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管理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15:00: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事業管理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事業單位外事檔案管理論文
一、外事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
1.管理意識淡薄,外事檔案材料收集缺乏完整性
外事檔案是事業單位對外交流與合作中各項活動的詳實記錄,是珍貴的信息資源,應該盡可能地保證其完整性。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外事檔案管理人員缺乏管理意識,對外事檔案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以致經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外事活動的最終結果上,而對于外事檔案材料的收集只是走一個過程而已,造成外事檔案材料收集出現不完整的現象。事業單位對外事檔案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管理意識淡薄,工作效率低,因而不能充分發揮外事檔案的作用。同時,事業單位人員的綜合素質與工作態度也決定著事業單位的發展高度。若工作人員在外事檔案管理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和責任心,延后更新檔案內容,不能做好外事檔案工作,必將給事業單位的檔案管理工作帶來消極影響。
2.不重視外事檔案管理工作,沒有健全的外事檔案管理制度
許多事業單位的領導對檔案管理不重視,沒有配置較好的檔案硬件設施,也忽視對外事檔案工作人員的培養。檔案管理人員沒有經過定期系統的培訓,缺乏理論知識,管理水平欠缺,難以保持較高的綜合素質,無法滿足現階段的社會需要。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事業單位外事檔案管理工作存在的諸多問題使檔案管理日趨落后,缺少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阻礙了外事檔案管理工作的穩定發展和進步。外事檔案的檢索有兩種形式,分別是計算機檢索和手工檢索。計算機檢索的效率明顯高于手工檢索,但是事業單位對硬件設施投入資金不夠,使得大部分事業單位仍在采用手工檢索的方式工作,工作效率難以提高。
3.外事檔案管理工作和事業單位改革未能同步進行
事業部財務管理論文
事業部制是上世紀20年代初由通用汽車公司常務副總經理P·斯隆參考杜邦公司經驗發明的一種組織管理制度。其實質是根據企業從事的行業,按產品、地區、顧客來劃分部門。事業部制的特點是,企業將管理權限最大...
事業部制是上世紀20年代初由通用汽車公司常務副總經理P·斯隆參考杜邦公司經驗發明的一種組織管理制度。其實質是根據企業從事的行業,按產品、地區、顧客來劃分部門。事業部制的特點是,企業將管理權限最大限度下放到事業部,事業部則在企業宏觀領導下,依據企業的經營目標、政策和制度,擁有完全的經營自主權,并將市場的競爭機制引入到企業內部,事業部將是模擬利潤中心,每個事業部都有自己的產品,并自行組織該產品的設計、生產、技術、銷售、服務等業務活動,其經營成果實行獨立核算。正因為事業部管理模式有著很多的優點,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使得很多企業效仿這種組織管理模式,采用事業部制來增強自己的應變力,獲得企業內部的競爭活力。
基于事業部制的許多優點,許多公司采用這種組織管理模式,但又不完全等同于這種管理模式。對產品品種較多,每種產品都能形成各自市場的大企業,事業部是擁有完全的經營自主權,實行完全的獨立核算。但從一些具體情況來看,事業部的獨立核算只是“相對的”,事業部只對與產品有關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經營業務所形成的收入、成本、費用實行獨立核算,諸如資金運作、物資采購、法律咨詢、公共關系等業務活動,仍由公司統一管理,所產生的費用按比例分配于各事業部。采用該種管理模式主要原因是從企業整體考慮,有效地控制資金,杜絕盲目和重復采購,降低企業庫存和資金成本,使企業利潤最大化。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存在如何進行財務核算及考核,以及如何準確地模擬事業部利潤等問題。本文從收入、成本、費用、存貨、資金成本等方面進行分析以確定其財務核算方法。
一、事業部營業收入和成本的財務核算
營業收入和成本是考核事業部利潤的關鍵。在事業部管理模式下營業收入和成本的確認通常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事業部銷售本部門生產的產品取得的營業收入和成本;二是各事業部相互銷售其他事業部生產的產品取得的營業收入和成本;三是獨立銷售部門銷售各事業部生產的產品取得的營業收入和成本。
第一種情況屬于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等經濟業務,均在各事業部內部進行,故其收入、成本及費用均按個體獨立核算。即營業收入以該產品的合同銷售價格為依據核算,營業成本以該事業部生產的產品,實際消耗的直接成本為依據核算,其銷售費用也按該產品所發生的實際費用為依據核算。
新聞傳播事業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20世紀的中國新聞傳播事業,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志,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為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統治下報業活動時期,后一階段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新聞業時期。這一百年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歷史,是中國新聞事業由近代化向現代化發展的歷史,是中國人民由被剝奪了在新聞傳播媒體上發言的權利到成為新聞傳播媒體的主人的歷史,是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由單一的媒體向多媒體發展的歷史。
