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法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22:17: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訴訟法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訴訟法論文

民事訴訟法律研究論文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民事訴訟法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它不僅直接關系到民事訴訟當事人和有關參與者在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還牽涉到民事訴訟理論框架的構筑。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建國以后,中國大陸民訴法學界對如此重大的問題采取的卻是沉默態度。直到1957年,才有人在要學習“老大哥”后大膽提出了“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概念。[1]盡管照現在的觀點看來,該概念的論述尚有諸多不完善之處,但畢竟開了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研究的先河。照理,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研究該有個較長足的進展,然而,隨著“反右”運動的鋪開,學術研究不得不讓位于政治斗爭。研究中斷了,停滯了,一停便是二十余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法學界開始復蘇。但細心的人們仍會發現,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問題的研究仍然無人涉足。理論文章往往采取迂回戰術,課堂講授常常又顧左右而言它,究其原因,因為存在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如何看待人民法院?有人嘀咕,人民法院是民事訴訟的組織者和指揮者,她的任務是行使國家審判權,是執法,倘引進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理論,豈不是將法院與當事人平起來坐?如是,豈不有損國家審判機關的威嚴?

隨著“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春風吹拂,禁區逐漸打開,障礙開始逾越。1981年5月,吉林大學石寶山等人出了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教程》,該教程雖屬內部印刷,但在內容體系上首次堂而皇之地將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安排為一章。從此,論及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文章、著述逐漸增多。應當承認,我國訴訟法學界對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由回避到正視,由不談論到初步研究,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但也應該承認,正是由于起步較晚,故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極其有限,加之相互切磋力度甚微,基本上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論其道。故呈現在人們面前的表述可以說是千姿百態,五花八門。

筆者以為,考察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必須窮根溯源,歷史地展開,系統地考證,多方切磋。非如此不足以使研究深化。當然,這是項沉重的任務,囿于資料匱乏,水平受限,區區一文是難以達此恢宏目標的,拙文權且作為一塊引玉之磚吧。

(一)

查看全文

行政訴訟法獨立地位分析論文

摘要:行政訴訟法作為調整行政訴訟關系的法律規范,其法律地位如何,在法學界長期以來存在不同的認識。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行政訴訟法與行政法的相互區別以及我國的政體和行政審判權的設置,決定了行政訴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明確行政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學的獨立地位,有利于建立行政訴訟法學的學科體系,有利于行政訴訟法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有利于規范行政訴訟法學的教學工作,有利于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和實施。

關鍵詞:行政訴訟法;法律地位;法律部門

如何正確認識行政訴訟法的地位,是事關行政訴訟法學發展和行政訴訟法制建設的重要問題。對行政訴訟法是否是獨立的法律部門,法學界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雖然早在1989年就有學者指出:“行政訴訟法學是一門獨立于刑事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的法學學科,從而屬于三大訴訟法之一。”但目前學術界仍有不少學者認為行政訴訟法是行政法的組成部分。本文就行政訴訟法具有獨立地位的根據及意義進行必要的探討。

一、行政訴訟法具有獨立地位的理論根據

某一法律是否為獨立的法律部門,并不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愿望,而是要看其是否符合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按照我國法理學界公認的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行政訴訟法能否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核心的問題在于其是否有自己獨特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從行政訴訟法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來分析,行政訴訟法具有獨立地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理論根據:

(一)行政訴訟法調整的行政訴訟關系不同于行政法調整的行政關系。

查看全文

行政訴訟法獨立地位探究論文

摘要:行政訴訟法作為調整行政訴訟關系的法律規范,其法律地位如何,在法學界長期以來存在不同的認識。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行政訴訟法與行政法的相互區別以及我國的政體和行政審判權的設置,決定了行政訴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明確行政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學的獨立地位,有利于建立行政訴訟法學的學科體系,有利于行政訴訟法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有利于規范行政訴訟法學的教學工作,有利于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和實施。

關鍵詞:行政訴訟法;法律地位;法律部門

如何正確認識行政訴訟法的地位,是事關行政訴訟法學發展和行政訴訟法制建設的重要問題。對行政訴訟法是否是獨立的法律部門,法學界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雖然早在1989年就有學者指出:“行政訴訟法學是一門獨立于刑事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的法學學科,從而屬于三大訴訟法之一。”但目前學術界仍有不少學者認為行政訴訟法是行政法的組成部分。本文就行政訴訟法具有獨立地位的根據及意義進行必要的探討。

一、行政訴訟法具有獨立地位的理論根據

某一法律是否為獨立的法律部門,并不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愿望,而是要看其是否符合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按照我國法理學界公認的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行政訴訟法能否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核心的問題在于其是否有自己獨特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從行政訴訟法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來分析,行政訴訟法具有獨立地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理論根據:

(一)行政訴訟法調整的行政訴訟關系不同于行政法調整的行政關系。

查看全文

刑事訴訟法修改研究論文

[提要]

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已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工作日程。本文提出,為使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既行之有效,又能穩定一段時間基本不變,其修改一定要解放思想,勇于改革,立足現實,放眼世界,面向未來。因此,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應當遵循以下指導思想:有利于追究、懲罰犯罪,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和維護公民合法權利,保障人權;應當適應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需要;有利于促進我國刑事訴訟法制度進一步科學化民主化,并且切實解決司法實踐中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利于提高訴訟效益;從中國國情出發,并且借鑒外國的帶有一般性的經驗;適當增加條文數量,加強可操作性。

一個政治民主、法制發達的國家,程序法應當得到很大的重視。因為實體法只有通過程序法才能得到正確的實施,而且程序法不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也是法律的內部生命的表現”[(1)]。

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是1979年7月10日通過,1980年1月1日施行的。作為新中國的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典,它的頒布和施行無疑是我國刑事司法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憲法為根據,總結人民民主專政的具體經驗,因而基本上是符合國情的,比較科學的。這部法典自施行以來,對于保障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適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受其制定時的歷史條件的限制,本身就存在一些不足,這些不足所產生的弊端在司法實踐中已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15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逐步形成,現行刑事訴訟法中的一些內容已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與此同時,刑事犯罪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公安司法機關依照刑事訴訟程序追究犯罪上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以上這些情況客觀上形成了對現行刑事訴訟法進行修改的迫切需要。正因為如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將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列入了工作日程。

刑事訴訟法能否修改得好,關鍵在于所遵循的指導思想是否正確。為此,本文僅就此問題進行論述,供立法部門參考。

作者認為,修改刑事訴訟法應當遵循以下指導思想:

查看全文

刑事訴訟法修改探究論文

[提要]

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已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工作日程。本文提出,為使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既行之有效,又能穩定一段時間基本不變,其修改一定要解放思想,勇于改革,立足現實,放眼世界,面向未來。因此,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應當遵循以下指導思想:有利于追究、懲罰犯罪,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和維護公民合法權利,保障人權;應當適應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需要;有利于促進我國刑事訴訟法制度進一步科學化民主化,并且切實解決司法實踐中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利于提高訴訟效益;從中國國情出發,并且借鑒外國的帶有一般性的經驗;適當增加條文數量,加強可操作性。

一個政治民主、法制發達的國家,程序法應當得到很大的重視。因為實體法只有通過程序法才能得到正確的實施,而且程序法不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也是法律的內部生命的表現”[(1)]。

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是1979年7月10日通過,1980年1月1日施行的。作為新中國的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典,它的頒布和施行無疑是我國刑事司法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憲法為根據,總結人民民主專政的具體經驗,因而基本上是符合國情的,比較科學的。這部法典自施行以來,對于保障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適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受其制定時的歷史條件的限制,本身就存在一些不足,這些不足所產生的弊端在司法實踐中已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15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逐步形成,現行刑事訴訟法中的一些內容已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與此同時,刑事犯罪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公安司法機關依照刑事訴訟程序追究犯罪上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以上這些情況客觀上形成了對現行刑事訴訟法進行修改的迫切需要。正因為如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將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列入了工作日程。

刑事訴訟法能否修改得好,關鍵在于所遵循的指導思想是否正確。為此,本文僅就此問題進行論述,供立法部門參考。

作者認為,修改刑事訴訟法應當遵循以下指導思想:

查看全文

行政訴訟法初步論文

摘要:由于歷史的原因,大陸和臺灣地區建立了不同的法律體系,其現行行政訴訟法也存在較大區別,對之進行比較研究,便于進一步了解和完善行政訴訟制度。大陸和臺灣地區的行政訴訟法差別主要體現在:出臺背景,總體內容,體制及法的結構,立法目的,受案范圍,管轄的規定,參加人制度,前置程序,證據制度,一審程序,二審程序,再審程序。

關鍵詞: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臺灣地區行政訴訟法;比較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于1989年4月4日經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它的誕生在我國民主與法治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注:《人民日報》評論員曾指出:一個國家是否建立行政訴訟制度是衡量這個國家民主與法治發展的重要標志。)標志著我國行政訴訟制度初步建立。臺灣地區現行的行政訴訟法以歷時11年之久修訂,并于1998年10月2日得以通過。由于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建立了不同的法律體系,法律制度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現行行政訴訟法的區別也較大。臺灣地區現行行政訴訟法在某種程度上借鑒了大陸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經驗,(注:臺灣蔡志方在其《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一)》一書中就用較多的篇幅介紹大陸行政訴訟法并對其進行評析。一些臺灣學者也曾來大陸實地考察行政訴訟制度。)甚至在某些方面已超出了大陸行政訴訟法的立法水平。對大陸和臺灣地區行政訴訟法比較研究,既有利于了解臺灣地區行政訴訟制度,也有利于大陸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大陸和臺灣地區現行行政訴訟法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陸和臺灣地區行政訴訟法的出臺背景比較

