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保障事業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4 04:00:00

導語:老年保障事業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年保障事業研究管理論文

人口老齡結構的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基本趨勢。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自90年代始,人口已由成年型向老年型年齡結構過渡,到本世紀末,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1.3億之多,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0%以上。

人口老齡化是關系到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也關聯著社會的各個單細胞——家庭模式和倫理文化體系發生新的變化。同志提出:“重視老齡工作,發展老齡事業”,這就使我們能夠及時順應人口老齡化趨勢,開展科學研究,注重引導和解決好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以充分準備的姿態迎接“銀發浪潮”的沖擊。

一、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自70年代中期起,大力控制人口數量過速增長,加強計劃生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質。認真實施控制人口增長政策的結果,就是大大降低了出生率。這樣就由原來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轉化,人口的年齡結構勢必發生變化,向老齡化發展。出生率下降的速度越快,幅度越大,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和達到的程度也越快,越高。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要解決人口老化問題,從而放松計劃生育,以提高出生率來調整人口年齡結構,形成惡性循環;更不能以低出生率,高死亡率,違背社會道義來延緩人口老化過程,而由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過渡到相對靜止穩定狀態。中國同世界上任何國家一樣,要想達到相對靜止穩定的人口發展階段必然要經過人口老齡化階段,這是無法回避的自然規律。人口學專家研究證明,中國老齡化進程帶有四個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較快。1982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7663萬,占全國總人口比例為7.6%,到2000年將達到1.3億,占總人口10%以上。英國老年人口從5.0%增長到7.0%用了80多年,瑞典用了40多年,1920年日本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5.3%,到1970年增長到7.1%,用了50年的時間,而我國完成這一增長過程僅僅需要18年的時間。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在2000年即可跨入老年型,世界人口年齡結構跨入老年型要在2010年,我國將比世界總體人口年齡結構提前10年進入老年型。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之快將達到世界之最。

第二,老年人口數量巨大。1990年我國人口普查,大陸總人口達到113368萬人,老年人口為9857.8萬人,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據預測到2040年,老年人口將增長到3.8億,占總人口的比例將上升到25.3%.老年人口數比歐洲所有國家人口還多。老年人口規模大,與50—60年代人口數量激增,總人口規模數量大是相關聯的。只有人口總規模得到根本性的控制,其后年齡結構發生變化,老年人口的規模才有可能逐步改變。

第三、我國高齡老人數量與比例將增大,85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由1990年的200多萬,占老人總數的3.2%增加到下世紀中葉的5000萬以上,占老人總數的15%以上。

第四、我國傳統的大家庭模式正在向“核心家庭”模式演變。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表明,現階段與子女同住的老年人達75%,對全國九個大城市老年人口抽樣調查資料的分析,與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31.5%是因為子女結婚無住房,20.6%是為了幫助已婚子女料理家務。按照人口學家最近做出的家庭人口預測,我國獨居或只與配偶居住的65歲以上老人占老人總數比例將由1990的10%迅速上升到2050年的27%.

從上述人口年齡結構的老齡化諸特點來看,中國將在下世紀初進入老年型國家,并排位于發展中國家行列之首。我們知道,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都是在經濟發展到高水平的階段出現,日本在1970年成為老齡社會時,人均收入已達1689美元,1977年人均收入為4522美元,而我國到2000年,人均收入約800美元。1990年全國退休人員為2301萬人,退休金為270.2億元。預計到2000年,退休職工將達到4000多萬人,每年開支的退休費用近千億元。國家在經濟尚未充分發展的階段,要接受這么龐大的退休大軍,支出數目可觀的退休費用,確實不堪負擔。同時,在農村還有占老年人口80%的老人需要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隨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家庭模式的變化,原來基本由國家承擔的養老方式變得日益不適宜,需要探索新的路子,發展新的方式,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大力發展經濟,將逐步消除“經濟滯差”和解決老有所養兩方面結合起來,把兩方面的工作都做好。

二、老年人的文化心理和社會服務要求

老年人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具有社會屬性的群體,又是自然屬性的個人,隨著社會經濟體制和價值觀的急速變化,傳統家庭模式的逐步解體,老年人口群體的文化心理和價值系統也在發生變化。在60—70年代,乃至更早,中國大數的老年個體恪守傳統觀念,為兒女操勞一生,奉獻一切,到老年衣食有著落已感滿足,最多是備副棺木,就等黃土埋身,其它的需求理所當然被統統摒棄。然而,社會進入改革開放的80年代后,老年人的生活觀已從原先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發展到不僅需要富足的物質生活,還需要健康、長壽、知識、幸福,需要得到精神慰藉,希望自己融合于家庭,融合于社會,領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尊重和關心,多方位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例如80年代在全國各大城市崛起的老年大學,老年人報名的踴躍,學習得認真刻苦,并不比普通大學的青年學生遜色。進老年大學,在人生的第二階段實現過去未竟的夙愿或再來次拼搏,都是對老年人生的挑戰和更新。不少老年人學習有成,做出建樹,使生命重新煥發異彩。老有所為,已逐漸成為城市老年主體追求的一種生活內容。

