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賞析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05:30: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音樂賞析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影孔雀的音樂賞析論文
[摘要]《孔雀》分段落分別描述了三個年輕人各自的一段生命歷程與生命狀態,呈現出來的是或明朗或沖動或懵懂的理想追求,以及理想幻滅、神經抽搐、精神萎靡,以至日子平淡、塵埃落定的過程。而影片中的音樂,更是為主題的表達,情緒的烘托起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音樂畫面旋律
《孔雀》是導演顧長衛的電影處女作,影片講述的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安陽小城里一個普通的五口之家——父親、母親、哥哥、姐姐、弟弟——的生活和命運。青春的微小的掙扎和無助、人在家庭里猶如困獸的喘息和窒息、家人帶來的卑微和恥辱、個人在急景流年的人生里被裹挾而去的匆促和慌亂……小城對一切夢想的圍困、圍獵和追殺,對一切奢侈念想毫不留情的唾棄、消磨和催折……影片收束在一家人在一個冬日去動物園里看孔雀的詭異氣氛里,仿佛在向我們揭示片名里所隱藏的秘密——也就是整個影片的主旋律: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夢想,渴望自己的生活是精彩的,夢想的實現就仿佛是孔雀的開屏一樣,成為平淡生活里亮麗的一筆。但現實生活總是殘酷的,就像他們一樣,我們也許為自己的理想努力過。也許只是懷揣著自己理想而沒有行動過。但結局也許都是一樣的——夢想從來沒有實現過。生活是永遠不會按照你自己對它的設計過下去的……
電影《孔雀》在故事結構上是按照分別對姐姐、哥哥、弟弟的講述分為了三大部分,音樂也就自然的在整部影片的總體布局上也分為了三大塊。其中在導演在劃分這三個部分的時候,除了通過畫面影像和弟弟的旁白外,音樂也是一個重要的標志。可以說,音樂在該片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是構成整部影片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影片中有很多情節都有音樂的鋪底,雖然音樂的使用率較高,但并沒有給人一種凌亂的感覺,反而每次音樂的出現都讓人感覺很自然也很舒服。片中運用了大量的主題音樂、場景音樂和背景音樂,并通過多樣的音樂表現形式(畫內樂與畫外樂、音畫的同步、對位與平行、音樂蒙太奇等)推動著整個影片情節的發展,為影片增色很多。下面我就分類細致地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主題音樂的在片中的成功運用是該片在音樂上的一大特色,在很多地方上的處理,讓我想起了另一部非常優秀的也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部片子——辛德勒的名單。《孔雀》的主題音樂簡單的音符中透著一種很懷舊很傷感的情緒,每次聽到這段旋律時都感覺心里很壓抑。雖然它在片中多次的出現,但每次出現時幾乎都是用不同的樂器演奏的,在旋律上則通過變形、變奏、延展等手法也都略有不同。例如:在影片中出現了三次全家人在走廊吃飯的場景。這三次“聚餐”的音樂都是以弦樂鋪底,豎琴演奏的主題音樂片段,按常理來說全家人在一起吃飯應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但配上這段音樂讓整個氣氛變得很憂郁,旋律中透著一股傷感和懷念。另一個給我印象比較深的一場戲就是全家人正在院子里做蜂窩煤時,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把煤都沖走了,全家人像瘋了一樣到處找磚頭和塑料布保護煤,可最后還是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雨和煤混成的黑水四處流淌……主題音樂再次出現了,旋律是由圓號演奏的,弦樂和豎琴鋪底把整個場景的氣氛渲染得更加凄涼和無奈,讓人感覺在那一刻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那種無助和無奈的心情隨著旋律流淌進每個觀眾的心里。
場景音樂是對每個具體的場景演繹的故事情節,人物在具體場景中的感情發展變化進行必要的鋪墊、烘托和渲染。起著營造戲劇和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作用。片中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在整部影片中,姐姐、哥哥、弟弟都分別有一段自己的“快樂音樂”。姐姐的“快樂音樂”是在她看到傘兵跳傘后,騎自行車回家的路上開始的,以及在她報名參軍中一直穿插著。這段旋律是一段弦樂的撥弦,輕快的三拍子,讓人聽了心中有一種在舞蹈的感覺,節奏輕盈歡快。準確的表達了當姐姐的理想就要實現以及和遇見了自己喜歡的英俊的年輕軍官時的愉快心情,是很有情趣的一段音樂。哥哥“快樂音樂”則分別出現在妹妹和弟弟請他吃包子并送給他一只小鴨子以及他在公園相親的一段戲。弟弟的則是離家出走多年后帶著老婆和孩子再次回到家里的時候。家中電視里放出的《追捕》里的一段音樂,這屬于畫內音樂。這兩處的音樂都十分貼切的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情感,對這兩場戲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給人耳邊一亮的感覺。背景音樂是加強環境真實感的一個重要手段,有時也可以賦予它們更為豐富的內涵。例如:在片中有場參軍送別的戲。背景音樂是喜慶的鑼鼓聲,在這屬于畫內音樂。同時里面還有一個音畫對位的處理,姐姐想當傘兵的理想破滅了,她的心情是極度傷心和不平衡的,而畫面聲音卻是熱熱鬧鬧歡慶的鑼鼓聲,更襯托了姐姐當時理想破滅極度傷感的崩潰心情。此外,影片中還有畫內樂與畫外樂的結合,例如:有一場戲姐姐下班在回家的路上聽到有手風琴的聲音。于是就隨著琴聲一直走到了一個小閣樓上,這時畫外樂中又加入了男聲的哼唱,隨后走進了一間是舞蹈教室,但拉琴人的最后的出現還是從大鏡子里看到的。雖然這一段前面一直是畫外樂,但充分調動了演員的表情要素,給觀眾制造了懸念,具有比較引人入勝的“現場”藝術效果。
武俠電影音樂賞析管理論文
摘要:電影音樂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應運而生,是電影藝術的重要表達手段,電影音樂和畫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體現出電影的藝術構思和美學欣賞原則。在我國武俠電影發展過程中,電影音樂正逐漸成為武俠電影的重要構成元素,從而引起了它的創作者和欣賞者的廣泛關注。近期《英雄》、《十面埋伏》、《功夫》、《臥虎藏龍》等一系列武俠電影恰到好處地運用了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產生了重大的反響。本文試以這些主要的優秀武俠電影作品為例,來探討當代武俠電影音樂的特點以及發展趨勢。
