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知識科普范文

時間:2023-10-19 17:12: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知識科普,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學知識科普

篇1

我對醫學科普感興趣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但事情的開始,是一起偶然事件。那是上個世紀60年代初,我才二十幾歲,是一個初中畢業的小知識分子,在蘇州吳縣斜塘鄉當干部。一年春天,我要從斜塘回光福老家探望母親,由于當時江南水鄉交通很不方便,先要從斜塘乘車到蘇州南門,再換乘小火輪去光福,需大半天的時間。為了旅途消磨時間,我從書攤上買了一本《醫學急救常識》的小冊子帶在路上看,結果一下子被書的內容吸引住了,覺得書里的內容很重要,也很實用。下午二三點鐘回到家中,正與母親敘談,卻聽到隔壁人家哭聲一片,遂問母親怎么回事?母親告訴我是隔壁阿叔修豬圈時不小心從房頂上掉下來,被木頭上的釘子割斷了手腕上的血管,出血不止,人快不行了。我一聽,心想:小冊子上不正好講到這方面的知識嗎?不妨一試。我三步并作兩步,趕緊跑到隔壁人家,只見臉盆里已流了半盆鮮血。情況緊急,救人要緊,我也顧不了那么多了,馬上打開纏在病人手腕上的布條,不料,一下子血噴濺而出,直飆房梁。我知道這是動脈割斷了,立即按照小冊子上講的,在手腕上方用布條捆扎起來,很快,出血止住了。我一面安慰病人不要著急,一面吩咐他的家人趕快備船送病人去光福衛生院救治,并再三叮囑他們路上每隔1小時要松綁一次,以免時間過長引起壞死。后來,阿叔的生命得救了,全家人都來感謝我,說我是救命恩人,我說,這是醫學知識救了阿叔的命。初試鋒芒,大獲成功,從此,我與醫學科普結下了不解之緣,學習醫學知識一發而不可收。

1982年,我時任常熟縣縣委書記。一次下鄉搞調查,坐吉普車從常熟去支塘鎮,在路過白茆鎮時,見前方有幾個人圍著一個擔架,看上去很著急的樣子,還有人在哭泣。我馬上請司機停下車來,一打聽,原來是鄉機械廠的一位工人在操作中由于不慎,一只手在手背上面二三寸處被生生地切斷了,廠衛生員經過簡單處理,急著要送蘇州大醫院進一步治療。我馬上就問,切下來的手呢?回答是還扔在旁邊的地上。我吩咐他們立即把斷手撿起來,注意保護,然后,叫司機將人與斷手一起直接送往上海。因為,我知道上海一家醫院顯微外科斷手再植早已獲得成功,只要把斷手保存好,在一定時間內接活的希望很大。后來,這位工人的手果然接活了,功能恢復得很好。

1998年春,我作為蘇州市老齡委主任,到昆明參加一個全國部分省市老齡工作會議。會議臨近結束的前一天,為了慶祝會議的成功,舉行了一次晚宴。席間,彼此祝酒話別,興味很濃。其中,有一位重慶市來的女同志,是會議的工作人員,她經不住人們的勸酒,多喝了幾杯,哪知她不勝酒力,晚宴快要結束時,突然醉酒倒地,昏迷不醒,大家七手八腳地把她送往就近一家區級醫院。我作為大會的負責人之一很不放心,隔一個多小時就派人去詢問一下病情,但一直不見好轉。深夜一點多鐘,我再也坐不住了,親自趕到醫院,先詢問護理人員病人的情況,說是已經打了3針解酒藥,正在輸第4瓶水,但仍昏迷不醒,院方已在打聽病人家屬的聯系電話,準備發病危通知單。我一聽就急了,一搭脈搏,脈細如絲,人也奄奄一息。又趕緊問:病人有無排泄?回答說既無大小便,也未嘔吐。我想,壞了,這樣下去,真要出人命!我立即掀開病人的被子一看,果然不出我的預料,病人肚子鼓鼓的像足月的孕婦。“是尿潴留,趕快導尿!”我朝身旁的年輕醫生喊道,醫生臉一下子漲得通紅。后來,經過緊急搶救,尿導出來了,病人也很快睜開了眼睛,醒了過來。

篇2

摘 要 隨著體育教育改革的進行,創新成為改革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組織形式進行創新是體育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此前,我國很多教學工作者通過理論結合實際,在分組教學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提出“異質分組”的教學方法。本人通過實踐發現“異質分組”教學法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就“異質分組”教學法的相關概述、異質分組教學法在高校籃球普修課中應用的具體路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 異質分組 高校籃球普修課 運用

在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之間的關系限制于教師的權威掌控,學生在集體學習的大背景下單獨學習,并沒有真正發揮同伴交往在增進個體認知、情感、社會性、價值觀等方面發展的功能。事實上,筆者認為傳統教學的弊端并不在于集體性,而是忽略了集體課上同學間交流合作的作用,沒有真正的發揮集體的優勢。因此,如何在課堂中發揮集體的優勢,成為各個學者爭相討論的新課題。在這種情況下,分組教學逐漸得到專家們的重視。一般來說,分組教學分為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而單純的同質分組教學往往使教師在情感上側重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而基礎較差的學生會產生自卑情緒,進步緩慢、厭學、成績不理想等不良情況。隨著近些年高校招生的不斷擴大,高校籃球教學資源越發的匱乏,教師更加難以照顧到班級里的每一位學生,教師跟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嚴重阻礙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而異質分組法能更有效率的改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缺乏交流的問題,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個體的學習興趣。

