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唱歌課教學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21 09:45: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音樂唱歌課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展望整個中國大多數地區的小學生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僵化幾乎只是小學生的機械化的唱歌課,使得整個的音樂教學的效果極其低下。在音樂教學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其實是“審美”,提升少年兒童的審美能力,賦予他們尋找美好事物的眼睛,這才是我們音樂教學必須要達到的目標。雖然,唱歌是學習音樂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更不要說現在小學生音樂課上的唱歌早已失去它應有的靈魂。為了追尋我們已經失去的教學靈魂,我們的小學生音樂課堂中的唱歌教學方法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以真正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為目標,端正了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我們要做出改變的第一步。下面本文將針對此問題作出一一論述。
一、唱歌教學在整個音樂教學體系中的重要性
在兒童時期培養兒童歌唱是進行普及音樂教育的重要手段。兒童唱歌教學中有著豐富的學習內容,通過這種最自然的學習形式,可以使得兒童輕松地掌握音準、節奏、速度、藝術表現等。通過唱歌還可以使兒童感受曲調旋律的音樂美感,有益于日后對其他樂器的學習,這種方法產生的不僅僅是聲音,而是真正的音樂。唱歌就像是一把打開音樂這個巨大寶藏的鑰匙,擁有良好的唱歌技巧和能力,對其在音樂領域進行深造和掌握相關的樂器是一個巨大的助力。有利于我們人才培養從小學階段就能夠得到身心和智力全面可持續的發展。
歌唱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加強審美感受能力、提高審美素養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它也是我們音樂學習中的一個很好的助手,為以后進一步提升音樂方面的能力有著極大的作用。
二、結合蘇少版教材探索音樂課堂上的唱歌教學方法
針對唱歌教學的自身特點,結合一些較為成功的實踐經驗,本文對唱歌教學的方法和相應的模式進行了較有針對性的探索。下面我們將從審美感受能力、課堂的具體操作步驟、學生的活學活用以及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四個方面展開本文針對唱歌教學方法的整體論述。
1.以審美感受能力為教學核心
教師在唱歌教學上應力求從學生的審美心理及特征出發,達到讓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目的。我們可以通過一首歌的教授,引導學生通過歌曲的歌詞感悟歌曲中所蘊含的優美的意境,有利于學生更深層次理解歌曲。如三年級教材中《美麗的黃昏》是 一首歐美歌曲,歌曲描繪了夕陽西下和遠處教堂傳來鐘聲的美麗景象。只有理解整首歌曲所要表達的東西,才能提高學生對這首歌曲的演唱水平,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的唱歌能力,增加唱歌時的心理震撼力,使歌曲更有深度。
2.梳理唱歌教學中的具體教學步驟
我把唱歌教學的步驟具體劃分為:熟悉歌曲、分析歌曲、思考歌曲和表現歌曲四個主要步驟。我們只要按照這四個步驟,逐步充實,按部就班,就能提升唱歌教學的效率和效能。有利于整個唱歌教學的規范化和程序化,促進學生唱歌能力的提高。
3.提高學生唱歌方面的活學活用能力
這一層次的唱是教師指點學生把文本的精華內化、積累、沉淀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創新實踐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中多組織唱歌方面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使得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學習,提升整個唱歌教學活動中的效能,使得整個教學活動是可持續的。
4.朗讀教學法在唱歌教學中的應用
在朗誦狀態下唱歌,可以使得聲音更加自然,也容易使唱歌中的高中低三個音銜接得更加緊密。朗誦中加入感情,更容易增加歌曲的情感厚度和自身的立體感,更有震撼力。
音樂教學在整個小學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而音樂課堂上的唱歌教學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迎著素質教育的春風,作為音樂教學的前沿的實踐者必須做好新時期的唱歌教學方法的探索。以上就是本人針對此問題的幾點不夠成熟的看法,望對成熟有效的唱歌教學模式的建立有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h.談唱歌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 黃河之聲,2010(4).
[2]金麗麗.校園飛出嘹亮的歌:音樂課堂唱歌教學的幾點認識[J].美與時代(下),2010(12).
