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療法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02:40: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音樂療法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音樂治療;療養學;應用
一、音樂治療的歷史背景和現狀
3000年以前,我國的醫師和精通樂理的文人已經知道音樂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有明確的記載。古代的音樂理論是我國音樂治療工作者的寶貴財富。我們可以在《樂記》、《漢書·藝文志》和《琴賦》、《養生論》等著述中看到很多音樂與健康的內容,正是它們為歷代音樂治療奠定了音樂心理學和音樂生理學的基礎。西方現代音樂治療的歷史是從50年前開始的,當時美國的醫生研究音樂對人的健康究竟起著什么作用,就誕生了音樂治療學這門新興的學科。現在美國有80多所大學設有音樂治療專業,培養學士、碩士和博士。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成立了音樂治療協會,并且每兩年召開一次世界音樂治療大會。在中國,目前也已有很多的精神病院、康復醫院和綜合醫院開展了音樂治療。
二、音樂治療的原理
主導音樂活動主要是大腦右半球的功能,許多情緒和行為都由大腦右半球控制。音樂的特點在于對大腦右半球有著直接而明顯的影響。音樂的傳遞作用,能使情緒或行為得到調節,這是音樂治療原理的重要依據。音樂是由音調、節奏、和聲、速率等要素組成。音調指音的高低,樂音力度的平穩增強會造成情緒反應的加強,樂音力度的減弱可產生愉快的、趨于平靜的情緒反應。節奏是以有規律的強弱變化的律動形式表現出來,不同的節奏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柔和、緩慢的節奏,如華爾茲給人以平靜的感覺,強烈的節奏如搖滾樂給人以煩躁的感覺。和聲是音高之間縱向組織基礎上形成更高等級的橫向組織,是豐富旋律的一種手段,包括協和音程和不協和音程,可改變音樂的穩定程度和緊張度,使旋律具有色彩。速率是音樂進行的快慢,與人的生理感覺有密切聯系。
如每分鐘60~80拍的舒緩音樂,與人體心臟跳動的次數接近,使人感覺自然、舒適。旋律是由節奏組織起來的一系列樂音,在高低方面呈現有秩序的起伏呼應。
音樂治療時,數個傳入大腦的神經刺激彼此之間互相抗衡,在壓力情況下同時接受音樂的聽覺刺激,可以減輕疼痛或掩蓋不愉快的感受。音樂能夠潛意識轉換自主神經在視丘的反應,使緊繃的肌肉放松,降低ACTH等化學物質釋放,減少交感神經的活動。音樂也可以影響邊緣系統,使腦下垂體釋放腦啡肽,達到止痛、喚起愉悅感、改善心理感受、減輕焦慮的效果,有助于緩解心理壓力。而持續傾聽輕柔的音樂能夠降低基礎代謝率、每分鐘耗氧量、血壓、心率及減少止痛劑的使用量,達到肌肉松弛,減低焦慮反應。
三、音樂治療方法
3.1主動性音樂治療
又稱參與式音樂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讓患者直接參與演唱、演奏或跑步跳舞,借此改善患者注意力、引起興趣、調節心境,并逐步建立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身心各部分功能的發揮,最終達到康復目的。
3.2被動性音樂治療
又稱感受式音樂治療。治療時播放適宜患者的樂曲,通過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等因素調節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使之逐步協調平衡,以擺脫焦慮、緊張、恐懼狀態,達到治療作用。
3.3綜合性音樂治療
即將音樂與物理治療及其他心理療法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國內主要有音樂電療、音樂引導氣功療法等,國外主要有音樂戲劇療法及音樂游戲治療等。其中音樂電療是將音樂與電療或中醫針灸療法相結合的一種新療法,通過音樂電療儀將音樂信號轉化為與音樂同步的低中頻電流導入人體穴位或病患部位治療疾病的方法。
四、音樂治療在療養學中的應用
4.1在療養學常見病中的應用
1)給患有高血壓的療養員聽平穩柔和的曲目,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芭蕾舞曲,可使療養員悠閑自得、心情舒暢,產生愉悅感,降低血壓并起到鎮靜的作用。一些療養員經1~3個月的感受式治療后,降壓效果顯著。
2)冠心病與遺傳、生理或社會心理等諸多因素有關。當患者處于不良環境時,精神緊張可導致血液中的脂質變化,由于高脂血癥引發為冠狀動脈疾患。針對上述特點可選擇安靜、輕快的樂曲,如小提琴協奏曲《江南好》,沉穩的琴曲《梅花三弄》,平和的琵琶曲《陽春白雪》等,這些樂曲古樸雅致,旋律流暢,氣韻渾成,淡遠脫俗。讓患者感受這樣的節律,進入安靜的狀態,全身肌肉得到放松,每次治療后患者都有一種舒適愉快的感覺,并有手足微熱,心情舒暢,心律恢復正常的效果。
3)音樂電療儀對功能性頭痛癥有止痛的治療效果,并具有促進腦部血流循環,特別是在改善腦組織微循環及調節腦神經內分泌功能等方面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音樂電流使腦血管有節奏地收縮和擴張,這實際上是對腦血管起了一種物理按摩作用。
4.2音樂治療對心理的作用
音樂對人的情緒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不同的音樂可以引起聽者不同的情緒變化。音樂治療師正是利用音樂對情緒的巨大影響力通過音樂來改變人的情緒,最終改變人的認知。音樂治療師會大量使用抑郁、悲傷、痛苦、憤怒和充滿矛盾情感的音樂來激發被治療者的各種情緒體驗,幫助他盡可能地把消極情緒發泄出來。當消極的情緒發泄到一定程度時,人內心深處積極的力量就會開始抬頭。這時音樂治療師就會逐漸地使用積極的音樂,以支持和強化被治療者內心積極的情緒力量,最終幫助他擺脫痛苦和困境。因此,經過音樂治療的人通常會在性格上變得更加開朗和自信,在人格上更加成熟,并獲得一種在精神上得到新生的體驗。
4.3音樂治療在特殊人群中的應用
地震災害作為一種深重的苦難,不僅在于它那一瞬間的摧毀之力,更在于它以災難記憶的方式留存心靈,使災難在心里更長時間地延續。災后破碎的家園需要重建,但是災區人民更需要心靈重建。被動性音樂療法里的音樂放松、音樂催眠、音樂的壓力管理、音樂想象等技術都可以對災后的群眾和工作人員進行心理的減壓和維護,而音樂想象這類比較深層次干預的音樂治療方法非常適合應用于災后精神創傷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康復和引導。在此類別中的音樂同步等方式可幫助失去親人等悲傷過度者調節情緒、宣泄情感。在主動性音樂療法里,我們常常用到樂器的即興表演,比如鼓、散響樂器,這些樂器通常不需要任何音樂背景,我們卻可以用音樂的方式幫助大家支持和宣泄情感,也非常適合在團體中使用,增加受眾面積,這比傳統的語言式的心理維護更容易深入人心,也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而關于綜合性音樂治療,則可用于災后致殘患者的身心康復。汶川地震至少導致5萬人殘障,這些人在身體恢復能力之后更需要的是心靈維護以及長期的康復性治療,在此期間可將音樂治療貫穿于整個療養過程中,使絕大多數人都能從最悲痛的創傷性事件中恢復過來,重新過上正常的生活。
音樂療法主要是通過音樂藝術途徑來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以達到治療心身性疾病的一種康復保健方法。音樂療法是音樂藝術與醫學、心理學、物理學等多種學科交叉綜合的應用。音樂療法簡便易行,無需特殊設備,在療養院及社區醫院中尤其適用,在醫療資源尚不充分的今天,對提高療養員身心健康,輔助治療各種疾病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史愛珍.音樂與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3):130.
[2]沈靖.音樂治療及其相關心理學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3,26(1):176-177.
篇2
[關鍵詞]音樂治療 發展 現狀
一、音樂治療在我國的發展情況
音樂治療思想及臨床應用從全球范圍來說古已有之,現代音樂學科起源于美國?!?950年美國成立音樂療法協會(NAMT),標志著音樂治療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正式誕生?!保ㄍ跣駯|《我國當代音樂治療學概述》,載于《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1958年英國也建立了音樂治療協會。世界音樂治療聯合會則成立于1974年。據世界音樂治療聯合會統計,目前已有45個國家開展音樂治療,有27個國家的150所大學開設了音樂治療專業。其中,美國有八十多所大學開設音樂治療專業,擁有6000多名注冊音樂治療師。
1980年美國阿利桑那州立大學音樂治療教授劉邦瑞先生應中央音樂學院邀請來中國講學,此次講座開啟了我國進入音樂治療領域的大門。1981年,醫院應用了以音樂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的音樂電療,隨后又與傳統針灸相結合,使我國的音樂治療從一開始便具有與西方不同的特色。中國音樂學院在1984年成立了音樂治療課題組,并進行了第一個課題“音樂胎教”的研究。1984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療養院開展的心理音樂治療,為適應國內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國樂曲。后來又與長沙醫療器械廠共同研制了心理音樂治療機,并在全國推廣。1985年,中華醫學會音像出版社成立,開始出版、發行音樂治療方面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醫院、回龍觀醫院與音樂專業人員合作,先后開展了老年憂郁癥的主動治療和慢性精神分裂癥的操作性音樂治療。
1988年,中國音樂學院張鴻懿教授倡導在音樂學系招收音樂治療方向的??茖W生,此后中國音樂學院建立音樂治療專業,1989年正式招收專科生。同年,中國音樂治療學會在北京回龍觀醫院成立,有25個省市的100多個會員單位。這標志著中國大陸地區音樂治療學科的正式建立。1996年,中央音樂學院成立了音樂治療研究中心; 1998年,中央音樂學院設置音樂治療學碩士培養方向,次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3年招收本科。
據統計,目前我國有8所高校設置音樂治療專業或方向,總辦學規模在400人以上。此外,福州中醫學院、武漢科技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廣州中醫學院(現廣州中醫藥大學)、哈爾濱醫學院等近20所高校開設了音樂治療的必修或選修課。
中國音樂治療學會200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自學會成立以來,共召開了8屆學術會議,開辦了6期中美音樂治療培訓班,還編輯、出版多種音樂治療叢書,成為傳播音樂治療學科信息的窗口。學會現有來自全國28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會員647人。全國現有200多家單位(主要為綜合性醫院、社區醫院、精神病院、心理醫院、心理咨詢中心、療養院、康復中心、兒童特殊教育中心等)開展音樂治療。
“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近 300 家醫療單位開展了音樂治療,初步形成了音樂家、心理學家、醫學家和其他專業人員組成的音樂治療隊伍,有了全國性的學術團體、專門的教育機構、專業的音像出版社和設備研制中心,可以說一個覆蓋全國的音樂治療網絡已初步形成”。 (鐘志廷《中國音樂治療的發展與展望》,載于《中國冶金工業醫學》2005年第4期)
同時,中國音樂治療的臨床實踐與研究也十分廣泛和普及。北京、上海、廣州、南昌、天津、成都、哈爾濱、武漢、福州等各大城市都有從事音樂治療研究的專家和學者。其中張鴻懿研究員、留美歸國的高天、首都師范大學的音樂心理學教授周世斌等音樂治療學專家,都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里提出關于音樂治療的學術思想,使得中國音樂治療專業發展逐步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世態。
二、音樂治療在我國取得的成效
目前,我國在醫療機構、文化教育、康體休閑、音樂理療、心理診所、兒童成長、職業減壓、運動醫學、康復護理、地震災區等多領域開始應用音樂療法,取得不錯的成績。
