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20:34: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類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類欄目歷史文化論文
1資料搜集應具前瞻性,要做有心人
歷史文化類欄目,有的選題,涉及的資料非常多,涵蓋的知識點多面廣,需要采編人員從中篩選出有用的特別能說明問題的資料來用。而有的,雖然題材很好,資料卻少的出奇,這就需要采編人員想盡各種辦法盡量多的搜集資料。比如與五峰山這一選題,昌黎各界留下的資料特別多,有照片,有文字,有傳說,有故事等等,這就需要篩選。采編人員最終確定了六個題目:《性樂山的有志男兒》、《盟誓碣石》、《登高一呼群山應》、《與五峰山的情誼》、《紅旗將會飄滿北京城》、《圣潔情思凝五峰》,展現黨的創始人的偉人風采以及他與昌黎五峰山的不解之緣。在山中拍攝時,巧遇吉林師范學院退休講師、副教授陳熹老人,老人年逾八旬還堅持進山緬懷,我們抓住機會采訪了他,同時收集到了關于韓愈的一些資料,為做《韓愈祖籍昌黎》欄目提前留下了生動的資料畫面。而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河北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魏立群來昌黎的時候,我們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采訪了他,為做《魅力皮影》節目做準備。節目播出后,有很多人見面跟我們講,你們很厲害呀,怎么請到的魏立群老師?其實,那是我們半年前采訪留下的資料。歷史文化類欄目的采訪對象很多是上了年歲的老年人。每次找到他們了解情況,請他們配合,他們給予的支持不是一星半點,他們盡他們的所有,珍貴的資料和照片,珍藏了幾十年,對我們卻從不保留,這讓我觸動很大。做《源影寺塔》系列節目時,八十多歲的張鵬起老人,將自己維修源影寺塔時整理的一冊工作照片交到我手里,從源影寺塔維修開工第一天開始,到最后一天結束,整個維修過程和每個維修細節,老人都細心的用照相機的鏡頭記錄下來,并且有維修前后對照圖,這讓我深感震撼。做這類欄目,不僅是對歷史、對真實的一種敬畏,也是對他們的一種尊重。
2資料分析要有條理性,主線要明確
《話說昌黎》欄目播出兩年多,搜集的資料裝滿了整個書櫥,包括書籍、視頻、照片資料,僅翻閱的文字資料就有成百上千萬字,尋訪了幾十位老人和學者,形成了20多萬字的節目角本。要把搜集到的資料最終消化并為我所用,需要經過分析整理甄別的過程。搜集到的資料有的很有條理,而有的則是散亂無章的,這需要我們像園丁一樣,把這些內容分類整理修剪,加工成美麗的花環。內容相同相近的放在一起,考慮每個選題的內容可以分幾個部分,確定為幾期,每期之間如何連貫起來,內容怎么銜接,每期的看點在哪里,一定要弄明白最想讓人知道的是什么,最值得人了解和記住的是什么。比如:《史夢蘭與止園》,從“京東才子”、“直隸一人”史夢蘭的畢生成就,到止園的輝煌與沒落,其思想要義是主要線索。《廣播電視60年》系列節目,則是以廣播電視人的經歷為線索,講述了各個歷史階段廣播電視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展現廣播電視在社會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及廣播電視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艱難歷程和輝煌成就。
3專題腳本要有全局性,是制作根本
專題腳本是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自己的我和寫作規則。比如,配音和同期的內容怎么安排,鏡頭如何組織,這些落實到紙上,形成專題片腳本。專題腳本是后期制作的依據和根本,也是將前期搜集整理的資料做最后的編排、整理和取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到更為細節的東西,包括哪些內容用播音員配音的聲音,哪些用被采訪人的同期聲,這兩種聲音又如何恰當的結合在一起,組成一期完整的節目。我的原則是,被采訪人說出來的東西盡量保留,被采訪人沒有表達完整的,或是沒涉及到的,需要加以解釋和說明的,用配音。要把收集來的資料和鏡頭,與配音結合,這部分是為做到內容詳實而服務的,要在這一部分,盡可能多的把圖片、照片、視頻等形式的資料等展現給大家看。而在被采訪人的敘述過程中,也就是同期聲運用過程中,也盡量安排配以圖片或是字幕說明,盡可能準確的將事實說給觀眾聽。往往一個節目會涉及很多個被采訪對象,大家對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了解和感受,所說的內容有不同也有相同,有互相印證的也有互相抵觸的,把這些關鍵的東西擺在一起,安排先后順序,主次內容,確定本期節目的重點在哪兒。然后,再用配音部分畫龍點睛,起到承接和說明的作用。被采訪人的同期,好比珍珠,而配音部分則是線,什么樣的珠子放在一起更漂亮,用什么樣的線串起來更好看,怎么串在一起才藝術,就要看采編人員的功夫和本事了。這里面,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相同或相近的,為了避免重復,可以讓一個比較權威的人來說話,如果沒有權威人士,就可以兩個人互相印證。另一種是不同的或者是截然相反的,可以讓兩個人各執已見,有結論的、可以定性的問題,當然要告訴觀眾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可是沒有結論的問題,編輯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能自作主張,判定孰是孰非,要讓觀眾去看,讓觀眾去思考,不能替觀眾得出結論。
