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4 04:10: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創意產業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創意產業管理

文化創意產業管理論文

什么是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是一個富于生成力的概念,也是一個引起廣泛爭議的概念。產業與工業在英語中是一個詞即industry。作為當代社會、文化與經濟生活中的一個影響廣泛的關鍵詞,文化產業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其外延也在不斷延伸。文化產業成為一個在歷史中拓展變易的概念,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富于包容力的綜合概念。

從總體上看,文化產業可區分為作為哲學政治觀念的“理論-意識形態文化產業”和作為經濟制度、發展模式的操作性應用性文化產業兩大部分。學院派的理論工作者主要關注觀念形態的“理論-意識形態文化產業”研究;而社會經濟實踐操作者和研究者則更關注與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緊密相關聯的應用文化產業的探索。

理論-意識形態的文化工業是一個哲學美學與政治文化的概念,有著法蘭克福學派強烈的批判性否定性色彩。這一概念立足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點,對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進行了嚴肅的思考和揭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文化工業/文化產業”(CultureIndustry)這一概念的明確的文字陳述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在1944年的《文化產業:欺騙公眾的啟蒙精神》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的,此文后來收入《啟蒙辯證法》一書。這一概念1990年代以前我國學界一直將之譯為“文化工業”。西方有關這個題目的早期的學術論著,除了極個別的之外,大都傾向于追隨阿多諾,把議題集中于文化商品為大眾消費所帶來的文化的和社會的負面影響上。

與學院派傾向于對文化產業所產生出來的產品內容進行政治意識形態批判分析不同,西方應用文化產業的理論和研究是直接從其文化產業的實踐中總結和生發出來的,傾向于對文化產業的生產、流通、傳播過程的探討;學院派理論側重于意識形態,而后者則側重于經濟運作;前者所使用的概念多為哲學、政治學、文學話語,而后者所用的概念多為經濟學、社會學和管理學名詞,如產業、版權、節目、就業、管理、生產、傳播、貿易、市場、份額等等。

查看全文

文化創意產業特點管理論文

“創意產業”這一新術語的出現當然有其自身的背景和語境。新術語、新行業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對舊術語舊行業的反思與批評。反映了對舊行業的理論范式、現有機制、政策趨向和實際運作的調整或反撥。創意產業的興起一方面是對現有產業的機制、政策和運作的總結,另一方面也是對其缺乏創造性的批評。

那么創意產業是什么樣性質的產業呢?

1.創意產業不再簡單的囿于過去的傳統文化產業,它是適應新的產業形態而出現的創新概念,是對新形態的概括、總結和發展。英國提出的13類創意產業部類,主要包括新生的產業類別,如動漫、游戲、數字藝術、甚至軟件設計、手既增值文化產品,也包括雖然仍然沿用過去的電影、電視、服裝設計,但內涵已大大變化,已經是數字電影數字電視設計。

2.創意產業的根本觀念是通過“越界”促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這種越界主要是面對第二產業的升級調整,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細分,打破二、三產業的原有界限,通過越界,尋找提升第二產業,融合二、三產業的新的增長點,二產要三產化,要創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務化,以推動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并且通過在全社會推動創造性發展,來促進社會機制的改革創新。需要特別注意到是,創意產業一方面是在過去總體的文化產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業概念,另一方面又是不同于過去文化產業的新的產業形態。創意產業往往是在制造業充分發展,服務業不斷壯大基礎上形成的,是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結果。創意產業中既有設計、研發、制造等生產活動領域的內容,也有傳統三產中的一般服務業,更有藝術、文化、信息、休閑、娛樂等精神心理性服務活動的內容,是城市經濟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載體,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意產業的根本觀念是通過“越界”促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在總體服務業的業態中,通過越界,尋找提升和融合制造業的新的增長點,開拓藝術型、精神型、知識型、心理型、休閑型、體驗型、娛樂型的新的產業增長模態,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市場,涵養新一代創意消費群體,以推動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并且通過在全社會推動創造性發展,來促進社會機制的改革創新。

3.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產業都需要創造性,那為什么還要提出創意產業呢?在一些傳統的行業或領域中,創造性只是一種附屬品而不具有產品的核心地位。同時這種創造性或創意還是指相當普泛化的一般概念,如過去我們熟悉的特指藝術創作中的藝術家的獨創性。而按照后標準化時代的創意理念,創意或創造性成了特指的市場趨向的產業方式的核心。也就是說,二產制造業賣產品、賣機器,創意產業賣設計,賣理念,賣精神,賣心理享受,賣增值服務。這樣,創意就成了當代產業組構中的一種特殊的設置,它決定了產業的性質,并由此決定了產業的管理與操作。