查詢《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統計結果顯示,“與音樂治療相關的文章有6667 篇,我國對音樂治療的相關研究文獻也呈逐年上升趨勢。”(范巧珍《音樂治療及其現狀研究》,載于《藝術探索》2011年第1期)從這些專業論文看,音樂治療的適應癥包括:1、精神科疾病及精神障礙。精神病醫院是我國音樂治療應用最多、療效最好、接受度最高的醫學部門,因此,音樂治療精神病的研究也最多,此類研究論文超過50%。2、內科的心腦血管疾病。3、神經系統疾病和障礙。多用于神經衰弱、失眠的治療。4、各類疼痛。音樂治療的鎮痛作用是全世界公認的,尤其是中國的音樂電療法,效果更是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國較早使用音樂療法鎮痛的科目是無痛拔牙和無痛分娩。5、中老年保健。實踐證明,音樂在中年人食欲不振、肥胖,及老年健忘、神經衰弱、中風后遺癥等方面都有不錯的效果。6、婦產科。音樂可以消除人工流產和生育時外界因素對心理造成的緊張,提高應激能力。7、胎教。我國運用音樂進行胎教比較早,成果頗大。如劉莉對 65 名 1.5~2 歲幼兒用兒心量表進行發育商測查,從胎教音樂刺激方面進行分析(胎教音樂選擇衛生部優生優育協會推薦的《愛心胎教音樂全集》磁帶孕婦篇),發現胎教育音樂刺激對嬰幼兒發育商有促進作用(參見劉莉、張峰、劉紀平《胎教音樂刺激對嬰幼兒發育商影響的研究》,載于《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3年第1期)。8、兒科。音樂治療智障兒童的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時,音樂治療對孤獨癥患兒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及孤獨癥行為的干預有積極的作用。9、癌癥和臨終關懷。研究表明,音樂可以減少癌癥患者化療后的惡心持續時間,降低嘔吐程度,改善腫瘤患者心理和精神狀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0、其他。近年來,音樂治療還涉及戒毒、美容、亞健康狀態、心理障礙等領域,成果眾多,暫不詳述。
三、我國音樂治療存在的問題
我國發展音樂治療二十多年來,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就,但也必須認識到,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有著發展中的瓶頸及很多困難需要克服。
其一,音樂治療缺乏標準的人才培養模式。
當前我國音樂治療學專業人才有音樂學院和醫學院兩種培養模式,授予的均為文學學士。這些人員臨床上從事的多為醫學治療工作,畢業授予的卻不是醫學學士學位,也就無法獲得臨床執業醫師資格,從業和發展上困難重重。其次,音樂治療學科多數為音樂教育加心理教育和幾門醫學課程的拼貼式教育,該學科的交叉性、復雜性和系統性在教育過程中都沒得到體現。故建立完整、統一的音樂治療高等教育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發展音樂治療學科的重中之重。
其二,基礎理論水平薄弱,投入不足。
音樂治療是由臨床實踐開始起步的,實踐中有了療效,自然不脛而走,廣為效法。但作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只有實踐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若理論基礎薄弱,臨床實踐就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這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F有的幾次學術會議科研報告,大部分是以對照比較的方式說明音樂療法有一定的效果,而對治療機制,也就是音樂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這是因為,進行這樣的測試和研究都離不開新型的、價格昂貴的儀器設備,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從事該項工作的大部分是醫護人員,他們忙于日常的臨床治療工作,又沒有受過系統的有關基礎學科及技能的訓練,所以進行基礎研究也比較困難。
其三,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緊缺。
我國目前從事音樂治療的隊伍分兩大陣營:音樂界和醫學界。這兩大陣營的學術相容性較差,音樂界的不懂醫學,醫學界對音樂知之甚少。這勢必削弱我國音樂治療的學術發展,難以達到更高的學術水平。各高校音樂治療學科帶頭人奇缺,多所院校臨床實踐中的教學指導和多病種的案例積累基本空白。
其四,影響有限,專業人才就業途徑狹窄。
總體來說,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偏低,學科隊伍多為臨床附帶從事音樂治療的醫學工作者甚至是護理人員。這種格局,客觀上導致了一些學術上的盲點。如音樂與醫療不能有機地結合,音樂只能附著于醫學,醫生運用時對音樂沒有確切掌握,音樂家運用時又缺乏醫學知識。再者,在我國音樂學院培養出來的音樂治療人才沒有醫師資質,不能將音樂治療作為醫學方法用于臨床。據了解,已有該專業畢業生的中央音樂學院、長治醫學院(??疲┚蜆I現狀并不理想,故建立更多的實踐、實習基地尤顯重要。
其五,學科缺乏科學發展規劃和資料庫信息建設。
篇3
關鍵詞: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心理;措施
0引言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存在著偏差和困惑,造成了心理上的不適應和障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引發了一些不幸事件。因此,對于大學生的各種壓力和心理困惑,高校應采取積極的措施,解決和消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通過構建完善的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大學音樂療法課程是具有新興的學科課程,通過音樂給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效應,增加了治療者的音樂體驗,以減輕或消除心理障礙,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我國有很多音樂學院已經開設了音樂治療課程,一些綜合性大學也對此進行研究,陸續設置音樂治療課程。
1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設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1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設置的重要性意義
首先,大學音樂治療課程涉及了多個學科,例如:音樂、心理學、審美等。高校應引進和培養音樂治療課程的教師,提高教學的人文精神,促進音樂治療課程的順利開展和普及。其次,音樂治療課程在高校的課程中屬于理論和實踐兼具的課程,該課程能夠引導學生對音樂的認知,重視音樂的功能,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緩解心理和情緒緊張、提升自我素質。同時,教師能夠教授給大學生音樂療法的技巧,增強音樂治療的功效,全面放松身心,疏導心理壓力。最后,高校在不斷改革和創新中培養大學生人才,使之成為具備綜合素質、擁有健康心理,完整人格的人才。因此,高校開設音樂治療課程能夠系統性地干預和治療和陶冶大學生的性情,甚至可以減輕患病者的心理壓力和疼痛,促進大學生情緒平穩,消除抑郁的情緒,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1.2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設置的可行性
在大學設置音樂療法課程體系具有較大發展空間。構建音樂治療課程體系可以包括:音樂治療學理論基礎、音樂治療方法技術、音樂心理劇等課程。這樣豐富了大學生學習的課程和知識,能夠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完善大學生的人格。這樣能夠為大學生的職業生涯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質,避免心理壓力導致學習惡性循環。音樂治療課程在大學進行普及,可以讓學生進行選修這些課程:音樂治療方法技術、音樂治療臨床應用課程、音樂治療和心理調適選修課,使大學生獲得前瞻性的大學教育課程。大學音樂治療課程能夠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功能,通過欣賞和表演改善心理素質和情感反應。音樂治療課程內容主要通過打擊、演奏、演唱、聆聽等方法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培養。例如:打擊節奏,提高大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培養大學生穩重的心理素質;演奏樂器,提高大學生豐富的情緒感受;演唱歌曲,培養大學生的協作心理;欣賞音樂,能夠激發大學生的聯想與想象。
2構建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的有效措施
2.1構建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的指導原則
根據大學音樂治療課程在一些高校的實施情況,可以吸取經驗,將大學的音樂治療課程體系的設置應定位為:要具備一定的普及程度,加強實用性。音樂治療課程要能夠滿足大學生的興趣,授課內容具有個性化,尊重大學生個體的音樂水平和差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為目標,突出音樂的審美和體驗效果,要提高音樂治療課程的師資力量,完善先進的教學設備。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的設置指導原則應是:體現音樂治療課程的實用性、民族性,以及多元性。立足于大學自身教學資源的實際情況,體現音樂治療課程的特色。音樂治療課程應包括:音樂欣賞、音樂心理治療理論以及音樂心理治療的實踐。課程設置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易于大學生掌握,滿足非音樂專業和心理專業大學生學習的客觀現狀。大學音樂治療課程的設置應注重課程的銜接性,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課程調整,成為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
2.2構建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的三個路徑
首先,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的組成應包括必修課程、活動課程、任選課程、潛在課程、社會課程構成。這些組成部分形成系統,能夠互相補充和促進,使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更加完善。為了能夠發揮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功能,大學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就業心理輔導。與此同時,高校還應營造良好的音樂治療的校園氛圍和文化,組織音樂治療的學術探討和興趣小組等。高校還應設立音樂治療的心理咨詢室和電話熱線。其次,加強對音樂治療課程體系的組成結構的層次分析。在必修課程方面,其內容包括學科課程(器樂、曲藝、聲樂)和綜合課程(音樂欣賞、表演基礎、音樂社會學)。在選修課程方面,應包括音樂治療的學生講座,興趣小組和藝術節等。這樣有利于開拓該課程的教學視野和發展方向。在活動課程方面,包括動態的課程,如音樂心理咨詢室和進行網上答疑。在社會課程方面,應重視大學生家庭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在潛在課程方面,高校應營造良好的人文風尚,加強學校的教學管理。最后,對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實施過程應重視的問題。第一,全社會都應對音樂治療給予正確的輿論環境,給予社會支持。并且要形成社會、高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正面教育,使之成為一項系統工程。第二,音樂治療課程與大學生素質教育具有一致性。運用先進的科學理論,構建我國大學生音樂治療課程體系教育模式,真正完善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了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第三,音樂心理治療教師的專業素質需要提升。該課程教師的專業素質應包括優秀的心理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教師可以兼任課程的至少一門選修課和必修課。這樣的音樂治療教師才能夠具有高尚的情操、穩定健康的心理、扎實的專業知識等素質,也才能使音樂治療課程體系順利實施。
3結論
通過對構建完善的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措施的研究,得出,我國對音樂治療需求比較旺盛,在大學開設、普及和構建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十分必要。設置大學音樂治療課程體系內容還應包括音樂治療和心理調適等跨系選修課,發揮音樂療法的實際功效,有助于大學生自我減壓和心理疏導調適,這樣能夠有效培養綜合素質和心理健康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鄭玉章,陳箐箐.音樂治療學的定義――形成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音樂探索,2004(03).
[2] 房立巖,孫嵐.中國傳統音樂療法及現代音樂治療的發展概述[J].第三屆北京國際康復論壇論文集,2008(10).
[3] 馮曉莉.大學公共音樂教育課程設置構想[J].職大學報,2007(05).