篇2
關鍵詞:音樂教育 問題 音樂教學方法 音樂教學思路
充分發揮音樂在開發學生潛能、激勵創造能力、提高精神追求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熏陶其文化氣質,具有難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實踐中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一、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培養學生的社會技能,二是培養學生的道德人格。音樂是人類文明發展中最早出現的文化形式,音樂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輔助、推動、點燃、熏陶的作用,應當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而目前音樂教學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課時少,音樂課成為一種點綴,可有可無,沒有長期的教學規劃,具有相當的盲目性、隨意性;二是教學方式方法比較單一,形式不夠靈活,缺乏對音樂內涵的認識,難以起到打動人心、激勵精神的作用;三是由于認識不足,加上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音樂教學的功能無從發揮,不少學生視音樂課為一種負擔,無從體會到音樂給予人的愉悅、興奮、寧靜、平和。針對這些問題,音樂教師應深刻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大意義,潛心鉆研,不斷推動音樂教學邁上新臺階,取得更大的實效。
二、創新音樂教學方法
創新是獲取教學優勢的重要源泉。針對目前技校學生音樂基礎較差的情況,教師應嘗試創新、改革教學方法,著力提高學生們對音樂的興趣。比如大多數學生追求潮流,樂于追星,喜好流行音樂,卻厭煩上音樂課,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識讀樂譜對他們來說有較大的難度,再加上枯燥繁瑣的音樂知識、沒有新意的歌曲,學生自然難以提起對音樂課的興趣。面對這種局面,筆者曾創新使用“唱歌綜合實踐與基礎課”的結構進行教學。
1.以歌唱為主的綜合課教學
在每節課中合理安排時間,突出重點,顧及全面。一般來說,可以這樣安排授課順序與時間:基礎樂理(聽音、樂理知識)20分鐘;歌曲分析與歌唱教學(選材、作品分析、歌唱發聲訓練及教唱歌曲)70分鐘。采取有講、有練、有問、有答的啟發式教學。例如,老師指導學生在聽音樂的同時視唱歌譜,堅持練習多次,學生的識譜能力會逐漸得到提高。但是對于較難理解的歌曲,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通過豐富多彩的課件對作品的背景、內容進行介紹,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風格特征、情緒變化等,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對樂曲的理解能力。這樣可以全面照顧,突出重點,豐富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鼓勵學生自由發揮
比如在學生學唱了《最炫民族風》這首歌曲之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筆者鼓勵同學課后自由分組,對歌曲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可單獨唱、小組唱、說唱、唱跳結合等)。首先,提出問題和要求:“同學們在創編過程中是如何理解歌曲的?請同學自由思考,并在表演后用簡練的語言闡述。”接著,由一組學生擔任評委,表演組各自分頭準備。然后,各組排序表演,學生組評委點評,老師指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歌曲內涵。最后,評選出最適合同學們的演唱形式,師生共同演唱歌曲。
三、改革音樂教學思路
1.要敢于突破常規的教學思路
在音樂教學中要打破常規的教學方式,圍繞學生的興趣點采取多種方式,感受新的教學形式產生的效果,找到最合適的教學方式。
2.要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教學中,注重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學生從多角度理解歌曲。學生是有很大的潛能的,只要能通過正確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肯定會大有改觀。
3.要鼓勵學生創新
創新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要求教師盡量做到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要讓學生意識到任何人都有潛力,允許學生按自己的理解去認識音樂,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二是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力,沒有想象力是不可能發現音樂的本質的。因此,教師對學生別樣的聲音不能潑冷水,而應多給學生提供機會,使學生有所創新。三是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在學習中之所以會出現“我不喜歡”“我不能”等情況,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對學習音樂喪失了信心。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獲得成功、看到希望,從而讓他們爆發出巨大的音樂熱情。
篇3
【關鍵詞】如何上好;音樂課程
貧困山區由于大部分學校音樂課都由語文、數學課教師兼帶,學生學習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質量沒有保障。那么,如何按照國家課程設置要求和《課標》要求,上好音樂課,本人有以下幾點感受和大家共享。
1、學校要為教師搭建平臺,提供機會。
涇源縣地處寧夏最南端,教師隊伍整體數量不足。音樂教師專職、專業少,兼職、不專業的多,教師隊伍不穩定,能力普遍較弱,質量沒有保障。雖然教育局每年都在招聘特崗教師,但由于受招聘人數的限制,音樂教師招的很少。為了保障音樂教學的質量,學校要為教師提供機會、向校內有音樂愛好、特長的教師開放功能室、音樂、舞蹈教室,讓他們利用閑暇時間學唱歌曲,學彈電子琴,學做律動……將那些閑置的音樂器材充分利用起來,培訓兼職教師的基本功,提升教師業務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要注重課標研讀和教材分析
學習課標、研究教材是上好課的關鍵。它直接決定了一節課教學目標制定和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如:《木瓜恰恰恰》,這是一首內容生活化,充滿印尼風情的叫賣題材民歌。非常適合小學生進行演唱和創編活動。歌中有介紹水果品種的贊美吆喝聲,獨具浪漫色彩、瀟灑風趣,情緒歡快喜悅。如果教師不能很好的研讀《課標》,分析教材,對剛接觸“叫賣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學習弱起小節和切分音節奏還是有困難的,課堂的重、難點解決不了,直接會影響到歌曲的學習和演唱,影響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認真學習課標,研究教材,從整體上了解教材知識體系,把握教材設計意圖,根據學科特點開發使用教材,確定教學重難點、任務和步驟,圍繞《課標》要求和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審美能力有針對性、目的性的進行教學。
3、要注重發聲練習