4.二產的發展靠機器、廠房、資源和勞動力,創意產業不同于制造業的汗水產業、勞動力密集產業,創意產業的發展靠創意階層,靠創意群體的高文化、高技術、高管理,新經濟的“雜交”優勢。特別是創意階層中最富創造性的高端創意人才。據統計,現代財富的創造更多集中在一些最優秀的創意人才上,如比爾•蓋茨,如陳天橋。

查看全文

文化創意產業管理創新研究

摘要:隨著經濟文化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已經逐漸成為第三產業中的主導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面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起步階段的各種問題,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管理創新機制十分必要。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學研結合,不僅需要選擇合適的路徑,還需要構建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管理創新機制。在充分把握文化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企業、高校、科研結構三方面相結合,提出完善產業鏈、積極引進創新人才、降低投資門檻、完善法律法規等措施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平穩發展。

關鍵詞:產學研;文化創意產業;管理創新機制

文化創意產業在經濟全球化、體驗經濟時代的背景下,展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據統計,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日創收額能夠達到200億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起步較晚,且受到體制的限制,導致一直處于低附加值、低利潤、低質量的三低狀態。為了更好地提升國家高端產業生產制造能力,重塑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輿論形象,我國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盡管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增長得益于政策的引導與支持,但想要獲得長足發展,必須從產學研三方面同時入手,正確把握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規律,不斷創新管理機制,使文化創意產業由向外驅動轉為內生發展。

一、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存在的問題

1.產業規模較小,缺乏競爭力。近幾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規模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2014年文化產業創收總量達3474億美元,比上年提高12.1%,國民生產總量所占比例增加3.9%。雖然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總量保持穩步上升,但部分增長額都來自于中小企業。隨著國民經濟的提高,對服務業的需求不斷擴大。早在2010年我國人均收入已經超過5000美元,根據馬斯諾需求的層次研究,我國已經開始進入精神消費時代,即人們精神文化類消費遠超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此時,文化創意產業應保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維持精神文化消費的供需平衡。但實際情況是,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只能夠滿足25%的消費人群,大部分文化類市場未被發掘,文化類消費仍無法超過飲食類消費。文化創意產業生產規模小、生產質量低下及對市場反應周期較長是現階段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通病。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與一般商品不同,其價值主要體現在所包含的文化創意內容中。其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文化紀念周邊之類的實質產品,也可以是旅游、電影、話劇之類的無形產品,每一種產品或相關服務都能夠為文化創意企業提供豐厚的資金回報,這些產品利益鏈條的背后就是產業合作的產業鏈。[1]除極少數政府扶持的文化創意企業,國內多數文化創意企業都未形成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反饋等完整的產業鏈,整個行業的資源分散較為嚴重,經營單位眾多,集約化程度不高,導致核心競爭能力明顯不足。2.知識產權創新及保護能力不足。文化創意產業以推出文化創新產品及服務為主要經營范圍,對創新能力的嚴格要求是保證文化創意產業順利發展的前提。熊彼德創新理論曾指出,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其主體是企業家。因此,創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創意企業自身。[2]企業的運營大都以攫取利潤為目的,相比于費時費力的自主創新過程,企業更傾向于成本更低的復制和模仿。文化創意企業創新能力的不足,實際上是企業內部創新人才的不足,我國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人員為5萬左右,但其需求量卻為50余萬,可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供求比例嚴重失衡。同時,我國的人才密度相比于發達國家要低很多。除一線城市外,大部分城市人才密度僅為發達國家的1/2~1/3。文化創意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質量上。高端原創人才的稀缺,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最大阻礙。據調查,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人員中僅有20%的人才能夠將創意轉化為消費者需求,而其余從業人員僅是進行復制和模仿,難以成為真正的創新人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以一定的知識創新產權為基礎,其本質特征體現在對創新產權的收益上,但部分企業仍存在知識產全保護意識淡薄的問題。同時,文化創意產業產品復制簡單、復制成本低是造成侵權現象的重要原因。不加以法律上的約束和限制,文化創意產業的原創性、差異性就難以表現出來,企業便失去了創新的動力,文化創意產業便無法推進。3.政策層面引導和扶持力度偏低。十幾年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實踐表明,推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來源于國家的政策引導與投資。從近年來出臺的相關政策中可以看出,政府引導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影響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旋律。但政府部門承辦的經濟發展項目及政策環境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導致民間投資成本過高,且受到地區間準入政策的限制,一些外資也難以進入文化創意產業市場。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陷入融資困難的局面。雖然國家針對性地出臺了一些宏觀政策,但卻未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詳細全面的規劃,大部分文化創意企業發展與運營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由于缺乏對區域間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研究作為依據,導致地方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不夠重視、資金投入不足、管理模式僵硬等問題越發明顯。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持不僅體現在投資與管理上,還包括對業內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盡管我國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商標法》《著作權法》《廣告法》等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約束,但我國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法律體系仍不夠健全,無法為高速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權益保障。由于行業興起較晚,多數的法律法規只停留在行政法規或地方政府部門的規章制度上,同時,文化創意產業涉及面較廣,獨立單一的法律法規無法從整體布局上進行考慮,使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秩序紊亂,企業生產標準不統一,盜版侵權現象頻發,嚴重阻礙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二、產學研結合下文化創意產業管理創新機制的建立