文化傳播學下我國體育文化類形態探析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從當代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發展面臨的困境入手,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置于電視傳播的理論語境中考察,分析了其在現代社會中電視傳播價值。按照其與電視媒介特性契合程度,從功能上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分四種類別,并從優化傳播效果角度就四種類別提出了各自適宜的電視節目形態。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電視傳播;節目形態
文化傳播是文化從一個系統影響另外一個系統的活動,其實質是文化價值的傳播。在體育文化全球化浪潮中,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整體發展與傳承面臨危機,而這種危機與電視傳播的缺少不無關系。目前就電視對我國傳統體育的傳播的研究成果甚少,本文試對電視傳播視域下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類別及節目形態作一探析。
一、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電視傳播的價值
(一)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電視傳播的社會價值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值得電視珍視的社會價值在于其在全民健身、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方面的功能。文明的基本動力來自于社會基層。自古以來,中國傳統體育都在民間自由自在地生長,天然地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連。“體育的本質功能與核心內容就是健身。體育所表現出來的強身健體的基本特征以及對身心的自我培育、鍛煉和養護過程,無不包含著健身的客觀規律。”
綜合文化類雜志的文化特點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以當前我國綜合性雜志為研究對象,考察雜志與文化的關系,思考當前雜志對大眾文化是提升還是迎合;是對現實的反映還是虛構;以及是對虛擬生活的滿足還是精神追求的滿足等方面的問題,期望探討綜合文化雜志所呈現的文化特征。
關鍵詞:綜合文化類雜志大眾文化文化特征反應
我國目前共有各種期刊9000多種,而時尚休閑類、IT類雜志的增長是最快的,此類雜志期刊都屬于綜合文化類期刊,是普通讀者自費購買最多、閱讀頻率最高、業余接觸時間最長,因而也是影響力最大的期刊。有鑒于此,本文主要探討綜合文化類期刊所呈現的文化特征。
一、是提升還是迎合
我國比較有影響力的雜志期刊大部分是文摘雜志、婦女雜志、娛樂雜志、健康雜志和時尚休閑雜志,此類雜志難以在涉及重大問題的領域內發揮作用。
我國的大部分雜志期刊缺乏的是精英文化視角,往往不能從提升文化精神的高度探討套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以不流俗、不媚俗、堅持“可以呼喚出人的崇高感情、激發人的創造性”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做有影響力的雜志,這種操守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中已經變得兩難。那種僅僅迎合于人的情感泛濫、麻醉人的智力而獲得“成功”的雜志比比皆是。而對消費文化的處理應有的合理吸收和處理,也變為一味的盲目迎合、推崇甚至倡導。是提升還是迎合?成了我國雜志期刊文化定位的難題。
藝術類文化資源開發論文
內容摘要:成都是西部地區重要的旅游城市及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著極具價值的藝術類文化旅游資源。本文介紹了成都藝術類文化資源現狀概況,對其旅游價值進一步分析評價,并與重慶,西安,昆明等幾個西部主要文化旅游城市進行比較分析,最后提出開發成都藝術類文化旅游資源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成都藝術類文化資源旅游價值開發建議
成都是一座具有幾千年文明發展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漫長的歷史歲月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古蜀文化。
作為蜀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類文化資源,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與獨特的美學風范聞名于世。成都的藝術類文化資源相當豐富,且極具旅游價值;但如何能充分發揮其自身的特色,吸引更多的來蓉旅游者,值得我們多加考量。
成都市藝術類文化資源現狀概況
成都地區的藝術類文化品的種類繁多,特色也很鮮明,比較具體有代表性的可以分為藝術作品,藝術誕生環境及藝術的展現環境三大類別。下面我們將分別進行介紹:
舞蹈資源文化人類學論文
