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概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0 06:05: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學概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學概論論文

藥學概論教學法改革思索

1研究方法與結果

1.1傳統和文獻研究結合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比較

將經濟管理學院2010級公共管理、物流專業共56名學生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兩組均同步采用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試驗組在傳統教學進行同時實施文獻教學法,在文獻教學法實施之前,向學生開設文獻研究方法講座,學生根據自我興趣選擇與中醫基礎理論相關文獻進行網上檢索,收集文獻并整理,之后撰寫論文。完成傳統教學法內容和文獻研究結合教學法內容后,對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理論考試。兩組實行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閱卷。試驗組最后成績以理論考試成績與論文成績作為評價指標,理論考試和論文成績各按照70%和30%計入總成績。兩組成績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試驗組的平均成績是86.54,對照組的成績是77.26,統計結果表明,試驗組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叭)。

1.2傳統和自主授課結合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比較

將經濟管理學院2010級信息、英語專業共54名學生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兩組均采用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授課方法,試驗組在傳統教學的同時,實施學生自主授課方法。學生自主授課方法主要在傳統教學進度的前1/3后進行,此時教師限定一定課時數,由試驗組學生自主選擇講授內容,自主選擇授課方式,每位試驗組學生都要參與授課,進度和時間由教師全程控制,教師在學生自主授課結束后,總結和梳理知識體系,并對授課的學生進行點評和打分。試驗組最后成績以理論考試成績和自主授課打分作為評價指標,理論考試和自主授課成績各按照70%和30%計入總成績。兩組成績進行統計學處理,統計結果證明,試驗組的平均成績是88.23,對照組的成績是75.31,試驗組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O.01),有明顯差異。

2對中醫藥學概論教學法改革的認識

查看全文

被引及下載頻次期刊論文特征分析

論文被引頻次是指自論文公開發表或公開以來被其它論文引用的次數,一篇好的原創性論文會對后續研究起到參考和推動作用,并且每年都有一定的被引頻次[1]。高被引次數文章可反映其所屬學科的前沿、熱點問題,期刊刊登高被引文章越多,其學術影響力就越大[2]。相對于被引頻次,網絡下載頻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被引頻次,因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下載文獻的簡便快捷,大部分讀者會通過網絡獲取文獻,所以提高下載量也是提高被引量的途徑之一[3]。但即使下載頻次提高了,被引頻次也不一定提高,因為讀者會根據文章內容來決定是否引用此文。哪種類型的文章會吸引讀者下載并引用呢?筆者以《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為例,著重分析排名靠前的下載頻次及被引頻次較高的相關文獻特征,探尋趨勢,以期對今后醫學編輯組稿及審稿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從而進一步提高期刊的學術質量。

一、數據收集

根據中國知網提供的數據,統計日期為2020年4月21日,筆者將《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019年被引頻次及被下載頻次排名前12位的文章列表如下。1.1999~2019年《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被引頻次前12位的文章,如表1所示。3.《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近10年文章所屬主要欄目的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二、論文特征分析

(一)與文章題材、內容的關系

1.藥學類文章被引頻次及下載頻次較高從表1、表2分析可見,既有較高被引用頻次又有較高下載頻次的文章主要為藥學類文章,包括藥學類綜述及研究性文章,表明藥學為目前所屬學科的前沿、熱點趨勢問題。隨著近年來醫藥科研力度的進一步加大,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投入精力于醫藥科研領域,隨之對相關論文的需求亦增大。而單純科研性論文是針對某個領域或問題的專項性研究,可以直接給讀者提供比較詳細的數據,也是科研工作者做下一步研究的基礎,雖大多為本專業的讀者下載,但被引用頻次卻很高。藥學綜述被引及下載頻次較高,考慮因綜述類文章涉及面較廣泛,可吸引讀者下載,讀者關注度高,且文章內容有可汲取的引用點,故被引頻次亦較高。而部分綜述文章雖有較高下載頻次,但被引頻次卻不高,可能因其主要是綜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內容概括亦相對簡略,讀者未能從中汲取其有用信息。2.臨床及教學類文章被引用頻次偏低由表1可見,被引頻次排在前12位的論文中含08臨床類文章3篇、理論類1篇、教學類為0篇。表2中文章《三伏貼、三九貼治療原理剖析》雖有較高的被下載頻次———1476次,但其被引用頻次僅為17次;文章《避免“水課”,成就“金課”———關于基礎醫學概論課程有效教學途徑的思考》下載頻次為1476次,但被引用頻次僅為8次。說明此類內容為目前研究的熱門點,但因可能內容沒有供讀者汲取的參考點,或不能幫研究者全面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故引用頻次偏低。