查看全文

知識管理下檔案文化創意產業分析

一、文獻回顧:從檔案文化產業到檔案文化創意產業

1.我國檔案文化產業的研究進程。從研究進程來看,在198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以法律形式確定檔案館“文化事業機構”屬性的背景下,檔案界開始關注“檔案文化意識,即檔案學研究的主體意識”[2]。隨后,在1990年《檔案法實施辦法》中明確“檔案館采取各種形式開發檔案資源,為社會利用服務”[3]后,檔案界開始出現對“檔案文化”的專項探討,代表成果包括王英瑋主編的《檔案文化論》[4]、任漢中編著的《中國檔案文化概論》[5]。2003年,隨著“京津滬渝檔案學第四次研討會”的召開,有關“檔案文化產業”的系列探討以發表成文的形式正式進入學界。其中,《北京檔案》在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陸續發表的“眾說檔案文化產業”[6][7][8][9][10][11]系列文章較為集中地探討了檔案文化產業的概念、可行性、開發主體及檔案文化資源的收集和共享問題,并形成兩條主要的研討路徑:第一條研討路徑[12][13]從檔案機構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的機構性質出發,結合檔案館建設資源來源的國有化特征進行論證,認為檔案館并非文化產業發展主體,檔案文化產業化的可行性有待論證;第二條研討路徑[14][15][16][17][18][19]從檔案館需滿足公共文化需求的機構功能出發,結合檔案服務提供方式愈加多元化的趨勢論證,認為檔案館可以發展多種經營方式和服務形式,檔案文化產業化有一定的可行性。兩個路徑觀點的共性為:“認同檔案文化屬性;認同檔案館開展經營性活動;認同其具有更好地使檔案工作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市場經濟中推動檔案工作的穩定發展,推動檔案事業的繁榮進步的共同目的。”[20]2.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2011年,隨著《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21]中“通過加強與有關宣傳媒體聯系與合作,拓寬檔案宣傳渠道,發揮檔案文獻片、檔案展覽、網絡視頻節目生動直觀、傳播迅速的宣傳優勢,服務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提出,“如何運用現代技術有效促進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成為檔案文化產業領域的新熱點,鑒于技術自身所需的智力與人力資源條件,與檔案文化創意產業開發主體有關的探討也隨之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視野之中,相關論述包括:《檔案文化產業開發實踐》[22]《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初探》[23]《如何發展檔案文化產業》[24]《論檔案文化產品及其開發策略》[25]《我國檔案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體選擇及優化策略》[26]及《檔案文化產業研究》[27]等文章。2014年,在西班牙召開的國際檔案理事會年會以“檔案與文化產業(ArchivesandCultureIndustries)”[28]為核心議題,國外研究者們就檔案館與其他文化產業合作可能性及合作策略進行探討,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逐漸進入被關注的視野。2015年12月,北京市的《文化創意及相關產業分類》地方標準將文化創意產業界定為“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行業集群”[29],并將檔案館作為與博物館、紀念館和圖書館平行的行業機構列入文化創意產業中“文化藝術類”的“文化保護和文化設施服務”環節中,關于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的探討也再次隨之展開,相關論述包括:《檔案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30]和《談高校檔案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31]。2016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指導目錄(2016年版)[32],將檔案館列入北京市44個鼓勵發展的業態之中,優先享受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優惠政策,期刊文獻中出現有關《檔案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阻礙因素及策略》[33]的探討。