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發展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22:56: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實體經濟發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運用金融策略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臨桂新區是桂林未來的城市中心,作為新區,如果沒有一定的產業作為支撐,就會成為一座“空城”。因此,從市委、市政府到臨桂縣委、縣政府,一直都十分重視新區的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的發展。到目前為止,臨桂共有規模以上企業55家,2011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22億多元,應該說已有了一個較好的基礎。但是,離“十二五”規劃的藍圖要求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后,如何更好地通過“兩化融合”促進產業升級,通過“抓大壯小扶微”促進工業全面發展,如何更好地發揮工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其他產業協調發展,使臨桂的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從而引領新區經濟的快速騰飛,可以說,任務仍然艱巨,可做的文章仍然很多。最近,筆者有幸參加了在自治區黨校舉辦的一個金融與工業培訓班。通過學習,筆者對廣西加快金融和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具體要求以及方法途徑更加明確,并在如何結合實際抓好落實,運用金融手段推動臨桂新區實體經濟發展方面有了兩點新的體會:
一、充分認識發展金融事業的必要性,用足用好金融
工業在臨桂實體經濟和新區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毋庸置疑,而臨桂通過加快工業發展以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決策也是非常正確的。然而,臨桂要真正實現工業的騰飛,還必須依靠金融的支持和支撐,因為金融的活躍程度,是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繁榮能力的重要標志。
(一)轉變觀念,正視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金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血脈,是產業發展的催化劑,產業要發展,金融必須做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正如經濟學家所論述的那樣“:正是由于金融是高端服務業,是其他產業的支撐,所以對金融的地位必須高看一眼;正是由于金融是資源的資源,是城市間競爭的制高點,所以對金融的布局必須適度超前。”基于上述理論以及一些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臨桂在今后的發展中,也必須高度重視金融業的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好金融的杠桿作用和放大效益。
(二)學會利用多種金融手段促進臨桂實體經濟的發展。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探討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濟整體性趨勢顯著增強,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也被放大。從經濟結構層面看,金融危機的出現與金融業過度自我膨脹、實體經濟萎靡有關。各國為提高實體經濟在產業經濟中的比重實施了許多調控措施,其中之一即為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能力。我國小微經濟體的生存境況還十分艱難,小微經濟體對資金的需求具有“短頻快”的特征,但金融體系對其的支持力度明顯不夠。這是現行金融體系運轉秩序、國家政策以及小微企業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運行機制和各要素在支持體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分量作系統性分析,整體把握實體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立足本國,有條件地吸收國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建設的有益經驗,深入剖析當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運行機制及重點結構性矛盾,制定出科學系統、操作性強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機制與政策。由梁云鳳教授等執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于2018年7月出版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研究》一書,立足國內、放眼全球,對金融支持小微經濟體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未來規劃進行了系統探討,梳理了現階段阻礙金融支持小微經濟體發展的現實問題,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實現路徑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總體來看,該書對相關經濟課題研究和國家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并在如下方面體現出內容特色。
一、立足實際,詳細梳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
