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程體系實踐和思考

時間:2022-09-06 10:37:00

導語:大學語文課程體系實踐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課程體系實踐和思考

一、建設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背景

大學語文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普遍成為高校非中文專業的選修課,一路走來起起落落,冷暖不定。如何讓這門課程持久穩定地發展下去?根據我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建設實踐,筆者認為必須探索建立大學語文課程體系,通過相對科學完整的課程編排,形成相關的板塊狀課程群,才能保證大學語文課程穩步發展。我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1994年學校還是一所醫學專科學校,就在醫學各專業開設了30學時的大學語文選修課。但由于課程門類單一,課時、大綱、教材不穩定,甚至時開時停,十多年發展乏善可陳。2006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重新編寫人才培養方案,也包括選修課課程設置。為了全面提升醫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勢必要增加人文類課程總量。預感到建立課程體系、搭建課程平臺的機遇到來了,便提早準備增設新課程的材料,又在課程論證答辯環節努力爭取,最終增加了中國古典名著賞析、西方名著導讀、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美學導論等多門與大學語文課程相鄰近的文學或文化類課程,大學語文的課程體系平臺初步構建。

二、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框架及及構建過程

十多年的教學實踐及探索,讓我逐漸明晰了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即以大學語文為核心,形成一個相對豐富、完整的板塊,設立多層次、呈放射狀的大學語文課程群。由于初步搭建的平臺還比較單薄,根據教研室師資的專業方向,便不斷醞釀新的課程,抓住每次人才培養方案修改機會,不斷添加、完善:2011年增設現當代名家名著賞析;2014增設陜西地域文化、影視文學鑒賞;2017年增設醫學與文學。自2006年平臺搭建以來,經過三次修建和補充,形成了目前由三個層面組成的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第一層:核心課程——大學語文;第二層:文學縱向擴展——中國古典名著賞析、現當代名家名篇賞析、西方名著導讀;第三層:文學、文化橫向擴展——影視文學鑒賞、陜西地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美學導論、醫學與文學。該體系的具體編排與邏輯聯系是:第1學期大學開設30學時大學語文,立足于中國文學名篇的文本賞讀,在教學方法上特別標示出不同于高中應試教育支離破碎的解讀,以引起醫學生對文學閱讀與鑒賞的興趣,為以后選修更多的文學類課程打好基礎;第2到第4學期分別開設古典、現當代和西方名著賞析,課時在20-30學時之間,是大學語文的擴充和細化,立足于作家作品講讀,初步搭建文學賞析的平臺;其他相關課程,包括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影視文學鑒賞、陜西地域文化、美學導論、醫學與文學等涉及文化、哲學及相關交叉學科課程散設在四個學期中,課時也在20-30學時之間,以豐富大學語文的內容,滿足學生更為廣泛的人文知識需求。搭建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無疑是個艱苦探索的過程,在專業特色明顯的醫學院校通過選修課的形式建成一個非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確是不易的。盡管搭建到目前的狀態在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課時編排的合理性等方面還有諸多問題,但我們已前后努力了12年。比如美學導論應屬于哲學范疇,放在這個體系里稍顯牽強,就只能盡量向文藝美學靠攏。搭建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實踐讓我體會到,要完成這項工作,一要有長遠的眼光,構建適合學生需求的體系內容,儲備相關專業方向的師資;二要抓住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機會,積極申報新課程;三要在申報成功后保證課程良好運行,促進持續發展。