一百年前,一個世紀之交的月黑人靜的深夜,一位中國的報人,正坐著船旅行在由日本到美國途中的太平洋上,驀然想起自己正處在“新舊二世紀之界線,東西兩半球之中央”,觸景生情,感慨萬端,寫下了下面的詩句:“海底蛟龍睡初起,欲噓未噓欲舞未舞深潛藏,其時彼士兀然坐,澄心攝慮游茫,……胸中塊壘突兀起,斗酒傾盡蕩氣回中腸。獨飲獨語苦無賴,曼聲浩歌歌我二十世紀太平洋?!保?)當時,這位報人剛剛經歷了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運動,被迫流亡海外,新辦的一份報紙。又因失火而陷于停頓,家事國事天下事俱無可為,中心搖搖,惄焉如擣。上面的詩句,反映的正是這樣一位中國新聞工作者,在上一個世紀之交的,難以排遣的寂寞和壓抑的心情。
一個世紀過去了。同樣處在世紀之交,今天的中國新聞工作者,卻是另一番心態。三座“大山”已經推倒,新中國已經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綜合國力正在不斷提高,國家繁榮昌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和整個國家的新聞事業都在蓬勃發展,在不久前結束的世紀之交的奧運會上,又以28塊金牌,一雪“東亞病夫”的恥辱,進入體育強國的行列。同樣的撫今追昔,今天的中國新聞工作者,意氣風發,豪情滿懷,再也不會有上個世紀之交的那位報人的那些感慨了。
過去的一百年間,隨著國家民族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新聞事業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一百年來的中國新聞事業,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志,可以分為新舊中國兩個階段,大體上各占了半個世紀。
前一個階段是舊中國辦報活動的時期。這一階段,又可以分為三個小階段,即1900年至1911年的清朝政府統治時期,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和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清朝政府統治時期約11年,是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沖破封建統治者的網羅,在海內外廣泛開展辦報活動的時期。這一時期內,資產階級的維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競相辦報,立憲黨人主辦的報刊各類政府官報陸續出臺外商投資創辦的報刊也有一定的發展。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約16年,是資產階級的政黨報紙和各種政治傾向的報紙全面發展的時期。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和戰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的影響,民辦的商業報紙進入她的黃金時期。在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推動下,各種宣傳新思潮的報刊相繼問世,黨的報刊也由此誕生。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以袁世凱為首的幾任民國總統都曾對新聞出版事業進行過迫害,出現過“癸丑報災”那樣的辦報活動的低潮,但并沒有遏制各類報刊發展的勢頭。中國早期的廣播事業也誕生在這一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時期約22年,其中包括抗日戰爭時期的8年,是國民黨各級黨報大發展的時期。京津滬等大城市和抗日戰爭時期大后方幾個主要城市的民辦報紙,在夾縫中求生存,也獲得了一定的空間。共產黨主辦的報刊,先是在白區秘密出版,繼而在蘇區邊區各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公開出版,由小到大,發展更為迅速。通訊社和廣播事業,也有長足的進展。國民黨當局曾頒布過近百種各式各樣的法規,對進步和革命的新聞出版事業實行限禁,但都未能得逞。
后一個階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辦報活動的時期。這一階段也可以分成四個小階段,即1950年至1957年建國初期的階段,1957年至1966年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階段,1966年“”爆發至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前的階段,和1978年至今的階段。建國初期的階段共7年,主要作了兩件事,一是有步驟地進行了新聞事業的恢復和改造工作,二是建立起初具規模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體系。1957年至1966年的階段共9年,是新中國的新聞事業有較大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全面發展的需要,報紙和廣播電臺大量增長,同時開辦了電視事業。1961年起,受調整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的影響,一度壓縮了新聞事業的規模。60年代中期以后,又重新得到恢復。1966年至1978年的階段共12年,其間,屬于“”的那十年,新聞事業特別是其中的報刊出版事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相對于報刊說來,這一時期的通訊社廣播電視事業,有一定的發展,但也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1978年至今的這一階段,近22年,則是中國新聞事業變化巨大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新聞事業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報紙的種類和期發行量成倍增長,收音機和電視機的社會擁有量急劇增加,新聞媒體的總體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報紙為主體,逐漸轉移到電視、報紙、期刊、廣播、通訊社、新聞攝影、新聞電影等多種媒體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的新格局。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品種,多特色,多功能,能夠滿足各種受眾需求的新聞媒體體系。