查看全文

大學語文課程體系實踐和思考

一、建設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背景

大學語文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普遍成為高校非中文專業的選修課,一路走來起起落落,冷暖不定。如何讓這門課程持久穩定地發展下去?根據我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建設實踐,筆者認為必須探索建立大學語文課程體系,通過相對科學完整的課程編排,形成相關的板塊狀課程群,才能保證大學語文課程穩步發展。我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1994年學校還是一所醫學專科學校,就在醫學各專業開設了30學時的大學語文選修課。但由于課程門類單一,課時、大綱、教材不穩定,甚至時開時停,十多年發展乏善可陳。2006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重新編寫人才培養方案,也包括選修課課程設置。為了全面提升醫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勢必要增加人文類課程總量。預感到建立課程體系、搭建課程平臺的機遇到來了,便提早準備增設新課程的材料,又在課程論證答辯環節努力爭取,最終增加了中國古典名著賞析、西方名著導讀、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美學導論等多門與大學語文課程相鄰近的文學或文化類課程,大學語文的課程體系平臺初步構建。

二、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框架及及構建過程

十多年的教學實踐及探索,讓我逐漸明晰了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即以大學語文為核心,形成一個相對豐富、完整的板塊,設立多層次、呈放射狀的大學語文課程群。由于初步搭建的平臺還比較單薄,根據教研室師資的專業方向,便不斷醞釀新的課程,抓住每次人才培養方案修改機會,不斷添加、完善:2011年增設現當代名家名著賞析;2014增設陜西地域文化、影視文學鑒賞;2017年增設醫學與文學。自2006年平臺搭建以來,經過三次修建和補充,形成了目前由三個層面組成的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第一層:核心課程——大學語文;第二層:文學縱向擴展——中國古典名著賞析、現當代名家名篇賞析、西方名著導讀;第三層:文學、文化橫向擴展——影視文學鑒賞、陜西地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美學導論、醫學與文學。該體系的具體編排與邏輯聯系是:第1學期大學開設30學時大學語文,立足于中國文學名篇的文本賞讀,在教學方法上特別標示出不同于高中應試教育支離破碎的解讀,以引起醫學生對文學閱讀與鑒賞的興趣,為以后選修更多的文學類課程打好基礎;第2到第4學期分別開設古典、現當代和西方名著賞析,課時在20-30學時之間,是大學語文的擴充和細化,立足于作家作品講讀,初步搭建文學賞析的平臺;其他相關課程,包括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影視文學鑒賞、陜西地域文化、美學導論、醫學與文學等涉及文化、哲學及相關交叉學科課程散設在四個學期中,課時也在20-30學時之間,以豐富大學語文的內容,滿足學生更為廣泛的人文知識需求。搭建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無疑是個艱苦探索的過程,在專業特色明顯的醫學院校通過選修課的形式建成一個非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確是不易的。盡管搭建到目前的狀態在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課時編排的合理性等方面還有諸多問題,但我們已前后努力了12年。比如美學導論應屬于哲學范疇,放在這個體系里稍顯牽強,就只能盡量向文藝美學靠攏。搭建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實踐讓我體會到,要完成這項工作,一要有長遠的眼光,構建適合學生需求的體系內容,儲備相關專業方向的師資;二要抓住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機會,積極申報新課程;三要在申報成功后保證課程良好運行,促進持續發展。