從我國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來看,以農業、輕重工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產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我國主要經濟形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我國也一貫注重實體經濟的發展。但隨著我國產業經濟結構逐漸完善,以及實體經濟在內外部環境影響下逐漸呈現發展疲態之際,以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獲得了迅速發展,并逐漸超越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據更大份額。該書對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與以金融和房地產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的發展進行了比較研究,并依據發展特征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指出了這三個階段實體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績,也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這對研究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博弈關系,以及制定后續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策略奠定了理論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發展與各自在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明顯,大致可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9年),實體經濟占全國經濟總量比重呈迅速下滑態勢,而以金融和房地產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卻迅速膨脹;第二階段(1989—2005年)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平衡發展時期,實體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小幅上升,虛擬經濟則小幅下降,基本處于均衡發展態勢;第三階段(2005年至今)實體經濟占比下滑趨勢又顯著增強,并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界呈現明顯的轉折趨勢。這是從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此消彼長的博弈關系中梳理實體經濟發展態勢,是厘清實體經濟發展疲態顯現脈絡的有效研究。從產業具體發展成就來看,我國實體經濟表現出制造業產量不斷上升、工業企業規模增速顯著、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等向好趨勢,證明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成就斐然。同時,該書也梳理了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包括產業空心化、金融業發展過快、企業資本回報率下降、制造業大而不強、企業成本上升迅速、企業家精神缺失等。從整體上看,該書對我國實體經濟成績和問題的分析系統、邏輯嚴密,對后續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問題導向,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機制建設研究透徹
除了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狀況的準確判斷,以及對實體經濟發展取得成績和存在問題的系統梳理,制定切實可行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案,還需要對金融體系本身的運轉機制和發展狀況進行深入探究,對金融膨脹等對實體經濟發展危害性較大的因素作系統性分析,明晰其產生的原因、動力與發生途徑,這是整體觀照實體經濟內外部發展環境的必要手段。但該書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問題與解決方案的探索還不止于此,除了通過權威數據系統調研金融自我膨脹、自我創新、自我空轉發生的內部性原因及其危害,還就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比例失衡的問題進行了專題性討論,對大中實體企業高杠桿的相關情況進行了系統研究,并探究其對金融體系和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以及小微經濟體融資成長的危害性后果。因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路徑的探索是一項涉及因素多、關系錯綜復雜、相互聯系性強的工程,對這些要素的整體觀照和全方位探究是制定科學有效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案的必要準備,也是確保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效抵御全球性金融風險的必經之路。從結果導向來看,該書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問題的分析最終以調整經濟產業結構,增強國家經濟抵御內外部金融風險,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為目的。從現階段實體經濟發展的弱勢環節和金融支持體系結構性失衡問題著手,該書將調整方向確定為加大對小微經濟體的金融支持力度,認為治本之策在于建立普惠性的金融體系。這一改革立足點的確立要求研究者準確把握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癥結所在。該書通過對實體經濟發展趨勢的科學考量和相關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認為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金融體系資金未能放到實體經濟中,即存在金融“脫實向虛、自我膨脹”等問題;二是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配置出現了失衡,主要表現為大中企業高杠桿而小微企業支持力度不足。基于此,該書為金融資金進入小微企業的實現路徑和作用方向進行了系統規劃,對深入認識小微企業在實體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模式創新具有重要作用。
三、整體思維,創造性完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配套政策
實體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一、實體經濟含義及其與虛擬經濟的關系
1.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第一,虛擬經濟發展需要實體經濟提供物質基礎。脫離實體經濟的支撐,虛擬經濟發展就是“海市蜃樓”。第二,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引擎。隨著實體經濟的飛速發展,不斷對虛擬經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利率市場化,金融市場國際化等,必然會推動虛擬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第三,虛擬經濟發展好壞需要通過實體經濟的檢驗。虛擬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實體經濟服務,因此實體經濟發展的水平,直接體現了虛擬經濟發展的程度。若實體經濟發展出現問題,則說明虛擬經濟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不匹配。