中醫藥事業貢獻管理論文
【摘要】民國時期,面對政府對中醫的歧視政策,福建中醫藥界人士以創辦中醫學校、培養中醫人才、組建中醫藥社團、救治民眾、創立醫學圖書館等各種形式來傳承與發展中醫藥學,為扶持和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了應盡的貢獻。
【關鍵詞】民國福建中醫藥貢獻
民國時期,中醫倍受歧視。國民黨政府多次通告全國,限制“舊醫”,不許其進入公立醫院,不許列入教育計劃,致使中醫事業每況愈下。在這危難之際,中醫藥界人士為保存、發展中醫作出了艱苦的努力。福建中醫藥界同仁也和全國同道一起,為扶持和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了應盡的貢獻。
反對“廢止中醫藥案”
1914年,袁世凱提出“廢止中醫,不用中藥”的主張;則極力提倡“不但國醫一律不許執業,全國中藥店應限令歇業”。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中央衛生委員會通過余云岫提出的“廢止舊醫(中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以及旨在消滅中醫的“六項措施”,激起海內外中醫藥界和社會人士的極大憤怒和強烈反對。同年3月17日,全國15省市132個中醫藥團體262名代表,在上海召開會議,成立“全國中醫藥團體總聯合會”,福州市臺江地區名中醫林趨愚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結束后組織請愿團到南京向國民黨政府請愿,要求保存國醫。福州中醫公會推派劉通、蔡人奇、陳天尺等代表赴南京參加請愿,建甌縣也派方修甫(在上海學習)和劉春波(在上海行醫)為代表,與全國各地中醫藥團體代表齊赴南京請愿。與此同時,各地廣大人民紛紛通電抗議,福建省福州中醫公會同仁高潤生和鄭孝銘等、東山縣中醫界、仙游名醫溫敬修、南平浦城縣名醫徐泰昌等均及時通電響應抗議。在全國中醫藥界的堅強抗爭和各界人士社會輿論的聲援下,國民政府被迫停止執行并撤銷原決案。
1930年,“全國中醫藥團體總聯合會”建議政府設立“中央國醫館”,然而,行政院和衛生部卻借口國醫館章程需要審核,拖延不予辦理。1930年5月,焦易堂、譚延等7名國民黨中央委員向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提出了成立國醫館的建議,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終于在1930年5月17日批準了設立國醫館的建議[1]。同年10月19日下午3時,中央國醫館發起人在南京八府塘“女子法政講習所”召開發起人會,到會17人公推焦易堂為臨時主席。這一提議獲得國民黨中常會審議通過,并送國民政府行政院審核[2]。1931年國民黨政府同意在南京設立中央國醫館,各省市設分館,海外也設有分館,縣設支館,作為整理中醫學術的領導機構。1931年3月17日,中醫藥界人士于南京召開中央國醫館成立大會,焦易堂任館長,副館長為陳郁、施今墨二位先生。會議決定每年的3月17日為國醫節,一則紀念1930年3月17日全國中醫藥界一致奮起聯合侮御的既往精神;二則紀念1931年3月17日中央國醫館的成立[3]。福建于1935年5月10日在福州成立了中央國醫館福建分館,劉通、蔡人奇、陳天尺任正副館長。部分縣市也先后成立分館。
行政事業資產管理論文
摘要:各級行政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對固定資產的管理和使用應堅持統一政策、統一領導、分級管理、責任到人、物盡其用的原則,并通過建立完善與財務管理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相連接的固定資產管理軟件系統,規范固定資產分類及代碼、加強盤點和處置的監控等措施,使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剛性化,達到實時監控、硬性約束的目的。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系統
Abstract:Thealllevelsadministrationbusinessunitandthemanagementsection,shouldinsisttounifythepolicyandunifytheleadership,theratingsmanagement,responsibilitytoperson,thingtothemanagementandusagesofthefixedassetstotheutmosttheprinciplethatituse,andpasstheestablishmentperfectmanagethesystemwithfinanceandtransactthefixedassetsthatautomationconnectwitheachothermanagementthesoftwaresystem,thenormfixedassetsclassificationandcode,strengthenthesupervisionofthestocktakingandhandleetc.measure,makethefixedassetsmanagementsystemrigidtoturn,attainsolidhoursuperviseandcontrol,thepurposethatrigiditycontrol.