一、異質分組教學法的概述

異質分組教學就是按照確定關鍵屬性的“質”作為分組依據,將性質不同的學生按一定標準混合編制成不同小組進行教學。在籃球課教學實際中,就是按照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籃球技術水平等標準進行劃分,有意識的拉開小組成員之間的差距,將處于不同水平的學生有機的聯系在一組進行學。

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是異質分組所不同于同質分組的優勢之一。學生獲取知識的動力與學習后各項技能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和所處學習環境與知識構成的群體。異質分組實際上就是創造一個結構比較合理,主題明確的環境和群體,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和練習。盡管小組成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一起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各自擔當一定的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共同解決問題或者完成學習任務。在小組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扮演管理者的角色,負責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學生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展開更多的交流和互動,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種模式使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不再是劣勢,而是一種促進學生進步的動力。當學生被認可的時候,必將從心理上激發對學習的熱情,對于進步的渴望,也促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主動找出自身不足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異質分組教學不止促進集體共同進步,也兼顧了學生的個別發展,衡量標準就是每個人同自己相比是否取得進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原則和規律、教學目的和任務、教學形式和方法,以及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案,整體把握整個教學過程,在一定的教學時間內,達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師教學水平有所提高的目的。

二、高校籃球普修課異質分組的運用

(一)分層-混合編組

異質分組的前提是始終以已有的班級為單位,并不重新組合班級,只是在班級內部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組。并且不能改變原有的教學計劃。異質分組教學最根本的原則就是科學合理的進行分組。因此,在分組之前,首先要根據各學科的學科性質和專業因子確定分組的依據,也就是所謂的“質”。對于大學生普修課籃球教學而言,主要影響因素就是學生之間身體素質的差異和原有的參差不齊的籃球專業技術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的不同來進行分組,以保證每個小組內部成員所屬不同層次,而非同一水平。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保證分層的科學性,應先通過確定好的指標對每一個學生進行考核,將一個班級劃分為甲乙丙三個層次。可以假設,將技術水平和身體素質都偏好的學生歸為甲層;將技術水平和身體素質二者中有一個較好的 歸為丙層。而技術水平和身體素質都相對較差的學生歸為丙層。當然,實際教學過程中,并不局限于三個層次,教師根據實際人數和學生的水平差異特點,分成相應的小組。相關研究表明,異質分組教中每組人數控制在4-6人最佳。在高校籃球普修課中,根據籃球運動的特點,通常采用5人為一個小組的方式。其中既包括技術水平較高,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也包括二中都相對較差的,還包括居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其中,水平較好的層次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發揮榜樣的作用,為水平較差的學生提供學習動力和幫助。

(二)保證各小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

“組內異質”要求學習小組在構成上能夠體現整個班級的縮影,它是根據一定“質”的標準,將學生科學的分成不同層次而又相對穩定的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目的是調動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積極性,促進成員之間交流合作和互相幫助。由于劃分層次的標準是同一的,那么分組后的結果,基本保證了 “組間同質”。“組間同質”是從學習小組整體的角度來看,每個小組之間的總體水平相差不多,這是各個小組之間比賽公平性的基本前提。小組內部的異質性,連帶產生班級內每個小組之間的同質性。組內異質和組間同質各有不同的作用:組內異質可以促進組內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而組間同質則為整個班級內進行公平競爭提供了基礎。協作和競爭是矛盾統一的范疇,協作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而競爭是提高整個學習小組整體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

(三)小組成員分擔學習任務

教師把每節課的籃球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分配給學生練習任務,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目標,通過老師的知識講解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快速、準確并且快樂的掌握籃球知識技能,并形成學習籃球的技能技巧。每個學生都必須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務。學習的效果必須依賴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每個人的成功都依賴于其他人的成功,他們有很強的依賴性。任務驅動和適當分工可以保證小組成員積極投入,在籃球課學習中相互幫助,相互影響。

(四)小組成員擔當一定角色并互換

小組內每個成員都擔當特定的角色,這些角色不僅明確了每個組員的任務而且使他們體驗到個人的價值,避免了某些組員在小組活動中無所事事。小組中,教師的領導力度減弱,教師由傳統集體教學的“權威”角色向“顧問”、“同伴”角色轉化。學生在籃球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得到增強,由對教師的被動服從向配合、協同轉化,學生的自主程度得以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了平等、民主的關系,而學生進行角色變換,可以是發問者,可以是解釋者,可以是協助者,可以是評價者。由于水平不同,一些學生也可以充當教師的角色,幫助其他同組成員。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各個層次之間縮小差距,也可以因分享領導角色而促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結論

異質分組教學方法已經得到越來越多教育學者的青睞。在高校籃球普修課中,由于學生之間水平差異較大,同質分組勢必會有很多障礙,比如教師無法很好的把握教學過程中精力的分配問題,難免對有寫同學“照顧不周”等。異質分組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夠令教師解放更多的精力來調控整體的學習進程,提高學生的籃球技術水平和教學效果,同時還能促進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協作意識。并且有利于小組成員之間的積極情感的培養,從而提高整個班集體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 王紅宇.教學組織的未來走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995(1).

[2] 潘前等.新形勢下高校籃球教學改革的思路[J].福建體育科技.2003(2):54-56.

[3] 教學分組.教育技術通訊[J].2002(6)(總第十七期).