篇4
【論文關鍵詞】冠心病;心理特點;護理
2007年1月一2009年1月期間,我們對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加以分析,積極采取疏導措施,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83例患者均經心電圖、動態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肌酶譜等檢查確診,符合WHO缺血性心臟病診斷標準。其中男49例,女34例,年齡42~8O歲,平均年齡58.4歲,病程1h一20年。心絞痛71例,心肌梗塞9例,心力衰竭3例。文化程度:大學23例,中學4O例,小學14例,文盲6例。職業:干部21例,工人33例,農民29例。
1.2方法患者入院后采用癥狀自評量表和艾森克個性問卷評價分析患者的心理特點。
2心理特點
2.1緊張恐懼部分患者進入醫院就會產生不同程度地恐懼,加上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突發的胸痛、胸悶、瀕死感等,進一步增加了患者的恐懼心理。病情嚴重者需要給予吸氧、輸液、監護等治療措施,常使患者處于緊張狀態。
2.2抑郁焦慮冠心病對患者是一個很強的心理刺激,尤其是再發性心肌梗死、反復心衰發作、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常擔心自己是否會突然死亡,同時因病情反復發作,藥物療效差,病友病情惡化而失去治療信心,產生抑郁、悲觀的情緒。
2.3多疑自卑患者住院后對自己的病情都很關注,尤其是病情重的患者,經常向醫生、護士和家屬了解,同時對他們的回答不十分信任,認為自己病情很重,已經沒有治療的希望,懷疑周圍的人都在隱瞞他的病情,甚至懷疑家屬和醫護人員已經對他放棄治療。
2.4否認心理部分患者不承認、不能接受自己患病或病情加重,對疾病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不能相信,堅信自己身體素質很好,甚至拒絕治療。
2.5盲目樂觀部分患者缺乏對冠心病相關知識的了解,對自己身患疾病卻滿不在乎,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生活,不加強自身的鍛煉,從而積極配合治療。
3心理護理
3.1建立良好護患關系責任護士要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態度和藹,語氣委婉,耐心地傾聽患者的訴說,了解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指導患者合理休息、飲食、運動,介紹病室環境等,讓患者感覺到自己被重視,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等心理。
3.2健康教育通過在病室內針對性地講解或者利用多媒體、錄像、板報等形式對患者進行介紹冠心病的病因、病理、發作誘因、治療和預后等知識,讓患者明白冠心病是可以治療的,只要積極配合治療,預后較好,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擔心、疑慮和不配合治療的心理,樹立治療的信心;同時讓患者明白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負面情緒對疾病的預后影響很大,從而在思想上給予高度重視,并落實到行動中,消除其盲目樂觀的心理狀態。
3.3舒緩情緒療法①放松療法:鼓勵患者看喜歡的電影、電視劇、書籍,聽喜歡的相聲、小品、音樂等方法,可以達到怡養心情,放松的目的;尤其是音樂療法,對恢復期患者緩解心絞痛的效果顯著。②疏泄療法:教會患者學會疏泄,當焦慮、憤怒時,找知心的人傾訴、宣泄使心情變得平靜安定,達到心身平衡。③移情療法:指導患者學習或培養情趣,當心情抑郁或焦慮時,可以將患者的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感興趣方面,以抑制原來的心理障礙。
3.4家庭支持家屬要對患者給予理解和支持,鼓勵家屬陪伴、親友探視,多與患者交流,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讓其感覺到家的溫暖。同時家屬不要在患者面前提醫療費用,避免給患者帶來負面情緒,如果患者一味擔心經濟負擔,家屬要給予開導、支持,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消除自卑、郁悶等心理。
篇5
會議概況
這是ISME首次選擇東南亞國家,也是繼日本和韓國后第三次在亞洲召開。千余各國代表、學者和音樂教育專家從世界各地趕來,討論有關音樂教育的不同課題。研討會之前(7月9日-14日)在印度尼西亞、越南、新加坡、香港等七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召開了地區性會議,由國際音樂教育協會所屬的委員會和地區成員主辦,共分為七個國際小組②,專門搜集、整理不同范疇的專業知識,討論有關音樂教育的課題。分會完畢,于7月16日在馬來西亞召開世界大會。會議共有三大主要組成部分:學術論壇、展覽會和音樂會。500多個專家與學者參加了論文宣讀(paper)、工作坊(workshop)、專題討論會(symposia)、課例展示(work session)、海報展示(poster sessions)等項目;另有40個展覽單位和54個音樂表演團隊。會議為期6天,可謂是一次匯集了全球音樂教育家和表演者的國際盛事。
會議特點和要點
1. 內容包羅萬象,學術氣氛濃郁
會議內容涉及:世界各地教育課程改革和教育政策變革、學校音樂教育現狀與發展、教師培養與教學模式探討、世界四大音樂教育法的內涵及外延、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等多個層面,研究范圍擴展到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生物學、音樂治療學等多個領域。
這是一個沒有膚色種族分別,沒有等級職稱差異的暢所欲言的交流平臺。不論你是一個教授、專家,還是在教育一線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在音樂教育問題的探討中。在臺下坐著聽講的有可能就是鼎鼎大名的音樂教育家,但是他們依然會認真地聽講,還會多角度地向講課者提問,有切磋、有探討、有質疑、有咨詢,講廳里總是洋溢著和諧濃厚的學術氛圍,臺上臺下充滿著對音樂教育發展的關注與熱愛。
2.專家學者云集,創新火花迸發
參會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新奇,不是指走出國門參與國際會議的新鮮,而是世界各地的音樂教育專家們的理念時時給我們啟發和靈感,似乎天天都在經歷“頭腦風暴”。這是在國內的學術會議上未有過的體驗。
各個領域的音樂教育專家展示了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新型教育方法和理念,包括音樂教學法、音樂教育理論、音樂教育課程設置、音樂與文化的滲透、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等。來自美國、德國、匈牙利、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專家進行了音樂教學法的課程展示。這些專家都是各自領域的權威,其音樂教育理念是走在世界前端的。如國際奧爾夫協會的主席Hartman Wolfgang所做的《奧爾夫教學法的過去和未來――一個教學理念對這個變化著的世界作出的回答》、達爾克洛茲教學法專家Karin Greenhead, Sandra Nash 和 Joan Pope的《達爾克洛茲優美律動――三合一,多角度全方位接觸》等。
在工作坊與論文宣讀中,中國的專家學者也拿出中國的音樂教育研究成果。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主任余丹紅的《論附中的音樂教育體制》,使世界各地的專家透過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這扇窗看到了中國音樂教育的飛速發展。青年打擊樂演奏家彭瑜論述了中國的京劇鑼鼓和地方鼓樂,令外國專家興趣盎然。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等的代表老師也以精煉的文字傳播他們的音樂教育研究成果,包括教學策略、教學理論,研究問題的設定、方法論等。世界各地的專家根據這些報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形成中外文化的碰撞。此后,中國音樂教育學會會長謝嘉幸召集中國的代表開會,大家都紛紛表示受益匪淺,不虛此行。
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在會上是被關注較多的話題。日本音樂治療研究中心的專家Yoshiko Fukuda先生介紹了目前在日本推廣開來的喘吸音樂療法,將音樂教育與養生聯系在一起,其理念是追求以自然為本,以人為本。來自香港的Paulina Wai Ying Wong博士用身勢形體運動和姿勢的變化來訓練合唱,并將此設計成了電腦軟件,兼具趣味性和科學性。匈牙利專家在會議上了一個新的綜合教學法Kovács Method,通過科學方法來完成音樂的學習,包括如何提高音樂技巧,如何糾正姿勢、呼吸和血液循環,如何克服怯場等。世界教育大會為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展示的平臺,使這些最先進的教育理念能夠以最快時間、在最廣范圍得以傳播。
3.教育方式多元,民族特色彰顯
很多國家紛紛以本國的特色作為音樂教育課程展示的內容,獨具風格。美國專家介紹了JAZZ音樂教育,包括社會爵士節日、專業出版物、如何將爵士節奏融入課堂;非洲則亮出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噶勒族黑人的土著打擊樂;東道主馬來西亞介紹了具有當地特色的舞蹈ZAPIN、ENDANG,皮影戲Wayang kulit和民間音樂;印度則展示了韻味十足的印度歌舞。
教育方式的多元也是本次會議的一個特點:生活中的音樂、以網絡為基礎的作曲、課堂即興創作、教育軟件開發等,還有涉及到關于本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世界各種音樂風格的滲透與借鑒,另外,頻率極高地提到流行樂在當代音樂課堂上的運用。芬蘭專家在課程展示中介紹了流行樂在芬蘭普通學校音樂課堂的運用并以此為主題召開了專題討論會;世界各地的教師不約而同地將流行音樂元素搬進課堂,較有特色的發言包括:《音樂教室里的探戈》《美國拉丁音樂元素在鋼琴技巧中的實際運用》《將藍調爵士融入奧爾夫教育法》……
我有幾點感受與同行共勉:1.如果學校音樂教育不再創新的話,學生的審美還是畸形的,所以教師除了提供良好的導向,必須同時深入到學生的隊伍中了解他們所喜愛的音樂,同時借鑒社會音樂活動的一些成功做法去縫合文化和教育的裂縫;2.音樂治療和親近自然的音樂教學法不僅對特殊兒童有幫助,對于健康兒童的音樂啟蒙也有很大作用;3.立足于本土的教研,開發民族音樂資源并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4.各地表演特色濃,中國隊伍亮色多
會議安排午間和晚間音樂會,共有來自日本、菲律賓、土耳其、印度、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團隊被委員會挑選出來參加演出,東道主馬來西亞選派了國寶級的打擊樂傳統節目24節令鼓,震撼人心的大鼓加上舞蹈、舞美和馬來西亞特色樂器恩格?。ˋnglung),氣勢恢弘,引人入勝。在馬來西亞的國家工會劇院Istana Budaya舉行的“馬來西亞之夜”大型音樂會,歌舞歡騰,迭起,整個劇院儼然成了狂歡派對的海洋;日本展示了古老的宮廷雅樂,包括人聲、純樂演奏和面具古舞,其文化遺產保存的完整性讓人佩服;另外印度的歌舞、澳大利亞的合唱、俄羅斯的特色樂器演出……各國的表演家們各顯神通、各展其能,節目精彩紛呈。
中國的演出隊伍是眾多國家中的一抹亮色。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研究生們組成的上海六人組(Shanghai six),上演了特地為本次國際會議創作并在世界首演的、充滿濃郁中國民族特色的節奏律動作品《鼓舞》,廣受好評;香港童聲合唱天地(Hong Kong Treble Choir)用粵語、客家話演唱的童謠,天真爛漫,童趣盎然。
自身的反思
1.國際會議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參會期間我們看見很多亞洲人的面孔,不論是中國香港、臺灣地區還是馬來西亞,哪怕是被認為口音最重的日本都是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外國專家交流,聽課也完全沒有障礙,甚至有時可能同時用幾國語言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交流,這是大陸學生還欠缺的。
2.與幾個音樂教育大國比起來,雖然中國的音樂教育有自己的民族傳統特色,也出現了一些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精髓的優秀教師,但是隊伍還不夠龐大,有一些課程傳授的僅是較零星的理論,總體來說,還沒有形成獨立的、科學的、讓世界的音樂教育同仁感到嘆服的音樂教育體系。
3.凡參與ISME宣讀的論文均不得超過3000字。這并不是ISME獨家限定篇幅的規定,而是美國音樂心理學協會論文規格“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Format ”的一個基本要求。中國的論文不管碩士博士論文都規定洋洋萬字以上,這樣不成文的規矩,是造成一些學術文章堆砌詞藻、繁瑣敘事的原因。
4.作為中國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應通過ISME這個在國際上深具影響的音樂教育組織而了解世界音樂教育的發展。中國的音樂教育協會組織也應充分研究ISME的成功運作經驗。通過這樣世界性的會議可以促進國際間各層次音樂教育工作者聯絡及有關組織的合作,促進文化的傳承發展。所以,推動這樣國際性的會議和世界各國音樂教育者的對話是我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①ISME是國際音樂教育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的縮寫,它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和國際音樂協會(International Music Council)的核心組織,于1953年在比利時成立,是一個包含超過50個國家的會員的國際組織,也是唯一一個音樂教育的國際組織。它每兩年召開一次世界性的音樂教育會議,由國際音樂教育協會所屬的委員會主辦。
篇6
程家橋街道常住人口2.2萬,中心年門診量16.6萬人次。轄區內8個居委,下設3個衛生站,同時建立3個家庭醫生工作室,配備8名家庭醫生和8名社區護士(醫療助手),輔以3名行政助手和經理人,承擔管轄區域內簽約對象的基本醫療和健康管理服務,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中心每位家庭醫生平均簽約服務2 094名居民,簽約率達到79.44%,有效服務率85.69%,簽約首診率90.07%,醫生定點服務率68.31%,社區定點服務率80.01%。