同年9月,在首爾召開的以“檔案,和諧,友誼(Archives,Harmony&Friendship)”[34]為題的第十八屆國際檔案理事會年會中,對“檔案跨領域合作”的關注再次引起研究者們對將檔案館與其他文化主體間的各類合作關系的探討,發展檔案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國內外研究者關注的研究熱點之一。3.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1)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發展趨勢。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國內研究者最初的理論關注點是對“檔案與文化”間關系的探討,后逐步轉移到“檔案與文化產業”間關系的構建并最終指向對“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關注。這一過程中,國內的研究者們區分了檔案蘊含的文化價值和檔案文化的發展進程,伴隨時代的發展、政策的要求及現實的需要,國內的研究者們逐步將關注點轉移到檔案文化產業化的進程之上,對多元產業化策略的探討則進一步引出對未來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的關注。國外研究者對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的關注則更多地將重心放在檔案的跨領域合作之上,通過與不同的文化單位展開不同形式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出現檔案產業多元化、跨領域的合作型創意式發展。相較于國內研究而言,國外研究者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關注與實踐的結合更為緊密,更為關注文化產業的實踐進展。(2)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的實踐發展趨勢。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實踐的創新往往走在理論研究的之前,國內外的檔案館、博物館及圖書館等公共文化部門的實踐成果為我國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帶來許多新的啟示。如美國國家檔案館建立的國家檔案在線商店[35]LANTAIWORLD蘭臺世界↑(NationalArchivesStore),用戶可通過網絡在線訂購各類靜止圖片的復制品,訂購其他藏品的復制品及微縮膠卷;英國國家檔案館設立的圖片館[36](TheNationalArchivesImagelibrary)可使用戶通過網上檢索的方式購買商業用途的圖片或圖書,并為教室和學生提供虛擬教室、視頻教學等服務;加拿大國家檔案館[37]則提供包括音頻、CD或DVD、縮微膠卷及打印照片等載體形式在內的復制品;北京故宮博物院在阿里聚劃算平臺推出“故宮淘寶”[38],出售“仿蜜蠟朝珠耳機”、“八旗勇士不倒翁娃娃”及“奉旨旅行/如朕親臨”時尚行李牌”等商品;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同樣在淘寶網上推出“國圖旺店”[39],出售“禮品書”、“《食物本草》復仿品”及“甲骨文生肖手工皂”等商品。此類實踐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公共文化部門的保守性認知,也通過信息技術應用改變了檔案文化價值傳統呈現及利用形式,詮釋了檔案文化產業的數字化、信息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總體而言,目前我國檔案領域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從數量和質量上而言都處于相對缺乏的階段,研究多停留在對文化產業的探討、分析與規劃,缺少對自身及其他公共文化服務部門實踐成果的反思和借鑒,缺乏對信息時代檔案文化資源信息化發展特征的重視,尚未能從提供符合信息時代實際需求的新型服務的角度看待檔案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亟需借助知識管理的視角重新審視基于檔案信息資源的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過程并建立基于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知識服務體系,立足于公眾的未來需求,順應社會信息化知識化的發展趨勢,深入地探討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的未來發展。

