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牧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3 01:01: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現代牧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現代牧業論文

我國城鄉稅制格局

一、從稅收的起源看城鄉稅制的發展趨勢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稅收萌芽于原始社會的末期和奴隸社會的初期,屬于為滿足氏族部落和奴隸制國家的共同需要而繳納或者征收的公共產品。由于當時的經濟以農業為主,稅收自然主要來自農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的重心向城鎮轉移,來自城鎮工業和商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業的稅收逐步增加。目前,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已經實現了城鄉經濟的一體化,城鄉稅制也隨之統一,如增值稅、銷售稅(營業稅)、法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房地產稅等,單獨對農業和農民征收的稅種已經十分罕見。由此可見,城鄉稅制差異的出現和消除都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

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出現了稅收的雛形——貢,它是對土地出產物和地方特產的征收,可以視為中國農業稅收的萌芽。對工商業征稅始于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稱關市之賦和山澤之賦。進入封建社會以后,工商稅收有所擴大,并對鹽、鐵長期實行專賣,唐代后期的食鹽利稅和茶稅、酒稅3項收入一度占全國賦稅的1/2以上。明、清時期,工商稅種較之過去有增無減,日益強化了重農抑商和財政搜刮為目的的重征商稅政策,嚴重地影響了工商業的資本積累,這是中國近代社會、經濟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稅收的來源看,在中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無論是被稱為稅收雛型的貢、賦,還是田賦(土地稅)、力役,都主要來自農業和農村。由于商品經濟不發達,經濟活動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為主,政府的稅收只能以農業為主要來源,對農業的課稅只能以土地和人口為對象。同時,對于商品征收市場稅、入市稅、關稅等稅種。從清朝末期開始,由于工商業和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稅收總額中田賦收入所占的比重開始大幅度下降(從清初的80%以上降至清末的20%以下),來自城鎮的工商稅收和關稅收入所占的比重開始大幅度上升。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成立以后,中國逐步開始采用由現代直接稅和間接稅構成的稅制。其中,北京政府時期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關稅、鹽稅和田賦(其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中田賦占20%左右)。南京政府時期,在借鑒西方國家財政、稅收理論和稅收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直接稅與間接稅并存,以間接稅(主要為貨物稅、關稅、鹽稅和營業稅)為主體的稅制,實現了從封建稅制向近代資本主義稅制的過渡,但是田賦始終是地方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約50%)。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公糧(即后來的農業稅)始終是紅色政權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一般在70%甚至80%以上)。

二、新中國農村稅制的建立和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清理舊中國稅收制度和總結革命根據地稅制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人民共和國的新稅制。1950年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簽署政務院通令,《關于統一全國稅政的決定》和《全國稅政實施要則》,規定全國一共設立14種稅收,即貨物稅、工商業稅(包括營業稅和所得稅兩個部分)、鹽稅、關稅、薪給報酬所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得稅、存款利息所得稅、印花稅、遺產稅、交易稅、屠宰稅、房產稅、地產稅、特種消費行為稅和使用牌照稅。除了上述稅種以外,各地還征收農業稅、牧業稅、契稅等地方性稅收。

查看全文

工筆畫中藏傳佛教人物服飾的表現形式開題報告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我國的傳統繪畫,扎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是數千年來各民族繪畫的發展、演變和提高,我所繪畫的是藏胞的服飾是大氣而厚重的,從服飾看到了這個民族的特點。

西藏是高原地帶,陽光充足而寒冷,生存條件比較惡劣,就在這種環境下鍛煉了人的堅強意志與斗爭精神。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人們的生存出現危機,在西藏這塊凈土上,以農牧業為主的藏胞虔城的信仰自身創立的教派——藏傳佛教。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生活方式。在獨特的地理環境下,古老的文明將源遠流長。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工筆重彩的運用首先解決的是怎樣表達服飾的厚重感。藏傳佛教徒服飾大體顏色較深,服飾邊角色彩非常艷麗而圖案輪廓變化大,形成鮮明的對比。