1993年,為解決當時上海老齡化帶來的老年癡呆患者住院難問題,經市委市政府特批,中心新建住院大樓,設立200張床位專門收治老年癡呆患者,成為上海市首家??漆t院。2012年,中心又成為上海市首批舒緩療護政府實事項目試點單位之一。經過4年建設,舒緩療護科現有床位36張,醫務人員14名,其中高級職稱1名、中級職稱2名、醫師4名、康復醫師2名、護士8名,并先后選派6名執業醫師、7名注冊護士參加了上海市舒緩療護崗位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舒緩療護項目開展以來,中心共收治458例腫瘤晚期患者,陪伴446位腫瘤晚期患者安寧地走過了人生最后一程。
中心是長寧區唯一一家開展舒緩療護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依托區域內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工作平臺,建立由家庭醫生初評、舒緩門診進行2次遴選的轉診機制;同時通過加強與區屬綜合性醫院腫瘤科、急診科的合作,完善綠色轉診通道,從而有效滿足長寧區區域內晚期腫瘤患者的臨終住院需求。
1 完善癌痛評估,執行三階止痛
中心舒緩療護科根據晚期腫瘤患者的病情,在入院時、入院1周和入院1個月時分別開展病情評估,建立了完善的疼痛程度評估制度,執行三階梯止痛原則。通過止痛藥物劑量調整,指導患者及家屬正確的用藥,告知嗎啡類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及處理措施,解除患者及家屬顧慮,緩解患者身心痛苦。同時科室引入了中醫耳針穴位按摩治療、中醫定向透藥、穴位敷貼等適宜技術,增強患者的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同時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減輕疼痛,提升其生存期質量。
2 創新輔助療法,減緩負面情緒
通過為癌癥患者開展音樂療法,將疼痛、煩躁和恐懼的臨終過程轉換為平靜和坦然,使患者在熟悉的音樂聲中進入臨終狀態;通過增進患者與醫護人員、醫務社工、社會志愿者建立情感交流,消除負面心情,建立親切感,鼓勵家屬對患者進行撫觸,使用安慰性語言和親切目光與患者交流,舒緩患者情緒;建立志愿者陪伴患者閱讀的項目,幫助患者獲取外界信息,從而緩解終末期患者內心的壓抑、恐懼、厭世等負性情緒。
3 注重生命意義,體現人道關懷
舒緩療護科的醫務人員自發組建了愛心團隊,為一名高齡的孤老籌款購買生活用品,并為其他患者喂飯、理發、洗澡、聊天,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在這名孤老入院后2個月的生日那天,為她慶祝生日,讓老人感受到陪伴的溫暖。醫務人員會為了滿足一位65歲湖南籍患者在生命最后階段回去家鄉的心愿,多次聯系患者家屬研究出院回家的治療方案,在一切安排穩妥后讓老人開心的踏上了回鄉旅程。
4 籌建醫務社工,引入心理治療
2014年7月,中心成立了舒緩療護醫務社工站,配備了2名專職醫務社工,將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臨終患者的舒緩療護服務中,進而形成了一種工作理念和模式,為舒緩療護病患提供更好的醫學人文服務和醫學心理服務。僅2015年,中心舒緩療護社工部就開展了針對癌癥患者的病房探訪107例、個案工作15例,針對家屬開展的小組工作11次,針對高危人群的社區工作4次,并多次舉辦腫瘤防治健康講堂活動。
5 家屬心理支持,坦然面對死亡
舒緩療護科遇見過不少抱著“進到舒緩療護病房,就意味著等死”的心理而不愿意放棄治療的家屬,每當這一刻,醫務社工會根據患者和家屬的意愿,與他們聊患者病情、聊患者與家屬的點滴回憶、聊有關生死的話題、聊人生每個階段的應對,讓家屬理性的接受和看待生命的每個過程。社工也會幫助患者解決非醫療相關的問題,病房曾收治過1例59歲肺癌術后伴腦轉移的患者,患者因放心不下生活不能自理的智障兒子,經常暗自流淚,社工在知悉情況后替患者多次聯系公證處為患者辦理手續,請公證人員上門為患者公證遺囑,解決患者的后顧之憂,32 d后患者面帶微笑、安寧平靜的離開了人世。
篇7
[關鍵詞]惡性腫瘤;情感支持;心理護理;焦慮抑郁;負性情緒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9(c)-0184-03
相關研究報道稱,惡性腫瘤會對患者帶來極大的負性刺激,因為疾病不但會影響患者的身體狀況,而且還會對其精神和心理造成重大打擊[1]。有Meta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成人患者,一旦患上惡性腫瘤,其焦慮和抑郁的發生率分別為49.7%和55.1%,此數據遠遠高于非腫瘤患者的18.5%和16.9%[2-3]。值得注意的是,焦慮和抑郁情緒均為患者心理及生理的共同狀態,也是其身體、行為和情感的集合反應,不但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治療的效果,并增加醫療費用,導致不良預后[4-5]。另一方面,惡性腫瘤的相關治療手段如手術治療、化療等,也會對患者的生理造成嚴重影響,導致患者出現腸道反應、脫發、骨髓抑制等,并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焦慮、抑郁、絕望、恐懼等負性心理[6],因此在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積極的心理干預對于患者預后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對惡性腫瘤患者采用了情感支持和心理護理,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120例,從2015年1月開始在臨床護理當中加用了情感支持和心理護理,將12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60例)和觀察組(60例),其中,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26~68歲,平均(44.2±12.7)歲;23例為腸胃癌患者,15例為肺癌患者,13例為卵巢癌患者,7例為乳腺癌患者,2例為宮頸癌患者。觀察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26~66歲,平均(43.9±12.8)歲;22例為腸胃癌患者,14例為肺癌患者,14例為卵巢癌患者,8例為乳腺癌患者,2例為宮頸癌患者。納入標準:神志清楚,可配合調查和治療;處于化療初期,且病情較穩定;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排除標準:有精神病史的患者;神志不清者;病情不穩定的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愿意配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則聯合情感支持與心理護理。
1.2.1情感支持 患者發病后,會出現強烈的自卑感,并且會有意識地躲避朋友和親戚的關注,因此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朋友、家屬不要過分關注患者,應像對待正常人那樣邀請患者聊天、參與活動,從而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并增強其體質,幫助患者樹立起積極的、正面的生活態度。值得注意的是,情感支持的目的在于使患者感到舒適,是一種促進情感的過程,因此在實施前,應營造出舒適、安全的交流環境,并與患者保持較為親密的社交距離、姿勢和表情。在交流中應鼓勵患者說出自身的真實感受,使其能夠意識到情感支持的重要性。
1.2.2心理護理 在心理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首先與患者進行信息交流,即為其詳細介紹疾病發生的原因、檢查項目及意義、治療方式和原則等,讓患者了解治療可能導致的副作用以及相關的處理措施,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并發放健康手冊幫助患者對交流的信息進行理解和記憶。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心理體驗進行適時回應,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因為建立在共鳴、理解基礎上的交流會更加順暢與和諧,也能夠使患者的溝通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另一方面,護理人員還應及時指出患者潛在的不良心理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積極引導患者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肯定患者的優點,促進患者的正性改變,并堅定患者對治療的信心,提高其配合度和依從性。
為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還應積極幫助患者轉移其注意力。護理人員可通過播放輕音樂等方式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并根據患者的個人喜好對音樂進行選擇。此外,若患者愛好聽戲、下棋等,護理人員也應適時地將其穿插于患者的護理過程中。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及漢密爾頓焦慮、抑郁量表評分的情況。焦慮、抑郁情緒采用焦慮(SAS)自評量表和抑郁(SDS)自評量表進行評估。SAS自評量表評分標準:≤50分表示無焦慮;51~59分表示存在輕度焦慮;60~69分表示存在中度焦慮;≥70分表示存在嚴重焦慮,分值與焦慮程度成正比[7]。SDS自評量表評分標準:≤53分表示患者無抑郁;53~62分表示存在輕度抑郁;63~72分表示存在中度抑郁;>72分表示存在嚴重抑郁,分值與抑郁程度成正比[8]。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估標準:≥29分表示嚴重焦慮;21~28分表示明顯焦慮;14~20分表示焦慮存在;7~13分表示焦慮可能存在;24分表示存在嚴重抑郁;17~24分表示抑郁癥肯定存在;7~17分表示抑郁癥可能存在;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SAS、SDS自評量表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SAS自評量表評分、SDS自評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漢密爾頓焦慮、抑郁量表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有研究證實,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會對機體的神經、內分泌以及免疫調節功能造成影響,加速細胞的惡變,并對尚未活躍的腫瘤細胞產生刺激作用,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并對治療效果造成嚴重影響[11]。而惡性腫瘤患者產生這些負性情緒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有研究報道稱腫瘤的類型、分期、病程、患者的家族史、治療方式、疾病合并癥、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經濟因素、人格因素、家庭因素、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等均會對患者負性情緒的產生造成影響,因此在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時,也應該充分考慮以上因素,保證心理護理的有效性[12]。
本研究顯示,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情感支持和心理護理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對患者預后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情感支持屬于精神健康工作當中的一部分,是一種創新性的護理措施,能夠在治療過程中解決或疏導患者的情感及精神問題。該護理措施是以心理咨詢為切入點,但又不僅僅是心理咨詢這么簡單,注重的是人生觀、幸福觀和價值觀的引導,有助于恢復患者的人際交往,并且憑借家屬、朋友和護理人員的行動對患者的心理行為造成正面影響,從而促進患者康復;另一方面,情感支持還能夠使患者有意識地進行行為活動,促使患者理智的看待自我,有助于不良情緒的宣泄和抒發[13]。
心理護理指的是在護理的全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積極影響,幫助患者獲得最適宜的身心狀態。在心理護理過程中,重視信息交流,讓患者能夠了解更多關于病情的相關信息,從而使其能夠認清自身的現狀,了解并掌握病情、治療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和有效的應對處理方式,從而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數,進一步緩解他們的不良心理。另一方面,護理人員在心理護理當中注意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從而有助于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保證心理干預方法實施的針對性和個性化。此外,患者在訴說的過程中其實能夠將自身悲觀、失望、痛苦、灰心的情緒統統宣泄出來,這樣同樣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負性心理,并能夠提高患者機體的免疫力,使其心理健康水平得到顯著提升[14]。黃瓊英等[15]在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時還應用了音樂療法,在研究中發現,音樂能夠減輕患者機體中的應激反應,并降低交感神經的活動性,同時促使患者機體釋放出嗎啡,從而達到止痛、改善心理感受、喚起愉悅感、緩解心理壓力的作用,因此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在本研究中也嘗試著為患者播放輕松的、歡快的、優美的輕音樂,并根據患者的病程進展和個人愛好對所播放的音樂進行了針對性選擇,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惡性腫瘤患者的護理過程中,情感支持與心理護理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對治療和康復的信心,使患者更加受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黎雪梅.淺談腫瘤患者的人文關懷[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87):208-210.
