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想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3 12:47: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思想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企業文化思想內涵論文
企業是社會中的重要組織形式,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國家和企業和諧發展,國家和社會才能和諧發展。而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企業管理經歷了古典科學管理、行為科學、而到現在經驗管理和科學管理已經不能很好的解決企業在發展中以及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企業文化來進行管理。企業文化石一種高級管理,將“人”放在了義個歷史的高度,這符合人性的發展需求,更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然而,一個企業的文化即使是構建的再好,如果落實不到位的話,也只是徒然。下面我從企業文化的思想內涵、信息網絡、行為規范、企業形象四個方面說明企業文化與落實之間的關系。
一、企業文化的思想內涵
企業文化的思想內涵包括企業哲學、經營理念與企業精神。企業哲學主要有企業的價值體系等,在總體上規范了企業的經營宗旨和行為。經營理念是企業經營的指導思想,是經過整理后可以宣示于人的條理性思想,是企業的經營目標和使命。企業精神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促進企業發展并能夠激發員工干勁的一種無形力量,包括創新精神、獨立協作精神、頑強拼搏精神、務實精神等。
(一)、企業哲學——上下同欲,確立共同的目標及價值觀念
企業哲學是企業處理經營與環境、經營與人、經營與物、經營與事等的根本指導,而企業哲學中,最根本的則是價值體系。人們的價值觀影響著人的行為舉止,企業員工的信仰和行為又決定著企業的行為方式,企業的價值觀念是一個企業獲得成功的指南和動力。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正確的、明確的價值觀念,就沒有正確的方向,就不可能獲得成功。
中國古代兵法也強調:“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講的都是一個意思,只要指揮員與士卒有共同的好惡,共同的欲望,就沒有不成功的事業。上下一心,士氣必然旺盛,眾志成城,打仗時個個奮勇向前,當然就攻無不克了。如果上下離心,那就必然軍心渙散,號令不明,以之對陣,焉能不敗?
和諧文化思想觀念轉變論文
摘要:加強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職工素質,是目前新形勢下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文章就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和諧文化建設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企業文化;建設;思想工作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隨著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利益關系日趨復雜化,使企業職工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不斷發生變化。
1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企業改革的一些新形勢,出現的一些新特點,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單位和諧文化建設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薄弱環節和問題。其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問題:
(1)部分領導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對目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激烈性、長期性、復雜性認識不足,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認識上不夠深刻,思想上有為難情緒,行為上不重視。
安全文化思想煤炭企業論文
一、我國煤炭企業安全文化思想建設存在的不足
我國的煤炭行業在安全文化思想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煤炭生產安全文化的制度和操作方面都取得進展。煤炭企業各級部門堅持安全第一、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實現了黨、政、工、團齊抓共管的安全文化思想模式。但是,煤炭企業安全文化思想建設中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們分析和改進。
1、管理層缺乏安全第一理念
一些煤炭企業的管理層過分關注業績和經濟利益,在實行礦長負責制后,為實現生產任務,達到指標產量,缺乏對安全和預防的重視程度。尤其在生產任務緊急時,為了加快生產而忽視對安全的強調甚至違規操作。有的領導在發生各類安全事故時,強度事故是常態,推脫責任。不主動對各類安全設施和建設進行投入和重視,對技術設備的維護和改造、對安全設備的資金投入等都不到位。
2、作業人員缺乏安全意識和能力
煤炭企業的基層作業人員主體是重體力工人,一般文化素質不高,操作技術不強,對高強度的集約化、機械化生產作業適應性差,工人缺乏安全預防和操作的主動性,被動遵守操作章程,認不清安全操作的重大意義,缺乏總結安全事故教訓的自覺性。
企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論文
一、企業文化建設對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促進作用
(一)企業文化建設使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有了新的內涵。一個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于企業發展的根本,在意識形態領域對于員工進行知識教導,讓員工能夠不斷提升自己,更加積極地投入到企業發展中。一個企業的文化建設屬于整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使企業凝聚員工力量、樹立良好形象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工作之一。企業在開展各種文化建設的同時可以讓員工對于企業更加有凝聚力,為企業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企業文化建設中的各種精神使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新的內涵,同時使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一改以前簡單硬式的工作方法,使其緊緊跟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企業加強文化建設使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更加清晰和明了,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貼合企業的經濟發展方向,同時大大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轉化為推動物質生產的充足動力。
