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實施方案推進草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19 10:32:00
導語:制定實施方案推進草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自覺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草業事業發展;以科學發展觀審視草原生態建設與草牧產業發展;以科學發展觀推進草原生態建設和草牧業發展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剖析草地資源屬性和生產模式的突出矛盾、草地資源自我更新能力的有限性天然草地植物憑借其多種方式的自我再生能力、草地資源生產力季節不平衡與牲畜需求不平衡的嚴重性、充分發揮草地資源多樣性、多功能、多轉化階的優勢潛力、依據科學發展觀對草原牧業給予客觀定位農業是弱質產業、明確主攻方向、退牧還草、退耕還草、人工飼草料基地建設、牧區水利工程建設目標是為草地生態建設、草牧產業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完善牧民定居工程重點是在已有基礎上鞏固、提高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以科學發展觀剖析草地資源屬性和生產模式的突出矛盾,進一步認識草地資源和草產業的本質與優勢,把形成新的草地利用配置體系、新的人工飼草料生產體系、新的現代草牧業經營體系和提高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作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地制定實施方案,推進現有規劃、工程項目更趨完善,得到國家更大的支持,使之更見成效。
論文關鍵詞:科學發展觀草地資源屬性生產模式草地經營體系實施方案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科學發展觀是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核心內容是: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要發展、為什么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
新世紀之初國家一系列草原法制、政策的頒布和工程項目的加強,把我國草原生態建設和草牧產業發展推進到歷史新階段。根據科學發展觀的啟示和要求,在認識上和發展道路、模式、戰略上進行再審視,抓緊國家突出調整的新機遇以及正在編制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將編制的“十一、五”計劃的時機,著力再推進我國草原生態建設和草牧產業的發展。
2以科學發展觀審視草原生態建設與草牧產業發展
2.1剖析草地資源屬性和生產模式的突出矛盾
2.1.1草地資源自我更新能力的有限性天然草地植物憑借其多種方式的自我再生能力,可以源源不斷得提供牧草,在原始經營下支持了靠天養畜,在現代經營下也是低能耗低、成本的牧草資源庫,這是天然草地的優勢,但天然草地絕不是無限的資源庫。過牧和無序采食會超量消耗并減少用于支撐牧草再生的營養物質的合成、積累,這是草地退化最根本的生物學導因。20世紀90年代對新疆天山北坡低山荒漠草原草地的定位研究,結果見表1。
2.1.2草地資源生產力季節不平衡與牲畜需求不平衡的嚴重性天然草地植物生產力有明顯的季節性,而牲畜對牧草的需求隨生長發育不斷提高,呈現出嚴重的不平衡。冬季牧草量少質差,加上牲畜體能消耗大,冬季掉膘快,抗災能力極差,遇災死亡多。這是靠天養畜夏活、秋肥、冬瘦、春死的根本原因。根據內蒙古、西藏、青海、甘肅、寧夏、新疆等地資料顯示,冬季牧草產量約為生長旺季的43.~62.1。根據對天山北坡低山冬牧場區牧草的測定,冬季牧草產量只有年內最高產量的40.3%~4.%,相應的粗蛋白含量只有22.8(見表2)。
草地生產力與牲畜需求不匹配,年度間的易波動性是制約草地牧業效益和牲畜冬瘦、春死災害多的根本原因。
2.1.3傳統草地牧業經營方式的極大制約性傳統草地牧業采用靠天游牧的自然經濟經營方式,這種經營方式是導致草原退化、生產效益和牧民收入低下、人文狀況落后的根本原因這些表現在人口增長,社會需求不斷提升中更加劇化。據調查,2000年新疆農民人均收入1618元,牧民收入僅970元,為農民收入的60,有些牧區人均收入不足00元,阿克陶縣塔吉克自治鄉人均收入僅326元。
2.2充分發揮草地資源多樣性、多功能、多轉化階的優勢潛力
2.2.1草地和草業是大農業結構系統的重要結構成分,草地是面積最大,生態適應范圍和分布區域最廣的土地資源。耕地、森林、草地3類土地資源面積對比,依次占我國國土面積9.89,13.4和41.。草地、農地、林地光合產物,人類直接利用占22,牲畜利用占0,不能利用的占28。因此,根據科學發展觀的原理,應該重新審定傳統的農、林、牧、副、漁農業結構模式,圖1所示示為大農業結構系統,其中畜牧業是含水產等在內的養殖業。