2.虛擬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發展。首先,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強大后盾。實體經濟要發展,需要有資金支持,資金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向各類金融機構貸款;一種是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籌集資金。無論實體經濟采取哪種方式融資,都與虛擬經濟產生聯系。其次,虛擬經濟發展影響實體經濟發展。虛擬經濟發展有其自身軌道,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若虛擬經濟發展過慢,會制約實體經濟發展;若虛擬經濟發展過快,則會擠壓實體經濟發展空間。因此虛擬經濟要與實體經濟發展相匹配。第三,虛擬經濟影響實體經濟發展環境。實體經濟發展,不僅受制于自身狀況,而且還受外部環境影響。其中一項重要的環境就是外部宏觀經營環境,包括全社會的資金總量、籌措及循環狀況等,而這些都與虛擬經濟有直接或間接聯系。
二、黑龍江省實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體制與結構性矛盾
體制性障礙主要表現在:一是市場化進程緩慢。在市場化改革進程中,黑龍江省退出計劃體制最慢,融入市場競爭體制存在諸多障礙。例如黑龍江省非國有經濟發展較為滯后,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還處于初級階段,市場中介組織的發展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相關法律政策還不完善。二是歷史遺留問題突出。黑龍江省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如哈爾濱電機廠、一重等,大多是蘇聯時期的援建項目,是在“一五”時期發展起來的。這些企業自誕生之日就背負著企業債務、辦社會和冗員三大歷史包袱,改制成本巨大,影響了企業重組。黑龍江省又是一個資源型城市眾多的省份,由于多年的超強度開采,導致資源枯竭,環境破壞。如大慶油田自2015年以后每年要調減150萬噸原油產量,國有林區已經無林可采,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替代產業和接續產業的發展。三是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轉換遠未到位。雖然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但尚未真正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結構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企業缺少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導致企業發展速度緩慢,盈利水平不高。結構性矛盾表現在:一是支柱產業中地方占比小、收益低。在支柱產業中,除食品產業、能源中的煤炭和裝備制造業的部分配套產品外,其余原油和天然氣開發、石化和重型裝備制造均由國家直接掌握,地方所發揮的作用只能是協調和服務。中直企業每年向國家上繳的利稅達1620億元左右,接近全省GDP的30%,導致地方GDP虛高、收益較低。二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少、規模小。黑龍江省主要工業產品有28種,其中高端產品僅有工業鍋爐、金屬切削機床、汽車和微型計算機4類,數量比較少;屬于原字號的產品包括原煤、原油、十種有色金屬和天然氣4類,但對全部工業銷售收入的貢獻度達到90%以上。三是產業鏈過短,如一條包括碳纖維原絲、碳纖維、碳纖維制品和碳纖維設備等完整的新材料產業鏈還未形成;在新能源太陽能產業中,多晶硅生產、組件生產、系統集成以及國內外銷售網絡產業鏈一體化還沒有打造出來。
金融化下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分析
摘要: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保監會等部門聯合《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為《資管新政》),自此,金融機構進入“強監管”時代。《資管新政》的出臺不僅對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做出明確的規定,也為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自2016年以來,我國不斷強調要振興實體經濟,促成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這不僅是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舉措,也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助推器。但當前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依然存在明顯的不協調,基于逐利思想,大量金融資源流入房地產等領域,實體經濟面臨著巨大的資源缺口,此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在于金融機構過于重視短期收益,導致金融機構風險加劇,影響實體產業及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文章以金融化視角分析金融與實體經濟不協調的原因,并探究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金融化;金融;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是基礎性經濟,公眾的生產生活對于實體經濟有很強的依賴性。實體經濟的發展狀況影響著經濟總體發展的穩定性。多次強調“發展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增強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金融,可以看作是實體經濟的衍生物,金融的發展以實體經濟為基礎,從金融發展的角度來看,金融的提升也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由此可見,金融依存于實體經濟,先有實體經濟這一“因”,才有金融這一“果”,兩者之間又包含著復雜的關系,從總體來看,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但從當前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來看,金融機構過度膨脹,實體經濟所占DP比重越來越少;資本脫離實體經濟轉向虛擬經濟的現象十分嚴重,在金融實踐中,金融機構將大量資本進行“包裝”轉投房地產等領域,資本空轉現象頻發。基于以上事實,應當從經濟金融化視域下,分析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關系錯位的原因。
一、金融與實體經濟不協調的原因
