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案例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4 14:07: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小學德育案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案例

小學德育主題活動案例探討

一、以“學習傳統文化,經典誦讀弟子規,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活動案例

本系列活動涉及了對活動進行了整體的策劃和實施,是具有對小學德育主題活動系列的實施具有成功的借鑒作用,不僅提高了小學生在這種氛圍下所產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積極促進作用,讓更多的小學生完善自身的思想品德教育。此次案例著重把主題深入到活動當中去,把中華傳統文化深入到學生的思想當中,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構建和諧大愛社會,把“中國夢”在新一代的小學生身上蔓延開來,注重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有效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把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帶入學校結合新時代新背景的要求下,組織了各項活動,其中包括:校園廣播主題廣播稿件、國旗下演講、經典誦讀比賽、手抄報比賽、觀看視頻、讀書會、學習心得、懸掛主題標語等其他文體活動,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通過小學德育主題活動系列的開展,學生們互相激勵、互相學習,用實際行動實現了對小學德育主題活動的重要意義,展現了新時期下學生們奮勇拼搏學習的好形象,努力做祖國的棟梁之人,熱愛祖國傳統文化,敢于擔當歷史所賦予的責任。正如在海淀區某小學座談會上講到:“注重樹德育之人,組織開展了很多活動,大家都談到要加強德育工作,引導少年兒童從小就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來推動核心價值觀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通過主題活動案例的舉辦和實施是對上述書記所傳達的一種契合。這種活動案例在全國小學中也是比較多的,而且獲得的成效也是較為顯著的。

二、德育主題活動系列化對小學生的影響

德育教育如何進行建設,如何深入貫徹黨中央對新時期少年兒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把握方向樹立社會核心價值觀,如何增加少年兒童在小學階段的心理的健康成長,這些都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共同努力,特別是在校期間,學校所擔負的不僅僅向孩子輸入文化知識,更重要的培養健全的人格修養,培養具有責任感的少年,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智則國智,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所富有的歷史責任是毋庸置疑的,培養少年兒童就是建設未來的中國,這是每個老師的神圣使命和光榮任務,而在這個階段,教師承擔著積極引導小學生在德育方面的培養和建設,教師應該自身要以身作則,自身要成為小學生在德育方面學習成長的榜樣,教師要做表率作用,教師要嚴于律己,恪盡職守地把教學教德成為終身的追求方向,始終把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要讓學生學習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在學習中養成最求良好的思想品德。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認識會逐步加強,閱歷的豐富使他們更加認識和了解社會核心價值的體現,更加深入,更加徹底,更加明白德育在自身方面的重要影響及意義。而這個結果需要從小做起,從點滴做起,慢慢積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的短暫和飛逝更應該讓學生懂得時間的寶貴,懂得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加有意義的事情,不要妄之菲薄,不要隨波逐流,不要惡性攀比,要謙虛謹慎的向同學們學習,向榜樣學習,向有良好品格的人學習,要聽得見去忠言逆耳的話,要明白良藥苦口利于病的行為方式,知錯能改,在學習和實踐當中把握社會核心價值觀。雖然小學生自身認識的深度不夠,辨別能力還不強,但是只要在日常德育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增加這方面的普及教育,勢必會使得小學生在德育主題活動中漸漸領略到其中的意義,隨著年齡的增長,智慧的增加對于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會逐步加強。而針對學校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要培養良好思想品德的人才,要德才兼備,建設良好的學風、校風,根據不同少年兒童的特點和成長規律傳授美德,在每次舉辦的小學德育主題活動系列化中增加這種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和建設。

小學德育主題系列化案例的分析,重點培養新時代背景下少年兒童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樹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在德育主題活動中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熱愛互助,無私奉獻,團結友愛,堅強勇敢成為鑄造祖國的未來力量。