查看全文

食品加工類專業學生畢業實習論文

1構建校企合作聯盟開放性實驗平臺存在的問題

1.1對學生進入實驗室開展研究的復雜性認識不夠充分

校企合作聯盟實驗室是校企雙方共同投資建設,一方面企業要進行面向市場的科研和生產活動,另一方面學校要進行面向學生的實驗和實習教學活動。實驗教師往往認為,只要讓學生有場所進行相關的試驗就足夠了。同時,開放后增加了許多設備管理和維護工作量,管理的難度和復雜性大大提高,實驗教師大多存抵觸心理,不愿配合。而食品加工類專業的畢業實習需要根據統計分析要求,設計多種實驗方案,實驗方法復雜,過程繁瑣,還要對實驗結果樣品進行檢測和分析,并根據分析和研究的結果總結出畢業論文的基本觀點,這需要一個艱苦而具體的研究過程。在實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2個方面的問題:①專業指導教師會抱怨實驗室開放不夠充分,時間和空間安排不合理;②大部分學生認為儀器設備太少,配置不合理,實驗環境太差,另外不良的心態,使學生遇到困難不愿正視,敷衍了事,甚至出現畢業論文編數據、抄襲別人結果等弄虛作假的現象。

1.2實驗室設備陳舊,配置不合理

(1)儀器設備陳舊。

儀器是實驗室的重要實物資源,其檔次、數量、先進程度體現了實驗室的硬件支撐能力,是實驗室建設的最主要評價指標。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實驗儀器更新換代很快。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食品實驗室早期購買的設備諸如膠體磨、乳脂儀、黏度儀、殺菌鍋等設備已使用近20年,老化嚴重,已不適合現階段的實驗教學和科研的要求。

查看全文

內蒙古生態經濟綜述

本文作者:梁榮趙秀麗工作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

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成立大會暨生態經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于26年1月7日在呼和浩特市召開。來自內蒙古黨委政策研究室、內蒙古社科聯、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氣象局、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內蒙古環保局、內蒙古黨校、內蒙古生態環境監測站、內蒙古統計局、內蒙古財經學院等16個黨政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領導、專家、學者共68人出席了會議。內蒙古電視臺、內蒙古日報社、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給予關注和報道。與會代表提交論文16篇。大會由內蒙古財經學院、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籌委會)共同主辦。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郝益東應邀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由內蒙古財經學院副院長李春林教授主持。內蒙古財經學院院長張亞民教授致開幕詞。內蒙古社會科學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高出席了會議。內蒙古黨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太平研究員關于5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章程6進行了說明。內蒙古財經學院副院長李春林教授就學會組成人員進行了說明。會議表決通過了5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章程6、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領導成員及辦事機構人員名單、常務理事名單、學會顧問名單。會議選舉郝益東副主席擔任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名譽會長,內蒙古財經學院院長張亞民教授當選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會長。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副會長由內蒙古社會科學聯合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劉高、內蒙古氣象局局長烏蘭、內蒙古黨校孫兆文教授、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暴慶五研究員、內蒙古師范大學額爾敦扎布教授、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永紅、內蒙古黨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太平、內蒙古經濟信息中心主任杭栓柱、內蒙古財經學院副院長李春林共9位同志兼任,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秘書長由內蒙古財經學院科研處副處長潘建偉教授兼任。表決結束后,大會舉行了隆重的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的揭牌儀式。科學發展觀是當今時代的指導思想,本次會議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研討。會議在以下幾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一、進一步明確和深化了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的認識

內蒙古師范大學額爾敦扎布教授作了題為5從社會角度看生態6的主題演講。額爾敦扎布教授指出,中國面臨的問題是高耗能、高消耗。我國GDP增長是靠能源和資源的消耗,靠高投入以及粗放型增長方式帶來的,這必然對生態和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經濟的增長、能源的緊張對生態問題造成巨大的壓力,同時,人口問題、就業問題、貧困問題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壓力,造成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整個生態惡化。額爾敦扎布教授進一步指出,當前,自然生態失衡是比較嚴重的,導致自然生態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態失衡,社會生態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價格制度、財富分配不公和三信危機(信仰危機、信心危機、信用危機)等。因此,要解決自然生態失衡問題,必須使經濟、社會、生態保持動態協調發展。對于理論工作者來說,就要對經濟、社會、生態進行綜合研究,而不能就生態談生態,要把經濟和諧當做問題導向的科學,從多個角度去研究生態,目的是保證我們的生存條件本身,保證良好的生存條件下的經濟的發展和福利的增長。內蒙古黨校孫兆文教授則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視角指出,只有四大文明協調發展,才能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要把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發展生態經濟既要尊重經濟規律也要尊重生態規律,提出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進而指出發展生態經濟可選擇的模式。發展生態經濟要堅持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追求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循環利用、可持續利用,追求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要將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弘揚中國少數民族的綠色文化傳統結合起來,要將人工治理和和自然休養生息結合起來,將強化宣傳教育和嚴格執法監督結合起來。