三、形成健康良好的運行機制

課程體系進入人才培養方案,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因為人才培養方案要定期修訂,如果運行不好,選課學生達不到規定人數,自然會被裁縮甚至砍刪,近年來已有多門選修課程遭此境遇。所以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是維持課程前行、促進課程發展的唯一途徑。(一)以課堂質量保證選課率。近年來我校實行學生網上自主選課,要留住學生、保證選修率,只有通過精彩的課程內容、端正的教學態度和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形成良好的課程口碑,讓學生屆屆相傳,此外別無選擇。以近三年為例,我校每年招收本科生約3000人,根據人才培養方案每學期在1-4年級擬開設約100門選修課,而經學生選課后能成功開設的約30-40門,大約3/5的課程因達不到選課人數要求(40人)而不能開課,而大學語文類課程從未有開課失敗的記錄。從近三年數據看,分設在一、二年級兩個學期的大學語文及主干課程——中國古典名著賞析、西方名著導讀及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一直保持了較高的選修率,在能成功開設的選修課中名列前茅:大學語文選修率近60%,其他主干課程也在30%以上。(二)以教學研究促進教學水平提高。為了提升課程位置,我們積極進行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及教學研究。2010年12月《大學語文》申報我校第二批質量工程立項建設項目獲批,2013年底結題。通過課程建設,整合了教學內容,修訂了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建設了完整的課程資料,從教學文本的教案、課件、課后練習到模擬試題庫、參考書目及文獻資料、教學圖片庫、音頻視頻資料庫等文本擴充資料;2016年申報了“醫學生文學類選修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研究”,對多門文學類選修課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厘清相關課程的內容界限、教學重心,探索選修課的教學模式、考核方式。通過課程建設,鍛煉了教學團隊,提高了教學水平,也提升了課程在校內的知名度。我們還積極參加教材編寫、撰寫教學論文和參加教學競賽。主編的《大學語文》曾獲“陜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在省內影響較大;撰寫的教學研究論文涉及到教材研究、文本解讀、教學教法、教學改革、學生語文現狀等內容;同時在各種教學比賽中連連獲獎,先后獲得第一屆“全國大學語文優秀課堂教學設計”三等獎、“陜西省第二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全國高校首屆醫學人文課程講課大賽”三等獎和陜西省高校微課比賽二等獎等。(三)以科學研究提升團隊聲譽。近幾年來,教研室教師已成功申報多項研究課題,內容涉獵到清初關中詩歌、陜西女性文學、文學與醫學等內容,大多數已順利結題。2013年申報的“清初關中詩歌研究”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18萬元,是我校人文社科項目零的突破,提升了團隊聲譽,保證了我們在學校的話語權。(四)以廣泛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擴大影響。2014年校圖書館開辦“書香校園”系列文化講座,三位老師受邀為主講人,利用這個平臺,選擇緊貼時代、容易共鳴的話題,舉辦了多期文學、文化類講座:比如,莫言獲獎時開講《莫言與諾貝爾文學獎》;歌曲《卷珠簾》紅極時,擬題“《卷珠簾》與中國古代的閨怨詩”;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播出,講“路遙的人間抒情主義解讀”;馬爾克斯逝世,賞讀他的《百年孤獨》;中秋節到了,就講“關于中秋文化”……由于題材廣泛,找到恰當的契合口,所以很受師生歡迎,不但豐富了校園文化,也擴大了課程影響。我們還一直積極協助校團委、學生會、文學社團進行演講、征文、辯論、朗誦等活動,活躍校園生活,提升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提高。

查看全文

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摘要:生物技術專業是具有很強實踐性和一定創造性的專業,實踐教學在該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回顧了國內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現狀,結合學校該專業的醫學辦學特色,從實踐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實驗室條件建設、實習基地建設、本科畢業設計等幾個方面對學校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提供了有建設性的建議與思路。

