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生活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21:06: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音樂生活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音樂生活論文

篇1

一等獎:

王雅婕《管弦伎樂,特善諸國――隋唐多部伎中的龜茲伎研究》,上海音樂學院,趙維平

張斌《傳統與現代的交匯,原始與先鋒的融合――譚盾民族管弦樂作品的個案剖析》,中央音樂學院,李淑琴

二等獎:

何樂《唱賺研究》,星海音樂學院,吳志武

何麗娜《唐代女性樂人文化身份與社會地位的探討》,中國音樂學院,修海林

江山《琴曲

唐吟《兼收并蓄羽化新聲――譚小麟藝術歌曲研究》,上海音樂學院,戴微

三等獎:

馬曉楠《談先秦瞽淶匚謊荼淶奈幕內涵》,德州學院音樂系,段文

楊拓《賈湖骨笛傳承新探》,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孟維平

施吟云《吳地琴史探微》,上海音樂學院,戴微

尹韶文《爵士在上海――上海爵士音樂生活狀況初探》,上海音樂學院,王勇

葉展鵬《澳門爵士樂發展史演變初探》,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胡企平

楊帆《人本主義者蔡仲德――由其音樂美學研究說起》,四川音樂學院,包德述

張斯絮《臺灣現代國樂作品(梆笛協奏曲>研究》,中央音樂學院,蒲方

周晏理《建國初至“”前(1949~1966)今虞琴社的轉型及其成因探微》,上海音樂學院,戴微

秦旋《樂與詩的疏離――論齊爾品為中國詩詞(將進酒)配曲的文化誤讀》,中央音樂學院,何寬釗

程美《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的先驅――曾志搿罰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陳蓉

碩士組(18篇)

一等獎:

孫豪《清代平陽府地方音樂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崔憲

袁昱《燕京大學音樂系歷史研究》,中央音樂學院,梁茂春

二等獎:

張宇曉《漢畫像中的長袖舞研究》,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李榮有

管亞男《(律呂正義?續編)的初步研究》,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鄭錦揚

寧江濱《湘籍琴家邱之、楊宗稷、顧梅羹考略》,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喻意志

劉佳《不應被忽視的古琴史料集――周慶云(琴史補)、(琴史續)研究》,上海音樂學院,戴微

三等獎:

石林昆《江永律學理論初探――以、為例》,天津音樂學院,郭樹群

柴世敏《(欽定詩經樂譜全書)的初步研究》,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鄭錦揚

朱國偉《無錫鴻山越墓的音樂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王子初

喬晴《敦煌莫高窟第148窟樂舞壁畫研究》,武漢音樂學院,李幼平

容邵《唐代類書與音樂文本知識――以“唐代四大類書”為例》,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李方元

漆明鏡《解析》,上海音樂學院,陳應時

劉宇《(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讀本的雛形、面世與修訂過程之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李巖

巫宇軍《“客家箏”形成略考》,中國藝術研究院,田青

陳述知《沈亞威歌曲創作研究》,南京藝術學院,馮效剛

張英杰《陳洪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李巖

段蕾《從1898~1911年間的39種報刊看晚清女性的音樂新生活》,中央音樂學院,李淑琴

溫鵬翔《20世紀50年代天津音樂教育研究》,天津音樂學院,靳學東

博士組(6篇)

一等獎:(空缺)

二等獎:

郭威《曲子的發生學意義》,中國藝術研究院,項陽

曾美月《宋記音樂文獻史料價值研究》,上海音樂學院,洛秦

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陸作曲家研究――20世紀30~80年代》,中央音樂學院,汪毓和、陳永華

三等獎:

王友華《先秦組合編鐘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王子初

篇2

目前,音樂撰寫的畢業論文,問題很多,離“學術規范”很遠。其中,抄襲、剽竊現象是最為突出問題。主要表現是:或抄襲音樂老師的文章;或抄襲音樂名家權威的文章;或抄襲外國音樂家的文章;或抄襲一般音樂作者的文章。其抄襲的方式多樣,有的是東拼西湊,有的干脆從網上下載,改名換姓。

音樂本科畢業論文抄襲、剽竊現象為何如此嚴重?許多專家教授都曾論述,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先天文化基礎不牢”。音樂專業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不高,他們被錄取時,文化分數低于其它專業很多。而“論文寫作是一種綜合的腦力勞動”,撰寫論文“實際上是作者思想、觀念、知識、修養和語言文字能力的全面體現”。

[1]“他們最應該補習的東西是文化。” 〔2〕

音樂專業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有些“先天”不足。他們從小用大量的時間接受音樂技能訓練,文化知識的學習以及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自然要受到一定影響。[1]因此,撰寫畢業論文困難較大。“論文是人類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的最方便、最好的一種載體。”〔3〕“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首先應該能清晰明白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他們現在還不習慣人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不知道學術思想從哪里來。” 〔2〕

(二)“后期訓練不夠”。開設相關的課程很少,音樂專業開設此課程更少。他們在撰寫畢業生論文之前沒有受此教育,沒有進行寫作音樂論文規范化的系統訓練。鄭州大學教授郭英劍說:“不客氣地講,我們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沒有能夠受到良好的學術規范教育”。[3]因而,直接導致音樂專業寫作訓練的不足、學術規范意識的缺乏。中央音樂學院鐘子林教授認為:“對音樂系來說,應該把論文寫作規范作為一項教學的重要內容”[3] 例如,音樂專業學生不通曉論文寫作的技術規范。有位學生的論文題目是《源遠流長的古箏史》,其內容摘要:“憑著自己對古箏的興趣和愛好,以及大學四年所學到相關音樂知識,使我對古箏的學習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寫成此文。”顯然,這位音樂專業學生不會寫“內容摘要”。

音樂專業本科畢業生,是未來音樂學科研究隊伍的后備力量。然而,我們目前卻沒有加強對他們的科學道德教育、沒有制定防止學術失范的根本措施;沒有教育音樂大學生,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是從事學術研究者所應具有的最起碼的道德;也沒有組織他們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樹立法制觀念。

(三)“部分專業教師對此缺乏足夠的重視。”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其一言一行、思維方式、指導思想都會對學生的價值判斷產生影響。而專業教師中重技術、輕學術的思想也會對使學生不重視畢業論文寫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音樂專業的特殊性質要求對其所學專業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而對其教學及工作的評價也由其技術水平的高低來決定 ,至使教師產生技術至上的思想。“作為大學教師,要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術道德。”“如果一個教師在學術道德上不能為人師表,那他怎么可能傳道授業解惑呢?所以,教師決不能在學術人格、道德操守上把自己降為普通人”。[3]

一句話,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最終導致音樂專業學生不知該怎樣入手撰寫畢業論文,不知做學問的方法。

二、

“音樂學是一門專業技能,要從事這門職業,必須掌握學科術語以及寫作技

巧,對音樂學提出看法。這種看法必須就學科規定的內容用學科接受的寫作方式表達出來。”〔2〕

音樂畢業論文寫作的目的,要在畢業之前受到科學研究工作各環節的初步訓

練。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所學知識和基本理論,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研實踐訓練。怎樣達到這一目的?

筆者認為:綜述訓練方法是有效訓練音樂大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方法,能夠

達到這一目的。

其實,西方國家的大學音樂教育,早已注意這一問題。“在西方國家學習音

樂,首先要學習的課程是文獻書目與研究方法。這門課程的教師會告訴學生各種有關書籍文獻、圖書館分類和查找方法等等必要的資料收集手段。”“在學期末課程結束時,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做研究狀況綜述,就某一個題目總結有關數據,明白前人做了什么,自己可以做什么。”〔2〕

何謂“綜述訓練方法”?是指根據論文寫作規律,在專業教師指導下,通過

學生根據已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每年圍繞音樂某一選題,一開始就學習將大量分散的有關本選題的音樂文獻,通過各種檢索方法收集整理;一開始就學習廣泛綜合、歸納前人音樂文獻數據中有實用價值、有見解的新材料的方法;一開始就學習具體分析有關本選題音樂文獻的異同點,并學會述評、闡明自己的觀點。“綜”即收集百家之言,綜合分析整理;“述”即結合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觀點和藝術實踐經驗對文獻的觀點、結論進行敘述和評論。每篇以綜述文體撰寫的學年論文,字數要求在3000字以上。經過2至3篇的“綜述訓練”,再撰寫畢業論文。當然,優秀的綜述文章也可以作為畢業論文。這種訓練要求具備以下特征:

(一)連續性。從大學一年級開始綜述訓練,連續不斷,直到大學四年級完

成撰寫畢業論文。這樣,將音樂本科畢業論文由一次性寫作變為“四年性”論文寫作過程。從“綜述訓練”到論文寫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練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成論文寫作的所有環節,最后撰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通過答辯。

(二)同步性。音樂專業學生撰寫綜述與專業理論課的學習、公共課的學習

同步進行,有機結合,其知識結構同步擴大,學問同步積累,到撰寫畢業論文時必能很快進入研究狀態。因為在這期間,他們學習《哲學》《法律》《教育學》《心理學》和專業理論等課程,通過綜述訓練的不斷思索,已經積累相關知識,感悟必出。