二、生態經濟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可持續發展問題

內蒙古農業大學李青豐教授在題為5內蒙古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6的演講中,首先總結了內蒙古草原的戰略意義,草地作為一種資源,具有生態功能也有資源屬性。畜牧業生產是內蒙古草原最主要的資源功能,也是人類干擾草地環境的最主要的形式,由此引發了草地利用和草地保護問題。在利用草原方面,畜牧業生產是農牧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同時在保護草原問題上,畜牧業生產又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從草地退化的原因來看,一是草地超載過牧問題嚴重,草畜不平衡,草地植被遭到破壞。季節性和區域性草畜矛盾是草地退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系統投入和系統產出的失衡問題。對草地投入的太少,索取的太多,這就是系統裂變的主要原因之一。李青豐教授進一步分析指出,我國是單一的依賴于草地生產、放牧的生產方式,正是這種傳統的靠天養畜的畜牧業生產方式造成草地退化和裂變,人為的干擾、自然災害只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要實現草地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生產方式的調整來減輕草地的壓力,要采取預防的措施。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的暴慶五研究員作了題為5深入研究內蒙古生態經濟問題,推動自治區經濟可持續發展6的發言。暴慶五研究員從發達國家先經濟,后生態的發展對比分析中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暴慶五研究員強調指出,內蒙古生態經濟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內蒙古面臨的生態經濟問題相當突出,實現內蒙古自治區可持續發展就成為現實的、必然的選擇。內蒙古農業大學蓋志毅教授從草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與國家安全這一角度,就草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與國家安全的關系做了初步探討,系統論證了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迫切性與可能性。蓋志毅教授從充當一定守邊任務的牧民減少了生存和立地的空間、草原生態系統的退化導致牧民的貧困影響社會的穩定、在牧區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矛盾三個方面闡述了草原生態系統的退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同時,蓋志毅教授從草原生態系統跨越國界的特性對國際周邊國家的影響以及草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對水資源安全的重要作用、草原生態系統孕育的多種生物物種延續問題等角度也論證了草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對國家安全的重要影響,草原生態系統的退化必然會從多方面影響我國的國家安全。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考慮通過實現草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來營造一個更好的國際環境。從人類的最終的安全角度,應保證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查看全文

制定實施方案推進草業發展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自覺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草業事業發展;以科學發展觀審視草原生態建設與草牧產業發展;以科學發展觀推進草原生態建設和草牧業發展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剖析草地資源屬性和生產模式的突出矛盾、草地資源自我更新能力的有限性天然草地植物憑借其多種方式的自我再生能力、草地資源生產力季節不平衡與牲畜需求不平衡的嚴重性、充分發揮草地資源多樣性、多功能、多轉化階的優勢潛力、依據科學發展觀對草原牧業給予客觀定位農業是弱質產業、明確主攻方向、退牧還草、退耕還草、人工飼草料基地建設、牧區水利工程建設目標是為草地生態建設、草牧產業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完善牧民定居工程重點是在已有基礎上鞏固、提高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以科學發展觀剖析草地資源屬性和生產模式的突出矛盾,進一步認識草地資源和草產業的本質與優勢,把形成新的草地利用配置體系、新的人工飼草料生產體系、新的現代草牧業經營體系和提高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作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地制定實施方案,推進現有規劃、工程項目更趨完善,得到國家更大的支持,使之更見成效。

論文關鍵詞:科學發展觀草地資源屬性生產模式草地經營體系實施方案

l自覺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草業事業發展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科學發展觀是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核心內容是: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要發展、為什么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

新世紀之初國家一系列草原法制、政策的頒布和工程項目的加強,把我國草原生態建設和草牧產業發展推進到歷史新階段。根據科學發展觀的啟示和要求,在認識上和發展道路、模式、戰略上進行再審視,抓緊國家突出調整的新機遇以及正在編制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將編制的“十一、五”計劃的時機,著力再推進我國草原生態建設和草牧產業的發展。

查看全文

畜牧科技科考核工作目標

一、責任工作

1.抓好招商引資工作。

2.認真參加學習和集體活動;做好畜牧獸醫工作宣傳和信息報送工作。

3.組織指導畜牧、獸醫科技工作。研究、制定畜牧生產、科研工作總體規劃、年度計劃。抓好畜牧科研項目的申報、立項、實施和驗收、管理工作。做好畜牧業生產統計和信息報送工作。