關鍵詞:武俠電影;音樂;賞析
一、引言
一幅幅刀光劍影的江湖畫面,一段段恩恩怨怨的兒女情愁,一招招出神入化的蓋世神功,一座座俠肝義膽的英雄塑像,武俠電影帶給了我們這些神奇。武俠電影音樂是專門為武俠影片創作、編配的音樂,是武俠電影綜合藝術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新的藝術體裁。武俠電影音樂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能夠使武俠電影觀眾把聽覺形象與視覺想象結合起來,達到視聽的統一和享受。我國武俠電影音樂深深植根于傳統文化的沃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民族審美心理傳統的深刻影響,因此也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民族特色。我國數千年綿延不絕的中國文化,以其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蘊賦予了我武俠電影音樂極強的生命力。
二、當前我國武俠電影音樂的特點和功能
武俠電影音樂應服從于不同類型和不同風格的武俠影視作品特定的主題思想、內容情感或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的表現需要,并與其有機結合,從而在內容情感上呈現出某種特定性。武俠電影音樂可以根據武俠作品表現的需要隨時改變自己的結構形式,根據不同的情節、人物、環境,運用不同情緒的音樂去渲染和表現。武俠電影音樂往往可以運用分散穿插的結構方式,在特定的人物活動或特定的環境氛圍中穿插點染,從而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此外,武俠電影音樂的藝術效果必須通過武俠電影藝術整體各構成元素的有機融合去實現,通過與畫面、人物語言和音響的共融,去服務于武俠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刻畫。
淺談高中民族音樂教育意義與策略
【摘要】民族音樂作為音樂文化的載體,在基礎音樂教育中進行民族音樂教育已被人們所重視,筆者希望通過此文求得高中音樂教師及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根基,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愛好和興趣,使其更加熱愛祖國。同時,也使民族文化真正能夠得到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高中;民族音樂;教育
所謂中國民族音樂起源于中國民間的,反應本民族文化和思想情感的音樂藝術形態,它是整體民族智慧的結晶,體現出不同風味的特色文化,是由社會全體共同創造的,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特色,是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而形成的。它反應出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民族素養,在高中進行民族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必要內容,也是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
一、高中進行民族音樂教育是形式所需
(一)學習民族音樂是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的要求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廣,音樂教育在課程體系中所占據的比例越來越重,對于學生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民族音樂作為我國音樂文化的載體,既是對我國音樂藝術文化的客觀體現,同樣也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個具象表現,強調對民族音樂的教育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對于培養學生民族認同感、自豪感、自信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文化也得到廣泛的傳播,然而有些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卻出現了邊緣化的現象,因此,發展民族文化已成為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在多元化、開放式的國際環境下,不斷的加強對全民素質培養、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宣傳成為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必要要求。因此,對高中生要進行基礎民族音樂教育是全民族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它能加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民族意識。
高校古典音樂教學質量實踐探索
一、課程概況
《古典音樂入門》作為學院通識選修課程開設,它是一門關于古典音樂的基礎性課程。音樂作為一種文化,是文化修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音樂誕生之日起,人類社會就逐漸形成了音樂文化的不同傳承形式,無論是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抑或是世界音樂文化的傳承,課程所具有的音樂文化傳承價值是巨大的,并且遠超于音樂文化自身。古典音樂更是久盛不衰、百聽不厭,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人們的生活中充滿了音樂,相比之前的任何時期而言,現在的音樂作品更加豐富多彩,我們身邊的音樂不僅數量巨大,而且來源范圍廣泛,音樂是我們靈魂深處的表達,音樂能夠表達文字和繪畫所不能表達的內容,如果要真正的理解音樂,我們需要認真的聽和思考,這就需要系統的學習,來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精神文明的境界。古典音樂課程的主要內容設置包括音樂理論基本知識,西方音樂中的中世紀音樂、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巴洛克時期音樂、古典主義時期音樂、浪漫主義時期音樂、20世紀音樂和中國音樂中戲曲音樂及器樂音樂等方面內容。