關鍵詞:生物技術;醫學特色;實踐教學體系

進入新世紀以來,以生物技術為支撐的生物高新技術成為支柱產業之一,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滿足社會對生物技術專門人才的迫切需要,國內許多地方性院校開始開設生物技術專業。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學生不只是掌握扎實的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基礎理論知識,更要具備熟練的實驗技能和較強的創新能力,而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該種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實踐教學在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舉足輕重。實驗教學體系由課堂實驗教學、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構成。但目前很多院校在該專業的實踐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上,還只是將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簡單對應,整體效果較差。因此,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對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地方性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現狀

國內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經歷多年嘗試,不同辦學水平、不同層次和不同特色的大學其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側重點各不一樣。如浙江萬里學院生物與環境學院錢國英教授主持的“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課題,改革的內容是將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整合,增設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實驗,將實驗課安排學分單獨開課,并分為學生自選實驗課程和必選實驗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后的效果表明,其有利于提高實驗教學的實際效率,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但也隨之產生了一些問題,如增加的開放實驗室的經費從哪支出及如何合理管理的問題,涉及到學校多個部門的協調與管理,因此實踐中存在實際困難。重慶文理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在進行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時,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遵循創新性、系統性、連貫性和綜合性的原則,從直觀性、驗證性和鞏固性實驗向創新能力培養的實驗過渡,將實驗教學體系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實驗技術系列(又稱為基礎核心實驗)、專業技術實驗系列和創新實驗系列。與學校生物技術專業有相似醫學背景和創辦歷史的桂林醫學院生物技術學院把生物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提高到為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在教學內容上,以“淡化驗證性實驗,強化綜合性實驗”的思想為指導,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的比例;在教學方式上,不斷加大開放實驗室的力度。

二、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思路

查看全文

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一、研究背景

為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社會保障專門人才的需要,1998年教育部在新修訂并頒布的《普通高等院校專業目錄》中,在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增設了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隨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我國高校迅速發展。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統計,截止2015年12月,全國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本科院校已達157所。從培養院校來看,不僅有綜合類院校,還有財經類、理工類、農學類、師范類、醫藥及政法類院校,其中全國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醫藥類院校為15所。隨著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發展,學者們日益關注本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研究。大多數學者以某校為例或基于院校的優勢學科背景提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但關于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通過比較我國15所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的異同點,總結醫學院校本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適合符合醫學院校特點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二、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一)人才培養目標與特色方面

我國開辦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醫學院校大多以培養從事社會保障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此基礎上結合學校背景突出與醫學相關的特色。總結人才培養特色主要有三種,分別是醫療保險特色、商業健康保險特色以及健康管理特色。也有醫學院校該專業的培養目標與綜合類院校相近,沒有明顯的特色。

(二)主干學科與課程設置方面

查看全文

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策略

一、構建制度保障平臺

制度保障是提升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條件。[1]學校制定出臺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實施辦法》和《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管理試行辦法》,每年安排專項經費資助學生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研究,提升學生科學素養。《贛南醫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贛南醫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經費使用管理細則》等文件從項目的申報、訓練及經費等方面確保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順利實施。

二、推行教學方法改革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要求醫學院校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溝通與協作意識的養成。近年來,學校積極開展了問題式教學(problem-based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學(case-basedlearning,CBL)、交互式教學(interactiveteachingmethod)、“雙語”教學、臨床技能模擬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改革,方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時間、學習伙伴,自主提出學習問題,安排學習步驟;精選教學內容,大幅度減少必修課學時數;豐富第二課堂,開設校級資源共享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優化課程設置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要求醫學院校在整個教學期間實施科學方法及循證醫學原理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使其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學校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改革專業課教學內容,構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與醫學知識結合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新型課程體系。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改革,必修課程開設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計算機應用基礎、預防醫學(含醫學統計學和流行病學)、醫學科研方法概論等,在形勢與政策課中開設有醫學與哲學講座,選修課程中開設有醫學信息檢索與利用、自然辯證法概論、循證醫學、臨床科研設計測量與評價、創造學等。