(二)企業文化創新使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有了新的渠道。人既有適當的經濟訴求又有合理的精神訴求是當代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特征。企業員工的做事方法和原則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企業的文化是一種凝聚全體人員力量積極進取,把個人利益和企業利益相結合的一種精神,企業文化可以讓員工把最大的熱情和集中的精神投入在企業生產中去,達到企業和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時一個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目標也是如此,二者有機結合可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把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到企業的文化活動中,通過企業的文化建設來帶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讓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更加強有力的作用。企業的文化建設是讓全體員工自覺遵守一種原則,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有利于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三)企業文化創新使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有了新的機制。企業的文化建設可以有效改善企業的進行氛圍,讓員工增強對于企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讓他們對于企業領導者更加信任和認可,從心底里愿意為企業做出自己的貢獻,使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一個穩定的獎勵機制。企業文化可以引導員工奉公守法,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提高員工的精神文化素養。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以人為本,企業的文化建設注重提升職工素質,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激發員工為企業積極貢獻的熱情,使其更貼合企業發展。這種新穎的獎勵機制對于企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對于員工個人綜合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很大幫助的,以文化建設帶動的思想政治工作創新一定會讓企業的發展來到一個新的階段。
二、結語
綜上所述,只有建立在企業文化建設上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堅實的基礎,才能夠跟上時展的步伐。企業應該創新企業的管理理念,帶動全體員工參與到企業的文化建設上來,讓員工的素質隨著企業文化建設逐漸提高。企業應該采取靈活新穎的方法有效結合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更好地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傳統文化思想論文
一、思維形態的內在匯通
客觀上講,馬克思主義雖然建立在西方的話語系統上,不可避免地存有歐洲文化習慣、思維模式的一些特征,但它畢竟體現了人類一般的思維本性和發展規律,這與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在哲學形態、思維智慧與精神氣質上均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趨同性。我國傳統哲學中,樸素、直觀的辯證思維傳統源遠流長,《易傳》中的“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孔子的“執兩用中”;老子的“反者道之動”;張載的“一物兩體”;二程的“萬物莫不有對”;朱熹的“一分為二”,等等,都是中國古代辯證法的一些精彩的表述,說明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具有簡單對舉和二分法的鮮明特點。中國傳統思維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重視習行踐履,知行關系是中國傳統哲學家普遍關注和探討的命題。《尚書》中就已出現“知之匪艱,行之惟艱”;孔子提出“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朱熹主張“知先行后”;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王夫之認為“知行相資以為用”;孫中山則主張“知難行易”。這些哲學思想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實踐觀、認識論都有著某種相通之處。前面所述,思想所達到的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傳統文化在語言形式上的結合只是初步的、表面的、外在的結合。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我國傳統文化,探尋馬克思主義精神內涵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哲學思維、行為習慣上的契合點,并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進行合理的、徹底的改造,使之既保留民族特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感與科學性,這無疑是一種更為深層的統一,是思維形態上的內在結合。從根本上把握住了馬克思主義內在本質上的辯證性和實踐性的思維方式,主要通過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矛盾觀、知行觀進行創造性的轉化,把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表達出來,深入淺出地論述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的基本原理,促成了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傳統文化在思維形態上的結合。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實踐論》和《矛盾論》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實踐論》公開發表時,特意給它加上了一個副標題“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不僅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知行關系進行總結和繼承改造,同時也說明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全面闡明了馬恩、列寧都沒有系統論述過的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創立了以科學的社會實踐為基礎的“現代知行合一論”。在《矛盾論》中,在馬克思主義的原則立場下融合、揚棄了中國哲學的辯證觀,建構起一個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為精髓、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為基礎的辯證法思想體系,不僅遠遠高于中國古代的辯證法,更以別具一格的中國特色把馬克思主義對立統一學說推向新的階段。可見,這不僅是一種思維形態的結合,更是一種理論再造和超越。因此,中西文化水乳交融,中國傳統哲學的直觀性、樸素性得到克服,馬克思主義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找到了堅實的生長點。中國人在接受外來文化時的那種隔閡、疏離的心態亦得到極大融釋,馬克思主義真正得以廣泛的傳播和發展。
二、價值理念的深層融合
之所以說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光輝典范,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在于發掘出我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民族精神與價值理念,并結合近現代中國的歷史使命,做出馬克思主義的重新闡釋與塑造,不僅使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得以傳承,而且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精髓與價值趨向,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中國人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無疑,較之語言形式和思維形態上的結合,這種價值理念方面的結合要深刻的多。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對我國傳統的“自強不息”和“民為邦本”文化理念的整合與弘揚。