二、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開設音樂類課程的概況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通識教育從初期的摸索與嘗試到現在的總結經驗、更改及完善,正在逐漸走向成熟。實際教學中進一步優化教學體系、提高教育質量,為培養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繼續努力,希望能夠開發、挖掘出不同學生個體的潛質與精神氣質,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具備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能力。目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共開設兩門音樂類通識課程分別是《音樂劇》與《古典音樂入門》。
三、提高古典音樂教學質量的幾點想法
(一)古典音樂面臨的沖擊。隨著時代的變化、音樂種類的多元化、音樂種類的受眾人群也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更多的是追逐潮流的變化,例如新的說唱音樂以及近代所占據主要聽眾的流行音樂形式,而對于讓高校學生能靜下心來傾聽古典音樂以及賞析古典音樂成為了一大難題。所以提倡學生由淺入深的了解方式,形成一個逐步認識以及接受的過程,舉個簡單的例子,對于大綱的編輯順序,可在講授古典音樂之前先從流行音樂入手,在分析了解了一些流行音樂的創作手法以及結構方面入手,結合了解一些簡單的樂理知識后,并提出以下的疑問:流行音樂為什么在當代會普遍推廣?流行音樂的結構有哪些特征?中國風的歌曲又是怎樣出現的?在結合了流行音樂認識、流行結構認識、基礎樂理熟悉等前提條件后再逐步了解古典音樂的相關知識,對于學生而言普遍容易接受并且引發興趣。在課堂小結中我們也可以嘗試提倡大班式分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此方法的弊端在于人數較多且是選修課,班級不便管理,優勢在于可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主性,所以基于兩種因素的考量,目前筆者認為最佳的使用方法在于一學期十六節課為例,選取其中的一到兩節課使用此方法即可。舉其中一個班的例子,班級人數在180人,每6到10人分為一組,進行一次話題討論。討論的內容可選為:在學習了一些流行音樂的創作結構后,了解一些基礎樂理的情況下,以組為單位,每個單位共同創作一首中國風的音樂形式并且填詞,最終通過大家自主創作出的音樂,選擇其中的幾個優秀小作品進行展示、探討。尤其對于中國風音樂的話題引導,優勢在于一是屬于我國音樂文化自主內容,二是從中國風音樂當中潛移默化引導學生的愛國精神,三是結合了解中國風音樂內容通過1.2.3.5.6(音樂簡譜表示形式)中國傳統五聲音階的形式普及中國型樂理知識。其二話題討論也可選擇賞析性的題目,例如浪漫主義時期《拉德斯基進行曲》的作者為老•約翰施特勞斯,而《美麗的藍色多瑙河》又是來自于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小•約翰施特勞斯,這兩首曲目都是世界級非常出名的曲目,問題點一:這兩首曲目之所以可以非常出名原因在哪里,作品有什么不同?問題點二:作為學習音樂的世家,為何父親出名的曲目是非常激進的,而兒子出名的曲目卻是非常溫柔的?(二)改善大學初衷認知的重要性。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一直倡導的是從多元化的音樂形式當中體會不同的音樂創作理念從而吸取其中的養分。對于通識音樂教育而言學生自主愿意去了解古典音樂的能動性并不高,解決方案其一在于課程教案大綱的改革,其二在于教學過程當中音樂文化的滲透來影響學生看待音樂的初衷認識。為此筆者舉過很多的案例,在很多的例子當中主要選擇以大家更為熟悉的人物為向導進行舉例。如馬云先生曾經在某平臺上面對于藝術教育的發言說道“昨天晚上我問很多老師您是教什么的,基本講的教數學的教語文的,其中有兩個老師跟我講除了‘音樂’不教我都教!最后一輩子記住你的,是從音樂、體育、美術這些東西里面你告訴他們做人的道理,知識是可以傳授的,是要勤奮努力學習的,但是文化是玩出來的。”所以結合如上的兩點方法結合教學,能夠良好的促進學生的音樂認知和教學結果。(三)考核形式的選擇。目前考核的現狀,作為通識課程來講大多都是以論文形式的考核模式進行,尤其對于音樂類課程而言,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存在網上直接摘抄的現象,這一點和很多的同類型的老師都有討論過,有很多同類型的老師給出的解決方法都是直接要求學生,如果出現大比例的摘抄現象一經發現,不予通過。這種解決方法是有用的,可以讓其中的一部分學生不去抄襲,但始終依舊會有學生去做。其實改善考核最大的難點在于我們的形式是趨于考查形式的,以及考核形式的改革需要一些依托以及求證方可以去進行改善,對此我們不妨大膽的暢想一些方案,比方說分組考核的方案。此方案在筆者的另一門課程《音樂劇》上是已經實現的一種方案,并且效果有明顯的改善。但對于《古典音樂入門》來講,首先它是一門選修課,并不像《音樂劇》是必修課一樣比較好調整。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問題在于《音樂劇》是所有學生現場表演的形式,所以也就意味著所有人都會參與其中。如果假設《古典音樂入門》也進行分組,以分組的形式,每組派出一個代表上臺來進行相關話題的陳述來作為考核點,弊端就很明顯了,突顯不出組內的每位成員都有參與到整個考核當中的依據。但如果不分組,每個人都進行現場演講來進行考核的話,時間同樣也是不允許的。在隨后的過程里面和同門課程的老師經過多次探討,最終得出結論,其一在我們的分組前提條件下,可做一個詳細的分工表,同樣的與《音樂劇》不同的地方在于分工表的細節要更加明確,例如選出的一名代表去發言,發言當中必須具備組內每位成員的觀點,在進行分工表記錄的過程當中,要有詳細的說明,每個觀點是誰發的,依據在哪里。其二,在整體發言完畢之后,可以如同答辯模式一樣,對組內成員進行相關發言話題的提問,通過每位組內成員的回答來給出精準分數。在做為記錄方式方面,可選擇讓學生自行現場錄制作為存檔記錄,以符合學校的規定要求。除此之外,一些細節也可根據語氣、形態、聲音洪亮來做一些參考。在這樣的考核模式下,其一可以避免論文出現的弊端問題,其二可以讓所有人都能參與其中,其三也同樣的符合我們的考核形式,其四在每位學生都經過這樣的一種考核形式之后,相較論文而言會更有啟發性的思考。其五,在自述過程中也是給別人分享的過程,也同樣是我們通識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意義所在。