4.組織指導畜牧產業化建設。抓好畜牧業商品生產項目、重大技術改造項目、生產項目的篩選實施和管理。抓好畜牧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小區)創建工作。

5.負責全市種畜禽管理工作,規范生產經營秩序。強化畜牧獸醫行風建設,依法行政,樹立行政執法的良好形象。

查看全文

科協工作總結

二00年是“十一五”時期的開局之年,市科協所屬學會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中國科協“七大”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頒布實施,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按照市科協的工作布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揮優勢,開拓創新,為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和人才強市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新的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各學會組織國內各類學術會議18次,參加人數220人(次),交流論文98篇,舉辦學術報告會22次,參加人數1120人(次),舉辦科普講座204次,聽講人數12070人(次),舉辦科普展覽34次,參觀人數15900人(次),舉辦專題科普宣傳65個,組織工作人員110人次。無償科技咨詢32項,被采納科技建議20項,引進技術20項,開發新產品6項,推廣新技術15項,主辦科技期刊4種,年發行總數為10250冊,舉辦36學時以上培訓班16個,培訓人數600人次。

一、努力打造學會活動精品品牌,激發廣大科技人員參加學會活動的積極性。認真組織開展市科協第十二屆(200-200年度)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的評選工作。

學術論文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教學、生產實踐中智慧的結晶,市科協每兩年開展一屆的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對激發和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西部大開發和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提高學術造詣,促進科研創新,促進學術活動多出成果與人才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并已形成制度化和規范化。通過圍繞我市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熱點與難點問題,積極組織開展學術探討與學術交流,撰寫和發表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和較深研究水平的科技論文。本屆共有23個學會提交409篇參評論文。經市科協第十二屆優秀學術論文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評選了壹等優秀學術論文36篇,貳等111篇,叁等146篇,未評上116篇。

本屆共評選出優秀學會5個,先進工作者56名,優秀會員80名。

專家評委會認為,從本屆優秀學術論文質量總體上看,一是論文總體水平有提高,特別是基層論文較多,;二是論文本身的學術價值有所提高,并在社會效益,生產實踐及經濟效益方面有所體現;三是論文的內容與工作實際相結合;實際生產實踐中的文章有所增加。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即有些學會在報送過程中作者學會簽注意見一欄中沒有具體的意見說明;有些論文題目與評審表的題目不符,要維護論文的嚴肅性、廣泛性,有些文章純屬技術性介紹,沒有可對比性,要提升論文的的科學性、學術性等,初審要嚴格把關,充分體現優秀學術論文評審的嚴肅性,各學會必須做好論文報審的把關工作,要嚴格按照市科協優秀學術論文的評選辦法,做好優秀學術論文的評審報評工作。不足之處我們要進一步改進,嚴把審查關,使之更加完善。

查看全文

農村動物防疫存在現狀及戰略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動物防疫工作是畜牧業持速、健康、穩步發展的前提,是人民吃上“放心肉”、保證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結合工作實際,重點對農村動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論文關鍵詞】農村動物防疫;存在問題;對策

畜牧業是農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發展畜牧業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出路。動物防疫是畜牧業持速、健康、穩步發展的前提,是人民吃上“放心肉”、保證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重大動物疫病實行公開公布制度,動物防疫工作已經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領導力度明顯加大,防控措施落實有力,防疫隊伍不斷壯大,防疫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免疫密度明顯提高,防疫成效十分顯著[1]。但是,從當前農村動物防疫工作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地方仍然存在著免疫死角,有的地方免疫效果較差,這給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留下了重大隱患。

1目前農村動物防疫工作存在的問題

1.1畜禽規模養殖少,飼養分散

當前,畜禽養殖主要集中在農村,養殖模式以一家一戶散養為主,盡管各地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推進養殖方式轉變,畜禽飼養已進入由分散飼養向規模養殖的轉型期,但是當前農村千家萬戶零星或者小規模分散養殖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特別是禽類養殖,除了以養禽為收入主業的專業戶外,絕大部分農戶的養禽數量都在幾只到幾十只,養殖方式以放養為主。例如在異龍鎮,2009年生豬存欄151104頭,存欄100頭以上的養殖戶只有26戶7600頭,散養戶達15620戶143504頭,規模養殖戶的存欄占5%;年末禽存籠284577羽,存籠2000羽以上的規模養殖戶只有12戶46000羽,規模養殖戶的存籠占16%。要抓好千家萬戶分散飼養畜禽的動物防疫養工作,就必須投入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查看全文