篇3

醫學科普和健康教育工作是低投入、高產出的保健措施,是提高全國人民健康水平的捷徑。有研究表明,通過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可以將醫療花費降到原來的10%。

醫學科普要嚴把“科學”關

醫學科普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傳播醫學科學精神。不科學的東西是要誤人子弟的,我們現在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鑒別出哪些是假科普,因為有一些科普文章是為了幫助企業賣產品,不是真正的科普。為什么這些偽科學的東西能存在呢?就是因為老百姓不懂。比如:有的文章說,某種保健品很好,可以根治糖尿病;某種中藥不錯,可以迅速解決高血壓引起的各種嚴重并發癥……這些可能嗎?如果我們的科普工作做得好,老百姓了解了疾病的一些基本情況,就有了基本的分辨能力,就不會上當受騙。我認為,這么多年來,《大眾醫學》之所以有這樣好的形象和聲譽,就是因為始終把握科學性這么一個前提,有高層次的專家作者隊伍來確保科學性。

其次,在衛生防病、醫療保健、醫學教育、衛生管理以及科學研究等衛生工作中,科學普及和健康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醫生應該成為醫學科普的主要力量

我國有200多萬執業醫師。除了診治病人以外,醫生應該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向老百姓宣傳。廣大醫藥衛生工作者是醫學科普的主要力量,應視宣講醫學知識為自己的天職。因為醫生對自己的專業和相關領域比較熟悉和精通,能夠抓住要點和關鍵內容進行宣講,使醫學科學知識的傳播達到應有的效果。

醫學科普是醫學模式轉變和實現現代醫學目的的需要,也是醫療服務的組成部分和有效的治療手段,同時還有助于密切醫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完善醫療服務、提高自身素質和醫療服務水平。

2005年,我國正式設立了科普的科技進步獎。現在,很多科普文章跟醫學科研一樣,也可以獲獎。希望各醫療機構的領導動員醫務人員多寫科普文章。

篇4

醫患糾紛特點及原因

醫學是缺陷性科學,不是所有疾病都有完美治療方案,不是所有治療方案都能達到預期效果,而這一特性必然導致醫療行為的局限性,甚至成為醫療糾紛最主要的產生原因。醫患糾紛是醫學產生發展的伴生現象,并不是一個新興產物。但是,今年來,醫患關系惡化,醫療糾紛影響惡劣,甚至有愈演愈烈的發展趨勢。筆者認為現階段醫患糾紛具有以下幾點特點并具有其產生的必然原因

1、個案事件社會影響力擴大。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的傳播途徑越來越多,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面越來越廣,使個案事件的社會影響力急速擴大。這種變化也是一把雙刃劍。社會輿論成為一種監控力量,這件事厲害性質本身就難以評估,而傳媒的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使社會議論的導向時有偏頗。在對個案性的醫療成功案例的報道上,一方面及時傳遞了醫學研究的突破,一方面又有夸大性的以偏概全的暗示,使受眾以為個案的成功意味著某種醫療行為的可推廣性。而在醫療糾紛的報道方面,部分媒體罔顧職業道德的約束,采用扭曲事實、嘩眾取寵的報道方式博取高關注度,更加重了醫療糾紛個案的社會影響。個案實踐的社會影響力擴大也加重了醫患雙方的沖突。

2、醫患糾紛中經濟問題突出。近年來,經濟問題成為醫療糾紛最重要的起因和中心的問題。由于在醫療糾紛的責任鑒定方面采用醫療執業單位和個人實行舉例反證原則,使得執業方在發生醫療糾紛時更傾向于采取庭外和解的方式,在不確定責任方的情況下以經濟補償的方式安撫患者和患者家屬,已達到“減少麻煩”的效果。而在醫療糾紛起因的方面,經濟問題也逐漸成為重要原因之一 。“就醫貴”這一現象已引發了多次社會的發討論,屢屢引得社會的關注,這一點也是“新醫改”工作重點之一。但是這并不是單一的醫療體系能夠解決的問題,需要建設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尋求更多元的解決方案。

3、暴力事件頻發。雖然引發醫療糾紛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情況下甚至難以簡單的將醫療糾紛的原因歸因于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原因。但是可以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醫療糾紛已經上升為暴力事件,甚至有將社會壓力轉嫁的趨勢。當然,這一現象并不是僅僅見諸于醫患關系中,而是由一定的社會現象的背景。

醫學生培養對應要求。

雖然醫患糾紛是一個多元原因的事件,但作為主體之一,醫療執業者能更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為緩和醫患矛盾,減少醫療糾紛,改善從醫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那么,在醫學生培養方面又有哪些是需要加強和注重的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1、提高執業能力。盡管醫患糾紛的起因有很多,但是讓患者利益受到最大傷害的莫過于因為醫療從業者因為執業能力不足也延誤患者治療甚至危害生命的醫療事故。雖然,醫學是一個缺陷性科學,但是任何一個醫療從業者都應該在客觀條件允許下,實現患者利益最大化,用現有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1]。因此,在醫學生培養方面提高執業能力是醫學教育的根本。

2、加強溝通能力。醫學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科學,在醫療行為實施過程中,醫患雙方的溝通在某些時候對醫療行為的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2]。醫患雙發良好的溝通不僅可以使醫生更好的了解患者情況,有利于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有效的預防醫患糾紛的發生。但是,醫學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科學,患者的醫學知識甚至常識的匱乏,使醫患溝通中,醫生需要具備極強的溝通能力。

3、增加人文素養。縱觀中外醫學發展史,不難發現醫學一直以來都帶著極強的宗教色彩。在社會認知方面,醫生的執業行為更多的定義為“濟世”。雖然,目前的醫療體制和社會保障體制,使醫療行為具有了很強的商業行為的色彩。但是患者在醫患關系中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作為職業者,醫生必須具有極強的人文素養,能夠體會患者之痛,在執業過程中,體現更多的人文關懷[3]。

4、培養科普意識。在醫患關系中,信息的不對等也是醫療糾紛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醫學知識的專業性導致社會普及度相對較低,但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醫學知識的社會需求度相對較高,醫學常識的科普具有極強的社會意義,在這一點上,醫學從業人員都有不能推卸的任務。

師資隊伍建設應對策略。

在醫學教育改革全面開展的階段,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是醫學教育改革的順利推進的保障。完善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培養合格的醫學生的基礎。在高等院校中,教師是最重要的知識傳遞者。為應對醫患糾紛的新發展趨勢,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應該有哪些側重點呢?