課前的發聲訓練和解讀課標,研究教材在音樂課教學中處于同等位置,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因為唱歌是以人的發聲器官為樂器進行的。兒童期的發聲器官正處于發育階段,只有進行正確的訓練和引導,學生的嗓音才能打開,聲音才能不受阻礙的發出來,歌曲才能唱好,能力才會提高。因此,教師在每節課上課前,必須要用1―3分鐘的時間對學生進行發聲練習。一是可以起到保護嗓子,把握音準的作用。二是《音樂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了解變聲期嗓音的知識,初步懂得嗓音保護方法,在唱會歌、唱好歌,會唱歌的同時,讓學生自然的歌唱”。根據這個要求,教師在音樂課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發音練習和唱歌技巧,要讓他們用柔和、自然的嗓音去唱歌,在聽準音的同時,吐字要清晰,要把保護學生的嗓音,培養學生的樂感與聽力放在首位。
4、要注重“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
教學是一種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中,這種活動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美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的體驗與感悟音樂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發揮好自己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如:《小動物回家》一課,老師要抓住學生模仿力強并喜歡和善于模仿的特點,通過琴聲、范唱讓學生感受各種動物的叫聲,模擬動物走路的快慢節奏。通過聽錄音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情感。通過反復聽,掌握不同的演唱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歌曲。在教學過程中要使用兒童化、趣味性的語言,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興趣入手,營造輕松、活潑的氛圍。在學生需要幫助、指導時,教師可以及時參與到學生中引導他們學習,留給他們自由研究、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在動腦思考、動手模仿、張口唱歌、小組討論中展示自我,在參與學習活動中領悟:自己不僅是課堂的主體,還是學習的主人。
5、要注重課堂的示范性與指導性
音樂課程是專業技術性較強的課程之一,沒有一定的基本功是很難上好音樂課的。在課堂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面對不同年齡段、能力參差不齊的學生,規范準確的范唱,對學生學唱歌曲,掌握歌唱要領和基本技巧,提高學習質量至關重要。如:《大鐘和小鐘》中,教師可以用大鼓、小鼓、電子琴、聽錄音等方式讓學生通過對比法,聽辨法感受《大鐘和小鐘》的旋律、節奏、速度、情緒。利用范唱提示學生,小鐘的聲音清脆,輕快。大鐘的聲音低沉,穩重,要唱好大鐘的聲音,關鍵要唱好休止符。這樣不僅使學生在教師的演奏、范唱中了解了學習內容,在聆聽中掌握了學習要領與技巧,獲得了正確的歌唱方法。而且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培養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6、要通過情景創設,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主動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利用圖片、聲音、游戲等手段進行情景創設,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通過情景創設讓學生在歡快愉悅、輕松自然、積極主動的參與過程中,無拘無束的學習知識,掌握方法,發展能力。教師還要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美的情景中感受音樂,并且要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狀態及活動的有效性,注重學習過程與方法、倡導合作學習與探究式學習、構建相互交流、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
7、要通過評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成就感
篇4
關鍵詞 高中音樂 欣賞課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高中階段的文化學習是很繁重的,不僅在學習上有壓力,在精神上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在學習之余,他們可以通過聽音樂來舒緩緊張的學習節奏,調節疲勞的神經,減少心理壓力。 因為聽音樂能使人愉快,心曠神怡,得到美的享受。 而且,科學證明當悅耳的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傳入大腦皮層以后,優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經系統,隨著感情的變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緒振奮,同時起到加強血液循環,增加內分泌,促進消化,解除疲勞的作用。高中音樂欣賞課開設的目的是開闊高中學生的文化藝術視野,提高藝術修養,陶冶情操,使之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促進其全面發展。本文主要論述高中音樂欣賞課存在的問題以期尋找到解決的辦法。
1音樂欣賞課的重要作用
音樂欣賞課是高中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高中生音樂興趣和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方式。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不僅能調節高中生的情緒,陶冶高中生的情操,還對高中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審美情趣等素質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輔助功能。音樂欣賞課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方面發揮著尤為突出的作用。
2高中音樂欣賞課存在的問題
2.1學校領導、音樂教師對音樂欣賞課的認識不夠充分
他們往往簡單的把音樂欣賞課的各個科目混淆一團,統一看作是“音樂課”,而在他們看來音樂課就是教學生唱歌,把音樂課等同于唱歌課這種觀念是受到了上個世紀初“學堂樂歌”的影響。這種觀點在國內民族音樂剛剛起步的“學堂樂歌”時期,是比較適合當時音樂教學的具體情況的。但是,隨著國內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們應該更新觀念,充分認識音樂本身的各個方面。
2.2師資力量不足,缺乏高中音樂欣賞課的專業教師
在大部分高中學校,很少有音樂欣賞專業教師擔任此項教學工作,基本由音樂教師兼任音樂欣賞課教學工作。從很大程度上講,其他音樂專業的教師兼帶音樂欣賞課在高中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是可行的。但是其教學效果不能得到很好保證,不能保證高中生學習效果和音樂欣賞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不能有效適應新時期高中音樂欣賞課教學的發展。
2.3教材滯后,教材的更新不夠及時
近幾年,雖然高中音樂欣賞課教材得到很大發展,但是依然存在教材短缺情況。很多還采用比較老的教材,更有甚者,有的老師完全靠他們在教學中的經驗編寫音樂欣賞課的教材,并進行授課,導致高中音樂欣賞課教學很難得到有效統一和規范。
3高中音樂欣賞課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3.1正確引導學生,轉變思想觀念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使學生積極活潑地發展。音樂雖然不是普通高中升學考試的科目,但音樂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國民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著名的文學大師雨果說過:“打開知識寶庫有三把鑰匙,即數學、文學、音符。”這也充分說明音樂對于人類探索自然、獲取新知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應特別注意以上內容的滲透,積極引導學生,使他們逐漸轉變“高中音樂欣賞課不重要”的觀念。