KeyWords:administrationbusinessunit;fixedassetsmanagement;fixedassetsmanagementsystem
1引言
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數量和金額增長迅猛,到2000年底,廣東省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約達1529億元,規模龐大,種類繁多。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發展,政府為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提高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保障固定資產的安全和完整,于近年在全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產核資及固定資產清查工作。在新形勢的要求下,需要有相應的會計體系積極配合政府職能部門,根據政府實際管理工作的需要,對原有的固定資產管理系統進行針對性的優化完善,以滿足政府部門對固定資產管理的需要。
老年保障事業研究管理論文
人口老齡結構的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基本趨勢。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自90年代始,人口已由成年型向老年型年齡結構過渡,到本世紀末,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1.3億之多,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0%以上。
人口老齡化是關系到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也關聯著社會的各個單細胞——家庭模式和倫理文化體系發生新的變化。同志提出:“重視老齡工作,發展老齡事業”,這就使我們能夠及時順應人口老齡化趨勢,開展科學研究,注重引導和解決好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以充分準備的姿態迎接“銀發浪潮”的沖擊。
一、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自70年代中期起,大力控制人口數量過速增長,加強計劃生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質。認真實施控制人口增長政策的結果,就是大大降低了出生率。這樣就由原來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轉化,人口的年齡結構勢必發生變化,向老齡化發展。出生率下降的速度越快,幅度越大,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和達到的程度也越快,越高。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要解決人口老化問題,從而放松計劃生育,以提高出生率來調整人口年齡結構,形成惡性循環;更不能以低出生率,高死亡率,違背社會道義來延緩人口老化過程,而由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過渡到相對靜止穩定狀態。中國同世界上任何國家一樣,要想達到相對靜止穩定的人口發展階段必然要經過人口老齡化階段,這是無法回避的自然規律。人口學專家研究證明,中國老齡化進程帶有四個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較快。1982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7663萬,占全國總人口比例為7.6%,到2000年將達到1.3億,占總人口10%以上。英國老年人口從5.0%增長到7.0%用了80多年,瑞典用了40多年,1920年日本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5.3%,到1970年增長到7.1%,用了50年的時間,而我國完成這一增長過程僅僅需要18年的時間。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在2000年即可跨入老年型,世界人口年齡結構跨入老年型要在2010年,我國將比世界總體人口年齡結構提前10年進入老年型。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之快將達到世界之最。
第二,老年人口數量巨大。1990年我國人口普查,大陸總人口達到113368萬人,老年人口為9857.8萬人,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據預測到2040年,老年人口將增長到3.8億,占總人口的比例將上升到25.3%.老年人口數比歐洲所有國家人口還多。老年人口規模大,與50—60年代人口數量激增,總人口規模數量大是相關聯的。只有人口總規模得到根本性的控制,其后年齡結構發生變化,老年人口的規模才有可能逐步改變。
檔案事業發展管理論文
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已成為世界范圍的先導科學選題之一,我國的檔案界人士對此也頗感興趣,發表了一系列論文,闡述了各自對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認識。依筆者之見,這些認識由于對可持續發展本質的把握尚欠深入,故顯得不夠全面,即只看到客體的發展,而忽視了主體的發展。本文將從分析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入手,研究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方略,以作為已有認識的一點補充。
一、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后的重建、恢復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頭等大事,作為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有關發展問題的新理論紛紛涌現。五十多年過去了,發展理論經歷了一個從“經濟增長理論”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理論”再到“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漸進深化過程。“經濟增長理論”將發展與增長視為同一概念,是兩個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名詞。它以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為發展目標,忽視了社會其它領域的發展,其結果造成了資源耗竭、環境惡化、貧富分化加劇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社會危機,使發展中國家出現了“無發展的增長”現象,也使這種傳統發展理論及其指導下的發展戰略和實踐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出來。