一、舞蹈形態與舞蹈文化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舞蹈與人類的生存現實一直存在著本質性的關聯,舞蹈與人類學也有著漫長的、相互聯系的歷史。聞一多先生很早就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對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闡解:“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這一著名的論斷,從實質而言是聞一多先生在客觀的人類學視野中,通過舞蹈形態來解析、透視舞蹈的本質內涵。他的思維角度是從較為廣闊的意義上來闡釋“舞蹈是什么”這樣一個哲學命題。他在《說舞》中根據澳洲風行的科羅潑利舞,進一步推論出世界各國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機能總動員”的特點。應該說,聞一多先生的文化人類學探索向度,對我們認識舞蹈的文化原理是有很大幫助的,我們看到的是與生命本能最貼近的文化。毫無疑問,舞蹈是文化的一種表述形式,人類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觀念的、整合著多種文化因素的東西化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態來轉述我們對生命及自然規律的認識。由此看來,任何形態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決定的,我們了解和分析這些舞蹈形態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難的是認識這些形態背后的東西。幾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幾位文化人類學者赴西藏考察薩迦教派的喇嘛跳神。平心而論,如果僅從舞蹈形態上來欣賞薩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種低消耗的藝術審美,很難從形態上找出動律特征。舉手投足極其緩慢,結構與情節全部儀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儀軌,“局內”觀眾是那樣地虔誠和頂禮膜拜,而“局外”人要從頭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還真需要耐性。然而,文化人類學者看到的是巫術與藝術、神學與美學、神格與人格的關聯,看到的是一種文化模式,一種可印證的歷史、社會、宗教、民俗的文化觀念。也許薩迦人并不認為他們在跳舞或從事什么舞蹈活動,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明了生死之念的虛幻,體悟生時救度的征兆。在這里,跳神不是藝術形式而是心靈的表述。舞情、舞律、構圖在這里沒有更多的價值和意義,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于他們必須跳神,跳神是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文化人類學的視野中舞蹈是一種文化象征,它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外顯媒介和載體,它可能是最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當地人認可的文化形態。另一層面是這種文化形態所包涵和體現的內隱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在這里,形態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這是因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態,反過來形態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文化人類學的結論是:一定的文化意義是以一定的藝術元素為傳播媒介的,藝術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會行為和社會結構。并進一步回答藝術形式的文化特質是什么,它體現和負載了何種文化意義,為什么會制造和使用這種藝術形式,等等。
二、采風與田野調查
文化人類學的舞蹈研究有其獨特的立場,它與舞蹈藝術家的角度有其不同的地方。一般來說,舞蹈藝術家注重藝術的、美學的意義,而文化人類學者注重其文化意義的探討。但是在兩個不同的領域卻也有其共同的地方,他們都是深入到民間去采風和搜集資料,然而藝術家到民間去采風其關注點往往是舞蹈本身。諸如表現形式、語言符號、象征意義以及風格、韻味、形態等,較少地研究和觀察舞蹈以外的其他文化現象。而文化人類學者的田野調查的概念范圍相當廣泛,他也探討藝術家所關注的問題,但是他對藝術的關注是全方位的,他研究的對象不僅是作為藝術的舞蹈,而是整個社區的各種文化現象與舞蹈的相互交織,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文化人類學在描述和分析一個文化現象時,強調將研究對象置于整體文化中來觀察理解,要求在深入細致的田野調查中集中精力分析這個文化行為的結構與功能,以及整體文化與部分文化的關系。文化人類學認為社會文化每一個部分(制度、觀念、生存方式、生態環境等)都是緊密地關聯在一起的。目前散存在中國各民族的形態各異的民族民間舞蹈除了自己的一些獨立形態和表現方式之外,它世世代代沉淀在人們意識深層和社會心理機制中,它的文化包容量非常復雜而又博大精深,僅從舞蹈這個學科去研究可能會顯得貧乏和單薄。因此研究的方法應該是一種新型的、綜合性的、交叉性的、邊緣性的多學科研究。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深入田野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因為田野調查能提供人類學家由內部去理解人們在一個特殊的生態環境所從事的特殊文化行為,通過深入的觀察和訪談來記錄、收集第一手資料。