1、加強國際學科交流,學習先進經驗。我國現代醫學發展相對于歐美國家起步較晚,在醫學教育和醫療體制等各個方面都有想歐美國家學習的必要。近年來,我國在國際交流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愿意也有機會到國外知名科研院所進行學習交流。這種交流不僅有利于青年教師自身素養的提升和加強雙方的科研合作,也有利于歐美先進經驗為我所用,促進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

2、推動醫學教育改革,加強實踐能力。我國現代醫學教育大多采用的是基礎階段學習和臨床階段學習的兩段式教育。一般按年制的不同,基礎階段的學習時間為2-4年不等,除了理論課的學習,還有實驗課的學習,但是在基礎階段的學習中,一般沒有安排于臨床相關的課程,也就是說醫學生在基礎階段的學習中很難接觸到臨床相關的知識,這對醫學生專業認知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外有些學校先行進行了一些醫學教育改革上的嘗試,在基礎學習階段,通過不同形式,如增加臨床見習機會等,增加醫學生的臨床知識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積極的改革成果,對醫學生專業認知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有積極的意義。但是這種醫學教育的改革還有不成熟的地方,需要青年教師能夠積極投入到醫學教育改革的實踐中,推動醫學教育的改革,培養出更優秀的醫學生。

篇5

目前我國的醫學教育無論是專科、本科和研究生層次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和臨床醫學教育階段,主要采取“基礎課-臨床課-醫院實習”的教育模式。基礎醫學教育階段是每個醫學生成長為合格醫生或醫務工作者的必經之路。因此作為醫生的搖籃,基礎醫學教育在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同時基礎醫學教育改革也必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學生醫學知識有限,學生和老師與患者之間沒有直接接觸,在醫患關系調節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視。但是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既對獲取醫學知識正處于極度渴望的階段,又苦于缺乏接觸實際問題的機會,同時他們與進入臨床實習后的醫學生不同,不會涉及有關患者隱私等方面的利益沖突,在與患者溝通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們可以在醫患之間構建醫學知識和互信的橋梁,從而在基礎教育階段尋求緩解醫患關系緊張的可能途徑將成為一種合理的選擇。

1.1構架知識的橋梁

對醫學專業知識的正確認知是醫患有效溝通的基礎。患者醫學知識匱乏,不清楚醫生的診斷,不了解醫生的用意,就很容易產生誤解。患者飽受病痛折磨,帶著畢生積蓄,甚至是四處籌措的醫藥費,來到醫院尋求幫助,對醫療期望值往往過高,由于不了解醫療風險,將責任歸咎于醫生。比如湖南湘潭市產婦羊水栓塞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醫療意外,如果患者家屬對分娩并發癥羊水栓塞的危險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發沖突。另一方面,目前醫生接診量巨大,任務重,很難有充分的時間為患者講解相關的醫學知識。而基礎醫學教育階段的老師和醫學生肩負著傳播知識、服務社會的責任,將正確的醫學知識和可能的醫療風險通過合適的途徑和渠道,持之以恒地進行系統科普,在患者和醫生之間構架知識的橋梁,為醫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礎。同時醫學生在充當醫學知識橋梁作用的過程中,也必然經歷一個“學中用,用中學”的過程,有助于解決醫學生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加強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面對實際問題以擴展自己的知識結構,活學活用,加快醫學生的成長。

1.2構建醫患信任的橋梁

患者及其家屬與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醫患關系扭曲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醫療投入相對不足,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導致一些“醫療亂象”的發生,例如“收紅包”、“大處方”等現象,患者不信任醫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資歷深厚或者自己熟識的醫生,時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醫務人員。而有的醫生為了規避醫療糾紛中的責任,也會相應的采取一些自我保護措施,比如放棄高風險手術、過度依賴醫療儀器、開具不必要的檢查、出現過度醫療等問題。長此以往,必將導致醫患關系的惡性循環。基礎醫學教育階段的醫學生走進社區,志愿服務,不僅可以起到傳播知識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長期接觸,建立聯系,關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醫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醫患溝通技巧,同時防止把病人當作疾病的載體,只見“病”、不見“人”,為以后醫學生步入醫生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醫患關系奠定感情基礎。

2.具體對策和方法

2.1建立健全醫患關系認知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基礎醫學教育階段的人文教育

醫學生的醫患關系認知水平和溝通技能的培養,是醫學生成長為合格的醫務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它決定未來醫生的職業態度、行為舉止,必將為化解醫患矛盾、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而當前我國醫學教育過程中,對引導醫學生樹立科學的醫患溝通理念的相關課程體系不夠健全。存在只注重臨床帶教,把醫患關系的建立與養成寄于臨床實踐階段,忽視基礎醫學教育階段的人文素質培養等現象,是很不可取的。在當前醫患關系的新形式下,醫學院校必須在注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及技能培養的基礎上,增加社會學、倫理學、人文科學等非生物學知識的課程比例,在原有的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和政策課程基礎上,增設溝通技能、醫療事故與醫療糾紛等課程。要切實避免人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流于形式,理論脫離實際,生硬地進行概念、理論、原理的灌輸,同時要打破與其他學科的“壁壘”,將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納入醫患關系認知教育課程體系中,特別是在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醫學基礎課程中及早地滲透人文課程的教育內容,進而使學生潛移默化接受醫學學科的人文性,增強醫患溝通及醫療糾紛防范與處置能力。