“綜述訓練”為本科畢業學位論文的寫作選題打下基礎。學生選擇畢業論

文課題,總要做到兩個結合:一是與專業理論課結合,二是與已撰寫過的綜述訓練內容結合。河南大學音樂教育2000級于捷在大三時曾撰寫學年論文《音樂治療學綜述》,她的畢業論文《現代音樂治療學管窺》就是在綜述基礎上完成的。此論文被評為優秀論文,收入《河南大學學術論文集》(2004)印刷出版。

(三)實踐性。堅持多寫綜述,實踐再實踐,是掌握撰寫論文和做學問的基

本途徑。在實踐中學習撰寫綜述,在實踐中提高撰寫綜述的水平。

(四)全員性。要求所有音樂專業本科學生參加“綜述訓練”、所有專業教

師參加指導,教學管理人員進行宏觀管理。

“綜述訓練”離不開專業教師指導。有誰來組織實施“綜述訓練”?筆者

認為:由的二級學院組織,以音樂專業理論教師為主、音樂專業技能課教師為輔,并有教學管理人員參加的隊伍,具體指導學生進行綜述訓練。在教學計劃“畢業

論文寫作”中,應有所體現這一方案。其指導形式,或專業理論任課教師通過課堂組織;或專業技能課教師單獨指導。

三、

綜述訓練方法的步驟:

(一)選題:一是專業教師結合本課程的教學規定題目。例如,河南大學

藝術學院班一講師在講授《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中,為學生學年論文規定的選題范圍限定在《中國傳統音樂綜述》。這樣,學生可選其中一章題目綜述,也可選所有章綜述。學生結合所學課程的內容撰寫綜述,有可能做到綜中有述,述中有綜;既不是純碎的音樂文獻堆砌,也不是專業教材的簡單重復,而是專業知識的升化與掌握。二是學生結合自己主修課程選題。一般要選較小的題目,文獻資料的來源有保證。如果選題太大,不易掌握。例如有的學生選題是《小提琴的發展史研究綜述》、《世界舞蹈藝術的發展歷程研究綜述》,這類選題偏大,難以承載,不能完成。如果沒有圍繞已掌握的專業知識選題,學生則對要綜述的內容不能形成自己的論斷。“綜述的題目越具體、明確,搜集音樂文獻越容易,寫作范圍越清楚,因而也越容易把綜述的“焦點”寫深寫透。”〔4〕提倡“小題大作”,而不提倡“大題小作”。

(二)收集音樂文獻。

“綜述訓練方法”的基礎是檢索音樂文獻。歐美許多國家,“大學里導師們

對學生的論文寫作指導,一開始便是如何使用圖書館數據。”〔5〕音樂專業學生沒有掌握音樂文獻及其檢索知識,也就沒有檢索音樂文獻的能力,在撰寫論文之前,對有關課題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了解,也是抄襲、剽竊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當他們具備了檢索音樂文獻的能力,不但有利于在有限的時間內,確立重點需要閱讀與研究的論文論著;有利于確立資料收集的范圍與相關研究的意向,避免研究課題重復;而且也能從根源上杜絕抄襲、剽竊現象的發生。

首先,音樂專業學生要認識音樂文獻的特性。音樂文獻既有理論論著、樂譜,更有載體形式不同的有聲音樂作品(單聲道唱片、立體聲唱片、激光唱片、激光視盤、錄音慈帶、錄像磁帶等等);音樂文獻具有語言文字和非語言文字特征。〔6〕

其次,音樂專業學生要熟悉音樂工具書,掌握傳統的檢索方法,到學校圖書

館、院(系)資料室查找音樂文獻。在西方進行音樂研究,其快捷方式是辭典和百科全書。“在這些工具書里,我們可以找到基本事實,某一個術語的準確解釋,以及該詞條所涉及內容的簡要概括。”〔2〕音樂工具書是在已有的大量音樂圖書數據基礎上,廣泛搜集音樂范圍的知識材料,按照一定方式加以編排,為人們提供音樂基本知識和數據線索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圖書。常見的主要有音樂文獻目錄、百科全書、音樂年鑒、圖錄等。還可利用音樂期刊查找,效果不錯。它分理論和樂譜兩類。理論有《人民音樂》《中國音樂學》《音樂研究》等,以評論音樂為主;《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音樂藝術》《星海音樂學院學報》《黃鍾》《樂府新聲》《交響》《音樂探索》等,以音樂理論研究為主,以其學術性見長。曲譜有《音樂創作》、《音樂生活》、《音樂天地》、《歌曲》、《通俗歌曲》、《祁連歌聲》、《廣播歌選》等,以刊載不同體裁的音樂新作為主。〔7〕音樂專業學生可查館藏音樂期刊目錄或館藏音樂期刊篇目索引,就可獲得有關資料。

再次,面對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音樂專業學生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檢索

方法,熟悉主要網站及網址,上網查找。(1)雅虎(http:.cn)。其按主題分為14類,音樂專業學生點擊“娛樂”類目下的“音樂”,即能獲得各類

音樂相關信息;若點擊“參考數據”類目下的“圖書館”,又可以查到聯網的音樂圖書館的文獻信息。(2)中國期刊網(.cn)等.。

(三)做讀書筆記和卡片。這是很關鍵的一步,目的是獲得本選題有用的音

樂文獻。首先“確定摘錄項目:包括參考文獻著錄項的作者、論文題目或書名、刊物名稱或出版社名稱、年、卷、期”〔4〕等。其次確定摘錄內容:重點在于寫好摘要,適當摘錄正文內容等。再次將卡片“分類、歸入提綱、標號:根據摘錄卡片的內容進行初步分類”,〔4〕將相關的、類似的觀點內容分別歸類;對結論不一致的音樂文獻,要學會對比分析,按已掌握的專業知識做出是非的判斷。另外,在這一過程中,應將自己的心得、感受、思想火花記錄在卡片上 備用。

(四)草擬提綱:在積累大量讀書筆記和卡片的基礎上,寫出本課題綜述提

綱。通過提綱,將已掌握的音樂文獻組織起來,并串連到本課題研究的問題上。一般可采用“分類綜述”,例如余琛《近年來唐代樂器研究綜述(載《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2期)就是分類綜述:“一、打擊樂;二、吹奏樂器;三、弦樂器。”

(五)評判:在概述音樂文獻的基礎上,本課題的研究現狀就浮出水面。這

時,就要評判前人的成果是否有價值、取得哪些成績,尤其要注意分析兩個以上音樂學者不同的學術思想、觀點的異同。在此基礎上,適當闡述自己的意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樣,“文獻綜述”不是純粹從文獻到文獻的碓砌。

(六)回顧研究與建議:這是最后的步驟。在評判的基礎上,要提出進一步

研究的設想和內容,力爭發前人未發之言,并分析新的研究思路的可行性等。

為便于說明問題,再詳細分析上例:

1、綜述題目:近年來唐代樂器研究綜述(作者:余琛,載《交響——西安

音樂學院學報)

2、前言部分:本文對20世紀50年代以來有關唐代樂器的研究作分類綜述。

3、正文部分(分級分類標題):

(1)打擊樂(再細分各種樂器);(2)吹奏樂器(再細分各種樂器);(3)弦樂器(再細分各種樂器).

4、初步印象:總結全文,提出研究不足。

這篇論文作者至少做卡片85張之上,因為本文引用論文85篇。

音樂專業學生可選其中一類樂器進行綜述研究,例如“弦樂器綜述研究”;

也可先其中一種樂器進行綜述研究,例如“古箏研究綜述”。另外,根據讀書筆記和卡片,可把年限定為“近年來弦樂器綜述研究”、“近年來古箏研究綜述”。

四、

“所謂學術,它包含著這樣兩層意思:一是做學問的方法,二是指應用一

定的方法去認識事物所得到的成果。”〔8〕著名學者王力先生特別強調學會撰寫論文方法的重要性,他說:“研究生的任務不單純是接受知識,而且要進行科研工作。因此,研究生有個重要任務就是寫論文。”“我們現在要求研究生寫論文,就是要他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學會寫論文的方法。”〔9〕顯而易見,綜述訓練方案,對培養學生做學問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術習慣、走向“學術規范”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綜述訓練”為音樂專業畢業學位論文的寫作提供了命題。“在西方,指導

教授和學界人士一看論文的導言就可以判斷論文是否有學術價值,因為導言部分通常會對前人在某一個問題上所做的研究做出回顧和評價,然后以此 作為基礎,提出自己的中心論點,即命題。”〔3〕而我們目前,音樂專業本科學生的畢業論文百分之九十以上沒有這一部分。

(一)“綜述訓練”使學生對前人的學術成果一目了然,熟悉本課題的研究

現狀、進展和困境,避免“重復研究”和“常識研究”。“按照德國學術規范,在大學學習期間,學生們就受到文獻分析訓練:要研究某個問題,先必閱讀歸納有關這個問題的全部文獻,然后再考慮自己能做什么。”〔2〕