餐飲業對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餐飲業西部經濟發展拉動作用文化內涵

論文摘要:餐飲業是一個重要的生活環境和投資環境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安排社會就業的一個重要領域。本文闡述了餐飲業在西部經濟發展中對旅游業、農業、畜牧業和食品加工業的拉動作用,并指出挖掘餐飲制品的文化內涵可拉動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使餐飲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餐飲業與農業、食品加工業、旅游業、飯店業等行業有著相輔相成的聯系。“民以吃為天、國以民為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餐飲業肩負著增強國民體質,促進經濟發展,繁榮城鄉市場,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的重任。特別是餐飲業逐步向現代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方向邁進的今天,將會更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更有力地影響與促進生產、流通和其他服務以及外向型經濟的綜合發展。

自1992年以來,我國餐飲業的營業收入增長率連續15年達到兩位數以上,近5年來則達到18%以上;2006年,全國餐飲業營業收入7486億元,同比凈增1330億元,增長21.6%,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快出8.3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3.9%,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貢獻率為21%,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79個百分點。2007年全國餐飲業營業收入突破8800億元大關。“十•五”期間,餐飲業每年新增就業人數160萬;全國現有餐飲網點400多萬家,從業人員達2000多萬。隨著我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并以年均增長7%-8%的速度向人均GDP3000美元的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經濟體制和增長方式不斷改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日趨加快,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餐飲業的發展環境和條件更趨成熟,市場需求進一步增強,我國餐飲業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據資料顯示,促進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決策。西部大開發是一項宏大的工程,必須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尊重客觀規律,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有步驟、分階段地實施。國家對西部產業結構調整戰略的重點,就有發展高效農業及加工業和發展特色旅游業,這便為與農業、食品加工業和旅游業有著相輔相成聯系的餐飲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餐飲業拉動旅游業的發展

