精神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使學生獲得道德熏陶,提高了道德判斷力,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著力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
當前,教育受質疑最多的是偏重于科學精神培養而忽視人文精神的塑造。造成這種情況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教育體制,在于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是以精英主義為取向的,長期應試教育的一個“副產品”是教師逐漸喪失了個性,缺乏人文化的手段、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新課改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這是人文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當代中學教師的人文精神內涵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具備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這是教師人文素質的基礎。(二)要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樹立全面、和諧、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價值觀、知識價值觀、學生觀和教學觀,這是教師人文素質的重要內容。(三)要具備現代教師意識。教師不僅是知識學習的引領者,更重要的是精神進步的引領者,教育的深刻性在于塑造人的靈魂。因此,教師職業的天然使命就是培養高素質的人,讓每位學生養成科學的理性精神,具備豐富的心靈和人文情感,不僅能傳承文明,更能成為自己心靈的主人。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應該是充滿人道、人性的光輝,從學生成長的實際出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四)要具備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教育的真諦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養成道德、培養人文精神。人格、道德、人文精神的獲得更多地依賴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因此教師必須道德高尚、人格完整,心理健康,這也是素質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必須以人文精神來改革現行的教學活動。
傳統教學重教法而忽視學法,重結果而忽視過程,重分數而忽視人性。新課程要求改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求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合作、探究實踐中感悟知識,在學習中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江蘇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思想政治》實施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據此從注意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采取靈活的教學策略、強化實踐環節,豐富教學內容、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建立共同成長的師生關系等五個方面對新課程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我校《高中思想政治課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或辯論、或演講、或講座等)和作業模式(或學術小論文、或主題板報、或話劇、小品等),并借助校報和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藝術節這兩個平臺來延伸課堂教育,獲得了上級領導和學生的廣泛好評。
總之,教育要以教育對象為主體,關注其情感需要與精神、人格、情趣的提升,而不是以社會需要為本位,一味強調其知識灌輸與能力訓練。西哲蒙田早就批評知識灌輸教育“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們的記性,任我們的悟性和良心空虛”,認為“如果我們靈魂的步履不比較安詳,如果我們的判斷力不更加健全,我寧愿我的學生把工夫用在打網球上,那樣至少他的身體會比較靈活些。”①魯迪格爾也曾指出:“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為人,其根本在于個人而不在于社會。”②現如今,新一輪課改已經全面展開,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分野和抗衡,人文教育的復興,人文與科學的融合正成為當今教育發展的趨勢。學校人文教育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蒙田.論教育[A].蒙田隨筆[C].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②轉引自杜時忠.人文教育的理念.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9).
參考文獻:
[1]周國平.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2004.01.17.
[2]曩宋中學孫加艾.科學教育與人文精神的融合.2007.1.26.
篇10
魏晉風度指的是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是魏晉時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說新語》可以說是魏晉風度的集中記錄。
魏晉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新興門閥士夫階層社會生存處境極為險惡,同時其人格思想行為又極為自信風流蕭散、不滯于物、不拘禮節。士人們多獨立特行,又頗喜雅集。正是在這個時代,士夫們創造了影響后世的文人書法標桿,奉獻了令人模范景仰的書圣。“竹林七賢”,即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禮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縱歌,清靜無為,灑脫倜儻,他們代表的“魏晉風度”得到后來許多知識分子的贊賞。
二 魏晉風度的文化內涵
魏晉時期是地道的亂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這就促使魏晉名士開始探索宇宙自然與人生本體的關系,并開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在這種背景下,“文的覺醒”與“人的覺醒”時代到來,思想開放與自由論辯的風氣成為當時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態,而“魏晉風度”正是在這種氛圍中應運而生的。
“魏晉風度”所代表的這種文化,有何晏、王弼首發其端,他們酷愛莊老,而起清談之風;發展至“竹林七賢”時代,這一群體成為魏晉風度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賢”即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們都是當時的文人名士,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對社會現實有著無比清醒的認識。然而,由于身處亂世,雖有濟世報國之才,卻沒有值得輔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節的行為來掩飾內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來表達對朝政的不滿。
魏晉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詩文等外化行為使自己的人生藝術化,具體表現為不同常人的放曠、真率與智慧。這種藝術的人生是自然的,是個人的真實處境與心境的流露。正是由于殘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懸一線,使得魏晉士人的人生充滿了無盡的憂慮恐懼和深重的哀傷。這構成了魏晉風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學是這個時期文人的思想靈魂與源泉。他們用老莊的哲學思想解釋儒家經典。在空談中探討自然與人本體的關系,探求更本質的人生意義,將關注點從無能為力的政治轉向了自身存在價值的討論。《周易》《老子》和《莊子》被奉為玄學經典。玄學給兩漢以來保守腐朽的儒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給中國的哲學文化領域帶來了一種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學思維,同時是魏晉名士們自我肯定的強烈自信與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現。
魏晉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來品味玄趣,由此生發出一種由外知內、以形顯神的美學觀念,這使他們開始轉向對自然山水的熱愛與探究,以空靈之心審視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正是這種超越形的束縛的情懷,使自然山水被賦予了人性化的靈性與無窮的玄趣。另一方面,他們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絕望轉向文學藝術,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在“神韻”這一獨特的審美追求指導下,魏晉時期的文學、繪畫、書法等藝術門類都不同程度地呈現出一片空前繁榮的景象。
魏晉風度是魏晉名士人生態度、處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體展現,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價值取向,它不僅在那時具有廣泛的時代意義,對后世中傳統文人的文化哲學和思想,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魏晉士人通過自身在亂世中真實而堅定的實踐,以前所未有的氣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國文人的靈魂深處。一方面,魏晉風度造就了中國文人清高的氣質與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為后世處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識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與平靜,并得以發展為自省與放曠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質的回歸、精神的解放和個性價值的真正體現。
三魏晉風度對后世的影響
影響主要表現在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方面。首先,文學觀念進一步明確。其次正是基于對詩歌辭情的重視,兩晉詩壇辭藻大行,唯美風氣昌熾。
影響巨大的是 建安風骨魏晉風度所給予盛唐氣象的養料以及對近現代五四文學的影響。
建安作家直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而廣泛地反映了動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苦難,展示了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表現了作家建功立業的理想壯志和積極進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情緒。這些作品意境宏大,筆調明朗,風格雄健深沉、慷慨悲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特色。后人把建安詩歌的這種獨特風格稱為“建安風骨”。
建安風骨是建安“三曹”及“七子”采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并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的詩。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哲學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