金融危機給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此之后,實體經濟產業空心化問題凸顯,實體經濟長期處于低迷狀態。為此,我國投入了大量的資本以活躍實體經濟,轉變實體經濟不景氣的現狀,但是由于金融機構沒有較為健全的體制,金融監管不嚴格,這些數額巨大、流動性極強的資金流入了虛擬經濟,而不是按照預期的設想,用于振興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經濟也逐漸朝向金融化發展。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獲得了大量的資金以實現進一步的擴張,實體經濟被進一步弱化。金融資本本身服務于實體經濟,實體經濟中,只有產業資本能夠獲得利潤,隨著金融機構的不正常膨脹,金融資本對于產業資本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強,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資本的收益高于產業資本,產業資本由實體經濟轉向虛擬經濟,一些企業及投資者已經不滿足于對產業資本進行分紅,而是希望能夠通過金融資本獲取更高的收益,在這一轉變下,實體經濟不再依賴傳統生產及貿易獲得利潤,而是寄希望于金融渠道,甚至出現企業“圈錢”現象。在經濟金融化的過程中,金融資本的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部分難以實現流動的資產經過轉變能夠在金融市場進行交易,一些具有風險的資產成了金融衍生品,也能夠實現交易,此外,國際大宗商品的金融化為套利、投機行為提供了便利。由此可見,金融資本結構的變化導致金融資產泡沫化嚴重,金融風險加劇。金融與實體經濟不協調不僅阻礙實體緊急的發展,也使金融發展置于高風險之中。從金融的本質上來看,其既不屬于實體經濟,也不屬于虛擬經濟,其最大的功能在于促進經濟發展,包括風險管理、促進資金的融通、合理優化資源配置等。因此在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的能力上,不能以犧牲金融為代價對實體經濟進行補貼,也不能忽視金融對于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更不能抑制金融創新,而是要正確看待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
二、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措施
實體經濟發展的困境及對策研究
摘要:實體經濟在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對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虛擬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嚴峻挑戰,實體經濟發展進入瓶頸期。如何擺脫實體經濟發展的困境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來說,具有著深遠的社會意義和時代意義。
關鍵詞:實體經濟;困境擺脫;挑戰;虛擬經濟
一、引言
實體經濟在發展中遇到了諸多問題,例如利潤空間小,利息負擔重,稅費繁多,虛擬經濟的沖擊等等。本文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困境進行梳理,并提出對實體經濟發展擺脫困境的對策,希望能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幫助。
二、實體經濟發展現狀
1.利潤空間小。其一材料價格不斷的上漲、勞動成本不斷的攀升,使得企業的利潤降低。其二實體經濟運輸成本逐漸提高,且場地租金逐漸增加,其成本不斷攀生。其三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漸嚴重,勞動力逐漸降低,勞動力的成本逐漸提高,這就呈現出了勞動力不足,勞動力成本高的現象,造成了生產力不足的情況。此外我國現代自動化工業技術尚未完善,自動化尚未完全解放人類勞動力,使得企業供求不平衡,成本逐漸增加。而且隨著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治理環境的投入也不斷的增加。伴著全球金融萎縮的刺激,出口國外的需求不斷降低,企業的利潤更是被嚴重壓縮。同時能源、資源大量消耗,造成了成本不斷的提高。總的來說,實體經濟的發展出現倒退的跡象,我國實體經濟還沒擺脫高消耗、高投資的模式。發展成本逐漸攀升,限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2.利息負擔,稅費繁重。其一實體經濟的稅費壓力太大,例如需要交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還有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等。稅費繁重加重復征收、稅收負擔缺乏公平性、稅收立法不完善、稅收計劃與稅收考核工作制度存在缺陷等都是造成企業稅費繁重的原因,也是限制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二融資難、利息成本不斷的攀升等,這都是限制實體經濟發展的因素。融資難成為了限制一些中小型企業發展的根源,雖然出臺了扶持中小型企業發展的政策,改善了中小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相應的通過了財政的支持,但是真正的進行融資的中小型企業很少,大都被大型企業占去了大多數資金。同時中小型企業的貸款利息普遍偏高,利息低的利率為3%,高的則利率為5%,如此高的利息,使得諸多中小型企業難以承受。企業利潤空間本就很小,再用來還貸,這就極大的限制了企業的發展。3.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電子商務是虛擬經濟的直接表現,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電子商務從外到里沖擊著社會體系。實體經濟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電子商務則只需一個倉庫存貨,隨著物流行業迅速發展,電子商務也會飛快的發展。同時電子商務線上商品價格低,競爭優勢明顯,能夠吸引潛在的客戶,實體經濟的客戶群逐漸丟失。
財政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策略
摘要:實體經濟是經濟的立身之本,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運行的血液,保障實體經濟發展。本文以南平市延平區實體經濟發展項目為依托,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財政金融;實體經濟;發展
2020年,延平區財政局在上級有關財政部門的指導和區委、區政府領導帶領下,積極貫徹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持續深化實施實體經濟服務機制,為進一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延平區先后出臺了《南平市延平區人民政府關于積極應對疫情幫助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通知》《南平市延平區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為全力助推延平區綠色高質量發展,充分調動財政金融作用,激發實體經濟活力和創造力。以下本文就相關活動項目進行深入分析。