3.2因人而異,展開教學
面對不同的學生,音樂欣賞課也要因人而異。應針對教學對象的特點探索適應于其心理、生理及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如高中年級的學生,由于剛從初中進入高中,心理變化不大,但對新的環境和生活又充滿了好奇,而且屬于比較好動的年齡段,在安排課程內容時可以選擇一些有形象和有動感的作品,比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等。另外,由于高的學生還具有初中時期的幼稚心理特點,還可以適當的選擇如《天鵝湖》《動物狂歡節》等適合較小年齡層次欣賞的作品。
3.3鼓勵為主,為學生樹立上好音樂欣賞課的信心
高中音樂欣賞課的教材設置內容多為專業性較強的嚴肅音樂。而許多學生認為自己聽不懂嚴肅音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導課,以求學生解放思想,讓思維插上聯想的翅膀,勇于在音樂中大膽想象。注重多鼓勵,向學生說明音樂是每一個人的天賦,誰都能聽懂它,為學生消除“音樂欣賞課恐懼癥”。
4結語
音樂欣賞課是高中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其在高中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音樂作為一門聽覺的藝術,它不僅調節學生的情緒和學習的緊張節奏、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智力、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培養,有著其它課程不可替代的功能。
參考文獻
篇5
一、小學音樂教學方法靈活運用的重要性
音樂教學是一種手段,它能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新的發現,豐富情感生活;音樂也是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之一,可見音樂對小學生的重要性。因此,小學音樂教育也是一門重要的教學。它有助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優良品格,豐富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發揮,使學生得到全方面的發展。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
1.采用音樂情境教學法
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教學法,將一些比較抽象的音樂通過情境設計,讓學生能夠輕松地學會并掌握。比如《采蘑菇的小姑娘》這首歌曲,教師可以找四位同學進行角色分配,一個扮演小姑娘,三個扮演蘑菇,讓他們在歌曲的范唱中進行表演,將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學生掌握了歌曲旋律時,讓他們用歌詞跟著唱,學生自然就會很輕松地學會這首歌曲。
2.通過游戲進行音樂教學
篇6
關鍵詞:唱歌 理論
中圖分類號:I276.2
在小學音樂音樂課教學中,廣大音樂教師創造總結出各種各樣有關解決試唱難點問題的方法。但是,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不少教師把第一節音樂課的大部分時間用于教識譜,把本應該是生動活潑又有趣的藝術課變成了純粹的知識傳授課,技能訓練課。而且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都是這樣一個模式。教一首新歌,把曲譜試唱下來了,再填唱幾遍歌詞,這節課也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而且基本上堂堂課都是如此。所謂教改也無非是這個“識譜的過程有所不同”而已。“誰教的學生試唱能力強,速度快,誰的教學水準就高”似乎學生識譜能力的高低成就了評價音樂教師教學質量的“公平秤”。至于課堂教學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有利于提高少年兒童的審美能力,是否適應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則很少體現。
我們身邊有許多從來沒有學過識譜的兒童,青少年以至老人們能把錄音機里,電視里播放的歌曲,戲曲演唱的惟妙惟肖,基于這樣一個道理,發展兒童的聽力是音樂課程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個基本任務,聽是音樂體驗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樂譜只是音樂信息輸入的載體,還不是音樂本身。在兒童音樂教育的啟蒙階段,不應該把音樂教育目標重點放在識譜上。“進入”音樂殿堂的“金鑰匙”并不是識譜,當然,不能否認識譜是學習音樂的重要手段。但是,什么時候教,怎么教,教什么,不同條件與環境又是怎么教,這里面則包含著許多音樂教學的科學原理。音樂教學中內在的“美,情,趣”在單純的識譜教學中是難以體現出來的。機械地練習識譜,唱歌所學到的是死板的歌曲,它很難使人感受到多少音樂的美,也不會激發起人們的內在感情,至多只能學到一些試唱的技能。而唱歌的最終目的就是給人們以美的感受,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反應社會現實生活,而美的感受情感的表達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應主要讓孩子們通過聽,唱,奏,拍,跑,跳等大量的音樂實踐活動,在感受,理解音樂的過程中自然地逐漸熟悉樂譜。如教歌之前不是先識譜,而是將要學的歌曲放給孩子們聽,進行歌曲的“整體輸入”,經過幾遍這樣的聽,雖然歌曲還沒學,學生卻能輕聲跟著唱了,達到了“似曾相識”而還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狀態。心里學家稱之為“引起進一步探索的最佳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進行一下幾方面的教學活動。
1. 傾聽。音樂史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時間活動都依賴于聽覺。在每學一首新歌之前先多聽幾次錄音,要認真地聽,反復地聽,每聽一遍要求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遍可以要求聽出音樂的情緒,速度及內容。第二遍可以配之以拍手或者身體的動作,感受音樂的節拍,力度。第三遍就可以輕聲跟唱,然后抓住歌曲的中心內容進行簡短討論,已確立表現歌曲內容的情緒,速度。
2. 聽與欣賞。進行一個層次的聽,聽得更深入。在聆聽中感知,認識,理解音樂作品內涵,以引起共鳴,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道德,精神意識的熏陶,進入歌曲情境。由于新歌基本聽會,此時應通過角色扮演,想象歌曲所描繪的藝術情境,反復朗讀歌詞等手段,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和理解音樂,表達歌曲所抒發的思想感情,以加深學生對歌曲藝術形象的理解。
3. 聽與唱歌。在聽中隨唱,邊聽邊唱。歌曲可以幫助兒童對音樂中的旋律輪廓,節奏運用和樂句結構變得敏感。隨著兒童的聽和唱,知道他們意識到有關規律,節奏,結構等基本概念,使他們在耳邊邊聽邊唱的過程中發現音樂特征。
4. 聽與演奏。聽唱結合,用打擊樂器表現音樂。先用拍手,跺腳等容易掌握的動作對單音,節奏型,樂句等進行模仿。然后教師提供給學生建議的敲打行樂器,學生可以根據歌曲內容需要自行探索演奏一種節奏樂器。形成多層次效果。而且要求邊敲邊走,邊敲邊舞,既訓練了孩子的記憶力,又鍛煉了身體的協調性,同時培養了同學之間的協作精神。
5. 聽與律動。聽動結合,將身體作為樂器。兒童的身體反應,首先是大腦的運動,然后是細小的運動,最后將這些活動加以綜合,成為抽象的東西。兒童用動作做出對音樂的反應,不因是對音樂意識的反應,也可以是對時間,音色和結構意識的反應。