音樂理論課程設置及發展探析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的幾次修訂以及國家頒布的音樂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方案,對音樂學(教師教育或師范類)專業音樂理論課程設置及發展概況進行梳理,使得已有教學改革成果和尚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得以清晰呈現。
關鍵詞:教師教育音樂理論課程設置
一、本科專業目錄中音樂教育專業音樂理論課程的設置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普通高校本科學科目錄和專業設置的調整工作。第一次修訂的專業目錄于1987年頒布實施。該版目錄解決了“十年動亂”所造成的專業設置混亂的局面,專業名稱和專業內涵得到整理和規范。目錄中第十二類為藝術類,其9個音樂專業為: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指揮、音樂學、演唱、鍵盤樂器演奏、管弦(打擊)樂器演奏、中國樂器演奏、音樂文學和音樂音響導演。這9個專業均將在文藝單位、專業藝術院校(系)、科研機構等部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作為人才的培養目標,可見當時中小學的音樂教師的培養工作尚未納入高等音樂教育的專業目錄。中國音樂史、民族音樂概論和視唱練耳為所有專業必修的專業理論課程;和聲、復調和曲式則是除音樂文學專業外,其他專業的必修音樂理論課程。此外,中外音樂史和配器也為多數專業的必修課程,這一時期的音樂理論課程設置偏向于專業藝術院校的教學模式。第二次修訂的專業目錄于1993年7月頒布實施。該版目錄在文學門類的藝術類中專設了音樂教育專業,首次明確了高等音樂教育為中等學校培養音樂師資的業務目標。音樂教育專業設置的音樂理論課程有: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學、歌曲作法、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欣賞、指揮法、中等學校音樂教學法等。第三次修訂的專業目錄于1998年頒布實施。本次修訂在文學門類之藝術類的音樂學專業中,單列音樂學(師范類)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為:培養具備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音樂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音樂理論課程有:視唱練耳、基本樂理、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音樂、民族民間音樂概論、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合唱與指揮基礎、音樂教育理論基礎、音樂美學等。第四次修訂的專業目錄于2012年頒布實施,新增藝術學門類。該版目錄中,音樂教育和音樂學(師范類)專業名稱已經找不到,取而代之的是在教育學門類增設藝術教育專業(可授予教育學或藝術學學士學位),明確其畢業生就業方向為中、小學的藝術教育工作或業余藝術學校從事藝術訓練工作。主要藝術理論課程有:藝術創作原理、中外藝術史、藝術作品鑒賞、綜合藝術創作原理與實踐、藝術教育概論、藝術心理學等。在獨立的藝術學門類中,設置的音樂表演專業、音樂學專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其畢業生均面向專業各級文藝單位、文藝表演團體、中小學校、文化館站、社會音樂團體、科研單位和出版、廣播影視部門從事表演、創作、教學、研究、編輯、評論等應用型人才和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又為本專業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音樂理論課有:樂理、視唱練耳;中西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和聲、復調、曲式等,畢業生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二、課程計劃和方案中的音樂理論課程設置概況
(一)80年代音樂專業教學計劃中音樂理論課程的設置。1980年3月5日,教育部頒發《高等師范學校四年制本科音樂專業教學計劃(試行草案)》以培養中等學校和校外教育機構的音樂教師為目標。其必修課程的音樂理論課程增加了中學音樂教材教法、合唱與指揮、民族民間音樂、外國音樂作品欣賞、中外音樂史等非作曲技術理論課程。專業主修、選修課程中則出現理論作曲、和聲與復調、曲式與作品分析、配器法等作曲技術理論課程。1982年3月教育部頒發的“二年制和三年制師范專科學校音樂專業教學計劃(試行草案)”明確專科層次的師范音樂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初級中學音樂教師。教學計劃的音樂理論課程主要有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學等主干課,體現少而精的原則。(二)90年代課程方案中音樂理論課程的設置。進入90年代,為了深化高師藝術教育專業的改革,培養合格的中學音樂師資,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國家教委體衛藝教司1996年2月27日制定下發了《高等師范專科二年制(三年制)音樂教育專業學科課程方案(試行)》。三年制“課程方案”中的12門專業課程中音樂理論課程有:視唱練耳、基本樂理、基礎和聲、歌曲分析與寫作、合唱與指揮、音樂簡史與欣賞、小型樂隊編配常識等。二年制“課程方案”中的音樂理論專業課程設置與三年制的基本一樣,但在專業課程數量和教學課時屬上均有所減少。90年代中期,一些高師院校音樂系科根據未來社會對音樂教育人才的要求,調整了課程結構,增加一些綜合性音樂理論性課程,如《電腦音樂制作》《鋼琴文獻與教學法》《聲樂文獻與教學法》《音樂論文寫作》等。(三)21世紀課程指導方案及綱要中音樂理論課程的設置。200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綱要中必修課開設的音樂理論及相關課程有:樂理與視唱練耳、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外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中國民族音樂、外國民族音樂、合唱與指揮、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選修課中開設的音樂理論及相關限選課程有:歌曲寫作與改編、小型樂隊編配、合奏與指揮、音樂美學基礎。專業任選理論課中則達到20門,如音樂教學課件制作、計算機音樂等,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性課程占比大。整合型課程的設置成為主流,如《樂理與視唱練耳》由音樂基礎理論(樂理)和音樂聽覺訓練與視唱實踐整合而來。