筆者曾去過儺鄉采風,從民間儺舞中發現了幾個可舞性的舞蹈動機,作為素材發展成一個藝術舞蹈作品。為了記錄整理民間舞蹈,由于方法不同,收獲自然也就不一樣。但是當我們冷靜下來進行一些思考,把這種思考轉變成學術思維,就會發現它還是不夠深入,多有遺漏,以至造成了對民間儺舞的評價不充分。這種遺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構成人類文化現象論文
,一個“大寫”的名字,沐浴著本土數千年燦爛文明的光華,健步于世界文化沃野,吐納江河百川、宇宙靈秀,閃爍著迷人的人格光暈,構成20世紀影響深遠的人類文化現象。
世紀之交“構成的人類文化現象”的重新結構和文化審視,顯然是關于人類精神家園集體尋找的必然結果。首先,艱苦樸素、志存高遠、處變不驚、無往不勝的人格魅力具有永久的人生啟示意義。其次,市場經濟的沖擊及價值觀念的調適造成新的心態失衡和價值重構,所代表的價值傾向正好為人們的求解心理提供了必要的平衡點。最后,國際巨變,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一時間,人們發現社會主義“由短變長”,共產主義“由近而遠”。驚訝、惶惑之余,驀然回首,認定思想仍是最有力的精神支撐之一。
“個性不會從一個人身上跑向另一個人身上,但文化卻可以從一個社會傳播到另一個社會”。(注:〔美〕菲立普,巴格比著、夏克等譯:《文化:歷史的投影》,13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作為重要的人類文化存在,現象具有大于個人、超越國界的人類意味。基于此,本文就現象的本體、民族、國家、人類等漸次遞進的世界的人類學意義略作詮釋。
一、本體含蘊——自我實現的強人
現象的文化意義,首先在于其本體價值。深厚的本體含蘊在于,他是一位能夠超越他人并自我超越的強人,一位影視明星寫道:“在我的少女時代與青年時代,我最熱愛、最崇拜的男性是。我把所有純真的愛情,全部的憧憬和希望,都奉獻給了他,他是我頂禮膜拜的偶像。”(注:劉曉慶:《我在時代》,載《中國作家》,1992(5)。)非凡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對來說,幾乎沒有實現不了的理想。所謂“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就是這個意思,這種永不滿足的超越意識,決定了他那具有激進色彩的社會主義發展觀。60年代初,在認真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較全面地表述了這種進取與超越思想:
高職經管類學生文化教育論文
摘要:社會需要具有文化內涵、文化素養的大學生,因為良好的文化需求教育能夠促使學生的性格向良好的方向發展,同時還能將校園文化的建設加強,進一步促進教育的發展。但是可惜的是,目前高職教育卻未能將學生的文化教育需求滿足,主要體現缺乏學習教育需求、擇業需求與校園活動需求。
關鍵詞:高職;經管類專業;文化教育需求
由于文化需求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即制約、調節群體文化心理以及牽引整合社會力量,所以必須要掌握了解文化需求,并引導其發展。由此,高職教育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必須將學生的文化需求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并重視學生素質、知識與能力的全面與協調發展,最終將高職教育的隱顯性知識進行有機統一,才能促使高職教育知識體系中納入現代社會提倡的素質教育,從而將素質教育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方面,從而推動高職教育的長足發展。
1學習教育需求
1.1專業課程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
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將轉型為區域經濟,并且這種類型的經濟將占領主導地位,前文中已經明確了高職教育與經濟的發展聯系緊密,同時高職教育的學生最終目的也是為社會、經濟服務,所以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需求重要部分之一則是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高職教育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和實踐,已經明確了教育培養人才與社區關系、經濟區域的重要性,且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已開始設置一些適應社區與區域經濟需求的專業。但是,受到高職教育來源方式(改建、改制和改革)的影響,高職教育還是難以避免過去行業辦學的慣性,在為區域經濟的服務與同其合作中,依舊使用的單線條結構,而非區域經濟要求的塊狀結構。這就導致了高職教育所設置的專業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即培養的人才無法適應區域經濟職業結構的變動頻率。而高職院校為了努力跟上專業結構變化的速度,就不斷的開辦和調整新的專業,這必然會對專業的水平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從而使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無法提升,也就無法將學生的學習需要滿足,最終將使高職院校的持續發展受到制約。