[2]呂廣梅,李筱蕾.關注惡性腫瘤患者家庭看護的心理問題[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4,4(5):312-314.
[3]黃華蘭,王逸茹,王妙君,等.乳腺癌與鼻咽癌患者情感特征對比研究[J].現代護理,2013,12(7):589-591.
[4]李夢華.情感支持與心理護理在惡性腫瘤患者內科治療階段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57):256.
[5]陶海娃,陳松芳,林小容,等.心理護理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生存質量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4, 44(8):610-613.
[6]莫子嬋,吳美玲,林雪梅,等.心理護理對肺癌化療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6,15(4):69-70.
[7]王繼紅,丁亞,郭東波,等.心理護理干預對促進椎管內腫瘤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25(3):256-257.
[8]于哲,房曉軍,張婷,等.應用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分析36例骨肉瘤患者的相關心理[J].中國臨床康復,2015,9(48):39-41.
[9]李潔.康復護理腦腫瘤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護理[A].//第16屆中南六省(區)神經外科學術會議論文集[C].武漢,2013:234.
[10]徐延芹,李玉華.心理療法及護理對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生存質量淺析[J].心理醫生,2012,19(2):26-28.
[11]陳倫,李歡,林燕銀,等.提高認知與情感智能干預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影響[J].沈陽醫學院學報,2015,17(4):231-233.
[12]張海燕,劉萬花,吳少齡,等.心理護理對晚期癌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3,24(18):2798-2799.
[13]曹倩,李艷.甲狀腺癌患者因情感原因導致嚴重心理問題的咨詢案例報道[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4):288-291.
[14]毛喜蓮,張春虎,林源,等.惡性腫瘤患者抑郁焦慮分析及心理護理對其的影響[A].//2013年醫學發展中護理新理論、新技術研討會――全國護理風險、護理成本管理暨臨床護理新進展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西安,2013:1-2.
篇8
〔關鍵詞〕“中和” 中國傳統音樂 音樂治療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音樂創造與欣賞的重要指導原則之一。中國傳統音樂崇尚的“中和”是一種講究節制和適中、主張化沖突為統一的和諧美。在“中和”的原則下,中國傳統音樂強調在“中”(“中正”)的制約下達到“和”(和諧)的狀態, 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通過音樂抒感也講究節制,“樂而不,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發乎情,止乎禮義(《詩大序》)”。而我國傳統醫學認為保持心性平和、凡事中正而有節制,才是養生之道,“善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道林養性》)精神上清心寡欲、摒棄雜念,氣血就能平和暢達,這與崇尚“中和”的我國傳統音樂審美觀不謀而合。千百年來,在“中和”的審美標準要求下,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大多剛柔兼備,情感力度適中,具有含蓄、典雅、靜穆等特性,崇尚和諧、自然,在情感表達和體驗方面大多符合中醫養生學的要求?!妒?樂書》中說道:“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故樂音者,君子之所養義也?!边@里明確指出音樂可以用來動蕩血脈,流通精神,且調和人心,涉及到音樂對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影響以及對于人品德培養的積極意義。清代醫家吳師機直接指出:“七情之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 清,吳師機,《理瀹駢文》)從古至今,中國傳統音樂在音樂治療方面有著極大的研究價值,在平衡人的身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音樂治療的發源
在遠古社會,巫師是氏族、部落中負責與鬼神相通的人。大量資料表明,原始歌舞和原始人類的巫術崇拜活動有關。在甲骨文中,舞與巫是同一個字,那是因為“這些巫師往往能歌善舞,在以祭祀為主要內容的原始舞蹈中起著組織者的作用?!盵1]另一方面,據考證,中國古代在周之前, 巫、 醫不分家,巫的職司之一即為醫,巫師可以通過巫術驅災辟邪為人治病。漢字“醫”古為“t”,又寫作“”。因此“巫醫同源”的說法也被人們廣泛接受。在遠古社會,巫師不止要知曉巫術,還要具備相當的醫藥知識和音樂技能?!拔讕煛辈恢故恰拔讕煛保€是“樂師”和“醫師”,“這就決定了‘巫醫’治病的方式往往合祭享禱禳、歌呼舞樂、砭藥灑滌、催眠暗示于一體。”[2]賴文教授在《匪與五音配五行五臟》一文中對古代文字的演變進行了研究,力證“貳薄“ ”“ ”三字同源,從中國文字的象形意義來看,“樂”、“藥”的繁體字分別是“貳焙汀八”,“”在古代也有“貳鋇男捶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中國古代音樂與治療的關系?!搬t藥同巫術,巫術飾以歌呼樂舞,這一醫巫兼施的醫事形態強化了先民對樂、藥、療三位一體的認識,以語言表示則成為音義相通的同源詞;付諸實踐則成為祝由醫術;約定俗成并加以概括總結,就成了早期的樂療理論?!盵3]
二、中國傳統音樂治療途徑
(一) 樂以養身。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和”是事物的空間結構之“中和”,它是指組成事物的各個要素相互構成一種能發揮最佳功能的和諧結構。就陰陽五行而言, 也有其空間布局:“木, 五行之始也 ,水 ,五行之終也, 土 ,五行之中也, 此其天次之序也 ……木居左 ,金居右 ,火居前 ,水居后,土居中央。 ”(董仲舒 《春秋繁露 ?五行之義》) 董仲舒認為五行這種空間位置排列結構是“天次之序”,是“不偏不倚”的結構,這本來就是一種“中和”的結構 。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影響下,我國傳統醫學有“五音五行”的說法,由于五音分別對應五行,因此五音也是處于一種“中和”的結構之中?!饵S帝內經》記載“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薄V袊糯軐W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其相生又相克,稱“五行”。而宮、商、角、徵、羽則組成了“五音”。五行與五臟的對應關系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五行與五音的對應關系為:“脾應宮,其聲漫而緩;肺應商,其聲促以清;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沉以細,此為五臟正音?!备鶕@一理論,《黃帝內經》中認為五音可對相應的五臟起作用:“宮音悠揚諧和,助脾健運,旺盛食欲;商音鏗鏘肅勁,善制躁怒,使人安寧;角音調暢平和,善消憂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揚詠越,通調血脈,抖擻精神;羽音柔和透徹,發人遐思,啟迪心靈”。因此五行音樂能起到平衡陰陽、調理氣血、保持體內氣機動態平衡、維護人體健康的作用。當然,五行音樂養身并不是用某一個樂音去調理某個臟器,而是運用五行原理,使它們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約,五音搭配組合,適當突出某一個音來使得身體處于“和”的狀態。五行、五音、五臟對應關系如下:
另外,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在聆聽音樂時樂音、情感、臟氣共鳴互動,從而達到動蕩血脈、通暢精神和調節心情的作用。用現代醫學來解釋,實際上是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心率、心律、呼吸、血壓、脈搏等)相吻合時,就會產生生理共振、共鳴。樂音的震動引起人體細胞組織發生和諧的同步共振,適當的聲波(如具有“中和”特征的中國傳統音樂)使人體各系統的生理機能,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如脈搏起伏、心率快慢、呼吸節奏、胃腸蠕動,甚至肌肉的收縮舒張,都能得到良好的調節。同時音樂聲波也是一種能量,可以激發人體潛在能量的發揮,使人體更加生氣蓬勃。其次,音樂聲波對中樞神經和內分泌系統,也具有良性影響。現代研究發現古琴音樂的旋律接近腦電波“α波”的波長,即波動頻率在7Hz~2Hz(次/s),因此能誘導被稱為“放松波”的“α波”出現,并可分泌β-內腓肽這種使人產生愉的化學物質。[4]
(二)樂以養性
1、以樂怡情。春秋時期秦國名醫醫和,最早從醫學的角度提出了關于音樂對于人的性情乃至健康的影響。醫和認為過度宣泄感情的音樂,使人失去平和本性,甚至產生疾病,而只有中正平和的音樂,才能節制人心,使人保持平和本性和遠離疾病。“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記?樂化》)所以,聽到《雅》、《頌》的樂歌,會使人心胸開闊;拿著盾、戚等舞具,學習俯、仰、屈、伸等舞蹈動作,會使人儀態變得莊重;按一定的行列和區域行動,配合著音樂的節奏,行列就會整齊了,進退也協調統一。所以,樂表現了天地間的協同一致,是中正諧和的綱紀,是人的性情必不可少的?!稘h書》對于這一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崇尚輕微淡遠、幽靜恬淡的美,《老子》認為養生應該做到“致虛極,守靜篤”,認為過分華麗悅耳的音樂,既不虛也不靜,自然對健康無益,提出“五音令人耳聾”,只有“淡兮其無味”、“大音希聲”的音樂,才能使人的精神情志得到全面的休息和調養。嵇康明確提出了音樂的養生功用,“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若以此往,庶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古代醫學典籍都一致認為“中正平和”的音樂才有利于調節人的情志。
古琴音樂尤其追求以中正平和之音、清微淡遠之境達到養神養心的目的,清代《五知齋琴譜》謂古琴“其聲正,其氣和,其形小,其義大,如得其旨趣,則能感物。志躁者,感之以靜。志靜者,感之以和,和平其心,憂樂不能入”,說的是古琴能調暢人的情志,令人消愁解悶,心緒安寧,胸襟開闊,樂觀豁達。歐陽修在《送楊序》中寫道:“余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在文中歐陽修自述曾經患有“幽憂之疾”,多方求醫無效。后來歐陽修向好友孫道滋學琴,只要撫弄琴弦,投入到琴聲中去,他便萬事離心,煩惱盡除,不覺間抑郁癥竟痊愈。歐陽修因此將此法推薦給好友楊,后者由于屢試不中,抑郁成疾。歐陽修特地送給他一張琴,稱用藥物治療不如以琴曲來排遣憂思的效果好,并將自己用古琴治療“幽憂之疾”經歷及體會寫入了《送楊序》。該案例被《壽親養老新書》收錄,成為古代音樂治療的經典醫案。《孔子家語》則這樣描述古琴的修身養:“琴之所貴,貴在中聲為節,不卑不亢……故能使體靜而新鮮,體靜則陽氣不燥,如是則陰平陽密,精神乃治,生氣得養。”因此彈奏古琴時要做到“神閑”、“意定”、“貌恭”、“心靜”,方能達到心平氣和,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欣賞或是演奏古琴都對人情志性疾病的調養十分有益。