毋庸諱言,社會發展到21世紀,大量老齡人口的老有所養成為對社會份量不輕的負載,而且人口老齡結構進入老齡化社會后,高齡老人人數的較大增加,對社會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迫切,他們的生活用品需要人代購,家務勞動需要人幫做,飲食起居需要人照料,特別是老年人身體本身機件的老化和病損,需要求醫購藥,都離不開他人的陪送和護理。同時,高齡老人除了日常生活和身體需要照顧外,他們在精神生活方面也需要得到不斷的填充,需要得到感情交流,由于老人個體之間的較大差異,這種交流又是各式各樣的,比如家人的看望問候,兒孫的陪伴、交談,有些老人甚至希望常常有人能夠聆聽他(她)們的絮叨,有對久遠往事不連貫的回憶,也有對飛速發展的社會新事物的不入時評價。他們也有社會人際交往的要求,了解新事物的愿望,日暮人老,更需要得到家庭的關愛、親近,社會的重視、照顧。中國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后,要使社會上的大多數老人過上完整意義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有待研究解決的,除了衣、食、住、醫等維系生存的大事外,其它的許許多多事項也須一一列入社會日程,可謂任重事繁,急緩巨細,無不包容。

三、繼續保持尊老養老的傳統美德

我國在2000年后,開始步入老年型社會,中央政府對此極為重視,在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公布了這部法律。這部法律從1996年12月1日起施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宗旨在于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發展老年事業,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美德。其中包括家庭贍養與扶養、社會保障、參與社會發展、法律責任等內容。比如在“法律責任”一章中明確規定:暴力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或者對老年人負有贍養義務,扶養義務而拒絕贍養、扶養,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以法律形式規定子女對長輩的贍養、扶養義務。這是中國第一部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她的誕生對于即將來臨的老年型社會無疑是一種根本的保障,也提供了參照依據。

中華民族歷來奉行尊老、養老的美德,這種優良傳統與華夏文化已融合為一體,成為文化傳統的主要內容之一,并著稱于世界。1982年聯合國大會批準《維也納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時,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就提出“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方式,是全世界解決老年問題的榜樣。”

當然,這種“亞洲方式”的家庭文化格局不論其孰優孰劣,也同樣經受了傳統觀念更新的沖擊,在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不完善的情況下,一些子女放棄對父母應承擔的責任,尊老養老觀念淡化,發生一些缺乏道德理念的行為,更有甚者,有的子女占父母的居室,拿父母的錢財,最后將老人趕出家門,使老人衣食無著,四處流浪,或百般虐待老人,老人痛不欲生,走上輕生道路。凡此種種有悖于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的現象,社會的各種傳播介時有披露,進行評論譴責,引導群眾進行輿論監督以至司法干涉。黨的十四屆六次會議公報提出要全面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的家庭美德。上海市政府積極貫徹十四屆六中全會精神,于1997年4月發出了《關于本市進一步做好尊老社會一條龍服務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使全市80多萬70歲以上老人享受10項優先、優惠和免費服務,將尊老、敬老、助老的工作落到實處。在全國其它部分城市也程度不同的推出對高齡老人的優待服務,比較典型的是浙江省德清縣上柏鎮太平村的農民馬福建個人出資1萬元在村里設立孝敬父母獎勵基金,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促進出了當地的敬老愛老活動的開展,在青年中不僅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并使之納入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軌道。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驟然進入老齡化社會,以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社會保障、服務系統方才逐上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就接納和解決幾億老人的生活服務、護理乃至贍養問題。為此,家庭養老助老的職能不僅要繼續存在,還必須得到強化,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公布,就是對此最好的詮釋。即便在創造了全球經濟奇跡的香港特區,人均年國民所得高達2.4萬美元,但老人問題依然很突出,有70%就業人員到特定年齡之后沒有公積金保障又無社會保障,其中一些人的生計就發生了問題,處于極其貧苦困難的境地。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提出除了加速推行強制性公積金計劃,開展社會保障綜合援助金計劃,為經濟困窘的老人提供財務方面的幫助外,成立了解決老人問題的安老委員會。他還特別強調整個社會都要發揚敬老和揚孝精神。對于解決老人問題制訂切實可行的各項經濟、法律等措施是必要的,引導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主體精神,恢復、弘揚傳統美德更為迫切,更為影響深廣,意義重大。我們總有一種誤解,認為發達國家子女一旦成人后,就遠離父母,對父母不負有任何責任。其實,這只看到事物的一個方面,某些發達國家如瑞士、挪威等由于經濟實力雄厚,社會養老已替代了過去的家庭養老、老年保障服務事業的一般比較完善,基本的生活服務和個體護理較之發展中國家要先進和全面。因為家庭養老功能的消退,成年子女都不與老人同住,但在節假日看望父母,共享天倫之樂,或在父母需要幫助時,給予一定的照料還是有的,并不是一旦成年離開父母,必然如同陌路,老死不相往來。何況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和習俗,經濟發達的國家并不意味著其文化、道德、習俗都是值得模仿學習的。