《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是將基礎和聲學、復調音樂、曲式與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識中的基本教學內容,加以有機整合和拓展而建設的一門綜合性的理論課程。《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是在原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中國音樂史》和《音樂欣賞》(中國音樂部分)兩門課有機整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課程。《中國民族音樂》和《外國民族音樂》是兩門新興課程。《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是《西方音樂史》和《音樂欣賞》(西方音樂部分)兩門課有機整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課程。
現代大學公共藝術基礎課程分析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下發的有關公共藝術課程設置的相關文件,進一步了解我省公共藝術基礎課程實施現狀,分別對我省的部分高等院校進行了詳細調研,以發現不足,進而彌補完善來推進我省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和課程改革建設。調研涉及近十所高校(包括三所民辦),分為三種方式:問卷、訪談、聽課,具體針對公共藝術課程門類設置、學生上課出勤情況、課程內容、課外實踐、師資狀況、學分設置、課程評價體系等問題進行調研。通過調研發現,自我國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公共藝術教育以來,雖然目前在全國985、211重點高校已經取得顯著的成績,但是在我省才初具規模,仍然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著滯后、應付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結構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內在邏輯性
根據對我省上述幾所高校的調研發現,我省絕大部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都是有關音樂、美術、攝影、書法、舞蹈、文學六大類,其中85.6%以上的學校都只是理論課程,僅有14.4%的高校真正涉及到藝術實踐(或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切實使學生走出理論課堂走進校樂隊、器樂技能實踐訓練、校合唱隊、校戲劇團、校合唱團等團體,但是在這14.4%中也明顯存在理論課和藝術實踐課比例嚴重失調的現狀。另一方面,課程的內在結構設置缺乏橫向及縱向的邏輯性,97.8%以上的學校都把公共藝術課程規定進了全校通識平臺限選或任選課程中,僅有2.2%的高校把《音樂鑒賞》《美術鑒賞》歸為通識平臺的必修課程,其余六門課程以及更多課程分別為限選課程、任選課程。24.5%的高校是要求在一年級修完教育部規定的2學分,46.4%的高校是每學期滾動開設,29.1%的高校是規定課程分別于春、秋季學期滾動開設。即使在上述97.8%的高校中,無論是以一年修完還是滾動開設的方式,都會造成在選擇稍有難度的任選課時,例如:《交響音樂世界》或《油畫賞析》每班會出現修過《音樂鑒賞》或《美術鑒賞》有知識基礎的一類學生和毫無音樂、美術知識基礎的一類學生,這種每門公共藝術課程開設的平等性,導致了課程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性,無法滿足不同基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層次。
二、教學內容單一性
在對學校文、理、工科學生抽樣聽課中發現,大部分的高校在課堂講授內容上都偏向于對經典音樂、繪畫作品的賞析各時期流派的演進等傳統知識,講授的都是大多是權威性的評論,缺乏引導、啟發學生能動性地學習如何鑒賞“美”的特色課程。另一方面,“因人設課”也是導致教學內容單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教師的特長來設置教學內容,忽視對學生需求的關注度,涉及領域范圍較窄,缺乏運用實踐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積極審美的能力。最后,缺乏中華民族傳統藝術以及中原地區特色精品課程的開發和建設,甚至有些高校呈現空白的狀態。作為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既有辱傳承、發展歷史的使命,更使藝術教育與民族民間脫離了最本質的保護和傳承的關系,同時喪失了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三、開設課程門類較少
山東琴書詳細內容淺談論文
論文關鍵詞:山東琴書流派藝術特色傳承意義
論文摘要:菏澤是著名的“戲曲之鄉”,也是山東琴書的發源地。山東琴書是山東重要的地方曲藝品種,其演唱風格穩重大方,深受人們的喜愛。山東琴書文化底蘊豐厚,對呂劇的發生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是山東呂劇的直接母體,歷史文化價值比較獨特。二十世紀末,山東琴書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以保護和扶持。菏澤學院音樂系作了大膽嘗試,把山東琴書等曲藝引進課堂。
菏澤市戲劇活動歷史悠久,劇種繁多,異彩紛呈,享有“戲曲之鄉”的美名。而山東琴書也正是源于明代中期魯西南菏澤(古曹州)地區興起的民間小曲自娛演唱形式“莊稼耍”(又稱“玩局”)。山東琴書文化底蘊豐厚,對呂劇的發生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是山東呂劇的直接母體,歷史文化價值比較獨特。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山東琴書前景堪憂,每況愈下。而作為魯西南大地的唯一高等學府—菏澤學院音樂系在“弘揚民間音樂文化,傳承民間藝術瑰寶”等重要教育理念指導下,確立了以菏澤市民族民間音樂辦學特色的目標,并依托于特色課程教材《菏澤民族民間音樂賞析》,逐步構建起具有濃郁地方的高校課程。筆者針對這一情況從山東琴書的簡介;歷史溯源;藝術流派;藝術特色;代表曲目;傳承意義,作以下闡述。
一、山東琴書的簡介和歷史溯源