“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中最為核心的“乾坤”兩卦:“乾”取象于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取象于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意為,君子應當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應當寬以待人、容載萬物。這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基調之一,早已深深融入到華夏兒女的血液之中。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都將其視為座右銘而身體力行著。中華民族幾經滄桑興衰,始終能團結凝聚在一起,并保持永不衰竭的生機活力,是同這種民族魂分不開的。事實上,能在艱苦卓絕的戰爭環境中提出“獨立自主地組織和使用自己的力量”,強調“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并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一連串的偉大勝利,也是因為秉承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與意志。顯然,從“自強不息”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經由的全新改造,作為一項價值原則,已然成為思想活的靈魂之一,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形形色色的“民為邦本”思想綿延不絕。《尚書》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記載;孔子提出“寬則得眾”,主張“保民”“愛民”“富民”政策,反對“苛政”;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賈誼指出“民者,萬世之本”;黃宗羲認為“天下為主,君為客”,“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這些傳統的民本思想雖然帶有明顯的階級烙印,但仍不失其民主性、人民性的價值與合理成分,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導向予以重塑。實際上,也只有運用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喚醒人民群眾起來掌握自己的命運。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進行批判、繼承和揚棄,把這一民族文化傳統與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結合起來,形成了富有創造性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理論。無論是《論持久戰》中的“兵民是勝利之本”,還是《論聯合政府》中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都指出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從而把群眾利益作為實際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把是否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視作衡量共產黨人一切言論和行動的最高標準。思想使馬克思主義深深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血脈和氣質里。
三、結語
西方文化思想政治論文
一、西方文化霸權對大學生的影響表現在方方面面
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提出了“文明沖突論”,他認為:“從西方文化中心主義角度,鼓吹文化中心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特別是從美國價值觀優越論的立場出發,將西方的社會和文化模式視為全球普遍化的模式,認為西方文明和價值體系是高級的,其他的則是低級的,其出路和歸宿將是與西方文明和價值體系認同。”[1]在此撲面而來的西方文化席卷中,年輕的大學生無力抵抗,對西方文化產生很大的好感。現實生活中,《生活大爆炸》、《緋聞女孩》、《老友記》、《實習醫生格雷》、《犯罪現場》等都是大學生成為網上追求的美劇,學生從美劇中了解到西方的生活方式,對待事件的處理態度和年輕人的社交方式,在欣賞故事情節的同時不自覺地受美劇價值觀的影響。美國的好萊塢在電影產業中占支配地位,隨著全球化的加劇,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美國大片式的影響力,借助娛樂業西方文化鋪天蓋地的席卷而來,讓中國的青年學生目不暇接,為其折服。現代的大學生對西方的節日也表現出非常大的熱情,尤其是情人節、圣誕節,幾乎成為大學生必過的節日,在商家、媒體的宣傳下,顯得尤為熱鬧和重要。相反,他們對中國的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甚至春節都表現得很冷淡。肯德基、麥當勞、卡拉OKKTV、桑拿浴、高爾夫球、保齡球、網球、皮爾·卡丹、XO、人頭馬……西方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在中國的某些階層中風行,也成為部分青少年追逐的目標。年輕一代民族認同感被弱化,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所喪失,并出現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傾向。西方消費思潮也直接影響著高校學生的生活消費方式。一部分學生愛慕虛榮,在購買商品時都以購買外國貨特別是美國貨為榮,崇尚洋牌名牌,并把它作為時尚、高品位的表現,盲目攀比現象愈演愈烈。這些不顧個人消費能力的行為,加重學生的家庭負擔,使人際關系世俗化,侵蝕著社會風氣。本質上,青年學生的政治觀念發生改變。由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強勢宣傳和打包出售,許多青年人不顧中國革命建設的實際及具體國情,盲目否定中國特色政治制度并對西方政治觀產生了認識上的誤區。學生的價值觀念上西化。西方文化的滲透也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一定影響。西方個人主義思潮涌入中國,使得青年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個人主義在大學生思想中已有廣泛影響。這種個人至上、金錢萬能、生活就是享樂的價值觀對正在成長中的青年一代產生不利影響,也對社會主義的義利觀和道德觀帶來挑戰。西方國家的文化傳播也對我們國家的民族文化帶來了顯而易見的負面影響,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的淡化。
二、要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一詞由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一般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在歷史長河與世界格局中所處地位及未來發展有充分的認識。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大學生文化自覺是指作為一個群體的大學生對自己民族和執政黨在長期歷史實踐中所形成的歷史化和革命文化的認同和覺醒以及追求和準確把握。當今世界,國際思想文化領域交流日益增多,西方發達國家對優秀人才盡力爭奪,對外文化滲透的力度不斷加大,利用各種方式來傳播西方國家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這就需要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比較中華文華和其他文化的差異,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華文化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奮斗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積淀了悠久的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的力量,是紐帶,在新時期是具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東西。只有深入學習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才能抵抗西方文化的侵蝕。