建筑期刊學術論文研究
摘要:期刊論文是反映建筑理論研究的一個獨特窗口,文章運用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收集1978—2018年間由陜西省理論工作者發表在建筑期刊上的論文,統計分析論文的文獻數量、核心作者群、關注熱點、研究趨勢等特點,從而多維度地呈現陜西省當代建筑理論研究的狀況。
關鍵詞:建筑期刊;理論研究;文獻計量學;統計分析
1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百廢待興的落后省份,發展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大省,建筑行業、建筑文化、建筑理論研究工作都取得了累累碩果。先進的技術與思想的不斷傳入,與西部地域特色的沖突、碰撞使得建筑理論工作者不斷思考陜西省建筑的正確發展道路。進入新千年,陜西省的建筑創作與理論研究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一帶一路”“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也給陜西省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在此多重機遇時刻,統計分析其學術成果,有利于理清其研究脈絡[1]。文章以文獻計量學為研究方法,梳理陜西省自改革開放后建筑理論研究相關論文的發表情況,可以對陜西省當代建筑理論研究的現狀了解得更加全面,為今后的發展及研究提供借鑒[2]。
2研究對象的確定
2.1文獻作者的確定文章所說的文獻作者即陜西省建筑理論工作者,包括陜西省各大設計機構以實踐為主的執業建筑師、陜西省高校建筑學科以研究為主的教師及學生、相關政府機關單位的研究人員以及社會建筑團體等。文章對論文的收集以研究機構為單位,這些研究機構包括(1)高校類: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2)設計院類: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西安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等;(3)政府機關單位:西安市規劃局。2.2主流建筑期刊的確定陜西省建筑理論工作者發表在建筑學主流期刊上的論文往往代表著較高的理論研究水平,對主流建筑期刊的選擇,可以從三方面來考慮:一是考慮學術上的代表性,即建筑學術界所認定的學術期刊,結合核心期刊的評定原則及老八校所認定的A類建筑期刊;二是考慮時間上的代表性,即所選期刊盡量能涵蓋所研究的時間段,期刊發文載文量有保障;三是兼顧陜西省省情,考慮陜西省創辦的主要建筑期刊。最終文章選定《建筑學報》《世界建筑》《建筑師》《新建筑》《華中建筑》《時代建筑》《建筑創作》《城市環境設計》《城市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合計共11種建筑期刊,其中有些雜志幾經改名,其不同命名階段也在統計項期刊中,統計結果則算在現在的期刊名稱中[3,4]。文章對學術論文的收集以論文作者的機構為單位,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集這些研究機構在1978—2018年期間所發表在主流建筑期刊上的與建筑理論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其中有些機構經歷幾次改名,單位名稱也存在不規范情況,甚至有些作者沒有附加單位機構,在收集過程中盡可能對其進行查漏補缺。
信息資料在論文撰寫中的重要性論文
關鍵詞:英語專業畢業論文選題信息資料重要中國論文職稱論文
【摘要】本論文通過分析175份畢業論文的題目,論述了信息資料在論文撰寫中的重要性,應該說閱讀和占有信息資料的多與少與論文的優與劣是成正比的。同時,本論文也探討了論文寫作中的一些相關問題,在此基礎上,作者探討了論文指導中的一些原則與策略,并提出了一些相關建議。
1引言
畢業論文寫作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計劃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和實踐性環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的大學本科教育的必要環節(譚先美等,2001),是高等學校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本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進行的全面的綜合訓練。畢業論文是本科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畢業前最后一個重要學習環節,是學習深化與升華的重要過程。它既是學生學習、研究與實踐的全面總結,又是對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的一次全面檢驗,而且還是對學生的畢業資格及學位資格人證的重要依據。我國高等院校自1999年擴招以來,在校大學生人數劇增,特別是英語專業,已成為位居第三的大專業(孫文抗,2004)。然而,由于師資、圖書等資源的匱乏等種種原因,英語專業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在就業等方面都面臨嚴峻考驗。筆者通過調查分析我校英語專業今年的畢業論文題目,發現有許多問題有待研究,英語專業這個砝碼的重量在越變越輕。