山東琴書是山東重要的地方曲藝品種,又稱“小曲子”、“唱揚琴”、“山東洋琴”、“改良琴書”等。1933年,著名藝人鄧九如與張心樂、鄧秀玲在天津參加青年會演,始定名“山東琴書”。它源于明代中期魯西南菏澤(古曹州)地區興起的民間小曲自娛演唱形式“莊家耍”(又稱“玩局”),至清代中期,原來唱曲使用的伴奏樂器古琴和古箏改為揚琴(又稱“蝴蝶琴”)、四胡、古箏、琵琶、簡板和碟子,表演為多人分持不同樂器自行伴奏,分行當圍坐表演,以唱為主,間有說白或對白“小曲子”最早形成于菏澤地區(古稱曹州)。軍a城藝人陳乃端所存藝術譜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頭輩師爺王尚田,善通琴書畫,聞名東平湖……”的說法。《曹縣方志》有“曹縣為山東琴書主要發源地,相傳己有二百年歷史”的記載。該縣梁堤頭村,乾隆末年就曾出現過小曲子名家梁啟祥。而后發展益盛,逐漸流布全省。
二、山東琴書的藝術流派和藝術特色
語文教學中美育天地探討
美育,即審美教育,它是培養、提高受教育者對社會及文化藝術作品的美的欣賞、鑒別和創新創造的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富于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發展。”任何教育都可以發揮它的美育功能,但提到美育,大家都認為它只是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的事情,把美育與其他科目分開。實際上,語文教學與美育的關系極大。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精品,有著美的成分,閃爍美的光芒。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美育滲透,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升華人格。教師重視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得不到實踐。受現行教育制度影響,語文教學形成教師講、學生練的模式,教材中的篇篇文章被分割成字、詞、句、段,然后轉化成填空、選擇、判斷等題型,而課文整體性喪失了。學生因學習千篇一律、枯燥無味而把語文列為討厭的學科。那么,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滲透可能性與必要性有多少呢?語文是一門綜合各種美地學科,中學語文教材選用的文章包括各方面的美:自然美,如《天山景物記》《黃山記》《臺灣蝴蝶甲天下》;人性美,如《鄧稼先》《尊嚴》;建筑美,如《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筑》《閩中橋梁甲天下》;藝術美,如《在羅丹藝術博物館里》等。它們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為實施美育提供了可能性。語文是美的實踐學科。在語文教學中對教材的賞析就是對美的感受和鑒賞。有表情的朗讀,分角色朗讀是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作文教學更是融合了觀察美、體驗美的過程。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處處閃爍思想美的光芒,對真、善、美的弘揚和禮贊,對假、惡、丑的批判和鞭撻,幫助學生真正認識高尚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語文教學應在語言教學(即工具性)的同時兼顧美育功能,這是語文特征決定的。語文教學應在學生未知的天地中開拓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此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而不是陷于枯燥的字、詞、句訓練,篇章結構的分析的苦海中不能自拔。下面就講一講語文教學中如何具體地滲透美育。
一、析文以情發現美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作品,教師應析文以情誘發學生的美感。通過生動的范讀,朗誦誘發美感。作家魏巍說:“直到現在,我還記得蔡云芝老師讀的詩句和音調。”從中可以想到蔡云芝老師讀詩一定很美、很有魅力,所以才能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以至于多年以后,學生還能如此深刻的記憶。如果教師能用標準的發音、清晰的吐字、動聽的朗誦、文雅的語言講課,那么課堂就能像和煦的春風一樣吹開學生的心扉,激發他們的閱讀和賞析的興趣,使他們在不自覺之中進入美的境界,受到美感熏陶。例如,中學教材中有很多篇目的詩詞賞析,包括現當代詩歌和古代詩詞。如果教師在講解過程中一味地解釋字詞,勢必給學生種下不愿學習詩歌的種子,讓學生討厭單純的詩歌背誦。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富于感染力的范讀、朗誦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朗誦中得到審美的愉悅。學生學得滿意,教師教得輕松,師生都感到心情輕松、愉快,語文課堂成為歡樂的課堂。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我們可以借助優秀播音員的錄音朗誦輔助教學,把《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關西大漢”氣概表現出來。用自身雄渾寬厚、字正腔圓的聲音讀出激昂的感情、磅礴的氣勢,學生從朗誦中被感染,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二、以文感人激發美
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感情處于平等、互相交流的狀態,而美育也是可交流的。讀海倫•凱勒的《給我三天視力》一文時,筆者被作者堅強樂觀、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求知的渴望及真摯的愛心所感染。上課時,筆者深情地向學生講述海倫•凱勒的事跡,當講到海倫•凱勒作為一位盲人、聾人、啞人,仍然淵博的知識、綺麗的想象描繪了假如獲得三天視力后的所見所聞時,學生的眼角濕潤了。于是我們在課堂上進行了熱烈的有關“如何看待生命”的討論,學生的思想在討論中慢慢改變了。
三、寓教于樂深入美
電腦音樂制作在欣賞課的運用綜述
摘要:在音樂欣賞課教學過程中,因教學手段不同,出現了不同的音樂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隨著多媒體電腦的發展和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的普及與提高,這些現代技術手段也在音樂欣賞課上有所應用,如果應用得當,就能很好地提高教學手段和教學質量,從而達到理想的音樂欣賞教學目標。
關鍵詞:音樂欣賞教學手段電腦音樂制作技術