在高校中,長期以來,我們比較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忽視了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來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其實,思想政治德育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課應該相輔相成、不分薄厚的同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顯性的教育活動,文化育人應該是一項隱蔽性的教育活動。文化課是藝術性的課程,它不像思想政治課那樣咄咄逼人,目的性、說教性明顯,容易讓青少年接受教育者,不產生抵觸情緒。它可以采取溫和多樣的方式,生動活潑地把中國文化中優秀的文學、倫理、思想與宗教等和弦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教授給學生。往往文化中的美好愛情、熱愛祖國、團結奮斗、孝心勤奮等主題都會得到學生的認同,其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滲透性與感染力都比較強。也就是說,文化課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藝術化,對人的全面成長和發展往往起著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也只有大量的接觸到中國的優秀文化,大學生才會自覺自動地產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在與異文化的碰撞中,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優秀文化,克服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只有建立自己文化心理的防線,在面對西方文化的林林總總的時候,才能做到不驚慌、不震驚,守住自己的道德與倫理底線,也有思想武器與其對抗,經得起西方腐敗思想的誘惑。
三、要健全大學生的校園網絡文化
雖然大學生作為正在形成中的知識群體,其主要任務是學習、成才,但學校絕不能僅僅是課堂上系統知識的傳授,在課堂之外的空閑時間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也要生動活潑地開展起來。要重視教育和娛樂功能,校園文化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對大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熏陶,對大學生增加人生經驗、擴大知識面、加快成才步伐的影響,都是教育功能的體現。與此同時,學校還要努力做到使校園文化滿足大學生的需要。校園文化是個動態系統,這種動態性決定于大學生思想活躍、價值觀呈現較大的開放性,加之他們處于青春期,生命力旺盛,對新事物極為敏感,對娛樂活動感興趣,因此,必須發揮校園文化的娛樂功能。[3]網絡是現代大學生必不可少的生活設備,甚至有些學生坦言,自己一天沒有網絡就好像無法生存一樣。所以,我們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定要利用網絡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不能再僅僅照搬課本知識或根據個人經驗獲取德育信息從而對學生進行授課。網絡上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比如,一些好人好事,感動中國、給中國正能量點贊等節目平實感人,能以非常親切的方式給學生的思想與心靈進行洗禮。學校還可以與其他兄弟院校進行資源共享,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更新、多的德育教育內容,實現德育信息的現代性和實效性,更能體現與時代同步的精神。教師可以通過下載視頻,有教育意義的電影、紀錄片,做幻燈片來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具趣味性以及多樣化,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這樣更容易為廣大學生所接受,提高了說服力,增強了德育工作效果的影響力,可以說網絡優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方式。同時還要注意的是,校園的網絡系統要很好的監管,因為網上的內容魚龍混雜,有好的也有壞的,要盡力采用先進的技術將負面的東西屏蔽掉,讓學生接觸到干干凈凈的網絡空間。教師給學生以“以學生為本”的關懷,既可以采用課下談心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有主題的集體活動或者遠程教育的方式來與學生溝通,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者。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學生也可以在網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教師選擇合適的內容教學,教學的主體都不再是一味地全盤接受,而是成為信息的主動獲得者。更為重要的是,學生不再僅僅是被教育者和被接受者,他們也可以成為網上德育教育內容的者,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雙向傳播的目地所在。
利用傳統文化思想建設企業文化論文
摘要:優秀的企業文化應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企業文化是亞文化,必然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包涵著豐富的、具有規律性的管理思想。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不僅可以與市場經濟相容,而且能夠成為現代企業文化的深厚基礎,更能使我們的企業顯示出突出的中國特色,即中國作風、中國氣派。
關鍵詞:企業文化;傳統文化;中國特色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并沉淀在企業員工心目中的一種價值理念,它是一種文化哲學。優秀的企業文化應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企業經營哲學,是指導企業生產與經營活動的一種思想觀念和行動準則。在當今產品更新換代步伐加快,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背景下,企業競爭的成敗取決于企業的整體實力,而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價值理念的一種體現,為企業的發展壯大,適應激烈競爭而生存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進程中,文化的力量將愈顯示出它的功能。
中國現代企業文化,首先要體現中華民族特色。優秀的企業文化總是在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統一的基礎上,吸收本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并顯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業文化是亞文化,必然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包涵著豐富的、具有規律性的管理思想。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不僅可以與市場經濟相容,而且能夠成為現代企業文化的深厚基礎,更能使我們的企業顯示出突出的中國特色,即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中國傳統文化,從廣義上說,指中國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物質、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它是包括風俗、習慣、心理、道德、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觀念形態的思想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許多方面與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所倡導的經營理念、戰略思想和管理原則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嚴賞罰,兵家重謀略,道家講無為而無不為,都可以給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借鑒。如儒家的“仁義”、“慈愛”、“忠信”、“誠敬”等思想,同現代企業發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導企業家和從業人員更好地做人做事,愛崗敬業,凝聚企業的向心力,培育中國現代企業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我們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養料,吸收傳統文化合理內核,從六方面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文化:
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以人為本是中國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中國現代企業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傳統,堅持以人為本,對職工講仁愛關懷。重視人際之間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為企業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現。在企業中注重道德教化,培植敬業樂群、合理奉獻和人生理想等人文精神,可以使企業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底蘊。
加強道德教化。中國的泛倫理型文化在現代社會雖流弊日多,但其精華部分仍光彩照人。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最理想的成就是所謂的“三不朽”,其中最大的不朽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立言”,道德上的成就是人生最有價值的成就。中華文化基本思想之一的剛健有為思想,包括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兩個方面。自強不息是講自立之道,厚德載物是講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歸宿,二者講的都是從道德上立人,以人之德性來包融天地萬物。這些思想在現代社會無疑仍有積極意義。一個人格低下、道德品質惡劣的人,無論如何是難以給社會創造財富、作出貢獻的。當今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道德淪喪現象,不能不使人憂慮,整個社會對“堂堂正正做人”的呼聲日益強烈。因此,企業人文精神建設首先應圍繞道德建設來進行。在企業管理者中,應提倡“百行德為先”的思想,通過他們的道德人格力量去影響人、帶動人、鼓舞人,真正做到“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對企業職工,應加強道德自律教育,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說,就是強化“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如果企業能夠從這些具體的、員工易于接受的東西入手進行道德教育,就有可能培養出一代富有社會道德責任感的時代新人。
文化價值論文:文化思想及當代價值概述
本文作者:胡劍工作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文化自信思想的產生原因
(一)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熏陶與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習是具有文化自信的前提自幼年起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教育。他從《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普及讀物入手,接受起儒家傳統文化。雖然幼年的對這些枯燥難懂的經書不甚喜歡,但是這些自幼爛熟于胸的知識,是很難抹得去的,成年后常會自然的使用。[3]6-7《水滸》、《西游記》、《三國演義》、《精忠岳傳》、《隋唐演義》等舊小說更是讓幼年的欲罷不能,這些小說的影響及于以后的革命和建設歲月。據統計,“選集”中引用最多的不是馬列經典著作中的原文,而是儒學經典論述。到一九六六年,的藏書已達幾萬冊,一些著名類書和叢書,如《永樂大典》(部分,影印本)、《四部備要》、《萬有文庫》(部分)、《古今圖書集成》等都收錄其中。[6]對中國史書讀得最多,四千萬字左右的《二十四史》他是通讀了的,有些部分不只讀過一遍,并做了大量的批注。通過廣泛而又深刻地潛心閱讀大量中國史書、古典小說、詩詞曲賦、各家經典,不僅批判地汲取了豐富的思想營養,還造就了對中國歷史與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更培養起對本國文化的自信。(二)湖湘學派的經世學風與湖湘學人的驚人事功對文化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宋明以來,重內圣之道的理學和重外王之術的實學,在湖南交織扎根。學子們歷代相傳,不斷闡發,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學、強調經世致用、主張躬行實踐為基本特征的湘學士風。[3]21這種學風對作為湖南人的影響甚巨。生長于斯,自然被這一濃厚的文化土壤所感染。在長沙求學期間,就曾認真研習過開湖湘一代風氣之先的著名學者———王夫之的學問。近代以來,湖南學人大多關心世事,熱衷投身于政治活動及各種社會活動,涌現出一大批有影響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如魏源、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羅澤南、譚嗣同、黃興、蔡鍔、陳天華、宋教仁等,這些湘籍學人或闡發啟蒙思想與維新思想,或整軍經武、馳騁疆場;或兼“傳教”與“辦事”。雖則有些湖湘學人的所為有違歷史潮流,但從總體而言,這些湖湘學人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做出的功績極大地鼓舞了同樣身為湖南人的。早年對湖湘學人的驚人事功與杰出貢獻非常景仰,對自己身為湖南人極為自豪,這種感情也增強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三)西方列強的入侵與中國對西方文明的被動接受是文化自信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總體而言,近代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個被動的過程,是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的刺激下進行的。從文化角度而言,也是如此。西方文明以武力做后盾,以一種入侵者的姿態進入中國,并對中華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地沖擊。所以說,這一文化交流過程不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每個中國人心間造成的苦痛必定在文化領域有所反應,這種親身經歷的苦難必然會造成每一個有覺悟的中國人對資本主義壓迫的反抗;必然會造成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在心理上一定程度上地抵制;必然會造成每一個關切國家、民族命運的中國人對西方文明的反思。也是生活在國家受帝國主義欺凌的年代,國家的現狀對早年產生了深深的刺激,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產生強烈的憤概。早年一方面如饑似渴地學習西方十八、十九世紀資產階級的代表著作,如盧梭的《民約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亞當•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論》、斯賓塞的《群學肆言》等,研讀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但是學習和研讀的目的是為了探求解決中國的根本問題,是為了實現中國的國富民強。是以批判的眼光對待西方文明的,而他的內心是不贊成西方文明的。這從一九二O年為發起文化書社而撰寫的文章中可見端倪:“不但湖南,全中國一樣尚沒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樣尚沒有新文化。一枝新文化小花,發現在北冰洋岸的俄羅斯。幾年來風馳雨驟,成長得好,與成長得不好,還依然在未知之數。”[7]這一方面說明已經把中國和世界的希望寄托在馬克思主義上,另一方面說明對傳統西方文明表示否定。(四)西方文明日益顯示出的弊端從另一方面強化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西方文明所標榜的“自由、平等、博愛”相對于封建社會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在一段時間內也成為中國人民反封建的武器,但資本主義在經歷了早期的發展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之后,資產階級在政治上日益反動,先前鼓動人民進行反封建的信條漸漸變成欺騙人民的空洞口號。