2.2改革現有的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

基礎醫學教育過程中傳統的單一以課堂講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醫患關系對醫學生培養提出的更高要求。醫學生不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與職業素養,掌握廣博的知識與專業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因此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綜合運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學方法,積極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學模式,注意多學科融合,創新教學手段。例如應用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綜合模擬人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模擬病房和模擬醫院等,加強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將基礎和臨床有機結合,用一切手段實現知識的無縫對接,為學生營造自主、獨立、創造性學習的教學環境,為醫學生順利完成向醫生的角色轉換做好充分的知識技能儲備和心理方面的準備。

2.3建立基礎教育階段醫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學分制度,開創培養健康醫患關系的新機制和途徑

篇6

新形勢下如何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是擺在我們普法人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方式等進行了必要的審視與思考,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

一、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指導思想必須與時俱進

全民普法二十多年來,人民法律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國家民主與法治進程取得了巨大進步。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必須確立與之相適應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指導思想,做到與時俱進。一是樹立正確的普法觀念。普法工作是一項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偉大事業,其長期性、艱巨性和漸進性是不言面喻的,尤其是我們這樣長期浸透在封建歷史長河中的國家,更是如此。要牢固樹立長期作戰、吃苦耐勞、默默無聞、堅忍不拔的思想,克服一切可能的急功近利和悲觀情緒,把功夫下在對廣大群眾的潛移默化和潤物細無聲上。二是樹立科學的普法理念。要從側重普及(來源:文秘站 )法律知識,轉到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上來;要從側重履行法律義務方面教育,轉到增強公民積極的法律意識上來,尤其是要用現代法治理念教育引導公民的權利意識和義務觀念;要從側重法制教育的普及率,轉到強化公民自覺自愿參加法治實踐活動上來。

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形式必須不斷創新

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規律要求我們必須將普法活動有機地融入到公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使普法的單向灌輸關系變為雙向互動關系,因此,我們必須突破慣性思維,進一步創新法制宣傳教育的形式,尤其要更加注重法治文化的熏陶。一是加大法制文藝的創作和演出。充分挖掘城市街道、社區民間文化資源,鼓勵支持群眾自編、自導、自演各具特色的法制文藝節目,讓群眾在日常文化活動中實實在在感受法律的存在。二是加強與現代媒體聯手。法制宣傳教育主管部門要全力利用影視、報刊、網絡和廣告載體等資源,以法制主題詞句、動漫圖片等形式開展法制宣傳活動,還可以嘗試市場化運做的方式,組建法制文化藝術傳媒公司,編寫拍攝播出法制文化藝術影視作品和組織舞臺演出活動,編導有關法律與政治、法律與民生、法律與文化、法制史與社會發展等專題電視記錄片,著力解決法制文化節的社會性、參與性。好的影視作品既可以產生社會效益,也可以產生經濟效益,有了經濟和社會效益,就可以使法制文化藝術的創作活動產生良性循環,就可以產生更多的有影響力的法制藝術影視作品。

篇7

1.1現狀

當前,我國醫患矛盾加劇已經成為社會焦點問題。據衛生部統計,僅在2010年全國醫鬧事件共發生17243起,比2006年前多了近7000起。2010年以后趨勢并未緩解,各種醫患糾紛、傷醫甚至殺醫等醫療事件層出不窮。僅2012年,全國公開媒體報道的惡性襲醫事件高達22起。2013年12月21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等11個部門啟動為期1年的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醫鬧行為。但僅僅依靠政府的嚴打不是解決扭曲的醫患關系問題的根本途徑。事實也是如此,據公開報道顯示,2014年6月至8月三個月僅湖南省內就發生3起醫患糾紛事件。醫患關系嚴重扭曲一方面表現為患者對醫生的信任缺失,甚至喪失理智;另一方面直接導致醫療衛生行業內部從業人員的恐慌感,同時也直接影響到醫學生對醫生的職業認同感,他們還沒有真正感受到成為醫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之前,就已經感受到“白大褂”的危險,這必將影響我國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

1.2醫患關系扭曲成因

在醫療市場化的大趨勢下,醫患關系本應該是共贏的關系,一方面醫生為患者解除或者緩解病痛,從而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另一方面患者向醫生求助,并支付相關費用。目前導致醫患關系嚴重扭曲的成因復雜,涉及患者、醫生、醫院與政府甚至媒體各個方面的矛盾和問題。但是調查提示導致醫患糾紛的前3位原因仍然是醫務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差、服務態度差、醫患溝通障礙。醫護工作是個“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職業,職業的屬性要求從業人員首先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在當前大眾對健康水平要求提高的形勢下,對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的要求也相應提高,這也提示醫學教育應在調節醫患關系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除了少數醫務工作者醫德醫風確實存在問題以外,醫療問題的專業性導致患者缺乏了解,對醫護人員期望過高,另外醫生相對短缺,任務繁重,時間和精力都制約了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要想走出醫患困境,必須加強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

2基礎醫學教育面臨的挑戰

目前我國的醫學教育無論是專科、本科和研究生層次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和臨床醫學教育階段,主要采取“基礎課-臨床課-醫院實習”的教育模式。基礎醫學教育階段是每個醫學生成長為合格醫生或醫務工作者的必經之路。因此作為醫生的搖籃,基礎醫學教育在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同時基礎醫學教育改革也必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學生醫學知識有限,學生和老師與患者之間沒有直接接觸,在醫患關系調節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視。但是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既對獲取醫學知識正處于極度渴望的階段,又苦于缺乏接觸實際問題的機會,同時他們與進入臨床實習后的醫學生不同,不會涉及有關患者隱私等方面的利益沖突,在與患者溝通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們可以在醫患之間構建醫學知識和互信的橋梁,從而在基礎教育階段尋求緩解醫患關系緊張的可能途徑將成為一種合理的選擇。