(二)“綜述訓練”使學生正確使用引文、注釋等。曲阜師范大學教授楊昌

勇認為:“學術論著注釋和索引的規范化是學術規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7]“西方的學術論文注釋很長,實際上就是一種學術積累和保證學術發展的重要措施。如果不重視這種積累,就為剽竊抄襲制造條件。”〔3〕

(三)“綜述訓練”能夠訓練學生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鍛練學生覆蓋專業

知識的能力。分析與綜合是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而撰寫綜述文章離不開分析與綜合。只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形成科學規范的寫作思路。

(四)“綜述訓練”能夠鍛練學生查找和積累文獻資料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各種檢索音樂文獻手段和方法;學生做筆記、做分類卡片,為畢業論文積累學問。厚積累,多看書、多搜集、多動手,根深方顯凝重,厚積方能薄發。“抄一本書是剽竊,抄十本書是研究,抄一百本書是學問,抄一千本書是大家。” 〔2〕

五、

在音樂專業畢業論文工作中進行“綜述訓練”,既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

的培養學生撰寫畢業論文和掌握做學問的方法。但要全面解決培養學生走向學術規范的問題,還應開設相應的課程,“學術規范”教育應成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其內容包括:音樂文獻、音樂文獻檢索、著作權法、學術論文寫作等。這門課程可稱為《音樂信息文獻綜合檢索與論文寫作》。

在音樂專業開設這門課程,有必要與信息素養教育結合起來。當今,在“美

國,信息素養教育成了討論熱點。”﹝10﹞我國在圖書館界也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圖書館員要在信息素養教育中發揮作用,責無旁貸。

從這門課程內容看,涉及音樂學、法學、圖書館學、情報學、寫作學及計算機應用。要完成這門課程的教學,提倡圖書館員、音樂教師、法學教師、寫作教師、計算機教師等多方合作開課,音樂教師講授音樂文獻部分、法學教師講授著作權法部分、寫作教師講授論文寫作部分、圖書館員講授計算機檢索和手工檢索部分;輔導實習以圖書館員為主,專業教師亦積極參與,與圖書館員密切合作,這樣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美國,專業教師與圖書館員的合作,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它意味著圖書館員積極走進學科教學的課堂,全面地深層地參與課程;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師把信息素質內容納入自己的課程要求,接納并主動尋求圖書館員的幫助與合作,雙方協同進行課程作業活動等的設計師實施乃至評價。這是信息素質教育最基本的合作形式。只有通過它,信息素質教育才能直接惠及全體教育對象。”﹝10﹞美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蔡際洲.音樂論文的寫作基礎〔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4(1).

〔2〕陳銘道.音樂學——歷史、文獻與寫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3〕程千帆,鞏本棟.貴在創新〔C〕.學術規范讀本.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324.〔〕郭英劍.〔〕楊玉圣.學術腐敗、學術規范與學術倫理——關于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問題〔C〕.697.〔〕張國春.近期學術界關于學風問題討論綜述〔C〕.*128.〔〕劉南平.法學博士論文的命題和注釋——簡評我國法學研究的流弊〔C〕.497.〔〕王笛.學術規范與學術批評——談中國問題與西方經驗〔C〕.194頁.

〔4〕黃栩兵.文獻綜述的寫作〔J〕.人民軍醫,2004(4).

〔5〕楊沐.我國音樂學學術論文寫作中的幾個問題〔J〕.音樂研究,1988(4).

〔6〕郭旗.音樂文獻的特性〔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3).

〔7〕童小燕.談音樂期刊文獻的開發利用〔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5(3)(4).

〔8〕王振鐸主編.編輯學通論〔Z〕.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94頁.

〔9〕葛發智,陳崇銓.學位論文的要求、準備與撰寫能力的自我培育〔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1996(3).

﹝10﹞王樸.為信息素質而合作——來自美國的啟示.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1)

篇3

流行音樂是1種特殊音樂形式,它的節奏明快富有動感、旋律優美容易記憶、內容通俗易懂、具有時代感。在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當中流行音樂已經被大學生所青睞。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本論文借鑒音樂美學、音樂文化學、心理學對流行音樂與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流行音樂;校園文化;大學生

ABSTRACT

Music is a special form of popular music, its rhythm ensemble exciting, beautiful melodies easily memory, content user, a sense of the times.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ampus culturel life of pop music has been favored by university students. Its existence depends on 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al life. The papers on music aesthetics, music and culture, psychology and pop music to the culturel life of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campus analysis and research.

Keywords : pop music; campus culturel; university students

篇4

(1)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有多種定義。威廉斯認為流行音樂“1)意味著為多數人所喜聞樂見的。2)處在高級文化與通俗文化的比較之中。3)用于描述一種人們自身自定的文化。4)意味著大眾媒介通過商業利益對人們的強力”。《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認為流行音樂的形式在于“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于流傳、擁有廣大聽眾”,“有別于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和傳統的民間音樂”。綜合以上界定,我們認為流行音樂,專指那些在我們當今生活中廣泛流傳、內容通俗、貼近生活,主要為青年人所喜歡,且伴有較強商業目的的音樂作品。(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指的是吸收、借鑒和利用了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具有意境美、語言美特點,高雅含蓄的流行音樂歌詞。

2新時期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

(1)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產生與發展。古典美歌詞是伴隨著流行歌曲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經過了長期的積累和沉淀。新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優秀音樂作品,較早的有20世紀80年代鄧麗君的個人專輯《淡淡幽情》(1983),收錄的12首歌曲的歌詞全部選自中國古典文學唐詩宋詞里的名作。此外,還有香港的詞作家黃霑的作品《滄海一聲笑》和《梁祝》等。20世紀90年代有陳小奇的《濤聲依舊》《白云深處》《巴山夜雨》和黃安作的詞作《新鴛鴦蝴蝶夢》等。隨著流行音樂的不斷發展,21世紀的詞作家方文山、陶喆、王力宏等新一代音樂人也創作了大量的具有古典美的歌詞,如《千里之外》《東風破》《青花瓷》等。最近又出現了霍尊的《卷珠簾》,被劉歡譽為“具備大家閨秀風范的中國風”。(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特點。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汲取了古典文化的長處,語言考究化、意象精致化、意境整體化、人文精神大眾化,給人帶來獨特的美感享受。與很多流行音樂的歌詞毫無意義,創作低俗、浮躁、無病、沒有邏輯、無聊煩瑣,意義表達模糊、感情表達直白低下,缺乏意境美形成鮮明對比。(3)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形式。在流行音樂歌詞的創作中,不少詞作者嘗試著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運用于歌詞的創作中,不僅提高了歌曲的藝術欣賞價值,也從側面間接地傳播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有以下三種形式:1)直接運用古典文學詩詞。這類形式以鄧麗君為代表,如《但愿人長久》的歌詞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獨上西樓》的歌詞出自《相見歡》等。在這之后,又陸陸續續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歌曲,如根據白居易的《長恨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詩詞譜寫的歌曲。這些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散發著濃厚的古典文學的清雅意境,最終成為經典歌曲而廣為流傳。2)化用古典文學詩句。作詞家在創作中,將古典文學中的美詞妙句穿插其中,使得歌曲意境優美,更符合時代特點。例如,陳小奇的《濤聲依舊》,借用了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化用了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3)采用古典文學的形式或意境。詞作家直接采用古典文學的形式意境進行創作,把中國文學含蓄、委婉的特點,巧妙地用于現代的白話文中,增加了歌曲的意境美。例如,由黃霑作詞的《滄海一聲笑》《上海灘》等,都模仿了古典文學的形式與意境;此外如以方文山為代表的“中國風”歌詞,《發如雪》《千里之外》《臺》《青花瓷》《東風破》等。這類歌詞通過詞中的意境或情境,體現了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的關聯所在。