三、形成健康良好的運行機制

課程體系進入人才培養方案,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因為人才培養方案要定期修訂,如果運行不好,選課學生達不到規定人數,自然會被裁縮甚至砍刪,近年來已有多門選修課程遭此境遇。所以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是維持課程前行、促進課程發展的唯一途徑。(一)以課堂質量保證選課率。近年來我校實行學生網上自主選課,要留住學生、保證選修率,只有通過精彩的課程內容、端正的教學態度和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形成良好的課程口碑,讓學生屆屆相傳,此外別無選擇。以近三年為例,我校每年招收本科生約3000人,根據人才培養方案每學期在1-4年級擬開設約100門選修課,而經學生選課后能成功開設的約30-40門,大約3/5的課程因達不到選課人數要求(40人)而不能開課,而大學語文類課程從未有開課失敗的記錄。從近三年數據看,分設在一、二年級兩個學期的大學語文及主干課程——中國古典名著賞析、西方名著導讀及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一直保持了較高的選修率,在能成功開設的選修課中名列前茅:大學語文選修率近60%,其他主干課程也在30%以上。(二)以教學研究促進教學水平提高。為了提升課程位置,我們積極進行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及教學研究。2010年12月《大學語文》申報我校第二批質量工程立項建設項目獲批,2013年底結題。通過課程建設,整合了教學內容,修訂了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建設了完整的課程資料,從教學文本的教案、課件、課后練習到模擬試題庫、參考書目及文獻資料、教學圖片庫、音頻視頻資料庫等文本擴充資料;2016年申報了“醫學生文學類選修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研究”,對多門文學類選修課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厘清相關課程的內容界限、教學重心,探索選修課的教學模式、考核方式。通過課程建設,鍛煉了教學團隊,提高了教學水平,也提升了課程在校內的知名度。我們還積極參加教材編寫、撰寫教學論文和參加教學競賽。主編的《大學語文》曾獲“陜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在省內影響較大;撰寫的教學研究論文涉及到教材研究、文本解讀、教學教法、教學改革、學生語文現狀等內容;同時在各種教學比賽中連連獲獎,先后獲得第一屆“全國大學語文優秀課堂教學設計”三等獎、“陜西省第二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全國高校首屆醫學人文課程講課大賽”三等獎和陜西省高校微課比賽二等獎等。(三)以科學研究提升團隊聲譽。近幾年來,教研室教師已成功申報多項研究課題,內容涉獵到清初關中詩歌、陜西女性文學、文學與醫學等內容,大多數已順利結題。2013年申報的“清初關中詩歌研究”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18萬元,是我校人文社科項目零的突破,提升了團隊聲譽,保證了我們在學校的話語權。(四)以廣泛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擴大影響。2014年校圖書館開辦“書香校園”系列文化講座,三位老師受邀為主講人,利用這個平臺,選擇緊貼時代、容易共鳴的話題,舉辦了多期文學、文化類講座:比如,莫言獲獎時開講《莫言與諾貝爾文學獎》;歌曲《卷珠簾》紅極時,擬題“《卷珠簾》與中國古代的閨怨詩”;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播出,講“路遙的人間抒情主義解讀”;馬爾克斯逝世,賞讀他的《百年孤獨》;中秋節到了,就講“關于中秋文化”……由于題材廣泛,找到恰當的契合口,所以很受師生歡迎,不但豐富了校園文化,也擴大了課程影響。我們還一直積極協助校團委、學生會、文學社團進行演講、征文、辯論、朗誦等活動,活躍校園生活,提升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提高。

四、建設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思考

許多高校都在探索大學語文課程的改革思路,多年前已有同行在嘗試建立課程體系或課程群。我的思考是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建立不是千篇一律的,應結合專業特點與地域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多年從事醫學院校語文教育的實踐,讓我認識到醫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文學教育是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導師”,它的顯性意義在于提高醫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閱讀鑒賞能力和文化素養,其隱性意義則在于培養醫學生善良高尚的情懷,樹立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源自內心的愛融入個性,延伸到未來的職業中。因此建立醫學生的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應該尋找大學語文與醫學專業的聯系,將課程目標與專業目標靠近。大學語文具體的教學對象決定了課程的生存基礎和生長態勢,作為醫學院校,探尋大學語文與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契合點是課程長久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從醫學生的培養目標出發,試圖探討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比如適當涉獵名醫傳記或以疾病、生命為題材表現對人生與社會深層思考的作品,通過文學語言、形象、情感,感染學生,滋潤心靈;還可以通過文學作品閱讀鑒賞,透視各種生命境遇,體悟疾病、痛苦、衰老、死亡等生命狀態,便于理解病人的處境和痛苦,強化職業素養,為學生未來即將從事的職業在技術層面之外提供人文思考。院校所處的地域文化風貌特別是地域文學也應該成為大學語文課程不可忽視的內容,多所院校在嘗試地域文化的融入。西安這個“周秦漢唐盛,自古帝王都”,“東有孔夫子,西有司馬遷”的地方,地域文化極為濃厚:從《詩經•秦風》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到“此恨綿綿無絕期”的《長恨歌》,從“塔勢如涌出”的大雁塔到“人閑桂花落”的輞川,從“茂陵劉郎秋風客”到“鐵馬秋風大散關”……隨手可數,遍地經典。以《長恨歌》為例,這首詩作者、寫作地、故事發生地均在西安及周圍,只有在陜西、在西安才能更好地讀出其中濃郁的地域色彩。一個大學生(尤其是外地來陜的)在西安學習四五年,如果是非文科專業,未必懂得那些光耀了幾千年的美麗詩文就誕生在自己身邊。就地選材,突出鮮明的地域色彩,甚或舊地重游,身臨其境,讓學生透過幾千年滄桑歷史的云煙,重新感受作者的情懷,那么寫在書本上的文字一定會變作心中美麗的詩行,永遠不滅。上述思考,正在嘗試實踐,醫學與文學和陜西地域文化課程的開設便是例證。但這兩門課程課時太少,無法展示相對豐厚的內容,還需要嘗試新的途徑和手段。

參考文獻

李美歌2008《抓教材建設,注人文精神,構建大學語文教學新理念——關于大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與對策》,《語文學刊》第9期。

郭莉萍2009《文學與醫學:生命救贖的兩個支點》,《健康報》第9期。

畢 耕2015《關于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構建湖北學派的理論思考》,《大學教育科學》第4期。

作者:李美歌 單位:西安醫學院衛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