6. 聽與表演。進入角色,邊聽邊舞,將學歌曲邊上動作,將所欣賞的樂曲配上律動,有利于幫助兒童理解音樂的藝術形象和思想感情,充分發揮兒童好動的天性,讓他們在動中表現音樂美;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最后才進入學生“不愿接受”的樂譜知識學習。當然結合認識唱名,節奏來邊聽邊唱曲譜,這并不是獨立視唱知識,把要唱的歌詞用唱譜的形式唱出來。在學生基本掌握歌曲旋律后學唱曲譜,以便盡快建立唱名和音高的概念,再通過打節奏,讀唱名,唱背曲譜等方法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旋律印象與曲譜的有機聯系。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比較自然地建立起固定的音的高,低,長,短概念。視唱就會變得容易有趣多了。這樣,學生就會在音樂的海洋里“自覺自愿”地接受音樂知識與技能訓練。這種“先唱歌后識譜”的教學方法好像違反了“常規”,但他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是建立音高唱名觀念最自然的方法,又能面向全體學生施教,同時也為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藝術教育的審美功能,道德教育功能,益智功能的得到有效發揮。
總之,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中主動而自覺地要求學習音樂知識,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在優美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虛實識譜,自然地形成運用唱名表示音高的概念,比之強調有意識的心理活動更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而那種行政命令式的硬性式的教學方法只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只要我們充分利用音樂本身豐富的音響,色彩,深邃的意境所誘發出來的神奇魅力,揚音樂之長,改變那種音樂課即唱歌課的單一型教法,學生們一定會早日拿到走入音樂殿堂的“金鑰匙”。成為具有一定音樂知識技能,深層次的音樂審美能力,創造性的音樂表現力的新一代。
篇7
1、課題研究背景
新課程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形成有效的教學互動,才能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音樂新課程倡導“以審美為核心”,其中反映了“以人為本”教育思想,是以直接關注“人”的發展為根本目標的,因此,音樂課教學中教師應把握新課程理念,把握課堂教學規律,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心智潛能,使其健康成長。“主動體驗”音樂教學模式就是在這一教育教學目標的前提下進行構建和實施的。
2、模式的具體操作過程主要包括四個環節:創設情境—聆聽感悟—表現創造—拓展延伸。
模式的研究,主要以音樂課堂教學為載體,通過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得音樂教學呈現出循序漸進的過程,力求實現音樂課堂教學中:以興趣出發,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渴望,進而引導學生感受領悟,保持探索音樂學習領域的持久的學習興趣,開發心智潛能。
3、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課題實驗目標的研究共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XX年.7-2010.8(目標: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形成課題模式進行實驗)
第二階段:2010.9-2010.7(目標:在實踐中總結得失,進一步落實課題目標)
4、課題研究對象:七年級學生,總計400人
5、課題研究的方法:主要采取行動研究法
二、實際效果:
從學生方面說:
1、學生學習的狀態變“被動”為“主動”,樂于主動傾聽和學習音樂。
創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的教學方式突出體現了其教學優越性:在短時間內及時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如在講授廣東音樂之前,教師圍繞授課內容,利用多媒體呈現出與內容相關連的視頻:播放中央民族樂團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實況演出,視覺與聽覺的沖擊頓時為學生帶來美的享受,激發起學生學習了解傾聽廣東音樂的愿望,使得學生的課堂學習主動性增強。
2、學生學習的方法變“膚淺”為“深入”,樂于主動深入體驗音樂。
音樂藝術,是一門聽覺藝術。聆聽音樂的感受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初聽樂曲(或歌曲),學生往往憑借直覺印象及個人喜好來評價其好聽或是不好聽,速度快或者慢,情緒是憂傷或是喜悅,而很難另有說法,或者是感到無從說起。然而,教材中每一部音樂作品的選編都有其典型性特征,能夠深入體驗這些作品,正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在充分聆聽并把握音樂作品的基礎上,才能恰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體驗音樂細節的微妙之處,如:
民樂合奏曲《江南好》開始部分教師設計問題提問:“你聽到了哪些聲音?這些聲音是由哪些樂器模擬演奏的?它們分別是用什么樣的演奏方式來表現的?”由于這些問題的設計,教師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關注到樂器音色、其演奏技法及整體的聽覺印象,進而通過速度、節奏特點來體驗音樂語言的表述方式;第二部分在分析音樂速度逐漸加快,力度逐步增強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驗到音樂情緒及色彩的變化、感受揚琴音色的變化,進而了解其豐富的演奏技法。
又如:在介紹吹打樂《龍騰虎躍》一課中,教師精心選取不同鼓聲的片段欣賞,從其音色對比,敲擊方式,及配器的層次上引導學生感受激越熱烈的氣氛。教師在某一樂段中關于鼓的描述是這樣的:各種鼓敲擊鼓沿兒的演奏以及竹板有規律的聲音,形成了一段富有個性的音響背景,同時更加突出了大鼓雄渾粗獷深沉激越的聲音。嫻熟的排鼓演奏聲音清脆悅耳,節奏鮮明輕快,華麗流暢的鼓點一氣呵成,呈現出一段色彩絢麗的聽覺效果,加之人聲應和更是錦上添花,增添了喜悅的情緒。各類鼓聲完美融合、交織錯落,使得此樂段的演奏聲部清晰,張弛有度、層次分明。因此,教師只有在充分聆聽并有所感悟后,才可能精心選取到特色片段進行欣賞并設計出有效問題,從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其次,教師感性的語言描述將會引導學生發展樂思,發揮想象力創造力主動欣賞,深入地體驗和感悟音樂。
3、學生學習的效果變“膽怯”為“自信”,樂于主動參與合作表現音樂,對音樂學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自信,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在課堂提問及練習中,教師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將會增添學生學習的信心。教學中面對學生唱歌跑調現象(見教學敘事《讓飛揚的歌聲伴隨心靈成長》中案例),積極引導和鼓勵,最終學生樹立起了學習音樂的信心,沒有因為“跑調”現象而對音樂課望而生畏。
4、對教師而言:因為教學方式的改變,引起學生學習狀態的改變及課堂學習效果的改變,由此反過來促進教師反省自身,充實提高業務理論和專業技能,實現教師專業成長。
三、研究結論:
“主動體驗”音樂教學模式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體現了教師以人為本、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教學理念,模式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教學規律,以必要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鑒賞音樂的方法,激發學生對于音樂領域學習探索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并且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培養了合作探究意識,從而達到了高效低耗的課堂教學效果,確實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音樂鑒賞能力,開發了學生的心智潛能。 (1)
四、問題討論:
“主動體驗”音樂教學模式適用于音樂課不同課型(唱歌課或欣賞課)的研究和實踐,在教學中我更多偏重于音樂欣賞課教學的實驗研究。因為,隨著學生生理、心理的快速成長,七年級學生面臨著變聲期的不適應,自我意識的急劇增強,逐漸不愿意開口唱歌,因此,教學內容也應據學生實際情況而作相應調整。唱歌課課型不再成為音樂課的主要課型,而欣賞課則以其創作題材廣泛、體裁多樣、配器豐富、表現形式新穎多變等全新的視聽效果而越來越受到學生的認可。
篇8
一、語言藝術在音樂課堂的使用形式
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門藝術,課堂上所使用的語言教學是教學藝術的具體表現,教師對語言藝術的掌握程度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初中的音樂課堂也是如此。課堂上能夠使用的語言形式有多種,就初中音樂教學過程而言,音樂語言是主要的方式,教師的口頭表達也比較重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肢體語言也可以對教學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這一點在音樂課堂上體現得比較明顯,如用手勢打節奏或者利用柯達伊手勢講解曲譜等。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音樂課堂上普遍使用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手段,這種技術語言有比較豐富的表現形式,對音樂課堂的增效有比較明顯的作用。
二、以音樂語言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初中音樂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唱歌技巧,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音樂語言應該是音樂課的核心,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教師在音樂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采用合適的音樂語言,來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課改之后不少教師追求教學形式的革新,為了活躍氣氛將音樂課上成活動課的例子并不少見,卻忽視了通過音樂語言表達音樂魅力。
音樂語言是音樂課的特色,是音樂課教學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主旋律,一堂音樂課開始十分鐘之內不出現音樂元素,這節音樂課無疑就是失敗的音樂課。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音樂課堂使用音樂語言的形式有多種,如在課前播放優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音樂教室即感受到音樂的氣氛;上課前以音樂的形式完成師生的互相問候,增強課堂上的音樂氛圍;在欣賞和學唱的過程中,播放教材配套的音樂課件,使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節奏感悟。
三、借助口頭語言引導學生掌握唱歌技巧
音樂教學過程中用到口頭語言的地方也不在少數,課堂是音樂教師展示自己語言魅力的舞臺,音樂教師本身有音色訓練的基礎,在課堂上的口頭語言上更應該注意增強語言的表現力。音樂課中的口頭語言一般用來引導學生掌握唱歌技巧,教師的普通話要標準,音樂教師的口頭語言應該具有音樂特色,在日常的發聲訓練中可以借助發聲方法,對口頭語言的音量和音高進行練習,同時還要掌握語言的力度和節奏,根據不同的教學環節采用不同形式的口頭語言。
在學唱歌曲之前,教師要對歌曲的創作背景和變現內容進行介紹,這時的語言應該自然流暢,音量適中;在學生進行發聲練習以及視唱練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唱歌效果進行點評,這時應該語調柔和,注意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在講解發聲以及唱歌技巧中比較重要的部分時,則需要提高音量,放慢語速,使學生充分掌握唱歌過程的難點;音樂教師所采用的教學語言還應該準確,一般情況下教師在彈琴加領唱時,口頭語言的表達與自己心中所想會有差距,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進行充分地練習。
四、以肢體語言豐富音樂教學的內容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用到肢體語言的地方也比較多,教師在講解樂理知識時可以用肢體語言輔助表達,唱歌過程中的手勢和姿勢也可以表達出歌唱者的情感,肢體語言對課堂的輔助效果比較明顯。音樂本身是一種藝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表現音樂的美,因此教師的肢體語言應該注意美感,從表情到手勢都應該與音樂課堂的藝術氣氛相契合,教學過程中的體態和身段要表現出音樂的和諧和自然,既豐富了音樂教學的內容,也使學生對音樂美有了更直觀地感受。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有使用肢體語言的優勢,音樂的表現形式如聲調的高低,節奏的快慢等都可以用身體動作來表現,音樂是有自身的律動特點的,凡是律動都有其節奏,用肢體語言能夠比較有效地表達節奏的動態變化;音樂教學過程中使用柯達伊手勢,與學唱的旋律相配合有利于學生訓練音準,能改善音樂課的整體教學效果。
篇9
關鍵詞:職業學校;學前教育;音樂教學改革
音樂課程是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課程,對提升學生藝術素養、培養學生藝術審美、陶冶學生情操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現階段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發展實際沒有緊跟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發展步伐,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質量。為此,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一、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現狀
第一,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部分學生在上職業學校前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很多學生來自農村,來學校之前根本沒見過鋼琴。音樂課只是跟教師學唱過幾首歌,樂理知識一片空白。第二,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可以分為鋼琴、視唱、聲樂、樂理、合唱、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等幾部分。可是因為中職學生在校只有兩年或更短的時間,而且好多學校師資嚴重短缺,就出現了一個教師負責一個班所有音樂課程教學的情況,既不科學也不規范,教學效果更是可想而知。第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方向為幼兒園或早教中心。尤其是幼兒園,對學生音樂教學中兒歌彈唱、識譜、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要求還是非常高的。所以,學生在校只學習這么一點音樂教學中的皮毛,根本無法勝任幼兒園中的音樂課教學。