2.1構架知識的橋梁

對醫學專業知識的正確認知是醫患有效溝通的基礎。患者醫學知識匱乏,不清楚醫生的診斷,不了解醫生的用意,就很容易產生誤解。患者飽受病痛折磨,帶著畢生積蓄,甚至是四處籌措的醫藥費,來到醫院尋求幫助,對醫療期望值往往過高,由于不了解醫療風險,將責任歸咎于醫生。比如湖南湘潭市產婦羊水栓塞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醫療意外,如果患者家屬對分娩并發癥羊水栓塞的危險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發沖突。另一方面,目前醫生接診量巨大,任務重,很難有充分的時間為患者講解相關的醫學知識。而基礎醫學教育階段的老師和醫學生肩負著傳播知識、服務社會的責任,將正確的醫學知識和可能的醫療風險通過合適的途徑和渠道,持之以恒地進行系統科普,在患者和醫生之間構架知識的橋梁,為醫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礎。同時醫學生在充當醫學知識橋梁作用的過程中,也必然經歷一個“學中用,用中學”的過程,有助于解決醫學生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加強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面對實際問題以擴展自己的知識結構,活學活用,加快醫學生的成長。

2.2構建醫患信任的橋梁

患者及其家屬與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醫患關系扭曲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醫療投入相對不足,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導致一些“醫療亂象”的發生,例如“收紅包”、“大處方”等現象,患者不信任醫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資歷深厚或者自己熟識的醫生,時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醫務人員。而有的醫生為了規避醫療糾紛中的責任,也會相應的采取一些自我保護措施,比如放棄高風險手術、過度依賴醫療儀器、開具不必要的檢查、出現過度醫療等問題。長此以往,必將導致醫患關系的惡性循環。基礎醫學教育階段的醫學生走進社區,志愿服務,不僅可以起到傳播知識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長期接觸,建立聯系,關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醫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醫患溝通技巧,同時防止把病人當作疾病的載體,只見“病”、不見“人”,為以后醫學生步入醫生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醫患關系奠定感情基礎。

3具體對策和方法

3.1建立健全醫患關系認知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基礎醫學教育階段的人文教育

醫學生的醫患關系認知水平和溝通技能的培養,是醫學生成長為合格的醫務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它決定未來醫生的職業態度、行為舉止,必將為化解醫患矛盾、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而當前我國醫學教育過程中,對引導醫學生樹立科學的醫患溝通理念的相關課程體系不夠健全。存在只注重臨床帶教,把醫患關系的建立與養成寄于臨床實踐階段,忽視基礎醫學教育階段的人文素質培養等現象,是很不可取的。在當前醫患關系的新形式下,醫學院校必須在注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及技能培養的基礎上,增加社會學、倫理學、人文科學等非生物學知識的課程比例,在原有的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和政策課程基礎上,增設溝通技能、醫療事故與醫療糾紛等課程。要切實避免人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流于形式,理論脫離實際,生硬地進行概念、理論、原理的灌輸,同時要打破與其他學科的“壁壘”,將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納入醫患關系認知教育課程體系中,特別是在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醫學基礎課程中及早地滲透人文課程的教育內容,進而使學生潛移默化接受醫學學科的人文性,增強醫患溝通及醫療糾紛防范與處置能力。

3.2改革現有的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

基礎醫學教育過程中傳統的單一以課堂講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醫患關系對醫學生培養提出的更高要求。醫學生不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與職業素養,掌握廣博的知識與專業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因此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綜合運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學方法,積極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學模式,注意多學科融合,創新教學手段。例如應用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綜合模擬人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模擬病房和模擬醫院等,加強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將基礎和臨床有機結合,用一切手段實現知識的無縫對接,為學生營造自主、獨立、創造性學習的教學環境,為醫學生順利完成向醫生的角色轉換做好充分的知識技能儲備和心理方面的準備。

3.3建立基礎教育階段醫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學分制度,開創培養健康醫患關系的新機制和途徑

篇8

以下是我的一點人生感悟,希望能對殘疾朋友有所幫助。

我早年畢業于醫學院校,是臨床行醫20年的一名副主任醫師,因突發蛛網膜下腔出血,經CT、MRI及動脈造影均診斷為右側顱內多發性血管瘤,于北京天壇神經外科醫院做了血管夾閉手術,術畢后引起右側肢體癱瘓(偏癱)。原本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突然變成了偏癱的“殘疾”人,生活不能自理,整日臥于床上,心情非常沉痛,因而產生著一種失落感、孤獨感和自卑感,憂郁之情無法排解,時常發“無名之火”,并有輕生的念頭,深感生不如死,一死了之。經長期的康復治療和康復訓練仍無濟于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度日如年的日子里,我想了許多,如何戰勝苦難?殘疾人生也有快樂如歌嗎?

英國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人生格言:“智慧、精神、加三個手指頭,這已經足夠了!”霍金他患有廬伽雷病,即肌肉萎縮性側面硬化癥,這種病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盡管他是全身上下僅有三個手指頭能動的一位殘疾人,霍金卻能拋開“身體不好”的念頭,積極投入到生活中去,拄著拐杖去尋找工作,并且發憤攻讀博士學位。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他所研究的宇宙奧秘,終于以超強的毅力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科普巨著 ――《時間簡史 ―― 從大爆炸到黑洞》。此書已被翻譯成4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