2、以樂釋懷。除了儒道兩家宣揚的中庸淡和的怡情養生思想外,中國傳統音樂還有娛樂人心、宣泄感情、調節情志的功能。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出了音樂使人“歡放而欲愜”,即音樂能給人帶來美感和,一旦人內心的審美欲求得到滿足,自然會更加健康和快樂。陶淵明一生將琴與詩、書作為人生伴侶,作為生活的情趣之所寄,“寄心清商,悠然自娛……曰琴曰書,顧盼有儔”,[5]并認為音樂有宣泄情緒和調節情志的功能,“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6]中醫認為人的各種情志之間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約的動態關系,針對情緒的過激變化,中醫提出了“情志相勝”理論,《黃帝內經》中記載:“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當某種情緒過甚而致發病時,可以用另一種“相勝”的情志來“轉移”、“制約”或“平衡”它,從而使過度的情緒得以調和。而音樂是實現這種情緒轉移、制約和平衡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在古代著名醫案中記載有用音樂宣泄情緒而治愈疾病的例子。如明代萬全診治一患兒,該患兒傷食、抽搐,用藥之后昏睡,目閉不開,萬全便叫小兒平時的小伙伴敲鑼打鼓、唱歌跳舞,“取其小鼓小鈸之物,在房中床前,唱舞以娛之。未半日,目開而平復也,凡十日而安?!盵7]現代,根據“情志相勝”的原理,郭子光教授和張子游教授,在1986年出版的《中醫康復學》中,針對具體病癥,開出了“音樂處方”:古琴曲《幽蘭》、《梅花三弄》等,具有清幽柔綿的意境,可以用來治療緊張、焦躁所致的病癥,或怡情悅志、胎教等,為“音樂安神法”;古琴曲《流水》、《陽關三疊》等,爽快鮮明,可以用來治療精神憂郁所致的病癥,為“音樂開郁法”;《小胡茄》等,曲調凄切悲涼,可以用來治療憤怒暴躁所致的病癥,為“音樂悲哀法”;又如《離騷》、《滿江紅》等,音樂激昂悲壯,用來治療憂思郁結所致的病癥,為“音樂激怒法”;再如《黃鶯吟》、《百鳥朝鳳》等,以輕松喜悅之曲,治療悲哀郁怒所致的病癥,為“音樂喜樂法”。[8]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音樂在釋放與中和人的負面情緒方面具有積極的研究前景。
(三)樂以養德。道德培養本不屬于音樂治療的范疇,但是中國古代醫家和儒家都強調“仁、和、精、誠”的價值理念,表現在養生文化中就是重視倫理道德的修養,把修身養性看作延年益壽的基本法則。明代王文祿在《醫先》中說:“養德、養生無二術”。孔子也認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論語》),這里反映出“仁”和“壽”的聯系,強調了仁德對于養生的重要性。《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則為“德以養生”的命題給出了具體的解釋:“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本文才將道德培養也納入到廣義的音樂治療范疇中來。
德能養生,那“樂”又何以養德呢?孔子言:“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禮記?經解》)從中可以看出 “樂教”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的寬廣善良的品德。“樂”在中國古代作為文明形態與“禮”捆綁在一起,形成禮樂文化?!岸Y”與“樂”結合的契機在于二者都以“仁”的道德內涵為基礎,在“天人合一”的背景下實現交錯重合?!抖Y記?樂記》中提到:“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以禮教中,以樂教和。”樂的主要功能是“使人和”,緩和“禮”所造成的人際關系的對立,使人心境和諧情緒安定,另外還可以疏導節制人欲、凈化人的心靈,有利于社會安定。從“樂教”思想和禮樂文化來看,德育價值始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永恒追求之一。朱熹也強調音樂應“養中和之德,而救其氣質之偏”,進而“養君中和之正性,禁爾忿欲之邪心”。在這樣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中國傳統音樂始終以“促人中和”、 “養中和之德”為己任,大多具有豐富的德育內涵,在音樂形式、內容和表現表達方式上都以“中和”為標準,具有顯著的德育價值,。明末琴家徐上瀛在其《溪山琴況》中提出二十四況,開篇就明確指出“首重者,和也”,又曰“弦上之取音唯貴中和”。在中國古代,歷代文人都將音樂修養(主要是古琴)作為必備的修養之一,古琴成為古代文人必備修養的“琴棋書畫”之首。春秋時期秦國名醫醫和就提出彈古琴是為了修煉自己的道德和儀節,而非聲色之欲。東漢哲學家桓譚在《新論?琴道》提出:“八音廣博,琴德最優……古者圣賢,玩琴以養心”?!耙詷佛B德”,以“中和之樂”養“中和之德”的思想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音樂史。
結語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人類亞健康狀態和心理疾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醫學模式,即 “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無虛弱”,這是一種全新的健康概念。以“中和”為美的中國傳統音樂對于“養身”、 “養性”和 “養德”的關注不僅涉及音樂對人身心健康的影響,還進一步引申到用音樂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達到“音和―心和―人和―政和”的理想境界,這正符合上述了“生物-心理-社”的現代醫學模式。因此,在當今社會,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發掘和整理中華民族古老的樂療思想,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醫學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50.
[2][3]賴文.匪療與五音配五行五臟[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119-122.
[4]邊江紅.古琴音樂療法概況及其對中風后抑郁癥的治療淺析[J].湖南中醫雜志,2012,28(4):144-145
[5][6]孫鈞錫.陶淵明集校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181,200
篇9
[關鍵詞] 神經癥;人格特征;生活事件;心理干預
神經癥是一組神經機能性疾病的概括,是通過各種理化檢查,已除外器質性病變之后的一種功能性疾病。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3):一組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恐懼,強迫,疑病癥狀,或神經衰弱癥狀的精神障礙。癥狀沒有可證實的器質性病變作基礎,并與病人的現實處境不相稱,但病人對存在的癥狀感到痛苦和無能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遷延。各種神經癥性癥狀或其組合可見于感染、中毒、內臟、內分泌或代謝和腦器質性疾病,稱神經癥樣綜合征。
1 病因學研究
1.1 人格特征 大量的研究表明,個體的人格特質對神經癥的發病具有重要的影響,W.Meyer Gross等認為:一個人是否患神經癥至少一半取決于其人格。王惠梅,張冬梅,王鴻雁采用艾森克人格調查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lre,EPQ)研究得出N值分值顯著高于常模,提示神經癥患者以癔癥和焦慮性神經癥為多。黃永新也利用EPQ得出神經質與總均分及所有的心理癥狀因子相關,精神質與總均分及少部分心理癥狀因子相關,內外向維度只與兩個心理癥狀因子相關。且神經質與總均分的相關程度比精神質大,與人際敏感的相關程度比內外向維度大,與抑郁的相關程度比精神質、內外向維度大,而精神質與抑郁的相關程度比內外向維度大,與敵對、偏執的相關程度比神經質大。這說明神經質影響心理癥狀最大,精神質次之,內外向再次之。這與劉金光等得出的結論也是一致的。詹才明,陽前軍,徐漢明對40例神經癥病人EPQ量表測試結果表明,神經癥病人的個性較常人有一定差異性。他們主要趨于性格內向,情緒明顯的不穩定,精神質也較常人有明顯差異性。男女病人在量表測試結果上有一定區別。女病人主要以P、N量表分為高,男病人則以E、N量表分為高。鄒文華等的198例神經癥患者與正常人的個性特征對照研究同樣得出此結論。梁世鐘,方必基,童輝杰通過對近11年來各類神經癥患者的MMPI測試結果進行效應量分析發現,焦慮、恐怖、強迫、疑病、惡劣心境、癔癥等6種神經癥的MMPIl3個因子的平均效應值都處于較高水平,13個因子中除L、K、Mf及Ma外,其它各因子都處于中高水平,尤其是Hs、D、Hy、Pd、Pa、Pt等因子。也證明了神經癥患者在人格上確實與常人存在差異。丁毅華等對1020例6種神經癥MMPI(明尼蘇達多相個性調查表)測查資料進行分析表明,神經癥的基本人格傾向為神經質人格,如自我中心、過分要求、膽小依賴、天真幼稚、敏感多疑、情緒抑郁等。這說明神經癥之間存在相對的人格差異。
1.2 家庭環境我國有一項調查顯示,和睦的家庭,神經癥患病率為0.2%,而那些經常發生口角、暴力或分居、動蕩不安的家庭,發病患者分別為1.14%、1.11%、1.05%,與前者相比差距可謂懸殊;還有學者認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對兒童成人時神經癥的發生也有很大影響,自小受欺辱、奴役,個人需求不被父母重視的孩子,有可能自小就經常處于一種慢性焦慮狀態,成年后表現出神經癥癥狀的機率較高。
環境因素,尤其是家庭環境,人與另外人們或集體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對神經癥發生上有重要意義。王濟中,周六枝調查發現神經癥患者家庭親密度、情感表達、獨立性、成功性及娛樂性分值低于一般家庭。矛盾性、控制性分值高于一般家庭,表明家庭中缺乏愛心,情感表達受限或不當、專制、矛盾沖突、生活單調乏味、無成就感等對神經癥的發生與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國外也報道,神經癥患者的父母較正常人的父母對子女缺乏情感溫暖,并有過度的拒絕和過度保護。張少平等的研究資料也提示:家庭婚姻問題、親人亡故、居喪、人際關系問題。在神經癥患者中均顯著多于對照組(P<0.01)而這些心理社會因素,又是往往無法短時間內給予松解或消除,而長期影響著這些人群的生活、工作、學習等等。久而久之,慢性的刺激因素,會引起焦慮、恐懼、抑郁、強迫等等神經癥的臨床癥狀群,對有的患者而言也會引起個性改變,而往往很難恢復。李相傳,余西金,高華應用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amdy envlrenment Scal-Chm Versmn,FES-CV)對40例神經癥患者分組研究,結果為低文化組的母親給子女營造的家庭環境表現為低親密度、低情感表達和文化性差。也表明家庭環境對神經癥的發生有影響。
1.3 生活事件 國內外許多有關生活事件的研究報告指出,神經癥患者發病前,往往遭到比正常人更多的生活事件,并且這些事件多具有不符合主觀愿望(負性),不可預期與不可控制的特點,容易造成嚴重的精神刺激,由此導致神經癥的發病。俞綏娟對84例老年神經癥患者進行生活事件量表調查得出同樣結論,該組患者最近一年內有一種生活事件者56例(占67%)。兩種以上生活事件者28例(占34%),說明老年期神經癥的發病與社會心理因素關系密切,負性生活事件如家庭失和、經濟困窘、喪偶、人際關系緊張、慢性軀體疾病是常見誘因。劉金光對240位神經癥患者的研究同樣得出此結論,神經癥患者在發病前一年內負性生活事件數目與嚴重程度均高于對照組(P<0.01)。謝蓓芳,林永清對96例神經癥患者研究也認為生活事件時引起神經癥的病因之一,并且其變化引起的應激強度,不僅取決于生活事件本身,更取決于個體對事件的認知評價和個體應對能力。因此,減少負性生活事件,提高個體應對能力,積極采取心理干預對策,對神經癥的防治有著重要作用。張少平等的研究資料亦提示,在神經癥患者中,各類生活事件及社會問題明顯存在,有近半數以上(50.61%),其中家庭婚姻問題、親人亡故、居喪、人際關系問題在神經癥患者中均極顯著多于對照組(P<0.01)。莊希航研究15例神經癥中14例有生活事件。總體上以緊張
因素、經濟問題發生頻率較高。男性以緊張因素為多,其次為工作或學習問題;而女性則以緊張、生活困難和結扎手術較多,這主要與男女性在社會家庭分別擔任不同角色有關。