查看全文

整合藥學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摘要:蘇州大學藥學院圍繞創新藥物研發人才培養目標,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強化學科交叉、課程融合及器官系統整合,優化理論教學模塊和實驗內容,構建了適合于創新型藥學人才培養的整合藥學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整合藥學課程體系被成功實施并初顯成效。同時,客觀地分析了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對提升地方研究型綜合大學教育教學水平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藥學;整合課程;教學改革

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全面落實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直屬高校工作咨詢委員會第二十八次全體會議精神,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教高〔2019〕6號),要求各高校堅持立德樹人,圍繞學生忙起來、教師強起來、管理嚴起來、效果實起來。我們在調研活動中發現,“教學內容過于陳舊,不能緊跟學術前沿和社會科技發展,尤其是與實際工作和學生就業聯系不緊密”成為藥學專業學生反映最為集中的問題。當前,藥學領域面臨前所未有之大變革,醫藥產業創新升級已成為國家戰略,我國真正進入了創新藥行業爆發期。然而,傳統的培養體系是建立在將已上市藥物產業化的基礎之上,無法滿足當前對創新藥物研發人才培養的需求。無效的教學活動直接導致學生多囿于死記硬背,學無所用的假象更導致學習目標不明確,蠶食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和興趣。因此,迫切需要培養具備創新藥物研發思維和研發能力的專業人才[1]。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了整合藥學的概念、改革思路和設計[2-6]。有鑒于此,蘇州大學藥學院在藥學專業中設置了整合藥學教學改革班[7]。經過實踐,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值得推廣應用。

1研究背景

隨著全球藥學教育的發展,學科間交叉融合,藥學教育模式也隨之發生變革。傳統以學科為中心的藥學教育模式存在教學內容交叉重復,學科學習時間跨度大,學生學習負擔加重,各個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能力較差等弊端,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20世紀50年代,美國西柰大學首次探索并建立了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新型醫學教育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哈佛大學在30年時間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醫學整合課程改革,為其他醫學院校的整合課程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此后,國內外多所知名高校均先后提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改革方案[8,9]。該課程體系打破了學科界限,構建了系統、完整的知識框架,培養學生從生命整體角度綜合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這一課程體系改革為整合藥學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提供了思路。

2改革思路

查看全文

醫學院校人體科學專業發展論文

[論文]醫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發展方向

[論文摘要]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在醫學院校的發展已初見規模,為了克服體育院校辦此專業的缺陷,凸顯醫學院校的特色,以滿足社會需求,文章從培養方案和社會需求的關系出發,以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能用體育的方法去解決人的健康新問題”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提出了醫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發展方向。

運動人體科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性學科,是利用生物學和醫學知識探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功能和代謝等方面相互關系及其規律的學科。它既涵蓋體育科學中的運動生理、運動生化、運動保健和康復、運動生物力學等課程,也包含生物科學和醫學等學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論知識。1998年教育部將運動人體科學設置為本科專業,屬于教育學的體育學類。2004年普通醫學院校開始招收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學生。但因該專業招收的對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再加上該專業是一個新專業,缺乏辦學經驗,大部分醫學院校在培養方案和專業建設上,基本上套用體育專業和臨床醫學等專業的相關課程,難以體現“以運動的方式和方法去解決人的健康新問題”為特色的課程體系,導致在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上產生了偏差。為了更好地促進運動人體科

學專業的建設和發展,筆者就醫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發展方向談以下幾點心得。

一、醫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目前狀況

1.培養方案。運動人體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順應了我國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國擁有該專業的本科院校達27所,其中,已招生的醫學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總體培養目標和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所提出的培養目標基本一致,即“培養具備運動人體科學理論和實驗探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學校、體育科研機構、運動練習基地和保健康復等部門,從事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教學、科研、競技運動和康復指導的高級專門人才。修業四年,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查看全文