3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研究現狀

根據掌握的文獻,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鄧麗君的歌曲和以方文山為代表的“中國風”歌曲上。由于研究點處于文學和音樂的交叉領域,研究者們有從音樂學角度出發,有從文學角度出發,還有從文化學或社會學角度出發來研究的。而對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研究,研究者們大多從文學角度來加以研究。對從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檢索到的文章分類后,可以得到關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曲的研究現狀。對于鄧麗君歌曲的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音樂方面的研究,如楊艷麗《從城市民族音樂學視角看“鄧麗君現象”——關于鄧麗君歌曲在大陸、臺灣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黃金蟬、揭冰《鄧麗君音樂形象的建構與塑造探析——以古典專輯<淡淡幽情>為例》、陳奕虹《鄧麗君音樂中的美學研究》、彭英姿的碩士論文《鄧麗君音樂對中國內地流行樂壇的影響研究》等。二是文學方面的研究,如陳湘輝《淡淡幽情聲律兼美——鄧麗君與張曉農古典詩詞歌曲專輯演唱風格之比較研究》、莊宏道《一縷芬芳,幾絲情愁——聆聽<鄧麗君歌曲精選80首>的隨想》等。具有古典美的“中國風”歌曲的研究性論文,有以下幾類:(1)音樂學研究。例如,潘存奎《“中國風”——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相遇》和李娜娜《“流行歌壇中國風”歌曲的民族化研究》。(2)文學研究。例如,宋秋敏《試論周杰倫專輯中歌詞意象的古典化傾向》、趙瀾濤《日月潭洗青瓷——淺析周杰倫歌詞對古典詩歌的傳承》、羅涵的《從文學與語言的角度分析周杰倫成功的原因》、段麗的《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的藝術質感》等文章從古典詩詞出發,闡釋中國古典詩詞對以“中國風”為代表的現代流行音樂歌詞創作的影響,以及“中國風”歌詞如何繼承古典詩詞和在此基礎上的創新。(3)文化學研究。例如,黃彩萍《返回古典與文化鄉愁——方文山歌詞的文化闡釋》、曹軍英《論方文山歌詞中的文化意蘊》等論文認為方文山創作“中國風”歌曲是一種文化上的“尋根”。(4)社會學研究。例如,馬珺的《“中國風”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趙[專業提供寫作論文和 論文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dylw.net]樸的《從“西北風”到“中國風”——社會文化環境對流行音樂影響芻議》等論文,主要從社會文化經濟和文化環境、傳媒、明星影響力、聽眾的審美趣味、創作者的觀念以及音樂方面分析“中國風”產生和流行的原因。

綜合以上,從文學角度對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研究文獻還很缺乏,尚存在較多的研究空間。參考文獻:

雷蒙·威廉斯.文化社會的詞匯山.劉建基,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356.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蔡音穎.略論流行音樂歌詞創作中的古典文學元素.藝術評論,2007(7).

晨楓.中國當代歌詞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劉芳智.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研究.湘潭大學,2011.

篇5

一、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在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方面占有主體地位,導師的水平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國際化也是研究生國際化培養中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學院重點加強了海外人才引進的力度,引進的高水平國際教員充實了學院的教師資源,初步建立了一支國際化的研究生導師隊伍,使之成為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的骨干力量。目前,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隊伍中68%的導師來自境外或國外,均畢業或曾任教于國際頂尖大學和音樂學院,如美國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茱莉亞音樂學院、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紐約州立大學、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德國科隆音樂學院、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等。在學院的研究生導師隊伍中,64%的導師具有博士學位,他們有著豐富的教學和演奏經驗、并具有良好的國際視野,為學院營造了多樣化和國際化的學術氛圍。

二、優化研究生培養方案

學院秉承優化學科結構、突出學科特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原則,同時參照國內外先進的課程體系,重新制定了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從原來按照一級學科改變成按照研究方向設置課程,使研究生培養目標更明確、針對性更強。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國際化將為提升研究生的國際競爭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方案的設置注重研究生課程的層次,課程的知識內容一般不與本科的知識相重復,并且在課程知識內容的設置方面將知識深度和廣度有機結合。根據研究生教學與學習的特點,改革已有的課堂教學方式,采取案例式教學、研討式教學等方式使教學方式多樣化。培養方案修訂的內容提倡因材施教,根據各研究方向的特點,比如音樂教育、音樂理論、作曲等,每個研究方向具有不同的培養側重點,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發揮研究生在專業研究方向上的個人才藝和專業特長,突出研究生音樂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其個人培養計劃的設置留有回旋余地,使研究生的培養具有良好的靈活性,既滿足培養方案的基本要求,又能根據音樂教育、音樂理論、作曲等不同研究方向的特點,對課程、音樂會等進行不同的安排,科學地設計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及考核手段,調動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具有音樂學院特色的研究生課程體系,進而提高學院研究生教學水平和培養質量。

三、課程教學方式逐步國際化

外籍教師的加入,為學院建立了良好的國際化語言環境,在課堂上,雙語教學已成為學院的特色,《鋼琴教學與實踐》、《室內樂表演》等課程已完全實現全英文教學。由于剛入學的研究生英語水平難以接受全英文教學,因此雙語教學在低年級研究生的課程教學中起到了良好的過渡作用。由于原版的英文教材具有更好的語義表達環境和良好的理論前瞻性,因此雙語教學過程中盡量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英文參考資料。這有利于學生了解音樂專業的一些前沿理論知識和最新發展動態,同時選擇原版英文教材也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全面接觸英語的環境,包括準確使用音樂專業詞匯和專業術語、準確表達音樂專業內容,有利于熟悉國外的教學思路,真正使課堂教學從形式和內容上能夠與世界主流藝術和專業思想接軌,也為逐步實現全英文教學奠定基礎[3]。此外,針對研究生在今后科研和學習過程中的需要,學院為一年級的研究生設置了《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音樂理論與分析》的共同課程,任課教師采用高水平英文原版教材,課堂教學使研究生獲得了一定的科研意識和規范的音樂學術訓練。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吸收先進的音樂專業知識,還能使其英文閱讀能力有所提升。在課程教學師資配備上,根據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方案的要求,學院選擇具有海>文秘站:

四、規范論文審核與答辯制度

根據國外高校研究生指導的經驗,學院研究生的培養采取導師集體指導制。除主導師外,學生將選擇本系和外系各一位導師來進行論文指導,以保證論文的質量。知識時代的學科交叉性要求研究生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而單一導師的知識局限性易導致研究生學習范圍過窄、知識結構不寬,難以適應當前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趨勢。實施導師負責制,輔以導師集體指導制,將不同學術背景、知識結構、研究方向的導師組成一個導師組來共同指導研究生,可相互補充,彌補導師個人知識水平上的欠缺,有利于學生較為全面地掌握知識,拓寬研究生的知識面,提高其

音樂水平和綜合素質,能夠培養具備寬廣學術視野和深厚音樂功底的研究生。實行導師集體指導制,充分發揮各位指導教師的專業優勢,對研究生進行綜合指導,提高研究生的論文質量。論文通過評閱以后進入答辯程序。以往的研究生由于參加答辯的人數較多,一個答辯小組一天要完成多個研究生的答辯工作,每個研究生介紹論文、答辯委員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和討論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因而沒有充足的時間對論文進行詳細評審和探討,整個論文答辯過程也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部分研究生的畢業論文答辯常流于形式。學院針對這一問題,2014屆畢業研究生首次采用一人一場的答辯形式,每人答辯時間不少于一小時,答辯委員會對畢業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提問,同時也給研究生足夠的時間來闡釋論文的思路以及創新點等。 五、鼓勵研究生科研與國際化交流

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是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的重要實踐環節。學院成立以來,大力支持和鼓勵研究生科研并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學院研究生論文的發表數量穩中有升,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議的人數也逐步增加。2014年我院有4人參加國際學術會議,3人獲得了學校的國際會議資助,其中有同學赴日本奈良教育大學參加第四屆“東亞音樂研究”會議(Music of EastAsia,MEA),并在會上全英文發表學術論文。另有學生參加“2014年民族音樂學研究生論壇”并。部分導師也根據自身的科研方向,通過模擬國際會議等方式積極參與指導和訓練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提高學生的國際學術交流水平,培養其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和國際競爭的能力。

拓寬研究生國際交流的渠道不僅要體現在“走出去”,學院內部也積極為學生營造國際化的學術氛圍,開展多形式的學科前沿講座。學院有眾多外籍或國內教師與國外高校、研究機構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共同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學院充分利用這一部分師資與智力資源,邀請國外高水平音樂表演藝術家、作曲家等來我院開設各種形式的演奏會、前沿講座、大師課等。學院在2014年由專任教師帶頭,舉辦了“古典藝術歌曲節”、“世界音樂演講”等一系列活動。目前已有來自臺灣、美國、法國、加拿大、印度等境外、國外的多名外籍專家來我院舉辦講座、音樂會與大師課。學生通過與國外音樂大師的近距離交流和討論,不僅收獲了耳目一新的音樂知識,更能深刻體會到國外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讓學生不出國門就能感受到國際化的學術氛圍。

六、招收留學生

篇6

關鍵詞:小學合唱,主角,互動“復式”教學,回歸生活

 

合唱是建立在互相協作的基礎上的音樂藝術,是歌曲歌詞意境分析、曲調調整、音色統一的聚合過程。論文大全,回歸生活。合唱培養的是小學生的理性認識上的協作能力以及感性認識藝術的感染力,如何發揮出合唱的重要作用,怎樣才能做好小學生的合唱教學工作,已成為小學音樂教師關注的重要話題。論文大全,回歸生活。

一、合唱主角的教學前試驗教學法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合唱教學是小學時代的音樂教育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種提升小學生品位修養,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綜合藝術成分。它不僅僅是一種互相協作的集體藝術,也是每一個學生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檢測自我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每個小學生都是課堂的主角。這種放開與自主掌握型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小學生內在音樂潛能的開發以及獨立思考心智的培養,也是小學生學會自我學習的最便捷的渠道。