二、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改革方向
1.有的放矢的教學模式。學生入學之初,根據面試及個人意愿可分為美術方向或音樂方向的特長班。進入音樂特長班的學生,應該具備的第一點素質就是唱歌不能跑調。音樂特長班的課程可與普通學前教育班略有不同,適當增加音樂課及學生課下練琴的時間,而且在音樂教學中課程可以進行更加細致的劃分。有鋼琴特長的學生課下更多地去練習鋼琴、有聲樂特長的學生課下更多地去練習聲樂,教師有的放矢地教學,學生學起來一定會事半功倍。2.實行教考分離,鍛煉學生的膽量。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階段,一般情況就是一名音樂教師從入學之初一直把這個班帶到畢業。開始面對教師上課的時候還會有些緊張,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會和教師越來越熟悉。針對這種情況,就應該在期末考試的時候,讓學生單獨在舞臺上進行考試,現場抽題——彈琴、唱歌,所有音樂組的教師現場打分,真正實現教考分離。第一學期,學生們可能不適應,會特別緊張,但幾個學期下來學生的膽量一定會越練越大。3.分組教學,事半功倍。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每個班的學生都會達到40~50人,班容量很大,這就增加了教師開展音樂教學的難度。音樂教學不同于語文、英語等大班課的教學,更適合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方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分組教學的方法。教師指定知識和技能掌握較好的學生當這一小組的組長,指導監督小組成員練習鋼琴或聲樂,并把小組成員練習情況反映給教師,小組成員之間也可以相互討論學習,優勢互補。教師也可以根據組長反映的情況,合理安排接下來的教學工作。4.適當加入奧爾夫教學法。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屬于當今社會最有影響力的教育體系之一,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將舞蹈動作、肢體語言等多項綜合藝術形式融合為一體。對此,在學前教育的音樂教學中可采用游戲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即興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融合其他學科如美術,開啟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小結
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改革任重而道遠,希望通過音樂教學的改革,能為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提供服務。
作者:曹宗楠 謝春玉 單位:河北省承德技師學院
參考文獻:
[1]劉麗.淺談如何提高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學質量[J].遼寧師專學報,2003(6).
篇10
關鍵詞:唱游教學;小學音樂;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6-0062-02
小學音樂課唱游教學,作為一種新穎的、科學的教學方法,目前已經在全國各地迅速推廣。音樂作為人類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音樂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經之一,是實施德育教育的最好形式,是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師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培養學生的學習動力。在唱游教學過程中享受音樂、塑造人格、美化人生。
一、唱游教學的意義
唱游是小學低年級學習音樂的重要手段,從字義上可理解為“邊唱歌曲,邊做游戲的一種活動”,也叫音樂游戲。游戲是學前兒童的基本活動形式,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對兒童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游戲的種類很多,唱游是小學從感性入手,學習音樂的有效手段。因為唱游能使學生置身于音樂藝術之中,使他們在唱歌或音樂伴奏下,做律動和模仿動作、音樂游戲、歌表演、集體舞蹈等,進行審美感受的情緒體驗,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唱游也是寓音樂教育于游戲之中的,符合學齡前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和認識規律。小學低年級學生一般年齡在6~8歲,他們的心理發展處于學齡初期,雖然抽象思維的能力有了初步發展,但仍然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喜歡在唱歌中手舞足蹈,因此唱游是他們最喜歡并樂于接受的活動,是銜接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的極好形式。唱游具有較強的節奏感、韻律感,學生在唱游中,身體的各個部位處于優美的、韻律性的活動之中。在唱游中,采用節奏游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將音樂的節奏等融合在學生的肌肉活動之中,使他們通過肌肉的感覺,獲得審美的情緒體驗,從而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唱游是從低年級學生認識規律直觀、形象的特點出發,從感情入手,引導學生步入音樂殿堂的大門。唱游具有一定的情節,以及擬人化或模仿的表現手法,參與唱游的學生在生動、形象、有趣的音樂活動中,增強了游戲的主人翁感,學生在這種責任感的驅使下,會竭盡全力地抒發、表現自己的感情。經常參加這樣的活動,有助于學生音樂思維和個性的發展。唱游還能增強集體榮譽感,能促進、豐富學生的集體活動,學生在興趣的誘導下積極參與,促進了個性的發展。由于唱游活動既有音樂方面的要求,又有唱游的方法、規則的約束,學生在唱游時動作行止有節,進退有序,相互禮讓,相互尊重,增強了集體意識,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勤勞、善良、正直、勇敢的種子,培養他們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公物等優良品質。
二、唱游教學的基本特點
首先,唱游教學要適應低、幼兒童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生理特點。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差,經常要依靠直接刺激物,讓學生通過形象思維來認識事物。而音樂本身又是比較抽象的。在唱游教學中就是通過學生的聽、唱、跳、玩、畫等具體形象的活動,使音樂成為一種較為實在的東西,從而讓學生感受和體驗音樂。其次,唱游教學的形式內容是多種多樣的,也正好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不僅增強了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習興趣,也會使教學效果有顯著提高。其三,雖然表面看來唱游課是在唱唱玩玩中進行的,但其主要目的是學習,一切的手段、形式都是圍繞著“學習音樂”這個核心,如其中的唱歌就包括了聲樂的訓練、歌曲理解與表演等音樂素質的培養及相應的各種知識能力的學習和情感意志、行為習慣的培養等。
三、唱游教學的基本形式