1.4 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對子女實施教育過程中所通常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有研究顯示,神經癥患者與正常人比較,存在諸多不良的教養方式,認為父母教養方式與神經癥的發病有一定關系。父母教養方式量表(EMBU):EMBU(Egma Mmnen av Bardndosna upforst ran)是1980年由瑞典Urea大學精神醫學系C Perms等人共同編制用以父母教養態度和行為的問卷。蒙海工等在神經癥發病相關因素研究進展中也提到了父母教養方式是致病的一個因素。
張天亮等研究表明,父母的溫暖理解等情感支持,使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愛,生活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可消除學生的抑郁情感等心理問題;父母嚴厲懲罰,父母親過分干涉,過分保護,父母親拒絕否認等不良養育方式會使孩子在與父母的交流互動中得不到應有的支持,久而久之必然造成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這與馮霞,白雪萍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在影響孩子成長的諸多社會因素中,家庭顯然是最重要的,它是一個人社會聯系出現最持久的一種。而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又是居于穩定的一種主要家庭關系,長期以來,父母撫養孩子并塑造孩子行為的過程,通過父母教養行為,把社會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態度體系及社會道德規范傳遞給兒童。朱燕華等的研究發現,父母對子女采用嚴厲、懲罰、拒絕、否認和過分干涉的不良方式越多。則子女的學習成績越差,消極的養育方式易使青少年形成人際敏感、抑郁、焦慮與不健康心理,是增加子女患神經癥的危險因素。李麗,陳慶良,洪明的調查結果也顯示: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子女心理健康狀況顯著相關(P<0.01)。同樣馮麗云等也得出相同結論。
1.5 人際關系 董蓉,蔡暉對305例神經癥患者發病原因分析得出:夫妻感情長期不和,上下級不和,家庭成員關系緊張,同事糾紛,共165例,占53.18%,工作受挫,占1243%。孫彥杰等對2321名各類人員的神經癥患病率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神經癥發病率是同事關系和家庭關系緊張是不緊張的近3倍。這是因為人際關系失和使人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狀態。腦力疲勞。心理郁悶壓抑,易導致神經癥的發生。
俞綏娟的調查中人際關系緊張21例:老年人自尊性很強,不愿聽別人說人老沒用,加上懷舊感,沉浸在年輕時的“輝煌”里把自己封閉起來。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適應能力下降,高級神經系統機能紊亂,內臟器官和免疫能力下降,社會應激源受力差。如不能及時調適,會加深與他人之間的矛盾,激化人際關系。孫彥杰等對大學生神經癥相關因素分析中也指出人際關系緊張是導致發病的一個誘因。
2 防御機制,應對方式及情感表達
心理防御機制在精神醫學領域已經得到廣泛接受與應用,湯義平對56例神經癥患者進行防御方式問卷(DSQ)調查,其結果提示與普通內科疾患對照組相比較。神經癥患者存在防御上的不適當,多使用不成熟或中間型防御機制。Spmhoven用DSQ對抑郁癥及焦慮癥患者調查,亦支持神經癥患者使用不成熟和中間型防御機制而較少使用成熟型防御機制的觀點。Bueh Bloeh等用DMRS對驚恐障礙和抑郁性神經癥(心境惡劣障礙)研究發現患者反作用形成,解除等因子分顯著地高,并且忍受高憤怒感覺。Ronald等用DSQ測定一組強迫癥患者在行為治療好轉前后防御機制的變化,發現癥狀改善后成熟防御機制使用明顯增加,說明成熟防御隨疾病恢復而再現。
應對方式作為個體在特定環境下處理各種沖突、挫折和壓力的一種手段或策略,現實生活中經常有意識或無意識在使用。應對作為應激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機制,良好的應對策略有利于個體的心身健康。國外有研究發現。個體在高應激狀態下,如果缺乏社會支持和良好的應對方式,則心理損害的危險度可達43.3%,為普通人群危險度的2倍。
情感表達(expressed emotion,EE)是1972年由英國精神病學家George Brown及其同事首先提出的概念,是對照顧者與患者之間的人際關系的測量,它反映的是親屬與患者之間的一種特定的情感、態度和行為,方建忠等的研究顯示,神經癥患者家庭中高情感表達家庭為38.6%。
3 心理干預
神經癥發病與人格基礎相聯,起病與工作學習負擔過重或生活應激相關,是一種心理疾病。心病就要心藥醫,不能盼有什么靈丹妙藥治好自己的病。藥物治療只起輔助作用,開始用藥只能緩解心理行為治療過程中心理生理反應的敏感性,不能治本。心理和行為治療是主要的。
支持心理治療一般病程較短的病人,單純的心理治療即可病情緩解,但有些病人對治療的態度也存在心理沖突,即想治療又想拒絕,這就需要心理工作人員的關心,以耐心和同情的態度向病人解釋治療的必要性,傾聽病人訴說,對病人是莫大的安慰,有助于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切斷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
森田療法指導病人接受自己的狀態,而不要企圖排斥,也不要對自己的病情過分關注。森田療法主張病人對自己的癥狀不以為然,采取“聽之任之”“順其自然”“毫不在乎”的態度,感覺就會逐漸輕松。姚建軍等的研究也證實森田療法在神經癥的治療中有作用。
認知領悟療法是一種通過改變病人的認識過程和由這一過程所產生的觀念來糾正其適應不良情緒和行為的治療方法。在與病人談話過程中使病人盡可能放松,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去,幫助病人有意識地想象一些愉快的事情,消除疑病心理。韓金霞等應用認知療法對強迫癥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
精神分析療法是讓來訪者對個人的潛意識獲得領悟,釋放被壓抑的緊張情緒,從而達到矯正不良情緒和不良行為的目的。該治療要求患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心理學頭腦,并且治療的時間較長,即使是一個短程的精神分析治療,也需要30~40次。但是這種療法較為徹底,療效好。
焦慮癥患者可進行的心理治療有支持心理治療,解釋性心理治療,放松療法,行為療法,催眠治療,精神分析,認知療法等。Wlttchen等的研究也證實這些療法的作用。對于強迫癥患者,主要的心理治療有系統脫敏,反應防止技術,想想脫敏療法,漸進松弛療法,思維阻斷法,暗示療法,代幣制療法,體育療法,電擊厭惡療法,閱讀療法,精神分析療法,認知療法,快速暴露療法,音樂療法,矛盾意向療法,模仿學習法,現實滿灌療法,內觀療法及森田療法等。國內外均有報道認為以上這些療法對強迫癥治療有效??謶职Y的心理療法主要包括行為療法,認知療法,精神分析,領悟療法,催眠療法及支持性心理療法。
4 藥物治療
神經癥的治療20世紀60年代以針灸和小劑量氯丙嗪為
主,70年代以脈沖“681”為主等,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均以弱安定劑和小量氯丙嗪、奮乃靜,合并心理暗示療法。以針灸及弱安定劑合并抗抑郁劑配合心理治療是有效的方法。到21世紀,對神經癥的藥物治療有了長足發展,但采用藥物與心理療法相結合的療效是目前國內外比較公認的。
焦慮癥的治療藥物主要有本二氮卓類,三環類抗抑郁藥(丙咪嗪,去甲丙咪嗪,氯丙咪嗪),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及p受體阻斷藥。治療強迫癥的藥物包括5一羥色胺重攝取抑制劑,丙咪嗪,阿米替林,氟西汀等。對于恐懼癥,主要治療藥物為三環類抗抑郁藥。
詹家訓對250神經癥患者藥物治療資料顯示??菇箲]劑和抗抑郁劑是治療神經癥的主要藥物,而某些抗精神病藥如舒必利、奮乃靜小劑量配合使用亦可收到顯著效果。資料還顯示:藥物治療劑量不宜過大,大劑量會產生明顯副作用,加重病人的軀體化癥狀,導致治療中斷。藥物治療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4~6周較合適,過長有產生藥物依賴的可能。
黛安神是三氟噻噸一四甲葸丙胺的合劑,每片黛安神含三氟噻噸0.5mg及四甲蒽胺10mg,兩藥聯合應用時,顯示快速協同作用而令治療效果增強,在副作用方面,由于兩者的相互拮抗而明顯減少。國內外資料均報道黛安神是治療神經癥的高效新藥,可快速改善焦慮、抑郁情緒,消除軀體不適,提高生活質量,無嗜睡、成癮、耐藥等副作用。張柏芳應用黛安神治療神經癥的臨床療效滿意,有效率為88.9%。SCL-90結果顯示,黛安神對患者軀體化癥狀、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恐怖癥狀改善明顯,尤其對軀體化癥狀為主的神經癥改善更明顯,但對強迫癥狀改善不明顯。
黛安神通過提高中樞神經突觸間隙多巴胺及單胺類遞質含量,能高效快速改善焦慮,抑郁情緒,消除身體不適,且無明顯副作用。值得臨床作為一種治療的選擇。金菊林,徐鴻華對36例神經癥患者的用藥研究顯示:ZUNG量表評分檢驗,黛安神組較谷維素組治療分值下降明顯(P<0.01),黛安神組治療后分值比治療前下降明顯(P<0.01)。
賽樂特是強力、高度選擇性的5-HT再攝取抑制劑,任東對34例神經癥患者藥物治療資料顯示賽樂特不僅對改善情緒水平及神經癥的陰性體癥狀如衰弱、抑制、情感淡漠具有協同加強作用,而且對與焦慮有關的陽性癥狀如興奮、激動易怒和失眠也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特別是本品還具有抗軀體作用,包括胃腸及普通軀體癥狀,且顯效較快(10~14天顯效)。
篇10
一、 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 學生學業發展的需要
真正的教育不只是為了傳授知識,更要使人的氣質得到變化、品格得到培養、思想得到成熟,最終成就理想的人格。只有在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兒童才會有良好的性情,而有良好性情的人才有動力與希望,才有對理想的追求和承擔責任的魄力,才會懂得繼承、欣賞、贊嘆和傳揚前人的努力,懂得愛護、關注、鼓勵和扶掖后人。良好的性情可以彌補智力的不足,但智力無法填補性情的空缺。性情的養育比智力的培養更重要,因為只有好的性情才能促進學生學業的發展。
(二) 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當今社會需要具有良好性情的人才。要培養具有良好性情的學生,教師必須具備良好性情。學生在初中階段,教師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只有具備良好性情的教師,才會有頑強的意志、樂觀自信的上進心、寬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質,才會有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終身學習的先進教育觀,才會有嚴謹的治學態度、過硬的教學技能。這樣的教師才能熏染、影響學生的性情,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三) 學校長遠發展的需要
為更健康、快速、優質地可持續發展,學校就必須走學校內涵發展之路。我校作為全市教育教學的一面旗幟,必須促使教師具備良好的素養,不斷提高辦學品位,增強吸引力。隨著學校的轉制和市委市政府大力開發新城,為集聚新城人口,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學校必須提升辦學品位,推進新城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因此,我校初中部提出以性情養育為切入點,構建和諧校園生態、養育教師性情、促進學生學業發展的課題,并作為統領學校工作的抓手。
二、 課題研究內容
(一) 性情養育的相關理論及教師不佳性情的成因研究
從心理學、教育學、教師工作的特點尋找性情養育的理論;尋找造成南海實驗學校初中部教師不良性情形成的原因。
(二) 教師性情養育的途徑研究
研究團隊建設,如創建文明辦公室,打造先進教研組和備課組,創建優秀平行班,師徒結對提升教師素質,加強家校聯系等,形成同憂患、共命運、相互取暖、敢于擔當的良好團隊精神;開展讀書學習活動,提高教師文化素養,豐富教師精神內涵;開展有效工作研究,提倡教師事業家庭兼顧,提高教師工作和生活幸福指數;強化工作責任感,樹立以工作為樂、以教師為榮的人生價值觀;提高交流密度,暢通溝通渠道,形成教育合力。
(三) 教師性情養育的成效檢測與評價