張海迪是一位高位截癱的殘疾人,長年生活在輪椅上,卻自學了大學本科文憑和研究生學位,并翻譯和寫作了大量的文章。還有那些殘疾人運動健兒為了奧林匹克精神,為給祖國爭光,勇敢挑戰生命和生理的極限。和他們相比,向他們學習,我們應該端正心態,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我開始用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和臨床醫療經驗,寫醫學科普文章,為健康鼓與呼,告訴人們如何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來提高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寫著寫著,我的醫學科普文章在全國80多家報刊雜志上陸續發表,其中“醫生應為健康鼓與呼”一文,曾獲得安徽老年報“關于看病問題的討論”征文一等獎。寫著,寫著,我的心情也越來越好,真的感覺到了殘疾人生也快樂。

(呂保平 安徽省廬江縣人民醫院231500)

篇9

在國內這不是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謠傳了。早在2001年,起始于天津又流傳至北京等地的艾滋病病人用“艾滋病病人血液針筒扎人”就引起了各地的恐慌,以致津京兩地有關部門不得不在公共場所守候和防范,以安撫人心。最后查出是有人以紅藥水冒充血液搞敲詐。

多年來,艾滋病的科學研究進展和艾滋病防治的科普宣傳,使社會大眾對艾滋病的基本知識有了不少了解。比如,大致都知道艾滋病病毒只通過血液、性接觸、母嬰三種途徑傳播。病毒脫離人體和濕潤的環境是不能生存的,即使吃進病毒,也會被胃酸消滅,所以與艾滋病病人共同吃飯也不會傳播艾滋病。

衛生部曾過《2004年中國居民艾滋病常識及態度和行為狀況研究報告》,調查對象為3240人,涉及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太原、長沙7個城市,遼寧、河北,陜西、廣東、河南、云南的6個小城鎮以及小城鎮下轄的6個農村地區。調查發現,對“咳嗽、打噴嚏”、“蚊蟲叮咬”不會傳播艾滋病的正確認識上,農村居民是33%,城市居民是69.9%。也就是說,大部分城市居民現在都知道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然而,為什么今天還有人相信西瓜被注入“艾滋病人血液。會得艾滋病呢?這并非是科學知識不普及,而是整個社會陷入信任危機的一種表現。人們寧可相信艾滋病人出于報復或其他人出于商業競爭、勒索、敲詐等目的而將艾滋病人血液注入西瓜中。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美國社會學學者福山曾作過解釋。他認為由于文化和制度的差異以及其他種種原因,美國、日本和德國屬于高信任社會,而中國,意大利和法國則屬于低信任社會。在低信任社會,人們的信任基本建立在三種關系之上,即人與人的親密程度、人與人的熟悉程度和人與人的互惠程度。離開了這三種人際關系,人們對他人都是傾向于不信任的。甚至在基于人與人的熟悉程度的維度中,也會遭遇信任危機,比如商業行為中流行的“殺熟”現象。

篇10

根據上述重要意義、困難與問題,我們的工作計劃與具體實施歸納如下。

(一)教學內容

根據幼托或小學生生長發育和疾病譜特點,精選下列內容系統講授:

1.兒童生長發育和常見疾病防治科普知識,包括:兒童生長發育規律與各階段正常生理指標范圍、兒童各年齡段分期及其特征、兒童常見疾病分類簡介、兒童用藥原則與注意事項、常見病護理要點和疫苗接種注意事項等。

2.兒童各系統最常見疾病診治基礎,比較詳細歸納與描述包括:①急性呼吸道感染;②腹瀉病;③過敏性疾病;④頭面部疾病(結膜炎、中耳炎、鼻炎、齲齒等)等臨床表現、早期癥狀特征、隔離防護措施、就醫前準備事項和住家治療要點。

3.急性損傷與院前急救。急性外傷緊急處理原則與方法,心肺復蘇規范方法步驟與轉運前處置細則,應對災害事件的科學自救措施等。

4.季節性傳染病。在兒童期常見傳染病的流行季節,學習相關疾病的預防和協助診治技術,如春夏季的手足口病、夏秋季的細菌性痢疾、秋冬季的甲型流感等。

(二)教學安排

1.教師隊伍。教研室組成以兒內科為主,包括小兒外科學和骨科學的,教學能力較強,具有講師及以上(副教授、教授)資格職稱的多名高年資臨床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共同商討教學目標要求、具體教學方法,并根據各位教師的臨床專業,安排教學內容。

2.授課對象。為探索經驗,并盡早使幼教單位受益,首批學員選擇具有一定兒科醫療保健知識的,所屬地區所有幼托機構和小學的衛生老師。此外,由于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在生理和病理學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故將幼托機構教師和小學教師分成兩批,在同樣的教學內容基礎上,針對幼托機構的學齡前期兒童和小學的學齡期兒童的特殊性分開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

3.教材編寫。以兒科學教材為基礎,根據課程內容,編制教學大綱,在此基礎上分別編寫適合于幼托機構和小學老師學習與掌握的,兒內科與兒外科相關章節教材供參考學習與課后復習。

4.教學順序。授課順序為前述所列的:①兒童生長發育和常見疾病防治科普知識;②急性損傷與院前急救;③兒童各系統最常見疾病診治基礎;④在特殊時期的相關季節性傳染病防治。以循序漸進,并前后呼應。

5.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開展包括:①理論教學:以理論大課形式,系統講授各章節。②實踐教學:采用我院模擬教學中心所備兒科學模具,開展各項急性損傷和心肺復蘇等院前急救培訓。③師生互動:以討論的形式,解答學員關于教學內容和日常工作中的常見問題,消除普遍存在的認識誤區。

6.考核方式。為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客觀了解教學效果,培訓結束前舉行筆試考核,問題內容涉及課程中的關鍵理論問題和臨床操作要點。采用開卷考試形式,學員可參考講義教材答題,以進一步提高對于重點內容的掌握程度,并熟悉教材內容分布,有利于提高今后參考閱讀效率。在閱卷評分的過程中,也能使我們及時發現與解決共性問題,以利不斷提高今后辦班的教學質量。