在專業音樂教育中,音樂欣賞課不僅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而且是一門綜合知識性課程。音樂欣賞是以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和其他輔助手段,如閱讀分析樂譜和介紹有關的背景材料,來領悟音樂的真諦,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音樂不僅有使人愉悅的音響,而且它有著自身的思維發展邏輯、情感表現方式和意義。而音樂材料和音樂規則是音樂欣賞建構的基礎和媒介,它們直接影響著音樂的構成,影響著欣賞者從音樂中得到的審美享受。
理論上通常將音樂欣賞按照欣賞水平的高低,分為三個階段:①官能的欣賞:主要滿足于音樂的悅耳、好聽;②感情的欣賞:對樂曲表現的基本情感有進一步的體驗和把握;③理智的欣賞:在較高的層次上對作品的音響、思想感情、表現意義等作知識性、專業性的賞析。因此,在較高層次的音樂欣賞教學中,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除了在欣賞過程中要有音質較高的音樂音響外,還要具備很多因素。一是要求欣賞者必須懂得一些音樂的表現要素、手段、結構和技巧;二是教學中要有聲音、文字、圖像等相結合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三是教師應具備一定程度的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以往的音樂欣賞教學中,雖然有的教師用到多媒體電腦設備,但一般僅限在某些準備材料較順手的課堂上或精心準備的觀摩課上。在絕大多數欣賞課上,多媒體電腦設備只是起到了板書的作用,課堂上的時間也往往會浪費在繁瑣的操作上。尤其在器樂曲欣賞方面,想單獨聽取或介紹某一樂器特色時只是反反復復聽幾遍音樂而已,不可避免地會造成音樂欣賞課的“籠統性”和“表面性”,很難達到較深層次的音樂賞析。然而,隨著多媒體電腦的發展和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的普及與提高,以及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在這方面的應用。以往音樂教學中達不到的教學手段能方便地得到改善,以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MIDI制作與數字音頻是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的兩大核心內容,在音樂欣賞課中,MIDI技術和數字音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應用:
高校音樂院系與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音樂院系作為培養富有地方特色音樂人才的機構,在傳承和發展地方民間音樂文化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地方高校音樂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音樂教育資源和教學、科研等中的優勢,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引領地方音樂文化發展。
關鍵詞:地方音樂;傳承;現狀
地方音樂,或稱之為地方民間音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部分,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能夠真實反映當地的民風民俗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藝術價值。地方高校音樂院系作為培養富有地方特色音樂人才的機構,在傳承和發展地方民間音樂文化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地方高校音樂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音樂教育資源和教學、科研等中的優勢,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引領地方音樂文化發展。同時,地方音樂文化也對音樂院系自身促進教學和科學研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擴大其在本地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現實意義。
一、高校音樂院系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發展中的現狀調查
根據教育部官方網站公布的2015年全國高校名單,湖北省共有高校123所,其中絕大部分為地方高校,這些地方院校中開設有音樂院系的學校有十多所,筆者選取了三峽大學、黃岡師范學院和湖北文理學院3所比較有代表性的地方高校,對其音樂院系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發展中的現狀進行了詳細調查,結果如下:(一)三峽大學藝術學院。三峽大學地處宜昌,其藝術學院成立于2000年9月。學院下設音樂系、舞蹈系、美術系、設計系、基礎與理論課部等5個系(部),1個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巴楚藝術發展研究中心。宜昌是楚文化的搖籃,巴文化的發祥地,“巴楚文化”源遠流長。巴楚藝術作為巴楚文化的分支,藝術品種繁多,音樂方面如土家族跳喪鼓、哭嫁歌、茅古斯、擺手舞、儺戲、打溜子、高腔山歌等。巴楚藝術研究中心扎根巴楚區域文化沃土,藝術學院以巴楚藝術研究中心為依托,將巴楚地方音樂運用在科學研究、音樂創作和舞臺表演等方面,產生了一批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的學術成果。這些學術成果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科學研究,一類是創作實踐。科學研究方面主要包括省部級以上科學研究項目、專著和學術論文。省部級以上科學研究項目多項,如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長陽南曲源流研究——兼論清朝初期政治統治制度對土家文化的影響》,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土家族歌師文化研究》、《土家族傳統音樂的遺傳基因與傳承保護研究》等三項,湖北省社科基金《楚樂美學思想研究》、《鄂西土家族儺戲傳承策略研究》兩項;學術論文如《長陽南曲的傳承方式芻議》、《論鄂西土家族儺戲藝術音樂文化的特征》、《土家族喪葬儀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調查資料解析》等多篇,以及地方音樂文化學術專著,如《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研究》、《狂歡的靈歌——土家族歌師文化》等。