1.大陸行政訴訟法的出臺背景

新中國建國以后很長一段時期,既沒有行政訴訟制度,也沒有行政訴訟法。雖然建國初在《最高人民法院組織條例》中存在最高人民法院設立行政審判庭的規定,但實際上長期以來不存在行政訴訟。直至1982年《民事訴訟法》出臺才正式開啟行政訴訟的歷史。但行政訴訟基本是沿用民事訴訟程序。隨著改革的深入,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大陸的法學也得到蓬勃發展。在廣大行政法學者的理論研究推動下,在理論界與實際工作部門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1989年終于出臺了新中國第一部行政訴訟法。而且這部法體現了現代法治精神,是一次成功的立法。但也不可否認,由于我們沒有長期充分的行政審判實踐為依托,也沒有行政訴訟法立法經驗,甚至當時民事訴訟法自身也處于待修訂狀態,使得這部行政訴訟法在立法技術上顯得有些粗糙,有些規定顯得過于理想,在操作性方面也還存在一些欠缺。

查看全文

民事訴訟法學論文

直至今天,我國民事訴訟理論,很少關注訴訟行為問題。事實上,訴訟行為問題在民事訴訟領域是一重大問題,涉及民事訴訟的性質和原則以及程序保障等民事訴訟領域的核心問題,在很多情形中甚至構成了這些核心問題的有機內容。有鑒于此,本文就民事訴訟行為(下文簡稱訴訟行為)作一概要式闡論,以期達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民事訴訟行為的概念和發展

(一)民事訴訟行為的概念

在現代民事訴訟理論中,一般認為,民事訴訟行為是指民事訴訟主體所實施的能夠引起一定的訴訟法上效果的行為。這一界定,強調訴訟行為的訴訟法上效果,稱為“效果說”。還有學者主張“要件與效果說”,即不僅其效果,其要件也由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行為才是訴訟行為。[1](P331)訴訟行為受民事訴訟法調整,具有訴訟性質。然而,有一些訴訟行為不僅能夠產生訴訟法效果,也能產生實體法效果,比如,合法的起訴行為就能夠產生中斷時效的實體法效果。

在民事訴訟中,各種訴訟主體的各種訴訟行為結成了相互關聯的行為鎖鏈和訴訟關系,推動民事訴訟程序向著判決這一目標而展開。各種民事訴訟主體如當事人和法院由于其訴訟地位不同所實施的訴訟行為亦相應不同。

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不同于私法行為,但同時也具有與私法行為相互交錯的一面,探討訴訟行為與私法行為的區別和關聯是訴訟行為理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法院的訴訟行為具有國家行為的性質,與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和私法行為區別明顯。民事訴訟制度是以國家公權力(審判權)解決私權糾紛和保護私權的國家的正規的制度。民事訴訟是當事人訴訟行為和法院職權行為的集合,內含著當事人個人意志和國家意志,體現著當事人訴權、訴訟權利與法院審判職權的統一。

查看全文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研究論文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民事訴訟法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它不僅直接關系到民事訴訟當事人和有關參與者在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還牽涉到民事訴訟理論框架的構筑。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建國以后,中國大陸民訴法學界對如此重大的問題采取的卻是沉默態度。直到1957年,才有人在要學習“老大哥”后大膽提出了“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概念。[1]盡管照現在的觀點看來,該概念的論述尚有諸多不完善之處,但畢竟開了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研究的先河。照理,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研究該有個較長足的進展,然而,隨著“反右”運動的鋪開,學術研究不得不讓位于政治斗爭。研究中斷了,停滯了,一停便是二十余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法學界開始復蘇。但細心的人們仍會發現,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問題的研究仍然無人涉足。理論文章往往采取迂回戰術,課堂講授常常又顧左右而言它,究其原因,因為存在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如何看待人民法院?有人嘀咕,人民法院是民事訴訟的組織者和指揮者,她的任務是行使國家審判權,是執法,倘引進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理論,豈不是將法院與當事人平起來坐?如是,豈不有損國家審判機關的威嚴?