對西方社會政治上的反動認識地非常深刻。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夜,就寫作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如《別了,司徒雷登》、《為什么要討論白皮書》、《“友誼”,還是侵略》、《唯心歷史觀的破產》等,來揭露美帝國主義所謂“民主”與“自由”的虛偽面目。“美國也有‘民主政治’,可惜只是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獨裁統治。”[8]資本主義社會充斥著拜金主義,資產階級的逐利本性無處不在。“資產階級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其他的聯系了”、“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9]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倫理、道德秩序在金錢面前顯得蒼白無力。這些與中國人重倫理、講道德的文化傳統格格不入。對資本主義的唯利是圖本性深惡痛絕。自二十世紀之后,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其腐朽性、虛偽性、侵略性更加暴露無遺。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財富的集中及與此相對應的人民群眾的貧困、資本主義社會間歇性爆發的經濟危機、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放蕩腐朽、資產階級對國內人民的壓榨與對國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瘋狂掠奪,這些成為帝國主義的主要特點。“這些特點使人必須說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10]這些不僅給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造成了苦痛,給全世界帶成了災難,而且增強了深受西方帝國主義壓迫的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五)解決中國根本問題的出發點與目的增強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早年即立志探求解決中國根本問題的大本大原。雖則早期理解的大本大原與后來的認識有差距,但是一生所從事的革命活動和建設活動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問題。如何才能解決中國社會面臨的根本問題,如何才能改變舊中國積貧積弱的面貌,如何才能實現民族的獨立、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強盛,這些問題一直是思考和希望解決的根本問題。認為,從改造中國之目的出發,中國問題之根本解決需要求得對中國問題的根本了解。早在一九一九年,他就指出:“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個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3]47在隨后的革命生涯中,愈發認識到研究中國國情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與急迫性。時期,他指出,中國共產黨對于國內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任何一個方面還是研究得太少。嚴肅批評了一些共產黨員對于研究今天的中國和昨天的中國一概無興趣、只把興趣放在脫離實際的空洞的“理論”研究上的主觀主義的惡劣作風。認為,在中國從事革命和建設的同志不能言必稱希臘,而應該“不單是懂得希臘就行了,還要懂得中國;不但要懂得外國革命史,還要懂得中國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5]801號召全黨同志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矢去射“中國革命與東方革命”之的。這種解決中國根本問題的出發點既是對本民族文化與本國國情進行研究的動力,也增強了對本民族文化與本國國情進行研究的決心和信心。
文化自信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11]166可見,文化自覺的前提是本民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學習與掌握。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加強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建設,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12]目前,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學習與傳承。第一,要在國民教育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事業不斷取得發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成就,國民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度也在增強。但從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主義文化強國的角度觀之,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力度似仍應加大。現在的一些學生言必稱美國,對韓流、日流也是趨之如騖,對待自己的老祖宗,則對不住,忘卻了。長期以往,不僅傷及國人的文化自信,甚或對國家的文化安全構成威脅。文化滲透固然是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之一,但也反映出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不夠。在國民教育中,應該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應該拿出更多的時間研讀經典。第二,要創新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方式。一些人對傳統文化有錯誤的認識和感知。他們見到傳統文化就如同見到一位不拘言笑、刻板生硬的道學先生。這種面目可憎的形象必須除去。在新時期,必須要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與傳承形式,通過各種富有時代性、新穎性、樂趣性的形式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延安時期的文化工作者就通過貼春聯、唱民歌、挨家挨戶拜年、跳秧歌、寫墻報、畫壁畫、講民間故事等方式傳播先進文化,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些方式在現在仍然有很大的價值。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文化工作者在信息社會中也應該積極利用網站、短信、微博、公共聊天室等方式去傳播先進文化,并應該積極努力思考如何開辟一些新的傳播媒介去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13](二)吸取他民族文化的長處,以融貫中西的視野看待世界文明“‘文化自覺’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11]166文化自信即需要對本民族文化深深的熱愛與了解,也需要開闊的胸襟與世界的眼光。具體而言,第一,學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方面。文化自覺不是要求全面回歸我國傳統文化,不是文化保守主義,而是要求我們在學習、知道、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以一種開放豁達的心態對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正是以這種曠達的心態學習、吸納中外文化中優秀的因子,成就其淵博的知識和博大的胸懷。在世界各國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經濟上的閉關會導致民生凋敝,文化上的鎖國將自絕于世界文化之路。各國文化上的互相借鑒、交流,甚至碰撞,是有益的,它即有益于本民族文化的發展,也有益于世界的和平穩定。