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思考

1我校民族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礎

1.1壯醫專業建設與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推進研究生教育的基礎條件之一。我校在推進中醫藥教育的同時不斷地對特色少數民族醫學進行研究與挖掘。對壯醫學教育開展相對比較早,早期主要以講義的形式開展壯醫學有關課程的選修課。自2002年起就開展了中醫學(壯醫方向)的本科教育,該方向學生在修讀中醫學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還增設了《壯醫基礎理論》《壯族醫學史》等12門壯醫藥特色課程[1]。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采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將壯醫藥的各項科研成果以及診療技術滲透到中醫學本專科各專業的教學之中,在學生當中廣泛傳播壯醫藥知識,吸引了大批熱愛壯醫的學生。2005年10月壯醫藥學院成立,配備了專業的教師隊伍、獨立的特色診療教學實驗室等,從此壯醫學教育開始步入正軌。經過各方面的不斷努力與探索壯醫學本科專業于2011年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使壯醫學進入醫學高等教育本科專業目錄,實現了壯醫專業獨立招生與培養。至今已經培養了包括中醫學(壯醫方向)和壯醫學本科生近300人。目前我校壯醫學專業在校學生人數將近300多人,這不僅極大地促進壯醫藥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也為開展民族醫學碩士教育打下了扎實的生源基礎,是未來振興壯醫藥文化的中堅力量群體。1.2師資隊伍。廣西中醫藥大學自上世紀80年代開展壯醫藥教育起就積極地建設壯醫藥的師資隊伍。80年代中期,班秀文教授作為壯醫藥教育與教學研究的先行者及首批全國名老中醫開始招收中國醫學史壯醫藥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開啟了我校民族醫學碩士教育的先河[2]。壯醫藥學院成立后更是加強了碩士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建設,涌現了黃瑾明、黃漢儒等壯醫名師。2006年經國務院教育部學位辦的批準,廣西中醫藥大學獲取了民族醫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增設民族醫學(瑤醫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目前,我校民族醫學碩士研究生導師19人,博士生導師2人,他們當中有不少是廣西名中醫、廣西優秀青年中醫、廣西十百千人才等,是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結構合理的民族醫學碩士生導師隊伍。1.3教學條件。上世紀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壯醫藥研究室、壯醫門診部,并在此基礎上于1994年成立廣西中醫學院壯醫藥研究所,成為了壯醫藥教育教學中心。自2005年壯醫藥學院成立以來更是建成了一體化的實驗教學中心,包括壯醫診療實驗室、壯藥實驗室、壯醫藥標本室等。2011年政府出臺了壯瑤振興計劃政策,我校順應形勢成立了廣西壯瑤藥重點實驗室、壯瑤藥協同創新中心,教學研究條件日臻完善。這也極大地滿足了民族醫學研究生教學與教育,從此民族醫學碩士生教育更上了一個臺階。