2調查評論
我校對畢業論文撰寫都有很詳細的規定,其中有:全英文撰寫,字數6000字左右,論文題目重復率不得超過5%等等。2005屆畢業生共8個班175人,從這些結果看,寫文學的論文最多,這不僅僅是這一屆的個別現象,往屆情形亦如此,而且其它院校也有類似現象。這與文學的影響、文學的吸引力,文學課開課的多少都有關系,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學的資料多而且相對好查、好懂,由于文學方面學生可參考的文獻豐富,因此,論文就會寫得豐滿、順利一些。所以,文學類的畢業論文較多。而教學類、翻譯類和文化類的論文相對較少,這是因為這些方面的參考資料有的太專業,抽象難懂,有的研究涉及大量的數據收集和統計,甚至需要教學實驗來驗證,這些都使學生望而卻步。
課程思政融入美術與設計類專業探討
高校美術與設計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近幾年實施了一些改革措施,但在畢業設計的主題以及思想性上還需進一步深化。本論文通過課程思政融入教學類型分析;美術與設計專業論文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以及教學的創新實踐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對美術與設計類本科畢業論文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探究。當前各高校的美術教育類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方式方法已經有了很大轉變,由原來以學術論文撰寫為主,創作設計作品為輔,逐漸改變為以創作作品為主,以創作設計說明為輔的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新態勢。在實施過程中,一些高校還是以學術論文作為主要抓手,不但沒有發揮屬于美術與設計類專業學生的藝術特長,沒有在專業學習上做到揚長避短,導致學生在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實施過程當中顯得力不從心,也影響了相關畢業創作效果。這樣的方式方法導致畢業論文和最終畢業設計與創作形成脫節,對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理清了這個思路之后,需要強化教學改革的深入實施,在引導學生進行畢業創作與設計說明的過程當中,以什么樣的理念?什么樣的主題?什么樣的思路來引導學生進行創作,這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高校美術與設計類學生畢業創作的一個新動向。為了將課程思政作為學生本科學習階段一個必要的教學內容融入教學,應該貫穿到本科學習階段的始終,在論文和畢業設計當中進行非常明確的體現,這對于當下不但是一個新課題,同時,也讓我們以新時代的教育思維和教育理念,去積極認真面對,有效組織實施。
1地方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類型解析
課程思政在高校教學當中的融入,成為近些年逐漸興起的新課題,但在實施過程中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有主有次。因為課程思政內容極其廣泛,當面對學生進行教學融入時,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說作為各個專業通用的思政教學形式,同時,還要做到融入紅色經典文化、地域文化、時代文化等文化類型。首先,以中國文化傳統文化融入教學,需要把握教學內容育人的過程管理。如繪畫專業書法和中國畫都是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將其應用在室內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中,對專業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通過學習和創作符合傳統文化內涵的美術和設計類作品,重在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的藝術審美,以這種審美內涵去引領學生的創作實踐,讓學生無論在繪畫,還是在設計相關領域,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藝術深度和藝術高度,讓學生們感受傳統文化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育人,我們還要努力讓學生融入學校文化,吸收優秀文化,在融入學校文化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動,在感動中凈化心靈;在學校文化中感悟,感悟社會,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提升自我,豐富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1]其次,將中國紅色經典文化以課程思政的形式引入教學,成為課程思政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紅色經典文化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著中國人民進行可歌可泣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在歷史課程當中已經較為全面的了解,那么把它引入到繪畫與設計類專業課程時,因學生實際的專業能力,不能讓學生表現大的歷史事件,而是要抽離出紅色經典當中非常有意義有精神指向,并對于今天有諸多追思和回憶性質的經典片段,或者是生活記憶。