作者:徐可祥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東壩鎮教學輔導站

查看全文

小學班主任德育案例—“壞”孩子需要更多的愛和寬容

小學班主任德育案例—“壞“孩子需要更多的愛和寬容

2001年9月10日,一束手疊花擺在教室的講桌上,花下壓著一封信:

李老師:您好,

這是世紀的第一個教師節,祝您節日快樂。三年的時光匆匆流逝,升入張窩中學后,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我更加懷念小學的老師,尤其是您,我讓您費心了,請您保重身體。我將努力學習,抱答師恩。短短信,誠摯的話語帶著淳樸的心意。仿佛又把我帶回到三年前。

那是一個細雨的上午,華旭小學落成,招來了一批新生,正值新生領書,教室里熱鬧異常,四十五個五年級的新生,驚喜的睜大了眼睛——我把一本本新書傳發給孩子們,看著他們手撫著一本本新書真是愛不釋手。“同學們好!新課本是我們學習知識的工具,我們要珍惜它。回家以后,請爸爸、媽媽幫你們包上書皮,好不好?”

“咣”一聲,門外走進一個人來,同學們用詫異的目光盯著他,有的再小聲議論著什么,我一看,是一個留著小平頭,敞胸露懷的同學站在門口。我忙問:“你也是這班的同學吧,快進來!”他瞟了我一眼,抬腿向座位上走去這時我的目光被他走路的樣子鎖住了,呀,他的腿怎么一瘸一拐的!”不只我吃驚,在座的一部分同學也投來疑惑的目光。等他坐到位上進我連忙把多出來的那套書給他送了過去,他用左手接過書。回家把書皮包上好嗎?”我從來沒包過書皮”,他冷冷地說。

查看全文

小學德育工作道德兩難案例分析

[摘要]“道德兩難”案例教學具有道德推理的過程性、多種可能的想象性及激發思維的創新性等特點。面對“道德兩難”困境,學生產生思想困惑、糾結難以做出判斷和選擇時,教師通過對受教育者道德思維能力的預判、“道德兩難”問題的精心梳理、圍繞課堂充分討論等環節,促使學生建立理性認知,進而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因此,教師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探析“道德兩難”案例,有利于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道德原則和道德理論,對培養學生的實踐智慧和提升其道德判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案例教學;德育;意識覺醒

中小學德育應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讓學生正確認識人生價值,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德育教學方法應該注重多樣性原則,根據德育的任務、內容、對象的特點等因素綜合選擇。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提出了“道德兩難”法,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道德原則和道德理論。這類問題往往貼近實際生活,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智慧和提升其道德判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日常德育教學中運用“道德兩難”法,學生通過自我分析和討論可以有效促進思維發展,提升道德認知水平。

一、“道德兩難”的概述

“道德兩難”是指人們在不能同時兼顧的兩種道德規范或兩種道德價值的矛盾沖突情境中,被迫做出兩難的判斷與矛盾的內心抉擇。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由于種種顧慮,極易做出消極的反應。面對“道德兩難”困境,當事人最終做出選擇的同時極有可能面臨“道德綁架”的困境。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若想順利、有效地運用“道德兩難”法開展教育教學,就應注重從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出發,設定貼近現實生活的社會化場景甚至是引入真實的“道德兩難”案例,激發學生參與學習認知的積極性,并根據案例對學生進行角色分組,通過合作探討,引導學生自我總結,以幫助學生對現實生活中類似的“道德兩難”問題進行客觀的分析判斷,并最終做出理智的抉擇。

二、“道德兩難”案例的選擇和運用

查看全文

現代教育技術在德育教育中的應用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創新班級德育教學的模式

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小學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先進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德育教學的渠道和空間。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重視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提升小學德育工作的時效性,如通過網上交流的方式,老師可以從家長處了解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個別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老師在教學中開展一對一的交流引導,可以了解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解決。在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中,通過網絡交流,有利于小學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助于推動德育工作的持續發展。另外,在教學中,通過播放典型案例,可以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目前德育踐行問題是小學德育教學的薄弱環節,一部分的小學生缺少責任感,單純追求物質享受、貪圖安逸生活,團結協作的精神比較差。在教學中為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比較典型的案例,通過鮮活的事例,讓學生可以進行積極的反省,對自身的缺點進行改正,進而提升德育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創新學校德育教學的模式