第二,抵制與擯棄其他民族文化中一些腐朽落后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與他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受益匪淺。但是,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間的沖突也不可避免。“在這個新世界中,區域政治是種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沖突取代了超級大國的競爭。”[14]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以經濟、軍事實力為后盾將一些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東西做為普世價值在全世界推廣,任意貶斥其他國家優秀文化。這是冷戰思維的延續,也是西方中心主義心態的反映。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這一現象。早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就多次對西方國家腐朽偽善的一面加以揭露。這些言語至今仍有重要價值。我們應該堅決抵制一些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襲,堅決抵制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摒棄不符合我國國情的文化思想。第三,推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走出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發展民族優秀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現。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15]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已經初顯成效。目前孔子學院已在106個國家的350多個教育機構落戶,中小學孔子課堂數以百計,成為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及漢學的全球品牌和平臺。當然,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充滿自信地走向世界仍需要一代代優秀的中國人努力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種子。(三)致力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指導思想,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理論,是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指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和智力資源。在現階段,我們應該致力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第一,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是最好的真理,但是這一普遍真理若不能與中國革命、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中國革命、建設的面目就不會改變,各項事業就不能取得發展。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實際問題[24],也要用中國的語言、中國的形式、中國的文化傳統來表達、發展馬克思主義,使之成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理論,使之成為融合中國文化、中國傳統的新文化。第二,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意蘊。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史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形成了異彩紛呈的思想文化寶庫。這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產。雖則有些內容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遷,已經在現實中無施用的可能,但是很多內容卻可以在新時期得以重新闡釋,可以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們應該大力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意蘊,應該在今天豐富的改革、建設實踐中重新審視、發掘傳統思想文化寶庫,在新的時期賦予其新的闡發、新的意義與新的發展。
大學生傳統文化思想教育研討論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態,指出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加強傳統文化思想教育提出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生思想教育;思考
一、引言
現在高校中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是依靠“兩課”,然而大學生卻普遍排斥其“生硬的說教”,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功能弱化收效甚微,從而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道德教育推入瓶頸。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重于灌輸,老師以教育者的身份,以居高臨下的心態,將自己的教育意圖灌輸給學生。這種教育方式帶有規訓與約束性,而使學生感到與老師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在這種狀況下,往往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目的,而且很容易使學生聽而生厭,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是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從小就接觸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接受傳統文化和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卻很不夠,造成了大學生思想上的傳統文化斷層,這是導致諸多問題出現的最重要的原因。面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諸多狀況,加強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但是如何才是解決這一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卻是應該首先思考的。其實,作為一個有著厚重文化背景的文明古國,我們完全可以從自身當中挖掘出適用于自己的解決辦法。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經歷了幾千年的積累和沉淀,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一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這些都是取之不盡的、鮮活的思想教育資源。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態分析
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1大學文化的深厚底蘊
大學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價值觀、培養目標、學校傳統、校風和學風、校園文化活動、師生行為方式以及大學的靈魂、本質,是亞文化的社會文化體系[2]。它堅持主導文化,來源于主導文化,不同于主導文化的異質性。大學文化是青年文化的分支,具有鮮明的特點,具有全面的學校文化教育,是通過整套的大學教育教學活動建立起來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知識體系、符號和建筑風格。從大學的基本屬性或基本功能來看,大學文化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大學在繼承、整理、知識交流和創新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大眾文化和社會文化或其他相關的、差異的,由此看出,大學文化是具有深厚底蘊的。