在中國全力以赴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固然是迎接老齡化社會到來的根本任務,經濟發展到發達國家水平,老人問題妥善、全面解決才會游刃有余。然而,無論社會發展到哪一個階段,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仍然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民族的光榮象征。

四、發展老年保障事業

我國步入老年型社會后,高齡老人迅速增長,對于三個基本方面的服務需求將變得愈加迫切,這就是日常生活照料服務、精神安慰服務和醫療保健服務。由于國家推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一般家庭只生育一個孩子,構成所謂“4.2.1”或“4.2.2”(在農村)家庭結構。到2000年,獨生子女一代即將進入婚育期,他們一方面要投身于現代化建設,參與繳烈的社會競爭,培育下一代,又要照料雙方四位老人,委實難以承受如此的重負。這樣加快發展老年保健事業,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變得勢在必行。

目前,我國老年保障事業的發展與老年人口增長相比顯得相當滯后,僅拿全國經濟較為發達的浙江省為例便可窺見一斑。浙江省60歲以上老人已達515.7萬,并正以3%的速度遞增。然而,全省的敬老院、老人公寓、托老所等養老機構所能容納的老人卻不到3萬人,顯然是杯水車薪。一些老人戲謔道:想進敬老院,比上大學還難。在其它經濟尚不發達的內地省份,社會養老機構和設施較之浙江省又要一段差距。可見老年人口的增長與老年保障事業的滯后,這一對矛盾是相當突出的。

我國要在短時期內解決好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問題,面對的形勢是嚴峻的,任務是艱巨的,有這樣幾方面的工作是必須要做的:

第一、要解決好財政經濟問題。現在全國養老機構的大部分由各級政府出資設立,要跟上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速增設類似機構所耗費的巨大資金對政府無疑是沉重的負擔,亦無法支付。所以動員社會力量,鼓勵海外僑胞出資辦好社會養老機構,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加強內部管理,不能說不是可行之法。

第二、發展第三產業,成立一些專門化的生活服務機構,比如為高齡老人家庭代購生活用品、介紹“鐘點工”和護理人員,以社會化服務的措施和手段補充日漸弱化的家庭養老功能,為家庭養老轉向社會養老進行前期鋪墊。

第三、在老年型社會,高齡老人對醫療保障的需求加大,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會隨之上升。醫療衛生系統根據社會發展特點,改善基層醫療服務,采用一些方便老年人治病的醫療方式,如開設家庭病床、培訓家庭護理人員、送醫送藥上門、定期檢查身體、組建傳呼醫療組等等,都是直接便利于老人求醫的有效措施。

第四、在全社會提倡開展尊老助老的獻愛心活動,推行義務工作計劃。鼓勵低齡老人(70歲以下)組成自愿者組織,與一位或兩位高齡老人結對,每月二到三次去陪伴高齡老人,或讀書讀報,或聊天下棋,提供精神安慰,感情交流服務,對自身也能實現老有所為,繼續為國家為社會發揮作用。

誠然,對我國老年型社會解決老年人口的諸多需求所作出以上四方面的歸納、設想未必面面俱到,老年型社會到來后肯

定還會出現許多始料不及的問題,及早地重視發展老年保障事業,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共同關注這項事業,解除整個社會的后顧之憂,國家才能更好發展,民族才會日益進步。

發展社會保障事業與提倡全社會尊老、愛老的傳統精神是相輔相成的。老年保障事業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全社會尊老愛老蔚然成風的環境氛圍中,在全社會對尊老愛老認可和樂意奉行的前提下,這項事業才能搞得日益完善、健全;只有全社會各階層人們的支持、贊助,這項維系著每一個人未來的事業才能變得穩固、堅實。中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卻又是具有優越政治制度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老年保障事業方面也應該把握和運用這種優勢,統籌全局,縝密考慮,真正成為全世界解決老年人口問題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