一、運用財政正向激勵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一)創業擔保貸款工作
1.基本情況積極貫徹落實省、市做好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工作的有關精神[1],我區于2020年10月印發了《南平市延平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延平區創業擔保貸款實施方案的通知》(延政辦〔2020〕39號),確定由延平區財政局、延平區人社局、南平市融僑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四方簽訂“創業擔保貸款合作協議”,并按規定將首批統籌資金100萬元撥付到融僑擔保公司,設立專項基金。創業擔保貸款按不高于1:10比例放大授信規模,為轄區內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及個人提供創業貸款。2.存在問題到目前,我區創業擔保工作由于起步較晚,開展面還不廣,正在積極的推進中。目前主要的問題為:(1)新增申請貸款的創業實體數量較少、規模相對較小。(2)創業擔保貸款作為一項金融業務,更要求工作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化水平。然而創業擔保貸款中心不是金融機構,所配備的工作人員基礎專業能力距離業務要求便有一些差距,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3.下一步工作建議與意見為充分發揮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創業、帶動就業、推動創新、促進發展的經濟作用,首先,要進一步擴大創業基金規模,基金項目:盧祥興(1976-),男,本科,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業、農村綜合改革。充分發揮創業擔保貸款貼息資金引導作用,也即是不僅要為其提供資金,還要聯合各部門從培訓、扶持等多角度為其提供創業服務,切實助推創業成功[2]。同時還要加大宣傳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及個人積極申請創業貸款。其次,要擴充貸款服務渠道,鼓勵農商銀行將工作中有符合條件對象的申請貸款引導到創業擔保貸款項目。并積極整合多部門力量扶持創業的“大協作”,以便于解決創業貸款擔保中心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因為不同的部門對其管理范圍內的群體往往更具信息優勢。最后,提升創業擔保貸款工作人員素質和專業水平,積極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好服務。
研究金融實體經濟發展
一、創新審計內容,突出審計重點,擴大審計效果
圍繞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加大對金融企業執行貨幣政策和其他宏觀調控政策措施情況和效果的跟蹤審計力度,促進金融企業調整優化資產結構,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通過跟蹤審計信貸資金投向,揭露與反映金融企業違規向“兩高一剩”、房地產、資本市場及國家禁止或限制發展的產業發放貸款等影響宏觀經濟調控的重大問題,促進金融企業切實將信貸資金用于實體經濟發展,更多地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科技創新、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投向國家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有效促進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著力揭露和查處金融領域重大違法違紀、經濟犯罪和腐敗問題。金融企業既是高風險領域,同時又是經濟案件高發區。突出重點領域、重點資金、關鍵環節及關鍵部位的審計,查處違規放貸、內外勾結騙貸、挪用貸款、貪污私分、以貸謀私以及失職瀆職等造成銀行資金流失的問題。擴大案件線索的核查范圍,不僅查處金融企業的違法問題,還要將查處對象拓寬到所有與金融企業密切聯系的單位和個人,加大對非法轉貸、非法集資、大規模洗錢、POS機非法套現、操縱股市及內幕交易等新型金融犯罪的查處,有力地打擊金融犯罪。以提高金融企業運營水平為目標,開展資產質量審計。金融資產質量好壞直接決定著金融企業資產運營水平。金融審計要抓住金融資產質量這個關鍵,切實監督評估金融資產質量的等級,促進金融企業改善資產品質,提高資產質量,優化資產結構。以提高金融企業競爭力為目標,開展經營績效審計。要把績效審計貫穿于所有金融審計項目之中。
一是圍繞貸款的不同類型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評價具有朝陽性信貸方向、潛質性信貸方向和信貸需謹慎投入方向趨勢前景;二是圍繞重大經營決策分析可行程度,界定實施決策在企業實現效益中所起的作用;三是圍繞市場營運狀況開展績效審計,促進金融企業由適應市場向引導、駕馭和開拓市場的轉變。關注金融企業綜合化經營風險問題,開展風險導向審計。面對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金融載體的不斷豐富,金融審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為目標,關注影響和沖擊金融穩定的各種因素。一是關注貸款風險,增強對不良貸款的分辨力、預測力,增強對風險的超前應付能力;二是增強對風險的揭露功能,及時、準確、尖銳地揭露資產不安全風險、財務管理風險、管理程序風險等隱患,堵塞管理漏洞;三是增強對風險的排解功能。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研究整改,嚴把放貸關口,提高貸款投放的安全度,提高金融企業抵御、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
二、加大計算機審計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審計質量
金融審計要跟上金融企業信息化快速發展進程,不斷改進和完善金融審計技術方法,不僅局限于數據的簡單查詢與分析,還應逐步建立電子數據庫,構建計算機審計分析模型,開發更多的計算機審計方法,對金融企業財務核算、存款業務、貸款業務、中間業務等海量業務數據與借款企業工商登記信息數據、納稅信息數據等進行關聯分析、深度分析,查找信貸管理、財務管理和資金運行中存在的異常,發現疑點,確定重點,大幅擴展計算機審計的廣度和深度,實現由審計抽查變為審計詳查,提升信息化環境下的審計監督能力。一是建立一支由多個專業領域人員組成的數據分析團隊。二是加大數據分析力度。三是積極探索聯網審計。結合“金審工程”,依托商業銀行業務數據集中存儲處理的有利條件,逐步將商業銀行的業務數據信息定期傳輸到審計信息數據庫,及時全面了解經營管理情況和風險管控情況,實現對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全流程監控和跟蹤檢查,從源頭上制止或糾正決策失誤或重大違法違紀問題。四是加強金融企業信息安全審計,評估信息系統運行的安全穩定性,防范金融企業的信息系統受到自然災害或人為攻擊,而造成金融系統癱瘓的風險。