60年代以來,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增長不等于發展,增長的內涵較窄,是一個偏重于數量的概念,通常指純粹意義上的生產增長;而發展的內涵較廣,是一個既包含數量又包含質量的概念,它不僅包括經濟的增長,還包括隨經濟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變化。進入到90年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理論”又有新的發展,在強調經濟增長與社會文明相互協調、同步發展的同時,重點把人類自我的發展擺到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位置上來。因為人的發展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最終目標,與其它方面的發展相比,它應占優先地位。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自身的發展;二是為人的發展提供保證條件的社會各方面的發展。1994年在開羅召開的聯合國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通過的《行動綱領》指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突出了人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即將進入21世紀的人類面臨的頭等大事。西方未來學家預言:全球生態危機標志著舊的工業生產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今后人類的生存發展已經不能再依靠土地種植和挖掘地球資源來維持,而必須深入挖掘和利用人類自身的智力資源,這將導致人類社會將進入以智力資源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
檔案事業作為社會事業的一部分,它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當時發展理論的影響。在建國后的相當長時間內,我國檔案事業的發展在“增長理論”的影響下,走的是規模增長的道路,把檔案事業的發展單純理解為檔案館室數量的增多、館藏檔案數量的增加、檔案工作者隊伍的擴大,并且往往以上述數量指標作為發展的目標加以追求。在這種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檔案事業的發展出現了重外延輕內涵、重數量輕質量、重自身規模輕社會效益的傾向。其結果是割斷或削弱了檔案事業與社會的聯系,使檔案事業的發展陷入盲目的、自我封閉的狀態之中,無法與社會建立起協調發展的關系。而社會是檔案事業發展的重要外部環境,缺乏良好的社會環境檔案事業的發展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進入到80年代后,在“協調發展理論”的影響下,我國檔案界的有識之士提出了檔案事業要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觀點。這種新的發展觀追求的不再是檔案事業的自身規模,而是檔案事業社會功能的發展,把檔案事業的社會效益的提高作為發展的目標。因為,檔案事業社會功能的大小并不完全取決于檔案事業本身的規模,而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檔案事業與社會需求的協調能力。只有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來把握檔案事業發展的規模及其方向,并著力于提高檔案館室的工作效率和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檔案事業的社會功能才能相應地發展,最終使檔案事業與社會建立起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緊密關系。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則是在強調檔案事業與社會經濟相互協調、同步發展的同時,重點把人的發展擺到檔案事業發展的中心位置上來。一方面要明確檔案事業在人類自我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明確人自身的發展在檔案事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以下特征:
1可持續性檔案事業規模的增長不具有可持續性,因為在一個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十分有限的社會里,檔案事業的規模不可能無限制的增長,檔案事業的發展則意味著其社會功能的改善和提高,而并非意味著資源消耗的增加,因而是可以持續的。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當成為我們最重要的政策目標,應根據可持續性的要求調整檔案事業的發展方向,在社會可提供的條件內確定檔案事業的規模。
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摘要】實現教育公平,是義務教育的基本原則和終極目標。我國現階段義務教育的不公平主要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造成的。要實現教育公平,有必要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文章根據公共事業管理的理論,通過對基礎教育屬性的分析,探討了教育公平。
【關鍵詞】公共產品理論;教育公平;義務教育;資源配置
義務教育,是指我國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基礎教育。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1986年國家制訂《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薄皣?、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這就強調了確保每個適齡兒童、少年享受公平合理、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的權利是義務教育的任務,強調了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受教育需求的公平性是義務教育的出發點。為了從理論上闡明義務教育必須以教育公平為目標,筆者引入公共事業管理的理論,并通過分析我國目標義務教育存在的非公平現狀,提出確保義務教育公平推進的對策。
一、理論:教育公平是基礎教育的終極目標
作為公共事業,教育管理通過提供優質足量的教育產品來保證公眾的個性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優質足量涉及效率,保證公眾的個性發展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業的發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問題。