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主要支撐的現代教育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德育教育的模式,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學校應當充分的發揮網絡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營造德育教學的良好氛圍。小學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努力營造比較好的網絡文化,多渠道的進行知識的傳播,同時要注重雙向的互動和交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網上的德育教學工作。小學德育的老師應當關注學生在網上所討論的一些內容,掌握小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有針對性地組織德育的教學活動。比如,很多小學生都有互相攀比的思想,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就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將簡單的德育灌輸轉變為交流提升,使得學生可以自己發現問題并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在具體的應用中,老師可以通過現代結束的優勢,創設符合小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形象,在教學中加強德育教育。另外,在少先隊活動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德育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使得學生深刻的了解目前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來。

三、結語

現代教育應用在小學德育的教學中,具有形象直觀、資源豐富和動態交互等一些優勢,因而受到了老師和學生的歡迎,目前已經廣泛的應用在了小學德育課程的教學中,并獲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說只要在德育教學中科學恰當的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但是在具體的應用中,老師也應該記住信息技術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工具,在應用中要堅持恰當、合理的原則,避免濫用。老師在應用現代技術開展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依據教育的內容和德育的目標進行精心的安排和設計,有效的發揮出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促進德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升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查看全文

基于學科德育的小學數學研究

摘要:在新時代的課程改革中,國家要求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同時加強品德教育。縱觀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生的可塑性最強。在小學學科教學中,合理運用德育元素,能夠兼顧提升小學生的品德素養與知識底蘊,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德育教學;案例賞析

數學是小學教育體系的主要學科之一,德育元素在數學教育中的滲透,會為學生帶來明顯的變化。要想加強德育在授課中對學生的教誨,數學教師要采用蘊含德育意義的趣味性教學,來引導小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針對小學生的德育塑造,嚴謹、獨立、禮貌等都是需要對學生加以培養的良好美德。本文以這三項美德為例,用豐富的教學案例具體闡述如何在小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美德

(一)審題時不要粗心大意。小學生嚴謹的美德要從審題中做起,很多小學生做題時審題馬虎,沒有仔細看清題干,錯誤理解解題的思路,這就不利于小學生嚴謹美德的培養[1]。例如,某道填空題:一根4米長、橫截面面積為5平方厘米的木棍,如果截成4段,表面積增加了多少?小學生如果審題馬虎,一看到截成4段就想當然地認為這是除法運算,導致最后的答案與題干問題天差地別。要想培養小學生嚴謹的美德,首先要讓學生養成細心的習慣。教師可從小學生的審題能力入手,改變小學生跳脫的答題弊病,在面對試題時,讓小學生能夠用沉穩的心態來處理。(二)養成驗算的習慣。很多小學生答題錯漏百出,這多由于他們沒有養成驗算的習慣。作業、考試對于小學生而言都是枯燥的任務,每當答完題后,小學生就相當于卸下了重擔,自然不肯再繼續驗算檢查來增加負擔。教師對此要循循善誘,并糾正小學生錯誤的答題觀念。小學生通過反思,理解了教師的苦心,就會養成驗算的良好習慣,然后以謹慎、周全的態度對待習題,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嚴謹的美德。(三)厘清數學概念。數學概念的學習需要抱有十分嚴謹的態度,小學生很容易弄混許多概念問題,如基數與序數、整除與除盡、除與除以等。這些概念需要數學教師保持良好的耐心,不厭其煩地重復其中的不同之處,讓小學生耳濡目染、牢記于心[2]。此外,數學教師應抱有嚴謹的態度,不要因某些口頭禪而讓小學生錯誤理解數學概念。譬如,有些教師常說加法、減法互為逆運算,其實并不嚴謹,因為減法的逆運算可以是加法,也可以是減法。教師要避免這些錯誤概念的講解,以免影響小學生嚴謹美德的形成。(四)教學案例賞析。主題:探討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系。道具:長方體教學用具、正方體教學用具。問題: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分別有什么特點?與正方體之間有什么區別?探究過程:小學生進行分組,共同合作,分別觀察長方體的面、棱、頂點;查清面、棱、頂點的數目,在小組內確認無誤后,向教師匯報;對比長方體上下、前后、左右各面及各棱的長度,從中尋找規律;以同樣的方式觀察正方體,尋找與長方體之間的聯系;得出結論,總結學習經驗。教學成果:學生通過仔細觀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全面總結長方體的特征,細致地與正方體進行對比,完成嚴謹美德的滲透教育。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的美德