新一輪課程改革也指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它反映的實質是讓學生做主角,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狀態,展示出學生對音樂知識的駕馭與領導位置。論文大全,回歸生活。論文大全,回歸生活。傳統的小學合唱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一個課堂的“聆聽者”,教師說什么,學生就記什么,至于學生理解與否,教師無從知曉,因此,“填鴨式”教學便成了傳統教育的代名詞。不容否認,這種教學方式注重的是對小學生學習知識的獲得,而忽略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引導。在新課程的背景下,作為音樂教師要認識到,音樂知識只是小學生學習的素材,高效的學習方法才是教師“授業解惑”的關鍵所在。

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合唱的主角其實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而“主角”的教學前試驗教學法,則是小學生已獲得的知識經驗與合唱技巧的認知發展水平的“試金石”。試驗教學法的實質是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合唱試驗的機會,是幫助小學生驗證在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合唱知識與技能、合唱思想和方法的過程。教學前的試驗教學法是把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落到了教學的進程中。學生能唱的,讓學生自己嘗試一下,學生能想到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自己實踐一下,真正做到把合唱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如在合唱《好月亮,你走得這樣靜悄悄》一課中,教師事先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感受三度音程的音響效果,通過練練唱唱,將歌曲中要出現的音程關系讓學生事先接觸;而在課堂上,教師也是通過練練唱唱,讓學生自己學會各聲部的旋律,然后再小組合作或同桌合作,試唱雙聲部的旋律,最后再是教師進行指導糾正,這樣的教學方法,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消除了學生對合唱歌曲學習的恐懼感,最后達到預期的效果。

因此,在合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這種教學前試驗的理念,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對合唱知識與技巧的不足之處,從而實現對小學生合唱知識的學習與能力培養的統一。

二、合唱氛圍的營造——“生活”教學法

合唱是在多個人聲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演唱藝術形式。小學生合唱的意義在于自由中的約束,個人演唱是在具備演唱能力的基礎上進行自由發揮,而合唱則更是注重小學生的協作、互助、配合能力的培養。我們知道小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重要階段,具有很強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運用鮮活的教學實例去引導小學生進行更寬角度的創造。論文大全,回歸生活。鮮活的教學素來來自哪里呢,答案是實際的生活。小學音樂新的課程改革要求:不管是在音樂課程設置還是教師教學上,都要把小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作為出發點,以音樂教學回歸生活為突破口,力求在實際生活的環境中,使小學生的情操得到熏陶,實踐與創造能力得到培養。

在教學中生活場景的構建,有助于提高小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共鳴度,他們可以及時的應用生活的中例子去驗證所學的知識,也可以用知識去豐富自己的實際生活,從而讓小學生從小便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導者。生活化生活場景,還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使小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環境中感受到參與與收獲的快樂。

我們知道合唱藝術和生活場景存在著相輔相成的內在聯系,因為有了合唱藝術,生活場景才會更加生動與真實,因為有了生活場景,合唱藝術才能有更寬闊的表現空間。在合唱教學中,生活場景的設立可以把小學生思維不由自主的融入到生活中,從而培養了小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濃厚興趣。例如在教學《綠色的祖國》一課時,我們不妨把教學的視角轉向生活,首先應用生活化的道具為學生創設一種意境,如塑料的小綠樹等,接下來教師開始提出問題,讓小學生思考,如讓學生描述一下自己對綠色的認識等,然后,教師再分別展示不同季節小樹樹葉的顏色變化的圖片,讓學生近距離感官與觀察,并對此展開討論,增加小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讓小學生在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時,氣息平穩,并隨旋律線的起伏自如地進行演唱。

音樂教學生活場景的構建,實質上是應用生活的模式去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的欲望,使小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得到生活的肯定與認可,從而讓小學生懂得知識的價值所在,對于小學生更好的生活與學習打下了良好了基礎。

三、互動模式下的“小組復式”合唱教學法

在小學生合唱教學過程中,互動教學模式本質上來講是合唱前學生“教”學生的過程,具體的操作步驟是:教師在進行歌曲合唱教學前,首先把小學生分層若干個小組,讓他們進行分組對課堂內容進行討論與學習,例如《我們的田野》的這首歌,讓學生討論一下,在合唱過程中如何做到對力度、呼吸、咬字、速度、情緒控制等;在聽錄音中播放該歌曲時如何打拍子,如何聽出歌曲的拍子,并能跟著歌曲錄音進行邊聽邊打拍子;以及如何進行氣息訓練的等。其次,提出“小組復式”合唱的理念,通過互動討論,不但實現了學生對知識點的傳遞與補充,而且還增進了小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此同時,討論的結果也為教師進行下一步的課堂內容的“小組復式”教學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小組復式”教學法是以互動教學為基礎的,通過互動學習,教師獲得到不同小組內的同學對課堂內容的理解程度的信息,針對此信息設計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并使該目標都能貼近于各個小組小學生學習的“發展區”,然后進行分層次指導與教學,讓小學生在嘗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成功喜悅的同時,獲得更大程度的發展。例如,在《讓我們蕩起雙槳》課中,教師先對全班進行了大致的摸底工作,然后從簡單的旋律開始入手,讓學生陶醉其中,接著教師又加重歌曲的旋律難度。特別是二聲部的地方,從單音開始練習再到音程的練習,從單小節的練習到多小節練習,練習的難度都是從不同的層次出發,從不同的層次設計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更好的解決二聲部中出現的歌曲難點,可謂是一舉兩得。

互動模式的“小組復式”教學法注重的是每個小組的差異化培養,也是消除各個小組差異的最便捷的途徑,簡而言之,它是一個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將自學后的觀點及時的在小組內交流與溝通,在小組內交流完成之后,各個小組并對知識的獲取量與理解程度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對小學生實行分層次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小組都能在自己掌握的內容的基礎上,獲得知識的深化和拓展。小組分層教學,是以組為單位進行的,解決了傳統模式“滿堂灌”的教學弊端,通過小組差異化的培養,來實現對小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與提升,進而促進全班小學生的共同進步。論文大全,回歸生活。總之,“小組復式”展示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并運用分層次的理念來進行教學,旨在在班級的氛圍中和教師的指導下,逐漸縮小小學生學習之間的差距。

在小學音樂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合唱教學應在注重知識學習的同時,培養小學生高效學習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小學生在合唱中主角位置,并運用生活化的教學實例和素材,帶動小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小學生在參與與互動中進步。與此同時,互動模式下的“小組復式”教學法在課堂的應用,不僅實現了小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知識的共享,而且分層次教學理念也促進了班級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景艷;合唱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年02期

[2]吳靈芬;對中小學合唱藝術教育的思考[N];中國藝術報;2009年

[3]李薇;關于中小學生合唱藝術素質培養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陳玉丹著.音樂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一、拓寬了對音樂傳播特征性研究的新視野

對音樂傳播特性的思考成為本次學術研討會的亮點,備受關注。這一點非常明確地體現在曾遂今教授的《音樂傳播的時空關系研究》及薛藝兵教授的《流動的聲音景觀――音樂傳播與地域分布研究方法新探》兩篇論文中,曾遂今的論文中對于音樂傳播中的時空關系進行了深入思考,歸納出了音樂傳播的四種模式:音樂的“零信道”傳播、“信道”傳播、“盲信道”傳播和“網絡信道”傳播四種模式,并揭示出音樂傳播的“時空同向效應”和“時空反向效應”及兩種時空效應觀念。薛藝兵教授從“聲音是一個流動變化的景觀”這個新視角來思考,突破了以往靜態研究的局限,以時間和空間雙維度動態變化的角度審視在歷史過程和地理分布中流動變化著的“聲音景觀”(sound scape)。他提出的“聲音景觀”這一概念在音樂的傳播空間與歷史流變中,對于音樂傳播學和音樂地理學的研究具有方法論的啟示意義。此外,中國傳媒大學青年教師張謙的《論音樂傳播中的現場互動行為》及博士生陳鎮華的《論流氓學視野中的音樂傳播》等論文對音樂傳播在傳播途徑中的特征提出了新觀察與新思考,拓寬出較新的觀察視野。