效率是一個完全的經濟概念,強調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公平強調教育管理的效果與教育管理的本質和最終目的的關系。企業基于其生存和追求利潤的目標,效率成了其當然的首要指標。效率作為一種手段,有利于提高辦學效益,它與私營企業的區別就在于效益在私營企業看來是一種目標,而就公共事業而言,只能是一種手段,是服務于公平的手段,最終必須服務于公平的需要,教育不能本末倒置,這是公共教育事業管理的特性所決定的:
事業單位資金管理論文
一、對現行事業會計制度現狀的探討與分析
近些年來,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于深化,事業單位不僅僅是國民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發揮著越來越為重要的作用和積極意義,而作為事業單位各項工作核心的會計工作更是處于極為重要的位置。然而,從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事業單位會計體制依然面臨著諸多的困境與難題,如果不能夠及時加以解決的話,不僅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事業單位其它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也會導致國有資產的浪費與流失。由此可見,對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研究尤為重要。事實上,現階段事業單位現行會計制度的主要問題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相對滯后于公共財政的改革歷程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部門爭先創優意識不斷增強,爭相開展這樣或者那樣的項目,都迫切需要發展資金。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各地各級政府的配套資金眾多,相關的法規和政策都對其比例做出了詳細規定(根據近幾年的統計,按各種比例匯總至少占到120~140%),這些財政專項資金由部門管理,部門認為,單位的錢都是自己的錢,隨自己怎么用,想怎么用就怎么樣。因此,各單位往往就從個人和部門的立場出發,更多的是考慮怎樣才能爭取更多的財政專項資金,提高各方面的水平,很少考慮怎樣合理安排財政專項資金,正確發揮財政專項資金所帶來的社會效益與積極效用。此外,由于部門經常性經費與支出存在著一定矛盾,所以,單位不得不把經常性資金放在項目資金中,以此名義支出。
2.記賬基礎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第一,對于專項資金所劃分的界限并不明確。專項資金是用于專項事業的資金,是重要的公共支出部分。但在現實分配中,對于那些資金用于專項分配,哪些應該納入專項資金的管理尚缺乏明確指示。因此,專項資金的界定不明,在管理和核算上存在較大的問題。與此同時,在相關的會計科目上存在著易混亂,不規范的現象。第二,項目資金收支核算不規范,在顯示的專項財政分配中,各地基本都存在問題。例如在預算的編制與執行、專項資金的收入和支出均不平衡等方面。
當前事業單位會計管理論文
一、事業單位會計管理存在的問題
自2001年12月11號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以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在這一環境影響下,眾多事業單位的經濟業務也隨之日益增多。經濟業務的增多勢必給會計管理工作帶來諸多困難,一些棘手的問題也頻繁出現。下文就針對事業單位會計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1.事業單位沒有完善的會計管理制度
事業單位依靠管理制度來進行經濟活動。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何談事業單位發展與進步。而會計管理工作作為事業單位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一定要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才能規范會計基礎工作,為事業單位謀求長遠效益。核算基礎不足和固定資產核算方法不到位是會計管理制度不完善最明顯的兩個方面。我國事業會計管理單位是以《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為依據的,規定在會計核算中采用收付實現制的辦法進行經濟業務的會計記錄。這種核算方法不僅簡化了會計處理手續,而且理解起來簡單、方便,大大提高了會計工作的效率。但是,這種方法并不完美,也有缺點。由于會計的成本核算和財務風險過大,很難在記錄中體現單位收支余額和負債情況,使得單位內部在商討怎樣進行經濟活動時產生決策困難的問題。另一方面,根據我國《會計法》,會計管理工作主要遵循兩個原則: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但是,當前會計部門的固定資產核算方法嚴重違背了這兩個原則,資產核算方法不正確、不合理,經常發生事業單位資產無故缺失現象。因為這個原因,使會計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總是有所出入,為領導者了解單位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增加了難度,嚴重損害了事業單位取得的當前利益。
2.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失去真實度
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失去真實度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體現在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內部原因:單位負責人法制觀念淡薄,抵不住金錢誘惑,將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拋之腦后,濫用職權迫使會計機構人員對經濟業務的記錄做違法違規處理;會計人員不能掌握熟練的業務技能、不能很好依照國家統一準則和會計制度對會計賬戶進行分類、整理,導致出現錯賬、不規范賬、不合理賬。比如:多開設銀行賬戶使得存款不真實、不確切;一些應收款長期不更新造成壞賬、呆賬,對于無法收回的應收款不進行賬消而出現投資不實誤區;會計記錄時搞不清借貸方向,導致編制的會計分錄不正確,誤導事業單位領導者。外部原因:政府職能部門對會計工作監督不到位;公共會計主觀部門不能真正發揮好評價、預測、指引的職能;政府監督人員知法犯法,從中牟取暴利,對違規違法行為視而不見。通過仔細分析這兩方面的原因,得出一個結論:會計信息的失真不僅不利于單位內部領導者的科學決策,而且增添了單位外部信息監督員的工作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