查看全文

養成教育“可視化”技術思考

[摘要]“可視化”技術應用于養成教育管理,就是應用文字符號、圖形符號、影視技術等,讓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德育內容,吸引學生參與德育過程,通過德育評價提升工作效率。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應用“可視化”技術,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德育的熱情,使其在多樣化的活動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關鍵詞]養成教育;可視化;德育

信息化時代,學校德育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化抽象說教為具體、可操作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讓師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從而讓校園文化因德育而更具魅力。自2018年起,廈門市湖里區教師進修學校第二附屬小學(以下簡稱“我校”)開展了“‘可視化’技術在小學生行為養成管理中的探索與研究”課題實驗。實驗過程中,我校課題組通過“可視化”技術,用照片、視頻、文字等形式,呈現學生良好行為的榜樣,將傳統德育中的受教育主體學生轉變為參與教育的主體。富有童趣的情景再現有效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學生既是德育過程的參與者,也是德育過程的受教育者。

一、何為德育,“可視化”讓人明明白白

(一)德育從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做起。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習慣包括走好路的習慣、掃好地的習慣、做好操的習慣、上好課的習慣、讀好書的習慣、寫好字的習慣、玩好游戲的習慣、做好垃圾分類的習慣、誠實守信的習慣、文明休閑的習慣等。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就是德育。實踐表明,有效的學校德育管理是保障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必要條件。行為養成管理是指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及文明行為習慣等為出發點,建立富有生機和活力的教育管理機制,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促使學生從基礎小事抓起、從點滴做起,在堅守好習慣的過程中形成自動化的行為,從而內化為文明素養。當然,學生的行為養成管理不僅包括自我的德育感悟、行為控制、境界提升的管理,也包括外在力量的引領和約束管理。(二)“可視化”技術促進學校德育發展。“可視化”技術應用于學校德育過程,對于德育的形成、發展、積累以及德育文化的傳承有重要作用。“可視化”一詞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可看得見的、清楚的呈現”,也可以譯成“圖示化”,如計算機編程的可視化界面(VB、VC等)。“可視化”技術原指利用IT技術讓管理者有效掌握學校信息,實現管理上的透明化與可視化,也就是將需管理的對象用一目了然的方式來體現。“可視化”是一目了然的方式(工具),通常是文字符號、圖形符號、影視技術等。“可視化”技術是學校德育管理的一種新理念、新方向,也是德育的一種新方法、新工具、新環境。

二、德育為何,“可視化”讓人清清楚楚

查看全文

小學德育實效性提高論文

一、當前的德育狀況呼喚具有實效的德育。

當前,在廣大教師們不懈的努力下,德育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透過大量的德育研究成果(如故事、論文、案例等)可見一斑。但是,在這些故事、論文、案例的背后,卻依然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現舉例如下:

追求德育短期效應,甚至出現虛假德育。德育的實效性和時效性均有所欠缺。

當前,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對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保障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各個學校都從制度上對德育工作的要求進行了具體細化,并通過各種考評將這些要求的落實情況與各位具體的直接面對學生的德育工作者(在小學,主要仍還是班主任)的業績聯系起來,最終以績效的形式體現。一方面,學校為了便于操作,在具體的管理、評價過程中,將德育目標進行了細化,甚至標準化,忽略了德育本身不好量化,甚至不能量化的特點,導致教師們只好對著標準去要求自己的學生,使得德育變了味,甚至出現虛假德育。如:許多學校在班級管理考核中,都會從“清潔”“兩操”“紀律”“文明”等方面進行考核、評比,每天都會定時檢查室內外衛生,兩操情況等,其目的當然是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講清潔、愛衛生等好習慣。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卻常發現老師們總會讓學生在學校老師、同學來檢查之前將自己班內的地面再檢查一遍,發現紙屑等則提前清掃干凈;學校要檢查少先隊員的標志佩戴,于是當某位同學因為沒有紅領巾而不敢進校門(或會給自己班級的紀律評比一項扣分)時,我們不難發現會有“熱愛集體”的同班同學從教室里為他送來一條戴上,而教師們大多是會默許甚至贊同的。因為,最終這些行為卻會給班級帶來榮譽,這樣的“榮譽”多了,德育的“實效性”就增強了。但筆者卻認為,這樣的德育是變了味的德育,就是虛假的德育,這樣的實效性越高,其負作用便越大。久而久之,學生或許多多少少能在客觀上養成愛護環境衛生的習慣,但卻難以在主觀認知上有長久的保持,反而導致虛假應付的派生,使品德教育誤入歧途。

二、如何提高德育實效性。

既然當前的小學德育存在著以上問題,那么,如何真實地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我認為重要的便是針對問題,有的放矢。

查看全文

新農村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和策略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學校的德育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教師應分析新農村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及原因,并針對于此,提出切實有效的策略,提高德育工作的質量。

關鍵詞:新農村;德育;現狀;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德育工作的導向作用越來越明顯。根據新農村學生的特點,如何有效開展德育工作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的課題。現筆者簡單地分析新農村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及原因,并提出一些策略。

一、新農村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

我國正在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新農村問題。很多城里的潮流思想涌進農村,一些不良的思想占據著農民的腦子。因為父輩曾經的生活很艱辛,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重復他們走過的路,更希望子女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樣無憂無慮地生活,所以他們過于溺愛自己的子女。經濟條件稍好一點的家庭幾乎不讓孩子做什么家務;而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家庭,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也不愿意讓孩子跟著自己下地干活或者做家務。以前,農村流傳著“讀書改變命運”這樣的座右銘,而如今,農村堅持“讀書無用論”,不重視子女的教育。因此,這樣的環境造就了現在的一些農村學生貪婪、自私、任性、好逸惡勞。在農村學校里,我們碰上了如下案例。[案例1]三年級學生滕某,在課堂上拿玩具出來玩耍。教師口頭提醒無效,只好暫時沒收他的玩具。他馬上把書本往課桌底下一扔,趴在桌上睡覺,一天不聽課。[案例2]三年級學生黃某,因為在課堂上多次主動與周圍的同學說話,造成惡劣的影響。教師批評了他,他就把筆和作業本扔到課桌抽屜里面,坐在座位上不停地用余光瞪教師,臉上寫滿了仇恨。[案例3]五年級學生黃某和滕某,下課時間在走廊上因一件小事打架,教師見狀站在他倆中間勸架。他們不顧教師在場,仍然沖向對方拼命撕打,一副誓要把對方打死的樣子。筆者在農村教學中,發現以上的3個案例在農村小學每周都會上演。教師在德育方面也努力做了疏導,然而效果甚微。教師采用道理說服法,但學生并不吃這一套;教師采用榜樣示范法,學生則嘲笑樹立榜樣者,甚至拉幫結派,疏遠品德較好的學生;教師希望家校聯合,共同教育學生,而多數家長以農活繁忙為由,不愿意來學校見教師,或者直接在電話里回應教師說他的小孩很犟,他們管不了。更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境:某教師批評了一位學生,第二天早上,該生的父親來到學校,站在操場上破口大罵學校的教師。之后再有教師批評學生,學生便這樣回應教師“:你敢罵我!等下我回去告訴爸爸來罵你!”于是就造成了現在很多農村小學的教育現狀是學生打不得、罵不得、不服管。

