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研究

時間:2022-09-29 09:15:10

導語: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研究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統計分析

1.互聯網金融業發展迅猛。統計數據顯示,自2011年至2015年,我國互聯網金融交易規模增長迅猛,2013年增速達到了峰值——223%。截至2015年底,中國互聯網金融總交易規模超過12萬億,接近GDP總量的20%,互聯網金融用戶人數超過5億,為世界第一。根據Analysys易觀產業數據監測顯示,2016年中國第三方綜合支付規模達到89314.6億人民幣,而2017年3季度我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規模近30億,環比增長28.02%。從整體發長趨勢看,2013年以來,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持續穩步增長,預計未來中國整體第三方支付依舊保持穩步快速增長的態勢。2.消費金融突破了傳統消費“二八”法則。據《2017-2022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僅王迎紅為60.0億元,2014年交易規模則突破183.2億元,增速超過200%,2016年整體市場突破四千億元,2013-2016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317.5%。在消費金融方面,互聯網突破了傳統消費金融所堅信的“二八”法則,抓住80%的普通客戶,使他們享受到消費信貸服務。3.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的對象越來越廣泛。自2011年以來,我國P2P網貸市場一直保持著較高速的增長,2016年市場規模達到了19712.7億元人民幣,是2015年的203倍,2017年全年網絡接單行業的成交量則達到了2.8萬億元。除了P2P以外,我國互聯網金融還包括互聯網眾籌、互聯網理財市場產品線上銷售等等。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共上線過眾籌平臺834家,全年共有76670個眾籌項目,成功率達到90.83%。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網民規模達到1.29億,同比增長30.2%。根據上述統計數據分析,得出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特點:第一,數據資產將成為重要風險控制資源;第二,消費金融與支付業務結合,向線下拓展;第三,領域垂直化、用戶群體垂直化;第四,消費金融產業主體將愈加多元化;第五,資產證券化資金回流。總體來說,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良好,在目前實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找出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優勢互補,將有益于促進二者的融合發展。

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過程中存在問題

1.互聯網行業規則不明確,法律政策和監管問題一直存在。互聯網金融具有跨界混業經營、貫穿多層次的市場體系、金融業態多、創新速度快、風險復雜多樣的特征,因此導致互聯網金融的行業規則不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速度過于迅速,行業門檻不明確,使得短期內大量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建立,問題也層出不窮。在監管過程中,一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存在著不健全的問題,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業態,需要有專門的針對性的法律進行規范,普通的金融監管法律很難解決互聯網金融所產生的一些特殊性問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地方性法規中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引導也參差不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受到各個地方的經濟條件、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各地區互聯網監管也不盡相同。另外互聯網金融監管還存在監管部門分工不明確、監管手段單一等問題。2.互聯網金融行業存在一定的風險,信用機制不健全。一是外溢性風險突出,金融風險外延性擴散速度較快,對于傳統銀行業產生一定程度的沖擊;二是市場性風險獨特,如信息披露風險、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等;三是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創新性高,也增加了金融風險。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明顯比傳統金融業的風險要高,但是它的信用機制并不健全,目前來看,國內互聯網金融的信用評級仍面臨著兩個較大的困難:一方面,信用評級過程中公正性受到質疑;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數據非常龐大,獲取的難度也較高,同時還伴隨著數據真實性等問題。3.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陣痛,使得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背道而馳。新時代、新變化、新目標給我國實體經濟帶來了轉型需求,同時互聯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實體經濟產生了沖擊,對實體經濟傳統的組織、運作、服務和商業模式都帶來了挑戰,使得實體經濟結構需要調整,逐漸步入轉型發展的陣痛期。互聯網金融作為虛擬經濟性質的行業,其健康成長能有效推動實體經濟向前發展,但若行業出現過度膨脹,則會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潛在隱患,并進一步導致互聯網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嚴重失衡。

促進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建議

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是促進整體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為了讓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平衡發展,兩者需要相互協作,深入融合,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出努力:1.對互聯網金融實施市場準入機制,不斷優化服務于實體經濟的互聯網金融政策環境。自2016年4月起,金融監管層開展了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專項整治工作,啟動了風險保護機制和動態監管機制,同時中國互聯網協會的成立、證監會創新部的解散以及監管關注點的增加,都使得管理體制優化調整,行業風險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互聯網金融行業需要營造“雙層次多頭的監管主體、多層次的監管體系和行業自律體系”的結構,同時網絡金融信息服務對投資安全及決策有較大的拖動作用,國家網信辦應強化監管對象力度,如在平臺類型外延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內容規范,會更加有利于金融市場穩定。2.政府應努力引導資金從互聯網金融流向實體經濟。由于互聯網金融行業能夠吸收市場上大量的資金,而我國實體經濟在融資渠道上仍存在閉塞的問題,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因此政府對資金的引流是非常關鍵的。首先,政府應當通過定向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引導互聯網金融進一步優化信貸資源配置,推動貸款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加大對滿足行業政策、有市場需要的企業的扶持力度;其次,政府需要對補貼對象和補貼資金進行限制,扶持的對象不宜過度寬泛,應當將小微企業作為重點服務對象,并對其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結合程度以及發展前景來判斷企業的補貼政策,采取不同等級的獎勵和補貼措施。3.互聯網金融應該利用大數據走垂直細分化路線,更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互聯網金融走垂直分化路線能夠提高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效率,提升對小微企業融資的風控水平,例如互聯網金融行業中的股權眾籌,它是通過互聯網形式進行公開或非公開小額股權融資的活動,必須通過股權融資中介進行,且必須向投資人如實披露企業的商業模式、經營管理、財務、資金使用等關鍵信息,對于股權融資中介機構的專業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利用大數據走垂直化的掛圈眾籌模式更加適合我國的發展現狀。對于實體經濟而言,應當建立一套完善的多層次配套產業體系,一方面可以幫助互聯網金融應對小微企業與新興行業的融資難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夠根據企業自身的資金需求,與互聯網金融有機結合,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郝俊懌,鄒新陽.普惠金融的國際比較對我國的啟示[J].特區經濟,2016,(12):79-82

[2]陸岷峰,楊亮.我國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關系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8(2):140-145.

[3]曹越.新時代的發展轉型需要金融創新與服務[J].國際融資,2017(12):39-41.

[4]張莉,劉儒.論“互聯網+金融”新業態與實體經濟發展的關系[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4):29-30.

作者:王迎紅 單位:太原市經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