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探討
時間:2022-08-02 09:24:11
導語: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濟整體性趨勢顯著增強,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也被放大。從經濟結構層面看,金融危機的出現與金融業過度自我膨脹、實體經濟萎靡有關。各國為提高實體經濟在產業經濟中的比重實施了許多調控措施,其中之一即為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能力。我國小微經濟體的生存境況還十分艱難,小微經濟體對資金的需求具有“短頻快”的特征,但金融體系對其的支持力度明顯不夠。這是現行金融體系運轉秩序、國家政策以及小微企業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運行機制和各要素在支持體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分量作系統性分析,整體把握實體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立足本國,有條件地吸收國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建設的有益經驗,深入剖析當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運行機制及重點結構性矛盾,制定出科學系統、操作性強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機制與政策。由梁云鳳教授等執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于2018年7月出版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研究》一書,立足國內、放眼全球,對金融支持小微經濟體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未來規劃進行了系統探討,梳理了現階段阻礙金融支持小微經濟體發展的現實問題,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實現路徑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總體來看,該書對相關經濟課題研究和國家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并在如下方面體現出內容特色。
一、立足實際,詳細梳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
從我國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來看,以農業、輕重工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產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我國主要經濟形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我國也一貫注重實體經濟的發展。但隨著我國產業經濟結構逐漸完善,以及實體經濟在內外部環境影響下逐漸呈現發展疲態之際,以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獲得了迅速發展,并逐漸超越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據更大份額。該書對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與以金融和房地產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的發展進行了比較研究,并依據發展特征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指出了這三個階段實體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績,也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這對研究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博弈關系,以及制定后續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策略奠定了理論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發展與各自在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明顯,大致可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9年),實體經濟占全國經濟總量比重呈迅速下滑態勢,而以金融和房地產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卻迅速膨脹;第二階段(1989—2005年)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平衡發展時期,實體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小幅上升,虛擬經濟則小幅下降,基本處于均衡發展態勢;第三階段(2005年至今)實體經濟占比下滑趨勢又顯著增強,并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界呈現明顯的轉折趨勢。這是從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此消彼長的博弈關系中梳理實體經濟發展態勢,是厘清實體經濟發展疲態顯現脈絡的有效研究。從產業具體發展成就來看,我國實體經濟表現出制造業產量不斷上升、工業企業規模增速顯著、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等向好趨勢,證明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成就斐然。同時,該書也梳理了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包括產業空心化、金融業發展過快、企業資本回報率下降、制造業大而不強、企業成本上升迅速、企業家精神缺失等。從整體上看,該書對我國實體經濟成績和問題的分析系統、邏輯嚴密,對后續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問題導向,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機制建設研究透徹
除了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狀況的準確判斷,以及對實體經濟發展取得成績和存在問題的系統梳理,制定切實可行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案,還需要對金融體系本身的運轉機制和發展狀況進行深入探究,對金融膨脹等對實體經濟發展危害性較大的因素作系統性分析,明晰其產生的原因、動力與發生途徑,這是整體觀照實體經濟內外部發展環境的必要手段。但該書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問題與解決方案的探索還不止于此,除了通過權威數據系統調研金融自我膨脹、自我創新、自我空轉發生的內部性原因及其危害,還就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比例失衡的問題進行了專題性討論,對大中實體企業高杠桿的相關情況進行了系統研究,并探究其對金融體系和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以及小微經濟體融資成長的危害性后果。因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路徑的探索是一項涉及因素多、關系錯綜復雜、相互聯系性強的工程,對這些要素的整體觀照和全方位探究是制定科學有效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案的必要準備,也是確保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效抵御全球性金融風險的必經之路。從結果導向來看,該書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問題的分析最終以調整經濟產業結構,增強國家經濟抵御內外部金融風險,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為目的。從現階段實體經濟發展的弱勢環節和金融支持體系結構性失衡問題著手,該書將調整方向確定為加大對小微經濟體的金融支持力度,認為治本之策在于建立普惠性的金融體系。這一改革立足點的確立要求研究者準確把握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癥結所在。該書通過對實體經濟發展趨勢的科學考量和相關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認為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金融體系資金未能放到實體經濟中,即存在金融“脫實向虛、自我膨脹”等問題;二是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配置出現了失衡,主要表現為大中企業高杠桿而小微企業支持力度不足。基于此,該書為金融資金進入小微企業的實現路徑和作用方向進行了系統規劃,對深入認識小微企業在實體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模式創新具有重要作用。
三、整體思維,創造性完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配套政策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創新制度要發揮切實效用,不能單靠金融體系和服務機制自身的完善建設,也要注重政府主導下的有關財稅、行政、產業、價格等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外部配套政策的作用。從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程序來看,這些配套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金融體系及其服務機制改革對實體經濟支持效用的發揮程度,因此,必然要將其納入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改革規劃的整體框架中。基于此,該書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相關財稅、行政、產業、價格政策的本質、作用途徑、實例、現狀、問題和完善方向作了專題性研究,系統而深入地分析了財稅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作用機制涉及的政府與市場、宏觀與微觀、政策與產業之間的關系。該書基于新時代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對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持續拓展,立足我國制造業發展實際情況,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行政、產業及價格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作了科學規劃。從長遠來看,這對完善以政府信用為支撐的中小微企業增信機制,推動經濟市場各類產品價格改革,打破行業壟斷具有重要作用,體現了該書理論研究的先導性和實用性。
作者:張忠民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 上一篇:如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 下一篇: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運行機制