二、理論分析:知識管理視角下的我國檔案文化創意產業

筆者以“知識管理+檔案文化產業”、“知識管理+檔案文化產品”及“知識管理+檔案文化”作為主題詞再CNKI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分別獲得文獻一篇、一篇和五篇,檢索結果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知識管理視角在文化產業領域的缺失。在相關文獻中,任越等人從知識管理的角度論述檔案價值的實現,他們認為:“檔案價值的顯性化是伴隨知識顯性化而實現的,知識管理將人腦中的隱性知識通過一定的方式轉化為顯性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檔案可以脫離客體而通過主體交流的渠道被廣泛利用,檔案的價值的實現也呈顯性化的特征”[40]。這種觀點強調檔案價值在知識價值鏈中作為“隱性知識”的特征并關注“主客體關系”中檔案價值的開發與實現。而以徐擁軍等人為代表的研究者辨析“后保管范式”組成內容中“新來源觀、宏觀鑒定論和知識服務”三者間有機統一關系,并指出“檔案后保管范式的核心和最終目的是知識服務,新來源觀和宏觀鑒定論是實現知識服務的基礎和保障”[41],而“檔案工作者除應做好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文件歸檔和檔案收集之外,還應注意收集隱性知識(借助于顯性化文件的過程)、非正式文件(以前被忽視的部分內源顯性知識)和外源顯性知識(即外部信息)”[42],并提出“傳統檔案服務應開展以用戶為中心,由專家團隊向用戶提供知識的主動化、智能化、個性化、超前化的全過程服務的知識服務”[43]。綜上所述,檔案的知識管理視角關注對檔案價值中蘊含的“顯性知識”的集成、“隱性知識”的提煉及“知識服務”體系的構建,以此視角重新審視檔案創意文化產品及產業的開發過程可發現:1.產品創意開發的核心是檔案文化價值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在實踐活動中,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和產業鏈的構建實際上都依賴著對“檔案文化價值”的識別、提煉和轉化,即產品創意的開發過程,而這一過程的發生通常又與檔案工作者的鑒定、識別及評估等日常管理工作有著時間上的重疊性。以故宮淘寶系列產品的創意[44]來源為例:相關工作人員是通過對歷史素材的改編、組合并在考慮公眾需求的基礎上,才提煉出“朕甚是想你”、“皇帝狩獵•便簽夾盆栽”及“冷宮系列冰箱貼”等文化產品的創意。由此可見,從過往社會實踐記錄中提煉出符合現代社會情境與實踐特征的知識的過程既是實踐工作人員日常工作的組成部分,又是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核心內容,流程見下圖1。在該流程中,檔案工作者同時擁有“檔案管理人員”和“檔案文化價值鑒定者”的雙重身份,在未經個體反思或外界力量干預的狀態下,很難有效描述其同時擁有的兩類隱性知識,即“檔案流程性管理知識”及“檔案文化價值”兩類知識間的組合方式,而這種知識組合的“外顯化”結果產生判定“過往社會實踐是否適合現代社會情境與實踐特征”的重要標準,也就是檔案文化創意,而檔案文化創意又會影響檔案文化價值的判定和檔案文化產品的生產。此外,新技術的引入為文化產品創意的開發提供了新的知識轉化途徑,任越等人的調研結果表明:以微博為主要平臺的檔案文化產品,其“開發主體主要由檔案信息資源豐富的團體機構承擔……擁有龐大館藏資源的各級檔案局的微博用戶占已通過認證用戶一半以上的比例”[45]。綜上所述,檔案文化創意的產生是檔案工作者掌握的隱性知識與日常工作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重視該過程中檔案工作者的能動性作用及其與新技術的結合將有助于文化創意的產生及其產品的開發。2.創意產業開發的趨勢是提供文化信息資源的知識服務。隨著信息化水平提升而發展的實踐表明:無論是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為最終目標的公共檔案館、博物館,還是以“提供商業文化產品”為最終目標的中介機構,其對文化創意開發對象的認識已從簡單的實體逐漸轉向對實體數字化后形成的信息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提供文化信息資源知識服務是其產業發的趨勢。如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不僅建立了藏品數據庫,“還為中小學教育服務,設置了學校教育欄目,提供信息與資料服務,如各項教學資源介紹、教案、網上在線課堂、參觀活動單、線上學習游戲、信息和咨詢、在線互動服務”[46]等功能。而“數字博物館通過對文字、圖像、聲音等數字資源的整合、加工、提升和頻繁更換,運用多媒體手段營造出逼真、形象、生動的展示效果,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和理解距離,真正實現讓文物自己說話。在南京博物院藝術館,參觀者點擊鼠標,可以將東漢錯銀銅牛燈的燈座、燈盞、煙管三部分拆離,在燈盞腹部點擊一下,就能在燈盞的鏤空部分看到煙火和進入煙管的青煙,古人精妙的設計理念躍然而出”[47]。尚珊等人對21家檔案中介機構服務模式的調研結果也表明:“傳統的服務模式已不能滿足市場及客戶需求……實體產品銷售———在線交易模式;檔案信息產品開發模式及專家———知識庫模式是新的符合市場運作規律的商業模式。”[48]綜上所述,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的對象已逐漸從實體轉向信息資源,其產業開發活動已呈現知識服務轉向,相關主體機構不僅需要重視檔案文化價值的提取,也應注重檔案自身存儲形式的變化,為相應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知識服務。