創作實踐方面有詩舞音畫《五十年,五千年》、《三峽•大學》,合唱歌曲《江河情懷》、《求索之歌》、《峽江放歌》等,以及綜合鄂西土家族具有典型代表的民歌“龍船調”,以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船工號子”、“撒葉兒嗬”這三種典型文化元素及樣態進行整合,并用舞蹈形式呈現的情景表演《武陵土家》。三峽大學藝術學院立足宜昌,重視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承,對當地音樂文化進行了大量研究,在科學研究和創作實踐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為其他地方音樂院校傳承、發展地方音樂文化樹立了榜樣,唯一缺憾的是沒有將這些研究成果運用到課堂教學和校本教材中,這樣使得地方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二)黃岡師范學院音樂與戲劇學院、黃梅戲學院。黃岡師范學院音樂與戲劇學院源于1972年創辦的黃岡師范文藝科。1993年成立音樂系,開辦音樂教育專業,該專業是湖北省同類院校中開辦最早的專業。1999年,黃岡師范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音樂系在辦學規模和辦學層次方面得到提升,2009年3月成立音樂學院,學院各項建設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黃岡師范學院音樂與戲劇學院扎根地方,凝練特色,在地方特色音樂文化傳承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學院建成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黃梅戲藝術研究中心,全院教師凝神聚氣,將研究方向都集中聚焦黃梅戲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截止目前,學院已獲批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新時期黃梅戲研究》1項,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新時期湖北黃梅戲研究》和《2018年非遺傳承人群黃梅戲演員培訓項目》等兩項;出版學術專著《湖北黃梅戲劇目研究》、《黃梅戲音樂研究》和《黃梅戲藝術論》等三部,有關黃梅戲研究學術論文多篇。除此之外,學院在創作實踐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如歌曲《天職》、《好大的大別山》,黃梅戲《昭君出塞》,與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共同打造的革命歷史題材大型紅色黃梅戲《大別山母親》,黃梅戲劇本《奴才大青天》、《兌現》、《請讓我做你的新娘》,集體創作《青春無悔》黃梅戲劇本,組織大型黃梅戲舞臺劇《霜天紅燭》劇本創作、創作演出音樂舞蹈史詩《紅色薪傳》等。與此同時,學院還成立了黃梅戲工作坊,開設了《黃梅戲演唱與欣賞》課程,將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教學,有利于黃梅戲在大學生中的傳承和發展。作為綜合師范院校中的二級學院,音樂與戲劇學院在挖掘地方音樂潛力,凝練地方音樂文化研究方向方面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以地方特有劇種——黃梅戲為研究對象,凝練出三個研究方向:黃梅戲聲腔及其發展研究、黃梅戲表演研究、黃梅戲劇目及起源研究。學院以院領導帶頭,帶領一批學術骨干,同時聘請省內外黃梅戲研究專家和表演藝術家,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對黃梅戲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將黃梅戲研究成果運用在了教學當中,這在其他很多地方高校中也是少有的,為同類院校傳承地方音樂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三)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前身是始建于1992年的襄樊教育學院藝術系,2000年開始招收第一屆音樂學專業本科生,2001年音樂系成立,2009年院系調整,成立音樂學院,2018年1月更名為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學院現有音樂學(教師教育)、音樂表演、舞蹈表演三個專業系。學院地處襄陽,歷史文化厚重,荊楚文化、漢水文化和三國文化在這里交匯。學院建有市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漢水樂府,下設“漢水音樂研究”和“漢水流域音樂教育與發展研究”兩個中心,學院教師積極參加地方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研究,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獲批省部級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兩項,發表相關論文多篇,如《襄陽谷城湖北越調考察》、《鄂北荊山民歌演唱技法之探討》、《荊山〈扛神〉“信仰”描述及其“音聲”分析》、《荊山“陽鑼鼓”藝術形態之探微》、《〈扛神〉與“荊楚歌樂”之蠡探》等,出版了地方音樂文化系列專著,如《荊山杠神》、《荊山楚韻音聲研究》、《荊山陽鑼鼓》、《荊山陰鑼鼓》以及《沮水巫音》等,參與創作大型原創先楚風情歌舞詩《荊山楚源》,其中由學院師生創編表演的歌舞《荊山楚源——鼓盆歌》獲文化部“群星獎”,此外,學院還將襄陽本土的一些民間音樂文化納入人才培養和日常教學的計劃中,開設了《襄陽本土音樂賞析》、《鄂西北民間音樂》等課程,同時邀請襄陽市藝術研究所研究人員為學生進行襄陽地方劇種的展演和講座,實現了將地方音樂教育資源和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雖然在地方特色音樂文化傳承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地方特色凝練不夠,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數量少,缺乏科研領軍人物,沒有形成核心研究團隊等等,因此,音樂與舞蹈學院要想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二、高校音樂院系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發展中的作用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音樂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