隨著“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春風吹拂,禁區逐漸打開,障礙開始逾越。1981年5月,吉林大學石寶山等人出了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教程》,該教程雖屬內部印刷,但在內容體系上首次堂而皇之地將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安排為一章。從此,論及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文章、著述逐漸增多。應當承認,我國訴訟法學界對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由回避到正視,由不談論到初步研究,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但也應該承認,正是由于起步較晚,故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極其有限,加之相互切磋力度甚微,基本上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論其道。故呈現在人們面前的表述可以說是千姿百態,五花八門。

筆者以為,考察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必須窮根溯源,歷史地展開,系統地考證,多方切磋。非如此不足以使研究深化。當然,這是項沉重的任務,囿于資料匱乏,水平受限,區區一文是難以達此恢宏目標的,拙文權且作為一塊引玉之磚吧。

(一)

查看全文

探究公司股東派生訴訟法律思考論文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新公司法頒布施行,股東派生訴訟制度作為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最后一道屏障,正式納入中小股東權益保護體系。但是該規定仍停留在框架設計階段。存在著過于原則化和不具備實務操作性的缺陷。文章從新修訂的《公司法》相關規定入手。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完善進行初步探討。

論文關鍵詞:股東派生訴訟制度;原稿股東;被告范圍

一、股東派生訴訟制度介紹

股東派生訴訟(DerivativeAction),來源于英美法系的稱呼,是對保護公司的利益和間接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產生重要作用的種訴訟制度,其基本的運作原理是指公司利益遭受損害,公司因各種原因沒有向公司利益的侵害人提起訴訟追究賠償責任時,股東基于其股份所有人的身份和享有股東權的地位,代表公司提起的訴訟。

股東派生訴訟最初衍生于一般民事訴訟,又有許多不同于般民事訴訟的地方,具有代位性和代表性的雙重性質,其法律特征主要表現為:

1.股東派生訴訟具有請求權產生的基礎是股東所在公司的權利損害救濟。原告股東與侵害公司利益的被告之間不存在直接利益關系,是公司利益遭受損害,而公司或實際控制人又怠于行使其訴權時,股東才得以自己的名義公司利益提起訴訟,原告股東僅享有形式意義上的訴權,因此,它具有代位性質。

查看全文

開設民事訴訟法學研究論文

一、人大民事訴訟法學的發展歷程

人大民事訴訟法學科與新中國民事訴訟法制的誕生、成長過程同步。

作為大陸法系的一個傳統基礎學科,民事訴訟法學在人大法律系成立后就備受重視,1950-1955年依托民法教研室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1956年法律系成立了審判法教研室,專門負責司法制度、法院組織、訴訟程序的教學和研究。教學內容以蘇聯民事訴訟法為主,到1953年后才開始結合中國的實際。在這種邊學邊教的教學模式下,人大法律系培養出了新中國第一批民事訴訟法學者。1950年入學的楊榮馨、1951年入學的常怡、1952年入學的江偉,此后逐步成長為新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的奠基人,并且入選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當時人大民訴法學的科研重點是翻譯蘇聯學者編寫的民訴法教材和著作。例如,195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克林曼著《蘇聯民事訴訟法概論》、1954年民法教研室翻譯的蘇聯著名民訴法學家C·H·阿布拉莫夫的體系性著作《蘇維埃民事訴訟》(上、下)。此外,人大出版社出版的《民事訴訟中的檢察長》、[1]《訴訟當事人的辯解》、[2]《訴權》[3]等前蘇聯民事訴訟法學作品,也均系人大民法、審判法教研室組織翻譯。其中,顧爾維奇·М·А·所著的《訴權》,至今仍然深刻影響著中國民訴法學界關于訴權理論的認識。

在學習和介紹前蘇聯民訴法的同時,民法、審判法教研室從1953年起開始收集和整理新中國成立后的的司法文件,編輯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組織訴訟程序參考資料》,先后共六輯。這些資料,對于研究新中國初期的司法制度和訴訟程序,彌足珍貴,也為后民訴法教科書的編寫和民訴法學體系的形成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經驗素材。

1978年以后,民訴法學科在經歷了政治運動的沖擊后逐步復蘇和發展。其首先表現為,以教科書編撰為中心的注釋法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80年,人大法律系江偉、范明辛等編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講義》,在人大油印發行,此講義經試用和修改后,1982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本書分四篇:概論篇、總則篇、程序篇(上篇審判程序、下篇執行程序)、人民調解仲裁和公證篇。本書為承上啟下之作,深刻塑造了民訴法教科書的面貌,奠定了新中國民訴法教材和理論體系的雛形,是“開辟民事訴訟法學這門學科領域里作的大膽嘗試”。[4]另一方面的表現是,除了常規的教學和科研外,江偉老師所代表的人大民訴法學科在立法上的巨大貢獻最值得關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