2民族醫學研究生教育迎來的機遇

壯瑤醫學作為廣西的特色民族醫學,近年來也不斷迎來了其發展的機遇。2.1社會認可度及需求不斷提高。首先,隨著近年來不斷地對壯瑤民族醫學進行挖掘整理和積極推進研究,壯醫學從理論到科研均趨于成熟,在臨床方面,不僅壯醫學的藥線點灸、經筋療法憑借其顯著的療效受到患者的肯定,而且瑤醫也憑借其獨特的醫理用藥理論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惡性腫瘤、痛風、不孕不育等疑難雜癥方面的療效也不斷得到患者的認可,壯瑤民族醫學的社會認可度正在不斷地提高。其次,廣西擁有豐富的壯瑤醫藥資源,“醫藥不分家”不管是醫藥的理論挖掘整理還是臨床研究應用都是一項任務繁重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民族醫藥人來完成。近年來壯瑤醫特色專科門診或病房從市級三甲醫院到各縣級醫院也逐步興起,如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及其仁愛分院,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玉林、梧州市等中醫院均有壯醫瑤醫專科門診或特色醫學門診等等,社會對各層次民族醫學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尤其是高層次的民族醫學碩士研究生更是緊缺。此外,為做好老一輩專家學術傳承也需要更多的民族醫學碩士研究生人才,不斷重視及加大民族醫學碩士研究生的教育是實現壯瑤民族醫學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舉措。2.2各方面的重視與支持。在學校層面上,我校領導高度重視民族醫學的學科建設,在加大對民間優秀民族醫學文化調研整理與總結的同時,也積極進行民族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合理化探索,立志打造我校以壯瑤醫藥為特色的民族醫學品牌。當前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附屬瑞康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仁愛分院,柳州、桂林、玉林、梧州市中醫院等十幾家醫院均設有壯醫(民族醫)特色專科門診或病房,極大滿足了本科乃至民族醫學碩士生的實踐教學。政府政策層面上,廣西區政府大力支持壯瑤醫藥的發展,出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壯瑤醫藥振興計劃(2011~2020年)》,并出資興建作為我校第三所直屬附屬臨床與教學醫院的廣西國際壯醫醫院。廣西國際壯醫醫院是以壯瑤醫為特色的醫院,也是繼金秀瑤醫醫院、武鳴區中(壯)醫醫院、崇左市中醫壯醫醫院等縣、地級市醫院以來的第一所大型綜合性民族醫醫院,將于2018年8月投入使用。該院的建設不僅體現了學校及政府加大建設我校特色民族醫學學科建設的決心,也進一步為我校民族醫學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方向,同時,也為民族醫學為社會所認可和接受做了最好的鋪墊。只有學科為社會認可,學校培養的畢業生為社會所接受,才是我校民族醫學教育發展的機遇。

3我校民族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基于西醫在社會上具有壓倒性優勢的背景下,我校民族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也存在以下幾點問題。3.1生源問題。我校民族醫學碩士研究生來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亞民族醫學專業”(即其本科專業為中醫學而非壯醫學等民族醫學范疇的專業)的學生,這一生源占很大部分;二是本科專業就是我校壯醫學專業這一民族醫學專業范疇的學生,由于我校壯醫學專業學生基數比較低以及學生報考興趣等方面原因,這一部分生源只占一小部分;三是“亞醫學”專業(即其本科為非醫學專業)的學生跨專業報考,這一生源也占一部分。結合往年報考數據統計可知,我校民族醫學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往往大于報考人數,特別是在民族醫學(瑤醫方向)表現更加突出,與報考激烈的內科學專業相比,民族醫學生源間的競爭幾乎沒有,相當比例的招生人數還需要靠調劑來完成。綜上可知,民族醫學碩士研究生不僅生源數量少,而且質量也是參差不齊、不容樂觀的。3.2導師隊伍存在的問題。碩士研究生導師在研究生教育中起著“導航”“引路人”的作用,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也要指導科研活動、探討學科學術問題等[3],其學術素養等時刻影響著學生。我國研究生教育已經廣泛推行導師制[4],“導、學”關系是學生與導師在這一制度下建立的[5]。目前我校民族醫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有19名,筆者通過與在校部分民族醫學研究生交流發現部分導師在教育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①導師忙于行政或科研項目,學生有時對自己的導師“難得一見”;②學生讀研期間需聽取一定數量的報告或講座是學校倡導的,而自己導師卻很少給自己上課或做報告講座;③導師對學生撰寫論文不能及時提供相關信息或指導等。3.3培養存在的問題。目前我校民族醫學碩士研究生的臨床研究方向與內科學專業的差異不是很明顯,呈現出一定的“內科化”現象,平時課程大多是各專業一起上的公共課為主,除了學術學位學生有一些自已本專業特色的課程,如民族醫學基礎理論、民族醫學現代常用藥物及方劑、壯醫特色療法、瑤醫特色療法等課程外,專業學位學生基本是沒有這些課程的,這就體現不出民族醫學作為獨立的二級學科應有的自身的特點,其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仍亟待進一步建立與完善。此外民族醫學也面臨著中西醫學邊緣化的危機,社會認知度及認可度也有待提高,尤其是民族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范圍相對面較窄,就業壓力仍較大這一社會因素,也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困惑,對自己當初的選擇產生懷疑,覺得學習它根本用不上,從而消極對待民族醫學的內容,這也不利于專業的培養及自身素質的提高。