1.唱游教學可分為情緒性游戲、情節性游戲、知識性游戲、創造性游戲。情緒性游戲包括節奏律動、音樂表演動作和集體舞等等,這一類游戲一般沒有特定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只是根據音樂的情緒做出一些相應的節奏動作來表示出對音樂的感受。情節性游戲往往有角色的分配,也有故事情節,一般稱它為歌表演。知識性的游戲是在進行的過程中借助一些媒介物的幫助完成某一個知識點的教學。創造性的游戲是要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各種音樂能力,更要培養學生在音樂中的創造力,啟發他們的創造思維,因為音樂本身也包含了許多抽象思維,通過唱游教學,學生可以發揮豐富的想象、聯想優勢,更好地感受、理解、表現音樂,使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2.啟發創新思維,提高創編能力,規范動作。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自偏動作,小學低年級同學對唱游課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對“游”更是情有獨鐘,這主要是因為唱游課適合孩子們“好動”的心理特點。在唱游課教學中如何去動,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他們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教師的啟發,在不加任何限制、任何約束的條件下自由動起來,根據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創編自己的動作。因此,在唱游教學中,我們大膽地放開學生,丟掉原來舊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們在音樂王國里,盡情享受自己創造的樂趣。適時指導,進一步規范動作。由于孩子們受年齡特征、認知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自己編造的動作各不相同,也不協調。教師應及時抓住時機,與孩子們進行討論,通過教師再三地加入動作進行編排,就可達到動作的完整與統一。因此,唱游課應大膽地把孩子放開,讓他們自己去大膽設計、創造、想象,設計創造出屬于孩子們的東西,給孩子們一片自由創造的天地。這樣教師再進行誘導逐步統一動作,這才是孩子們喜歡的唱游課。
四、唱游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改革教學方法,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度。整體性與層次性的結合,是指學生參與量越廣越好,因為人人都有權學習音樂,即使有的學生不太喜歡音樂不樂意做音樂游戲,教師也要積極啟發引導,鼓勵他們至少能參與這些活動。在全體參與的前提下,還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即照顧到層次性。教師通過各種手段,運用條件反射原理來調節學生的注意力,克服學生在參與活動時的若即若離的現象,自始至終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也只有著眼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才能使所有學生都平等地享受學習音樂的機會,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要使學生對音樂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首先要創設特定的情景,讓學生完全自然地、充滿了好奇心和參與欲地進入角色,浸泡在音樂的海洋中。學校盡量提供一個能讓學生在音樂情境中充分活動的、充滿音樂情趣的場所。改變傳統的單一的坐唱模式,采用多種形式來學唱、靜聽音樂等。如多變的隊形,全體方陣、圓形、馬蹄形,實心空心場地,個別或幾個人出列活動,成對組織,小組結合,隊組活動等等,在這些形式多變、豐富有趣的活動中,還要讓學生注意一些原則,如“禮讓”原則,愛護同學,講禮貌,所有活動中注意不要碰撞,無意碰撞要道歉,看到有學生被碰撞要攙扶起來等。“找空地”原則,在活動中要讓學生自找空地,這樣既能避免相互碰撞或擠在一起,又可以有充分的活動空間。運用暗示教學方法,即以手勢、眼神、短語和音樂訊號調控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教師可選用一系列的音樂短旋律作為調控學生上課行為的手段。聽到上行音階短樂句時學生起立,聽到下行音階短樂句時就全體坐下,聽到一段特定的輕快活潑的短旋律,學生就搬著自己的座椅,排成一個相應的隊形等等。這樣,既有效地調控了教學進程,又讓學生養成了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全過程由音樂貫穿始終,不失音樂課本色。
2.動靜結合,在培養能力的同時加強德育的滲透。樂者,心之動也(樂記?樂象篇)。就是說,音樂是內心活動的表現。唱游課教學如果忽視了學生們的心理因素,也不是一堂好的唱游課。通過學生們的思維活動,不僅培養他們動腦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在唱游課教學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天真稚嫩的孩子們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的心里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約束,自由想象。我們應該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多給孩子想象的空間,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思維活動加強德育滲透。音樂是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統一,每個音樂作品都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因此在唱游教學中,通過歌詞、樂曲的熏陶、感染,在潛移默化中,可以使學生受到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等思想教育。在唱游教學中,活動是過程,游戲是形式,愉悅是心態,音樂是中心,學習是目的。
通過上述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音樂律動作品與相應的形體動作組合教學,無疑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感受、理解、想象、創造和演繹的廣闊空間。真可謂見而有形、聽而有聲、聲而有物、物而有景、景而有情。學生在參與學習和表演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開發了潛力,豐富了情趣,培養了創新能力,對于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和個性的塑造無疑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真正體現主體與主導之間、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思維與創造,情感與情感之間的交流與碰撞,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原則,進而在唱游學習過程中,培養他們高尚品格,啟發創新思維,拉近教師與學生,書本與實踐的距離,從唱游學習中去發現美,認識美,感覺美,表現美,以美塑形。
參考文獻:
[1]韓麗.奧爾夫教學模式初探[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6).
[2]趙靜;劉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的人本主義思想[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
[3]楊立梅.歌唱能力的培養(下)――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探討之二[J].中國音樂教育,2011,(09).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音樂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