三、發展方向:建立基于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知識服務體系

結合上文,本文提出應將“基于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知識服務體系”作為檔案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并指出:檔案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要求檔案工作者樹立知識服務觀;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的知識服務轉向要求開發主體提供資源保障;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的知識服務轉向要求建立相應的知識共享與合作機制。1.檔案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要求檔案工作者樹立知識服務觀。檔案文化創業產品開發的核心環節是“檔案文化價值”的提煉,該環節的本質是檔案工作者“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該過程水平的提升要求檔案工作者提升自身知識素養和主觀能動性,要求檔案工作者“停止扮演保管員的角色,而成為概念、知識的提供者……把著眼點從信息轉移到知識上(探尋、傳播、理解),從建立數據庫到建立知識庫上”[49]。從實際的行動過程來看,“知識管理無論從其目的、管理活動還是其具體技術來看,都與檔案工作具有相似性,幾乎遍及每個組織的檔案部門就是知識管理中不該遺忘的中堅力量”[50]。當檔案工作人員真正意識到檔案文化價值的知識屬性,進一步明確自身與檔案間的主客體關系,關注檔案文化價值的隱性知識特征并通過日常工作的積淀、反思和創新重新審視檔案工作時,真正具有價值的文化創意理念才有可能實現“檔案———信息———知識”的轉化。2.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的知識服務轉向要求開發主體提供資源保障。伴隨檔案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檔案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的活動越來越多地呈現出知識服務特征,該特征要求從事檔案文化創意產業開發建設的各類主體充分意識到檔案由傳統管理方式向信息管理、知識管理轉向的發展趨勢,同時也需要各主體明確檔案信息資源知識管理所需的外部力量支撐,即“知識管理的過程……體現為檔案信息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環境資源的有機組合”[51]。實踐發展的現實情況要求檔案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的各主體分別利用自身現有優勢,集成經濟、技術及人力等各項資源,“提供包括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檔案信息檢索系統和檢索手段;提供必要的網絡系統和必要的搜索引擎技術支持;建立健全必要的各種知識儲備的專題數據庫群”[52],努力建成學習型組織,集中力量進行檔案信息資源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3.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的知識服務轉向要求建立知識共享與合作機制。檔案文化創意產業的知識服務轉向意味著對產品的開發涉及包括圖情檔在內的各類資源的綜合性利用,以及對檔案鑒定知識、信息技術及多媒體知識的跨學科應用,這就要求相應的知識共享與合作機制的建立。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5月的《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將“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穩步推進試點工作;加強支撐平臺建設”[53]列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支持文化文物單位與檔案館等單位聯手搭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知識共性平臺。相關研究同樣表明:“實施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合作戰略,是新時期服務創新的一種模式……建立有效的開放機制,實現信息資源和研發力量的整合……實現項目管理,以團隊合作方式完成開發任務……建立戰略聯盟,形成合作優勢是實現資源共享,服務社會的有效途徑”[54]。如趙躍等人通過調查問卷獲得的統計數據,分析檔案界對知識管理與檔案信息資源合作開發的認知以及對該模式實現的各影響因素后提出的“知識管理視閾下的檔案信息資源合作開發模式”[55],便明確了“資源”在檔案館及各類商業機構產品開發中的根基地位,從知識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以系統嵌入式及流程重組式為主要內涵的合作服務方式。

查看全文

文化創意產業基礎管理論文

大約在五、六年前,世界上還沒有幾個國家能夠清醒地意識到,在當代信息社會里,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命運會這樣緊密地聯系甚至取決于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形式的創意能力,很少有人能認識到,在當今世界,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人力資本的價值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但是在今天,這已成為一個基本的事實和發展趨勢:文化創意理念的隆重而強有力的推出;文化創意產業實踐的全球蜂起和文化創意階層的茁壯崛起。

因此,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當代世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準確把握世界產業發展的動向,對于作為世界制造業大國從制造型向創意型發展的中國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預期,未來文化創意產業對中國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于二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中國,適時地調整產業比重,進一步推動三次產業特別是高科技支持的文化創意產業類高端產業群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化創意產業理念的強力推出

當代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源于創意產業這一創新理念的發現和發明。創意產業、創意經濟(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或譯“創造性產業”,是一種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的背景中發展起來的,推崇創新、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的新興的理念、思潮和經濟實踐。

早在1986年,著名經濟學家羅默(P.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創意會衍生出無窮的新產品、新市場和財富創造的新機會,所以新創意才是推動一國經濟成長的原動力。但作為一種國家產業政策和戰略的創意產業理念的明確提出者是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1997年5月,英國首相布萊爾為振興英國經濟,提議并推動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這個小組于1998年和2001年分別兩次研究報告,分析英國創意產業的現狀并提出發展戰略;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首次對創意產業進行了定義,將創意產業界定為“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根據這個定義,英國將廣告、建筑、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電視廣播等行業確認為創意產業。

近年來,歐洲、美國、澳大利亞和其它國家的報告和研究成果大大豐富和推進了關于創意部門和創意產業的新觀點。這些報告中創意產業部門的范圍包括:廣告、表演藝術、廣播媒體、博物館、軟件開發乃至交響樂。一些經濟學家對創意產業進行了詳細研究和調查,力圖建立一門新的創意產業的文化經濟學。文化經濟理論家凱夫斯(Caves)對創意產業給出了以下定義:

查看全文

文化創意產業管理論文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進入小康社會,當代中國文化產業已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新階段。在這樣一個加速發展的新階段,理論創新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理論創新既是觀念的解放,知識的轉型,新思路的開拓,又是國家文化政策制定的依據,是對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的預測,是一種總體的文化戰略的部署與策劃。理論創新是體制創新、制度創新的先導,也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規劃未來文化產業發展藍圖的必要準備。

當代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必須進行文化觀念的變革與創新。對文化的認識將全面改變我們對待當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度。

從國際上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化與發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人們普遍認識到,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脫離人或文化背景的發展是一種沒有靈魂的發展。文化作為發展的手段盡管很重要,但它最終不能降到只作為經濟發展的手段或促進者這樣一個次要的地位。發展與經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的組成部分,發展可以最終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而文化政策則是發展政策的基本組成部分,未來世紀的文化政策必須面向和更加適應新的飛速發展的需要。

其次,當代文化創意產業的崛起,有著歷史的必然性,它代表著當代先進的社會生產力,代表著生產力未來發展的方向。

先進的社會生產力總是在先進文化的開啟和引導下向前發展的,在特定歷史時期,先進的文化對于社會生產力的解放甚至具有某種決定性的作用。人類歷史上,每一種先進的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都是在吸納先進文化(先進的社會觀念和先進科學技術)的優秀成果之后蓬勃興起的。從本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人類開始迎接第三代生產力。這就是電子時代的智能生產力。作為當代世界的先進生產力,第三代生產力建立了文化與經濟、政治,文化與科學技術交融一體的嶄新關系。它強調我們在進入小康社會后,經濟中的文化的、知識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將越來越具有重要的、主導的、甚至某種決定性的作用。

經濟的文化化更深一層的意義在于它代表著未來生產力發展的方向。這就是產業結構的下游化和需求結構的上游化。產業下游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一條重要規律。一國經濟從人均低收入進入到人均高收入的發展過程中,第一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下降,第三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會持續上升,而第二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會先升后降。綜合橫向比較分析結果可知:一國經濟發展從人均低收入到人均高收入水平的過程中,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次序必然由“一、二、三”演化到“三、二、一”的結構狀態。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無疑將會走向服務產業、知識產業、創意產業、以至體驗產業。文化作為日益強大的產業結構將越來越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的、以至支柱性的產業。

查看全文

藝術設計、文化創意產業、城市品牌營銷的演變

摘要:城市品牌反映出一座城市在國際城市群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近年來隨著文化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在城市品牌營銷中的作用越發凸顯。本文回顧了藝術設計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歷程,分析了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品牌營銷的關系,并提出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城市品牌競爭力的對策。

關鍵詞:藝術設計;文化創意產業;城市品牌營銷

1藝術設計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歷程

藝術設計一詞最早起源于19世紀的英國,當時工業革命的崛起迅速改變了人類社會原有的社會結構,使得人類由農業手工社會向工業社會邁進,以城市為核心的商品經濟蓬勃地發展起來,人們對于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藝術設計作為溝通人、產品、環境和社會之間的橋梁也由此發展起來。以強大的經濟為支柱的英國在藝術設計領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名家輩出,如羅斯金、米拉斯、亨特、約瑟芬•帕克斯頓等。英國的藝術設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風格,形成了裝飾主義、構成主義、歐普技術、后現代主義等藝術風格。由藝術設計演繹出的美學風格形成的文化積累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之后由創意連結產業,并通過科技協助、智慧財產的形成及運用,逐漸形成了文化創意產業。藝術設計領域高度推崇個體的創造性,只有設計者具備創新精神,才能夠將創新理念以作品的形式體現出來,也才能設計出獨具風格的作品,因此,可以說藝術設計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上游,有了核心藝術創作才會有文化藝術。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全面發展的重要標準,越來越多的國家發現了文化創意產業在現代社會的重要價值,并將之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1997年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Blair)提出“CoolBritain”,期望以“創意產業”(CreativeIndustries)帶動經濟的發展,日本、韓國也喊出了“設計救國”的口號。