7.后續工作。經過上述系統教學與師生互動,使我院兒科與學員單位建立必要的聯系,以便隨時解答學員在工作中所遇問題,也為今后在學校進一步開展科普宣傳和技術指導,以及各種形式的醫校聯動創造條件。

(三)教學管理

1.組織工作。所屬區教育局牽頭,經我院教學管理處下達,由兒科教研室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由區教育局安排合適的時間,組織各幼托機構和小學教師參與學習。

2.質量管理。①學習質量:區教育局相關部門將學員結業考核成績與是否合格,均納入教師執業技術培訓計劃之中。②教學質量:兒科教研室根據區教育局所收集的各單位學員反饋信息、課堂師生互動和結業考試成績,了解教學質量,酌情改進教學計劃與方法。③教學管理:由我院教學管理處督查教學過程,將教學質量納入各位教師的年度工作業績考核之中。

二、結果

1.顯著教學質量

通過前述認真思考、計劃落實和管理考核,我們成功地舉辦了一屆,為期一年的幼教老師兒科學知識講座和實踐操作指導培訓課程,總計學員近300人。幼托機構和小學衛生老師分班教學(分別為48學時),均獲得較為顯著的教學效果。體現在:①考核成績:每次書面考核答題質量高,均能夠得到100%的合格率。②后續效應:學員在此后工作中,能夠更有效地開展兒童常見疾病的預防、早期發現和協助醫院診治工作,并與授課教師保持聯系,隨時解決疑難問題。或推薦青年教師參加我們計劃的下一屆培訓,為學員單位的兒童健康保健工作做出一定貢獻。③科普宣傳:部分老師課后邀請我科醫生為幼托兒童和小學生家長進行科普宣傳。④總結提高:根據結業書面考試和區教育局所收集的學員建議,獲得教學質量的客觀信息反饋,有助于不斷促進教學方法改進與質量提高。

2.先進經驗推廣

通過本次培訓課程的教學效果與后續效應,使地方政府的教育局、衛生局、醫院教學管理部門和兒科學教研室均感受到,此項幼教老師的兒科學技術培訓課程意義重大、具有顯著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值得繼續開展,并可能在其它區縣進行推廣。

3.促進醫學教育

在本單位舉辦針對于校外學員的高質量醫學教育項目,也為在校學生或接受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和全科醫師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通過高質量講授與培訓課程,充分展示科室的醫教研綜合實力,了解兒科學的重要地位與發展前景,使更多的學生關注兒科。以往我校醫學院畢業生罕有選擇兒科作為專業方向的不利局面,近年來得以明顯改觀,每年均有多名本科生立志報考兒科學研究生,或七年制和八年制的長學制學生選擇兒科作為碩士或博士學位專科培養方向。完成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也有強烈的愿望繼續留在本科室工作,加入到兒科臨床醫師行列。此外,通過促進醫學教育質量提高,也使教研室成功申報高層次教學研究項目,并總結經驗發表高質量教學論文。因此,成功舉辦高質量校外教育項目,也能有效促進醫學院校的醫學教育事業進步與發展。

4.后續工作計劃

后續工作內容包括:①補缺:對于第一期未能出席培訓者,舉辦第二期培訓,以確保本區幼教老師兒科學教育全覆蓋。②深化:與教育局相關部門協商,考慮對幼托機構和小學的非衛生老師崗位的骨干教師和管理者,進行適當兒科學知識宣傳與普及的可行性與計劃性。③提高:根據學員結業考試和學員對于教學過程與質量的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與提高教學質量。④推廣:兒童血液病診治研究是我們上海市同濟醫院兒科的臨床特色之一,并于近期成功申報獲批上海市適宜技術推廣項目《兒童常見血液病診治技術推廣》。在此項目的完成過程中,也已借鑒本項目的一些共性經驗。同時,也可在適宜技術在周邊區縣醫院兒科推廣過程中,介紹我們對于幼教老師兒科學教育的方法與成果,為周邊地區開展類似教學項目提供經驗。⑤研究:在我們兒科教研室完成目前在醫學教育研教學研究項目過程中,將此類幼教老師培訓內容與成果納入其中,并總結經驗申報有關幼教老師兒科學技術培訓專題的教學研究課題。

三、總結

國家人事部《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文件已有近20年歷史,此后衛生部也先后多次《繼續醫學教育規定(試行)》和《關于加強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均有效促進了各行業專業技術人員和醫護人員的職業技術教育,然而尚未見有關由醫學院校附屬醫院臨床科室或教研室開展對各級學校教師舉行相關學科醫學知識教育,尤其是對于幼教老師進行兒科學進修培訓的經驗報道。從本文前述意義與實踐成果可見,開展此類醫校聯合的學校老師醫學知識培訓項目存在顯著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雖然,目前國內師范院校均設立必要的生理衛生課程,幼教機構衛生老師也具有一定的兒童健康保健與疾病防控專業知識。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與生活質量提高,兒童疾病譜與社會需求將發生相應轉變,常見流行性傳染病(流感、手足口病等)病毒株血清型變化與新型有效藥物的問世,也將導致疾病在流行、臨床表現和防治方法等特征發生改變。因此,不但在崗醫護人員需要不斷接受教學醫學教育,幼教機構老師也需要不斷接受新的醫學理論和臨床知識。并且需要通過正規統一培訓,以達到各級幼教機構教師相關知識掌握程度的基本統一。

雖然,兒科學具有各種特殊性、各單位教師相關知識水平參差不起、醫院與學校的工作性質存在差異,使此類教學活動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與質量控制等方面存在一定難度。但通過我們上述的思考與實踐,均顯示能夠合理解決上述困難,并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