查看全文

保險學實踐教學理念研究

摘要:基于保險學專業的定位和特色,醫學院校加強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顯得非常必要。目前,國內開設保險學專業的多數醫學院校將保險學專業定位為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文章以某醫學院保險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方案為案例,詳細介紹了如何加強醫學與保險專業的校外實習、實踐課程設置兩個個方面,并針對實踐教學中比較突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

關鍵詞:保險學專業;醫學院校;實踐教學

2016年保險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10萬億元,同比增長27.50%。其中,財產險和人身險業務分別同比增長9.12%和36.51%[1]。在行業發展不斷加快、行業地位在國民經濟中愈發重要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保險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深入推進人才供給側改革意義重大。自2014年5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來,政府、社會特別是高校積極主動探索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推進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圍繞如何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從教育理念、方法、體制、模式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改革。目前,我國各類醫學院校開設保險學(020303)專業的數量為8所(截至2017年)。基于醫學院校保險學專業的辦學特色與培養目標定位,通過探討專業實踐教學如何更好地滿足行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本文將醫學院校開設保險學專業本科層次作為討論對象,以某校(以下稱“WY高校”)保險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作為案例,結合同類院校的具體做法,對醫學院校如何從供給側改革入手,不斷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探討。

一、醫學院校保險學專業的辦學定位

(一)地方普通高校的本科培養定位。近年來,中央、地方和高校對于高等教育如何不斷深化改革以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多樣化需求的矛盾日益關注。選擇在高等教育框架下改革創新還是轉成應用技術類型、應用科學型抑或是職業本科教育?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應該如何定位值得深思。高等教育自其誕生起就具有公認的質的規定性,即追求學術創新同時培養人才、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的發展,我國高校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高校面臨就業的壓力,因此部分高校在政策的引導下轉變為職業教育,但是,因此而忽視高等教育的本質,混淆職業教育和應用教育值得商榷。因此,拋棄創新性和學術性是錯誤的,完全用就業指標來評價高校與職業學校的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也是錯誤的。[2](二)醫學院校保險學專業的辦學定位。我國醫學院校保險學專業開設時間并不長,根據教育部公布信息整理,醫學院校開設金融類保險學專業的醫學院校共計8所,其中包含藥學院和獨立學院(表1)。我國醫學院校辦學特色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專業培養定位一般為應用型人才大多醫學院將保險學專業定位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目前開辦保險學專業的醫學院校大多是教學研究型或教學型,在保險學專業定位上也傾向于選擇應用型而不是學術型。本質上,任何高校均具備學術性和應用性,只是主要側重點不同,決定高校性質的作用不同。因此,地方本科醫學院校將保險學專業定位于應用型培養,符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勢,同時很好地滿足了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2.強調醫學、經濟學與保險學知識的復合型從目前開設保險學專業的醫學院校來看,8所學校均強調結合本校的醫學優勢,將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藥學等學科作為支撐專業培養的重要基礎,強調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上的復合型特征。因此,醫學院校開設的保險學專業明顯不同于財經類、綜合性大學設置的保險學專業。在第八屆中國保險教育論壇上,教育部高校金融學類專業教指委員會王緒瑾針對保險專業本科教育發展提出:大學教育是專業教育,保險學是應用型學科,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應該嚴格區分,學歷教育的核心是專業基本理論教育。[3]目前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醫學院校保險學專業的定位應該明確,既區別于學術型高級專業人才,同時也不同于職業學院單純的職業教育,充分體現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定位。

二、醫學院校保險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方案與內容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