三、不斷創新金融審計的組織方式,科學整合金融審計資源
農村金融服務農業實體經濟發展
【摘要】農業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金融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用金融促進農業實體經濟的發展,是本文分析的重點。本文通過分析當前農業發展現狀、農村金融服務現狀,探究了農村金融更好地服務于農村實體經濟的途徑。
【關鍵詞】農業經濟;農村金融;互利共贏
黨的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要求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作為我國經濟重要組成模塊——農業經濟,同樣需要適應新的經濟發展要求,向集約化、專業化、差異化、綠色生態、品牌化發展靠攏,以期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時不忘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立足于當前農村實體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貸款難,融資貴”等問題,農村金融要切實遵循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的原則,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發展多層次多元化有針對性的農村金融服務模式,朝著金融與實體經濟互利雙贏、共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進發。
1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農業經濟取得了充足的發展,持續的糧食作物增產、農民人均收入提高,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農村一系列向上發展。2018年,黨中央提出實施農村振興戰略,從實現高質量發展到更高層次規劃農村農業的發展,引領我國農業走向更為現代化發展的方向。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金融體系支持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動農業,用現展觀念引導農業。面對當前高質量發展的新思想新形勢和振興鄉村發展戰略的新要求,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仍存在一些發展的障礙和問題。1.1農業經濟比較收益較差,影響各方面的積極性。近10年來,國際農產品價格相對低迷,相對于高新科技產業、服務業、金融行業等,農業收益相對較差,致使農業的資金吸引、人才流入、科技投入等都不足,導致農業經濟在我國經濟總量的占比逐年下降。1.2城市化趨勢加快。青年農業從業人員減少為追求更好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涌入大中城市,農村剩下的勞動力多為老人、婦女、兒童,致使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勞動綜合素質下降,削弱了發展農業經濟的主要支撐動力。1.3農業產業化發展滯后。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仍以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為主。雖然包產到戶的生產方式解決了農村的基本溫飽問題,但單家獨戶的經營方式也制約了土地資源的流轉,限制了土地利用率,影響了農業集約化發展進程。與此同時,我國在農業領域的“龍頭產業”少,且帶動能力不強。1.4農業科技應用低,產業鏈向上拓展弱。我國農產品種植仍以傳統種植為主,依靠密集型勞動力,機械化程度不高。農藥化肥使用不合理,殘留較為嚴重,農產品質量不高。農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初級農產品供過于求、存在增產不增收問題。農業與第二三產業融合度低,產業鏈短,農產品精加工、深加工缺乏技術與資金支持,致使向上開拓市場動力不足。1.5農業發展與環境友好要求矛盾加劇,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生產過程中,不合理施用化肥、過量施用化肥,不僅導致農產品農藥殘留問題嚴重,而且使得土地質量下降,從而對農藥化肥產生二次依賴性加強。同時,對于水資源的污染也不可忽視。化肥的不合理、過量使用,使得環境對農業發展的承載瀕臨不可持續的臨界點。
2農村金融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新業態與實體經濟發展關聯度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創新金融體制在經濟社會正逐漸蓬勃發展,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高科技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對滿足企業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特別體現在可以迅速且高效地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從而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本文通過具體闡述新業態和實體經濟的內涵,分析互聯網金融新業態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以及探討如何促進互聯網金融新業態與實體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新業態;實體經濟;關聯度
1新業態與實體經濟的具體內涵
1.1新業態的具體內涵。新業態是指基于不同產業間的組合、企業內部價值鏈和外部產業鏈環節的分化、融合、行業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聯網技術所形成的新型企業、商業乃至產業的組織形態。信息技術革命、消費者需求和產業升級是新業態形成的根本因素。首先,在現代化及工作化發展歷史上,信息技術革命對新業態的產生與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個人電腦到互聯網,再到目前應用廣泛的大數據、云計算以及方興未艾的5G移動互聯,信息技術發展的每一步都帶來了新業態的誕生,互聯網金融也不例外。隨著電子信息系統在企業中的廣泛應用,“互聯網+金融”新業態逐漸發展起來。例如在制造性行業中,通過將信息技術與生產過程相互融合,促進產業鏈端的生產服務環節與加工制造環節分離,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增強了其在產業鏈中的價值地位,有效節約了人力及物力資源,從而促使新業態組織形式的形成。其次,消費者需求在推動新業態的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視。隨著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和不斷成熟,企業以此為依托,更清晰準確地辨別出消費者的消費趨勢,抓住消費者的心理,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和產品特色,實現為每一位顧客定制個性化的服務的目標,從而削減成本,提高效益。