二、豐富并呈現出對音樂傳播思考多元化的新景象

在當代社會的音樂文化生活中,音樂傳播作為一項重要的人為活動貫穿整個過程。音樂傳播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會涉及到更多的內容。在這次學術研討會的開幕式發言和分組討論上就可以聽到來自各方面關于音樂傳播各領域的諸多表述,表達出更為多元化的理論思考。比如,在第一分組討論會場,在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趙志安和中央音樂學院宗曉軍兩位老師的主持下,沿續第二屆音樂傳播論壇中關于藝術院校中“藝術管理專業教育與音樂傳播和諧關系”的議題,會議代表們對幾年來的藝術管理專業教學進行了總結和思考。來自天津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的蔡麗老師和廣州星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的蔡美娟老師對藝術管理教學模式和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議題。蔡麗老師指出目前我國的藝術管理教學仍存在局限性,無奈的“拿來主義”只是單純地借用經濟、工商管理以及音樂、美術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拿來講授,缺乏二者的良好結合,使得目前沒有一套系統的、具有針對性的藝術管理教學模式應用于實際教學當中;其次是藝術管理師資力量的缺乏,依靠外聘專家來校開設講座是不足以滿足學生需要的。除此之外,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青年教師周燁通過《由南廣模式引發的思考》一文對音樂編輯、音樂傳播等專業的具體教學活動進行了生動的講解。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及中國傳媒大學的兩位音樂社會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姚慧和韋杰分別表述了她們對國外關于音樂傳播的相關譯著的見解,強調了外文學術著作翻譯及閱讀的重要性。比較應時的論文比如天津音樂學院潘海嘯的《3G音樂手機傳媒――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音樂媒介詮釋》、天津音樂學院傳媒與文化產業碩士生姜萌的《唱片封面設計的視覺構成要素》一文、武漢大學程曉婷的《Web2.0時代的網絡音樂傳播》、天津音樂學院教師趙良云的《淺析中國婚慶演出市場》等文章從音樂傳播的實踐應用層面進行了多元化思考,立題新穎,具有啟發性。

篇8

論文關鍵詞:格拉仄姆布魯斯,爵士樂,寵兒

作為非裔美國黑人作家的代表,莫里森深受黑人傳統文化及歐美文化的雙重影響。她曾多次談論音樂的力量以及音樂對她作品的影響,并認為音樂是一種理想的藝術形式。無論從敘述手段或是思想內容而言,莫里森的不朽巨作《寵兒》處處滲透著她對爵士樂的自如運用和發展。

當黑人從非洲大陸被帶到美洲的那一刻起,貧困奴役的生活長期壓迫著背井離鄉的黑人們。1865年,雖然黑奴獲得自由,但他們的生活依然貧困潦倒,他們唯一可以依靠的便是自故土帶來的音樂,他們自娛自樂,吟唱自己的勞動號子、贊美詩、圣歌。黑人民間音樂遇上歐洲古典音樂,融合當時的流行音樂,創造出爵士樂的雛形。

19世紀末,拉格泰姆(Ragtime)盛行。拉格泰姆,稱為散拍樂,其主旋律數量不固定,演奏略帶即興。貧苦的生活使的拉格泰姆演奏者沒有機會學習到正統專業的樂理知識,但通過對歐洲音樂的效法,他們又嚴格按照音符節拍進行演奏。循規蹈矩又即興的演奏給聆聽者以節奏起伏的震撼,蘊含其中的掙扎表露無遺。正如法國爵士樂研究專家呂西安·馬爾松所述:“好像在歐洲,一些為養老院家庭舞會或者茶舞會的老小姐,苦于找不到頑皮的表達方法”(呂西安·馬爾松, 2005:33)

布魯斯(Blues)由人聲敘述,配以樂器伴奏,使演奏者與聽眾間形成微妙的溝通和情感的共鳴文學藝術論文,其旋律憂傷纏綿,包含對世事的感傷和內心的痛苦,對生活與愛的向往和擺脫束縛的渴求。

“爵士音樂直接來源于布魯斯,它的特征也與布魯斯有聯系。爵士樂演奏者用樂器模擬演唱者的歌喉,風格和悲傷的情調…鼓勵演奏者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演奏者同時又是作曲家…便需要摻入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演奏方式”(艾琳·索森,1983:420)爵士樂的曲譜僅有個輪廓,演奏者依據輪廓自由發揮。切分自由,演奏靈活,富于變化,激發了爵士樂自由開放的曲風。

一 格拉泰姆式的掙扎

1.愛而弒之

奴隸制下,奴隸及其子女都被歸為奴隸主的私有財產,黑人女奴更被視為可再生產的一種工具。奴隸主往往已扭曲甚至喪失人性,將女奴當成是泄欲和繁殖新奴隸的工具。他們掌握奴隸的生殺大權,可以將奴隸買賣出租,儲存典當。在了無人性的奴隸制下孕育出的濃烈畸形的母愛成為小說《寵兒》的中心線,貫穿故事始終。奴隸制畸變原本偉大的母愛,使母親不得不用殺死孩子的極端行為來保護子女免遭奴隸制的侵害。塞絲對奴隸制充滿仇恨,但根深蒂固的奴隸制使她無法保護自己的孩子,為使孩子不被奴役,她唯一的辦法是殺掉自己的孩子,將他們送到安全的地方——上帝那兒。

殺死自己的嬰孩有悖人倫,殺嬰源于母愛更有悖常理。但發生在塞絲身上卻可以理解。塞絲她深愛自己的孩子,沒有孩子她就“無法呼吸”,她可以承受虐待毒打,卻不能原諒學校老師的侄子搶走她的奶水。奶水是唯一能給孩子的愛,“除了我自己的孩子,誰也不能再得到我的奶水。”她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但就是母愛將她逼入兩難的境地,沒有孩子她“無法呼吸”,若孩子繼續留在身邊,他們又將經歷她曾經的痛苦。她的“愛太濃烈”,她寧愿自己“無法呼吸”也要把孩子送往安全的地方。

2. 丹芙的矛盾情感

在塞絲逃跑途中,丹芙出生了。雖然過程驚險波折,但丹芙最終順利活下并健康成長。但塞絲的弒嬰行為使整個124號處于社會群體甚至是黑人群體的鄙視排斥中。外人的疏遠加上塞絲的過度保護,使丹芙完全與外界隔離,“沒有人跟我們說話。沒有人來。男孩子不喜歡我,女孩子也不喜歡我”。在家中,怨恨的鬼魂嚇跑了兩個哥哥。自從哥哥逃跑后,祖母整天沉迷于色彩研究,母親沉浸于對死去女兒的懺悔中。丹芙雖然在物質生活上衣食無憂,但在精神層面上,她卻從未被真正的關懷。她被家人忽略,被外界孤立。無窮的孤獨感使她將長期以來騷擾124號的鬼魂當作自己的唯一伙伴。這段一廂情愿的友誼看似詭異,但對于長期處在寂寞中的丹芙而言,那是唯一心靈的依靠。但是保羅·D來了,趕走了作亂的鬼魂,也趕跑了她孤獨世界中唯一的伙伴文學藝術論文,他甚至將唯一還在乎她的母親的注意力也轉移了。被孤立的感覺使她將女孩寵兒當作另一精神寄托,她想要徹底得到寵兒所有的注意力。生平第一次,丹芙有了被需要、被重視的感覺。她將寵兒當作另一個自我。當她發現寵兒回歸的唯一目標是塞絲,面對越來越虛弱的母親,丹芙開始擔心寵兒會殺死母親。為了拯救母親,她走出124號,向社區人求救,最終趕走寵兒。

塞絲畸變的母愛及丹芙和寵兒間矛盾的皈依,矛盾又成其自然,向讀者展示了拉格泰姆式矛盾掙扎的風格。

二 布魯斯的憂傷

1. 西克索的悲劇

西克索是《寵兒》中不甚起眼的人物,但他卻是“甜蜜之家”男黑奴中一個特殊的存在,他是莫里森在《寵兒》中塑造的一個完美黑人的形象。莫里森形容他“靛青色的西克索長著火紅的舌頭”。靛青色是一種穩重沉靜的色彩,讓人聯想到廣闊深邃,但又不失孩童的天真。用這樣的詞來形容西克索實在恰當不過,西克索知道料理食物;知道作為人類追求愛的權利,他歷經千辛萬苦,只為見他那“三十里地女人”一面,“為了讓他的血統后繼有人”,“西克索是唯一不因渴望塞絲而癱瘓的人”。

西克索曾是溫柔沉靜的,而且說英語。在其他黑奴都甘于生活在“甜蜜之家”服從加納先生的統治時,西克索已經預知他們的未來不會美滿,現在的生活只是五彩泡沫。西克索深思熟慮、知識豐富。他們的逃亡是由西克索設計的,因為在每次和“十三里地女人”的約會中,他清楚記下了“甜蜜之家”以外的地形路線。只有西克索敢于質疑并反駁“學校老師”“定義屬于定義者,而不是被定義者”的觀點,他無疑是一個善于雄辯、邏輯清晰的智者。

西克索的舌頭是火紅的。紅色是《寵兒》中大量運用的一個色彩意向。紅色之于不同人物擁有不同的含義,對于寵兒,紅色是死亡、暴力和奴隸制的殘酷、人性的血腥;對于保羅·D,是自由與勇氣的想往;對于愛彌爾是希望與光明。對于西克索,火紅的舌頭包含了正負面的所有情感。早期的西克索,對未來充滿渴望,他火紅的舌頭代表對自由的向往。逃亡失敗被抓時,他放任自己瘋狂,用火紅的舌頭唱歌大笑,西克索從不笑,“他平生只大笑過一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西克索沒有堅持到最后,他最終仍被奴隸制摧毀。他不再說英語,這是對未來的絕望,亦是對英語這種白人語言的反抗。最終,他在大笑中被活活燒死。西克索微笑著迎接死亡,給人心酸悲傷的感覺。才為他自己乃至所有反抗非人性待遇的黑人保有了生的尊嚴。