二、分析造成新農村學校難以開展德育工作的原因

查看全文

德育教學階段連續性統一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大中小學德育培養的目標特點;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模式特征;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銜接的困境;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銜接問題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重點推進中學德育課與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銜接、中小學:“個性”的潛意識培養中小學德育培養目標主要定位于“個性”培養、大學:“個人素質”的顯意識塑造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實踐”主導教學模式由于中小學德育教學“個性”培養目標的限制、實踐教學有助于中小學學生“個性”的培養、實踐教學與德育教學內容一致、“理論塑造”主導教學模式大學階段的思想政治課定位于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實踐型”教學與“知識型”教學的矛盾由于應試教育問題仍然廣泛存在、拓寬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路徑、探索大學思政課理論“灌輸”等,具體請詳見。

教育部曾經明確提出“重點推進中學德育課與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銜接”目標,以保證德育教學的階段性與連續性統一。但目前我國大中小學德育教學銜接問題仍是制約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瓶頸”問題。因此,本文試從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模式方面著手探討銜接問題,以期能夠對思想政治課教學起到拋磚引玉作用。

一、大中小學德育培養的目標特點

(一)中小學:“個性”的潛意識培養中小學德育培養目標主要定位于“個性”培養。

小學主要強調習慣與性格的培養;中學主要關注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個性”的培養需要經歷社會實踐的熏陶,特別是中小學生自身的生理與心理特點,要求以“潛意識”的培養方式為主。但中小學生尚處于“個性”培養的初始階段,要想養成自覺的、穩固的良好“個性”,絕對不能單靠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應關注個體的活動,通過實踐教化與知識的沐浴,使學生在“潛意識”的影響下形成良好的個性,這既符合個性的形成規律,也符合中小學生的特點。

(二)大學:“個人素質”的顯意識塑造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政治觀、法制觀等都需要系統培養與定型。

查看全文

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問題與策略

摘要:信息技術已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更好地進行小學德育管理成為小學班主任亟待解決的問題。信息技術為教學管理工作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弊端,這就要求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從多方面考量,分析利弊,選擇合適的德育方法,促使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信息化;德育;小學班主任

一、信息化時代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重視度不足。在傳統教學中,學習成績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過于重視知識傳輸而忽略了德育,有些班主任也因忙于班級管理事務,而忽略了德育。新課改倡導素質教育,要求科任教師與班主任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堅持立德樹人。2.德育方式單一。一些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會選擇傳統教學方法,這種口頭傳授大道理的形成,對于思辨能力較弱的小學生來說,難以理解,因此他們往往表現出較低的傾聽興趣。教師要想更好地將正確的思想、觀念傳遞給學生,應改變德育方式,根據小學生的興趣與特點,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3.環境復雜。在網絡信息時代,學生早早就接觸了網絡,豐富的網絡資源開闊了學生視野,也消解了教師的“權威”,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更多知識。教師“權威”的削弱導致了德育工作推進不順。此外,網絡環境十分復雜,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齊,需要加以辨別,對于缺乏生活經驗的小學生來說,難以正確辨別網絡信息。不少小學生因為受到不良網絡信息的誘惑,沉迷網絡世界,或者過于“早熟”,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德育工作的開展。當然,對于信息時代中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班主任要全面客觀看待,不能要求學生遠離網絡,堵不如疏,最好的辦法是順勢引導,根據小學生的興趣特點,利用網絡科技開展德育,調動他們的興趣。如何基于網絡科技開展德育,下文將詳細論述。