查看全文

資源枯竭城市現代農業發展

1阜新的自然環境和農業資源

阜新市位于遼寧省西北部,北鄰科爾沁沙地,東接遼河平原,西靠熱河山地,為遼河與大凌河流域上中游淺山丘陵區域。土地總面積10316萬hm2,其中耕地面積3716萬hm2,林地面積約30167萬hm2,草場面積約7萬hm2;丘陵山地占58%,風沙地占8%,平原占23%。總人口193萬,其中農業人口108萬。阜新地區人均耕地約0137hm2,農村人均耕地超過014hm2,為全國人均耕地的4倍。農村土壤、河流污染少,無疫病區。該地區屬于北溫帶亞溫帶亞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降水集中,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溫年平均在711℃~716℃,活動積溫337716℃,年日照時數282617h,是遼寧省日照時數最好的地區。正常年份年降水量在45520mm,大水面蒸發量1789mm,無霜期154d左右。阜新宜牧草場廣闊,農民有從事畜牧業的傳統習慣,發展畜牧業有著較好的基礎。糧食年產量15億kg左右,其中70%以上為玉米,年產各類農作物秸稈20億kg,大部分可用做飼料,豐富的飼草飼料資源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條件。阜新擁有健全的種畜繁育體系,原種豬場、關山種羊場、阜新種牛場在全國種畜同行業中占有重要位置。豐富的土地資源、適宜的氣候條件和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使得阜新經濟轉型發展現代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阜新經濟轉型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211阜新經濟轉型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2001年12月8日,國務院將阜新市確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歷經4年的轉型實踐,阜新市經濟轉型思路漸漸清晰,即堅持“自力更生,龍頭牽動,科技支撐,以民營為主,市場運作”的方針,立足現有基礎和優勢,構筑“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經濟格局,變單一經濟結構為多元經濟結構。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經濟轉型的重點方向,把發展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作為主導接續替代產業。同時培養玻璃、電子、橡膠、氟化工業等一批支柱產業。經濟轉型的最終目標是走出以煤為主的黑色經濟,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建設以現代農業為主導的綠色經濟,建立起阜新市在區域經濟中的優勢地位。發展現代農業的重點是著重發展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推進阜新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建設一批綠色農業產品生產基地,走“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都市市場和國際市場=高附加值生態農業”的道路,努力建成為遼寧省和全國的現代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212阜新市轉型發展現代農業取得的初步成果綜觀4年實踐,“以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的現代農業發展理念漸漸清晰,農業產業化的雛形已初步顯現。農業也不再局限于第一產業,而是三種產業的搭接和融合,努力尋求一個鏈條式的綜合式產業。阜新市大力發展了高科技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以及與農業相適應的農產品加工業,由種養業向現代加工業和現代物流業延伸,建設了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的農業園區和農業專業小區;大力發展了以優質牧草為主的飼料作物種植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果。21211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初具規模阜新市現已引進和培育70多家龍頭企業,包括河南雙匯、內蒙伊利、上海大江、草原興發、東阿阿膠等國內有知名度的優質農產品加工企業。初步形成了生豬、肉雞、乳品、肉羊、白鵝、肉兔、雜糧、食用菌、牧草、花卉等14個農業產業化鏈條,已建成東北地區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和食用菌加工出口企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鏈條、農產品生產基地帶動了農產品加工業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217%上升到2005年的26%,總量居阜新市第二位,基本完成了培育農產品加工業第一階段的布局,初步構筑起接續主導產業框架[2]。21212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總產值增幅較大從表1可以看出,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1999年的265103萬元增長到2005年的700531萬元,增幅達264125%,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14156%,增幅較大。農業(小農業)比重由1999年的6816%下降到2005年的4710%,下降幅度2116%;林業比重由1999年的211%上升到2005年的417%,增幅達12318%;牧業比重由1999年的2819%上升到4714%,增幅達6410%。4年來,林業和牧業呈現較快增長趨勢,畜牧業迅猛發展,種植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21213特色種植業迅速崛起經濟轉型給阜新市的種植業結構調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這突出表現在以高油大豆、專用玉米、雜糧、食用菌、花卉、專用馬鈴薯、紅干椒為代表的特色種植業迅速崛起。阜新市發展特色農業的一個特點是打造綠色品牌,截至目前,阜新市已有4戶企業、4個產品、約423313hm2基地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16戶企業、35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①。特色種植業中,雜糧發展尤其突出。在轉型中誕生的香香食品集團、五彩雜糧公司、化石戈谷業有限公司等雜糧加工龍頭企業,采取公司與農戶簽訂單的形式組織雜糧生產,使雜糧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在2005年種植的約4113hm2雜糧中,為上述龍頭企業配套的生產基地就超過約0167hm2。龍頭企業的引導和牽動,使小米乳、綠豆乳、紅豆乳為代表的阜新市雜糧產品以獨特的風味迅速打開了市場。21214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專業基地建設步伐加快繼2001年國家批準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后,阜新市又相繼建立了29個專業小區。在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內,已成立14家農產品加工重點企業和10個研發中心,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專業小區配套設施相繼完成。21215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成倍增長僅在2003年的農村投資中,除國家和地方財政用于電網改造、水利、道路等基礎性投資外,分布在鄉鎮的企業、基地和農戶共完成7億元的投資,是2002年的215倍,2001年的313倍。213阜新市發展現代農業遇到的主要困難和問題轉型4年來,阜新市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面臨的困難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也很多。21311經濟轉型試點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阜新市作為國家確定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國家和遼寧省的支持多是針對具體項目,多是一事一議,缺乏一種長期有效的機制和統一的政策扶持。阜新市在財政、稅收、信貸、土地、社保等方面與其他城市沒有特殊之處,在招商引資方面不具備優勢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沒有形成政策洼地效應[3]。21312項目立項審批難由于阜新地區工業基礎薄弱,企業規模小,規劃上報規模不大,與國家開設的專項項目對路少,很難進入國家計劃,在項目爭取上處于劣勢,爭取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國債扶持項目很難。同時,國家為抑制投資的過快增長,實行了最嚴格的土地政策,停止新批建設用地指標,許多轉型項目因用地審批問題而擱淺,土地問題已成為阜新市招商引資的瓶頸。21313缺乏金融資本的有效支持,項目資金籌措難由于經濟發展滯后,阜新地方財政緊張,配套能力較弱,對一些重點項目很難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不利于引進科技含量較高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阜新市是信貸貸差地區,許多信貸資金靠拆借籌措,不良貸款率較高。除4家國有商業銀行外,只有1家地方城市銀行———阜新市商業銀行,在4家國有銀行中,工行、建行審貸權已經收到省行,阜新市行只有報送權,沒有審批權,經濟轉型缺乏金融資本的有效支持。21314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亟待建立調查問卷顯示,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渴望建立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盼望盡快建立市場信息反饋體系,能獲得正確市場導向;盼望建立健全科技推廣體系,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盼望建立權威的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使產品符合國際標準;盼望政府不越位,不要強迫命令;盼望健全生產資料市場的法制監管。

3阜新市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