2.貝比·薩格絲的含恨而終

貝比·薩格絲一共有八個兒子,雖然其他的孩子不是死了就是下落不明,但她還有最小的兒子黑爾陪伴在身邊。相比其他女奴,貝比·薩格絲無疑是幸運的。加納統治時代的奴隸們擁有相對稍寬裕的生活,甚至令黑爾可以出賣勞動力為貝比贖回自由身。

長期被奴役后突然獲得自由,貝比被這種突如其來的自由震撼了。獲得自由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掉自己的名字。對于她來說,這是自由意識的實際象征。不僅自己擁有自由的意識,她還想要將這種意識傳遞給社區的其他人。她成為一個不入教的傳道師。她在“林間空地”布道文學藝術論文,號召黑人熱愛自己,熱愛自己的身體。

然而,親眼目睹社區人的背叛與嫉妒,看著賽絲被迫殺死自己的女兒被警察帶走而她卻束手無策,貝比心中剛建立起的信念徹底崩潰。最終她選擇封閉自己,玩味無法對她造成任何傷害的色彩打發時間。終其死去,貝比也沒能擺脫心中的恨意,找回迷失的自我。

西克索從未笑過,唯一一次大笑,卻是在死亡之時;貝比·薩格絲擁有自由與自我信念的權利,卻被推進虛幻的色彩世界,含恨而終。對西克索和貝比而言,死亡不是結束而是解脫,是新的開始,但就是這樣不正常的死亡,現實而悲哀,傳承了布魯斯哀傷的風格。

三 爵士樂的開放

1.開放的結局

小說最后一字雖已完結,但情節卻似乎沒有完結。作者留給讀者一個全然開放的結局, 一個想象的空間:寵兒是否真的是塞絲的女兒;黑爾是否真的死去;塞絲最后是生是死,與保羅的發展又是如何。

寵兒的到來和離去都充滿神秘感,她沒有交代她從何而來,只說她從水里來,她的脖子“周長不足一個茶碟”,她的名字和塞絲為死去女兒墓碑上刻的名字一模一樣。種種跡象顯示她就是塞絲的女兒。推斷是如此,但小說卻又暗示她好像只是一個逃跑的女奴。關于黑爾,我們只知道他瘋了,失蹤了,臉上涂滿牛油和酸酪,自己在嘴上勒著鐵嚼子。我們甚至難以確定他是怎么瘋的,是因為看到了自己的妻子被,還是因為意識到自己作為奴隸的悲哀。他是活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或是已孤獨的死去。

對塞絲和保羅·D,小說的最后一幕定格在貝比薩格斯的病床上,塞絲在等死,保羅·D努力勸說,希望她回到過去。保羅走出自己迷失的內心,編織著未來屬于他們的美夢。但最終塞絲是否從寵兒離開的痛苦和殺死女兒的悔恨中走出來,并與保羅幸福的生活,都仍是未知數。

小說雖已完結,故事仍可持續,讀者可以在反復閱讀中尋找想要的答案。開放的結局,不同的讀者心中自有不同的詮釋。這就是爵士樂開放自由的體現。

2.最后的解放

貝比·薩格斯,塞絲,丹芙是美國黑人女性在認識自我,尋求自我,塑造自我旅程上的三代標志性形象。貝比開始產生自我意識,并期望通過傳教的形式向其他黑人傳遞這一想法,但最終卻在深受打擊后崩潰文學藝術論文,預示了第一代黑人女性尋求自我意識的失敗。

塞絲是個極富自尊的黑人女性。這或許可成為推動她尋求自我意識的內在特質。殺死寵兒后,她一直活在悔恨痛苦中,當寵兒到來之后,塞絲將已蠢蠢欲動的自我意識建立在寵兒身上。這是種危險的行為--自我意識怎能建立在她人身上。因此,當寵兒消失后,她好不容易才剛建立起的自我意識消失殆盡,第二代黑人女性自我意識的尋求也以失敗告終。

丹芙從未受過奴隸制的摧殘,雖然孤獨的環境造壓抑了她對自我意識的認知。但長期的寂寞鍛造了這個孤獨小姑娘勇敢堅強的內在。因此,為了保護母親,她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在尋求幫助的過程中,她的自我意識逐步累積。成功趕走寵兒,保護了母親,她甚至還將去念大學,這昭示著第三代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識追求之路終于成功。

這種思想解放與開放的結局,體現了爵士樂自由開放的音樂特性。在成功地尋求自我意識變為可能之時,就是黑人女性甚至是整個黑人種族的民族意識得到解放之時。

爵士樂在非裔美國人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無可替代的。在深受爵士音樂特性的影響下,莫里森小說貫徹爵士樂發展三部曲的步調,從拉格泰姆掙扎矛盾性,到布魯斯的悲傷基調,直至爵士樂的自由曲風,在《寵兒》小說中處處有所體現。《寵兒》的思想內容與黑人爵士樂發展歷史的契合這一音樂特性,體現了莫里森對黑人傳統文化的熱愛,對黑人歷史的緬懷,也讓讀者體會黑人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莫里森正是通過爵士樂的特點,向族人呼吁熱愛自己文化的同時,弘揚自己的歷史文化的。

參考文獻:

[1]MUSIC - Mendi + Keith Obadike[DB/OL]./blacknetart.com/Morrison.html,

[2]呂西安·馬爾松.嚴璐,馮壽農譯.《爵士樂簡明史》[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5.4:33.

[3]艾琳·索森.袁華清譯.《美國黑人音樂史》[M]. 人民音樂出版社:北京,1983.3:420.

[4]騰金秋.《黑人女性主義批評視野中的<寵兒>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7.

篇9

關鍵詞:高校;中國音樂史;教學改革;探討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3-0014-02

中國音樂史課程是我國“中國音樂史”是我國高等教育音樂教學中的專業基礎課和必修課,是音樂專業理論課中重要的內容。同時在各大高校所有音樂方向的研究生考試中都是必考科目。可見中國音樂史這門課程在我國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教學目的是通過闡述我國音樂文化發展歷史,使學生把握中國音樂歷史發展的主要線索,掌握各個歷史時期音樂的主要特征,了解我國音樂發展史上重要的事件、音樂家、作品、理論,音樂與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關系等等。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音樂歷史的發展過程、發展規律,全面提高音樂素養,進而引導學生科學地評辨和研究音樂問題,并能將所學的歷史知識及方法應用于自己的專業學習,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音樂文化傳統。

多年來,中國音樂史一直采用傳統的理論課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的不足:如形式單一、教學媒體落后、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等,這些因素已經妨礙了學生在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的方面接受音樂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教學目的中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始終沒有得到良好的發揮。本文通過幾點思考以及教學方法的嘗試,就如何創新改革中國音樂史的教學模式,以期獲得較之傳統教學更好的教學效果,一些簡單的探討。

一、參考教材,更新知識

教材是供教學用的資料,狹義的教材即教科書(通常稱“課本”),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廣義的教材指課堂內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比如課本、練習冊、故事書、計算機網絡上使用的學習材料或教師自己編寫、設計的材料。凡是有利于學習者增長知識或發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稱之為教材。

目前,各高校在中國音樂史教學中均有規定使用的教材,如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夏野《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年)、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第二次修訂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田可文《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人民音樂出版社與上海音樂出版社聯合出版,2007年)等音樂著作。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教材大多是狹義的教材,依照課本內容,強調歷史的真實性和不容更改的性質,很少填充和修改。然而,音樂史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它同樣具備著前進發展的特點。如某種新的研究結果證實了以往音樂問題的猜想,或是了以往舊有的結論;新的出土文物更新了教材中的時間界定,補充了以往音樂史的空白等等。因此,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以課本為主,但不拘泥于課本,博覽群書,拓寬知識面,在尊重歷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多方面完善、補充、更新音樂史知識。讓中國音樂史和人類發展史共同流動起來,成為一門“活動”的音樂理論課。

二、信息化運用打造“博物館式”教學

中國音樂史闡述的是過去的音樂,特別是中國古代音樂史,在學生認為,那是離自己很遠的事物,看不到、摸不著、聽不見,長期純理論性文本教學方式只能讓學生從教師的講述中去勾勒和想像,因此造成了大多數學生對學習中國音樂史興趣不濃,學習動機不足、知識記憶不深的現狀,如何針對當代青年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方式成為中國音樂史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21世紀是一個知識、信息、通信的時代,是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代。青少年學生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更易于接受迅速、直觀的知識信息。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是創新改革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的迫切需要。雖然近幾年,有些教師或多或少運用了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但是與其他快速發展的學科相比,達到信息化的程度還相距甚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時代音樂人才的培養。

試將音樂、圖形、文物等運用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將中國古代音樂史立體地再現在學生的眼前,使教學變得形象、直觀、立體和生動,就像把學生帶進中國音樂歷史博物館,將講授和參觀結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加了教學中知識的信息量,教學的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三、專題課教學方式