最后,產業的不斷升級為新業態的出現注入了活力。“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的出現促使企業不斷轉變發展觀念,當今時代已不再是一個缺乏生產力的時代,生產力過剩所引起的問題需要通過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優化來解決,單純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也不被認為是一個可行的目標,因為消費者的需求早已超出了物質層面的需求,企業需要創造一個全新的業態模式去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企業多元化的考慮也會為新業態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保證。1.2實體經濟的具體內涵。實體經濟是指一個國家的商品價值總量。主要指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和服務在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既包括農業、工業和商業等物質生產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一般認為,實體經濟以機械制造、建筑、石油化工和交通運輸等行業為代表。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經濟的不同之處在于,實體經濟是我國較早發展起來的并已經被廣大人民所接受的一種經濟模式,它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仍然起著主導性的作用。我們必須要明確的是人們生存的物質條件是由各式各樣的實體經濟創造出來的,實體經濟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基本生存物質資料,還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綜合素質。它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互聯網+金融”新業態與實體經濟發展關系
新業態的出現依賴于“互聯網+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相互關聯與相互輔佐。在當今時代的金融領域下,傳統的銀行業務正逐漸走向衰退,互聯網金融以其便捷迅速的處理方式,資金的使用更加靈活,因此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的資源,正逐步贏得消費者的青睞。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正逐步取代傳統的銀行業務,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說是經濟中一種最主要的存在形式。“互聯網+金融”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消費模式,給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全新的機遇。互聯網金融在提供便捷服務的同時,還可以擺脫實體經濟必須面對面交易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它是實體經濟發展道路上的引導者,兩者的融合會使其發揮各自的長處,進而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當然,互聯網金融不能完全取代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一種流通性經濟,具有主導、有形、載體、下降這四個特點,包含了社會的各個行業。實體經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生活物質資料,它是人類生活的安全保障。離開了實體經濟,人們的生活就會像是無源之水和無根之木,存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實體經濟的停滯將會導致整個人類生產生活水平出現嚴重問題,甚至可能導致人們生活水平的倒退。如果說實體經濟是“根”,那么互聯網金融就是土壤,為實體經濟的發展不斷注入養分,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與活力。
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研究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統計分析
1.互聯網金融業發展迅猛。統計數據顯示,自2011年至2015年,我國互聯網金融交易規模增長迅猛,2013年增速達到了峰值——223%。截至2015年底,中國互聯網金融總交易規模超過12萬億,接近GDP總量的20%,互聯網金融用戶人數超過5億,為世界第一。根據Analysys易觀產業數據監測顯示,2016年中國第三方綜合支付規模達到89314.6億人民幣,而2017年3季度我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規模近30億,環比增長28.02%。從整體發長趨勢看,2013年以來,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持續穩步增長,預計未來中國整體第三方支付依舊保持穩步快速增長的態勢。2.消費金融突破了傳統消費“二八”法則。據《2017-2022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僅王迎紅為60.0億元,2014年交易規模則突破183.2億元,增速超過200%,2016年整體市場突破四千億元,2013-2016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317.5%。在消費金融方面,互聯網突破了傳統消費金融所堅信的“二八”法則,抓住80%的普通客戶,使他們享受到消費信貸服務。3.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的對象越來越廣泛。自2011年以來,我國P2P網貸市場一直保持著較高速的增長,2016年市場規模達到了19712.7億元人民幣,是2015年的203倍,2017年全年網絡接單行業的成交量則達到了2.8萬億元。除了P2P以外,我國互聯網金融還包括互聯網眾籌、互聯網理財市場產品線上銷售等等。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共上線過眾籌平臺834家,全年共有76670個眾籌項目,成功率達到90.83%。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網民規模達到1.29億,同比增長30.2%。根據上述統計數據分析,得出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特點:第一,數據資產將成為重要風險控制資源;第二,消費金融與支付業務結合,向線下拓展;第三,領域垂直化、用戶群體垂直化;第四,消費金融產業主體將愈加多元化;第五,資產證券化資金回流。總體來說,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良好,在目前實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找出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優勢互補,將有益于促進二者的融合發展。
