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樂院系與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研究
時間:2022-11-01 11:25:08
導語:高校音樂院系與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地方高校音樂院系作為培養富有地方特色音樂人才的機構,在傳承和發展地方民間音樂文化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地方高校音樂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音樂教育資源和教學、科研等中的優勢,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引領地方音樂文化發展。
關鍵詞:地方音樂;傳承;現狀
地方音樂,或稱之為地方民間音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部分,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能夠真實反映當地的民風民俗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藝術價值。地方高校音樂院系作為培養富有地方特色音樂人才的機構,在傳承和發展地方民間音樂文化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地方高校音樂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音樂教育資源和教學、科研等中的優勢,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引領地方音樂文化發展。同時,地方音樂文化也對音樂院系自身促進教學和科學研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擴大其在本地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現實意義。
一、高校音樂院系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發展中的現狀調查
根據教育部官方網站公布的2015年全國高校名單,湖北省共有高校123所,其中絕大部分為地方高校,這些地方院校中開設有音樂院系的學校有十多所,筆者選取了三峽大學、黃岡師范學院和湖北文理學院3所比較有代表性的地方高校,對其音樂院系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發展中的現狀進行了詳細調查,結果如下:(一)三峽大學藝術學院。三峽大學地處宜昌,其藝術學院成立于2000年9月。學院下設音樂系、舞蹈系、美術系、設計系、基礎與理論課部等5個系(部),1個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巴楚藝術發展研究中心。宜昌是楚文化的搖籃,巴文化的發祥地,“巴楚文化”源遠流長。巴楚藝術作為巴楚文化的分支,藝術品種繁多,音樂方面如土家族跳喪鼓、哭嫁歌、茅古斯、擺手舞、儺戲、打溜子、高腔山歌等。巴楚藝術研究中心扎根巴楚區域文化沃土,藝術學院以巴楚藝術研究中心為依托,將巴楚地方音樂運用在科學研究、音樂創作和舞臺表演等方面,產生了一批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的學術成果。這些學術成果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科學研究,一類是創作實踐。科學研究方面主要包括省部級以上科學研究項目、專著和學術論文。省部級以上科學研究項目多項,如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長陽南曲源流研究——兼論清朝初期政治統治制度對土家文化的影響》,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土家族歌師文化研究》、《土家族傳統音樂的遺傳基因與傳承保護研究》等三項,湖北省社科基金《楚樂美學思想研究》、《鄂西土家族儺戲傳承策略研究》兩項;學術論文如《長陽南曲的傳承方式芻議》、《論鄂西土家族儺戲藝術音樂文化的特征》、《土家族喪葬儀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調查資料解析》等多篇,以及地方音樂文化學術專著,如《三峽傳統民歌文化研究》、《狂歡的靈歌——土家族歌師文化》等。創作實踐方面有詩舞音畫《五十年,五千年》、《三峽•大學》,合唱歌曲《江河情懷》、《求索之歌》、《峽江放歌》等,以及綜合鄂西土家族具有典型代表的民歌“龍船調”,以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船工號子”、“撒葉兒嗬”這三種典型文化元素及樣態進行整合,并用舞蹈形式呈現的情景表演《武陵土家》。三峽大學藝術學院立足宜昌,重視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承,對當地音樂文化進行了大量研究,在科學研究和創作實踐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為其他地方音樂院校傳承、發展地方音樂文化樹立了榜樣,唯一缺憾的是沒有將這些研究成果運用到課堂教學和校本教材中,這樣使得地方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二)黃岡師范學院音樂與戲劇學院、黃梅戲學院。黃岡師范學院音樂與戲劇學院源于1972年創辦的黃岡師范文藝科。1993年成立音樂系,開辦音樂教育專業,該專業是湖北省同類院校中開辦最早的專業。1999年,黃岡師范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音樂系在辦學規模和辦學層次方面得到提升,2009年3月成立音樂學院,學院各項建設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黃岡師范學院音樂與戲劇學院扎根地方,凝練特色,在地方特色音樂文化傳承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學院建成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黃梅戲藝術研究中心,全院教師凝神聚氣,將研究方向都集中聚焦黃梅戲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截止目前,學院已獲批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新時期黃梅戲研究》1項,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新時期湖北黃梅戲研究》和《2018年非遺傳承人群黃梅戲演員培訓項目》等兩項;出版學術專著《湖北黃梅戲劇目研究》、《黃梅戲音樂研究》和《黃梅戲藝術論》等三部,有關黃梅戲研究學術論文多篇。除此之外,學院在創作實踐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如歌曲《天職》、《好大的大別山》,黃梅戲《昭君出塞》,與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共同打造的革命歷史題材大型紅色黃梅戲《大別山母親》,黃梅戲劇本《奴才大青天》、《兌現》、《請讓我做你的新娘》,集體創作《青春無悔》黃梅戲劇本,組織大型黃梅戲舞臺劇《霜天紅燭》劇本創作、創作演出音樂舞蹈史詩《紅色薪傳》等。與此同時,學院還成立了黃梅戲工作坊,開設了《黃梅戲演唱與欣賞》課程,將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教學,有利于黃梅戲在大學生中的傳承和發展。作為綜合師范院校中的二級學院,音樂與戲劇學院在挖掘地方音樂潛力,凝練地方音樂文化研究方向方面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以地方特有劇種——黃梅戲為研究對象,凝練出三個研究方向:黃梅戲聲腔及其發展研究、黃梅戲表演研究、黃梅戲劇目及起源研究。