傳統的中國音樂史教學通常是按照歷史時期,從古至今地給學生講述音樂歷史的發展,基本上是一種縱向的知識延伸方式,這種方式對于幫助學生了解音樂發展脈絡,把握作品風格特點與社會背景的關系都具有非常有利的作用。但是,對于同一音樂現象或作品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影響等問題,則橫向聯系比較的教學方式更能夠幫助學生全面地把握音樂發展的規律,深入理解在歷史的演變中音樂是如何發展的。所以,在講述某些問題,如:中國樂律學的發展脈絡,中國古代音樂機構,中國古琴音樂,京劇的產生、發展和現狀等問題,我們可以采用專題課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明確音樂史實,梳理音樂發展脈絡,總結歷史規律,提高分析研究能力。

四、從學術論文到課堂教學

要將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被動轉變到主動,一改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由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論文,了解需要掌握的知識、目前學術界對該問題的各種觀點以及研究現狀等問題,然后將問題和收獲帶入課堂,有準備地進入教學階段,無疑也是一個可取的方式。學生在查閱、研讀相關論文的過程中,因為是經過親自動手檢索閱讀的,所以對知識點的印象會比由教師灌輸的更加深刻。而且,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超出課本的知識量,同時,學生查閱資料、分析對比、總結歸納等綜合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

例如:在課前,要求學生閱讀至少五篇關于先秦雅樂的學術論文,假設學生找到并認真閱讀以下4篇論文:1.李方元《周代宮廷雅樂面貌及其特征》載《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2,(2);2.何濤《論先秦俗樂、雅樂的音聲特征》載《江海學刊》2007,(2);3.任飛《無“商”的西周雅樂》載《中華文化畫報》2007,(6);4.張耀《雅樂含義及先周雅樂的表現形態》載《中國音樂》2006,(2)。那么,僅從這4篇論文中學生至少可以收獲到周代宮廷雅樂的形式、使用場合、音樂風格特點、先秦雅俗音樂的區別、先秦雅樂與當時政治的關系等問題。然后,學生可以將閱讀中的收獲和不理解的問題帶入課堂,和同學展開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這種方式不但完成了教學內容,而且對鍛煉學生主動深入地思考問題,追求真理的能力,較之傳統講述式的教學方式更加有效。

五、技能再現音樂,理論指導實踐

中國音樂作品是中國音樂史課程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歷史上的音樂作品是了解其所在音樂時期風格特征最直接的感知。特別是演奏、演唱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中國音樂史的過程中,可以將技能鍛煉和理論指導相結合。如在講到古代某個時期的作品時,請專業學生演唱或演奏,再由教師講解在當時歷史背景下樂曲的風貌,還可以播放原版的古樂音響,讓學生用理論結合音響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之后,重新演唱或演奏,與之前的效果進行對比,鼓勵學生逐漸完善演奏風格,提高演奏技巧。由此使中國音樂史教學目的中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得到良好的發揮。

六、課外教學

課外教學相對課堂教學來說有著很強的教育優勢,能夠創設一種特殊的文化環境來實現“環境育人”的功能,取得特殊的教學效果,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并逐步內化學生的素質,擴大學生的地理知識領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因此,教師應根據當地地理、民族和風俗的特點,積極開展中國音樂史課外教學。同時可以結合民間音樂采風的實踐活動,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 讓學生走到實實在在的音樂生活和音樂土壤中去。如學習當地的民間歌曲、民族舞蹈、民族器樂,參觀音樂歷史博物館和優秀的音樂文化歷史遺存,訪談著名表演藝術家、音樂教育家等。此種教學模式,豐富了中國音樂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主動了解本地的音樂文化發展和所取得的成績,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愛家鄉和學習、探究本土音樂文化的熱情。

篇10

摘 要:聲樂是我們情感傳流露、傳達內心聲音的獨特表現形式,聲樂演唱與情感的表現密不可分。在聲樂演唱中,情感是聲樂的“靈魂魅力”,是聲樂的感染力所在,也是歌唱者心語的表露。本文在描述聲樂與情感兩者的聯系的前提下,探究在聲樂演唱中如何進一步地表達聲樂者的情感,做到相映得彰。

關鍵詞:聲樂;演唱;情感

聲樂演唱具有獨特的演唱魅力,不僅僅是通過富有感染力的歌聲來表達,更是通過富有震撼力的語言來傳達歌唱者內心的情感,所以,作為聲樂演唱,必須包含和傳達音樂中的情感內涵。歌唱者的演唱,是個理解的過程,是個獲得的過程,更是個表達情感的過程,所以作為演唱者想要感染觀眾,那么必須讓自己的內心聲音和作品情感達到完美統一。

一、情感對于聲樂演唱的重要性

(一)情感概念

真正深入人心的聲樂演唱,除了具備過人的演唱功底之外,還得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聲樂演唱的靈魂———歌唱者的情感內涵。情感是反映客體和主體的聯系,是人類對客體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個人傾向。情感表現有包括兩方面;一是基本情緒的表現;二是精神特征的表現。情感是以一定的認識為基礎,它源于生活體驗,源于社會實踐。聲樂演唱的過程是演唱者表達深情實感的過程,是演唱者根據自己對作品的領悟,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演唱表現出來的。所以,演唱者要想達到深入身心,打動觀眾,必須能對生活有所領悟,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帶有感情地去演唱,真正達到“人曲合一”的地步。

(二)情感表現是聲樂演唱的靈魂

每個聲樂演唱都有自己的情感表現,它是指演唱者對音樂作品和情感內涵進行詮釋和表達的狀態。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情感是重中之重,是聲樂演唱的“靈魂魅力”。演唱者想要先聲奪人必須得情感“先行”才能深深地打動觀眾的內心。聲樂演唱不同于一般的藝術形式,它是音樂和演唱的完美統一,是演唱者內心深處情感的流露,具有強大的情感沖擊,給觀眾帶來心靈上的沖擊,更容易深入人心,感人肺腑,令人流連忘返。 所以,聲樂演唱是情感表達的特殊形式,情感表現是聲樂演唱的靈魂。聲樂演唱要表達演唱者的情感,就是“以聲傳情”、寓情于聲。然而,一些演唱者忽視了情感表現,一昧追求歌唱技巧的提升,這是萬萬不可取的錯誤做法。實際上,在演唱中,聲音只是情感表現的載體,打動觀眾的不是優美動聽的聲音,而是演唱者傳達的情感魅力。 在演唱中,演唱者的情緒尤為重要,它能夠深深地打動觀眾并深入人心,正是演唱者帶著符合音樂內容的情緒去演唱的結果,讓觀眾在不同的時刻有不同的感受。演唱者要想打動觀眾的內心,必須正確地詮釋音樂作品,把握作品的情感變化,在適宜的時機表現出來,激發觀眾自身的情感,聲樂演唱要達到完美的地步,不僅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更在于細膩的情感表現。

二、如何在聲樂演唱中做到聲情并茂

(一)掌握作品的背景內容

1明確作品的時代背景。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所以每一部聲樂作品都與自身的時代背景密切聯系,就是說它體現了某個歷史時期的改變和局勢。演唱者要想真正地理解作品,必須了解作品在哪種環境中創作的。作曲者在不同的作品中賦予不同的情感,如喜悅、痛苦、難過、稱贊、想念等情感,即使是同樣的感情基調的幾個作品,演唱者憑據什么來準確地區分其中蘊含的感情呢?這就需要演唱者通過各種方式,例如查閱文獻資料、上網查詢等方式分析和比較作品的時代背景。而演唱者要想在適宜的時刻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必須對作品的時代背景、音樂要素了如指掌。

2研究作品的深刻內涵。聲樂演唱和一般的藝術形式不同,因為它有自己的歌詞,還要通過人的聲音對其進行詮釋。歌詞是聲樂演唱特有的,是經過藝術處理的通俗語言。歌詞是優美生動的語言,與重音、輕音、節拍、節奏等音樂因素一起組成了音樂語言。歌詞是作品情感傳達的根據,詮釋歌詞就是通過演唱者的演唱來進行的,所以演唱者必須反復推敲、琢磨歌詞內在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演唱技術,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讓自身與音樂融為一體,渾然天成。演唱者要使演唱有更好的感染力與震撼力,必須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歌曲中。

(二)提高聲音技巧的訓練

1吐字與情感表現。良好的吐字方法有助于作品情感的表達。其中,吐字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例如噴口吐字法、報音吐字法、切分吐字法等。在演唱時,歌唱者要想更好地表達音樂的形象,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吐字方法。

2氣息與情感表現。在演唱中,演唱者的呼吸控制在情感的表達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在歌唱一首歌曲中應該合理控制呼吸點,從而讓歌曲更有震撼力。另外,要控制氣息連貫還得掌握演唱的速度。演唱者只有仔細地理解歌詞內涵,合理把握作品的速度、節奏,合理調整呼吸,才能正確把握歌曲的演唱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