2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品牌營銷的關系

文化創意產業是工業化城市的產物,是具有精神性娛樂性的文化產品生產、流通、消費活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又進一步成為一個城市文化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文化創意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大。以上海為例,2014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已達2.4萬億元,上海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400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近6%,成為上海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競爭是全方位的,不僅企業與企業競爭,國家與國家競爭,同時,城市與城市也在競爭。有競爭就有營銷,企業進行營銷的目的是為了將生產的產品銷售出去,而城市品牌營銷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發展資源。城市營銷是獲取資源的唯一手段,城市品牌營銷在城市發揮和轉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文化創意產業是塑造城市形象,推廣城市品牌的最佳推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底蘊,使城市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更加鮮明。城市知名度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相輔相成,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使得城市間的競爭越發的激烈,消費者更加注重品質和品牌消費,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傳承城市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城市品牌建設的有效手段。為此,我們要以嚴肅的態度對待文化,以娛樂的精神來傳播文化,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將山水景色、傳統文化融入文化創意產業中,從而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使城市形象走向更精彩、更傳奇的明天。

查看全文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論文

1文化創意產業的界定及特點

“文化創意產業”又稱“創意經濟”、“創意工業”,是一種在全球經濟、技術與文化背景中發展起來的,推崇創新、強調依靠人的創造力、技巧及天賦,來創造財富、促進經濟增長的產業形式。

從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界定中,我們可以知道,文化創意產業首先是一種產業,它必須具備產業的共性,在生產、交換、流通和消費四個環節順暢運作,有較好的發展環境和相對完整的法律保護體系,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并擁有進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另外,它還具有其特殊的內涵。

1.1文化需求性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層次需要理論指出,當人的缺失性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人的發展性需要就被上升到更高的高度。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純粹的物質性和經濟性的需求就會相對減少,文化性的精神層面的需求將會不斷增加,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文化可以說是發展創意產業的靈魂。文化創意源于文化并高于文化,是對文化資源創造性的開發和利用,是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滲透力、影響力的拓展和挖掘。創意產業正是有了文化,才顯出了靈氣和品位,從而才有有了更強的競爭力。

1.2技術創新性

查看全文

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透析

論文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

論文摘要:本文在分析知識產權保護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在2006年I2月,北京市統計局與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聯合正式《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從產業鏈的角度界定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即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行業集群。”此定義強調了知識產權的重要性。

文化創意產業與知識產權之間具有密切關系。優秀的文化創意,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利用,創作成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并通過市場機制進行交易和消費,實現產品和服務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知識產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產生和存在的基礎,知識產權的利用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動力。

1、知識產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內容是創新活動,其產品內涵是一種設計、一種創意,產品價值主要體現在創意和創新環節的收益上,需要通過知識產權保護來保障創意主體、創意企業的合法收益。同時,文化創意產品往往以數字信息產品作為載體,與傳統產業的產品相比,數字信息產品更易復制,復制成本與開發成本相比接近干零。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中國區的一份資料顯示,網上傳播盜版音像制品給音像行業帶來了每年至少50億美元的損失。因此,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更需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保障創意主體的合法權益,激發企業的創意、創新活動。

2、知識產權的利用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動力。知識產權是一種財產權,可以通過交易、許可、融資開發、合作等方式獲得收益,文化創意產業的營利活動與知識產權利用緊密相關。文化創意中的諸多要素可以成為知識產權的客體,商標一旦成為馳名商標或著名商標,就會產生獨立于相關商品和服務的價值,可以通過轉讓、許可生產等方法獲得利益;外觀設計專利可以用于轉讓、許可,也可以折抵投資與他人合作開發;著作權的利用是文化創意價值實現的基礎、等等。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創造成本高、投人大,但復制容易,復制成本很低,在復制和網絡傳播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這個特征就更加顯著。這一特性使得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很容易受到侵權傷害的產業,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創意主體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護;沒有收益,創意主體的創意動力會大大減少;而創意一旦喪失,文化創意產業則成為無源之水,發展難以為繼。

查看全文

議創意產業現狀對策

摘要:隨著中國創意產業的發展,各大城市的創意產業園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本文分析了成都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提出了成都發展創意產業應該注重城市個性、完善公共服務平臺以及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立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和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等行之有效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成都創意產業現狀問題對策

一、創意產業的概念、發展

(一)創意產業的概念

“創意產業”(CreativeIndustries)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創意產業是指那些源自于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和利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并將廣告、建筑、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電視廣播等13個行業確認為創意產業。隨后,美國、澳大利亞、韓國以及其他國家在不同程度上推進了有關創意產業的新觀點。但到目前為止,對于創意產業的真正內涵,學術界還有不少爭論。

目前,我國創意產業的帶頭城市上海對創意產業的定義是指,以創新思想、技巧和先進技術等知識和智力密集型要素為核心,通過一系列創造活動,引起生產和消費環節的價值增值,為社會提供廣泛就業機會并創造財富的產業,具體指研發設計、建筑設計、文化藝術、咨詢策劃和時尚消費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