二、信息化時代優化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策略

小學德育管理工作需要班主任在日常教學中結合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德育方式,利用網絡平臺優化德育內容,并利用多媒體等輔助工具呈現內容,增強德育管理的趣味性、科學性,從而使德育管理朝向預定目標發展。1.加強網絡使用管理。在步入小學時,部分學生已經接觸了網絡,但上網僅限于娛樂,對于利用網絡學習知之甚少。針對這一問題,班主任可以在教學中講解網絡應用的利弊,使小學生對網絡有清晰的認識,引導學生正確應用網絡,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1)控制上網時間。為避免學生過多接觸網絡帶來的不良影響,教師可為學生制訂學習時間安排表,合理安排學習、上網時間,讓他們學會勞逸結合。要取得良好效果,班主任首先要與家長溝通,獲得家長的支持。(2)限制上網范圍。網絡世界是多彩的,小學生總是會對一些新鮮事物感到好奇,稍不小心,可能就會沉迷網絡。因此,班主任要聯合家長限制學生的上網范圍,既要保證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解決遇到的學習問題,又要避免其沉迷網絡游戲。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布置作業或發起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從而發現網絡學習的便利,找到正確使用網絡的方向,這比直接告訴他們怎樣做更有效。(3)加大監督力度。班主任應與家長合作,監督學生安全上網。若發現問題,要及時與學生溝通,與其一起尋找解決辦法,而不能一味地責怪。如此,學生才會更好地掌握應對網絡安全問題的方法,避免重復犯錯。2.構建德育網絡平臺。現階段,網絡平臺發揮著重要作用,小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學習,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與他人交流思想。基于網絡平臺優勢,班主任可以構建網絡德育平臺,積極開展多種網絡交互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適時滲透德育內容。在德育內容的選擇上,班主任要根據小學生的發展特點,選擇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案例或可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的案例。部分學生可能會沉迷于網絡游戲,對于網絡學習難以提起興趣,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要充分發揮網絡平臺作用,在平臺中宣傳安全使用網絡的必要性,讓他們明確沉迷網絡游戲的負面影響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促使學生對學習生活進行自我規范。為激發學生應用德育網絡平臺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中布置活動任務,如做家務、幫助他人等,學生若按要求完成任務,則給予一定獎勵,以此激發學生參與任務的熱情。3.更新德育方法。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小學班主任應與時俱進,在工作中不斷探索,更新德育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在學習中領悟德育真諦,這樣不僅能調學生的能動性,還能彰顯德育效果。首先,班主任要熟悉網絡知識,并具有基本網絡技能,能在德育中應用網絡技術。其次,在探尋德育管理方式中,班主任應向學生詢問他們認可的德育管理方式,在學生提出想法之后,引導學生分析,明確所提建議的優勢與不足,再總結所有學生建議,形成可行的德育路徑。這樣既可以集思廣益,又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德育管理方式應是多種多樣的,在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不斷分析過程、總結經驗,持續調整管理方式,確保德育管理得以有效推進。4.增強家長對于德育的重視。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日常行為會對孩子造成重要影響。因此,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成效,不僅需要教師重視,更需要家長配合。班主任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加強與家長的交流,在學生出現相應問題時,及時與家長商討對策,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幫助其解決問題。但是部分家長對德育缺乏認識,不能很好地配合學校的德育工作,甚至對德育工作造成負面影響。對此,班主任要對家長進行適當引導,提高家長的德育管理知識和技能,幫助家長構建正確的德育觀念,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榜樣。總而言之,在信息化時代下,班主任要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開展德育,根據小學生的發展需求積極創新德育模式,增強小學生的德育體驗,使其對德育有新的認識。班主任可以在網上設立德育平臺,建立德育超話、貼吧等,讓學生在里面自由討論、互相監督,以此提高小學生的道德修養。同時,班主任還要與家長攜手開展德育,利用網絡平臺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頻率,就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共同分析、探討,實施德育管理優化措施,最終助力德育管理工作有效推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