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過程中存在問題
1.互聯網行業規則不明確,法律政策和監管問題一直存在。互聯網金融具有跨界混業經營、貫穿多層次的市場體系、金融業態多、創新速度快、風險復雜多樣的特征,因此導致互聯網金融的行業規則不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速度過于迅速,行業門檻不明確,使得短期內大量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建立,問題也層出不窮。在監管過程中,一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存在著不健全的問題,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業態,需要有專門的針對性的法律進行規范,普通的金融監管法律很難解決互聯網金融所產生的一些特殊性問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地方性法規中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引導也參差不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受到各個地方的經濟條件、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各地區互聯網監管也不盡相同。另外互聯網金融監管還存在監管部門分工不明確、監管手段單一等問題。2.互聯網金融行業存在一定的風險,信用機制不健全。一是外溢性風險突出,金融風險外延性擴散速度較快,對于傳統銀行業產生一定程度的沖擊;二是市場性風險獨特,如信息披露風險、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等;三是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創新性高,也增加了金融風險。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明顯比傳統金融業的風險要高,但是它的信用機制并不健全,目前來看,國內互聯網金融的信用評級仍面臨著兩個較大的困難:一方面,信用評級過程中公正性受到質疑;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數據非常龐大,獲取的難度也較高,同時還伴隨著數據真實性等問題。3.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陣痛,使得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背道而馳。新時代、新變化、新目標給我國實體經濟帶來了轉型需求,同時互聯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實體經濟產生了沖擊,對實體經濟傳統的組織、運作、服務和商業模式都帶來了挑戰,使得實體經濟結構需要調整,逐漸步入轉型發展的陣痛期。互聯網金融作為虛擬經濟性質的行業,其健康成長能有效推動實體經濟向前發展,但若行業出現過度膨脹,則會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潛在隱患,并進一步導致互聯網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嚴重失衡。
促進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建議
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是促進整體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為了讓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平衡發展,兩者需要相互協作,深入融合,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出努力:1.對互聯網金融實施市場準入機制,不斷優化服務于實體經濟的互聯網金融政策環境。自2016年4月起,金融監管層開展了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專項整治工作,啟動了風險保護機制和動態監管機制,同時中國互聯網協會的成立、證監會創新部的解散以及監管關注點的增加,都使得管理體制優化調整,行業風險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互聯網金融行業需要營造“雙層次多頭的監管主體、多層次的監管體系和行業自律體系”的結構,同時網絡金融信息服務對投資安全及決策有較大的拖動作用,國家網信辦應強化監管對象力度,如在平臺類型外延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內容規范,會更加有利于金融市場穩定。2.政府應努力引導資金從互聯網金融流向實體經濟。由于互聯網金融行業能夠吸收市場上大量的資金,而我國實體經濟在融資渠道上仍存在閉塞的問題,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因此政府對資金的引流是非常關鍵的。首先,政府應當通過定向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引導互聯網金融進一步優化信貸資源配置,推動貸款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加大對滿足行業政策、有市場需要的企業的扶持力度;其次,政府需要對補貼對象和補貼資金進行限制,扶持的對象不宜過度寬泛,應當將小微企業作為重點服務對象,并對其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結合程度以及發展前景來判斷企業的補貼政策,采取不同等級的獎勵和補貼措施。3.互聯網金融應該利用大數據走垂直細分化路線,更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互聯網金融走垂直分化路線能夠提高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效率,提升對小微企業融資的風控水平,例如互聯網金融行業中的股權眾籌,它是通過互聯網形式進行公開或非公開小額股權融資的活動,必須通過股權融資中介進行,且必須向投資人如實披露企業的商業模式、經營管理、財務、資金使用等關鍵信息,對于股權融資中介機構的專業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利用大數據走垂直化的掛圈眾籌模式更加適合我國的發展現狀。對于實體經濟而言,應當建立一套完善的多層次配套產業體系,一方面可以幫助互聯網金融應對小微企業與新興行業的融資難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夠根據企業自身的資金需求,與互聯網金融有機結合,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