紅色經典文化不僅僅是以人物畫進行體現,也可以運用山水畫和靜物畫,甚至將具有代表性圖像通過藝術設計概括性符號形式去體現當代設計意識。所以說,紅色經典文化對大學生來講,是必須要深刻領悟和能夠進行創作應用的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第三,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還要考慮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學生就讀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學生出生的城市,都會以地域文化在學生的成長階段打下深刻烙印。如從學生記事起,他出生的這個城市所具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屬性就會對學生今后的成長給予深刻的影響,到了就讀高校以后,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高校教育理念也會將該地域文化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就形成了地域文化在學生學習過程當中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的思政信息。例如,學生所處的高校在黑龍江省,那么龍江地域文化,其中包括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等。以這樣不同的精神內涵對學生實施影響,能夠在教學當中進行有效引導,通過四年不斷學習,將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入本科畢業論文和設計的總結當中去,對于其藝術認知和社會認知,以致對歷史的認知,都會有著積極的意義。
2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畢業論文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分析
課程思政在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的教學中融入,也要考慮到整體的教學思路,避免工作當中形成無序,沒有主次的凌亂局面。針對其教學路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針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教師教學思想要統一,引導教學要形成合力,這就需要教學管理者和教師要及時進行溝通,要對學生給予積極的引導。同時,論文指導老師也要如實掌握所輔導學生的素質能力,要對他們學習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專業創作能力以及個人思想覺悟等方面都要進行逐一分析。指導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也是對學生深入了解的過程,要做到一人一議、一人一案,不能全盤推進,要針對不同學生出現的問題逐一解決。所以,教師在畢業論文設計指導過程當中,其備課其實就是在備學生,雖然輔導的學生不多,但面對的卻是藝術創作的個體,尤其要集中體現創作或設計成果的前提下,這方面更不能忽視。第二,教學管理者和教師要明晰,不能將平時學習與畢業設計分列開來,也就是說一定要重視平時作業完成情況,讓課程思政在專業核心課程當中就要進行深度的教學研究,為將來學生的畢業論文和設計打基礎,從而對平時作業與畢業創作形成一體化教學的因果關系,這樣便于學生平時的學習積累,也便于畢業設計和論文出成果。第三,教師經過教學的前期實踐,畢業設計和畢業創作成為學生畢業前夕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將其作為自己學業總結性的工作來對待。所以,美術與設計類學生本科專業學習要重在畢業設計和畢業創作成果展示,要對這項工作給予高度重視,不但教學管理者要重視,指導教師要重視,也要讓學生也就是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直接創作者要引起高度重視,這樣才能達成共識,有的放矢,有計劃有目的的完成這項工作。當然,從管理層和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給予積極關注,并不僅是口頭上的提示,而要對相關的文字表述、思路梳理、自我評價、創作過程等方面進行指導,便于學生對畢業設計文稿要求有認真的了解,保證能夠及時完成相關的任務。
3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畢業論文融入課程思政的創新實踐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