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時間:2022-03-01 09:30:08

導語: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一、研究背景

為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社會保障專門人才的需要,1998年教育部在新修訂并頒布的《普通高等院校專業目錄》中,在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增設了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隨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我國高校迅速發展。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統計,截止2015年12月,全國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本科院校已達157所。從培養院校來看,不僅有綜合類院校,還有財經類、理工類、農學類、師范類、醫藥及政法類院校,其中全國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醫藥類院校為15所。隨著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發展,學者們日益關注本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研究。大多數學者以某校為例或基于院校的優勢學科背景提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但關于醫學院校勞動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研究并不多見。本文通過比較我國15所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的異同點,總結醫學院校本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適合符合醫學院校特點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二、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一)人才培養目標與特色方面

我國開辦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醫學院校大多以培養從事社會保障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此基礎上結合學校背景突出與醫學相關的特色。總結人才培養特色主要有三種,分別是醫療保險特色、商業健康保險特色以及健康管理特色。也有醫學院校該專業的培養目標與綜合類院校相近,沒有明顯的特色。

(二)主干學科與課程設置方面

與上述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對應,醫學院校該專業的主干學科均以公共管理學為核心,又分別設置與人才培養特色對應的主干學科,如醫療保險學、金融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包括管理類課程、社會保障學課程群、經濟類課程以及與特色學科對應的課程。其中醫學相關課程是該專業在醫學院校發展的一大特色。大多數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通過開設基礎醫學概論和臨床醫學概論完成該專業學生醫學背景知識的培養。也有部分院校開設了詳細的醫學課程,如生理、生化、內外婦兒等醫學課程。

(三)實踐教學體系方面

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由課程實踐、專業社會實踐、見習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其中少數醫學院校在學生學完醫學相關課程后安排學生到醫院臨床科室實習。大多數院校的學生實習安排在大四下學期,主要分布在醫院醫保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機構、保險公司、健康管理機構以及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等。

(四)討論

通過比較分析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看出,醫學院校均依托醫學背景突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以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特色為主。同時各所院校的培養目標、主干學科、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又存在較大差異。由此可知目前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沒有形成系統完善的培養模式,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

三、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醫學特色不突出

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力求突出醫學背景特色,但是從學生實際就業情況分析,在醫療衛生機構從事工作的畢業生鳳毛麟角。分析原因有兩點:一是人才培養特色與社會需求的矛盾。醫療保險管理機構和醫院醫保部門招聘醫療保險工作人員的數量較少,而且醫療保險崗位對醫學的要求又較高,用人單位一般選擇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從事該崗位,對非醫學專業的社保人才拒之門外。二是學生醫學知識不足。由于學制有限決定了該專業不能開設全面的醫學課程,大多數院校以醫學概論的形式培養學生的醫學背景知識。而本專業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醫學基礎知識,在學習醫學相關課程時普遍存在較大困難,往往喪失信心,只是應付考試,這就直接導致該專業畢業生的醫學知識嚴重不足。

(二)課程設置缺乏標準

比較各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課程體系,可以看出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普遍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是同類院校之間差異大。各醫學院校本專業的課程體系普遍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構成。但各院校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的設置數量和課程內容差異非常大。二是課程設置思路不清晰。很多院校本專業的課程體系由管理類、社會保障類、醫學類、保險學類、經濟學類等等課程構成,但課程設置缺乏明顯的主線邏輯,主要課程都有涉及,但各門課程之間融合性較低。

(三)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但是目前很多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實踐教學環節少。很多醫學院校僅以畢業論文和畢業見習實習作為該專業的實踐教學部分;部分學校要求學生開展社會實踐,但大都由學生自主完成。二是實踐教學設備少。該專業日常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教學往往以課程討論和案例分析的形式開展,大部分學校沒有該專業的獨立式實驗室,更沒有實驗設備和軟件。三是實踐教師缺乏。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起步較晚,師資隊伍普遍缺乏,大部分教師僅僅完成理論授課,指導學生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的時間較少。同時專業教師也存在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

四、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

(一)基于社會需求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醫改的推進,由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和商業健康保險構成的醫療保障體系日益完善,這為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創造了契機。醫學院校在確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時應充分調研各級社會保障機構、醫療保險機構以及醫療衛生機構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方向,科學確定本專科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

(二)基于統一規范基礎上堅持特色發展

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應堅持國家教育質量標準,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為依據,首先保證本專業人才培養基本要求的統一性和規范性,在此基礎上突出人才培養特色。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特色需要充分利用學校醫學背景優勢,圍繞國家醫療保障事業的發展,以服務健康中國的建設為目標,突出醫療保險特色。

(三)基于崗位勝任力構建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

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設置應根據學校實際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構建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為了進一步增強本專業課程體系的邏輯性和融合性,通識教育課根據學校實際進行系統安排。專業課應基于崗位勝任力模型,提煉社會保障崗位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要求,依此進行課程設置。同時課程設置過程中注重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實現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目標、課程目標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機結合。

(四)基于行業需求設計多元化課程

由于本專業的社會需求存在與政府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等不同行業中,因此針對相關行業的人才需求,本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進行多元化設計。多元化設計可在上述課程體系中的專業方向課中體現。根據專業特色可自主設置社會醫療保險方向、商業健康保險方向、健康管理方向、老年社會保障方向等多個專業方向課程模塊供學生選擇,既突出個性化人才培養,由進一步強化專業特色。

(五)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鑒于目前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的現狀,醫學院校應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一是開設專業實踐課程,強化校內實驗。通過開設《社會保險經辦實務》、《綜合管理實驗》等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這就需要學校加大投入進一步完善校內社會保障專業實驗室建設。二是加強校外實踐。通關系統指導和培訓,要求學生在大二大三期間到基層醫療保險經辦機構、保險公司或醫院醫療保險部門開展實踐與調查活動,計入必修學分。三是加強專業實踐教師隊伍的培養。要求教師指導本專業學生參加學校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參與教師科學研究等。四是進一步強化綜合實踐環節。綜合實踐除包括專業見習、實習和畢業論文工作外,還應強化低年級學生的綜合實踐環節,通過課程實習的形式安排學生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療衛生機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等部門進行見習實習,強化低年級學生的專業實踐認知。

作者:李華業 單位:濱州醫學院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李長遠.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比分析——基于對六所高校的調研,社會福利(理論版),2014(12):59-63.

[2]王玉枚,李晨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和優勢學科交叉發展的問題研究——基于中央財經大學的實踐,中國大學教學,2011(1):84-86.

[3]白鳳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探討——以財經類院校為例,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4(04):30-33.

[4]林建鴻.農林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特色培養探析,高教論壇,2014(10):57-60.

[5]聞嵐,于彩霞.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設置研究,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5(6):133-134.

[6]吳傳儉,丁元林.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生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經濟研究導刊,2011(34):26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