2.2.2草原牧業是一個多因素多轉化階的系統,給提高草畜轉化效益以極好的可調控機遇,為優化草業生產結構提供了可能(見表3)。
2.2.3草地資源具有多功能,草業生產是多生產層、多內涵的產業系統(見圖2、3)。
2.3依據科學發展觀對草原牧業給予客觀定位農業是弱質產業,草原牧業是弱中之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草原牧區是難中之最;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草原牧區的建設也應是重點難點;根據把更多的財力和物力用在社會發展和加強薄弱環節上的原則,草原牧區應是特殊對待、加強扶持的重點。草原牧區地處邊遠,主要是少數民族聚居經營,對客觀和歷史原因造成的草原牧區生態、經濟、社會狀況落后,再不能以產值比重論短長,因難度大而難下決心,應把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和草原牧業改革作為重點去研究解決。把它作為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同步進入小康去突破,定能取得成效。
3以科學發展觀推進草原生態建設和草牧業發展
加強對草業發展的戰略研究,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若干意見》,做好總體規劃,落實保障措施。
3.1明確主攻方向,組建草原生態建設和草牧業發展綜合治理工程針對草地資源屬性和生產模式的突出矛盾,保障形成新的草地利用配置體系、人工飼草料生產體系、現代草牧業經營體系,提高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突出國家加強生態建設、小型工程建設和社會發展投資的意向,把退牧還草、退耕還草、人工飼草料基地、牧區水利、牧民定居項工程,組合成草原生態建設和草牧業發展綜合治理工程,或簡稱為草原生態綜合治理工程。
3.2退牧還草、退耕還草、人工飼草料基地建設這3項都是草牧產業籍以存在發展的土地資源利用問題,都涉及草原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相互聯系的系統。退牧還草是國家業已立項實施的草原生態治理工程,2003年又把已墾草原退耕還草列入生態建設工程規劃,要把統籌實現生態改善、農民增收和地區經濟發展為目標認真搞好;人工飼草料生產以其優質高產、加工貯存、應用期可調性的優勢,改變靠天養畜,保障退牧還草、實施舍飼、輪牧相結合生產方式實施的物質基礎;人工飼草料生產體系以草料種植為基礎,加以天然割草場改良增收,農副產品加工利用相結合組成,是衡量草牧產業水平的重要指標;人工飼草料基地建設作為生態治理建設重要保障條件,以更多的支撐,有目標、有實施計劃的納入草原生態綜合治理工程。
3.3牧區水利工程建設目標是為草地生態建設、草牧產業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重點是牧區水源開發,人畜飲水供應,人工飼草料地灌溉需水供應。
3.4完善牧民定居工程重點是在已有基礎上鞏固、提高。牧民定居是改變傳統草原畜牧業生產、生活方式的系統工程,絕不意味著簡單的居住條件改善,更不是定居、定牧、近牧,成為新的草地退化導因。而是在定居點發展人工飼料生產,冷季舍飼與暖季利用天然牧場放牧相結合的生產方式。
牧民定居工程應是6項內容的綜合:1)改進冷季飼養方式,降低冷季舍飼成本,增加舍飼轉化的產品收益,從而發揮冷季舍飼的效益,鞏固改革的成效;2)合理調整季節牧場,實現春夏秋暖季草場利用劃分的重新規劃,以及保留的部分冬牧場的利用規劃,做到全年草畜平衡,草地減牧保護,從根本上防止草地退化;3)提高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水平,建立適應性利用制度,實施梯度輪牧、分區輪牧和科學的放牧管理制度。把保護草地和提高牲畜采食增膘結合起來;4)發掘生產內涵,提高草畜轉化效率,提高從草料轉化為商品畜產品的效率,努力挖掘增產增效潛力;5)轉變生產經營觀念,推進與農區和市場的對接,最大限度地提高牲畜總增率和商品率,多繁、多賣、多得是增收的重要途徑;6)規劃建設好定居點,提高牧民文化科學素質和生活質量。定居點的布局要適當集中。
建設牧民定居高效經濟帶,發展牧民增收主陣地。主要內容有:飼草料生產中心;冬羔肥羔生產中心;細羊毛、山羊絨生產中心;因地制宜發展乳牛業,把不適宜牧民定居的地方用于冷季舍飼依托,支撐天然草原保護物質基礎的人工飼草料生產能力,變成牧區的農區養牛業;將二、三產業中心、小城鎮建設中心,發展成為具有優化的生態環境、經濟生產和科教文衛設施的新型牧區小城鎮。
- 上一篇:局直屬機關主任述職報告
- 下一篇:市深化民情懇談活動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