學院以院領導帶頭,帶領一批學術骨干,同時聘請省內外黃梅戲研究專家和表演藝術家,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對黃梅戲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將黃梅戲研究成果運用在了教學當中,這在其他很多地方高校中也是少有的,為同類院校傳承地方音樂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三)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前身是始建于1992年的襄樊教育學院藝術系,2000年開始招收第一屆音樂學專業本科生,2001年音樂系成立,2009年院系調整,成立音樂學院,2018年1月更名為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學院現有音樂學(教師教育)、音樂表演、舞蹈表演三個專業系。學院地處襄陽,歷史文化厚重,荊楚文化、漢水文化和三國文化在這里交匯。學院建有市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漢水樂府,下設“漢水音樂研究”和“漢水流域音樂教育與發展研究”兩個中心,學院教師積極參加地方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研究,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獲批省部級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兩項,發表相關論文多篇,如《襄陽谷城湖北越調考察》、《鄂北荊山民歌演唱技法之探討》、《荊山〈扛神〉“信仰”描述及其“音聲”分析》、《荊山“陽鑼鼓”藝術形態之探微》、《〈扛神〉與“荊楚歌樂”之蠡探》等,出版了地方音樂文化系列專著,如《荊山杠神》、《荊山楚韻音聲研究》、《荊山陽鑼鼓》、《荊山陰鑼鼓》以及《沮水巫音》等,參與創作大型原創先楚風情歌舞詩《荊山楚源》,其中由學院師生創編表演的歌舞《荊山楚源——鼓盆歌》獲文化部“群星獎”,此外,學院還將襄陽本土的一些民間音樂文化納入人才培養和日常教學的計劃中,開設了《襄陽本土音樂賞析》、《鄂西北民間音樂》等課程,同時邀請襄陽市藝術研究所研究人員為學生進行襄陽地方劇種的展演和講座,實現了將地方音樂教育資源和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雖然在地方特色音樂文化傳承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地方特色凝練不夠,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數量少,缺乏科研領軍人物,沒有形成核心研究團隊等等,因此,音樂與舞蹈學院要想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二、高校音樂院系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發展中的作用
(一)豐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文化內涵。由于歷史的原因,一直以來,我國大多數地方高校音樂院系在課程設置方面沿用專業音樂院校的課程模式,在傳統音樂教學中除了幾本通用教材之外,絕大部分音樂院系都沒有補充的地方音樂文化教材,這和地方高校音樂院系的不重視和不作為息息相關。這一現狀也嚴重影響到了我國的中小學音樂育、社會音樂教育乃至整個社會。這也導致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我國的民族音樂只有這么有限的幾種。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前流行于農耕社會的民間音樂漸漸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與此同時,這些得不到社會教育部門如地方高校重視的地方音樂文化,正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命運,也使得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日趨縮小。因此,地方高校音樂院系,要根據自身所處的地區,以歷史的責任感和“搶救保護”的態度對當地的民間音樂文化進行收集、整理,并結合自身教學需要,將其融入各自的教學體系中,這將極大的豐富地方高校專業音樂教育中的傳統音樂文化內涵。(二)提升地方高校音樂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地方高校音樂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對本地區民間音樂文化加以傳承和開發。在教學方面,地方高校音樂教師可以將地方民間音樂文化作為課程素材運用在音樂教學中,同時,音樂院系可以把地方音樂文化納入人才培養和日常教學的計劃中,將課堂平臺和教育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在科研方面,地方高校通過設立地方音樂文化研究中心,把本土民間音樂文化納入地方高校的特色專業申報、課題申報以及教師論文寫作等科研工作中。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地方高校音樂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素質人才,而且還能夠對地方音樂文化加以有效傳承和保護,真正實現地方高校服務社會以及特色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三)增強學生從事地方音樂文化實踐的能力。地方高校音樂院系與地方各級文化館站在人員關系和音樂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而這種優勢對順利開展學生音樂文化實踐具有重要的價值。學生通過音樂院系組織的各種音樂文化實踐活動如地方音樂采風、地方音樂見習,邀請民間藝人進校園等,能夠親身體驗地方音樂文化的魅力,從而加深對地方音樂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從事地方音樂文化實踐的能力。
三、結語
通過對湖北省三所地方高校音樂院系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現狀的調查,可以得知地方高校在促進地方音樂文化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地方高校音樂院系通過科學研究、音樂創作、舞臺表演以及校本課程等形式,對當地音樂文化進行發掘、整理,使得這些地方音樂為更多的人所了解;將地方音樂元素用新的創作手法和表演形式搬上舞臺,可以使更多的年輕人接受,傳承更有效;同時,將地方音樂文化編寫進教材,真正實現謝嘉幸教授所希望的“讓所有學生都會唱自己家鄉的歌”,實現地方高校音樂院系和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田詠媛.師范院校開設地方音樂特色專業的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2]姚三軍.地方院校音樂專業教育中的鄉土音樂文化傳承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5.
[3]楊傳中.地方民間音樂在高校教學中的傳承—以安徽四所高校為點的調查[D].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1.
作者:王博 單位:湖北文理學院
- 上一篇:文化自信下聲樂作品教學優化研究
- 下一篇:淺談民族聲樂的文化定位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