通過對教師性情養育的研究,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以教師集體備課、同伴研討為主要研究途徑,凸顯學生在課堂上的愉悅與學習興趣;通過對作業數量與質量的對比分析,研究作業布置的科學性、適切性等問題,提高教學效率。
三、 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自2010年1月開始至2010年12月結束,分為啟動、研究和總結三個階段。
(一) 啟動階段(2010年1月―2010年2月):課題開題,完成課題方案設計
1. 成立課題組,明確課題研究的方向,了解課題研究的意義、研究的目標,討論可能存在的問題等。
2. 確定研究的內容、研究的步驟以及分工。
(1) 確立課題總負責人,負責相關理論研究,給課題提供理論支撐,把握課題研究的方向,明確課題成員的職責,布置任務。
(2) 在對教師、學生及其家長進行調查的基礎上,設計檢測評價表。收集整理教師性情不良的表現,分析其性情不佳的成因,確定良好性情的標準。通過對全體教師的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到:教師普遍敬業心強,一心想的是學生,具有強烈的教育責任感;對工作感到疲倦,但心情平靜,工作中的煩躁主要通過與同事、家人交流來緩解;工作壓力大,只看中考成績,對學生期望過高并因此產生牢騷,由于過度競爭造成同事間情感溝通缺少以及相互之間的和諧缺失;自我學習時間少,對學生學業成績的關注重于對學生思想情感的教育,與學校的行政管理存在抵觸情緒。
(3) 通過開展專題教育活動,布置學習型環境,豐富教師業余生活,提倡性情養育,修補教師的不佳性情,
(4) 通過打造和諧團隊,爭創優秀平行班、教研組、備課組,設計精品課例,優化作業設計,制訂教師閱讀書目,設立心理輔導室。
(5) 通過開放辦學、全員培訓、教師論壇、師徒結對等校本研訓活動,提高教師專業水平,促進教師性情養育。
(二) 研究階段(2010年3月―2010年10月):構建教師良好性情的基本模型,探尋形成教師良好性情的有效策略及途徑
1. 課題組每月召開課題組主要成員會議,對課題的研究進程進行分析研討,及時修正研究方案,做好階段性成果的整理工作。同時,通過課題專題網站交流研討,分析問題,交流做法,共享成果。
2. 根據課題研究方案,課題組成員分工展開活動。
(1) 加強溝通交流,及時排難解疑。學校確立“談心談話活動”制度,實行教學管理重心下移:學校黨支部委員、副校長分別擔任各年段的行政主管,深入教學第一線,及時了解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與教師談心,調節教師心情,使教師樂教優教、學生樂學優學,從而形成教育教學的良性循環。這種方式能化解領導與教職工的矛盾,使雙方取得相互的諒解與信任。此外,學校專門設立“梔馨”工作室,配備專職心理輔導教師,為教師、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2) 組織學術論壇。我們利用學術論壇,通過各骨干教師的智慧,為課題宣傳增色。學校先后開設面對教師的“格致”論壇和面向學生的“梔馨”講壇,使得學習、探究、讀書、共享的氛圍進一步形成。在論壇上,王海平老師的《開展自主學習,落實輕負優質》提倡學生自主管理、自主學習,既發展學生能力,又解放教師,從而達到輕負優質的有效教學;邵永福老師的《淺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介紹了有效教學理念的界定,例舉了無效和低效教學的表現,闡述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王波芬老師的《關于日常教學的再思考》探討了如何判斷教師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孔志培老師的《細節決定成敗》告訴大家,要從改變觀念入手,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蔡彩球老師的《教師如何養育性情》建議教師通過養成高尚師德情操、營造溫馨教學環境和讀書氛圍、提高專業素質、保持樂觀的工作心態、采用減輕壓力的音樂療法來養育性情;戴為群老師的《性情養育應從你我做起》提出良好性情的養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理念和基本特征,探討了不同性情的教師對教育教學效果的影響情況以及教師需要養成怎樣的性情等問題;李漢文老師的《讓課堂成為性情養育的圣殿》則要求教師注重自身正確的情緒表達和情感傾向,努力為學生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滿足學生成功的內在需要。這些都對促進教師的性情養育起到了積極作用。
(3) 實施師徒結對。師徒結對是培養新教師的一種重要途徑,也是使新教師盡快成長的捷徑,因為它可以使新教師盡快熟悉教育教學業務,節省成長時間。我校實施了師徒結對活動,并制訂了詳細方案。
(4) 開展社團書香活動,共建品質文化。課題實施以來,我們積極落實減負精神,增加師生雙休日時間,組織師生參與讀書活動。閱讀名著可以陶冶性情、提升素養,我們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師生在學校教育活動和生活中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教育行為方式、人際關系,提高師生品位。
我們開發了校本課程,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少年科學院,推動社團活動開展,并致力于科技教育、閑暇教育,提高教育的附加值。學校男子籃球隊、舞蹈隊、銅管樂隊、“梔馨”文學社、書法社、美術社、科技社等社團已成為南海初中對外交流的名片。此外,學部田徑運動隊、合唱隊和剛剛起步的主持人播音社、健美操隊等也正在為豐厚校園文化、促進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優化工作環境是養育教職工性情的必要措施,尤其在工作節奏相對較快的初中,教職工的工作和心理壓力較大,焦慮心態也難免出現。我們以“文明辦公室”創建和分工會組織為抓手,營造健康向上的辦公室文化氛圍,通過開展面向教師的各類活動,創設張弛有度的工作環境。我們還將綠化引入到教室和寢室。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我們都精心設計,讓每個地方都成為教育的場所,讓教師更多地享受到優越的辦學設施和科學的管理服務帶給他們的實惠與幸福。
(5) 開設專題活動,豐富教師課余生活。我們積極組織教師開展各種形式的文體活動,參加省市各項比賽,增強職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在“市教師課件比賽”“市教師課堂教學設計比賽”等活動中,我校多位教師獲一、二等獎。又如我們組織教師參加總校教職工拔河比賽、釣魚比賽、打字比賽、羽毛球比賽、硬筆書法比賽等各項活動,增強教職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再如,在各種節日,我們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元旦佳節組織老師排演節目參演;三八婦女節組織女性教職工開休閑茶話會;教師節,舉行開心猜謎活動,舉辦教師卡拉OK演唱活動;等等。此外,我們還開辦教師健美操班、瑜伽班,教師利用課間時間在辦公室活動,且伴隨著音樂,活動的情緒和激情會更高,可以達到既愉悅心情又鍛煉身體的目的。
(6) 打造和諧團隊,創設生態環境。作為一所全新的學校,我們缺少歷史的積淀,但是通過課題研究我們將原有的成熟教師、優秀教師的優秀因素連接了起來。在開展有效作業的工作中,“兩次批閱工作”的逐步推進,為落實“抓中間促兩端”的目標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文明辦公室”的創建結合了學習型團隊建設和核心價值觀打造,倡導了主流輿論,促進了校風教風。全面質量分析會以及學科質量管理模型的構建,著眼于質量分析,強化過程性診斷,得到了廣大教師的理解和支持,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學校教育質量的鞏固和穩定。優秀平行班創建活動關聯著年級段、班集體主題文化建設,關聯著班級生態構建,集中體現了一個集體的團隊創建情況,得到了愈來愈多教師的認同。
我們倡導快樂的課堂教學,在課堂中踐行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念,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注重為學生創設寬松的、民主的、和諧的、有思想的、有爭論的課堂,讓課堂成為學生放飛思想與想象的樂園,在這個樂園里他們充滿求知的快樂,彰顯生命的活力,彌漫成長的氣息。
(7) 對內對外開放,共享教育品質。學校建立教師全員培訓制度,并讓教師走出學校廣交朋友,謀求溝通、合作與學習。各個學科組先后去杭州、紹興、寧波、衢州、溫州等地參觀交流。2010年4月,應衢州實驗學校邀請,我校與衢州實驗學校、麗水實驗學校組建了三校教研聯合體,進行課堂研討、學術交流;學校青年教師與寧波東方中學教師一起開展了同課異構活動;英語組與寧波惠貞書院教師、科學組與溫州實驗學校教師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合作。學校先后與定海二中、定海五中、鎮鰲初中組織了聯考,開放課堂與資料,組織交流與分析,推動深度研討。我們本著為全市基礎教育作貢獻的意愿,與兄弟校合作編擬了學生作業。學校還承擔了全市新教師實習、見習基地的任務。我校很多骨干教師擔任著外校年輕教師的導師,同時,各學科組承擔著市屬教研大組的工作任務,在師訓、教研、命題分析等各個工作界面都留下了我校教師努力付出的印記。
(三) 總結階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整理各項成果,將有代表性的案例、論文、活動等匯編成冊或教學光盤。
四、 課題研究成效
(一) 優化了校園生態
通過性情養育課題的研究,學校的宏觀教育教學環境得到了改善。家長、社區和同行對我校的評價有較明顯的改善。首先,努力構建良好的家校關系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而良好的師生關系也為構建良好的家校關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推進社會滿意學校創建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整合與豐富了教育資源,創造了更好的教育條件。再次,教師之間的融洽程度在逐步提高,他們交流研討、分析問題、共享成果。
(二) 建設了和諧的團隊
通過課題研究,我們對學校的行政工作作了調整:將原教科室調整為教師發展處,將原教務處調整為教學管理處,將原政教處調整為學生發展處。我們希望通過調整工作機構,使學校進一步形成合力,減少教師的能耗比。在這種團隊建設的合作模式中,教師共同設計,協同教學,共享資源,最終能追求到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從而打造優秀的師資隊伍,彰顯學校專業品質。
同時,我們還培訓了學生干部,以提高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并加強學生團隊辦公室建設,對學生會、學生自管會、學生義工團組織進行擴容。學生團隊為學校的進步與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為教師減輕了負擔。2010年10月,學生團隊作為我校團隊工作的亮點,在省團干培訓班上作了經驗介紹,贏得了同仁們一致好評。
(三) 提高了教學質量
在性情養育課題的推進下,我校的教學文化日益豐富。在一批名師、特級教師、優秀教師的影響和帶領下,我校中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為學校的骨干教師,2010年,我校有10位教師成為學科帶頭人。200年,我校的中考質量綜合排名列全市第一,畢業生進入舟山中學計劃錄取分數線的人數列全市首位,進入定海第一中學計劃錄取分數線的學生保持在50%以上,中考成績后20%學生始終控制在全市的1.65%之內。
(四) 發展了教師專業
我校通過養育教師性情,打造了品質教師。如今,我們的教師聰明博學,充滿愛心,感恩生活,豁達樂觀。學校盡可能關注每位教師的個體需求,為他們提供和創設潛心鉆研的環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教學負擔,進而促進教師的終身學習和專業化發展,擴大優質師資隊伍。
(五) 加速了開放辦學步伐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音樂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