2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文化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能影響人們的思想、政治、思想和道德,符合現代社會和時代的思想行為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人文精神向導已成為時代這個時代必備之精神,通過引導先進的大學文化建設,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在各式各樣的大學文化活動當中,靈活滲透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讓大學生充分幸福式體驗教育,享受大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學文化建設理論和形式的進一步升華,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思想政治教育能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精神環境,讓大學生在精神思想上對其完全認可,兩者互助互益,意義深遠。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文化建設要與時俱進,要有創新精神,讓思想政治教育把文化、教育和環境教育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現如今,大學文化的核心精神弘揚的是黨的精神理念,以先進文化先進精神理念為指導,在大學文化的建設中,應當首先培養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大學文化精神理念的基準,為大學文化建設提供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3]。
3大學文化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略
3.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革新。在大學文化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因材施教,讓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思想政治教育不發生沖突,兩者要建立互助互益的關系,創新各種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大學活動,并能提供相應的理論指導。大學的文化不僅具有豐富的內容,同時在各個要素之間,還具有相互關聯的作用,所以在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革新時,也需要對活動進行統一,發揮教育的關聯作用,將大學文化的內容,轉變為具有社會實踐性的知識,為學生的行為作出引導。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引人大學文化,老師需要提供恰當的理論依據,對文化的制度、精神、物質、行為等都要相互協調。在大學文化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現了大學整體發展的核心理念,也凸顯了社會的精神和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革新中,學生要學習到以馬克思理論為基礎,完善自我的大學社會文化意識,升華自我思想意識,從而樹立正確的人文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明確指出了馬克思的指導思想對我國大學文化占有重要的指導地位,對于掌握這方面的內容,學生應該多關注這方面的內容,多閱讀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升華自我人文精神思想和價值理念。3.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變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變革需要協調教師與學生的價值觀。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理想和不同的價值觀。在偌大的大學校園里,除了主流意識形態之外,非主流意識非常容易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這些非主流的思想意識,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利益和政治愿望[4]。在這種環境下,教師不在思想政治內容的簡單的錯對之分,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這些思想行為結合起來,努力在黨的領導下,思想內容,與黨和國家的利益更一致,這也可以在一定的大學發展中的作用。為了使文化整合,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建立一個共同的價值體系,通過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避免利己主義價值觀,使其價值觀發生某種變化,弱化矛盾,幫助學生有相同的價值觀,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5]。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變革方式總結有以下幾點: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內容上,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和創新所選知識,在學習中加入時事新聞、趣聞趣事、網絡視頻了解等來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興趣。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變革中,要讓教師以學生為主體,最好采用體驗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切身體會。第三,每個同學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和遭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要綜合學生各項特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情況創設情境,讓學生發揮重要角色作用,并且也能通過不同的情境化來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3.3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建設。大學文化的形成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而師生參與的積極性和積極性將對這一過程必然會產生影響。大學文化視閾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掌握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尤為重要,這也是教師所要關注的一大重點問題,學生也渴望教師關注到這一點,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心理素養。學生比較希望老師能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課堂上利用慣性大學文化積極積累的內容,來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加強,讓大學文化建設與學生的思想政治相得益彰。這有利于真正體會到在大學文化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也能讓學生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產生精神和知識的碰撞,很多學生認為,教育環境可擴到戶外不要太局限于一個小空間,過于壓抑的教育環境容易阻礙大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老師也可嘗試在戶外上思想政治教育課,通過實際生活來調動學生本質性格,遵從學生的思想要求,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大學視閾下,讓學生思想和精神進一步升華。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